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管理基础与应用

经济管理基础与应用

时间:2023-04-12 08:21: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管理基础与应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管理基础与应用

第1篇

关键词:统计学;经济管理;应用研究;影响分析

统计是认识客观世界数量规律的有力工具,无论是进行宏观的国民经济管理,还是进行微观的企业经营决策,都需要准确地把握有关经济运行的各类数量信息。根据具体应用领域的不同,先后形成了生物统计学、档案统计学、管理统计学、信息统计学等统计学的不同学科。统计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中有广泛的应用,经济管理评估、经济管理预测、经济管理分类、经济管理标准制定等领域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均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经济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也对统计调查的方法、统计分析工具甚至统计信息化工具提出了诸多新的需求,推动统计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深入探讨统计学在当代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影响,对于推动统计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价值观

统计理论是数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概率论为基础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导出其概念规律性(即统计规律)。它主要研究随机现象中局部(字样)与整体(母体)之间,以及各有关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性。它主要是利用样本的平均数、标准差、标准误、变异系数率、均方、检验推断、相关回归、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试验、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等有关统计量的计算来对实验所取得的数据和测量、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有关分析研究得到所需结果的一种科学方法。统计学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真实可信。统计资料的真实性是保证统计结论可行度的基础,统计资料的真实性不仅包括统计数据本身的真实性,也包括统计过程的真实性,统计工作者只有坚持真实可靠的价值观,才能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科学严谨。就是要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坚持统计调查工作的规范统一,健全完善制度,夯实基层基础,实现统计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推动统计能力、数据质量、政府统计公信力的提高,努力争创卓越一流的工作业绩。第三,创新进取。就是在进行统计实践工作和统计研究的过程中不断以问题为导向,创新统计工作方法、创新统计技术,促使统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实践中,统计学在经济管理评估、经济管理预测、经济管理分类、经济管理标准制定以及经济管理科学研究中都存在广阔的应用空间。

1.统计学在经济管理评估中的应用。通过评价工作为评估对象进行排序并进行择优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在评估的过程中通常包括指标权重计算、指标体系优化等工作。在指标权重计算方面,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粗糙集方法,它不需征求专家的意见,切断了权重系数主观的来源,使权重系数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可以克服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同时减轻计算工作量;在指标体系优化方面,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保留了原始变量绝大多数信息,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从而达到指标优化的目标。

2.统计学在经济管理预测中的应用。在经济管理工作中,需要根据历史数据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例如根据历史销售量预测未来时间点的销售情况,又如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重点研究的区域经济如何实现均衡增长的经济学问题需要对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即初期的静态指标(人均或劳均产出)和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和检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线性回归以及通过对数化处理的拟线性回归模型能够有效解决经济发展的预测问题,又如统计学中开发出的收敛、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等方法能够对经济系统的收敛性问题进行判断和分析。

3.统计学在经济管理分类中的应用。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将具有一定共性因素的管理对象进行结合,在分类的基础上,以类别为基础提供差异化的管理,例如经济管理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就需要建立在客户分类工作的基础上。聚类分析属于一种没有先验知识的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中进行分类的基础,首先在于建立分类对象的特征指标,然后根据特征指标收集数据,最后通过“距离”测量的方式建立将“距离”最近的对象归为一类。系统聚类是一种重要的聚类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将个样本各自看成一类,这是各类之间的距离等于各样品之间的距离,然后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成一个新的类,计算新的类与其他类之间的距离,再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这样每一缩小一类,直至所有的样品规程一类为止。系统聚类法的聚合过程可以通过聚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这种图不仅使聚合的过程一目了然,而且便于确定分多少类以及如何分类。

4.统计学在经济管理标准中的应用。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经常遇到标准制定的问题,例如,在工程经济管理领域,在相关元器件出厂检验时就需要对元器件是否合格以及合格的元器件能够应用的具体场合做出判断,这就需要进行标准制定。实践中,统计学中的统计抽样和统计检验方法能够有效服务于标准的制定工作,应用统计学的思想,可以在大样本抽样的基础上获得大量不具有相关性的统计数据,进而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元器件寿命的分布函数予以假设和检验,获得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元器件寿命分布函数,并根据分布函数的特征制定元器件合格与否以及不同应用场合的标准。

5.统计学在经济管理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问题是经济管理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研究方法的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在经济管理领域中,实证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论,在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市场、管理等研究领域,有时需处理多个原因、多个结果的关系,或者会碰到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即潜变量),为了解决这类对象问题的研究方法论问题,统计学的中结构方程模型因为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统计误差、能够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以及能够有效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等优势,成为经济管理实证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和工具。

三、统计学与当代经济管理的交互影响分析

统计学与当代经济管理的交互影响可以从统计学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和经济管理工作对统计学的推动作用两个层面理解:

1.统计学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统计学方法推动经济管理科学化。在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中,通过科学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致力于“时间动作研究”,探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佳方法,制定出合理的日工作量,其中孕育着通过定量化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思想,统计学方法本身作为应用数学的重要分支,是实现经济管理科学化重要工具,有助于推动经济管理科学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近年来,各种统计分析软件高速发展,StatisticsProcedureforSo-cialScience(SPSS)、SAS等统计学软件的出现极大提高了统计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程度,也极大地规范了经济管理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于操作者而言,只要能够在科学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正确掌握上述软件的操作步骤,甚至无须精通各种统计模型冗余的推导过程都可以得出研究结论。

2.经济管理工作对统计学的推动作用。经济管理的过程本身也推动了统计学的发展,例如,经济管理中经常面临样本数量不足的统计推断问题,如在样本数量低于30个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统计推断形成关于样本整体特征的描述,这就推动了统计学中小样本参数估计、小样本假设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技术的发展;又如,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快速增大,数据增长速度的加快,以及数据的多样性,即数据的来源、种类不断增加。在大数据时代,许多传统统计方法应用到大数据上,巨大计算量和存储量往往使其难以承受;对结构复杂、来源多样的数据,如何建立有效的统计学模型也需要新的探索和尝试。因此,经济管理对象复杂性的不断提高也推动了统计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综上可见,统计学方法与经济管理之间相互联系,统计学方法为经济管理研究和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方法论指导,经济管理研究和实践工作为统计学的提供实践土壤,而且随着经济管理对象复杂性的提高,不断为统计技术的发展提出诸多新的需求。因此,统计学方法与经济管理之间并非相互割裂关系,而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协同发展。

四、结语

统计学在经济管理评估、经济管理预测、经济管理分类、经济管理标准制定以及经济管理科学研究中都存在广阔的应用空间。统计学与当代经济管理交互影响、相互推动,统计学方法有助于推动经济管理科学化目标的实现,统计软件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统计方法应用于经济管理的便利性;经济管理中小样本以及大数据等问题的出现对统计学的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曾珍香,顾培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第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

    作者:陈琴

我国经济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方向的转型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三农”问题被重视力度的不断升级,以加快农业经济的现代化管理为目标,在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化运行的要求下,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发展则成为目前拟催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一、信息化系统构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大众生活中的不断渗入,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当前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改革标准。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应用优势的逐步凸显,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提供了无限可能。正如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有效融入可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同样也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辅助。

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而农业的信息化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改革强化,对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新农村繁荣和经济发展、农业的生产效率提升等均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借助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运作需要和优势,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从信息化辅助下的市场拓展、信息化资源整合和有效配置、信息化科教等多方面逐步推进农业各个生产、销售要素的整合和管理,进而达成农业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要求。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的切入点

考虑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为培训转岗,农业信息化方面技能和知识相对匮乏,只能参与信息采集、储存、整理、等简单工作,采集到的农业信息得不到深入开发,势必造成农业管理工作信息应用的大量浪费,因此农业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基础学习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极为重要。

在具体运作中,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提升农业经济收入,以信息化手段辅助农民增产增收,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以创新的科技和催动利润升值的科研成果来催发农民农业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农业领域的经济收入。其二是需要辅助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方向的转型。信息网络的庞大覆盖能力、强大的互动功能、随时信息传递的优势等,可作为农业传统形式进行发展模式改革的技术辅助,并推动其迅速向知识型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方向进行转变。其三,提出农业科研发展及农业实践性改革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并运用各类标准化条件对人才的培养进行辅助。信息化的存在和信息化系统管理模式的应用可显著加快农业科研、知识传播的速度,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助力。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模式

(一)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子系统内容

与农业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势必需要进行科学整合、合理规划后,才能作为农业管理的信息服务系统、农业管理的监测预警系统、农村管理的信息市场服务系统“三项合一”发展的基础。具体则需要不断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交换,制定统一化信息标准,为国外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信息信息源进行拓展,使用国际化的数据库对信息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检测,构建起较为稳定的农业信息现代化采、收、传一体化系统。在上述条件满足的基础上,联系农业管理的监测预警系统、农村管理的信息市场服务系统,为农业经济管理现代信息化管理方向的正确性提供依据。

(二)融入现代管理理念,强化系统操作型人才培训

在“三农”问题被重视力度的不断升级的前提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构建的过程中,是必须要不断进行新的管理理念的强化。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和转型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标志,就是必须要保障农业经济管理现代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同步进行。由此,在农业经济转型期间,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现代化服务意识的构建和强化,使用积极主动、强有力的方式来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型构建,是培育农业经济管理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信息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等的重要基础。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管理理念的强化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需要,鼓励推动优秀大学毕业生返乡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信息爱管理的现代综合平台构建中来,倡导个人、企业、集体在此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意和优势,坚持以综合平台为构建准则,着力打造出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

(三)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健全系统所需基础设施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则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的重点工作所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及政府引入有效政策和启动专项资金,来保障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此过程中可结合市场竞争机制的变化,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敦促国内外企业积极主动地引入先进技术,以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过程中的技术水平提升。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只有确保资金到位、指导到位、配合到位、措施到位,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企业和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权责。因此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健全的过程中,政府可尝试统一调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专业人才,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以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各行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优势。

【参考文献】

[1]马维东.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3(11).

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乡镇经济管理;应用

一、新媒体对乡镇经济管理的影响

新媒体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数字化媒体的总称。鉴于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新媒体中的重要性,所以也有人将新媒体称为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利用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客户端快速、大量收集、存储和传播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已经成经济社会的宝贵财富和最重要的生产力。新媒体作用一种技术产品,它具有投入超、产出多、效益高等特点。新媒体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市场经济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客观来说,在市场经济中,谁能借助新媒体高效、合理地获取、处理各种信息,谁就能赢得市场。在乡镇经济管理中,新媒体的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新媒体已成为最重要的信息传递途径的情况下,乡镇经济管理部门只有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包括农业生产和交易等信息,才能在经济管理中掌握主动权。其次,新媒体在宣传、推广和包装上具有显著功能,基层乡政府要想将本地特色和亮点呈现出来,必须借助新媒体来进行形象宣传、产品推介和集中推送。近些年出现的乡镇建电商品台网上推广土特产、基层干部直播卖大枣等新闻,就是基层政府运用新媒体发展地方经济的体现。再次,借助新媒体平台,乡镇经济管理部门、人员可以结合相关数据,为经济决策提供参考数据,对地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管理。这样不仅能降低乡镇经济管理风险,还能增加地方的经济收入。

二、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新媒体应用情况

(一)我国乡镇经济管理现状

目前,全国乡镇级合计41636个,乡镇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中央的关心和鞭策下,许多乡镇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产业结构调整,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乡镇政府的科学领导下,乡镇经济也蓬勃发展。如许多乡镇以强基固本为重点,加大了支农扶农力度,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素质培训、三农问题上做出了积极努力,乡镇经济产业格局进一步清晰,地方经济效益不断攀升。有的乡镇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并在工业兴镇战略指导下,积极推进多元化招商和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地方经济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不断增强。不过,许多乡镇在经济管理方面始终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产业规模小、缺少品牌效应等问题。如许多乡镇的预算编制管理权都归领导所有,预算不透明,经济管理内部监督和控制环节缺失,经济管理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经济管理绩效不高。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基层政府的高度关注。

(二)新媒体在乡镇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和加工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如与电视、报纸和广播相比,网络在传播方面的受时空限制更小,它的存储量和感染力也更强大。如今,许多乡镇都已经意识到了新媒体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在信息技术体系和信息网络架设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许多乡镇还针对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在职培训,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在此基础上,许多乡镇都已经建立了高水平的经济管理交流的平台,加强了经济管理网络监督,以此为依托,乡镇政府可以及时了解民意,乡镇经济管理的社会化、透明化、民主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不过,整体来看,受相关因素影响,乡镇经济管理和多媒体应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许多乡镇对信息技术缺少重视,政府在信息化经济管理方面的投入有限。由于缺少财政支持,地方信息技术体系也不够完善,在经济管理中,管理部门也缺少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员,地方经济管理与发展也因此而受到影响。

三、新媒体服务乡镇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的经济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地方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也迎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也给地方政府包括乡镇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乡镇领导班子要正视新媒体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改进经济管理手段,提高经济管理效率。这也要求政府给予经济信息化管理以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提高政府在这一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如加大在信息化经济管理的经费扶持,建设新媒体经济管理网络平台和管理体系,实现基层经济管理服务的全网络覆盖。开展工作人员教育和培训,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做好基层各部门的经济管理信息化保障工作。与此同时,针对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架设农村现代化信息网络,扩大基层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提高乡镇、农村网络的信息传输速度,为经济管理打好基础。

(二)建设专业管理队伍

我国许多乡镇的新媒体网络平台建设之所以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很大原因是因为缺少专业的信息化人才,网络运维管理缺少人力保障。鉴于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基层乡镇在逐步提高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的同时,还要重视乡镇财政管理信息化项目运营、维护工作,成立专门的新媒体经济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一支专业的信息化管理队伍,同时明确新媒体经济管理领导小组的职责和权限,要求他们加强经济管理和监督,借鉴其他地方的经济管理经验,逐步提高新媒体网络平台的优化与建设水平,实行经济管理绩效评估和为民办实事工作制度。乡镇新媒体经济管理领导小组要积极探索基层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途径和方法,想方设法将信息化应用与财政管理结合起来,构建乡镇经济信息化工作动态监管、实时预警系统,带领信息队伍深入群众收集农、工、商等行业的经济信息,借助多媒体分析研判、应急处置等一体化管理应用体系,了解地方企业的业务范畴、信用状况和经营状况,掌握地方经济发展趋势,为乡镇企业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难题,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优化乡镇经济管理方式,增强管理的透明度

传统的乡镇经济管理,多是由政府独立负责独立完成的,这种管理方式的透明度不够,公众参与度和满意度也较低,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中央也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各级政府注重运用新媒体,提升政府管理透明度,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互动。响应中央号召,许多乡镇都建立了专门的经济管理信息网站,同时开通了微博、微信,及时公布乡镇经济管理信息,并加强了与公众的交流、沟通和互动,乡镇经济管理方式和管理面貌都有所改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那些在信息化管理方面严重滞后的乡镇,要抓住发展良机,树立对话共识思维,加快互联网和多媒体应用步伐,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加强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如在财政预算方面,借助新媒体公开预算信息,在经济决策中,以新媒体为核心,完善利益表达和沟通机制,构建混合型渠道,广泛听取群众的建议,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积极性。在经济监管方面,以新媒体为桥梁,构建政府与民众即时对话、沟通与回复机制,以消除民声与官声的断裂和对立,汇聚经济管理和建设合力,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四)积极进行经济宣传和推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乡镇企业都迎来了新的挑战,地方旅游业、农业、工业发展压力也与日俱增,过去那种传统的、单一的、各方分离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新媒体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内容丰富、高效便捷等特点,依托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乡镇在经济管理上要树立战略合作思想,将地方农产品、工业、旅游等行业发展和管理结合起来,借助新媒体进行产品策划、产品包装、产品宣传和产品营销。与此同时,做好特色产品宣传和推广,将地方特色产品汇编成册,在网上宣传和推广,利用新媒体渠道,了解同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并借鉴别地经验,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或参加产品推广和营销会议,或联系外地商家上门收购产品,以扩大产品的销路。这也要求基层政府重视加强经济管理信息化队伍建设,培养工作人员的创新思维,引导经济管理人员积极通过微博、微信和其他新媒体做好经济开发和宣传工作。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与计算机技术崛起的基础上,新媒体在社会经济管理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新媒体的发展和使用为乡镇经济管理提供了机遇,也给其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时代下的乡镇经济管理要在经济管理的网络、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来进行,惟其如此,才能促进乡镇经济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宫召丽.论新媒体在乡镇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7.

第4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世界发展速度加快,我国为了紧跟世界的步伐,在改革开放一来,进入了经济全球化阶段。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全球化。尤其是在我过进入WTO以后,对外经济进一步开放。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我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方面,我们必须跟随我过改革开放的脚步,对农业经济管理课程进行改革。培养出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出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世界型人才。

1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原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是涵盖管理、经济两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曾为农业部门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经济管理人才。过去,政府主要以直接的行政手段调控宏观经济,政府工作人员需要应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经济问题,制定并解释经济政策,以经济政策直接指挥企业的经济活动,因此,各级政府的农业部门是农业经济管理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为适应政府农业部门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农业院校的农业经济管理本科,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加强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轻视管理学课程的内容。课程设置更多地借鉴经济学专业,以农业经济学作为主线,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

2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职课程体系改革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农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政策研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农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门人才。

必修课包括通修课、科类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三部分。(1)通修课。通修课24门,58个学分,是财经类、管理类各专业都要学习的课程,包括政治、德育、英语、计算机、数学、体育等课程,通过这方面课程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判断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科类基础课。科类基础课10门,29个学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计量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科类基础课是对经济管理类涵盖的各专业共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3)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5门,12个学分,是指体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特色的一组课程,分别是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农产品营销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和农业经营学。必修课中的通修课、科类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三个平台的学分比例分别为58.6%、29.3%、12.1%左右。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科类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科类方向选修课。课程设置上力求丰富多样,内容新颖,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1)公共选修课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和知识结构自我构造的需要而设置的一系列课程,共设置了8个类型模块,即文化素质教育类、生命科学技术类、计算机信息类、经济与管理类、环境与生态类、数理与工程类、医药与健康类、政法与社会类。要求学生应修满10个学分,其中文化素质教育类应选6个学分。(2)科类选修课是在学科大类内根据各专业的共性而设置的一组选修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完善和补充跨专业的科类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基础,至少应修满6个学分。课程分别是:公共关系学、电子商务、财务会计、经济应用文写作、投资学、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与系统工程。(3)专业选修课是体现专业内涵和特色的一组选修课程,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扩充和强化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至少应修满12个学分。课程分别是:土地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畜产经济概论、生态经济学、投资项目评估、农业推广学农经专题、产业经济学。(4)科类方向选修课是学科大类内体现专业交叉、专业融合的4组较为系统、联系紧密的课程模块,一个模块体现一个科类方向,科类方向突破了狭窄的传统专业方向,能够有效地拓宽专业面。为此,学生需在2个以上模块中选修12个学分,且至少在一个模块中修满6个学分。

3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前后比较

3.1 课程类型的设计。

此次课程类型设计改变了过去简单的把课程分为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科类级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五部分,而是把课程首先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课内部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分通修课、科类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又分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科类选修课和科类方向选修课,课外部分分实践教学环节、必读课和选读课。

新的课程类型设计使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了。

3.2 选修课的设计。

选修课是本次改革幅度最大的一块。公共选修课作了重新调整,全校设置了8个类型模块,使可选的学科及课程较以前更加丰富、新颖。专业选修课和科类选修课中,删除了合作经济学、实务审计、成本会计等属于其他专业中较专业的课程,开设了适合新的科技经济形势的课程,如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与系统工程等课程。科类方向选修课是新增的模块式课程,也是本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共设置了4个模块,分别是农业科技模块、管理学模块、法律与社会模块和公共管理模块。它的设置既适应了专业和学科发展的自身需要,又较好地适应了社会某一领域或某一产业前沿发展的需要,同时有利于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扩大自主选择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农村;经济管理

在我国,农业人口的占比是非常大的,所以只有农村的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得以良好的发展。近年来,新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为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新型农业具备更加专业的技术手段,农业种植规模大,且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现阶段,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传统农业模式的根深蒂固,农民的思想意识落后,农业技术水平落后,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缓慢。所以,强化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是必然的。

1信息化手段应用的重要性

首先,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实施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步入科学管理模式。在当今的信息化环境下,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显然已经变得不适用,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基于此,农村的经济管理也应当顺势而为,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通过引用信息化手段,从而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正确实施信息化技术可以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透明。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很难对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导致部分信息不完整、不真实,很难真正知晓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也无法对其进行管理。但是,如果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农村经济管理中,农村经济管理者可以清晰、透明地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在实施监督和管理中,使中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透明。最后,信息技术的合理实施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在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中,大部分工作都是手工完成的。由于繁琐的过程,在手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这会影响经济管理的效率。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避免手工错误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2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现状

2.1应用不全面

当下而言,社会政府大力支持农村经济的提升,制定并实施了多项惠民政策,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在此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手段的实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时限还很短,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未得到妥善的解决,进而造成了信息化手段应用效果无法全面发挥。另外,管理工作中缺乏信息化的专业人才的参与,导致信息化策略的科学实施过程中比较片面,对信息化技术的灵活应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2资金匮乏

由于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农民的居住和办公地点分散性较强,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手段对资金的消耗就会比较大。农民对于信息化手段的认知不足,思想意识比较落后,耗资较大的信息化经济管理手段难以被农民接受。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平均消费水平较低,也不利于推行信息化手段。即使,部分的农民思想意识前卫,能够意识到信息化手段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也无法将信息化手段真正的应用到实际中。信息化手段在推行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软件、硬件设施的建设中,与农村实际情况不符,导致信息化手段推行困难。

2.3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我国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落后,导致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而应用信息化手段来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然而大部分受过优质教育的人才更趋向于去城市发展,不愿意投身于农村经济的建设。因此,导致人才极度缺乏。

3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加强信息化手段应用的建议措施

3.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市级政府对下属的县级、乡镇级政府之前的工作应该统一管理,合理协调,使各级政府都能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促进信息化手段在农村中的应用,建立完善基础网络设施,对农村网站实施监管,同时,引导农民正确使用信息化设备。另外,信息部门要积极地与市场工作进行对接,以便于农民可以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3.2建设农村信息化网络

目前,信息化手段难以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的地域特性限制,信息网络建设难以覆盖全面。因此,建设农村信息化网络工作是关键所在。首先,为农村安装有线网络,这样就为农民接收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农民能够及时的了解政府关于农业发展的相关措施,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其次,在山区推进宽带网络的建设,为通讯公司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宽带网络得以广泛应用。最后,应当推进无线网络的建设,实践证明,无线网络对比有线网络具有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等特性。

3.3培养专业人才

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需要由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来实施完成,从而使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所以,目前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是关键。首先,应当定期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手段。其次,要不断补充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热衷于农村建设的专业人才更要让其有发挥的空间。最后,政府部门要重点关注专业人才,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待遇与后勤保障,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的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当中。

第6篇

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导致教学理论与实际生活不能有效结合,使学生对课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产生疑问,降低了对经济管理学科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填鸭式”、“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方法,不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反而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加依赖教师,跟着老师的脚步走。这样缺乏互动与交流的教学方式,往往造成只有老师在唱独角戏的结果。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技工院校的一大难题。而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因此,作为技工学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型教学模式,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结合信息技术,创新经济管理教学模式

1、建立通用实验教学平台,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效结合

经济管理类课程是较为复杂的基础理论课。学生只有在理解和掌握它们的基础上,才能把理论运用在实际问题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经济管理理论的系统讲授,并通过一系列手段来改善教学效果。这时,信息技术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技工院校可以为经济管理类课程建立一些通用实验教学平台,如电子商务应用平台、ERP管理平台等。这些平台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完整的企业管理流程实验和商务应用实验。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现网上答疑,推动师生交流互动

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推动师生交流互动是促进经济管理教学的重要因素。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灌输知识,使学生和教师之间零交流。因此,在创新经济管理教学模式这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中,实现师生的交流互动显得十分重要。为了解决技工院校教师时间紧、与学生相处机会少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网上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彻底打破师生交流的时空局限。这个交流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师生间的答疑交流,还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借助这一平台,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拉近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3、加大模拟实验软件的投入,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经济管理教学体系的建立,应从专业学科角度进行规划,力求把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经济管理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本着硬件要做强,软件要做优的创新思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要加强有职业特色的实验设施建设,扩大投入模拟实验软件,如电子商务模拟系列套件、市场营销模拟系统、ERP沙盘及软件教学实验系统等等,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环境中实现专业知识模拟训练,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基于网络背景下经济管理教学的意义

第7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农业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融入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实现这一伟大构想的关键。

1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意义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各行各业快速进步,农业经济同样如此。在农业发展道路上,要重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进而为农业长久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意义主要有如下两点。第一,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产品产量。如今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已经较为完善,但有些历史问题仍然未解决,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生产。例如,目前我国农产品主要借助化学肥料实现增产,这种增产方式虽然效果明显,但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这就需要利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推动农业发展,以此来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第二,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务农人员收入。信息化水平提升,能够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模式,科学推进农业生产和管理,不仅能够发展农村经济,还能提高务农人员的收入水平[1]。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农民种植方式落后,信息化意识淡薄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且大部分种植区域处于偏远地区,这些地区的交通、信息化水平和生产模式较为落后,导致当地务农人员对信息化农业的概念不理解,更无从谈及集中化的农业生产。由于大多数农业地区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很多农民对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先进设备都不了解,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我国整体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的生产和管理主体是农民,因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推进和实施也要先从农民着手。

2.2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化管理普及困难

全面推广农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很多偏远地区的农业发展较为落后,人们对先进设备和农业科技都不了解,加之缺少专业的信息化人员引导,使信息化管理普及难度加大。此外,诸多偏远地区的农业区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使很多信息化技术人才外流,进而加重了当地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2]。

2.3网络覆盖不全面,信息化基础落后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普及需要建立在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上,而我国很多农业种植区较为偏僻,当地交通和信息化基础设备建设不完善,使信息化管理模式普及很难实现。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且目前国家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资金不多,使网络覆盖率不高。在这样的条件下,若想实现农业全面信息化管理较为困难。

2.4信息化技术更新慢,缺乏信息化应用经验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衍生出了互联网经济,当下各行各业均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了信息化的经营模式,让“互联网+”的经济理念渗透到全社会。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理论已经较为成熟,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整体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效率不高。此外,我国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技术更新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的发展[3]。

3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3.1提升农民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水平

务农人员的思想认识直接决定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因而在大力发展农业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同时,要提升农民的信息化认识,激励农民自主学习信息化务农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个乡镇政府要安排信息化教学讲座,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需要注意的是,在讲座和宣传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成功的信息化农业生产经典案例,让农民真切感受到信息化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如条件允许,还可以安排一些信息化机械设备实践操作,让农民亲自体验信息化技术的优势。

3.2加强信息化管理普及,积极引进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专业人才是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关键,需要彻底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引进信息化人才。为了吸引广大信息化人才到农业种植区工作,各个地区可以结合实际,对口引进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其薪资待遇按当地公务员薪资水平进行补给。对一些表现较好的人才可以适当提升其薪资待遇,并颁发奖状。第二,地方政府可以直接在人才市场选拔优秀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让这些信息化人才能够指导农业种植等生产活动,进而普及信息化管理。

3.3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在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信息化基础设备的覆盖问题,唯有保证信息化设备覆盖全面,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服务职能。对此,地方政府部门一定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并积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提供保障。此外,地方政府在支持建设地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情况给予技术和设备支持,引进先进的农业信息化耕种设备,资助农业生产。

3.4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加快信息化技术研发

社会生产与发展在于不断创新,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同样是带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对农业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确保农业生产发展能够得到最新的技术支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需要从多方面发展,如生物工程、运输工程和种植工程等。技术研发迫在眉睫,必须在实践的同时,重点关注农业最新技术的研发。地方政府要为农业管理工作提供帮助,除了引进专业技术设备和人才外,还要积极鼓励信息化技术人才进行技术研发,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4]。

第8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措施

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关键性措施。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对农业经济管理方式进行了完善和创新,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在社会中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如今,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人均的耕地面积也越来越少。在对农业经济管理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我国与其他国家比较,其人均耕地面积比较低,农业就业人口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结合社会经济实际的发展情况,积极转变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主要避免社会经济形势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在对我国整体农村经济情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人均耕地面积不仅在下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数量也在不断降低,这些农村劳动力流失等问题,会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1]。

二、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了秩序发展

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内容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它涉及到了多个方面,要想加强对这些内容的有效管理,要完善制度,加强基础保障和人力保障的力度。农业经济管理在这个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在加强对资源和人力进行有效应用的同时,还在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在维持农业生产秩序的基础上,对以前的农村经济内容进行了整合。在以前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和养殖业为主,农民只能获得较少的经济效益,其市场经济也不够活跃。但是,在农村产业链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村市场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特征,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要采用有效和新型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加强对农村市场发展秩序的管理,不断规范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有效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

(二)提供了发展条件

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发展程度还是滞后于城市。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之一,是因为我国早期重点发展城市经济,将资源和政策等应用在了城市发展中,还有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经济本身条件不好,在实际的发展中缺乏资源,其基础设备等也较为薄弱[2]。然而,农业经济管理在此过程中的有效应用,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发展提供了条件,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弥补了先天不足等问题。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还要有效应用农业经济管理措施,加强对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持续发展。

(三)提高了农村整体经济水平

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是对农村生产和资源等内容进行管理,保证资源的有效应用和配置,提高生产的质量。它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其中的有效应用,还能在提高经济指数的同时,体现在农村发展的实力,让市场秩序得到改善,对经济资源内容进行优化,完善产业链,增加农业收入,避免农村经济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在对我国基层农业经济特点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中的管理措施内容丰富,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和信息资源等新型管理模式,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完善管理机制,有效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

三、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一)没有完善的监理体制

虽然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在管理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并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对监理工作不够重视,这将导致农业经济管理行为不够规范。尤其是在农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农村生产中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监理部门在其中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如果管理人员不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完善监理机制,可能会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出现各种问题。在此过程中,一些部门还不清楚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信息技术也没在其中得到有效应用,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质量。由于没有完善的监理机制,工作人员还不能及时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经常出现分配和下放时不公平等现象,对资金和资源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二)地域资源之间的差距

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中,它主要依赖于经济资源、政策扶持以及法律支持等,所以在对其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还要认识到地域资源之间的差异性,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但是由于目前城市经济发展资源比较集中,没有在农村发展中得到有效应用,这将导致城乡地域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农村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缺乏资源,这也是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主要难题之一[3]。

(三)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农业生产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在开展生产活动前要有土地和耕种技术的支持,但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由于资金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内容都受到了限制。随着农村耕地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大部分的耕地性质发生了改变,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会将其转卖给工厂和房地产商,这会导致农业土地资源受到压缩,土地的使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就是耕种技术的限制,虽然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农业技术在实际的生产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部分农民由于自身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对新品种种植方法进行有效应用,再加上专业知识的匮乏,严重限制了农业生产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有效应用,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型。农产品供销渠道也受到了限制。在对农产品销售特点进行分析时,发现它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主要是由收购方决定产品销售的价格,这将严重影响农民在生产销售中的经济效益,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在社会中的稳定发展。

四、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应用的措施

(一)转变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机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农业经济要想在此背景下更加快速的发展,就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丰富管理方式,主要结合宏观经济市场内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管理模式进行积极调整,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增长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投入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此过程中,还要加大工作力度,主要加强农业经济与实际情况的结合,还要根据出台各种相关政策和给予的资金,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定,开展生产活动中,不断引入新的种植技术。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化的手段,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主要在过去的人为劳动模式转变为自动生产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当地政府部门还要对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方向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主要结合农业经济效益,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转变,实现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其中的有效应用。此外,还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生态功能的发展,主要发挥出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保护的功能,这样才能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4]。

(二)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容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管理,就难以促进农村经济在社会中的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容,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引进各项资源,为农业活动的顺利就进行提供基础。招商是引进资源的主要措施之一,可以通过竞标方式招商,让企业为当地农民提供岗位,或者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在此过程中当地的政府部门还要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对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电商合作也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农产品资源,但是在此过程中要不断丰富销售渠道,这样才能保证资源应用的有效性,可以与天猫和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进而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同时,经济支持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措施,当地政府要积极引导银行为农民提供一些小额贷款,进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5]。为了加强农民对技术资源的有效应用,地方政府还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下乡,主要加强农民对先进技术的有效应用,对其进行技术培训,向他们讲解最新的农业技术,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从而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三)融入生态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主要以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这种模式虽然投入的成本低,但是经济效益并不高,在实际的农业经济中还会出现能源浪费等多种问题,严重情况下还会毁坏农业发展的根基。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要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生态农村经济发展理念,主要为农民讲解生态政策等内容,强化他们的生态发展意识,在其中不断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加强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应用,还可以发展生态产业,如观光旅游和采摘园等,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同时,为了避免出现违规的农业生产活动,要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而保证经济管理措施的有效性[6]。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有效转型,要通过融入发展理念和完善经济管理机制等措施,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合理应用,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在社会中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少明.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8(10):148-149.

[2]赵长勇.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微[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9):177.

[3]徐翔.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消费导刊,2019(45):122.

[4]王爱刚.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市场,2020(13):45-46.

[5]牟艳红.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文渊,2019(6):430.

第9篇

农村经济的复杂化、动态化、多样化、长期化令其管理工作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但一方面原有的经济管理人员大多难以满足现代的经济管理需求,另一方面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并不喜欢到农村地区工作,所以目前我国各个农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经济管理人才短缺现象,人才需求量比较大。

2现代农村的经济管理状况

2.1现代农村的经济管理认识情况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个农村的居民与管理者都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偏颇现象。具体来说,农村的经济管理者大多将经济管理工作看作一个完全独立的管理区块,忽视了其与其他管理工作的联系,管理漏洞比较多。而且农村民众虽然了解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却认为那与自身关系不大,没有民主管理意识,管理工作很难推进。

2.2现代农村的经济管理规章情况

我国的农村虽然有了一定的管理规章制度,但一方面缺乏规范性,各个农村订立规章的法律依据各不相同,相当一部分规章制度存在错漏,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发展较快,而规章制度的更新则滞后性较强,规章制度往往不能切合当前实际的经济管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管理规章对农机经济管理实际起到的作用并不大,落实程度也并不高。

2.3现代农村的经济管理投入情况

我国农村的经济管理投入虽然逐年增长,但跟不上农村经济本身的发展速度,而且由于缺乏经济管理经验,投入的相关经费使用率很低,所以我国的许多农村都存在着经济管理经费不足的现象。这不只影响了经济管理的日常运作,妨碍了农村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而且对当地经济管理部门的积极性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2.4现代农村的经济管理人才情况

为了缓解经济管理人才短缺的现象,我国的农村都有采取一定的人才引进措施,国家也订立了一些相关政策以帮助农村地区吸引专业化的经济管理人才。但目前看来,这些措施的能效比较有限,能吸引来专业管理人才的仅限一些经济极度发达的东部农村,中部与西部的农村虽然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最为迫切,但实际获得的人才量却相当少。

3现代农村的经济管理对策

3.1管理意识的全面化

目前来看,农村对经济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基本已经到位,未来的管理意识强化工作应集中在提高其全面性上。具体来说,要将最新的管理理念引入农村,让当地经济管理人员意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多元化、全面化特征。同时要注意培养农村全体民众的经济管理意识,以为农村经济管理的民主化进程打下必要的思想基础。

3.2管理体制的完善化

为了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的管理体制,有必要进一步规范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考虑到相关法律过于复杂,地方上理解不到位的问题,上级部门可设立专门的审查机构,对地方上根据法律订立的的规章制度进行定期审查,保障经济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与有效性。同时应适当放宽权限,准许农村针对最新的经济管理问题订立适当的临时规章。

3.3管理投入的高效化

在经济管理很难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务必要尽可能提高现有管理投入的应用效率。具体来说,一方面要针对经济管理经费订立严格的管理和记录制度,保证每一笔钱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避免无意义支出;另一方面可以考虑提高资金运作率,提高资金的实际应用价值。

3.4管理人才的长期化

在国家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的农村涌入了一批专业级的经济管理人才,但这些人才大多没有在农村长期停驻的兴趣,只能起到短期的辅助作用,对经济管理的实际作用有限。因此,农村应配合国家政策,为这些人才提供一些长期的优惠政策与福利待遇,以期留住人才,为长期化的农村经济管理提供人力资源基础。

4结语

第10篇

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其就是与经济、自然发展规律进行有机结合,规范化管理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农民增收热情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进而有效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基于新农村背景,经济管理重点内容就是监理农民创收、增收以及进行农业生产的管理体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提高农村生活条件。开展农业管理,就是借助合理、科学的方法对农业经济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并对其加以合理规划以及配置,促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合理应用经济管理中的理论指导与制度控制,能够是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并为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实施提供规范与制度保障[1]。

2基于新农村背景经济管理现状

2.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虽然近些年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投入的力度不断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在促进农业经济生产与经济管理中,基本上停留在相关政策上。在经济管理发展中,在遵循相关制度政策的同时,还需要对管理体制进行充分完善。因此,基于新农村背景的管理机制仍然困扰着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2]。管理方式以及管理体制并不能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要求进行充分满足,管理体制不够完全,致使农业生产管理活动缺少有效的执行力,对新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2管理模式落后

当前,农业经济在管理模式方面较为落后,基于农乡经济建设高度影响,其管理形式仍然采用人工管理的方法,借助传统笔纸开展数据记录工作,虽然在其他领域中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并未对其进行大规模应用,无法对农业经济实际发展需求进行充分满足。另外,一些农村地区虽然引进财务数字化设备,然而并未对其进行充分利用,仍然将传统管理模式作为管理活动的主要方式,在财务信息处理以及整合等方面均处于低效状态,对经济管理效率造成一定影响。

3策略分析

3.1优化管理制度

为了使经济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需要保证管理制度得到充分完善,可以从一些方面入手:(1)土地流转。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中,需要积极利用当地政府力量,促使土地流转相关制度与规范更加完善,使得农村主要劳动力能够向城镇地区合理转移,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充分明确,以此为基础,并根据当地实际民情,对新农村的土地流转体系进行更新与完善,促使其征地改革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对档案管理活动进行强化[3]。(2)信息管理。强化信息土地承包信息的管理工作,积极引进信息技术,并集约化处理农村土地,保证农民合法权益。(3)生产经营。在开展生产资源方面的管理工作时,应该建立集约化管理机制,在自愿与合法的基础上,引导当地农户积极在土地流转市场中开展土地承包活动,保证生产资源实现集约化,借助土地流转形式,大力扶持当地的龙头企业,进而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4)产业结构。对于经济管理,其对粮食农作物的生产管理较为重视,对农户收益增长造成一定影响,为了提高农业经济建设效果,应该合理调整其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产品,促进农业经济建设效果。

3.2强化重视程度,加大人员培养力度

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为了有效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与质量,应该对管理人员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使其能够对当前农业经济建设方向与趋势进行充分了解,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正确认识,进而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提升管理效率。另外,高层领导应该强化重视程度,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强化管理人员在业务能力与专业素养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同时招聘高级技术人员为基础人员提供指导,保证人才流动的合理性,解决农户在生产中出现的销售薄弱与技术等问题。对于基层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专业合作社,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促使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进而提高管理活动质量。

3.3强化基础管理

对于政府部门,应该对农村经济情况以及民情进行深入了解,并在财政预算中积极加入兴水工程,创建水利工程专项资金,提高农村居民的饮水质量。借助建设水利工程,可以有效提高蓄水量,使浇灌面积得到充分提升,保证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得到充分保证。在经济管理中,交通建设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将通村公路作为核心内容,建设农村路网,使农村居民出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经济管理有效开展提供基础保障[4]。另外,需要拓展管理项目,其能够充分推动农业经济建设,对于农村地区产业特征以及资源,强化特色产品生产,大力扶持小规模或是个体养殖户,促进管理项目推动农业经济机制改革。

3.4积极创新管理方法

应该积极创新管理方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目标,大力发展科技,建立农技机构,设立农技咨询电话,以当前资源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农技信息网站,聘请或邀请相关专家,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咨询服务,借助互联网技术,强化农业信息收集力度,并借助新媒体手段向社会,解答农户在信息或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进而促进农技水平。另外,应该对技术培训、现场咨询以及科技示范等活动进行充分强化,为农户生产全过程提供服务。需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力度,并制定合理的运行机制为其提供有力保障,提高资本和知识的对接效果,培育具有良好竞争力的企业,进而达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高新技术的目的,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引入,重视科技创新,在促进农技发展的同时,使经济管理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发展;经济管理;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55

1 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工作

分析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问题之前,对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工作有所了解十分必要。对此,本文总结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大体分为以下几点:

1.1 农村财务资产管理

农村财务资产管理是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其包括对农村财务资产的管理、分配与科学应用。在农村财务资源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财务资源分配科学十分必要。对此,农村经济管理需站在农村发展的视角之上,科学应用财务资源,并及时披露财务信息,以便农村财产资源应用的科学。

1.2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

农村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生活基础,其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农村经济管理又一重要环节。对此,无论是土地承包、转让还是用地规划,都是农村经济管理需关注的焦点。科学有效的管理农村土地,确保农村土地收益的最大化,对农村经济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1.3 领导班子培育管理

领导班子培育管理虽然并非农村经济管理的直接管辖内容,但是具有高瞻远瞩的经济发展思维,可保证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科学。因此,领导班子的经济思维培育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借助各种手段及各项会议学习来强化农村领导班子的经济思维,可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科学与精准。

2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价值认知不足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的实地践行存在极大难度。农村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有限,农村人员的经济发展意识欠佳,从而导致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举步维艰。其实,如果投入科学的人才便能引导农村经济管理科学发展倒也不难处理,但从现阶段农村人口意识来看,部分人员的发展意识不足往往成为农村经济管理的障碍,直接影响经济管理的效果。因此,若想真正转变农村经济管理开展不畅,首先需科学扭转农村基层群众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价值认知。

2.2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目标确定缺失

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价值认知不足前提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发展中呈现出目标确定缺失现象。很多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时过分急功近利,不管选择目标是否符合农村发展整体情况,都一意孤行的随意指挥,乱用资源,从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科学。总体来说,没有认清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价值,无法科学拟定农村经济管理的实际目标,造成农村经济管理开展不科学,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3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科学开展的方案策略

3.1 提升基层群众农村经济管理价值认知

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而言意义重大。拥有良好的发展理念,拥有科学的发展手段,可保证农村经济突飞猛进,农村环境日益优化。因此,现阶段进行农村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是针对农村基层群众开展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价值普及,无论是通过数字设备、村委开会,还是日常的群内广播,社区公告普及都要针对农村经济管理价值进行科学解读。此外,为进一步实现农村经济管理价值解读的普及与内化,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还可与相应的文体活动结合,以组织上山下乡演出活动、集体读书、文娱活动等为名目,渗透农村经济管理价值相关内容,确保农村基层群众认知农村经济管理价值。

3.2 科学拟定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目标

在农村经济管理价值得到普及认知的同时,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需静下心来,与基层民众一起,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未来之路,拟定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目标。要知道,只有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能保证农民生活与农村经济的稳步提升。因此,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需走入百姓之中,了解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并明确认知基层经济发展环境与地理物产优势。在确定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拟定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科学目标,从而推动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因此,落实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认清认知不足与目标缺失的弊端,站在普及认知,科学拟定发展目标的思维视角之上,打造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以此来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保证农村环境的合理优化。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经济管理 实验室建设 软硬件建设 实验教学

一、引言

高等院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摇篮,也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实践证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与管理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为了培养和造就“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复合型与创新性”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复合型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要加强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于素质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1.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人才培养方面,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在当今信息交流和管理技术不断发展上升的社会,我们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高校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实践能力是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只有理论而不去实践,或不善实践,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会受到限制因此,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专业化软件为工具,借助科学的教学体系设计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识,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舞台。

2.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大规模扩招,在校生急剧增加,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加强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求贤难”,“两难”之间暴露出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反映了人才质量结构的失衡,直接影响其就业。因此,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应当重视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实验教学的分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潜能、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3.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和互动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管理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并拓宽了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空间。一方面,经济管理实验室为科研人员和教师提供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科学的研究平台,经济管理问题的研究从分析现状演变为预测未来。建立经济管理类综合实验室,能提供及时、准确、全面、完整的资料和实验环境,对提高科研人员与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和社会服务而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起点和新基础,这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再实践和升华的过程。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就是要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成为科学研究和社会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基本上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平台,以专业计算机软件为载体因此,经济管理类实验平台建设应当包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

1.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硬件主要是计算机,虽然不像理工类实验室的设备昂贵、种类繁多、操作管理复杂,但要面对不同的专业,为了适应培养经济管理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求硬件平台的建设必须对实验室的网络进行统一规划,集中投资,统一布局,资源共享,并选择最优的硬件配置(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合理地设计网络环境,优化网络服务器资源,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建设,建立良好的实验硬件平台,以满足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一般应建设成一个带有多层管理的中高级计算机网络机房,在设备的排列和分布上要符合专业的特点。实验室的网络要与学校的办公网络统一组网,实现学校内部局域网互联、资源共享,具有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的功能。整个网络通过光纤接入校园网及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如,目前有很多高校以高配置DELL微机、核心数据库服务器IBM P670、Web服务器IBM X Series X345、应用服务器IBM X Series X445、交换机WS-C4506、存贮区域网络机Fast T600、千兆防火墙PW-8200等设备为基础,内部联成局域网,外部通过光纤接入中国教育网及网通网,实现实验室内部局域网互联与资源共享,具有网上教学与网上办公功能。

2.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经济管理类实验软件配置主要包括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两个方面。基础平台主要安装有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server/Windows 2000 /Windows XP、文字处理系统、中文Office 2000、Visual Foxpro 6.0;数据库开发工具Power Builder 5.0、Delphi client/server 2.0、SQL server、微软企业级网络及管理平台等。对于专业平台软件系统,按照专业软件平台的功能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①数据库、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AS系统、SPSS 软件、SQL Server、Access、Sysbase 等;②财务软件:用友财务软件等;③电子商务软件:各类电子商务模拟交易软件、网站编辑开发工具如 FrontPage、ASP、Outlook 等;④信息软件:各种 ERP 软件、VB、VC、JAVA等;⑤金融证券类软件:证券( 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 分析模拟系统;⑥其他专业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软件、生产运作管理模拟软件、酒店管理系统软件等。

四、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大规模、高水平的建立也是近十年的事情,一些院校存在着定位不明确、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实验设备单一,实验方法不够全面、缺乏丰富的实验软件和实验场景,使得经济类实验室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观念和认识的不足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学科,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认为建立了经济管理实验室,购买了计算机,就是开展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其实并非如此;在人员配备上,对实验教学人员和理论教学人员不能给予同等的重视,严重挫伤了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一直停留在模拟和验证的层次上,难以有创新性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实验室的发展。

2.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研究相脱节

目前,不少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缺乏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并且由于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创新研究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实验室的建设缺乏专业教师的参与。实验教学使用的软件难以购买,自行开发又力量不足,致使实验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落后,与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建设的内容脱节,建立起来的经济管理实验机房,大多数供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上网查阅资料用,根本无法开展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验。

3.实验室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实验教学水平,除了应具备运转良好的设备和优秀的软件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但是,从目前状况看,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部分经济管理类教师受几十年形成的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虽然有着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差,尤其是通过计算机的动手能力,并缺乏对开展实验教学的认识。另外,在高校中尚存在实验教师比一般教师“低一等”的错误观念,无论是在职称评定还是在确定工作量等方面待遇都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偏低。

五、完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1.加大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投资力度

实验室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加大资金的投入,可以不断改善实验室的建设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服务。一方面用高新技术知识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接触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好的技能,为四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更新实验设备,增强实验室的自身活力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学术水平,更好地贴近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使学校教学直接为经济建设发挥作用

2.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实验教师作为完成实验教学的主体,必须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得一定的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实验教师是由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组成的重要队伍,是实现面向21世纪高校实验室建设目标的保证。因此,应重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选派热爱实验教学、素质高、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交流和考察等多种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其次是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培养、选拔实验室学术领头人和学术骨干放在首位;再次是加强实验教学和技术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后,在职称评定、津贴发放、业务进修等方面给实验教师以政策倾斜,最好是政府不要把高级实验师职称作为实验系列职称评定之顶点。

3.整合实验室资源,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实验室建设,不仅要考虑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规划,也要充分考虑经济管理专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因此,要打破由院(系)以及专业教研室分割而垒起的实验室“高墙”,对实验室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配置。因此,实验室除了在满足各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之外,还可以用于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从而提高师资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改变教学中不合理的知识传授结构,并使高校教学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进而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增强实验室的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陆建新张彤:论经济类专业的实验教学[J]. 江苏高教,2002(2):82~84

[2]乔兴旺:经济管理类实验技术人员职业素质探讨[J]. 财会月刊(理论),2006(1):71~73

[3]杨静凌泽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一些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