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体育教育叙事

高中体育教育叙事

时间:2023-04-14 08:18: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体育教育叙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体育教育叙事

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小课题研究; 研究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1.014

在体育教学的日常工作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研究,以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小课题研究的方式无疑是最佳选择。现从理解小课题研究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入手,针对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直面教学实践,发现和选择适合于小课题研究的问题,形成小课题研究。

1 理解小课题研究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基于职场实际,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任务,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一种研究方式。”[1]小课题相对于传统的以课题组为形式的大课题,在研究的指向、内容、过程、时限和形式上具有自身的特征。

1.1 研究指向基层教师个体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在自身日常工作情境中,以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为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所进行的研究,与大课题的课题组团队研究不同,小课题研究是针对教师个体而言的。“小课题研究关注教师个人的教育反思与行为跟进,关注的是教师自身问题的解决与经验的提升。”[2]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小课题研究指向教师的个体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1.1 解决教师自身日常教学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如,女生中长头发较多,影响身体练习的进行;男生在整队集合时喜欢动手动脚,影响教学组织;小学一年级男生在体育课中,经常出现‘集体尿尿’情况。这些都是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解决。

1.1.2 研究课题是教师自己选择与确立并独立承担。也就是教师个人即研究者,是实验教师,也是课题的主持人。

1.1.3 教师采用自己能够操控运作的方法进行研究。小课题研究一般是教师的一种个人行为,主要是通过读书、行动、反思来进行研究,一般采用适合于基层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1.2 研究内容直面微观现象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小课题研究的内容都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而且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现象。从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的性质来看,在小课题研究的内容上主要表现这样两个特点。

1.2.1 直面体育教学实践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小课题研究是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随“问题”而生,并随解决“问题”而止,而且是微观层面的问题现象。如,夏季的体育课中,由于学生出汗较多,出现了需要更换衣服的问题,进而形成了“夏季体育课如何让学生更换衣服”的小课题。

1.2.2 研究内容是教师自己能够把握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会很多,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只有自己能够把握得准,能够解决得了的问题才能成为小课题。其研究过程随教师个人的特点不同而具有灵活性,并且研究成果也是形式多样。对于不同的教师,也许对于其它教师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成了自己的需要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时限短无固定模式

大的课题研究一般需要申报、立项、开题、研究、结题、推广等环节,需要时间也在一年或几年之中。而小课题研究的启动、实施、结题,没有固定的时间周期,没有严格的步骤,需要的是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发现了问题,就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走访他人的学习方式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方法是否有效,并通过反思来进行总结与提升。

1.3.1 不需要按大课题研究规范要求进行过程操作。小课题研究不需要进行课题的立项申报,也不要进行开题论证会、中期检查,更不需要进行结题验收。

1.3.2 研究时间短所需经费少适合于基层教师研究。小课题研究不受教师职务、职称、工作和研究经历等限制,只要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性质,愿意将此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随时可以进行研究,也可向学校申请立项(有条件的学校)。

1.3.3 没有固定的成果形式而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小课题研究是以解决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主要任务,因此,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和成果呈现方式。小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可能是教师自己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或更新,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许没有像样的文字形式记录,更难写成规范的,但这种研究成果表现在教师个人教育教学经验的不断增长和自身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

2 选择适合小课题研究的体育教学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在涉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提出了学校体育的工作方向,特别明确“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正是因为“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就说明我们的体育教学存在较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在“强化”过程中所急需解决的,需要进行研究的。在此,将之作为体育教学中小课题研究的问题线索链,去发现和选择问题。

任何课题研究都是从选题开始,而选题则基于发现和选择相应的问题,关键在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冲动,没有研究的冲动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没有研究的行动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3]小课题研究虽小,只要选对研究的问题,就能形成好的研究课题,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大问题。体育教学的特性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中复杂性,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环境之间的多边互动关系,使得体育教学的问题多而转换快,关联多而不确定。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小课题研究,最关键的是选择适合于小课题研究的问题,选择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生成的不同点来进行分析。

2.1 确保体育教学正常开展

2.1.1 问题现象分析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按要求开足上满体育课程规定的课时,形成良好的体育教学常规状态,这是完成课程计划的基本条件。而在目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很难达到这一基本要求,我们的常规体育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原因很多。如,在雨水较多的南方地区,有的学校是开足了体育课时,但很难上满,而较多的表现为“改自习”、“看录像”或“被其它学科占用”等随意化行为。还有,体育课经常被学校的一些活动冲掉或占用等。对此,我们可以围绕“确保体育教学正常开展”为主题,面对自己的教学实情来选择适合于进行小课题研究的问题。

2.1.2 形成问题举例

(1)从学校教学管理的角度来选择:如何开足上满体育课程所规定课时的问题。如,“如何与学校领导沟通排好体育课”、“因学校活动被冲掉的体育课如何补回来”、“雨天不让其它学科占用体育课的做法”等。

(2)从课堂教学常规的角度来选择:如何形成良好的体育教学概念和教学常规。如,“让学生建立‘体育课与其它学科课同等重要’概念的策略”、“体育课开始部分如何高效地完成‘考勤’”、“高效发放回收器材的方法”等。

(3)从教学过程管理的角度来选择:如何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与调控。如,“选择与培养学生体育干部的操作策略”、“体育学习小组形成的方法”、“学生体育学习即时评价语言的归类”等。

2.2 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

2.2.1 问题现象分析

目前的学校体育中,由于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不高,直接造成了学生课外锻炼的低效率。虽然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号召下,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有所好转,但学生真正形成了自主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能够进行科学健身的还不够理想。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没有掌握应有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又没有经过课外锻炼的强化,形成不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我们的体育教学满足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在此,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为主线,形成体育教学的小课题研究问题。

2.2.2 形成问题举例

(1)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角度来选择: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必要的运动技能:如,“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形成快速跑动作技能的方法”、“初中生形成篮球‘投篮技能’的策略”、“高中生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需要理解的动作概念”等。

(2)从体育方法掌握的角度来选择:如何在运动技能形成中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如,“让小学低年级学生记忆身体动作名称的方法”、“初中生如何理解动作要领的策略”、“高中学生如何在冬天进行球类运动的方法”等。

(3)从健康知识获得的角度来选择:运动技能的形成与锻炼身体的健康知识结合:如,“小学高年级学生越野跑中如何选择安全的路线”、“初中生耐久跑中如何控制运动量”、“高中生进行耐久跑锻炼时如何补充营养”等。

2.3 调节教学过程突发事件

2.3.1 问题现象分析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指超越教学常规的,突然发生的,需要立即处理的事件。正是由于体育教学的时空相对宽广,教师与学生,师生与环境之间关系变化多而快,难以预设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需要教师及时处理,以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是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实施体育课程标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2.3.2 形成问题举例

(1)从教学安全需要的角度来选择:学生身体练习过程中的运动损伤处理与预防。如,“小学生身体练习中相互碰撞的预防”、“初中男生身体练习中交往矛盾的解决与预防”、“高中体育课中学生伤害事故出现的及时处理”等。

(2)从气候环境变化的角度来选择:因天气原因突然发生造成课堂教学活动变化。如,“突然下大雨了体育教学活动如何处理”、“如何将室外课转变成室内理论课”、“如何在相对较小的室内场地进行高效的体育教学”等。

(3)从场地器材安排的角度来选择:教学场地器材环境发生变化的教学活动维持。如,“如何排除和处理体育教学过程中因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如何带领学生进行排除与处理场地器材的突然损坏”、“教学场地器材变更下的教学活动维持”等。

2.4 妥善处理特殊教学案例

2.4.1 问题现象分析

由于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非常特殊的学生,身体运动能力的缺陷(不足),体育学习程度的不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是一些特殊的癖好。对于这些特殊的学生群体,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否则就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形成“妥善处理特殊教学案例”为问题主线,从中发现和选择小课题研究的问题。

2.4.2 形成问题举例

(1)从学生个体差异的角度来选择: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善待身体运动能力较差者。如,“了解小学入学新生体育能力的基本方法探讨”、“分层教学中关注体育差生心理感受的个案研究”、“如何组建学生小团队帮助和关爱特殊学生的行动研究”等。

(2)从学生个性特长的角度来选择:张扬学生的个性为体育特长生提供发展机会。如,“体育教学中针对体育特长学生进行教学的个案分析”、“如何形成体育尖子生帮助其它同学进行学习的案例研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情绪宣泄的操作方法”等。

(3)从学生个人利益的角度来选择:保障学生个人利益及时处理教学殊事件。如,“体育教学中保护小学生自尊心的个案研究”、“初中体育教学中处理‘损害他人利益”行为现象的案例研究”、“高中体育课中处理丢失损坏器材现象的个案研究”等。

参考文献:

[1] 方展画等.“小课题研究”: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N].中国教育报,2011-01-03(4).

[2] 夏玉成等.研究自我自主成长——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特征与管理[J].上海教育科研,2010(7):60-62.

第2篇

[关 键 词] 师生经历;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

[作者简介] 徐明,江苏省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

一、“师生经历”及其特性

“经历”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做过、见过或者遭遇过的事情”。在思想政治课诸多课程资源中,教师与学生的亲身经历因其鲜明的生活性、特别的真实性和显著的特殊性等特点,成为思想政治课不可或缺的资源。

生活在本质上表现为人生经历的展开和人生经验的积累。“师生经历”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课堂上师生讲述各自经历其实就是交流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经历就是生活本身。与思想政治课教材客观冷峻的叙事方式不同,师生述说个人经历一般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讲述,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作为事件的当事者或者见证人,“我”始终在场,所以能够给人一种特别真实的感觉。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都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痕迹,彰显个人特点。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一个生命的绽放都是与众不同的。尽管在学校这一特定场域的特定时期,师生日常生活可能会呈现出模式化和雷同化的倾向,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和磨去师生生命过程的特殊印记。

二、“师生经历”的课程价值

由于“师生经历”自身所具有的上述特性,在思想政治课中,凸显其独有的课程价值。概括起来,“师生经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如下课程价值。

(一)拓展课程内容,增加生命意蕴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师生经历”引入思想政治课堂,无疑会拓展课程内容,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生活化素材、开阔的思想资源和多样的价值选择,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师生经历”凝聚了师生生活的酸甜苦辣及其对人生真实而独特的感悟,因此有利于在教学中注入生命的气息,使师生在生命互动中更好地感受知识与生活的关联。

(二)协助课程目标,促进心灵感悟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结合的三维目标。将“师生经历”引入思想政治课堂,能够使枯燥刻板的理论还原于生活,使只重视知识的教育变为知、情、意相融合的活生生的教育,使“理论思辨内容丰满起来,使内心主观感受凸显出来,使抽象而复杂的观点变得通俗易懂,使固着不变的文本充满灵动的意味”,从而更好地协助课程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在全身心的参与过程中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心灵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完整的发展。

(三)改变课程实施,实现平等对话

新课程倡导对话教学,主张“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将“师生经历”引入思想政治课堂,有利于转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学生处于被教导、规训和控制的地位,使师生双方能以平等主体的身份述说自己的悲欢离合,倾听对方的喜怒哀乐,分享彼此的经验得失,从而实现马丁.布伯所倡导的“我与你”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师生经历”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是基于师生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而展开对话和分享经验的地方,是师生生命相遇和心灵相约的场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集中体现在教师是否善于将客观的、冰冷的课本知识进行“人格化”处理,使其烙上师生主观意志的色彩,体现师生鲜活的生命印记,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从“无我之境”进入“有我之境”。这里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支撑,将师生自身的经历引入课堂。

(一)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个体经历联系起来

“师生经历”的生活性、真实性和特殊性特征,使它具有其他课程资源无法代替的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知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时候,就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知识的真正的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将“师生经历”引入课堂,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唤起学生参与知识掌握的情感,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个体经历联系起来,透过知识看到自我,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发现,每当思想政治课教学进入教师或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环节的时候,教室就会变得特别安静,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种愉悦和谐、参与互动的课堂气氛往往会油然而生,教学也常常在此刻出现。将“师生经历”引入的关键是教师要能够巧妙地找到课本知识与个人经历的结合点。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有利于实现课本知识与“师生经历”的结合。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要与师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例如,“股票、债券、保险”的教学,教师可以讲讲自己投资理财的经历;“个人收入的分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父母收入的来源;“劳动与就业”的教学,教师不妨谈谈自己求职历程和劳动权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让学生交流自己家庭的消费结构和自己的消费倾向。

(二)紧紧围绕学生日常经验设计问题情境

思想政治课教材承载的是作为公共知识的人类社会的一般经验,这些用文字符号表达的社会经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只有还原为师生的个体经历和经验才能获得存在的意义。正如肖川所言:“如果知识传授得不到个体经验的认同,或丝毫不能激活个体积淀的经验,那么知识的种子就不能在个体的心灵中生根、开花、结果,这种种子就如同假牙、假发,是没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课将“师生经历”引入课堂,将课本知识与个体经历相结合有利于“活化”知识,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哲学中“矛盾”的概念由于具有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特点历来是教学难点。尽管教材设置了一些感性材料如漫画《他敢剪吗》以帮助学生理解,但实践下来,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这些材料离学生实际生活还是比较远,不能反映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一位教师匠心独具地创设了一个话题情境――《回家的感觉》。当时学生刚好结束假期,从家里返回学校,心里还恋恋不舍。

老师问:同学们回家的感觉怎么样?

学生立刻兴奋起来,异口同声的说“爽”、“开心!”,并举了不少开心的事。

老师问:在学校的感觉如何呢?

学生顿时愁眉苦脸,连声说“苦死了”,也举了些例子。

老师归纳:苦和乐是两种不同的情绪体验,所谓“苦乐两重天”,两者相互对立。

老师问:如果让你天天呆在家里,你还会觉得那么快乐吗?

学生回答:快乐的感觉会减弱,最后就麻木了。

老师归纳:没有在学校的苦,就感觉不到在家的乐;反之,没有在学校的苦,也不会感觉在家特别快乐,说明苦和乐相互依存。

老师问:在家很快乐,但就没有不开心的时候吗?在学校学习很苦,但就没有开心的时候吗?

学生回答:在家也有苦的时候,如父母的唠叨,在学校也有乐的时候,如上体育课、春游。

老师归纳:家里乐中有苦,学校苦中有乐,苦和乐相互渗透。

老师问: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非常苦,但是,当有一天你接到心目中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心情会如何呢?

学生回答:三年的辛苦将化成巨大的喜悦。

老师归纳:苦与乐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老师小结: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苦和乐,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依存表现为两者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它们之间构成一对矛盾。请同学们根据苦与乐的关系,概括出矛盾的含义,并举出类似的例子。

这位教师紧紧围绕学生日常经验――苦和乐,由易到难设计了一连串问题,对苦和乐的关系进行层层剖析,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矛盾的概念。这个概念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学生的,而是从学生固有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出来的。可见,学生个体经历中所形成的知识经验,对于他们掌握课本上的公共知识非常重要。卢梭曾经指出:“如果我们把人的知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所有的人共有的,另外一部分是学者们特有的,那么,把后者同前者一比,就显得是太渺小了。可是,我们是不大重视我们所获得的一般的知识的,因为它们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甚至是在未达到有理智的年龄以前获得的。”

(三)以师生自己的心路历程取得价值认同

思想政治课作为基本观点和原理的教育,其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在于将知识内化为信念和信仰。在思想政治课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应居于首位。将“师生经历”引入课堂,有利于唤起学生参与知识掌握的情感,促进知识转化为信念,增强价值认同。

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计划经济的弊端,增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同感,我讲述了自己初中时候的一段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