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时间:2023-04-13 08:13: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第1篇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点和疾病,还要具备完善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哈维格斯特认为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任务是接受个人的体型和性别角色,与年龄相近的异性和同性建立新的关系,情绪上不再依赖家长和其他成人,树立经济上独立的自信态度,选择职业并做好就业准备,发展行使公民权利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观念。倘若中学生没有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时,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便会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便离正确的轨道,甚至走向犯罪。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特征

笔者结合五年的初中班主任工作经验,发现现代中学生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心理特征。

(1)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是个人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与评价,可以成为是一种十分强大的内部驱动力,激励人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方面存在明显不协调,身体的快速发育与心理的幼稚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进入青春期,中学生会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的变化,而容易在心理上引起骚扰和波动,如果不及时地给予相应的处理,将会使学生缺乏自信心,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长青春痘、矮小、肥胖、四肢不健全、智力低下等等,害怕同龄人的取笑,于是变得不自信、孤立、敏感、沉默,课堂上不发言,走路时总低着头,独来独往,这些都是心理问题的征兆。

(2)受挫能力弱

90后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城里的小孩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农村的留守儿童也由爷爷奶奶全心溺爱着,因此,不管是城里的还是村里的小孩,都成为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需要什么都可以得到满足。小孩进入中学,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性,接触的对象也变是不像家里那样单一,要面对复杂的人和事。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他们无法用坚强的意志来克服,而是容易陷入困扰,开始抱怨生活、埋怨他人,或者是哭、闹,向家长发脾气等等,以上都是心理素质欠佳的表现,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够,对外界刺激的承受力不强。

(3)人际关系差

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学校,每个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都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进行的。可以说,人际关系,即人缘的好坏与人的心理健康呈一定的正比关系,人际关系的改善,更加有利于中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然而,当前由于考试分数压力,中学生扭曲了独立与竞争的意识,变得争强好胜,同学之间不愿意进行互助式学习,如:老师向甲同学讲解了某道数学题的解题方法,当乙同学遇到同样问题问甲同学时,甲同学会说:“我也不会,你去问其他人吧”。于是,同学间的关系恶化,这种不正确的竞争形成了一种消极的班集风气,不利于中学生形成宽容、大度、真诚、理解等心理品质。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鉴于以上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有必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意识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期对学生个体、学校群体和社会群体产生正面作用。

(1)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的基本内涵包括人的“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我国一直存在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这导致目前家庭和学校都只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而忽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引起学生偏面的、不和谐的、单方面的和不自由的发展,这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通过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懂得如何自我调节青春期遇到的各种问题,树立自信心,增强受挫能力,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勇于面对失败也是成功”的观念。

(2)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学校群体是由每一个学生个体组成的,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学校便会形成一种无形的资源――良好的校风。中学生尚未完全定性,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校和教师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心理上让学生对第二个家――学校产出归属感,当学生对学校有了归属感,他们会对学校的环境、设施、老师、同学产生依赖,相信学校可以让他们获得尊重、获得理解,因此,树立明确的目标,端正态度,通过努力学习来回报学校和教师,这样一方面减少了“问题学生”,一方面使得学校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园风气,如此又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瓶颈,是学生的叛逆期,如果在这关键时期家庭、学校和社会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倾向,形成偏执、暴力、自闭、强迫等负向性格特征。当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时,其在中学形成的性格可能会危害到社会的安全,如:一些在校中学生由于心理空虚、扭曲,结识社会青年参与斗殴打架、偷蒙拐骗、打家劫舍等不正当行为,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百姓生命。因此,在学生仍是“孺子可教”的中学时代,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有必要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在中学阶段形成热爱生命、热爱人民、保家卫国的使命感,推动社会的进步。

三、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实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以预防为主,正确处理。

(1)家庭方面,摒弃分数决定一切的观念。有许多家长利用孩子的考试分数进行家长间的攀比,这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产生考试紧张、焦虑的情绪,害怕考不好回家会被训斥,甚至打骂。因此,家长应该要转变传统观念,给孩子一个温馨的自由的学习环境。

(2)学校方面,应该在硬建和软件上两手抓,包括第一,设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学习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健康标准,掌握自我调节、释放情绪的正确方法;第二,培养专职的心理教师,对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在师资方面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在授课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三,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点,有些学生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上,总想向某个地方宣泄,建立心理咨询点便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倾诉的场所,但建立心理咨询点必须注重咨询点的位置,不要设立在公众容易识别的地方,如:办公室、教学楼、宿舍楼的周边,应设立在较为独立的、少人前往的地方;另外,要注重咨询师的各方面素质,要值得咨询者信任。

第2篇

【关键词】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必要性;实践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30―01

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探索与实践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想体现其价值,则必须要将教育落到实处。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性质就是一种思政教育,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固然具有着一定的必要性,然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界新课改政策的执行也正是为了改变这样的教育现状。因此,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在教育者们加强重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中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而主题班会的召开,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讨论机会来为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以此为主题召开班会,有利于通过良好环境的创设,切实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改革与创新方式的制订过程中,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更具民主性与可行性,以切实提升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探索与实践的必要性也就显而易见。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实践模式

1. 理论基础与科学探讨模式。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决定中学生是否能有效疏导心理,并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就当前农村现有情况来看,开展与落实理论基础教育十分必要。理论基础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奠基石,对中学生良好心理养成具有指导性作用。对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首先应确保理论基础的有效落实,根据农村教育资源情况,有效利用先进信息资源与社会题材,在确保理论基础有效落实的情况下,更好地引导中学生融入到班会氛围中,并从中收获理论知识。当然,单纯依靠老师的书本知识渗透与生硬知识解读很难发挥班会的重要作用,作为集思广益的探讨场所,班会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对此,笔者认为,科学引入辩论探讨模式十分重要,在拟定班会主题之后,由学生分别站在正方与反方的角度之上对主体进行辩论,由此来深化与探索主题诠释含义及不同视角下的辩证关系,借此有效地引导中学生心理养成,确保其心理健康。

2. 榜样与模范事迹引入模式。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来看,人往往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从而完善本身的行为习惯与道德认知,这正迎合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理论思想。由此可见,榜样引导对人类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其是中学生思想建设的导航人,时刻指引着中学生的心理塑造与行为养成。就此,主题班会在其原有讨论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榜样介绍及榜样事迹解读十分必要,科学选取道德模范及先进事迹,可有效确保学生的心理建设,为其心理健康发展起到指引作用。对此,指导教师可在历年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提取具有中华传统精神,尽显“忠、孝、仁、义”的优秀事迹,并在主题班会中推广宣扬,令中学生感动其行,认知其心,并愿意效仿其态,最终塑造其自身良好的行为模式与心理认知。

3. 社会实践与深入生活模式。理论基础的落实,模范事迹的引导,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十分重要。然而,立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手段,社会实践与深入生活模式的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开展同样十分必要。该班会开展的重要目的在于借由实际活动来深化中学生健康思想,令其在活动中找到归属感与成就感,从而更好地于健康行为中收获快乐与喜悦,建立良好的健康心理。对此,考量现阶段农村发展情况及农村人口构成,空巢老人现象日趋严重,老年人独自在家,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无法有效保证。因此,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知识涵养的中学生可以借由主题班会模式,拟定班会主题内容,从校园走入社会,为空巢老人带去欢乐。在这样的班会模式中,中学生将更能体会父母的辛劳、公益活动的价值以及善行所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如此真实的成就与满足将有效地影响中学生的思想认知,并能促进其走向正确而理性的发展之路,为其心理健康与思想塑造提供良好的指引。与此同时,社会实践模式主题班会赋予中学生的不仅仅是有效的心理建设与思想干预,同时也令其更加了解生活,认知生活,并懂得如何去生活。久而久之,这种良性的健康干预将有效推动中学生的心理建设,并使其回馈生活,真正塑造并培养起自身健康心理。编辑:郭裕嘉

第3篇

新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环境

中学生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的心理问题和困惑,要帮助他们发展健康、健全的人格,必须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笔者提出了一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观念上,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策略上,以课堂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同时将心理教育与德育、社会实践等相结合;最后,从家庭教育环境出发,建立良好的教育网络系统。

一、观念创新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教育中,实行观念创新,这是保证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环境下,中学领导要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上进行更新,使教师对评价学生的方式得到提升,同时关注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各中学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以便在认同国家课改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力量与心理源泉,在这个环境中可以形成良好的学生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成绩唯一的观点。同时,教师们要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尤其对学习心理、组织心理与教学心理的思考。只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的发展现状,按照其心理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引导,才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可见,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注重教师心理观念上的培训,形成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老师心理观念的培训,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心理素养。同时,这对于正确认识学生在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也很必要。因此,培养教师的心理素养,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可以为引导学生获取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培训,如对教师普及一些必要而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有关的辅导尝试,以便树立健康心理的根本观念,让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作用与效果。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了解,使教师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如此,中学校逐步建立起专业化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二、多管齐下

1.课堂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课堂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即便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也需要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需要各个学科的教师遵循循序渐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有意识地将心理素质教育与各学科特点相结合,使学生获得切身的心理体验,锻炼出他们更好的性格、意志、情感等。如在数学与物理的教学中加入思维教育因素、在语文课堂中加入情感教育因素、在政治学科中加入思想道德因素、在体育中加入意志锻炼因素等。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建立一个和谐、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缩短与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与沟通,这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学生健康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训练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随心所欲;对于外向型学生要给予他们充分展现才华的机会与舞台,使他们的自控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对于内向型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交流,独立发表意见,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如此这样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良好的心里素养等综合能力的形成。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综合实践相结合,同时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是整个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它可以更好的反映出人格的形成。可见,学校加强德育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与良好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在现实的工作中,学生的不少行为举止反映出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着问题,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强调外在的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内心进行引导,以便形成健康人格。

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实践,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是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活动。在活动中,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健康,形成了劳动习惯。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时存在着个别心理问题或障碍的,要及时认真耐心地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心理问题。

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需要形成良好的网络系统。一方面,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渠道,帮助与引导学生家长们树立良好的教育观,以便更好的教育与影响孩子。在教育观念的宣传上,学校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对家长进行科学讲座、观念培训,让家长们放弃传统重视成绩而忽略道德、心理健康的观念,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中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要妥善处理。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对青少年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发现并解除,同时争取社会的支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让中学生获取更佳的心理教育环境。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推动,同时,这有助于社会、家庭与学校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形成,可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成才、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蒋应平.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2(7).

[2]孙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问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48-01

思想政治课是为中学生思想政治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新课程改革有了新的创新,闪现出许多新亮点,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最大变化。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信、行的过程,只有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能形成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人尤其是中学生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前,我国部分中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冷漠、孤僻、行为散漫、听不进批评意见、竞争意识差、承受压力的能力差、心理失衡、情绪多变、急燥、好动、时而暴跳如雷,时而沉默寡言,甚至不同程度存在逆反心理,神经衰弱,学校恐惧,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据调查统计:每10名违法犯罪就有7名青少年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对此,如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后果将是不堪设想。

二、思想政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日趋严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摆在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育,它是以培养心理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基本目标的教育。世界著名智能大师安东尼・罗宾认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跟你无关,而是跟你当时身心所处的状态有关。因此,一个人若想改变自己做事的能力,必须改变自己身心所处的心态。”思想政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引入思想政治课程,从而丰富了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只有首先培养学生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去施展其他方面。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塑造和改造人的心灵为主的课程,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思想政治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教育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传统教学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毫无兴趣。新课改倡导新理念,给思想政治课注入生机和活力,其中最大变化在于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通过对心理健康内容的学习,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中就有许多心理健康的内容,例如:讲解“欢快的青春节拍”的内容时,可以分组讨论青春期变化,播故有关青春的歌曲,召开主题班会等,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及心理发展规律的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节好心理,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青春,悦纳自己,欣赏自己,以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真正认识自我。再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中“我与父母交朋友”、“同侪携手共进”,让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性格,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会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谦让。还有,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第十课“链择希望的人生”中,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压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克服考试的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思想政治课中的心理健康内容,更多强调了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认识自我,交往与合作及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进一步的提高。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

四、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育要心理学化”,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为了更好的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我认为应理论结合实际。

1、重视心理教学,渗透心理教育

中学生心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学开设心理学课程,是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而思想政治课中的心理内容,尤显重要,但也是远远不足的。从中学教育本身而言,也应积极开展心理测量活动,建立师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师生发现、认识、防治心理疾病,这是中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2、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而是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让学生在行动中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教育。校园环境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潜在影响。优雅洁净、舒适的的校园环一境,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张贴名人、警句、校风校测,无不时刻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思考。校园中繁花点点、绿树成荫,无时无刻不触动学生的感官,学生在清新、自然、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3、开展多种心理活动,建立心理咨询室

知识源于实践,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办“校园知心姐姐”,给学生灿烂的笑容,送去缕缕阳光,或者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针对个别的进行心理疏导,心理碰撞,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悦纳白己,学会与人交往,和谐相处。另外,学生除了接受学校教育,心理健康还要受到其他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调动社会力量全面开展。

第5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标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1.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人们的心理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上的变换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有积极的影响,更有负面消极的影响。由于初中学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处于形成阶段,没有辨别力,这些负面影响会造成初中学生的困苦、迷茫、认识上的混乱,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教学实践的要求。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处于青春反叛时期,将会面对很多的问题,然而他们会由于碍于各种因素不好意思向教师和家长请教,自己在迷茫中挣扎。如,初中生刚刚意识到男女有别,对男女之间的接触和交往非常敏感。如果有男女学生之间的交往密切一点,就会被其他同学传绯闻――早恋。这势必会造成当事人心理上的困惑。事实上,在初中阶段男女之间确实会存在着喜欢,但只是一种简单的好感,如果错误地引导学生,势必给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势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对他们进行适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教学目标的要求。初中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心理健康成长,学生才能够正确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避免各种消极的态度,顺利地度过初中阶段,更为以后的学习的生活奠定基础。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立足于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初中教育目标,运用多种手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课堂教学法。课堂教学不仅是初中实施全面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最经常和最实用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会向学生传授各学科的科学知识,在这些知识中包含着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只要充分地挖掘教材本身的心理健康因素,才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实践锻炼法。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仅仅有认知是远远不够的,认知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阶段,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要实际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教师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心理实际,进行具体的心理训练,做出正确的心理判断,逐步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集体教学法。初中学生已经生活在班集体中,班级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教师要通过建立优秀、团结的班集体,在班集体中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气氛,利用集体的力量对每个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同时注意把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结合起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个别问题,促进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

4.情感陶冶法。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情境,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使用幻灯片、录像、电影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录像和电影,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组织学生进行音乐、美术、舞蹈等的欣赏,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5.“两难”教学法。著名教育学家和科尔伯格在论述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提出“道德两难法”,这个方法也同样使用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心理问题,从心理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心理判断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后面对各种问题时也能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关注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达到理想完善的目标就必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注释:

①张立新.21世纪教师素质纲要[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205-207.

参考文献:

[1]林依定,洪俊.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

[2]丁志根.初中思想品德“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2).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成因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来看,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就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一、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部分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由于身处偏僻、生活压力较大、争相进城等诸多原因,近年来农村教师的心理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有:职业倦怠,心理疲劳,烦躁、忧郁、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有时甚至失控,行为偏差,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际交往障碍和职业压力感,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自制力差,职业适应性差。

2.部分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佳。我县作为贫困县区,绝大部分学校地处农村,农村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滞后,面对升学的竞争、教师和家长的高期望值以及自身年龄发展的身心矛盾、留守儿童等问题,产生了各种各样心理上的不适应和困惑茫然,从而导致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逃学、上网、偷盗、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

3.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农村中小学之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4.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硬件建设落后。目前我县共有农村初中45所,农村初中教师中只有5人为心理学(包括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专业,还不能完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即使别的老师勉强接受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的培训,但由于对技巧掌握的生疏感或迫于工作上的压力,仍然不愿意花时间活学活用。在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人们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农村地区大多数教师和家长根本没有没心理咨询这个概念,农村学校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健康老师是虚设的。

二、原因分析

1.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工作压力过大、多重角色以及行政干预给教师带来了心理困惑。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不在于上8小时的班,还可能延续到一整天。而且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在长时间强大的压力和多重角色的扮演下,势必导致教师心理憔悴、精神状态不佳,时间一长就会不同程度地患上心理疾病。另外,当前农村教师的报酬水平还是难以反映教师的劳动价值,与公务员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不平衡,再加上物价大幅度上升,使得教师生活产生困难。这些因素都对教师的心理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当。主要是在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中,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小孩子辨别能力差,许多社会不良现象很容易影响他们。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当也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不佳。教师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了情感的交流、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不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初中被忽视。陈旧的教学观依然统治着课堂教学,不民主的师生观使学生主体性丧失,分数成为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沉重枷锁。而且大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漠不关心,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了一项无法落实的项目。

第7篇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只有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能为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精神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而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因此,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2.中学生心理现状的要求

中学生正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是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从众性、闭锁性、逆反性、冲动性综合矛盾的时期,具有明显的逆反心理和极不稳定的情绪,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又经历了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带来的种种困惑,导致心理的不平衡、不稳定,因此这一时期是人成长过程中最不稳定的时期,也是人心理矛盾与心理冲突较为剧烈的时期。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严重制约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而且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当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在教师面前时,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对学生心理知识的传授。

3.思想政治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课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含有许多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从不同方面穿插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包涵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课程,从不同方面渗透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特别是生活与哲学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些内容都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资源。可以说,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思想政治课应当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最佳场所。

二、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完善的人格、健全的心理是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有相应的专业课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也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满自信;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善于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以积极健康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拥有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2.深刻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健康因素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高一经济常识中的市场经济道德观、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开放意识的教育;高二哲学常识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科学的思维方式教育;高三政治常识中的理想、责任感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特别是高二的哲学常识中有许多知识点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相关,这些知识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与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主观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事物,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这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导致一系列其他的心理问题。通过辩证唯物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渗透到自己的学习、待人和处事之中,从而能自觉地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客观环境中,敢于面对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反思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总之,不同年级的政治课教学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各有侧重,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合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为他们成为健全的社会人才奠定基础。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8篇

学生的健康成长一直都是每位老师和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和家长更为关注的则是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等方面,而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关注甚少。而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正是心理问题出现的高频阶段,如果不加引导和关注,往往会酿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目前,导致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学习竞争的不断加大是造成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处于初三、高三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心情随着月考成绩跌宕起伏,成绩进步了,可以高兴几天,成绩退步了,各种恐惧、焦虑的情绪随之而来。第二,随着教学任务的加重,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辅导的课程不断减少。学校的教学任务和压力增大,把心理健康教育课改成文化课,使得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减少。第三,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关爱的重点放在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上,而对心理健康方面关注甚少。家长也不注重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当小孩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剧。第四,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一些低俗的网络信息极易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得中学生的自我认识出现偏差,极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中学是学生青春期的重要阶段,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但是现今,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学业的压力往往让更多的中学生承载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故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和家长关注的重点,同时对中学生进行自我的心理教育也是一门必修课。针对中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从学校的层面来说,一方面,学校可以多举办亲子互动活动,通过各种心理测试等小游戏,让家长多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同时拉近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学校可以成立心理咨询专业小组,为学生及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地方可以缓解,有人可以倾诉,有人可以理解。

从家庭层面来说,家长有时可以放下家长的架子,以朋友身份与子女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鼓励并陪同子女多参加社会活动,以言传身教和激励的方式帮孩子健康度过青春期。同时,家长应多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形成对中学生心理问题正确的认识。

从社会层面来说,地方政府应该多关注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如政府开展一些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会展,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社会传播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鼓励播放激发青少年正能量的影视电影,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吸取正能量。

当然,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压力等问题主要是靠自己调节和解决。如何在学习强度如此之大的环境中调节自己,学生首先要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学习成绩和能力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制订正确且切实的目标。第二,要注意劳逸结合,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适时放空自己,缓解长期积累的压力。第三,多阅读,多了解时政。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理念逐渐被淘汰,学生应多了解世界发生的事情,开拓眼界,不做井底之蛙,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第9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安全防范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06-02

学校安全工作应树立新的安全教育管理观,对一切可能直接或间接能对学生身体、心理、学习、财物构成威胁的因素,都应是我们安全教育管理关注的对象和内容。而在安全教育中解决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当前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当前校园中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常见安全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已向外界宣布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称有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往往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个体发展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学校及社会的原因等一系列因素诱发的。与其成因对应,当前校园中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常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学生个人成长的问题,如对人生的迷茫、焦虑等引发的厌世轻生等;二是青春期的问题,如早恋、黄色文化引发的害等;三是学习的问题,如学习失败引发的厌学逃课等;四是与同伴沟通的问题,如交流不畅引发的打架斗殴等;五是与父母的矛盾问题,如沟通不畅引发的离家出走等。这五个问题是中学安全教育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重要问题解决好了,就为中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铺平了道路,就抓住了学校安全教育的关键,对中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安全隐患的对策

首先,领导重视, 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职业培训,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系。

一个学校搞得好不好,关键在校长。一个校长的水平,就是学校的水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如此。校长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校长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教育理论,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就能很快开展起来。同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不断提高教师相关知识水平。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实施健康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其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一切教育应面向一切学生和学生的一切,心理健康也不例外。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由于学生的年龄、文化、生理等都在不断地变化,他们的认识水平、承受能力、内心体验、行为表现等都是变化着的“不稳定因子”。因此,在教育时,不可以来所谓的“一锤定音”,而应当坚持发展性原则。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在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种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防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明白,现在中学生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行为不仅有思想、品德、法制纪律观念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方面的成因。因此,我们在育人工作中应正确区分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品德行为问题,不要把本是心理健康范畴的问题,上升或转移到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问题上来处置。我们只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才能从治标转向治本,从而从源头上,从深层次上杜绝安全隐患。

第10篇

心理社团,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领导下,心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社团组织,她是一个激发兴趣、锻炼能力、展示特长的个性化社团,也是一个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助人自助的公益性团队。心理社团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健康活动,营造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校园氛围,普及呵护身心健康的基本常识和自我调节的有效策略,提高广大师生的心理素质。

二、心理社团成立的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学校都先后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一般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上心理课、开设心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心理课的形式是一位心理教师面向众多学生,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不能充分有效地进行,学生的学习和相关技巧的训练也会受到很大束缚;个别辅导虽然针对性很强,但师生投入时间较多。同时,个别辅导是以学生的主动来访为主,否则无法保证咨询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与其他心育形式相比,学校的个别辅导较为被动。况且,心理辅导教师的数量与学生的比例悬殊,单纯依靠个别辅导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寻找一个能充分凸显学生主体性,又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途径。心理社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因运而生。

心理社团活动先在部分高校和中学名校开展比较成功,成效较好。目前,心理社团在许多高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疏导的主力军。作为校园文化重要内容的高校学生心理社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否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扩展到普通中学?在条件所限的情况下,究竟能不能把心理社团活动,引进我们普通中学校园,促进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发展?许多学校作了有益的尝试。目前,中学生心理社团已成为一些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推进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中学开展心理社团活动意义

1、心理社团的建立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成长的阶段,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在社团活动中,教师只是指导,自主权掌握在学生手中。社团的环境氛围能帮助中学生逐步摆脱对师长全方位的依赖,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个人行为自律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另外。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个性、表现欲和自我肯定的需求可以得到极大限度的满足。所以,心理社团的建立迎合了中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需求,是中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和途径。

2、心理社团的建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强调要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只承担一个引导的角色。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心理社团的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增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学会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学会了与人交往。社团一般都设有咨询部、编辑部、宣传部、调查部、网络部等部门,每个部门设有部长、副部长,负责该部门的事务。除心理辅导基本技巧训练外,其他的活动都由各部门自主开展。各部门之间定期活动,进行协调和沟通。这样,社团的建立不但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管理等综合能力。

3、社团活动的开展是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重要举措。目前,虽然很多中学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程及心理辅导室,但仍满足不了全体学生的需要。心理辅导课程的开设,基本是针对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学生的全体性,但针对性不足,未必是每个学生都需要那方面的知识,学生接受比较被动,主体性体现不强;学校心理咨询室虽然对学生开放,但只是针对一些来咨询的同学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而现在相当多的学生还不能从根本上接受心理辅导,不愿主动走近“心灵氧吧”。而学生心理社团的成立,不但能够为部分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一个培养心理自助能力、提高自我的机会,而且能够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面,使广大学生能及时寻找合适人员倾述心中的苦恼,及时缓解或消除学生中的一般心理困惑。这样,不但强大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缓解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一项技能,助人也助己。

4、心理社团的建立有利于贯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为主,干预为辅”的原则。目前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十分匮乏,大部分学校心理老师和学生的比例是一对多。单凭一名专职的心理教师很难把握全体学生的心理动向。心理社团的成立,教师将定期对社团内成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基本技能的培训,使社团内成员不但能正确认识并处理自身问题,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社团成员将充当“阳光使者”,把心理健康知识再传播给其他同学,帮助一些心理有困扰的同学;同时“阳光使者”也会将同学们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心理辅导教师,这样心理辅导教师不但能及时把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动向,并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而且能在遇到心理危机事件能及时实行危机干预。

5、社团活动的开展,尤其是推进中学生同伴心理辅导活动,特别有利于满足中学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随着社会面貌的深刻变迁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学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愈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处理的学生数并不太多,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这些问题也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我校调查表明,当学生出现心理压力,需要得到心理帮助时,61%的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和同学倾诉,18%的同学会选择自己默默承受,8%的学生会选择向可以信赖的老师长辈倾诉,6%的学生会选择求助于专业心理辅导机构,7%的学生会选择告诉家长。学校同伴心理辅导是指学校鉴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运用与受辅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挑选并予以短期的培训,以期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即同伴心理辅导员,能够为其他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协助其他同学探索自我、适应环境、促进成长的一种辅导形式。它最最大的特点是简便有效和直接干预。在同伴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甚至休戚相关,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能节省时间及时给予当事人心理援助。因此,建立心理社团,培训同伴心理辅导员,积极向同学们提供高质量的朋辈辅导服务,可以满足中学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第11篇

【关键词】 高中 心理 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培养的促进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高中生良好的个性。有句格言说得好,性格即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个人的性格状况可以影响其生活及学习的质量。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对当前高中生中在学习中普通存在的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这些性格缺陷而言更具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抗自卑心理,提高高中生的认识能力。可以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这样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便具备了发展正常行为,预防问题行为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能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对外部的诱因、对社会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正确的评价。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调动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性。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有高中生内在的不良因素在起作用;因此,问题行为的矫正亦要借助于高中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这就是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透过高中生暂时的、表面的行为现象去搜索本质,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高中生的行为,深入到行为的深处去全面了解高中生的行为动机。心理健康帮助高中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积极的、发展的、闪光的、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学会与自己的不良动机作斗争,主动改变自己不良的个性和品德,主动和不良外界诱惑进行斗争。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问题行为对青少年成长的最大危害是导致人格不良、浸蚀道德观念,而问题行为的发生也在于一些青年人格发展中的某些缺陷以及道德观念的缺乏。因此,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应重视青少年人格与品德的发展。在人格完善中,良好性格与气质的塑造、自我意识健全、价值观念的发展应是培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品德教育中道德信念的建立最为重要,应力争做到使青少年不仅知道自己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则是什么,而且要坚信这些规则是正确的,并决心以这些做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二、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强高中心理教育的整体氛围建设。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同时,心理教育实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力争结合自己的所教学科将心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

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工作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增强在学校行为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并直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果和水平。心理教育的氛围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而且能够推动更多的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活动,以利于在学校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及生活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心理状态,塑造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

2、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有效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的。心理教育对德育来说,是教育手段和谐;德育对心理教育来说,是人格发展升华。德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心理教育则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个性特征。良好的品德的基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应注重将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品德教育具体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应该培养学生内心对正确行为规范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规范。只有将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3、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心理辅导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开设心理辅导课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辅导课作为一种集体辅导形式,其内容也有所区别。总之,是让学生们讨论、体味生活,感受真实的自我。

心理辅导课就是要与学生一起分担成长的过程中的烦恼,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与疑问。通过心理教育课的开设,学生形成了关注与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自身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正确的行为规范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来。

第1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认知;需求;西宁市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界定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心理健康[1]。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目前,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和需求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7月对青海省西宁市5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在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区(城市或是农村)、民族;第2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调查,包括研究对象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途径的认知等;第3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设置了一个问题“您觉得作为青少年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1.2.2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和自愿参加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填表方式,由研究者集中发放问卷,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9份,有效回收率达93.8%。

1.2.3统计学方法

对于获取的定量资料,经双人核对录入,建立EXCEL电子表格数据库,逻辑检查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469名学生中,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分别为160人、152人、157人;A学校学生为78人,B学校学生为86人,C学校学生为100人,D学校学生为110人,E学校学生为95人;其中女生为245人(52.24%);以汉族学生(91.04%)和农村学生(98.51%)为主。

2.2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况

2.2.1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获悉程度

问及“您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回答者中,89.77%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除C校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比例为78%,其余院校比例均在8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初三年级听说过健康教育的学生所占比例均达到90%以上,而初二的学生所占比例略低为8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

选择网络、电视这一途径的学生人数最多为47.74%,其次依次为他人、书籍、其他。男、女生间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三学生中,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为58.74%,其次依次为初二、初一年级学生,各年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A、C、D、E学校的学生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人数比例均在45%以上,而B校学生选择这一途径的人数仅占26.19%,该学校学生选择他人的比例最多为51.19%,各学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3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及需求情况

绝大多数的被调查对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所了解,仅3.33%选择“完全不了解”。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的了解程度较高,74.35%能正确回答。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的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极少,仅占9.03%、8.79%、1.43%和6.18%。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很高,有97.01%的初中生选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3讨论

3.1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的总体状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主要为电视、网络;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等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而97.01%的学生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这一现象提示西宁市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需要引起当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3.2影响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状况的因素

3.2.1外在因素

3.2.1.1学校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各学校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关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不够深入[2],部分专业人才学历低、资格水平低、实践度低,不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处于西部地区的青海省在教育方面与内地有一定差距[3]。学校教育观念陈旧,片面强调学生升学率,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督导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偏低。另外,学校之间也存在着教学力量的差异。A、B两所学校听说过心理健康的学生比例最高,B校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开展了心理课程,并经常进行心理方面的知识讲座。A校的教育水平在5所学校之中相对较高,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相对全面和优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强,能够自主通过网络、电视了解相关知识。

3.2.1.2社会因素

有研究显示,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极其低下[4]。环境因素越好,越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本次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水平低与我国农村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也有很大的关系[5]。其次,应试教育也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通常对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知识可能是其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偏远地区的学校会更加注重专业文化知识的教导,而忽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2.1.3家庭因素

处于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水平不高[6],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识,不了解也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以至于不能及时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能在孩子出现心理疾患时给予正确引导。

3.2.2个体因素

3.2.2.1性别

从性别来看,男女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相当,此结果与李美华[7]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这一阶段男女生所处环境基本相同,获取信息的途径,面临的问题也大致相同有关。

3.2.2.2年级

可能是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刚结束升学考试,而初三年级学生又要面临升学考试,因此,初一、初三年级学生比初二年级学生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三年级通过电视、网络途径(学生获取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的学生比初一、初二年级的多,可能是由于初三年级学生接触网络、电视的时间更长。可以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对两个或三个,正确率不高,此与各年级学生缺乏正规的健康教育有关。

3.3建议

3.3.1学校方面

肖汉仕[8]认为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学校老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学校所采取的措施能够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现状。首先,学校要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应广泛多样,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等。教育学者吴澄波[9]提出语文教育是心理教育的最优化载体。其次,指导具有阅读能力的学生课外自学有关实用的心理指导读物。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渗透。

3.3.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更是影响巨大,因此父母理应肩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重视并加强与子女的有效沟通,对孩子的反常行为予以关注并提供真诚的帮助。为了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实施,学校可根据学生家长素质的现状,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推荐、发放科学而实用的心理指导读本,宣讲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确保能够顺利构建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架桥铺路。

3.3.3社会环境

社会大环境也应营造出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通过播出公益广告、出版相关书籍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调查结果可知,电视、网络是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渠道加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开展途径等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作者:闫雪梅 马圆圆 郑玉花 吴丝丝 杜春燕 苏春香 刘天贶 杨晓玮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秋梅,孙文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8-12.

[2]马眸眸.新形势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2:21.

[3]席美云.青海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98.

[4]沈德立.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5):71-75.

[5]欧友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23.

[6]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88-95.

[7]李美华.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