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教学教研

中学教学教研

时间:2023-04-18 17:45:07

中学教学教研

第1篇

英文名称:Teaching Research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21-1396/G4

邮发代号:8-23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改革探索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的全面实施,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有计划地进行,《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改变。这不仅仅体现在教材的变动,而且对从事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数学课程改革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变化体现在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上,提出了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改革教法的要求。这些变革相应地对培养中小学教师后备军的高师数学专业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培养数学教师基本数学教学技能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以下称《教法》)课程必须适应《标准》的要求。然而,很多高师院校数学专业的《教法》课程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却反映迟钝,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课程的教法陈旧,不能及时体现《标准》的新要求,结果是学生学习前对该《教法》课程期望值高,以为能寻求到把握最新数学教育的金钥匙,但随着教学的深入,传统的内容与教法逐渐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以至于在实习、求职试讲中与中学的要求脱节,最终失去课程设置本来的目的。如何改变现状,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满足学生要面对残酷就业竞争的要求,笔者认为,《教法》要从实际出发,在教学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改革。

一、开展《标准》专题学习, 更新教学观念

为推动高师数学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首先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师院校教师在头脑中要时刻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高素质的教师,要改变别人,必先改变自己,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师的自我定位应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应从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形式从封闭式转化为开放式的三个转变,只有进行观念的充分准备,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才能在教育环境中掌握好方向。其次是组织学生学习《标准》理念、课程目标、评价方式,开设《标准》专题学习并积极开展讨论,分析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角色、能力、工作方式、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数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结合《标准》改革《教法》教学内容

1.结合课改,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

数学和数学教育都在不断地发展,教法与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还不很协调,有些教学内容陈旧,未能与当前的思想观念、生活实际和学科的发展同步,没有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理论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应走出课本,在保持《教法》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增加数学教育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该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状况,形成较为先进的数学教育观念。同时特别要联系目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实施现状,介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法》要在学习《标准》的前提下,开设中学数学发展的专题课程,明确符合时代发展的课程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紧跟时代的要求,实行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的开放,建立开放型知识结构。

2.对《标准》新增内容进行研究

新的中学数学课程在内容上有了重大的变化,突出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标准》强化了概率统计,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有些具体内容在教法课程中从未涉及乃至现行的高师数学课程中较薄弱和不能完全覆盖。如,算法、框图、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开关代数与布尔代数、优选法与实验设计、风险与决策、数列与差分等[1],结合其高师专业课程的相应改革,专门补充讨论新增内容设置原因,正确把握《标准》对新增内容的定位,并对其教法及相关问题开展讨论研究。

3.调整教学顺序

《教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开设的,通常是先学习了解研究对象、任务、特点,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讲教学原则、逻辑知识和教学方法,最后介绍中学数学教学工作[2]。如果先让学生明确中学数学教学应做哪些工作,再介绍做该工作具备的知识、原则、方法,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素质与课改要求的差距明显显露出来。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要具有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其变化的实质就是教法、学法上的改进,教法与学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许多有效的学法正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高师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高师生经历“大学教法—学习方法—中学教法”的过程,作为《教法》课,更应该在新的教育教学观指导下从“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中解脱出来,运用探究、参与、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从被动听、做笔记、围绕解题、练习、考试关心分数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转变。

1.强化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面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选取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引导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分析常规教学模式,并探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探究式数学教学、数学质疑教学模式、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型数学教学模式整体教学与范例教学)[3];学习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深入学习分析案例中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既可体现学科特点,又可将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知识运用其中,学生又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创造性地获得学科教学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决策能力,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充分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观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未来教育教学的反思精神,发展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使他们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进而形成一定的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2.加强分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标准》提倡使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体会信息技术不仅作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更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加强实践环节中的理论分析和技能培训

《教法》课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师范性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技能。然而,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要体现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就应该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机制,创设一种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活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开展合作交流的研究性活动中把握数学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然而,长期以来,《教法》课重理论轻教学技能训练,同时大学在追求学术高品位时,不可避免地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因此,教法课程必须由重理论轻技能转向借理论促技能,并将其作为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其理想的改革方式是实行开放式教学,发展专业发展学校,让学生经常到中学去见习,参与教研和教改活动,尝试教学设计和实施。这是一种互惠的行动,它不仅有利于大学教师、学生和中学教师双方的专业提高和发展,而且对师范生的知识应用和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但由于教育体制和条件的限制,这种方式难以实施。因此,在目前的状况下,只有加强和改进教学活动,活动始终以尝试教学设计、模拟课堂教学为中心,同时兼顾专业和技能的训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个人的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具体做法:改变将《教法》课与试教课分离的现状,在《教法》课学习理论的同时,就开始分小组对中学的典型课题进行试讲,小组既作为教学基本功训练小组,又作为学习理论小组和反思研讨小组。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下形成一种合作交流、相互切磋、共同发展、和谐统一的学习氛围,增进知识的应用,在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对理论的认识,继而在以后的全面试讲和教育实习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反思阶段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矛盾与分歧,例如结合《标准》理念,分析《标准》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以及不足等,提出研究探讨课题,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能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式和手段,善于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既能从事数学教学又能从事数学教育科研的高质量的数学教师[5]。

五、实行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教学观念、内容、方法的改革,《教法》所采用的传统的一张考试卷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已经无法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效果,因此,评价内容和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完善。一方面,利用多渠道多种方式评价,如采取笔试、口试、教学研究小论文三结合的方式评定学生成绩,具体可包括课堂讨论、小论文、调查报告、平时作业、动手作业、课堂示范、书面考试等方面综合评价作为最后成绩。另一方面,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平时成绩比例增大为30%,期中和期末各占20%、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等成绩,期中和期末考题改封闭型占主体为开放型占主体,主要考查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平时就积极投入到教法课的学习与活动中,促进教育理论的掌握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初步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振威,章士藻.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3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 教学 情感教学 研究

一般定义下的教学过程指的是教与学之间信息传递及反馈控制的过程,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间心灵碰撞及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是人特有的一种机能,对客观事物持有不同的看法而产生的不同心理变化及行为。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会促使对事物认知欲望的不断提升,而消极的情感则会使人对事物失去认知、探索的兴趣,扼杀其积极性及创造性,使人生变得枯燥无味,失去光彩。美国心理语言学及教学法研究者Krashen认为,情感因素是人对外界输入过滤的元素,学习情感因素会对语言的习得产生重要影响。即加速语言习得或者阻碍语言习得;所谓的英语情感教学就是利用情感因素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英语学习情景,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及效果,使学生在优越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地发挥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英语兴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实施英语情感教学进行浅显分析,望能对有关中学英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以情感动学生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多数的教师都是按照传统的满堂灌方式传授英语知识,很少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融合融入。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死板地传授英语知识,有时候因为教师个人因素上课时情绪不稳定,一旦遇到学生对知识点不理解的情况就会大发雷霆,学生在紧张的压抑的气氛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国外的有关心理学家曾提出:在人的信息表达过程中表情是情感表达的信号,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容易被人接受的表达方式。所以,中学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体力行,用和蔼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让学生在情感浓郁的氛围中积极地学习英语,接受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对于部分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此类学生的学习习惯,查找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应地对于学生方面,只要认为老师重视自己,尊重自己,他们的心情会变得很愉悦,乐于学习,乐于进步。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性来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而不是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过于偏爱,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冷漠,应一视同仁,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及心理、道德培养为目标。教师应在课余的集体活动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不善于交流沟通的学生,更应该鼓励他们参与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传递给老师和同学们,让他们迈出自己封闭的世界,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对人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研究教材, 挖掘情感因素

在情感教学中,教材是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饱含情感的元素,其中情感元素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教师应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发掘教材中精华部分,融入自己的情感,设置合理的教学场景,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情感氛围中,让教师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般来讲,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包括显性情感因素和隐性情感因素。显性情感因素指的是利用教材中富含情感因素的图文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到情感因素。而隐性情感因素是指教师利用教材中的饱含情感因素的文章片段,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然后教师给予合理的指引,让学生自己发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这就是所谓的隐性情感因素。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在注意自己的言行的同时还要合理利用显性和隐性情感因素,双管齐下,培养学生挖掘情感因素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使学生内外兼修,即提高学习的同时也塑造了良好的情感态度。

三、积极评价, 升华情感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客观反映,客观判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不仅是对自己教学质量的检验同时也是发现教学中存在不足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对学生的信心有直接的影响。科学的评价能够增添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而错误的缺乏客观辩证的评价会造成学生学习信心底下,影响学习乃至后来的人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教学评价,客观科学地对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做出评价。在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英语评价体系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评价内容发展为课堂教学评价,单元评价、学期评价、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不管是任何形式的评价都要尊重客观事实,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勇于实践,从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结语

总而言之,情感教学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用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情感浓郁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中学英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情感教学方法,融入自身情感,身体力行、客观评价,为培养祖国的未来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莉.关于中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第4篇

1.配合区、市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全力实施自治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督促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开设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严禁挤占、挪用体、音、美、地方、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薄弱学科课时,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学校考评的项目之中。

2.认真落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加强常规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确保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教研室深入开展常态课堂的调查研究,定期不定期地抽查教师的备、教、辅、改、考、评、研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反馈通报,各校要继续加大常规检查力度,使课堂教学常规的管理逐渐精细化,本学期教研室将对各校常规教学进行全面督查。

3.完善备课组建设。转变集体备课理念,充分发挥好集体备课的优势,积极开展集体备课研究,加大对集体备课过程督查。备课中以教学过程的预设与生成、出现问题的修正等作为交流反思研讨的切入点,主备人与同组课任教师互谈互评,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同时要抓好教师个人的二次备课,杜绝一人备集体用的现象出现。

4.结合市“基础教育提升质量年”活动。补充完善“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

二、创新教师培训形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以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为重点,教师培训方面。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为着力点,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既请进来,也要走出去;既有集中培训,也要分散学习;既要骨干引领,又要个人自修;可以是师徒结对,也可以是网络拜师,不断创新培训形式。

1.继续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形成学习型群体,师生共同养成自觉读书习惯,提升文化品位。

2.组织各级骨干教师参加区内外培训班学习;

3.继续在总结2010国培计划经验的基础上。组织中小学音体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参加脱产置换、短期离岗及远程网络培训等“国培项目”研训学习。学校要制定保障措施和考核细则,做好督促、检查、评价工作,确保今年国培项目顺利开展。

4.组织特岗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对特岗教师进行教学常规、教材分析、观课与议课、有效教学、师德修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特岗教师把握课程标准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集中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听课、上汇报课、研讨等活动,帮助特岗教师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技能。

5.组织继续教育二级培训。结合教学实际采取讲座辅导、互动交流等形式开展二级培训工作,九月中旬进行我市继续教育二级培训,此基础上各校做好校级培训考核工作,保证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十月份做好继续教育的考试组织和阅卷工作。

6.深入开展课标、教材、教法学习研究活动。各校在开学两周内结合本校实际认真进行质量分析,进一步做好教材教法专题教研活动。

7.做好音乐、美术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音乐、美术学科今年实行分课教学,学科教研员在做好本市教师培训的基础上,主动邀请出版社和区内外专家来我市对学科教师进行教材培训。

三、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积极探索实施高效课堂的策略和方法,以“创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真正体现“以学定教、为学而教”教学思想,教研员要加强对高效课堂的研究和指导,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及时发现、指导和解决问题。

1.学校层面的达标课”展示活动。开展达标课、创新课活动,即以学校为主体。各学校要成立由骨干参加的教师“达标课”工作指导和评议小组,制定评议工作表,通过达标课的形式,探索高效课堂策略,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并推广。学校在完成“达标课”展示活动后,可按10%数额公示并上报教研室,参加市示范课的比赛。

2.校长要带头参与“达标课”展示活动。此基础上上报并参加市中小学校长课堂教学大赛”

3.开展教研员集中或分散蹲点“磨课”活动。按照“备课-上课-评课-展示-总结”为工作基本线索,从各学校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不断创新教研形式。提升教育科研质量

1.继续开展联片教研。促进城乡教学质量共同提升,继续开展以四小、二中为中心的教研基地建设,通过中心辐射、校际互助、学科互补、以强带弱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本学期各学科组织市级以上教研活动一次,片区教研活动每月一次。

2.加大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开发的力度。组织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研讨会、学校课程建设现场会,推动我市学校课程建设。

3.继续深化重点立项课题研究。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各校要围绕各类立项课题。做到内容充实、过程扎实、资料详实、成果真实,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果。教研室将在本学期择机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专项评比、验收等工作,并积极推介学校的研究成果。

4.各学科要有计划的组织基地学校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到对口学校紧紧围绕“创建高效课堂”开展集体备课、现场观摩与点评、专题讲座等活动。做“影子”教师。各校定期向基地学校选派教师观摩学习。

5.各学科继续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教、交流、研讨、评比等活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做好骨干教师的使用、考核和评价工作,骨干教师在专题讲座、课堂示范、送教下乡、教学点评、跨校带徒等工作中。月底将各校骨干教师考核资料及考核情况报教研室。

6.适时以专题形式在网上开展在线交流研讨活动。加大网络教研的专业引领力度。

7.继续组织好期中和期末各学段质量检测的考务和统一阅卷、成绩分析工作。

8.做好高考、中考备考工作。组织高中教师参加辅导班和研修班,教研室要搭建平台。择期组织毕业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交流研讨等,探索毕业班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要研究历年高考、中考命题的趋势、动向,与区内名校加强沟通,获取前沿信息。

六、其他工作

第5篇

一、实验探究

在文化课教学中,化学是要求学生借助于实物动手操作比较多的学科。除信息技术外,化学课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要求也比较多。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化学实验比其他学科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鲜的事物能够给人以比较强的刺激,而强烈刺激能够使人兴奋,对该事物产生兴趣。数学作业,学生可能一周要做五六次,而化学实验一周可能做一两次,或者一次也不做。做化学实验对学生来说那就是新鲜事,能够使他们产生激情。另外,化学实验常常有奇迹发生,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往往能使他们兴奋不已。例如,教学硝酸的氧化性。让学生在两支试管里各放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的浓硝酸和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插入另一个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里。反应片刻后,将加稀硝酸的试管上的胶塞拔掉,使空气进入试管,再塞好胶塞。学生会看到,加入浓硝酸的试管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加入稀硝酸的试管,反应并不明显,按照常理思考,拔掉胶塞后,试管里进入无色的空气后,反应应该更加缓慢,结果反而有红棕色气体出现。像这样出人意料的迷团,常常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于化学实验,老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操作,自主探究化学的奥秘。因为实验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他们在发现新知识后,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胜利的感觉,会驱使他们更加喜欢化学。

二、设扣激趣

设扣就是人为地制造出其不意的结果。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表现手段。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情绪与心理落差有关,心理落差越大,人的情绪变化就越大,心理落差越小,人的情绪变化就越小。人们在接受事物的时候,总会根据当时的情况,结合自己的经验,对事物做出自认为合情合理的推测,如果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所料,就会产生自豪感;如果事情的发展出乎自己的预料,就会造成比较大的心理反差,使人为之一振,产生一个兴奋的高峰。设扣的目的就是误导人,故意把人的思想引向歧途,制造出较大的心理反差。所以,设扣能够激发人的兴趣。

化学知识有很多地方可以设扣。就拿金属来说,在人们的心目中金属是固体的,可是,偏偏汞是液体的;多数人认为,金属元素以化合物状态存在于自然界的理由是金属比较活泼,然而,黄金偏偏是以单质的形态存在于自然界的;一般人认为,铁是坚硬的,掺进杂质会降低它的硬度,事实却恰恰相反,在铁里加入适量的碳,铁将更加坚硬。水银的物理性质,黄金的自然存在形式,铁的属性,都有超乎常理的情况。正因为它们超出人们的常规认识,才容易造成心理反差。也就是说,比较容易设扣。设扣的前提是所教学的知识与人们的常规认识之间存在差异。如果所教学的化学知识与人们的常规认识是一致的话,那么设扣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老师的任务就是设法加大这个差异,在学生的心里造成更大的心理反差,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联系实际

化学课的教学不能够照本宣科,老是让学生观察实物,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做实验归纳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的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学生对化学感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外界的强烈刺激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有比较大的心理反差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有对化学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诱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在这些因素中,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是产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不竭动力。

追求有效劳动是人的本能,也就是说,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是有用的。如果人能够感受到自己付出的劳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是有用的,他就会积极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如果他不知道自己的劳动有什么用处,当然不会热情地去干这些事情。学习化学也一样,学生知道自己学习化学的用处,就会喜欢化学,积极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如果他们不知道自己学习化学的意义,就不愿意为此而付出无谓的劳动。反映在学习上,就是对化学不感兴趣。化学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学生会感到学习化学对自己有用;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会感到学习化学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用;联系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学生会感到,学习化学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用。这些都会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结合实际教学,化学能够使学生获得强烈的荣誉感。化学充满整个世界,我们都生活、工作在化学的包围中,但是很少有人去研究自己周围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以及物质生产的化学过程。我们的学生研究了自己周围的化学,并有所收获,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就比别人更透彻、更深刻,就能产生优异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使他们对化学表现出比较高的兴趣。

第6篇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思想,继续发扬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推动和深化课程改革,认真做好教育科研工作。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增长点。

二、工作重点:

继续加大教育科研和素质教育的力度,以塑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先导性和高效率为宗旨,以推进课堂教学素质化为中心,行之有效的开展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研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优化活动课程与环境课程的育人功能。在研究中谋发展,在研究中求创新。通过教育科研的指导,努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切实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三、实施要点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增强教科研意识

⑴ 加大“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宣传力度,通过集中学习和考察等活动,宣传“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全校营造“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良好舆论氛围。

⑵ 抓好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每周利用教职工例会时间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信息动态,课程改革有关信息以及教育教学形势分析,积极传播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信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增强全体教职工的科研兴校意识。

⑶切实有效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对于新教师,注重以实践任务为主线;对于5至10年的教师要突出知识的更新和实践经验的反思,旨在形成教师的自我意识,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对于中高级教师要以教育科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重点,实现“通过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促进他们由‘经验型’向‘专家型’教师过渡”。探索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积极推进科研兴校进程。

2、强化常规,夯实基础,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加强常规教育教学管理,确实做好年级组的教研活动是提高教科研水平的基础,我校将进一步规范常规管理。

⑴ 继续完善教师公开教学交流制度,及时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全校每位教师都必须上一堂公开课,做到课前有准备、课后有评价,切实把教研抓到实处。

⑵ 定期举行新教师指导课、骨干教师观摩课,做到有个案研究,有教学讨论与小结。每次活动由各备课组集体备课,由主讲教师在全校讲课,各学科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不断丰富认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⑶ 加强备课组建设,落实备课组“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切实抓好集体备课制度。

⑷ 加强与兄弟学校教研交流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与兄弟学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

⑸继续开展校级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课、优秀论文教学“三优”的评选工作,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常规展览、评选优秀备课组等活动,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⑹积极为青年教师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3、以老带新,注重培养,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⑴ 继续推行“新教师——指导教师制”,以老带新,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⑵ 鼓励教师、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师资学习或培训,为教师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机会。

⑶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组织他们在本校开展举办讲座,上示范课等活动,并且不断培养校级学科带头人。

⑷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属师范专业与教师所教学科紧密相关的提高学历层次和第二学历教育的学习。熟悉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⑸组织优秀教师参加课题研究。

4、加强领导,建立制度,提高“科研兴校”成效

⑴ 定期召开“科研兴校”领导组会议,研究和探讨教科研阶段情况。

第7篇

目前,基础教育整体仍处于转型期,包括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转变,旧教材向新教材转变,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向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和学习形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具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转变,学生由消极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学习的转变。教师是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及时了解我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教学的情况,有助于有的放矢地把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20*年9月至20*年4月,教师进修学校和各中心校、县直校、幼儿园一起,对全县一线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现状做了较全面调查和统计,建立起“**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信息监测系统。”此次调查对象包括3380名教师和学校部分教育干部,基本上概括了我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全部,调查是真实、有效、可信的,在我县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另外,教师进修学校在2005年10月至20*年11月,分别对大杖子乡、挂兰峪镇、大水泉乡和北营房镇的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培训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取得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基本情况

⑴性别和年龄结构

从表中可以看出,女教师占51%多一点,性别结构基本合理;31岁至50岁教师占65%,说明这一年龄段教师已成为我县教师的主体,这部分教师从教时间较长,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有利于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占21%,而且大多已接近30岁,其中26岁以下的教师仅占5%,这说明我县教师的年龄结构已出现断档,年轻教师数量少,教师后备力量不足,这会严重影响全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⑵学历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专以上学历占77.58%,教师学历提高的积极性很高,中学一线教师的学历达标(大专)已接近100%;中师学历人数为719人,说明近61%以上的小学教师已经取得了大专学历;研究生比例很小,仅为0.38%;还有702名教师属非师范类学历(包括非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直接到学校任教或是原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在职进修的学历属非师范类院校的)。这部分人当中已有309人参加了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非师范类在职教师教育类课程培训与测试”。

⑶职称结构

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65%多,以成为主体,但高级职称比例偏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大教育科研力度,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新路,注重总结经验,多出教学、教研成果。

2、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状况

⑴教师任教情况

结果发现四分之一多的教师专业不对口,教非所学,学非所用。绝大多数小学教师为兼职教师,很大一部分农村小学校点教师存在一人把一班的现象(即教这个班的所有学科),兼职即牵扯教师精力,增大工作量,又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从上述两方面就能明显呈现出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我县正在实施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及学区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⑵教育科研情况

申报自己的科研课题并实验(上级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认可的)

承担科研课题并实验(上级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批准的)

论文

发表(正规教育刊物)

奖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调查统计发现,申报自己的科研课题并通过上级教育行政或业务部门审批后进行实验的课题主持人有395人,占全县教师的十分之一多一些,承担上级制定课题的课题主持人有152人,占近4.5%,说明全县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较高,参与人数较多(联同课题参与者),而且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比例大,说明部分教师已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共有876人在各级正规教育报刊发表过教育教学论文,有316人在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优秀论文评选中获过奖,两者共占全县教师的35.2%。仅有近3.63%的教师在国家级刊物上,而80%的教师没有论文在市级以上正规教育刊物上发表过,反映出教师的教研能力还参差不齐,很不平衡。所以广大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努力做到以科研促课改,以课改促提高。

三、思考和建议

1、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从调查中发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县城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乡镇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较低,而新课程的实施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期待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知识结构,教师不但具有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还应该了解学科前沿知识,不断扩大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是能力结构,不但表现为一般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的能力,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等。调查发现,多数教师非常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渴望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要求则更迫切。对于教师的这种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具体措施,如提供一个城乡学校教师交流的平台,建立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联谊制度(各乡镇可充分利用学区内的优秀师资),联谊学校双方每年选派教师,定时到对方学校进行教学交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事先确定时间和地点,确定要研讨的教学问题举办研讨会,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解决,使新的教育思想得到传送,先进的教学经验得到交流,教学资源得到共享。搭建这样的平台,不仅使学校建立一种新的学习机制,更重要的是可以督促教师去学习、去反思、去主动发展自己。这无论对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还是对农村学校的未来发展都是重要的。这种交流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暂的,是实质性的而非形式化的。只有当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提高了,全县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才会提高。

2、要指导教师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构建开放的课程结构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构建开放式课程结构,要求教师要充分重视和课本联系紧密的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各有特色、各有侧重的校本课程,从而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各学科只有通过自己校本课程的组建,才会不断拥有和更新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样才会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否则,他的教学就可能是刻板的、缺少个性的、缺少活力的。调查可见,有些教师还不能充分利用电脑网络查询课程资源,很多教师没有订阅学科教学杂志,很多教师还处于想搞研究苦于没有资料可查的状态。课程资源可分为有形的课程资源和无形的课程资源。根据了解,教师们通常多注重的是有形的课程资源,如电脑、各种教具、标本、音像资料、课件、相关图书刊物等,而现代教育形式也要求教师同样要注重和善于利用无形的教学资源,即非实物的教学资源,是指学生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学科有关的社会新闻热点及身边熟知的事情,等等。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已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关心现实,对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事情最易产生兴趣,这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掘、使用。另外还有教师之间的合作、经验交流、信息的传播,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源。教师拥有了相应的教学资源,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学校课程的创造者、生成者和主体,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知识,最终达到构建开放式课程的目的。

3、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培训质量

我县30岁至50岁的中青年教师占64%,说明这部分中青年教师已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因此,加强中青年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非常重要。从战略的角度讲,人力资源是学校的一种长期财富,其价值在于创造学校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所以必须制定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学校要面向未来储备师资,通过在职培训、相互交流、外出学习等多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师资队伍,建立教师队伍的梯队,争取做到成熟一批、培养一批、开发一批。这对于改变我县教师年龄结构断层,农村中小学学科师资不配套,后续力量不足的现状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加强教师培训,既是教师的需要,更是学校的需要,而且首先是学校的需要。它是对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手段,就学校而言,教师培训是具有高回报率的人力资源投资。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参加在职培训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学校要从战略高度上认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校。所以,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给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结合校本教研搞好教师培训;充分利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年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题、内容,认真组织教师的全员培训,避免流于形式,应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第8篇

研究型学习与研究型教学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诸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仍未被应用于财政学课程中。将研究型教学方法引入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够帮助学生完成预定的专业学习任务,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

关键词:

财政学;研究型教学;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多所高校提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研究型学习与研究型教学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诸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深度梳理后发现,研究型教学目前尚未被应用于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中。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与财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相对应,财政学作为一个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财政学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对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研究型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各学科中的应用情况

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主题为“研究型教学”的论文,共检索到论文2420篇(截止到2015年9月)。主题为“研究型教学”的论文最早出现于1996年,此后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超过35%,如图1所示。这一现象说明研究型教学方法在我国课程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张安富于2012年发表的“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一文。文中提出“应强化研究型教学的意识,转变教学范式,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1]。从检索结果看,研究型教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外国语言文学、数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物理学、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等学科,如图2所示。例如,于歆杰等在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中进行研究型教学,认为研究型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2]。

范钦珊等提出在基础力学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需做到“教学内容重在学术深度、教学过程重在启发与互动、课外学习重在研究、考试考核方法重在刺激思维鼓励创新、教育技术的应用重在与课程整合、实验教学重在自主设计”。李桂娥借鉴剑桥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经验,从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出发,以创新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型教学[2]。范钦珊等指出清华大学自2001年就开始在“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教学中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尝试[3],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陈侃等运用课堂观察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本科课堂上实际体现的研究型教学主要表现为从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氛围、鼓励批判和探索、以问题为中心激发探求欲、结合当下应用实际、介绍研究过程和成果等五个维度。然而,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深度梳理,发现“研究型教学”目前尚未被应用于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2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手段单一。尽管目前本科财政学课程已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但是这种方式仍以教师为主,偏重对财政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如果片面地认为使用了多媒体设备,就是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创新,那么多媒体教学不过是从黑板作为载体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方式依旧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在财政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例如任传普、郑洁[4-5]。然而,受限于本科生财政学课程案例教材的缺乏,案例教学效果目前仍难以保证。

第二,教学内容滞后。在当前的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体系,过分强调学生对财政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缺乏对财政学研究前沿进展的跟踪,缺乏对当前公共财政问题的深入分析与解释,使得学生对财政学的理解浮在表面,不清楚政府为什么要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不理解政府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和社会进行调控,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无法透过现象探索财政本质,达不到揭示支配这些财政现象的规律的教学目的[6]。

3研究型教学方法在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

针对目前研究型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运用的情况以及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研究型教学方法引入财政学课程中,有助于弥补现有教学方法的不足,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第一,以研究型教学带动研究型学习为理念,以推进课程论文写作和PPT演示为手段,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在“导论”教学过程中增加中英文文献的检索方法、数据搜集方法等内容的讲授,并在该章内容结束后列出若干课程论文选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自行选题,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搜集数据、分析问题,并在课程结束后提交课程论文。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组建“财政学兴趣小组”,由任课教师担任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报名参加,吸引部分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参与到兴趣小组中来进行研究型学习。围绕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财政问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QQ、微信等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开展科研训练,通过“干中学”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在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以“收入分配的衡量”为例,按照自然班级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围绕“在校大学生贫富差距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并将调研结果制作成PPT在课堂上演示,演示结束后留出一定时间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如图3。

第二,以研究型考核方式检验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的效果,研究型考核方式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财政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的效果需要研究型考核方式来进行检验。课题组将通过课程论文质量、课堂PPT演示效果、期末考试成绩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杜绝死记硬背,鼓励自由探索、提倡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的财政问题。课程论文质量主要由任课教师从学习态度、任务量、创新性、内容质量和撰写质量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课堂PPT演示效果采用德尔菲法,教师评价(权重60%)、学生自评(权重20%)与同学互评(权重2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将降低客观题的比例,加大主观题的比例,将客观题比例控制在20%以内。课堂PPT演示效果的教师评价以PPT演示前的准备情况、PPT演示情况、PPT演示结束后的互动交流情况三方面的考核相结合,合理分配各项权重。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均采用课题组设计的量规表进行评价。量规表的设计侧重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四大项,每项再设计2~5个二级指标,如图4。

总之,将研究型教学方法引入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够帮助学生完成预定的专业学习任务,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包括独立研究能力和团队研究能力,同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和PPT展示,提升了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以及口头表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安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1):65-67.

[2]李桂娥.研究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6):90-92.

[3]范钦珊,殷雅俊,陈建平,等.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创新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3(5):23-25.

[4]任传普.案例教学在《财政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177.

[5]郑洁.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优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9):53-55.

第9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研究;意义;思考

一、教学研究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规律、原则、方法及有关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对中小学教师而言,通过教学研究,可以架起课程理念和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从而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提炼和传播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教学研究还可以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体现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研究的形式

1.参与式研究。参与式研究的特征是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研究框架不断调整,课题多为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十分适合中小学一线教师采用。为了认识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某个问题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小学教师经常采用参与式研究的形式。具体而言,就是要参与到有关的实践过程中去,进行研究还要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实践中,然后再收集各种反馈信息,从而获得新的认识,以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新的构思。

2.个案研究。个案研究形式的对象一般是某一具体的事件、过程或状况,主要的目标是为了了解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各种因素、相互关系以及所起的影响和程度。例如如果要研究中学化学课程的实施情况与效果,就可以专门以学校某个班级或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影响化学课程实施的各种影响因素。在个案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尽量如实地了解情况,从而为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充分的保障和基础。个案研究需要尽量深入细致,如果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但由于工作量较大而导致研究面不是很广,是不易得到比较客观的认识结果的。

三、对教学研究现状的总结和思考

1.增强研究的实在性。这一标准要求中小学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时要踏踏实实、扎扎实实。一方面,踏踏实实就是要求教学研究工作要脚踏实地,从基础的工作开始,对每一个环节都要踏实,不能好高骛远。教学研究,不仅仅是做课题,去请专家,同时还需要重视大量的教育教学情景问题。另一方面,扎扎实实就是要求中小学教学研究一定要稳扎稳打,坚持循序渐进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切忌贪大求全。在整个教学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只有遇难而上且知难而进,才能在克服困难中探索,在解决问题中前行。

2.注重研究的应用性。这一标准要求我们中小学教学研究要从自己从事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出发,找准研究的主攻目标和方向,反过来以研究成果来引领、指导我们一线的教育和教学实践。研究者可针对当前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等问题,开展理论性思考和实践探索。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有许多问题,这必须要引起我们教学研究的重视和关注。比如如何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如何真正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问题,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如何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问题,如何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问题,如何有效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问题,如何做好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如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如何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的问题,如何切实提高师资素质的问题,如何科学评价教育教学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当前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日常中我们要善于联系自己的工作,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合点和落脚点,总结出具有一定价值的论文、课题报告等。这样的教学研究,既提高了自己,也促进了与他人的互动交流,从而实现互利共赢,达到共同进步和发展。

3.增强研究的导向性。中小学教学研究要充分发挥引领、导向的作用,而不是盲目随从别人,看着别人研究什么就自己也研究什么课题。真正的教学研究,必须是从日常一线教育教学事件中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在教学研究工作中,如何选题,是很有讲究和严格标准的。具体而言,就是教学研究要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要充分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需要,从而确定出研究领域和方向,以促使研究成果能够引导当前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研究成果给人以打开知识殿堂之感,传递给同学以释疑、解惑之感,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使同学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4.保证教学研究的精品性。教学研究的精品性最直接的解释就是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要多出精品,多出正品,,保证不出次品,更不能出废品。精品出自一线的教坛高手,精品来自教师的辛勤耕耘,精品同样也来自“有心人”。中小学教学研究人员,必须要具有足够的敬业精神,视教育工作、教育研究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同时还必须要具有奉献精神,积极努力地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聪明和才智;要具有执着精神,始终保持充沛和旺盛的精力,不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不畏困难;此外还需要具有探索的精神,教育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仔细的思索和探究。有了以上的这些精神,我们的研究才能从粗放转到精细,做到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才会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做得更好、做得更出色。

5.增强教学研究的创新性。创新性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步的灵魂,也是我们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中小学教学研究,既不能墨守陈规,同样也不能追求“标新立异”,而是应该有所创新。研究人员要善于提出没有引起关注的问题,对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自己的各种建议和意见。做教学研究要从新的视角,发表出新的独特见解。

四、结语

在新世纪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环境下,我们应积极结合时代要求调整教学研究的重点与方向,把握好教学研究的形式,发挥还教学研究的功能和价值,从而使教学研究更好地为教学改革与发展以及中小学一线教学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人文教育;医学化学教学;导入式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75-02

化学各科是医学院校临床医学、预防、影像、麻醉、法医、护理等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以开设在临床等各本科专业的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有机化学》为例,这是一门与生命科学紧密相关的学科,该课程从分子水平研究与生命的物质基础有关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等,并从分子和分子集合体水平上解释生命现象,是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为医学生后续学习生物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打好基础。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是使他们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起步。

一、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如今,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不仅应该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1]。长期以来,我们的医学教育存在“重专业重技能,轻道德轻人文”的缺陷,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模式已经使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医患关系纠纷个案中,27%与医学伦理问题有关,18%与法律问题有关,20%与情感问题有关。患者择医意向,47%以上与医务人员的情感、爱心、同情心、责任心与法律意识有关[2]。因此,在课程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更深入、更持久,学生也乐于接受[3]。

二、医学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研究的内容

我们课题组分别在贵阳医学院本科2012级、2013级卓越医师教学改革班,2012级预防医学班,2013级临床定向甲班,2013级护理丙班,还有三本的2013级医学检验的化学教学中进行了人文教育研究和初步实践。

1.研究思路。

2.具体内容。(1)组织课题组中德育学、心理学、医事法律、化学等多方面的专家,研究对医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措施。(2)化学教学设计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要求教师除了讲授物质的化学结构、性质、作用外,还分析该化合物的合理使用、使用不当或滥用对医学、环境、食品卫生、人体健康的影响。明确化学物质既可以成为挽救生命的良药,也可以成为损害人类的利器。(3)采用导入式自主学习的方式。由教师提供或学生自主选择一些共同关注的人文社会现实问题,要求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咨询专家后进行总结,并制作PPT在班级汇报。(4)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加化学实验室和化学药品安全使用的考核。把《贵阳医学院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及《贵阳医学院化学危险品管理办法》的学习和执行情况纳入学生实验考核中,监督学生做好危险化学药品的取用记录。教导学生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化学实验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精准、规范、合理、科学取用化学药品。(5)课题组的专家为任课教师和医学生提供德育学、心理学、医事法律等多方面人文知识的辅导和咨询服务。

3.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教学学时有限,以我校的临床医学本科各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为例:理论学时54,实验学时18。但教学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选题、资料查找、分析讨论,到制作PPT、班级汇报,很多工作需用课余时间来完成;由于采用导入式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在选题初期无从下手,选题进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加强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有能力和经验解答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同时还要抽出较多课外时间来指导,怀着平等、博爱的心去关注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三、医学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研究的效果

在这两年的医学化学教学中,针对人文教育研究我们共进行了4次课题研讨;组织了4次人文教育专题讲座;收到了140份学生策划案和对应的PPT,学生们都进行了课堂讲解。针对这两年来的教学改革,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对收回的459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在医学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研究和实践,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尊重法律、敬畏生命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导入式自主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团队合作的精神。初步建立了医学化学教学与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为新型课程体系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青峰,朱红.人文精神培育与医学生成才――兼谈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中医药学刊,2006,24(6):1113-1114.

[2]祝娇娇,卢建华.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6):152-153.

[3]张婉莹.高等药学教育与人文精神[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1862-1871.

[4]鲁艺,禄颖,钟相根,等.药理教学渗透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12,20(10):24-25.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 探究学习 教学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教育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鹦鹉学舌的模仿者,学生不再仅仅是接受知识,而变成了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创造者,变得更加的聪明,这一切,都要求学生改变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进而强调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那如何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呢?本人在经过一年的课改实验后,有如下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例如:在对物质燃烧条件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几个实验(棉花分别沾水、酒精进行燃烧;给燃烧着的蜡烛罩上烧杯;木炭、煤球的分别点燃)的探究已总结出了燃烧的几个条件。这时,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同学们,根据你们已学过的知识,水火能相容吗?(学生回答:能相容。)

2.根据燃烧的条件,往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可以在水中燃烧起来吗?(全班只有两个学生回答:可以。)

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不一会儿,教室里发出一片惊奇的叫声:“哇,真的燃烧了!”教师从而引出:“化学真奇妙,能使水火相容!”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参与

化学学科本身就是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密切的学科,若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能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必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当做“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时,一方面用“棉花、蜡烛、木炭”等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燃烧代替大家较不熟悉的“白磷”的燃烧,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本来学生对“棉花、蜡烛、木炭”等平时已很熟悉的物质的燃烧不感兴趣,但当教师告诉他们这里蕴涵着重要科学知识时,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的意识也会大大增强。

三、创造参与氛围,提供参与的途径

要让那些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的学生向主动参与学习的方式转变,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营造参与气氛,提供参与途径。

课堂集体讨论或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好方法。这样,可把善于与不善于主动探究的学生进行分组,把辩论赛搬到课堂中来,并根据回答进行个人量化,这样,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验与个人量化评比结果进行对照,会发现不主动探究学习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变差,从而让学生明白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四、了解学生个体差异,让差生也能参与

第12篇

关键词: 美国 中学教师 教育制度 培养模式 发展趋势

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大量的有关教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是影响学校教育质量,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其相关性要大大高于对学校的物质投入、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等其他因素。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影响具有累积性、附加性和不可补偿性[1]。自从1823年美国出现第一所师范学校,美国的教师教育在不断发展,本文拟对美国的中学教师的教育制度、培养模式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以期对我国的教师教育有所启迪。

一、中学教师的教育制度

(一)教师教育培养机构。

当前,美国的教师教育主要由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负责,但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其培养新教师的有效性,于是自20世纪80年代始,出现了一股非传统的院校培养方案的运动[2]。以1990―1991年为例,有31―48个州采取了40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师证书获取方案。这些培养方案有些是单独由公立学校的学区负责,有些是学区与州教育部共同负责,有些是由公立学校与大学院校联合负责,还有些则涉及了公立学校、大学院校,以及州教师资格证书认证委员会。该运动推动了“全美可选择的新教师培养中心”及其他几个类似的机构的成立。

(二)教师教育认定制度。

1.全国教师教育认证认定制度

当前,美国实行全国教师教育认定制度,只有通过相关资格认证的教育机构才能进行教师教育培训。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定委员会(NCATE)是全国教师教育最权威的学术认可机构,为美国联邦教育部(USDE)和高等教育认可委员会(CHEA)所共同承认。NCATE的成立标志着美国教师教育认定制度的形成,同时对美国教师教育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凡经全国教师教育认定委员会认定的教师教育机构,其在校生所学的课程和所得学分,可以在各校之间互相承认,其毕业生的教师资格证书可以在全国许多州通用或互换。另外,这种认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如果获得该委员会的认可,其学术地位即可确立。

2.地方教师教育管理与认定机构

美国的教育管理制度是地方分权制,州一级的所有教育行政事务都由本州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因此,各州的教师教育机构,以及机构内所有的教师培养计划都必须经过州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与审查,而州一级认可制度与全国性认可制度是有所不同的。州一级的认可是对某一教师教育机构内某一培养计划的评估,具有强制性,其要求是最基本的。此外,美国还有6个地区性专业组织负责当地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可工作,它与州一级认可一样,具有强制性[3]。

二、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

美国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各州的具体情况也不太相同,在此,仅以个别州的本科水平师资培养作为参照对象。其主要的培养模式如下。

(一)4年制模式。

学生在前两年不分专业,必须完成普通文理课程,这也是师范类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而如果选择教师为未来的职业,那么具体的教师教育课程培养形式有多种。学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不一定确定专业,可按照学校要求,在规定学分内从学校提供的各类课程中广泛选取文理课程,在二年级结业时依据选修过程中自己感兴趣的门类决定主修专业和副修专业。设立主修和副修专业可使学生获得一个学科以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接受广泛扎实的文理知识的专业训练,从而成为高质量的人才;主副修制还可提高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二)4+1模式。

前四年主要用来完成本科学士学位(基础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后一年完成所有的教育课程(含教育实习),获教育硕士与教师证书。以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中学教师培养方案为例,该学院采取由教育学院与本科院系共同培养的五年制模式,学生毕业时将获得某一专业的学士学位、教育文科硕士学位,以及加州初级中学多科教学资格证。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严格根据综合条件选取师范生申请者,如申请者的学业成绩、欲执教学科专业的能力、投身教育事业的承诺,以及社会公正与公共服务的理念。想进入师范教育方案者,一般在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提出正式申请,但在大学四年级也可提出申请。

(三)4+2模式。

前四年完成本科学士学位(基础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后两年完成所有的教育课程(含教育实习),获教育硕士及教师证书。

虽然四年制本科水平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在美国教师教育中仍具有重要地位,但4+1或4+2模式正逐渐取代四年制模式。目前,美国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实行4+1学制或4+2学制,或称双学位模式。

三、中学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

美国中学教师教育发展总体呈以下趋势。

(一)师资培养目标的全面化。

教师教育的目标有一个演变过程,即从对中学教师培养的单一的学科知识传授,到要求中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学技能。二战后,教师教育目标再次经历深刻的变化,并呈现出全面性趋向,而当代教师教育的目标已经超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的范围,扩展到作为教师的所有方面。近年来,美国提出了“五者型”教师培养目标,即教师应成为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决策者和示范者[5]。

(二)师资培养高学历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有了更高要求。《国家为21世纪的师资做准备》明确指出,未来所有的教师都要经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学训练。目前,美国各州对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者提出的标准越来越高。因此,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重心逐步从本科生阶段向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阶段过渡。

(三)师资培养机构大学化。

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其实就是美国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过程。其形成路径是:(1)从师范学校到师范学院再到大学教育学院;(2)从大学教育讲座制到教育系再到大学教育学院;(3)大学直接建立教育学院;(4)文理学院建立教育系。

(四)师资培养模式多样化。

美国中学教师培养模式多种多样,有本科四年制、4+1、4+2模式。哪种教育模式最好?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学科教育领域的差别,可选择的最佳模式各不相同。但随着对教师教育要求的提高,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采用4+1或4+2的模式。

(五)师资培养职前职后一体化、大学与中学的双主体化。

通过建立专业发展学校,大学或文理学院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与当地中小学形成合作关系,实现了职前与在职培训过程的统一与大学与中小学的双主体化。专业发展学校为大学与中小学校,大学教育专家与中小学在职教师、实习生及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向的互动,从而实现了多赢。

参考文献:

[1]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To Touch the Future:Transforming the Way Teachers Are Taught,An Action Agenda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resident,1999.

[2]Christopher.J.Lucas.Teacher education in America:reform agenda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7,164-167

[3]王娟涓.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探析[D].硕士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