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

时间:2023-04-17 11:2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

第1篇

摘要:社会的发展需要新兴产业的支撑和推动。世界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的思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物联网这个新兴产业得到高度的关注。本文就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内容的物联网的发展情况做一点探讨。

关键词:新兴产业;物联网;发展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指出将在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用于扶持和加快我国的新兴产业的发展。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的经济的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但它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向着新兴的产业前行。物联网产业就是在这样的世界背景和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和研究。2009年,美国曾把新能源的研发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发展的两大重点。在我国,温总理提出了“感知中国”号召,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联网将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主力军。

1 物联网概念

英文名: 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称为Web of Things。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具体的是指把所有的物品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红外感应传感器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设施和设备与互联网联系起来,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智能化定位、跟踪、监控、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在这个网络中,以前是两个独立工作的设备,现在可以彼此进行“通讯”了。比如现在的智能家居、云电视就是物联网的产物。

2 物联网是新兴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

2.1 信息网络产业是最具前途的产业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信息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信息网络产业已逐步取代了传统产业如钢铁、石油、纺织、化工等的统治地位,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各种政策以推动信息网络产业的蓬勃发展。日本就曾制定“科技立国”的方针,对信息产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印度也倡导要让信息和教育带动印度进入21世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并把它作为了推动本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支柱。

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无论是过去的工业、商业、物流、教育等等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信息网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过去的消费的方式。只需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在大量的供应商“货比三家”,大大的减少了我们逛超市的劳动力,而且可以消费者可以更加理性的选择。

2.2 物联网是信息网络产业发展的重心。温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明确指出了要以突破物联网、传感技术为着力点,推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IBM公司提出的“智慧的地球” 的最新策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掀起了继Internet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的浪潮。2009年10月,西安成功开发的“唐芯一号”,是我国第一颗物联网核心芯片,意义重大。这些技术方面经验的积累,为全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物联网的开发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国内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井喷,物价上涨,各地劳动力紧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而过去为了一味追求GDP的增长,所采用的高投资带来的高排放、高污染也急需国内经济向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增长方式转变。而物联网的发展正好满足了这种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物联网的开发,将提高整个社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水平,有效地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有效的实现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生产,实现中国经济的有序、健康的发展。

3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3.1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现状。经过了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培育,物联网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阶段,虽然我国与世界还仅仅处于物联网的起步阶段,但我国在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已具有一定的基础,物联网的发展势不可挡,成为了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联网不再具有神秘的面纱,开始在全国进行各种试点。

如2010年11月,普陀区政府携手上海移动建立了物联网智能停车系统。该系统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查看附近有无空的停车位,用手机可以在“中环百联”中逛商场,买东西。上海移动还推出了“宝宝在线”的服务,通过平台的支持和幼儿园的视频终端系统,孩子的一颦一笑可以尽收眼底,深受家长们的欢迎和好评。

3.2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展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物联网势头良好,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很大的发展空间,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标准化工作正在进行中,各种示范也正在试点。全国90%的省都都把物联网的开发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的支柱。

2011年3月14日,41家物联网相关企业与重庆南岸签订了协议,入驻茶园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推动重庆的物联网的发展。2012年3月23日重庆与英国贸易投资总署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带来了包括英国电信、索尼爱立信等30多家企业, 推动重庆的物联网发展走向了国际合作。

4 中国如何利用国际资源发展物联网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很好,但由于是新兴产业,具有成本矛盾、安全性和隐私权的保护等问题的存在,致使很多企业都在“等米下锅”,但“锅”还没支好。硬伤无法解决,物联网被构造的再美好,也只是海市蜃楼。因此,一方面要求政府制定各项政策辅助物联网的推进;另一方面,物联网的构建耗资庞大,需要由政府解决好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下,新兴产业必须走开放合作开发的道路。优势资源互补,加快海外科研资源与我国物联网资源的合作,鼓励我国更多的企业积极地与国际资源分工与合作,为我们更快地实现“智慧地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第2篇

关键词:新一代信息技术 创新型人才 培养策略

信息技术是当今创新最活跃、渗透性最强、影响面最广的领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刻地改变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形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是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产业。在未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中,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型和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新一代信息技术竞争中的成败。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涵及特点

1.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涵

新一代信息技术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摘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主要内容是:“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摘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2.新一代信息技术特点

在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唯一一个指向“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它是随着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在以往微电子产业、通信产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核心技术之一。一方面,具有传统信息产业应有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时代赋予的新特点。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如下特点:面向个人和家庭、宽带和移动、网络化、融合、安全、绿色、商务模式创新、应用和服务的引领作用、核心基础产业的重要性明显提升。

二、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观念的更新流于浅表

在新形势下,尽管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但由于观念的更新并不是朝夕之间一蹴而就的事,并且教育观念实施于实践还有一大段距离,所以当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观仍落后于时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1)“学生主体观教师主导观”未能真正树立,不利于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式,从注入式、填鸭式转变为启发式、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2)民主型的师生关系难以体现,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3)个性化发展未得到尊重,不利于学生好学、乐学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学生主动求知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由学会变会学的转变;不利于学生自主发展、良好人格的形成。

2.教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脱节

新时代,教育的目标不但是要传授给年轻一代学科知识和技能,更要传授给年轻一代存在发展的知识,培养其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使受教育者在发展学科知识、技能外,发展健全个性,培养健全人格,提升创造和创新能力。而当前现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却存在与时代要求脱节的现象,主要体现在:(1)现行教育目标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分强调以知识和技能为教学中心,强化知识获得与技能训练,忽视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学生人格缺失。只重课本知识,不关心知识的应用和现实背影,不求广博的知识面,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乏;(2)现行教育目标过分强化专业教育,学生只接受一种固定的职业训练,仅局限于职业入门要求的具体技能,而不是多科性、综合性的教育,不能关注到行业的或职业的各个方面,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文化素质偏低,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差。

3.应试教育影响痕迹颇深

传统应试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重共性、轻个性,重接受、轻创造等问题,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自我思维与学习能力。在该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创新意识不强,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主要在于传统应试教育存在以下弊端:(1)唯智育为上,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放在第一重要位置上,大多采用过度学习和强化训练方式达到强调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强调技能的熟练程度的目的。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忽视引导学生对全面知识的掌握和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2)教学方法守旧,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以传统的灌输式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教学方法单一且守旧,过分重视课堂教学,以教书为中心,以教授灌输知识和实用技术为主,缺乏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缺乏科学的指导,忽视课堂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把教学过程简单理解为知识的学习积累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掌握知识的多少,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缺乏;(3)忽视个体差异,采用同样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强制灌输,缺少交流合作,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4)评价体系单一,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采取传统的、封闭的、标准化的评价方式,其参考的主要依据就是学校对学生表现的统一量化考核和教师对学生成绩的单一主观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个体性和差异性,这对当今要求能客观地、科学地、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完美个性极为不利,也显得极不合适宜。

三、新一代信息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1.教育观念创新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摆脱经济危机,抢占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产业,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占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战略性制高点的关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必须树立起“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要从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上来,实现传统信息时代的“操作型”的育人观念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时代的“创新型”的育人观念转变;实现“升学谋职”教育价值观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实现“师道尊严”向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转变;实现封闭式教育向开放性教育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教学观转变;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2.教育目标创新

新一代信息时代创新型人才必需具备的技能是: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在核心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出他们必需具备的技能,而在培养他们的必需技能之前,教师必须明确培养他们教育目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1)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勘探和开发,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质疑的态度,用批判的眼光来学习,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动机,不断增强创新意识;(2)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问题,并将知识进行广泛迁移,它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弘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积极培养创新思维品质;(3)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加强科学训练,使学生在储备丰富的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基本的创新方法,教学生“学会创新”;(4)注重创新情感的培养。创新情感是创新活动的原动力,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自由的环境,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营造适宜学生创新精神成长和发展的心理环境;(5)注重创新人格的培养,人格在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偏重于知识灌输、专业技能训练的误区,转变为对学生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全面培养。注重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

3.育人环境创新

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应体现宽松、民主、自由、开放、进取的原则。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通过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创新民主、科学、平等、高效的校园制度文化,采取人性化的管理,通过积极沟通、民主参与、全程激励等方式培养学生;营造民主、开放、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建立高质量、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学生成长环境,精心设计校园活动文化,激励学生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硬件支撑;建立理性、诚信、高效的行为文化,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志存高远、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严于律己、诚实守信的品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包容文化,容忍并鼓励学生质疑和提倡批判精神;营造先进、宽容、创新的精神文化,通过创建开放交流、激励创造、崇尚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宽松环境,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营造绿色、开放、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

4.教学内容创新

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量大,涉及面广,知识爆炸逐步形成,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与时俱进,要体现现代化、综合化、过程化和应用化的特点,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选择吸纳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的最新的科研成果,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将益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现化最新科技成果、新发展、新问题以及现代人文思想等内容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体现出现代化的特色,跟上时展的步伐。为此,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1)加强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包括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2)加重文理融合课程,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实现文理融合,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思想和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为主体内容,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探讨问题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3)设置综合课程,突破学科中心,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创立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以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化的趋势,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5.教学方法创新

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度应用以及当代大学生精神内涵的丰富性和个性的多样性,针对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做好三个转变:(1)从“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从“注入式”“填鸭式”“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讨论式、行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上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3)从传统封闭、呆板、单调的第一课堂的教学方法向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转变,同时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造精神,训练科研方法,提高研究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学习到学会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

6.评价体系创新

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评价体系也需要改革和创新,创新的评价体系应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个性化的评价。主要体现为:(1)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强化过程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重视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多次展示个性的机会,全面考察学生的素养;(2)评价过程的动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应注意其提高的速度和幅度,不能简单横向比较。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采取考试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采取成果性考核试考查学生查阅资料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实验或实际的操作方式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作出综合评价;(4)评价标准的科学化。对各种考核过程中的评价标准,一定要有章可依,要体现学生的发展特点,要体现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洪京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兴未艾[EB/OL].2013.

第3篇

[关键词]教育公平;质性公平;和谐社会;新一代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1—0022—05

一 高速发展的中国呼唤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当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更高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一个国家而言,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与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和人民受教育程度直接相关的,当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和价值追求也将随之提高。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我国正在实现由“效率优先”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社会转型,在此基础上人们对教育公平必然有更高追求。

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我国是人口大国,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发展极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尽管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上学难、上大学难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希望获得更加平等的和高质量的教育,不仅能‘有学上’,而且能‘上好学’,盼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并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突飞猛进,教师总量剧增,优秀师资占总师资的比重大大下降,使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显而易见,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与人们对教育公平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形成巨大差距,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已刻不容缓。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将教育公平作为2012年教育取得的五大成绩之一,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二 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分析

在我国,教育公平的概念最早由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谈松华教授于1994年提出,而成为广为关注的社会议题,是在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之后,在此之前的社会主导观念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非不存在教育公平问题,而是政策重心更偏向于经济发展。2007年,教育公平首次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我国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较晚,然而推进教育公平的脚步从未停止,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公平方面的政策频出,比如: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义务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的本质,是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条公平的起跑线。我国城乡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使几千年来“有教无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体系,为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建立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目前每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8000万人次,资助金额980亿元),在中西部地区启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路费资助项目等等。

缩小区域差距方面,国家对中西部采取特殊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如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如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提升中西部高考录取率,组团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扎实推进教育援疆、工作,扩大内地高中班、中职班招生规模等。

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国家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仅2011、2012年两年中央财政投入350多亿元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招聘30万名毕业生、80%留在当地从教的特岗计划,执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每年近万名毕业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

缩小校际差距方面,国家采取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合理流动、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办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认定工作。

我国教育公平进展迅速,所取得的成绩和巨大进步举世瞩目,但是教育公平的现状仍不能令所有人满意。党的十新闻中心举行的网络访谈中,教育公平作为专门议题之一,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要有新思路,寻求新突破。

目前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与发达国家相类似,主要采用物质配置和师资调配的办法,存在重硬轻软、重传统资源轻数字资源和手段的问题。寻找实现教育公平的更好更快的新路径,是本文探讨的主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在《教育公平与公共政策:十六国比较结果》文件中,将教育公平划分为入学公平、资源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维度。入学公平可以纳入量性公平范畴,而资源公平和结果公平则可以纳入质性公平范畴。教育量性公平只是教育公平的初级公平、表层公平;教育质性公平才是教育公平的高级公平、深层公平。量性公平实现之后,人们必然追求质性公平。然而,我国教育在量性公平实现之后,却遭遇到新的质性不公平:花同等时间、同等精力、同等经济成本,虽所获学位层次相同,但所获教育内容或教育质量之层次却大不相同。质性不公平,在相当程度上,引发与助长高等教育学历歧视或学校歧视以及中小学的择校风等社会问题。

办学条件的保障有硬资源和软资源两个方面。实现教育公平的硬资源往往通过政府资助和经济手段进行强制性配置,而软资源通常只能靠自生与积累,政府调控下的种种对口支援只能促进这个过程,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提升,硬件资源很重要,但是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理念等软资源更重要。70多年前的西南联大,在抗战的硝烟中长途跋涉,流离失所,师生破衣蔽体,糙米果腹,以茅屋为校舍,以破庙为教室,躲警报,避轰炸,钻山洞……从1937年长沙建校至1946年以三校复原,在校学生不超过8000人,毕业生3800人,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由此可见教学质量并非决定于硬件条件,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师资与理念。

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大师思想和理念的教育,是未来更高层次教育公平之必须,而有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使我国教育公平迅速跃上新台阶。

三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

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云计算等技术,其产业链之长,产业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以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第一代、第二代信息技术。专家预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几十倍于网络产业。深圳市规划,到2015年该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规模为1.1万亿元,而我国“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5.8万亿元,由此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之巨大。

如此规模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必然对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都与信息传播有关,因而教育受之影响将更为广泛和深刻,在对学习的支撑上产生质的变革。韩国规划,到2015年取消传统的纸质书,这是基于对时展趋势的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后的数字化环境,能够真正满足人们数字化学习的需要。

探讨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在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特点把握的基础之上:

物联网将计算机间的互联拓展到世界万物,使网络传播模式又来了一次革命性的颠覆,在信息的“人一人”、“人一机一人”传播模式之外,又诞生了“人一物”、“物一物”、“物一人一物”等传播模式,这将大大拓展人们的课堂视野,将学习场所与遥远的真实事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下一代通讯技术是以软交换为核心,将打破现有的通信网针对不同业务而建设多个网络的模式,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的基于分组技术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架构,能够给数字化学习者提供更方便(随时、随地、以任何方式)、更快速、价格更低廉的通信服务。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大网络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通过技术改造使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将打破广电在内容输送、电信在宽带运营领域各自的垄断,进而大大降低信息传输成本,使泛在学习成为可能。

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将向人们呈现更宽阔的、更清晰的视觉画面,真正匹配人类的视觉分辨率的极限。最新的平板显示器像元之间的距离已小到0.1毫米,在正常读书和观看距离上的视角已小至1’(六十分之一度),即1.0视力的人在观看平板电脑显示画面时肉眼无法看出像素点的存在,已不会感受到画面由像素构成,平板显示器上的屏幕文字、图片,与纸质印刷品上的图文在清晰度上已无区别,数字化学习的视觉之累,有可能得到改善。

云计算的教育应用具有多样特点:一是资源配置动态化,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划分或释放不同的物理和虚拟资源,当增加一个需求时,可通过增加可用的资源进行匹配,实现资源的快速弹性提供;如果用户不再使用这部分资源时,可释放这些资源。该特点实现了IT资源利用的可扩展性。二是需求服务自助化。能为客户提供自助化的资源服务,用户无需同提供商交互就可自动得到自助的计算资源能力。同时,能为用户提供一定的应用服务目录,用户可采用自助方式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服务项目和内容。三是网络访问便捷化,用户可借助不同的终端设备,通过标准的应用实现对网络访问的可用能力,使对网络的访问无处不在。四是服务可计量化。能针对用户不同的服务类型,通过计量的方法自动控制和优化资源配置。即资源的使用可被监测和控制,是一种即付即用的服务模式。五是资源的虚拟化。借助于虚拟化技术,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计算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在云计算环境下,学习资源是开放的结构,用户可以参与内容编辑,赋予了学习资源持续进化的能力,从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云服务,保证了学习资源的及时性、适用性,更加适合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

增强现实是在虚拟现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使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呈现给使用者一个感官效果真实的新环境。增强现实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情境性的学习体验,在教育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发展潜能,将对教学、学习和创造性表达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四 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的路径设计

1 建设以名师高清教学视频为核心的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模式的改变

西南联合大学的成功说明办学理念和名家大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名师资源是教育中最宝贵、最稀有的资源。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几乎所有本科高校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名师,名师的高深学问、深邃思想与人格魅力润物细无声的感化、影响了一代代人,为年轻学子树立了风范,造就了一代代英才,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名师的成长周期漫长。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加与招生规模的扩大,原本就稀缺的名师资源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被极度稀释。在上大学难这一长期困惑中国人的教育公平问题基本解决的同时,又带来了不能接受名师等优质教育的新的教育不公平。

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不仅要有丰富的学习信息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优质的、可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信息资源,而名师的教学视频资源能促进学习型社会的高起点高层次发展。名师的教学视频能够让广大教师通过揣摩其授课风格、授课内容、学术精神等特质,尽快成长为名师:能够让全国的学生通过名师的视频学知识、学认知、学思维、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学会创新学习、创新研究的方式方法。

向名家学习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央视“百家讲坛”曾经的高收视率,国外哈佛、麻省等这些大学网络公开课在我国兴起一股“淘课热”,是最好的写照。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学问高深的名师并不多,更加注重形象佳、气质好、口齿伶俐的“播音员”,其点击率反而不如预期的高。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使用名师高清视频进行教学创造了条件。一是高清摄影、编辑、传播设备的价格都已平民化,相应的技术已经普及;二是随着我国2012年正式启动的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宽带网络将通到所有学校,并己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网络带宽允许高清视频的流畅播放,利用分布式存储,可有效地解决视频传输的问题;三是计算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甚至手机的高清显示和高保真的声音还原,让人们能够仿佛面对面学习全面了解教学信息和领略名师的风采,高清投影、高清电视同样可将名师“请入”普通教室“授课”,让同学以班级为单位甚至更大规模地在老师组织下听名师的课。随着基于名师教学视频的增多、完善,这种量变可产生质变——学习者接受系统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学习知识的传播与获取,可以采用视听名师视频的办法,班级学习形式转化为师生共聚一堂的讨论、设计、研究、创造,是基于头脑风暴的思维碰撞和创新,是基于仂、作的探究式的设计与创造,到那时就对传统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颠覆,工业革命产物的“班级授课制”就变成了“班级研创制”,教室就成了“研创室”。

这里探讨的名师高清视频与电大教学有本质区别:一是由名师讲授,视频建设有团队支持,所讲授的内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精心设计研究;二是内容专题化、微型化,脱离传统授课固定时长的要求,以学生认识能高度维持的时长为上限,每段视频一般在20分钟之内,便于学习者反复观看关键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更有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三是视频放在云服务器上可随时观看,随时下载(改变精品视频公开课不给下载的做法,应该将其作为公共产品由政府出资运营,公共产品以效益最大化作为追求);四是与名师视频相结合,提供网络互动、答疑交互辅导平台。利用该办法,还可以加速名师培养的进程。

2 建立以物联网、增强现实为基础的虚实结合型资源

现代社会变化迅速,教学必须反映这种变化,教学内容要时代化、形象化、现实化,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认识世界、感受时代、适应社会,从而更好地引领社会发展。

我国地域差异大,社会发展不平衡,如果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充分感知外部世界的先进技术、先进方法、先进文化等,与名师视频互为补充,则可能实现用最先进手段支持的高层次公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物联网、增强现实、新一代网络和平板显示技术综合应用,可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例如:

在全国先进地区的一些典型区域(譬如生产车间、街区、养殖场、植物大棚),安装物联感应装置和摄像头,并与全国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连接,学习者可以从该平台上调看实物、实景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过程,这将真正使教学与先进的社会发展密切结合,让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滞后地区的学习者能够与先进地区的学习者有类似的视野、阅历,很显然这将是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当然要将此变为现实,必须转变观念,重点在两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的公共产品性,以及培养的优秀人才将会促进社会发展。对具体人的培养,不仅是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的事,企业、全社会和每个公民要有大局意识、国家意识,协同支持办学和人才培养意识,不能仅从个人以及小团体的利益出发。二是树立新的开放办学观,学习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和老师,学校、学习者在设计课程、规划学习时要将通过网络学习、向社会学习作为重要方面,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巨大作用,向社会学习并不单纯意味着学习者到社会现场,新一代信息技术已为我们提供了人不到现场视觉到现场的技术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这一可能。

科学系统的设计在于需求导向、统筹布局、公益建设、预约开放。需求导向是各级各类学校提出远程观察教学的具体需求,层层统计上报后,国家层面上分析、选择,价值大、共性程度高的加以规划,制订周密计划及财政预算,由中央政府买单后分层分级地建设,建设后按学习者所在学校的预约进行开通。预约开放是为了传输质量、观看效果以及保护相关人员的隐私的需要。

3 建构中国教学和学术数字信息资源大门户云平台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资料的基本要素。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信息资源分为若干种类,比如按用途分,可分为新闻信息资源、生活信息资源、娱乐信息资源、商业信息资源、教学信息资源以及学术信息资源。教学信息资源和学术信息资源是教育界特别关注并加以利用的资源,对人的发展最为重要,而目前该类资源最为薄弱,原因在于其他几类信息资源与人的吃住行密切相关,任何人都可以获取,理解起来几乎毫不费力,因而访问量大,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建设。教学、学术资源则不同,它更多地属于小众式传播资源,需要受众下功夫才能学习、掌握,对建设者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因而网络信息资源的现状是信息资源量很大,但教学、学术资源相对较少,而且零散分布,学习者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许多资源是纸质资源的数字翻版,离多媒体化的要求相距甚远。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倡导数字化学习以及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已有多年,然后数字资源的建设远未能够有效满足这些学习的需要,正因为如此,青少年上网更多的是游戏、聊天、浏览新闻。教师、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探讨如何创造让学生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进行协作性学习、探索性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和资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提供了建构面向所有学习者的优质资源大门户来支持这些学习的条件,我国已具备了让所有人在同一个平台上共享优质资源的可能性。

人们网上学习和学术研究查找资源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通过自己知道的网站,一是利用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搜索。两种方法都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前者的局限在于网站数量太多,新网站不断涌现,无法浏览全部网站以获取相关资源;后者局限性在于搜索得到的资源鱼龙混杂,要在海量搜索结果中找到自己所需通常要花费大量时间甄别。建构深度聚合优质教学和学术信息资源的大门户云平台,就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建设大门户必须把握“分类”、“公建”、“优质”、“系统”、“多媒体化”五大关键。

(1)分类。信息资源门户应提供多种信息资源分类方式和检索方式,使学习者可以快捷、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提高检索的效率。例如按学科、专业、方向等方式对信息资源设置分类,按层次、文理、功能等设置检索等。

(2)公建。公建是指将信息资源作为公共物品,由政府出资并组织建设,建设的信息资源供人们广为享用。

公共物品理论表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一旦某种物品或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则没有使用这种物品或服务的人,不能被排除在使用这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用之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效用是强加的;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额外的消费者提供的边际成本为零,每个人最有效率的消费单位是无穷大。

公共物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从公共物品与市场的关系来分,公共物品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当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者群体,从部分成员一直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的过程中,其边际成本始终为零,那么这种物品就是纯公共物品,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

教学信息资源及通常意义上的学术信息资源,具有典型的纯公共物品属性,因此由政府出资建设是理所当然的,政府应该承担这种责任。而且,教学及学术信息资源在国家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地位,理应由政府投资建设,由“自建”、“共建”走向“公建”是彰显信息化优势的必然要求。

政府出资建设教学和学术信息资源,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可充分彰显大国优势,而且,无论是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还是从扩大世界影响的角度考虑,政府都应该切实承担该责任。

(3)优质。这里的优质是指当前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质量,要像张尧学院士所说的那样,用拍电影大片的方式来制作网络教育资源。

公建信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可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更为优秀的人建设资源,从而确保建设质量:可供更大范围的人群分享优质信息资源,具有更高的建设与应用实效,将会缩小信息资源使用上的差距。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科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利用率低、优质和原始资源少、寻找合适资源困难的问题,将使学科信息资源由小范围的共享,上升为广泛的无限的共享。

(4)系统及多媒体化。系统是指以系统观来科学设计与建构门户,使之内容可以满足使用者的绝大部分需求成为教学和学术研究浏览、查找信息以及进行数字化的学术讨论、交流的统一平台。

多媒体化是指内容是为学科门户特别打造,不是纸质文本的简单数字化,而是具体的内容以恰当的媒体加以表现,使之符合数字化学习的需要。

五 结语

教育公平的实现方式有开放式与封闭式之分,封闭式方式是仅仅着眼于物质手段,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传统依赖,开放式方式既着眼于物质手段又着眼于信息手段,是信息时代的新的路径。从教育公平的实现效果来看,有拉平式与共同提高式之分,前者主要是利用财政手段和师资调配手段使之向薄弱地区和学校倾斜,以补齐木桶效应中的短板,后者是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开辟新领地,创新搭建新信息平台,使不同区域的人共同受益向更高目标迈进,在新的更高目标上达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公平。信息时代已给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条件,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因势利导地、创造性地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1]谈松华,王建.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J].人民教育,2011(1 8):2-6

[2]谈松华.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研究,1994,(6):14-18

[3].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OL]

[4][5][6][7]李曜明.教育部长袁贵仁等四位代表与网友共话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2012-11-14.

[8]刘中.优质课程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是促进高等教育公 平之良方[J]现代大学教育,2012,(5):8-13

[9]不朽的教育史上奇迹:西南联大[OL]

[10]2015年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将达1.1万亿元[OL]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OL].

[12]下一代通信网络[OL].

[13]云计算[OL].

[14]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2013,(3):103-110

[15]王萍.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移动学习研究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3,(5):5-9

[16]陈琳,王矗,陈耀华.终身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模式创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4):41—46

[17]陈琳,王矗等.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建众享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72-76.

[18]吴英。公共物品理论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研究[J].学理论,2011,(23):75-76

第4篇

>> 基于财政政策的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十二五”开局良好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广东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问题研究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分享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的创新平台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云计算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不是浮云 201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标准化论坛成功举办 浅析新一代信息技术下智慧城市产业链的发展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研究 我国高技术产业高端化与技术创新耦合发展实证研究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产业革命 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致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3-17.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OECD.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1997.

[5]NELSON R R.Recent evolutionary theorizing about economic 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Literature,1995,(3):56-61.

[6]Michael E 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0:215-235.

[7]Chyau Tuan,Linda FYNg,Bo Zhao.Chinas post-economic reform growth:The role of FDI and productivity progress[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9,(3).

[8]万大发.技术创新、投资结构与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论坛,1996,(5):31-32.

[9]罗芳,王琦.产业集群的涌现性与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现代情报,2006,(11):178-180.

[10]王鹏,赵捷.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创新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我国2002-2008年的省际数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4):53-60.

[11]朱丽萍.中国电信产业技术创新与激励规制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12]邓维斌,唐兴艳.SPSS19统计分析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13]耿海清,陈帆.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J].人文地理,2009,(5):47-51.

[14]朱伟珠,李春发.京津冀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及协调度研究[J].情报科学,2016,(6):103-108.

[15]关晓琳,卢文光.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度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18:50-53.

[1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碳机理及碳减排格局、路径研究[C].中国经济时报,2014-10-17.

[17]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J].安装,2008,(1):6-8.

[18]中国综合经济区碳减排:类型分区与政策建议.http:∥/xsyzcfx/20141017/4-4-2884606.htm,2016-05-12.

[19]张承伟.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技术创新差异时空演化及动因分析[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20]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第5篇

4月10日,为期3天的第一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作为博览会的主论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协办。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指出,电子信息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支柱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党的十提出,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去年7月国务院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了重要部署。这些都对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已经给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但这只是刚刚开始。”杨学山在讲话中表示,在新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支撑下,在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变换的前提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信息时代。他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在原来的轨道上、新的方向上发生重要变化,信息技术体系正走向智能化阶段。而新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显示和反映技术、软件和集成计算技术,也正是这些技术和原有处理存储传输技术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信息技术体系,并为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传感技术像人一样能够感知外界的变化,并把这种变化变成系统处理的资源。所谓大数据技术实际上就是把系统所能得到的数据用最恰当的方式给予结构,只有结构化的信息才能变成系统。此外,在新一轮技术的推动之下,在网络和大数据的推动之下,显示和反映技术也在加速发展,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机器人。

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杨学山指出,从今天可预见技术可以发现,几乎有很少的工艺环节不能用机器来替代,绝大部分的工艺流程都可以实现无人生产。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机器取代人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可以看到,智能化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不仅是生产线,未来将很快延展至服务和家政等行业。杨学山大胆预测,机器替代人,将会在未来几十年发生比过去两百年更加显著的作用。

“不能从概念到概念”

“要务实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要把握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脚踏实地地给予解决。当前,对于很多行业和领域来说,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要认真分析产业链和价值链,通过分析找到关键的环节、技术和流程,最终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快速发展。”杨学山强调,“我们要务实推进信息技术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定不要盲目地陷入各种新的概念上,不能从概念到概念。”

据悉,在“十二五”期间,深圳将投入60亿元专项基金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启动建设9个相关领域产业基地和集聚区,组建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北斗卫星导航等产学研知的联网。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彪表示:“近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积极抢抓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机遇,顺应全球的信息产业发展趋势,把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推动IT产业跨越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科学发展深圳质量的重要抓手。”

第6篇

智慧旅游由数字地球、智慧地球的概念延伸而来。2008年底IBM提出“智慧地球”战略规划,智慧旅游是智慧地球在旅游行业的拓展。旅游业与物联网、互联网及空间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旅游业历经旅游信息化、旅游数字化、旅游智能化到旅游智慧化的发展过程。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在全国开创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2011年我国正式提出“智慧旅游”的构想,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通过信息化引发旅游发展战略、运营方式和产业格局全面变革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国家旅游局同年提出我国将争取用10 年左右时间,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2012年,建立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4年确定旅游宣传主题“美丽中国之旅?智慧旅游年”;为保障智慧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在2015年1月份《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提出强化队伍建设,建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展智慧旅游专业培训和智慧旅游交流活动,为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劲旅智库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市场交易规模约达5402.9亿元,较2014年3670亿元同比增长47.2%。在线旅游市场和智慧旅游发展为智慧旅游人才建设提供了机遇。探索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管理OPEC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研究重点。

二、智慧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研究,Pauline J. Sheldon(1997)在其《旅游信息技术》一书,全面介绍了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各种信息技术。 Hannes Werthner等(1999)在《信息技术与旅游业:一种挑战性的关系》一书中指出信息技术对传统旅游业的产生的挑战和影响。Hung J C(2011)在云计算环境下提出一种基于社会网络的智慧旅游框架,并提出了应用云计算为游客的终端设备提供旅游咨询服务。Giacomo Del Chiappa等(2016)分析了智慧景区中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共享和转化过程。Xia Wang等(2016)运用FCEM-AHP和IPA方法从旅游者角度测量了智慧旅游吸引力。国外对旅游智能系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包括旅游目的地智能推荐、基于社会视角的智能旅游系统运用。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本文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输入“智慧旅游”作为主题进行检索,梳理相关文献,国内对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包括智慧旅游概念、内涵及理论体系的讨论(张凌云等,2012;姚国章,2012),智慧旅游系统和模式构建研究 (姚国章,2012;高天明,2012)、区域智慧旅游的发展研究 (王清荣等,2014)涉旅企业和旅游服务的“智慧化”研究 (张凌云,2012)、智慧旅游评价和市场影响分析 (韩玲华等,2014) 、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研究(高燕等,2015)等相关方面。

三、智慧旅游视角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国家旅游局《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高职高专1068所,中等职业学校933所;其中,旅游相关专业研究生共招生1736人;本科教育共招生5.3万人;高职高专共招生11.08万人;中职招生12.30万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类人才已经初步形成了阶梯式培养结构。纵观2015年旅游业发展,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出境旅游1.2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测算,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10.3%,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随着旅游发展进入“高速时代”,旅游类人才需求紧缺,世界旅游理事会调查显示,如果政府和相关企业不采取行动,旅游行业中将有1400万份工作面临风险。

目前,很多旅游管理类院校逐步启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高等教育专业综合改革工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伴随智慧旅游时代到来,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仍显滞后。如何创新智慧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智慧旅游人才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目前旅游管理基础课程中,仍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实操实训较少,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智慧旅游相关课程未能引入,酒店管理软件、旅行社管理软件、电子商务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等在一些高等院校还未引进或充分利用。另外,智慧旅游实践教学环节需加强,需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在总学时中的比例,加大智慧旅游实验室建设,实践实训需加强与智慧型企业、智慧景区的对接,“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智慧旅游实操技能,切实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新要求

经济的发展从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迈向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业更注重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核心,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之中,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城市应运而生,智慧旅游成为发展趋势,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更加智能化,智慧旅游需要智慧型旅游人才支撑,智慧旅游人才不仅要全面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旅游信息化技能,如图1。旅游管理类高等院校是培养智慧旅游人才重要基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应智慧旅游发展要求。

(一)跨学科知识培养

一方面,旅游因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具有跨学科研究特征,旅游管理类人才不仅要掌握旅游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市场营销等相关交叉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养生旅游、情感旅游、研学旅游、探奇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互联网旅游等“旅游+”衍生的旅游新业态需要旅游管理类人才掌握跨学科知识;智慧旅游使信息技术融入到旅游各要素之中,影响着游客旅游体验,旅游管理类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旅游相关理论,还要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体验、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智慧旅游的发展需加强旅游管理类人才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应具备以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BBS为代表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数字化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运用能力,借助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和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核心,主动感知、甄选旅游相关信息,为游客提供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务,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和满意度。智慧旅游人才还需要能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旅游目的地智慧营销,树立“时刻营销”和“智慧营销”理念,通过智慧旅游信息平台开展高效智慧营销,提高客源市场规模。

(三)智慧旅游素质和智慧服务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人才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具备智慧旅游服务素质,培养能够适应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旅游网站等智慧旅游行业及其他相关智慧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的高技能智慧人才。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散客化趋势日益凸显,旅游者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在40亿人次国内游的人群中,自由行人群高达32亿人次;1.2亿人次出境游客中,有2/3的游客选择自由行,自由行都是游客最爱的旅行方式。这要求智慧旅游管理类人才在利用公共资源信息和旅游数据库进行“线上”、“ 线下”服务时应树立智慧旅游服务理念,提高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四)智慧旅游管理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要求旅游管理类人才提高智慧旅游管理能力,能够适应智慧旅游行业及相关智慧旅游企业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模式,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及旅游相关行业信息技术,如酒店在线预定管理、旅行社管理软件、景区管理信息系统、旅游交通流量监控等,能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取旅游信息数据,完善智慧旅游管理体系、监管系统、旅游投诉管理系统,综合协调分析旅游信息,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进行有效管理。

五、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本文创新性构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智慧旅游目标导向培养、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创新性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智慧师资队伍建设、智慧旅游教学方法培养智慧旅游类人才。O――(Objective cultivation)目标导向培养。改革教学与市场脱节现状,以智慧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P――(Professional cultivation)人才专业性培养。培养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旅游专业知识的专业型人才。E――(Entrepreneu

rship and Innovation)创业和创新性培养。注重智慧旅背景下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C――(Social Communication)社会沟通能力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践实训加强智慧旅游行业及其他相关智慧旅游企业对接,“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师要注重引入智慧旅游教学方法提高智慧旅游教学效果。高校应加强智慧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双师结构”,为智慧旅游人才建设提供师资保障。

六、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提升路径

本文基于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提升路径,包括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实训、教学方法需要适应智慧旅游发展。

(一)智慧旅游目标导向培养

以智慧旅游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与市场供应错位现状,树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结合智慧旅游发展趋势、智慧旅游行业及智慧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类人才新要求,校企对接,提升学生基础理论素质、实训实践操作技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化学生对旅游智能导览系统、旅游在线预定与营销、智慧旅游办公系统等智慧旅游信息技术的掌握,培养能够快速适应智慧旅游发展需求的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

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需要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即优化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拓展技能课、学科选修课程等模块,一方面,增设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中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内容,如景区管理课程融入智慧景区管理内容,旅游市场营销引入数字化新媒体营销内容,旅游规划与开发增加智慧景区打造、智慧旅游交通规划、智慧开发管理等智慧旅游建设内容;另外,拓宽原有课程体系,增设旅游电子商务、在线旅游服务商(OTA)管理等信息技术与智慧旅游相关融合课程。

(三)智慧旅游人才创新性培养

智慧旅游注重旅游业的创新性和科技化,智慧旅游要求智慧旅游人才时刻保持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高校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智慧旅游管理类人才,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课程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开展技能创新大赛和创业大赛,通过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营销等智慧旅游环节加大智慧人才创新性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主动适应智慧旅游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提高创新综合能力。

(四)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是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提高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课时,优化实训教学时间安排,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在总学中比例,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大智慧旅游实验实训室建设,高校可通过多样化渠道争取经费建设集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智慧管理与服务等于一体的信息化智慧旅游实训室,利用云技术、人工智能、移动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模拟智慧旅游运营,通过 “线上”、“线下”模拟操作,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技能;另外,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高校可以依托院校自身的教育资源与智慧旅游行业相关企业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共建智慧旅游人才实践培养基地、校企签订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合作方式培养智慧旅游人才。

(五)智慧师资队伍建设

智慧旅游人才培养需要智慧师资队伍做保障,“互联网+”、“旅游+”背景下,需要打造一批支撑智慧旅游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旅游管理类教师要掌握智慧旅游理论知识,并将智慧旅游理念、智慧旅游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实施智慧旅游教学。其次,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熟练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型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相关课程可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担任,旅游电子商务、智慧旅游营销可由具有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教师担任;再次,聘请智慧旅游行业和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智慧旅游“双师结构”;最后,高校应加强对智慧型师资队伍培训,通过国培及省培项目、访学、选派旅游专业教师到智慧旅游企业学习等渠道打造智慧型、复合型教师,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师资支撑力。

第7篇

信息通信技术已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信息通信产业也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为提升中国在世界信息通信领域的话语权做出了诸多努力,引导本土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扎实,让中国不仅是全球最主要的通信产品市场之一,也拥有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信企业,并推出了自己的产业标准。

从“突破”到领先

在1998年工信部的前身信息产业部成立时,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尚有许多空白。当时为加快我国移动通信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信息产业部会同国家计委启动实施了我国《移动通信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专项》。通过组织国内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几年努力后,我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完成了GSM、CDMA和TD-SCDMA全线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使我国移动通信制造业实现了“零”的突破,也开启了自主创新之路,这为华为、中兴等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实力的企业和自主品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及“十二五”初期,工信部继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并帮助更多企业发展壮大。其中,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拉动信息消费、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工信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扶持本土终端制造企业TCL、联想、中兴、海信、宇龙等,联合具有较强实力的芯片设计企业共同研发平板计算机和智能手机产品,加速了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同时为支持基于自主手机操作系统的智能移动终端的开发,拉动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也推出了侧重于移动应用软件和智能终端整机研发的课题,部署了移动互联网总体架构、网络开放平台、终端中间件平台、网络和信息安全、云计算的安全、端到端流量管理和优化、智能终端安全评测等重点研发课题,意在构建我国在移动智能终端领域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从市场规模上看,我国移动智能终端的产销量均居世界之首,而由于国家力推核心技术实现本土化,中国企业在移动智能操作系统和智能手机制造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果。如阿里云操作系统、联想乐操作系统等都是本土化的移动操作系统;智能手机制造方面,中国企业也在低功耗设计、虚拟机机制优化、小型化与超薄设计等方面拥有一系列核心技术。海信、宇龙、TCL等企业,都构建了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的研发及制造平台,令智能终端的开发成本和销售价格不断优化,惠及了广大中国消费者。

除了扶持终端制造企业,我国信息产业的“十一五”规划中还重点提到了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工信部提出要继续推动TD-SCDMA等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增强型技术的产业化及应用,积极发展基带芯片、射频器件、高效能电池、核心软件等关键配套件,开发掌握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和终端的关键技术,提高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产品研制能力,推进相关标准的制定应用,确立我国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领域的竞争优势。在这一精神的指引和相关配套措施的支持下,近几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高科技产业迅速成长,以华为、中兴通讯等为代表的中国通信设备企业成功进入了各种通信产品的高端市场,在欧洲、拉美、独联体、亚太、北美等市场取得了好成绩。如果说前几年中国通信设备在海外拓展主要是靠价格,那么,现在中国企业已经拥有整体优势,全球电信市场越来越认可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

奠定未来优势

在党的“十”之后,工信部对于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通信业转型等问题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尤其强调要苦练内功,继续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自主创新,力争在下一代互联网、传感器、智能终端和云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并加强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同时要求本土产业和企业有意识地超前谋划,加强对信息技术的预判和布局,增强自身对产业的掌控能力,为未来占据领先地位做好准备。

2012年6月6日,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在“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建设峰会”中说,下一代互联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信息化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工信部作为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主管部门,在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中,工信部11个“十二五”规划与下一代互联网相关,《“十二五”信息化规划》从信息技术、产业、应用、资源、安全各个方面做了全面部署;《通信业“十二五”规划》和《互联网行业“十二五”规划》与下一代互联网直接相关,对包括下一代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在内的整个网络和互联网发展做了部署;《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物联网“十二五”规划》4个规划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进行了部署;《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规划》、《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为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技术和产业支撑做了部署;还有两个关于网络和信息安全的规划正在制订中。

在标准制定方面,目前,中国主导制定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国际标准TD-SCDMA已成功商用,中国TD-LTE-Advanced也正式成为4G国际标准之一。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已经得到全球四十多家国际运营商的认可和支持。2012年,TD-LTE全球商用发展进一步提速,已经有9家国际电信运营商推出商用服务,16家公司公布了实施计划,试验网络达到39个,还有很多国际运营商都在密切关注TD-LTE的发展。

第8篇

广东省委书记热衷“织围脖”已经为不少博友熟知,但我想那不是他那个年纪的省委书记的通例,只能说是例外。我自己的感觉,在电子邮件、信息搜索、MSN、QQ、博客、开心网、人人网、微博,每一件IT即时通讯工具上的,一步不落让我勉强与新一代保持了一种沟通能力,而我的朋友与同事们中还真有小我10-15岁,而在这方面迟疑、落后甚至抵制很强烈的,他们不只站在了信息技术的后面,而且他们也往往站在了新一代的反面。

所以,我一个一个地问我的朋友与同事“是不是织了围脖,需要不需要我的关注,看看有啥能转载的”,分享一下影响他们或者引起别人关注的技术与心得,在这其中,我贯彻了一个很实际的期望,我不希望我的朋友被新IT技术落下,成为数字鸿沟那一面的人,因为一旦如此成型,很多的矛盾与冲突的化解就需要付出另外的成本了。

“80后”平均14岁多上网,“90后”平均11岁多上网,“00后”平均7岁多上网,将来“10后”平均3-4岁上网。对于独生子女一代来说,网络与信息化就是自己生活真实的组成部分,他们对于网络有感情、有依赖、有投入、有产出。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玩网游、交网友、开网店、做网购、织围脖、玩街旁、上饭否、看优酷,那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且他们对于任何一代IT里面的新的软硬件,反应快、适应强、学习得一丝不苟。

“80后”以后的人物要是疏远IT里面的新发展,就不算新一代,而“80前”的人物,不管你是家长还是首长,要想理解与接近新一代,很重要的是不能疏远新的IT技术。我们常说“生活方式”这个词,生活方式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各方面形成了某种基本标准与品味,意味着其中有了更为一致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要求,而我们今天的行为的信息含量更高了、信息周期更短了、信息沟通更充分了、信息传递更直接与多元了,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方式高度信息化了,而在这方面,我们作为前一代的领导、家长、资深人员并不一定,甚至正好没有领先性与优势。

因此,我们需要有向后辈学习的精神,谦虚地与他们一起分享与行动,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接受与拥抱新的信息技术,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在拉近技术知识的同时,发挥内容与直接经验的优势,还能保持我们的影响力与说服力,这一点需要为更多的领导与管理者认识。

第9篇

AMD第二代A系列APU Trinity

AMD公司日前宣布推出其第二代AMD A系列APU(加速处理器),适用于主流笔记本电脑、超轻薄笔记本电脑、一体机和传统台式机、家庭影院PC及嵌入式设计等多样化需求。与前一代APU相比,代号为Trinity的第二代A系列APU采用颠覆性的设计,实现了同类产品最佳的PC移动性、娱乐、游戏体验。此产品全新特性包括:

1.较上一代APU产品每瓦性能提升一倍;

2.AMD 高清媒体加速器采用独有技术,专用于优化高清及互联网视频内容,并加速视频文件转换;

3.得益于支持第三代AMD 智能超频技术(AMD Turbo Core)的下一代AMD “Piledriver” CPU核心,CPU将获得高达29%的性能提升 。

4.AMD Radeon HD7000系列显卡令图形性能较上一代提升幅度达56% 。此外,CPU与GPU能实现700 GFLOPs以上的计算性能 ,可提升数以百计的应用的性能。

5.凭借增强的CPU和GPU功耗控制将电池续航时间提升至高达12小时,在笔记本电池续航能力上遥遥领先。

AMD全球副总裁及客户机业务总经理Chris Cloran表示:“采用新一代AMD A系列APU的最新OEM笔记本、超轻薄笔记本、一体机和台式机可带来最佳视频及游戏体验,而且外观设计纤薄、时尚,价格合理。这种极致体验并不仅限于主流笔记本,还将以实惠的价格,扩展到配备AMD Radeon显卡的超轻薄笔记本产品中。”(黄哲)

“中国航信杯”

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正式启动

5月16日下午,“中国航信杯”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新闻会在教育部顺利召开,标志着本届大赛正式拉开帷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曾德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开发处处长薛玉梅、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市场部部长常伯彤出席了会并发表讲话,中兴通讯沈力、联想集团陈宇、和利时集团史洪源、亚控科技郑炳权、知金教育袁江等大赛支持单位的领导出席了会议。

这项赛事的前身是“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如今已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展示个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舞台,参赛学校展示各自教学水平和特点的平台,用人企业发现优秀信息技术人才的捷径。 大赛组委会主任薛玉梅处长介绍,本届大赛将于5至12月期间在全国范围开展,并设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平面设计、Flas设计、三维动画设计、二维CAD建筑设计、二维CAD机械设计、移动互联网站设计、电子商务运营、PCB设计等11项个人比赛科目,另设高端装备制造综合技能、Android应用开发、智能终端创意、电气控制应用设计、组态软件应用设计、电子系统设计等6个团体参赛科目。

另外,本届大赛较之往届做了较大调整。一是比赛难度增强了,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考察;二是奖项设置调整,首次进行分组、分级评奖。并新增了杰出教学贡献奖和最具商业价值奖。

本届大赛得到了众多企业的大力支持,如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中兴通讯、联想集团、和利时集团、亚控科技。中国航信常伯彤部长表示:参与支持本届大赛就是希望能帮助更多学生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做出更多地努力和贡献。(杨光)

索尼VAIO夏季笔记本电脑新品

5月21日,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举办了2012年VAIO夏季产品活动,推出了搭载Intel最新第三代酷睿处理器平台的4大系列VAIO夏季笔记本电脑新品,其中包括面向学生和年轻人群,主打个性时尚的最新一代VAIO E系列;面向高效白领人群,在保持笔记本优秀性能基础上实现设计、性能和移动便携完美平衡的全新VAIO S系列;彰显高端商务阶层尊贵定位,拥有最尊贵外观,最佳性能和最佳便携的VAIO Z系列顶级便携商务笔记本Z13;以及VAIO商务便携机型新成员,索尼首台13.3英寸Ultrabook笔记本电脑T13。技术创新带动产品革新,本次所新品的高端型号支持Intel最新第三代智能英特尔酷睿TM处理器平台,在产品外观和个性化上有进一步提升,以差异化的产品更好地满足用户对笔记本电脑的多样化需求。(黄哲)

HGST展示业界首款12Gb/s SAS固态硬盘

第10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P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4-0232-01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当前的世界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大不仅仅指数量上的庞大,还有对数据处理的过程和工作量十分巨大。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也必将引起对数据处理的重视,无论是从数据处理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十分惊人的,对数据的快速收集,分类归纳,处理加工,结论整理的能力需要紧跟大时代脚步,迅速提高,提高对数据的实质性分析和利用率,准确掌握市场动态和需求。

1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

大数据技术是以数据为本质的新一代革命性的信息技术。数据的挖掘过程能够带动理念、模式、技术及应用实践的创新。信息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的条件下逐渐趋向于个体化,表现出特殊的性质,并逐渐在大数据时代下往智能化方向发展,成为新一代科学技术的前沿与先导,也为新兴行业的兴起和传统行业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1 创新集成化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创新模式的集成化。当前信息共享和发展都在全球范围和领域内,因此会促进信息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集成化。集成化创新是指将创新技术,战略管理和组织架构等优化整合成尽可能完整的系统,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告诉我们其实整体系统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是远大于分散各部的,将集成效应最大化,提供创新实施平台,人才联系等优秀资源。将不同功能的组织架构融合成一个有机互动整体组织,使得整体效用大于各分部之和效应。

1.2 组织协同化

协同一致在组织创新资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创新技术要素的发展中,如何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打破思维障碍壁垒,团结合作协同化,不仅要体现在企业流程的层面上,也会注重产业链的完整和流畅,包括技术协同创新,管理协同创新和组织协同创新,有效的将信息技术成果和企业产品的推出结合的更加紧密,真正实现从技术到产品的无缝接轨。在信息技术的创新过程中,协同发展的不同阶段性特征,根据不同阶段的创新特征可以选择合适的协同组织模式。

1.3 云计算

云计算是和大数据时代下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形成的,云计算的不断迅速发展使得在大数据时代下新一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历史性变革。大时代数据下的信息技术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宽带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等等,这些和云计算的技术相辅相成,会更加促进信息技术的更好发展。伴随着信息的分享同化,借助云计算和物联网,相信很快就有新型模式打造智慧工作和生活。

2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创新趋向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技术选择更加专业

大数据时代对于数据处理和加工必将更加专业,因为不同的数据的价值不同,想要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必须针对市场和客户群筛选出有效的数据然后进行分析,那么在庞大的数据群中寻找出体现价值高的数据的难题是个非常值得信息专家研究设计和开发的。信息专家在深入研究之后为大数据提供技术层面上的支持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2.2 创新管理更加智能

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时代的紧密结合可以刺激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其的创新管理也将更加趋于智能化。大数据时代要求尽快完善数据库,首先是通过分析现有信息数据来增补添漏,使得创新管理者可以更加清晰的直面现实,制定好发展方向和相关计划。然后就是对数据库的数据信息的整合,改进用户体验和快速获取及收集信息。这种提供服务的同时获取到数据一举两得的方式可以帮助技术人员以用户为目标号效迅速的建立客户目标服务群,有效降低寻找数据,收集数据的成本。

3 结语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利用好信息技术对大数据的处理功能可以更加清晰有效的了解市场需求和动态发展,充分保证市场经济与政府宏观计划经济的有效结合,对于政府实施宏观政策调控十分必要。因此政府也应加大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进和培养信息方面的技g人才来完善国家大数据信息技术体系。提高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的能力和效率,实现数据信息价值飞跃提升的又一个历史里程碑。

参考文献

[1]范海峰.大数据时代对我国推进信息化进程带来的挑战[J].中国科学技术成果,2013(21):68-70.

第11篇

首先,电子信息生产增速滑落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1-5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3.17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增幅较上年同期减少了10.4个百分点。各主要行业分化明显。在我国电子制造行业中,计算机、电子元件、电子器件、通信设备、家用视听设备的产值占比近80%。其中,通讯设备、计算机、电子器件产值增长较快,分别高于行业平均水平6.9、2.2、1.9个百分点,特别是通讯设备行业增速已连续7个月居主要行业之首;电子元件、家用视听设备产值增速低迷,分别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7、7.5个百分点。

二是,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延续低速增长的态势。1-5月电子信息产品出口2601亿美元,增长3.4%,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减少16个百分点,成为自2009年负增长局面扭转以后增长态势的低点。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1-5月,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3295亿元,增长9.3%,低于工业投资增速14.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减少70.7个百分点,比1-4月继续回落0.3个百分点。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在经历了快速增长期之后,正逐步进入相对成熟的增长阶段,增长空间也逐渐发生变化。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调整时期,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务之急。

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不同领域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这需要我们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解决。其中,推进标准化工作,是今后各个领域共同的工作任务。2012年出台了修订后的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规范了标准修订程序。同时,我们还完成了一批重大项目的标准制定工作。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下一步标准制定的重点领域。同时,标准化也是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抢占行业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标准的制定需要面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众所周知,电子信息产业是面向全球、进行全球资源配置的产业,其作为我国下一步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需要走出去,面向未来。这要求我们加快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的建设工作,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同时,要大力倡导我国自主制定的标准,推动自主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合作机制,多渠道、多方式地推进国际标准化交流。如果没有标准作为坚强后盾,我国产业很难真正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布局。

其次,要做好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完善体系建设,依照整体性开展标准化工作。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整体角度来看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产业价值链和产业模式的竞争。标准制定要适应发展需求,通过标准制定促进技术成果创新,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特别要规划并落实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的衔接工作,及时制定相关标准。

第三,要加强组织建设,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标准化结构为支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标准化技术组织和企业联盟。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共同探索标准制定、创新工作机制,使信息技术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最后,要充分完善服务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标准化发展的平台建设,为标准化工作的推进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证,利用现代化手段强化标准制定。

第12篇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又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对我国的创新能力提升与产业结构调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中央到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绩。

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一个简单的“战术”或者“战役”,而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需要长期积极探索、并为之努力奋斗。要从战略层面上全局性地把握新兴产业的发展路线,需要在具体工作中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结合国情找准切入点。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需求与资源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摆在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这种矛盾带来的现实压力呼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的突破。

例如,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人均油气资源严重不足,而且家庭汽车增长速度很快,我国发展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的内生动力就强于其它国家;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洁净煤的研究利用需要更多的关注;我国很多城市缺水,海水淡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期,正确处理发展与污染治理关系尤为重要,期待在先进的节能环保创业上有重要突破;空天和海洋技术是新世纪竞争的焦点,也是国家发展需要开拓的空间;我国是人口大国,要处理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就业问题,能显著带动就业机会的新兴产业值得特别重视。

因此,各地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过程中,要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兼顾,权衡自身条件和产业发展机遇,切忌仅为追求政绩和短期效益而盲目上马,避免产能过剩。

第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利用本土市场带动核心技术

发展。

我国是一个物质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但是如果把市场容量看作是资源,我国则有着巨大的市场资源优势。市场无法换来先进国家的核心技术,但市场对于培育我国的核心技术却至关重要。市场经济推行至今,我们开放接纳国外的先进产品和技术,但是要留给新兴产业领域的本土企业以足够的市场空间。

如果市场资源全被国外企业与产品占领,那么我国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就会缺乏市场考验,失去发展空间,在全球新兴产业中我们仍然只是充当低端加工的角色。很多先进国家的国有大企业掌控了国内大量新兴产业应用的市场,在发挥市场优势和市场龙头方面起到不可替代作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应以此为使命。我国应该继续合理利用巨大的市场容量来驱动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利用大型国有企业的优势地位来支持上游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提升,提高我国相关新兴产业的国际地位。

第三,在发展战略性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