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模式

时间:2023-04-12 08:21: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术创新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技术创新模式

第1篇

关键词:轿车产业 技术创新 技术因素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技术因素是一个硬性指标,无论是技术密集度高的产业还是技术密集度低的产业,技术的作用都是无可比拟的,轿车产业所涉及的技术很多,从核心技术发动机到边缘技术车型无不与技术有关,因此,技术对轿车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因素是几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技术上的发明与实现利润是技术创新实现的基础,同时,技术因素也决定着轿车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影响轿车产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技术因素包括技术引进、技术能力、研发能力以及技术更新速度。

一、技术更新速度

技术更新速度与轿车的模仿创新模式选择正相关,而与自主创新模式选择负相关。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每一个企业的产品都有一个开发、试制、成熟、衰退的过程,随着技术变迁,新的产品不断涌现,新的产品不断替代旧的产品。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如电子产品,手机、电脑等,其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惊人,对于这类产业如果不是行业中的领头企业,最好不要采取自主创新,由于时间紧、更新速度快,原有的技术差距使得自主创新出的产品很难赶上技术领先企业创新出的产品,而浪费了资源。而轿车行业属于重工业,构造较复杂,零部件也较多,其更新速度就相对慢一些,因此,节奏不是太快的轿车产业可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自主创新达到自主品牌实现的目的。德国大众公司与上海汽车公司合作生产的桑塔纳2000型轿车,在中国流行十几年仍然存在;奥迪A6轿车是上海大众与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合作生产的,到目前为止,仍然到处可见;美国克莱斯勒与北京汽车制造厂合资生产的北京吉普也历经了多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存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轿车产业的更新速度还是相对较慢,对于生产商,它有相对较多的时间研究、开发、创新,成功率自然很高。

二、技术引进

在轿车产业发展初期,其研发能力会很弱,不可能进行自主研发,此时技术引进是其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发展的阶梯。但到轿车产业发展成熟期,单纯依靠技术引进是很难克服轿车产业发展瓶颈,无法获得竞争主动权,进而无法促进轿车产业发展,更不可能超越竞争对手。当技术引进无法引进到自己想要的技术,技术引进效果不理想时,轿车产业应该选择自主创新模式。以技术引进促进产业发展的例子最典型的为日本。日本在其轿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即采取了“吸收型”的创新模式,大量引进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完善,迅速达到商业化的目的。自20世纪40年代末,日本开始把大规模、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作为技术创新的中心环节,而其轿车的真正发展也是从引进欧美技术之后才开始的,在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反求―再创新,以达到提高技术能力的目的。技术引进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政府的引导。政府的扶持、引进技术质量的保障,是日本采取这一模式成功的关键,而在全球经济开放的今天,在WTO的规则下,已不再允许政府对于竞争的过多干预,也就是说,企业引进技术的难度加大了,那么,无论是以合资还是合作的方式引进技术,如果引进的都是发达国家落后、淘汰的技术,而并非尖端技术,同时又以市场或者利润作为代价,这样是得不偿失的,引进技术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模仿战略的成功与否,进而影响着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尤其对于技术密集型的轿车产业,其技术引进的质量更是左右着技术的发展。另外,轿车技术引进的效果还受到技术输出方的影响。若轿车技术输出方自身与输入方之间的竞争较小,输入方对输出方的发展不会产生威胁,技术输出方才可能就自己的先进技术转让,否则,技术输出方是不可能转让自己的先进技术的,从而技术输入方的技术引进目标不会实现。因此,轿车产业的技术引进效果直接影响着其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三、技术能力

若轿车产业的技术能力低,则应该倾向于选择模仿创新模式;若轿车产业的技术能力较高,则应该倾向于选择自主创新模式。这里说的技术能力单纯指轿车产业的技术水平,是技术因素的一部分,它与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技术能力非常弱的时候,不具备自己开发的能力,无法进行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还需要时间、资金、人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如果顺利,也需要一定时间后才可能出现新技术,而出现的新技术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否会带来高利润还未加考证;如果不顺利,一段时间后可能根本发明不出新的技术,一旦新技术没有产生,时间、资源就会完全的浪费。尤其对于轿车产业,其技术复杂,涉及面广,创新一旦失败,则损失惨重。如果企业原有的技术能力非常弱,一般在此基础上发明的技术也不可能是高尖端的技术,而在这段时间,技术先进国的技术可能又进一步提高了,这样,差距只会越拉越大,所以此时应该以合资、合作等方式获取国外的技术,虽然需要一定的代价,但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并且由于与其他国技术差距大,其他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不是很强,获取一般的技术也就更加的容易;相反,如果本国的轿车产业在技术水平上有一定的发展,技术仅仅是相对落后或不落后的情况下,大可不必选择引进――模仿创新模式,这个时候自主创新才是最优选择,因为本国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并且获得自,创立自主品牌,没有必要浪费市场、资源等不必要的代价。

四、研发能力

第2篇

关键词:船舶工业 技术创新 创新模式 途径

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084-02

21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的颁布实施,我国船舶工业的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自2008年以来船舶工业面临了严峻的挑战,我国船舶工业与日、韩等先进造船国家的竞争已十分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在船舶工业中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尽能多地开展技术创新项目,是以谋求更好的发展的唯一选择。

1 我国船舶工业技术进展分析

1.1 成就

由于劳动力短缺和环保成本原因,造船业于20世纪50年代从欧美转到日本,70、80年代又转到韩国。新世纪以来,已逐渐转移到我国及越南等地,我国船舶工业乘机抓住难得的市场机遇,迎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并取得显著成就。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造船完工量为6120.5万载重吨,占世界总量的41.9%;新接订单量为5845.9万载重吨,占世界总量的48.5%;截至2010年底,手持订单量19291.5万载重吨,占世界总量的40.8%。就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并全面超越日韩等国。然而,随着造船业的国际发展大量的造船新规范和公约已被提出,就我国目前的造船技术水平而言,新公约及规范将导致我国建造成本、造船产量和建造周期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经初步计算,新公约及规范将导致将使造价至少增加15%,建造周期延长二至三个月。这将直接导致国内大型船厂的年产量严重下降,利润下降。而对于众多中小型船厂来讲,将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如不及时提高我国造船技术工艺水平,改良硬件设施,改善生产管理模式,我国将有退出船舶市场的风险。

1.2 挑战与机遇

自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船舶市场需求严重下降,手持订单量减少;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船舶节能产品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出大型船厂外,中小型船厂相继破产,我国船舶业成下滑趋势,船舶业生存压力不断加大。就目前来看,世界船舶工业进入了新的调整期,主要是围绕技术、市场、产品的全竞争。但以此同时,我国船舶工业缺乏创新能力、缺乏高技术产品、相关产业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故就机遇而言,新种类船舶相继出现,如节能环保船舶、高技术船舶、海工程装备等。这些将是我国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只有抓住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管理模式、积极创新。同时,我国也有优势的一面―― 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裕,市场潜力大。只有抓住机遇,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质量效益。我国才能继续占领造船大国的宝座,从而在积极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造船强国。

1.3 应对措施

由于国际新标准以及新公约的提出,将使我国船舶行业面临严峻的考验。一味的引进尖端技术来应对技术挑战是永远不可取得主动权的,只有从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学会不断的以创新来应对危机。除此之外,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建立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掌握最新动态,以进一步指导我国船舶企业转变生产模式。

随着新公约和技术的出现,燃料天然气、电池、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所以应该增加环保型技术船舶科研经费投入,积极开发新产品,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船舶工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鼓励现有中小型船舶企业资源整合,扶植大型船舶企业发展,从而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2 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

(1)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创新可以分为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两种基本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是指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获得新技术或产品的方法,而模仿创新模式是指通过模仿学习先进技术的方法,购买引进先进核心技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的方法。其共同点是他们都能获得新技术,他们都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活动,对于不同阶段的具体问题,选择科学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是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以实现自主创新为目的。在模仿创新方面,应积极引进先进船用设备、制造技术,收购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等。在自主创新方面,应加大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船舶相关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

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十分落后,船型的设计、开发、建造等能力十分薄弱,而且通常只能生产简单的散货船、干货船等常规船舶。为打破这种局面,提高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船舶工业从国外引进多项船舶建造关键技术和多种先进的船舶设备。并在2000年底开始引进LNG船专用设备和技术,同时与法国多件相关企业签订了协议。从此我国具备了建造LNG船的能力,打破了国外造船厂的垄断。

(3)对一些较为关键的造船技术和船用装备技术,船舶建造技术发达的国家一直采取封锁的政策,我国船舶工业很难直接引进这些技术,所以只能依靠自主研发,即需要自主创新。另外利用模仿创新直接获得的技术大都是国外先进造船国家已有的成熟技术。如果不进行自主创新,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将长期落后于其他国家,这样将永远不具有竞争力。因此,进行自主创新是使我国船舶工业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而且模仿创新也使船舶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人才,这些都为模仿创新过渡到自主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3 船舶工业技术创新中的问题

3.1 创新模式的选择不当

我国船舶工业经多年的发展,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途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就我国的创新技术领域的发展而言是存在弊病的,我国不论是在船舶或是其它很多领域,创新模式都只重视模仿创新而忽视自主创新。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各种手段引进了大量国外技术和产品,甚至通过反向工程方式仿制国外产品,从而获得相关技术。这样的模拟创新根本达不到技术引进的最终目的,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因为我们忽略模拟创新是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这一重要目的。一项新技术的引进其实只是工作才开始,应该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对引进的技术和产品实施二次或多次开发。由于长期忽视自主创新,我国建造的船舶主要集中在常规船型,如散货船、油船、杂货船等。而对于新型船舶,如大型豪华船、高速复合型船、大型自卸船等的设计仍然为一片空白。

3.2 资源分散度较大,不利于技术创新发展

其中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资源、知识资源和资金资源等三大资源。然而对技术创新而言,资源的集中程度是直接影响技术创新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船舶工业存在创新资源分散主要以小型化和短周期化的特点为主,难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人才资源分散在船舶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这些人才资源地域上分布较分且合作力度较弱,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知识资源缺乏共享交流,其中高等院校拥有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科研院拥有技术研发知识,而船舶制造企业拥有实践经验和技术需求。资金资源方面,由于人才知识资源的较分散导致了大量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分散,从而就直接导致出现较低的技术创新水平。

3.3 缺乏大量的高端技术人才和领军机构

就造船领域,由于我国起步较晚,缺乏大量的高端人才,不能独立的开辟一条船舶研究与发展路径,一味的技术引进,追随他人脚步。这样将限制我国在该领域的创新空间,也浪费大量资金。我们都知道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发展领域,想谋求进一步的创新实之不易,如果换一下研究领域认真探索,我国也能拥有一片世界领先的创新技术。对我国船舶工业目前的现状,要想快速的改进并发展,急需一领军机构带领大家共同发展,统一研究重点,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只有这样才能结束各自为政,资金、人才、知识分散的局面。

4 结语

就目前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来看,我国要成为真正的造船强国仍需很长的路要走。积极重新整合资源,确立一领军造船机构,有选择性的引进技术,并在模拟创新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自主创新和多次创新。积极培育新型技术人才,开辟新研究领域。着眼于长期发展,明确研究方向,共同努力,方能在造船领域闯出属于中国的一片天。

参考文献

[1] 崔远淼.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38-42.

[2] 周维富.我国船舶工业自主技术创新中的问题及改进取向分析[J].船艇,2006(11):6-10.

第3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 市场导向

[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142-03

引言

中兴通讯是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代表,具有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之一,在全球通讯设备制造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在中兴通讯两万多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已超过40%,已形成了万人级的研发队伍,并且8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这样的比例与国际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已完全“接轨”。中兴通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这一特点极大地提高了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有效规避技术创新风险,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典范作用。

本文从中兴通讯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理念和实践的角度进行剖析,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一、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模式的理论依据

技术创新是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应用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经济活动,虽然这一系列活动是以技术为纽带,但最终是以实现商业化成功为目标的。[1]技术创新与科学上的发明和发现的显著区别是:科学上的发明和发现重点强调新技术的首次发现,而不太关心应用的经济效益,而技术创新成功最终的标志是获得市场上的成功,取得经济效益。如上所述,技术创新是以商业化成功为目标的,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商业化成功呢?无疑,能够准确找出客户的需求(现实、潜在需求),并能够迅速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自然就能够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用户亦是创新者”这句话是美国科技专家冯•希伯耳(Von Hippel)在对美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他认为用户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表1为希伯耳对美国科学仪器创新和电子部件制造设备创新的成功案例调查结果。[2]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成功的技术创新的来源大多数是由用户提供的。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用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构思阶段和市场营销阶段。在构思阶段,用户需求可以激发创新思想的产生,在市场试销阶段,创新的成果需要得到用户的认可和确认,满足用户的需要。一般来说,如果创新思想是由用户提供而产生的,则其创造成果往往能得到用户的认可和确认,市场成功的概率就更大。因此,可以说用户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是提供创新思想的重要源泉并保证技术创新在市场上的成功。

同样地,美国经济学家施穆克勒(J.Schmookler)在《发明和经济增长》(1966)一书中,最早提出创新受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制约。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奎斯(D.Marquis)等人抽样调查了567项不同技术创新案例,其中3/4是以市场需求或者生产需求为出发点,只有1/5的创新是技术驱动的。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对于创新需求的认识远比技术能力的认识更为重要;与创新成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对现在和未来市场及客户的了解;市场需求以及其他社会需求是拉动和牵引技术创新稳定的动力来源。[3]

那么,中兴通讯是如何在创新过程中体现这种思想的呢?

二、中兴通讯技术创新理念和实践

(一)理念:技术是一种市场能力,技术的生命力来自市场

中兴通讯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勿庸置疑的。在全球热点技术,如3G(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IPTV、宽带接入、数字集群等领域居于国际先进水平,并开始出现CDMA2000、GOTA等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产品。截至目前,累计申请专利四千多项,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获得下一代网络、光传输等多个国际标准的起草权和编辑者席位,成为标准订立领域不可忽视的“中国力量”。

即便如此,中兴通讯只是将技术看成是服务市场的工具,他们认为:技术是一种市场能力。这个观点集中体现了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的观点,即:研究开发是为市场服务的。在这点上中兴通讯和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制造商思科系统公司十分类似。思科绝不搞技术崇拜,其首席执行官钱伯斯认为:技术最终将被市场击败。企业是一个盈利主体,其研发只有满足了市场需求,才能卖出钱来,否则自主创新难以为继。

(二)以提升客户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产品开发策略

在技术开发方面,中兴通讯一方面摒弃闭门造车的做法,另一方面也不是被动地等待客户提出需求,而是走在客户的前面,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从客户的角度确定产品开发方向,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客户核心竞争力为己任。下面以中兴通讯与联通在CDMA项目上的合作为例。

在与联通CDMA项目的合作中,中兴通讯完全站在联通的角度,从联通和其他运营商进行竞争的角度出发确定产品开发方向。为此,中兴通讯一步步深入到联通市场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在其他运营商看来,中兴通讯不仅仅是联通的设备供应商,简直是联通的帮凶。

联通建设CDMA之初为了与中国移动的GSM和联通自己的GSM网形成差异化竞争,在麦肯锡的帮助下将CDMA网络定位于高端客户,这样必须具备国际漫游、机卡分离、支持短消息、智能网等功能。但是CDMAIS95设备只能提供基本的话音业务,除了绿色手机、音质好、保密性能好等特点外,与GSM基本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中兴通讯提出了“增强IS95”的概念,即:基于IS95标准在以下方面进行增强:支持国际漫游、机卡分离、支持短消息、智能网等功能,支持向CDMA20001X平滑升级。这样可以达到联通差异化竞争的目标。这样增强型IS95成为联通CDMA一期网络建设的标准。与此同时中兴通讯开发了全球第一款机卡分离的CDMA手机,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由于投入不到位,联通CDMA网络有个巨大的缺陷:网络覆盖不理想,影响通话质量。这是联通CDMA和GSM网竞争的软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2年中兴通讯为联通量身定制了一套解决边缘地区服务质量难题的方案―C++网,可以解决县、乡一级边际地区的广域覆盖,沿海地区的近海及内陆草原、沙漠和森林等特殊地域的超远覆盖,大中城市高大建筑物的深度覆盖。2003年7月,中兴通讯又以总集成商的身份帮助联通开通了位置业务“定位之星”。

联通建立网络只是第一步,运营商最终的目标是通过新网络提高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中兴通讯从联通的角度思考问题,参加到联通的业务创新中去,这样中兴通讯与联通的合作关系由简单的客户关系上升为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在联通2001年第一期招标开始到2004年第三期招标结束,中兴通讯由当初令人不放心、无足轻重的小不点成为超过三星、爱立信的第四大合作伙伴,占20%的市场份额。

(三)适用技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知道技术创新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必须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从客户需求角度考虑,客户最满意的产品应该是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从经济学上讲就是有比较好的性价比,既能满足客户使用需求产品价格又不高。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单纯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性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适用技术才有市场生命力。[4]因为超过客户需求的技术为客户带来无谓的成本。铱星系统的失败就是很好案例。该系统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设计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它的天上部分是运行在7条轨道上的卫星,每条轨道上均匀分布着11颗卫星,组成一个完整的星座,它通过使用卫星手持电话机,透过卫星可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拨出和接收电话讯号。铱星计划从现代电信系统设计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成功的,是移动通信系统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但是,由于价格昂贵,缺乏足够的用户,市场上最终失败了,高风险使得即使像摩托罗拉公司这种跨国巨人也显得无能为力。因为任何创新产品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是市场的法则,也是市场的规律。

中兴通讯一贯认为:一切技术的研发都是为了最终市场的认可,市场是实现其价值的惟一途径。所以,在技术战略的制定方面紧密结合我国处在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即:经济基础有限与消费者需求不断提高的矛盾,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客观现状选择性价比高的项目进行研发。中兴通讯在小灵通和窄带CDMA项目上的成功选择就是极好的案例。

1.小灵通项目

小灵通在技术上无任何先进之处,但是具有覆盖范围广、成本低廉的优势。当小灵通在浙江杭州试验成功后,市场上对这种产品前景莫衷一是,绝大部分人士对这种技术不看好,理由是:当时中国已经采用了GSM和CDMA技术,3G建设的准备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小灵通技术含量低,没有前途。但是,中兴通讯以独到的眼光,决定重拳出击。实践证明中兴通讯是正确的。2002年,中兴通讯小灵通实现30亿元的销售收入,占中兴通讯当年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2003年更是达到70亿之多。中兴通讯决定上马小灵通的理由十分明确:虽然小灵通技术落后,但是它十分适合客户的需求,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

(1)小灵通的资费低廉,能够满足低收入者对移动电话的需求。移动和联通当时实行的是双向收费,费用不菲,高昂的话费限制了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而小灵通能够充分利用电信现有的固定网络资源,使用费用相当固定话费,能够满足低收入者对移动电话的使用需求。

(2)能够满足中国电信的需求。中国电信以固定电话为主,面对中国移动、联通移动业务的快速发展,迫切希望进入无线通讯领域。而小灵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既可以避开政策风险(无移动运营的牌照),又由于能充分利用电信已有的网络资源,投入小,建设速度快。这样对于中国电信而言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立即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为未来3G业务培养客户,奠定基础。

(3)小灵通在日本已经取得成功的应用,在技术上是成熟的。

不可思议的是小灵通发展异常迅猛,1999年全国小灵通用户才数十万,但是,到2004年8、9月份,用户数量达到空前的5700万户。而同年4月中国联通CDMA用户全国用户才2400万户,说明在中国有良好的性价比的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2.CDMA项目

2000年6月,中国联通在纽约、香港两地成功上市,总共募集资金565亿美元。接下来联通将会进行大规模的网络建设。联通建设CDMA在技术上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比较成熟的第二代标准,即CDMAIS95(第二代窄带CDMA系统)标准,国外厂商前期有商业化的经验,另一种选择是技术更加先进、但是还没有实现商业化的CDMA20001X(第2.5代CDMA系统)标准。如果将宝押错,损失巨大。中兴通讯对这两种标准进行比较(见表)将重点放在CDMAIS95标准上。

实践证明中兴通讯的决策是正确的,中国联通最终选择了CDMAIS95标准,因为它符合中国国情:CDMAIS95标准技术上成熟,价格也处于最佳时期,并且CDMAIS95可以平滑过渡到CDMA2000,不会浪费原有投资。而CDMA20001X技术上虽然先进,但是可能要到2002年才能够成熟,同时预算也大大超过CDMAIS95。所以从技术、经济、风险等角度考虑CDMAIS95标准是最合适的。但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将技术重点放在CDMA20001X标准上,痛失CDMA。

(四)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及考核机制

追求先进的技术和建立未来的标准,并为未来的产品应用进行大量基础设施的投入,目的是为了创造可能的需求,这对于有雄厚实力的大企业来讲,无疑是建立未来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但着眼未来可能的需求,往往会因为客户规模增长过于缓慢而导致需求不足,致使投资回收出现困难,严重影响现有市场的业务开展,并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这是造成近年来全球几大传统电信业巨头债务剧增、销售迟缓甚至下滑的主要原因。

为了使开发项目贴近市场,中兴通讯公司有这样一条规定:主要研发人员要用50%的时间去和市场沟通,了解客户需求;同时,对研发人员的考核和市场挂钩,即:对研发人员的奖励和开发出来的产品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挂钩,杜绝了技术人员“技术惟上”的弊端。这样,研发人员在开发的过程中自然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工艺的可行性、配件采购的便捷性、成本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使研发、生产、销售紧密相联,1999年中兴通讯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打破原来独立封闭的开发体系的实行准事业部制,形成交换、接入、移动、本部等多个产品事业部制,各个事业部独立考核。为此中兴通讯总裁殷一民说:“你研发出来的产品,在市场得到多少应用,能够产生多少利润,这是我们给研发人员评价的最基本的一个评价点。”

与市场的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中兴的市场竞争力。可十多年前,中兴通讯在研制交换机时,想的更多的是国际标准是怎么规定的,并没有考虑到客户和市场的实际需求,结果新产品推出一年多以后,就由于容量不足,在市场推广中遇到了麻烦。从技术角度而不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做科研,这是当时研发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结论

研究表明:技术和市场以一种互动的方式对技术创新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创新能力的限制以及创新资源的束缚,为了提高创新的效率,应该更着重于以从市场的角度寻求创新机会。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比开发可能的需求更适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中兴通讯的实践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模仿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07-02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活动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研究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和模式。因此,中小企业如何选择技术创新模式,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我国总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及技术创新概述

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估算,我国中小企业总数约为5651万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并发展壮大,技术创新成为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熊彼特(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之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尽管他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和创新理论,但他并没有给出技术创新的严格定义。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起飞六阶段理论,对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索洛(1951)在《在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中提出“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的来源与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该理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上的一个里程碑。弗里曼(1982)在《工业创新经济学》中提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了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傅家骥教授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的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供给来源或者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方面,孙艳(2002)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应该与高校、科研单位等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陈抗(2006)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博弈模型。”年志远(2004)根据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研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认为“中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学界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集群式创新和创新网络等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而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和适用性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二、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必须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按照不同的范畴可作不同的分类,按照技术创新方式不同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

一是自主创新。主要指创新主体依靠自身力量,独立研究开发出新的产品或工艺,并完成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过程,是一种激进型的创新。自主创新创新幅度大,获得收益较高,企业在市场上处于领先者地位。但是进行自主创新成本较高,研发经费投入较多,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都比较大。二是合作创新,主要指不同企业、不同行为主体(一般是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间)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合作研究开发新产品或新工艺。其合作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资金入股的形式进行合作;以资金、人才、成果的形式进行合作,也可以是技术需求方、技术中介和技术供应方三者之间进行合作。三是模仿创新。主要指创新主体模仿自主创新主体的思路和行为,吸收、消化自主创新的产品和工艺,或直接购买自主创新的产品和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进而开发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或工艺的创新行为。

本文拟从“智猪博弈”模型,结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探求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三、“智猪博弈”模型及其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应用

“智猪博弈”的背景:假设猪圈内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圈内一头是食槽,另一头有一个控制猪食的按钮,按一下按钮,就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这一行动将付出2个单位成本。若大猪先到,则大猪吃9个单位,小猪吃1个单位;若小猪先到,则大猪吃6个单位,小猪吃4个单位;若同时到,则大猪吃7个单位,小猪吃3个单位。大猪和小猪都只有两个选择,按或等待。不同选择组合下相应的矩阵为(如图1)。

在市场经济中,大企业相当于大猪,中小企业相当于小猪,按电钮相当于进行技术创新。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判断对手的实际情况,就自己的技术创新行为进行选择,通常都有两种选择,自主创新和等待模仿创新。现假设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同时在进行一项创新,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为c1,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本为c2,由于二者自身情况的差异,c1r2;故大企业的净收益为r1-c1,中小企业的净收益为r2-c2,且(r1-c1)>0,(r2-c2)>0。当大企业创新而中小企业不创新时,大企业的成本和收益同上,中小企业利用其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技术的外溢性对新技术进行模仿,仍能获得r22的收益,且由于节省了研发费用,使得r22>(r2-c2),当大企业不创新而中小企业创新时,中小企业成本同上,但由于技术的外溢性和大企业能大规模生产,所以中小企业只能获得r23的收益,且r23

如图2所示,对大企业来说,当中小企业选择进行技术创新时,由于(r1-c1)>r12,所以创新是大企业的更优选择;当中小企业选择不创新时,大企业知道除非自己能有效控制市场,否则选择不创新就有可能面临损失全部市场份额的危险,所以创新仍是大企业的更优选择。而对中小企业来说,当大企业选择进行技术创新时,(r2-c2)

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分析

与大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有其突出的优势:一是中小企业建成资金少,建成周期短。二是组织机构简单,决策机制灵活,对市场需求的多变性适应能力强。三是生产总量少,适合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试验。

同时中小企业也存在以下方面的劣势。一是资金方面。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中小企业自身资本少,仅仅依靠自身的资金难以满足技术创新的高投入。在银行贷款和市场融资方面又处于明显的劣势,企业可用于贷款抵押的资产较少,资信等级程度不够,难以达到银行发放贷款的限度,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发行股票或债券。风险投资公司也会考虑到风险因素较少的把资金投向中小企业。二是资源方面。创新人才的缺乏,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就要求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都有高素质的创新人员。而在我国,绝大多数的高端知识分子都集中在政府、国家企事业单位等机构。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整体上比较落后,利用率低,这就造成资源限制和极大地浪费,也制约着中小企业进一步的技术创新。三是风险方面。中小企业在风险承受能力上较大企业相比较差。由于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只能进行单一的研究开发,很难像大企业一样在进行研发的同时从事其他类似的研究,以便替代和补充,从而分散和降低失败的风险。

五、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从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和“智猪博弈”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模仿创新是中小企业现阶段最优选择。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整个社会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总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要以模仿创新为主,以合作创新为依托,最终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俊喜,马钧,张玉莉.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5篇

内容摘要:生态环境破坏的日益加重,使人类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最终要依靠技术进步。本文分析了绿色技术发展及绿色专利申请状况,并在探讨国外绿色技术专利申请制度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绿色技术 低碳经济 绿色专利

绿色技术发展与绿色专利申请状况

绿色技术,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和资源而对环境科学的应用,以消除人类参与导致的负面影响,其目标是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主要包括:回收、水净化、污水处理、环境治理、固体废物管理、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及减排技术等。美国环境保护局根据美国的情况确定了主要环境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列出了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十二个方面的主要技术领域,它们是:能源获取技术,能源储存技术,能源最终使用技术,农业生物技术,替代与精细农业技术,制造模拟、监测和控制技术,催化技术,分离技术,精密制作技术,材料技术,信息技术,以上这些用来克服上述环境风险的技术为绿色技术的主要内容。

绿色环境技术发展较快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日本和德国,从2005年到2009年,上述三国该领域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1%、15.2%和10.1%,2009年,三国合计占该领域全球国际专利申请的比例达到61.2%(见图1、表1)。这充分说明,在后危机时代以“低碳”为主题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主要发达国家正在率先抢占技术制高点。

从1990 年至2009 年,十年间全球共公开了11 万余篇低碳技术专利申请。太阳能、先进交通工具、建筑和工业节能相关技术领域是申请量最多的三个领域,各技术领域中,日本、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均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进行国际专利申请是各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知识产权布局、抢占创新制高点的重要手段,除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放缓外,2005年至2008年绿色环境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公布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6.2%,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新亮点。中国的环境技术PCT申请为2.7%,远低于美国的24.7%和日本的23.9%,差距巨大。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达国家有义务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友好技术并提供资金支持。但由于缺少应有的政治诚意,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实施机制,十几年来发达国家并未真正兑现转让技术和提供资金的承诺。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发展中国家也表达了对知识产权限制气候技术交换问题的担忧。此外,绿色专利技术对于减缓气候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通过建立全球伙伴关系推动“低碳转型技术和气候友好技术”的开发和转让。

多年来,国际组织一直呼吁发达国家通过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帮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和改善环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促进、资助环境技术或其他专有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994年通过的《WTO协定》序言和《关于环境与贸易的决定》,确认了贸易与环境措施协调的重要性。WTO法律框架内的各主要法律文件也都规定,各国有权采取环境例外措施,用以对国际贸易实施必要限制。尽管如此,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一直进展十分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专利制度和商业利益使得发达国家推动技术转让的政治意愿动力不足。

国外绿色技术专利申请制度的推进

(一)美国

美国专利商标局于2006年8月推出“新加速审查程序”。凡是有关于绿色科技且尚在审理中的专利申请案,一旦申请人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出加速审查的请求,美国专利商标局受理后会安排加速其审查作业。根据此程序美国专利商标局对发明创造均可在12个月内完成审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0年1月初公布了一项总额23亿美元的税收优惠计划,旨在通过推动绿色能源来增加就业。该计划覆盖了183个项目,涉及太阳能、风能和其它节能项目。同时规定有关气候变化对外资金援助的条件以及严格执行现行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要求。可见,美国正在利用知识产权这把利剑,维护其在绿色经济中的技术优势,创造就业,占领新的制高点。

(二)英国

自2009年5月12日起,英国知识产权局(UKIPO)启动“绿色专利加速审查专案”,凡是有关“环保”技术于2009年5月12日以前提出的专利申请案,申请人可提出请求加速审查,以使这些致力于环保产业的企业申请人可及早取得专利,加速环保产品的上市时间,“绿色”专利加速审查程序,此类申请最短有望9个月获权。同时申请人需以书面申请,注明他们的专利申请是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理由,并提出申请加速的程序:检索、审查、检索与审查合一或者公开。这项服务有助于绿色技术发明的加速申请审查,同时英国知识产权局对其系“绿色技术”的理由本身不做详细的审查,但如果明显不合理的则予以拒绝。

(三)日本

为加快对节能减排等“绿色技术”研发成果的保护,日本专利局(JPO)自2009年11月1日起试行将“绿色申请”列入专利优先实审优先复审范围。此举将大幅缩减“绿色申请”的实审周期,其“一通”周期由原来平均29个月大幅缩减至2个月。申请优先实审和优先复审者,须在“优先实审相关情况说明”和“优先复审相关情况说明”中简要阐述其发明是具有节能减排效果的技术。提交“实施关联申请”时,则须将自其专利申请日起两年内的相关投产情况记载于申请文件中。

(四)澳大利亚

发展绿色创新需要行业的巨额投资,澳大利亚政府希望对此能够予以全力支持。澳大利亚启动绿色技术专利申请加速审查通道,将涉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环保型技术专利申请的待审期降至4到8周。加速审查请求可在申请提交后提出,申请人应提交书面申请,并陈述该申请需进行加速审查的理由。专利申请是否符合加速审查条件将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满足的一点是,申请应涉及绿色技术领域。申请人提出加速审查申请无需缴纳额外费用。

我国绿色技术专利申请制度发展策略

(一)根本解决路径

1.自主创新求发展。这应该是我国研发单位和企业的根本出路,这些企业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力图从根本上摆脱危机,但困难较大,产品和技术大多被发达国家企业的专利技术所覆盖。从发达国家在世界上申请的各种专利布局来看,比如低碳经济、清洁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等基本已经全部到位。从技术层面来看,发展中国家在整体低碳经济的时代都难以逾越这个格局。特别是资金不足、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差等方面较为明显,对中小企业来说,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大企业来说也是举步维艰。

2.规避专利权求生存。做好绿色技术的专利分析和预警。通过专利数据分析,能够有效跟踪创新主体在绿色技术领域的创新趋势,了解国内企业掌握的绿色技术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分析相关技术的成熟程度以及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比如可以采取监视专利期限,寻求专利未覆盖地区等办法,研发立项立足于快要到期和未在某地区(如中国)申请专利保护的专利技术,寻求相对稳定的市场。但这种做法可解一时之困,总体来说,不太可靠,且难成大器。

3.跟进创新求交叉许可。在原创发明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挖掘或补充,在原有保护范围之中进行可行的选择发明,从原创发明内部限制其专利权,从而获得新的专利保护和相应的市场。这种方式非常可行且具有战略性意义。其根本在于从以发达国家企业为主占有的较大的专利权覆盖面当中寻找缝隙或特定的区域以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明,以求限制原专利权人在某些地区应用新的发明,从而可能达到交叉许可的目的。这种策略的优点在于资金投入少,风险较低,见效快,但也会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原创发明通常为发达国家企业的发明,普遍具有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所以专利权人本身也会不断改进发明,提出新的专利,因此这方面的竞争可能更多的会表现为技术、信息和研发速度上的竞争。

(二)其他措施

1.强制许可。专利是保护绿色技术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形式,为了平衡利益,许多国家都在其本国专利制度中包含了限制权利人滥用知识产权的强制许可制度。但是实行强制许可有很多限制,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许多发展中国家主张在绿色技术转让的问题上类比医药产业适用强制许可制度,但发达国家则明确主张,绿色技术相关产业与医药产业不同,不能适用强制许可。例如,美国作为绿色技术专利大国已经在2009年修改了相关的法律,加强了绿色技术转让和扩散的壁垒。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2009)》、《对外业务和相关项目融资拨款法案(2010)》以及《2010和2011财政年度外交关系授权法案》。这些法律包含了对美国参加任何国际气候变化事务的限定条件,同时规定有关气候变化对外资金援助的条件以及严格执行现行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要求。在绿色技术领域,巴西、印度等国也对于实施强制许可大声呼吁,谋求在国际舞台中拥有更多的谈判筹码。我国应采取积极审慎态度,在不违反TRIPs协定的前提下,讨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中适用强制许可的可能性。

2.政策扶持。从20世纪末开始,发达国家开发绿色技术已形成一种潮流,并渗透到交通、化工、能源、制造等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美国1994年就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技术报告”,并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加拿大1993年即制定了绿色技术创新计划。日本政府倡导以绿色技术推动绿色革命,使其同电子技术和汽车技术并列成为日本在世界上领先的三大技术。欧洲制定的尤里卡计划,其中环境技术类项目占非常重要位置,有时仅次于信息类项目居第二位。

建议在我国已经出台系列政策鼓励节能减排,扶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强化知识产权管理,进一步提升绿色技术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水平。同时政府应该通过财税金融等制度的调整,推动企业加快利用绿色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水平,实现产业升级。而对于建筑节能,应该重视制订相应的标准,对材料的生产以及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实行监督,推动建筑节能的实施。

另外,绿色技术共享问题依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危机问题上的瓶颈,双方在转让技术知识产权问题上依然相持不下,存在较大分歧。在人类共同面临的气候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在转让技术问题上达成一致已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但是多哈宣言已经给了人们希望,灵活适用本国知识产权制度,进而超越TRIPs协定的规定。目前强制性的使用实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只是威慑手段,而与专利人合作,共建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技术转让与实施才是最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何隽.从绿色技术到绿色专利.知识产权,2010(1)

2.吕选忠,于宙.绿色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现代企业报六版,2008-10-28

3.刘河.日益恶化的全球气候危机促使―“绿色知识产权”再度浮出水面.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8-12

4.赵行姝.发展中国家有权分享“气候友好技术”.人民日报,2009-7-2

5.别涛,熊英.国际贸易中的“环境例外”措施.中国法学,2004(4)

第6篇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科技咨询 策略选择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技术创新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掌握相关的技术信息,这便是科技咨询的价值所在。我国的科技咨询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是咨询领域分工逐步精细化、专业化的产物,这又与咨询领域的逐步规范化和社会认可的普遍化密切相关。现代企业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进行科技咨询,而是要怎样进行科技咨询。

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科技咨询的关系

1.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Technology Innovation),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先生提出,一般是指企业在利益最大化目标的指引下,从一个产品或工艺新概念的产生,经过技术获取、工程化到商业化生产和开拓、占领市场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企业技术创新模式(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dels)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对系统化的方法和程序的总和。已有研究表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类型选择与企业的战略意图、规模、创新能力等因素相关。

技术创新模式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类型。下表1是几种常见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类。

2.科技咨询

科技咨询在语义上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对科学技术进行咨询(The Consulta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这里,科学技术是咨询对象,科技咨询就像经济咨询和法律咨询一样,都属于外延极为广阔的“咨询”范畴。第二种理解是应用科学技术来进行咨询(The Consultation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这里的科学技术成了咨询的手段,科技咨询等同于咨询。本文旨在考察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咨询问题,更倾向于“对科学技术”进行咨询,取义为第一种。

科技咨询按照咨询内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咨询领域(如表2)

3.相互关系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规范着科技咨询策略的选择。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一旦确定,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咨询的范围、内容与层次,以及相应咨询客体的选择。而科技咨询策略选择体现着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一定的技术创新模式引导和制约着特定的科技咨询策略,也就是说不同的科技咨询类型适用于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总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是制定企业科技咨询策略的前提条件,而进行科技咨询是企业顺利实施技术创新活动的现实基础。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咨询模式选择策略

1.模式选择程序

(1)企业的WSOT分析。主要针对企业的行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员工构成等因素进行分析。还要特别注意对企业外部环境中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科技发展、产业政策、宏观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机会和威胁进行研究。

(2)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技术能力的评价包括在内容上的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创造能力,以及在的范围上的现有技术能力、潜在技术能力和充分挖掘后的极限技术能力。

(3)选择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这一步是在前面对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基本特点、综合实力、技术创新能力等评估的基础上,完成对企业创新战略的制定。

(4)制定企业科技咨询模式。在已经选定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框架下,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科技咨询方案,进而结合咨询市场情况将科技咨询方案具体化。

2.模式选择策略

(1)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与科技咨询方案的适应性分析。不同行业、不同经济实力、不同创新战略的企业对技术信息的要求不同,适用的科技咨询内容也不同。企业应当依据自身的基本特点与技术创新模式相适应的原则,来选择相匹配的科技咨询模式(见图1)。图中,X轴、Y轴、Z轴分别表示技术创新模式、企业所属行业特征、以及科技咨询内容。任何一项科技咨询活动都会因为解决的问题不同、产生问题的用户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咨询特征,这就是我们确定X、Y、Z轴内容的依据。

注:X轴以技术诱因为分类标准,也适用于其他分类标准下的技术创新战略。

(2)企业科技咨询模式选择策略。3个轴,实际上给出了3个领域划分标准,对划分标准进行任意组合,能形成不同内容范围的咨询领域,并能在三维空间中找到相应的位置。比如在研究各行业中企业对技术咨询的重点需求是什么的问题时,我们很容易在咨询领域三维结构中找到研究课题所属的咨询活动行业范围。

在确定了咨询行业后,再根据企业的创新战略确定科技咨询的具体内容。具体见图2,图中d、e两个咨询领域三维空间坐标点分别表示纺织、机械行业中,企业在推拉双动型技术创新模式下的科技项目咨询。这种通过确定行业和创新模式特点,最终来确定科技咨询领域的方法,对企业的咨询需求具有普遍适用性。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咨询还需注意的问题

1.内部咨询与外部咨询

处理好内外咨询的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内脑”与“外脑”互用问题。“内脑”即内部咨询,就是企业设立的企业科协部门。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科协在企业技术咨询领域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技术内部承包,既为企业节省开支,又能做到企业内部人才的智力资源开发利用。求助于“外脑”,进行外部咨询,是咨询市场逐步精细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除了一些专门的科技咨询机构外,高校和科研部门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领地。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注重与科协等中介服务管理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2.科技咨询与其他咨询

根据国外对咨询活动划分的模式,以及国内咨询业发展的情况,我国的咨询业基本上是按学科属性来划分的。除了科技咨询外,还有工程咨询、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涉外咨询、专业咨询和决策咨询7大并行咨询领域。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离不开企业决策系统的支持,企业的管理活动成效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科技咨询的水平,而企业的成长则更依赖于情报等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一些产品国际化程度高的企业进行涉外咨询显得尤为必要。由此,做好科技咨询的同时,必须配套以相关咨询领域的信息获取,从而,从软件环境上为企业技术创新做好保驾护航工作。

参考文献:

[1]甘利人等:我国咨询领域划分与构成初探[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5.6:1~4

第7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导入;技术效果

长期以来,建筑业一直被视为技术落后的领域。这一方面在于其劳动密集的生产特点,另一方面也源于其技术创新的落后。本文主要研究解决建筑企业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实现技术创新的问题。目前建筑业广泛采用的低层次、不连续的明示性知识导入模式是导致建筑企业创新能力低下和技术雷同化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对于广大技术经济条件较差的中小建筑企业,提出了在同一经济区域内建立以当地建筑大企业为龙头的联营体创新合作模式;针对少数技术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型建筑企业,提出了围绕建筑企业核心技术的外在技术合作及并购导入模式。

一、建筑业技术导入模式的种类

建筑业的技术导入就是指建筑企业在生产建筑产品活动时主动地将游离于建筑企业的外在技术资源或技术的物质载体吸引到企业的内部生产活动中来,并加以融合的过程。根据建筑技术创新的外在导入技术资源同实施导入创新的建筑企业的关系,可将建筑技术导入分为三种基本的导入模式:通过市场交易导入技术或者说是技术的市场购买模式、通过准内部化的方式导入技术或者说是通过介于市场和内部化之间的方式(战略联盟)导入技术,通过内部化方式导入技术或者说是通过并购实现技术导入。

1. 技术购买,是指实施创新的主体通过市场向外在的技术创新源直接交易购买技术。一般购买含新技术或新工艺的成套设备、关键设备或单项设备、技术许可、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商标权许可、技术服务以及技术咨询。

2. 通过准内部化方式导入技术,即通过介于市场和内部化方式(战略联盟或合作)的方式导入技术,是企业双方或多方为获得某种外在的创新资源所采取的非市场导向交易方式。根据合作对象的不同,具体可分为两种战略联盟类别。一种是企业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另一种则是企业同R&D机构的合作。根据合作的紧密程度,战略联盟的形式是多样的,可分为合同创新模式、项目合伙创新模式、基地合作创新模式、研究公司合作创新模式等。

(1)合同创新模式是指以合同形式确定的合作创新模式。通常由委托方提供资金和规定创新目标,受委托方提供人力、设备并实施创新过程。由于竞争越来越综合化,因此对企业而言,这种创新模式不应该成为创新的主要模式。

(2)项目合伙创新模式是指企业为完成某一特定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通过合伙投入并合作组织研究与开发过程,共享研发成果的一种合作创新方式。从单个项目上看,这种合伙的创新模式的确有助于项目的迅速研发,然而对于企业而言,从长远的技术能力发展角度上看,由于项目的分散进行使企业间不能共享创新的经验和技能,这无助于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另外,合伙创新对合伙企业的技术有着较高的互补性要求。因此该模式也不是企业长远的创新模式。

(3)基地合作创新就是指企业同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共同技术创新的基地的一种合作形式。一般由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大学或研究机构提供场地和研究人员。从组织特征上看,企业基本上不涉及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基地没有很强的约束力。从产权上特征上看,有两种安排:一种是基地所在单位拥有;另一种是参与企业同基地企业共同拥有。另外,基地合作企业参与较少,虽能获得过程中的信息和经验,但不能分享过程中直接经验。

(4)研究公司合作创新模式是企业为增进和加速某一或某些技术领域的创新而共同组建的股份制合作组织。从产权特征上看,凡研究公司主持的或资助的项目所有成果都属公司所有,成员企业或持股单位要取得使用权,得向研究公司支付一定费用。另外,创新成果亦向外开放。从过程特征上看,成员项目共同参与项目的选择并共同参与执行,不仅能分享创新的中间成果与最终成果,还能分享到创新过程中的直接经验。

3. 内部化方式导入技术是指企业出于创新的目地而对那些掌握本企业重大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外在技术资源实施兼并的方式。该种方式有利于消除重复性研发工作,减少不同部门生产中互不信任而出现的机会成本,防止技术合同交易所带来的“双边垄断”后果。在技术效果上,具有整批交易的特点,可迅速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直接进入相关的技术领域。

二、技术导入模式的效果及其选择

(一)技术效果比较

不同的技术导入模式对创新导入主体有不同的要求,也存在着不同的技术导入效果。因此了解和研究各种导入模式的特点,有利于帮助建筑导入企业选择合理的导入模式,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率。

(二)建筑业技术导入模式的选择

建筑业的技术发展历程体现了建筑业技术的外在导入特性,如下图:

公元前4000年

公元前2200年第一部建筑法规Hammurabi

公元1176年石桥取代木桥

公元1775年第一座铸铁桥

公元1824年水泥浆

公元1850年强混凝土

公元1856年钢工艺

公元1861年第一座起重机

公元1885年公元1986年

建筑技术发展

The History of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这些技术的出现导致了建筑业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技术创新。作为建筑技术融合系统中的一部分,新材料和新组件以及以此相关的新设计技术对于传统建筑企业的技术平台来说正显得越来越复杂化和隐含化 [2]。因此,建筑企业采用较为长期的稳定的合作模式和并购模式有利于建筑企业获得隐含性较强,技术较复杂的外在导入技术,有利于建筑企业能力的发展,避免技术的雷同化和形成能力的差异化。

并购模式是对技术掌握最彻底的导入模式,它能够迅速促进并购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企业规模的增长,但它也有不利的一面,即要求并购企业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和企业的规模是呈正相关的。

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建筑企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资金缺乏,技术能力低下的状况,因此上述的并购导入模式是不适合的。本文认为对于大多数技术经济条件较差的建筑中小企业应积极发展这种稳定的、较为长期的合作创新模式。

三、结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迎接国际大型建筑集团的挑战,通过产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劳动生产效率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研究解决建筑企业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实现技术创新的问题。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建筑行业当前采取的创新模式应为具有长期、稳定的技术导入合作和并购等较高层次的创新导入模式。由于学识和理论深度的欠缺,本文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的探讨和深化。

【参考文献】

[1]陈松.技术导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1999.

第8篇

民营科技企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发生,技术创新速度和传播速度加快,导致高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大大加快,生命周期大大缩短,这使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研究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对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及关系

技术创新模式是企业在正确地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企业技术创新总体目标部署,是为实现创新目标而做出的策划和根本对策。从民营企业与外部经济环境关系出发,可将技术创新模式分为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与合作创新模式。

从技术知识的获取方式来看,以上三种创新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化模式,即通过自身的研发活动获取所需的技术知识;另一类是外部化战略,即通过技术学习活动来获得对自己有用的技术知识。这两类创新战略是密切联系、相互结合的。一方面,单纯的封闭式研发的效率较低,另一方面,技术学习又总是伴随着相应的内部研发活动,因为这样有利于企业对学来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而且竞争优势终将会体现在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上。显然,自主创新模式是典型的内部化模式,而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则属于外部化模式。模仿创新是一个“引进—吸收—创新”的渐进过程,技术引进是基础。在技术引进的不同方式中,技术合作是一种典型的企业间学习型合作创新方式。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去考虑,技术贸易和学术交流也可以看作是合作创新的特定形式。因此,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不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有相互重叠的部分,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

创新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企业自身的创新资源、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市场环境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模式的选择。从我国民营企业目前的研究开发资金、技术能力以及创新体制的制约情况来看,合作创新将是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壮大自身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绩效的必由之路。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约束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投入,需要企业具备充分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一个完善的创新体制。这些需要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约束,而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这几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根据一份对浙江各地的民营科技型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对民营科技企业可言,缺乏创新资金、创新风险过大是阻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经济约束;缺乏人才和研发支出比例小是企业自身的能力约束;而企业产权不清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是制度上的因素(见表1)。

民营科技企业合作创新的必要性

在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普遍缺乏研发资金和技术能力,科研体系与产业体系脱节的现状下,除了一些经济和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从事自主创新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选择应该是脚踏实地,一方面通过改革和结构调整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快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另一方面选择适当的创新战略,在低水平上起步,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为提高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克服资源约束,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创新,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合作创新打破了企业自身的界限,促进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有限的技术、资金、人才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各种资源能够得到更优化的配置。随着研发的不断深入、复杂化程度加剧以及研发难度加大,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剧;与此同时,研发成本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研发不确定性的提高和研发成本不断加大所带来的风险对于大部分民营科技企业而言是难以独立承受的,而合作创新可降低和分担民营高科技企业在研发中的风险和成本。

各企业间可获取互补资源。随着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断的复杂化,跨部门的特征也日益明显,各个技术学科和领域之间的相互补充日益重要。民营高科技企业可能在某一领域具有其专业优势,但很难依靠自身的资源来实现所有的创新目标。合作创新能够将更多符合需要的研发资源聚集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这些互补性的资源之间还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创造出别的资源,而后者既具有稀缺性又具有难以模仿性,能够帮助联盟的成员在市场上更好的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

合作创新可加快市场进入速度。有些民营高科技企业可能在研究产品本身上具有优势,而一旦涉及到自行对产品生产设备与工艺的设计与开发或者互补产品的设计,就不再领先了。大多数高科技产品具有时间性,如果错过了最佳上市时间,这种产品很有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如果能适当选择合作伙伴,例如技术较强但推广能力较弱的企业与推广能力较强的企业合作创新,能够有效地缩短从研发到市场整个过程所占用的时间。

民营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模式

合作创新机制的总体模式

民营科技企业合作创新机制的总体模式如图1所示。在该模式中,同一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机制和横向合作创新机制是民营科技企业争取企业外部创新资源,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的重要途径。

合作创新模式的内容

同一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机制同一产业上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既可以是前向合作,也可以是后向合作,还可以是双向合作。前向合作是民营科技企业与产业链上游企业间的合作,后向合作是民营科技企业与产业链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双向合作是民营科技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合作创新的形式取决于民营科技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与上下游企业

间的关联性及技术创新的需要等。这种合作关系可以发生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紧密强度。只要能有利于技术创新,并能实现利益共享,任何合作形式都是可取的。具体合作方式应不拘一格,主要有:合作伙伴间定期或不定期的知识、技术、信息交流;构建松散的、动态的、开放的虚拟创新组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沟通;技术援助,包括互派技术人员直接帮助合作伙伴解决技术难题,相互提供相关信息和试验条件,向合作伙伴提出产品改进的建议等。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特别是相邻的上下游企业在市场上存在依存关系,在技术、信息的供求方面有互补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合作利益为核心的合作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竞争者间的竞合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中一个必然趋势。如美国的18家电脑厂商和半导体制造商共同实施一项称之为MCC的计划,他们联合起来研究包括新峁埂⑷砑腿斯ぶ悄艿牡谖宕缒裕芯砍晒筛髦靼斓ノ蛔ɡ褂?年。这种合作是强强合作,他们各有所长,可以集结各种资源和各方优势,节约研究成本,缩短创新周期。

与学校、科研机构的横向合作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民营科技企业总体实力还比较脆弱的情况下,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往往难以完全解决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此时,社会支撑力除了政府以法律、法规、政策等方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外,还要求学校、科研院所等其他社会组织在技术服务、成果信息、风险投资、文化氛围等方面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虽然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但他们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具有人才优势、知识优势、成果优势和良好的实验条件,与民营科技企业合作创新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他们之间合作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项目式、合办研发机构、委托开发、技术入股投资、以契约的形式结成永久性的合作伙伴,也可以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层面上的合作。

参考文献:

1.李纪珍,研究开发合作的原因与组织,科研管理,2000

2.陈铁军,吴添祖.浙江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动力和创新障碍分析.软科学,2002

3.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编:中国民营科技政策法规选编[R],2001

第9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工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天津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认识提升天津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一、技术创新能力概述

1.技术创新能力概念。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的基础能力,是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的核心,包括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等。企业技术创新一般分为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三个阶段,各阶段相互作用,并呈螺旋式发展。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集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能力和过程能力为一体,较好地反映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当前的实际能力与绩效。2.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李海东,吴健,易娟娟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出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研发机构硕博占比、人均R&D内部支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和技术市场成交金额等指标。通过回归分析,认为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技术研发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人才与资金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还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程度。张梅琳强调,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指标有技术能力、决策水平、资金和人才投入、内部管理能力、设备及信息等因素,这些因素在技术创新的研发、设计、试制与生产阶段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外部因素中,政府政策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李晓霞以上海制造业为实证,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实证分析

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诸多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降维处理,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1.变量选取及样本数据来源。(1)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F)为被解释变量。(2)解释变量: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影响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出于数据收集的便利性及研究的合理性,选取的解释变量指标包括:R&D经费支出总额(X1)、R&D人员全时当量(X2)、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3)、新产品销售收入(X4)、专利申请数(X5)、R&D项目数(X6)。(3)样本数据主要根据天津市统计年鉴,选取2001—2015年天津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上述6项指标数据。2.统计结果分析。(1)KMO和Bartlett的检验。为避免伪主成分分析现象,需要进行KMO检验与Bartlett球度检验,将样本数据输入SPSS19.0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测度检验值为0.774,Bartlett球度检验的Sig值为0<5%,适合运用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2)系数相关矩阵。表1为系数相关矩阵,结果显示,天津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而且系数都比较大,接近于1,因此很适合使用主成分分析(3)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方差贡献率为94.165%。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4)主成分系数及主成分表达式。通过提取主成分,得到R&D经费支出总额系数为0.984,R&D人员全时当量系数为0.952,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系数为0.983,新产品销售收入系数为0.982,专利申请数为0.972,R&D项目数系数为0.95。在这些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中,R&D经费支出总额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最大,其他因素作用大小依次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项目数。根据主成分在各变量上的载荷,可得出主成分表达式如下:F=0.984×X1+0.952×X2+0.983×X3+0.982×X4+0.972×X5+0.95×X6。

三、提升天津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1.构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技术创新决策上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制定相应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措施,进一步完善现代制度、培育技术市场、构建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企业在感到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时,才会更加重视改进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以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2.选择适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关系到技术创新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和能否持续开展,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类型来看,通常有内部型、合作型和合同型三种模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技术创新资源条件和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对于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企业,可选择内部型技术创新模式;对有资金但技术力量相对不足的企业,可选择合作型或合同型模式。,同时,还要考虑市场开拓因素,以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3.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之间的关系。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涉及技术引进问题。在此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在技术引进中重视消化吸收,只有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在技术能力上增强综合竞争力。重视消化吸收的投入是提高消化吸收能力的关键,因此除了企业重视自身投入外,政府还应给以一定的扶持,尤其在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的消化吸收投入方面,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袁剑峰.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J].管理观察,2013,(6):42-43.

[2]李海东,吴健,易娟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4,(1):114-116.

第10篇

[关键词] 创新模式;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

共性技术第一次被明确定义是在1988年美国ATP(先进技术计划)上:一种有可能应用到大范围的产品或工艺中的概念、部件、或工艺、或科学现象的深入调查。在这个定义中,共性技术及其与之相对应的“专有技术”是就它所服务的范围来说的[1]。

产业共性技术不是直接面向市场的技术,但却经常是跨产业部门的重要技术,为多项其他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多用户所用,规模效应明显。对于今天逐步走向自主创新的中国,产业共性技术对促进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具有突出的意义[2]。

1 产业共性技术分类创新模式研究

1.1 产业共性技术分类

目前,产业共性技术的主要分类依据为产业共性技术涉及的层次角度、技术重要性、公益性尺度、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共性技术确认的时间次序(如表1所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马名杰[3]从产业共性技术的重要性角度将其分类为关键共性技术、基础性共性技术和一般共性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是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这类技术影响面最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明显。关键技术最明显的特征是重要性和瓶颈性:重要性指该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或提高产业竞争力有决定性影响;瓶颈性指如果该技术不能进步,其他技术也将受到制约[4]。基础性共性技术是指测量测试和标准等技术,这类技术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必需的基础性技术手段。除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共性技术外,其他的共性技术被称为一般共性技术。

1.2国外产业共性技术分类创新模式研究

对于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模式,涉及的组织形式非常之多,对于各种产业共性技术而言,选择适合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能够更好地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国外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发主要有政府引导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种模式。政府引导型以美国、欧盟、加拿大为代表,其共性技术的研究主要依靠高度发达的市场机制,政府只负责引导,企业起主导作用;政府主导型以日本、韩国为代表,这些国家长期实施技术追赶战略,需要政府动用行政力量,通过各种计划、政策推动官产学研结合,实现从引进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5]。通过研究国外较为成熟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寻找不同类别产业共性技术适合的创新模式,以实现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规范操作,实现官产学研的共赢,对于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2.1 关键共性技术——科技计划

除基础研究计划之外,国外的科技计划一般都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支持产学研合作。国外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计划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综合科技计划和专项科技计划。

科技专项选择项目的主要方式为:①竞争性的、同行评议制度遴选项目,而且商业应用前景是重要考虑因素,商业计划评估由私营部门完成,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评价一般由学术界专家进行;②在国家社会经济目标之下制订国家科技计划。经费资助的形式主要有3种:①根据申请项目的创新性和项目本身是否具有发展潜力而进行低息贷款或无偿资助;②每项项目根据是单个企业或联合体确定资助上限,但不超过一定的比例;②全部由政府出资,主要是针对政府指定或设计的计划而言。

1.2.2 基础共性技术——“国家队”

科研院所主要研究方向是为各类标准的制定提供大量科学研究成果和试验数据,与工业部门一起发展并应用技术、标准及测量,如美国的NIST(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以及在研究产业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之外,对于其他产业技术进行研究,如日本AIST(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国家研究所主要是由政府全额拨款的政府内设部门,或由政府提供大部分经费的非营利性组织。

虽然不同国家研究所在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方面存在差异,但具有两个共同之处。首先,由政府提供全部或大部分经费,不要求自负盈亏。美国和加拿大政府提供了全部研究经费,基础研究的研究领域、研究计划及经费使用方式均由研究项目负责人自行决定;即使在进行了独立法人制度改革的日本,政府也只对研究机构采用了企业会计原则,以民间企业化的方式经营,不要求其自负盈亏。其次,国家研究所负有与产业界进行技术合作,以及向产业界进行技术转移的职责[6]。

1.2.3一般共性技术——联合创新组织

以美国为例,在美国政府财政资助下,成功的战略技术联盟莫过于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 SEMATHECH。1987年,在美国政府年预算补贴10亿美元的资助下,14家在美国半导体制造业中居领先地位的企业组成R&D战略技术联盟,即SEMATHECH。其使命有二:其一,提高半导体技术的研究数量;其二,为联盟内的成员企业提供研发资源,使其能够分享成果、减少重复研究造成的浪费。SEMATHECH本身是一个不能出售芯片的非营利性组织。

日本的技术研究组合,是企业进行共同研究开发的典型形式。每个研究开发课题各企业联合进行,研究开发人员完全来自参加企业,研究组合和独自的研究人员完全不存在。另外,研究组合没有独自的研究设施,即使共同研究时,研究人员也是由参加企业派出,纯粹意义上研究组合独自的研究人员不存在。是由参加研究组合的企业的缴付金和政府的助成金构成的[7]。

2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建议

目前,我国的科技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由科技部、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组织,科技计划为内容的“3+2”体系。“3”指的是“973计划”、“863计划”和支撑计划(攻关计划),“2”指的是R&D条件建设和产业化与环境建设。

转贴于

2.1我国共性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国家战略性意图不强,政府作用方法需完善。相关科技技术有支持“共性技术”的提法,但没有明确的标准,难以落实;没有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的专项(除“十一五”支持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课题——科技支撑计划安排;广东安排有“产业共性技术”重大科技专项);政府组织共性技术供给的组织方式不尽合理;缺乏层次,重点不突出;组织形式单一,多采取政府直接资助的方式;除科技计划专项外,政府如何在支持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作用,缺乏系统的思路和路径。

(2)国家队缺位,研究机构动力不足。院所转制促进了技术研发贴近市场需求,但共性技术研发积极性不高,持续性差,功能退化;产业内竞争加剧,企业侧重于引进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无暇顾及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共性技术研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研究中心过于依附所在企业,缺乏进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动力;得到政府资助(部分经费)的非政府研究机构,未能发挥作用。

(3)合作研发组织及运作机制有待完善。单个主体承担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比较普遍,但每个企业、研究机构的能力有限;合作研发的“产学研”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如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绩效评估;缺乏促进合作研发的立法与政策体系。

产业共性技术项目选择机制需要完善: 评选专家的组成中,产业界人员不足;评选标准(不同类型共性技术的标准;产业化标准)、项目绩效考核标准没有明确统一的指标和方案。

(4)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融资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缺乏引导多渠道投入的机制。

(5)产业共性技术扩散模式需要创新。企业间缺乏共享产业共性技术的机制;行业组织没有发挥推广作用;缺乏推广平台。

2.3 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模式

(1)关键性共性技术:建立科技专项,支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对于此种共性技术,应由国家政府或国家级组织进行统筹安排,鼓励关键性共性技术的开发和创新,采用综合科技计划或专项科技计划的形式,由政府或基金进行投资或提供贷款,大力扶植关键性共性技术研发。

(2)基础共性技术:建设国家队(转制院所(中心)研究),提供基础共性技术。对于此种共性技术,企业很难直接从中获利,因此会在基础共性技术上投放较少财力和人力。但基础共性技术是推动整个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建立专门的科研院所或科研中心,给予实际的投资和补贴,促进基础产业共性技术发展。

(3)一般共性技术:联合创新组织(新型产学研结合),提供一般共性技术。通过建立联合创新组织,使企业之间实现更优化资源配置,完成对于一般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3 结论

目前,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研究已成为国家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反映了国家对于产业共性技术的重视程度。在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研讨会上,国内重要产业部门的专家学者都发表了看法。产业共性技术的关键不在于发展而在于选择,对于创新模式进行研究,力图用市场机制进行解决,由龙头转制院所、大学和企业结合,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产业共性技术的选择问题中,谁来选,怎么选都至关重要。产业技术的确立方式是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的前提。产业共性技术关系到产业竞争力甚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政府通过运用资源、补贴等形式对于产业共性技术的开发进行支持。转制院所大量积累人才、技术,支撑外贸产业发展。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创造技术创新链。将社会各种资源聚焦到企业端,为中小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

为了提升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速度及规模,建议以政府科技部门为主导,激励各相关主体参加,按产业共性技术类别,实施分类支持与资助,最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1)关键共性技术:协调现有计划,建立科技专项。

(2)基础共性技术:建设全额“国家队”、非全额其他机构。

(3)一般共性技术:支持培育联合创新组织。

主要参考文献

[1]吴贵生,李纪珍,等.国家创新系统中发展共性技术的对策研究报告 [R]. 1999.

[2]郭晓林.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及共享机制研究 [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3]马名杰.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的一般规律与组织 [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学术版,2005(7).

[4]李建玲,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比较研究——基于北京市科委资助科研项目的统计[J].技术经济,2009(6).

[5]李平,王蒲生,杨君游.传统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构建模式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9).

第11篇

    林业企业的大多数员工长期受着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很多观念也是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因此林业科技要进行创新,首要的任务就是人员的观念要创新。只是对于林业企业来说无论是从机制还是组织或者制度,要进行创新就面临着一个难题:现有职工转变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对所有员工进行大换班,注入有新观念的新鲜血液,那么对于社会的团结安定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寻找一个折衷的办法,即淘汰少数观念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员工,以激励大多数人转变观念。

    任何企业技术创新的本意都是将创新成果市场化,企业的本质是追求资本增值,因此体现企业创新成果的技术是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检验一项技术创新是否成功最终靠的也是市场,是消费者进行检验而不是某个委员会或者某个专家的评判。但现在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存在着轻市场、重技术的问题,对于市场竞争的态势把握不够深入。

    就现阶段的中国来说,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低,很多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历史原因,或者受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使得林业科技创新基础差,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并且科学技术创新从投入到产出收益时间间隔较长,技术创新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等,都影响着林业科技的创新积极性。

    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

    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林业企业自身投入为主体,吸收直接融资、风险投资和银行贷款等多方面的资金支撑,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研发投入,并且不断的进行扩大,以期有效地化解林业产业技术创新资金制约的矛盾。

    林业产业积极争取各种减免税收政策。其实林业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特殊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可以积极向政府争取相应的减免税收政策,取消林业产业科技开发费用的提取上限,切实增加对林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也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活动,建立有效的创新成果激励机制,从经营、生产、开发各个层次,各个环节提高林业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注重引进外资,加强创新投入。林业企业可以以技术更新、设备扩建等科技创新活动为主题,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或交流活动。由政府引导,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以拓宽融资渠道。参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是林业产业开展合作创新的有效途径。由中国政府引导,科研机构以及林业企业参与合作。另外,世界银行还会配备相关专用于专家团队科技推广、技术创新、学习培训的经费项目。通过应用和推广多项实用、先进的技术,可以极大的提高林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

    林业装备技术创新。对于国家现有的林业装备技术创新资源和创新体系进行整合,对科技力量的格局进行重组优化,建设流动、协作、开放和竞争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带动林业科技装备的技术进步,从而进入一个林业装备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建立起技术创新联盟,以创造知识产权为目标,以技术装备企业为主体,通过研、学、产联盟成员的共同创新和优势互补,形成一个稳定、长效的利益共同体。突破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构建共享的技术平台。

    科学的技术创新模式。现阶段我国林业产业的科技创新一般为三种模式:一是自主创新。但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真正应用该种模式的企业相对较少。二是模仿创新。此种创新模式是我国大多数林业企业的主选模式,但随着知识产权的越来越完善,这种模式也受着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林业企业运用此种模式的进程存在着相当大的阻力。三是合作创新。此种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间或者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进行联合创新。这种模式也是目前适合我国林业产业科技创新环境的最佳模式。合作创新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企业来参与、政府诱导企业自主、政府倡导企业合作三种体制。鉴于林业科技创新效益周期长、创新技术风险大、产品社会生态效益大等特点,林业产业相对比较适合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以及政府诱导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

第12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钢铁企业;模仿创新;合作创新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钢铁行业“十二五”中的九大重点任务,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产品升级,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钢铁产业链延伸和协同,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如何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并建立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快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安钢近年来的技术创新工作实际,对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安钢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已具备良好基础

作为国家特大型钢铁企业,安钢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是力争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鼎立中原,争创一流。立足中部地区,支撑中原崛起;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服务型钢铁;建设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带动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质精品钢基地。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近年来安钢已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发挥区域成本优势,以工艺创新为导向,以用户满意为目标,加强产品创新力度;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探索技术创新机制,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具体来看,安钢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具备以下基础条件:

1.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

目前,安钢形成了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中心在从事产品开发和技术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事行业领域尖端产品的开发,更要兼顾关键技术创新的研究,统筹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成为安钢技术进步的组织核心。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依托创新体系内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创新制度,与高等院校开展长期的技术合作,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循环发展之路,是形成特色创新体系的必然条件。

2.自我完善的创新能力

安钢长期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发展指导方针,针对新建项目工艺技术国际先进的优势,大力开展达产达效技术攻关,着重消化与吸收掌握起来难度较大的国际先进工艺技术,在实践中摸索与研究,以研究推动实践经验的积累,循序渐进,在消化与吸收中创新,在创新中消化与吸收从而实现自主创新,最终形成具有安钢特色的自主创新能力。

3.自有知识产权体系

安钢在培育和建立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再次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安钢特色的专有技术,并通过技术鉴定、专利申报等形式加以保护,形成以专利和专有技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对形成保护的自有知识产权进行经济技术评估并加以转让,提高自有知识产权的产业化转化率。4.知识结构新、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发挥各层次差异化人才的专业技术特点,安钢通过建立管理、技术、操作3种职业发展通道,全面打通可以发挥技术专长、实现个人价值的培养通道。建立完善的选拔与聘用机制,并配套以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形成了以榜样力量带动全体职工学知识、练技能的良好氛围。

二、安钢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

企业的技术创新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3种模式。结合安钢目前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具备的基础条件,以及在行业中的发展情况,安钢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应该以模仿创新为主,同时适当采取合作创新,逐步增强自主创新的比重。

1.以模仿创新为主的原因

对安钢来说,企业技术人才十分紧缺,因此如何在实现现有企业技术力量不流失的前提下,努力挖掘与合理使用企业技术力量中的稀缺资源,发挥这部分技术力量的领军效应,是企业在选择技术创新模式过程中考虑的重要问题。选择模仿创新可有效发挥安钢技术稀缺资源的领军效应,同时充分利用模仿创新风险较小的特点,回避技术与产品市场化竞争的风险,这也是安钢选择模仿创新模式的关键因素,即风险最小化。安钢选择模仿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率先创新对于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安钢在行业中的现状决定了安钢的技术力量无法满足率先创新所需要的必要条件。而选择模仿创新投入小、见效快,这也使模仿创新模式成为安钢的必然选择。

2.合作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目前,安钢自身的研发能力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完成率先创新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争取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必要多渠道借助企业之外的技术力量,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创新合作力度,从而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提高其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合作创新的对象选择上,安钢应集中有限的创新资源大力发展高层次的“产学研”合作,避免重复合作,回避低层次合作,建立长期稳固、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在合作创新的选择方式上,安钢应积极弥补技术创新短板领域,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过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培训等形式加强联合创新。在技术创新的合作方式上,安钢应在企业允许的条件下,采取股份合作型的“产学研”联合体,即企业以厂房、设备、资金入股,高校或研究单位以知识产权、技术入股,这样的合作方式既可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又可深化合作的深度。

三、安钢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1.大力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

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载体,也是技术创新体系中最关键的环节;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力量的层次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层次。因此,企业应把技术中心建设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使其在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为此,必须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人力资源投入与资金设备配备,确定企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创新课题,并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为课题提供技术支撑,将安钢的技术中心建设成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迅速提高的“催化剂”。

2.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

技术创新的实施是以企业为主体,并发挥全部的技术力量和创新资金参与。虽然模仿创新依靠外部技术资源的获得可以减少技术力量与创新资金的投入,但是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无论采取何种技术创新方式,都需要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运用能够提供的技术开发资金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并通过创新增加企业效益,逐步提高销售收入中技术创新资金所占比例。

3.建立畅通的模仿创新信息网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提供前期参考,无论是自主创新、模仿创新,还是合作创新,创新理念的产生均不会凭空出现,应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从行业发展趋势与现有资源共享中获取技术资源支持,从而使技术创新活动少走弯路。因此,采用模仿创新方式的企业要为模仿创新提供丰富的技术资源信息,只有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才能加快技术创新的开发与实施。只有充分利用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平台,技术创新人员才可能随时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技术交流,获取相关技术资源信息。因此,安钢应大力发展完善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建设,借助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平台开展前沿技术信息的查询与应用。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由于通过技术创新开发的产品,无论在人力资源还是创新资金投入方面,企业都有较大付出。因此,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首先想到的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对核心技术的保护达到对企业竞争地位的保护,使企业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在投入市场能带来可观效益的时间段内,尽可能不被别人仿制或延迟仿制的时间。运用专利保护制度,形成自己的产品知识产权体系,是每个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的必然选择。安钢有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可在由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相互融合过程中对自有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防止因行业中的竞争企业率先申报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结束语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通过向市场提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需求,从而为自己带来利润、创造财富;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可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帮助企业开发出具有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这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安钢作为我国中原地区最大的钢铁基地,只有不断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进而开辟和拥有新的市场,寻求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郑晓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探[J].中小企业科技,2000(7).

[2]艾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