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08:21: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独立学院重视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忽视农村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通常在高考招生时在第三批次本科录取。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长期以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近些年来,独立学院不断涌现,学院规模与在校学生数均得到迅猛发展,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独立学院很少涉及到广大农村经济,本文以2011年湖北省独立学院三本经济管理类招生情况为例,2011年湖北省独立学院三本经济管理类在招生中占有较大的比重:32所独立学院共设置理工类本科专业总数641个,其中经济管理类专业213个,占33%;文史类类本科专业总数360个,经济管理类专业206个,占57%。显而易见,三本院校为国家培养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做出了大量贡献,对于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能力,但是独立学院却忽视了农村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表12011年湖北省独立学院三本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理工类)资料来源:湖北招生考试高考资料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8-004X国内统一刊号:CN42-1431/G4注释:
(1)本表序号1-32代表32所独立学院1.武汉东湖学院2.武汉大学珞珈学院3.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4.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5.汉口学院6.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8.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9.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10.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11.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12.武昌理工学院13.湖北大学知行学院14.武汉长江工商学院15.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16.长江大学文理学院17.三峡大学科技学院18.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19.江汉大学文理学院20.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21.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22.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23.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24.襄樊学院理工学院25.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26.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27.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28.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9.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30.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31.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32.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2)本表中“2”、“3”、“4”表示同一专业若干方向或不同招生对象等;序号14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为“3”,表示旅游管理(涉外、中加合作办学)、旅游管理(民族班)、旅游管理。
(3)文史类经济管理类专业大体相同。仅没有资源管理与城市规划管理。此处略。从上表可见,2011年湖北省独立学院三本经济管理类在招生中理工类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资源管理与城市规划管理、财政学、金融学、保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投资学工程管理、工商管理、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行政管理构成。文史类经济管理类专业大体相同,仅没有资源管理与城市规划管理。由此可见,独立学院虽然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研究,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创新人才,但很少涉及广大农村,针对性不强。以湖北省2011年招生专业设置为例,理工类32个第三批本科院校、文史类32个第三批本科院校中,均未设置相关专业培养农村经济管理相关人才培养。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在独立学院中占有重要地位,专业的设置也很全面,但是唯独忽视农村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二、现行农村经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湖北省只有少数公办一本学院与二本学院开设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以湖北省2011年招生专业设置为例,理工类13个第一批本科院校、文史类10个第一批本科院校中,仅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理工类23个第二批本科院校、文史类24个第二批本科院校中,仅有长江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独立学院尚未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
1.现行农村经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基层农村建设者
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系统的农林经济管理、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能在各类农业及涉农公司(企业)、政府部门及教学、科研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立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的农业经济学科点,依托该校经、法、管、文、理综合发展的优势,把学生培养成为以农林经济管理为核心,具有较宽厚的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相融通的学科背景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从该院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来看,其目的是在各类农业及涉农公司(企业)、政府部门及教学、科研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侧重理论研究。
2.现行农村经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完善
主干学科有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主要课程有经济学通论、农业经济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农业概论、农业项目评估、农业投资学、农业政策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村金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土地资源管理、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法学通论等。可以看出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侧重宏观管理而无法解决农村实经济、管理、决策、营销、融资等遇见的实际问题。
3.缺乏具有大量农村管理经验和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师资队伍
主要原因目前各大高校中缺乏具有大量农村管理经验和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高校教师和教材等。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政府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144-02
前言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一项重任,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经济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公共事业、人口素质与城镇仍存在较大差距,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成为一项艰巨的工作。农村经济管理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因此,新时期广大农村地区需要用创新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水平。
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对比重,农业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十六大以来,农村改革事业不断走向深入。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近年来提出一系列推动农村建设的举措,如税收减免、粮食补贴、义务教育、农村医疗等,旨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在此过程中,农村经济管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经济管理总体上是指依据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水平、市场环境等对农村实施有组织的宏观管理活动。在具体工作中,农村政府部门需要系统制定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对农村生产资料、信息等再生产过程进行筹划、决策、控制、协调,推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向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方向迈进。因此,农村经济管理可以说是一项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工程,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的提升。特别是在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多样、矛盾重重,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才能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提供保障。
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涵盖以下任务:
第一,减轻农民负担。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负担沉重直接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不利于农民生活改善,同时也会减缓农村经济建设速度。尽管近年来政府相继出台政策举措,使农民负担显著减轻,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工作仍不容忽视。只有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制,完善农民减负的法律法规,严格农民负担监测、调查、责任追究,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民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切实保证农民群众的利益。
第二,强化农村资产管理。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农村经济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政府部门需要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合理的规划,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保证集体财产安全,并促进资产的增值,这样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发展。在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中,政府部门为强化资产管理,就必须建立经济管理监督机制,积极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组建专业化管理队伍,通过实施审计监督,推行民主化管理,使集体财产资源实现科学的流动,获得有效的开发。
第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为前提,使农村的主要产业拥有健康的发展环境。如农村养殖、育苗、蔬菜、花卉等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业附加值高,所以政府部门需要围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完善管理举措,增加科技投入,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拥有强劲的发展动力。
第四,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近年来农业种植和培育的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农业基地建设呈现出喜人的成果。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地区应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营造本地区的优势产业。从基地建立到培育示范,以及经验推广,都离不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应采取科学的管理举措,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第五,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含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机构与方法制度,是社会各方力量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体现,有助于较小的农业生产单位克服自身的弊端,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提高经济效益。为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政府部门应完善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与灵活的服务机制,针对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制定系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举措,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复杂而充满挑战,特别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管理工作尚未跟上发展的步伐,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基层领导重视不足。基层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管理改革的步伐。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推进工作的发展。但在基层农村,地方政府对规章制度的重视不足,执行力差,因而经济管理工作往往不见成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闭塞,思想传统,基层领导的思想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领导对转型时期新农村的发展认识不够深入,文化素质不高,所以也很难从根本上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第二,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有健全的体制作为保障,但受基层领导重视不足的影响,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仍未能更上时代的步伐,在农村中还未完全形成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现有的管理体制并不能适应农村的社会结构、农民的利益结构,从而也使经济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执行依据,有的工作无法及时跟进,并由此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维护。另外经济管理本身应当是依法执行的工作,但在很多农村地区法制意识较为淡薄,对于农民减负监督、财务资产管理、土地承包等工作缺少法律的强大支持,从而影响到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公共事业是社会利益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是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的需求所在,不仅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关系着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但农村与城镇公共事业建设相比,差距始终非常明显,而且基础本身就很薄弱。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缺少充足的资金保障,基层政府也难于开展全面的公共事业建设,如医疗、教育、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专业人才较少,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第四,农民利益维护不到位。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有效维护农民利益可以提升农民积极性,加速新农村建设。但从目前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来看,农民利益的维护并不到位。首先,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上具有独立和分散的特点,这就为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增加了难度,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就会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不利于农民增收。还有的地区地理条件差,土地规模经营不理想,农民积极性直接受到影响。其次,我国实行“一免三补”政策后,很多农民不愿将土地使用权流转,所以增收空间也较为狭小。而且在“一免三补”政策的激励下,不少农民也希望重新从事耕地种植,土地流转纠纷时有出现。最后,在一些基层地区还不乏挪用农业补贴款的现象,案件的发生也造成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第五,农村人口素质有待提高。农民素质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建设的水平以及发展的速度。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与城镇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目前农村人口的就业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农村地区本身受教育人口比重有限,而且学历较低,中高等学历人群在毕业后一般不愿回到家乡,而是希望向城市发展。所以留守在农村地区的多为妇女、老人和孩子。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农民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对新生事物不易接受,例如对新机械设备的使用感到吃力,在培训班中不能完全领会新的种植培养技术。另外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从事经济管理的人员管理理念落后,知识结构单一,因而也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要求。
四、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举措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基层政府部门应增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完善公共事业建设,制定群众利益维护机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第一,增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加强与改进首先需要获得基层领导的重视,只有基层领导真正从思想上实现转变,深入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作发展。因此,上级政府部门应注重深入基层,开展相关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向基层宣传经济管理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进而指导县乡级党委和政府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改革。而且为调动基层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基层领导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应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的范畴,对锐意进取、努力推进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的部门和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
第二,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尽快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着力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型管理体制。作为基层政府部门,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潮流,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使经济管理工作呈现崭新的风貌。首先,政府部门应通过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使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转型,既保证本地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又能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次,政府部门应关注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努力增加农业科技含量,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加工示范基地,拓宽销售市场,带动农民增加收入。最后,政府部门还应立足法制化管理,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村经济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第三,深化农村公用事业建设。公共事业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期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通过从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人手,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文化素质不高、养老等问题,有助于农民提高从事生产活动的积极性,感受到社会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同时也将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为此,基层政府应调整现行的财政体制,统筹财力,切实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不仅基层政府应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纳入预算体系,上级政府部门应注意协调好城乡社会事业的发展,形成以城补乡的长效机制。
随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政策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将成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之一。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需要一大批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经济,服务一线的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但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明显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加强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咨询服务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
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面广,富有创新精神,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从事农业企业或乡镇企业管理的专门人才。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业企业、村级、乡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技能,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微观经济管理和服务的中、高级管理专门人才。
二、对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
通过近年来我们所作的调研,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敬业精神、诚信、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主动、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竞争意识、职业道德、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身体素质。其中最强调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
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要学习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学生要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学生的素质和风格。要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以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要能思、能说、能写,还要能做,要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地解决问题,具备实践中的操作动手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涉农企业要求现在的很多岗位都必须是持证上岗,比如:搞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搞营销的要有营销资格证书,搞农村收购的农村经纪人员也要有经纪员资格证,从事企业管理的可考职业经理人资格等等。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了资格证书,为今后从事某专业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三、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学识的深浅和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其能否顺利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需充分考虑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科学配置,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适应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公共任选课三大部分构成(见图示1-1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政课、语数外、计算机、体育、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与健康、安全消防、形势与政策等。公共任选课开设素质类课程,意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个人修养。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部分构成。
四、高职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内容的改革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重视经济学课程,轻视管理学课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企业逐渐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以往偏重于政府需要的经济理论分析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明显不符合社会需求。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作出调整,增加管理类课程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可设置的专业方向有:会计电算化 、农(畜)产品营销。专业核心能力为:农业经济调查分析及市场营销、财务核算技能。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课可开设:农业经济基础、农业技术经济、农产品加工概论、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经济法、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农村财政与金融、农业经济调查、会计核算模拟训练、市场营销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加强新教材建设,积极选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规划类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鼓励教师主编或参与规划教材编写,使课程内容充分反映学科的新发展、新要求。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五、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的完善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措施
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关键性措施。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对农业经济管理方式进行了完善和创新,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在社会中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如今,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人均的耕地面积也越来越少。在对农业经济管理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我国与其他国家比较,其人均耕地面积比较低,农业就业人口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结合社会经济实际的发展情况,积极转变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主要避免社会经济形势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在对我国整体农村经济情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人均耕地面积不仅在下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数量也在不断降低,这些农村劳动力流失等问题,会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1]。
二、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了秩序发展
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内容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它涉及到了多个方面,要想加强对这些内容的有效管理,要完善制度,加强基础保障和人力保障的力度。农业经济管理在这个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在加强对资源和人力进行有效应用的同时,还在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在维持农业生产秩序的基础上,对以前的农村经济内容进行了整合。在以前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和养殖业为主,农民只能获得较少的经济效益,其市场经济也不够活跃。但是,在农村产业链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村市场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特征,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要采用有效和新型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加强对农村市场发展秩序的管理,不断规范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有效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
(二)提供了发展条件
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发展程度还是滞后于城市。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之一,是因为我国早期重点发展城市经济,将资源和政策等应用在了城市发展中,还有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经济本身条件不好,在实际的发展中缺乏资源,其基础设备等也较为薄弱[2]。然而,农业经济管理在此过程中的有效应用,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发展提供了条件,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弥补了先天不足等问题。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还要有效应用农业经济管理措施,加强对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持续发展。
(三)提高了农村整体经济水平
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是对农村生产和资源等内容进行管理,保证资源的有效应用和配置,提高生产的质量。它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其中的有效应用,还能在提高经济指数的同时,体现在农村发展的实力,让市场秩序得到改善,对经济资源内容进行优化,完善产业链,增加农业收入,避免农村经济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在对我国基层农业经济特点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中的管理措施内容丰富,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和信息资源等新型管理模式,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完善管理机制,有效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
三、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一)没有完善的监理体制
虽然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在管理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并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对监理工作不够重视,这将导致农业经济管理行为不够规范。尤其是在农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农村生产中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监理部门在其中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如果管理人员不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完善监理机制,可能会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出现各种问题。在此过程中,一些部门还不清楚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信息技术也没在其中得到有效应用,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质量。由于没有完善的监理机制,工作人员还不能及时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经常出现分配和下放时不公平等现象,对资金和资源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二)地域资源之间的差距
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中,它主要依赖于经济资源、政策扶持以及法律支持等,所以在对其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还要认识到地域资源之间的差异性,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但是由于目前城市经济发展资源比较集中,没有在农村发展中得到有效应用,这将导致城乡地域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农村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缺乏资源,这也是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主要难题之一[3]。
(三)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农业生产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在开展生产活动前要有土地和耕种技术的支持,但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由于资金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内容都受到了限制。随着农村耕地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大部分的耕地性质发生了改变,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会将其转卖给工厂和房地产商,这会导致农业土地资源受到压缩,土地的使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就是耕种技术的限制,虽然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农业技术在实际的生产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部分农民由于自身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对新品种种植方法进行有效应用,再加上专业知识的匮乏,严重限制了农业生产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有效应用,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型。农产品供销渠道也受到了限制。在对农产品销售特点进行分析时,发现它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主要是由收购方决定产品销售的价格,这将严重影响农民在生产销售中的经济效益,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在社会中的稳定发展。
四、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应用的措施
(一)转变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机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农业经济要想在此背景下更加快速的发展,就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丰富管理方式,主要结合宏观经济市场内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管理模式进行积极调整,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增长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投入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此过程中,还要加大工作力度,主要加强农业经济与实际情况的结合,还要根据出台各种相关政策和给予的资金,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定,开展生产活动中,不断引入新的种植技术。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化的手段,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主要在过去的人为劳动模式转变为自动生产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当地政府部门还要对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方向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主要结合农业经济效益,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转变,实现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其中的有效应用。此外,还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生态功能的发展,主要发挥出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保护的功能,这样才能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4]。
(二)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容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管理,就难以促进农村经济在社会中的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容,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引进各项资源,为农业活动的顺利就进行提供基础。招商是引进资源的主要措施之一,可以通过竞标方式招商,让企业为当地农民提供岗位,或者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在此过程中当地的政府部门还要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对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电商合作也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农产品资源,但是在此过程中要不断丰富销售渠道,这样才能保证资源应用的有效性,可以与天猫和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进而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同时,经济支持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措施,当地政府要积极引导银行为农民提供一些小额贷款,进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5]。为了加强农民对技术资源的有效应用,地方政府还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下乡,主要加强农民对先进技术的有效应用,对其进行技术培训,向他们讲解最新的农业技术,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从而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三)融入生态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主要以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这种模式虽然投入的成本低,但是经济效益并不高,在实际的农业经济中还会出现能源浪费等多种问题,严重情况下还会毁坏农业发展的根基。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要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生态农村经济发展理念,主要为农民讲解生态政策等内容,强化他们的生态发展意识,在其中不断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加强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应用,还可以发展生态产业,如观光旅游和采摘园等,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同时,为了避免出现违规的农业生产活动,要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而保证经济管理措施的有效性[6]。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有效转型,要通过融入发展理念和完善经济管理机制等措施,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合理应用,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在社会中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少明.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8(10):148-149.
[2]赵长勇.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微[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9):177.
[3]徐翔.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消费导刊,2019(45):122.
[4]王爱刚.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市场,2020(13):45-46.
[5]牟艳红.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文渊,2019(6):430.
中职校的办学宗旨主要是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优秀的劳动者为主,因此,实践教学是中职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具有促进作用。中职校的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主要倾向于研究农村经济发展,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确保实施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
1 中职校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重要性分析
1.1 完善教学改革
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是经沈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辽宁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纳入国家中职改革与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担负着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培养实用人才的双重任务。虽然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近年来获得了较大发展,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仍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以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深化教学改革是继续发展并保持教学优势的关键因素。构建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进一步丰富学校的实践经验,完善教学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1.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职校建立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如辽中县经纪人协会、沈阳市大光绿色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辽中县龙湾寒富苹果专业合作社、辽中县养士堡镇果蔬经济区等,可以为中职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基地,促使学以致用。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学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得立足之地,中职校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设。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是一个富有特色的专业,它更多地关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对于我国“三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此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丰富自身地专业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促进地方县域经济的发展。
2 中职农村综合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策略
2.1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管理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走进中职校进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更好地面对社会竞争,而实习基地建设是中职学生进行实习的重要场所,对于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管理非常重要。
首先应当建立健全各项相关的实习基地规章制度体系,学校应当注重与合作企业之间达成协议,改善实习基地的教学条件,科学合理规划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情况及社会需求情况,加强学生实习全过程及实习教师的管理,并尽量做出详尽规定,以确保实习顺利进行,同时也要引导实习教师进一步积累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及专业经验,促进教学相长。
其次,中职校与合作企业要对现有的监控和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革新,以免导致学生由于脱离学校管控发生实习考核失真的情况,应当实行学校与实习基地联合考核的方法来考核学生的实践情况,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由校方和企业方及时对实习内容进行修正,调整相应的实习岗位,以争取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应当给予其相应的表彰,进而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2.2 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
由于学生实习的需要,中职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建立联系。很多中职校对于将近毕业的学生都会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引导学生逐渐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巩固学习知识,进一步提高技能。但是大多数中职校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基地都难以满足其专业发展需求,而且未与实习基地进行良好沟通,使得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如一些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学生,会被学校安排到与所学主干专业课程不相干的岗位实习,或被安排到工厂的流水线上进行实习,由此导致学生难以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影响实践效果。
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对学生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情况为其选择适当的专业实习基地,同时与实习基地融洽沟通,尽量为学生提供最优良的实习条件,以促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3 重点突出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的专业特色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更多的是面向农村,以促进“三农”经济发展为目标,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职校在建设学生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实习基地是否能够充分突出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的专业特色,是否可以促使本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并能够提高其专业实践技能,更好地面对市场竞争。对于此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作为新农村的建设者,通过专业特色实践,必然能够促进其构建起新农村责任意识,以更好地促进自身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4 结束语
对于中职校来说,实习基地建设是其培养优秀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应当更多地加强与实习基地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企业间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不断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乔淑英,马立源,王丽君.关于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47-48.
[2]李心刚.建立稳定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B12):59-62.
[3]张治国,赵志根,郑永红,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1):139-141.
[4]李远会,张晓燕,向嵩,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提高实习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50-151,167.
[5]陈苏广,陈景.财务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9):85-86.
关键词:高职;涉农经贸人才;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112-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具有辐射广大农村地区的区位特征和地域优势,其与地方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涉农高职学校达到343所,占高职学校总数的27%,在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涉农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三类人才,即农业科技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传承农村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人才。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真正脱贫致富的核心是农产品能否顺利通过流通领域向消费领域过渡,因此,加大培养农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涉农经贸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职涉农经贸人才:本课题是指高职经贸类专业(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商务经纪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按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要求培养的人才,指在农业与农村、农产品与农资,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中从事营销、对外贸易、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经济管理等工作及独立从事农产品经纪与活动。毕业后主要在农村流通领域就业的这一群体。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基于工学结合的新农村高职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就高职经贸类专业涉农人才培养的现状在全国的高职院校中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调查347所高职院校,在这347所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只有31所开设了涉农经贸类专业,仅占了8.93%。而在这31所高职学院中,其专业又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渔大类。虽然开设财经大类专业的学校很多,所占比例高达77.5%,但开设涉农经贸类专业很少,所占比例不到1%。全国供销系统院校“浙江经贸职院”、“广西经贸职院”、“安徽财贸职院”等以及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这类以培养农村流通领域人才为主的院校来说,开设与农业有关知识课程的专业也就只有连锁经营管理(生鲜食品连锁方向)、商务经纪与(农产品经纪人方向)、市场营销(农产品营销方向)和物流管理(农产品物流方向)等寥寥几个专业,且年报考人数都不多。而在农林牧渔大类中开设了涉农经贸类专业的28所高职院校,每个专业通常也只开设了1-2门营销课程。涉农经贸类专业布点最多的是种子生产与经营、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和兽药生产与营销等三个专业,但也仅有4.03%、1.73%、1.15%。涉农专业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农业生产技术与工艺上。
二、高职涉农经贸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教育内容缺失,认识不足
在农村,还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深刻,家长和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考上好的大学,离开农村这“贫困”的地方,去城市里发展。越是农村的学生对涉农专业越敏感,对报考涉农专业越有顾虑。据了解,中国农大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2011年下降为28.26%,比2010年减少了5.98个百分点,近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不仅是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多家农业类院校中,近年来农村生源比例也持续下滑,出现农村学生生源减少现象。
因为在很多农村学生看来,考大学是为了跳出农村,所以许多农村考生对就读涉农专业并不“感冒”。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人们还只是把与农业有关的工作和低级的苦力劳动相结合,认为农业只是劳动型产业;去农村工作的待遇没有在城市的好;与农业相关的工作不能给学生提供更高的发展空间等。这使得教育内容充满了城市性和远离农村性,考上大学的学生不愿意选择涉农专业,更不会再回到农村,而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也不愿务农。
(二)涉农经贸专业办学基础薄弱、经验不足、办学影响力欠缺
首先,由于历史沿革,使某些高职院校不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性质,仍沿袭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和思路,将高职办成本科的压缩型和中专的放大型。一些高职院校在涉农经贸类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上,向本科院校看齐,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缺乏创新,地方特色不突出,与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实际相脱离。其次,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在专业师资、实验实训条件、设施设备数量等方面未达到一般专业建设的基本标准要求。涉农经贸专业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管理上操作粗放,服务水平低,宣传工作不到位,造成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低下,也影响了办学权威性的树立。
(三)国家资助和免学费政策有待完善
自2009年起,全国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资助标准是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受助学生的生活费开支,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免学费资助标准1600元。从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资助标准来看力度并不很大。但即便是这样,高职院校还没有实施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经过搜索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是从2012年秋季开学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高职涉农专业学生也将可以免交学费。但并没有明确涉农经贸类专业的学生是否可以免交学费。
(四)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相关的配套机制尚未完善
到城乡基层一线工作,既能实现就业,又能得到锻炼,是大学生就业的大方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3号文件的第一条就是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国务院《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实行四项具体鼓励政策:第一,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补贴政策;第二,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第三,选聘招录优惠政策;第四,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由此可以看出,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政策方向是很明确的,但相关的配套机制还有待完善。目前,鼓励到农村就业的岗位局限于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数量有限,且农产品流通领域没有提及。
三、高职涉农经贸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贸类涉农人才培养现行制度无法满足需要,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缺陷。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各项制度,促进经贸类涉农人才的开发建设。
(一)创新高职经贸类专业涉农人才开发培养机制
1 培养涉农经贸人才,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作用,优化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推动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于涉农经贸类专业来说,必须主动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采取定向就业招生、专项奖学金等方式,牢固树立依托行业办学、服务行业办学的理念,把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作为衡量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准,把教书育人和服务“三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毕业生在行业中的集聚度,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产品流通人才。
2 政府在实施人才强农战略过程中,也必须坚持农业职业教育和涉农人才培养的公益性定位。教育培养费用应该卣政府部分或全部买单,以增强学农的吸引力。采取开放式办学,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有接受涉农经贸专业教育的机会。为农民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和指导,全面提高农民网络技术、商务技术、营销管理技术和现代农业知识水平,培养大量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人才。不断创新涉农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快知识更新培训,注重实践培养锻炼,促使涉农经贸人才热爱农村、业务过硬、服务农民。
(二)完善高职经贸类专业涉农人才管理使用机制
1 市、县、乡各级政府与当地高职院校可成立涉农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开展工作,对涉农经贸人才的选拔、表彰、培训教育等工作通盘考虑,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分析、研究、总结工作情况,解决问题。改进人才的选拔使用,对优秀人才坚持用当适任,把人才的素质能力与岗位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竞争择优机制,力争把每个优秀人才都放到最合适的岗位;坚持用当尽才,做到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涉农经贸人才下基层,真正让高职涉农经贸专业毕业生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前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农村流通领域的农产品流通大户、致富能人、农产品经纪人的典型事迹、先进经验和成果,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推动作用,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年终进行表彰奖励。
2 健全信息管理网络,完善涉农经贸专业毕业生的建档造册、走访联系、交心座谈、领导挂点等制度,定期考核,动态管理,使涉农经贸人才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通过定期开展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活动,加强农村流通人才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使农村流通人才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为农村流通人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平台。
(三)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方法配套、法律约束等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保障人才培养运行高效有序的一系列措施。政府的调控作用必不可少。为了保证涉农经贸人才培养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必须从组织管理、资金投入、方法配套、法律约束等方面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1 强化涉农经贸人才的资金投入制度。政府作为我国人才开发中起主导作用的一方,需要不断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加大政府投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保证资金能落到实处,真正为建设新农村流通人才队伍提供资金。把涉农经贸人才培养纳入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投人的总体规划,在保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资金的同时,保证农产品流通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
2 加大农村信息投入。涉农经贸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要利用和开发这些人才资源,国家应制定和提供各种有利于涉农经贸人才开发的政策和信息,促使人才资源在动态中实现合理配置和发展。通过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农产品市场的预测监测、收集和分析等信息处理能力,及时区内区外农产品需求、价格、数量、时间等市场信息,提升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引导和方便农副产品销售。
涉农经贸人才培养机制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农业职业教育体制的健全,通过加强教育立法,建立多元投人体系,注重现代化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等等,为建立涉农经贸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提供有效保障。
四、高职涉农经贸人才培养的政策思考
支持涉农经贸人才培养,还需要一系列政策配套。
(一)开展适用于农村的教育体系
1 要制定出台政策解决涉农经贸专业学生的招生和就业问题。通过政府减免学费或学校设立特别助学金等措施,鼓励和吸引优秀青年学生报考涉农经贸专业。同时采取定向委培、定点培养、定单培养等形式,帮助涉农经贸专业毕业生到为农服务岗位工作。定向委培,即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定向招用涉农经贸专业毕业生。定点培养,即根据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单位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特定的或规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主动地走出校门,走到生产第一线上门进行教育培训或指导服务。定单培养,根据地方政府、村镇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经济部门的特殊需求,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短、平、快的优势而进行的针对性和时间性较强的培养方式,及时满足用人单位对农产品流通人才的迫切需求。
2 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完善教育机制。通过搭建农产品流通服务技术平台,从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技术服务、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对接,实现了服务“三农”工作与涉农经贸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融合。
(二)选择适于涉农经贸人才开发培养的创业之道
创业致富是很多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希望。据调查,涉农经贸专业的毕业生创业成功率最高。涉农经贸专业实用性强,自主创业有着更多的便利条件,涉农经贸类专业的毕业生所学专业更适合创业。创业需要投入,投入要有资金,刚毕业或毕业不久想创业的毕业生,缺乏创业资金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即使是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创业的毕业生,随着事业的发展,资金筹集仍很重要。政府虽然出台了诸多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到基层很难兑现,因此,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要增强刚性,增强透明度。
政府应该把涉农经贸专业毕业生创业纳入当地政府发展经济的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制定一些有利于涉农专业毕业生回乡创业致富的优惠政策。主要面向大学毕业生创办经济实体给予税收、用地等方面的支持和补贴。省级以上政府应出台鼓励金融机构发放抵押贷款的政策意见和制定支持个体私营企业融资的若干政策。
(三)为涉农经贸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
过去的半年,**乡成技校在县教育局和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866工程”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大力培养造就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体表现在:
一、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1、抓好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力动机。截止6月10日全乡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42 期,受训 2523 人次,其中开展乡级实用技术培训 8 期,受训 572 人次;村级培训 34 期,受训 1951人次;培训经费开支 15572元。培训项目主要有:脱毒马铃薯裁培,新农村建设、优质稻种植,务工基本安全知识等。
2、继续抓好在职人员学历教育
半年来,我校依据《学员学籍管理规定》,加大对在校学员教学及考核力度,二0xx级《经济管理》专业中专班学员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
程,成绩考核合格率达100%,进入顶岗实习阶段。二0xx年春季新招《乡村经济管理》专业中专班学员76人,取得学籍74人。
3、抓好联村联户工作
根据县教育局安排今年下达我校联村2个,联户12户。我校结合“866工程”新农村建设,根据实际,对所联挂村委会重点进行经济作物种植,科技联户12户,联系项目累计达7个,重点进行种、养、加方面,预计到年底可创造经济价值近百万元。
4、抓好基地建设
今年,我校加强对原有基地的管理,做到基地有项目,项目出成效。1—6月,我校积极投入资金与农户联合栽植珍稀树木红豆杉30亩,目前长势良好。
5、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
20xx年与**职业技术学校配合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招收“动物疫病防治员”73人,通过理论学习培训和技能实践操作培训今年1月经**职业技术学校“214”职业技能鉴定所的测试鉴定,73人鉴定合格,实现就业
转移。今年由于受金融风波影响,返乡农民工巨增,对反乡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不仅有利于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而且对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发民展与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我校积极与县职校联系,在“动物疾病防治员”实现就业转移的基础上计划开设摩托车装配工,餐馆服务员培训、计算机操作员、维修电工四个专业的培训,招收学员400名,已通过**职校上报审批。
6、做好资产清理
严格执行**县教育局“5.09”通知要求,积极配合中心学校做好财务清理,办理资产、财务档案移交手续。
二、具体做法
1、抓好作风建设、促进文明发展
半年来,我校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为指导,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思德素质,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紧贴“三农”,牢固树立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积极引导群众走科技致富的道路,深受群众的好评。
2、技能培训,样板引路
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我校积极协助涉
农部门,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依靠科技,建大基地,做强龙头,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拉开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帷幕。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大力鼓励农户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高效农产品,蔬菜以生菜,四季豆、辣椒为主,经济作物以生姜、油茶树为主;二是优化农业开局,水草丰盛地方走“科技兴牧”之路,其它地方依照科技,积极发展优质杂粮,优质食用豆类作物;三是构建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户进行生产技术专题培训并进行跟踪服务。
3、立足本职促发展
成技校主要任务是面向“三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多年来,我校坚持把“率民致富、带民致富、扶贫帮困”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以此促进“两个方明”建设。为困难户送去籽种、化肥、致富信息,帮他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成技校这一帮扶行为得到了众多乡亲的好评。
一、实现劳动者和土地的分离
中国主要是通过发行土地证券来使劳动者和土地进行分离。这里所发行的土地证券和历史上的土地证是不相同的,这主要是为了促进中国现代农村土地可以进行更好的流转,改变中国现在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太小的一种方式。所以,政府用发行土地证券的形式来分离劳动者和土地,同时对证券的流通进行很好的保护。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农民的权利得到保证,避免一些地方政府,肆意低价收购土地,从中牟取利益;另一方面,保护证券所有人和土地生产经营者的权利。这里主要就是保证水利、和电力基础建设完善,而且交通便利。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分离劳动者和土地,为他们提供一些资金。其次就是有效扩大了农村土地的生产规模,减少抛荒土地的出现,促进人民向城镇集中。
二、推进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存环境。首先,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做好相应的城镇规划,确保道路、房屋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理布局,从而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一些经济发展不是非常好的地区,政府可以专门培育一些小的城镇集市,改善其用电、用水和道路交通环境等,让农村人民不断向这里聚集,逐渐向城镇化方向发展。政府应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户籍制度还是像过去一样,农村居民无法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工作,那么城市本身也会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状态。而且许多农民到城市里务工,但是因为户籍的关系,他们大多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待遇和福利待遇等。进而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毕竟社会的建设他们是出了力的,而且是出了许多力,但是最后他们却无法享受到社会进步的福利。他们的生活环境总是脏乱差,干的工作也是最苦、最累、最脏的。因此,在现代的城镇化发展中,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有效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镇化建设得以真正快速发展。
三、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人们经常会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即使到了城市打工也不具备竞争力。所以,在农村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居民整体文化水平,让农村的孩子至少都接受过九年的义务教育。限制农民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就是学费。因为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山区,根本就交不起学费,或者学校离自己居住地方太远等。所以,在这些地区免费提供义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为农村的基础教育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对于一些具有初中水平的居民,可以培养他们学习职业技术,使他们具有一技之长,从而保证他们在城市中可以更容易找到工作。
四、完善相关的政策
(一)完善土地流转政策
进行土地流转时,因为没有相关的制度保证,土地流转政策就很难推行下去。如果土地流转出手之后,农民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那么其应该怎么生活。所以,在进行土地流转时,一方面要完善流转方面的相关法律规定,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的操作流程,确保土地流转是自愿、合法进行的。
(二)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公开机制
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公开机制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建立起农村土地网络流转的交易平台,为土地的流转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促进土地流转。政府相关部门或市场中介也应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的搜集、分析和统计等,然后定期对这些信息进行公布,详细公布市场的供需情况,这样可以促进土地流转更加顺利地开展。另一方面,在土地流转后,相关的工作部门要对流转土地的面积、期限和收益等进行公布,确保整个操作过程公开透明,避免损害农民利益情况的发生。
(三)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轻,而随着农村生产机械化的不断发展,这就造成了农村出现许多富余劳动。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减少就业方面的歧视,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的经济体系。劳动管理部门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效的管理,为他们的就业牵线搭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另外,城市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促使他们更加适应社会就业岗位。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推行土地流转制度是非常困难的,主要是因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这片土地,如果他们失去了土地,又没有相关的保障制度,那么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其他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所以,政府应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居民失去土地之后,其相关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社会的基本保障制度也会为其基本的生活水平提供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农民放心地进行土地流转。
(五)全面建立农村土地纠纷仲裁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了关于土地纠纷的仲裁制度,但是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虽然有相关土地纠纷的仲裁规定,但是没有固定具体的仲裁程序和方法。二是农村居民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在进行土地纠纷仲裁时,农民的参与度不高。据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即将出台,随着土地流转现象的不断增多,政府必须完善纠纷处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土地顺利流转,各方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基层政府应把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进行处理,这直接关系到农村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如果处理不到位,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另外,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处理好农村承包土地流转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保证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作者:于春贤 单位: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大庙镇政府农经站
参考文献:
[1]卢新海,望萌.农用地流转的武汉模式研究——基于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的启示[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3):244-251.
[2]瞿理铜.新探索如何延续——湖南省益阳市土地信托流转调研报告[J].中国土地,2012(11):46-48.
[3]何晓星.双重合约下的农地使用制度——论中国农地的“确权确地”和“确权不确地”制度[J].管理世界,2009(8):53-64.
一、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吉林省的农村人口,在省内总人口数的构成中,不仅数量偏大而且所占比重偏高。与此同时,吉林省农村人口文化水平还呈现出“一高两低”的情况,“一高”是指吉林省的农村人口中接受过小学和初中文化教育的比重为8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9%。两低”是指农村人口中不识字或少识字的比重为2.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9%;农村人口中接受过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教育的比重为0.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教育程度的现状是文盲较少,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也比较低。由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以及对生产技能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从加强农村高等教育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出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专门人才,努力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改善吉林省农村人力责任编辑:武聪网络出版时间:网络出版地址: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nycytx-38)。赵琦(1989-),女,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娄玉杰(1956-),女,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动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的现状。
二、吉林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较少或不能很好地完成义务教育,导致农村人口的科学素养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望态度。受到农业新技术接受能力低下的制约,致使很多新兴农业科技在农村无法大面积推广或者推广缓慢,新兴农业技术优势得不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梦想随之破碎,无法创造出持久的经济效益。由于受到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加之较低的文化教育和较少的农业培训,导致农村的劳动者和基层管理者的素质都比较差。农村的劳动者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和培训,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形势的日益加剧,市场意识淡薄、信息处理较差,无法积极的参与现代化农业的市场竞争。而在农村的基层管理者中,虽然有一小部分中青年干部能够积极地学习新知识、推广新科技,但却无法带动大部分农村干部去准确地领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农村政策,去认真学习农村经营管理的科学方法,导致吉林省的农村人力资源总体水平比较落后。
三、对开发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思考
(一)推动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通过加强吉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在稳定、强化和完善各项支农政策的基础上,切实保障农民的持续性增长。一是要调整结构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二是要加快城镇建设,推进一体化进程;三是要积极扩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市场,拓展增收渠道;四是要坚定不移的增强农业发展投入力度。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制定相关法规、条例,使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框架更完善;二是要将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提升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度。
(三)加大教育力度,提升人口素质一是要从农村失学、辍学的问题出发,将支农资金更大限度地用于教育的投入;二是要通过各种渠道的教育和培训方式,来提升吉林省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
(四)加大力度改善民生。立足于农村新社区的规划和建设,组织开展农村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资金方面给予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而改善吉林省农村人口的居住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和人力资源的协调发展。
作者:赵琦娄玉杰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农村经济 经济危机 后危机时代 发展路径
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未来的角度,世界经济的发展对农业产出的刚性需求、对农村资源的过度依赖,都将成为一个长久的趋势,不可改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已经深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基本层面,后危机时代就成为各个经济主体需要直接面对的现实(刘银国,2010)。在这一时代的形成过程中,我国农村经济同样遭受了强烈的冲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遭受重创,大量农民工返乡,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如何摆脱经济危机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寻找适合时代规律的发展路径,巩固农村经济的基础性地位,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在危机的阴影还在笼罩着农村经济层面的同时,将党的惠农政策贯彻到底,增加和保证国家农业生产的投入和对农民的补贴,使农村经济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孙桂玲等,2010)。此外,还需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的消极影响,保持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障农民群体的持续增收,保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进行。这些,都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以此为背景,首先从多个角度对经济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产生的冲击进行了阐述,然后,讨论了农村经济摆脱经济危机影响的现实意义,最后从不同的层面给出了后危机时代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经济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形成的冲击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不畅
自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各类产品(包括农产品)的出口规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减,这使得很多依靠出口贸易的企业运营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企业不得不以停产停工的形式被迫的应对危机(庞玉娴,2009)。由此一来,社会能够向劳动者(包括农民工)提供的就业岗位就不断萎缩,即便是在岗的员工,其工资报酬也大不如前,这对以农民工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与此同时,经济危机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国民经济的基本层面,内陆、农村也无法回避,在农民工的务工生涯受挫的情况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受到了极大的阻力。虽然这与我国固有的城乡二元体制之间的矛盾有关,但经济危机的“导火索”作用不可低估。
(二)农村的城市化步伐放缓
与社会其他任何消费群体一样,农民的消费与其收入密切相关,当农民的收入(或可支配收入)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农村对社会商品的消费水平也就必然萎缩。这样一来,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不但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农村的城市化步伐也将因此而放缓。与此同时,县乡村一级的财政收入出现下滑,用于农村事业发展的支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品的供给等—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必将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村镇企业发展困难
村镇经济已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经济的新的引擎。然而自经济危机以来,我国的村镇企业的发展一直令人担忧,尤其是外向型的企业,效益下滑的更加明显。据统计,在过去的近二十年中,我国村镇企业的出货值和总产值之比一直保持着增长的趋势(聂华林等,2009)。这一模式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使村镇企业的发展空间得到了一定的扩展,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也得到了提升,但是,这种靠外需支撑经济增长的方式,其外贸依存度必然不断攀升,当国际市场出现动荡时,村镇企业必然首先受到伤害。
(四)农民增收受到阶段性抑制
在经济危机的作用下,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长受到了多重限制。传统的靠增产实现增收的模式逐渐失去了作用,这与经济规律的影响有关,也与体制的制约有关(王群琳,2006)。具体表现在: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农产品的价格持续走低,即使获得了产量上的增长,也难以保证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虽然农产品属于必需品的范畴,但其收入弹性却并非出于低位,因此,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下降,其价格也随之回落,这对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村经济摆脱经济危机影响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国民经济基础性支撑的需要
虽然随着经济危机阴影的逐渐扩散,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后危机时代。因此,有必要将视线更多的转向国内市场,转向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进步,因为只有农村事业建设水平得到了提高或改善,农业才能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在后危机时代,如果能够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社会消费的消费,不但能够提升国内市场的扩展空间,还能够有效降低对其他经济体系的依存度,将经济危机对农村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的限度。然而,实际情况是,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全球实体经济都处于紧张而无序的状态之中,尽早的让我国农村经济走出经济危机的影响,甚至具有一定的国家战略意义。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的构建涉及到两个主题:一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形成统一的认识;二是有效的规避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威胁的因素。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大量农民工回流至农村,这一群体便走向了“双向失业”的境地。这是因为,首先这一群体失去了城市之中的工作,此为第一次失业,同时,在他们外出务工的过程中,他们在农村的赖以生存的土地也逐渐失去了对其生活的保障功能,而对土地的失去就成了这一群体的“第二次失业”。“双向失业”对农民而言是彻底的失业,这一被迫、非自愿式的状态严重影响到了和谐社会的建立。所以,要从这一实际问题出发,给予这一农民群体必要的庇护。否则,反感情绪、宣泄情绪极有可能在社会蔓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张新芳等,2010)。
(三)维护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需要
本次经济危机的出现使自由化市场经济的缺陷暴露无遗,在这一过程中,最深受其害的受经济打击的“人”—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了严重的侵蚀,而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群体的利益受到的侵蚀更为严重(段爱军,2010)。因为,在任何历史境况下,农民的社会经济权利都应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这不但是宪法对公民权利的确认,也是我国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必然。因此,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帮助农民、农村、农业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其能在后危机时代找准发展的方向,这不但是国家义务的体现,也能使农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得到实现。
后危机时代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选择
(一)拓宽和创新农村经济的组织形式
截止到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已经相对灵活,但即便如此,创新组织的建立具有一定的任务性和时代性,即往往以完成特定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为目标,这就决定了缺乏专业生产能力或者无法缴纳一定股金的农民被拒之于门外。甚至有些合作经济组织也坚持以盈利为目的,与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宗旨相违背。因此,应该及时抓住或适应后危机时代的特征,建立起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内能够包括所有农户,不对其专业技术和资金的拥有情况进行鉴别和区分,任何农户都能够通过技术、劳动力、土地、房屋、农业生产或生活资料参与其中,同时最大限度的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其中,奠定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随着各类资源在全社会流动速度的显著增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按照传统的观点,城市和农村的一个典型的区别就是金融体系是否健全。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缺陷被全面地暴露出来—金融机构缺乏、贷款额度有限、资金拨付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极大的影响农村经济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并难以在后危机时代有所作为。为此,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建立以农业银行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使其能够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工作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从政策和资金的角度,加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同时完善各类扶持政策;在前两项内容的基础上,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抵押贷款,包括大型农用机械、林权和四荒地的使用权和涉及应收账款、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的质押贷款,增加农业生产资金的流动性(叶进等,2009);建立起由政府扶持、全社会共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有效地防范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各类风险。
(三)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返乡创业
返乡的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了自身的特殊性,这些将决定他们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决策者们需要开辟与众不同的路径服务于农村事业的建设。他们最需要的是健全完善的创业政策。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以下方面下功夫:首先,要灵活利用户籍政策,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实行落户城镇的准入政策,并且对其中的农民工重点企业进行挂牌保护。其次,要针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群体设立科学合理的税收体系,在这方面,可以参照引进外资的相关税收减免政策,给农民工返乡创业以一定期限、一定程度的税费减免,甚至对在增加社会就业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农民工企业,可以单独实行优惠税率。最后,要尽快取消对农民工创业的若干收费和罚款,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持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
(四)处理好“留守”与“外流”的关系
在后危机时代,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处理好“留守”与“外流”的关系,合理化解因人口的流动而产生的逆向淘汰。对留守妇女而言,要组织其学习文化知识,参加各类农业技能培训,加强市场经济和经营管理理念的教育;对留守儿童而言,需要学校和村委会建立起留守学生、留守儿童的档案,由村干部和教师牵头,与留守儿童之间建立物质和精神上的帮扶关系,同时还要完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动态管理制度,对其执行灵活的财政资助;对留守老人而言,要建立起政府、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同样要由村干部和党员牵头,建立与留守老人之间的帮扶关系,最大限度地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
结论
在后危机时代,对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各项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和寻求农村经济发展路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经济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农村经济摆脱危机影响的意义以及后危机时代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选择问题进行了探析,旨在为相关的决策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银国.金融危机、城乡差别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孙桂玲,刘金芳,杨美芹.金融危机对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J].工会论坛,2010(1)
3.庞玉娴.金融危机下地方政府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为[J].农业经济,2009(4)
4.聂华林,李光全.金融危机下劳务经济与中国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审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6)
5.王群琳.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缺陷与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6.孟卧杰.金融危机下农民经济权利有效实现的反思[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4)
7.张新芳等.试论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0(6)
关键词:十堰市;农村职教模式;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06-03
实施“双带工程”(“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新型农民是农业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发挥农业职业学校服务职能的创举,也是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一种担当。十堰市《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和《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构建科技推广体系,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建立完善多元化的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开展短、中期为主的技能培训,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0万人,新增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3万人,力争每户平均有一个“明白人”;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1 000人,力争每组平均有一个科技致富“带头人”。
十堰市科技学校是十堰市唯一一所涉农职业学校,服务“三农”,为十堰市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振兴培养实用人才是学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何高质量地完成这项历史使命,保障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农民培养工作顺利推进,就成为“双带工程”的核心工作。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农村人才教育工作处”、“农科教研室”,深入十堰五县、两区、一市广大农村进行专题调研,在学习借鉴其他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先行先试,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初步形成了适应区域实际的农村职教模式。
研究培养对象,明确
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
将具有初中以上学历,年龄不超过45周岁,已经或准备从事农业生产、加工及经营、创业的青年农民、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相关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纳入“双带工程”教育范畴,通过系统培养使之成为十堰市新农村建设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头人。所以,学校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知法规、讲文明、会生活”的新型农民确定为“双带工程”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培养对象多数是家庭生产经营的主力和骨干,长时间脱产学习有困难的实际,全面推行“送教上门、工学结合、模块教学、弹性学制、学分制管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学员分阶段完成学业、学习成绩多元化评价”的教学模式。即结合生产实际分阶段由学校选派教师在学员所在乡镇或单位组织教学,进行集中授课、现场教学与巡回指导,经过三到五年的培养,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经考试考核合格、达到相应的学分要求,由教育部门核准颁发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
创新教学管理方法,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突出本地产业特点,设置“双带工程”特色专业
十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面积2.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350万。“十二五”期间,十堰将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工作重点,全力实施“一城两带”战略①,加快推进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着力打造“三国两区一基地”②,实现十堰跨越式发展。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即将完工,水源地生态建设随即展开;“十二五”期间,十堰市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进行4个100万、2个50万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茶叶100万亩、中药材100万亩、马头山羊100万只、核桃100万亩、蔬菜和柑桔各50万亩),2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国家生态经济改革试验区和生态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同时,湖北省全面恢复建设乡镇农技站,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以及南水北调生态环保水源区水土保持建设、移民后期扶持、特色农业发展等,都急需大量的带头人。
我校依托“十堰市农业教育集团”,成立了由十堰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委员会成员、市委组织部有关领导、市农业战线专家、市县农业部门领导、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业龙头企业有关负责人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围绕十堰市农业发展实际展开研讨,设置了培养“双带头人”的四个专业大类: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类专业、养殖类专业(淡水养殖、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种植类专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柑橘方向、果蔬花卉生产技术蔬菜方向、茶叶生产与加工、现代林业技术经济林方向、烟草生产与加工)、农村管理类专业(农村经济管理方向、农村社会管理方向、农产品物流管理方向、生态旅游管理方向等)。
(二)制定“模块教学计划”,兼顾各教学点生产实际组织实施
“模块学分制教学计划”按专业大类拟定,全学程计划2 910学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按4∶6安排,其中理论教学包括集中授课、自学与讨论;实践教学包括现场教学、巡回指导和生产实习。其中,集中讲授、现场教学和巡回指导共160天,预计1 120学时;生产实习安排250天,预计1 750学时;毕业创业设计40学时。计划基本学制3年,根据农民特点安排用3~5年的时间完成全部课程教学任务,学员只要累计达到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各教学点的具体实施性教学计划在“模块教学计划”的框架下根据不同教学点产业实际制定,充分体现各自特色,如八仙观村教学点位于道教圣地武当山风景区,就突出道茶文化、旅游礼仪特色。
(三)构建服务“三农”的课程体系,开发特色校本教材
课程体系体现农业、农村实际 根据“双带头人”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突出实践性、应用性的模块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按照“提高素质、开拓视野、掌握技术,学会经营”的原则设计内容,将“双带”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拓展技能模块。各教学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力求做到紧贴生产实际、满足市场需要、突出地方产业特点、服务农民致富和新农村建设。
1.基本素质模块。包括农村实用文体写作、计算机使用、文字录入处理、互联网应用及网络营销、公民权益、合同法、农村法律法规与政策、新农村文化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农民创业与就业指导等内容,重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基本素质模块的学习,让农民学员全面理解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规、政策,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具有一般农业数据的统计和计算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信息获取和网络营销的能力,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社会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农村创业理念和途径以及农村新民居建设基本知识与技能,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专业技能模块。围绕核心技能培养相关岗位能力,分专业设计。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类专业主要掌握农产品保鲜加工、农产品品质分析、卫生检验检测等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农产品保鲜加工、农产品品质分析、卫生检验检测能力。具有农产品保鲜加工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淡水养殖技术专业主要掌握淡水养殖、加工、营销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渔业水质常规指标分析、水产动物常见疾病防治、淡水鱼养殖生产及经营的能力。具有在饲料、鱼药营销及小型养殖企业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畜禽养殖专业主要掌握生猪营养与饲养的基础,生猪繁殖、养殖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生猪繁殖、养殖生产经营和疾病防控能力;具有在饲料、兽药营销及小型养殖企业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应用、推广的能力。种植技术类专业主要掌握农作物、果树(核桃、柑桔为主)、茶叶、蔬菜、食用菌、花卉、烟草和中草药生产及保鲜加工、营销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种植生产、保鲜加工及经营的能力。具有在种植领域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农村管理类专业重点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分配与农民增收、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农村家庭经营、农副产品市场营销、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农村社会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农村经济综合管理能力等。生态旅游管理专业重点掌握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旅游景区(点)服务经营的能力。具有乡村旅游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
3.拓展技能模块。依不同专业重在培养学员适应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学员掌握农作物、食用菌、蔬菜、果树种植和畜禽养殖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开展畜禽养殖、蔬菜、果树、食用菌生产经营。淡水养殖技术专业掌握当地淡水名特优品种养殖、水产动物饵料配置及果蔬种植、畜禽养殖基本知识技能以及水产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开展淡水名特优品种养殖、水产动物饵料配置及生产经营。畜禽养殖专业掌握生态养殖基本知识、猪场循环养殖的模式和猪粪尿的综合利用技术,具有青饲料、牧草种植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开展皮毛动物、药用动物、特禽类等养殖项目的生产经营。种植技术类专业掌握循环农业、畜禽养殖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利用沼气能源,具有畜禽养殖生产经营能力。农村管理类专业掌握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生产经营和种植业生产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具有在农产品营销、小型农业企业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生态旅游管理专业掌握畜禽养殖,柑橘、茶叶、木瓜、食用菌种植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开展畜禽养殖和柑橘、茶叶、木瓜、食用菌生产经营能力。
编写的教材突出本地生产需要 针对本土实际编写了“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系列教材”:《种植实用技术》、《养殖实用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农村经济管理》、《农村政策法规》、《应用文写作与电脑应用》、《农民创业与就业指导》等,针对不同教学模块编写了专项技术(课题)讲义(资料),并制作相应课件,制作习题库和试题库,建立了教学模块资料库。在课程建设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鉴定与课程考核相融通,以适应培养新型农民的需要。
开发的课程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开发建设《蔬菜育苗技术》、《柑桔花果管理技术》、《农产品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武当有机道茶生产加工技术》、《十堰市山地核桃丰产栽培技术》、《生猪养殖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牛与牛病防治》、《马头羊有机生产技术》等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形成包括课程标准、特色教材、实训指导、教学模块设计在内的课程包,同时进行教学包的研发,逐步建成精品课程上网运行,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四)教育教学手段灵活,“双带工程”扎实有效
建立由本校骨干教师、当地知名农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等组成的师资库,承担理论教学、实践指导,集中授课、现场教学、参观考察和分散巡回指导相结合,并安排相应的自学讨论,结合学员产业实际安排生产实训。集中授课、现场教学、参观考察在乡镇(企业)或村组实施,巡回指导根据各乡(镇)、村生产实际和学员家庭具体情况进行小组或个别指导,自学讨论由学员按要求自主完成,生产实训由学校责任教师按实训方案指导学员完成。充分利用网络、电话、电视等手段加强与学员的联系,形成对学员跟踪服务指导的制度。
对学员采取从基地到学校“四个一”的线性管理模式(即一名基地联系领导和一名基地班主任,一名校内辅导员加一个专家服务团队),每个教学班成立班委会和学习小组,随时沟通,掌握学员动态;授课时实行学员签到制,作业通过学习小组、班委会及时上交给任课教师批阅。建立了畜牧养殖、核桃种植、茶叶生产制作、蔬菜栽培、农产品商品化、市场营销、创业指导等专家组,联系教学点、联系学员,跟踪服务。这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不仅保证了“双带头人”培养的教学工作需要,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更为下一步开展更广泛的农业科技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全面推行学分制管理,着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全学程总学分为120学分,其中理论课学分50学分,实践课学分70学分。学员修完所开课程,经考试考核合格,取得相应学分,在3~5年内累计达到计划规定学分准予毕业。
对学员的学习成绩实行多元化评价记分。从勤绩、作业、理论考试、技能考核、生产成果等方面对学员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每次课后布置一套作业,每学期对主要模块进行考试、考核,学员出勤及作业完成情况合并计算作为平时成绩,每个模块完成后进行一次综合考试、考核,作为该门课程结业成绩,将学员生产实效纳入成绩评价范围。生产经营成果主要指“规模有扩大、产量有提高、品质有提升、收入有增加、创业有成果”,予以综合评价作为实践成绩,毕业前组织一次毕业考试(含理论与实践操作),计入毕业成绩。按2∶3∶4∶1的比例以平时成绩、结业考试成绩、实践成绩、奖励成绩合并计算毕业总成绩,折算相应学分,学员毕业前每人完成一份创业设计方案评定相应实践学分。
依托农教集团,整合教育资源,
抓好师资与基地建设,确保工作落实
建立师资库 通过农教集团,将十堰市内200多名农业专家、农业科研骨干、农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等建立档案、颁发聘书,纳入集团师资库。
打造核心教师团队 以师资库为基础,通过邀请他们到学校参加教育教学活动,进课堂、到现场,遴选建立了一支能做会讲的核心师资团队,保障了“双带工程”教学需要。
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 选择规模较大、实训条件良好、辐射作用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如农夫山泉、雨润集团、武当道茶产业协会、丹江口市阿里山农业高科技开发公司、石鼓核桃基地、太极峡风景区、桃花岛等,建立了十多个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实训基地。
结语
十堰市科技学校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双带工程”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会反响强烈。湖北省教育厅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怀、鼓励和肯定,拨付专项经费支持学校先行先试;十堰市人大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认为这是一项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造血工程和关注民生的德政工程;十堰市政府2012年从教育附加费中拿出100万专项经费支持学校推进这项工作。
回顾三年多的工作,对照“双带工程”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笔者觉得还需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一要提高农民学历教育的针对性。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适应农民朋友的实际,切实帮助农民朋友获得创业致富本领,提高农民朋友学习的积极性。二要体现农民教育的引导性和地域性。进一步密切与地方的联系,深入农村实际,了解农村、了解农民,既要体现学历教育特点,提升农民素质,适应农业发展需要,也要凸显地方农业发展特色,服务地方经济。三要在教学规范化、常态化上下功夫,找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教育的结合点,探索一条新型农民培养之路。
注释:
①“一城两带”是指十堰城区、竹房城镇带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
②“三国两区一基地”:十堰要建设成国际商用车之都、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十堰要建设成区域通中心、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十堰要打造成重要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参考文献:
[1]王静宇,冯炳强.中职学校服务三农模式的研究[J].教苑荟萃,2010(21).
[2]白春梅,白建娟.农村中职学校为“三农”服务模式的探索[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14).
[3]阳耀芳,夏春波.我国农村中职学校招生问题的破解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24).
[4]刘洪银.新时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4).
[5]王妮,崔益丹.浅析农民就业培训专业设置[J].安徽农业科学,2007(7).
[6]唐喜政.关于发展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0(1).
[7]史亮.海南农校与市县联手培养新农村“双带头人”[N].中国教育报,2008-12-12.
(一)中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二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本快速增加。三是从我国资本的来源看,我国国内国民储蓄率较高,这又为产业发展的投资积累了源泉。四是随着城市化、交通现代化和通讯数字信息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港口和机场、信息网络等条件将不断改善。五是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风险因素
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公正问题凸显。二是就业问题任重道远。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尖锐,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四是重大安全事故层出不穷,腐败问题相当严重。五是公共卫生教育问题突出。
上述情况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背景。在此背景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完善体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第二,完善体制是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第三,完善体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通过改革来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始终未能走出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导致农村人多地少,农民收入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政府的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包括“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仍很普遍。三是产权制度不完善,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国有企业在现今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情况下,已取得了产权制度改革的阶段性成效。但是,目前的国有企业,无论从产权体制上,还是从产权结构等方面,仍存在产权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四是资本市场的发育滞后,严重制约了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本市场发育滞后突出表现在:资本市场结构单一。股票市场投资者以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少。债券市场刚刚起步。与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问题更为突出。全国统一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这些严重制约了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五是贫困悬殊差距大,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改革30多年,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影响了社会稳定。六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体制相关配套改革不到位,导致其改革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
(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相关宏观体制改革
一是推进政府职能的转换,推进行政层次和行政机构改革。二是推进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三是推进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的社会管理和政治体制改革。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微观基础和市场体系等关键领域的改革
一是构造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在继续推进竞争性行业领域企业改革的同时,重点向垄断性行业推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二是深化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立全球化参与应对机制,推进外经贸体制改革
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二是加快外资管理体制改革。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鉴于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而且这种格局短期内也不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面对严峻挑战,要学会把握国际规则的主动权,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包括保护关键领域产业安全的应对方案以及应对贸易摩擦的机制等。通过以上机制,建立一种扩大对外开放与增进国家权益的平衡机制,以保证对外开放在更高的水平上推进。
(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一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建各种民生性体制保障,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围绕自主创新和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是围绕全面协调,特别是城乡协调着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四是围绕可持续发展推进资源环境体制创新。现行环境管理体制难以有效解决跨界环境问题;难以从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执法的干预;不利于落实环境保护责任;难以有效履行环保监管职能。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注意的问题
(一)改革需要缜密的思考、系统的法律和体制设计
改革需要防止由于各方面的干扰而被异化,不轻率地推出每一项改革措施。改革应通过法制的形式,通过大规模自上而下的立法方式推进。
(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同时也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三)防止把政府转型简单化为机构精简
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推进政府转型已迫在眉睫。在推进政府转型的过程中,必须防止把政府转型简单化的倾向,政府转型并不是简单的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转型实质上是政府的再造过程,包括职能、定位、机构等各方面的再造。
(四)注重把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