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

时间:2022-04-04 01:00: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文明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文明教育

第1篇

作者:铁铮 辛永全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明教育的支撑,而青年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对象。应该充分重视青年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姜恩来的这一观点,在不久前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生态教育论坛上引起了共鸣。日前,笔者就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对姜恩来副校长进行了采访。在接受采访时他反复强调,生态文明教育在构建生态文明过程中具有基础地位。青年既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重要的推动者。

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个“有利于”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推动生态价值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化动员能力,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内涵提升。”姜恩来说,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一方面是引导人们逐步将生态价值观念凝练为一切行为活动的主要价值目标,从意识、知识、态度与价值观、行为等层面,形成符合生态价值取向的正确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引导人们形成以生态价值为重要价值尺度和准则的行为模式,使生态价值观念成为人们判断生产、生活中各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重要评价标准。他说,通过努力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向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生教育发展,能够有力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化与立体化建设,能够充分发挥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社会化动员的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教育中青年的角色定位

“青年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有双重定位,既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对象,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姜恩来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受益者。青年的生态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前景。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的生态安全观、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科技观、生态消费观等价值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同时强调,青年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人的思维理念、生产生活方式都将发生全新的变化,而最易接受这些变化的正是青年人。青年本身所具有的开风气之先的特征,恰恰能够适应生态文明教育在社会各领域所倡导的新方式、新变革。青年人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较强,在社会化、立体化、全程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青年能够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教育应重视青年的作用

“生态文明教育应该特别重视发挥青年的作用。一要努力调动广大青年的参与热情,二要重视发挥青年团体的作用,三要适应新媒体时代青年的特点。”姜恩来说。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推广中要发挥青年的作用。要引导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利用自身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组织沟通能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社会公众宣传生态文明理念;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创新实践,在科研、社会管理、文化领域以生态、绿色为主线,创新开展实践活动;要利用青年对新理念、新知识的探索热情,推广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利用青年对社会问题的参与热情,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实践。

要发挥青年团体的动员能力,拓展生态文明教育支撑力量。重视共青团、青联等青年群众组织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优势,以其健全的组织结构、灵活的实践机制、多途径的资源整合能力,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持续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机制、政策保障。同时,要重视对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的扶持,动员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资金、骨干培训方面对其重点支持,通过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的社会化组织动员方式,吸引更多的青年参与生态文明教育,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广泛社会基础。要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国际化与信息化。在全球化、网络化的信息时代,青年人身上体现出了更为开放、主动的行为意识。青年人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合作越发广泛而深入,这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青年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适应,也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有利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绿色科技成果的运用。

生态文明教育重在实践

姜恩来介绍了北京林业大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他强调,生态文明教育重在实践、重在落实。据悉,北林大通过长年坚持开展的品牌性活动,拓展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自1984年至今坚持开展绿色咨询活动,以大学生为主体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学生们以绿色课堂的形式,直接向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每年暑假组织“绿色”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科考调研;还通过编创具有生态理念的艺术作品进一步传播绿色文化。大学生还自发成立了全国知名的如山诺会、绿手指、翱翔社等环保社团,开展了学生参与热情高、社会反响好的生态文明宣教活动。学校设有专门机构,统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发起成立“中国青少年生态环保志愿者之家”、“首都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协会”等联合性组织,每年组织全国性培训。大学生志愿者们还搭建手机客户端平台,开展生态文明传播活动,得到了各方的关注。

第2篇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生态文明的建设极其重要,为了更好的建设生态文明,还要从提高每个人生态文明意识做起。让人们自觉养成生态行为习惯。那么作为一名生活在地球的人类,虽然科学技术不断的在进步,也能缓解资源紧缺问题,但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依赖科学技术治理环境并不是长久之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恶劣,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早早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中学生这一阶段也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重要阶段,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应该做好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和引导。潜移默化让学生树立环保理念,让学生明白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二、在日常习题试卷及教材内容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考试是学生进行思考的一个过程,考重要知识点不只是为了强化学生解题技巧与能力,还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编制的有关生态文明的生物练习题以及在期末考试或期中考试题中渗透生态文明知识点的考题,通过做题有助于加深生态文明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巧妙的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生态危机意识。结合生物教材内容,讲人口增长问题带来的环境压力和食物链维持的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圈等,并配上生物教科书上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图片,这样直观的图片和恰当的文字结合,会更加震撼人的心灵,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所需的。

三、利用实践活动渗透

由于学生长期在校园内,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很多的机会去外面感受大自然。因此应该让学生从课内转为课外实践,并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环保活动小组,部分学生可以进行开展小区居民生态意识现状的调查问卷,并结合生物学知识,与老师一起分析和探讨调查问卷结果。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活跃讨论氛围,还可以让学生专门负责校园海报宣传世界环境日,让学生记住世界环境日,并让他们明白世界环境日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查阅生态文明资料并编辑整理,制作成一本生态文明知识宣传手册,让学生自己动手,看哪些小组完成的好,并给予肯定的回应和适当的奖励,增强此次活动的情感体验。目的都是为了将生态文明意识植入每个学生心中,让学生从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在寒暑假期间,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湿地公园,或森林公园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体验大自然一草一木,一虫一鸟,还要激发学生的生态思维,而不单单只是以一个参观者的身份,只是看看稀奇的动物就结束了,教师应该讲解其中的树木会进行植物光合作用,能吸收汽车尾气排放的和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人类维持生命的氧气,还有净化污水、消除噪音等其他作用,从而认识到保护植物的必要性。讲解珍稀动物对环境的高要求,让学生明白有些物种一旦遭到杀戮,端上了人们的餐桌,或者动物的皮毛披在了人们的身上,这很有可能会让动物遭受灭顶之灾,并且破坏了生态平衡。结束后还应该要求学生写考察心得,进一步让学生领悟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体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四、生活场景的渗透

生态文明与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小细节相关,比如说,生活垃圾如何处理?方式很重要,有些垃圾是不可降解的,有些是可以回收的。垃圾处理的好可以发酵为沼气,但若随意处理,不仅会污染水和土地,而且垃圾长时间的堆积散发出来的气味对人体的呼吸道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生活中的水,是我们生命之源,人人都离不开水,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大力度宣传节约水资源标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普及水资源的可贵。并用行动感染学生,用完自来水应立即关掉水龙头,重复使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从各方面细节做到节约水资源。另外还有食堂吃饭,同学或家人聚餐吃饭,都要实行光盘行动,吃不完就打包,杜绝浪费。每个学校门口相应的都会有各种小吃摊,教师对学生进行科普,说明使用一次性筷子带来的危害,使用白色塑料袋给土地带来的危害。应提倡学生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保护环境,做个有生态文明素质、有远见、有朝气的中学生。

五、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一个学生背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背后是一个社区,一个社区背后是一座城市,因此作为生物教学老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生态思维,还要提倡学生放学回家后抓住恰当时机向周围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以自身行动感染人,以言语唤醒人,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时时刻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杜绝浪费,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而且对一些破坏绿化的行为还要勇敢的进行劝阻,提倡生态文明,让生态文明理念植入每一个人的心中。

六、结束语

生态文明意味着可持续发展,隐藏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含义,大量的事实证明,人不能战胜自然,征服自然,而是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热爱大自然,其中包括保护动植物、不食野生动物、不乱砍滥伐等其他爱护环境行为。

作者:曾新俊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湖美中学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高校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规范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使其走向社会后更好地参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综合素质及全面发展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不断地去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伴随着这一反思、训练和提升过程,大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得到了提高。同时,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内容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教育,它强调生态道德伦理,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观念,反对无止境的物质追求,反对人对自然的过度征服,倡导生态责任和生态行为准则。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规范了大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全面发展的能力。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方面在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相对缺失

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主要是报纸、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高校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尽管从社会需要上来看,生态文明教育是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但高校缺少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缺少专项的资源投入。

2.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体现也不充分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学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体现也不充分,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三章第三节第四小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及第七章第一节第二小点“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用较少的篇幅提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及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问题。《思想概论》在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第五小结讲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问题。另外,高等院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专业师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思政教师的专业一般都是政治教育或哲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在他们专业学习中也相对薄弱。高校教师对生态文明内容的讲解也仅停留在表面而并不深入。因此,在生态文明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知识面不太丰富,教学内容太过空洞,不能深入并形象的讲解生态文明的内容,就会让大学生对这一块儿的学习内容感到索然无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总体不强

大学生们虽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简单的了解过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由于处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之中,他们对生态文明的知识,生态文明的要求和制度的等缺乏深入了解,对某些生态文明概念基于浅层次的认识也导致了校园生态问题屡屡出现,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2.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能力较弱

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能力较弱,与他们所应当具备和承担的生态责任不匹配。例如,校园中很多学生会使用塑料袋、一次性餐具,只有少量学生会经常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废旧电池进行规范处理,部分学生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此外,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社会影响,产生了一些校园过度消费行为,而消费与实际的价值需要不符,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3.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较差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重视程度的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高校也努力的推进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例如:思政课程、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但据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生态建设的主动性较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4.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缺乏规范性和延续性

虽然高校组织了一些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但并没有真正的打造成为精品实践活动。从内容上来说,学生会社团也利用各种环保节日,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动物日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但从频率和持续时间而言,一年仅仅开展几次活动,并且持续时间只有1~2天。从推广程度而言,高校校园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仅是对某些环保意识的宣传,并没有形成规范和延续性的系列活动。这样的低频率、短时间、零散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作者:胡可人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树萍,陈芊羽,赵宇燕,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与践行能力提升路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4).

第4篇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抓好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构建新的道德体系。

关键词:生物学生态文明生态行为道德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以及资源开发和环境影响方式的总和。在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发展新阶段的突出问题。要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我认为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中学生物学教师应切实利用生物学教学这一平台,抓好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敕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由于人类长期的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以及无处理排放,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流失、淡水资源紧缺、野生物种剧减、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大气臭氧层破坏问题、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的危害等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生活。据中科院测算,目前因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的15%,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到267.4万多平方公里,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协,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00多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全国近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据最新统计,2008年我国酸雨发生面积约为150平方公里。七大水系的水环境质量总体为中度污染,部分流域如黄河支流为重度污染,海河干流和支流均为重度污染。这些令人忧虑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环境问题不仅仅是阻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面临生态危机,人们不得不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做深刻的反省。深究其原因,是人们生态知识的匮乏,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教育活动中,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要改善当前的环境状况,恢复生态平衡,人们需要应用新的环保技术,相互合作,但更需要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社会管理和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他们必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高中生物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是以传授生态知识为基础的。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理解程度、应用能力是目标达成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知识应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生态学知识,特别是引导学生用生态学知识分析评价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状况,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会感受到环境问题离他们很近,与他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重视知识的应用,不仅使知识传授收到最佳效果,也是培养学生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方法。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有“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的美誉。地方政府结合县情,确立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家园”的发展战略。以茶叶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养猪和沼气应用,构建“猪-沼-茶(林)”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很多学生家里都有茶园,虽然他们对有机茶的生产不甚了解,但他们都知道有机茶的生产不用农药,不用化肥,市场售价比普通茶叶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这些事例引导学生用生态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当学生能用生态学眼光去看待政府的一些决策、自己所熟悉的一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时,那么,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学目标便已达成。

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同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生态行为是指人们在环境保护意识的支配下做出的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行动表现。在培养学生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他们的新的思想观念落实在行动中。《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35条规定,中学生要“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有益的动物和生态环境。”充分说明了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青少年时期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生态学知识,反省自己的日常行为。帮助他们正确判断哪些行为是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的生态行为,哪些是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改善环境质量的非生态行为。2007年12月31日,国家有关部门正式通知,从20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国家实行“限塑令”,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实行“限塑令”一年来,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一些农贸市场仍在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也有一部分学生购物时没有拒绝使用不合规定的塑料购物袋。针对这些现象,我在学生中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的活动,通过活动纠正他们的一些非生态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4.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构建新的道德体系

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是最根本的措施之一,但也不可忽视道德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全民的道德修养水平对建设生态文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传统道德的功能主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道德具有时代性,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长期以来,因为人们缺乏生态知识,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没有相应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失衡。建设生态文明也包含着道德建设,根据时展的客观要求,应赋予道德以新内容,丰富其内涵。生物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应引导学生把“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的行为要求提升到道德的高度来认识。当学生道德体系中建立起了对生态环境行为的善恶评价标准,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持久地去克服非生态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第5篇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文性教育元素,《敬畏自然》及课文所在单元的教学无疑是这方面很好的切入点。生态文明集中反映了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三单元以《敬畏自然》为代表的一组课文,以不同视角和形式反映出人与自然方面的关系,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人文资源,属于较典型的反映人与自然方面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对于渗透“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素养,教育学生一切以生态原则为规范,按照生态智慧、生态道德、生态原则做事”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敬畏自然》一文蕴含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属于富于理性的议论散文,对这一类科学文艺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并加以渗透的。由于八年级学生心智水平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一般只能从生活实践中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还处于形象化、表象化阶段,对自然、对宇宙没有进行过较系统、宏观的思考,而且他们对文章中立论、论证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很有限,譬如他们对课文中所述大自然是有智慧的这个论断,可能就比较难以接受。因此,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方面,教师应用这类议论性很强也兼有学理性的科学文艺作品,发掘课文生态文明教育元素,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引发他们对天地自然等与生态相关的内容产生一定深度的思索,并将生态意识转化为可感知的科学思维、可接受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使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热爱自然、关心自然、爱护环境,这是我们对于这类课文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注重教材人文性思想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与以往的“征服自然”的观念不同,《敬畏自然》站在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关系的视角,重新进行诠释、理解与思考,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课文中体现出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观。因此,本课教学中,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把课文中隐含的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中的生态文明意识显现出来,是学生对于文章的思想性的感知、领悟的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思考,要以课文为本,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是理解思想内涵的基础和关键。教学导入阶段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人类科技、自然风光、浩瀚的宇宙图片、视频短片,创设引发学生探索、思考的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对课文进行整体研读,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探究活动,以分析、比较、探究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感知、把握课文内容,只有较深刻地理解文本,才能领会出作者深邃的自然观和忧患意识,体会课文中所隐含的生态文明意识。

《敬畏自然》一课中,作者的自然观、生态观并未显现于文字中,而是蕴含在文章的缜密科学思维和富于哲理的科学表达中,由于初中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大多是从课堂学习中间接获取的,每位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对现实的大自然带有个体色彩的理解和诠释,源自于学生自身阅读经历和生活经验积累的感知和体验,这是我们关注生态文明教育的心理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因此,从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层面,要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感知课文中对自然、对宇宙的深刻思考,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生活体验和初步思考,通过朗读、揣摩课文中具体的、文学化的语句,进行科学理性的思维训练,在阅读与思考的活动中,感悟、把握作者的观点,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有效防止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产生脱离课文主题的空洞讨论和无关争辩。

课文中对人类科学技术的认识、以及对“大自然的智慧”、“宇宙的生命”这些站在新视角提出的宏观性、人文性的科学和哲学观点,其实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积累中所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的观察、理解和思考存在着一些共鸣点,能引起学生对自然、宇宙的思索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兴趣点设计思维训练任务,鼓励学生质疑思辨,引发对生态文明的思考。我们可以从课文出发,引导学生对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进行比较,从文章中体会出人类是渺小的,高科技,航天事业,在大宇宙中还是非常狭小的探索,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让学生通过课文认识到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表现出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进一步理解到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理所当然,人类应该爱护自然。

语文教学中所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人在宇宙、自然中的地位,对自然产生“敬畏”之情,通过教学引发学生的探索,点燃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将课文中感悟人与自然的物我关系的深刻思考,转化为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和保护自然的实际行动;将课文中体会到的平等对待自然的态度、换位思考的思维角度,内化成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和生态文明价值观,这种有意识的生态文明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

第6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重要性;举措;高职院校

一、生态文明概述

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观念,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是人类社会继续下去所必须选择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应顺应时代要求,主动引入生态文明理念,探索生态文明教育模式。

二、生态文明教育进高职的重要性

(一)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是高职院校顺应时展的

客观要求

“生态文明”理念早在2007年就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社会的建立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教育。高职学生是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能否拥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观念,能否具有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将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应顺应时展的客观要求,开展并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创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是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态意识及生态道德素质,让学生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观念,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激发其对生态文明的认同和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另外,生态文明是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它涵盖了人文、社会历史、自然和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对拓展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有着良好的教育功效,因此加强这方面教育将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自身发展。

(三)开展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依靠生态文明的支撑,生态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谐进步意义深远。高职院校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成为先进文化的载体,自觉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四)开展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是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生态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态恶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社会可持续进步。通过开展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让高职学生懂得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的本质,它表达了一种“公正”的伦理意蕴;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让高职学生认识到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整体的进步;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帮助高职学生塑造正确的生态道德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生态文明教育进高职的实现举措

(一)构建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

1.将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环境生态学”“环境保护”等生态学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让学生在系统学习中充分认识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2.将生态文明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中

学院在思想政治文化教育课程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精神,陶冶生态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消费观。

3.在专业课程中增加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学院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首先学习和掌握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并做到言传身教,把每门授课课程所包含的生态文明知识渗透给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把生态文明理论与各门专业课教学结合好,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良好生态素养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通过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带动生态文明教育

1.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形成浓厚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地受到积极影响,唤起他们深层次的环保意识,逐步提升生态道德情感。

(1)生态物质文化。生态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的景观设计、绿化美化、建筑创意、设施建设等。学院引用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管子的“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理念,将“树木树人,知行合一”定为校训,并立石为训,筑池植草,打造校训石生态景观区;将我国传统的“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观念融入校园景观的设计中,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态文化气息。

第7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 生态资源 语文教育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逐渐被人们重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在语文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遗憾。其实,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需要我们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深入发掘,进而加快语文课程建设,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态学的理念,以此来弥补这一缺憾,推动生态文明教育。

一、以物为友的生命平等思想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哲在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时说:“只有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看重生命,甚至把自然界的动植物看作自己的朋友,这样的思想,其实在中国古代并不鲜见。

苏轼在遭受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的诗歌和散文,其中渗透着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会,也蕴含着对人生的通透体悟,在《赤壁赋》中,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阐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借“客人”之口表达了自己“以物为友”的态度――“侣鱼虾而友麋鹿”,尔后又借“主人”之口表达了自己“诗意地栖居”的理想――“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对待自然之物的这种平等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人生重大挫折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并且能够从自然界中能够发现生命的智慧,汲取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精神生态的宝贵财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翰林学士的眼里,与不懂人语的白鹿为友,也比与那些俗气腐朽的权贵为伍强,体现出清洁的人格追求。可惜我们后人未能继承这种与自然为友、与万物为友的思想,近代以来,国人甚至觉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落后的,接受了西方“人是万物的尺度”“征服自然”的思想,将自然当成了征服的对象,把万物当作了可供自己随意支配和攫取的东西,酿成了现在非常严重的生态灾难。而物欲膨胀、不注意洁身自好、与品行恶劣甚至是腐败的权贵同流合污,更是导致一些人精神和人格堕落的原因之一。

二、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以物为友,以平等的视角观察万物,人与物便有了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感受。自然中万物的悲喜,同样牵动着人的悲喜,春花的凋零,春天的远去,能够引起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深思和悲情伤怀。他们更由此联想到人类社会的相似命运,进而思考自然、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与出路。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表现了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对被人类宰杀的动物的无限怜悯之情。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写道:“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作者哀叹因扭曲的审美思想而造成的病梅的不幸命运,同时也是在哀叹和病梅一样的被黑暗体制扼杀的人才的命运;对病梅和人才的命运的哀叹,实质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深深忧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喊出了知识分子盼望学为所用、为国建功的心声,也体现了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写自己和愚溪的“无以利世”的同病相怜之情,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树木“硕茂”“早实以蕃”“寿且孳也”,两篇文章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同时,同样渗透着深深的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三、护物有责的敬畏生命伦理

以物为友,怜惜万物进而发展为对自然界万物的爱护、保护,甚至对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尊重生命、生命平等思想的升华。

在《病梅馆记》中,龚自珍表达了自己对病梅的深深怜惜之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有感于此,作者购买病梅三盆“乃誓疗之……必复之全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行动,除其象征意义之外,确实蕴含着对被扭曲的梅树的深深同情和爱护之情。这种思想感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根基,而这在以往是被我们所忽视的。

史怀哲希望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推广到人与动物之间,他说:“同情动物是真正的人道要素”,“人类与生物建立兄弟般的关系正是来自天国的福音”。史怀哲在《我的呼吁》中说:“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也是可以由人而推及于物的,人对物有怜惜之情,有爱护之情,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在《寡人之于国也》之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指出了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看作是对现代人掠夺式发展的警钟。

四、物我谐和的生态美学理想

《论语・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们的志向,曾皙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这番话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生活图景:几个人在明媚的春光中沐浴完毕,愉快地吹着风、唱着歌儿回家去,轻松、温馨而宁静。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心境因自然景物的幽静而清静,而清净。人心的清静、清净与自然的清新、明净相谐共振、融会贯通、平衡和谐,演奏出一曲曲美妙的乐曲。这是自然生态、精神神态和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是人在自然中诗意的栖居。

类似的例子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很多,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信可乐也。”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等。

自然养育了人类,也养护着人类的精神世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无不给人类以美好的想象,给人以丰富的审美追求,给人以旷远而深邃的思考。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是“天、地、神、人”四方集聚之所,是人在大地上的诗意栖居。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诗经》《离骚》及唐诗宋词中的部分诗歌作品,《庄子》《论语》的部分节选篇目、部分唐宋散文以及《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等现代优秀散文作品中,均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和生态智慧,寄托了人类崇高的生态美学理想,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

第8篇

摘 要:在体验教学中激发幼儿对生态情况的认知,提升幼儿深入认知能力;并且融入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文明意识。

关键词: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路径

幼儿的生态构建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健康并且符合幼儿天性,所以科学有效的生态目标建立,要体现出幼儿园有效的路径探究。

一、体验教学中,激发幼儿生态认知

“万事始于行,诸事始于知。”当人运用某种行为的时候是对这种行为的认知,所以幼儿的很多行为都和其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幼儿的生态认知是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不同地区的幼儿园运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在瑞典的幼儿园这样做,首先注重活动让孩子先辨别不锈钢餐勺、苹果核以及塑料瓶盖和玻璃瓶,让孩子辨别哪些是真正的垃圾,开始的时候孩子都认为苹果核是垃圾,没有用处,其他的物品不是垃圾不能污染环境;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做出肯定或者否定,教师此时带领学生做一个实验,在树的下面挖几个坑,把几样东西分别埋在地下,并且做上标记。几周以后,教师带领孩子观察树下的东西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幼儿会发现苹果核不见,其他几样东西完好无损。当孩子困惑的时候教师告诉孩子苹果核已经腐烂融入土壤中变成土壤的养分,所以有利于环境,但其他几样东西,在土壤中不能发生任何变化,所以会形成污染,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随意丢弃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二、娱乐活动中增强幼儿的生态意识

幼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对幼儿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的同时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方法以及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的过程可以运用幼儿比较喜欢的故事讲解法,在很大程度上,儿童的思维是故事性的思维,比如告诉幼儿不要踩踏草坪,可以给幼儿讲小草的故事,小草在草坪中快乐的生长,如果我们为了自己方便从草坪踏过,小草的腰就会弯曲,那么就不能看见太阳公公和妈妈了,小草会很伤心,如果小朋友的腰也弯了,是不是也感觉很不开心。这样通过绘声绘色的故事,增强幼儿的注意力,并且在故事讲解结束以后提出相应的问题共同讨论,深化故事主体,有助于幼儿的生态意识提升。

生态文明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在幼儿阶段给孩子灌输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启蒙幼儿的生态意识并且提升幼儿的环保意识,这也是整个幼儿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中让环保伴随幼儿的稳步成长。

参考文献:

任凯,白燕.试论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生态观[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13-14.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生态文明教育

一、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生态文明是如今新型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指人类在享受工业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以更加文明的态度去对待大自然,保护并积极创设生态环境,改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关系。高中地理教学是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其涵盖内容多,综合性丰富,包括了天文、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如今经济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影响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对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而是涉及整个行星的空间,

还在往更广、更深的地方延伸。

二、地理教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为平台

高中地理教学要开展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最普遍的途径便是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注重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来提升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和生态环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编者通过精心设计编排出来的,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影响着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由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对教材掌握透彻,明白怎样去挖掘教材中生态文明的内容,利用这些有效的教学内容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如,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中,可以联系到世博会中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同时提出的“低碳生活”“和谐城市”等和生态环境有关的一些概念,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拓展资料,让学生从中能够受到生态文明的熏陶,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又如,在选修《环境保护》中,也能普及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历史同未来相互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和谐等内容,及时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在教学中还要将教学内容同城市区域中的生态环境相结合,联系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以此来提取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素材,充实教学内容,也能降低教学的理论性。如此一来,不但能提升学生对生态环境方面的认识,而且也能增强地理教学内容学习的高效性,还能让学生从自身意识来提高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2.社会实践为平台

高中地理教学在新课标的引领下,需要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来强化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实际感悟。这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开放自身的教学思想,开阔教师的教学环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提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加强课堂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教师在学生的课余生活或者课后的作业中可以让学生对生态文明进行调查,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环境的相关探索活动,再以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环境的感悟为基础,以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相互探讨,并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汇报,以此来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与体验性。像这样以开放式教学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地理教学,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教学参考,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身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让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倡导生态文明作贡献。

在地理教学向社会实践延伸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考察。教师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环境,进行野外考察,以此来感受人类与自然相互存在的和谐关系,增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态和能源方面的调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了解生态的途径去收集各类数据和信息,并总结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之后又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对生态环境数据的收集,更能增强其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选择具有环保意义的节日,带领学生在社会中进行相应的主题宣传,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有所提升。除了固定的节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做好环境保护宣传,特别是对身边以及周围的环保宣传以及环境保护行为进行倡导。

3.观察实际环境

对于地理教学来说,其学科的抽象性并不高,其本身就是以人类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基本的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包含着大量的生态环境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让学生对实际生态环境问题产生思考。比如天气的骤然变化、空气的恶劣、生活中的电器使用、污水垃圾的产生等细节,都同生态环境的问题相关。如沙尘暴这种当前在黄土高原存在的天气现象变得越来越频繁,破坏着生态环境,也为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化敲响了警钟。让学生对这样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带着对生态环境的感受去思考问题,并探求答案,将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同环境的变化相互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还能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在生活中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素材比比皆是,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带着眼睛去观察,带着头脑去思考、去发现,就能捕捉到更加丰富的生态文明现象,收获到更加鲜活的知识感悟。

地理课程囊括内容广泛,由此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要注重将地理教学同其他各个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协作,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环境知识,以更加深入地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的意识,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1.引言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在十报告中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大学生又作为社会的精英,祖国的后备军和接班人,更应该形成保护生态的意识,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对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使然。当今社会,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大学生作为国家事业的建设者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以及政治觉悟与整个民族的素质,与是否能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这一伟大目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只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更好的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服务。

2.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社会赋予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应该有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想法与思路,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道德,不止只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美德,还要有与生态文明理念相关的生态道德。高校德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德育不再只关注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渐的开始重视人与自然的联系。因此,在高校德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使大学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让大学生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

2.3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是 21 世纪的主要文明形式之一,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观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是否和谐共处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衡量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生态文明教育史促进大学生个体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判断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以及大学生所具有的实践能力也都是一个大学生应该体现出的内涵。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使他们认识到社会整体的价值,形成对自然、生命的关爱和资源环境保护的意识,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做到言行一致,关心他人,尊重自然,自觉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抵制不良危害。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

3.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措施

3.1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工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青少年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对他们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生态文明理念,使大学生通过接受生态道德教育,能够懂得人类应该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权利,自觉维护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使学生更好的明辨是非黑白,善恶美丑,正确看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生态道德实践,追求生态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素质。鼓励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形成正确健康的生态道德观念,养成规范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在生活和学习中严格的要求自己。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是主要力量,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重要引导,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生态文明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3.2促进生态文明网络环境的建设

高校要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抢占网络阵地。通过综合措施管理网络,创造安全的生态文明网络环境。

互联网是个万花筒,高校要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加强校园网络生态文化建设,建立信息量大,覆盖面全,服务和安全功能到位,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增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力度。可以在网上开展专门的模块,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宣讲。同时可以利用信息网络开放、平等、交互自由的特点,抢占网络德育阵地,发挥网络良好的教育和导向作用。要借助于网络的广泛影响力,以高尚的生态道德价值观影响当代大学生。建立各校独立的生态文明网络社区,并在各高校间形成友情链接,以方便学生共享信息、交流心得体会,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

高校要以校园生态文化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校园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指导作用,因势利导,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运动会,名人讲座,播放经典影视作品,开展制作比赛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活动来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来宣传环保活动。同时发展迅猛的校园媒体也要发挥过滤功能,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正面典型,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开展有关生态基础知识的讲座,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讲解,以便提高大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二是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打造绿色校园,建设绿色寝室,从而形成良好的德育养成环境;三是要在校园中多组织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社团,宣传环保,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四是开展有关环保方面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和知识竞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学习知识,宣传环保活动。

参考文献:

[1] 杨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10(9):100-101.

[2] 郑世英.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09(7):115-116.

[3] 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4] 叶志清. 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6-100.

[5] 乌晓梅.把生态文明纳入德育教育范畴[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4.

[6] 陈志刚.高校环保社团引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4):446-448.

[7] 孔德萍.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38一39.

[8] 莫敏秋.高校德育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J].肇庆学院学报,2003,24(3):33一36.

[9] 刘经纬,赵晓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J].教育探索,2006,(12):97-98.

第11篇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的研究背景

从我国大环境来看。“建设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在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而在党的十报告中,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论述,并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显示了我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从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来看。高校培养的是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高层次人才,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专业技术能力、教育文化素质等决定了我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高校是为社会输送具有先进思想、理念、技术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所以,高校扛起生态文明教育的大旗,走在社会前沿推动、建设、宣传生态文明教育,义不容辞。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的内在要求

(1)必须要明确,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

(2)结合当下背景、人文情况、案例等,分析、阐明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有针对性地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现实和理论依据,指出教育的方向、目标和路径。

(3)对开展好、建设好生态文明教育提出设想、建议,为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建设出谋划策,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规划,既能够指导培育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又能够促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向社会的辐射和积极影响。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里程碑式的产物,是当代人对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生产力关系所做的总结、反思式发展,是维持生态平衡、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并重的文明之路。生态文明的教育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而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成员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首先,大学生具有综合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较高的素质,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历练,有着客观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人生和世界有着较高层次的认知;对待未来怀有理想,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拥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调动资源实现目标的能力;再者,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承载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按照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内涵和目标,结合大学教育的原则和基本规律,以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以及生产力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诉求,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行为,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形成生态文明道德观,自觉遵守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原理,并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为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服务的教育实践活动。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要大力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而其推行和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哲学思潮的确立。我国近年来频发生态环境问题,例如雾霾、有些地区地表塌陷、泥石流灾害、酸雨侵袭等,都与人们过度开发地球进而破坏生态环境密不可分。这些灾害已经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破坏并被自然“报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人们的广泛参与,需要人们持之以恒地做出巨大努力,使生态文明观成为人们行为的指导准则而尤为重要和迫切。可以说,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建设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和历史使命,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只有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充分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来,把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素养做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并使之内化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才能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打造坚实的基础。其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追求客观上要求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使重理论而枯燥、乏味的思政教育补充进来贴近生活、有着实践性的生动的教学内容和案例,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把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纳入到大学生素质考评的构成体系之中。生态文明素养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要求和体现,体现了人类道德进步、文明发展的新境界,要求人们自发地承担起对自然的道德责任。第三,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求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体化、案例化,使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枯燥死板的说教鲜活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也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认同,有利于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有利于他们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带动周边的人们,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更加警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自身生活和未来社会的危害,从而更加深刻理解我国的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的真正意义,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深化了思政教育的价值,使他们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的相关教育更加认知深刻。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也有利于他们主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要求,尊重社会推崇的核心价值,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自我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从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无论从内容、形式和途径上,生态文明教育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拓宽和创新。

作者:妍君刘

第12篇

根据《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暨生态环境整治五年行动计划》以及《2012年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主要任务》要求,2012年教育系统生态环境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生态区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以创建市环保模范学校、省绿色学校为载体,不断提升环境教育品位,全面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和环境意识,进一步推进我区学校生态环境教育。

一、工作目标

1.结合学校实际,全面、扎实地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策划编写区环境教育读本或绘本,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100%。

2.完成1~2个省绿色学校和3个市环保模范学校创建,积极开展国家级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3.按要求做好相应档案、台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建立完善学校生态环境教育档案资料。

二、具体要求

1.进一步强化对学校生态环境教育的领导

各学校要紧紧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并将其纳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要进一步加强发挥学校生态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对生态环境教育的组织、指导和管理作用,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使生态环境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力争我区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再上新台阶。

2.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教育氛围

各学校要紧密结合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将学校特色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位。要重视营造生态环境教育的浓厚氛围,在全体师生中认真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提倡节约资源、绿色消费和文明习惯,努力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帮助他们获得相关的环保知识,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方法与能力。要组织广大师生共同努力,通过主题鲜明的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开创“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良好局面。

3.进一步提高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实效

各学校要认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的各类生态环境教育系列活动,注重创新活动载体,营造活动氛围,重视活动效果,在系列活动中要做到四个结合,以增强中小学生的环保责任意识。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生态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诸多学科都涉及到环境教育内容,所以要求相关科目教师积极渗透环境教育,具体要落实到教学计划、教案中,并进行环境教育教案的常规检查和好课评比,将生态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地结合、渗透、拓宽、深化,使环境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对环保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2)与环保纪念日相结合。积极利用环保纪念日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以“3、12”植树节、地球日、爱鸟周、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等等节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系列活动。

(3)与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学校根据《小学生环保行为规范》和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的教育理念,做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教育,要求学生爱绿护绿,不乱扔乱抛杂物,不在墙上桌上乱涂乱画乱刻。学校和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的学习活动环境,并将此纳入班级的常规管理。

(4)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要以生态环境教育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之一,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实际问题的兴趣,为学生获得生态环保科学知识提供广阔的空间、充足的时间和必备的条件。

5.进一步推进环境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

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我区“绿色学校”、“环保模范学校”创建活动,引领更多学校积极参与省、市各级环境教育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各学校要根据学校硬件、师资条件和环境特点等方面的特色,发挥师生的共同智慧,找准切入点,确立突破口,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校环境教育特色,并以环保特色活动的引领与辐射来提升学校的内涵建设。同时各校要注重实施创建计划的基础工作,加强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以满足生态环保教育深入开展的需要,为更高层次的创建工作奠定基础。

三、主要工作安排

1.制订2012年区教育系统生态教育实施意见(3月)

2.开展“世界水日”节水主题宣传(3月)

3.确定2011年申报市环保模范学校名单(4月)

4.开展市环保模范学校创建单位培训(5月)

5.开展“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主题系列教育活动(6月)

6.组织少先队小干部参观环境监测监控中心低碳馆(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