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08:21: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明确数学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数学教师, 首先要搞清楚数学究竟是什么呢?研究的是什么东西呢?怎样进行教学呢?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得懂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数学研究的究竟是什么呢?有的科学家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既然数学是生活和生产中的科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所以,生活中也就缺不了数学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明确给出了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首先要对数学的教学目的有个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就得要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就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要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全身心学习的积极性。第一,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第二,以历史作为诱导,让学生对我国在数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第三,以现实材料为题材,教育学生要学会学已至用。第四,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实际需要选用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
其次: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
再次: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反复训练,让学生记忆深刻;教师要适当对学习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以次来激励其他学生的学习。
二、狠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长期这样,会让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因此,根据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转贴于
1:课前,认真构思,创设适当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课堂开头,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求知欲,既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又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因此,创设一个学生学习情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比如在进行轴对称的讲解时,我出示一张透明的白纸和一张简单的画,我问:你们能在这张白纸上给我画出和这幅一模一样的画来吗?学生马上回答:能。继续问:怎样画?这样一来,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之中,对问题进行实践性的探究活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培养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习惯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3: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对于初中数学来说,教学方法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出更适合的教W方法,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初中数学对学生来说向来是乏味而枯燥的,现有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很难激发出学生对其的兴趣,这是学生数学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所以,探索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对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实施改革的思路
1.1 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来说,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不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方法为:
1.1.1 提出层次性明显的要求,教师应按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级,并根据层次的不同,向学生们提出不同要求。
1.1.2 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鼓励,并针对不同学生进行长期的分层次的知识训练。
1.1.3 教师应尽量以鼓励和表扬的话语来评价学生,这样有助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1.2 营造学习氛围,活跃思维。通过情境创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获得参与的成就感,能够帮助学们快速的进入学习情境中,具体方法为:
1.2.1 在课堂上创设出精彩的开头,在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与知识相关的科学故事作为开头,也可以从不同的社会现实或生活实际为开头,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上来,让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
1.2.2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让整个课堂都充满活力,学生在这种活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1.3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也为其未来的人际交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使学生们能够共同进步。在这里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分组要合理,目标要明确,只有这样合作学习的作用才能真正的发挥出来。
2.新教学方法及实例分析
2.1 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这种主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指的就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教学方法。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其内在要求就是:要认清学生才是认识、发展和创造的主体,教师要做的是尊重其主体地位并对其进行引导。其教学步骤为:在设置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来猜想问题、发散思维对问题进行研究、灵活运用。
2.2 交流互动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活动,来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其是以教学内容为沟通渠道的,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能动性与柱体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方法。
例如,笔者曾在课堂中将一些硬币分给学生让他们进行金额统计,第一名学生是将硬币进行累加,耗时4min后,数出硬币总额为15元;第二名学生将五角硬币每两个一数,一角的硬币每十个一数,耗时2min后,数出硬币总额为15元;第三名学生将五角和一角的分别放在一起,然后分别进行计数,最后耗时25s数出硬币总额为15元。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这种对硬币的不同分类计数方式,引出整式的同类项加减概念了。
2.3 辨析应用式教学方法。辨析应用式教学方法就是通过问题实例DD小组研讨DD探索分析DD总结归纳的教学过程来进行研究性的教学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必须通过问题实例将学生的求知欲都激发出来。
例如,教师在讲解打折销售这一问题时,可以创设出一个售货的情境,通过打9折是何意这一问题,引出本堂课的重点:打折率×标价=最终售价。之后,可以针对这一过程提出不同的问题。如假设一个学生是老板,在将原价提高的基础上再进行打折销售,这是亏本了还是赚了?这样能让学生明白售价、标价和打折率三者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对这些知识能够产生出深刻的。
3 如何研究数学教育改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中心问题是切实、有效地促进和改进学生的学习。
一个富有时代特点的数学教师要有科学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要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和职业素养。比如,应认识数学科学归纳和演绎的两重性,按数学的本来面貌进行数学教学;应区分“题海”和练习,明确什么样的练习是有价值的;要有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应关心教学改革,并联系自己的教学、教育实际,从事教科研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在一线教师中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递进教学”、“主体参与型教学”、“加强过程教学”、“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建构观下教学方式”等研究,目的都是为了切实、有效地促进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和数学教学质量。
5.结合实际,使学生理解数学
由于我国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我国的学生与国外学生相比,对于提出合理的问题这一项有着很大的差距。作为一名新社会的教师,我们应做的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认知差异和兴趣爱好都要有所了解和掌握。我们还应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一下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魅力,认识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和它的实际应用,激发广大学生对数学这一科目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们的好奇和喜欢探究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在学生们学习几何体的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注意酒瓶,热水瓶等容器,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以圆柱体为主,可是这些容器为什么要设计成圆柱形?这样的课题都是贴近日常生活,又与数学学习密不可分的,在探讨中学生们可以充分体验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
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让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就必须要对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并不断的去实践,让优秀的教学方法能真正的被应用到课堂中,使其能够为提高学生数学能力而服务,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效课堂;网络媒体;学习氛围
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已成为初中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效课堂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已经深入落实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来,并成为初中教师的重要教学方法,便于促进初中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和理解,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性。
一、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弊端
1.教学模式单一、僵化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容易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严重的依赖性,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仅仅将课堂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感受视而不见。进行初中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对于自身单方面的努力十分看重,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尽管灌输式教学对于学生也会有成绩上的提升,但是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塑造,对学生的未来知识巩固没有起到建设性作用。
2.教学思想陈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教学模式也有所转变,但是教学目的和内容依旧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颇深。初中数学教师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应试教育观念,看重数学考试成绩,然而,初中生正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自主学习能力匮乏,尽管应用了高效课堂,但实际学习效果不佳。与此同时,传统初中数学课堂中并未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仅仅讲解数学题目的解法,学生在面对类似题型时同样难以解决。
二、高效课堂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善用网络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开始渗透到课堂中。合理利用教学手段,是教学思想转变的首要标志,更是高效课堂的重要辅助教学工具。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使教学方法更具针对性。应用多媒体课件,不仅会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更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线合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解题过程,明确解题思路,加深印象,优化数学课堂效率,如下图所示。其次,教师利用情景创设的教学方式,模拟数学课堂,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得整个课堂更加生活化,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便于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2.构建学习小组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水平互补的原则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学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初中生的合作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利用学习小组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例如,证明“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是底边中线”,提出问题后,各个学习小组学生都会乐于参与其中,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学可以加以适度引导,进一步强化这种合作学习模式。其次,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例如:“根式加减乘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自行探讨结果,将四则运算乘除法和根式乘除法有效结合,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益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3.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初中数学感兴趣,才会有高的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了解学生心理感受和接受程度,鼓励学生迎难而上,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温暖,促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数学课堂中。
例如: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困难,并且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对一个知识点或一道题均要认真对待,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其次,在生活方面关心学生的冷暖、喜好,得到了教师的关心照顾,学生会更加奋发图强,希望得到教师认可。
4.教师引导课堂
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非没有限制,而是在教师正确引导的前提下,有序进行。其次,教师不应当盲目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而是要真正落实教学内容,有重点地进行数学教学,例如部分教师将自我讲解时间控制在10 min内,剩余时间均用于学生自主讨
论,这样的课堂时间控制并不合理,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正确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应致力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心里热爱学习,提高初中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海青.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79-180.
[2]任芬.创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221-222.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难得的机遇,不仅要求我们改变教育观念,而且要求我们改变教学行为、教学方式。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特别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主动探索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学生一味说教以及“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适合于现代教学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学生全面的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学习、动手动脑、合作交流,进而探讨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结合自己多年的所见所闻和对新课改的理解,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经说过:“学生成功地学习一门学科与他对该学科的兴趣有较高的相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意识的“内动力”,兴趣能激发灵感。它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满腔热情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兴趣是可以通过培养得到提高的。
初中生在学习平面几何时的困难学生,不能适应几何的全方位变化,开始就产生恐惧心理,导致学生失去信心,缺乏兴趣,甚至厌学。平面几何所研究的对象,与以前所学过的内容大相径庭。小学高年级接触过的一些简单图形的认识,只是通过观察和实验,仅仅侧重于代公式进行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在思维方式上以形象思维为主。然而,单凭直观形象思维不能解决几何问题,必须通过观察图形,依据条件和已学过的有关定义、定理、公理,采用恰当的逻辑推理得到结论。这种思维过程既有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又有逻辑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运用直观的教具或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的声音、图像、文字、动画创设教学情景,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去猜想。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播放小熊乘坐各种轮子的小车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只有乘坐圆形车轮的小车平稳舒服,怡然自得。那么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圆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阅读、思考。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会”,不如教会学生“会学”。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抓好预习。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创新性、问题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放手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思考,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或提出自学后提出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备课备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意义、目的、方法。学生预习时,教师可设计前置作业,根据它进行阅读教材,或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找出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课前点拨,扫除学习障碍。
(二)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授之以渔,探究才有法可依。初中学生,探究学习是刚刚培养阶段,教师要从方法上一步步教起,循序渐进,才能让他们逐渐学会探究的方法而不至于遇问题时茫然不知所措。
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将学生的预习成果展示出来,把问题呈现在课堂上,经过筛选,再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要分得科学合理,编排的座位要有利于分组,采取就近分组的原则,四至六人一组,每组至少要有一名优等生。如教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折叠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等活动后,教师提问:“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吗?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这样,在操作和探索中自然地引入了“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开展辩论、共同探索、进行竞赛等。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问要问得到位,问要问得恰到好处。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问题要有启发性,问题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选择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由自发的好奇心变成强烈的求知欲。
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拨。让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将小组的讨论结果与大家分享,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并及时激励,组与组之间也可以辩论。教师可将典型的问题和未能解决的问题交优等生小组再讨论,。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教师引导,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点拨,或师生共同解决典型或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引导归纳、小结,指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对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一些熟知的实例。我们可以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作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比如函数概念,学生难理解课本中给出定义,教学中应通过事例:(1)火车的速度每小时120千米,在t小时内行驶的路程是s千米;(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再让学生举出函数的实例,比较,抽象、概括出函数的定义。
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归纳,教师进行点评,也可以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讲解。教师应以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以满腔的热情和丰富的情感去引导、感染和熏陶学生。把“爱”的雨露洒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要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让学生体验“快乐数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激思引探,质疑创新,归纳总结
教师不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应在如何激趣和提问方面下功夫,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让学生去质疑问难、发现创新。
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要正确处理好自学、讨论、讲解、练习的关系。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对归纳总结可以点拨。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作业,当堂训练。教师要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上下功夫,灵活设置。可安排在讲授新课前复习巩固,可安排在新知识的讲解讨论过程中,也可以放在教学内容完成后。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对课程中的知识点和作业中的问题,教师可帮助学生解决,达到举一反三,逐类旁通;达到总结提升的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当堂达到学习的目标。然后再布置课外作业。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布置课外作业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猜想能力;探索
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猜想结论”的基本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培养猜想能力的核心,而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验与猜想。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你必须是一个好的猜想家。”数学发展史中著名的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因为有了猜想的提出,才使得后来的学者努力探索,并对推动数学的发展起着方向性的作用,因此对学生进行猜想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适时设计问题情境,创设探索性的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充分联想,主动反思,将会使他们以一个创造者或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实践的氛围。
1.设计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是培养猜想能力的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接受辨别事物的前哨,是启动思维活动的按钮,观察是否深刻,决定了辨别思维的结果取向。因此,在设计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不要按某种套路求解,而首先要去仔细的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也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例如:小说《达•芬奇密码》中的一个故事里出现了一串神秘的数字,将这串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1,2,3,5,8,……则这串数字的第8个数字是¬¬_______。要从已知数列前面的数字结构中观察规律,起初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后一数与前一数的差分别为0,1,1,2,3,……当然这样揭示的所谓规律只是一种迷人的假象,并不能帮助解题。突破这种干扰需要再深刻的观察,更细致地分析,从中可以找到真正的规律是后一个数是前面两个数之和,学生依据观察到的这种规律,可以猜想出第8个数是第6个数与第7个数的和为21。
2.在设计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载体
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首先必须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教学模式。教师角色必须转变,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精选并据此设计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交流分析和整理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这个结论又是如何被应用的。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解了某些基础知识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技能也就随之提高了。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不要直接把定理抛给学生,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
①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纸片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ABC(如图1)并在各个角上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用准备好的小剪子把∠B,∠C剪下来与∠A拼在一起(如图2),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
②由此你能猜想出什么结论?
③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B+∠C=180°,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学生通过拼角发现,有一条过∠A顶点的直线l与BC边平行。于是学生找出了利用平行线性质来证明定理的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交流、探索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通过拼图猜想出了定理的证明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这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肯定,并及时进行鼓励,使学生在探索问题中享受成功的,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3.从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类比、联想是提高学生猜想能力的关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的思维是从与正在寻求的事物相似的事物,相反的事物或者与它接近的事物开始进行的,以后便追寻与它相关联系的事物,由此而产生联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通过对一些个别特殊情况的观察分析,从而导出一般性结论,或者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从而完成对事物的推测判断、获得新的认识,这是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在对数学问题的归纳、类比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对信息分析加工的基础上提出对一般性结果的猜想,触发对深层次关系的预感,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在初中数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定理等的教学中,未知的概念、性质、法则和定理等,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的。教师要按照“归纳、类比―猜想―证明”的思维策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例如分式与分数在定义、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四则运算等方面都很相似,因此可以通过与分数类比的方法来学习分式。
例如:⑴、约分 ,在做这个题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完成约分: ,学生找出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约数4,然后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分式 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 。
⑵通分:①、 与 ,②、 与 在①题中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很快能完成,在②题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最简公分母 然后利用分式基本性质完成, = = , = = 学生在①题的基础上完成②题就感到容易了。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决不能急于把全部结论“告诉”学生,而应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归纳、类比、猜想发现结论,从而使学生亲自感受结论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例如:(探索规律)①计算并观察下列每组算式3×5=15=42-1,4×6=24= ,7×9= ;②已知252=625,那么24×26= ;③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④从以上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证明自己所得到的规律吗?
这个例子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形式,使学生经历了从特殊事例进行归纳、建立猜想、并给出证明这样一个重要的数学探索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在探索问题中学生的猜想与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4.从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鼓励学生质疑和反思是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重点
我国古代《学记》中有句名言:“学贵在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疑就是质疑,就是反思,就是一种批判精神,当前数学课堂教学还没有摆脱传统的“照本宣科”“注入式”的影响。从例题到练习,从习题到考试都由课本或教师提供,无一不是让学生求解“学答”,学生有疑问常常被扣上“没好好听课”的帽子,课堂教学缺少质疑,缺少讨论研究,缺少反思创新。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已不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应该是学生依据教师创设的条件,创设的情境自己去探索、去质疑、去反思,去自我创新的主战场。因此,课堂上应该有一个“探索与发现”“质疑与反思”的环节,让学生能主动的提问、反思、总结和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善于将一些逻辑性强、抽象的数学内容设计成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数学问题,并鼓励学生对问题本身、解题途径、现成结论的质疑,敢想敢问,不盲目听从,不拘泥于现成答案,敢于标新立异,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例如学习了统计和概率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有一则广告声称‘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你听了这则广告后有什么想法?”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敢于对广告中75%这样的数据提出质疑:样本是如何选取的?样本的容量有多大?若该公司调查了4个人,其中有3个人用了这个产品,就说:“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产品,”这样得到的数据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显然值得怀疑。不可否认通过讨论,不仅提高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综上所述,数学猜想能力,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让学生在尽情猜想、严谨求证中领悟数学活动的实质――推理。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养成广视角思维习惯;同时,对培养他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颇有裨益,长此以往,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培养了学生诚实正直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2年第一版,北京师大出版社
[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2002年第一版 湖北教育出版社
[3] 《数学》(七、八年级上、下册) 2008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4] 《现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盛家勤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责任是为人师表”。所谓师表就是教师的师德行为和意志品质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和典范。教师是为人师表的职业,社会对教师的道德人格乃至为人处世的要求比对一般人高,这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光荣。教师的劳动始终具有示范性。在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是数学教师进行知识技能培养和传递传播的过程,还是以其自身的品德修养、知识修养、道德情操、为人师表、作风仪表、治学精神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它是任何其他教育因素都无法替代的。作为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数学教师,除了具备一般的社会道德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独特的而又高尚的体系。
教师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不仅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求初中数学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人格因素对学生所起的影响作用。“爱”是师德最本质的内涵,是师德的灵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爱是蕴涵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一种博大而深沉的爱,它是教师高尚情感的结晶,是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限于照本宣科,按部就班,而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进行积极研究和探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把新方法、新知识、新成果介绍给学生,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作用,使学生树立起成功的信心和做人的自尊感。特别是对于很多的后进生,他们在知识掌握上的暂时的落后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各种智能的低下,而只是意味着学生目前展示的是他们在学习上的的智能弱项,他们展现出的不是自己的能力的全部,也意味着他们的各种潜能还未被全部开发,他们的强项还未被完全发现。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所以,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因材施教,视“材”为“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必须考虑不同的“材”。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育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数学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起榜样示范作用,首先必须具有高尚的品质。一个数学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无法掩饰自己的缺点的,教师所有的品质都会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学生。教师的言教要让个学生信服和佩服,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身体力行,使学生耳濡目染,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事初中数学教育阶段的教师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初中数学教师在长期职业道德活动中养成的在个人的道德观念、道德准绳、道德行为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特定倾向。随着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师个体逐渐认识到职业道德对自己从业的价值和意义。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认识到学生的 独特性,尊重、理解、相信学生。
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各种能力的获得都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存在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学生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去确定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本着营造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实现数学课堂上的民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去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和发现尚不了解的问题和规律,培养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深入的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能全面“唤醒”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学生以全部的热情和智慧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发挥出自己在学习数学中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的主体精神,培养他们的学习的主体能力,使学生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在主动、全面的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的过程中,利用言语和非言语沟通等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沟通,给予学生在各种能力上充分的肯定。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数学教师要营造出自然和谐的谈话氛围,同时还要乐于倾听,给学生以表现自我、成就自我的机会。在实施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根据师生的交往互动情况的具体进程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明确地把握课堂,给学生留下自主体会和领悟的空间,给课堂创造动态生成的空间。
作为当代的初中数学教师,应当从传统的思想中摆脱出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创造,从而使学生去主动去学习数学。初中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中的首要问题。教学中应力求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相结合,注重教学情境设置的生活化,使学生学习到生活中的数学。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实际教益是数学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是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能力的不断增长。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上层建筑,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明确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师德规范践行面对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2]刘晓明.生本备课――备课与师德行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3]申继亮.师德心语――教师发展之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创新教育 情感教育 三维目标
初中数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这是由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的。数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和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学校教学中历来居于主课的优势地位。可以说,数学学不好,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学生今后的生活。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对数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仅针对数学知识方面,还包括其他方面。这是因为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行为品质。可以说,数学教学肩负着太多的内容和社会及家长的殷切希望。初中数学教师没有理由懈怠,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
反观初中数学教学,与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些差距和不足表现在多方面。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方法。
一、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有待提高
数学教学的内容多是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多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数学知识的逻辑思维缜密而严谨,这就给人以死板的印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由于要强调数学的逻辑性思维而使课堂显得呆板而缺乏生气,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教学缺乏创新思维,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缺乏理解和实践。这样虽然让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却忽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违背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教师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制约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数学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要求教师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刨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优化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该知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数学思维并不冲突。教师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可以适当对教育教学理念进行调整,改变束缚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做法,代之以创新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扫清障碍。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方面。
1.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是实施创新教学前提
创新教育需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自由思考和表达交流。所以,教师首先就是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不苟言笑的冷酷面孔,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师生平等的观念渗透于心。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放松,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才能够迸发,学生才能插上创新的翅膀。
2.运用激励策略,鼓励学生创新
教师通过改变高高在上的教学态度,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可以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气氛。这只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合适的土壤,要想让学生的创新思维生根发芽,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策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并及时在全班学生面前给予表扬和引导。另外,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激励学生表现上要给予不同的标准。通过鼓励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打好基础,让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更要采取激励策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
二、初中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中不仅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更加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对于初中数学来说,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多接触到的是概念、理论、方法等,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很少接触,教师的教学也往往倾向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很少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比较薄弱,需要加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已经成为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的共识。要加强情感教育,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1.教师要具有开展情感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教育是随着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之一,在传统的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并没用被提及,所以,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师缺乏情感教育的理念和能力,要想达到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开展情感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自己,把情感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每时每刻。同时,更要积极学习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开展情感教育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为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作出贡献。
2.积极挖掘初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潜力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6-0027-02
“教育信息化是指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过程中,以期实现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的一种状态过程”。于是,初中数学教师作为一支较大规模的群体,将顺应潮流,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将凭借粉笔、书本走天下的时代已告结束,同时进行一些新的变化。本文将对教育信息化与初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分析当前存在的重点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教育信息化对初中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1.具有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既指运用现代的先进信息技术,也指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的更新与变更。处于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将新型教育体制下要求的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等研究透彻,同时研读《数学课程标准》,理解其精华内容,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
2.具有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在现今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具有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将时代生活与数学教育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达到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热情的目的,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具有协作研究的能力。顺应现今趋势,“教育即行动者”已经得到了众多教师的认可,进行教学与研究成为了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在研究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不同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专业知识的互相交流,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难题,分享教育心得,收获他人好的教育手段。
4.具有设计、组织资源的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将自己执教的课程知识钻研透彻,还应该熟练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比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过对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将教学过程设计变得富有乐趣,进行高效能的组织教学。“教育信息化是指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过程中,以期实现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的一种状态过程”。
5.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现今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将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育发展的趋势相适应,进行必要的改变。教师的知识权威性以及代言者的身份近年来屡屡遭到质疑,“一桶水”的教师已经被时代洪流所淹没,现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多方面知识才能的教师。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才是当前的发展趋势。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不能正确处理好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使用与教师主体之间的关联产生了错误理解。首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误以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就是新时代的数学教学,致使数学教学的本质受到忽视。再者,也有忽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有利作用,而故意夸大教师的认为作用。因为在传统理念的作用下,一些教师可能会对信息技术化进行思想上的抵制,并且认为信息技术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辅助,可有可无,那么这些教师必然会被时代所摒弃。“教育信息化是指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过程中,以期实现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的一种状态过程”。
2.信息技术能力低下。在现今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拥有信息技术技能已是判别初中数学教师的一种基本方法。许多教师都已了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科研的巨大作用,并且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努力。但是因为一些主观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初中数学教师大都能力低下,若是仅仅依赖于这些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造成严重的信息设备浪费。
3.不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专业知识。美国学者PunyaMishra和Mattew J.Koehler提出了关于信息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专业知识:它是集学科知识、技术知识与教学法知识于一体的动态整合产物,也是一种关于如何在具体情景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高度综合的知识。在现今教育信息化背景之下,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对初中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不言而喻,但是却只有极少部分的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要么忽略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要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替代品,替代传统黑板和书本,仅仅生硬的使用,这是对整合技术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巨大误解。
4.教师培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我国现今通过“培训班式”和“专家讲座式”对初中数学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班式”主要侧重于对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设备运用方面。培训的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不能很好地影响数学教育教学,致使有人指出这种模式只是造出了一群有技术没有思想的教学“机器”。“专家讲座式”是指通过外请专家来讲授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等经验。但是也存在局限性,若是专家离开,就会缺少一些实际指导,而且仅仅知道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难以运用。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对策研究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师主体性之间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能忽视任何一方。由于数学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使得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抽象的数学理论与逻辑性极强的思维方式,使得作为基础教育存在的初中数学,在教学中主要用以培养学生的教学思维能力,并利用一些数学活动实现。同时,教师的主导性还应该具有适时、适度的特点,以此来避免学生思维的局限。与此同时,初中生的思维模式正处于由具体形象向逻辑抽象过渡的阶段,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因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总是难以理解,相对枯燥无趣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学知识以富有趣味的方式展示出来,教学过程将会变得更加轻松,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
2.创造条件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第一,应该营造良好并有利于初中数学教师素养提高的教学氛围。通过对教学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开发,以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素养提升的前提。建立完备的奖励机制,进行教学评价与激励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师相互激励、竞争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教师素养。第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性的信息化培训活动,如: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技术、知识管理技术、叙事反思技术等。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教学特点
数学应用性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数学应用性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教育教学知识,学生通过对应用性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在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和了解了相关数学知识和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有效提升。因此,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是体现数学知识实用性的有力途径,也是渗透数学思想的重要手段,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
一、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的教学特点分析
1.重视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教学过程中,重视数学知识同现实生活的联系性,将复杂的数学理论同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相结合,从生活经验出发,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数学定理和知识,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和落实,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应用性问题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对应用性问题的研究信心和兴趣,更加深入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动态发展,提高应用性问题的自身价值。
2.重视数学思想的强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因此,应用性问题的构建和应用,对于提升数学教育教学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应用性问题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将逻辑性较高、结构相对复杂的数学知识同实际案例加以紧密结合,使数学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这是应用性问题教学特点的重要体现。对于学生来说,与生活越是密切相关的知识则越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数学教学本质的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应用数学知识,促进数学知识实用性的提升。
二、数学应用性问题的教学优化策略
1.加强对生活素材的积累,提高应用性问题的实用性
就目前我国数学教育教学来说,存在一定的缺陷,社会实践性活动的缺失,容易导致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导致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应用性问题的学习和解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的弥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提高数学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加强对应用性问题的优化和更新,使数学应用性问题更加现实化、更加有效化。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生活素材的搜集和积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积累建模经验,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拉近数学教学同实际生活的距离。比如,合理的社会调查活动,能够让学生去多涉猎生活知识,去主动了解社会和生活,将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有效地渗透到现实生活当中,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教育教学内容。
2.加强对优秀教学方法的应用,促进课堂氛围的构建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和推行,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应用性问题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对优秀教学方法的应用,充分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快速提升。比如,我们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学习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式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相关应用性问题的解答和学习,这样能够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应用性问题的掌握和学习,促进学生数学解答能力的快速提升。
3.重视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完善和成熟,使得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到现代教育教学当中,在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样能够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快速提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以及相关信息进行合理地展示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加强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的解读和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快速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优秀教学方法的借鉴以及对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从而提高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的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喻杨.关于数学应用题的教学[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
关键词:初中数学;以学定教;高效课堂;有效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组织以后,社会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从本质上而言,其竞争的实质在于人才的比拼,教育教学作为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方式,其受到的关注度自然越来越高。初中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分水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新课改的逐步推动下,以往的数学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适应学生学习的诉求。“以学定教”教学方法的出现和应用,有效改善了以往初中数学教学过于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弊端,将学生放在了教学的首要位置,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当然,想要切实发挥“以学定教”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创设高效课堂,就要切实提升学习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等等,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学定教”的内涵
想要将“以学定教”教学方法有效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之中,并以此来构建高效课堂,就要首先了解什么是“以学定教”及其特点。顾名思义,“以学定教”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教学,它是以学生为依据来开展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理念。
其实,“以学定教”教学理念由来已久,并有着丰厚的理论依据,在教育学理论中,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一些教育学者都认为课本内容多罗列的知识不应该作为解释各种现象的绝对范本,它仅仅具备参考价值。与此同时,构建主义教育学派也基于这一观点进行了阐述,他们认为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不应该单单依靠教师进行传授,教师教学的内容也不要过于片面,只有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根据学生的诉求开展教学,才能提升教学质量。
二、如何利用“以学定教”构建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现如今,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已经不仅仅在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教会学生背诵和掌握几个数学公式。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社会人才,帮助学生学会自学,树立终身学习的新思想。对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的要求明确的告诉学生,让学生以此为目标有计划的开展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和自我学习的水平,从而实现“以学定教”方法的有效运用。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前,可以让学生先提前进行预习,在课上提问学生预习的不懂之处,进而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讲。
(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自我学习能力是自己所思所想的过程,而合作学习能力的切实提升,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通过分享学习心得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不足,并看到他人的优点,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初中数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利用“以学定教”教学方法开展授课的过程中,要能够将合作探究方式应用到其中,为学生搭建一个积极沟通的平台,提升他们的团队意识。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以学定教”方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帮助学生推断出定理内容。教师可以先预设题目,假定三角形三条边分别为a、b、c,让每个小组去探究这三条边的关系,让他们自己推断出三边的大小分别为:a+b>c,a-bb,a-ca,b-c
(三)进行分层教学
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受了基本的数学教育,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开展“以学定教”教学方法的实质也在于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数量开展教学。以往的课堂教学大搞“一刀切”模式,无论学生在知识水平和能力上是否存在差异,其学习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忽略了学生的不同特性,不利于提升教学效率。“以学定教”教学方法的提出就是要改变这种忽视差异的教学方法,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特点开展分层教学,有针对性的实施训练。具体而言,对于学习能力强,数学基础良好的学生要多进行发散训练,以锻炼他们的思维逻辑为目标;对于数学成绩一般的中等学生,则要加深他们对数学的喜爱程度,坚持引导教学;对于下等水平的学生,则要以基础为主,打好学生的数学基本功。
例如,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前,首先让学生对身边的几何物体进行举例,并让学生阐述对此几何物体的认识,而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程度引导学生对几何物体的特点进行概括。让不同成绩的学生阐述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而后由教师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在通过归纳和分析后,会对知识有更直观、清楚的理解。
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教育教学重要性的日渐凸显以及新课改理念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教学实施改革,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和逻辑水平的扩散。为了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初中数学教师要将“以学定教”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并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切实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少锋.“以学定教”的探索与思考――谈初中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J].科技创新导报,2012,23:147-148.
[2] 孔佳蕾.以学定教,师生双赢――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以学定教[J].基础教育论坛,2013,10:23-24.
[3] 檀红涛.“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8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影响,我们国家的数学教学仍然采取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很少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有些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学习效果比较差。因此,若想改进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弊端,需要从实际的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来。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凸显。学生是教学过程与学习工程的主体,初中数学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教学目标的需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的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还是采取教师主动学生,学生被动听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的分分秒秒的时间都被教师占有,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的空间,自身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都没有得到发挥。
2.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内容逐渐的丰富,教学方式也需要逐渐的转变,许多的教师采取新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启发式、引导式、观察式等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似乎没有取得特别良好的效果。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运用这些方式的时候,教师没有将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教师只是将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分工,将一些教学方式套用到教学内容上,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分析。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最后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学生没有办法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学习兴趣会逐渐的降低。
3.教学情境偏离教学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营造轻松地、和谐的、自由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模式的掌控并不是非常到位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缠身偏差,在教学情境中过于注重趣味性的研究,失去了教学性的研究,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的教学情况。在初中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科学有度,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状况、学习基础进行有效的教学创设,不要在不适宜的环境下依然创设教学情境,刻意为之。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领域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违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原则。为了改变这中年个教学现状,在教学中需要将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自由的讨论的时间与空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方式的运用,必须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例如在证明题、计算题与应用题的讲解中,需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这种数学教学方式与注入式教学方法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方式进行。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中,解决问题才是核心的内容,多多的设计一些教学情境,提出一些具有启发式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多多动脑、多多思考,引导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创新思考,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进行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教师需要发挥的是引导作用与辅助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思考,不断地推理与实验,最终得到解决问题。探究性教学方法主要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探究问题―分析建设――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在概念、公式、例题的学习等等。
3.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并不是轻松的事情,因此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学生的学习实际、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构建学习的知识体系,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的启发学生,建立适当的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
4.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水平。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自身的业务能力,很大程度的影响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无法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未来产生不利的影响。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自主的培训与学习,提升自身的能力,结合本地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深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提升初中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峰泽.浅析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135-136.
[2]杜明科.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150.
为了整顿教学秩序,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加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教学参考。
一、关于“实习作业”的教学
“实习作业”是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新增内容。它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如测量),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因此,要求全体学生结合实际,认真做好实习,并写出实习报告。《代数》弟三册要求测量当地初中三年级男学生的身高;《几何》第三册要求测量倾斜角和底部可以到达的旗杆高。
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不得擅自删减。
二、关于计算器使用的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初中数学引入计算器教学,是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所必须的。根据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规定,初中二年级引入计算器教学,是为了解决查平方根表和立方根表的困难;初中三年级引入计算器教学,是为了准确迅速地进行统计运算。因此,初二教学重点是,在介绍电子计算器构造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计算;初三教学重点是,用计算器计算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标准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使用计算器的技能。未经计算器教学培训的教师,由各市教研部门组织培训或自学。
三、关于课本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内容的教学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增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内容,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面开设的新的教学栏目。“读一读”?是供学生阅读的一些短文,?“做一做”是供学生动手操作的一些实例,“想一想”是供学生思考的一些数学问题。这些内容部超出大纲的要求,不作教学要求,不能作正课讲给学生,中考命题范围不包括这些内容。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自学这些内容。
四、关于解直角三角形与二次函数的教学
解直角三角形与二次函数是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人纲控制要求的内容。过去,由于中考命题无限制地增加这两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使教师无法把握教学要求。义务教育初中数学从课本上降低了理论要求和习题难度,删减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各地不得扩充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