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3 08:1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全课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检测 作业纸 成果展示 教学效果
近年来,多次参加有关德国职业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的研讨会,并且有幸参加了北京市教委组织的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赴德培训团接受德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收获甚大。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理念及实施方式对我系汽车技术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为参考,我系开发出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课程专业标准、课程教学标准、课程设计方案(包括课程教学设计总体方案、课程教学任务设计方案、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通过培养原有师资力量或引进高素质人才将汽车技术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北京市重点实训基地。在上述各项教学建设任务中,受益最为突出的是课程设计方案的建设。通过将课程设计方案进一步细化后,即可得到每次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本文将主要结合汽车保养课程中的汽车轮胎检修内容来谈如何实施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一、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经过广泛的企业调研与组织实践专家研讨,得到我系汽车技术类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总结出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重点学习的各门课程,制定出相应课程的教学标准。具体到每门课程及课程内的每次课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可采用如下思路:
(1)根据课程教学标准,考虑学生与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确定课程的学习任务;
(2)确定每个学习任务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采用的整体教学方法及考核法等;
(3)完成学习任务下的每次课(理论课或实验课)的教学设计。每次理论课或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习活动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设计及时间分配等方面。
2.理论课教学设计
(1)理论课教学设计实例
汽车保养课程中的轮胎检查理论课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表1轮胎检查理论课教学设计
专业:
汽车电子技术 课程:汽车保养
教学内容:轮胎检查 4课时(20人班)
根据学生、设备情况可以进行调整
序号 课程步骤 具体内容 教学法 教学媒体 课时
1 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学习情境(故障现象):
某轿车在80km/h时速时,方向盘抖动。
教师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要解决抖动问题需要学习那些方面的知识?
针对学生说出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进行总结,得出学习内容:轮胎功能、轮胎与轮毂的组合、轮胎标识、轮胎种类、轮胎的结构等。 讲授法
头脑风暴法;(教师应加强引导) 实物
图片
黑板 20min
2 轮胎功能及其与轮辋的组合 学生分组借助工具书及资料,查找轮胎的常见故障现象、轮胎功能、轮胎标记、刹车距离与花纹深度的关系、轮胎与轮辋的组合。 自主学习
2人小组
教师指导 教材
其他资料
黑板 30min
3 学习目标检测 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纸的1~4题,可以两人一组完成(或布置幻灯片让学生完成)。 自主学习
成果展示 教材
作业纸 15min
4 轮胎标识 学生分组借助工具书及资料,查找轮胎标识的含义;教师讲解轮胎高度、轮胎转速的计算方法。 自主学习
(独立完成)
教师指导
教师讲授 教材
黑板
投影仪 25min
5 学习目标检测 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纸的5~9题。 自主学习
成果展示 教材
作业纸
幻灯片 15min
6 轮胎种类 教师讲授轮胎的种类、应用范围及各自的特点。 教师讲授 教材
投影仪
黑板 20min
7 学习目标检测 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纸的10~14题,可以两人一组完成(或布置幻灯片让学生完成),结果自己展示出来。 自主学习
成果展示 教材
作业纸 15min
8 轮胎的结构 教师把轮胎名称标在黑板上,与学生交流,师生对话,小组补充完成内容(如13题) 分组(4人)
教师指导 实物
图片
模型 25min
9 学习目标检测 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纸的10~11题,可以两人一组完成(分小组如同桌),结果自己展示出来,对答案。 自主学习
成果展示 教材
作业纸
幻灯片 15min
10 教师总结 结论:通过上述知识的学习,掌握了检查轮胎有无问题及选择合适轮胎的方法。 教师讲授 黑板
投影仪
(2)理论课作业纸
轮胎检查课堂教学所用的作业纸的样式如表2所示。该作业纸共有3页,表2所示的是作业纸第1页。作业纸第2、3未列出。
表2轮胎检查课堂作业纸样式
作业纸
页码:1 课程:汽车保养
教学内容:轮胎检查 姓名:
班级: 学号: 分数:
学习情境:客户要求更换轮胎
1.根据图示描述故障现象
2.据图指出标记的名称和最小值
3.下图为刹车距离与花纹深度的关系
a)读图,刹车距离从7到1.6变化多少?
b)为什么会这样?
刹车距离(湿面)
速度60-100km/h
4.根据汽车厂家维修手册选择轮胎与轮毂的组合
轮胎 轮辋
二、实验课教学设计
1.实验课教学设计实例
汽车保养课程中的轮胎检修实验课教学设计可以采用表格形式,也可以使用一般文本形式。具体的设计过程如下:
(1)学习情境设计
通过设计一个在汽车4S店或维修厂常见的场景引入课堂教学。本次课采用的课堂引入方式为:演话剧。具体的实施方式如下:
①教师扮演顾客,学生扮演维修工人。故障描述:顾客的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打开车窗,听到右后车轮有嗒嗒异响,开直线时要握紧方向盘,否则汽车向右侧跑偏。请学生检查。
②学生检查轮胎外观,进行故障确认。用举升机将故障车升起,检查轮胎是否有局部损坏。在举升故障车时,应注意举升机的使用注意事项。
③教师强调注意事项,进行安全教育。
(2)学生分组
采用随机组合法,将学生分为5组,每组4人。
(3)布置学习任务
工位1:学习并查找轮胎标识。其任务为:熟悉标识,画出轮胎图。
学生查找资料,确定标识的含义。教师将轮胎上重要的标识用颜色笔作出记号,引导学生查找。
工位2:学习轮胎修补工具的使用及修补轮胎。其任务为:学习轮胎修补方面的资料,用修补工具、材料修复轮胎。
工位3:轮胎拆装。其任务为:熟悉轮胎与轮毂的装配关系、轮胎的外观检查、轮毂的外观检查及拆装轮胎。
工位4:轮胎动平衡检测。其任务为:检测轮胎的动平衡特性,安装平衡块。
工位5:成本核算。其任务为:核算修1个轮胎的费用与换1个轮胎的费用,并进行比较。
每组学生对应1个工位,20分钟后进行互换。
(4)教师演示
教师分别演示拆装轮胎、动平衡及修补轮胎的方法。
(5)巡视及指导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观察学生练习情况。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排除,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学习成果展示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应向全班同学展示其学习的成果。
(7)学生完成作业纸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8)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采用回答问题并给予奖励的方式。利用20、30、50三档分数题,对向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测。口答形式,分3轮进行,每组抽取1题,若本组不能回答,将由其他组进行抢答。将各小组得分的情况记入表3所示的积分表。最后得分高者为优胜组,给予奖励。奖励方式为:利用所学技能,将故障车的故障排除,并请其他组同学观看。
表3各小组得分记录表
轮次 小组1得分 小组2得分 小组3得分 小组4得分 小组5得分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总分
2.实验课作业纸
轮胎更换/修补实验课教学所使用的作业纸如表4所示。
表4 轮胎更换/修补实验课作业纸
作业纸
页码:1 课程:汽车保养
教学内容:轮胎更换/修补 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学习情境描述:顾客的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打开车窗,听到右后车轮有嗒嗒异响,开直线时要握紧方向盘,否则汽车向右侧跑偏。请学生检查。
请说出造成汽车向一侧跑偏的原因是什么?
――――――――――――――――――――――――――――――――――――――――――――――――――――――――――――――――――――――――――――――。
请写出轮胎的结构名称以及作用:
序号 名称 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3.在何种情况下,轮胎需要做动平衡检测?
―――――――――――――――――――――――――――――――――――――――――――――――――――――――――――――――――――――――――――――――――――――――――――――。
4.通过下图分析:为什么当轮胎花纹磨损到1.6mm时,必须更换新轮胎?
――――――――――――――――――――――――――――――――――――――――――――――。
5.请简要叙述修补轮胎的过程。
―――――――――――――――――――――――――――――――――――――――――――――――――――――――――――――――――――――――――――――――――――――。
四、结束语
汽车电子技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与重要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采用本文设计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设计形式后,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形式,难以及时适应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刚开始的几次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在逐步适应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后,课堂教学效果开始明显好转。在新课堂教学方式实施到约1/2进程时,其教学效果开始明显好于传统形式课堂的教学效果。下面将试点班(0653221、0823211)与未实行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对照班(0653222、0823212)的反映课堂教学效果的数据列出,如表5所示。注:0653221班和0653222班的生源质量相同,这两个班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由同一位教师任课;0823211班和0823212班的生源质量相同,这两个班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由另一位教师任课。
表5试点班与对照班的课堂教学效果数据
数据类型
班级 1~4周
学生认可度 5~8周
学生认可度 9~15周
学生认可度 16周(期末考核期)
及格率优良率
0653221 53.4% 78.1% 91.7% 93.2% 34.9%
0653222 87.8% 88.2% 86.9% 86.0 23.3%
0823211 56.7% 80.3% 93.2% 93.2% 37.2%
0823212 87.8% 88.2% 86.9% 86.0 25.6%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实行新课堂教学方式班级的教学效果一直在稳步上升,并最终达到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班。由此可以证明本文介绍的基于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设计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85-02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课程涉及计算机、通信、电子等多个学科领域,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同时,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对该课程的教学,很多高校仍采用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辅助以模拟实验和实训。从实践效果看,这种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抽象,理论掌握难以深入。《计算机网络》主要内容以比较成熟的网络技术为主,系统地向学生讲授有关概念、原理和应用技术。通常按照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依次分析各层功能及协议的工作原理,从而使学生形成对网络各层及网络体系的系统认识。但是这些理论内容较为抽象、枯燥,很难通过理论讲清楚,学生很难通过理论知识来形象地构建网络模型,从而出现学其而不知其所用的问题,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
2.操作环节欠缺,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目前,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部分大多依靠普通的课堂教学或者实验教学实施。学生在理论教学环境中接受实践训练,难以产生真实环境所带来的特殊感受,且操作遗忘率高,难以体现学习自主性,教学效果不好。同时,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用以进行专业实习、实训的实验设备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而且因为计算机网络设备发展很快,新型设备不断推出,受经费影响,学校也很难追随网络设备发展的步伐,不断购置新型网络设备,导致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以及学生就业技能培养需求的差距不断拉大,无法帮助学生构建完备的实践技能体系。
三、微课教学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优势
微课是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将“课”微处理化形成了一段短小生动展示并陈述、解决一个核心重点问题的教学音视频。将微课教学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还适合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并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长远的作用和意义。
1.时间短、内容精、容量小、易传播,适合学生自主化学习。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突出了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教学内容,微课内容更加精简。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以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rm、wmv、flv等流媒体格式为主,可流畅地在线观摩,也可灵活方便地下载保存到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终端设备,实现移动学习,适合学生自主化学习。
2.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微课的提供者可以来自本校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制作成微课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互联网上还有许多其他教师制作的微课,学生也可以下载。此外,在互联网上,许多从事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制作了许多小视频,比如水晶头的连接、网络配置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当做微课来使用。
3.可有效弥补师资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长期以来,优秀教师始终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优质师资资源的受众只是小部分,这也是一些优秀教师的课爆满的根本原因。优质师资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更大的发挥,影响了《计算机网络》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利用微课,可以组织优秀教师将《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可以扩大优质师资资源的受众,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4.有利于构建教师成长进步的新途径。网络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才能跟上技术前沿。同时,《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师还应具备丰富的网络工程实践经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也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困难的。利用微课,对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法进行革新,突破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可以推动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微课的制作,可以使教师全面梳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点,增强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为了制作好微课,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重点的把握以及课程的讲述等方面,不断地进行反思,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学习到主流和先进的实用技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设计原则
1.清晰定位原则。微课教学设计必须有清晰的定位,这样制作的微课才有更强的针对性。教师需要清楚微课受众的情况,需要了解的知识点是什么,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才能准确确定微课内容。同时,微课教学应定位为对一些上课没听懂的同学进行课后的解惑辅导,而不是代替课堂教学。就是说,微课制作不能像课堂上讲解新知识一样,它应是解惑而非授业。教师应以此为基点构思《计算机网络》微课的设计。
2.突出重点原则。微课时间短,不可能像课堂视频一样讲授一个完整的单元,只能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道习题或某个学习环节进行重点讲解。《计算机网络》微课内容的选取,应侧重于两类:一是重点、难点、理论知识点,即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困惑,或者学生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制作微课进行讲解或引导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二是实践操作知识点。《计算机网络》课程有很多实践性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不具备进行课后实践的条件,而这些内容又非常重要,对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关键意义。
3.多媒体呈现原则。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可以与学生之间有神态和眼神的交流,微课只是视频,更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因此,制作微课需要特别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多使用多媒体,提升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力,保持学习兴趣。具体而言,要做到动静结合,给人以动态感、空间感。要注重图文并茂,增强表现亲和力,要注重颜色搭配,通常除了黑色和白色外,最多搭配3种颜色。总之,要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生成和提高实践能力。教学目标即明确教学是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服务的。准确的教学目标是《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设计成败的首要因素。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网络相关科学研究。着眼实践能力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目标应以第二层次为主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中一项或若干项有所专长,可以胜任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架设各种服务器和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使其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可以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2.教学内容――围绕重难点问题确定。要紧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出的需求,客观分析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生成的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知识能力的高低,突出专业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按照《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际构成,可制作以下教学内容的微课:网络组建,包括局域网组建、无线局域网组建、城域网组建、广域网组建等微课。网络互连,包括LAN-LAN互连、LAN-WLAN网互连、WLAN-WLAN网互连、LAN-WAN-LAN网互连、WAN-WAN网互连等微课。网络规化设计与网络施工,包括做网线、布线、安装网卡、安装模块与设备等,安装各种系统软件、管理软件及系统配置等微课。
3.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媒体技术。微课媒体技术,通常包括课堂实录型视频和内容演示型视频两种。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知识较抽象、难理解,如分组交换、IP多播、TCP与UDP等理论知识,可使用课堂实录型视频,在讲授过程中,将之与日常生活进行类比,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网络中一些复杂工作原理,如分组交换、IP层分组转发、RIP工作原理、滑动窗口机制、TCP连接管理等知识应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制作微课。对于实践性教学内容应以内容演示型视频为主制作微课。一方面,直接拍摄网线制作、网络布线、网卡安装、模块安装与设备调试等视频内容制作微课。另一方面,利用Packet Tracer等软件录制IP地址划分、域名规划、IP地址分配等知识点的示范教学,提高微课教学的效益。
六、结论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本文提出利用微课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希望可以给《计算机网络》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吉,邱海斌.浅析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开发中的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7):205-205,207.
关键词:幼儿师范;体育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146-02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以及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对幼儿高等师范毕业生提出了新的目标,对幼儿师范教育专业体育课的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要求。同时,由于幼儿师范体育课的专业性不突出,与高中体育课区别不大,因而促使幼儿师范体育课改革日益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幼儿师范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需要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幼儿园教师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活动设计与指导能力,这些知识技能主要要通过幼儿师范体育课来培养。当前的幼儿师范体育课,考虑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需要较少,内容和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师范生体质的提高和体育技能的学习,毕业生不太适应幼儿园的需要。
2.当前幼儿师范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为达到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然而,幼儿师范体育课教学却较少与幼儿园对师资的要求对接,表现出以下三大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专业性不突出。体育课还是以体育技能技巧训练和锻炼身体为主,与中学体育课区别不大,没有体现幼儿师范的专业要求,较少注重幼师生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设计与指导能力的培养,较少注重幼儿体育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律动和幼儿操的创编与指导。第二,教学设计的儿童性不突出。幼儿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幼儿体育与健康活动的组织需要教师有儿童的心态和行为,和幼儿一起游戏、活动。但幼儿师范体育课设计中的成人化特点突出,儿童性不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导致幼儿体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成人化。第三,教学模式自主性不突出。幼儿师范的体育课主体上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性少,参与课的设计与实施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二、如何进行幼儿师范体育课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突出专业性
教学内容改革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幼儿师范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突出专业性。幼儿师范体育课的专业性应体现在:第一,要掌握幼儿园健康教育和体育活动中教师必备的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第二,要掌握幼儿园健康教育和体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知识技能。第三,要掌握幼师生自己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知识技能。因此,幼儿师范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应该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在体育课中增加幼儿律动、体操、体育游戏、舞蹈、运动健康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会做会创编。其次,增加幼儿体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教法)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体验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教学方法,让体育课成为幼师生模拟实习的场所。最后,保持传统体育课的特色,让学生学习锻炼身体的技能技巧,如跑跳、球类活动、体育游戏,等等。
十分重视有着特殊才艺的幼儿教师,应该成为幼儿教师招聘中优先考虑的重要条件。在幼儿师范体育课中,可以适当增加拉丁舞、健美操、艺术体操、乒乓球、武术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特长。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办学特点,把这些内容从体育这一门大的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必修或选修学科。总之,体育课也要考虑培养学生的特长。
2.改革教学设计,突出儿童性
幼儿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要能和幼儿融为一体,体验并感受幼儿的快乐,和幼儿一起游戏、学习。这就要求,幼儿师范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儿童性,体育课教学更是如此。幼儿师范体育课如何突出儿童性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学设计体现游戏性。成人性体育锻炼项目如跑、跳、球类等,适当的情况下可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或在其中穿插游戏。第二,教学设计要富有趣味性。兴趣是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动力,明白“有趣味才有兴趣”的道理。幼师专业的体育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认知原则,注重由易到难,在技能学习的练习过程设计中,要注重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注重活动形式的儿童化,使体育活动具有童趣,这既有利于学生活动情趣的激发,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童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理念,让学生在多种组织形式的练习过程中,了解这种教学形式,从而运用于幼儿教学中。要防止过分注重技能的掌握,枯燥的练习,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可以选择一些活泼轻快的韵律操、富于趣味的身体活动游戏,以更加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从而使学生乐而不疲地参加活动。
3.改革教学模式,突出自主性
目前幼师专业体育教育中传统而陈旧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进行改革。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整体设计上体现自主学习。现在大多数体育课都是传统的教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学,按照技能学习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把45分钟占得满满的。下课后,也不布置课后作业。以健美操为例,很多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听不懂音乐节奏、不会领操更不会编排。要改善这种情况,就得真正地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自动思考学习。在课堂上,用检查作业的形式,尽量把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的时间还给学生来组织。基本部分教学上,教师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多注意传授领操的口令、手法及编排技巧。课后,一定要布置相应的作业拓展知识。如:用本次课所学的内容只改变上肢动作编一段热身操,下次课教师随机抽取进行领操;新编一段健美操用本次课上教师所教的领操口令和手式进行进行简单步法的领操;以本次课所分出的小组为单位把以学的内容变换队形,等等。作业的布置内容要循序渐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单独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除了要掌握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学习教学方法,培养教学技能,以便毕业后能开展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因此,可以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任教一整堂课,或者任教一个片段,学生备课可以分小组进行,教师给予指导。第三,让学生上幼儿园模拟课。一名学生当幼儿园体育教师,其他学生当幼儿,完全按照幼儿园教育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要提前几周确定教学人选,让学生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可分小组备课,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设计的机会。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课后要进行师生反思点评。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而且学生会很感兴趣。
总之,幼儿师范体育课存在专业特点不突出、与幼儿园教育不相适应的问题。改革的思路是:改革教学内容,突出专业性;改革教学设计,突出儿童性;改革教学模式,突出自主性。
参考文献:
[1]杨平.江苏省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6.
[2]李捷.论如何上好幼儿师范学校体育课[J].科技信息,2012,(3).
一、教材编写未能充分体现中职德育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职德育课教材进行过三次重大改革。第三轮课改后,现已形成比较完整和科学的教材体系,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尚未形成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二是现有教材修订不够及时,与社会生活衔接不够紧密;三是各地校本教材的开发不到位。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没有一套严谨、完整和科学的德育教材,就无法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德育课没有真正与中职学生实际结合,没有做到与专业课有效结合
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脱离实际空洞说教的现象,要克服这一现象,必须坚持德育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策略。中职生是按专业进行编班和实施教学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课教学必须和学生的专业实际紧密结合,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只有让学生认识到德育课所具有的实际作用和重要意义,学生才会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德育课的态度。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各专业的学生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然后结合德育课的内容进行具体教学。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平时多和专业技能课教师进行交流,掌握不同专业的不同信息。比如,通过参加学前教育的舞蹈课,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行为习惯良好,但缺乏吃苦精神和坚持的毅力,遇到困难容易放弃;通过观摩机械、电子电工专业的实训课,感觉到这些专业在操作过程中,安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技能的精确性等等。教师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学情分析,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德育课也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德育课的自觉性。
三、教学理念陈旧,教学设计和方法创新不足
1.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一节成功的德育课,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要做到独具匠心。我们要不断追问自己,我们的教学为什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一个“新”字。比如,案例教学法是德育课教学的常规教学方法,我常常思考:你是按照什么标准选取案例的,你选取的案例为什么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实际上,教学资源或案例的选取标准就四个字:“小、近、亲、实”。“小”指的是从小处着眼;“近”就是和学生接“地气”;“亲”则是让学生感到这事就好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实”是选取的案例要符合学生实际。我按照“小、近、亲、实”的标准精选课堂案例,创设教学情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教师要善于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技术手段及方式实施课题教学。
对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进入课堂教学,我们现在讨论和关注的焦点是如何使用及高效实用的问题。我们很难想象在教育新常态下德育课教师远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授课的情景。现在“微课”刚刚走进课堂,“慕课”又紧跟着向我们走来,德育课教学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应尝试利用手机,让微信走进课堂,为教学服务。
四、没有和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好第一节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激发学生对车工技术的学习兴趣,可促使学生愿学、乐学,从而学好专业技术。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之前学生所车削的产品,比如“高脚酒杯”“陀螺”等,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地感受,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设计是关键
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认真地进行备课,按照教学六认真的要求,力求从各个方面入手,既要紧扣本课课题的内容,又要突出讲解重点、难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备课时,要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全面考虑,并且把课备好,在实习教学全过程中贯穿工艺课的讲解。比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等各种量具的应用,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通过设计读数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实习操作之前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这样有利于实习课的顺利进行,确保教学质量。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一是好奇心理,学生对实习实训有着一种新鲜好奇的心理,他们对实习实训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而实习实训则需要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具有更强的组织性、纪律性,具有更高的安全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教师须因势利导,把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化为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克服实习实训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为完成实习实训教学的目标打下基础。
三、教师的技能是核心
学生信服的教师是什么类型的?什么样的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通过召开教研组会议、随堂听课、学生评教等活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最终发现,中职学生对教师的信服不在于教师身材的高矮、样貌的美丑,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关心和学生对教师技能的膜拜。因此,要想让学生愿学、乐学,教师的技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核心。教师不仅要有责任心,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也才能真正上好课,特别是实践课。中职学校大多数是青年教师,有的刚从学校毕业,“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要上好实践课难度很大,“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实践课教学能力,使自己真正适应教学需要。要真正上好课,还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方法,要学会管理课堂,做到课堂教学秩序稳定。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之余,要注重对学科技能的训练,只有自己具备较好的车削加工技术和零部件生产能力,学生才会对你进行肯定,才会愿意听你讲,才会跟着你学。另外,教师在进行实训指导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学生操作的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足及时地给予指正。对存在的问题不但要细致讲解,而且还要进行动作要领的反复示范,使学生对规范动作有充分理解,并能根据动作要领熟练操作。
四、实训设备配置和保养是前提
科学、完善的实训设施条件是提高实训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不可或缺。这就要求学校投入资金,建立科学、规范、标准的实训室,改善实训教学环境,满足实训教学需要。现在的中职招生或新生入校都安排有参观实训场地的环节,良好的实训设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不管实训老师的教学设计和专业技能有多好,但是缺乏必要的实训设备让学生进行操作,这不仅让学生无法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还会挫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熟悉实习实训所用仪器设备的规格、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同时做好设备的调试与检测。了解实习实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让学生重点掌握哪些操作,对出现的误差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操作应注意哪些问题等。有了兴趣,才能谈如何学习,才能寻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对车工教学的成功起着定向作用。在兴趣的指引下,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杨介波 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职业技术学校
《快速跑》观课报告
看了段老师上的《快速跑》这节课后,让我受益匪浅。 段老师的《快速跑》,准备部分是趣味热身,打破传统绕操场跑的枯燥热身,激发学生的兴趣。趣味热身中渗透了快速跑的辅助动作练习:摆臂、原地高抬腿跑......让学生在快乐中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快速跑的动作要领,让学生分组进行自主练习,练习结束教师示范讲解摆臂动作要领,纠正错误动作,让学生再次练习体会动作。集合队伍,讲解摆臂和蹬腿的动作要领,随后让学生练习摆臂和蹬腿的结合,教师巡回指导,表扬表现好的同学。为了增加和体会学习快速跑的兴趣,教师利用跳绳设练习环节。教师先示范,利用跳绳固定步幅让学生慢跑,加快速度,步幅练习,这样在练习中步幅得到增加。练习结束后,教师又设计了计时跳绳游戏。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束部分教师带领学生做放松练习。让学生充分放松身体。 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比赛手段和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以情入境,真正体验了运动的乐趣,既激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又提高了跑步教学的效果。
本节课教学过程流畅、循序渐进。通过趣味练习、游戏、小组比赛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练习。整堂课学生表现积极,学习兴趣浓厚。教学设计合理规范,从开始部分的趣味热身、导入,到基本部分的自主学习、器材练习、接力游戏,到结束部分的放松练习,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本节课教师合理引导学生去探究,去自主学习。这节课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结合教材特点组织教法,使学生学的愉快,得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本案例简便实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发展了学生的运动技能。
我的建议:
一是要注重课堂教学安全,我们上课首先要考虑的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部分教材要运用保护与帮助,练习前就要告诉学生如何练习才是最安全的,哪些动作绝对不能做,总之要考虑周全。
二是要注重区别学生,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体育活动时,学生表现出来的活动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安排接力跑时要合理分配。
三是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能,在体能练习环节要让所有学生的体能得到锻炼和增强,练习密度要适当,不能太低。如果体能练习强度不够,这节课就不是一节成功的体育与健康课,是无效的。在实效课堂的背景下,每一节体育课都要求体能练习,因为任何运动都要有体能做保证,体能是运动的基础和根本。
传统的集队——跑步——徒手操——主教材内容的学习,没有为主教材作铺垫,这是一种我们在平时训练课教学中经常看到的情况。
教学流程:首先是训练课常规:队员集队,宣布训练的内容,安排见习生的活动。其次,队员慢跑徒手练习。最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徒手练习。接下去,进入主教材训练内容的学习。
特点:这堂课的导入与热身大众化,环节节奏比较平缓,少有起伏,队员经常性地上这样的课,已经程式化地接受了这样的现状。队员能预见下一阶段将要进行哪些活动内容,不需要教师过多地讲解和组织,队员就能把活动进行下去,训练训练课的组织纪律很容易掌控。
存在的问题:(1)队员的学习兴趣不能被调动。(2)训练受训练课学习教学效果上的影响,导致队员对主教材学习活动时间的浪费。(3)对训练课气氛活跃程度的影响。
反思:此堂训练课是按照普通导入和热身。在上训练课时,对教学计划的设计这个环节,不需要太多的考虑,它已经成为程式化的内容。
鉴于上面这些情况,我们认为在今后的训练训练课教学中要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避免热身和主要练习学习的严重脱节,使训练训练课时间利用得更加有效,从而提高训练水平的效率。
二、阶梯式导入和热身的课
在前面的研究过程中,在不改变主教材的情况下,对导入与热身部分做了一定的修改。特别是热身的部分,把原来的徒手练习改成了熟悉出拳速度的专项准备活动,这样可以使在上一堂课上反映出来的教学时间浪费的问题得到解决。
导入与热身环节的教学流程:首先是训练课常规:队员集队,宣布训练的内容和要求。接着,跑步热身:队员慢跑中练习出拳的速度与技术。最后,做徒手出拳练习:教师带领队员做原地熟悉出拳的技术性动作,为主教材的学习作准备。然后进入主教材内容的学习,主教材和第一次训练课的设计基本相似。
训练课特点:此次课的热身活动与主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在热身活动中,用熟悉出拳速度这个和主教材息息相关的内容代替了徒手操)。这样可以避免了上一次课中浪费时间的问题。队员的一些活动也是在教练的统一指挥下有序地进行铺开,训练训练课纪律比较容易掌控。教学中的热身活动为主教材的教学做了铺垫,让队员能有目的地进入主教材的学习。热身是学习新技术的辅助练习,在新旧技术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为队员学习新技术铺平了道路。学习主教材的效果也有所增加。
不足之处:(1)队员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此次课的教学中,队员的学练还是在教练统一的引导下进行的一种活动,没有内化为队员内在的学习动力,队员的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队员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体现。在这里,队员的学习活动虽然已经是从“被动”转变为“会动”,但还没有达到“爱动”的程度,说明教练在教学设计上没能照顾到队员的差异。(2)队员个性发挥的空间没有。虽然此次课在教学设计上力求摆脱第一次课的呆板、程式化的教学模式,队员的活动更加有兴趣,有了些挑战和不确定因素,但队员还是被教师牵着走,自我发挥的空间还很小,由此可见训练训练课的教学效果还有不少的提高空间。
反思:这次课的设计上,吸取了上一节课所体现出来的浪费时间的问题,运用铺垫式的导入与热身作为主教材内容学习的基石,比之上一堂课在学习节奏上更加紧凑,队员的有效活动内容也有所增加,队员的学习学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是队员的学习行为还不是主动地学习,有些队员的能力上的差异还没能照顾到,个别队员跟不上教师引导的节奏,训练课的气氛还没完全调动起来。
三、活动型的导入与热身的课
有了前面经验和教训,我们在不改变主教材内容的情况下进行修改,尝试使用其他的导入方式,以期获得更加好的训练课教学效果。所以,在第三次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把导入与热身活动都和主教材直接联系起来,所有的活动都在为主教材的学习做一个铺垫作用。把徒手出拳练习改成了看教练手势和听教练讯号进行练习,能给队员以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导入与热身环节的教学流程:首先是训练课常规:队员集队。接着,游戏:看教练手势做前后左右移动,听教练口令后回到原地;再次“出拳”游戏:教练先示范技术动作,然后队员分小组进行自我创设练习的方法。最后,进入主教材内容的学习,主教材和第一、第二次课的设计基本相似。
点评:在这堂课上,导入与热身活动与主教材已经结合在了一起,使队员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主教材学习的训练课环境。首先,教师把原来的练习改成听看信号位置移动,能让队员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起来。接着在游戏中,教师给队员做了简单的动作示范,为队员的创想练习打下了基础;同时教师给队员提出了一些活动要求,并进行了安全上的提醒。最后,教师让队员以小组为单位在各自的区域内进行练习,其在这个期间巡回参与并指导队员练习。这样的安排能使队员有自己发挥和创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队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将导入与热身活动与主教材结合在了一起,使训练课气氛变得很活跃。同时,也使队员从前两堂课的“被动”学习到“会学”,再到此次课上的“爱学”。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训练课气氛活跃,队员学习积极性高,训练课的教学效率就自然会提高了,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不足之处:(1)纪律性略难掌握,(2)队员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时,有些队员由于能力上的问题,没有积极参与。
反思:这是第三节实践研究训练课,由于导入与热身的设计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们感觉到队员的情绪比之上两节课的有了很大的改变,队员的学习积极性有大幅度提高,队员对主教材内容学习和掌握也比之前要好得多。但是在这堂课中我们发现还有不足之处,比如在发挥队员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些纪律上难于掌控的问题,也出现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际中考虑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教学新理念 目标教学法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深刻而直接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辩证关系。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等。目标教学法是以目标为中介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学生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提出目标、解决目标的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发现目标的能力、探究与合作的精神。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有意地创设目标情境,组织学生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的目标和要解决的目标,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目标并指导解决它们,与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不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新课标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理念
(一)自主学习的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目标,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是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的作用,教师要介绍目标的背景资料,要创设目标情境,要启发、引导、创造条件、营造氛围等。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自主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社会现实及自我成长的目标,而不是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来死记硬背。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过程,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激发道德学习愿望、提升自我成长需求,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二)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旧的思想品德教材,通常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编写,其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导致了教师照本宣科,被称为教本。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以学习主体为中心的,思想品德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用了大量的比喻、典故、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等典型事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理念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新的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是以落实课程标准中成长中的我的部分内容为主,以学生自身的成长为其关注点,侧重体现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引导学生在关爱生命的前提下,关心自己的生活,关心自己的学习,关心自己的成长,关爱自己的心情,关爱自己的安全与健康,关爱、自尊、自强是这册书的核心概念。新的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从学生的角度编写,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淡化了知识性,留给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加了,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能够大量地搜集到学生成长中的目标,来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和学生的实际资源。
二、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法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法,以教会学生思考为出发点,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学习为途径,以合作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了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四步式目标教学法。
(一)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形成目标意识。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教学目标,而且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要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一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很快进入目标情境。这是首要环节,要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教师创设目标情境的形式可以是一组漫画、一段录像,也可以是一组材料、一个小品,只要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就是好情境。
(二)教师激励质疑,学生学会质疑。
学习过程就是从有目标到没目标再到有目标的求知过程,学习的终点不是没目标而是产生新目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自己质疑,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问。把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目标化,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目标和整合目标能力。让学生在探索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增长智慧。
(三)教师重点点拨,学生要“会学”。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理顺,编织成网。每节课知识就可以并联在一起,上下通气,互为因果地“串联”起来。知识理成了线、结成了网,再及时查漏补缺,这样学生就从“会问”升华为“会学”。学生抓住了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完成了学习知识过程中“由厚到薄”的飞跃和升华。对于复杂的内容,学生也能够融会贯通,了如指掌。
(四)教师激励评价,学生拓宽创新。
教学评价要注重对学生平时行为的评价,重视过程的评价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力求做到知行统一。既重视学生校内的表现评价,又应试图强调家庭社会的评价。评价内容应具体、适度、透明。评价方法自主化,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结合家庭评、社会评、教师评。只有进行全面合理的立体化评价才会有力地引导学生关心生存环境,关注社会焦点,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使他们学会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新课标理念,不断实践,不断完善改进,真正提高思品课教学成绩。
【关键词】学习支架;支架式教学;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40―04
教育技术公共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师范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培养师范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特别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评价信息以及把信息运用于教学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信息策略、增强信息意识、加强信息伦理道德规范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教育技术课程内容较多,包括的知识面比较广,几乎涵盖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的内容,而课程教学时数相对有限,所以每次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信息量很大;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面向全校的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学生人数比较多,采用大班授课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不便;另外,部分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学习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真正目的,不了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内容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何帮助,对所学知识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因此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试图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将支架式教学引入到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中,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以期改进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效果。
一 支架式教学简介
1 什么是“支架”
支架(Scaffold)原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脚手架就是工人们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支持的暂时性的平台或柱子等,是一种临时性的支撑架构[1]。根据这个建筑隐喻,伍德(Wood,Bruner&Ross,1976)最先借用了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2]。普利斯里(Pressly,Hogan,Wharton-MeDonald,Mistretta,Ettenberger,1996)等人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3]。
2 对“学习支架”的理解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教师如何以助学者的身份参与学习提供了指导,也对“学习支架”提出了意义明晰的需求说明。维果斯基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这个发展区存在于学生已知与未知、能够胜任和不能胜任之间(Vygotsky,1978),是学生需要“支架”帮助才能够完成任务的区域。
学习支架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或某些有用的资料)的帮助,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学习过程被内化)。当教师发现学生能够有能力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时,撤去支架。
学习支架的形式多样,分别适用于不同性质的教学任务。从其表现形式看,学习支架可以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除了这些可设计的学习支架外,学习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4]
3 支架式教学的涵义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5] 如图1所示。
支架式教学是人们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之一。支架式教学的进行,是利用学习支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有用的帮助。
4 支架式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6]
按照学习支架理论,支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而且是通过“学习支架”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
(3)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 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会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会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中在评价形式上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但是具体采用什么评价方式,对哪些内容进行评价都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而不是机械采用。
从以上几个方面看出,学习支架的建立存在于每一个环节中,而且以上几个环节没有绝对的先后关系,而是相互交错,互相促进,相辅相成。[7]
二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设计
1 课堂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从理论上来说,支架式教学是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内容多课时少,应用支架式教学存在一些困难。从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向学生发送的信息和学生向教师发送的信息不均衡,尽管如此,本文试图结合教育技术公共课部分知识点,将支架式教学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某个或几个环节中,探讨如何有效发挥支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学生进行探索可以在课后进行,学生独立探索所应用的资源也大部分来源于课后,所以一般是教师提前提出问题,课后搜索资料,讨论再回到课上进行(也包括在课后)。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课堂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8]
图2中,从教师指向学生的粗黑剪头代表教师给予学生的学习支架,从学生到教师的细黑线剪头代表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之间的细黑线剪头代表学生之间给予的学习支架,学生的学习支架还可以从图书馆、网络自己寻找。
2 课堂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案例
课程内容:学习教育技术的意义(某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过程)
学习教育技术课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习教育技术课程的意义,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学生学好本门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兴趣是第一位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本门课感兴趣了,了解了学习教育技术的意义,才有学习的动力。但是按照学校目前的课程设置,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对于教育技术的知识了解甚少,只是在大学一年级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以只是在不同程度上了解或者掌握了部分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这只是为技术方面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理论层面上,由于学生通常在大学三年级才涉及到教学设计类课程,所以在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也几乎为零。在这样的情况下,想立即让学生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是比较困难的,如果直接向学生讲授其意义,也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基于以上考虑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在设计上以问题为出发点,更易于切入主题,且应从学生的切身条件出发予以引导,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学习教育技术课程的意义。
(1) 创设情景,建立支架
中心问题的提出:假设我们将要或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2) 引导学生思考。
支架一:过去教师如何教学?此问题对于每位学生讲都有话说,因为学生在小学甚至是中学阶段所经历过的,知道自己的老师当时是怎样教学的。
支架二:社会发展了,作为一名教师又应该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思考,然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得出应该怎样跟上时代的步伐等等,教师逐步引导到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支架三:继续引导学生讨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应具有怎样的教育技术能力?为什么?教育技术能力的涵义是什么?
教师给与引导: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9]
2004年12月1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从四个层次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要求: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意识与态度:即能从教学角度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所在,一方面需要形成一种将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意识与态度,另外一方面要能够形成一种不断学习技术与方法、促进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即理解掌握应用教育技术所必须的教育理论与观念、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方法、资源选择与开发的技术与方法、教学应用的模式与结构、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方法、教学科研的方法等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即能够开展教学环境的设计与管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管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管理、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科研活动等,以及能应用技术与同事、家长、学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就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开展的合作与交流;社会责任:即能从社会责任角度促进学生在利用技术、资源方面能够全面、公平、健康、安全、规范地成长。[10]
教师提问:对比一下,看看我们都做到了吗?做到了哪些?
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发现自己离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得出没有较强的教育技术能力很难适应将来工作岗位的结论。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如何才能达到此目标,如何培养我们的教育技术能力?
学生讨论集中意见。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学习技术,学会备课,并将学到的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
教师:这只是教育技术能力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教育技术公共课来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通过公共课能学到什么,能达到什么目标,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并告诉学生如何学习教育技术课程。
(3) 独立探索。教师建议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一些中小学教师,得出一个教师从业后的需求,加深理解。并推荐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可利用的资源。
(4) 协作学习。整个探索过程可分为独立探索和合作进行,通过有目的地调查,探索,协商、讨论,得出较为一致的意见,从而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看到课上的学生活动,对于课堂进行的效果及学生的讨论情况可以做一下简单的点评。
当教师觉得学生对教育技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后就可以进入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系统教学了。前面虽然用了较多的时间去讨论,但这样会使学生真正了解学习此课程的作用,并引起学习的兴趣。
通过支架式教学在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学习支架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学习支架的设计和使用上应该注意以下一些方面:第一,学习支架应用应视不同的学习内容而定。对于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可以采用问题、建议、图表等学习支架进行教学,同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促进学生对理论透彻理解;对于媒体的制作和使用部分的内容采用范例式支架。第二,学习支架应用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而灵活多变。学习支架的形式多样,在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依据学生的特点选用适合学生的形式尝试应用于教学中,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果。第三,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只有将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教学时才能贴近学生,增加教学的关联性,学生才觉得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为日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专业教学提供有利的帮助。[11]总之,学习支架的应用应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设计出恰当的形式。本文只是对支架式教学在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尝试,难免会有不当之处,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会逐渐得到发展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探讨[J].教育导刊, 2004,(10):4-10.
[2][3]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3,(11):18-21.
[5][6] 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91-92.
[4][7][8][11] 吕爱杰.学习支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保存地点:南京师范大学,2007.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在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中,着重对网络环境下国际贸易专业课合作学习方式进行了实践和思考。
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高要求,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了中职学校课堂。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以其灵活、变通、快捷的特点和高效的双向互动性,成为实现双向互动交流的代表性媒体,并逐步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今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当今的中职国际贸易专业课教材的知识体系偏重理论知识,而弱化实际操作技能。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实际的教学效果则不尽如人意。因此,在中职教学中,如何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成为我们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网络环境,对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方式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网络环境下国际贸易合作学习的实践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将学生组织成小组相互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通过网络搜集大量的感性资料,并利用资料协商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利用不同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共同讨论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全面的掌握。教师则主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对一些难点或不同观点进行讲解、启发和答疑,指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集体的力量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就是提高合作能力、培养合作精神的过程。
为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在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学中,笔者较多采用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现以“倾销”章节教学为例,介绍一下具体做法。
1. 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笔者将2007国际贸易专业“3+2”班级的学生(共30人)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5人一小组,目的是当学生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表决时可以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机房座位是圆桌安排,10人一桌,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因此一桌是2个小组。笔者要求小组成员要互相支持、互相尊重。每人都有发言权,出现意见分歧可以讨论,但是不要出现对抗;而且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一般分为学习汇报者、学习检查者、信息加工者、小组记录者和发言计时者;并要求小组中学生角色的扮演要经常互换,使每个人都在不同角色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创境激趣,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的初始环节要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软件声、色、动画与文字相结合的优势,甚至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创设完整、真实、形象的直观情境或问题情境,通过网络演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阶段,要造成新旧知识经验的不一致,激起学生心中的疑问和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发现问题或教师提出问题。
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就这章节内容,笔者利用网络资源,首先播放了一则FLASH片段,并出示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央视颁奖词:他按照国际规则在海外捍卫了自己和行业的合法权益;他为行业协会的价值作出了超前的解释;他以民间的力量推动公正的世界贸易秩序;最关键的是———他赢了!以此引出民间应诉国际贸易壁垒第一人———温州黄发静。
接着,请学生观看一则新闻播报:一则欧盟对中国出口(大部分为温州出口)的可完全袖珍(塑料外壳)打火机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的新闻。
观看后,学生纷纷抱不平,情绪激动,为什么温州打火机价格低、质量高,反而要被征收反倾销税。面临“坎”的时候,笔者适时提出问题:什么是倾销,如何判断商品是否构成倾销,温州打火机的出口是否构成倾销,为什么。
网络提供的规模庞大的信息库,给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创设了一个生动形象的逼真教学情境。
3.自主探究,利用资源
学生利用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交互功能强的网络学习资源,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探究,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教师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指导者和领航员,引导学生正确地对信息进行检索,确定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大量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理解了什么是倾销,如何判断商品是否构成倾销。网络与专业课教学的整合,一方面使专业课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适当利用网络上的相关资源,有限的教材扩展到了无限的网络信息时空,专业课教学内容更新了、拓宽了、变活了,学习内容成为一江汹涌澎湃、不停激荡的源头活水,大大延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有利于个性的进一步发展。
4.协作交流,相互促进
这一环节是运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交互、调阅等功能,在个体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实现信息、思维、情感共享。这个环节是全体师生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习、提高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讨论:温州打火机是否构成倾销?中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调查?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适时巡视各小组讨论进展情况,必要时,对个别小组加以指导。开放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大胆尝试、活学活用、敢于竞争的意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入世后温州打火机应对反倾销胜诉第一案,共同探究中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调查,最终得出应对措施,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根据各个小组建议的措施,总结展示如下:一旦立案,企业应积极应诉,并作出快速反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提升自身产品的档次;展开国际化经营、把产品的价格链条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建立健全的产业安全预警机制,加强企业自律;加强产业安全方面的宣传、培训和国际交流,建立国际反倾销案例库;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问题。
总之,在协作交流中,教师应该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参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开展平等而亲切的对话,使学生的讨论更富有意义。
5.实践应用,内化知识
为使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价值,教师在实践应用阶段,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围绕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组织设计有趣味、有层次、与生活密切联系、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这一层次,笔者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加工,针对目前中国外贸企业(包括温州地区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诉讼的实际情况,结合温州奥康皮鞋遭遇反倾销调查案例,提出开放性问题:“2006年10月7日,欧盟对中国的皮鞋实施征收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税。鞋革行业是温州第一大支柱产业,温州鞋企占中国出口欧洲皮鞋总量的1/4以上。因此,2006年10月23日,奥康集团正式向欧盟一审法院提起诉讼。随后,温州泰马、广东南海金履和广东万邦等3家企业跟进,也宣布要上诉。两年过去了,目前官司还没有结束,正在进入复审阶段。假设你是奥康集团外贸部员工,请你思考一下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抗诉?可以借助哪些力量一起抗诉?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有哪些措施可以避开反倾销调查,使产品仍然畅销国外?”
在这一阶段,进入迁移反馈区,它为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设置了舞台,让学生更加自主自信。学生是多元智能的存在,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实现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以及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现了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6.总结学习,建构意义。
把当前所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总结为所学知识的“主题”,即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笔者根据学习目标,利用多媒体软件能及时反馈效果的功能,组织学生进行检测,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学习评价,总结学习的优缺点,为后继学习积累经验。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师生都处于和谐互动的状态。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以及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构建意义的促进者和良好情操的培育者。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反馈信息收集功能,及时了解并协调指导学生的活动,以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完成。
二、网络环境下国际贸易合作学习的思考
1.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目的应明确,保障专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少数教师对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目的认识不明确,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计算机,教学就先进,教学手段就现代化,学生就学得好,而忽略了计算机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特征。比如教学中少数教师不考虑教学内容的贴切性,把课件制作得色彩艳丽,图文出现的方式不断变化,各种声音轮番上阵,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的连续性。这样的课件就根本达不到应用网络教学的真正目的。因而网络化教学课件制作必须明确目的,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在设计课件脚本的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硕士论文自然地把自身的风格融入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让学生易于接受。
2.着力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具体领域、专业特点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着重分析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并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发挥这些优势。与传统教学技术相比,信息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和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确实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信息技术决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万能技术。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以下问题,以确保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实效:信息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管理使潜在的优势转变为教学实效?总之,不能将信息技术优势泛化,不加选择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3.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学生多方面的差异,掌握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发挥信息技术交互性强并能很好地支持个别化学习的优势,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的认知风格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创设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结合具体需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支持交流互动方面的潜在优势,并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交流活动与真实的人际交往活动相结合,创设教师、学生以及信息技术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在教学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合作建构知识技能,逐步学会适当地表达观点、交流思想、与人合作。
4.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的结合
摘 要 文章从制定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场地器材、体育课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等方面,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安全防范问题进行了阐述与讨论。体育课的安全问题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安全保障,就谈不上健康及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更谈不上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改革。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课 安全 防护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都要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自然会想到:要健康发展,首先要有安全作为保证。要实施好安全问题,上靠方针政策,下要靠全体师生员工的齐心协力,而体育安全的具体实施者是体育老师,更需体育老师深入细致做好防范工作。如今安全的过度责任化,体育课安全问题无处不在,许多体育教师“谈安全色变”,安全第一,采取消极态度。其实,要真正实现课程目标,要敢于面对安全,在实施中真正落实,安全问题是可以做到有效防护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点体育课安全防范问题的初略认识,从制定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场地器材、体育课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等方面来共同探讨。
一、制定安全责任制度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我国特有发展的战略重点。学校相关部门要学习相关文件、办法,如《体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并结合实际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安全任制度、管理办法,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事故预防措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使学校的体育安全管理遵循积极预防,依法管理、各负其责,保障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安全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体育课的安全防范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才能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体育教研组应按照标准和地方课程设置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常规内容;每学期开学一次以安全教育培训为主的教研活动和体育理论课;特别是入学新生要及时了解学校的体育课安全制度和规定,如体育课必须穿运动服装、听从指挥、做好准备活动等;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防范讲座,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熟悉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救护常识,指导学生预防安全事故等,出现损伤,立即处理或送医院救治等。
三、场地器材
体育课是以身体活动练习为主的课,对安全防护问题首当其冲就是场地器材。场地方面:要有合理的规范布局,考虑安全因素,如设置跳远场地要远离投掷场地,体操器械的放置离其它物体有一定的距离等。器材方面:购买合格产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维护;熟练掌握其性能等。对场地器材的合理布局、合理使用、安全检查是落实好安全防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认真教学设计
上好一节安全的体育课,认真对体育课的各部分的教学进行认真的设计是一名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课的开始准备部分
开始准备部分是一节体育课的基本组织内容之一,安全教育和准备活动应纳入该部分的重点。安全教育使学生对安全防范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准备活动使学生生理、心理充分进入运动准备状态,准备活动做得如何,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主要措施,对此要有高度的认识和重视。
(二)课的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是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发展身体素质、体质,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的主要阶段,是直接关系到课的任务安全顺利完成的基本保证,是安全防范的重要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选择,应充分对其安全问题有明确的认识,结合实际,场地器材是否能满足安全防护需要,如上跳箱,首先要检查跳箱、助跳板是否牢固,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组织教学设计,应考虑保护和帮助、分组、注意的问题、合理安全的练习组织方法等,尽可能把各种安全问题都考虑进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强教育,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的安全问题,根据实际选择调整学习场地,如遇多班体育课,必须协调,绝对不要多项活动混在一起,多项运动要有一定的安全距离,遇到安全隐患大的项目,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防止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课的结束部分
关键词:技工学校;微课;实训教学;电力拖动;降压启动;轮胎式起重机
中图分类号:G712;G434;G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60-02
“电力拖动线路及应用”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类专业的一门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为一体的专业课程,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的教学主要集中于元器件检查、电路安装及检修等内容,电路检修为教学的难点。教师一般采用集中教学再个别辅导的方法处理,学生基本能完成教学目标。实际上,学生脱离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无论是电路安装还是电路检修,并不能实现校企的有效衔接,企业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况且,一部分学生对职业的定位不清晰,操作技能基础不扎实。为了化解这些难题,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结合教学经验和学生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微课的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微课的概念及实施意义
1. 微课的来源及概念
微课是“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泊来概念被引进到中国后的一种本土化称谓。在2006 年萨尔曼・可汗推出可汗学院,他录制的微型视频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风行一时,并波及世界。在国内,广东佛山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概念,并在各学校开展微课建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2. 微课的实施意义
微课的实施,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是课外延伸的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最好载体,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更重要的是,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阅和修正,这样有利于学生随时查阅资源,最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还能使教师通过选题、设计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拍摄微视频等过程,提高知识讲解与总结的能力,更快地促进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跟上并赶超时代的步伐,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二、微课的实施过程
现就“电力拖动”中的“轮胎式起重机降压启动电路的检修”这个课题内容作为实施的案例。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现设计该课题的电路检修环节采用微课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具体教学程序为:课前微课预习――课中微课实施――课后微课巩固。
1. 课前微课预习
教师在实施新课前,共享微视频作为课前学习任务给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微视频并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轮胎式起重机降压启动电路的检修”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共享电动机不能启动的微视频给学生,接着设计以下两个问题:从视频中你有什么发现?你如何处理视频中电动机的异常?学生观看微视频后,通过查阅资料,思考并设法完成教师的问题。这样,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利用微课中微视频的精、简、直观等特点来设计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能动性,提升学习的趣味性。
2. 课中微课实施过程
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微课教学设计。为了让整个教学设计中的知识更加完整和内容更加丰富,现把整个教学环节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解决课前疑惑――明确学习任务――编写检修方案――实施检修方案――验收成果――评价。
(1)解决课前疑惑。课前进行微视频学习时,有些学生不能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实施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汇报课前学习结果,通过汇报的结果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解决程度,以此掌握学生的学习疑惑并帮助学生解决。学生通过交流想法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最终解决课前的学习任务,引出本课题――电路的检修的知识点。
(2)明确学习任务。解决课前微视频的问题之后,教师马上发放任务单,引导学生明确任务。具体内容如下:广州某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共有10台轮胎式起重机,该批起重机都能正常作业,采用Y-降压启动方式。近段时间,出现了较多的启动报修现象,大致情况为三相异步电动机不能正常启动。为了保证公司的正常作业,现委托本校学生充当技术人员,制定一份对该批不能启动的轮胎式起重机的检修作业方案,并实施检修。这样,通过发放任务清单,布置真实的工作任务,创造机会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或工作,提供模拟实践的机会。
(3)编写检修方案。学生接到任务单明确任务后,通过阅读学习资料、教材、小组讨论交流等方式编写检修方案。教师要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完善检修方案,并展示检修思维导图:通电试车判断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确定故障点排除故障看通电试车成功与否若是,则交付验收,若否,则重新分析故障原因。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结合多媒体、PPT等教学手段辅助整个教学过程,最终让学生在编写检修方案过程中顺利融入企业工作流程,校企得到有效的衔接,提高了技校学生的实际技能。
(4)实施检修方案。根据完善的检修方案,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实施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如下。1)教学资源准备:教师在实施任务前要准备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完成检修任务。具体资源有教材、工具、工作页、微视频等。2)引导学生利用有效资源:在教学实施前,教师把学习资料、工作页等电路检修的相关资料存入计算机中。学生实施检修任务遇到疑问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3)灌输6S管理理念:学生检修电路时,需要通电试验判断电路的故障现象,通过故障现象确定故障点,最后排除故障。每个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都要适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使用万用表或工具时都要规范操作,任务完成后要整理工作台、工具箱等。 4)解疑答难、示范操作:学生检修时会遇到各种疑问,通过查阅资料也不能解决问题时,教师应当从旁协助学生,甚至示范操作。5)播放微视频:示范操作后,如发现较多学生的电路检修思路还是不清晰时,教师要及时播放“轮胎式起重机降压启动电路的检修步骤”微视频。通过以上教学环节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检修思路,扫清学习障碍,最终顺利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5)验收成果。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解决情况,教师要精心设计验收表。验收表的内容,包括电路选择、故障判断、故障原因分析、电路检测、通电试车、安全文明生产等。当学生验收失败时,教师在时间允许之下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检修,并指导学生再次观看微视频以便达到二次验收的目的;若学生验收成功,则引导学生实施6S的内容并填写验收结果。
(6)评价。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设计一个包括个人、小组和教师三方评价的表格。为了让学生自身的学习成就感得到最大的满足,提高教学效果,评价表中个人评价可占总评的40%,小组评和教师评各占30%。通过这个评价表,可以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微课学习
课后,教师布置“电动机不能能耗制动”的新的微课作业,并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知识得到前后贯通,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实施微课的效果及思考
1. 实施微课的效果
在本次课实施完毕之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具体表现如下:在判断故障现象方面,由不会判断到会判断;在确定故障点方面,由思路不清晰到较容易确定;在排除故障方面,由不能实现到可以实现;在学习积极性方面,由之前的较懒散到学习能动性提高;在工具、仪表的使用方面,由不够规范到能规范操作;在查阅资料方面,由意识不强到意识增强,需要时会查阅;在安全意识方面,由之前的不强到现在的较强。通过实施微课教学,发现学生不管是在专业技能上,还是在职业素养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故障现象的判断从不会到会、确定故障点从思路不清晰到容易确定、仪表的使用从不够规范到能规范操作,等等。
2. 实施微课的思考
(1)微课作为一种主题明确、内容短小的教学微视频,教学主题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按照微课的教学方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鼓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学会思考,掌握查阅资料的方法,这样可以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2)学生往往不能到企业亲自观看轮胎式起重机的电路维修,因而学校可以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下企业参加实践活动。通过教师的这一活动,把企业真实的任务检修步骤制作成“微课”,课上把“微课”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学生意识到本门课所学知识与技能对将来工作的用途,明白这是企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让学生尽量零距离地接触到企业的生产实际,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本次课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制作微课的水平不高、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只有部分学生能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总之,微课作为新兴的教育资源,必将加速中职专业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越来越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
[2]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徐铁,田伟.电力拖动基本控制线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陈跃东,郎朗,孙新柱,陈孟元.《电力拖动控制系统》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5).
[5]施迎春.“六阶段教学法”在中职电力拖动实训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1).
[6]张兵.电力拖动实训教学兴趣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