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股票投资策略

股票投资策略

时间:2023-04-12 08:2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股票投资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股票投资策略

第1篇

面对“互联网+”的浪潮,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参与了可能会付出试错的代价,但不参与反而可能是最大的风险。

心理学上有两个很著名的实验,可以用来描述当下资本市场里炙手可热的“互联网+”股票投资。

第一个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笼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入迷笼,外有一盘食物。在猫第一次打开门闩逃出笼子后,又将它放回,重复多次后,猫逃出笼子的时间越来越少。最后,猫一进迷箱,就能打开门闩,跑出笼子。桑代克认为,猫在“尝试错误”的学习,从而引出了著名的“桑代克试错学习理论”。

“互联网+”股票投资的第一阶段,可称“试错”阶段。历史上看,每次新经济业态的成长过程,也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创新创业之所以备受鼓励,在于其很大的不确定性,大浪淘沙后,才可看到闪光的金子。就连专业的种子基金和夹层基金等,也往往把成功赔率设定在几十倍比一、甚至几百倍比一,即投资几十几百个项目,只要有一个成功了,就可以实现几十几百倍的收益,弥补其他损失。相对于这些机构,普通投资者劣势很明显,在投资“互联网+”股票的初期,难免会犯错,付出试错的代价。但是,只要跨出了第一步,沉下心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厘清其中的脉络,总结规律,就会收获回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面对“互联网+”的浪潮,参与了可能会付出试错的代价,但不参与可能是最大的风险。

第二个实验是心理学家苛勒对黑猩猩做的“接竹竿实验”:苛勒将黑猩猩关在笼子里,里面有两根能接起来的竹竿,外面有香蕉。黑猩猩先用手去够香蕉,再用一根竹竿去够,均够不到。之后黑猩猩停下来,把两根竹竿在手里摆弄,偶然接了起来,并用它够到了食物。苛勒认为,这是黑猩猩的一次顿悟行为,从而提出了“苛勒顿悟学习理论”。

与之对应,“互联网+”股票投资的第二阶段,可称作“顿悟”阶段。对于新兴经济,尤其在互联网领域,传统估值理论和定价方法已不适用。如一味再用市盈率和市净率等标准来判断创新企业的价值,无异于用八股文来写博士论文。说到底,市盈率着眼的是会计利润,而会计核算永远是过去时态,必是先有经营成果再有账面数据。创新企业往往是对原有商业模式的颠覆,所能激活的市场容量往往在事前难以估量,如果机械地用会计数据做判断,可能会成为投资界里的“遗老遗少”。君不见,市值近2000亿美元的亚马逊和约2500亿人民币的京东,至今尚未盈利,但能否认其商业价值及对人们生活方式和认知理念的巨大影响吗?

悟出了这点,于是就有了“互联网+”股票投资的底气。面对如火如荼的“互联网+”行情,很多股龄较长的投资者总是犹犹豫豫,试探下拣点小芝麻就匆匆离场,看着行情软件里不断攀升的市盈率倍数,心里很纠结。如此这般,和整日盯着K线看“心电图”的人有什么两样?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不应是这种“看”法,而应看企业运营、看本质、看基本面,深入到企业五脏六腑去探究清楚。简言之,可大致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第一,关注“互联网+白马”股,回避单讲故事,盈利模式单一,单靠不接地气的互联网产品生存的公司。互联网领域淘汰率非常高,试错成本很大,加上中国资本市场惯于忽悠,做套击鼓传花炒作小盘股的“劣根性”一时半时难改,因此,投资者最好远离这些股票。互联网颠覆不了传统经济,只是对其改善升级和优化,因此要关注那些已在本细分行业做到龙头并积极拥抱互联网的白马股票。当然,由于原有市值较高,如短时间已涨幅巨大,最好暂时回避,尽量找些低估的品种。

第二,做好组合。最好选定三四个领域,每个领域选取两三只,这可以保证你不至于踏空。

总之,如今的互联网生态圈与10多年前的纳斯达克泡沫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互联网+”能否在中华大地全面开花,成为新的“中国奇迹”,我们不仅要拭目以待,还可以身体力行做点什么。如今,汹涌的开户大军中多是些80、90后新面孔,他们还没有领略过股市的凶险,本身又是互联网的主力体验人群,所以更青睐互联网股票。对他们,笔者还是要嗦一句:别把大部分资金用来买互联网股票。

第2篇

长期持有股票是一种常见的股票投资策略。只要投资者有足够优秀的投资眼光和投资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投资时机,选择长期持股的投资策略就能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想要选择长期持股的投资策略,投资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股票发行公司的基本面。如果投资者想要长期持有一支股票,这支股票发行公司的情况就会变得非常重要。在短期内,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即使股票发行公司的情况很糟,这支股票也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的上涨。如果将时间拉长到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跨度,一支股票的价格就会和发行公司的情况息息相关。因为更长的时间跨度可以更有效地消除某些偶然因素带来的影响,没有了偶然因素的影响,股票价格就能真实地反映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

(二)股票市场的大势。单支股票的价格趋势脱离不了股票市场大势的影响。在牛市的时候,即使较差的股票也能带来不错的收益。而在熊市的时候,即使是优秀的股票,也难以获得较大的回报。如果想要长期持股,投资者就必须面对股市大势的变化。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称,就该基金的投资价值而言,其一在于可转债随着中长期投资因素的预计改善,后市有望获取较好收益。其二,大成可转债此时建仓具有成本优势,而且可以对可转债高比例配置使得该基金有望在可转债市场好转时获取更多收益。其三,大成可转债投资策略灵活多样,有利捕捉更多转债市场存在的机会。其四,大成公司出色的股债市投资能力助力基金的可转债投资。

股市是决定可转债价格的重要因素,随着股市中长期投资因素的缓解,可转债投资价值愈发明显。就投资者而言,在市场存在短期筑底风险的情况下,通过认购新发行的可转债基金,既可以避免可转债市场短期的波动风险,又可以做中长期布局。大成可转债是大成旗下第五只债券方向产品,是一只标准的债券型基金,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80%,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不高于基金资产的20%。另外,该基金可以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股票、权证等权益类资产,也可以参与一级市场新股申购或增发新股,属二级债基。该基金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主投可转债,基金契约中明确规定投资于可转债(含分离交易可转债)的比例不低于固定收益类资产的80%,是国内少有的几只重点投资可转债的债券型基金品种。

与国内其他几只可转债基金相比,大成可转债有可转债投资比重更大的特点,可谓是更为纯正的可转债基金。比如国内首只可转债基金兴业可转债的可转债投资比例为30%-95%;招商进取可转债投资比例为20%-95%。而换算下来,大成可转债的可转债投资比例为不低于64%,这点和富国可转债、博时可转债、华宝可转债等相似。

大成可转债对固定收益类产品拟定了多种详细的投资策略:可转债套利策略、相对价值分析策略、可转债条款价值发现策略、可分离交易可转债投资策略。可转债既受债券市场影响,又受股票市场影响。因此其比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都更为复杂,当然机会也更多。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各种策略去捕捉不同的机会当然更有利于基金获取收益。考虑到可转债受股市和债市双重影响,而且股市对其的影响更大。因此在对可转债进行投资时,可转债相关正股的研究很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成优秀的选股能力(优秀的股票投资能力下诞生了大成景阳,大成积极成长等绩优基金)能为可转债投资提供很大助力。而且考虑到大成可转债是一只二级债基,基金有20%的资金可以在一、二级市场投资股票,因此选股能力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对股票的投资来影响大成可转债的业绩。

第4篇

关键词:新兴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组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070-02

随着2008年年报的陆续披露,上市公司的分红方案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话题,连续多年不分红的“铁公鸡”,再次成为市场口伐的对象。据统计,目前沪深股市共有110家上市公司超过十年没有现金分红,时间最长的达十七年,而五年以上没有现金分红的公司更是高达386家。中国新兴市场少分红和不分红的特点,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相比,在投资理念和投资行为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同。

一、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股票投资行为比较

(一)中外股利分配的巨大差异影响价值投资理念

股利是股票投资的预期收益的现金流。西方企业稳定的盈利增长,是确保投资人获取较高投资回报而长期持有股票的原动力。而中国上市公司较低的盈利增长和极低的股利分配政策难以确立价值投资尤其是长期投资理念。这两种股息分配政策巨大的差别具体表现在:

美国市场在竞争中进行着优胜劣汰,促使上市公司必须保持盈利的增长与股利的稳定增长,如果采取股利不分配或者少分配的情况,则将利润再投资带来的诱人的提高预期收益率以及未来更高的回报率吸引投资者。与此相反,中国的上市公司盈利稳定增长的企业十分少,大多数企业都受到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由于政府对过热的经济活动是采用行政干预方法,往往以牺牲经济主体的利益来实现调控的目标,以往的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短期化,追求短期高效益为目标。上市公司投资回报率很低,盈利的分配一律都是以每十股为分配单位,每十股股票股息分配在1元以下的企业占大多数,市场上无股利分配和分配甚少的企业是无法建立价值投资理念的,故投资者的行为也是短期化的,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敏感性很强,选择从各种题材中价格能被炒高的股票投资获利了断是投资人普遍追求的目的。

(二)中外不相关性证券组合投资对趋势的不同把握

马科维茨的证券投资组合理论阐述了正相关、负相关与不相关性证券投资组合的特点,强调了负相关性的证券投资组合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投资组合。然而以彼德林奇为首的西方组合投资实战家,用天才的选股策略证明了当代最为流行的是不相关的证券投资组合,这种方法更适合股票的独立性,行业的分散性,收益率的不确定性。

1 西方不相关性证券投资组合注重个股趋势胜于市场趋势。在美国同样是互联网科技股有着不同的机遇,即使市场走在一个下降的趋势中,市场仍然认同市场份额扩大与企业盈利增长的企业。我们根据美国戴尔与苹果这两家上市公司历史数据分析,他们的市场价格走势充分反映了投资人长期持有的价值理念,股票的价格充分反映了投资的价值,从长期来看投资人对股价的预期表现为价格趋势的斜率沿着企业盈利趋势的斜率上升或下降。

2 中国不相关性证券投资组合注重市场趋势胜于个股趋势。中国股票市场从建立到发展经历了十七年大幅扩容,股票从齐涨齐跌转化为个股与指数涨跌不同步现象,与其说在资本市场即将对外开放的时候股价按业绩依序排列,不如说股价的涨跌更注重题材的影响和发掘。虽然众多的股价与指数涨跌幅不一致,但是从中短期趋势来看个股的上涨下跌与指数仍保持着一致的方向,只是长期趋势出现不同方向运动的分化状态。选择不相关性证券投资组合,更强调短、中期调整明星股投资比率的需要,以适应价格波动性大的特点H。

市场从过度的价格投机逐渐转向价值认可,微观经济效益的好坏是体现价值的基础,然而资本市场的趋势运动也更多地受到政府宏观政策调控,抑制商品市场的过度投资往往造成牺牲经济实体的利益,从而更促使上市公司为盈利追求投资行为短期化,因此,提倡价值投资在股票市场也充分显现短期行为,即使业绩增长的企业其股价运动的趋势也呈现短期与中期上升走势。

对于把握市场短期与中期趋势的投资人来说,研究上证指数的走势与涨跌空间比研究个股投资价值更具有意义,如果市场趋势向上,必有个股成为明星股大幅上扬。投资人只要把握了市场指数向上的趋势,就能够寻找到有题材和价值的明星股,因为在长期上升的趋势中,板块轮动的现象十分明显,即使投资人对宏观面的了解不够深刻,同样能够在市场上跟随题材的变化找到明星股。而如果市场处在下跌的趋势中大多数股票都向下运行,极少能够找到上升的股票,对于中国的投资者来说判断市场趋势,不在于市场价格本身反映的价值高低,事实上政府宏观调控对市场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投资人价值投资的理念。

二、新兴市场股票投资策略研究

(一)新兴市场短、中、长期趋势组合投资的策略

长期上升趋势的主要特征时间大致在一年以上至多年,大多数股票在GDP经济增长率的上升中保持向上的趋势,成熟的证券市场股票价格走势可以跟随指数的上升而稳定持续的上涨,但是在新兴市场则出现多数股价走势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快速上涨和下跌的局面,为了把握机遇需要研究中期趋势和短期趋势,中期趋势是长期趋势中的逆反走势,表现为主要上升趋势中的回调,或者主要下跌趋势中的反弹,时间大致保持几个月至一年。而选择长期上升趋势中的一个中期上升波段投资,在中期逆反趋势中卖出股票的策略,十分适合中国的资本市场投资,因为中国市场的明星殷大多数价格持续上升的时间为一年。

1.选择短、中期上升趋势组合投资策略能使收益最大化。面对上升趋势的指数,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股票进行组合投资,并且在不同的阶段调整组合,就能够战胜指数赢得趋势,所获得的利润将远远超越指数长期上升的空间。

选择中期上升波段的投资策略,组合具有潜在价值与题材的股票进行投资,投资人需要了解基本面的宏观背景,它反映了行业和企业在经济循环中的产业周期与效益增减变化,由于中国企业对市场消费需求与替代认识不足,同业竞争激烈,往往造成短期内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叉由于中国正处于资本市场开放与国际接轨期,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一些出口企业的负面影响以及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下的企业成本上升使未来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大,资产重组,整体上市题材使得把握短中期上升趋势的投资收益大于长期投资。如果投资人不能够充分的了解中期上升趋势的基本面,即使他能够把握中期趋势的逆转,投资回报率也将小于上证指数。而如果长期的持有这类个股,随指数的下跌其投资收益将大幅缩水,因为经历了长期价值低估的其他股票品种将在未来的上升趋势中大涨,故把握中期趋势选择不同时期的投资品

种进行组合及调整将大大提高你的投资回报率。在趋势明朗中调整增持行业领先、最具明星效应的个股,直至中期上升趋势的结束,了解明星股的价格对投资价值偏离的程度,从而了解中期趋势转折对个股的意义,选择在短期内卖出仍然是新兴市场的一个特征。

2.选择中、长期趋势组合投资策略是未来市场发展的趋势。长期趋势是由多个短期、中期上升与下跌趋势连接起来的,能够保持长期上升趋势的个股在中国的市场中十分罕见。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深入与外资的流人,股票市场将进入优胜劣汰的局面,价值投资将成为中国股票市场投资的主流。市场竞价机制将充分发挥,资金流动适应资源有效配置,市场激励机制促使股息分配成为普遍性。有远见的投资者已开始选择行业、资产更具有投资价值股票,目前什么样的品种能够适应中期持有甚至长期持有的投资策略呢?

按照发展中国家GDP增长率高,股票市场容量小,上司公司存在投资扩张的需要,其股票存在着股本扩张的趋势,对于有着良好业绩,又伴有市场开放带来机遇的行业和企业十分适合中期、长期投资,这将给投资人带来像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百倍收益的回报。

随着中国资源的有偿使用和按照国际会计准则重新估价的那些上市公司,面临脱胎换骨的变化,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使得全球资源共享,一些原本存在优势的行业或企业可能在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中失去优势或者优势下降,而另一些行业或企业正表现为价值增值和发现。这类个股的价值正在不断的蕴积,如果市场能够被短期认识,那么,他们将有一个中期暴涨的趋势,如果他们能被不断地发掘增值,则存在着长期上升的趋势。

第5篇

关键词:股票投资 动量现象 交易策略 机构投资者

一、动量现象理论介绍

动量(momentum)一词来源于物理学,也称惯性,指物体的质量和它的速度的乘积。西方金融学界认为在动量的作用下,原来收益率高的股票在未来将会延续原来的走势,保持较高的收益率,而原来收益率低的股票在未来将会维持较低的收益率。动量现象,就是资产的超常收益率“继续上升”或“继续下降”的现象。基于此,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入在过去有较高收益率的股票来获得盈利,也可以卖出过去收益率较低的股票来获取超额收益。这种利用动量以及动量效应来进行投资的策略称为动量交易策略。

二、动量现象发展研究回顾

19世纪80年代,De Bondt和Thaler(1985,1987)对1926年1月到1982年12月期间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进行研究,发现股价变动越大,其反向变动越大,并从此开始对股票动量进行研究。系统、明确地提出“动量”概念并产生巨大影响的是19世纪90年代的Jegadeesh和Titman(1993),他们以1965-1989年纽约证券交易所及美国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数据为样本,将前期超常收益率作为分组标志,研究3-12个月内买入前期价格持续上升股票而卖出前期价格持续下降股票所获得的收益,表明短期内“追涨杀跌”能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这一策略的成功不是由于系统性风险过高或股票价格对市场的公共因素的滞后反应造成,而是由股票价格对公司特殊信息的滞后反应造成的。此后,他们继续对美国股票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股票收益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动量效应表现出较长时期的持续性。此后,又有很多金融学方面的学者对股票市场的动量效应的存在性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样本区间、加权方法、分组百分比等,所获取的动量收益及收益率也就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反映了动量效应的真实存在。

三、动量现象与投资策略的结合应用研究

(一)国外较多从行为金融学角度进行研究

由于国外证券市场相对成熟,对于动量现象的发现和利用较早,其中行为金融学对于动量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运用大量的模型进行解释。Barberis等(1998)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建立了投资者心态模型,认为投资者对信息反应不足导致了盈余水平的变化,从而产生动量效应。Daniel等(1998)按照投资者是否有信息分类,认为无信息的投资者不存在认知偏差,而有信息的投资者会受自我归因的影响而产生认知偏差,高估股票信息的准确性,从而反应过度,推动股票市场价格,产生动量效应。Hong和Stein(1999)把研究重点放在不同交易者的作用机制上,把投资者分为信息观察者和技术交易者,得出信息观察者掌握的基础信息在市场上的扩散具有滞后性,进而导致动量收益的存在。另外还有Barberis、Shleffer和Vishny于1998提出的BSV模型,认为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偏差:一是选择性偏差,如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二是保守性偏差,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增加的预测模型。BSV模型从两种偏差出发,解释投资者决策模型是如何导致市场价格变化偏离效率市场假说的。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等(1998)提出DHS模型,是对短期动量和长期反转问题提出的一种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也认为代表性投资者存在两种“心理偏差”:一是过度自信,指投资者在操作中过分相信和依赖私人获取的信息,对公开信息反应不足,高估了自己的预测能力。过度自信使私人信号比先验信息具有更高的权重,引起反应过度;二是自我归因偏差,即当私人信息与公开信息相一致时,投资者自信心倍增,而当相反时,自信心动摇甚微,将预测成功归功于自己,而将预测失败推诿于外部因素。Grinblatt、Han(2002)提出了处置效应,指在股票盈利时,投资者会出于已获得的盈利而选择卖出盈利的股票从而失去股价再次上涨的机会,一旦股票遇到上涨的良机,而此时投资者在中途卖出股票,这种行为会延缓股票价格的上涨,促使股价对新信息的反应受到投资者卖出股票的影响,从而导致反应不足,而这种不足恰恰又会吸引新的投资者买入该股票,导致价格继续上涨,股票价格会延续一波这样的上涨趋势,导致了动量效应。

行为金融学理论基于一切行为都是由人做出,而人的行为又由感性和理性情绪控制,这两种心理因素能够对股票市场中的动量效应进行合理的解释,也能够反映股票市场的现实情况,但这种方法不够精确,无法清楚解释动量效应强弱程度,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

(二)国内较多从投资者角度进行研究

国内证券市场的成熟度跟欧美股票市场相比还存在差距,学者们对我国股票市场动量现象的研究是基于长年对欧美股票市场研究,研究深度、成果无法跟欧美股票市场相比。国内学者大多从投资以及投资者的角度来研究动量现象。刘佳琪(2012)从信息质量披露的角度,采用经典的重叠取样方法,利用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供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级对主板和中小板的股票进行分类,研究不同信息披露质量下各股票组合的动量效应,发现信息披露质量在投资者投资时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由于中国证券市场本身的成熟度和制度等因素,使得信息披露质量和股票动量之间的关系并不能与理论推导完全一样。张舰、李雪峰和王建虎(2010)构造了关于评价机构投资者惯性反转策略的指标――交易策略弹性指数,对我国市场上券商、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发现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在投资时较多采取动量交易策略,特别是开放式基金,其交易策略上具有很大的趋同性。金融危机持续期间,开放式基金动量交易的比例逐期增加。基于对信息的反应不足,机构投资者多采取动量交易策略,就是说,我国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在信息反应方面存在着非理性的情况;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由于不同的机构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采取不同的交易策略,有助于减少盲目跟风操作的羊群行为,而羊群行为将会催生价格泡沫,这意味着,不同机构投资者的不同行为选择有利于市场的健康运行。

四、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于动量现象的分析,早期的研究集中于解释动量存在、分析其原因,比如从违背有效市场假说的角度、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证明其存在,发展到后期则逐步转化为如何利用动量现象进行投资策略的分析。将不同的投资策略与动量现象相结合,并与投资收益率相结合,扩大了对动量现象的研究范围,实用性得到大大提高。

在对动量现象的后续研究中,要从单个的点来寻找研究突破口,比如从投资主体是机构投资者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机构投资者是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主体,一般拥有巨大的投资头寸,且拥有一批专业的证券分析人员,其投资行为是趋于理性的。在进一步研究中,可以以机构投资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股票投资中的交易策略,观察其是否利用动量现象并观察其收益率。

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中,机构投资者建仓行为是一个独立的视角,通过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在投资操作中会选择通过逐步建仓的形式来购入某支股票,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往往容纳不下投资者们蜂拥似的购入某支股票;(2)投资者也会考虑风险,一次性购买容易产生较大的风险,这种风险源于对于股票市场的预测风险,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机构投资者对于风险过大的投资机会,即使可能获取巨大的收益,也可能会选择放弃。即使投资者愿意承担风险,也不会一次投资,而是采取分步建仓的方式来投资。低成本地大量买入有套利机会的股票,如果判断正确,更高的盈利会弥补面临的风险;万一判断失误,股票价格向相反方向移动,也会将损失降低很多。在现实中,只有百分之百的投资把握,投资者才会用尽可能多的头寸,按照有效市场假说的原理来纠正错误定价,而这种机会在现实操作中是不存在的,而一旦没有十足的把握,这样的投资方式将会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Jegadeesh N,Titman S. Profitbility of momentum Strategies:An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Explanation[J].Journal of Finance,2001,(56):699-720.

2.Grinblatt,M.,Han,B. Prospect theory,mental accounting and momentum[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8):311-339.

3.刘佳琪.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股票动量交易的关系[J].当代经济,2012,(10).

4.张舰,李学峰,王建虎.我国券商与证券投资基金的惯性反转策略比较研究[J].财贸研究,2010,(4):23-28.

5.王磊,陈国进.机构投资者动量交易与市场现象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9,(6):39-46.

作者简介:

胡阳,男,博士,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成本与管理。

第6篇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刘力,姚长辉.证券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第7篇

[关键词]股票市场;中小投资者;投资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5.46.066

1 我国股票市场中小投资者投资中的问题

1.1 缺乏投资知识

我国股票市场的中小投资者中有很大部分在进入股票市场之前没有接受过投资知识,他们在进入股票市场后又缺乏自我学习和培训,且在进行股票交易时部分是靠亲友推荐、股评专家推荐或者小道消息,甚至有部分是完全依靠直觉进行股票买卖,盲目跟风,从而导致了在股票市场亏损严重,被深套或者套牢。

1.2 资金弱势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中小投资者投资多数依靠自有资金进行,所以自有资金的规模非常有限,相对机构投资者来说,力量就显得非常渺小,在我国股票市场上无法占主动地位,只能被动地去投资交易。

1.3 信息弱势

我国股票市场的中小投资者在进行股票交易时,简单认为他们从平时的看电视、看报纸和浏览网络新闻得知一些上市公司的信息就决定投资决策,殊不知股票市场中的信息就像没有硝烟的战场一样,中小投资者在这个战场只能被动地接收和分辨,不能反制,常常有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好的消息或者刻意误导投资者的信息陷阱,从而误导中小投资者。

1.4 “认知偏差”

据研究,我国股票市场中小投资者在投资中具有行为金融学中描述的违背标准金融理论的11种“认知偏差”,即确定性效应、代表性启发式、可得性启发式、锚定和调整效应、损失厌恶、后悔厌恶、敏感度递减、心理账户、框架依赖、过度自信和羊群效应。这些“认知偏差”导致了我国股票市场的中小投资者投资损失大、投资收益低的现状。

2 从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两个方面研究我国股票市场中小投资者投资策略

2.1 从基本面分析研究我国股票市场中小投资者投资策略

一是从宏观经济运行研究我国股票市场中小投资者投资策略。宏观因素包括股票市场价格可能产生影响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而宏观经济变动是影响我国股票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因数,其他宏观因素也是通过影响宏观经济来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二是从行业分析研究我国股票市场中小投资者投资策略。行业分析旨在界定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时对不同的行业进行横向比较,为最终确定投资对象提供准确的行业背景。

2.2 从技术分析研究我国股票市场的中小投资者投资策略

技术分析是以证券市场过去和现在的市场行为为分析对象,应用数学和逻辑的方法,探索出一些经验变化规律,并据此预测证券市场未来变化趋势的技术方法。技术分析有三个假设,即历史是会重演的、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证券价格沿趋势运动,作为中国股票市场的中小投资者,在投资时主要运用的技术分析方法有K线类、切线类、形态类、趋势类和指标类。

第一,K 线类。K线是中小投资者进行股票投资所必须掌握的,它起源于日本,风靡于世界,在现代股票技术分析里占有重要地位,由于K线所包含的信息极为丰富,K线可以引申出几十种派生的K线及其组合。第二,切线类。切线理论是指按一定方法和原则在由股票价格的数据所绘制的图表上画一些直线,然后根据这些直线的情况推测股票价格的未来趋势。切线的基础是支撑线和压力线。

3 趋势分析

趋势简单地说就是股票价格的波动方向,或者说是股票市场运动的方向。趋势的方向有三个:上升方向,下降方向,盘整方向。

3.1 趋势线

趋势线是衡量价格波动的方向的,由趋势线的方向可以明确地看出股价的趋势。当股价跌破上升趋势后,为下跌突破,这时上升行情有可能被终结,待到一段时间后再次上涨到趋势线,但不能突破趋势线时,市场将形成真正的下跌突破,行情接下来将一泻千里。同理,当股价上升突破下降趋势线后,为上涨突破,这时下跌行情可能被终结,等再次回抽到趋势线时,又受到趋势线的强烈支撑,这时趋势线成为支撑位,这时市场将形成真正的上涨突破,行情将上升。

3.2 轨道线

轨道线又称通道线或管道线,是基于趋势线的一种方法。在已经得到了趋势线后,通过第一个峰和谷可以做出这条趋势线的平行线,这条平行线就是轨道线。两条平行线组成一个轨道,这就是常说的上升和下降轨道。轨道的作用是限制股价的变动范围。对上面的或下面的直线的突破将意味着有一个大的变化。一是轨道线的作用主要有限制作用和趋势转向的预警作用;二是轨道线的特点及操作原则,上升通道中成交量一般呈放大态势,下轨称为上升趋势,上轨则称为通道线,下降通道往往呈缩量态势,上轨是下降趋势线或压力线,作为通道线的下轨通常具有一定支撑。

4 形态分析

4.1 反转形态

第一,双重顶(底),双重顶和双重底就是市场上为人熟知的M头和W底,这种形态出现得非常频繁,因此作为中小投资者必须掌握其特征和运用,双重顶(底)的两个顶(底)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完全相等,多少有些差异,两个顶(底)可能是复合的多个小顶(底),在成交量方面,双重顶和双重底有些细微的不同。第二,头肩顶和头肩底,这两种形态在实际价格形态中出现的较多,这种形态一共出现三个顶(底),也就是出现了三个局部的高点(低点)。中间的高点(或低点)比另外两点都高(低),称为头,左右两个相对比较低(或高)的高点(低点)称为肩,这就是头肩形名称的来历。

4.2 整理形态

我们这里只讲述整理形态中的一种: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本身是整理形态,但突破就变成反转形态)。本文认为三角形不论是上升三角形还是下降三角形,均不应按是上升三角形就一定上升,而是遵循三角的最终突破方向,即使是上升三角形也可能是往下,关键在于突破方向的选择,故本文综合三角形为一个形态,不再区分是否上升还是下降。

5 技术指标

这里只介绍EXPMA(指数平均数)和PSY(心理线)。第一,EXPMA(Exponential Moving Average)的中文名称是指数平均数。原始参数值:12、50。本文采用参数值:5,21(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数值)。EXPMA基本原理:为了解决移动平均线落后的问题,分析家们另外寻求EXPMA及VMA等类型均线指标用以取代移动平均线。EXPMA以交叉为主要信号。可以随股价快速移动,立即调整方向,有效地解决了讯号落后的问题。但该指标在盘整行情中不适用。第二,PSY(Phycholoigical Line),中文名称是心理线,它反映的是市场的情绪指标,市场由众多买家卖家组成,因此,有时买家或卖家均有失去理智的时候,这个时候市场的情绪就会产生严重的偏离,如非常低落的情绪和非常亢奋的情绪特征,这个时候通过PSY探测器就可以探出目前市场的一个情绪指数,从而指导投资实践。

6 结论及建议

我国股票市场的中小投资者投资中由于信息劣势、资金劣势、投资知识缺乏和认知偏差的问题,导致了我国中小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的投资损失严重,与我国蓬勃发展的股票市场格格不入,因此,作为我国股票市场中小投资者,首先,加强投资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股票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是可以掌握股票分析的基本方法的,是可以提高我国股票市场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策略达到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目的;其次,认清自己在投资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并尽量避免认知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提高自己的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李雪.我国居民股票投资行为的实证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2012.

[2]周智超.个人投资A股的策略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第8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股票投资策略

1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

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刘力,姚长辉.证券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第9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股票投资策略

1 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 Kahneman教授和Amos 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 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 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 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 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 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 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 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 股票投资策略

4.1 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 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刘力,姚长辉.证券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第10篇

1行为金融基本理论概述

行为金融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综合现代金融理论、心理学和决策科学等学科形成的新兴理论,它是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的理论,是在对现代金融理论的挑战和质疑的背景下形成的。行为金融理论的出现弥补了传统金融理论的这一不足。该理论认为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属于“有限理性人”,其行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非理性,因而容易出现行为偏差。投资者个体系统性偏差与投资者群体行为偏差会导致证券价格的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从而为投资者带来了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积极的行为金融投资策略由此而产生。与此同时,投资者通过认识自己的行为偏差,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防范风险,这一行为金融投资策略被称为消极的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具有与众不同的行为特点。由于投资者“畸形”结构与“政策市”等更深层次的原因使得我国证券投资者存在着严重的过度投机行为偏差和显著的羊群行为偏差。此外,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分别还存在“频繁交易”行为偏差和“坐庄”行为偏差。

2行为金融投资决策一般模型

2.1BSV模型

该模型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存在两种心理判断的错误范式:(1)选择性偏差。即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投资者通常认为收益变化只是暂时的,而并不根据收益变化来调整对股票未来收益的预期,从而导致投资者对信息反应不及时或不准确。(2)保守性偏差。当股票出现同方向收益的连续变化时,投资者又认为这种收益变化反映了未来的变化趋势,从而错误地对价格变化进行类推,从而导致股价过度反应。

2.2HS模型

该模型把投资者分为“信息关注者”和“动量交易者”,信息关注者对价格的预期完全依赖于自己所观察和获得的相关信息,即私人信息,而忽视历史信息的价值;相反,动量交易者则完全依赖于过去历史数据来预测股票价格的未来走势,只重视股票近期的价格变化,并依此为基础进行交易。这两类投资者相互作用,并且最初由于信息关注者过分重视私有信息而反应不足时,会导致动量交易者企图利用隔期套利策略来获益,从而也会把市场推向另一个方向,即反应过度。

2.3HMB模型即羊群效应模型

在一定时期内,当采取相同策略交易特定资产的行为主体达到或超过一定数量时,就会产生羊群效应。该效应主要研究信息传递和行为主体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信息传递速度和充分性的作用。关于羊群效应的内在心理分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投资者只会盲目地模仿,忽视自身的理性分析;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信息获取的困难、行为主体的激励因素以及支付外部性的存在,使得投资者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采取的羊群行为是其最优策略。

2.4DSSW模型

该模型又称噪声交易模型。金融市场中的噪声是指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导致股票均衡价格与其内在价值偏离的、与投资价值无关的虚假或失真的非理性信息,其类型既包括市场参与者主动制造的虚假信息,也包括市场参与者自身误判的信息。而金融市场中这种不具有内部信息却非理性地依据噪声来交易的参与者被称为“噪声交易者”。在噪声交易模型中,风险资产的价格取决于外生变量和噪声交易者对现在与将来错误认识的公开信息,由此导致套利者(理易者)出于对投资于错误定价的资产而可能受损的担心,他们会放弃套利的机会,不与噪声交易者的错误判断相对抗,这样,噪声交易者在使市场价格明显偏离基本价值的基础上,获取比理性投资者更高的收益。与此同时,新进入市场的交易者会因示范效应和后悔规避心理而纷纷模仿噪声交易者,从而短期内噪声交易者占据了市场的优势,而在长期内,风险资产的价格则随着噪声而变动。

3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偏差的现状分析

由于心理认知偏差而导致的股票市场投资者行为偏差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整个市场投资者系统偏差;二是投资者群体行为偏差。中国股票市场由于存在大量的噪声交易者、机构投资者做庄行为严重、中小投资者盲目跟庄等情况,整个股票市场投机气氛很浓,投资者多数表现为非理性的投资者,就会引起市场混乱、资产价格偏离其基础价值,从而导致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产生行为偏差。一方面,投资者得到的信息往往是虚假的或失真的信号,与投资价值无关;另一方面,从信息来源看,市场参与者有的也在有意识地制造虚假信息,或者发出错误信息误导投资者行为。在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行为偏差主要表现在股市的大幅度频繁波动、过高的市盈率和股票市场换手率以及投资者的羊群行为。

3.1中国股市波动频率较高且波动幅度很大

暴涨暴跌,频繁波动是中国股市最显著的特征,尤以上海股市为甚。上海证券交易所报告资料显示,自1990年我国股票市场成立至今,从年度波动情况来看,上证指数的振幅非常大,如1992年的年度振幅高达3.84倍,而美国股市的最高年度振幅只有0.66倍,新加坡为1.1倍。中国股票市场不仅波动幅度大,而且波动的频率也相当高。股市的剧烈波动导致了投资者的过度交易与市场投机心理,而市场浓烈的投机氛围则反过来会推进股价波动幅度与频率。因此,中国股市的频繁大幅度波动性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过度投机行为。

3.2高换手率

换手率即成交股数与流通股数的比率。股票市场换手率是用来描述股票市场每天资金流动性的统计指标,换手率的高低反映了股票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是衡量股票市场是否存在过度交易(噪声交易)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指标。由于投资者对公司及市场前景的不同预期,以及市场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不平衡,换手是投资者的理性选择。没有换手就没有交易。但是,换手率过高,交易过于频繁。则说明市场过于热衷于缺线炒作,反映出投资者行为的盲目性、矛盾性、冲突性,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一般认为,成熟股市的年换手率科约为50%,而我国股市远高于比。以上海股市为例:1994年年换手率达825%,换手率居前10位的均在2000%以上,而凌桥股份则达2696%。1996年,上海股市换手率高达883%,而同时纽约、伦敦、香港、东京换手率为分别为69.9%、58.6%、45%、32.4%。

3.3高市盈率

市盈率即股票市价与每股净利润的比率,它反映市场对股票的评价,从静态角度看,也反映投资者收回投资的周期长短。股票投资中,市盈率多高为合适,可以从投资的机会成本来考虑。股票投资的经济目的在于获得某种形式的收益,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必然要求预期收益大于机会成本。我们用银行的存款利率和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来代替机会成本,则机会成本的倒数就是市盈率的理论值。即市盈率=1/存款利率或市盈率=1/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据此计算,我国市盈率理论值应为13倍左右(设银行存款利率取8%,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取7%)。1993年以来,上海A股平均市盈率达40倍以上。这意味着投票投资的收益仅有机会成本的1/3,或者说回收周期将高达40多年。而从个股来看,市盈率之高更是匪夷所思。1998年10月9日,上证指数1236点时,上海股市400多只上市股票中,市盈率超过100的达45家,而有11家则高达1000以上。其中最高者近4000倍。[1]过高的市盈率,反映投资者过高的盲目性,反映出市场中充斥着无理性的炒作气氛。我国股市过高的市盈率并不能反映投机者对市场前景的信心,而仅仅反映了投机行为的非理性。

3.4羊群行为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舆论(即市场中的压倒多数的观念),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表现在证券市场上就是群体的买入卖出行为。从投资者群体行为角度来分析,中国股市投资者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偏差。[2]行业集中趋势和个股集中趋势正是中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的一种外在表现。虽然某些行业和个股是各个证券投资基金精心研究后挑选的结果,但是如果大家都盲目从众追逐市场热点,就会导致市场的羊群行为,不仅不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反而会加剧市场的波动性,加大市场投机行为的出现。

4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盈利目标。考察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的行为特点,总结出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

4.1针对过度反应的逆向投资策略

即在大多数投资者还没有意识到错误时就开始投资于某些股票,而在大多数投资者已经意识到错误并也投资于这些证券时,要果断地卖出这些股票。因为反应过度的心理特征使得多数投资者过分注重证券的近期表现,加上后悔规避和羊群行为的从众性特点,使多数投资者不能够及时“忘却过去、放眼未来”,从而产生对绩差股过分低估、对绩优股过分高估的现象。因此,行为金融投资者可以适时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并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通过套利投资来获取收益。

4.2组合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3]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4.3捕捉并集中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理论下的投资者应该追求的是努力超越市场,采取有别于传统型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而获取超额收益。要达到这一目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尽力获取相对于市场来说超前的信息优势,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投资者可以通过对行业、产业以及政策、法规、相关事件等多种因素的分析、权衡与判断,综合各种信息来形成自己的独特信息优势;二是选择利用较其他投资者更加有效的模型来处理信息。而这些模型也并非是越复杂就越好,关键是实用和有效;三是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识偏差等心理特点来实施成本集中策略。一般的投资者受传统投资理念的影响,注重投资选择的多样化和时间的间隔化来分散风险,从而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而降低。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市场价格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后,率先集中资金进行集中投资,赢取更大的收益。

4.4动量交易策略

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4.5成本平均策略

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6时间分散化策略

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行为财务理论;EMH;市场异像

一、行为财务理论产生的背景

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是建立在管理者、投资者完全理性和“有效市场假说”(EMH)基础之上的,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大量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的市场异象,比较典型的有:①规模效应。Banz研究发现小公司的股票较大公司的股票更易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公司规模是市场上人尽皆知的信息,按照“有效市场假说”,借此信息应无法获取超额回报。因此,这一发现极大地冲击着“有效市场假说”。②期间效应。French,Gibbons,Hess的研究显示,股票在星期一的收益率通常为负值,而在星期五的收益率则明显高于一周内的其他交易日,于是可以得出在某些特定时间进行股票交易即可获取超额回报,这显然与“有效市场假说”不符。③反向投资策略。经济学家发现,一只股票受关注的程度也影响到股票价格的变化,因此投资者可以采取一种“反向投资”的策略来获取超额回报,一只股票受关注的程度是市场上的公共信息,显然有效市场假说难以解释这一策略。行为财务理论强调现实中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市场也并非完全有效,在这一真实前提下,通过对投资者和管理者决策过程的探究,弥补了传统财务理论在指导企业实践上的不足。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主要内容

1、行为资产定价理论

基于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Shefrin,Statman(1994)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理论(BAPM,BehavioralAssetPricingModel),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BAPM指出金融市场上除了严格按照传统的CAPM进行资产组合的信息交易者外,还有并不按传统的CAPM行事的噪音交易者,他们信息不充分,会犯各种认知错误。金融资产的价格由这两类投资者共同决定:当前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有效率的;反之,市场是无效率的。

2、行为资产组合理论

一般认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Markowitz,1952)的《投资组合选择》(portfolioSeleetion)一文。发展至今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局限:(l)理性人假设的局限。大量证据已经表明人带有非理性因素,投资者的各种认知偏差在投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2)投资者对待风险态度假设的局限。均值方差模型假定投资者使风险厌恶的,其风险态度始终一致,但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购买保险的人同时购买彩票,两者的风险偏好显然不一致。

现资组合理论的局限促使学者们努力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基于投资者个体行为和心理特征的理论,而行为财务理论正是这样一种思路。行为财务学者Shefrin,Statman(2000)提出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BPT,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

BPT有两种分析模型:单一账户行为组合理论(BPT一SA)和多重账户行为组合理论(BPT一MA)。Sheleifer,Statman(2000)指出投资者具有两个心理账户,分别对应高低两个期望值,代表投资者既想避免贫困,又希望变得富有的望。BPT认为,投资者将通过综合考虑期望财富、对投资安全性与增值潜力的欲望、期望水平以及达到期望值的概率五个因素来选择符合个人意愿的最优组合。这样,BPT就更为接近实际投资行为了。

三、行为财务理论对证券市场异象的解释

1、股票溢价之谜

通过对证券市场上股票和债券投资收益率的观察发现,股票投资的历史平均收益率相对于债券投资要高出很多。但相对于债券而言,人们在股票上的投资却是非常之少,这种现象被称为“股票溢价之谜”(Mehraandpreseott,1985)。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是“损失厌恶”的,损失带来的痛苦会需要更多的收益来弥补。当他们遭受股票投资短期内的损失时,损失厌恶会令多数投资者放弃长期回报率高的股票转而投资于回报率稳定的债券。

2、弗里德曼一萨维奇困惑

传统的投资理论假定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是一致的,并且一般用方差来衡量。弗里德曼一萨维奇

(FriedmanandSavage,1948)研究发现,人们通常同时购买保险和彩票。他们在购买保险时表现为风险厌恶,而在购买股票时则表现为风险寻求。这种与传统假设不符的现象被成为“弗里德曼一萨维奇困惑”。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存在“心理账户”,而且他们在行为时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根据心理账户的相关研究成果,投资者一般将自己的收入分成三部分:目前的薪资收入、资产收入和未来收入,对于这三种收入个人的态度并不相同,譬如对于未来收入个人总是不太愿意花掉它,即使这笔收入是确定会收到的。

3、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之谜

封闭式基金有两个价格:市价和净值。若依照EMH,封闭式基金的市场价格理论上应该等于基金的净值。但实际上封闭式基金的市价一般来说低于净值将近20%。Lee,Shieifer,Thaler(1991)定义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之谜。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持有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中有一部分是噪音交易者,他们对于未来的基金回报时而乐观时而悲观,从而导致基金价格经常性的涨跌变动。

4、处置效应

Shieifer,Thaler(1985)发现,投资者倾向于过长时间地持有资本损失的股票,而过早地出售具有资本利得的股票。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处置效应”(dispositioneffect)。对于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来说,这两种股票在处置上应该不存在区别的,因此传统的理论无法解释“处置效应”。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具有后悔厌恶和损失厌恶的心理,投资者为了避免后悔,常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当股票出现资本损失时,面对确定的损失和未来不确定的走势,为避免立即兑现亏损而带来的后悔,投资者倾向于风险寻求而继续持有股票;当股票出现资本利得时,面对确定的收益和未来不确定的走势,为避免价格下跌带来的后悔,投资者倾向于风险回避而提早抛售股票。

四、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证券投资行为、策略和理念

由于一般的理论其假设过于严格且与现实相去甚远,并不能很好的指导投资者。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地,常见的有以下二种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投资策略:

1、反转策略和惯性策略

反转策略是指在一定观察期后,持有前一观察期内下跌的股票,卖出上涨的股票。其理论依据是投资者对新信息存在反应过度,股票价格下跌或者上涨幅度过大,应该回调。惯性策略是指在一定观察期后,持有前一观察期上涨的股票,卖出下跌的股票,其理论依据是投资者对于新信息反应不足,股票价格还会继续上升或下跌。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上反转策略和惯性策略的实证研究,基本结论是我国股票市场存在比较明显的反转现象,而惯性不明显。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反转策略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可能更为可取。惯性策略或“追涨杀跌”是最差的策略,这正是中了市场上庄家的套。

2、平均投资策略

平均投资策略是指投资者预先决定将收入的一定比例投资于股票,然后按照事先定好的投资时间表定时将收入投资于股票。从现代金融理论的角度来看,如果投资者在制定投资计划后,根据新的信息不断调整计划,这种策略要比平均投资策略要优。而在平均投资策略中,投资者拒绝了新的信息,因而是一种次优的策略。传统理论认为投资者不会被得意或后悔所影响,但实际并非如此,投资者确实受到了心理的影响。

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大都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差和后悔感强,因此,采用平均投资策略对他们虽不是一种最优策略,但不失为一种合适的选择。

五、对行为财务理论的评价

行为财务理论的科学性在于:突破了标准财务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开创了投资者实际上是如何进行决策的研究领域,从而把人的行为模式建立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上。它给出了市场异象的合理解释。行为财务理论也存在着诸多不足:解释的普遍性问题。行为财务模型虽然能解释市场中的某些异象,但尚缺乏一种能够普遍解释各类市场异常现象的理论或模型;理论的系统性问题。迄今为止,行为财务尚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研究还停留在对市场异常现象的解释以及实证检验上。而且,心理因素的不确定性和不易量化也增加了行为财务研究的难度。

【参考文献】

1、威廉.L.麦金森.公司财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6).

2、邓汉慧,张子刚.西蒙的有限理性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第12篇

    关键词:行为财务理论;EMH;市场异像

    一、行为财务理论产生的背景

    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是建立在管理者、投资者完全理性和“有效市场假说”(EMH)基础之上的,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大量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的市场异象,比较典型的有:①规模效应。Banz研究发现小公司的股票较大公司的股票更易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公司规模是市场上人尽皆知的信息,按照“有效市场假说”,借此信息应无法获取超额回报。因此,这一发现极大地冲击着“有效市场假说”。②期间效应。French,Gibbons,Hess 的研究显示,股票在星期一的收益率通常为负值,而在星期五的收益率则明显高于一周内的其他交易日,于是可以得出在某些特定时间进行股票交易即可获取超额回报,这显然与“有效市场假说”不符。③反向投资策略。经济学家发现,一只股票受关注的程度也影响到股票价格的变化, 因此投资者可以采取一种“反向投资”的策略来获取超额回报,一只股票受关注的程度是市场上的公共信息,显然有效市场假说难以解释这一策略。行为财务理论强调现实中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市场也并非完全有效,在这一真实前提下,通过对投资者和管理者决策过程的探究,弥补了传统财务理论在指导企业实践上的不足。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主要内容

    1、行为资产定价理论

    基于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Shefrin,Statman(1994)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理论(BAPM,Behavioral AssetPricing Model),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BAPM指出金融市场上除了严格按照传统的CAPM进行资产组合的信息交易者外,还有并不按传统的CAPM行事的噪音交易者,他们信息不充分,会犯各种认知错误。金融资产的价格由这两类投资者共同决定: 当前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有效率的;反之,市场是无效率的。

    2、行为资产组合理论

    一般认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Markowitz,1952)的《投资组合选择》(portfolio Seleetion)一文。发展至今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局限:

    (1)理性人假设的局限。大量证据已经表明人带有非理性因素,投资者的各种认知偏差在投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2)投资者对待风险态度假设的局限。均值方差模型假定投资者使风险厌恶的,其风险态度始终一致,但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购买保险的人同时购买彩票,两者的风险偏好显然不一致。

    现资组合理论的局限促使学者们努力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基于投资者个体行为和心理特征的理论,而行为财务理论正是这样一种思路。行为财务学者Shefrin,Statman(2000)提出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BPT,BehavioralPortfolio Theory)。

    BPT 有两种分析模型: 单一账户行为组合理论(BPT一SA)和多重账户行为组合理论(BPT 一MA)。S h e l e i f e r ,Statman(2000)指出投资者具有两个心理账户,分别对应高低两个期望值,代表投资者既想避免贫困,又希望变得富有的望。BPT 认为,投资者将通过综合考虑期望财富、对投资安全性与增值潜力的欲望、期望水平以及达到期望值的概率五个因素来选择符合个人意愿的最优组合。这样,BPT 就更为接近实际投资行为了。

    三、行为财务理论对证券市场异象的解释

    1、股票溢价之谜

    通过对证券市场上股票和债券投资收益率的观察发现,股票投资的历史平均收益率相对于债券投资要高出很多。但相对于债券而言,人们在股票上的投资却是非常之少,这种现象被称为“股票溢价之谜”( M e h r a a n d p r e s e o t t,1985)。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是“损失厌恶”的,损失带来的痛苦会需要更多的收益来弥补。当他们遭受股票投资短期内的损失时,损失厌恶会令多数投资者放弃长期回报率高的股票转而投资于回报率稳定的债券。

    2、弗里德曼一萨维奇困惑

    传统的投资理论假定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是一致的,并且一般用方差来衡量。弗里德曼一萨维奇(FriedmanandSavage,1948)研究发现,人们通常同时购买保险和彩票。他们在购买保险时表现为风险厌恶,而在购买股票时则表现为风险寻求。这种与传统假设不符的现象被成为“弗里德曼一萨维奇困惑”。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存在“心理账户”,而且他们在行为时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根据心理账户的相关研究成果,投资者一般将自己的收入分成三部分: 目前的薪资收入、资产收入和未来收入,对于这三种收入个人的态度并不相同,譬如对于未来收入个人总是不太愿意花掉它,即使这笔收入是确定会收到的。

    3、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之谜

    封闭式基金有两个价格: 市价和净值。若依照EMH,封闭式基金的市场价格理论上应该等于基金的净值。但实际上封闭式基金的市价一般来说低于净值将近20%。Lee,Shieifer , Thaler(1991)定义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之谜。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持有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中有一部分是噪音交易者,他们对于未来的基金回报时而乐观时而悲观,从而导致基金价格经常性的涨跌变动。

    4、处置效应

    Shieifer ,Thaler (1985)发现,投资者倾向于过长时间地持有资本损失的股票,而过早地出售具有资本利得的股票。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对于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来说,这两种股票在处置上应该不存在区别的,因此传统的理论无法解释“处置效应”。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具有后悔厌恶和损失厌恶的心理,投资者为了避免后悔,常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当股票出现资本损失时,面对确定的损失和未来不确定的走势,为避免立即兑现亏损而带来的后悔,投资者倾向于风险寻求而继续持有股票;当股票出现资本利得时,面对确定的收益和未来不确定的走势,为避免价格下跌带来的后悔,投资者倾向于风险回避而提早抛售股票。

    四、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证券投资行为、策略和理念

    由于一般的理论其假设过于严格且与现实相去甚远,并不能很好的指导投资者。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地,常见的有以下二种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投资策略:

    1、反转策略和惯性策略

    反转策略是指在一定观察期后,持有前一观察期内下跌的股票,卖出上涨的股票。其理论依据是投资者对新信息存在反应过度,股票价格下跌或者上涨幅度过大,应该回调。惯性策略是指在一定观察期后,持有前一观察期上涨的股票,卖出下跌的股票,其理论依据是投资者对于新信息反应不足,股票价格还会继续上升或下跌。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上反转策略和惯性策略的实证研究,基本结论是我国股票市场存在比较明显的反转现象,而惯性不明显。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反转策略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可能更为可取。惯性策略或“追涨杀跌”是最差的策略,这正是中了市场上庄家的套。

    2、平均投资策略

    平均投资策略是指投资者预先决定将收入的一定比例投资于股票,然后按照事先定好的投资时间表定时将收入投资于股票。从现代金融理论的角度来看,如果投资者在制定投资计划后,根据新的信息不断调整计划,这种策略要比平均投资策略要优。而在平均投资策略中,投资者拒绝了新的信息,因而是一种次优的策略。传统理论认为投资者不会被得意或后悔所影响,但实际并非如此,投资者确实受到了心理的影响。

    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大都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差和后悔感强,因此,采用平均投资策略对他们虽不是一种最优策略,但不失为一种合适的选择。

    五、对行为财务理论的评价

    行为财务理论的科学性在于:突破了标准财务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开创了投资者实际上是如何进行决策的研究领域,从而把人的行为模式建立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上。它给出了市场异象的合理解释。行为财务理论也存在着诸多不足:解释的普遍性问题。行为财务模型虽然能解释市场中的某些异象,但尚缺乏一种能够普遍解释各类市场异常现象的理论或模型;理论的系统性问题。迄今为止,行为财务尚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研究还停留在对市场异常现象的解释以及实证检验上。而且,心理因素的不确定性和不易量化也增加了行为财务研究的难度。

    参考文献:

    1、威廉。L.麦金森。公司财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