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08:2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变电站技术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故障诊断成像系统;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86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4-00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4.005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接地网的安全性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此,当代变电站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应从故障诊断成像系统开发入手营造一个良好的接地网运行环境,且就此满足当代居民用电需求,达到最佳的电能供给状态。以下就是对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及其故障诊断成像系统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电厂等领域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变电站接地网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安全接地性能,即变电站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引进了电力系统安全检测设备,继而通过对系统运行数据的分析全面掌控到系统运行现状,并及时检测出接地不良问题,避免其问题的突显影响到系统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此外,在变电站发展过程中为了突显出其安全性能,强调了充分考虑地面电位梯度所带来的危害性,最终由此达到良好的变电站接地网接地状态。
2 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系统实现路径
2.1 规范接地网故障诊断算法
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系统实现过程中,规范接地网故障诊断算法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对故障诊断成像系统进行操控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应用牛顿拉夫逊法即NR法的重要性,且应注重在接地网故障诊断计算中充分利用非线性方程即f(x)=0泰勒,如下:
此方程式即表示f(x)在xk处有二阶导数存在的情况。此诊断方法的运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断结果的精准性,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此外,Tikhonov正则化处理也是接地网故障诊断算法之一,即其可实现对求逆问题的有效处理。为此,应注重将其应用于接地网故障诊断中,便于相关技术人员在故障问题诊断过程中能及时发现接地不良问题,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稳固变电站接地网运行状态。
2.2 完善测量方式
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中测量方式的完善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中应用基于二电极法的电阻测量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此种测量方法的应用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故障诊断过程中应设定电路中某一电阻为待测电阻,继而由此构建相应的等效模型,同时通过电压表测量电压的方式来对接地网运行现状展开细致的分析;第二,基于四电极法的电阻测量也是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测量方式中的一种,其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电路定电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继而提升测量结果的精准性;第三,基于四电极法的16通道循环测量方式应用优势即体现在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测量精准性及效率问题。同时,16通道循环测量方式对测量次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
2.3 开发软件系统
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系统构建中开发软件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此,首先要求当代电力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结合MATLB Engine构建多层土壤参数反演功能模块,且在反演程序中将所要测试的对象名称输入到其中,继而通过程序运行查找出相应的计算结果,并将计算误差控制到最小状态,形成良好的土壤参数反演结果计算成效。此外,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接地网未知拓扑重构模块的构建也是非常必要的,其可通过MATLB Engine与MATLAB混合编程相结合的方式对接地网未知拓扑进行细致的推理,最终全面掌控接地网未知拓扑可行性,达到规范化的变电站故障诊断状态。另外,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功能模块也是软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应依据变电站接地网接地状况对接地网进行建模处理,并设置接地网测量参数,实现软件系统的良好运行。
2.4 完善硬件系统
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平台硬件系统的构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由于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中对接地网恒流源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此背景下,相关技术人员在对故障诊断成像平台进行实际操控的过程中应注重规范激励电流源模块设计,继而由此实现测量装置的有效控制,并确保微控制器D/A能始终处在稳定的运行状态,最终提升功率电阻输出电流的稳定水平;第二,由于开关模块有助于对控制系统的合理切换,因而在硬件系统完善过程中应注重对其的合理化设计。
3 钟管变电站接地网综合分析
3.1 钟管变电站现场测量
土壤视是钟管变电站现场测量中的一种,其是基于Wennner四电极法而实现的,因而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最终达到良好的变电站现场测量状态。例如,浙江省湖州市钟管变电站在电阻率测量过程中即始终秉承现场测量原则,并基于接地摇表的基础上展开了相应的测量行为,同时将测量所得电极间距记录了下来(单位为:m),为0.4、1、1.4、2、2.4、3、6,对应的电阻率测量值分别为(单位为:Ω・m)446、470、510、580、445、375、275。接地网节点电压测量也是钟管变电站现场测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其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现场测量的过程中应以划分施工编号的方式完成测量行为,达到精准化数据测量状态。
3.2 钟管变电站土壤特性分析
在钟管变电站接地网综合分析中对变电站土壤特性展开分析行为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土壤特性实验过程中应注重将无效数据剔除出去,以此来提高数据分析结果的精准性,同时为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数据参考,促使其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能全面掌控到变电站的土壤特性,继而在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相应故障问题可结合其土壤信息对故障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解决。此外,为了达到钟管变电站土壤特性分析目的,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土壤特性实验过程中应注重依据实际状况构建相应的土壤模型,最终依据土壤模型对其特性展开综合分析行为。另外,在土壤模型参数反演计算过程中将产生一定的误差,为此,在模型分析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3.3 钟管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
钟管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亦有助于钟管变电站接地网综合分析行为的展开,因而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例如,浙江湖州钟管变电站在对自身实际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即强调了故障诊断成像的应用,并在对开关场区进行布置的过程中将接地网节点电压合理划分为4组,继而通过不同组间测量的方式达成了接地网故障成像诊断目的。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钟管变电站综合分析过程中强化钟管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的实现是非常必要的,因而应将其落实到实践实验项目中,达到最佳的接地网故障分析状态。
4 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装置实例
4.1 成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接地网故障诊断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此,为达到良好的隐患诊断效果,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即提高了对接地网故障诊断的重视程度,并致力于开发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装置,继而通过对该装置的应用逐渐缓解了变电站实际运行过程中凸显出的接地不良等问题,最终达到了良好的运行状态。就变电站接地网性能分析装置实际运行现状来看,其在运行过程中尝试了对异频特种电源系统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结合了软件系统功能,最终达到了精准化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状态。同时,该装置的构建是基于地表面磁感应强度分布特征达到的性能分析目的,因而相关技术人员在对装置进行操控的过程中必须强化与其运行特点的有效结合。
4.2 主要技术创新点
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装置技术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装置设计过程中实现了工作频率自由交换模式,即相关技术人员在对装置进行操控的过程中可在300~400Hz范围内对电流源系统工作频率进行调整,以期其能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第二,改善分布测量系统也是该设备突显出的技术创新点之一,即在此基础上可将测量误差降至最低,继而由此为相关技术人员系统操控行为的展开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第三,缺陷探测技术的应用也达到了装置改良目的,即确保相关技术人员在对装置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精准检测出接地网运行中存在的故障问题,最终可实现对其故障问题的有效解决。
5 结语
综上可知,近年来,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系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给予人们一个良好的用电环境,要求变电站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提高对故障诊断问题的重视度,且应从完善硬件系统、开发软件系统、完善测量方式、规范接地网故障诊断算法等途径入手缓解传统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中凸显出的问题,达到高水平的故障诊断状态。
参考文献
[1] 蓝茂明.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J].电气开关,2012,12(1).
关键词:电力线损;输配电;技术创新;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M71 文献标识码:A
电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是当前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目前我国的电能主要以火力、水力发电为主,以风力等其他发电方式为辅来实现电力市场的供应。受地理条件及技术的限制,很多地区的电力需求量远远大于本地的电力发电量,为了满足生产需求,就需要将其他地区的电能调配到该地区,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制。而在电能的输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出现电能损耗的现象,而其中耗能最严重的损耗形式就是线损。因此,如何有效的减少线损就成为了当前电力输配运行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更是电力企业获得更大经济利益的重要技术手段。
1 电力线损的产生原因
在电力的运输途中,若电能损耗过大,不但影响到用电地区的正常供电,而且也极大的浪费了资源能源,增大了电能的输出成本,降低了电能的利用效率。
1.1 电网设施配置不够科学
目前很多小型的变电所,尤其是在农村的变电所中,对于电网的基础设施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设备之间相互工作不协调,功率输入和输出不成正比。使得很多变电所的设施没有充分发挥出其该有的功能作用,再加上线路过长,电力输配系统复杂,就使得线损增大,浪费了大量的能源。
1.2 分线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
在电网的某段线路中,会出现一些建设标准较低的电线路段,这是因为当地的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在建设线路的基础设施时为了降低建设成本,而使用了较为劣质的电线,使得而这些电线的电阻较大,直径较小,因而极易造成电能损耗,甚至会发生漏电、火灾等事故,是一种亟待解决的电力输配问题。
1.3 电力荷载运转不均衡
目前城乡对于电力的需求量是有很大差异的,当电力输配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电力分配时,就会使一些乡镇地区的电能输送过剩,而这些地区又往往没有相应的无功补偿设备,而是一些负荷较大,输出效率较低的设备,就痒就会使一些电力的荷载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使一些变电站进行无功运行,这样也会造成严重的电能浪费。
1.4 电力输配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的电网系统整体发展还不够成熟完善,一些偏远地区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在电力系统的技术发展方面还相对较为薄弱,现代电力设备的配置不够充足,电网系统的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为落后,甚至有些地区在进行电力管理时还是采用抄表的方式,这些落后的管理手段使得一些人趁机偷电,造成了较大的电力损耗。
2 减少线损条件下的输配电技术创新措施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引起电力输配系统发生严重线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本文中所叙述的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电力输配的运行效率,增大电力系统的线损程度。因此,若要能够更好的减低电力线损是相抵较为困难的,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程。
2.1 不断深化改革,提高电网系统管理水平
电网的管理水平高低是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的。因此若要想提高电力输配电的运行效率,首先就应当对电网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完整全面的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电力输配技术管理章程,并将减少线损的目标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能意识到降低线损的重要性。同时,要加强电力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一些电力技术较为落后的地区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集中抄表系统的建设,以提高电力管理水平,防止人为的偷电行为,从而减少线损。
2.2 结合实际合理分配变电站分布点
产生线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变电站布局不合理,要么相对集中,要么又相对分散。导致产生线损。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变电站的布点。尽可以增加变电站的布点,缩小电网内单个变电站的供电范同和半径。特别是要在用电量大、用户相对集中的地域。加大变电站的建设力度,可以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供电质量,减少线损,提高效益。现实情况中,变电站的不合理分布也是造成线损现象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变电站要么相对密集,要么相对偏远稀疏,所以应高度重视变电站的分布情况,尽量合理分布变电站的位置。尤其在用电量大、用户相对密集的区域,更应加大变电站的分布合理性和建设投入程度。可以选择试点地区,大力优化电网结构,合理分布,优化服务质量。
2.3 宣传和推广新技术
柔性输电技术是实现输电设备智能化的一项重要技术。柔性输电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电压、阻抗等电气晕的快速、连续控制。克服传统控制方法的局限性,增强电网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2.4 推广发展状态监测技术
随着配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实时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输电线路的状态监测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诸如线路覆冰监测技术、绝缘子污秽状况监测技术、线路偷盗监测技术、导线温度监测技术等研究与应用。在充分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诊断技术的基础上。要积极建立全方位和多要素的输电线路实时监测系统,及时预告灾害信息,实现故障快速定位.缩短故障恢复时间。有效提高供电可靠性。
2.5 大力推行配电自动化
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实现配电网运行监视和控制的自动化系统,是配电自动化的核心部分,具备配电数据采集与监控、馈线自动化、电网分析应用及与相关应用系统互联等功能。主要由配电主站、配电终端、配电子站和通信网络等部分组成。要充分发挥配电网自动化具有自愈能力。及时检测出已经发生或正发生的故障并进行相应的纠正性操作,使其不影响对用户的正常供电或将其影响降至最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够很好地抵御外力与自然灾害的破坏,能够将破坏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出现大面积停电,保障莺要用户的正常供电。通过对潮流分布的优化,减少线损,提高运行效率,在线监测并诊断设备的运行状态。实施状态检悠,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结语
总之,在能源资源紧缺的今天,电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形势,提高其利用率的缓解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提高电能利用率的措施方法中,降低线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技术方法,为此,我们应当不断创新电力的输配技术方法,提高输配电的运行水平,降低线损,最大程度的提高电网的输出功率,提高电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日常;运维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127
0 引言
智能变电站改变了以往变电站的弊端,集中使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让电力行业进入新的发展局面。当前,电力市场面临激烈竞争,分析智能变电站日常的运维工作状况,对增强电力企业竞争能力有较大作用。
1 智能变电站目前运行状况
电力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能源。要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目的,需要对电网结构进行科学设计。在一些电网建设比较落后的地区,电力系统运行不稳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几年,智能电网的发展提升了供电质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去较大的便利。但是,在智能电网运行之后,根据反馈信息可知,对智能变电站进行日常维护是最重要的工作,直接对当地的经济产生影响[1]。
2 当前智能变电站的日常运维状况
2.1 操作方式不符合发展需求
变电站的部分设备更新换代较快,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遥控操作的功能增多。但是,各个单位依旧使用传统的操作模式。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准,实现全程操控化已经能够成为现实[2]。但是管理制度的缺失以及专业人才的不足等问题导致一些先进的操作方式不能实现。
2.2 电力设备负荷解析失误
对电力设备的负荷进行维护是确保变电站稳定运行的重要方式,需要判定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科学分析期负荷[3]。因为电力负荷是电力分配与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能出色处理电力设备负荷问题的工作人员相对较少,造成变电站不能为客户合理分配燃料,对发电计划的制定起到阻碍作用,供电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为此,在用电紧张的情况下,会出现电力设备超载造成的跳闸等情况。
2.3 不重视工作细节
一些防误装置五防锁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安置防尘罩、设置编号。变电站的生活区、退运设备等随意摆放。技术设备的标识缺乏规范性,继电保护等部位的切换把手的操作方式没有进行详细说明,现场定值单保管不善。
3 改进智能变电站日常运维工作的对策
3.1 改变管理方式
在管理智能变电站的过程中,要引导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当中勤于思考,并尽量参与到各种技术创新活动之中。要积极地和有关科研单位保持合作,共同讨论变电站运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邀请有关厂家的专业工作人员定期对变电站的设备进行检查,精确地测温,创建起各个变电站的测温档案,为今后处理热故障问题提供数据支持。变电站的一些瓷瓶存在严重的污染现象,将专业的工作人员邀请到企业对其进行完全清洗,进而解决设备容易受污染等问题。此外,还要树立安全可靠、简单便利等原则,为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提供指导,促使运维人员的工作更加高效。当前,变电站使用一般的电流电压互感器,采样的环节应以直接电缆接入的方式进行,避免由于中间环节过多导致设备稳定性受到削弱。此外,技术部门要尽快解决电子式互感器等技术难题,大幅度提升电子互感器设备接入后的稳定性,在技术成熟稳定之后,变电站即可进行推广。此外,要提升变电站在线监测装置的稳定性,处理好监测信号的问题,让检测设备的信息接口数量符合工作要求,加强监测信息的共享程度,增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2 增强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
智能化在变电领域中的使用重点体现在状态检修及先进的继电保护之上。但是此种工作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求,某些方面依旧需要加强。比如,现实的检修和维护,都是需要重点加强的方面。使对应操作在特定端口的支持下达到在数据领域中实现映射的目的,这是目前检修工作需要重点处理的问题。对操作票等方面实现数字化,也就是以网路数据的形式显示并保存一些维护操作流程,让其他形式的操作行为造成的弊端得到改善。
3.3 完善维护制度
为了实现智能变电站的运行和维护,不仅需要技术的辅助,也需要制度上的支持。技术人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直接承担执行者的角色。在对智能变电站的推广中,必须建立起技术制度,为日常维护工作提供指导。此外,还要增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提升其理论认识,增强其技术操作水平。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很多都与人为因素存在关联。因此,需要依靠柔性管理处理安全问题,利用人性化的措施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形成积极意义。可以对制度内容进行宣传,加强工作人员的风险辨别能力,这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起责任管理制度可以促使工作人员培养出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而且一旦发生事故,能在很短时间内寻找到责任人,方便事故的处理和责任的追究。
3.4 强化资料管理
对电子资料管理的范围与对象进行明确判定,确保电子资料的完整性。关键的电子资料统一安排专人负责管理。每个智能变电站的电子档案都要单独保存,不可随意挪用,避免受到病毒和其他恶意程序的攻击。要按时对这些资料进行备份。需要对文件内容实施修改时,要对整个流程进行严格审查,修改的前后要分别备份,妥善保管备份和修改后的资料,这对日常运维工作的意义较为重大。
3.5 处理好测温问题
电力运行的环境属于高温高压,测温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需要按照专业指导作业书认真开展红外测温工作,准备好检测器械,确保各个事项不出现纰漏。维修人员要按时开展红外测温,一旦发现设备出现热故障,即刻进行处理,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监测结果上报。
4 总结
要做好智能变电站的日常运维工作,让其能顺利发挥作用。深入研究智能变电站的运维知识,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让专业人员的工作技能可以符合实际要求,提高运维质量和效率,为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形成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俊.试论智能变电站的优点与运行维护措施[J].科技资讯,2014,22(04):195-196.
1地下空间是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战场
电力及能源基础设施要想进入城市并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就必须适应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与其他设施整合建设于地下空间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地下空间作为宝贵的空间资源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的主要来源,也逐步成为各类设施抢占的空间资源,如何进入地下空间并且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已成为电力及能源基础设施重点研究的领域之一。
2电力及能源工程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形式
2.1电网建设对地下空间的利用
为了保障城市供电的充足、稳定和可靠,高电压等级变电站进入市区已成为必然的选择,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变电站、敷设线路已成为许多大城市的选择,从而表现为地下变电站、电缆隧道、调峰蓄能电站等地下构筑物的建设。地下空间将在城市电网建设以及改造和优化城市电网中发挥重要作用。2.1.1电缆隧道(1)建设电缆隧道的优点。电缆隧道是能容纳十几条或更多电缆线路的地下土建设施,将电缆线路敷设于已建成的电缆隧道中的安装方式称为电缆隧道敷设。电缆隧道的引入,可以为城市电网建设带来以下有利条件:①有利于形成城市电网的主干网络,增强电网的稳定性;②有利于电缆的保护,避免电缆受外力因素的影响破坏;③有利于电缆的维护、改造与更新;④有利于城市架空线入地建设,净化城市空间;⑤有利于消除高压电缆对城市居民的影响。(2)国内外城市电缆隧道的建设实践。电缆隧道在国外许多大城市都有一定规模的建设,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拥有460km长电缆隧道,伦敦、柏林等城市都建设有不同规模的电缆隧道,通过地下电缆隧道建设城市超高压走廊和超高压环网,并进一步形成地下输电系统,从而有效地提高城市的供电可靠性。国内的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也已开始电缆隧道的建设,例如上海的四条跨越黄浦江的电缆隧道,以及杨高路电缆隧道都是有代表性的工程。国内外大城市电缆隧道的建设实践预示了未来城市电网建设的趋势,电缆隧道必将取代架空线路成为未来城市电网建设的主要模式。2.1.2地下变电站(1)建设动机分析。变电站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变电站无处选址的问题,甚至出现已规划的变电站址被改为商业开发用地的情况。这充分地说明了,传统的地面变电站选址与建设思路不适合于城市的变电站建设。(2)国内外地下变电站的建设实践。东京是建设地下变电站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东京都内共有440多座各类变电站,其中地上变电站310多座,地下130多座,地下化率达到29.5%。其中275kV的超高压变电站为12座,除了1座在地上外,其余都在地下,由此可见,地下变电站在建设超高压变电站中更具有优势。我国在地下变电站的建设中也积累了不少实践成果,国内已投运的全地下变电站有北京王府井220kV变电站,使用面积11076m2,半地下变电站是北京西大望220kV变电站,还有上海人民广场220kV地下变电站、北京西单110kV地下变电站以及厦门湖宾南110kV地下变电站等。服务于上海世博会的上海静安500kV地下变电站是我国首座500kV地下变电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预示着我国地下变电站的建设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2.1.3综合管沟综合管沟是指收容两种以上管线的构筑物,并有完备的排水、通风、照明、通讯、电力或有关安全监测(视)系统设施,一般建设于地下,可收容于综合管沟内的管线包括给水、电力、电信、供热等各种管线。综合管沟为城市管线的集约化建设提供了理想的模式,也是减少城市架空线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城市中存在的大量的配电电缆采用综合管沟建设模式也是城市电网建设的重要途径。
2.2分布式能源开发对地下空间的利用
分布式能源是指分布在用户侧的能源梯级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及资源综合利用设施,包括:能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设施,以及蓄能系统等。城市地下空间在分布式能源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城市建设用地方面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地下空间本身所具备的热稳定性以及蕴藏的巨大热能为分布式能源的开发增添了许多有利条件,从而表现为与地下热储存、地热利用相结合的分布式能源综合利用设施的开发建设。这些综合能源设施在构建小区域能源中心、建筑节能、新能源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以及丰富多彩的创新模式。2.2.1地下热储存与地热利用为了减少能源消耗、利用天然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回收废弃能源等目的,国际上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研究利用地下空间开采地热并通过热泵用于热量储存,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地下热储存在70年代初开始研究,并在80年代开始了工程实践。热能储存设施往往与地热电站、太阳能收集等设施结合用以提供区域供暖与空调供冷。例如,德国Neckarsulm地区一个新建住宅区的供热系统(空间供暖和热水供应),其热源主要来自太阳能,住宅内共1300套住房,其屋顶都安装了太阳能收集器,约有2700m2的太阳能收集面积,收集到的太阳能占到整个供热系统能源需求的50%,不足的能源部分由天然气锅炉补充,并利用了近70m深度的地下空间进行热能储存与调节,发挥了明显的节能效果。2.2.2地下热电站近十多年来,以热电联产为核心的能源中心的建设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引起重视,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在工业用户、城市街区、建筑小区、医院等多种类型的区域都有多种形式的运用。能源站以热电联产机组为核心,形成冷热电三联供的能源站,并集成了太阳能、天然气、地热能、城市废热等各种能源利用技术而形成的能源综合系统。
3结语
地下空间作为宝贵的空间资源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将为城市的发展打开新的空间。地下空间在城市电力及能源工程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空间以及丰富的内容,同时也促进各种新技术的发展,积极地进行技术积累、技术创新,才能赢得市场。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1、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电力调度的自动化、配电网的自动化和变电站的自动化这几方面。其中,电力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应用的基本原理是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通讯技术,结合变电站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利用整个变电站资源,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不断完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增加变电站通信系统实时通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传输速率,提高变电站系统和设备的运行效率,从而更好地监控变电站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确保变电站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断促进变电站系统向数字化、集约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配电网自动化是指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实现配电网系统的自动化,提高配电网系统数据的传输速率;同时,结合变电站的功能、特点,采用自动化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完成变电站系统资源的整合和技术创新。这不仅可以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增加变电站通信系统实时通信数据的容量和传输速率,还可以实现对变电站电力自动化系统和自动化设备的全面监控,以促进变电站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2、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构成
2.1、变电站自动化技术
变电站是由多个设备共同构成的,切断或者接通电压的系统装置,在电力系统中,配电站是配电与输电的集中点,可以满足监控电力运输的需求,提升电力系统的效率与经济性,因此,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不可替代。具体来说,该技术主要运用的现代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实现变电站的二次设备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实现设备的全面监控,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动化监测系统,改善其稳定性,降低维护的成本,促进高质量的输电,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2.2、配电网中的自动化技术
架空线路、电缆、配电变压器共同构成了配电网,在电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配电网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提高,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但对电能分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对电能分配与监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电网系统调度的自动化技术
该技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最主要的功能是提升电力系统在运行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及经济性。电力系统的数据采集与监控功能是调度自动化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市场运营与决策管理,增强电网调度的自动化水平。
3、电力系统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3.1、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简单的神经元以一定的方式连接而成的,将大量的信息隐含在其连接权值上,根据一定的学习算法调节权值,该技术具有非线性的性质,同时具有并行处理能力与自学能力,实现了网络从2维空间向:维空间的复杂非线性映射,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可操作性。
3.2、专家系统控制
该技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实现了对电力系统警告或紧急状态的辨认,在紧急状况下可以迅速处理,同时实现了故障的处理能力和实现配电系统自动化运行,但是由于无法模仿专家的思维使得该技术仍然存在诸多弊端。
3.3、线性最优控制技术
这是将线性最优理论运用在实践中的重要表现,该技术的应用与最优励磁控制手段降低了远距离电力运输的损耗,提高了电力的利用效率。
3.4、D facts
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供电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迫在眉睫。D facts技术即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供电质量的稳定性,供电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配电网和大量的电力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的电子监控设备,实现质量全过程的监督,确保用户用电的品质,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电源。
3.5、facts
电力系统的发展历程中,facts技术即柔流输电系统在不断的发展,这一技术主要被运用在输电系统的关键部位运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子装置,对电压、电抗等输电参数进行控制,保证输电的可靠性与高效性,提升系统否认可靠性与安全性,与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达到电能环保的目标。
3.6、高效动态监测
从当前的监控系统中,主要可以分为监控电磁暂态过程的故障录波仪,记录数据较为复杂,但记录仪间缺乏通信,忽略了对系统的整体动态分析;另一种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状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但是,该系统刷新时间长,仅能分析稳态特征。这两种系统的局限性推动了新型动态监测系统出现。
3.7、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技术在近几年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中越发成熟,其具有的开放性、继承性、共享功能和智能性,使得该技术在其他领域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当然,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建设上,其毫无疑问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我们知道,现代电力系统提供的供电服务,主要建立在科学的调度基础上,而具体调度所依据的则主要是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这样相关人员才能够据此做出决策。在这一过程中,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就显示出了传统技术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能够利用数据库的触发子系统,对电力系统进行全面监控。可以说,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无论是在提高数据存储量方面,还是在提高输出效率、存储安全性方面,都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3.8、光互联技术
光互联技术主要是指光信号的连接技术,这一技术丝毫不受电容性负载的影响,这也是它具体的优点之一。除此以外,其也突破了平面的限制,实现了在三维空间内相关数据的相互传输不受干扰。从实践来看,这一技术直接解决了没有终端机的电互联线受临界线长短限制的问题,也就实现了信号在系统内部传递信息速度加快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实践过程中,也在逐步的完善它的功能和技术,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实现电力输配的自动化控制是实现电力供应高效,稳定的极有利措施,可以有效简化原来那些复杂的运行和调度程序,促使其更加安全的运行。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电力系统工作中,对于电力系统应当大力发展输配电的自动化输配系统,改变原有输配方式,将现有科技水平运用到电力系统中来,以此开发出更加实用、安全可靠的电力自动化输配系统,以此最终实现电力输配的经济安全,切实保障电力系统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勇.刍议电力系统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4,10:9-10.
[2]娄进.浅谈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J].广东科技,2012,13:50+69.
[3]刘飞鸣.探讨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J].民营科技,2012,12:226+220.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系统联调;RFID;信息集成;全生命周期
1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人类从事的工程建设、科研开发、环境改造等活动越来越复杂,项目管理在整个活动中的重要性也随之升高。项目管理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变电站调试项目中,但由于智能变电站属于新兴技术设备,管理规范标准尚未成型,在其调试项目管理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传统的变电站调试管理模式占据大量的人力资源,不能适应电网快速发展的需要,适应新智能变电站运维联调阶段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和构建迫在眉睫。本文旨在通过实际调研浙江电网杭州区域智能变电站联调模式现状,结合组织结构变革和技术创新理论、RFID技术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概念,构建适应智能变电站运维联调阶段的管理模式,提高智能变电站联调阶段管理水平,减少智能变电站联调工期,节约人力和物力,为杭州地区智能变电站运维联调管理带来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基于RFID技术信息集成的电力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2.1RFID概述
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中文译为射频识别技术,是现在应用很多的一种通信技术,主要由电子标签、阅读器、中间件、软件系统四部分组成。RFID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取代原有的机械或光学接触方法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使信息的读写更加便捷。由于RFID技术存在以上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物流、交通、运输、企业厂区管理、图书馆管理、门禁系统、食品安全溯源等。
2.2基于RFID信息集成的电力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电力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总体流程如下:在电力设备资产上安装RFID标签,标签中记录了对应设备的制造商、规格型号、产品出厂编号、出场时间、设备资产登记号、启用时间、使用地点、归属单位、安全监管责任人等信息,作为设备的身份证件,便于所属单位在对设备进行采购验收、库存管理、运营巡检、维修保养、退役报废等阶段实施实时的智能监控。
3基于RFID信息集成联调项目管理
3.1管理模式应用前提
相关制度、标准、规定的制定是管理模式能够发挥作用并成功应用的前提。智能变电站调试项目作为高新技术项目,相关标准的制定尚不完善。监督管理制度的制定。智能变电站建设过程中,设备不能及时到场、调试过程过于形式化,不能达到联调目的等现象都说明在智能变电站联调阶段制定监督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应明确规定智能变电站系统联调过程中的权责和惩罚标准等。智能变电站系统联调项目验收标准的制定。在联调测试环节,相关技术人员没有核心技术,只能严格按照技术说明进行设备调试,最终调试成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文件进行规定,导致技术人员草草了事,因此,智能变电站联调项目验收标准的制定是保障联调工作达到目的的保证。技术人员资格评定标准的制定。由于调试技术主要掌握在智能设备提供商手中,因此选择符合智能变电站调试技术水平要求的技术人员是调试质量和进步的重要保证。
3.2组织机构要点
在智能变电站基地调试中,参与联调项目的人员为智能变电站设备提供商技术人员、基建技术人员及变电检修公司技术人员,如何协调好多个参与方及明确各参与方的责任和权利至关重要,因此明确组织结构是工作的首要条件。由图2可以看出,在智能变电站基地联调管理模式中应设立联调项目负责人,负责协调整个联调项目,包括协调各参与方的事项。各参与方各自设置与联调基地项目负责人直接沟通的技术负责人负责上传下达。联调基地负责人与各参与方技术负责人组成项目协调小组,负责整个项目的协调工作,以减少由于多方协调不当引起的管理问题。联调工作主要涉及两个参与方,即联调管理人员和联调人员,联调基地负责人和各参与方技术人员构成联调项目管理层,对整个项目进行协调管理。在责任分配中,联调项目管理层的管理人员负责联调计划的管理、联调数据的管理、系统管理、设备台账管理等管理任务,整体把握联调项目的情况,为联调人员分配任务,监督任务完成情况、调试质量等问题;联调人员严格按照任务要求进行智能变电站系统联调工作,保证联调工作的正常进行。
3.3具体操作要点
标签管理。实现智能变电站联调测试环节的RFID技术的信息集成,要具备硬件和软件基础,设备标签的管理是一切射频技术实现的基础所在,因此在进行智能变电站联调测试工作之前应完成RFID标签的制作,组织好RFID标签的绑定和解绑。标签管理就是完成设备与标签的一一对应,将设备与标签的关系在联调工作进行之前建立起来,以保证信息的正常传输。整个标签管理的过程可以分为后台管理系统中设备台账管理系统操作、标签的制作、标签的绑定、数据的同步四个环节。任务管理。任务管理是整个管理模式中最重要的部分。联调工作开始前,管理人员在后台管理系统中先完成联调计划的制定,协调管理层召开联调大会,协商联调工作任务分配等事项,随后由基地管理负责人在联调数据管理中完成任务分配;参与联调的技术人员通过手持PDA终端用工作证领取各自任务及任务相关说明书、技术指导书等。数据同步。数据同步是整个联调管理工作的重点,联调信息集流的构成主要有联调后台管理系统信息数据的下发和核实、手持移动PDA信息下载和上传。在智能变电站基地联调过程中,由联调管理人员控制后台管理系统,进行联调任务的制定和取消、联调数据的管理、系统管理以及设备台账数据管理,联调技术人员通过手持移动PDA下载联调任务及指导书进行联调工作,手持PDA收集调试设备的RFID信息,此时数据存储在手持终端的数据库中,再由联调人员将数据反馈上传至后台管理系统,联调管理人员查收联调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审核更新至后台数据库,完成整个联调过程RFID信息回流。数据库应用。智能变电站系统联调工作的一个目的就是在联调阶段完成智能设备前期文件配置的信息收集,形成数据库,为智能变电站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为记录智能变电站联调过程中的设备状态、调试进程,在智能变电站设备中附上主动式RFID标签,主动记录联调设备状态将其写入RFID标签中,并上传至后台数据库,为后期现场调试及相似设备调试提供经验数据,技术人员可以利用权限直接调取数据库中所需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4应用价值
传统智能变电站调试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所以基于RFID信息集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程度也不尽相同。基于RFID信息集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任务的在线分配审核、任务执行情况的实时监测;以强大的数据库作为支撑,在联调过程中完成数据库的实时更新,实现信息集成化。但是,新的管理模式不是万能的,联调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其他不可预见的障碍,比如人为因素等。相信在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下,智能变电站联调测试环节的管理水平会不断提高。
5结语
通过引用基于RFID的信息集成技术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在智能变电站基地联调的基础上提出基于RFID信息集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阐述分析基于RFID信息集成的全生命周管理模式的优越性,从而使智能变电站系统联调项目的管理模式达到最优。CPEM
参考文献
[1]孙鹏.智能变电站调试与运行维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
[2]袁宇波.智能变电站集成测试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3]河南省电力公司.智能变电站建设管理与工程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4]刘高,吴浪.浅析变电站电气设备安装调试项目进度管理[J].科技广场,2011(1):181-183.
[5]秦理.基于无线射频识别的电力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J].南方电网技术,2014,8(3):119-123.
[6]杨胜春.基于RFID技术的电力企业人员及设备智能安全管理系统[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27(6):54-56.
[7]闫耀永.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变电站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J].电力技术探讨,2014(307):231-232.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 , 电气 , 二次设计,特点
Abstract: with the current digital transformer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t a electrical equipment of the practical technology, computer high-speed network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 of our country network widely applied. Digital design will cause power design personnel to the attention. The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process of digital substation electrical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in the light of digital substation electrical design two times main point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Keywords: digital, the substation, electric, two design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数字化变电站的概述
数字化变电站是建立在IEC61850通信规约基础上,由智能化一次设备(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开关等)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构建,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
1 数字化变电站的电气技术特点
从数据源头转变成数字化信息,才真正实现了电气数据采集的数字化应用,并为实现信息集成化和数据的共享性应用提供了基础。变电站的数字化不但使得具有监视、控制、保护、故障录波、测量与计量等几乎都是功能单一、相互独立的装置模式的传统变电站转型成为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微机型的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新型数字化变电站, 而且将原有的硬件重复配置、信息不共享、投资成本大的局面转变成新建装置和系统之间通过串口或网换信息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使得原来分散的二次系统装置,具备了向信息集成和功能合理优化、整合转变的基础。
数字化变电站在逻辑结构上为“三层两网”结构, 即“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站控层”网络和“过程层”网络。这种构架实现了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输出过程的数字化,其基本特征为数字化变电站内的信息全部做到数字化,信息传递实现网络化,通信模型达到标准化,使各种设备和功能共享统一的信息平台, 实现运行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变电站与传统的变电站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数字化变电站最显著的特点是增加了过程层, 即将一次电气设备纳入了数字化变电站的通信网络,是变电站自动化 数字化技术发展的重大变革。
(2)数字化变电站的间隔层设备具有网络化的特点,使数字信息直接接到了站控层的交换机上,取消了转换型的串口接口装置,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交换的速率。
(3)数字化变电站具有配有电子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的智能开关设备,即具有较高智能的开关设备的基本功能,还具有控制设备的附加功能,尤其是在监测和诊断方面极具优势。
(4)数字化变电站的间隔层和一次设备均配置智能终端,智能终端之间通过光纤通信连接,取代了测控柜之间的电缆连接,保护、测控装置与智能终端之间通过电气回路连接,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又一大特点。
(5)数字化变电站将 IEC61850应用于变电站内的通信,既充分利用了网络通信的最新技术,又实现了二次设备的信息共享、互操作和功能的灵活配置。
2 数字化变电站的电气二次设计要点分析
数字化变电站架构设计目标是设计出基于 IEC61850 通信协议构建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输出过程全部数字化的变电站,从而实现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创新。数字化变电站电气二次设计的构架如图1所示,分为智能设备的选择、通信规约的选择和网络结构的设计三部分。
图1
2.1 智能设备的选择
数字化变电站的智能设备包括智能开关、电子式互感器及二次设备,网络化的二次设备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必然选择,但智能开关和电子式互感器的选择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案。
智能开关可选择理想的智能开关,或是传统开关 + 智能终端的方式。理想的智能开关具有智能控制、在线监测及自诊断功能,并具有数字接口,其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特点,由于其设备费用极高,在国内基本没有应用的业绩, 所以可实施性差。而传统开关+智能终端的设备具有常规的控制及操动方式,没有在线监测及自诊断的功能,虽然也具有数字接口,可接入过程总线,但其智能化程度较低。由于其可靠性较高,设备费用一般,现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变电站,其可实施性相对较好、综合比较,智能开关应选择传统开关+智能终端作为其电气二次设计的最佳方案
电子式互感器可选择无源电子式互感器,或是有源电子式互感器。无源电子式互感器是基于有关光学传感技术而设计的,其一次侧光学电流 电压传感器无需工作电源,是独立安装的互感器的理想解决方案,目前正处在进行实用化研究,国内很少应用,由于其设备费用极高,可靠性较差, 因此可实施性差。而有源电子式互感器是基于Rogowski线圈或低功率线圈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其互感器的传感头部分具有需用电源的电子电路,现已通过采用激光供能的办法解决了电路电源问题。由于其可靠性较高,可实施性较好,已获得较多的应用、综合比较,电子式互感器应选择有源电子式互感器作为其电气二次设计的最佳方案。
2.2 通信规约的选择
数字化变电站的网络分为站控层网络和过程层网络,不同的网络有不同的规约选择。
站控层网络规约可选择网络化的103规约或是IEC61850规约。网络化的103 规约采用传统的面向功能设计方式,其互操作性较差,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以太网通信,软件费用较低,可实施性较好。而IEC61850网络规约是基于通用网络通信平台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唯一国际标准,面向对象设计,是构建数字化变电站的理想平台,其基于网络平台的各种实时和非实时通信,软件费用较高,但互操作性较好,可实施性也较好。综合比较,站控层网络规约应选择IEC61850规约作为其电气二次设计的最佳方案。
图2
过程层网络规约可选择 IEC61850 规约或是 IEC60044-8规约。IEC61850规约采用FT3 帧格式,具有实时性好,传输延时固定的特点,其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好的串口通信,可采用插值法实现自同步,可靠性高,软件费用较低,可实施性好。而IEC60044- 8规约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各种实时和非实时通信,面向对象设计,是构建数字化变电站的理想平台。其传输延时不固定,用于采样数据同步时需依赖于外部同步器,不能自同步,可靠性较差,软件费用也很高,但其可实施性较好。综上所述,对于单间隔不需要数据同步的二次设备,采用 IEC61850 规约传输;对于跨间隔需进行数据同步的二次设备,采用IEC60044- 8规约传输。故采用IEC61850规约与 IEC60044-8 规约相结合的方式作为其电气二次设计的方案比较合理。
2.3 网络结构的设计
网络结构的设计分为站控层网络方案和过程层网络方案设计,其中过程层网络是数字化变电站特有的网络,目前没有成熟的方案,而数字化变电站站控层网络方案比较成熟,一般采用星型以太网络,不需论证分析。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介绍了数字化变电站的特征及系统的结构,并探讨了各组成部分的技术及作用,结合变电站内部智能电气设备间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给出了数字化变电站的数字化网络结构和其电气二次设计的理想方案。
参考文献
[1]李九虎,郑玉平等.电子式互感器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7)
[2]高翔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关键词】抗台风;应急管理;变电站
1.台风对电网及变电站造成的影响
台风登陆过程中带来的强风暴雨对电网安全运行构成很大威胁。回顾历史, 每次登陆或影响广东的台风,对广东电网及输变电设备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台风期间是连锁故障的危险期,多次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近年来影响广东电网,对变电站设备造成最大破坏的一个台风时0814号台风“黑格比”。2008年9月24号,15级强台风“黑格比”袭击广东,广东供电局启动Ⅰ级红色防风防汛预警,对整个广东电网造成了严重影响,电网负荷降至年度最低,台风造成造成变电站电力设备故障或损毁,引发大面积停电,全市10kV以上线路大部分跳闸。
此外,“先风后雨”是台风显著的特点之一,台风所带来的强降雨也对电网变电站的安全运行造成重大威胁,对电力设施造成较大损害[2]。
2.变电站抗台风应急管理现状
2.1 思想上高度重视
广东沿海地区地势平缓,台风登陆后造成的危害较大,曾多次遭受台风严重破坏,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重创,变电站员工对抗台风应急管理在思想上形成了高度统一。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台风信息,实时了解台风的预走向,进入48h警戒线后时刻动态掌握台风、汛情情况。将防风防汛抗台风当做头等大事来对待,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以最大限度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保障变电站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以精湛的技术,顽强的作风展现新时期电力铁军“特别负责任、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时代精神。
2.2 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台风对电力供应的危害非常大,应全方位研究台风对电力供应的影响,以及经验的不断积累,在现有台风应急预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变电部编制了相应了的《防风防汛应急预案》是的防台抗台工作逐步细化,针对性加强,极大的提高了抗台风应急管理能力。为贯彻“预防为主、常各不懈、应急救灾”的防灾精神,以预防为主,着重于提高防抗台风暴雨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有序、高效地开展抗灾自教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应制定应急预案
2.3 积极开展应急预案演习
部门、班组每年都会组织实施抗台风、防大面积停电应急预案的演习。通过反复的实战演习,保证抗台风期间应急工作能够可靠、高效、有序的进行。全站人员到岗参加演习,充分营造演习的真实性,力求达到良好的效果。
3.抗台风尚存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3.1 人本观念应转变
如今,抗击台风应从以往迎着狂风暴雨的硬“抗”,转变为以“台风来临前防、台风登陆时避、台风登陆后抢”为主要方式。这样将技术创新应用于防御台风工作,跟踪台风的进程, 由面及点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由“事故处理”向“安全防御”转变,大大提高防台抗台水平。
3.2 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够
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变电站电网抗击台风应急管理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应急处置能力较低,某些方面与电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还不是最科学的应急管理[4]。
虽然各部门各班组都制定了抗台风应急预案,但从具体操作来说,故障预案具体的细节流程不够明确,如出动多少人是合理的,哪些人员组成进行现场故障情况分析,当值正、副班员做什么,怎么做才能体现快速性,准确性,协调性[3]。
3.3 应急预案的细节应完善
应急预案的关键是可操作性。在大原则正确的前提下,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应针对现有应急预案中对一些细节不够明确的地方进行修改完善,根据故障大小制定相应(大、中、小)应急预案,确定“3W+2H”原则,及由由哪一级领导指挥(Who),人员在哪里集中(Where),各级人员做什么(What),由多少人参加(How Much),怎么做(HowDo),都应具体明确, 所有应急处理人员根据应急预案就知道自己的岗位在哪里,该如何做,按照事先设定的方案进行各类应急故障的处理。在编制预案时应考虑多种可能性,即要编制8~12级台风应对预案,也要编制超过12级的台风预案,特别是16级以上超强台风。预案内容要考虑台风破坏时的应对措施,也要考虑台风过后的恢复措施,特别是在大面积停电情况下对重要客户的恢复方案。
同时,还应制定对台风破坏的有序用电方案,真正做到应对台风工作镇定自如,有条不紊[4]。
4.变电运行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抗台风应急管理过程中,无论是预防性检查、危险源监控、信息反馈还是事故处理、评估改进等工作最终都是由一线变电运行人员实施,所以我们变电运行人员是抗台风应急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主体[5]。广东供电局变电部通过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特点提出了在抗击台风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事项:
4.1 台风前的准备工作
4.1.1 加强变电站特殊设备的夜巡特巡,及时发现,消除各类隐患及缺陷。及早部署,完善防汛预案,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密切关注气象信息,进一步完善防汛预案,做好防汛物资,及时上报汛情信息,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4.1.2 无人值班变电站提前恢复有人值班,在台风到来前检查变电站的保护投退是否正确、录波装置是否完好、保护打印机设置是否正确、自动化画面与现场是否~致等。低洼、防汛重点的llOkV无人值班变电站最少派2人到站值班,巡维中心统一提供变电值班负责人的移动电话号码给电网调度备案,确保调度指令畅通。
4.1.3 终止一切计划性检修作业(故障抢修除外),全面检查直流系统、事故照明系统、应急灯等应急装置以及各种备品(特别是熔断器),确保其状态良好。
4.1.4 清理站内场地杂物;确保所有场地端子箱、机构箱的箱体、箱门关好、锁好,场地排水系统畅通。
4.2 台风期间的处理工作
4.2.1 220kV、110kV线路跳闸重合不成功,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时候可强送一次;35kV、10kV线路跳闸重合不成功,在未查线前,不能强送,避免线路跌落伤人。
4.2.2 涉及户外倒闸操作时,台风期间一律不能强求,要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4.2.3 必须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台风事故抢修(指由于时间紧迫,在设备安全和人身安全方面不容拖延的工作,或一时找不到工作签发人又要立即进行抢修)可不用工作票,但要获得当值调度员许可,且工作前做好安全措施,指定专人监护,履行工作许可手续方可进行,当事故抢修转入超过8小时的检修,应办理或补办工作票。
4.3 台风后的配合抢修工作
4.3.1 电网受损设备如有外单位协助抢修,该抢修工作必须由变电运行部门的专门负责人与调度联系,外单位不能直接对调度负责。
4.3.2 故障设备已进行了一次抢修工作并已带电运行后,如又要停电抢修,应办理工作票。
5.结语
台风虽然是一种超强的自然力量,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它,但随着我们对台风危害的认识,我们相信,只要各方努力,群策群力,把防风措施考虑周全、仔细,做好预防工作,一定能够把台风的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玲,李运斌,等.台风风速的长期极值预测[J].热带海洋学报,2008(5).
关键词:变电;运行设备;过电压故障;维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6-0005-02
社会的进步带动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希望获得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电能的需求在这里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输电和变电的规模和数量都在逐步增长,变电设备的数量也在喷井式的增长。在变电运行过程中,变电设备发生故障会影响大范围内的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很多电力工作者和负责人员都强调对变电运行设备的维护。只有对这些设备做到有效的、良好的维护,才能基本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同时还能避免电网长时间超负荷和非常态运行对设备带来的损害,增加设备使用的寿命。变电站的工作范围覆盖相当广,如果其中的设备出现故障,将影响整个工作范围内用户的用电质量。定期对这些设备检修能有效的减少有效减少断电的次数,给电力用户带来便利,同时还能减少电力工作者的工作量,不用经常奔波于故障现场。
1 几种变电运行设备的常见故障
变电设备长期处于不间断、高压强磁场的恶劣运行环境,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故障,这些故障主要是由设备自身等客观原因引起的。如过电压、短路和一些跳闸事故对变电设备的影响。
1.1 过电压对变电设备运行的影响
过电压故障是变电设备运行中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一般过电压最要有两种产生方式,其一是变电最主要的设备变压器的高压端延伸出去的高压输电线路(架空线路)在正常运行中遭受雷击时产生很高的电压侵入波,如果在进线保护做的不好就有可能出现过电压造成变压器内部纵向击穿,这会长时间的影响变电站的工作,同时电力变压器本身的价值也非常高,其损坏的维修费用也非常的高。除了这种雷击过电压的影响外,变电运行设备遭受最多的过电压故障是产生于电网内部的操作过电压,如变电运行中的断路器开合闸等,在断路器开合闸时会改变变电站周围的潮流分布,从而产生过电压。
过电压的危害是相当大的,严重时会击穿变电设备的绝缘,产生电弧甚至起火烧毁整个变电站的运行设备。
1.2 短路故障对变电运行设备的影响
短路问题也是变电运行设备中的常见故障。其类型主要有负载短路、接地故障和相间短路等。当发生短路故障时,整个变电范围内的电流将急剧增大,所有的电流都将流过变压器的线圈,超出变压器的额定运行电流,在内部强电动力的作用下有可能造成变压器内部结构变形或烧毁。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在其他设备上出现高温点,对其他的变电运行设备也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害。过电压和过电流故障都是属于强破坏性的故障,一旦发生,很有可能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因此要尽力的避免。
1.3 变电运行设备跳闸
跳闸也是变电运行设备中常见的故障之一,变电设备的跳闸虽然不会造成变电设备的损坏,但也会造成变电工作的停顿,影响众多用电户。跳闸主要有开关跳闸和线路跳闸等。开关跳闸一般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保护拒动或开关拒动发生越级跳闸、开关误动以及母线线路故障等三方面。跳闸之后要仔细地检查产生跳闸的原因,并将跳闸原因解决掉之后才能重新合闸,否者可能出现重合闸故障,进一步损害变电设备。
2 变电运行设备维护技术问题
除了变电设备运行时线路中出现过电压、过电流和跳闸等故障对变电设备造成的损害外,在变电设备维护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变电运行设备维护管理人员素养、变电运行设备维护技术以及变电运行设备本身等方面。
2.1 变电运行管理人员素质不足
变电运行管理直接影响电力资源的传输,同时变电运行管理人员需要丰富的经验才能很好地进行管理维护,但是随着变电设备数量和规模的增加,设备出现故障的情况增加,有一些经验不足的维护人员要长时间的分析才能发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加长了变电设备故障排除时间,减缓了电力供应的速度,对当地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培养变电运行管理人员,使其掌握相应的维护技术,同时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
2.2 变电运行设备陈旧
电能的需求大增,造成了输变电设备的负荷量也逐步增长,但是变电运行设备的造价高昂,设计运行时间长,在一定时限内都不会对其进行更换,同时,有些单位因资金控制也不能及时对变电运行设备进行更换。在这种情况下,长时间的大负荷运行,变电运行设备可能会出现部分地方老化故障等,影响了输电的进度,威胁着工作人员的安全。
3 变电运行设备故障维护技术
针对上述变电运行过程中常见的故障和运行设备维护技术问题,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变电运行设备维护技术水平。
3.1 检验电力
在检修前,对变电运行设备和线路停止供电,必须对变电设备进行电力检验。这是为了避免在安装地线或合闸时变电设备自身带电对工作人员造成严重伤害。检验方法是在变电设备进出段均做电压检测,在对高压变电设备进行检验时,还必须做好绝缘保护,同时检验设备也要对应相应的变电设备,防止损坏检验设备。
3.2 安装地线
地线是为了避免工作人员在工作时线路突然来电或者设备上产生静电电压造成工作人员的伤害。地线的安装必须选择选取那些来电概率比较大或是容易产生感应电压的部位,这样保护效果会更加明显。工作人员在安装或是拆除接地线的时候,也要做好防护措施,不可直接用手操作,要用绝缘棒或带上绝缘手套。
3.3 常规维护和检查
对于过电压故障,要求在变压器的两侧均安装避雷设施,特别是雷雨季节到来之前,相关电力工作人员要提前对这些设备和器件进行安全检查。由于接地线连接不好或接触电阻过大等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要定期检查接地线的完整性以及测量电阻大小。
对于短路故障,要安装短路保护装置。在变压器的高压端使用跌落式的熔断器,而低压侧则使用空气断路器。熔断器的熔丝是根据变压器发生短路其熔断的速度来选择的,而空气断路器必须保证当变压器的低压侧发生超负载或是短路时,能够迅速跳开。
3.4 加强人员素质培训
由于变电运行设备会随着变电规模的增大出现一定的更换,所以一方面要定期对现有的维护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快速的掌握相应设备的维护技术,减短维护时间;另一方面,还要招收一些高技术的技术维护人员,引进先进的维护技术,提高变电运行设备维护效率。
3.5 智能化变电维护
现在许多变电站已更新大量智能化设备,可以通过智能化设备直接反馈信息进行自我状态评测和检修。主要可以通过对变电运行设备在线检测,通过远程数据输送进行远程监控,或者直接在计算机上自行处理一些能自我解决的问题。这样就能减少维护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可以更多、更好的维护一些设备较落后的变电站,保证一个地区内整体的变电运行设备的安全。
4 结 语
随着电力行业规模的增大,变电运行设备的数量和规模都在加大,其中也存在或出现相当一部分的问题,只有在透彻分析变电运行设备的运行机理和常见故障,做到严谨的常规检查和维护,并不断思考并总结各类问题,才能在变电运行设备发生故障时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尽量减短电力传输中断的时间,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何鑫.浅析变电运行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J].科技与企业,2013,(18).
[2] 白春慧.对于变电运行设备的维护技术的分析[J].科技资讯,2013,(23).
[3] 宁冰.电力工程变电运行技术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2,(13).
[4] 唐勇兵.变电运行设施维护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3,(10).
[5] 李恒.变电运行设备维护技术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16).
[6] 谢晓悦.变电运行设备维护技术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
[7] 张薇.变电运行设备的维护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3,(11).
中国南车电机获颁“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来源:湖南新闻网 作者:朱惠初 张恒 时间:2014年12月10日
2009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正式了“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2009年8月,国家电网公司启动了智能化规划编制、标准体系研究与制定、研究检测中心建设、重大专项研究和试点工程等一系列工作。
在2010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这标志着智能电网建设已成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
3M公司凭借着在通信行业和电力行业多年的丰富经验,积极参与智能电网各个环节的试点及研讨,将通信和电力线路上的成熟产品不断融合,并着力于研发新的适应智能电网发展趋势的新产品和新方案。
1 数字化变电站
随着变电站的整体数字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守,这对变电站内电力设备的状态监控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视频监控已成为变电站建设的标准配置。由于传统光纤熔接方式在变电站内的使用存在多种限制,而光纤机械接续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位于高处的接续点,不适合携带光纤熔接机设备进行热熔接续。其次,光纤熔接机操作时需要平整且足够的放置空间,而高空作业时不具备这种环境。最后,接续点靠近电力设备,周围存在强磁场,熔接机设备容易受影响。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光纤机械接续的操作方便和工具简单且轻便等优点完全适合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场景下使用。
图1 光纤机械接续现场施工
2 配电自动化
与输电线路的点对点的方式不同,配电线路分支复杂,经常迁改,节点繁杂,且同杆多回,因此输电线路上点对点的接续引下方式无法适应配电线路上的应用。以广东电网为例,从1998年开始大规模使用光通信技术,至2010年输电网站点的光纤覆盖率已经超过95%,然而配电网站点的光纤覆盖率还不到5%。广东电网从而尝试着选择适合配电网络线路特点的成熟光传输技术,研究低成本和方便的架空配网线路上架设光缆的方式,以及光单元的绝缘和引下的解决方案。最后采用了EPON组网技术,使用OPPC光缆作为架空光缆,利用合适光缆接头盒作为绝缘和引下的方案,并采用光线机械接续的产品从而形成通信网络层到终端接入的全程解决方案。
图2 光纤机械连接插座及保护盒现场施工
3 光纤复合中压电缆应用
图3 复合电缆户内终端
图4 复合电缆中间接头
作为一种新型的集成了传统电缆和传统光缆技术的复合电缆,光纤复合中压电缆的应用也将成为一种趋势。但是传统且成熟的电缆和光缆的操作方式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如何融合在一起,也决定了光纤复合中压电缆大规模应用的实现速度。3M公司开发的复合电缆中间接头和复合电缆户内终端解决方案,在全国多个省市的试点中得到应用,使光纤复合中压电缆的接续和成端的技术趋于成熟。在这里光纤的接续也是采用了光纤机械接续技术取代传统的熔接方式。
4 光纤复合低压电缆应用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对于电力光纤到户智能小区的建设的要求,光纤复合低压电缆将会大量应用于智能小区的光纤接入,为用户提供智能抄表和宽带接入的服务。根据3M公司在国内外积累的大量光纤到户的实际经验,为多地的电力光纤到户试点建设提供了方案和产品,努力缩短线路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例如在上海的某个电力光纤到户的项目中,使用了大量的3M光纤现场连接器,一位没有光纤经验的施工队员,不需要任何特殊工具,一周时间完成500个光纤连接器的施工并通过了验收。
关键词:变电站建设;项目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M41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日益凸显。电网作为重要的能源消费的重要一个环,我国制定了要建设3c绿色电网的目标。而变电站作为电网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规划布局的不合理、墙体保温隔热不良、人为不科学的设备使用与维护、水暖设备过度使用造成资源浪费等等原因,变电站能源消耗量大、资源浪费严重,节能降耗形式不容乐观。由此我国制定了要建设“两型一化”变电站的目标,本文从此出发,对变电站进行了综合节能设计。
1、变压器及其组件的节能设计
变压器在整个电力系统中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电器设备,一般来说.从发电、供电一直到用电,需要经过3―5次的变压过程。其自身要产生有功功率损耗和无功功率消耗。由于变压器台数多,总容量大,所以在广义电力系统(包括发、供、用电)运行中,变压器总的电能消耗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0%左右。其中,老旧配电变压器损耗率更高。
1.1主变压器的更新换代。将最新型的S10、S11系列节能变压器替换老旧的变压器,已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实践证明减少的电能消耗远大于更新变压器的费用。
1.2变压器组件的节能设计。变压器铁芯的选择上,芯迭装采用高质量、低损耗、晶粒取向进口硅钢片,全斜接缝,多阶梯叠积;绕组的选择上,采用自粘性换位导线,其余绕组采用组合导线等单根尺寸小的导线,降低附加损耗;油箱的选择上;油箱上铺设磁屏蔽,通过优化设计,计算屏蔽的厚度、高度和截面积,降低杂散损耗及避免局部过热;制作工艺的选择上,在一定位置如夹件、支板、拉板等部位采用非导磁材料,在硅钢片的剪切过程中减少毛刺的产生,并采用不迭上铁轭等工艺,减少主变损耗。
2、导体的节能设计
节能型变压器在选择导体时,也考虑了降低其电能损耗的因素。导体截面越小,导体单位长度的电阻就越大,电流流过导体的损耗就越大。为此,选择导体时,不但按照导体长期允许载流量来选择导体,而且对全年负荷利用小时数大、母线较长、传输容量大的回路中的导体,按照经济电流密度来选择截面。由于按照经济电流密度选择的导体截面要大于按照导体长期允许载流量选择的导体截面,从而减小了导体电阻,降低了运行时的电能损耗。
3、降低无线电干扰措略
3.1保持一定的防护间距
在确定输电线路路径时,要根据GB 7495-1987架空电力线与调幅广播收音台的防护间距和《航空无线电导航台电磁环境求》中的有关规定,架空输电线路与广播收音台、机场导航台和向台等保持一定的防护间距。如遇到特殊困难,应与当地规划门沟通更改路径,或将有影响的通信、信号线或输电线改为电缆。
3.2增大输电线直径
由于工频电磁场衰减很快,对无线电几乎不造成影响,因而输电线路对无线电、电视的干扰主要指电晕放电引起的干扰。在超高压输电线路设计时,应使导线半径或等值半径不小于电晕的半径,以避免出现电晕现象。
3.3选用干扰水平低的设备
为避免干扰变电站内计算机显示器,应尽量避免将主控室与电容器室相邻或楼上楼下布置,这是因为电容器装置中串联有空心电抗器,它会产生较大的漏磁,使计算机显示屏出现抖动或模糊。设计时要选择漏磁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的铁心电抗器,或选择电抗值较小的电感电阻型限流器。
4、电磁污染的防护
4.1减小输电线下场强的措略
为降低地面场强,设计一般采用抬高导线架设高度的方法,其高度在10 m~15 m时有明显效果,但超过15 m,效果越来越低;对于超高压双回路输电线,同相序布置时场强最大,逆相序布置时场强最小。因此,超高压双回路线路逆序布置是减小输电下场强的重要措略。另外,在设计新线路时应优先选择三角形布置形式,这对减小输电线下场强和节省线路走廊有利。
4.2静电屏蔽措略
静电屏蔽措略主要有两种措略:一种是把电场限制在金属屏蔽体内,将金属屏蔽体外表面上所感应的电荷导入大地,使外界弱电装置或人体免受金属屏蔽体内电场的影响。另一种是将弱电装置装设在金属机壳内,使电力线不能穿入到金属机壳内,免受电场的影响,对变电站一次设备进行保护、监测、控制用的自动化装置,都装设在金属机壳内,设计有良好接地线,对于分散安装在就地开关柜上的自动化装置,其抗电磁干扰等级要求达到Ⅳ级。
5、照明设施的节能设计
户内照明上,用较为节能的荧光灯替换白炽灯。此外,T8型荧光灯的发光效率高,与T12型荧光灯相比,配用电子镇流器的T8型荧光灯照度提高17%,节约能耗10%。采用T8(细管)型荧光灯取代T12型(粗管)荧光灯,节能效果明显。新型的LED节能光源也是户内照明的不错选择。户外照明上,用高压钠灯替换高压汞灯。250W高压钠灯,光通量221m,发光效率881m/w,与高压汞灯相比节约能耗37.5%。另外,在全年光照比较充足的地区,太阳能LED路灯设计节能效果明显,但设计时应考虑布置点有足够的日照时间、蓄电池的选择以及控制箱的设置位置等,以保证产品既稳定可靠工作,又能使投资最少,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6、土建部分节能设计
6.1从建筑物的规划布局上,为适应节能降耗的要求,总平面布置和建筑设计应利用冬季日照,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应考虑自然通风的利用,建筑物的平、立面尽量不出现过多的凹凸。变电站所处的纬度不同,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变化不同。处于我国北方的变电站应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处于我国南方的变电站应采用北南向或接近北南向,以便建筑物主要房间争取良好朝向,满足冬季的日照要求,充分利用天然能源,减少能源消耗。
6.2门窗节能设计方面,合理确定窗墙面积比,一般取平均窗墙面积比小于0.7为宜。外窗类型的选择上,尽量选择选择密封性好的窗户。塑钢窗作为“绿色环保”产品,比传统的木窗、铁窗及铝合金窗更节约资源,且保温、隔音、隔热效果更好。变电站建筑在设计立面时,建筑外窗设置一些水平、垂直的遮阳板或外挑阳台以及其他的遮阳措施。这样既丰富了立面造型,又达到了很好的节能效果。
6.3墙体节能方面,用灰砂砖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代替粘土砖,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土地资源,也能达到墙体保温的作用。此外,用保温材料固定或施涂在砌体的外侧,使所有的构件与外面的冷空气隔绝,这样不会在传热较快的承重构件部位出现冷桥。
6.4屋面节能方面,屋面保温的通用做法是在屋面结构层上铺设保温绝热材料。提高材料层的保温隔热性能,以减少热量的传递。屋面隔热另一个常用做法就是在屋面的外表面做浅色饰面处理,以降低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一般可在屋面表面喷涂浅色涂料或铺设浅色地面砖。
7、水暖节能设计
7.1空调节能。由于变电站自身工艺和布置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房间的人员流动及节能要求不同,因此,建议在空调设备选择上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工程所在地、工程布置和运行使用等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7.2通风机节能。变电站通风机应选用高效电机,电机与风机直接连接,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建议建议采用T35一11系列轴流式风机。该系列与老式风机相比,具有流量大、运转平稳、耗电省、效率高、风量大、噪声低等优点。
8、结语
变电站的节能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强、跨行业、跨学科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建筑设计方面的节能措施,还要综合其他各个方面的节能设计措施,同时,变电站节能设计又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节能技术是需要不断进步和改进的,需要不断的挖潜改造和技术创新。相信通过本文介绍的节能技术,可以达到节约电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电能计量 电量不平衡率 准确性
电能计量是电力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证贸易结算公平、公正的基础。计量装置配置不当或计量工作不到位都会给电力市场主体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及电力用户带来不力的影响,计量工作必需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改进计量方式,提高计量装置配置合格率和计量准确率,掌握和挖掘计量技术的应用。
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由三个方面来保证,即电能表误差,电流(CT)电压(PT)互感器的误差和PT二次回路压降的性能来判定计量装置的宗合误差;而变电站电量不平衡是反映该变电站电能计量是否准确、可靠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考核电能计量综合准确的间接手段之一。目前,一些变电站电量不平衡率还存在偏大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笔者结合多年的计量管理工作经验,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用以计量专用回路的电流互感器的变比问题
电能计量的精确度与电流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实际电流小于额定电流的20%时,误差将增加。而实际上因负荷的变化造成流过计量装置的电流有不少时间小于额定电流的20%,造成计量装置误差偏大;对电量有进、有出的计量点,必须安装进、出两套计量表计;但是对于主要是输出(小水电站),偶尔才有输入情况的,输出电量,将大大高于输入电量,共用一套高压计量箱(柜)、进出两套表计;输出时,电流互感器(CT)二次电流值正常,输入时,电流互感器(CT)二次电流值极小,只有几十mA,导致电流互感器(CT)误差急剧增大,输入电能表的电流值仅运行在起动电流状态,根本无精度可言。此时,电能表与电流互感器的共同作用将导致电能计量装置综合误差偏大,重时电能表将停走。
为解决这个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在兼顾保护和计量的要求下,合理选择电流互感器的变比,进一步扩大计量和保护电流互感器变比的差别,使计量绕组(二次回路)运行在20%额定电流以上;②选择多变比电流互感器,即满足现在的要求,也顾发展的需要;③选用高精度、宽量限带S级的电流互感器(如:0.5S级、0.2S级);④选用宽量限电能表或多功能电子式电能表(如:DSSD132或DTSD132型)。
2 产生电压互感器(PT)二次回路压降的问题
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也是影响电能计量综合误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常规采用专用计量回路、增粗二次回路导线电缆截面,尽量缩短二次回路导线长度等技术措施来减小其影响,以保证关口计量表计的二次回路压降,也可采用低功耗多功能电子式电能表更换原有的电磁感应式电能表,能有效减轻二次回路的负载;装设失压计时仪能有效地监视电压互感器(PT)二次回路熔丝熔短、大气过电压等原因引起失压缺相导致电能表少计电量,为电量追补提供有效数据与证据。
因此在设计、施工时,可根据二次回路导线长度、需要安装表计的数量、二次回路压降指标等因素来选择二次回路导线的截面积,以确保该线路在投运后的压降合格。为确保PT二次回路压降的合格,对已建变电站或专线用户压降不合格的PT二次回路可采用低功耗多功能电子式电能表,以减轻PT二次回路负载,作为一项合理而有效的技术错施。
3 电能表的抄表顺序问题
电量不平衡率的计算需要可靠、真实的数据。电量不平衡率准确的数据是这样得到的:即每个计量关口表本月末抄录电量减去上月末抄录电量,得到本月该表计的输入或输出总电量,然后根据进出平衡的原则计算出电量不平衡率。但是,有两点必须注意:①电量的数据抄录要正确;②每一计量点的抄录时间间隔要尽可能相等;就我公司现采用的部分DSSD132型多功能电子式电能表,用手工抄录一块表计的数据约需3―4分钟,有些变电站关口表计较多,要抄到所有表计数据需较长时间,如果这次抄表的顺序和上次相反,或在抄表过程有停顿,这些抄录最末一点电量的统计时间要比按正常顺序抄录的多,即所抄录的电量比按正常顺序抄录的多;而这次抄录最前一点电量的统计时间要比按正常顺序抄录的少,即所抄录的电量比按正常顺序抄录的少。这一多一少,将带来千分之几甚至百分之几的误差,从而影响电量不衡率计算的准确性。
因此,为确保电量不平衡率数据的可靠性,如手工抄表,应规定抄表顺序,尽可能减少抄表误差,并保证抄录数据的正确性。同时,应积极推广远程自动抄表装置或手提抄表器,减少抄表人为误差,提高抄录电量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使抄录数据更真实、可靠、理想。
4 其他因素
长期监测中正常的某变电站的电量不平衡率突增突减,究其产生是由偶然因素引发的,而此偶然因素可分两部分:设备因素和人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