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7 11:24: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教育培养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体育;创新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能力强、各方面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新一代人才。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下,体育学科得不到重视,少数学校甚至将学生体育课取消改为其他的理论课,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已不能满足当前创新教育的发展需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协作意识,必须重视体育学科的建设,并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改善教学手法、丰富教学手段,为培养新一代的创新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提高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变化阶段,情绪活动强烈,冲动、易怒,容易接受新型事物,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将自己的位置放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上,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兴趣爱好,与学生成为朋友,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放得开,及时表达自身的想法。对学生提出的新想法,教师要充分予以肯定,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口头上的肯定和表扬,对于有些排斥体育的女同学,要及时做好沟通工作,了解她们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具体原因,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教学改革打好基础。
二、优化教学结构,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陈旧模式
据了解,教学模式陈旧是造成学生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的主要原因,一些体育教师不负责任,敷衍了事,一节课时间有45分钟,先让学生绕操场跑两圈,跑完就自由活动,这45分钟基本上就用完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为了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可以将学生男女搭配进行分组,举行拔河比赛或团体羽毛球比赛;为了提高女同学对体育学科的兴趣,可以举行适合女生的“踢毽子”比赛等等。在游戏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不断更新课堂内容,保证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传统体育教学项目主要有铅球、篮球、排球、足球、短跑、长跑、跳高、跳远、跳绳、羽毛球等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些兼具健身性和娱乐性的体育项目相继出现,如,跆拳道、瑜伽、钢管舞等,并且,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体育的运动功能上,而是更加注重体育课的娱乐性和实用性。例如,很多女同学对瑜伽教学就很有兴趣,希望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瑜伽的元素。所以,为了增加体育教学的创新性,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将这些新型的体育项目融入课堂中,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四、给学生搭建发挥的舞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平时的课堂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己来制订活动的方案和内容。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由学生自愿和大家投票相结合的方式选出每一个组的组长,然后,教师制订好活动目的和活动时间,让每一个小组根据活动目的制订出活动方案,在下次体育课堂上由每个小组的组长向全班同学叙述出本组制订的活动方案,再以大家投票的形式决定哪个小组的方案最好。随后,再由教师对中标的方案进行一定的优化,再由全班同学一起参与,这种模式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舞台,更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学生开放性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冯一红.浅谈初中体育创新教育[J].教育界,2011(20).
[2]苏自强.浅谈初中体育教学创新.新一代:下半月,2011(3).
1.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虚实偏差
课程目标的虚实,与课程目标层次有切实的关系。有研究认为,课程目标由教育培养目标和分科课程标准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构成。宏观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时代性、市场性、专业性特点,它基于国家制定的课程方案之中。微观目标是指具体分科课程标准的目标,它具有更直接的操作性和指导性,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2.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目标呈现不清晰、滞后性状态
教育部提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组织等工作的多能一专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通过研究,我国体育理论研究相对落后,因此,高校普遍存在以体育教学目标替代课程目标;以体育教育目标替代课程目标。调查显示,在校生认为湖南一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很清晰的占14%,比较清晰的有38%,认为不太清晰的有37%,还有11%认为不清晰。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针对课程目标的研究很少,大部分被教育、教学目标替代。
3.新建院校体育课程目标与社会需求联系不紧密
本科院校体育教育课程目标要体现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结合,但多数单一的培养目标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社会和体育事业的要求。通过研究,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至于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到临毕业时才匆忙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据所调查的102人中,只有48%人对自己未来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不清楚,甚至几乎没有规划的意识,而是过分依赖自己已有的经验。有43%人对就业现状较为清楚的了解,而57%的人对就业现状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的了解。有59%的人不清楚就业的途径,缺乏与就业指导机构的沟通交流,没能及时而全面把握就业渠道等,以为只要获得毕业文凭就意味着做好了就业准备,就能较顺利地就业,结果往往会导致被动就业或找不到就业岗位。
二、转型期体育教育专业目标培养的实现途径
新建本科院校体育专业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时展的需要,使课程目标符合体育人才市场的要求,作者对新建本科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进度以及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我院情况,进行了课程目标实施的研究探索。
1.优化适合体育教育专业目标的课程设置
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的师资条件、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有目标的设置和优化适合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加强基础学科的应用性、应用学科的时代性、技术学科的一专多能、加强基础学科的通用性,是改革的要点;加强体育教育专业目标、专业方向、专业学科、专业课程内容的深入研究应是改革的指南。
2.加强教学方法的教学与运用
作为体育专业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知识是基础内容。从长远考虑,体育运动与知识的传授教学则是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强化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掌握多种教学手段,是学生成为教师角色转变中的重要基础。
3.加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及训练环节
加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及工作是符合时代性,市场性需求。科技技术日益翻新和该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相对较低的现状,提高专业学生科研素质是当务之急。实践性建议: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丰富的体育科学研究课程,科研基本方法课,资料查阅课,论文撰写课;进行体育科学实践性研究;各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倡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
三、结论与建议
1)通过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和反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方面表现的专项能力突出,非专项水平一般;管理组织能力、训练竞赛能力较强,教学手段科研能力不强;顽强拼搏、责任心强但吃苦耐劳不够。
2)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现状来看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虚实偏差,专业课程目标呈现不清晰、滞后性状态,新建院校体育课程目标与社会需求联系不紧密。
关键词 航海 高职院校 职业体能 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5.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职类院校主要是以职业技术为目标,就业为主导方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不仅要在职业技能上体现现代就业的需求,同时也要体现在职业体能教学方面。近年来,海上船员作为高收入,低门槛的职业,吸引着大量的学生报考航海类院校,而由于海上船员职业的特殊性,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重点培养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及体能方面的训练。
1航海类高职院校职业体育教学现状
海上船员因为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要求船员身体素质好,能长时间适应海上生活,自主协调各个身体器官和身体系统。主要目的是能适应高强度工作,具有抵抗疲劳的能力,顺利完成海上航行任务。
在我国系统教学理念中,教师始终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才是硬道理,而忽视了日常教学中学生的体能训练,单纯的认为一周两到三次的体育课完全符合职业体能教育的目标。事实上,职业体育教育不能和体育训练进行等同,职业体能包含了身体素质训练,心理素质训练,抗压能力训练,这就表明简单的体育训练是远远达不到日后工作要求的。
1.2职业体能训练意识浅薄
由于新修正的STWC10修正案还未完全普及到各大高职院校,以至于任课教师对职业体能的认知不到位,缺乏职业体能教育的意识,单纯地认为只要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过关,无法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体能训练。而航海类专业课教师无法提供职业体能训练方法,导致航海职业体能的教育滞后,赶不上时代的要去。
1.3职业体能教育突出不了航海类专业职业特点
某高校老师主要从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和创业辅导等工作,据他研究航海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目的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体能教育培养特征不明显,以至于很多学生无法长期在船上生活和工作,导致海运事业人员的短缺,使得现代职业培养不满足航海类专业职业特点。职业体能的教学课程和教学模式不是专门针对未来工作和环境,所以学生对教学重点及培养目标认识不全面。
2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加强职业体能教学的对策
2.1提高高职院校对职业体能教学的认知和体能训练意识
高素质的航海人员培养主要依靠航海教育,而具有丰富航海技能操作者,一般从事海上活动,而高校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缺乏对海上航行体能教育的认知,故学校应组织本校相关专业的讲师学习新修订的STWC修正案,强化教师对体能教学和体能训练的认知,并要求学校体能教师进行专业方案的制定,进行具体化实施。
例如:高职在校就读时间只有两年,所有的体能教育均要在大一大二完成,方便学生大三上岗实习,所以航海类专业体能课程设置根据学校条件和教师配置,可设置3种开行方案。(1)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体能情况下,每周进行6个课时的体能培训,每次采取0.5+1+0.5的教学模式,既0.5个课时主要进行体能训练的理论培训,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进行1个课时体能实训课的实训,主要进行跑步,俯卧撑,引体向上等简单训练科目,最后0.5个课时安排学生休息并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2)在已经巩固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情况下,安排学生进行身体柔软性和协调性的方面的训练,可采用1+0.5+0.5的教学模式,学生可自行选择训练科目,如啦啦操,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但必须按照1+0.5+0.5的方式进行自主训练;(3)结合职业发展方向的工作环境,进行目的性训练,如抗眩晕,采用前后滚翻等专项训练科目,提高学生的抗眩晕能力,达到强化职业体能的目的。
2.2如何以职业体能教育突出航海类职业的特点
体能培训人员在制定培训方案的时候,一定要首先考虑到航海职业的特点,培训方案的制定要与学生毕业所从事的工作环境要适应,提高海上专业技能的操作。例如在第二学年的时候学校应开设游泳、划艇、帆板等海上训练项目,在训练体能的基础上完成了海上试用技能培训,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结语
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的海上运输业发展飞速,对人才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只是传统的技能培训,还需进行职业体能的教学。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的体育理念,代表性较强,因此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一步步完善职业体能教学,创造出更加适合学生职业方向所需要的体能教学方案设计,为我国航海类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晖.初探高职高专院校航海类专业职业体能教学[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78-80+84.
[2] 冷赛.高职院校航海专业学生开展职业实用体育教学的研究[J].运动,2015(02):132-133.
关键词: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 教学育人 实效性
一、引言
高校是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公共体育(简称公体)不仅是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而且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公体教学虽然历经数年的经验积累,配合整体教育规划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面对社会对人才标准日见提升的现状,高校教育培养如何迎合社会需求,有效利用学科资源的优势,正确处理好教学与育人的关系势必引起体育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自2002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新纲要》(简称《新纲要》)颁发实施以来,许多高校都遵照新的纲要精神,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对公体教学大纲作了相应的调整,重新制定了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筛选和新的定位。
为配合高校评估,实施一系列教改措施,公体教学管理采取了定期、不定期的听评课手段来监督和检查教学质量和效果。近年来走访了解并参与几轮观摩教学评价后,公体教学在形式上有了明显的改观,但在体现育人目标方面还有待思考;目前公体教学融入育人的理念清晰可见,加强师资力量,改善环境条件,丰富教材资源,完善评价体系、强化情感投入,以上诸多有利因素为体育教学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也为实现育人目标构建起了平台。然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教学模式陈旧、缺少创新意识,教学过程混乱、缺乏层次联系,专业语言匮乏、缺少文化内涵,教学方法枯燥、缺乏学习激情,评价应用简单、缺少情感交流,等等。这些现象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如何配合整体教育实现育人实效性的问题解决,也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深入开展如何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同,更何谈教学育人的实质体现。因此作为问题提出,深入探讨,弥补不足,以寻求解决办法。
二、公共体育课程应担负起教学育人的功能
《新纲要》确立了公体在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必修地位。公体教学要开创多元教育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思路,课程规划及制定要与教学改革建设形成同步,不仅要延续“三基教学”目的的贯通性,而且要助于学生“三维健康观”教育目标的达成,为此公体教学要担负起育人的功能,把课程教学拓展到文化知识、运动技能、综合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层面上来,克服以往体育课单纯实施教学任务的弊端,努力弥补单科教学与整体教育协调发展的空缺,要让公体教学性质发生根本的改变,从而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公体教学需要建立多元化课程教学目标的框架结构,制定适合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所能够达到的基本标准,增设适合于部分学生有所相长发挥和有余力发展的能力标准,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在体验运动乐趣的基础上,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术,并努力提高运动技能,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确保健康成长,通过体育比赛的成功与挫折锻炼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培养适应社会与生活的乐观态度。课程教学目标直接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挂钩,强调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内在联系,彻底修正以往体育教学本位化和教条化的思路,使育人目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到学生可持续发展多种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
三、明确公共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
公体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走向成熟,健康步入社会的重要过程。《新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要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素质教育、个性教育、终身教育和民主开发的课程观,体育教学必须建立和完善学习评价体系并贯穿始终。”这一理念明确教学育人的目标要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不仅是全新的尝试,而且是一个新的命题。因此,广大教师需要对教学与育人实效性问题作出新的思考,加强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充实和对组织教法的重新认识,明确公体教学在高校教育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
《新纲要》体现了国家实施课程改革管理权利下放的精神,主张“一纲多样、校本结合”的原则。《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为地方区域提供了宽松选择空间。因此,制定与实施教学目标要围绕上述的基本精神作出相应的选择和判断,制定教学计划要保证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适用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融为一体,实施教学内容要把生理、心理、营养保健等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当中,选择教材教法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运用和解析,努力实现教学技术转向学生技能的培养,教学组织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班级建制,根据兴趣、爱好和志向建立新的班级组合。体育教学要积极倡导个性化与多样化相结合,树立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多边互动,担负起对体育文化传承的责任,倡导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导向,促进体育教学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帮助。
四、公共体育教学加强育人实效性的解决途径
1.合理运用新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纲要》提出体育教育要努力促进学生“三维健康观”的形成。这一理念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属于不够清晰的德育教育范畴,并不能构成体育课本身的直接资源。如今作为新的课程资源融入体育教育教学的内容中,为体育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不仅健全了体育教育的功能,而且丰富和完善了体育教学的内涵。因此,开发并合理运用新课程资源,对于强化课程功能和改变教学方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方面,新课程资源可有效挖掘教师的知识积累,激发教师的智慧、热情和创新意识,使更多领域范畴的知识与见解融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既帮助学生拓宽认知领域,又让师生的情感生活经验直接走进教学,通过教学过程的可变性达到超越教材本身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新课程资源的介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联想,使学习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博学、谦和、诚恳、认真的教学工作态度,能触动学生学习心态的转变,将被动接受转化为共同享受的学习过程,让双边关系在尊重、鼓励与支持中获得彼此的认同,以实现教学中心的转移,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2.研究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功能的转化。
公体是学校教育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覆盖了在校学生的全部。资料统计,本科学院公体教学占据了四个学年度八个学期中课程比例安排的一半,学时累计144学时,可谓体现了《新纲要》提出的“在校学生要学会和掌握一到两项体育运动技能”的精神,为广大教师重视教学过程的研究,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学功能的转化提供了实践平台。
(1)教材与技能的可行性结合。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课时的阶段设计要与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建立密切的联系。大学生虽然经历了小学、中学、高中三个阶段的体育熏陶,但由于受到地域环境条件的影响,在进入高校后对体育的认知态度及个人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给体育教学同步发展和要求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采用分班选修的教学形式,教师要主动深入地开展对教材和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过程(粗略掌握、巩固提高、运用自如)三个阶段的综合性研究,这不仅能够为促进教学的全面展开提供帮助,而且有助于教学进程、步骤、方法的衔接,尤其是能够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了解,客观看待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并为此作出理智的判断,从而逐步自觉地矫正体育学习的态度。
(2)教学内容要与传承体育文化意识相结合。体育教学是学生接触体育学习的直接体验过程,而教学内容则可以间接地涉及体育文化发展变迁的方方面面。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会涉及对该项运动技术发展与演变,以及对竞赛规则的不断变更过程的了解,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教学解释,关键是能够引发学生自己思考,从而建立起体育学习目的的完整概念。因此,教学不能简单地局限于技术、技能,更需传授一定的文化知识,以共同构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体育学习过程。
(3)教学过程要贴近学生生活并与其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教学主体功能和谐发展基于师生间的合作,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鼓励和帮助是构成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无私的情感和精力奉献,来体现体育文化素养,宏扬体育精神,塑造体育修养,以精湛的业务能力和高超的教学水平来感化学生的认知变化,以耐心关爱和诚恳交流来洞察学生之间的差异和能力表现,并及时寻找缩短差异和提升能力的解决方法,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师生间对体育文化生活的经验交流和情感沟通,共同增进彼此间的依赖与信任,提升学生努力学习、追求进步的信心和勇气。
3.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学习的信心。
《新纲要》倡导体育教学评价要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淡化甑别选拔功能”的基本原则。基于对学生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进步幅度、身心品质变化的观察并作出客观判断和评价,离不开对整体教学过程环节和细节的关注。
(1)对学习态度的评价源于教师身先士卒的长期引导。首先要看到学生对上课概念的重视,包括时间、地点、服饰准备和考勤统计的印象;其次要看到学生是否有着浓厚兴趣和参与投入的成分;最后要让学生看到教师的仪表、风貌、状态,成为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一面镜子,以便为体育教学育人的实效性提供鲜明的比照。
(2)对努力程度的评价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细心观查。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体育运动体验及经验积累的不同程度(包括原先能力和现有能力表现);其次要对学生身体健康条件和能力状况在短时间内加以区分(包括同样内容的测试结果);最后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时刻都在关注着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变化,以便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和区别对待。
(3)对进步幅度的评价源于教师对教学的态度。首先要结合学生起步参与学习的基础差异表现作出区分(如:有无运动技能经验的区分);其次要参照同步参与学习过程的具体表现作出区别(如:无技能经验得到收获和有技能经验未能得到进步);最后要让学生看到教师在教学与练习过程中是否认真履行了责任和义务(如:对讲解示范、组织教法、时间次数组数的安排与调整和对质量的要求)。以避免部分学生已付出了努力,但因为教师忽略了“差异”而被泯灭在非客观的数据指标当中。
(4)对综合表现评价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新纲要》明确提出:“大学体育教学要密切关注学生差异,强调质性与量性的综合性结合,努力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体现评价的民主化。”教师要使体育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摒弃以往终结性评价重心倾向于学生的现状表现,把形成过程与应用能力摈弃在评价视野之外,克服只看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负效应现象;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逐步转向主动参与教学的评价,提高和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把发扬民主、相互尊重与信任的人性化理念融入评价体系中,把教学评价视为能够促进教学双方相互促进、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把学生德、能、勤、绩的综合表现纳入评价范围,并以公正、公平、公开的方式赢得教学主体的共识和认同,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体育评价的态度。
五、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承担着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任务,覆盖面达100%。借助体育教学的宽泛空间,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把育人实效性问题融入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其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新纲要》精神的启发下,教师要深刻领会《新纲要》有关体育课程性质与课程教学育人功能的变化,明确公共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以全新的姿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积极开展对体育教学目的、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的研究,加强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思考和对组织教法的创新开发,借助多种资源的渗透不断完善评价思路,促进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集思广益,让公体教学在高校教育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桂风.现代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朱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蔡利新.体育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因素;改革对策
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以全面培养高职生综合素质能力,增强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学习与实践能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高职体育教学工作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整个教学体系无法高效实施,如何避免这些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未来高职体育教学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
一、高职体育教学的意义
高职体育教学大纲指出,体育教学是当代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培养全面性、综合性、高效性素质人才的关键。其中,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虽同属高等教育,但在培养模式与规格上,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认真理解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高职体育教学应具备四个基本属性。
二、影响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因素
从目前体育教学情况看,高职体育教学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限制了体育教学改革成效,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影响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因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
(一)思想问题。高校尚未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教育部提出的教学目标,并未严格落实,影响了教学改革的进程。缺少先进的思想为指导,高职教育改革水平难以达到预期状态,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推广,阻碍了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二)发展问题。体育教学与“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相互违背,无法体现体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关联性,限制了学校参与体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缺乏改革精神,也就失去了教育的竞争力,无法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三)教学问题。教学改革实践不足,教师与学生无法共同参与教改建设,一些先进的国外教学模式得不到推广,提教学缺乏创新性、职业性等特点。例如,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法研究不足,依旧坚持传统式体育教学方案,这与当代体育教学改革思想是相互违背的,限制了整个教学活动的拓展性思维。
三、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
“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中不可避免的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事业优化发展的必然决策。为了减小高职学校体育改革的难度,教师要懂得转变教学思想,从多个方面实施改革工作。一方面,要深入解读“体育改革”的定位,明确素质教育主体对象;另一方面,敢于创新教学模式,从多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教改方案。
(一)教育性。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总方针,高职体育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性。“人性化”是当代高职教育的新概念,体育教学工作更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性化教育发展内涵。教师要懂得为学生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积极灌输体育教学教学理念,把握高职学生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性化教学改革目标。其中,既要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思考,也要参与到社会实践与发展中,体现出体育教学人性化改革的实际意义。
(二)健身性。学校体育总体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它的本质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体质水平。“体育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理念,“以体育教学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明之精髓。高职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教学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角度出发,拟定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工作方案。
(三)职业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以学科体系来设置课程体系,它是以按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专业,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课程体系,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上岗,专业就业率高,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确定。
(四)文化性。体育包涵的竞争、勇于挑战、直面挫折、团队意识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现代人重塑健康体魄,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沟通、创新、决策能力、吃苦耐劳具有独特作用。“人性化”是基于人为主体的思想意识,一切社会改造活动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从教育事业发展来看,人性化是立足于人本思想的特性,以学生为根本,采取一系列有关的教学改革措施。高职体育教学工作改革阶段,要从学生实际需求情况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教学改革方案,才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先进性。
(五)全面性。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全面发展思想,从多元化角度时间体育教改目标。彰现高职教育特点,密切与人才培养的关联。在完成一般普通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开展职业体能训练,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体能的提高,更好地体现高职院校体育的特色;遵循人体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兴趣,发挥教师专长,注重教学实效;融入素质教育范畴,为塑造学生良好个性构建平台。
四、结论
总之,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机构,重视体育教学改革是教学之根本,也是推动学生个人潜能全面发展的关键。针对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学校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多个方面拟定教学方案解决实际问题。而坚持发展性、职业性、文化性等原则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围绕着几个原则开展教育改革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娜,姜同仁.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物质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04).
[2]刘凤勇,毕荣君,李军.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因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7(24).
拓展田径课程体系要根据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从生活化和实效化的角度开展可持续教学,对陈旧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辩证继承与拓展,可以依据以下5个原则着手开展工作:
(1)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统一
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向统一原则主要表现在打破传统以竞技为主线的教材内容,注重运动与知识的结合,建立完善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追求时尚、娱乐、挑战的心理。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目标出发,完成田径教学课程体系拓展。
(2)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开展田径课程体系拓展教学,首先要符合田径运动者的本质特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及发展方向实行个性化教学。教师还可以对人体的生理特征、运动学特征等进行剖析,从人体结构形态的客观实际出发,结合当下具有可行性和普及性的田径内容,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3)地区性与学校特色相结合
以地区性为原则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考虑南方北方的温度因素,考虑先进和落后地区的文化因素,以及考虑冬天和夏天的季节性因素。在考虑地区性因素的前提下与高校自身的特色向结合,创建出与教学相匹配的课程内容。
(4)阶段性与终身性学习相结合
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所选择的田径运动项目是不同的,根据阶段性与终身性学习相结合这一教学原则,有利于指导学生开展最适合自己年龄的体育活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教育发展也是大有益处。田径课程学习是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因此更应该强调阶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田径课程自学和教学意识。
(5)厚基础、重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对高校教育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学和竞赛的相关工作,因此高校教育应以培养复合型教育人才为教学目标,开展相关的拓展训练。在这一目标的督导下,田径课程体系的相关拓展也需要打好基础,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化需求。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体系拓展的内容和知识
1田径课程内容拓展
在专业课程方案中也提到了田径类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主要有三大构建属性,分别是竞争性、健身性和实用性。在田径内容拓展上需要以此属性为基础,进行相关的内容拓展性训练,将基础运动技能、健身内容和使用技能这三方面运用于教学中,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竞争力,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加深学生对自然的理解能力,这些对学生后期的教育和学习工作的开展都是大有益处的。在田径课程体系拓展上,高校方面还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扩大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将课内课外、国内国外的体育竞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学校的教学改革方向起到了指导作用。
2田径课程知识拓展
在田径课程内容选择上,要重点介绍运动技术原理和方法,这也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要求来决定的。掌握运动技术原则和方法,能够使田径课真正的回归本质,带来最好的学习效果。不管教学形式如何变化,教学内容的本质是不变的,运动技术原理也是相同的,因此,在田径课程体系拓展上,还应从技术原理出发进行拓展和延伸。
三优化教学方法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1优化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体系拓展教学上,我们并不能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全盘否定,要正确地分析和总结,大胆地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结合新的教学方法加以创造,比如分层教学法、发现与启发教学法等。重点是将教学的落脚点放在以人为本的方针上来,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实现教与学的多样化,对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及情感的整体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优化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是为了改变传统的以达标分数定成绩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认可和肯定学生的平时表现,这也是时展对教学效果提出的新型评价方法。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三方面结合,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不仅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田径课程总目标的最终实现。
四结语
(1)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体系已经落后于当前的经济发展,不符合“终身教育”的思想要求,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田径课程体系拓展具有极强的必要性。
(2)田径课程的拓展方向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价值取向出发,结合地区性与学校特色,遵循科学实用性原则。同时注重厚基础、重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拓展原则,根据专业课程方案开展兴趣教学。
(3)要遵循田径类课程体系构建的三大属性,主要对运动技术原则和方法加以训练,从基础的技能训练开始,逐渐对实用性、健身性内容加以掌握,以拓展田径系教学原则为指导,来进行相关的课程训练和拓展研究。
Abstract: Through deeply analy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st appraisal system of current football general course i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Shaanxi province, we find the problem and summarize experience, try to establish new,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test system in the new time, reform and formulate test content and result proportion of football general course, so as to highlight teaching content of enhanc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advance football educational reform of sports colleg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ising the outstanding gym instructors who adapt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ety needs in the requirement of new education.
关键词: 足球普修;考试评价;体系;改革方案
Key words: football general course; test appraisal; system; reform pla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44-02
0引言
成绩考评体系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成绩评价是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的有效、客观的评价,是教学内容的真实体现。有效的、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是制定引导科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的依据,是教育培养新型优秀人才的必行之路。
1新时期内对足球普修课程的要求
足球普修课一直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体育教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标要求,提出了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素质基础教育,适应基础学校需要什么样的足球教师。因此足球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必须符合新型体育教育学生的培养目标。新的目标必须要有新的体系来支持和实现,根据新要求和目标来调整改革评价体系的内容,确定足球普修课各项考核内容及成绩比例,既要使学生能扎实地掌握基本的技术、战术,还得使学生更多地熟练的掌握足球理论、教学方法、训练手段、游戏及足球前沿问题。确保学生懂得如何学,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去教。为什么这样教,更要注重学生实际的能力提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的、更好的在工作中符合学生、学校、社会的需要。否则将成为为学而学,而不是为学而用的人才培养目标。
2目前足球课程考试体系的状况
通过对我省体育院系足球课程考试体系的调查研究表明:有86%的依然以传统的体育教学为主,以学习技术为主,一味强调技术动作的规范化、学习系统化、教师依然按部就班地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则无条件的接受无选择的学。足球考试体系依然是以技术为主,达标是成绩的主要部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生只围绕考试项目重复死练,教师则围绕考试项目反复的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的习惯,造成足球教学的方法、理念、内容长期不变,得不到发展,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新课标的需要。随着我院的发展,体育设施的完善,滞后的考试体系以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和社会对新型体育教师的要求,导致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及时地融入学校社会的需要,加上就业的竞争激烈,前景不容乐观,我们深深感到责任的重大,必须通过有效、合理的改革调整,使进我院体育教育的发展。
3新足球普修课考试体系的具体方案
3.1 考试考评内容及成绩比例足球普修课考试评价在国内体育院系中所执行的,大都是以技术测试为主,技评为辅及理论为参考的评价体系。而对足球有关的前沿问题,教学方法、训练、规则及游戏都不够重视,形成了教学及考试标准更强调学生向运动员发展。背离了培养成为体育教育的教育目标,这样学生就必须要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去重新学习、掌握、理解才能达到新时期内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同时加上足球普修课学时的减少更使足球教学背离了球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造成学生的学习周期减少,无法保证学生完成对球性、技战术、理念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练习时间。当前足球普修课学时仅为36个学时,一个学期的学习,这样导致足球教学只能完成部分教学内容。虽然增加了提高课,但却打断了学习知识的连续性,提高课的内容及考评基本和普修课没有两样,只能说是重复而以。因此足球普修课的总学时应不低于72个学时,并调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考评的成绩比例。
3.2 考核内容的制定长期以来,体育院系足球普修考核内容固定的技术脚内侧传接球、过杆、射门、定点踢球、头顶球四项考核及理论。应调整为技术综合考核(传、接、运、射、踢、顶等项目随机考核抽取),理论及裁判法,教学能力及裁判能力和考勤四项考核内容。第一学期:考勤成绩以出勤及上课态度为标准打分;理论成绩以作业及提问为标准打分,以足球技战术理论及相关足球知识裁判法为主要考核内容,教学中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使学生通过视感来了解足球运动,喜爱上足球运动,能看懂足球比赛,方法要以讲解为主。技术综合考评:以足球基本技战术为主达标为辅,使学生扎实的基本技术及简单应用配合;教学能力及裁判法考核:主要以对技术动作标准性讲解示范为主,使学生初步掌握体育教学中的常规及要领。第二学期:在考勤和技评上相对减少一些,但要求特别是技评成绩更要注重,技术的自动化和技术动作之间的连结,考试内容是几项的组合,如:停―运―射,传―接―射等组合内容的考核。加大理论成绩比例和教学能力的比例,第二学期成绩作为结业成绩。理论在第一学期的基础上加深、拓展,以技战术的制定,对阵型打法、科学训练、足球理念提高为重点,并能编排组织正规的足球赛事,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贴近实且性。教学能力考核内容:以足球教学的组织教法、口令、讲解示范的灵活应用能力为主加以对足球游戏、足球健身方法、训练带队能力来评分,后将各项成绩累加得出结业成绩。
3.3 以考核内容促进教学改革通过对足球普修课考评体系及内容的科学合理制定和调整,建立新考试评价体系。推促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的教学改革,以考评体系为指导,改进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理念,使学生达到“四会”、“三能”:会学、会讲、会做、会教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新时期下高素质的学生。
4结束语
随着新课标、新纲要的出台,面对新时期教育转型对新型体育教师的要求,现行传统的足球普修教学及考评体系以及远远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教学和社会和的实际需要。通过对我院足球普修课考试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制定来促进和调整我院足球教学更合理、更实际的发展,改革制定相应的科学内容及合理的教学时数,为体育院系培养出更具社会时代要求,一专多能,全面优秀的新型体育老师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强化论文过程管理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位论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综合性、全面性的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以及水平高低进行反应,而学位论文也是对研究生自身学术水准高低进行衡量的重要载体与指标。而要想使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保障,就要从源头环节进行强化,保证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监督严格性,并详细的进行评审与答辩。并且还要针对论文的开题、初检、答辩等多个不同环节建立起管理制度。促使论文的形成过程得到更加完善的管理,极大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哈工体育大学就是利用校外教授进行答辩外审的方式,来确认本专业的论文是否能够报送,在通过之后,还需要得到三分之二的委员会评审通过,最后再由学校的学术委员进行审批。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则是由校内外的教授来担任评委,利用预开题与预答辩的形式做好准备后,再执行正式答辩。除此之外,哈工体育大学对论文的检测标准,也严格要求在10%以内。只有真正的严格标准,才能够防止不端学术行为的出现,为学术研究树立好风气。
1.2强化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首先,对教学进行实践训练,哈工体育大学针对体育学教育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便是体育师资,那么教学的能力便成为了培养的核心所在,教师要想使得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就必须要保证实践能力持续成长。那么这就需要让研究生充分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且让其明白教师这一角色的责任。经过学习后的第二阶段,就可以在引导下为本科学生进行5-7周左右的教学实践,但要保证以教学进度为前提来备课,通过教案为大纲来上课,研究生的教师则要对全过程加以指导,这一环节的成绩最终要记录学习档案之中;第二,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深入的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般为4-6周的时间,通常在第三、第四学期展开。社会时间活动必须要写实践报告,并交予学院备案,记录学分;第三,实践竞赛。组织完成1-2项校内外的相关工作,学院教师担任裁判,对整个过程进行考核;第四,每个研究生必须每学期参加讲座与学术报告,至少2次,在学生毕业之前,参加校内外体育部报告会的次数不低于2次,并提交相应的学术学习手册,由导师审查签字,记录学分。
2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体育教育改革实践问题
2.1.1师资力量薄弱影响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哈工体育大学中的体育学教导教师多数是本科教师,多数担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教师都是学校培养,只有小部分教师具备资格与能力参加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导致教师自身教学压力大,无法全心投入到教学中。而具备能力的教师则压力更大,不仅要负责课程,还要负责实践、论文等工作。
2.1.2招生持续性问题
哈工体育大学近几年呈现出的研究生招生分数较高,始终没有降低,并且与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导致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形成的结果便是报告人数越来越少。
2.1.3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
2.2针对体育教育改革所需采取的解决措施
2.2.1强化师资团
队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
2.2.2提高招生持续性
必须要针对师资力量团队进行扩充,并且采取评职考核的政策来鼓励教师,每年引进优秀的教师以及师资团队,制定相应的师资培养计划,持续为体育学研究教育团队提供支持。
2.2.3科学设置
课程科目学科想要发展,首先学生源就必须要充足,所以,针对体育学研究生的教育发展问题,需要利用招生政策加以支持,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即便是区别对待也要以不影响其他专业的情况下,来降低分数,保证招生计划完成。同时,积极鼓励其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跨学科报考,实现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发展。
3结语
关键词: 甘肃省高校研究生 体质健康 体育意识体育行为 体质健康教育
1.前言
《奥林匹克》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行动纲领,《奥林匹克》中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通常它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奥林匹克运动就是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随着奥运会火炬在全国的顺利传递和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体育文化迅速在国内传播开来,奥运会比赛虽然结束了,但奥林匹克精神在国内带来的巨大影响仍在继续。如何继承和发扬奥林匹克精神,使体育文化在国内得以广泛开展和传播,已成为不少体育工作者研究的最新话题。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阶段,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开展体育文化的宣传等教育,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研究生的体育与健康工作首先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研究研究生的体育意识现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方案,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引导他们加强体育锻炼,形成强健的体魄,期望能为高校职能部门的正确决策与构建研究生体育教育新体系,进而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深入的开展,同时为加快我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2.甘肃省高校研究生的体质健康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研究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与本科生相比整体呈下降趋势。研究生群体的科研能力在逐渐增强,而体质却在逐步下降。
体质健康教育是健康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体育教学多年来的教育宗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具有增强体质、培养品质、开发智力、发展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应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体质健康的新理念,培养研究生的练习兴趣,强化研究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使他们从体育运动中得到乐趣,达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双重目标。为此,我们应精心组织体育教学活动,确保体育课有实际的活动密度与强度的要求,以促进研究生身体健康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各级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和全体体育教师要共同努力,改变研究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局面,真正实现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优秀、健康的建设型人才。
3.甘肃省研究生的体育意识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省研究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比较全面,有60.6%的研究生认为终身体育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很必要的,但对于体育审美意识的培养则有一半以上的研究生表示不清楚,对于体育创新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也有34.5%的研究生表示不清楚。这表明,研究生虽然是学历较高的学生人群,但对于体育概念等相关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体育文化底蕴较差。在“人文奥运”的文化背景下,积极开展研究生的体育文化知识的宣传,必然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只有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满足现展的需要。
4.甘肃省高校研究生的体育行为现状
4.1参与身体练习的行为个体差异较大
调查数据显示,能做到持之以恒、有计划、有步骤地参与身体练习行为的研究生占调查对象的57.5%,另外有23.4%的研究生几乎没有参与身体练习的行为,总结其不参加身体练习的原因,大部分是科研压力大,学习任务重,导致没时间参与身体练习,还有10.4%的研究生回答是很难克服自身的惰性,不能坚持参与体育锻炼。可见,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个体差异性较大。试想,如果单纯钻研科技而忽视身体健康状况,等到科研成果获得成功的时候身体却累垮了,这何尝不是科研领域的一大损失呢?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研究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力求做到“两条腿走路”,“脑力开发”与“体质增强”并重,此二者是实现我国教育培养最终目标的必然条件,缺一不可。有关部门应加强研究生教育中的体质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开设课程等形式,逐步增强研究生对于自身体质健康的重视,使其科研能力与健康状况同步提高。 4.2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的行为欠缺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在校研究生对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状况并不乐观。在参与调查的样本中,经常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研究生仅占14.7%,这个比例非常小,其中女生比男生参与活动率更低,只有4.1%,而且从来不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人数竟占到37.5%。我党在十七大中明确指出,未来五年的建设中,我们要特别加强文化建设。这当然也包括体育文化建设,这就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研究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对体育文化的参与和宣传作用不容忽视,为此,我们应特别重视研究生的体育文化参与行为的培养。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奥林匹克精神,通过在高校校园里开展体育文化宣传、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加强文化教育等手段,促使更多的研究生能参与到体育文化活动中去,使他们的体育文化素质整体提高。
5.结论与建议
奥林匹克运动自产生以来,一直作为一种健康向上的体育竞技在神圣的奥林匹亚举行,它是古代希腊人奉献给人类的一种宝贵的精神与文化财富,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一财富。奥林匹克运动一方面是“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另一方面要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这强调了体育的大文化性质,在体育、文化和教育三者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奥林匹克精神要求在全人类创造这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奥林匹克精神的作用,增强奥林匹克精神的倡导和宣传,切实加强研究生教育中的体质健康教育,逐步加深研究生对于自身体质健康的认识,使其科研能力与健康状况同步提高,培养出科研能力强、业务素质精、身体健康状况优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一民,孙波.论体育行为的多维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4):6-9.
[2]唐照华.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意识现状的研究与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41-42.
[3]张吾龙.体育行为根源的社会生物学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05,(5):24-26.
[4]林少娜.高校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113-114.
关键词: 以就业为导向 幼师 体育教学 教学模式
一、当前幼师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与就业目标脱节。在现有幼师教学中,体育教学存在盲目性的教学弊端,培养目标不明确,造成与市场、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尤其是在当前知识经济形势下,人们对幼儿技能培养越来越重视,对幼师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幼师体育教学就应该从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着手。但是,目前幼师体育教学并没有实现岗位与专业的紧密结合,其培养目标与实际岗位培养质量不搭调,学生步入社会后无法将自己的所学与工作联系起来。不具备科学组织和实施幼儿园体育教学的能力。
2.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是师生思维互动的桥梁。但目前我国幼师专业学生所使用的体育教材大多还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编著的,虽经多次修订,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内容落后于时展与体育科技进步的问题。
3.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违背。在幼师体育教学中,教学课程单一,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是停留在重复再现层面,并没有达到实际的操作应用技能程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低下。学生既不能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必然与社会需求脱节,不符合时代所需求的有个性特征、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需求。
4.教学手段落后,现代教学方法运用率低。在幼师体育教学中,现代化的电教设备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技能课受天气的影响仍很大,场地器材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日常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示范法等常规方法仍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应用率却很低。
5.教育评价体系单一。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注重学生思想、知识及运动技术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评价,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评价,考试中也只是重视运动技术的重复再现。这种考试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习能力及应用能力等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反而极易出现厌烦和厌学等现象。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幼师体育教学模式
1.把准就业导向推行目标培养。市场经济的日新月异,必将促使幼师体育教学模式发生变化,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就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技能训练、内容设置上要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等展开,围绕市场需求构建培养方案,在充分考虑幼师体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网络了解、实地调查、市场调研等方式关注市场动态,了解劳动市场对幼师人才需求的情况,明确目前人才市场上对幼师毕业生的需求,据此为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以此适应市场的需求。
2.将职业能力作为幼师体育教材的导向。教材是为教育培养目标服务的,幼师教学所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幼师人才。那么教材的内容就应该凸显其职业性和实用性。面对职业的多元化和人才层次的日益细化,幼师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必须及时更新,并针对市场的需求变化和各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删去那些严重滞后的课程,增设一些既有利于提高幼师学生综合能力,又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课程。必要时,教师应该通过校本课程形式为学生教授最新内容。
3.全面抓实职业技能培养能力。针对幼师学生身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这一特殊性,在幼师体育教学中应结合幼儿园体育教学目标,以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为目的组织教学,在传授技术动作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创编能力和基本动作的指导教学能力,如组织游戏能力,队列队形的教学能力等培养学生的幼儿体育教学能力,进而适应将来的幼教职业需求。
4.改变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封闭式教育转化为开放式教育,淡化结论性教学,加强过程性教学,提倡启发式、发现式、探究式教学。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消化、吸收和创新,培养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同时要适时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最前缘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5.完善教学效果评价。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评价要从学生的身心需要出发,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从动作的标准化考虑,构建全面而完善、重过程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把学练态度、学习是否进步等纳入评价内容,并采用多种评价形式:一是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堂表现,客观评价自己;二是师生共评。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某一学生近期的课堂和课外活动表现进行评价,达成共识。
6.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师资力量。幼师体育教师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通过岗位培训、远程教育、带职进修等途径进行继续教育,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学科研水平,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7.加强校园合作。学校在设置幼师体育课程时,可以考虑幼儿园用人的计划与标准,并与幼儿园一起制订相关计划,编写一些专业的教学计划,分工承担教学任务。如: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主要由学校负责,校内外学生实习训练主要由幼儿园负责。校园双方一起研究教学、实习工作,协调和解决有关问题,共同培养所需的幼师人才。
总之,幼教专业的体育教学只有结合市场需求,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原则,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并调整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肖立红.新课改下幼师体育有效教学模式构建之探讨[J].音体美园地,2010,12(35):61.
关键词: 体育课 考试 素质教育 缺陷 对策
体育课考试与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伴随教学活动始终。它不仅是教学双方的纽带,督导教学活动,检验教学效果,评定学生学业水平和锻炼效果的有效措施,而且是提供有价值信息反馈,实现科学目标管理的基本途径,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难明白,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充分发挥它应有的功能,科学的考试与评价至关重要。另外,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还有很大的影响,会对学生产生反作用力或“回流效果”。考试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很多时候,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考试对学生学习作用很大,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考试方法的选定科学对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体育意识和增进身心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推进素质教育时,一些人轻率地否定了考试制度,片面地认为不取消考试就是搞“应试教育”,将素质教育和考试制度对立起来,这种观点显然误解了素质教育的实质。体育是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素质教育,体育考试必不可免。“健康第一”是高校体育课程考试体系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考试体系受竞技运动的影响,以“更高、更快、更远”为重要依据,强调发挥人的极限能力,忽视人的健康成长,以至于在考试过程中经常发生损害学生健康的现象。如何将体育考试体系与学生健康教育培养科学地协调与完善,是体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课题。
1.传统体育考试的主要缺陷
1.1体育课程长期受应试教育和运动训练方法的影响。主要是检查学生对“三基”的掌握,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考试时注重运动技能的掌握,过于追求细腻的技术动作或以体能为中心,致使“教学”与“教育”因素被淡化,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影响学生的体育兴趣。
1.2缺乏科学性、完整性、公正性,不利于公平竞争。学生所受的学校教育环境、体育文化、体育环境、体育氛围、运动技能、体质基础、心理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我们却采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致使有的学生无需多大努力就可轻而易举得到优良,而有的学生却因先天不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过关。考试内容规定死板,限制了学生特长的发挥,也不利于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试体系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被列为考试的项目或技术考试,不允许学生在本学期所学内容中选择自己喜爱或自身条件适合的项目或技术作为考试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学生的特长或爱好的发展。由于确定的考试项目或技术可能对某部分学生有利,对另一部分学生不利,势必导致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评价出现较大的误差,影响一部分学生特长的发挥。这无疑极大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1.3以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考试内容进行考核,无视或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也有悖于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
1.4学校体育课考试不够严谨,体育课考试都是分班分散进行的,且由任课老师一人主考,主观随意性较大。
1.5考试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考试结果(往往是结果评价)仅反映学生的运动能力,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过程评价)及综合应用能力则反映较少。
1.6忽视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缺乏心理素质和运用能力的测试。显然,这种考试与评价机制未能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的实际出发,忽视了有价值的个体运动能力进步度的信息反馈,造成体育基础好的学生总得高分,体育基础差的学生总得低分的不公平现象。不仅难以广泛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悲观、厌倦情绪,难以达到体育教学目的。无疑这种考试与评价方式存在严重的弊端,既不公平,又不合理,也不科学,有悖于现代社会提倡的“终身体育”精神,必须进行改革。
如何发挥体育考试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对策
2.1调整教学内容,使每学期、每学年的考试内容趋于全面和平衡。体育考试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从“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出发,制定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以衡量学生健康水平为目的的考试方法,即能对个体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作出评价。按照“全面性”的要求,学校体育考试的内容应有:体育理论知识;身体素质测验;运动能力测验;运动技能、技巧的测验。第一学年上普修课,主要掌握一般运动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锻炼身体的方法;第二学年上专项课,学生选择一门自己较喜欢的项目,争取使之成为自己以后终身享用的锻炼手段。
2.2体育考试评价方法也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可采用平时提问、阶段抽查的方法,结合结果评价。为鼓励学生课后锻炼,特别是素质差的学生多进行课外锻炼,将学生本学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幅度作为一项评价指标,学生参加学院、校以上的各种体育比赛的成绩和名次,作为评价指标,每学期都作为综合考评的加分依据,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感到不是为体育考试而学、而锻炼,也为体育能力各异的学生提供更灵活的评价方法,从而达到学校体育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使学生坚持终身锻炼的目的。
2.3从第二学期开始,让学生自己分组自带准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活动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并且将最后评定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占总分值的百分之二十。
2.4每个技术动作测评都含计评分。计评分占百分之四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高分不再是素质好的学生的专利。
2.5考试内容更注重实效性。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要使学生掌握那些现代社会最有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为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打好全面的基础。
2.6计评性项目实行集中考评。如武术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第一,使考试结果更加客观、公平。第二,提高教学效果。从实际情况看,采用这种考试方法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改善;激发了学生课内外学与练的积极性,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锻炼的开展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普遍产生压力感和竞争感,教师的教学态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通过以上系列改革,我们发现学生对体育考试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考试与平时体育活动已融为一体,学生不必为考试准备很长时间,从而消除了对体育课考试恐惧感。体育课考试的改革不单纯是考试制度的改革,也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的改革,体育考试的改革应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体育教学也应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体育活动才有生命力,体育活动只有为广大人民服务才会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唐小雄.师范院校体育课考试应注重“计评”分.体育科技,2003.03.
摘 要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的时代,人们对终身学习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教师的终身学习是发展高素质教育的基础,是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动态连续的过程,也应是一个包括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三个连续阶段的连续的一体化的过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强调三个阶段的连续和统一,并注重彼此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因此,为促进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入职教育开始受到重视。许多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入职教育入职教育,我国首次提出教师入职培训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是时代的进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习都在努力的改进与完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教师入职教育制度不完善,进而使入职教育的内容针对性不强,考核评价走过场等等。因此,我国教师入职教育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与加强。
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当前中学体育教师入职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入职教育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师 入职教育 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近10年发表的200余篇的文章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此方法的重点在于能克服定向研究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入职教育的定义
入职教育是指为初任教师提供的为期至少一年的有计划、有系统而持续的支持和帮助。其目的在于帮助初任教师克服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减少挫折感,尽快适应教师角色。体育教师在职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也称在职培训),是体育教师参加工作后的整个教育的总和,该过程相对职前教育来讲要长得多,是终身性的,并且是在职前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现场、研讨会议、正规课程、咨询服务等,对体育教师进行各方面,尤其是教学技能方面提高的教育过程,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入职教育是初任教师学习教学技能,学习怎样运用自己知识进行教学的教育,教育的时间多为一年,但是根据初任教师自身能力,完全掌握的时间为0-5年之间,而在职教育是教师能力与知识的继续提高和完善,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
(二)国内关于体育教师入职教育的研究
通过查阅资料关于体育教师入职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体育教师入职教育的内容、形式、必要性及体育教师入职教育改革等方面。
通过对入职体育教师的调查研究,总结出目前我国体育教师入职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集中培训,其时间长短不一,有的长达一个星期,有的短则2-3h;入职培训的内容与方法因校和地区而异,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内容,多以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情况介绍、教育教学指导为主。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师入职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入职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培训活动形式化;认为关于体育教师入职教育应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入职教育政策法律保障机制;合理调整入职教育内容,丰富入职教育形式;完善教师入职教育评价机制等。
通过整理资料发现我国关于体育教师入职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入职教育是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桥梁,应该加强对于体育教师入职教育的重视。关于体育教师入职教育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此类研究还比较少,当前我国体育教师入职培训形式单一,内容专业性弱,可选择的培训方法少,对于入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进而培训效果差,处于一般及以下水平。因此,应加强对于体育教师入职教育的重视,学习国外的教育制度,丰富教育方法,内容、制度。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我国教师入职教育方面的实践研究较少,相当一部分在介绍国外经验,探讨入职教育的重要性,调查并描述初任教师的困惑,只有少量文章对我国入职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且难以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而我国入职教育的形式严峻,内容、形式单调固定,专业性差,不能满足教师入职需要,因此,需要大量的针对性研究为我国入职教育服务。而体育教师入职教育的研究更是刚刚起步,不管理论探讨还是实践研究,都不够全面深入,应加强对于体育教师入职教育的研究。
(二)建议
1.建立健全教师入职教育政策保障体制
在教师入职教育方面,我国早有校内的师徒式教学指导,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又普遍开展了初任教师集中培训。因此可以说,我国的教师入职教育已开始朝制度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专门法律和规章,只是在1999年实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用一条款就新任教师培训加以说明。这显然容易造成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即把教师入职教育看作是教师在职进修(或继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没能视其为一体化教师教育中的一个独立的过渡环节。因此笔者认为,我国针对教师入职教育制定立法,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将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纳入教师资格和任用制度,使之成为获得正式教师资格及转正定级的必要条件,淘汰不适合担任教师者。
2.构建完善的教师入职教育组织和管理体系
除了制定相应的制度,还应该完善教师入职教育组织管理机构。笔者认为,应该构建一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入职培养评判组和学校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三位一体”的教师入职教育组织和管理体系,以及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入职教师的合作培养模式。
3.改善教学指导
除了制度理论方面的完善,还应加强教师入职教育实施。笔者认为,应优化新教师入职教育的导师帮带形式,以及多种模式综合使用。还可以加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各种入职教育模式的效果。
4.入职教育内容
教师入职教育内容方面,现阶段比较集中。笔者认为,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必须强调文化理念的教育,课程应为新教师提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欧阳常青.论高校新教师的入职培训[J].教育与现代化.2003(2).
[2] 胡森,波斯尔斯韦特.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5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143-145.
[3] 杜静.教师入职教育的理论动因、价值取向与实施模式[J].教育科学研究.2008(11).
[4] 韩春利.体育教师入职教育的现状与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
[5] 吴琼先.我国体育教师入职教育培养的必要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9).
[6] 许瑞勋.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审视与创新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