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08:2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教育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目前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误区及产生原因
一般认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基本组成部分,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迅速发展,初中生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已基本正确,开始运用道德规范来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能按自己的道德观念去分析具体的道德情境并产生情感体验。当代中学生成长在社会基本安定的环境中,他们将走入的却是飞跃变革的社会,因此他们基本成熟的道德品质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与社会性,他们的观念与习惯、思想与行动常常是矛盾的统一体。这种矛盾有时使他们走进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误区。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的悖反。大多数学生在实际行为方面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常常出现诸如公共汽车上不愿或耻于让座、学生在许多场合不会说谢谢,对教室内、校园中的废纸杂物、尚在流水的公共水管等视若无睹、考试作弊、编造谎言欺骗同学、老师、父母、甚至打架斗殴……一系列违背道德规范的现象,这显示出他们在道德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其二是道德意志难以抵挡眼前利益的诱惑。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有意义的,但当时并不吸引他的道德目的,而克服那些富有吸引力的动机、需要或者愿望的心理特征。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很多时候是难以舍弃或拒绝眼前利益的诱惑的。对当代中学生而言,什么是眼前利益?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学业成绩及由此带来的其他成功与辉煌。在素质教育倡导了多年的今天社会上及家长判断学生优劣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的好坏及能否考上重点学校;二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诱因;三是看起来可以无尽挥霍的青春生命。不少我们所认为的优秀学生,他们汲汲以求的是前者。因此他们除了对分数感兴趣外,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无视身边人。哪怕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兄弟姐妹、同学、家长、老师等,没有考虑这些人的感受。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以“何必把明天的烦恼提前到今天,为生活原则,信奉只要今日我快乐,无须愁白少年头”。看起来,这两类学生的行为表象截然不同,但不难发现其共性:他们所追求的都是眼前利益,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为了眼前利益他们都放弃了许许多多在这个年龄段所不应或不能放弃的东西,在眼前利益的诱惑下,他们的道德意志显得那么脆弱。
其三是价值与尊严的重新定位。曾几何时,一个热爱劳动、体贴家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孩子就能够让父母和老师感到欣慰满足。而如今这些都远远不够了,它们甚至退居到次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能挤进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这才是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社会正是以此来评判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的得失、学生本人的优劣的。那么在学生心灵的天平上,传统道德规范所赋予他们的价值观与尊严感无疑已被重新定位了。
不可否认,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互相作用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在五彩斑斓的社会面前,青少年的无所适从或慌乱盲从有其客观原因。如果我们的德育也陷入迷茫,那么贻误的将是一代人。道德的说理教育以及其它的道德宣传有助于道德知识的普及,加深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认识,要使道德规范真正被受教育者内化、吸收,使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达到自由的境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纠正不良道德行为习惯是极其重要和迫切的。
二、重视道德践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学习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是一个人由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提高他们的综合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完善“他律”倡导“自律”。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工作的许多方面都可能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通过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制订与实施,使学生熟知并达到学校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要求;建立良好的奖惩与激励机制并及时分析总结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养成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班级中创设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在课内外、校内外活动中,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条件,明确联系的目的、意义与要求,并使学生知道练习成败的原因……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辅之以被教育者的内心自律。因为一个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通常都需要经过自觉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定型。应鼓励并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人要做自己行为习惯的主人而不要变成它的奴隶。
2、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如:良好的生活、学习、卫生、为人处事等习惯,甚至小到自己的生活用具、学习用具等的收集整理。有必要重新体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古训给我们的启示,使施教者与被教者共同重视“小节",及时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集体舆论手段,并与家庭教育达成共识,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
3、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性差异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严词警告,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委婉启发;也可以活动矫正,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因人因事而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收到最佳教育效果。
4、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教师要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在其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曲折性、长期性。从哲学角度看,事物发展的趋势就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人在其成长过程中一些挫折,困难,甚至倒退,也不足为怪。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很艰难的,只要有一次经不起诱惑而失去了对道德的追求,重新做起会变得更加困难。
总之,“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重视道德践行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使学生走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误区的一条可行路径,对优化公民素质,提高德育功效具有重要作用。要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1、特别注重家庭教育;
一、 初中政治案例教学设计的“三贴近”原则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理念,不论是教师对材料的选择还是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设计都力求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利用这些身边的材料,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一)案例设计应贴近学生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否参与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法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学生长期处于“被学习”状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为了充分发挥中学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带到课堂来分析、讨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增加学习兴趣,课堂上所涉及的政治观点就能通过案例被学生及时掌握和理解,从而转化为自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学生比较关注网络热点名人动态、担忧雾霾天气对健康的影响、义愤日本在问题上的小动作等,都可以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课堂教学案例。课后亦可以布置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身边小事,自己动手制作PPT或编排小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更增强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
(二)案例设计应贴近生活原则
政治课教学内容不能脱离现实生活,选择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应该是从内容出发设计案例,不能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否则整堂课就成了“故事课”。选择的案例要求简短,同时又要紧扣教材、教学内容,要让那些与教学内容相关性大、可读性强、能说明问题的现实生活性强的案例走进课堂。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物理解抽象的政治理论观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领悟,在领悟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如讲授初中思想品德课关于“关心、亲近、服务社会”内容时,扬州的教师就可以选用“扬州好人”评选中的好人事迹作为案例。这些“扬州好人”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的同学还见过其中的“好人”,这些好人事迹也大都是最普通的生活事迹,是我们学生很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样的案例我们老师可以讲述,我们的学生也可以讲述,大家也愿意听,因为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生活。
(三)案例设计应贴近实际原则
很多学生觉得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空洞无物,枯燥乏味,书上讲的与现实中的往往存在差异,很多同学感到茫然,理解困难。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把道理讲清楚之外,特别要注意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来教育引导学生:一是要真实的、具体的,有人物、时间、地点,有事件、结果,不是胡编乱造的;二是要具有教育意义的,弘扬正气,唱响主旋律,多选正面的,少选反面的;三是要紧密联系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问题来进行。如针对诚信教育,最近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的“诚信中学生――徐砺寒”案例就非常好。事情很简单: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中生徐砺寒上学途中撞坏私家车后,为车主留下了一张字条致歉,并留下联系方式。他的诚实让车主直呼震惊,事迹经微博发出后转发近万次,感动无数网民。央视、新华网等近百家重点新闻网站纷纷转载【3】。网站专门开设扬州诚信中学生专题,而且“诚信中学生”入百度词条候选“2012感动网络人物”和央视“一周人物”。对这件事我们很多同学都会说:“这有什么,一件小事而已,我遇到这种事,我也会做。”对了,这就是选用这个案例的目的,正是因为这个案例是如此地贴近我们生活,如此符合我们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角色联想,设身处地我们会怎么做,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从中受到最真实的教育,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他们认识了“原来诚信是如此地‘可行’”。
二、 初中政治案例教学的三种典型设计
案例教学设计,既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又要贴近实际,既要传承历史,又要与时俱进。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案例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设计难易大体相当的案例,要根据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时代特点选用新鲜案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典型案例。
1. 经典案例设计
初中政治教学进行经典案例的设计,是政治课教学发挥德育功能的需要。经典案例是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具有经久不衰的典范意义,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可以汲取的人类文明成果。例如,国内的雷锋、张海迪、袁隆平,国外的贝多芬、海明威、霍金等人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到乐于助人、身残志坚、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课教材上面这种经典案例最多,因而案例设计时,首先应用好用透书本案例。
2. 鲜活案例设计
初中政治教学在进行案例教学设计时,还需考虑到时代性与现实性,选取鲜活的案例,鲜活的案例具有鲜明的示范作用,就其内容而言,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经验性示范案例,即将先进人物或先进事例编为案例,进行示范;另一种问题性示范案例,是以问题人物或失误的事例作素材,加以精辟的分析,使学生从反面深入理解有关内容,从而起到警示作用。如选取各地的“新闻人物”、“道德模范”案例,选取媒体尤其是网络热议的最新案例,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救妞妞事迹,李阳家暴事件的是与非等,这些案例对中学生都具有鲜活的教育意义。
3. 自身案例设计
中学政治课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设计时,还得和自己学校、自己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心观察或调查,及时发现本校老师和学生的光荣事迹,并迅速、真实地将现实呈现于学生眼前,给学生以最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如本人所在学校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有一个传统的宣传项目“感动田园”,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将师生中“感动的人和事”收集起来在全校进行宣传弘扬。其中那些本校家庭贫困的学生刻苦学习的事迹、课余帮助父母运货卖菜减轻家庭负担的事迹,还有已经毕业出去事业有成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的学生事例,会让学生对自己学校,对自己老师充满敬意,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案例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经典案例、鲜活案例、自身案例的灵活交叉使用,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才会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 结语
关键词:班主任 中学生 思想工作 早恋问题 冷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c)-0101-02
在中国,存在着这样一个名词:“教师”,教师受教于学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加大,使得教学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例如中学生“早恋问题”,人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无法避免的问题,教师应该正面深思研讨这个问题,帮助学生走出这个误区。
1 分清情感,本质不同
早恋本意为青少年男女孩之间非正常年龄的恋爱,多发于高中生身上,而高中时代的中学生正是处于青春期懵懂的阶段,再加上受到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思维,他们好奇并希望接触异性朋友,得到他们的青睐并且加深一步沟通,这叫作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是没有夹杂任何污浊的情感。班主任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需要多加引导中学生。
相反,如果在学校看见异性男女过为亲密,则称之为早恋,[1]早恋的学生会经常单独在一起,他们避讳与大批的同学相处,一朝一夕,会引发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是经常逃课等多处状况,以劣势发展,会荒废他们的学业和前途。[2]同样,早恋被人摒弃、反对,这会使他们的心理受到极大的抵触。
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积极教导中学生,不要混淆友情与爱情,友情是有益的,而爱情在学生时代是有弊而无利的,二者本质是不同的。
2 了解特性,熟知“伤害”
中学时代的恋爱,没有根基,只有简单的感觉,他们没有想过将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世间万物,花儿凋零,人变苍老,这都是人们无法预知的事情。
早恋的特性分为朦胧性、矛盾性、变异性和差异性。在中学时代,他们的恋爱很可能是因为“玩”而在一起,并不对人生有任何感观,他们就像大海中的少年海豚一样,在与妈妈捕捉食物的同时,被所欣赏的物体而吸引,耽误了自己的行程,在大海里只顾自己所喜欢的,忘记了最初的目标,经过时间的摧残,[3]便会遭遇其他海物的攻击而失去生命。中学生的早恋就如这海豚贪恋欣喜之物一般,时刻存在着隐患,在中学,成功的恋情较少且危险性较大,作为教师必须要了解中学生在青春期期间的特性,及早把早恋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3 开展辩论,临深履薄
人类通过交往而生存,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对于中学生来说,身边存在早恋,会充满好奇。在此期间,班主任可以在班会上采用辩论会的形式探讨、深索早恋问题,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样,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才可以“对症下药”。
曾在书上看过这样一份案例:“某校大一女孩恋网友4年。”事情是讲述女孩因为男孩无微不至的照顾她而爱上了男孩,在男孩离开后选择等待男孩的故事,案例中的女孩在高中阶段并没有接受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在大一期间发生了这样的“早恋”。通过这案例笔者想说明:在高中阶段,做为班主任必须彻底地教导中学生如何在青春期与异性相处,以便造成不良的后果而影响学生自身与心灵。
4 正确督导学生,给予学生关心
在早恋问题上,教师应该给予关心,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早恋的出现,不可以对学生进行批评辱骂等一系列伤害学生自尊的事情,应该以关心、平等的态度帮助他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是在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教师是学生的第二引路人,一定要合理地处理学生们之间的早恋问题,不可咄咄逼人,试图在沟通方面下功夫,来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进一步解决学生早恋问题。
5 组织丰富的活动,转移学生情感
学校在每周六上午开展多元化的文化、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缓解压力,放松精神,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丰富的活动上,在此基础上,既培养了他们的爱好,也将他们从“早恋”中拉出来。
6 数据调查引深思
有关部门对于中学生早恋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如下[4]。
第一,导致中学生早恋的缘由。有10%的学生觉得无聊而想“体验”恋爱;20%认为心事只能找异性倾诉;25%的学生则是因为电视和书籍中的故事情节而萌生了恋爱的想法;35%的学生则是因为羡慕别人而“恋爱”。
第二,谈及早恋有何观点。只有5%的中学生认为爱情与分数是同等比例,二者之间,情愿选择分数;25%的学生认为恋爱妙不可言,但却没胆识去体验;有40%的谈过恋爱,在他们的思想上,觉得恋爱可以顺其自然,并反对父母“中学恋爱是毒药”的话语;45%的中学生把恋爱当作一场野外生存的挑战,感觉刺激而又新鲜,十分乐意去尝试。
第三,恋爱的宗旨。55%的学生认为可以倾诉内心的想法;16%的学生认为恋爱就是一种时尚;而12%的学生则认为恋爱具有互助功能;其余10%认为可以在身体方面得到满足;5%认为恋爱就是获取利益的方式;只有2%的学生因为结婚而恋爱。[5]
这个数据调查值得教师与学生家长深思,社会刚刚开始步入21世纪,要知道,教育对于学生至关重要,如果中学生因为恋爱而耽误了学业,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7 结语
班主任在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上应该注意多与学生的父母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适当地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要知道凡事都存在利与弊,“早恋”也是如此,不可以妄下定论说早恋就是大错特错,也不能任其恶化成长。中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至关重要,班主任在这一问题方面要极其重视,适当运用情感与聪慧指引中学生走出这个误区,告知学生不能因为早恋而影响前程。
参考文献
[1] 王焕霞.中学生早恋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4):225,227.
[2] 孟宪彬.论中学生早恋的教育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11):259.
[3] 陶玉萍.试析中学生的早恋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4):17-18.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而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那么,班主任如何通过中学生的异往教育,促进其社会化发展呢?
一、转变沟通方式,促进学生的社会角色认同
当前,风靡中学生的少年组合TFBOYS有一首歌叫《宠爱》,歌词这样写道:“小小的年纪还不懂什么是爱,却被你甜甜的笑给打败……我只想给你宠爱,这算不算爱,我还搞不明白。快乐的事想跟你分享,难过想给你肩膀,第一次为一个人紧张。”其实,处于情感纠结中的孩子往往自己都不能确定自己的情感,对异性的所谓“爱”多是为对方某方面的优秀所迷惑,比如学业成绩、外表或性格等。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心理是纠结的,既有“爱”的小甜蜜,也有交往中的烦恼。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成人的理解与帮助,而不是指责和干涉。
调查表明,有69%的中学生认为早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恋爱,这说明许多人将异往过程中的友谊、浪漫、喜欢等情感统称为早恋了。由此可以看出,如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学生大都能较理智地看待异性同学间的感情,而身处其中时就难以判断或把握。这也说明,中学生尽管已有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但自我控制力较差,常处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中,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成人的鼓励与支持。
在学校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即90%的老师都说爱自己的学生,但90%的学生都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同样,天下没有一个家长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可在孩子的青春期,父母与孩子却经常唇舌相争。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成人与孩子间的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大家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因此,作为成年人的老师,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的情感,学会倾听,善于沟通,如此,才能赢得学生认可,而不是把他们越推越远。
为此,班主任可以在班会课上选择一些典型的男女生交往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分享感受。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学生对自己的情感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对父母的感受、老师的关切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活动不需说教,不费力气,却能让孩子们形象、深刻地感知自己的角色、父母的角色、老师的角色,促进他们的社会角色认同。
二、鼓励正常交往,促进学生的社会规范养成
研究表明,在中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同伴交往是不可或缺的一课。而在同伴交往中,异性同伴交往对中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异往是中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学阶段是学生确立性别角色的关键期,也是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时期。
为此,作为班主任,需认真思考青春期的异往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学生之间的异往不应看成“早恋”,而应当成“早练”,即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开始练习异性之间的交往,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人际交往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这一看法笔者也认为有一定道理的。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的进步,更要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化发展。
第一,开展爱情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的建立是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有研究表明,当前中学生的性道德意识淡化,责任意识较差。上海市200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中学生”持认同态度的初中生为23.99%、高中生为38.37%。深圳市的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中学生中有约会经历的男生比例为50.2%,女生比例为46.5%;有约会经历的中学生在约会时发生的男生比例为10.3%,女生为4.4%;“对中学生有多个约会对象”的接纳率男生为42%、女生为33.6%。相似的调查结果还有很多。由此可见,中学生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趋于开放,发生比例趋于升高,性道德意识淡化,责任意识较差。
众所周知,爱情的基本要素有“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等。中学爱情教育是教他们“求善”的过程,要在爱情教育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给予”而不是“索取”,学会“关心”而不是“自私自利”,学会“尊重他人”而不是“唯我独尊”。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他们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为此,班主任可以利用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寓教育于无形之中。如,利用自习课可以给学生念汪国真的诗歌《不!不要说》:
不,不要说,/让我们依然保持沉默。/我多么珍惜,这天真的羞涩,/你也应该保持那青春的活泼。
我们的肩膀都还稚嫩,扛不起太多的责任,/等一等吧,等你的肩膀更厚实些,/我也懂得了,什么是成熟的思索。
相信学生在读完这首诗后,一定会对爱情有更加深刻的思考。这样的教育是润物无声的。当然,爱情教育可以有多种形式,但其目的都是让学生去体悟一个人对爱情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自我的成长。
第二,发挥教育智慧,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是一种纯洁的友情,如能正确引导,对学生心理的成熟和人格的完善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曾看到这样一则案例:“情人节”那天,班上的学习委员意外地收到一张卡片,上面写了一行字:“希望能跟你做朋友,请你不要拒绝我。”这个活泼可爱的女孩没想到成绩全班倒数的“差生”会给自己送卡,于是非常害怕地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看后轻松说:“放心吧!他只是想跟你做个朋友,并没有提出非分要求,你也可以趁此机会多帮助他的学习嘛。”得了老师的“准许”后,女孩回了一张卡,上面写着:“我愿意与你交朋友,但你要把学习赶上来。”男孩随即回话说:“为了你,我要做最出色的男生!”教师如此引导,让青春期的孩子学会了寻找异性朋友,发展一段纯洁的友谊,还将会是一剂美味的“心灵鸡汤”。男孩“为国家、为父母,为老师”都可能没有动力,但为了女孩,他就能给自己定下目标,可见情感的动力之神奇。在这则案例中,班主任就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这种“异性效应”。
在中学生的异往中,爱与被爱,接受或不被接受,种种全新而深刻的体验丰富了对爱情的理解,深化着对人生的思考。这种由自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对正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教育。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摒弃说教,远离灌输,艺术智慧地处理,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异往中培养完善的人格品质,更好地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中学生;抑郁症;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6-0050-03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增城市北部山区,是典型的农村学校。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本地农民外出务工,据了解,学校目前每个班的留守学生比例均达到30%-40%。从调查中发现,留守学生往往会存在一些抑郁心理方面的问题,内在表现为情感上的孤独、自卑、性格内向、喜欢独处等,外在表现为厌学和各类违纪情况等。留守学生的抑郁心理问题,会发展为抑郁症,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将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会增加学校的德育管理难度。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 农村留守中学生
农村留守中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监护人抚养和教育的农村学生。[1]
2. 抑郁症(depression disorders)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TR)将抑郁症定义为一种“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其在临床上最为显著的表现是情绪低落、精力减退、活动降低,以及愉与兴趣感的丧失。[2]重度的抑郁症是一种有生物性基础的疾病,而且会严重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因此,及时发现抑郁症的前兆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尤为重要。
二、农村留守中学生抑郁症的诱发原因
对于农村留守中学生而言,出现抑郁症的因素比一般中学生要复杂和多样,如果不及时识别和干预,很容易发展成为重度的抑郁症,需要进行医学治疗才能康复。由此,教师需要多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留守学生抑郁症症状出现的早期就能够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及时识别,进而了解学生产生抑郁症的原因,以便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从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留守中学生产生抑郁症的常见原因有如下几种:
1. 性格缺陷
抑郁者的性格一般内向、文静、不爱交际、孤僻、多疑、倔强,常常关注事物的消极面。[3]这种性格特征的留守中学生本来自身的抑郁因子就比其他人要高,一旦出现学习或生活上的应激事件,就很容易诱发抑郁症。
2. 学习压力
当前,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倾向依然普遍存在。留守中学生需要面对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当其兴趣爱好受到限制,一旦再遭遇学习挫折,就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3. 家庭影响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从学校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曾出现抑郁症状的留守中学生均来自困难家庭或单亲家庭。
4. 情感缺失
留守中学生因长时间缺失父母的关爱与陪护,对父母情感淡漠,身处缺爱的环境中,很容易诱发抑郁症。
三、农村留守中学生抑郁症的干预策略
1. 认知行为疗法
【案例1】
男生小亮,读小学一年级时父母就外出打工,一直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亮性格内向,且由于长期学习成绩不佳而产生了较严重的自卑心理。班主任多次引导均无效果,向笔者寻求帮助。在详细了解小亮的情况后,笔者决定首先从提高小亮的自信心入手。
首先,笔者与小亮的科任教师联系,让教师安排在上课时向小亮提一些简单问题,一段时间后发现,小亮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此外,笔者了解到小亮爱劳动,于是建议班主任对小亮“委以重任”。此后,小亮在劳动中果然表现积极,并在班级卫生评比中获得满分。当班主任公开表扬且全班同学为其鼓掌时,小亮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分析及干预对策】
案例中,小亮的自卑主要源于家庭父母之爱的缺失,加上性格内向,长期缺乏自信,从而诱发抑郁症状。对于性格内向和缺乏自信所导致的抑郁,可以采取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所谓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针对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消除心理问题。在本案例中,笔者设法让小亮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帮助其重新构建认知,合理评价自己,最终提高其自信心,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
2. 音乐疗法
【案例2】
女生小丽在期中考试中由于发挥不好,成绩不理想,由此情绪低落,走进了笔者的咨询室。小丽的父母在外打工,辛苦赚钱供她读书,期望她能考取重点中学。因此面对考试失败,小丽难以控制情绪,大声哭泣,并认为自己不可能达到考取重点高中的目标了。
对于这种突发的情绪低落,笔者采用了音乐疗法。首先,播放旋律优美的《悲痛圆舞曲》和《b小调第十四交响曲》,并在语言上给予安慰,从而缓和其心情。之后,播放《我相信》这首歌,并让小丽跟唱。歌曲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感染力使她摆脱了负面情绪,心情也慢慢平复。
【分析及干预对策】
根据相关实验研究,音乐能对人的情绪进行双向调节,能使人放松,消退紧张和低落的情绪。音乐疗法一般应用于突发性的情绪问题。上述案例中的小丽是一位较优秀的学生,但一遇到挫折,就会突然产生抑郁情绪,这正是农村留守中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也是家庭教育缺失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之一。辅导老师需要帮助小丽平复心情,调整心态,重新焕发其乐观自信。此案例中,运用音乐疗法的效果明显。
3. 运动疗法
【案例3】
男生小王在七年级时性格开朗,成绩优秀,但升入八年级后,班主任发现他变得沉默寡言,无精打采。原来,小王的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因与其母亲的感情出现问题而离婚。小王为此特别苦恼,无法理解父母,并认为父母离婚的原因是自己做得不够完美,因此陷入自责中。
了解情况后,笔者先让小王宣泄负面情绪,组织了一场小王热衷的篮球比赛。到了球场的小王很快进入了比赛状态,挥洒自如。比赛在小王一个精彩的灌篮后结束。这时,笔者抓住机会,开始与小王轻松交流。事实证明,已通过运动宣泄了负面情绪后的小王,与笔者能较好地沟通。
【分析及干预对策】
研究表明,运动可以让身体产生多巴铵物质,有助于消除抑郁情绪。经常运动的人,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运动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则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在运动中,运动者的注意力会在不经意间被转移,如此就不会一直纠结于郁闷的事情中。当发现热爱运动的留守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时候,辅导老师可采取运动疗法,让学生在跑步、打篮球、踢足球等运动中宣泄负面情绪,为之后的心理辅导奠定重要基础。此案例就是一个成功个案。
4. 移情疗法
【案例4】
七年级男生小郑从开学第一天起,上课时就常常趴在自己的座位上,无精打采,下课也不跟同学交往。调查发现,该生户籍在本地,但其自小随父母在外地生活,小学毕业后才回到本地念初中,并寄宿在亲戚家。笔者的建议是:让小郑回归集体。
当时,学校举行庆祝国庆诗歌朗诵比赛,班主任特意安排小郑代表本班参加了比赛,并获第三名,成为了同学的偶像,大家开始乐意与他交往,小郑也因此开始和不少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此,小郑像是变了一个人,性格开朗,主动申请担任班级文娱委员,热心为班集体服务。
【分析及干预对策】
正常的人际交往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缺失了正常情感支持的中学生较容易陷入孤僻、抑郁的情绪中。回到户籍地上学的小郑由于失去了来自家庭的温暖,加上往日的玩伴不在身边,情感得不到依附,一时难以适应而产生抑郁。
针对这种情况可采用移情疗法。所谓移情疗法,即转移注意力。本案例中,当小郑在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将情感转移到班级、同学身上,抑郁心理随之慢慢消除,从而逐步重塑了良好的个性心理。可见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以帮助学生走出社交障碍的阴影,融入师生交往、同伴交往的广阔天地。而对于班主任,则要引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懂得人际交往的礼仪,并能正视自己,宽容别人,做到真诚主动,不拘小节,还要学会倾听、微笑,学会欣赏他人、赞美他人。通过交往,学生能走出自伤、自恋、自怜的封闭狭小的心理空间,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情味。当然,班主任要创造条件,使留守生在活动中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从而提升其在班集体中的认同感,帮助其产生集体归属感。
总而言之,诱发农村留守中学生产生抑郁症的因素很多,因此,教育者需要准确了解情况,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才能够收到好的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对农村留守中学生抑郁症进行干预之后,还要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实现自我调适、自我成长,增强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
[2]美国精神医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J].上海精神医学,1994,新六卷增刊(95号).
关键词:中学政治;高校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72-01
引言: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创新和在教学中的实施,中学政治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照本宣科的教学已经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不利于学生自我个性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种形势,改变中学政治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政治教学实效性、实现教学目标显得十分必要。
1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担当的主要是教材内容的复述者,课堂教学的模式主要是老师按照教学计划复述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模式下,很多学生其实对教学内容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和领会,也难以灵活地应用,因此,在创新教学上,应当首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转变为"学",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提问和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教学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于中学政治教育亦然。中学政治课堂的构建,同样离不开创新。在中学政治教育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仅能够突破层层桎梏和限制,使中学生得到了完善和发展,也是新课改下对教师教学的本质要求。教师通过生动真实的课堂教学,将创新精神根植于学生创新精神之中,使师生互动,价值领航,同时也给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在枯燥的中学政治内容下,留给中学生的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健全的精神文明体系的兴建。这样,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思想建设中,改革和创新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加大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课堂提问是深化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难度及提问的频率,过于容易或太难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太过频繁的提问又易引起学生反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如在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单一的提问学生概念或者哲学原理,枯燥的背诵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厌烦,而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利用课文中"风吹动经幡,是风动、幡动还是心动"的例子,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后,由每组的代表分别对本组的观点进行简单的阐述,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背诵起来更为容易,同时一些趣味性的问题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学生乐于学习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2]。
3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中学政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基本理论去分析时政热点、方针、政策,促使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指导学生将抽象、概括的理论与具体的材料结合起来,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基本理论[3]。如以金融危机为案例组织材料,对事物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汶川人们灾后重建取得的成就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进行阐述,揭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让学生就所举的案例,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利用不同的基本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
4合理运用典型案例教学法
典型案例教学法的显效性在于课堂效果,典型案例的价值就在于以其内在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全新的课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枯燥的课本讲解,没有教参就无法进行的教学活动,都是应该摒弃和消逝的,课堂授业,恩师讲解,学生作为受力方,自主能力的丧失和自我潜能的丢弃,都说明了课堂教学的走过场,枯燥和无意义。运用典型案例实施中学政治教育课程,所能达到的效果很明显,且中学生在自由的讨论中,能够实现长久记忆的能力[4]。同时由于中学政治课程中的理论学性和抽象化概念较多,知识性较强,使得理解时较为困难,这样在课堂进行中,恰当的典型案例教学法,关联运用,就会更易于教学。中学政治课堂的成功与否的一个很重要标示就是,是否能在重点上,让中学生充分了解领悟,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在案例中,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健全的知识体系。正如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一样,典型案例教学,要以更宽广的姿态,引领学生,朝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都有意义的事情上来。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参与归纳总结,是学生进一步掌握课堂教学关键,这样,在具体的课业进行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政治教学,中学政治的教育者们还应当积极地对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学习,将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更为科学合理有效,从而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向华.改变传统政治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2011(24):125-126.
[2]张泽林.中学政治课"三环六步"建构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7):79-80.
关键词:中学生;法律意识;课堂教学
法制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法制课程不是中考和高考的科目,长期以来都没能进入主课堂,高中阶段的法制教育只能穿插在思想政治课本中或以主题活动方式进行。如何培养现代法治建设下的优秀公民,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贯彻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就尤为重要。
一、以人为本,学用结合,为法制教育工作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
(1)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校园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有一定法律知识的老师的引领。这就要求建立一支有一定法律知识和素养的优秀教师队伍。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法律知识储备和法律素质。老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其次教师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尤其是现实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从而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2)制定校园法制管理队伍培训计划。通常用“以案说法”的形式讲述发生在校园和社会中的事件,通过互动讨论及案例评析,提高学校预防和处理紧急事故的能力,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学校和师生的利益;教师要不断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使自己在教书育人,依法办事等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提高依法执教的水平。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这种阶梯式动态培训方式肯定会形成良性循环态势,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3)教师要利用好社会大课堂,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将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让学生结合社会调查采访,联系自身和同学的实际,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与社会法律环境的重要性。
二、拓宽渠道,创新形式,为中学校园法律教育提供有效载体
(1)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学校利用黑板报、校刊、宣传专栏,定期出版法律知识、文明守纪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让学生们在愉悦中接受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利用校园广播及多媒体电教室等现代化教育设备进行生动、形象的法制宣传,提高普法教育的效果。
(2)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周”“全国法制宣传日”“公民道德宣传日”等纪念周、纪念日,学校举行“法纪伴我行”“法在我心中”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手抄报制作比赛、法制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普法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聘请学校法制辅导员,邀请社会法律人员定期为结对班级学生上法制课,宣讲法纪知识。从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涉及和需要防范的法纪问题入手,把法律条文和具体案例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并解答学生提出的法律问题,让广大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法制教育。
三、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尤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中学生学习法律知识,进而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应注意把法律意识的培养有机融汇到法律知识的传授中去,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头脑里牢固树立“法”的观念,将来才能以一个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的公民身份走向社会。多用生活中有影响力的案例与法律知识相结合,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开发适合学校特征的校本教材也很重要。法律知识本身较为枯燥,甚至对于中学生来讲晦涩难懂,而法律知识自成体系,在初高中的思想政治教材中,散落在不同的章节。现在浙江省正在进行教育新一轮改革,改革中鼓励各学校努力开设选修课,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作用。乘此大好机会,深入研究开发校本法律读本。针对学生的实际,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法律课的实效性,要以思想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增强中学生道德法制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现代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2.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对策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郑书欣
3.新形势下关于历史教学的几点看法卢宝玲
4.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政治教学改革杜东升
5.中学历史教学中民族文化意识培养初探朱国庆
6.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刍议马晓田
7.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郭方
8.家庭是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课堂黄珍
9.如何重塑课堂文化陈世庚
10.浅谈初中历史课堂历史事物评价标准的教学王晓燕
11.问题解决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易辉芸
12.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谈中学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缪小云
13.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中的应用郭志强
14.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张敏
15.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朱建武
16.论中学人格教育的学科归属及实践方式陆振红
17.浅谈迁移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赵琴
18.由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看世界遗产的保护张海洪
19.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浅议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性质杨梅怡
20.从长远发展角度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方萍
21.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王红霞
22.多媒体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孟玉
2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保渗透教育拓正文
24.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创新意识袁玉玲
25.试论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哲学孙克菊
26.高中哲学教学中"举例"应把握好三个"度"陈小丽
27.浅谈《生活与哲学》新课导入方式刘福平
28.如何将德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高爱国
29.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与人生观丁青林
30.浅谈中学思想品德法律部分案例教学的优势与方法卢毅
31.在历史教学中感悟生活教育理论许丽君
32.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教学见解贾学龙
33.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历史情境的几点思考王文祥
34.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陈阳
35.例谈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吴小梅
36."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判别方法徐晓梅
37.昼夜更替周期的图形释解王庆良
38.古罗马竞技场
1.浅谈在高中政治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李天宝
2.合理运用史料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单冬旺
3.思想品德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马威
4.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姚国华
5.新课改下如何构建思想政治课高效优质课堂刘春丽
6.怎样攻克高考选择题难题颜明秀
7.高三历史复习与应试的基本思路丁仕武
8.如何上好思想品德复习课李铁山
9.易学时区李秀松
10.巧用"听、说、读、写、思",学好思想品德课司朝华
11.2010年高考文综安徽卷地理试卷分析张忠梅
12.浅析歌曲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杨铭
13.以"空"引思以"白"激思——浅谈空白艺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薛维红
14.培养学生自由独立的人格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李洁
1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历史复习教学的一点感悟陈素叶
16.合作学习——让地理课堂"活"起来尹银昌
17.活化地理课堂教学初探马骥
18.优化课堂教学展现历史魅力展艳
19.素质教育下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赵琴
20.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任奇超
21.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陈冬菊
22.浅谈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孙旭红
23.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方法探究韦海方
24.新课改下如何上好一节高效的政治复习课李静
25.对一节课活动单导学设计及教学的研究与反思张小丽
26.浅论跨学科知识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姚淑慧
27.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朱新田
28.对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的新思考张友军hHTTp://
29.如何开展乡土历史自主探究活动课钟良锦
30.参与式教学实施初探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郭俊娟
31.浅谈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赵华
32.历史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王云峰,杨平凤
33.在教学反思中成长梁珂菱
34.浅谈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丁连增
35.解读新课标理念季彩红
36.浅谈新课程下的历史学案教学袁顺
37.试论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败荆景云
38.试论东林学派的济世情怀陈莹
39.《灿烂的文明之花》教学设计金华
1.新课程理念的参悟:教学相长谢玉强
2.中招思想品德开卷考试仍需把好记忆关姚淑慧
3.践行课改理念打造"低碳课堂"张一丁
4.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焕发活力的探讨于海通
5.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模式探究丁群生
6.把握新教材特点搞好政治课教学——以高一《经济生活》为例刘平平
7.《经济生活》中渗透的"诚信教育"张从艳
8.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探索陈宜芬
9.让爱国主义荣辱观在政治课中绽放赵昀
10.精心设计,优化教学——关于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体会薛茵
11.例谈历史教学中的新课程理念高飞
12.初中历史课堂导入设计初探唐乐平
13.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人——《政府的职能:管理和服务》的探索赵祖平
14.历史课教学艺术新探王兴军
15.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吕治付
16.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维的方法探索张旭
17.浅谈常规课堂教学中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潘鸿飞
18.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贡献者刘海燕
19.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张玲
20.优化地理教学,深化中学素质教育白献菊
21.新形势下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思考郭杰
22.中国的"蓝色宝库"——南海魏晓敏
2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荆景云
24.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以教导学变教为学张同秀
25.变"教"为"导",培养学生地理兴趣陈建芬
26.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点滴反思刘文红
27.建构思想品德课"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反思郭汴霞
28.在探究学习中建构初中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唐冰清
29.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韦雪梅
30.地理教学中应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赵学竹
31.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的价值初探肖茹
32.浅谈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焦朝军
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可以仔细讲解教材中的案例,和学生一起讨论其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对基础法律有细致地了解,使学生意识到法律知识在生活中所发生的作用,从而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违背政治学科教学的规律,不能完全让政治课程变成法制课程,反之,教师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从而促进政治学科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相互贯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更好地让学生在掌握政治知识的同时了解法制观念。
二、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首先,教师应当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中学生正处在从少年向青年成长的阶段,思想非常活跃,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难以抵抗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因此,中学阶段的政治教育对于青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政治教师必须要明白“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一道理。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角度入手,将法制与学生生活的事例适当的结合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生活,关注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中得到教育,受到启发,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还可以深化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对法制理念的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认知、判断、参与社会的能力。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教师才可以通过法制教育的普及,帮助学生辨别行为是否合法,并帮助他们抵制不良行为的影响。从而成为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同时学生可以更好的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
三、重视课外教育,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案例
由于政治课程属于理论类教学课程,且其涉及的专业名词较多,再加上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不多,使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较为困难,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法律的兴趣不浓,效率低下。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利用多媒体将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学习政治这门学科的兴趣。首先,政治教师应当采用引入现实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进行法制教育的普及。通过案例的引入,可以采取让学生讨论、发表观点或者总结的方法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营造课堂轻松的氛围,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从而确保法制教学的质量。其次,在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在其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在活动时自觉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多阅读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更多的法律条款,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法律知识,培养自己法律意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很多教师的教学经验表明:多媒体是实现案例教学非常有效的手段。多媒体包括的种类很多,诸如报刊、杂志、电子设备、网络等。由于网络信息的涵盖范围较广,传播速度较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法律案例供学生学习,使学生在动静结合、图文并茂中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通过多媒体手段引入这些案例可以及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对于社会和法制的理解。
四、在创设课堂情境中渗透相关的法律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创设轻松、优美的教学环境,只有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效率。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进行案例演示,设立法律相关的情境,使得学生的身心都融入到法制的环境中,从而确保教学效率的提高。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等活动的方式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理解法律中的各种条款,从而实现法律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普及学生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学校也可以提供一些法律相关的书籍供学生借阅,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法律视野,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法制认知水平。最后,教师可以开设针对中学生道德、安全等方面的法制教育专题,使学生融入到实际教学中来,让法律知识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不断地提高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教学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五、要掌握在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技巧
首先,需要明确政治教学的目的。教师应当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定位为教学中的目标之一,并在制定教材时有效地抓住法制教育相关因素。其次,政治教学内容需要与法制教育进行合理、有效的结合。法制教育不能被生搬硬套到政治教学课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政治学科本身的特点、遵循法律知识在教材中的特定层次,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的实际选择最佳的渗透时机,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此外,在进行法制教育时,教师不能忽视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触景生情,从而达到“内化”的效果。再次,政治教学需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在政治教学中需要注重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中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社会价值观和法律意识的树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学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可以有效地树立学生的法律观念,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此外,法制教育的有效渗透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犯法行为的发生,同时保证学生可以使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利益。教师还需要继续结合实际,采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促进法制教育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郭婧 单位:山东省单县北城一中
【关键词】中学生 政治教学 心理治疗 结合教学
受地理条件、经济条件、信息等众多因素制约,给藏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地压力和难度。事实证明,将心理健康教育引进思想政治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藏区中学生专业心理教育和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几乎“空白”,要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政治教师必须担负责任,扮演“心理诊疗家”进行辅助治疗,防止学生消极因素的发展向不好方向转化。
一、心理健康原因探析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
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的空前重视,藏区入校就读学生逐年增多,现代化生活节奏加快,多种信息大量流入,加之部分家长观念落后对待子女教育方法单一、粗暴,教师素质不高导致教育思想陈旧、方法简单,藏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病率有明显增长的趋势。常见的有学习适应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反抗及逆反心理增强,还有其他原因综合造成的压抑、焦虑、孤独、社交不良、早恋等心理问题。失去学习信心,出现打架斗殴、中途辍学等现象。以巴塘县为例,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约占中学生总数的15%-20%。
(二)片面教育加重学生心理疾病
有的教师片面认为心理治疗是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的事,只管教学而忽视了心理治疗功能;个别老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正确,造成或加重了学生的心理疾病。因中考制度的影响,部分教师仍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成才的唯一标准,部分学生会感到痛苦失落,前途无望,“破罐子破摔”,表现为“消极症”;有的老师因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或处罚学生或请家长,学生受到老师讽刺、训斥后,忧虑失望、愤怒不满,表现为“激愤症”;一些学生非常敏感,总是提心吊胆,十分紧张,表现为“恐惧症”。再如,有的教师接受家长吃请,言行不一,学生逆反心理增强。
二、思想政治教学与心理诊疗结合可行性研究
(一)心理诊疗介入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特殊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中学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是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心理诊疗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诊疗相结合,消除心理障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政治教师丰富的知识结构为心理诊疗提供了条件
每一种心理现象和问题都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诊疗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借鉴和利用多学科知识,而政治教师熟悉哲学、法学、社会发展史及时事政治,了解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对数学、信息科学等自然科学也有所涉猎。政治师的知识结构为他们成为学生的心理治疗学家提供了可能。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学与心理诊疗结合的对策及建议
(一)要提高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必然涉及学生的心理活动,要受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的制约。因此,政治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作出准确的判断,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应拥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深入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多收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典型案例,并结合案例熟练的掌握、运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技巧和方法。
(二)要努力建构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都有民主、平等的需要,中学生亦是如此。教师应满足他们民主和平等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愉快、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中学生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难免对某些问题模糊不清,甚至出现偏差和错误,这属正常现象,要正确疏导,避免他们患上压抑、焦虑、精神不振、思维迟钝不良等心理疾病。因此,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评论同伴的观点,创造一个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这是避免或治疗心理疾病的“良药”,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格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要促使师生人际关系融洽和谐
教育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亲密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能使师生双方自尊自信,教和学成为一种乐事。有关调查证明,不良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影响很大,是导致在校青少年心理疾患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具备“学高为师,率先垂范”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只有在师生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和谐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四)要掌握必要的心理诊疗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 科学推理能力
一、科学推理能力的含义
科学推理能力是运用逻辑思维依据科学事实进行推理,进而做出解释或得到结论的能力。具备基本的科学推理能力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是培养他们探究能力的基础 [1-3]。科学推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学习的终极目标不是寻求真理,而在于解决问题。科学本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可是往往被教育无情、残忍地剥夺了其过程内容,只剩下一副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的知识骨架。因此学习科学不是要别人做给学生们看,而是他们要亲自动手做的事情;不仅学习别人的知识经验,更强调自己亲自体验、亲自寻找证据、亲自进行科学推理进而去发现新的知识经验。要让学生不仅“学”,而且“会”,理会知识的内涵,理清思维,重要的是明确为什么这些事情和现象是这样发生而不是那样发生,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科学推理正好在“学”、“会”、“用”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科学推理的过程建构起了学生个人与知识之间的一种整体的、合理的意义关联,使得知识对学生本人以后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1]
二、 科学推理能力的案例研究
为了衡量中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发展现状,我们以一个科学史上真实的案例作为问题解决的背景,进行了调查。
有一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去托斯卡纳伯爵的别墅做客,茶余饭后,伯爵就问戴维钻石是由什么化学元素组成的,能否做实验给他看。戴维最擅长做化学实验,他指着伯爵的戒指上镶嵌的钻石问:“您能贡献出这颗钻石让我们做实验给您看吗?”伯爵表示愿意,但要求实验必须令人心悦诚服,否则要戴维折价赔偿。如果你是戴维,你会怎么证明给伯爵看呢 三、科学推理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3.1现状
通过对表1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学生依靠证据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欠缺,在学生给出的5种思路中,只有一种具有可行性,提出正确方法的占68.3%,方法不正确的占31.7%。虽然有68.3%的学生想到了“高温灼烧钻石,检验产物”,但在推理的严密性上还有欠缺。 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依靠证据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欠缺,另一方面是缺少推理策略或推理策略不够严谨缜密。
3.2 原因
目前中学理科教学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水平?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反思中学理科教学,可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够全面,影响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学生把书本知识或大脑中的知识作为科学推理的证据进行推理,对自己的理论显示出较强的依赖性。调查中,有8.3%的中学生选择“利用现代仪器分析方法进行元素分析”,但是很显然这个问题不需要化学分析仪器就可以解决。[3]
二是理科教学仍然以注重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三是理科实验教学中比较重视验证性实验,忽略探索性实验。问卷中所考查的化学专业知识仅是单纯与碳元素相关,但仍有接近40%的受调查学生不能给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思路,确实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对教学的反思。
四、建议
针对本研究发现的问题,对中学理科教育改革提出以下建议:根据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颁布的自然科学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实施教育;提高教师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使理科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推理过程融为一体;注重提高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意识,充分利用学科特点设计教学环境进行科学推理训练。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人力资源部中小学及校外教育处著.罗兴凯等译.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现状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足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实际效果不容乐观。很多学生要么找借口不来上课,要么上课时做其他事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的、睡觉的、小声说话的学生大有人在。[1]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如下:
1、学校主要是学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人将高校领导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总结为“文件口头上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思想上重视不够导致行为中的不作为。管理机制不完善,不舍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中投入时间、精力。许多中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卷考试,使得老师、学生都不重视这门课,使课程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己教学任务定位过低,认为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授课简单讲解统编教材,将教材上的文字交代下去,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在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这一终极目标远远没有实现;再次,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有的学生对学习该内容产生厌恶感,认为一些歪理学说更有道理,受现代传媒一些反面知识传播的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有所偏颇。再者,在升学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压力下,中学生过多的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语、数、英等课的学习,而忽视对自己道德修养的提高上。
(二)教学思想和方法有待重新审视
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系,无法做到教育与教学的完美结合。教学思想尚未上升到教育的高度,没有将培养中学生的素质纳入到授课目标范畴。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简单地通过理论说教式不能很好地提升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基础理论的教学,找到较好的育人结合点,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有的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手段落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够,缺乏生机和活力;有些教师对理论阐释较笼统、较学术化,学生听不懂,重视教育效果而忽视了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多种手段的运用;有的教师从师素质欠缺、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语言平淡,艺术技巧等不够,使教学缺少针对性、吸引力、启发性和实效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大部分课堂教学采用的是单纯讲授的形式,虽然有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运用讨论、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并采用了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但还没有形成多元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2]。
(三)教学目标错位,测评机制欠完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应是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经常被定位为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样,只注重对学生的“知不知”、“会不会”的基本知识传授上。通过考试或考察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则通过死记硬背而应付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和测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现在大部分初级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测评机制由于上述教学目标的错位而相对滞后,考试测评机制方法单一,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学生的素质单纯从试卷上的分数高低去衡量和评价,导致其评估的不科学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完善的若干思考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首先要自己转变观念,明确该课程设置的科学目标。传统的说教和知识灌输与传承已不是当今的教学目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中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其高尚的情操,提升其综合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重要目的。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已不可取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思考,探索实践,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而教师在其中充当主导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研究问题,学会选择,探索真理,实现自我教育。当然,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正人”必先“正己”,使自己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改革教学内容,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都涵盖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师如何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人文知识里,将比较枯燥的内容变成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智慧。当代的信息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也给两者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例如,网终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相关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学生遇到过传播不健康思想的网站。面对混杂的网络信息,绝大多数学生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但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政治辨别力不高,也会形成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这种状况对于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为适应信息时展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网络工作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对待,对网络上出现的有偏思想政治方向的内容,及时整理转化为教学内容,对学生们感到困惑、迷茫或已误导学生的内容进行讲解、分析,以减少甚至扼杀一些不良思想的渗透。
(三)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启发性、趣味性
1、案例教学。素质教育中,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代之以应试教育中被教育者以听为主。对于案例,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很大,由于没有“标准答案”的束缚,学生可以联系实际充分思考,达到主动学习素质养成的目的。作为一项传统而经典的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在高校一些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4]那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案例式教学,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综合能力方面效果明显。
2、辩论式教学方式的引入。辩论式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它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中学生成长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教师要在辩论式教学中尽力为学生创造主动性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想办法克服辩论式教学的缺陷,最大限度地发挥辩论式教学的优势,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力。
(四)形成多元化的测评机制
要科学地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评价,通过传统的试卷考查方式是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的。多元化的,可行的测评机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评价通常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或者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是教学过程中督促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和不断进步的有效手段。结果评价是为了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判定最终的学习成绩而采取的评价方法。结果评价一般是安排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性评价,如期末的考核或者考试等。只有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管结果不管过程,或者只顾过程不管结果的考评,都不能全面客观反映教学的真正效果。[5]
开展自我评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找出自己的差距,以促进自我的完善。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也能够获取来自学生自我发展的清晰信息,了解学生的心路历程。他人评价包括教师评价与学生相互评价。学生朝夕相处,相互之间进行评价更具有准确性和客观性,而教师评价对学生来说具有参考性和权威性。因此,综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够得出相对客观、准确和公正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2]王绪成,左守志.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素质教育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3]兰岚.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