时间:2023-04-11 08:38: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11.018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11-043-02收稿日期:2011-10-16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工程,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大多是因为作业多、上课拖堂等……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可能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青春期的困惑――与异往,要健康,有所自我控制。这样的话,异性之间的交往会带给双方很大的好处,比如思维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互相激励。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三、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学校教育具有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 ;3.作用的全面性;4.内容的系统性 ;5.手段的有效性;6.形式的稳定性等特点。而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
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存在共性,针对这一特点,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地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四)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五)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体方式和所需时间,各地可从实际出发,自行安排。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学校这个传授知识的圣地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样单纯,而是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渐现端倪,直接冲击着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活消极,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难于应付挫折,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混世, 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这种心理健康状况如不尽快扭转,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天之骄子”,将完全可能成为畸形儿, 将无法适应现在的竞争形式, 所以形势危矣,能够引导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我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教学上改进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上无疑是最重要的。引起学生注意事物,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二、谆谆教导,因材施教
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者,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怀爱护学生,细心的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从心底里跟他们沟通情感。
三、鼓励学生,多些赞扬,少些批评,改进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不当,否定评价过多,用分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是造成师生情感障碍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因此通过评价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和针对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误周期的逐步延长或错误程度的逐步减轻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要掌握的原则是:评价要全面客观,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评价在有发展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而少用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表扬不批评,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
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注重平等和关爱,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正确引导学生,敏感问题不回避
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诱惑,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抛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而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大部分老师和学校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其实这样,有的时候后果反而更严重。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主题班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正确引导学生,使得他们能够正确健康的看待这些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
六、做好家长工作,使之配合好教育学生的工作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因此我在空闲时间主动与学生父母接触,了解情况,交流思想,做家长工作。让他们配合我一起努力,尽量减少家庭方面给学生的压力跟负面影响,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七、正确认识和理解“代沟”,打破“代沟”带来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如何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地区和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如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和形式途径等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制约,多数中学还没有开展这项教育工作。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保证学生正常生活和发展。针对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学生正值身心发展变化的时期。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学生正常生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冲突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对新事物敏感,接受能力强。他们喜欢怀疑与争辩,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喜欢探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不轻信教师、家长或者书本上的权威意见,而是要独立、批判地对待一切。正因为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所以他们常常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宣泄情感。他们大多时候为了吸引教师、家长、同学的注意而上课捣乱,顶撞父母,谩骂同学,更有学生对自己的同学使用暴力手段。
3.是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二、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感问题。进入青春期后,同学们的心理和生理发生较大变化,引起情感波动。异性间好感难以自控,以至走向“单相思”“早恋”等误区,影响学生生活、学习,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性知识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因青春期性冲动而表现的“自动恋”现象。
2.学习问题。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有的同学胆小怯懦而与同学疏远。
三、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机会或场所。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在这一点上和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交往。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3.用集体力量矫正个别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温情的班级氛围,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通过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关怀,帮助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克服心理障碍。
4.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综合实践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
5.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学校、集体、社会等各方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创设学生自我调节情境、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发动家长等都是可行的且效果显著的方式。
参考文献:
——如何引导中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索
菱湖三中 鲍明国
论文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促进学生全面进步的一个障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一实际出发,通过研究和探索如何引导中学生加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探讨和分析了目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心理教育DIY[1]的对策。
关键词: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DIY 积极的自我暗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改变了过去重视知识,忽视能力的弊端。但是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报道却屡见报端,如女中学生自杀、初中学生离家出走等等。有资料显示,我国初中学生中有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心理问题。有关专家曾对两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重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愈来愈多的专家学者、有识之士把重点课题日益引向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上。但在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仍显得被动,过去的心理教育研究,重视教师对学生心理辅导方法的比较多,偏重于教师的“导”,但是我们知道,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还更要注重学生这一头的“悟”,否则就是“一头热”。基于此,本文从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一实际出发,通过研究和探索如何引导中学生加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探讨和分析了目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心理教育DIY的对策。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根源需深剖
医生看病注重对诊下药,心理教育亦是如此。针对引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根源,我们理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手段与方法,以便更好的做到有的放矢的引导与帮助。因此首先要认清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从调查和典型事例分析来看,引起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受不良社会舆论的误导,一些中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偏差,中学生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柱和理想信念。另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电脑网络的普及,给相对纯洁的学生心灵造成了很大冲击。很多学生沉缅于此,若缺乏及时而有效的引导,就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2、自身原因: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青春期”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在发生急剧变化,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冲突;而且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就极易出现心理问题。
3、家庭原因:现代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都“成龙成凤”,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再加上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过分溺爱;而且家庭教育方法和策略上也有偏差,如果缺少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孩子的心理矛盾就不能及时排除,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问题。
4、学校原因: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重要性已达成一种共识。因此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教学的显象就表现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上。所以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断加重,而且有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使学生处于恐怖和焦虑当中,长此以往,带来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以上诸多原因使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突出,如何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已成为心理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重要课题。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为我们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途径。但是大部分都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去研究和探讨的,如何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我觉得更有现实意义。因此,我从学生角度对如何引导中学生加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作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个人的认识和经验。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IY前景让人喜
所谓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IY即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学生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来发现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自我剖析原因,采取积极的心理活动方式来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这种方法对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加强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手段。由于目前中学生在学习、情绪、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各种心理问题的成因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而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从受教育者角度出发,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调控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它比其它方法更直接和有效。
2、加强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通过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基础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正确分析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和我们基础教育的改革目的不谋而合。因此,加强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中学生心理教育DIY方法需探索
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解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日常心理教育过程中,我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以下是我在加强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中经常采用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其实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起因是没有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自己,由于高估了自己,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片面看问题,把错误总是归于别人,容易嫉妒他人,从而出现了偏执、自负。由于低估了自己,总觉得自己不行,从而产生了自卑。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教育,首先就要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不仅要让学生如实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让学生正确看到自己的优点,切不可因为某一次的失败,就认为己不如人,要学会正确的归因。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对于自卑的同学,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分析每一次失败,指导学生从学习方法、努力程度等角度去分析每次的得与失。
2、要激发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马斯洛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有生理、社会等需要。而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行为基本遵循这样一个规律: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因此,需要是引发人们积极性的源泉,是解决人们行为的心理动力,它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自我教育。动机是与满足某种需要有关的维持和发动活动的内部动力。激励动机能使学生产生新的更高的成就动机,才能把社会需要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主动地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学生就能主动、自觉、努力、积极地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有效的解决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3、指导学生学会开展适当的竞争。适当的学习竞赛可以激发人的斗志,调动人努力学习、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巩固学习成果。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有意识地配合教学开展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竞争竞赛活动,以产生自我激励教育作用。心理学实验表明:个人间的竞赛比集体间的竞赛更有效果;简单的作业竞赛比复杂的作业竞赛更能激发人的学习积极性。我刚接受初三(4)班时,班里有一位小陈同学,学习成绩很差,据初二的老师讲,该同学上课经常睡觉,没有任何的学习兴趣。经过我平时的观察,发现他其实有很强的好胜心。因此,我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有意识的让他和班级里一位学习成绩比他稍好的同学展开竞赛,让他在同水平的比较中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进步,从而激发了他的自信心,同时了增强了他在学习上的自信。后来我又指导他在劳动、纪律、体育等方面也展开竞争,该学生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自我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4、通过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这是自我教育的起点和希望。“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将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以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就能提高学生的信心,找到自己的优点,就能坚定自己的信心,从而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有些同学因为学习基础不好,成绩较差,在无数次的失败面前,从而产生了自卑,不合群,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因此,老师就必须善于发现这些同学的长处,帮这些学生寻找突破口,指导他们,告诉他们,当遇到某些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要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别人行,我也一定能行,别人能取得成功,我也一定能成功”“我能,无限可能”等。让他们看到希望,从而增强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学生战胜自己的自卑心理,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完美人格,从而满怀信心迎接挑战。而有些在情绪方面容易冲动、失控的同学,碰到要发怒时,给自己以暗示“不要发怒”,当遇到会引起心情紧张的事,给自己“不能紧张”、“紧张要出差错”的暗示等,往往可以起到缓解紧张、稳定情绪的作用,从而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质。
5、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自我培养健康心理。教育学家杜威提出要在“活动中学习”的思想,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的情境教学和教育中不断的自我启发和调整,教师组织情境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在社会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了高度的赞扬,认识到了自我存在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改变了“无所谓”的不思进取的态度,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6、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性格还未成形,情绪上也还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采用比较极端的方法,往往不能自控。因此教师要从这一特点出发,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比如让他们尽情倾诉,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另外学生也要配合教师的心理教育工作,可以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等形式,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信件等隐蔽形式与教师展开心理的交流和对话。或者通过名人名言等积极情绪来取代原来的消极情绪,从而达到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的目的。
心理学界有个“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神话故事,据说在古代的塞浦路斯,有一个国王,名字叫皮格马利翁。他是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学生身上,就会起到极好的效果。只要我们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卫生学》,陈家麟,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2、《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引导人生——心理卫生学》,陈永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256页。
4、《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胡胜利,《心理学报》
5、《关于心理卫生事业的建议》,陈学诗等,《大众心理学》1996年第10期。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 014年.
[2]《中华励志网周报》 2 014年.
[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德育视角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表现形式 策略
心理健康也可被称之为心理卫生,涉及了维护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的状态这两点,并且良好的心理是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建立的基础,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目前在心理问题的种类上也具有多样性,进而引发了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如犯罪、自杀等,基于该方面,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迫切性,同时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1.人际关系差
基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都是千金和王子,这样就使得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在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的时候存在障碍,并且平时都是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与外界接触不多,使得他们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也不能和他人很好的交流,进而产生寂寞、孤独感,长此以往就会变得焦虑不安。
2.早恋问题
目前中学生的生理发育较成熟,使得在中学阶段出现早恋问题已经屡见不鲜,进而就对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孤独、脆弱的封闭心理
目前很多学生家长为了让子女有一个更好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都忙于工作,进而忽视了子女的内心感受,逐渐使他们变得性格孤僻、心理封闭,不爱与外界接触,不爱和老师、学生、父母交流。还有就是一部分学生从小到大都依赖与父母,未吃过苦,使得他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就会产生抑郁和焦虑,有些甚至因承受不了压力和挫折选择轻生,或者是精神崩溃、惊慌失措。
4.逆反心理
基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阶段,无论是在自我意识,还是在自尊心上都较强,假如师长和家长在对其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方式方法,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还有就是不接受家长、老师的帮助和批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为之,进而将这种不良的偏执心态养成。
5.养成不良性格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学生的嘲笑和歧视之后,就会变得孤僻抑郁、胆怯自卑、自私狭隘和嫉妒他人,进而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养成,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二、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要想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定程度的提升,就必须从学生自身、老师、家长和学生这几个方面着手,具体方法如下:
1.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尊重,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女、朋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促进学生身心、人格和情绪状态的健康发展和改善。
2.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就是在学校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教学的必修科目开展,使心理学知识不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不断丰富,使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不断增强,并且在课堂教学的引领下,使学生主动发展心理素质。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同时将健康意识树立,促进学生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增强,并能够对心理困惑科学有效调试。
3.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
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来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动向及时的了解,进而对相关诱因进行查找,在此基础上将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开展,保证方式方法能够被学生接受,并逐渐将积极乐观的心态构建。
4.开展心理咨询
基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转折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该时期必须加强正确的引导,同时指导学生合理的宣泄心理问题。而要想实现该目标,就必须将心理咨询开展,使学生提升心理危机认识和了解,并将挫折承受能力增强。除此之外,作为班主任还要将自身的感染作用和威信充分的发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并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及时的疏导学生的困惑。
5.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也就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开展,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人际关系不断拓展,将学习压力缓解,同时将多余精力释放,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6.加强学生自我情绪管理
也就是让学生在明确自身青春期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并且能够积极、合适的和家长、老师沟通,尽早将压抑的心理消除和发泄,或者是以运动、唱歌的形式来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
三、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社会生存适应能力、民族综合素质、国际社会竞争力具有密切相关性,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老师、学生、家庭、学校这几多方面着手,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心态,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鑫. 德育视角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6:208-209.
[2]刘彦军.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价值工程,2011,03:203.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教育
G444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等问题上,而忽略了与每个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为老师兼班主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现如今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业心理负担过重,抗挫折能力欠佳。由于近几年高中招生人数的控制,对于越来越多想继续读高中,期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适应社会需求的家长和学生来说,考大学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所以,考不上高中就面临着失学,面临着失去大学深造的机会。每次考试,学生心情都比较紧张,总是担心成绩不理想,怕遭到同学的耻笑、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一旦考试真的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低落,初三的学生显得尤为突出。调查中,好多学生表示,父母把希望就寄托在自己身上,每周回家父母都嘘寒问暖,不让自己干任何家务,返校时又给自己很多零花钱,只要自己好好学习成绩好就行。还有的学生说自己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成绩就是很差,觉得自己很笨,对不起父母和老。于是,他们的挫折感就会“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父母和同学的言行敏感,神经衰弱等症状。
二、人际关系不够协调,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
如今的中学生,就农村孩子而言,家中最多也就三两个孩子,而且以两个孩子居多。尽管如此,他们也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这些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在调查中有同学说:“我不知道怎样与同学、邻居孩子建立好朋友关系”。“同学之间没有真正的朋友,有的只是欺骗、相互利用。”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看电视”,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分担喜怒哀乐”。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惧感。
三、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强烈。
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脑子笨”,“自己成绩总是不理想,考高中肯定有困难,更别说考大学了。”于是灰心丧气,感到“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四、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如今的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已日趋成熟,再加上外界各类书籍、影视作品的影响,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小狗小猫之恋的问题”,初中阶段这种现象已显萌芽状态,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坦言“总是想看到他”“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想时时刻刻和他在一起”,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部分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在与同伴以及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如果产生言语上的冲突或肢体上的冲撞等矛盾时,往往会产生报复心理。这些少年往往不计后果,容易冲动,给个人以及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危害。
以上几点,仅仅是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的方面。还有一些因为家庭的变故、环境的影响等造成的心理问题也愈来愈多的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作为学校,为了培养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接班人,亟待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块上开垦挖掘,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应该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基本条件。然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3.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
4.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5.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二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三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因素
从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通常情况下,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环境的能力会更强。
(二)社会负面因素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影视宣传、文化娱乐随处可见暴富和暴力,计算机和网络又轻而易举地提供给中学生容易成瘾的暴力和赌博的游戏,使他们陶醉于自身价值得到体现的虚无世界中,从而更不愿与世界交往,甘愿独处于封闭之中。在社会大环境下,酒吧、游戏机房以及随处可见的网吧等等,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家庭教育方面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通常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与亲切感,父母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时刻受到父母的不自觉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严密计划和系统性的正规教育。
(四)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应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对少数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应耐心的启发诱导,而不能动辄批评指责,甚至把他们当成典型的例子张扬,致使这些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
(五)社会环境治理方面
教育体制要改革,要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要真的“减负”,要让我们的孩子活得轻松些,使他们能有精力突发奇想、展开幻想,去搞科研、搞发展,让他们去实现祖国飞速发展、繁荣昌盛的中国人的愿望;影视宣传、文化娱乐网络世界的病毒要下大力量、下狠心快速查杀,否则后患无穷。
关键词 健康人格;素质教育;心理健康
一、时代的呼唤
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新月异地刷新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它不仅带来物质财富空前的丰富多彩,而且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新技术革命飞速发展。“数字化生存”、“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的到来将改变人们生存状态,人类面临又一次的生存竞争危机。一个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初现端倪,体现在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个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要素。
新的时代背景,诱发了我们对教育的重新思考。我们认识到,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相联系,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当今信息传播的急速性,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新性,特别是生产社会化的高程度和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新形势面前,教育不仅是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教育,许多国内教育专家一致认为,无论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最确切的说是教育的竞争。谁赢得了教育,谁就占有了二十一世纪。
二、存在的问题
有两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一是清华学子刘海洋残害大狗熊,二是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
清华大学电机系大四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笨狗熊”的说法能否成立,竟然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倒在5只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的身上和嘴里……从刘海洋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残缺的心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失败,同时也是“应试教育”埋下的一枚苦果。
马加爵作为一名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然为了一句话而残杀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4个同室寝友。看似荒缪的行为,也不难看出这名大学生脆弱的心理和变态扭曲的心灵。这无疑对我们敲响了警钟: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
在我国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社会观念淡漠,思想道德低下,缺乏责任感,没有上进心和进取心,心理偏差十分普遍。而在有的西方国家,学校十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配有专职心理医生。日本的“挫折教育”,美国的“拓展教育”都是注重学生的实际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
就笔者所任教的学校来看,笔者通过谈话、观察、侧面了解、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整个学校的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标准、心理健康、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人生理想树立等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大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思想,行为能力自制力差。主要表现在上课不用心听讲,不愿做作业或者抄袭作业。学生不能自觉主动学习,逃避学习,把学习当作差事来应付,没有学习的内动力和外压力,学生没有感到时代的竞争危机和紧迫感。造成学生厌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主观上缺少自信,丧失上进心和进取心。
(2)虚荣心比较强,承挫力比较弱。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正视自身处境、才能等方面不如别人,以自我为中心,失去对国家、社会、家庭甚至自己的责任感,一有点困难、失败、挫折就惊惶失措、悲观失望,一遭受一点打击就很难爬起来,承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弱。德国残杀17条生命的中学生就是这样情况。一但他们进入社会,最终导致人生失败,从而自暴自弃,无疑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
(3)社会交往能力差,多数学生成封闭型心理。主要表现在学生性格胆怯、孤僻、自卑、冷淡,不能主动与别人交往、交流和沟通,举行什么活动缺乏参与意识。交友的圈子仅限于同一年龄层次同一样性别的亲戚、邻居、同学之间。二十一世纪人类最终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那么人际交往能力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素质之一。
(4)理想目标太低,缺少开拓进取的品质。笔者曾在学生中搞过关于人生理想调查,排在最前面的三个理想目标依次是:打工、当兵、汽车司机,这充其量只是谋生的手段,还谈不上叫理想,还有40%的学生没有考虑过理想。理想目标太低,虽然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封闭性和知识的局限性造成的,但也说明理想促进教育是不够的。没有远大志向,失去抗争和质疑的意识和勇气,更何谈人生成功,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将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也十分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如果片面追求“应试教育”,“考试成绩第一”的话,这将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果刘海洋来做关于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政治试题的话,肯定是高分。那么就他残害大狗熊的行为,我们该怎样给他打分呢?所以教学要创新,要坚决贯彻素质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1)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让学生走出教室,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实践当中去。对学生进行“卡耐基”式、李阳“克立兹”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正确的自尊心和充分的自信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构成良好素质的核心是健康人格的培养,健康人格首先应该自尊,自尊方能自信、自立、自强。例如:对胆怯、自卑、没有信心的学生,让其上讲台进行演讲或者自我介绍,要求声音达到洪亮为止,已达到克服胆怯,树立信心,使学生向自我潜能挑战。
(2)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突出教育的实践性原则。如5分钟演讲、知识竞赛、专题讨论会、时事报告会、看爱国主义影片等。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能,给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对学生自觉能力、自律能力、自思能力的培养。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健康教育
对中小学生来讲,心理健康与否主要看学生是否能适应环境,是否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能否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心态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羡慕虚荣,遇到挫折也较容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还有因课业负担重、各种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单调性,面对父母、老师寄予厚望,形成无形的压力,很容易使其在学习、生活以及平时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恐惧心理、依赖心理、强迫心理和抑郁心理等,严重者选择逃避、离家出走、拒绝上学等现象,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根据运动者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讲,较多地采用游戏教学、情境教学,能够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对于年级高的学生,心理比较复杂,单一的体育运动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应多选择综合类有竞争性的活动为主,如在“集体过障碍”这个体育活动中,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各成一路纵队前后拉手站在起跑线后,教师鸣笛后各队集体向前跑,滚过垫子,钻过栏架,走过独木桥,以动作快,脱手少和队形齐的一方为胜。
2.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学会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体育运动,要耐心引导学生,不失时机地使其心理得到充分发展。
3.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改善学生情绪障碍。体育活动的特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任何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一种体育运动,而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和身体练习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可以改善情绪的效能。
(1)跳远项目。女生害怕跳不进沙坑,即使勉强跳过去的学生样子也不好看,还弄的满身是沙子,这样更没有学生愿意跳了,教师首先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恢复自信,对动作分解进行练习,再以小组比赛形式练习,学生学习的情绪也提高了,而且获得了成功。
(2)跑类项目。相当一部分学生听到跑,特别是耐久跑,往往很反感,有抵触情绪,容易退缩、泄气、害怕的心理。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了解学生产生惧怕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克服,引导和鼓励学生用顽强意志力去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4.融爱与体育教学之中,排除心理障碍。教师平常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有助于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能积极的表现自己,教师也往往因为学生的表现而变得更加敬业。
5.创建合作与交往机会,优化人际关系。相当部分的当代青少年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关系,在客观上也影响了他们心理成长,主要表现为不合群、自私、任性等。教师可以通过集体项目比赛,让学生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彼此鼓励,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及人际交往能力。
6.要特别重视社会适应的培养。在心理健康的诸多定义中,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就是以是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健康与不健康的。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加大力度,可以多选用些集体项目,团结协作完成的项目,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碰撞”,以便发现和解决个性化的心理问题。
三、体育教学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不如他人、可能学不会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2.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的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3.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4.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自信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5.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6.有益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四、小结
1.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又能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2.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学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大力度,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3.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但决不是全部。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身体健康,那将会从一个极点走向另一个极点。所以,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教育出版社,2002:68-92.
目前开展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重对已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矫治,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倡导发展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着眼于心理素质结构的优化及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每学期初,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筛选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以及仔细调查来自非常态家庭(单亲家庭、离异重组家庭等)的学生,为其建立心理档案,注意做好保密措施,做好对后续的学习和生活的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其次,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基本的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预防机制不是阶段性的,而是长期性的举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注重前期的适应性教育和后期的干预性教育,更应贯穿于中学阶段的全过程,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建立学校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机制
首先,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把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纳入干预机制,还有另外一个常见的认识误区,把“差生”作为重点对象,忽视了优秀学生的心理困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中学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针对全体学生。其次,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第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休闲辅导,投入专项经费,增加学校休闲娱乐的硬件设施,为学生放松身体提供客观条件。另外,为学生进行休闲意识和休闲能力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休闲品位。
第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选择适合学生身体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系统地普及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第三,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家校合作,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另外,还有净化校园风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策略。再次,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确立以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学习心理教育。通过归因训练、利用奖惩手段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基本的学习策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2)社交心理教育。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推进中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尊老爱幼,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3)行为心理教育。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早恋问题,应对逆反心理、网络成瘾等心理困惑。最后,区别应对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中学生群体。当学生出现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类心理问题时,应积极进行医学治疗,另外需注意一种情况,即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心理危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普兰提出,他认为:“每个个体都在努力维持内心的一种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自身与环境能够平衡及协调,但是一旦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针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应明确问题的根源,制订问题解决的计划,逐步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
一方面,加强行政组织队伍建设。成立由教育管理部门、校级领导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组织,加强责任意识,明确职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最高领导是主管校长。主管校长直接领导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心理咨询室指导班主任、学科教师以及团队组织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体系中。另一方面,制定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提高学校专职教师、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各地区、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问责制度,真正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建立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核制度,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定晋升和评职称的实施细则,并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培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机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激励功能。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通过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等专业的心理量表的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地评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根据需要调整方法和手段,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意义深远。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传统的由领导单方面评价的方式,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也极具参考价值;其次,评价内容全面化,改变传统的重视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最后,评价方法多样化,改变传统的纸笔考试,增加竞赛、活动等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对策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中学生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学校应该是学生的乐园,学习应该是学生的需求、乐趣、享受。目前,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仍一味地追求高分,偏主科、设重点,使教师、家长、学生都背上沉重的包袱,而心理负担最大的还是学生,违背心理规律教育手段,加重了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使他们更加丧失学习的兴趣,造成心理上各种矛盾的激化和混乱,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二)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的因素
1.社会因素;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敏感,又敢于幻想和冒险。但是一些消极思想和生活方式,加上不良宣传的误导,同样冲击着身心还很幼稚的学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干扰他们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2.家庭因素;放纵、溺爱的家庭,导致自私、任性、粗暴、孤傲、异常心理等,残缺家庭日益增多,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是不可低估的。父母离异、家庭不和而放弃了对子女的教育,使子女产生委屈,抱怨仇恨等情绪,造成自卑、孤僻、偏执、逆反等病态心理。走向极端的家庭和不利的家庭因素,使学生心理素质不健康。3.自身因素;学生特别是青春期非常注意外表形象。个头高低,长相好坏是造成他们自傲、自卑、多疑等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性心理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异性,出现幼稚和盲目的早恋意识,学习和升学的竞争,人际关系的紧张所造成的心理压力都容易导致焦虑、悲观、抑郁、冷漠、孤僻、恐惧、偏执等异常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二、在农村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全面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①智能训练,针对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②学习心理指导。即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③情感教育。
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控制、调节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进行相关的训练和自我表达、放松训练。④人际关系指导。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关系学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活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和原则。⑤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⑥自我心理休养指导。通过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
(二)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人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一定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心理品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同时耐心正确地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管武断的做法。 2.现实性原则;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此要根据本校实际,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学校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正面教育,同时注意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个别谈心,个别辅导。4.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应用性的需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取成长与发展。
(三)从实际出发,确定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在国家颁布统一的实施纲要前,各校要借鉴发达地区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