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8 17:4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教学教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加强师资培训,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新课程理论及专业知识。
理念是先导,学习是保证。为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把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暑假中,我们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和业务学习,采用理论联系实际、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方面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我校积极与长沙雅礼天心学校开展“人工智能科普进课堂”活动,与之结成伙伴单位,使教师获取先进的教改信息,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尝试开展“青蓝工程”,举行“师徒结对”活动,让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成长;互帮互学,齐头并进之风继续传扬,使教师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实践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3)以课题研究和网络教研为载体,扩大教师学习视野,不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本学期我校开始《中小学课堂培育德育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要求人人参与,全体合作,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教研水平。
(4)认真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活动,如赛课、撰写论文等。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许多青年教师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他们的专业能力得以提高。
二、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其运行将是混乱无序的。因此,加强常规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学期,教导处在不断完善管理措施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教学常规管理。
1、实行分层管理。为使常规管理落到实处,我们继续采取教导处和年级组两个层次对教学工作实行有序管理。教导处负责全校教学活动的监控调度,各年级主任携手教研组负责日常管理,落实具体的教学目标及各项任务的完成,在充分发挥年级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通过他们了解教师中的一些思想意见和建议,使他们在教学管理中起到教导处与教师之间的桥梁作用。
2、继续从“备、上、批、辅、考、评”诸环节着手,加强教学常规检查。本学期由教导处牵头,教研组配合,每月组织一次教学常规检查,每周由教导处抽查。检查内容为教师的学科计划、教案、听课记录、教学反思、学生的作业等。如发现问题,则要求教师及时整改。全面配合中心学校组织的教学常规检查。
3、规范考试制度,以考促教。教导处认真组织考试,实行月考制度,年级组考,严格要求教师监考,狠抓考纪考风,对违纪学生进行了严肃处理;并对评卷、成绩统计、质量分析和试卷讲评等环节作严格要求,以考风促进了我校教风和学风。
4、面向全体,继续组织教师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首先,要求教师关心和爱护学差生。这是做好学差生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爱护学差生是打开学差生心扉的金钥匙。因为他们更需要温暖、信任和热爱。第二、培养和激发学差生对学习的兴趣。学差生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不仅思想品德上后进,而且普遍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业成绩比较差,这就是所谓的双差生。我们要求教师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加强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具体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而培养学习兴趣。第三、抓反复,反复抓。学差生的思想转化过程是新旧矛盾的过程,也是一个个长期过程,要改变也非一日可成,一般都会出现重复。在这方面,我们注意研究他们思想反复的规律,耐心对待,反复教育引导,使他们看到希望,看到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
5、认真开展实验和竞赛活动。由教导处专人负责督促,要求科任教师组织兴趣小组、科普活动小组,引导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开展科普、美术、书法等技能竞赛,开阔学生眼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要求理化生教师每个学期必须完成二个学生教学实验,由实验老师和科任教师负责,实验后班主任签名确认。各教研组分别组织了作文竞赛、数学竞赛、英语竞赛。
6、加强音、体、美学科的教学管理,探索特殊群体成才的策略。我们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组织了七年级“啦啦操”比赛,八年级男女混合排球赛,推进学生课外活动的正常进行,从时间、场地、器材等多方面给予保证,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使音、体、美教学体现出新的特色。在本学期学校代表中心学校参加了县教育局举行的全县中学生篮球赛,我校代表队取得了女子组亚军,男子组亚军的好成绩;代表中心学校初中组队参加县教育局举行的“邵阳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团体第二名。
三、突出重点,加强毕业班工作。
毕业班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了集中精力抓好初三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每一个毕业班学生在我校能顺利地完成学业,同时继续提升我校办学效益和声誉,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加强毕业班工作的领导。我们成立了初三毕业班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并组织行政人员协助年级长开展工作。各行政人员积极深入年级、深入课堂、了解真实情况,定期、不定期地研究解决初三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协调各班各学科的平衡,使各项工作开展得更细、更实、更好。
2、认真学习和研究中考指导性文件,加强毕业班教学和应考的分析研究。本学期我们充分发挥了初三年级组的作用及各学科备课组职能,在讲授新课的同时,组织各学科备课组开展了近两年来的“两考”试题分析研究和学科考点研究工作。目前已较好地把握中考复习方向,为下一步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复习做好了准备。
3、加强备课组建设。强化备课,以强带弱,互为资源、互相帮助,加强教法、教材的处理和考试动态的研究。各备课组活动以提高课堂效率为重点,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加强学科之间的平衡和学科分析,为每一位学生寻求发展的空间。毕业班各学科教师加强了对学生的学科平衡研究,各科老师之间互通信息,认真作好学情的分析,寻找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空间,帮助每一个学生确立好奋斗目标。
四、制定并实施化解大班额的方案。
1、加大宣传力度
学校多次利用家长会、家访及家校互动短信平台等方式,大力向家长宣传“大班额”的不良影响,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化解大班额的良好氛围,取得越来越多家长的理解。
2、分层负责落实化解大班额方案
3、规范招生行为,坚决防止2019年七年级出现超大班额情况。
五、做好邵阳学院体育系见习生工作
1、做好见习生日程安排;
2、安排好体育教师和实习生教学事项;
3、做好实习生的后勤工作;
4、搞好实习生欢送会;
六、如期高质的出好校刊(《春晨》校报)。以文学社为阵地,以作文活动为载体,带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七、今后的工作方向。
成绩属于过去,辉煌还待明朝!我们还需不断努力——
1、继续组织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加大教学过程管理的监督力度,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特别是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学习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门关于"实施新课程标准"等政策性文件精神,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及《化学新课程标准》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做到资源共享。
2、要求教师经常阅读物理、化学专业杂志和相关的教育报刊,特别是关于实施新课程的有关教育教学文章,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学,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技能。
二.执行教学常规,强化阶段考核
1、认真落实常规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参与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严格规范学生的作业量,教师要认真规范地批阅作业,及时进行防差辅差工作。组织好教研组内的教学"试验课"、"示范课"、"研讨课"等的开设、听课和评课。
2、本学期的教研组活动侧重抓好四个方面:一是集体备课,二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三是听课和评课活动,四是做好课题的论文撰写、发表和有关资料的积累工作。加强"五认真"的检查督促工作及月考核制度的执行。
三.研究课程标准,优化教学方法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物理、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内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⑴新的理念。从知识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⑵创新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课程实施的过程要努力改变灌输与训练的模式,教师的主要精力就是要花在这样的环节上。
⑶教育评价。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就不能仅看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要看学生的全面发展,看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的成长,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2、实现优化教学方法的几个策略:
⑴平等地对待学生。一是要相信学生有学习能力;二是要摆正师生位置,把机会交给学生学生。
⑵做合格的组织者。一是设计动态的教学应对方法;二是关注学生的需求,灵活执行教学环节;三是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⑶做成功的引导者。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识;二是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三是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解决问题。
⑷做积极的促进者。一是给学生心理支持,鼓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二是积极旁观,指导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即指导学生掌握合作的规则、关注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感受学生所思所想进行动态的二次备课)。
3、处理好新课程和传统课程之间的关系。一是审视传统的教学方式,二是发扬符合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三是充分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四是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活动关系。
四.深入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效益
1、本学期的教研活动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创新能力"等热点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完善符合"合作主体性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2、本学期要在实施"初中物理、化学合作主体性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教学资料的编集工作。通过集体备课确定并完成教案、随堂练习和预习的修订;通过学生调查收集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等情况;通过阶段调查测试掌握学生具体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水平的提高情况。
3、定期进行科研例会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经常交流实验研究的进度和实验情况,完善课堂教学的常用模式,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等。在物理化学教学和课题探索的基础上,写出有质量的实验报告或专题论文。
4、对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中考物理化学的新的动态变化要作出反映,不断收集各地的中考信息,并加以认真研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落到实处。
六.重视竞赛辅导,创出品牌特色
1、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创出我校物理化学教学的特色,做法之一就是抓好物理化学竞赛的基础教学工作。这可以分两块来进行:一是在教学中通过提优活动,在起始年级做好竞赛苗子的培养工作;二是开设专题讲座,对学习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开拓他们的知识视野,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共2页,当前第1页1
2、通过物理化学教学活动和科研课题的研究,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三要使我们的物理化学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四要让我校的物理化学教师在全市理化教育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摘要:为探索高校教师教育者、教研机构教研员与中学教师之间的共同体建设,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提出了“U-T-S”教研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U-T-S”教研共同体的具体实施路径包括协同教研、专题培训、协同备课、同课异构、课题研磨、教师反思、工作坊研修,旨在更好地促进中学教师教学技能提高和专业发展,为教育管理者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教研共同体中学教师教师专业发展“U-T-S”教研共同体是以解决中学学科教学问题为目标的协同教研新模式。其中,“U”是高校教师教育者,“T”是教研机构教研员,“S”是中学教师,即大学教师、教研员与中学教师共同研讨相关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来影响中学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教研模式,是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构建高校教师引领下的“U-T-S”教研模式,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的附带作用,体现地方高校对基础教育的使命与担当;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教师专业素养的自身诉求和根本需要,为中学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激发基础教育活力与动力,协同多方面机制,更好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
一、教研共同体的起源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共同体建立在有关成员习惯制约的适应之上[1]。共同体内部个体有着相似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同时也受制于共同规则。社会分工精细化促使实践共同体的形成,即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彼此交流与影响,相互分享知识与专业技术,关注共同问题或主题。20世纪80年代,联合教学、协同教学等关键词开始出现,但尚无介绍大学与中学教师合作教学经验的文献。2000年《教师教育合作研究》专著出版,自此,合作教学真正出现在教育教学的研究实践中,从经验研究、描述研究、质性研究到实证研究,合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Easterby-Smith和Olve从尊重协作关系的视角将合作教学分为五个类别:主要角色、分层协作、角色扮演、通才协作与交互式协作[2]。Etienne等学者提出跨学科多元文化教育合作、合作学习、团队成员反思协作的需求关系[3]。Watkins和Caffarell将联合教学分为平行教学、串联教学、协同教学、协同促进等四种类型。其中,协同促进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能够为进一步构建教研共同体夯实理论基础和实践根基。
二、教研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1.教研共同体的理论基础首先,教研共同体的建立涉及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表现为教师通过参与集体学习、接收他人反馈和自我反思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次,活动理论也是教研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活动是教与学过程中的行为总和,是个人、社会及其联系,是人在社会中的实践过程。教师将活动理论的观点运用到教与学活动小组,构成学习共同体,其中活动主体包括教师、校方管理者、学习参与的相关人员[4]。教研共同体建设是以社会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为指导,不断累积实践经验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动学习,并参与教学任务、评价任务、观察任务、反思任务,实现新旧知识的学习转化。本研究中,由高校教师教育者、教研机构教研员和中学教师构成教研共同体的主体,针对相关教学内容、教育实践开展活动,促使教师挖掘理论知识,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与教学质量。2.教研共同体构建的实践基础教研共同体是基于协作研究、专注优质教学的专业团队,能够通过自我提升而赋予教师力量,促进教师反思性实践、扩展学习经历,实现参加教研教师的共同目标。构建教研共同体,首先需要适当划分小组成员并明确成员角色,如导师和课堂教师。其次,需要教研共同体成员团队协作,要求真实的学习环境、同伴的反思和反馈,以及持续开展活动[5]。参与教研共同体的教师将借助专业学习和研讨经历,在同伴支持环境中反思自己的实践,然后将自己的经验带回课堂[6]。有研究得出团队教师在快乐感、共同责任、工作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期望方面表现出更积极的评价[7]。3.“U-T-S”教研共同体建构实践根据相关主体的不同诉求和需要,“U-T-S”教研共同体包括政府委托项目、单位主动联姻项目等多种形式。2010年,相关课题组根据教学研究需要,主动和地方教学研究室、中学合作,组建由1名高校教师教育者、1名教研员和8名中学教师参与的教研共同体,以课题研究作驱动,开展了“基于科学本质的化学教学改进”等多项课题研究,提升了中学教师的科学探究素养。2014年,本文第一作者主持申报的“甘肃省普通高中学科(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验基地”(简称基地)获甘肃省教育厅批准建设。因此,在原有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上,课题组依托基地,新组建了由3位高校教师教育者、2位教研室教研员、6位中学骨干教师及26位基地学员(中学教师)组成的教研共同体,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提出了“U-T-S”协同教师教育新模式,通过专题培训、协同备课、同课异构、课题研究、课例研究、课程开发等途径,促进中学教师专业成长。在此教研实践共同体中,高校教师与教研机构教研员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带领中学教师获得专业的成长和教学效能感的提高,形成高校教师教育者、教研机构教研员与中学教师共同成长的“三位一体”教研实践模式。
三、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2010年,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整体提升中学教师队伍素质势在必行。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实现教师教育多方协同与合作是新时期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就中学教师而言,开展合作教学、协同教研,在实践中培养教师,是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势。1.协同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关系到教与学过程的有效性。教师自主教研是建立在外在环境和内在学习需求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提出相应教学主题,制定教研目标和计划,选择恰当的方式,实现自我评估效果的一种自觉主动的教研模式[8],除此之外,为实现更好的有效协作,中学教师需要一个共享决策与计划、保障沟通与交流的实践活动机会。协同教研指两个或以上教师使用小组合作技术来设计教案或传授学术经验课程[9]。Villa,Thousand和Nevin提出协作教研是合作教学的特殊形式,通过两个或更多教师分享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责任来实现[10]。本文中的协同教研具体表现为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结成对子,深入学习相关理论,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追溯与探究,研磨相关理论课题,以期提高中学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2.专题培训有研究者提出专题培训能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效能[11]。中学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薄弱,成长动机不足,对教育实践问题缺乏深入思考、提炼总结,难以找到课题研究切入点等问题。本课题组通过开展理论学习、课例设计、教学实验、总结反思等相关主题的专题培训,旨在促进中学教师理论成长。3.协同备课协同备课是指高校教师教育者与中学教师一起进行教案设计、组内讨论与试讲、正式上课及课堂评议等活动。通过协同备课,中学教师能够接受高校教师的理论指导,吸收教师集体的经验与智慧,合理把握相关教学内容,加深理解相关教材,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4.同课异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课异构”是指依托相同的教学文本,不同的教师根据自身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对不同学生群体实施教学,在教学风格上,教师之间互相观摩、评价、反思、学习的一种教研活动[12]。“同”不仅指的是相同教学文本,也指教学目标的趋同性;“异”指的是多元、多维,是教师自身独特的教学元素。就中学教学而言,同课异构具体表现为不同教师对同一主题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深度教学,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学习,鼓励教师在情境创设、课题导入、知识迁移、方法探究、练习设计、教学语言等方面展现自身特点,依据自身经验与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一般为骨干教师以公开课形式采用新思路、新方法展现相同文本的教学内容,供其他教师观摩学习,其他教师在解构相同内容时,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通过相互交流加深对教学本质的理解。5.课题研磨课题研究根植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目的在于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高中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完善中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课题研磨需要教师不断查阅文献资料,深入相关任务,积极进行理论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并相应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升华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6.教师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模式为“教学+反思”。教师通过反思促使自身专业可持续性发展[13]。教师反思是教师有意识地观察、评价和调节自身教学行为与自我专业成长的重要形式,主要体现在自我反思和教学反思两个方面:自我反思是教师主动观察、评价与调节自我的专业能力,其核心是教师通过反思自身教学效果所产生的一种自我效能感;教学反思是教师观察、评价与调节自身教学具体环节的能力。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促进[14]。自我反思是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教学反思是教学精细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主动反思和被动反思。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教师更加清晰地认识教学相关概念,促使教师关注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以便更好地了解自身教学效能和效果。7.工作坊研修工作坊研修是指以工作坊的形式组成教研团队,教师在专家引导下围绕某一专题,结合教学实践,通过研讨、反馈等形式进行深入思考与思维互动,加深对专题内容的认识与理解,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最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15]。团队成员通过构建工作坊研修平台,加强对相关课程研究,探讨教学技能与专业知识,促进教师相互协商、互惠互利,共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此也成为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之一。教研共同体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工笔画,蕴含丰富的教学思想与行为,由高校教师、教研机构教研员和中学教师以团队形式来科学解读相关教学内容,多角度、多角色、多层次讨论教学相关事宜,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胡胜利 黎晓娜 单位:陇东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一、精心遴选
由于编制的限制;区教研中心无法调进专职中学教研员。能否整合本区的优质人才资源,选拔兼职教研员来缓解矛盾呢?区属中学各自拥有各个学科的拔尖人才,尤其是育新学校。优秀教师多,教学质量在全市历年名列前茅。由教研中心把这些人才组织起来,在全区范围内发挥其作用,这理应不失为上乘举措。我们要求这六所学校挑选有事业心、业务拔尖、有学科教研能力的教师上报到教研中心,再由我们到有关学校对被推荐人员进行全面考察,并在全区所科学科教师中进行民意测验,最后研究确定了五门学科的兼职教研员,发放了聘书,他们正式成为教研中心教研队伍的一员。
二、细心指导
选定的兼职教研员虽然是教学好手。但能否做好教研员还是一个未知数,指导成了当务之急。为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我们指派有经验的小学教研员与他们结对,从教研的总体思路到具体措施,从平时的常规听课到全区性的教学研讨活动,一一给予细心指导。兼职教研员起初开展教研指导活动,每次都有结对教研员全程参与,随机补台。每学期初,要求他们对学科的教学工作写出指导性建议,订出详细的工作计划,与结对教研员共同商议:学期末要求写工作总结与体会,形成有价值的经验。同时。兼职教研员每周三坚持随教研中心下校调研、听课,了解教研工作的常规方法:不定期跟随教研中心送教下校,加强教研工作指导能力。
两年多来,兼职教研员迅速成长。首先,在个人学科理论知识素养上得到提升。这些兼职教研员有较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引导他们将以往的经验上升到新课改理论的高度加以研究,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兼职教研员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研读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近两年撰写的教研论文有16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25篇在市级年会获奖。其次,视野的开拓使兼职教研员提高了课程改革的理论水平。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也更强了。为凸显兼职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也为了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我们要求兼职教研员积极参加教学竞赛。去年5月份东湖区举行首届初中教师“骏马杯”教学竞赛活动,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五个学科的兼职教研员全部参加。他们精心的课前准备、精关的课件制作、恰当的师生互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富有亲和力的教态等。不但较好地展示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等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更充分展现了兼职教研员对新课程改革精神和理念的准确理解与把握。
三、悉心管理
每学期开学初,教研中心组织召开全区初中各学科兼职教研员教学工作会,研究教育教学工作,理清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使每位兼职教研员明确工作目标。为加强组织领导,我们制定了《东湖区初中兼职教研员工作职责》,明确要求教研员自觉提高业务理论素养,注意知识更新。熟悉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法,掌握本学科的教材教法:努力完成本学科的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管理等工作,组织教研活动,举办研究课或观摩课,承担教学指导、教师培训、试卷分析等任务;树立以科研促教研的观念,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掌握本学科教学的全面情况,做好教学现状的调研工作。对所分管的学科有深入的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办法;借助《东湖教研在线》网站,积极参加网上虚拟教研。与一线教师开展互动研究。有效地支持校本教研。
为充分调动兼职教研员的工作积极性,我们建立了激励机制,根据兼职教研员是否能及时做好上下沟通、联系和协调工作。是否能开展重点、热点教学专题研讨和及时传递新资源、新信息,是否能出色完成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等方面,从理论、业务、教学能力几方面考评兼职教研员的能力,评选优秀兼职教研员。将兼职教研员工作业绩反馈到所在学校,与其在学校的工作业绩挂钩。作为评先、晋升、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由于兼职教研员在学校本身承担了重要的教学工作,还要兼顾全区的教研指导任务。其辛苦不言而喻。为此,区教体局拨专款给予补贴,虽然钱不多,但更激发了他们的奉献精神。
四、放心使用
我们对所聘兼职教研员放心使用,他们既是课堂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又是制订教学教研计划的参与者。在商讨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时,他们最有发言权。如,在征求兼职教研员意见的基础上。我区修改了课堂听课评课制度,制订了《新课标下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为进一步提高常态课的质量,我区开展周三课堂教学达标督查与现场指导活动,兼职教研员深入到区属初中学校。融入课堂听课、评课。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情况,进行针对性调研,帮助学校和教师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加以总结并及时推广,努力缩小我区中学校际之间教学上的差距。深入课堂听课、查阅教学常规档案资料等工作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常规的落实,规范了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行为。而且在与教师课堂教学的评议与交流、教师教学常规的考核与检查中指导教师教学。诊断教学管理,有效提高了教学督导检查的效益。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的现状
从2007开始, 我们陆续采用问卷调研、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省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研团队情况进行了摸底,从调研情况来看,由于教师人数、专业素养、人员结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学校的信息技术学科团队水平差异较大,有喜有忧。
但不可否认,从对全省高中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的调研情况来看,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1.高中信息技术教研组基本都已建立,但存在形式多样
浙江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平均每校3~4人,基本上每所高中都有信息技术教研团队,但信息技术学科组的建设在不同规模学校中,情况大不一样。在重点高中和较大规模的学校中,或者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学科比较重视的学校中,一般都能成立单独的信息技术教研组或信息中心。而其他学校,一般都与通用技术、物理、音体美等学科合并,并且名称形式多种多样,教研组、学科组、备课组等各种名称都有,由于教研组织不稳定,缺少教研组工作机制,造成教研组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形成良好的学科教研文化氛围。
2.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普遍,但效果差异较大
多数学校都制定了比较规范的校级教研活动制度,能定期开展听课、评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研活动开展情况还是有差别的。在对有关学科教研活动的调查问卷中,有一个是关于一个学期教研活动次数的问题,有53.1%的学校一个学期中组织过较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在7次以上,28.6%的学校在4~6次,但也有2%的学校一个学期中一次也没有组织过教研活动。
另一个关于同伴互助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已经形成经常交流探讨氛围的教师有77.6%,但也有4.1%的教师很少交流探讨,还有2%的教师基本上没有交流探讨。学科教研氛围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校本教研的重视程度。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对校本教研重视的学校,教师间互相探讨、交流的氛围就好,特别是在一些成立了信息技术教研组的学校,如浙师大附中、温州中学、柯桥中学等,一般都能做到平时定期进行集体备课、讨论交流教学方案、教学设计等活动,教研氛围比较浓厚。在新教师培养上,大都实行新老结对形式,新教师通过听老教师和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的课,学习教学方法和经验,得以快速成长。但是在一些信息技术教师人数比较少的学校,如有的学校只有1~2位信息技术教师,教研组是与其他学科合的,教研活动很难得到保证,同伴互助变成了个人自助,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比较缓慢。
3.教师自我定位、自我要求参差不齐,学科视野亟需拓展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除了在学科承担教学任务,往往还要兼其他管理任务,教师工作压力大,杂事多,用于研究教学的时间少。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甚至为学校干杂活成为主要的事,而教学成为次要的事。角色定位不当,本身的技术与能力就会面临质疑,也会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上忙碌无发展,心态上焦虑无地位。
另外,信息技术教师普遍都比较年轻,教学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多数学校也缺少教学引领者,此时教研组内部交流的价值就会受到影响。一些学校信息技术教研方式比较单调,基本以讨论一周工作、分配任务为主,听课、评课都不多,教研活动缺少长期规划与精心设计,团队成员缺少相互学习和智慧分享,一些网络交流平台只重视物态资源利用,缺少深入交流与反思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观念。
高中信息技术教研组建设与提升策略
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的过程。经过20多年的磨炼,一批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初步拥有了一支职业操守良好、成员合作默契、专业素质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过硬、工作业绩突出的师资队伍,他们除了承担高中信息技术必修和选修课程教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等学科任务以外,还要承担学校信息化建设、电教设备维护、网络系统维护等大量工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教研团队,如温州中学、柯桥中学、杭州二中等,而浙师大附中这个团队就是浙江省众多信息技术优秀教研组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团队成员的成长印证了一句话:有作为才会有地位。每次与浙师大附中校长交流,他对团队成员总是大加赞赏,对信息技术教研组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创建特色示范学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尤其肯定。总结这些优秀团队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些共同特征:
1.制度保障,促进共同提高
教师是众多教学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败,而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研组的作用息息相关。要建设一个优秀团队,健全的制度、明确的活动规则是前提,如温州中学建立了各种与信息技术学科息息相关的制度:教学制度(包括公开课、备课、听课评课、作业批改、考试等制度)、工作量核算制度、机房制度、故障反应制度、档案资料管理制度、设备使用登记制度等;而柯桥中学则坚持每月一次教研组活动、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教研组活动主要负责学科教学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设备维护、场地安排、排课等全局问题,而备课组活动则着重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浙师大附中的定期学术研讨制度,对所有团队成员都是一种督促和鞭策。
2.队伍建设,核心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
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必定有一个核心的引领人物,这个人不一定是教研组长,但肯定是一个团队的领头羊,其自身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这个核心人物一般对教研组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深化课改最需破解的难点中提炼和设计研究项目,为组内教师创设个性化的专业发展平台,并从教学实践中获得研究实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指导教师。浙师大附中的李永前老师、温州中学的谢作如老师、柯桥中学的吴建锋老师等,他们除了自己孜孜不倦研究课程改革,也经常无私地为组内教师搭建平台,创设条件,引导教师深入研究,差异发展。
除了核心人物的引领,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要利用知识、资源、能力或技术上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优势,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就能实现1+1>2理论。例如,浙师大附中教研组教师通过“自由式”的交流,逐渐明确个人的兴趣爱好,并以此作为自己教学研究的方向,慢慢发展为个人特长,促进了教研组的多元化发展。又如,温州中学提出了“1+N”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及定期轮换的首席教师引领制度,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某一方面的首席教师。
3.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投身课程改革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以及学生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尤其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为每位教师都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如果能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主动参与,就能比别人走得更快更远。例如,柯桥中学从2003年开始就开设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温州中学率先进行了必修课分层走班的尝试,浙师大附中更是率先在省内将6个高中信息技术模块全部教了一遍,模块教学、选课走班、选修课程开发等,他们都能积极探索和尝试,每个教师都试着开发有特色的选修课程,每个改革的节点他们都能紧紧抓住,正是这种积极的研究态度,让他们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4.创建和谐的教研文化,形成鲜明个性特色
教研组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对教学质量的保障起着关键作用。教研组需要依靠一种无形的力量凝聚每一个成员,这种无形的凝聚力就是教研组文化(教研组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指的是教研组教师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教研组教师的师德教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和文化生活)。
“团结合作,全面发展”是一个优秀教研组所必备的基本条件,而创设和谐的教研文化是一个教研组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浙师大附中的信息技术教研组正是秉承了一种团结协作的和谐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不断积淀并逐渐影响到全省,温州市龙湾区永强中学陈占泽老师独自一人来到浙师大附中,亲身体验李永前老师的作品教学;金华市女子中学方丽芬老师到浙师大附中参观学习后,强烈感到这个团队的朝气与活力;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徐世银老师听了浙师大附中一线教师的讲座后,觉得最贴近教学,他们娓娓道来,自己也身临其境。正如丁芳老师所说:“我们每一位老师虽然都有自己侧重的专业技术和教学研究的方向,但在组内都要求是公开透明的,而绝不允许藏着掖着,即不保守。在这种状态下,相互交流和深入探讨就成了一种流畅的和习惯性的工作。这也促使每位教师不断改变、提升自己,跳出低层次的徘徊,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教学研究和应用”。正是这种深度交流研讨,才使浙师大附中“以项目为立脚点”的教研活动更有成效,这就要求教研组成员必须敞开个人的真实观点,于是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是基本保证。
关键词 现状 教研 研教 教研相长
一、透析农村中学英语教研活动的现状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层单位,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层组织。由于它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构建学习型组织等方面实效显著,因而许多学校都加强了英语教研组的建设。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近几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教科研,大力营造教科研文化氛围,提出了走“科研兴教,教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学校加强了学科组、备课组两级教科研队伍建设,经常性开展教科研活动,引领教师关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新问题,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进行反思,建立起教育、教学、研究、学习一体化的学校教科研模式。
然而,在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相对滞后等客观原因,导致了教师主动参与校本教研的意识不强;教研活动的形式单一;专业引领不够;教研组的作用不大;教师缺乏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的合作精神等,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学英语教研活动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研内容陈旧。学校的教研活动经常流于形式,如传达上级部门有关精神,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要么就是常规工作检查和布置学校任务要求,或者听理论讲座,读文献资料,宣读个人工作计划和年度小结等。将这些隶属于学校教务处或其它职能部门的事作为教研活动内容的现象比较普遍,却没有把教研的重心放到“教”和“研”上,这种做法实属本末倒置。
2、教研形式单一。听课评课和议课的形式大致如下:现状一,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成为讨论会,但是讨论的话题总是轻而易举地从教育教学转向对学校工作以及待遇的不满,或无聊的杂谈或新闻会等。现状二,有些教研备课活动,教师们“事外有事”,一边应付、“收听”主讲教师的报告,一边还忙活自己的事情,比如改作业,备课。现状三,听课活动往往会组织这样的形式:某一位老师备课开课,其他老师听课,课后评课。有些老师对上课的内容不熟悉,听课时不认真跟上上课的节奏,因此不可能很好的评课。有些老师虽然有见解、有想法也不想说或不敢说,碍于“同事面子”常常言犹未尽,轻描淡写,没有实质性的有价值的观点呈现,收益甚微。要么就是赞美之声多于建设性意见,“多栽花少栽刺”。或者,有些人侃侃而谈,但也都是个人观点,无法探究这些观点的科学性。好与不好,科不科学,有效或无效又如何得知?现状四,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形式、内容太过简单。或说课,或开课,走的都是形式。因为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人作出科学性的指导与评价,可以说是毫无实际的效益。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3、教研效果低值。由于教研重心偏移,导致教研活动的形式单一,教研过程形式化,教研主题不明确,教研人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专业引领不够,教师自主反思的意识薄弱,最终教研效果低值。当然更突出的问题还有“以应付考试为中心”,将教研活动变成了“讨论如何应付考试”等等,所以教研活动的作用不大,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受到影响。总之,农村中学英语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不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能够真正发挥教研组教学和研修平台的作用。
二、探究农村中学英语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英语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不高,教与研脱节的现象不容忽视。许多农村学校的英语教研活动之所以变成了形式主义,老师们不乐教研、不善教研。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把握教研的本质,没能理解什么是教研?研什么,和怎样研?
何谓教研?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研究。教研是“教”与“研”的结合,也就包括了“教”、“研”两个方面。“教研”,有教才有研,教学和研究是“共生互补”的关系,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这两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收到实效。教是为了集聚资本而研,研则是为了更好更深层次的教。有效教研活动的内容应当来自日常教学,并从理论层面上指导日常教学,揭示教学规律,使教学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也使老师们明确自身不足,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教学是果,科研是根,教学与科研从根本上是统一的。一个人要想把教学搞好,就得不断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否则,教学就是苍白无力的。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教研组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与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研组是教师学习的基本平台,也是教学质量改进的基本依靠;教研组是教师的专业后盾,课堂教学的种种困惑、疑难可以在这里商讨解决;教研组是教师们切磋技艺、交流心得、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这里可以树立专业自信,也可以分享经验。因此,要真正把握教研的本质,让教研活动卓有成效,就必须认识教和研的关系。“重教学,轻科研”,“重科研,轻教学”或“教学、科研一边”都是偏执的教学观。
研什么?教研的根本是教师研教。教学必须放在首位,科研是为更好地教学服务。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首先要扎扎实实备课,兢兢业业上课,认认真真辅导,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与教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带着问题,走进教学;深入教学,发现问题;立足教学,解决问题。只有聚焦课堂,教学为先,才能保证研有方向,教有准绳。只有聚焦课堂,才能抓住教研的根本。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思想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而是为什么要教这些东西,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才更好。这就要求老师要做一个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所以只有聚焦课堂,才能推动教改;聚焦教材,才能完善教案;聚焦过程,才能改进教法;事实上,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之一便体现在他的研究上。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展开的教改探究活动,是教师关于教学生活意义的持续不断的体验感悟与发现过程。“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 钱伟长教授的话深刻地指出了教学与科研二者同时并举、不可或缺、不可偏废的密切关系。“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做到以课题为载体,以问题为研究的起点,以课堂为研究的阵地,以教育教学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的焦点;在研究中学习,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中,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
怎样研?我们所强调的教研,并不是要教师在教学之外去做另外一件事,而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形成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带题授课”、“带题德育”让问题变成课题,让课堂变成实验室,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及班级管理中开展课题研究。让教师长期关注教学问题,并带着问题与他人对话,在对话及研究中体悟并发现教育的真谛,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一个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绝招容易形成特色,特色能造就品牌;教研是品牌教师成长的摇篮。
教学科研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行为,教学实践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归宿。因此,只有把教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促进教师不断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使教学研究真正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真正成为他们在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共同追求。不要恨领导不重视,不要怪经费不足,不要怨没有时间紧迫;只要我们乐道安贫,只要我们潜心思索,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最终就会取得教学和研究双丰收。
参考文献:
[1]蒋为民.学校教研活动有效性研究[M].2010.
[2]曹梅婷.如何有效开展教研备课组活动之我见[M].2013
随着生物学科在高考和初中会考中的取消、生物课程体制的改变,中学生物教学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与此同时,各级生物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同样受到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1.对生物教研工作重视不够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有不少学校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考核依据,仍然是以学生统考成绩和升学分数作为量化的主要指标,导致学校不重视生物学科的教学和教研工作。如生物课无专业和专职教师上课,课时不按大纲要求安排,生物教师工作量的认定与其它学科不等量等问题。生物教研活动也当然是可有可无,很多学校的生物教研工作无计划、无安排,1年中无生物教研活动的开展。
2.教师教学缺乏热情,骨干教师严重流失生物课程结构的改变,加上个别学校的不重视,使不少教师缺乏从事生物教学的热情,不愿再从事生物教学工作,特别是一批骨干生物教师严重流失。如我县1992年以来,有6人获县初中生物优质课奖,现从事生物教学工作的只剩1人;1993年组成的县初中生物教研组有7人,目前也只有2人还在从事生物教学工作。这无疑使生物教学工作缺少学科带头人,生物教研工作缺少骨干力量。
3.生物教研机构不完善生物骨干教师的流失,导致各级生物教研网络的松散,过去已建立起的一些教研网络也相应地消失或名存实亡。我县有5所完全高中,目前只有2所学校有生物教研组;1993年以前,我县12个片区都有初中生物中心组,每年最少要组织一次生物教研活动,现在多数已解散。笔者所知,在市、县一级的教研部门中,无专职生物教研员的也不少,这导致生物教研信息无法下传,常规教研活动无人组织,更谈不上专题教研教改活动的开展。
4.生物教研活动内容单调生物教研机构的不完善,使生物教研活动成为可有可无,少数学校开展的生物教研活动,不外乎是讲课、听课,纯为完成任务,流于形式,无法体现教研的目的和意义。这就使生物教师也感到厌倦,逐渐对生物教研活动失去了兴趣。据统计,有不少教师在一年中没有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市、县一级的生物教研活动中,缺席者甚多。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的深思。
笔者认为,中学生物教研工作要摆脱当前这种困境,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教育方针,争取学校行政部门的支持中学教育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学大纲规定生物课是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中学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应有同等的地位,不存在有“主科”与“副科”之分。作为生物教研部门和广大生物教师,一方面应理直气壮地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生物教学和教研活动,积极与学校行政部门沟通思想认识;另一方面,要主动为生物教学的课时安排、教研计划的制定、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学生成绩的考核、课外活动的开展、教研活动的组织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和可行性的建议,以获得学校行政部门的信赖和大力支持。
2.引导教师正确认识生物教学的目的由于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旦高考、中考不考生物学,教师就表现出一种失落感,好像不考试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生物教研部门要正确引导教师认识生物教学的目的,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投身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研究,投身于生物教学改革的研究。如我县一生物教师,近两年来坚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施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其研究论文被多种书刊选用并获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他本人连续两年在学校考评中被评为全校教师最高分,还被定为县骨干教师。
3.培养教学骨干,巩固教研队伍教研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来进行规划和组织,需要有一批学科骨干教师来支撑。教研部门要引导和鼓励生物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开展生物教改实验,并积极地为生物教师创造条件,使一部分生物教师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发挥才能,获得荣誉,在生物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在生物教研和教改方面起到带头作用。这对巩固和健全各级教研组织也会起到保障作用,并能促进各类教研活动的开展。
4.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推动生物教学改革生物学科升学压力的减小,可使生物教研活动的形式丰富和多样化。除常规教学研究外,应大力开展生物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研究;生物学教法与学法改革的研究;生物学与当地生物资源、生态和生产运用的研究;参加生物科技活动的研究等等。教研活动的多样性,将开阔生物教师的视野,激发和调动教学积极性,使生物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生物教研活动的水平和层次,并将高层次的生物教研活动引导成为生物教改实验,反过来又会推动生物教学工作。
5.增强改革意识,探索适应现行生物教学的评估方案生物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在高中会考、初中结业考试中都存在着一些弊端,特别是在生物教学的评估手段上,应面对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根据本地区、本校实情,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目的,大胆改革对生物教学的评估手段,探索和研究适于现行生物教学的评估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生物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推动生物教研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教研 校本教研 现象 对策
一、农村初中开展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研认识模糊
有的学校对教研的意义、方法认识不明,学校没有教研的具体实施方案,没有系统开展活动的实施计划,开展的教学研究题目空泛,缺乏针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困惑的研究,导致行动的盲目、被动,很难真正发挥应有的实效性。
(二)教研活动的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
教师培训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过程,活动的形式当然离不开听课、评课、反思。但是在农村初中学校,研究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简单重复、低水平徘徊、缺少深层次思考等同题。本来教师的工作就很忙,却要忙着上课,忙着昕课,忙着评课:而且当教研活动成为强制性学习时,活动也就慢慢地流于形式了。在当下教师听课、评课、教学策略的研讨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无话谈,集体教研失语;或者只有一个或几个教学骨干在发表自己的教学感言,尽说些不痛不痒的话,好话多,建议的少,没有问题的聚焦点和对碰点。
(三)教师缺乏内在的需求和研究能力
目前,影响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阻力主要是教师的负担过重,教师往往重视教学而忽视教研,教研行为多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教师教研意识淡薄,从事教研的主动性不强,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和参与程度不高。有的教师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关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致使缺乏研究能力。
(四)客观现实也限制了农村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的参与
由于地处偏远乡镇,当下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也相对偏低,这些客观存在而且目前仍不能改变的问题造成了很多城区教师不愿到农村中学任教,并且造成优秀教师大量外流,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中学严重结构性缺编甚至编制不足的问题。另外,由于结构性缺编等多种原因,学校教师一般都承担着很大的工作量,课表上排得满满的(都是一人承担几种学科),一旦因培训而外出,就造成自己的课和搭班教师的课相对高度集中,这样师生皆疲惫,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再次,由于交通不便利,教师外出听课、学习,费时费力。所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可度,降低教师参与教研组建设的积极性。
二、农村初中开展教研活动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鼓励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体
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计划
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呼唤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要求教师首先是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的人,应努力成为自觉创造自身生命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学习、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努力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
2.教师要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
校本教研活动是一种效率高、操作性强的在职培训方式,是更新、补充知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它基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由专家协作指导,教师主动参与,以同题为导向,以反思为中介,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直接推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当然,校本培训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问题,但作为校本培训主体的我们不要抱怨、不要冷眼旁观,一定要珍惜种种机会,尽可能多地从校本培训中学到一些能付之实践的教育理念、教育规律、教学方法。
3.教师要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
自我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主动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更新教育信念和专业技能。因此教师不但要组内教师相互合作、交流,还要积极走出学校,走出校外与其他优秀教师相互合作、交流。如今,社会的信息化十分发达,我们也可以通过博客等形式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学习、交流。
(一)教育上级主管部门要优化教研条件,努力提高校本教研效率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本,校本教研的开展是以一定的具体活动为载体的,而开展具体的教研活动则离不开必需的物质准备和经费。因此,建议在政府转移支付经费中明确规定开展校本教研的经费份额.各级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研究与实践,建立适合农村中学实际需要的研训互动的校本教研机制。在学校内部,力所能及地加大对骨干教师培养的投入力度,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二)专业研究人员要为校本教研加强指导。
教师们有着丰富的教师经验,但欠缺正确的科研方法,即使发现了自己教育教学当中的问题,也很难进行有实效的研究,所以,在现有条件下,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想方设法加强各个学校与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的合作,以真正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校教育科研实效性的。
参考文献:
[1]庄仁各.对农村初中学校校本教研现象的思考.教育管理研究.2009(3):87-88
[2]赵海建.贫困地区农村初中学校开展教研活动之思考.教师教育.2008(11):21-22
根据xx--xx学年度工作要点,以推进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主线,以对备课组建设和提高毕业班教学为工作重点,努力提升我县中学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工作重点
1、深入学习课改新理念,认真积极稳妥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积累经验。
2、强化学科教研组建设,不断健全教研组工作,努力做到教研活动制度化、专题化和系列化,促使教研组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3、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重视各个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做到教研活动有计划性、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
三、主要工作
1、进一步推进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
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老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和教材观等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本学年继续通过假期培训、校本教研等活动的形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新课改理念,并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采取分片现场经验交流、公开课观摩引领、以及课例式校本教研等活动来继续推进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
⑵在先前的下乡过程中,校本教研专题学习的基础上,思想品德教研员与各学校教师密切合作,引领、组织全县中学思想品德教师转变观念和角色,深入学习领会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研讨、展示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程、新教材的特点和规律,全面提升课程改革的效度。
2、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形成过程管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点是教材解读的准确性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进一步推进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努力提升教研组活动针对性和有效性。
⑴一周一次的本校思想品德各年级组教师联合集体备课
⑵通过一周一次的片教研活动,实现跨学校同学科教研。
⑶通过全县优秀思想品德教研组的引领示范活动,实现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4、认真抓好毕业班教学及复习备考工作,努力保证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⑴抓好九年级教材分析,注意在理解、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努力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⑵通过观摩课、探究课及专题复习课竞赛等活动组织好单元复习、专题复习。
⑶搞好思想品德与历史学科的结合与沟通,组织好全县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师做好中考备考会。
5、精心做好教研实践活动
⑴下乡参与学校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尤其是校本教研活动进行的情况如何。
一、开展以学习型教研为基础的大教研系列活动
1.引领式教研
在校长的指导下,由学校教研室编写贴近教学实际的案例、专家评论及汇总学校层面的观点反思,起到学校层面应有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学校开展了多种类型的引领式教研活动。例如:在2013年下学期“第一周的教研活动安排”中,校长撰写了《课堂教学之魂》一文并进行宣讲,就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几个关键点进行了解剖,指明了课改的方向。在2013年下学期第十周教研活动安排中,学校教研室就“八年级英语词汇测试”这一案例进行剖析,引领老师们在阅读本教学案例时,以对比、反思的态度更好地改进教学。
2.分享式教研
根据不同话题,学科组开展讨论并派出代表参与大教研展示。通过交流、分享,达到同伴互助、自我培训的目的。
上学期,我校的主题大教研活动主要围绕改善、修正“教师有效教学行为”这个主题进行。在校长的带领和指导下,全校教师在学习《课堂十种有效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之教的有效性》《教学需要返璞归真》《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等文章后,各教研组教师思考、整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中易出现哪些不恰当言行”,经学校层面汇总出“教师不恰当言行56条”,供全体教师参考。通过系列“分享式”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思想得到了统一。在各种教研会议中,大家的思想相互交流、碰撞,在分享与争鸣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读书式教研
组织教师阅读专业书籍,为学习型校本教研提供知识积淀。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涵养精神,提升品位。
我们将教研组读书活动纳入到“书香校园”建设中,通过好书推荐、摘抄笔记、心得交流、共读共赏、寒暑假集中读、学期中分散读、教研组共同读等形式,培养读书习惯、营造书香校园。
以2014年下学期为例,我校15个教研组根据《102中学教研组读书活动方案》选书、购书,从语文组的《致语文教师》到音美组的《最美艺术课》,各教研组齐头并进,教师们纷纷填报《102中学读书计划表》和《102中学读书活动汇报表》。全校一线教师140多人,全部参加了“教研式读书活动”,教师群体的业务素养和学术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二、开展以教学型教研为着眼点的研修活动
课例式教研:开设不同主题的“聚焦课堂”活动,使之成为教师教学技能的“练兵场”。课例研讨可以是完整的一节课,也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断。
说课式教研:各教研组每学期选取两三位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思路进行说课,并通过评课,彰显各自的特色,营造浓郁的研究氛围。
每学期的“教学设计大赛”,是我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讨的载体。通过开展“说说我的教学设计”活动,教师们了解了不同类型的课程的教学策略和讲授原则,厘清了“教”和“学”的关系。
会诊式教研:会诊式教研是基于某位教师的具体问题,然后运用集体的智慧,帮助其指出“病情”,分析“病因”,并开出“处方”的一种教研模式。
会诊式教研往往由学校自下而上进行摸排、搜索一些教育教学案例,通过会诊、研讨开出对症下药的处方,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工作的“专业思维”水准和智慧含量。
例如,从“一个上课看小说的学生”到“请不来的家长”,这些案例贴近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再加上学校搭建交流平台,老师们结合经历和体验都谈出了见解、提升了认识、生成了智慧。
开展校本教研,必须有制度保障。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开展,我们不断探索,建立了新的适应校本教研的机构和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
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要求,我们出台了《关于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求校长做到四个“必须”、五个“善于”。四个“必须”:“周六新课程研讨日”活动校长必须到位;校长必须参与或主持实验课题研究;校长必须成为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专业引领者。五个“善于”:善于听,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每周不少于2节),倾听教师对课改的意见和建议;善于思,要立足课堂主渠道,对新课程的教学、教研要多思考,不断改进教研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善于写,要善于总结经验,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作为校本教研的资料,从而引领本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善于说,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经常给学校教师作专题讲座,参与“校长课改讲坛”,努力使自己成为校本培训的培训者和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者;善于评,应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善于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研读学科课程标准,用课程标准来评析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说课。
与此同时,各校积极开展教学反思、交流研讨、专题讲座、教学指导、听课、评课、说课等活动,通过校长讲坛、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论坛、教学观摩、教学开放周、教学新星献课、案例交流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研创造条件。
围绕校本研究,我们还对原有的教研组织机构进行了改革。一是改造以往的市、片(小学以学区、中学以片)、校“三级教研网络”,由于农村小学单班年级多,且多数是语数包班,研究力量单薄;中学随着“两基”的实现,校数不断增多,原来的教研片同科教师随之增多,不利于交流讨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原有的“三级教研网络”进行重新调整。首先,健全市级教研机构,在原有中学、小学、幼儿教育研究室基础上,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艺术、体育教育研究室,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室;其次,对二级教研机构进行重组,即把单班年级的小学就近组成教研点,把原来校数过多的中学教研片一分为二,为教师参与研究提供机会。
新课程突出综合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而且在学科教学中以学段为目标。而传统的学校教研组是以学科为单位、备课组以年级学科为单位,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此,我们重建学校教研组,建立了以学段为单位的学科教研组,并设立同一年级的跨学科综合性教研组,如根据义务教育语文学段的划分,我们在小学按学段设立了三个教研组,数学设立了二个教研组,即一、二、三年级学段,四、五、六年级学段各一个教研组。这样有利于教师共同探讨、准确理解和整体把握学科在学段中的课程目标,更好地实施教学。而且,将同一年级各学科组织成一个教研组,为不同学科教师提供交流探讨的机会,让不同学科教师互相了解不同学科的教材内容,共同探讨学科间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和专业领域。
学段学科教研组和年级跨学科综合教研组的建立,既为同学科教师教学研究提供了组织保证,又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创造了条件,避免了规模小的学校学科教师“孤军作战”现象。这既有利于提升教师学科专业水平,又有利于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研活动;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勇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229-01
城市中学英语教研活动的开展相对与农村的英语来说还是比较顺利。但笔者认为还需加强。下面就这事发表几点浅见。
一、加强学习,提高全组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热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将祖国的教育事业放在首位,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热爱事业,热爱学生,才能真正教书育人,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在开展教研活动的时候,告诫全组的老师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要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抓少数学生而放松或放弃多数学生,但是又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英语老师要能够放得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中学的英语教研活动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大多数的教研活动仅仅局限于相互听课这种形式,有些往往一听了之;集体备课时间少,没有认真学纲、钻研教材教法,各自为政;教研内容单一,没有能够发挥教师群体的优势,不能在“新”字上下功夫。如此种种现象的发生,都是因为教育观念陈旧,没有加强业务学习,教学还是停滞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模式里。因此,教研组要规定每两个星期(或三个星期)的某个时间为教研活动时间,定为业务学习,学纲内容,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讨论教材,研究教法。通过学习,老师们能亲身体会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与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差距,从而增强教师的危机感、紧迫感,进而提高自觉参与教研教改的积极性,转变教育观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并不需要教师的“时间加汗水”方式,而是需要教师向“能力加效率”的全能型教学能手转化。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并不是靠挤时间、搞题海战术就可以实现的,而必须是教师一定要端正思想、加强教学改革、开展必要的教研活动。让师生走出英语天地,开展必要的活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英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可以给初一的学生进行书法比赛,初二讲故事比赛,初三基础知识比赛,分年级对话表演赛,分年级单词竞赛等。另一方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丰富教研活动,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
建立科学全面的教研评估制度。要保证教研活动取得全面和稳定发展,学校主管人员以及教研组必须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建立评课制度,对每一位教师的教研教改活动作客观公正的评估,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成果与年终考核、评优、晋级挂钩,实行奖励机制、竞争机制。
三、勇于创新,注重培养骨干教师
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鉴于目前中学英语的薄弱现象,可以立足这样的工作思路:(1)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常言说得好: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推行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教研员和承担教研课题重任。(2)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骨干队伍,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在“新”字上下功夫。可以采取走出去或请进来等形式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与兄弟学校“结对”,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开展相互参观、学习、交流、教师优质课竞赛等活动形式,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教研活动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3)认认真真地听好、评好每一节课。凡教研活动课,要求开课者根据课题及本次活动的主题认真书写教案,并规范说课,介绍实验目标、对教材的理解、处理和教学构思,以及教后自评等。听课者必须针对课题实施方案及教研活动主题作出客观公正的课堂教学评价,其中一人作评课中心发言,并及时整理记录好教学成功之处。
四、以教研为载体,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素质教育的第一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教研工作则应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核心工作来抓,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为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