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数学网络教学

初中数学网络教学

时间:2023-04-18 17:45: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数学网络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数学网络教学

第1篇

关键词:网络;教育;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I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99-01

网络化教学,就是在网络环境下,以丰富的网络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一、网络技术与数学整合是时代的需要

1、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在中国,现实的教育现状是:教育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均衡,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口特别多。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形式主要是面向学校班级的课堂教学,虽然素质教育是开放的(学校、社会、家庭的范畴),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所强调的素质教育也必须在这一基础上实施。这给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一套办法,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2、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特点为素质教育提供实施环境

看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是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这也说明,一旦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起来,必然带有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在不脱离学校模式、班级模式的课堂形式下,这种研究性教学,的确是一种新的尝试,在我校校园网这一智能教学环境下,我做了课堂教学实践。

二、网络环境下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

网络教学的前期准备。根据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的特点,并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的严谨性及结果唯一性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利用网络教学和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有一定困难,但是网络环境的资源非常丰富,有大量的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提供了大量生活中的几何模型,与课本上提供的几何模型相比要生动的多、丰富的多,如果把这些网络资源应用到数学几何教学中来将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根据初一几何的特点,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平行线性质及判定的综合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比较适合。

三、在数学实验与活动中的超值定位

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还需要实验.数学实验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数学教学更加开放和具有活力,增强数学教学的时代感.而“几何画板”和“z+z智能教育平台”又为学生的实验提供了实践的平台.

如:取甲、乙两枚硬币,其中大币半径是小币半径的5倍,现将大币固定.

(1)如图9:若让小币沿大币外面贴着大币边缘滚动一周,那么小币自身旋转了几圈?

(2)如图10:若小币在大币内部贴着大币边缘无滑动地滚动一周,那么小币自身旋转了几圈?

(3)如图11:一个正abc的边长与和它的一边相切的圆的周长相等,当这个圆沿着正abc的三边无滑动地滚动一周,问该圆转了几圈?

首先让学生利用可替代的实物进行演示,再根据教学的内容深化与延伸,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当学生把两个圆(内切圆和外切圆)动起来时,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情景,学生就比较容易寻找问题的答案.随着问题的深化,实物无法替代时,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动态图形中理解高度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且还能从中体验到数学的美感. 这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的形象化的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相比,不论是教学的质量还是效率都有显著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我设计、动手实验的数学实践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充分体现了新型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在实验中拓展了思维、交流了经验、体验了“做数学”的无限乐趣.

四、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研究性教学尝试的个人体会

第2篇

关键词 网络资源;数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42-02

在新的初中数学教材中,编入好多阅读材料,在开发智力,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科学素养和审题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近几年中考数学试卷上出现一种新题型——数学阅读理解题。这种题型考查的是学生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它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读懂并理解一个陌生数学问题的情景,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掌握的解题技能灵活地进行解题。

1 利用网络创设数学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当今社会是网络时代,学生对网络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学生很难把网络应用到文化课的学习上来。尤其是数学学科的特点,导致学生很难利用网络服务数学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加以方法的引导,教给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例如,在初中数学中,增长率问题知识本身比较简单,教材设计也比较简单,但生活中运用起来就不这样简单了,设计的实际问题较多,也很复杂。如有关可持续增长率问题,就很贴近生活实际。因此,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请你上网查找“可持续增长率是怎么回事”。学生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对可持续增长率的概念有些好奇,纷纷上网搜索查阅,相互交流。这样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学生查找大量的网络资源,深刻了解有关可持续增长率的知识,通过大量网络阅读、与同学之间的讨论,理解了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评价与应用,对企业财务方面的影响等。通过网络学习,有效促使学生的大脑由平静状态转为积极思考,进而主动地去利用图书网络寻找答案。

2 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个学生的素质首先是他的阅读素质。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很多初中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一种畏惧心理,最起码是不太喜欢。在他们看来,数学知识是枯燥无味,很难理解的,感觉没有兴趣,而且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无用武之地。其实造成这样的结果,除了教学模式传统化,新的现代教育手段应用得不够科学,网络技术没有用到实处,也与学生接触的数学知识太少有关系。他们很少去阅读与数学有关的书籍,也很少在网上进行数学阅读或知识的查询。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做不完的数学题和永远不太理想的成绩单。其实,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例如,有一道概率统计方面的应用题,从题目本身来看,题目的难度系数不大,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的得分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工程。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大胆把网络引入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数学知识。并且利用网络,让数学阅读变得更可行和更高效。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时间相对较为宽松,利用网络资源更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3 布置导读提纲,提高网络阅读的高效性

初中数学教材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它的知识点琐碎,内容较为抽象,推理严谨,表述规范严格等。其中还有不少隐含知识点,如一些定理的隐含前提、条件、变化等,更是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教给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数学阅读,有利于深刻理解数学的深刻内涵,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给学生做出阅读示范,有书本阅读,有网络阅读,还有现实生活中的阅读,并针对不同类型课的教学要求编写不同的导读提纲,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帮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素养。学生通过大量网络阅读,能够具备一定的阅读水平和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导读提纲,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从而让学生从依赖过度到不依赖,真正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结合教材自己查阅网络资源,了解直线与圆的各种关系,从中了解相关数学知识,并给学生出示下列导读提纲,请学生上网查阅:一是直线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二是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实际生活中有那些应用?三是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有哪些特殊情况?请查阅网络资源了解相关知识。

学生在这样的查找和阅读中,不仅加深了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且体会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影响。这样的题目设置贴近现实,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这样的题目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给了学生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这些都将引导学生更加喜欢研究和探索,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4 利用网络数学资源培养学生沉着稳健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

利用网络进行数学阅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品质,有利于帮助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阅读,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数学知识点多且较为抽象,学生阅读兴趣差。

2)数学网络资源丰富,阅读方便,数学信息表现形式多样,有文本、图形、图表等,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语言转换要熟练。

3)由于教材版本多样,数学语言也不尽相同,学生在阅读数学网络资源时能科学理解,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数学定理或定义等。

4)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强,知识结构严密,要求学生的数学思维一定要严谨,在网络阅读时,一定要加强理解,科学分析,多进行对比、总结和归纳,形成数学解题思想。

学生要进行深入的数学阅读,必须沉着、安静,思维才能深入,任何浮躁的情绪都可能给数学阅读带来障碍。例如,在学习概率时,笔者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如我现在下发每位同学一套试卷,50道选择题,每道2分,大家都不会,答案随机选择。那么,请思考下列问题:我们班同学及格的概率是多少?从这个问题大家进一步思考,如果在一次考试中全是选择题的话,一个同学得了60分,能说明他会60分的题目吗?如果不是,那么他实际上会多少分的题呢?请上网查阅相当关内容,解决这个题目。”这样的趣味题目,让学生对概率一下子充满了兴趣,也对概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可是要解决这样的趣味题目,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第3篇

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

作为“研究型”教师,我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终于找到了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中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思

我们已初步构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基于校园网网络环境下的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

二、中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中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三、中学数学“网上协作”学习模式的操作特征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如下: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3.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

4.网上协作: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教师指导进行。

5.网上测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新一代初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进行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初中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

第4篇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源动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在头脑中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利用电教媒体以图、声、色、文等物质材料构成多种激人心扉的具体形象作用于学生感知器官,产生课堂的直观性的良好效应,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思维。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时,利用电教媒体动态地演示“蜻蜓、蝴蝶、树叶的轴对称”伴随着美妙音乐把“轴对称”这一抽象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很适合学生从直观的形象思维过渡的思维特点,积极调动学生耳,眼,脑等器官投入学习。因此,电教媒体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心,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不能够只简单地考虑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同时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特别要求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情境的创设需要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带动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学会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形象或思维方式。同时还要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回忆起生活中应用的实例,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性。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重视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丰富和提高数学教学。其实本我认为数学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化化抽象为具体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多媒体计算机能融声、形、色等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甲、乙两人在一400米的环形跑道上,乙在甲的前面100米处,两人沿同一方向跑步,①甲追上乙用了1分钟,问两者的速度差槎嗌伲竣诩椎诙次遇上乙时,比乙多跑多少距离?应用题中的关键词很重要,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关键词。

例如:“甲追上乙”中的关键词“追上”的理解,应该是:①甲在乙的后面;②甲的速度比乙快;③通过一段时间,甲与乙“平齐”。“甲第二次遇上乙”的理解,应该是:第一次追上后甲又比乙多跑了整整一圈(400米)。用多媒体动画技术模拟“追上”,能使运动过程形象真切,运动轨迹规范、清晰,视觉效果好,学生在感情上容易接受。学生能将注意力集中到运动本身,一次不成功,可以重复两次、三次。多次播放,强化事情发生的过程,从而发现“追上”的本质属性。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认真备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信息,优化教学内容。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我还下载了很多有助于自已教学的资料,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大量的练习题,经常进“初中数学网”、“初中数学资源网”、“中国教育资源网”等查找有关教学方面的信息,把下载的课件和教学设计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修改、补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既节省了不少时间,又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感知知识的探索过程

数学的学习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来的数学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才能够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华,真正学好数学。也就是说,学生要不断地思考。考虑到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弱和生活实际经验少,教师在课堂中要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繁琐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而多媒体教学能够轻松地帮助教师完成这项看似很难的教学任务,使数学知识中那些静态的东西彻底地、真正地“活”起来。例如,在学习“园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个知识点时,我先借助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制作一个固定不动的大圆,然后在制作一个可以随意移动的小圆,通过圆的动态移动直观地展现两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即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和内含。同时在旁边的显示器中展示与动态相吻合的两圆半径与圆心距之间的数值关系:外离(d>R+r);外切(d=R+r);相交(R-r

第5篇

一、探究型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的妙方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中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适时创设探究型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充分联想,主动反思,将会使他们以一个创造者或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从而形成主动参与、自觉实践的氛围。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创设探究型情境:“在长20米,宽10米的草地上修建一条宽2米的小路,已设计了几种方案:如图1,一条笔直的小道;如图2,小路中间有一个折点。

⑴你能计算出图1和图2中所留草地的面积吗?

⑵你能设计出一种类似于图2,但有两个折点的方案,并计算出所留草地的面积吗?

⑶若在矩形草地上建一条弯曲的小路,路宽都是2米,如图3,你能知道所留草地的面积吗?并说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经常创设探究性情境,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获得对数学的理解这一过程,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会获得发展。

二、信息型情境是学生整合知识的佳途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价值,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数学课程资源。教师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型的数学活动中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合理开发信息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比如,从互联网上的数学教育网站中收集一些有关的学习素材,或者直接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网站,以便学生在学习有关数学概念时,自己上网了解数学知识的有关背景材料。

如在学习“方程(组)”时,引导学生上网搜索刘徽在东汉初年编定的、我国最古老的数学经典著作《九章算术》;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引导学生搜索我国宋朝数学家杨辉的“杨辉三角”;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引导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内涵,了解几种著名的证明方法(如欧几里得证法、赵爽证法、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得证法等),以及无理数的发现。开发这样的信息型教学情境,学生能从中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感受知识的发现和发展的艰难历程。

又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时,可设计让学生上网搜索教学课件进行学习的情境:“今天我们到微机房上网去,看谁能先找到有关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的课件。你能理解这个课件吗?”学生热情高涨,不仅找到了课本上的证明方法,还找到了一个贴近实际生活的课件(如下图)。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开发了网络的教育功能。

再如在学习函数知识时,可设计这样的学习情境:“小强家新买了一台电脑,请你登录电信网站,帮他查一下上网有几种收费方式。你能告诉他怎样办理上网手续较划算吗?”学生通过上网,找到下列三种上网方式。方式一:每月80元包干;方式二:每月50元包50小时,多余时间按每小时1.2元收费;方式三:所有上网时间按每小时1.2元收费。通过合作、探索与交流,学生列出了上网总费用(y元)与上网时间(x小时)之间的关系式:方式一:y1=80;方式二:y2=50(0≤x≤50),y2 =1.2(x-50)+50(x>50);方式三:y3 =1.2x(x≥0)。学生交流、讨论,各自叙述着自己的理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共同问题:该选哪一种方式上网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进行了探究性学习,最终认识到:当上网时间少于或等于小时,采用方式三上网;当上网时间多于小时且少于75小时,采用方式二上网;当上网时间多于或等于75小时,采用方式一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