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经济管理专业

社会经济管理专业

时间:2023-04-18 17:4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经济管理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经济管理专业

第1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新趋势

经济管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经济管理不断优化管理方式、创新关心手段、更新管理理念,推动着经济管理进一步发展,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同时,经济管理又反过来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经济向着更加健康稳健的方式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经济管理工具不断涌现,直接推动经济管理向现代化快速转型,造就了当前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必须注重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升级。为此,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把握经济管理现代化与经济管理的新趋势,从而更好地以经济管理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一)经济管理的价值日益体现,管理更加具有艺术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经济体的不断壮大,经济管理的价值日益凸显,各种技术不断涌现。每一个企业依靠先进的技术只能保证企业的相关产品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没有较为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很难形成更强大的发展实力,也很难使企业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企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经济越发展,企业越壮大,越需要加强经济管理,所谓“三分经济七分管理”充分说明了经济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代经理管理越来越注重艺术化,通过更富有艺术性的管理,借助各种形式的文化建设、心理剖析以及隐形教育等技术手段实现较好的管理效果。

(二)增强经济管理的能动性,体现经济管理的创造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发展变化越来越明显,这就决定着经济管理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管理的权限需要进一步扩大,并增强管理的能动性,使管理者对对各种现象迅速作出反应,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更加灵活自如,及时采取有效策略应对各种问题。经济管理现代化要求更加注重创造性,不能对其他管理模式简单的机械的照搬,应该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能够契合时展,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让整个管理更富创造性,使经济体更具活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为企业带来非常可观的发展效益。

(三)专业化管理是必然趋势,民主化管理理念日益明显

市场竞争对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管理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每一个经济管理者的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管理知识、先进的管理理念,并且能够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综合素养,更要注重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经济学的有关原理,结合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地调整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以更好地组织企业和经济体运营。同时,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是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西方国家经济管理要求全员参与企业的相关的政策法规、发展模式等内容的表决,更加符合管理的民主化、人性化,管理更加科学先进,能够对决策者提出更加全面的参考因素。这种民主化的管理模式确保全体员工参与,共同奋斗,共同奉献智慧。因此,必须通过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使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富有活力,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四)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化,手段凸显信息化与自动化

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更加注重科学化管理,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科学的手段对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各种经营实体的要求,使管理更加符合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技术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日益明显,大大增强了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各种数据运算更加简洁,以更加方便快捷准确的方式=搜集各方面的管理数据,提出最佳的管理方案和=管理策略。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中华特色

我国的经济管理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体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主体以及我国的社会制度。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发达国家具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社会制度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同时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要求我国的经济管理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考虑到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如果照搬的管理方式必然带来水土不服现象,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必须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实施方案以及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更加符合我国实际,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管理。

(二)汲取西方先进理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影响也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在我国必须汲取西方管理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借鉴他们科学的管理方式。在经济管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可以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借鉴西方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让我国的经济管理更加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使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参与世界竞争,对发达经济体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吸取消化运用,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三、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一)更新经济管理理念,紧跟经济发展潮流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要求每一个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跟紧跟时展步伐,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彻底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企业经济管理,充分重视经济管理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结合时展,围绕企业发展实际,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每一个企业管理者能够具有较强大的管理权限。聘请专业化管理人才参与企业经济管理,实现经济管理的专业化。充分发挥全体员工参与热情,实现管理的民主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全体职员的管理智慧和创造力。应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管理理念、管理需求决定管理模式,要想更好适应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必须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要求每一个企业应该立足于国内走向国际市场,建立健全现代经济管理制度,注重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和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了解企业每一个员工心理和精神需求,采取完善的措施和手段,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为经济管理带来更好的效果,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实现民主化的经济管理方式

企业管理应该是全员参与的管理,需要调动每一个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真正发挥全体员工的创造力和智慧,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管理,才能真正促进企业发展。为此必须实行民主化的管理,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民主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主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注重民族化管理。民主化管理更有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创造性和智慧,能够体现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使决策更符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更加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四)实现由传统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过渡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管理中各种先进的管理软件越来越多,传统的以人财物等硬件为基础硬件管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优势逐渐消失。软件管理则是对学习和知识的管理工作,现代竞争是知识和创新的竞争,更加注重知识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因此,在管理上应该更加注重软件管理,因此,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是知识和管理理念,高效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注重知识经济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只有不断创新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和管理手段,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活力,让企业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软件管理成为经济发展管理的必然趋势。

总之,我国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学习国外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借鉴他们更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的让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实现我国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第2篇

1建立建筑经济管理标准的重要性

1.1适应市场发展,为企业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工期长、设计变更频繁、建筑过程中价格变化快、建筑施工作业中意外发生率较高等是建筑工程所具有的显著特征,上述特征因素的存在是奠定工程造价不稳定的基础,可是,在目前的全过程工程造价时代下,对工程造价的控制通常都是依赖于一些行政命令,这种经济管理方式其实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吻合,更为关键的是,在不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下只会对建筑企业带来无法挽救的重大损失。全过程工程造价时代对建筑企业提出了明确地要求,企业必须呀建立起行之有效地经济标准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够确保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居于领先的优势,促使其企业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1.2推动目标实现,稳定企业发展。预测成本、约束投资、建立有效地评价体系、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性的调整是建筑经济管理所具备的显著性作用。为此,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工程投资的预期目标,望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合理性规划做好工程的评估-预测及监控,对工程成本进行严格地约束,监督工程质量,为未来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大型建筑企业只有建立起明确地建筑经济管理标准,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1.3国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从更为长远的角度进行分析,只有认真落实经济管理措施,才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客观需求,为此,则需建立起严格系统化的管理标准机制,利用经济、法律制度及行政手段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行为,这样才能够促使市场发展更加稳定、更为和谐,进而促使国家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地进步。

2建筑经济管理的内容介绍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建筑经济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简而言之,现代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经济管理包含以下具体的内容。2.1施工质量管理。在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工程事业在质量方面的要求呈现出不断增长的一种态势,为促使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成为广大企业共同面对的一大问题。然而,建筑经济管理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需要从建立完善化的建筑经济管理体系作为基本出发点,为建设高质量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2.2施工成本管理。施工企业开展工程施工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所以,强化对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是做好工程建设的有效措施,施工企业只有将施工成本控制在最低的程度,才能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2.3施工进度管理。与其他一般性质的行业施工不同,建设工程施工有着非常长的周期、规模很大、整体工程结构十分复杂,受到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为此,做好施工进度管理工作是实现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方式,可促使工程质量得到显著性的提高。2.4安全环境管理。在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为能够确保劳动者在日常工作当中的身体健康及安全,强化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这些是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建设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3全过程工程造价时代下建筑经济管理潜存的问题

3.1缺乏完善的责权益分离奖励机制。权责分明、明确地奖惩机制是确保企业经济顺利发展的持久动力。目前,很多施工企业中各部门与各个岗位的权责并不明确,有的考核根本只是摆设,经常会有奖罚不明确的现象出现。其中,在很多的国有建筑企业当中,大家在很长一段时间收到“吃大锅饭”思想的影响,从而造成相关人员工作的积极能动性受挫,严重损害着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自身发展。3.2管理组织水平较低。目前现有的建筑经济管理类型是非常多的,在这种状况下,各企业可从企业自身发展的现实状况入手,综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专属的建筑经济管理标准。要知道,有的企业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为此企业管理部门的作用根本得不到有效地发挥。据调查了解到:一些企业经济效益整体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在建筑经济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所导致的。3.3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建筑经济管理过程当中很多企业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这主要是由于建筑工程企业缺乏一个行之有效地工作氛围,经济管理执行员工为能够促使企业的经济管理达到预期的管理成效,通常需要切身深入到施工现场,可是,施工现场的危险系数是非常高的、整体施工环境比较恶劣,在这种基本现状下会有一些经济管理技术人员根本不情愿深入到施工现场中去,这势必会造成企业经济管理技术人员缺失的问题出现,为此,企业在被迫下往往会选择粗放式的经济管理模式。3.4成本控制不严格。现代化工程建设过程中,一般大型工程都属于国家投资型工程,这就会造成工程成本控制方面欠缺专门的负责人员及监督人员,有的工程即便是安排了人来负责,但是在具体的成本控制工作中对待工作根本不认真,经常会出现成本浪费的现象,这就会造成工程在各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中出现脱节、无人看管的现象,这对于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4全过程工程造价时代下提高工程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4.1实行有效的进度掌控。对工程施工工序、施工工程量进行有效性的掌控,编制明确地工程进度,选用高效的工程工程管理队伍,树立明确地奖惩机制,按照具体的施工进度方案做好工程施工进度的系统性监督与掌控,这样才能够保障各施工环节在施工方案指导下顺利完工。4.2劳务管理措施。进一步严格准入机制,建设单位在进行人员招聘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挑选具有丰富工作经验、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在此过程当中定期对工作人员开展专业培训,不断加强大家的安全思想意识和施工技术水平,积极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促使工作人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有所了解,不断提升大家对问题的应对能力,这样才能够把施工企业的劳务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4.3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为能促使经济管理的作用得到充分性的发挥,企业需要从自身的具体发展状况入手,制定完善化的经济管理机制,同时,重新建立起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并不简单的只是包含了实际上的操作,同时也包含一系列的理论知识内容,为此,只有将现有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现,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具体的工作。4.4加强成本控制。有效地减少工程成本是工程建设作业中的主要内容,是确保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详细而言其具体包含了三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人工费的掌控方面,支付人工费的过程当中需要将平均每位员工的实际工资进行相应的计算,在这一基本前提下将整个工程团队当中的实际工资进行计算,以此不但可很好地预防有工资费用浪费的现象出现,同时能够很好地确保施工人员得到最佳的权益;第二,原材料费用的掌控。工程建设所需材料做好系统性的管理与有效掌控,这就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全方位地把握,特别是一些动态化信息,在这一前提下开展动态化的控制,将市场邻近价格作为主要根据,在采购原材料的过程当中挑选那些低价优质的原材料,这样才能够促使对原材料的全方位有效掌控;第三,施工设备的具体使用费用。建筑工程与其他一般性质的工程对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整个施工过程是单独存在的,并且工程整体上的施工设备使用概率、实际预算定额比较低,根本无法达到基础的预算水准,为此,施工设备的具体使用费用预算一般要比实际发生的成本要低很多,以此造成严重的设备的极大浪费。

5结语

在全过程工程造价时代,若想要带动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开展工程建设是促进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通过利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方式做好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因建设工程具有一定的复杂特殊性特征,为此,建设单位要建立起科学合理化的建筑经济管理标准,各部门领导要认真重视所开展的各项经济管理工作,逐渐完善现有的建筑经济管理内容,这样才能够为企业、为员工创造出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

作者:徐蓓 单位: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社会经济管理人才具备的素养与修养

(一)心理素质方面。心理素质涵盖了很多方面。一是优良的思想品质品德,这是现代经济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而且以此为前提与基础,具备这类品格的人才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才能承担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二是应当具备顽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决心,就算是在面对未知的事情时,也能保持冷静和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不屈不饶。在碰壁失败后,也能勇敢面对挫折。三是经济管理人员必须要有思维活跃和行为挑战的素养。有这种才干的人,能够在企业中坚持创新,摆脱传统经济的运营形式的束缚;能够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利益与价值。四是团队精神必不可少。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要所有人团结起来共同一心,在队伍中完全展现自我的才华,就是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1]。

(二)业务素质方面。全方面的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向着手系统全面解析经济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第一,管理人员必须要有组织能力,在网络发达的当前,网络管理的方式愈来愈成熟,管理的强迫性质正在渐渐削弱,相对的调节性在逐步提升,相应对管理者的组织力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实现团队能力大于个人能力;第二,管理者要具备革新能力,一个好的创新点子将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利益,也将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管理模式,只有管理者具有前卫的创新理念,才能在企业长远发展道路中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而作出正确的企业决策;第三,经济管理者要具备预测能力,即,能够根据经济市场的前进道路来推断出正确的发展方向,满足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作为合格的管理者,需要作出正确的决定,对经济环境具备洞悉力,以及对经济环境的大致走向具备一定的见解,根据所在公司的实时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最大化提高企业的利益。

(三)社交素质方面。经济管理不仅仅涉及到单一的资金管理,还可能涉及到相应的业务管理,因而,对于经济管理人员而言,社交能力也是应当强化的能力之一。而社交的能力范畴除了包含与上司沟通,与下属协调,同时还应当体现在财务管理部门与其它部门的沟通,所以,需要经管人员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学会科学沟通、准确沟通,以避免出现沟通的误解与纠纷,同时也能保证相应的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2]。

二、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

(一)现实思想培养。现实思想培养主要是体现出相应的民主理念,人道理念,经营理念,教育理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虽然教育理念与教育现实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教育理念是根据教育现实的反映来实现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在培养关键性的人才时起着决定性效果。在倾向于管理和操作的当代教育理念下扩张人才对信息的了解和接受能力,应当转变成为讨论探析式的学习,以此来表达人才在教育中的作用,当代教育下个人的创新与思维的开放,对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数量有很大的作用。

(二)调整教学内容。教育主要是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方面组成。增加综合类型的选修课对教学方式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拓展在校学生的视野与见识,把力度放在理论的提高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提升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在选课时挑选与时俱进、思想前卫的知识,调整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素质[3]。

(三)改革教学方法。教育革命后的辅教方法就应当把思维创新作为授课重点,老师应该着重讲授有关经济管理的方式,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传授知识的模式可以引导式和开发式为主,以使得学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以此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等。与此同时采用文案教育的方式,以案例讲解为学生传达逻辑性思维的概念,同时结合实际,对一个公司的发展史进行经济上的分析,提升学生对个体的研究及解决技能。

(四)强化校企合作模式。政府、企业可以加大合作与交流,共同构建创业基地。而基地运作主要是通过政府补助,基地回报社会的方式进行,建设创业基地过程需要遵循两点原则,一是高校在创业项目方面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其适应当地环境特征,同时引导发展;二是政府在大学生创业过程给予政策补助,内容可涵盖创业补贴、小额贷款等等,进而帮助大学生获得相应的创业服务。此外,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于企业家可到高校为学生创业进行讲解,引入真实的企业创业项目,让创业型导师带领学生承担经营项目,通过这种有效的实践方式,创业学生可以快速、深入了解企业运作相关规则,同时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及水平。

(五)构建专业指导团队。在高校内部挑选掌握企业运营经验以及管理技术能力的教师人才,同时主动吸引更多教师作为创业指导者,而且为了保证以上教师在创业指导工作中的主动性,高校则须在政策和制度上提供支持基础,为提高教师创业指导能力作出贡献,学校须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运作流程,亲身体验企业经营实践流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创业实践能力。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担任兼任导师职务,进而构建起专业的创业指导团队,对创业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指导与技术培训。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不仅仅需要提升人才的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以及社交素质,同时还需要通过现实思想构建、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明确经济管理人才必备素质的科学培养方向,进而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王德仲 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帖征.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及其培养策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11):162~164

第4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F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运输凭借其运输灵活、通达性好以及覆盖面广的优势,将全国各地的交通站点联成统一的整体,并由此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完善,公路运输已经由单纯的运输行业转变为新型的经济增长点,凭借其优质的运输能力,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吸引了更多的外资投入,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市场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公路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顺利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需求,加快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优化与完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公路运输管理中的重点问题。在此,本文从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措施等三个方面出发,针对当前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下,传统的经济体制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与完善。公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着经济市场进行改革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的跟上经济的发展步伐。由此可见,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形式,在其加强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满足当前社会的生产需求,换而言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经济市场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实践管理的过程中,必然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加强、完善。其次,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公路运输作为当前经济管理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与公路运输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联系,良好的公路运输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保障,而经济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公路运输的稳定发展。由此可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俗话说“要想富,先铺路”,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公路运输的重要性,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对我国各地间的区域联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核心基础在于公路运输,表现较为突出的在于内陆地区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作为整个交通运输的主干线,公路运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相关工程项目的建设及发展,且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中的“领头羊”,由此不难推出,公路在当代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其次,在公路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对公路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只有直接影响。面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完善公路建设,推动该区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一个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公路网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完善的公路建设,能够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再次,在发展地区经济的过程中,良好的公路运输能力,能够更好的吸引外资,带动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此来加强该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此外,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公路运输发展也在很多成都上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最后,完善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作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基础,公路运输能够有效的推动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人们生活中各种物质需求,同时能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为促进建立和谐的公路交通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措施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应用于发展,在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其改革措施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结合着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其完善,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统一的整体。针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公路运输管理

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是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确保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依据。在当前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公路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结合着我国公路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运输管理政策,以此来促进公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在公路运输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公路建设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能够在保障公路建设质量的同时,还能确保公路投入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也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中的基本措施。在加强公路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编制工程施工预算,其核心在于完善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并结合着公路工程的实际施工状况,使工程预算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完善,在建立责任、权能、利益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监督、激励及分配等功能,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问题,同时完善施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程的预算成本也在一定基础上反映出公路施工企业的平均成本水平。在整个公路建设计划成本建设的过程中,是指结合着公路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根据计划期内的相关资料,由相关人员在实际成本发生前预先编制出人工费成本控制计划、材料成本控制计划、机械设备成本控制计划、管理费用成本控制计划、临时工程费用成本控制计划。在公路工程实际施工中,每一项公路项目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精心的预测,并在项目开工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并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精心选出合适的施工方案,严把施工原料关,在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减少工程的成本投入,为其今后的投入使用奠定基础。

(三)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在完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着网络计算机的优势,促进信息整合。且在当前的公路管理中,多数公路已经使用了现代电子工程设备,在提高管理质量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公路运输管理,为其今后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四)将经济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公路在建设的过程中,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以及施工环节多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路建设的成本投入。除此之外,与其他工程管理不同的是,基于公路的社会性、公共性、规模性、非营利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在建设的过程中具备投资大、回收慢以及经营风险高等特点。由此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与管理,并赋予特定企业的垄断经营权,在符合公路运营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能体现出政府宏观经济的目标要求。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应用于发展,在提高公路运输质量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公路运输的经济效益。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完善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着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进行完善,在提高我国公路管理质量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伟,颜飞.公路运输经济管制研究的回顾和进展[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2]段增英.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8).

[3]陈志华.对道路运输管理的若干思考[J].交通与运输,2005(06).

[4]彭春莉.浅谈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4).

第5篇

一、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下,传统的经济体制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与完善。公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着经济市场进行改革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的跟上经济的发展步伐。由此可见,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形式,在其加强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满足当前社会的生产需求,换而言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经济市场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实践管理的过程中,必然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加强、完善。其次,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公路运输作为当前经济管理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与公路运输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联系,良好的公路运输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保障,而经济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公路运输的稳定发展。由此可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俗话说“要想富,先铺路”,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公路运输的重要性,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对我国各地间的区域联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核心基础在于公路运输,表现较为突出的在于内陆地区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作为整个交通运输的主干线,公路运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相关工程项目的建设及发展,且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中的“领头羊”,由此不难推出,公路在当代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其次,在公路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对公路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只有直接影响。面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完善公路建设,推动该区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一个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公路网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完善的公路建设,能够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再次,在发展地区经济的过程中,良好的公路运输能力,能够更好的吸引外资,带动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此来加强该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此外,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公路运输发展也在很多成都上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后,完善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作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基础,公路运输能够有效的推动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人们生活中各种物质需求,同时能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为促进建立和谐的公路交通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措施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应用于发展,在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其改革措施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结合着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其完善,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统一的整体。针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公路运输管理

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是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确保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依据。在当前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公路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结合着我国公路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运输管理政策,以此来促进公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在公路运输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公路建设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能够在保障公路建设质量的同时,还能确保公路投入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也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中的基本措施。在加强公路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编制工程施工预算,其核心在于完善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并结合着公路工程的实际施工状况,使工程预算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完善,在建立责任、权能、利益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监督、激励及分配等功能,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问题,同时完善施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程的预算成本也在一定基础上反映出公路施工企业的平均成本水平。在整个公路建设计划成本建设的过程中,是指结合着公路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根据计划期内的相关资料,由相关人员在实际成本发生前预先编制出人工费成本控制计划、材料成本控制计划、机械设备成本控制计划、管理费用成本控制计划、临时工程费用成本控制计划。在公路工程实际施工中,每一项公路项目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精心的预测,并在项目开工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并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精心选出合适的施工方案,严把施工原料关,在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减少工程的成本投入,为其今后的投入使用奠定基础。

(三)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在完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着网络计算机的优势,促进信息整合。且在当前的公路管理中,多数公路已经使用了现代电子工程设备,在提高管理质量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公路运输管理,为其今后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四)将经济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公路在建设的过程中,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以及施工环节多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路建设的成本投入。除此之外,与其他工程管理不同的是,基于公路的社会性、公共性、规模性、非营利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在建设的过程中具备投资大、回收慢以及经营风险高等特点。由此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与管理,并赋予特定企业的垄断经营权,在符合公路运营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能体现出政府宏观经济的目标要求。

第6篇

经济管理学科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不仅仅是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对专业、职业需求的规模扩大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适应高等教育环境变化、面向全球化、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的转变过程。

首先,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经济步入了一个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新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经济管理类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高等院校不仅要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数量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即数量均衡),而且要使人才的规格、能力与不断深化的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需要相一致(即规格和能力均衡)。为了培养知识、素质、能力更适应于产业升级和国际经济竞争的专门人才,高等院校适时地进行了培养目标调整和人才规格定位。比如,适应产业升级和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投资、咨询等产业的迅猛发展,各高等院校正在调整专业方向,加大适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适应在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集团涉外机构的发展需要,加强了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培养;适应于加入WTO的需要,启动了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等复合型人才的设计和培养(一些重点大学已经开办了“WTO经济双学位班”、“经管法复合型人才试点班”等)。

其次,适应信息化的发展,经济管理类学科人才培养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技术基础。我国经济管理类教育的大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得益于教育网络、网上课程、教学课件、计算机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类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改善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正在引发一场教学内容的革命和教育资源的再配置。信息网络放大了教育资源的配置,我们可以借助于网络来吸收一些优秀的、适用的课程,学生也提高了自己搜集、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经济管理类教育的远程教学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很快。

再次,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在能力、素质、知识诸方面有了新的提升。由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使知识的半衰期缩短,不断更新知识和获取新知识要求我们重视独立获取知识和破译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对应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工作环境,要求经济管理类教育注重强化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承担起民族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塑造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阔的眼界、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在这一方面,经济管理类教育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面向全球化、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出现,对经济管理类教育需要在发展战略、布局结构、培养目标等方面作出新的思考和探索。

第一,经济管理类教育的国际化问题。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加入WTO并“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步伐的加快,经济管理类教育的国际化问题也日益凸现。现阶段,经济管理类教育的国际化包括:(1)人才培养国际化,即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经济人才;加紧培养学生对“入世”后的适应性,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对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及技能标准作出新的调整;(2)教材和课程国际化,即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增加适应于全球化的课程内容,注重国际经济问题的研究,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包括直接使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或英语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直接进行国际课程的学习,缩小某些应用类教材和课程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3)评价、认证及机构的国际化,为适应跨国办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在金融、保险、精算、会计、审计、咨询等方面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或认可)的资格和质量认证标准及制度(如目前高校中的精算师、金融分析师等),同时,也要逐步建立和规范国际化的教育资格认证评价机构;(4)教育资源配置的国际化,要抓住全球化条件下物质、资金、人力、信息等要素跨越国界流动给我们提供的机遇,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办好中国的教育,包括吸引优秀留学人才,也包括充分利用可流动、可交易的网络资源。经济管理类教育的国际化对人才的索质教育也赋予了新的内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完善的人格、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应是国际化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二,放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中,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的互动。

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全面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战略性的、全方位的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经济管理类教育为其提供人才支撑和储备。根据我国“十五”计划,经济增长速度为年均7%左右和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同时考虑到今后十年城乡巨大的就业压力,经管学科教育的各类招生还应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这包括为更多谋求职业的年轻人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链、向在职人员提供更多更新知识和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为失去求学机会的人提供再学习的机会。

在结构和规格上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内在地结合起来,不仅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总量和总体能力要适应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高度化,而且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要适应于经济结构变化和升级。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和技能训练等不能再维持在原有的框架内,需要重新审视并作超前的调整,以为新历史阶段的发展提供适时对应的人才储备。又如,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大大改变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职业岗位也将会大大改变,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各类科技企业、不同类型的市场中介组织、跨国组织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吸纳会大大增加,相当多的经济管理类学生还会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因此,更注重个性化和能力培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经济管理类教育体系显得更为必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比以往具有更大的不定性,职业转换也比以往更为普遍和频繁,为了帮助学生应对如此多变的职业前景,经济管理类教育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同时,更要注重改革教学方法,更多地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转换技能和通用技能,使之步入社会有更强的应变性和灵活性。

第三,在战略布局和结构上应有分工,注意差异化和层次化。

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比较落后,但我国毕竟是一个教育大国,经济管理类在校学生已经达到180多万人(2000年统计)。鉴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类教育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经济管理类教育在战略布局和结构上不应搞单一化,应有分工,注意差异化和层次化。

首先,学科和师资力量强的重点院校在人才规格、层次结构方面应考虑适当“上移”和“外移”。所谓“上移”即在这些院校建立经济学英才培养基地,造就一批理论扎实、理论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十几所重点院校启动了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其宗旨即是为了培养出一批能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优秀人才,并以此来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谓“外移”,即发挥重点院校的资源和学科优势,有目的的培养一批外向型人才,如能够进入重要涉外经济部门、国际经济组织、我国驻外机构等领域所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当前尤为突出的是挑战WTO的既谙熟经济又懂国际法规的优秀专业人才。从目前的人才需求看,这类专业人才的短缺是相当突出的。

第7篇

摘 要:经济管理法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主要包含了持续性、公平性和系统综合性等方面的特征,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经济管理法律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重要理念。基于此,本文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经济管理 法律行为 可持续发展理念 若干问题 探究

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度日益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在保护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经济管理中,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结合起来在促进我国经济转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在经济管理法律行为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简要说明

所谓的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就是指用法律化的形态来表示经济管理行为,也就是受到法律约束后的经济管理行为,其所管理的内容不仅包含了企事业单位、家庭、个人等对财产的管理,还包含了这些单位对经济的管理,还包含了国家对财产与经济的公共管理。本文中所说的经济管理法律行为指的是上述经济管理法律行为中的一部分,即公共经济管理与由社会化造成的拥有公有性质的私有经济管理。其中经济管理行为指的是主体单位(在世界上指的是政府、非营利组织等公众部门,在我国主要指的是公有的企业、事业单位等公众部门)通过各种制度、规章、命令、组织协调、决策、执行、指示、监督、处罚等方式对国民经济施行的管理,其目的是为了全面保障社会上的各种利益关系。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经济管理法律行为还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如:依据行为的主体,可以划分成中央经济管理法律行为与地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依据行为所属的领域与所根据的法律,可以划分成金融管理法律行为、行业管理法律行为、产业管理法律行为、竞争管理法律行为、财税管理法律行为等[1]。可持续发展是上个世纪80年代时提出来的,由于其具备新颖与实用性强等特点,所以其不仅对我国的各个方面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还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另外,依据法律上的现实主义观点,法律一定要满足现实的要求。因此作为参与国家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必须得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只有跟上了经济发展变化的速度,经济管理法律行为才能准确及时的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的将可持续发展观融入到日常管理中,才能构成一个引导、约束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融入到经济管理法律行为中的涵义与功能

2.1 涵义

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融入到经济管理法律行为中的涵义主要是以下几种:

(1)持续性,所谓的持续性指的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在资源和环境的最大承受力范围内进行;

(2)和谐性,所谓的和谐性指的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在人和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经济发展要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要保护生态平衡;

(3)公平性,所谓的公平性指的是当代人与后代人间的公平,也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确保后代人的使用;四是系统综合性,所谓的系统综合性指的是看待问题时的全面性,即政府在发展经济时要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2 功能

将可持续发展观点融入到经济管理法律行为中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以下几种作用:

(1)在生态上,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观点具有保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所以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在经济理性上,不仅有利于修正经济个体目光的短小性和范围的狭窄性,还能够有效遏制经济的无理性,进而能够积极有效的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在市场上,有利于优化市场资源的配置,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经济管理法律来完成的,所以将可持续发展观点融入到经济管理法律中,其不仅可以使经济法律更加适合当前的经济发展,还能够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健康性。

3、在经济管理中推行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方法

3.1 转换观念与转换观念的方式

要想在经济管理中推行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观念,就得先转换思想观念,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具体的转换方式如下:一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制定经济目标时,中央与地方政府要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观点,坚决摒弃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形式[2]。二是严格控制人类的资源消耗速度。虽然人类与资源都属于地球,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资源,但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如果一味的开发,资源枯竭之日将不期而至。因此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资源的消耗速度,把人类生存活动对资源产生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3.2 应用金融管理方式

一是利用绿色抵押的方法来构建与完善环境金融类产品的制度。参照该类产品的环境保护工作与可持续发展观来开展其的风险、信贷评估工作;二是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与中小城市时,要大力支持我国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与小型商业银行;三是健全金融循环的经济制度,例如评估排污企业的贷款信誉度时,不仅要把环境保护作为评估的核心参数,还要严格控制违法排污企业的贷款额度。

3.3 大力推广绿色产业

由于绿色产业是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降低环境污染的产业。所以其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想在经济管理中推行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就得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既要利用相关措施将产业的绿色化与新兴的绿色产业区分开来,还要布置好这两种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空间布局,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两种产业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二是不仅要依据当地的环境特点与地理优势,还要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当地政府的相关制度来发展绿色产业,以预防出现重复浪费、产能过剩及恶性竞争等现象。

3.4 大力推广通信技术与民族产业

信息技术与民族产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点项目,以下两方面为其发展的重点:一是及时引进国外的新技术与新观念。相对于外国来说,我国的在电子信息技术上起步比较晚,相应的制度与标准还不够健全,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国外看齐,使用国外的观点来管理新技术[3]。二是争取获得政府的财政与行政支持。因为一个技术、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所以要想大力推广发展信息技术与民族产业,就得获得政府的支持,只有获得了政府支持,才能有效预防个别企业对技术与资金的垄断,才能预防发生低端压榨及反垄断等现象,才能确保信息技术与民族产业的发展前景。

3.5 财政支持

对于任何新兴事物来说财政支持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要想将可持续发展观点融入到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就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强化财政支持力度。对于涉及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公司,国家要在财政支持上适度的提升一下支持力度,例如给予这类公司一些财政上的贴息、补助或奖励,或者是强化可持续经济中重点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二是设置专门的项目资金。为了保障可持续经济的发展,确保可持续经济的循环资金,政府应设置专门的可持续经济资金,同时还应给予这类企业不同程度上的财税支持,例如降低节能减排企业的税收。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执行经济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不仅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提高,而且可以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史际春.经济法[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26.

[2]潘静成,刘文华.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1.

[3]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25.

作者简介:

第8篇

1、《经济管理专业》是一门科学课程,专业主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培养能胜任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经济管理系开设的专业是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经济类专业有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学等,管理类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国际商务、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等。

3、毕业生应比较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经济应用文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社会经济调查和组织协调的基本能力;能深刻地分析、有效地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关键词: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问题

作为一门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科,国民经济学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人们在利用国民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经济发展进行指导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对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以便为培养具备较高专业素质水平的国民经济学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前在对国民经济学学科进行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尚未理清楚,因而造成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所以,加强对国民经济学学科的认识,理清学科建设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与快速发展。

1.国民经济学学科概述

1.1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学

要想认识与理解国民经济学,那么首先就必须认识国民经济,所谓的国民经济,就是国民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影响、相互联系的经济地区、部门、层次以及环节等所组成的。现今,国民经济并不单单是指国家各个经济部门的组成总称,从内涵上而言,国民经济极大地扩大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范畴与领域,其包含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经济环节,包含了不同层次的经济,包含了国内众多经济区域和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区域,其对国民经济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概述。

国民经济学,其是一门对国家范畴内部社会再生产环节和环节间的循环和衔接,各个生产与资源要素间的组合和配置,以及不同产业部门间互相联系等进行研究的学科;因而,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律与管理规律,其中包含社会发展规划与战略、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以及国民经济等等[2]。与此同时,其还牵涉到了一些相关的内容,例如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政府经济管理体系以及区域经济结构等等。

1.2国民经济学学科特点

其一宏观性,即虽然经济总量的基础是经济个量,然而总量并非只是单纯的个量之和;

其二综合性,虽然在宏观抑或者是次于宏观管理上的问题比较多,但依然必须将综合性的问题视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其三战略性,该学科所要培养的人才应当是社会经济战略方面的人才;

另外,还有两个特点为前瞻性与对策性。

2.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虽然我国对国民经济学学科进行了若干年的建设,但是其建设成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在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还未理清,因而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以下笔者将就这些问题进行简要说明。

2.1和其他经济学科之间的关系

在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归类上,我国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其列为应用经济学一类中,其原因有两点,第一,依据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定学科性质,因而将国民经济学划入应用经济学类中,而并非是理论经济学一类;第二,可能是在学科转型过程中,依旧采取了原计划经济学学科的划分。因为国民经济学科具有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特点,因而要求在对国民经济学学科和一些理论经济学科(如宏观经济学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还对国民经济学和其他应用经济学(如区域经济学等)之间的关系予以处理。要想更好地转变当前国民经济学和其他学科之间分工不明晰的情况,那么就必须对有关内容予以明确的分工,对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梳理。针对都是经济类的学习,在基础理论方面出现重复或交叉,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不同的学科其在研究的对象、理论体系以及框架结构等方面,都是较为明确、规范的。

2.2国民经济学不同学习阶段教学和研究之间的关系

国民经济学学科在我国经济学领域当中,往往处在一种较为尴尬的局面,具体而言就是,在本科教学中,“国民经济学”叫做“国民经济管理”,对其名称进行分解与分析,可发现其似乎处于管理学与经济学两者之间,在经济学二级学科目录内,硕士与博士教学所采用的名称是“国民经济学”,隶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另外,对于“国民经济管理”这一学科的划分,也有不一样的意见,有学者认为该学科应属于管理学,还有学者认为其应当归为经济学尤其是应用经济学的范围。笔者认为,应当把“国民经济管理”学和硕博培养的目标联系在一起,互相协调发展,即统一叫做“国民经济学”。在调整本科经济学目录的过程中,用“国民经济学”来代替“国民经济管理”,且将其从“目录外”转入“目录内”,这不但有助于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同时还有助于实现本科和硕博点的有效衔接,进而促进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

结束语

综上,在我国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对此,应当理清其中所存在的关系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加速我国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林木西.关于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26(1):4-11

[2]高昊.对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3):100-101

[3]乔传福,王端.国民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7):230-231

第10篇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高

我国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致表述培养社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掌握现代经济管理基本理、具有从事经济管理实际工作基本技能和较高素养的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已从过去的量转向质的要求。使得当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发展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样的偏高定位所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很多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自视甚高,以高级专门人才自居,不愿意到一些中小企业从事相关的工作,面对求贤若渴的中小企业他们不为所动,又不能胜任大企业的工作需要,给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2、人才培养目标共性趋同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不断扩大规模,大众化教育不断推进,高校不断扩招,很多院校都增设了经济管理专业。尽管他们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一再强调能够结合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围绕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针对学生的基础,办出自己的特色教育。而实际上,各个院校所开设的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教育课程设置不能够真正深入研究学习的基础,实际尤其是不能够研究市场经济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使得全国上下的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明显地存在着共性趋同现象,缺少各个学校的特色个性,更不能够显示出人才培养的层次。

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改进策略

1、校正人才培养目标,紧跟市场发展实际

经济管理类专业对人才培养不能够很好的定位,造成了当前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缺乏个性,直接影影响了相关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修订,更不利于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无法造就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矫正当前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当前现代经济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对人才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经济管理类专业面向社会发展实际、围绕企业需求的基层工作管理者、决策者。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众化教育已经普及,国民的整体素质越来越高,对人才的定位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过去所表述的高级专门人才应该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研究生层面上来,而一般的经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更多的是面向基层一线管理决策。因此对人才的定位应该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培养目标应为掌握较为基本的理论素养,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基础,具备相应的实践应用技能、管理决策能力与较强的发展潜力。针对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实际,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经济发展,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也能够让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给自己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更好地从事相关的工作,提高他们的就业率,不断挖掘他们的发展潜力。

2、注重人才目标培养层次性,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性,既需要更高级的管理职业人才,也需要更多的重视基层管理的决策者和管理者。经济管理专业书培养的人才既要面向国际性大型跨国企业所需要的高级管理者,也应该面向更多的中小企业所需要的基层管理者。因此,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一定要体现层次性、多样化。结合学生的基础,围绕学校的办学实力,注重层次化。有的高经济管理专业院校的办学基础较为薄弱,办学时间较短,经验不够丰富,人才培养就应该准确的定位,面向企业基层管理者面向中小企业来培养相关的决策者领导者管理者。对于同属一个院校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的个人基础和发展潜力各不相同,对于他们的人才培养定位也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实现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多样化。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企业类型各不相同,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发展等级也各不相同,对人才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应该从企业发展实际培养不同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更好地满足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够让更好的就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化也能让每一个经济管理类的人才有更高的发展目标,他们准确把握自身实际,不断学习进步,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实现经济管理专业的目标多样化,人才结构的多元化。

3、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第11篇

1.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前,农业经济体制中还没有达到完善,经济体制与经济观念还不能够适应市场机制的发展,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还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各个先进发展机制不适应。这种不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不仅影响经济管理活动的正常执行,给农业发展造成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农业经济体制管理中出现的不足导致由于利益产生的矛盾加深,使利益的协调不合理。

2.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缺乏一定的重视

我国针对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重要的规章制度,并颁布了一些列的管理规定。但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这些规定没有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也没有被充分利用到实践当中,使管理上规范化的缺乏,导致农业经济管理的执行力度较薄弱。

3.农业管理人员的执政能力较差

农业管理人员执行能力薄弱。主要由于农业管理人员存在知识掌握不完全,知识更新量少,对于先进技术的利用不够明确,自身知识及执行能力跟不上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市场化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与知识水平,增强农业管理。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1.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转变

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开始不断发展创新。目前,农业经济管理逐渐重视农业生产中各个部分的管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经济管理将农产品的深加工与产品的质量安全方面逐渐提高,坚持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并遵循我国环保的原则。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逐渐由传统的模式转为现代管理模式,逐渐追求科技的创新与管理方式的改变。因此,必须重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方式与思维发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农业管理信息化就是将农业生产和管理以及农业科研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农业管理信息化除了能够服务于农业经济的生产、管理和科研,还可以作为农业经济决策的辅助系统。农业管理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工具,也能实现农业科技的高效开发。

3.农业经济产业化管理

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产品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随着农业合作政策的出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以及相关的中介服务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通过利用利益政策连接起来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市场化的组织形式得到提高。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农业产品开始标准化生产,农业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产生了一大批优质农业产品生产基地,满足大型企业的生产需求,而且带动了农业经济标准化生产水平,通过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进而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增强。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1.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管理的重视程度

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必须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加大管理力度,使管理体制规范化,对农业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调整。对于农业人员的培训,应该建立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增强人员的专业知识及能力,促进管理的合理化、加强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

2.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第12篇

 

一、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还未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农经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同样面临着市场化与国家化的多重挑战,发展农业经济方面存在诸多的不足,在“三农”问题之间互相交错并非常复杂。

 

1.管理体制不健全。虽然农业经济发展的节奏不断加快,但如今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结构之间不相适应,从而也为加速发展中的农业社会不相适应,造成这种不健全的经济管理体制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让很多经济管理活动缺乏执行力,在管理机制上同样存在诸多缺陷,特别是在相互之间的利益协调上表现显著,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2.管理模式落后。伴随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很多事物都将得到完善革新,所以农业经济管理的革新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眼下农业经济管理的落后思维模式已不能顺应当前的潮流,究其原因是他们管理思维模式被过去计划经济模式所束缚,陈旧思维陈旧观念,从而造成了农业经济管理的约束条件过于严格的情况发生。

 

二、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1.管理体制不断创新。作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农业经济与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同样息息相关。具体来说,农业经济发展顺畅,农民收入将会增加,农民的收入将直接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挂钩,同时农业生活改善提供,也能有效促进国家的繁荣稳定。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很低,我们亟需坚持实行体制的创新,改变过去管理模式,其是发展经济水平的必由之路。

 

2.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运用多种信息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了减少大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应广泛使用遥感卫星技术,为了加大农业信息化的研究,农业高校、农科研所将身先士卒,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资源,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且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培养力度,使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三、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举措

 

1.建立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首要是发展经济,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并以合理的规划为基础,将管理体制作为保障。建立起和市场经济适用的系统管理体系,从制度上创新、加快农业经济体系和制度的改革。坚持做到以下三方面,其一要改变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理念,研究实现农业经济转型升级,进而加快农业经济朝良性增长方式转变。其二利用精深加工转变农业生产品的方式,开拓销售市场,并努力实现多元化产业发展,积极开拓农产品链条。其三以安全农业为保障,科技创新为支撑,农民自我能力提高为基础,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和农业竞争力得以全面提升。

 

2.改变原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之前农业管理是追求扩大产量的思维模式,早已跟经济发展不适应,实施不恰当的农业发展策略,所面临的就是落后的思维模式,并且随着社会更加重视环保,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理念、思维模式,将不能一味关注增产扩销,而要关注、重视环境,更要关注农业生产品的健康和安全。

 

3.坚持走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要从国家农业的高度来研究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新时期主要的任务将是怎么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试想如果国家农业与农业生产力未能提高,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也将落空,眼下只有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让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才可能大幅提高,只有保证了农民收入增加,才能促使社会的繁荣稳定。

 

4.强化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培训。导致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出现较多问题,主要在于相关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亦或管理技能的缺乏、后期更新不及时等,因此应强化对有关人员及时进行技能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农业经济人员的技能水平,并及时更新现有管理模式,更要实现管理方式的更新换代,并在组织培训上上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专门培训,也可向其他单位管理部门学习的方式,认清当前管理上存在的不足等。

 

四、总结

 

改革开放进入到新时期,要把农业经济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的综合工程,他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进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伴随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速与国家接轨,在新时期让农业经济管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重点关注现代化农业建设进展,让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具有前瞻性与适应性,实现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