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创新研究报告

科技创新研究报告

时间:2023-04-18 17:4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创新研究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创新研究报告

第1篇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学校研究决定举办2016年科技节暨科技创新大赛,并选报优秀作品参加市第31届泰安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内容:(青少年科技成果竞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

1、小制作、小发明:作品内容不限,要求是学生个人运用有关的科学理论知识制作出的新颖独特、具有实用意义的实物作品。

2、创意设计:指因原材料、工艺等限制未能做出实物的发明创造,但根据科学原理和发明创造方法完成的创新设计。要写出设计的目的、原理(科学依据)、创新之处。

3、科学论文:指中小学生源于科技活动撰写的科学成果论文。如: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考察报告、观察(观测)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

4、科技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与科普意义。

二、活动规则:本次竞赛是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选拔赛,具体竞赛办法见《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则》(2010年12月修订稿),登录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查阅。

1、申报项目时,务必按照要求到网站下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标准申报表

2、查新报告: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其中技术发明要提供专利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格式会在申报表中体现。选手必须自行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或请专业部门进行查新。

3、研究论文及附件资料:除填写申报书外,还应提交完/,!/整的研究论文,如果需要提交附件资料,复印件即可。

4、原始研究记录或实验数据:申报者须提供完整的项目原始研究记录或实验数据。

5、参加市比赛采取现场评审,由专家评审、学生答辩、社会公众观摩三部分组成,为方便现场评比,须将参赛项目内容以展板形式喷绘,展板规格为120cm×90cm,展示内容不得出现学生姓名、学校名称、指导老师、媒体报道、申请或已获专利、专家评价、以往获奖及其他未经授权的涉嫌侵权知识产权的内容等。以上要求如有不符不予评选。

第2篇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 转化路径

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转向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的轨道上来,早日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除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外,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科技创新与生产过程的融合程度,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众所周知,与欧美等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总量相对较少,其中一部分无转化价值或转化“夭折”,最终能够并入生产过程,引领经济发展的成果占科技成果总量的比例明显偏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具有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缺少足够的历史经验积淀,又极具中国特色,为此,迫切需要多方努力探索,建设适应我国国情,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管理体系,包括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多年来,此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认识愈加清晰,但尚未形成具有更大权威性的系统理论,深化对科技创新成果界定与分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内涵与转化路径、转化标志等最基础问题的研究,仍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与分类

1.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

科技创新也是人类的一项生产活动。依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开展科技创新意在建立一种新的科技研发活动函数,把新发现的知识,新研制出的技术、工艺、方法等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引进生产体系中,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从而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是指科技领域内不断取得突破与发展的过程,是通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活动,即基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开发等系列活动而求取新“收获”的过程,是一个从新知识的产生、新技术的开发到新产品的生产、新产业的形成直至新价值的实现的复杂的系统动态过程,而科技创新成果即为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获得的新收获,这种新收获可能是新知识,也可能是实验室产品或新技术,也可能是新思想。

2.科技创新成果的分类

科技创新成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第一,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会产生不同的成果,即使都属技术创新成果,也会有产品成果和工艺成果之分,体现形式各异;第二,科技创新成果均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各有侧重。有些成果直接作用于劳动力,则其更多体现社会价值,有些成果直接作用于劳动工具或劳动对象,其更多体现经济价值。但根据其主要体现形式科技创新成果基本可划分为三种类型:(1)基础理论性成果,即科学原理和技术原理,是指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主要体现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基本属知识型成果。(2)应用技术性成果,即以科学原理或技术原理为基础,通过开展技术发明活动而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实验室产品,基本属技术型成果;(3)管理理念性成果,即软科学研究成果,它涉及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等的新观点、新思想,主要体现形式为研究报告,基本属于思想型成果。具体归纳如下:

科技创新成果分类

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内涵及转化路径

1.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内涵

人类开展科技创新这项生产活动的本意就在于并入经济生产和社会进步过程,使人类社会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加可持续,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换句话说,人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就是为转化成生产力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按照最为公认的说法,生产力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科技创新成果无论转化为哪一项要素的提升动力,都会促进生产力发展,且任何一项要素的提升都会连带其他两项要素的提升。为此,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从全要素生产力角度衡量。

1996年我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这一概念表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指研究成果从形成到转化为有形产品,直至产生经济效益的完整过程,主要适用于应用技术性成果,应属狭义概念,因为只有应用技术性成果能转化为产品,能进行产业化,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基础理论性、管理理念性成果转化都不能按此标准衡量。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理论界与实业界均对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内涵也给出了多种界定。文兴吾等学者提出,广义的成果转化包括:(1)科学研究成果向技术成果的转化,即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试验发展;(2)技术成果通过开发向生产领域的转化,即设计到试制再到中间试验最后到工业性试验等;(3)新技术在小范围应用成熟后向更大范围的推广扩散。刘洪等学者坚持从系统科学角度提倡广义科技成果转化观念,认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是指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要素,通常是应用性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形成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的管理技术与方法;广义上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从各类科技成果的创造形成、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既包括自然科学成果的转化,也包括社会科学成果,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科技成果的转化。他认为狭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是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分析上述两类比较典型的理论观点,不难看出,大家都赞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目的不仅为经济发展需要,也为社会管理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为此应从广义内涵加以研究,且从生产力全要素角度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除包含着对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影响而产生经济和社会价值外,还包含着对劳动力---人的知识的丰富和技能的提升等影响,这说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还具有阶段性特点。总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指上述各类成果从创造性形成并得以扩散的过程,这种扩散可以使使用地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或知识得到增加,或劳动工具得到改善,劳动效率得到提高,或对劳动对象的认识、改造、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深化等等。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接力赛跑, “跑完全程”,依次完成各环节增值是科技成果转化,而每次接力棒传递也相当于完成了一次转化,因为每次接力棒传递对生产力三要素都会产生影响,即已转化为生产力,如基础理论性成果,基本属知识型成果,其转化为应用技术性成果,是科技成果转化,而借助科学普及与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知识,提升了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即使未转化成应用技术性成果,也是科技成果转化。

2.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路径

科技成果转化似源流,既有路径,也有流向。按线性逻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该是一个闭环线性过程,通过科学创新到技术创新,同时连带工艺、管理创新,实现从基础理论性成果到应用技术性成果和管理理念性成果的循环往复,即具有整体性又具有阶段性特点,转化路径也具有多样性。根据远德玉教授的“田字型”转化模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可分为从科学原理到技术原理,从技术原理到技术发明,从技术发明到生产技术的阶段性转化,多阶段转化路径构成螺旋上升式封闭系统,属正向转化路径。此外,也存在“反裘工程”,即产业发展需求诱发技术创新,从而直接产生应用技术性成果,而由应用技术性成果可以转化为技术发明,同时也可能诱发科学革命,产生科学原理,促进原始创新,这一种转化是以应用技术性成果为原点,向基础理论性成果和生产技术两个方向流动,形成两个环流。正如科技创新系统一样,存在正向,也存在逆向和正向逆向混合型的转化路径。而管理理念性成果转化路径较为单一,即在成果与组织决策间形成弹塑性转化路径。总之,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不是单一路径,更不是线性流动,而是一个由多段、不同向路径构成的一个链接结构。

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标志

如上所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是简单的从研发到生产应用的一站式过程,而是一点到多点的多阶段性目标体系,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的转化标志。基础理论性成果中科学论文与著作属知识性成果,而知识对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对劳动者的影响,即丰富劳动者的知识,提升劳动者技能,科学知识普及传播程度、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是其转化的重要标志;原理性模型和发明专利属理论设计与构思,需转向中试环节,进行孵化,通过培育和孵化向应用技术性成果演变,其转化标志在于入孵和成功孵化产品的数量;应用技术性研究成果中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转化标志为通过企业或现场测试,实现劳动工具的改进或替代品的出现,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与对劳动对象认识的深化等;计算机软件转化标志为通过测试,进行注册,直接应用于生产,这一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更多具有经济效益显示度。管理理念性成果研究报告转化的标志是为组织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中的观点吸纳到决策中,形成组织政策、管理制度或激发相关活动等。由此可见,基础理论性成果、管理理念性成果转化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更多具有社会价值,只有应用技术性成果转化可以直接带来经济价值,且每一阶段成果转化标志各不相同。

四、结论

科技创新成果多种多样,具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和价值特点。应对其予以合理分类,才能科学界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内涵,准确选取转化路径,构建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本文关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内涵及基本路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标志等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研究理论观点,并为国家、地方积极采取有利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举措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文兴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观念辨析与范式转变[J].中国科技论坛, 2004,(3):111

第3篇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1)

摘 要: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服务工作发生较大变化。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顺应大数据挑战,利用云平台和元数据仓储技术,从硬件、软件层次上解决了大数据条件下的数据存储与检索问题。以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功能特色为角度,研究了以信息平台为基础进行的信息服务内容与模式创新,最后对信息平台今后的服务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数据;信息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元数据仓储;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1.008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服务工作的信息获取、存储、组织、分析等技术,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方式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何进行大数据处理,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的信息服务将成为挑战。

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是支撑湖北省内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全省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利用元数据仓储技术,真正实现统一跨库检索,集产业追踪、区域聚焦、个性定制、代查代借、特色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能够实现多层次、全方位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对促进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服务面临的问题

1.1 大数据存储管理问题

首先,随着网络环境下数据爆增,巨大存储空间需求给硬件存储带来压力。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建设已经不止是简单的网页文本、照片或音频、视频文件。这就需要购置大量的存储设备去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而传统模式的数据存储方式不仅扩展能力有限,而且扩展方法很麻烦。

其次,对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管理效率低。例如各种类型的数据如办公文档、图像、音频、视频、电子邮件、超媒体等,数据处理操作不仅需要使用不同的文件处理软件,而且要在人工参与下才能完成。过多的人工操作会大大增加数据处理的时间,致使信息管理中心无法快速获得重要的信息,工作效率降低。

1.2 技术问题

面对指数级增长的数据目前PB级的存储系统中,检索数据无异于大海捞针。传统的数据检索是靠数据库文件系统命名的。这种检索方式在检索和查询影像文件时可能会遇到障碍,当影像文件超过了文件系统的厚度时就会出现问题。此外,各种非结构化的数据又增加了大数据的复杂性,即关于数据库表结构定义的不一致性和标准缺失也是数据库检索的另一大问题。

1.3 传统服务模式出现的问题

传统信息服务方式在大数据时代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信息管理中心不仅需要收集、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还要在这些原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分析、挖掘数据,得到更为有效的信息资源,为信息资源用户的决策管理提供数据参考。而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适用于存量不大并且实时性要求不高的结构化数据,面对大容量的非结构化数据显得力不从心。

2 信息平台的功能特色

2.1 云平台布署解决大数据存储问题

信息平台为解决大数据带来的检索和存储问题,引入了云平台技术。从硬件方面来说,云平台采用了6台高性能服务器作为6个底层节点,一台普通服务器作为管理机,节点与节点之间部署了心中检测线,而节点与管理机之前则用千兆交换机连接。从软件方面来说,信息平台部署了一个云平台操作系统,包括管理系统、门户网站、运营系统各一套,3套存储管理平台。信息平台从硬件和软件功能上进行升级,保证了平台虚拟机的稳定运行,为信息平台元数据仓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信息平台检索、下载功能高效率进行。

2.2 实现统一跨库检索

信息平台集成当前国内最大的几家数据库厂商资源,包括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中国知网、国研网、NSTL、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同时还集成了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自建的特色数据库,文献类型包括科技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国研报告、研究报告、法律法规、科技成果、年鉴、报纸、图书等,用户只需一次检索便可得到所有数据库的不同类型资源,而且具有去重功能,改变以往多个库检索、重复浏览的模式,节省大量宝贵时间与精力。

2.3 元数据仓储技术保证查全率

元数据在众多领域都有其具体的定义和应用,其中得到最广泛认可的概述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即描述任意资源结构化的数据。信息平台利用元数据仓储技术,采用数据收割、数据整理、数据更新这一流程,利用先进的资源调度规则和资源调度配置,将最底层的元数据预先建立索引,进而将不同的异构数据库导入一个全新的数据库,实现各类资源的快速检索,大大提高检索速度与检索效率。信息平台利用元数据仓储技术,整合4.7亿条不重复的元数据,并且每年保持大规模增长,数据量超过任何一个单一的数据库厂商,大大保证了查全率,方便用户快速找到文献资源线索。

2.4 多渠道保证原文无障碍获取

信息平台获取原文的方法多样,包括直接下载、共建单位原文传递、云传递及代查代借。信息平台整合了国内几大主流数据库厂商的各类资源,基本保证了各类中文数据的原文下载,本着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信息平合全省各大高校及科研单位参与共建共享,目前已有武汉大学图书馆、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等19家单位参与,开通共建单位原文传递窗口,方便用户获取本馆没有的文献。同时,信息平台还有云传递功能,此为全国范围内的参与单位实现,从而更大幅度地保证原文获取效率。

在以上三种方式都无法获取原文时,系统也会引导用户采用代查代借功能获取,代查代借是信息平台的辅助功能,主要解决以下两类问题:一是在信息平台检索到文献题录,但是无法获取全文,二是知道文献相关信息,在信息平台中未检索到。用户只需在代查代借页面提交文献题名、作者、来源等信息即可,所提交的信息越详细,获取原文的机率就越大。提交请求后信息平台共建单位服务人员会在五个工作日以内将查询结果反馈到用户邮箱。

2.5 特色功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2.5.1 检索功能操作方便快捷

信息平台实现文献类型和检索字段同时可选的功能,而且文献类型可多选。其实这一功能在单一的数据库中实现并不难,然而在统一资源检索平台要实现此功能需要解决一些技术难题。笔者也比较其他省级科技信息平台,如广东、广西、四川、上海等省的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均只实现文献类型单选。湖北省信息平台可以在多选文献类型的情况下选择所需字段,这样处理方便用户进行简单的计量分析,例如可以通过一键式检索分析某一机构或作者的文献产出情况,通过

关键词 检索分析各种文献类型的主题分布情况等,大大方便用户进行科研研究。

2.5.2 多维度服务导航功能

多维度服务导航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揭示功能,用户可借此功能进行简单的情报分析,如果没有此功能,用户检索到数据后需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下载、加工、整理数据,然后利用相关的数据分析工具来得到分析结果。同时,此功能又方便用户进行二次选择,快速找到有用的资源,例如可根据期刊刊种判断论文质量,对自己的研究会起到更大的作用。而其他类型资源检索结果展示可方便用户在不同的文献类型之间进行切换,无需回到首页重新检索。

2.5.3 检索结果排列方式多样

传统的检索结果排列方式为表格排列,这样方便用户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题名、作者、机构、来源等信息时使用,通过对用户阅读习惯的研究发现许多用户比较喜欢如百度式的自然排列方式,因而目前一些专业数据库也改变以往的数据排列方式,选择自然排列方式。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用户习惯的排列方式不一样,两类排列各自都有用户选择,甚至同一类用户在不同的检索目的下也会采用不同的排列方式进行阅读。信息平台为用户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检索结果可按列表和自然排列两种方式,用户可根据习惯或需要自行选择。列表方式方便用户阅读大量文献时使用,自然排列方式符合用户自然的阅读习惯。

2.5.4 本馆馆藏满足快速获取原文

信息平台采用元数据仓储技术,大大保证的平台的查全率,因而用户检索到的文献会存大许多不能直接下载的情况,此时可以通过共建单位传递、云传递或代查代借三种方式获取原文。然而通过用户调研发现,许多用户检索到文献时希望立刻能够获取原文。信息平台提供本馆馆藏功能,此功能将用户检索结果中可以直接下载的文献聚类,此聚类中所有文献均可直接下载,无需通过原文延迟获取,满足对获取原文具有较高时效性要求的用户的需求。

3 信息平台服务模式研究

信息平台保留了传统的信息服务内容,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等文献的原文下载、原文传递、代查代检服务,这是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基础支撑,必须要充分保证。在此基础上,信息平台也探索了新的信息服务内容,包括产业专题服务、区域特色服务、专业化服务。

3.1 产业专题服务

信息平台根据地方重点产业,追踪产业的最新研究热点,并分类整理入库,方便用户直观了解产业最新研究热点。通过对信息平台各类用户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用户不仅仅满足于信息平台提供的简单检索、下载原文功能,为其提供专题服务是信息服务机构要努力的方向。目前信息平台已建立的产业专题是湖北省千亿产业,包括汽车、食品、机械、电子信息、钢铁、石化、纺织、建材。主要对各个产业的最新研究文献进行了收录,方便用户跟踪产业的研究方向。

3.2 区域协调化服务

为促进全省科技信息全面发展,省信息平台采用二级服务站模式进行推广服务,即提供全省17个地市州的二级服务站窗口,聚焦各地市州的区域动态,这样为全省科技信息共享打下良好基础。采用二级服务站模式进行服务是符合湖北省省情的,目前以武汉市为首,以宜昌、恩施、荆州为代表的地市州服务推广效果都比较显著,信息服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今后在服务推广上应该探讨更加合理、更加专业的服务推广模式,例如在二级服务站模式的基础之上,以高企、孵化器、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科研机构、政府机关等多个角度,各有侧重地推广,使信息平台能够真正深入到省内各个企业的各个科研人员中去。

3.3 专业化服务

作为省级专业的信息服务平台,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不仅提供基础性的科技文献信息,同时还提供专业化的定制服务。包括行业研究报告、定制报告、委托检索、科技查新及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决策咨询、科技评估等深度服务内容。如行业研究报告包括市场分析报告、技术研究报告、政策环境报告、综合分析报告等内容,满足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者、技术人员等各类情报需求。定制报告则根据企业用户提出的具体定制需求,利用专门工具,可为企业定制关于行业竞争对手、企业自身状况、特定技术领域、单项技术等的专题分析报告,专题推送。

3.4 个性化推荐服务

信息平台具有合理的后台管理系统,将用户分类明确,包括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不同类用户。大型企业一般都具备自己的情报部门,因而信息平台可为大型企业提供战略研究、竞争情报、科技查新、科技评估与咨询、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性决策指导。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平台不仅为其提供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政策法规等传统类文献,而且为其提供行业信息,并为其量身打造了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解决了中小企业因资金、人才、资源等所限而无法自己获取情报信息的困境。面向科研院所,信息平台可为其提供知识产权相关的信息服务、培训、咨询等内容。针对政府机关,信息平台可为其提供全局性、深层次、科学化,比较宏观的统计数据与研究报告,方便用户宏观把握其所关注的内容。

总之,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要基于用户分类、用户行为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用户的行为轨迹分析其所关注的内容,定期为其推送信息服务内容。

4 信息平台服务发展方向

信息平台采用元数据仓储技术,实现统一跨库检索,具有多种个性化的功能,然而要适应新的服务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是个性化推荐实现智能化,目前的个性化推荐还基于人工分析用户行为轨迹,今后应该建立一种高级智能平台,基于少量数据挖掘技术,由系统智能完成对用户的个性化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其次是实现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文献,如今用户更倾向于使用移动终端学习与工作,开发信息平台移动终端是迫在眉睫的,然而如何开发简单适用、符合用户习惯、满足个性化推送、方便进行用户管理等也是下一步必须探讨的。第三,实现更加专业化的产业追踪功能,建立产业专题是一项任务艰巨的课题,目前信息平台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今后还应深入完善产业专题内容,例如建立更多的产业专题库,根据地方特色打造不同区域的行业专题,为各个专题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子类目等。

参考文献

1 陈甜远.大数据时代的高校信息管理中心对策[J].网络地带,2013(8)

2 陈豫等.大数据影响科技信息工作未来的大背景[N].中国航空报,2012 -12-18

3 覃凤兰.个性化服务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新举措[J].情报杂志,2005(7)

4 丁梅.大数据时代云平台与大容量存储——以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部署为例[J].软件导刊,2014(5)

5 夏浩,李瑞雪.如何基于无数据仓储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统一检索平台[J].科技创新导报,2014(14)

第4篇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课标还指出科学课和科学教师“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对科学和科学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是广大教师尤其是科学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湖南省张家界崇实小学南校(简称为“我校”)符凯瑞、鲁科、欧阳旭三名同学的《青石板上的化石研究报告》,获得了湖南省第3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其中符凯瑞同学荣获“金湘科技创新英才奖”,三名同学获得益于在老师引导下细心的科学观察和深入的科学探究。

一次课间,五年级1班的符凯瑞同学对我说:“老师,我和妈妈经常在河堤散步,发现河堤的青石板上有不少形状规则的图案,像宝塔,像竹笋,又像刀剑。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我妈妈也不知道。”我想了一下,说:“可能是一种化石。”符凯瑞接着问:“那是什么化石呢?形状那么规则,像用笔和尺画的一样。”我寻思这可以作为一个科学研究项目,鼓励他去考察和探究,便启发符凯瑞说:“青石板上的图案到底是不是化石?是什么化石?这就需要你和同学去考察和探究。”

课外活动时间,我带着符凯瑞、鲁科、欧阳旭三名同学,拿着相机、笔记本、直尺和笔去河堤上寻找和观察化石。河堤的青石板上有不少像宝塔竹笋这类人们习以为常、形状规则的化石,几个小家伙高兴地寻找着、观察着,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那样兴奋和喜悦。他们分好工,一人测量,一人记录,一人拍照。我还利用双休日,带领他们去郊外的采石场去采集化石标本。我们拿着小锤子、凿子、直尺等工具,在采石场细心寻找这种化石,经过艰辛地打凿、敲击,手都起了血泡,终于得到立体的圆锥形状的犹如竹笋的化石。在考察和采集化石的过程中,我旁敲侧击,启发他们:“这种化石为什么如此的规则?是动物化石,还是植物化石?”在我的启发下,几名同学思维活跃起来,提出一个又一个值得探究的疑难问题:这种动物或植物生活在什么时代?生活在什么环境里?它们的生活习性又是怎样的?它们吃什么?比恐龙时代是早还是晚?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采集,大家发现这种化石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形状规则,一头尖一头大,似宝塔,如竹笋,但仍然不知道这是什么化石。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呢?”三人思考之后,符凯瑞说:“可以请教收藏石头的专家。”鲁科说:“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欧阳旭说:“还可以问问中学的地理老师。”我会心地笑着给予肯定。

我带领这几个同学拿着采集到的化石和拍摄的照片,请市博物馆、市文物局、市教科所的专家和高中的生物地理教师鉴定,又经过网上进一步的查询和验证,终于弄清楚青石板上化石的秘密:原来,这种规则的宝塔形状的化石是几亿年前我国独有的中华震旦角石,比恐龙时代还要久远。

在考察和探究青石板上化石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把发现、质疑、研究、考证的过程,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最后写成图文并茂、洋洋洒洒几千字的科学研究论文《青石板上的化石研究报告》。

后来,我带着这三个孩子到省里参加省科技创新大赛。面对省里专家以及与会领导、老师、同学的提问,他们胸有成竹,对答如流,作为他们的老师、领队,我内心激动无比,欣慰无比,仿佛看到未来的科学家是怎样诞生的。当三个小家伙站在领奖台上胸前挂着金光闪闪的奖牌时,他们那种快乐、成功、收获的喜悦不言而喻。看着他们怀揣奖牌、满心欢喜的神情,我想:金光闪烁的奖牌自然光鲜、亮丽、诱惑人,但奖牌的背后隐藏着科学发现的艰辛,隐藏着勤于探索的毅力。要摘取金光闪闪的奖牌,探究大千世界的奥秘,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不但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勤于思索,敢于探究,更要引导和教育学生像牛顿发现苹果落地那样细心,像爱迪生发明电灯那样坚忍,像达尔文环游世界考察昆虫那样艰辛。

科学教师,要做一个细心人、有心人,不忽视、不放过身边的任何一个问题、一次观察、一个现象、一次实验,甚至一只昆虫、一片落叶、一本科普读物。它们看似简单,其实蕴藏着一定的科学知识或科学道理。科学教师应当从小处着手,从平凡着眼,抓住一切稍纵即逝的时机和貌似平凡、其实深邃的现象,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和创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省张家界崇实小学南校)

第5篇

一、培训相关情况总结

1.培训目的:强化科技教师的科学素养,开拓教师的发展视野,转变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教师辅导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为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更加蓬勃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培训方式和内容:专家讲座、模拟学习、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培训方法交叉使用,培训重在创设情境,促使教师在与他人充分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界定、分析与解决。按以下七个学科:数学、物理与工程、化学、生物、计算机、地球与空间、环境科学来设立班,一个学科一个班,共计七个班,每班参训学员30人左右。

3.项目支持:《中国科协“科教合作”共建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项目,该项目由中国科协、华东师范大学和全国60所项目实验学校共同实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从精英转向大众的当代中国普通高中教育研究》的子项目。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承办的此次培训活动是该项目开展的“项目孵化”的相关工作。

4.参与此次培训的相关人员:

二、本人学习体会

通过17号至21号五天紧张的学习,我感到自己的收获非常大,尤其为我今后进行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我将这几天的主要收获总结如下。

首先,我最大的收获是跟黄教授系统地学习了如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包括:设计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撰写研究报告、准备答辩等,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案例讨论和实战练习。通过学习,我发现了以前工作中的一些不规范之处,思路也更加清晰了。

其次,通过黄教授的讲授我知道了很多生物学的前沿知识,尤其是植物生理学和细胞工程方面的,这些资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和科研都是很有用的。生物学科发展很快,我觉得,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知识结构才不会陈旧。

此外,生物班只有我一个学员是来自安徽的,我认识了多位四川的同仁以及三位宁夏的同仁,从他们那,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第6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园区 产业集群 转型升级 社会资本

当前,我国产业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企业经营成本高企、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要求我国产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产业发展史与我国类似,且我国当前产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这些国家或地区都曾经遇到过,最终被逐一予以化解,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分析上述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和教训,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创新都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的关键。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体系建设须放在突出位置,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投、融、用相得益彰的创新文化和创新体系,将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水平,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1.战略意义

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通过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科技体制深化改革,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确保我国到2020年顺利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科技创新关键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和最根本的源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使区域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

2.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尤其是进入2012年以来,由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恶化,以及欧元区债务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使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日益显现。

2.1可持续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国家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各地方政府不可避免要面对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必然要通过探索“两化”融合发展道路,贯彻落实节能减排战略,破解土地、资金、能源等瓶颈制约,实现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2区域科技创新环境有待完善。一方面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动力不足。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011的研究报告指出,规模以上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民营企业则更低,远低于国际上5%的企业竞争力标准。另一方面,科技园区作为创新载体的地位不明显。省内现有园区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的分散局面,缺乏战略指导和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不足,无法形成统一的科技园区品牌优势,无法有效发挥科技创新服务的规模效应和产业的集聚效应。

2.3中小企业面临创业创新难题。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富有创新活力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以民营经济大省浙江为例,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已占全省的80%以上,财政税收、出口总额已占全省总额的60%以上,吸纳的城镇就业人数超过90%。但大多数中小企业普遍抗风险能力较弱,受到外部发展环境的影响较大。一是缺乏获取外部融资和风险投资的正规渠道,在内外环境因素相互制约影响下,中小企业融资压力急剧放大。二是人力资源成本攀升,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加剧了人力成本推动的压力。

这些情况和问题表明,要确保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竞争优势,浙江省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依靠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

3.建设目标

以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出发点,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原则,集合政府、科技园区、社会资本各方力量,建设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政策、企业、资本的集聚,形成优势互补的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的总体目标是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品牌,围绕“一个示范区,三个中心”的发展思路,使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3.1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立足既有品牌优势,以省内知名科技园区为核心,进行资源重组,力争成为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之后的新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

3.2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心。把握新三版扩容的政策机遇,围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科技园区的中小企业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一定数量的中小科技企业在新三版、以及创业板、中小板挂牌上市发展。

3.3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包括公共技术平台、国际化交流、人力资源、企业家群体培育、知识产权交易、企业信用评级、企业管理咨询在内的增值服务,改善中小企业创业环境,使服务涵盖到区域内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

3.4中小企业研究发展中心。依托国家及当地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智库资源,成立中小企业发展研究院,建立中小企业运行数据库,辅助政府决策参考和行业指导,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4.组织架构

第7篇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世界各国政府均把其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需要――在“创客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做”中进行的,需要做出具体的设计,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然后得出新的结论,再应用于探索创造中,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研究意义

前瞻性、推广性――“创客教育”有利于培养发现问题、鉴定问题、解决问题、自我指导、社会责任感、民主协商等能力。

实践性、指导性――在创客空间里,突破“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结合,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创新性、探索性――“创客教育”所引发的课程内容改革,必然也会导致评价机制变革。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理论依据:做中学――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在制作中学习――建造主义。

政策依据: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发〔2016〕43号)《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三、核心概念界定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

创客培养――为希望成为创客的人提供一切条件,促使其顺利成为真正的创客。

模式――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

四、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比较多,从不同侧面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支持。但是,还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就“中职学校创客培养模式”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因此本课题开展的“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创客培养模式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一)本研究的创新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 是较前沿的研究方向,有效促进学校教学变革。

(二)重要假设

中职创客培养模式与大学等创客培养模式应该是不一样的,当前还没有成熟的可供复制的中职创客培养模式,当前中职学校创客培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使更多中职生成为真正的创客,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满意度;培养一支基于“互联网+”的优秀“创客教育”师资队伍; 研究并开发出一批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创客教育”教学资源及教材; 研究并制定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众创空间建设标准及建设方案;研究并制定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创客培养方案。

(二)研究内容

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众创空间”建设实践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中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优秀“创客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创客教育”资源开发研究,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创客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中专、职业高中的创客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围

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创客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众创空间建设标准的制定。

八、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主要思路

“调查研究、理清现状,构建模型、典型先导”。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九、研究计划及步骤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6年4-8月):酝酿、调查、论证,确定课题的申报,完成并提交申报材料。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8年5月): 学习培训、调查分析、实证研究、总结推广。

课题研究结题阶段(2018年6月―9月),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结题资料,申请结题。

成果推广阶段(2018年9月以后):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在中职学校进行推广。

十、预期成果

(一)成果形式:研究报告、研究论文。

(二)使用去向:在CSSCI上发表5篇以上系列论文。

十一 、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建立组织:为了使课题的研究出成果,成立专家顾问组、课题领导组、主研组,并建立完善课题研究责任制。

研究成员分工:姜迪辉负责课题领导、协调及经费保障,李云负责课题设计、制定开题报告、实施方案和研究报告,张建川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廖瑞兰负责成员的培训工作,李绪寨负责撰写阶段总结。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本课题经费预算20000元。

总之,我们将严格按照《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细则》的规定,认真做好课题的管理和研究工作,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第8篇

第一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的主体之一。为促进我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发展,加强和规范其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目的:

1、旨在探索建立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缩短成果转化的周期;

2、面向企业规模生产的需要,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发挥其辐射与扩散作用,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3、面向重点和优势行业,以加速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为目标,有重点地支持一批科技水平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之成为带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第三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突出优势、制度创新、支撑发展”的原则,主要依托我市支柱产业、优势行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科技实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核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的民营科技企业等,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成“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科研开发实体。

第四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

1、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行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持续不断地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适应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和技术装备,并不断地推出具有高增值效益的系列新产品。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2、培训行业领域需要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全方位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3、实行开放服务,接受行业或部门以及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单位委托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和实验任务,并为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4、运用其工程化研究开发和设计优势,积极开展国内、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成为企业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依托。

第五条洛阳市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市科技局”)是我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我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

第二章申请条件

第六条申请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

1、依托单位应是在市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或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可以是单一独立的科研机构或企业,也可以是多个科研单位(包括高等院校)组合起来的群体。联合组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必须附有联合组建协议书,明确一个主要依托单位,以及各个依托单位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与运行中的权利和义务;

2、在某一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拥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基础和丰富的成果转化背景及经验并取得突出成绩,获得过市级及其以上科技进步奖,在市内同行业中有一定影响;

3、有健全的企业科技开发机构,至少拥有7人以上的专业从事工程技术研究和工程设计的人员,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人,有能够承担工程试验任务的熟练技术工人;

4、基本具备了工程技术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研究或实验室面积人均(工程技术研究和工程设计人员)8平方米以上,有必要的检测、分析手段和工艺设备;

5、拥有较强的技术资产和经济实力,有筹措资金的能力和信誉。在组建过程中能保证匹配资金的落实;

6、拥有一支改革意识强、敢于创新、高效精干、科学化管理的领导班子,有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

第三章申报程序

第七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应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围绕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合理布局,统筹规划,择优选点,采取“成熟一个、论证一个、审批一个”的方法建设,分期分批组建。

第八条凡符合第六条条件的单位,均可按照规定格式填报《洛阳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及《洛阳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附上相应的证明材料,一式四份报送市科技局。

第九条市科技局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论证或评估,并进行现场考察,对论证通过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正式批复,正式授予“洛阳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称号,制作并悬挂统一牌匾。

第十条对竞争性强,具备招标条件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重点项目,市科技局将采取招投标的形式组织立项,具体按照省、市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执行。

第四章运行管理

第十一条市科技局组织成立洛阳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领导小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接受其统一领导,受其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采取边组建、边完善、边运行的工作方式,其应逐步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配套的内部管理制度。运营一年以上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科技局将择优推荐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十三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依托单位的隶属关系不变,由依托单位自行管理,经济上实行单独核算,业务上受市科技局指导。鼓励有条件的申报单位直接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十四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全权负责中心的工作。中心主任由依托单位聘任和解聘,报主管部门和市科技局备案。每届任期三年,任期内不宜变动。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成立主要由依托单位、有关成员单位负责人以及主管部门领导共同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制定有关发展方向,监督审查财物预决算,协调成员单位及相关合作单位间的关系等。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需设立由依托单位和有关行业专家组成的技术(学术)委员会,它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术领导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指导中心确定研究方向,审定研究课题,监督经费使用,组织研究成果评价。技术(学术)委员会由5名以上成员组成,每届任期三年。成员由建设单位提名,主管部门和市科技局审核通过后,由依托单位颁发聘书。

第十五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每年应针对本行业、本领域急需的新材料、新工艺等关键技术问题,提出年度创新计划,提交技术委员会审议。

第十六条依托单位必须保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固定的编制,稳定的技术队伍,除配备一定数量的工程研究开发、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及高、中级技术工人等固定人员外,应积极创造条件,吸收国内外相关流动人员携带科技成果来实施成果转化、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和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经常与本行业或领域内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开展技术交流与研讨。

第十七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的专著、论文、软件等科研成果均应署中心名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及申报奖励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中心建设及运行期间所需经费筹集采取“单位自筹为主,财政拨款为辅”的原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充分利用依托单位现有的科研、人才等综合优势和基础条件,依托单位应成为其科研后盾,并为其提供行政保障和后勤支撑等。

第十九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实行“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主要通过其自身面向市内外相关行业、企业承接工程化研究开发任务(合同),实行有偿服务,并逐步实现科研—开发—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所取得的经济收益,主要用于仪器设备的更新、开展工程技术研究等自身事业的发展。

第二十条中心建设运行所需的财政拨款,应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购置必需的仪器设备、中心的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和人员培训以及收集技术资料和学术交流等,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新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及成套试验装备实行统一管理,并纳入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网共享。

第五章评估及考核

第二十一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于每年的一月底前,向市科技局报送本年度工作计划、上年度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和有关调查统计报表,作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考核的主要依据,市科技局将对中心工作计划执行情况不定期组织检查。

第9篇

研究性学习具有显著的特点: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个性发展、注重归纳、关注过程、淡化结果。

如我现在所教的这个班与以往的学生相比,他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对化学与生恬、与社会、与环境的联系关注得多丁。我们的第一个课题是“调查本地区燃料的种类、性能、发热量,价格以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提出合理使用的建议”对学生进行了一般性研究过程的示范,包括小组讨论、方案制定、分组收集数据、小组汇总数据、归纳整理结论、公开汇报,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的思维大大地拓展了。在第二次选题研究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再满足于课本上的“人体组织的主要元素、我国储量较大的矿物元素的调查的选题”,而是选择了一些很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臭氧空洞与紫外线辐射、土地过量使用化肥的调查研究、沿海地区加碘盐的食用状况调研分析……

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换是有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证。学科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在目标、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既有显著的区别,又存在着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过分夸大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差别,甚至对立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对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认识不清所致的。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活动、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结论为主要活动形式,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分析给出的和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较、类比和归纳。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的这种角色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的补充和延伸,是教师向学生展现人格力量,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展现智慧、艺术、毅力等人性化力量的良好契机。

二.落实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体现教师地位的转变

1.选题指导。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与所学化学知识相联系,选择反映事物本质与内在联系的主题为核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能拓宽、深化所学化学知识,浓缩化学研究过程,提高收集、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课题大体可分为三类“实验探索类、调查研究类、科技创新类”。

对于实验探索类的研究性课题应选择具有化学知识迁移和开发应用价值的课题,同时还应具有学生动手、能理解、易分析等特点。例如:喷泉实验的原理及其实际运用、海带中碘元素的检验、实验室制取氧气中不同催化剂制氧效率的比较等等。

对于调查研究性课题应选择与社会科技直接关联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关注社会、人文。如“市售补钙保健品种类、钙的存在形式和钙元素含量的调查”,“调查太阳能热水器的种类和原理、比较太阳能热水器和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的优缺点,分析太阳能节约电能或热能的量”等。对于科技创新类的研究性课题应让学生从发现问题中提出课题,“海水中船体防腐装置的设计”、“人类与宝石”、“清洁剂的原理及其改进”、“生活污渍的清洗试验”等。

2、研究过程的指导。

第一阶段(准备和指导),介绍课题研究的意义,明确课题研究的分工,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指导撰写研究计划,修订计划并明确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展示研究的部分资料,示范性地演示研究的浓缩过程。

第二阶段(指导开展研究),收集信息,组织人员分工,设计记录表格,相关人员到相关场所开展有步骤的调查或研究,并真实地记录第一手的数据资料,特别注重自己的猜想及结论的及时记录,在收集汇总信息的基础上开展组内交流,,撰写研究报告,对特别分歧之处应指导学生进行重复性调查或实验。

第三阶段(评价、交流、总结),在教师阅读研究报告或听取研究组组长口头汇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公开汇报交流、评价。在此过程中还应重视协作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指导,培养相互尊重的意识和共同合作的能力。

3、研究结果的评价指导。研究结果的评价重在研究过程的评价,研究方法的评价,研究过程中新点子、新主意的评价,研究过程中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完成研究任务的意志品质等的评价。

三、挖掘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探讨积极的评价机制

针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评价机制的原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1)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2)着重研究过程评价,更多地给予鼓励,重视态度、意志、品格的价值;(3)注意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促使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发展;(4)注意个人内差异评价,灵活运用绝对评价,促进评价体系由横向比较向纵向、横向二维体系发展;(5)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促使评价主体多元化;(6)重视研究小组内的评价,注重培养和谐的竞争与协作意识;(7)注重评语性评价,淡化等第评价,使评价内容更加人文化。

第10篇

关键词:中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生物化学;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已经应用到中医药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为培养中医专业人才,提高其综合素质,学校应创造适合中医专业的实验教学环境,为学生提升实践技能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技创新与协作能力。牢固掌握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对中医院校学生进一步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依据中医专业创造适合的实验环境

根据中医专业学生入学基础不同的特点,按入学录取成绩分成若干实验组。实验常用仪器每2人一组,自行保管使用,如有损耗及时补充。将所有实验仪器设备统一规划使用,使其发挥最佳的使用空间。因为招生扩大,现有实验室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验需要,由原来的固定时间上实验课,改为上午、下午、晚间循环利用实验室,提升实验室及实验仪器的利用率。将以往验证性实验内容,改为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构建中医专业实验教学特色为亮点

中医专业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为改革的亮点。利用多媒体实验教学技术,把生物化学常用的仪器设备、应用技术,离心机、比色分析、层析、光谱、电泳、PCR、自动生化分析等仪器的特点、正确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根据实验教学需要,呈现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上。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电泳、透析、超滤、沉淀、离心、层析、蛋白质纯化、基因芯片等应用技术利用多媒体,用动漫图画等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演示,较细腻清晰地分解表达知识的层次,使知识内容通俗易懂,既便于学生对知识记忆,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依据实验教学课程安排,由教师答疑讲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化学实验所需仪器结构、功能、使用注意事项,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适应能力。

三、以提升学生专业实验能力为目的

依据中医专业的特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注重专业基础性实验项目,增开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实验项目,以实验教学专业优势互补、科技创新促学科发展、实验内容合理完善为原则。实验教学改革应以实验教学大纲为基准,创造一种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每一名学生的爱好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宜自己的学习空间。针对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将来的研究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内容,设计不同模式的开放性实验项目,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需求,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要增开综合设计性实验,与以往各学科相似的实验项目有机整合,形成一系列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体现相关知识的连续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灵活地应用知识。综合性实验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点,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1.开设符合专业特点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在中医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开基础、综合、设计性实验,加设与中医专业学科密切相关的一些基础综合设计性实验,替代以往重复性、验证性实验,以适应今后科研、工作的需要。通过实验内容的扩展,增加生物化学基础、综合、设计性实验,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技能素质。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研究新的实验教学途径,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通过对传统实验内容整合、筛选、优化,顺应医学教育现代化的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高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加设研究性实验。中医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世界广泛的认可。生物化学有助于对常见病、多发疾病的研究,中医对疾病的预防、治疗起到了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化学的理论与中医临床实践相结合,将生物化学应用技术广泛用于中医研究的各个领域。根据中医专业发展的特点,开展研究型综合性生物化学实验。学生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独立实验,通过研究性实验改进学习方式,不仅使知识得以拓展,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养,还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3.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方针,通过教学提前进入临床、导师制教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体会到知识的不足,激励学生奋发学习。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技能竞赛、科技创新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学生知识沙龙、博士讲堂等活动。学生根据参赛实验内容自行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流程,查找数据,准备配制试剂,自行实验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等实验活动。科技创新竞赛为学有余力和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平台。科技创新推动了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了学校的地位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团队协作和科技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改革推进了实验教学发展,完善了实验教学设施,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发展提供良好保障,为学生提供最优良的实验仪器设备和适宜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态度和职业道德。培养中医专业生物化学的实验技能是中医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中医专业医学人才的重要方面。随着医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之路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武慧敏,郑晓珂,黄虞,等.中医院校生物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14,13(12):78-79.

第11篇

2003~2013年间,朱玮担任济南铁路局科协办公室(科委办公室)主任。这10年,对于他,工作充实且踏实。

任重道远为科普

在济南铁路局长期从事科技管理、科研开发和科普宣传工作期间,朱玮先后组织制定了《济南铁路局科学技术管理办法》、《济南铁路局科研计划管理实施细则》、《济南铁路局科技成果鉴定管理实施细则》、《济南铁路局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济南铁路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制度规划,建立和完善了铁路局科技创新体系。

在这些文件的制定过程中,他常常写到深夜,倾注了很多心血,并多次以各种形式征求各方面意见,认真思考推敲,反复精心修改,确保制定的政策措施能够符合实际、切实可行、见到成效。

朱玮积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由他组织开展的各年度“科普日”、“科技活动周”活动,是以宣传铁路科技为主线,结合各年度活动宣传主题,精心组织设计活动方案,在车站货场等地展示设计制作的铁路科技图片展板,利用铁路办公网举办网上科普知识竞赛问答,邀请知名专家举办高速铁路技术、TRIZ创新理论与应用原理等科技讲座,选购数千册优秀科技图书、期刊及编辑制作各年度济南铁路局科技成果汇编(光盘)赠发给全局各单位、部门学习参考。由于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广大职工的好评。

专心致志搞课题

为保障铁路安全生产、提高设备质量、促进运输经营,朱玮做了很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他组织编制了10个年度的铁路局科研计划,累计安排科研课题及示范推广项目561项,涉及经费4815万元;组织申报了铁道部科研计划课题,累计承担铁道部科研计划课题23项,涉及经费983万元;组织开展铁路科技成果鉴定(评审),累计通过省部科技成果鉴定14项,通过铁路局科技成果鉴定137项;组织申报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累计获省部级奖27项,获铁路局奖169项。

在科研管理过程中,朱玮组织审查筛选科研课题,了解现场需求,明确课题目标,组织审查课题组起草的研究方案;组织了审查修改课题组起草的研究报告、技术报告等结题鉴定技术资料,组织召开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会议;组织科技成果申报省部级科技奖的评审推荐和铁路局科技奖的评审表彰工作。

在科技工作中,朱玮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保持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他积极参与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取得了较好成绩。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他先后参与完成15项铁道部、铁路局科研课题,在研课题10余项。获得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济南铁路局科技进步奖。结合科研主笔撰写论文《既有线临时限速预警控制技术研究与试验》,发表在《中国铁道科学》2013年第三期上,获济南铁路局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

此外,2006年组织参与完成铁道部重大试验《CRH2等型动车组型式试验》和《列控综合试验》;2011年组织参与完成京沪高铁先导段第二阶段综合试验,受到了铁道部的好评,为高速、提速铁路发展做出了贡献。他还牵头组织济南铁路局专项重点技术工作论证,先后组织完成了“胶济客运专线自动售检票系统”等8个项目技术论证,为铁路局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建议。

积极探索求创新

以济南铁路局办公网络为依托,朱玮组织筹建了网上济南铁路局科技图书馆,于2007年12月18日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启用仪式,至今每月组织维护更新图书期刊内容,确保图书馆运行正常。馆内精心挑选收藏了有关铁路科技各专业技术领域和相关基础技术领域的电子图书6万余册、期刊论文518万余篇、技术标准近2千项,供全局10余万职工上网免费登录查阅,为广大职工学习铁路科技知识、查阅专业技术资料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大帮助。

在科技图书馆的建设运行维护管理过程中,朱玮组织了科技图书馆网络设备的选型、安装,网站页面等软件的设计制作,图书期刊的挑选、订购、导入,期刊、标准的更新,不断丰富图书馆网页内容,精心维护管理,确保运行正常。

由商务部和铁道部批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五届至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是朱玮先后组织参加的一项重要展会。他利用灯箱图片、文字、电视片、展册、实物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了济南铁路局铁路建设成果、先进技术装备、铁路客货运输服务、科技创新成果及科技新产品。展览内容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整体设计简洁大方,版面设计制作精良,提升了济南铁路局形象,得到了领导和参观嘉宾的好评。

第12篇

1高校科研统计管理的意义

高校科研统计就是用数字来反映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便对科研信息实行计量化管理,是一种对科技现象数量方面的调查研究活动,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制度和方法之一[4]。因此,高校科研统计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一是认识高校科研活动规律的有力工具。通过大量综合的统计数字与统计分析,用数字来说话,清楚地认识科研活动的规律性。二是开展科研业务工作的客观依据。从科研课题立项到完成、成果的社会影响及其转化效益等情况,都离不开科研统计提供的数据,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分析都需要可靠的数据[5]。三是学校科研工作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科研统计在管理科研的过程中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功能———统计服务和统计监督。统计服务就是学校科研统计为学校科研管理决策服务;统计监督就是科研统计要及时地为科研工作的科学管理提供反馈信息,全面准确地反映学校科研这一“车轮”运转的情况,以便管理者制定新的决策,排除运转过程中的故障。另外,统计监督也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学术腐败、避免重复研究的作用。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高校科研统计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既是高校科研日常管理和管理集成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科研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和服务学校科研的需要,更是高校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6]。为了解和掌握国内高校的科研信息统计工作的数字化管理情况,推进高校科研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本文通过对江苏高校科研统计管理现状的调查,总结分析目前高校科研统计信息数字化管理的经验和不足,具体研究大数据时代适合于高校科研统计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为国内高校科研统计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2高校科研统计信息资源数字化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2.1江苏高校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于2014年12月—2015年1月,采用网络调查方式,以江苏的各类普通高校为调查对象。截止到2014年底,分布在江苏全省各地的普通高校总数为134所,其中本科院校51所(部委属10所,省属30所,市属5所,民办4所,中外合作办学2所),高职高专院校83所(省属38所,市属22所,民办22所,中外合作办学1所)[7]。在实际调查中,从被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取15所本科院校、20所高职高专院校作为调查样本,所取样本兼顾“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地方普通本科及专科院校和民办院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专家信息、企业需求等科研统计信息和科研管理系统设置情况等。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表2所示。

2.2调查结果分析

2.2.1总体状况上述调查样本分布在江苏省的不同地区。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3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是江苏省经济发达地区,苏中地区(包括扬州、南通、泰州)次之,苏北地区(包括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的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因而,本课题的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能够反映全国高校的科研统计信息的数字化管理现状与水平。表1、表2显示,除1所院校的网页不可访问外,其他25个单位在其科研管理部门的网页有科研信息的统计管理栏目,占样本总数的71.4%;9个单位没有科研信息统计栏目,仅涉及学校立项课题、获奖等信息的简单报道,占样本总数的25.7%。各院校统计的科研信息主要涉及各级各类立项科研项目、、获奖成果、授权专利、制定标准、企业需求信息、内部专家信息等科研信息。在校内科研管理系统建设上,有20个院校已建立内部科研管理平台,占样本总数的57.1%;14个单位尚未设立,占样本总数的40%。部分院校的科研统计信息不仅体现校内科技信息,还关注社会需求信息。另外,本科院校的科研信息统计数字化管理工作总体整体水平好于高职高专院校,涉及的信息内容也较为详细而丰富。2.2.2主要成绩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可看出,高校科研信息统计工作的数字化管理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发挥作用。已建立的校内科研管理平善了内部科研管理功能,高校科研信息统计工作逐步走向自动化、集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科研信息管理水平在逐步提升。二是信息统计内容较为丰富。各个学校的数字化科研信息既有校内立项课题、纵横向科研项目,又有获奖成果信息、授权专利转让和专家学者信息等。三是科研信息统计公开化程度较高。众多高校在校园网站或其科研管理部门网页设置“科研成果”专栏,以分类统计的形式向校内外展示科研成果。四是科研信息统计管理工作重视产学研用的结合。一些学校(本科院校居多)专门搭建了成果转化系统平台或技术转移中心平台,以有效的信息统计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纵观全国高校科研信息统计管理数字化建设发展的原因,主要归结于:(1)信息化建设促进科研信息管理的数字化。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8]。科研信息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数字化建设成为必然。(2)数字校园建设加速科研信息化。数字校园建设是由学校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图书馆等各业务部门共同驱动、共同完成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科研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为学校科研管理和服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并已成为高校师生教学、科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9]。(3)产学研政的结合需要高校提供全面而丰富的科技信息。全国多个地区正在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这对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服务提出了新的高要求。为此,各级政府依托所在地高校的技术力量,并把高校纳入到本地区的数字化、智能化行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为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地方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加大科研管理力度,科研信息统计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2.3存在问题通过对调查统计结果的剖析,结合日常与省内外同行的工作交流,本文研究发现,目前高校科研信息统计数字化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科研管理系统利用率低。虽然大部分院校搭建了科研管理平台,但目前仅限于内部统计科研工作使用,校内外其他科研人员无访问权限,这阻碍了本校、本地区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导致同类项目重复申报、重复研究。二是信息统计管理意识不强。一些学校缺少科研信息的统计管理理念,仅利用单位网页,对立项课题、获奖成果和成果转化等情况进行新闻报道,尚未开展科研信息的专项统计和网上管理。三是信息统计内容有待完善。由于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各单位网站上公布的统计信息涉及的年度信息不齐全,自然科学成果信息多、社会科学类成果信息少,学校产生的很多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为政府提供的决策咨询报告等成果信息被忽视,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信息还没有列入科研统计范围。四是信息开放共享程度较低。学校承担完成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所产生的以及过去所积累的科学数据大多数仍搁置在资料堆、档案柜乃至流散在个人手中,没能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面向社会的科研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科研用户、企业用户对所需的数据无从查找。

3对策建议

在高校管理工作逐步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变革时期,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强化信息统计数字化管理意识,增强科研管理责任意识。以科研管理系统建设为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梳理学校科学研究活动各环节产生的科技信息,推动学校科研信息统计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3.1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科研管理系统

为完善科研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尚未建立科研管理系统的高校应尽快搭建科研管理平台;已使用科研管理系统的院校,还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系统平台的功能模块,增加科研成果信息分类统计和分类查询子系统,建立科研项目与经费库、论文库、著作教材库、获奖成果库、专利与标准库、科技成果转让库、专家信息库等专题信息统计数据库[10]。比如,南京大学的科研管理系统平台在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方面分别设立了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信息检索子系统,可以从项目名称、负责人等途径进行检索。一些学校已建或正在建设的OA系统应充分考虑科研管理子系统的校内功用和社会化服务功能,把目前相对独立的产学研平台作为一个子系统,整合到学校科研管理的大系统中,以满足校内科研信息的统计管理和查询的需要,同时满足社会科技人员、企业研发人员、企业管理决策者等用户的科技信息需求。

3.2充实科研统计指标的信息内容

目前高校科研统计的基本指标是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科研成果),科研投入主要是科研经费,即当年实到科研经费(指当年拨入的科技和社科经费总和);科研产出的3个统计指标是论文论著(科技类、社科类)、鉴定与登记的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11]。在各个单位网站能够看到的科研统计信息很少涉及学校的科研投入或到账科研经费,涉及经费内容的至多是获批横向项目的资助费用。为有效发挥科研统计在科研投入与产出效益核算方面的作用,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把立项研究项目的资助费用和单位配套费用在公众可访问的项目管理模块予以公开,一方面发挥公众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鼓励本单位职工合理使用经费,多出科研成果。对于科研产出即科研成果的信息统计,必须对科研产出的各类成果进行科学的汇总分析,既有按类按年的详实统计,也要有成果变化的动态统计,同时兼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信息的统计。比如可转化成果的统计信息,一定要在单位网站的相应统计公告栏有详细的反映;已转让的专利等技术,要有转让时间和受让单位等信息,以便于企业用户引入新技术成果进行新产品开发,切实推进校企合作;研究与咨询报告的统计既要包括正式提交给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也要有相关成果被采纳的信息统计,这是高校科技智库信息资源建设的需要。对于学校专家信息,目前仅有部分高校从事这方面的统计工作,众多高校可以把校内专家信息提交到数字化管理平台或网站专家信息专栏,因为技术专家对地方科技创新驱动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专家信息统计具体以学校有名望的学科专家为基础,整合其他各方面专家资源,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专业、高质量的“专家库”,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校外研发机构、企业管理者等与校内专家联系的枢纽,利用学校专家学者的特长服务于社会[12]。

3.3促进统计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