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4 08:1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离开心理健康教育精神文明将失去灵魂,健康的身心是一切的保证。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用高尚的道德、健康的身心、善于合作的意识去适应社会需求,健全人格,努力达到“德智心体”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高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因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学习心理辅导,挫折的应付,情绪的调节,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心理教育,优良人格的塑造,休闲生活与消费心理指导。
二、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的主要问题
1.上网成瘾。中学阶段是人生过程中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又称为“反抗期”,“麻烦期”或“危机期”,而在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最容易走进的误区就是对网络成瘾。目前,中国的中学生网络成瘾比例接近10%,网瘾已经成为中学生厌学、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这一势头仍在快速发展中,并且网络成瘾对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极大的危害。
2.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中表现更为突出。高考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家长都看的很重,这又是一座无形的山重重的压在学生身上。
3.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他们大多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共享生活中的喜悦。
4.独立意识增强。独立意识增强,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高中生来说,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代沟。
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真正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一经发现,应及时送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以课堂教育、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途径,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开展心理咨询及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学科教学需要的。各科教师必须承担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利用心理档案,对每个学生进行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与学生思政工作者及时沟通,交流情况,尽早实施干预,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合理环境是育人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如环境布局、绿化美化等物质环境,各种规章制度、纪律、行为规范等制度环境,校训、校歌、学校精神等精神环境。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教育环境。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条例,但在实际中对网吧尚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当前,我国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且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与同龄伙伴交流,家长应该鼓励自己的孩子多和周围的孩子进行交流。
四、结论
总之,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可以发现并治愈学生的不良心理,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斌勇.中学心理教师工作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摘要】调查和分析贵州省贫困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探讨解决的办法和应对措施。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贵州省贫困地区和贵阳市高中学生分别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的调查分析。结果:贵州省贫困地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贵阳市高中学生低,在不同性别、年级之间的比较中,女生、高年级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更显著。结论:贵州省贫困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探索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提出新的干预措施和对贵州省的教育和医药卫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贵州 高中学生 心理健康 应对措施SCL-90
高中阶段是个体在身体、心理、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也是个人成才、事业成就的准备时期和性格定型的关键时期。然而,他们正值青春期,情绪不太稳定,又面临升学、择业等压力。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相比,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贵州是个多民族、经济欠发达省份,有自己的区域文化和不同于其它地区的某些特点,特别是贫困地区高中学生由于生长环境、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学习基础等各方面条件的影响,面对的心理压力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其他地区相比,有相似之处,可能也有不同之点。因此,加强对贫困地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贵州省毕节、遵义、铜仁等贫困地区的高中学生及贵阳市高中学生各3000人,分别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的测试,共获得贫困地区有效问卷2361人,其中男生1183人、女生1169人;贵阳市有效问卷2136人,其中男生1202人、女生935人;高一学生1248人、高二学生2068人、高三学生1181人;年龄平均17岁。调查对象均为自愿参加活动,排除人格障碍及严重躯体疾病者。
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现场调查。测试前心理调查人员对协调人员进行培训,在专业心理调查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团体测试,要求学生独立作答,完成后当场收回。分别将有效问卷输入到心理健康测试软件系统,计算其数据。
3.统计学方法。对以上数据进行检查检错后输入SPSS15.0系统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正态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处理。
4.调查工具。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学号、班级、民族等。采用的问卷:(1)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Derogatis,L.R编制,共有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量表采用5级评分,该量表用于反映有无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o(2)焦虑自评量表(SAS)是由张(w.K.Zung)编制。本量表含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其中15个为正向评分,5个为反向评分,采用1~4的4级评分。该量表可以评定焦虑症状的轻重程度。(3)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是由P、E、N、L四个量表组成,分别为精神质(P)、情绪稳定性{N)、内外向(E)和效度量表(L),对个性特质和心理健康都能较好的测查,共有R8个题目。
二、结果
1.贵州省贫困地区高中学生与贵阳市高中学生比较。SCL-90得分除躯体化、恐怖以外,其它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贵阳市高中学生(P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体育教学; 渗透;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阶段, 心理尚未定型, 且在学习压力的影响下, 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不利于高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至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就当前阶段而言, 许多体育教师将过多精力与时间放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与体育技能的传授上, 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往往处于心理困惑中, 无法摆脱负面情绪, 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因此, 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应正视当前高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措施, 加强心理健康指导与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 即人的心理世界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的平衡状态, 是个体与他人维持的健康的人际关系, 并在认知水平、心理情绪、意志行为等方面始终保持在积极状态, 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的调控能力。在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应及时转变当前体育教学现状,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并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学体系中来, 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不良情绪, 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
在体育活动中, 学生的心理逐渐从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 并将关注点转移到体育运动中, 通过运动放松心情, 通过运动释放压力, 并对负面情绪与不良心态进行调整。就体育运动而言, 不同的运动项目其运动强度与运动节奏也各不相同, 学生通过不同节奏的体育项目, 使身心得以放松, 并逐渐摆脱在学习中产生的挫败感与自卑感, 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自信, 进而促进心理状态的改善, 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二、高中体育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高中体育运动锻炼中, 篮球、足球、体操、跑步等体育项目均对学生的体力有所要求, 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 需要有吃苦精神与意志力做支撑, 才能做好每一项体育项目。这样一来, 在体育锻炼中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 高中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 而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怕吃苦, 坚持不懈, 并学会与他人的团结协作, 促进自身意志品质的提升。
(二) 有利于改善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现如今, “健康”已不再仅仅是传统医学中的概念, 除了身体健康以外, 心理健康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课题。当前阶段, 高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多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 面临与日俱增的升学压力, 心理脆弱无处宣泄, 导致心理情绪常常处在不良状态下。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与疏导, 很容易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展开全面疏导, 能进一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减轻心理负担, 使其心理状态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当前, 高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 学会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不仅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较大影响, 而且还影响其学习效果。与其他基础学科不同的是, 体育教学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完成, 并且在具体活动的参与中能够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缓解其人际交往压力, 使学生学会正确地与他人交往与配合, 进而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一) 明确培养目标,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应首先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以高中生心理健康标准为依据, 确定具体方案, 要求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重视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正确培养, 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正确地与他人交往, 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提升耐挫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理, 掌握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 提升自控力。
(二)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体育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对体育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均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讲,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心态平和、心理健康, 就会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良好的教学情境中, 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彻底放松心情, 进而使其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因此, 作为体育教师, 在掌握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与体育技能的 (下转第35页) (上接第31页) 同时, 应首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且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 能够适应不同的教学情景, 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突发问题, 并为学生做好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 改善体育教育教学环境
对于高中生而言, 教育教学环境对其身心健康可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学校应关注对体育教育教学环境的创设, 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在教学硬环境的创设上, 应加强对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 加大对体育器材的购置, 为学生体育活动的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满足其体育运动需求;在教学软环境的创设上,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轻松的教学氛围, 无论是在师生交往上, 还是在教学气氛上, 都应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 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体育特长, 充分展示自我, 激发其锻炼热情, 进而提升教育效果。
(四) 通过竞赛活动, 塑造健康心态
高中学生自尊心与好胜心较强, 体育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这一个性特点, 科学组织体育竞赛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体育竞赛活动, 养成良好的心理情绪, 塑造健康的心态。例如, 在班级内部组织篮球比赛, 让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进行组队,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与组内磨合, 学会正确的分工与写作, 不同的组内成员负责不同的任务, 并通过球场策略的商讨,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篮球赛场上, 所有球员以组内集体获胜为目的, 不能为了展现个人球技而不顾小组荣誉, 以此建立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培养其竞争意识的同时, 塑造良好健康的心态。
四、结语
总之,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 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中体育教学而言, 教师应在对学生传授体育知识, 讲授体育技能的同时,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至体育教学活动中。本文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 分析了高中体育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并重点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希望能为广大体育教师分享一些有价值的教学经验, 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曾祥林.浅谈高中体育教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 2017, (10) :228.
[2]马德强.高中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 2010, (04) :263.
〔关键词〕高中;心理辅导站;来访学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5-0010-03
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快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早在1998年,杭州市教育局就转发了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工作职责》和《杭州市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条例》两个文件,明确以学校心理辅导站建设为抓手,在杭州市中小学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条例》要求中心小学以上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必须建立心理辅导站,并对学校心理辅导站的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等作了规定。从2000年起杭州市教育局开始对学校心理辅导站进行等级站(合格站、优秀站)评价。在这样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推进之下,2010年杭州市90%的中小学建立了心理辅导站,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方便的心理服务。为切实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神,了解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和接待学生的情况,我们对2008~2010年期间杭州市所有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的来访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掌握目前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指导学校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杭州市教育局直属高中为22所,其中普高13所,职高9所。这22所高中全部是杭州市学校心理辅导优秀站,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我们事先设计好调查的表格,请心理辅导专职教师填写。除了2所职高因人员变动没有上交调查材料外,共收到13所普高、7所职高的调查数据。
在调查实施前,我们专门召开会议说明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真实了解目前高中学生的心理动态,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不是心理辅导站的考核评估,请大家依据学校心理辅导站记录在案的学生辅导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回收调查表以后,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来访学生的身份
20所高中在2008~2010年间,共接待来访者7292人,其中13所普高接待了4283人,7所职高接待3009人。20所学校在三年里平均每校每年接待122人。按照每学期20周在校时间计算,学生每学年有40周在校时间。那么,杭州市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每周的接待人数大约是3人。
通过查阅杭州市教育局每年招生人数的统计数据,13所普高每年招生共约8000人,7所职高约3600人。学校心理辅导站三年面对的在校学生应该有五届,那么13所普高在校学生人数约为40000人,7所职高在校学生人数约为18000人。最后统计杭州市直属高中学校心理辅导站接待来访的学生是在校学生的12.6%。其中职高学生中去学校心理辅导站的比例(16.7%)比普高学生的比例(10.7%)高。
表1 学校心理辅导站来访人数
表2 学校心理辅导站来访者身份
通过表2可以发现,在来访者中,学生占了绝大多数(90%)。职高的学生来访者比例较高,普高的来访家长明显比职高多。对来访者性别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来访者中绝大多数是女性,普高职高学生没有差异。
(二)来访者的问题
1.心理障碍患者比例
表3 来访者的精神状况
表4 患有神经症学生的具体表现
(注:表4的调查数据中有重复,比如,一个学生可以是焦虑症,同时又患有抑郁症,他的主要问题又体现为人际关系。)
从表3、表4可以看出,20所学校的来访者中患有精神病、神经症的学生一共有353人,平均每校约17人,按照五届学生计算,每校每届学生中约有3人。普高与职高的比例没有区别(我们下这个结论是有依据的,首先这些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都是专业的心理学毕业生,拥有心理学硕士或者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其次,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正在医院精神科治疗,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在配合做一些辅助治疗工作)。
在患有神经症的学生中,抑郁症人数最多,共174人;焦虑症人数其次,170人。其中普高学生与职高学生相比,在比例上没有显著差异。
2.高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表5 来访者的主要问题
从表5可以发现,高中来访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交往、不良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比例超过10%的来访者问题依次是:不良情绪(26%)、学习成绩(22%)、同往(17%)、社会适应(12%)、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12%)、异往(11%)。
在这些问题中,在不良情绪这个项目上,普高学生和职高学生的比例没有太大差异。
在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同往、异往等项目上,普高的学生比例均高于职高。这说明普高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人际矛盾比职高学生更多。
在社会适应方面,职高学生的比例要比普高学生的高,这说明职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没有普高学生好。
三、讨论
1.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站的必要性及其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杭州市高中生中有12.6%的学生来到学校心理辅导站寻求心理辅导,这部分学生的来访完全是出于自愿。这一数据与我国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相吻合。资料显示[1,2],我国10%~30%(甚至更高比率)的中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杭州市早在1987年对20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大约有16.79%的学生存在各类心理卫生问题;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对全国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高中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17.3%[4]。这些数据都说明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又有繁重的升学压力,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站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是必要的,杭州市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的工作也是得到了学生认同的。
2.心理问题检出率的性别差异
从调查结果来看,63%的来访者是女性。刘恒、张建新[2]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没有太大差异,女中学生有抑郁症状的比例高于男中学生,而男中学生有精神病性问题的比例高于女中学生,在其他因子上,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王柏根[3]等从对两届高中学生建立的心理档案资料来看,男女高中生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些数据都说明,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性别上没有太大差异,但是,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到学校心理辅导室寻求心理帮助。
3.来访学生咨询问题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包括精神病、神经症)一共有353人,占了所有来访学生的4.4%,每校平均约17人,每校每届学生中约有3人。这部分学生对学校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教师与医生、家庭密切配合。根据临床个案和调查统计,有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到学生总数的1%[5]。但是这只是一部分愿意来寻求帮助的学生,肯定还有一些没有暴露自身问题的学生存在,这对学校教育和管理来说都是一个实际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高中来访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交往、不良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我们的调查结果与俞国良的研究结果类似。俞国良[4]根据1996年开始的研究和有关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30%、20%、30%和20%左右。由此可见,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适应性问题。
4.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在寻求心理帮助上的差异
职高学生和普高学生相比,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比例明显要高。这说明职高学生面临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较多,冲突矛盾大。当然,空闲时间也比普高的学生多。
其中,普高学生由于面临高考,课业负担比较重,学习压力明显比职高学生大,因此,在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方面需要咨询的学生比例高于职高学生。可能是学业竞争性强、人际交往时间少,普高学生在人际矛盾方面求助的学生比例也高于职高学生。
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社会适应性方面求助的学生比例明显要高。其实,职高的学业任务比较简单,对社会学校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对学校的认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及对生活事件的处理方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宏飞.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290.
[2]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3]王柏根.1727名重点高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1441-1443.
[4]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62-65.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又是德育教育的本质要求。但是两者在运行的机制和实施具体的任务方面却有所不同,不过不能否认的是两者之间的联系也是很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不同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基础上所进行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而德育教育却是教导学生怎样去做人。心理健康教育被包括在德育教育中,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又被视为德育教育的延伸教育。两者的主要目标都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所以,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巧妙地融合起来对高中阶段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一)两者融合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如今,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开始重视“能人”“好人”。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和社会竞争不断加大,人们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压力,在这种大环境下,不但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过硬的心理素质,还需要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激烈的竞争中,顽强的对抗挫折能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以及团结精神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只有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所以,对于学校来说,德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将两者相互融合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两者的融合符合德育教育的现状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教育的效果才会显著。此外,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学知识的增加,思维能力会增强,情感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他们将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一定要在德育教育中采用心理辅导的教育方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学生“朋友”的身份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填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育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教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塑造学生,因此,教师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能否成功。对于教师来说,无论是其言谈举止还是道德品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注重自身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扮演好其角色,才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班主任
班主任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力量,班主任既要负责学生的学科教育,又要负责学生的德育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班主任又是学生最经常接触到的教师,所以,班主任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学科教师
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育是其主要形式,因此学科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科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提高能力以及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学科教师要将单纯的学科教学工作转变为知识教学、德育教育及心理教育融合性的工作。学科教师要做学生思想品德的楷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教育相融合,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个学校的文化精神、教育氛围等都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上。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黑板报、讲座、广播、建雕塑、图书馆等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从而使他们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建立心理咨询室
为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个性,帮助学生实现理想,学校要为学生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处于青春后期且在高考阶段的高中生来说,高考的压力、未来的职业规划等问题必定困扰着他们,需要心理学教师发挥“知心人”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心理学教师及班主任可以采用咨询、谈心、热线电话、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及德育教育,从而解决他们的困扰,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完善学生会、团委工作
学生会与团委是高中学生展现自身能力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的作用。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举办成人礼等形式,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一个学生习惯及个性养成的场所。家长的言传身教,成员间的亲情感化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家访、电话访问、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行为表现,将其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使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积极配合学校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目的。
(六)集聚社会教育力量
社会是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有责任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高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理所当然要得到社会的关心与爱护。因此,教育部门需要社会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执行工作,充分打击社会上侵害高中学生的行为,如一些娱乐场所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积极组织高中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如参加志愿者活动,从而达到使高中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形成完美人格的目的。
四、结语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育教学;心理特点;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能够适应并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评判心理健康的标准在于此人是否有心理疾病,是否具备积极向上的发展心态。高中体育教学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始终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开发自身心理潜能,帮助与指导学生克服不良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困惑,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绪情感、高尚的心理品质、健康的个性心理。
一、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
1.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自我
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对兴趣认知更为深刻,对兴趣的选择具有自主性;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并未完全成熟;拥有爱美之心已成为高中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特点;高中生的情绪较为稳定,具备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能够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并开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初步规划。
2.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一部分高中生由于受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2)部分家长管制过度,存在滥用威权,过分溺爱、严厉、无视、娇纵、急躁等问题,致使部分高中学生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任性与反抗性;(3)由于高中生在生理与心理发展上存在不平衡性,以及心理发展与社
会道德、社会意识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导致其心理产生动荡性;
(4)高中生的心理品质存在明显缺陷,如危机意识淡薄、抗挫折能力差、意志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协作精神丧失等问题。
二、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有利于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中体育课具有直观性和开放性,其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
身心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意志品质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不尽相同。在开展具有挑战性、难度性的体育活动时,具备良好意志品质的学生往往勇于拼搏、敢于坚持,而意志品质较弱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懦弱、胆怯的心态。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教学发现学生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并在教学中重视和鼓励这
部分学生敢于尝试,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
2.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情、行为以及意志等外在表现均能够真实地反映其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学生通过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释放身体能量、提高心肺功能、兴奋神经系统,加之教师从旁合理指导,促使生生之间相互协助和鼓励,从而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尤其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中体育教学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其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增强挑战困难的自信心,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在体育竞赛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失败和挫折,教师应予以正确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体育活动、体育游戏以及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活动和社会生产的一个缩影,同时将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体
育精神也融入其中,为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提供了良好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在公平竞赛的原则下,促使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共同赢得胜利,不但塑造了学生的人格、陶冶了情感,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
能力。
三、高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策略
1.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
水平和心理素质,这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对各种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从而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并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和业务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教学要求的
需要。此外,教师还应树立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增强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对教师认可,自然而然也就愿意上他的课,教学效果必然也会有所提高。
2.实施因材施教,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融入学生当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个人爱好、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术水平等,做到对每一名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可以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如,对一些性格孤僻、怪异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选择足球、篮球、排球等团体项目;对一些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选择武术、体操等项目进行锻炼;对于一些性格急躁、多动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选择慢走、太极、慢跑等项目;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应该让他们选择一些简单的体育项目进行练习,如跳绳、广播体操等;对于平时比较自负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如跳高、健美操等。
3.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竞赛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常用的一种
教学手段,它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也是十分有效的。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通常会采取分组竞赛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通过进行分组竞赛,小组中的同学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就会互相督促、帮助,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竞赛过程中,本组的同学之间互相加油、互相鼓励,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并且能够克服个别同学自私、骄纵、任性等不良品质,使同学们的情感在比赛中得以升华,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促进提高个性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比赛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借此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总而言之,在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清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殷世建.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11).
[2]陈莹,朱荣.关于高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3).
[3]陈勇.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调适学生心理健康[J].读与算:教育教学,2010(14).
[4]吴继楠.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3).
一、问题提出
中学时期被喻为心理发展中的“狂风暴雨”时期。已有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如犯罪、吸烟、酗酒、行为冲动、人际冲突等[1-3]。这些问题主要与中学生的自我控制有关。因此,探讨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自我损耗模型是目前解释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控制失败的最前沿的理论,该理论不仅对人类的自我控制机制作出了解释,而且为如何提高自我控制提供了启示[4]。本文以该模型为基础,首先对与中学生自我控制失败相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作出解释,然后提出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从而帮助缓解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自我损耗与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自我损耗模型把自我控制定义为使个体努力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情感和冲动以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一种有限资源[5]。在自我损耗的经典实验中,实验者先让被试看一段忧伤的影片并要求实验组的被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对控制组的被试则没有情绪控制的要求,然后让他们完成一项握力坚持性测试。结果发现,之前进行了情绪控制的被试在握力任务上的坚持时间显著短于之前没有进行自我控制的被试[6]。Baumeister等人认为自我控制需要资源,各种不相关的任务(如抗拒食物的诱惑、控制注意、抑制不良情绪等)共用同一种有限的资源,如果个体在之前的任务上损耗了资源,那么他在之后的任务中则由于缺少足够的资源而导致自我控制失败,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由于自我控制资源具有跨领域的一致性,个体损耗自我控制资源后会引发多种与自我控制相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旷课、沉迷网络、酗酒及吸烟等[7]。目前的研究发现,自我损耗的原因包括思想抑制、复杂的认知加工、控制优势加工、思维模式转换、注意控制、整饰的人际交往等[5]。
把该模型应用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上,我们不难发现,中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充满损耗因素的环境中。例如,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他们不仅需要在课堂上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且还需要进行高强度的思考活动,有些课堂还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坐姿等。另外,中学生的情感存在两极化的倾向,一方面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另一方面又非常注重自己内心的体验,他们为了专心学习又必须抑制不良的情感影响。根据自我损耗模型,这些都是损耗中学生自我控制资源的重要因素。当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资源受损后,他们就容易产生逃课、情感失控、吸烟酗酒、受不住他人的诱惑而从众犯罪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日常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常从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家庭环境、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解释和干预此类问题,尽管有一定的效果,但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自我控制的角度,尤其是从自我控制资源的角度解释更恰当。
三、自我损耗对缓解中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启示
我们以自我损耗模型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探讨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从而缓解他们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第一,加强中学生的自我觉察。启动效应的研究表明,在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时,如果他们提高了自我觉察水平,那么自我损耗效应则受到缓冲,在后续的任务上与那些处于非自我损耗状态的个体表现一样好[8]。这提示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该鼓励中学生多关注和觉察自己的优点以提高他们的自我觉察水平,从而缓解因自我控制失败带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第二,提高中学生的自主动机和兴趣。这个提议来自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外在诱因对自我控制失败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时,可能是由于缺乏控制动机而表现出自我控制失败,那么给他们外在的物质激励(外在诱因)可以缓解自我控制失败[9]。二是自主动机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即使没有外在的诱因,但是让个体认为将要从事的事情很有意义,而且对它产生兴趣,那么个体就会不断坚持,从而减少自我控制失败(如逃课等)[10]。这提示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该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动机和对事物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以缓解自我控制失败带来的诸如逃课、行为拖沓等问题。
第三,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有很多良好作用,其中一个作用是能够抵消由于自我损耗带来的自我控制失败。研究表明,在接受自我损耗任务后,观看幽默短片或接收到意外礼物的被试在随后的自我控制任务中的表现和没有出现自我损耗的被试一样好,并且显著优于观看令人伤心的或中性短片的被试和简单休息的被试。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中学生的情商、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等方法促进中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通过降低自我损耗来缓解心理与行为问题。
第四,进行反复训练。自我控制是一个不断变化、完善的过程,练习能够使个体达到更好的自我控制效果。研究表明,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系列的自我控制训练(如监控饮食、情绪调控等)也可以增加被试的自我控制资源或通过使原先需要意识控制的调控变成自动调控以减少资源占有用。通过让中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反复练习,个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控制资源,从而减少自我控制资源的占用,缓解与自我控制失败相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第五,开展未来取向教育。研究发现,当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时,他们更关注短期的、暂时性的满足,忽视未来更大的收益。这时如果提高他们对未来的关注,那么自我控制失败也会得到缓解。这就提示我们,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中学生开展未来取向教育,教育他们凡事不应该只看眼前,而应该多考虑日后。这样有助于减轻中学生由于自我损耗而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四、未来的展望
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以自我损耗模型为基础,从自我控制失败的角度解释了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然后结合近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缓解与自我控制失败相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然而,尽管自我损耗模型为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解释和实用的缓解方法,但影响中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因素是很多的而且其过程也是十分复杂的,因此,日后的研究不仅需要拓展自我损耗模型对中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研究,还需要整合其他理论模型,对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洪鑫.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5):563.
[2]郝若平,李毓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7,18(5):337-339.
[3]晁萍,吴敏,胡巧云,等.郑州市989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2):152-153.
[4]谭树华,许燕,王芳,宋婧.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5):715-725.
[5]Baumeister R F,Vohs K D,Tice D M.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7,16(6):351-355.
[6]Baumeister R F,Bratslavsky E,Muraven M,Tice D M.Ego-depletion: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5):1252-1265.
[7]Tangney J P,Baumeister R F,Boone A L.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good adjustment,less pathology,better grades,and interpersonal succ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72(2):271-322.
[8]Alberts H,Martijn C,De Vries N K.Fighting self-control failure:Overcoming ego depletion by increasing self-awarenes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1,47(1):58-62.
[9]Muraven M,Slessareva E.Mechanism of self-control failure:Motivation and limited resource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3,29(7):894-906.
一、现在高中生所处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中学生由半幼稚、半成熟的少年时期逐渐向成熟的青年时期过渡。他们的认知能力,特别是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水平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主要表现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提高;个人的情感世界进一步丰富与复杂,爱美思想进一步发展;对自然界和社会能力有初步的总的看法,具备了形成世界观的思想基础。
国内学者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高中生强迫症状占28.42%,可见不少高中学生还不懂得为自己活,为自己学习,为自己锻炼。体育课多数是在活动中进行的。其中很多是集体项目,需许多人相互合作才能进行,因此往往会出现一些学生独自或两三人不参与看着别的同学在欢声笑语中活动,而他显得那样无精打采,抑郁寡欢;也有些学生三五成群搞狭隘的“小团体”,与班上其他同学格格不入,有的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无业青年交友,开始吸烟、酗酒甚至吸毒。
高中学生由于社会知觉和情绪体验的增多,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情感问题、个性与其他人的差别。一些学生成绩平平或身材矮小或相貌丑陋或患有残疾的学生神经显得特别敏感,本有些自悲,学习生活中稍有不顺就出现焦虑、抑郁、敌对、偏执等心理问题。高中学生的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由于性激素的分泌,使他们产生冲动,明显打破了原有的心理平衡,对性的体验较为敏感、丰富,因此,在这一时期往往出现“早恋”现象。高中学生要求独立自主的心理状态与日俱增,自尊心较强,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却有不知尊重他人。
现在的高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虽思想解放、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强,接受新知识快,但都任性,自我约束与自我能力差,意志比较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
二、教师针对高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
教师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是时代赋予教师教育的新命题,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础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只是心理教师的事。而是每一位教师的事。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能教育学生心理健康。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如何呢?如对现实,积极乐观,富于理想的高中生。社会要求教师高学历,就高中教师而言,最起码是本科。为此不少教师怨声载道:“高学历,低工资”。心理健康的教师应热爱现实生活和职业,积极投身于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并在其中能享受人生的乐趣,体验人生的价值。对解自我,归纳自我,自信自立高中生。
心理健康的教师应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善于了解和接纳自己,对自己的优缺点能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做到自知自明,自尊自信。接受他人,善于人处,适应良好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具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交往关系,善于沟通,关系协调融洽。
情感丰富,情绪稳定,心境良好的高中生。教师往往以自身的情感和情绪来感染、影响和教育学生。而一些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情绪易波动、失衡或失控,为此常发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那样的教师还如何教育学生进行情绪控制呢?
人格完整,意志健全,品行高尚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教师对人生有同意的认知态度,其气质、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
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环境相对宽广,在各项练习中师生间、同学间有着频繁的接触和交往;教师与学生间朋友般的交往,学生会主动向教师提出困难和心理感受。特别是一些体育特困生,由于身体素质差,体育教师往往又是那样凶神恶煞,导致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对体育考试充满恐惧。教师的亲和力使师生间的交流多了,情绪上相互感染,情感上相溶,心理上互动,学练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促进学生的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发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民族精神。在体育项目的学练过程中,分小组进行,最后小组间评比,发扬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民族精神。在互帮互助中感受同学间真挚的友情,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兴趣;在小组间的评比中培养竞争意识。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他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加些;力量性练习。特别对一些“豆芽菜”型的学生更应布置些课外作业,让他们多练习单双杠、俯卧撑、跑步等。
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是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运动中一个人的意志力坚强与否,遇到困难是否勇敢顽强都能很快显露出来。平时胆大、活跃的男生,上了单杠做支撑后回环却下得法抖。跑800米与1000米的练习,跑完一圈总会有几个学生抚着腰腹部下来;一旦要考试,好些学生在前面几节课中就开始紧张、担心等。针对这些情况,体育教师除进行一般的注意点外教学外,应更多的给予鼓励、引导。如采用榜样教育法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从我市一所职业高中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高一至高三年级各两个班的学生,其中高一学生80人、高二130人、高三136人,共计346人。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由专业人员如班主任配合,使用课堂时间对学生团体进行测查,教师在进行调查时应该使用统一指导语,将调查表测试结果与班主任个别谈话相结合,保证测试可靠性与科学性。依照国内文献标准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各因子分大于等于3分的人被认为是可能有较明显心理问题。此次实验研究采用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经过调查后,得出如下结果:
职高高一组中有明显心理问题的15人、高二组35人,高三组40人,职高高中所选研究对象一共有90人,占总实验人数的26.01%。其中心理问题中出现频率次从高到低的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焦虑、精神病性质等等。另外,高一年级中心理因子分之间有较大差异,高二、高三年级学生各因子之间无显著差异;职高高中的男女生之间各因子分没有显著性差异[1]。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措施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地位与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功能以及任务上与其他各项教育之间有着交叉相关的关系,其他各项教育能够完成部分心理健康任务,但是不能够完全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像其他教育科目如德育、智育及体育等,开展设立专门教育机构。
学校应该完善心理健康机构设施,不能完全将学校卫生室作为学校心理健康室,学校心理健康机构设施完善应该做以下工作:建立学校正规心理健康机构设施例如心理健康办公室或者是学校心理咨询室等等,学校还要给其相应的工作经费,并配备专业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给予其良好的福利工资待遇。另外,还要明确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促进培养高中生的智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等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树立正确科学的心理态度、对自己青春期心理变化能够愉悦地接受。
2、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与能力
学校建立好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要加强自己的专业化程度与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应该具备的知识素质,并在行动上积极努力,教师首先应有角色意识,应从传统德育工作者转变为新型心理辅导者,充当帮助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该有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学习发展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够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诊断学生出现问题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等等。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学校在招聘与录用时们应该设立好门槛、把好关,只有那些具备较好个性心理品质的人才能够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在正式上岗之前还要进行严格训练。
3、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在确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之后,学校教师应该根据高中学校不同年级及性别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将学生不同心理现象及问题等转化为层次化、具体化的教育目标,构建一个比较科学完善的教育目标体系与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学校教师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一定要规范制度化。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课程之后,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也能够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基本知识,能够进行自我调适,逐渐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与交往技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心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针对学生的学习、人际关系及心理自我调节等方式展开。学校还要有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首先提高硬件设施配件、心理咨询应该坚持保密性原则,采用适当的心理咨询方法方式,也可以建立一个心理咨询网络,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辅导环境。
三、结语
职高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经历着特定特殊的生活环境,加之社会变革等影响,职高生在心理、观念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与新矛盾,职高实施素质教育成为了一个新问题。职高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不高,学校还需要重视起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给予其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高中政治;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加之社会中各种思潮的交织融入,高中阶段学生个体分辨事物能力以及抗诱惑能力较差,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如何在新时期做好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了思政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融合了教育学与心理学两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是一门结合型新兴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倡导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实现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依据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价值观形成的特点,制定出与之相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与教育手段,以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转变传统思政教育的工作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适合时展的需求,更具生命力与活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1.总体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从属性上讲是同属于意识范畴的,所面对的问题都是意识领域的。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心理、人格的完善,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心理品质的变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学生道德的发展和品质的塑造。两者在总体目标和任务一致的条件下能够进行有机结合。
2.在职能上两者是相互衔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改变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其形成积极向上、乐观主动地面对生活、面对学习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也将为他们顺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其他教育奠定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与塑造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反过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的稳定与改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两者之间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3.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水平形成经历趋同。学生个体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其实质就是个体知、行、情、意的发展过程,其所经历的历程在诸多方面都有着共同之处,知、行、情、意的活动过程是人格因素如情感、理想、动机等共同参与或协同参与的结果,个体的信念、理想、动机、能力水平等是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的基础。德行与人格的健康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无论思想品德的发展还是人格的发展,都是诸多心理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4.遵循的基本规律类似。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教育要引导个体的发展,个体即将成熟而尚未成熟之时就是最佳的教育时机,他曾经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来阐述教育与个体成熟之间的密切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该规律也同样适用。它们不仅遵循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也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还要结合高中阶段学生自身的性格、智力、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逐步地实施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心理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实施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培养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怎样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适应社会生活,学会调整情绪、应付挫折,学会职业选择、职业设计,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等则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的合理扩展与延伸,心理健康教育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和人格完善。
3.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说服、榜样、评价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方式的实行重在外部的强化和强调外在的影响,有时往往流于形式,使人感觉单调乏味。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发掘学生的自身潜能,提倡尊重人格、依靠自我的人格力量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这种教育方法不仅可以鼓励和促进受教育者提升其自信心,还能积极而有效地内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合理运用和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心理暗示法、心理咨询法、训练法、疏导法、角色扮演等来挖掘受教育者心理的潜意识能量,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结束语
在高中阶段思政教育课堂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适合时展的需求,同时适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尊重个人的自我选择,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形成机制,因此对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践环节的效果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高中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冲刺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学生要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是其心理性格逐渐成形的重要阶段。本文以心理健康课如何在课堂中达到最好的效果,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如何能够更好地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探讨对象。
一、高中阶段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会及周围环境影响的原因。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飞快,由于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心理方面还不成熟,自我控制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上种种的诱惑迷惑,致使很多高中生都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现今通讯设备科技迅速发展,智能手机普遍流行,网络信息环境普遍应用,高中生能接触到不良不健康信息的渠道非常之多,高中生自我约束力差,往往被这些因素影响,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及学业成绩。孟母三迁的故事,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现在的家长们也都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现今情况是社会因素及周围实际环境大体不尽相同,很难做到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高中生本身对自己的认识就不是很完善,学生周围的同学、老师、亲戚和朋友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念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心理性格的形成,所以我们无论作为教师还是家长,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及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其周围人的环境及各种因素,发现问题及时对孩子进行疏导和沟通,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正常顺利地度过高中这个非常重要的人生过渡时期。
2.高中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一般是阳光健康的,但同时是脆弱和敏感的。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为之努力的开始阶段,但是该阶段他们的身心状态发展还不够健全,做很多事情容易操之过急,心理波动比较大,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如果教师或者家长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及沟通,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形成情绪低落、心理抑郁、意志消沉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其性格的特点,其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所不同,高中时期是面临高考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学生自身的一些课外兴趣爱好没有时间接触,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不能够很好地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当中。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叛逆心理本身就很严重,对一些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理,同时这是很多高中生形成心理性格的关键因素。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全民教育。
我们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本身就比外国国家起步晚。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学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导致很多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只会一味地死读书,对社会上的一些事物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这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呼吁所有的教育机构学校,要全面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提倡全民行动,一同教育。不只是学校,社会方面、家长也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避免和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学校当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之间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沟通,多多鼓励和指导。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中与学生成为朋友,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好预防措施。当学生在家里的时候,家长要和孩子多多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切忌对孩子的溺爱,这往往会害了孩子。要对孩子的进步多表扬,对于错误及时纠正,让其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多鼓励孩子到社会中体验生活接受历练,进而提早结束青春期,在思想方面尽早成熟。社会方面,要减少和净化社会不良风气,把不良信息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减少到最低。所以,只有在和社会、学校、家长三方共同协调合作之下,才能够使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到良好的效果。
2.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
高中阶段的学生,是由每一个拥有不同个性的个体构成的,这一时期的学生极具个性与特点,所以对该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在该阶段,我们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找出根本原因,不断进行总结归纳和分类,为以后再出现该类似的心理问题做参考,还能够起到尽快使学生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的作用。在学校方面,教师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当学生在学校中取得优异成绩及良好的表现时,学校要与家长多沟通,让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与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在普遍的心理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认为只需要对那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工作,这种观点是错误和片面的,学习成绩好、表现优秀的学生也很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引导。对于那些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其实他们往往缺乏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每当遇到一点点小挫折或者困难时就很容易崩溃,这一点是非常需要注意的。
3.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工作。
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短时间所能够完成的,需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养成习惯。所以,社会各方面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渗透到实际的生活学习当中,积极进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多实例表明,只有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实际的生活学习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不断地在生活中得到历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才能够不断完善和成熟。
总而言之,在高中这一关键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智商情商双高的综合素质高的社会型人才。为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及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只有结合社会环境和人文因素,才能够确保学生在高中阶段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一新生 焦虑 心理健康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国家为此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强调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高一新生处于初中和高中的衔接阶段,他们的良好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专门针对高中新生的研究较少,不能满足教育者们对高中新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影响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管理的实施。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研究重点中学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人口变量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及管理工作提供实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新生入学后的第二个月在湖北省重点中学的高一新生中抽取被试268人,去除效度量表得分≥7分者7人,得有效问卷261人,其中男生168人,女生93人;城镇家庭来源128人,农村家庭来源133人。
1.2 调查工具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该量表是我国周步成等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而成的标准化量表,用来测查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量表。量表共有100道题目,含有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测查中学生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方面问题,八因素标准分之和为学生的焦虑总分。每项答案只有“是”与“否”,选“是”的计1分,答“否”的为0分。
1.3 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
主试按班集体向被试宣读指导语、注意事项,并进行例题示范,等被试明白后开始正式实测。本研究所得数据全部采用SSPS11.0统计软件包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
根据《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总量表焦虑总分以1-55分之间为正常,以64分为异常检出临界点,焦虑总分64分以上者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需要制定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量表的各因素得分以3分以下为优秀状态,以8分为异常检出临界点,8分以上者为异常焦虑,构成心理障碍,也需要制定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
本次调查结果,从焦虑总分来看,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正常,平均得分30.87总体异常检出率为0.38%。但从分量表来看,高一新生在各因素上的状况各不相同,其中学习焦虑最为严重,平均得分为6.15,异常检出率为30.03%,其次较为严重的(平均得分在3以上,异常检出率大于3%)依次是过敏倾向(平均分5.07,异常检出率10.73%)、身体症状(平均分4.18,异常检出率7.66%)、自责倾向(平均分4.36,异常检出率6.51%)、对人焦虑(平均分3.87,异常检出率3.07%)。
2.2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
***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下同)
从性别差异来看,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焦虑总分及恐怖倾向得分的差异极其显著,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得分的差异较为显著,对人焦虑得分的差异显著,且女生均高于男生。孤独倾向与过敏倾向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2.3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来源差异
从高一新生家庭来源来看,除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外城镇来源与农村来源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得分差异较为显著,焦虑总及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差异显著,城镇来源高于农村来源。
3. 讨论
高一处于初中和高中两个不同学段的转折和过渡时期,面临着各种调整与适应,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期,有研究表明[1][2]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明显多于二、三年级学生。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焦虑总分的异常检出率较小,平均得分偏低,但各因素的异常检出率较大,学习焦虑最为严重,其次是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对人焦虑,这与以往赵白帆等[3]在心理健康问题集中的因素上认为依次是冲动倾向、恐怖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的的研究存在着矛盾,结合以往针对高中生有研究认为心理健康问题集中的因素[1]前两位依次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有研究认为[2]前三项依次是冲动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的矛盾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高中生和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的因素具有特殊性,即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侧重点。这提醒我们开展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先了解情况,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提高其实效性。
研究发现,高一新生中的女生在焦虑总分、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冲动倾向等方面显著高于男生,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差异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支持了赵白帆等人的研究[3],都证实了高一男女新生的焦虑因素存在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解释为男女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人格特点,导致他们在面对高一这个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时表现出适应差异,此外社会等外部环境对男女生的期望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在各因素上的焦虑水平。
关于不同家庭来源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以往研究[2][4]普遍认为农村来源学生的学习焦虑等因子高于城市学生。而本研究却发现,不同家庭来源的高一新生除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外在各焦虑因子上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城镇来源高于农村来源。究其原因,可解释为农村来源新生在刚入高中这个起始阶段相对于城镇学生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独立水平较高,焦虑水平较低,但随着以后学习推进,农村来源的学生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等的相对贫乏,而逐渐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吃力,此外高考对他们重要性的了解日益增强,从而导致他们的焦虑水平由低于城镇学生到高于城镇学生。
参考文献:
[1]沈杰,傅小悌,陈捷.浙江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8,(1):99-103.
[2]闫江涛,席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报告.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19,(6):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