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9 08:31: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口才与演讲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职;演讲与口才;五结合训练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243-02
演讲与口才是一门与人沟通的艺术,注重信息的双向互动,主要包括命题演讲、即兴演讲和论辩演讲三种形式,并且能够直接体现演讲者的心理素质、思维水平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能力。高职院校重视“演讲与口才”课程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能够适应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对高职院校中“演讲与口才”课程训练模式的分析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的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后更加侧重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以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交流能力及合作共事的能力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之一,所以“演讲与口才”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广泛设置的课程。但实际“演讲与口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的发展要求不相符等问题,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参与“演讲与口才”教学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的“五结合”训练模式
1.教学与学生的心理训练相结合。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进行正式演讲的机会较少,且缺乏针对性的口才训练和专业的交际技巧指导,造成许多学生当众演讲或者公开讲话时易产生恐惧及焦虑心理。因此,高职教师开展“演讲与口才”教学时需要注意将教学与学生的心理训练相结合,以便帮助学生消除公开演讲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时教师可以首先提供一个演讲主题,并引导学生与各自的同桌一对一交流练习;然后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接着学生轮流上台发言说明对主题的看法,若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则可使学生分批于每次进行“演讲与口才”教学前几分钟完成,以确保每位学生均有上台发言的机会;学生发言结束后其他学生可针对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其他观点,并通过共同讨论解决疑问。教师通过这种听众由少到多的方式使学生进入由易到难的训练阶段,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从而增强学生开口表达的信心。
2.教学与学生的思维训练相结合。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口语表达的过程能够体现说话人大脑的思维过程,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则对口才水平有直接影响。因而教师在实施“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时,需要在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基础上继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应变思维的能力,以达到促进学生演讲与口才水平提高的目标。(1)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利用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感受、体验等人体主观性情感密切相关。在高职院校的“演讲与口才”课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具体事物形象、运用典型化事例或者想象的方式以增加演讲内容的趣味性。以“形容人的相貌”话题为例,学生可以采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沧桑集于一脸”、“长得比较朴素”或“我不是不美,我只是美得不明显”等带有幽默性质的语句,这不仅可以增强演讲内容的生动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听众的兴趣。(2)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指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理性地认识客观世界并掌握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演讲与口才”课程训练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口语表达的清晰性与条理性。以“食品安全”演讲话题为例,教师开展“演讲与口才”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组织表达语言,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即学生可以按照食品安全的定义(是什么)、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为什么)和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怎么做)方向进行逻辑思考,然后准备演讲内容。(3)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是指大脑思维从不同方向思考寻求问题答案,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高职教师在实施“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时,若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则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进而发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增加演讲内容的创新性。具体表现为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诸如“列举十种以上有腿但不会走的东西”、“尽可能说出砖块的作用”等思考类问题,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从而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4)应变思维。应变思维是实践活动中运用较广泛的重要思维方法,并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定量分析使得各方关系得到协调。学生进行演讲时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容易丧失演讲节奏感,进而出现忘词、不知所措等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应变思维能力有助于化解遇到的意外困境,从而保证演讲的顺利完成。在培养学生演讲与口才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设置等方法引导学生训练应用思维的能力。
3.教学与学生的语言训练相结合。语言是传达信息与表达思想的载体,良好的语言能力有助于演讲者口语表达的顺利性。因此,高职教师在实施“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时,需要注重将教学与学生的语言训练相结合,从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个方面入手,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促使学生演讲与口才水平的提升。(1)有声语言。教师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扩大学生的基本词汇量,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使用词句准确性的训练,以减少词不达意现象的发生,高职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语言文采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例如可以组织学生举行熟记古诗词的竞赛活动或者对文章进行续写、改写、扩写以及缩写的应用训练。(2)无声语言。无声语言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同样具有沟通交流的作用,无声语言中如眼神、表情、手势等对演讲者的形象以及演讲效果有重要影响。高职教师在开展“演讲与口才”的课程教学时应该向学生教授相关的礼仪知识。通过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配合,能够提高学生演讲与口才能力的整体效果。
4.教学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相结合。高职中的“演讲与口才”课程虽然具有一定开放性,但是仍然受到一些特定因素如课时限制、课程计划或者教学环境的影响,所以存在着局限性。因为“演讲与口才”也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所以高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实践能力。结束学校课堂教学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拓展,以提高演讲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或者学校举办的演讲、辩论以及朗诵等与口才相关的活动;或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设专题讲座;或者帮助学生修改演讲稿等对学生进行课外指导。通过“演讲与口才”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共同训练,有利于学生口才能力的增强。
5.教学与学生的实训岗位相结合。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因而院校开设的“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实训岗位要求相结合。高职院校的“演讲与口才”教师可以先对岗位的能力需要进行调研,然后有针对性地将岗位实际需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口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当前的教育模式主要为“2+1”,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理论知识后,需在校外实习一年。而教师向学生教授理论知识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生接触实训岗位后可能会遇到新的口语交际难题,所以教师应该保持和学生的联系,以便在学生需要时提供有利指导。
三、高职“演讲与口才”课“五结合”训练模式注意的问题
1.教学前做好准备。课前准备是学校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本文提出的“五结合”训练模式具有开放性,因此学生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各种问题或者出现各种突况,所以高职教师在开展“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前,应该做到充分分析教材和学生学情,做好课前准备,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条件。
2.教学中内容实用。“演讲与口才”课程中的训练任务应该注意与企业提供的岗位需要达成一致,教师可以将实际岗位的要求转化为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充实整合原有的知识体系。这既能体现“演讲与口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又能适应高职院校设置的“演讲与口才”课程目标。
3.教学后及时总结。“演讲与口才”课程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所以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共同进行课堂总结,分析学习成效并肯定学习成果,同时归纳演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内化所学知识点。此外,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可以使学生交流演讲经验,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把握演讲要求,逐渐养成良好的演讲习惯。
4.教学后实践巩固。“演讲与口才”中真诚的感情流露需要以相关经历和体验为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口语表达思想情感。因而高职院校和教师除重视“演讲与口才”的课堂教学外,还应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锻炼实践能力以增加生活阅历,巩固“演讲与口才”课堂所学的交流技巧。
“演讲与口才”是我国高职院校开设较广泛的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了解了“演讲与口才”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教师可以采用“五结合”的训练模式,即将教学与学生的心理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实训岗位的需要这五个方面相结合,以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演讲与口才”的课堂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演讲与口才”教学的课程质量,并增强学生演讲与口才的能力。
一是演讲比赛。
这次比赛的主题是学校55周年庆,经过初赛、复赛及决赛的争夺,很多选手从中成长、成熟并取得不俗的成绩,最终的冠军也被本协会会员取得。这次比赛无论是宣传还是效果都在学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二是户外郊游。
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加强协会新成员之间与委员的交流。活动场所是人民公园。经过一个上午的交流与沟通,委员们与会员互相都有了新的了解与认识。这不但有利于协会今后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方便新成员的学习。
三是口协的十三周年庆典。
为了庆祝口协成立十三周年,本协会通过商量,决定以会员朗诵,委员点评的方式举行了一次小型的朗诵比赛,既突出口协的宗旨,也以此来表达口协走过的风风雨雨,更重要的是让会员们在娱乐中学习,不断地得到锻炼和进步,增进对口协的感情和对演讲的热爱。
四是到敬老院看望老人。
这是出于加强会员们的校外实践的目的而安排的活动。让他们在学习与进步的同时,更真切地体验生活,从而更富有爱心,在与老人们接触和交流的同时增长社会见识,此目的在于让人们了解口协,不仅仅能够为大家提供展现才能的舞台,在这也能学到的做人道理。
五是驻邕高校辩论赛。
【关键词】演讲教学;电视节目;媒介素养;人文素质
1 教学资源的拓展
1.1 优秀电视节目《我是演说家》
由北京卫视和能量传播联合出品的大型原创新锐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我是演说家》第一季自2014年10月4日至2015年1月24日于每周六晚黄金时段在北京卫视强档播出,由张卫健、刘嘉玲、陈鲁豫、乐嘉四位担任导师。被评价为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综艺节目。第二季华少接棒刘嘉玲,和鲁豫、乐嘉、张卫健三位导师组成“三生一旦”的全新阵容,2015年8月28日开播,节目中所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达的社会正能量和震撼人心的励志故事在观众当中引发众多好评,从成熟的节目形态、丰富的节目内容,到强大的导师阵容、多样化的选手类型,《我是演说家》开创了中国“演说”节目的新时代。
1.2 演讲教学的资源宝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文化视野、交际视野更加开阔了,人们越来越需要当众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现自己的才华,演讲口才是现代人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演讲与口才》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讲授过多,有针对性的训练不足;文字案例多,鲜活的影像案例少;重视课堂学习,轻视指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等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成效。在影视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影像素材可为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有效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可以帮助我们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开拓师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效果。《我是演说家》是一档集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获得广大观众喜爱的节目,可以为演讲教学提供极为丰富的鲜活案例,成为演讲教学的资源宝库。节目中选手身份各异,演讲内容丰富多彩,直观传授着演讲技巧,让我们见证语言的力量;导师风格各异,思维敏捷,分析点评蕴涵着演讲的基本知识,让我们体会语言的智慧。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观摩――讨论――实践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入演讲教学,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突破。改变原来讲授演讲基本知识和技巧、分析演讲案例、进行演讲练习的模式,采用观摩――讨论――实践的模式。观摩从《我是演说家》中精选的一些案例,感悟什么是好演讲;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交流观看得感受,从演讲内容得选择、材料的组织、语言表达形式、演与讲的结合等多方面展开讨论,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总结演讲的基本规律,;再以亲身演讲实践感受演讲的技巧,用总结归纳处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寻找自己演讲的不足,明确提升自身演讲水平的努力方向。
2.2 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入演讲教学,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课内学习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可以说是对学生演讲学习的引导、指导。《我是演说家》节目播放至今已有一百多个演讲案例,可供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在我们教学的新的节目正在不断播出,有新鲜感、有吸引力。布置学生在课外观看《我是演说家》节目,设计观看记录,明确观看任务,概括演讲者的演讲内容,评判演讲的优点与不足,评价节目,从大量优秀的演讲案例中感受演讲的魅力,聆听不同导师对选手的分析指点,感受不同选手的演讲特点,感受导师不同的语言风格,汲取演讲的经验和智慧,从一个个普通身份演讲选手的成功演讲中获得自信和力量。学生对这样的课外作业感到耳目一新,对这样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感兴趣、有收获。
3 教学改革的多重收获
3.1 演讲能力的提升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进演讲教学,对演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大量的观摩和上台演讲练习的实践,学生的演讲能力普遍有了较大提升。摘录几段学生的课程总结:
“在学期的结尾,老师还用别开生面的考试――每人上台演讲一次,结束了这门特殊的课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想没有多少人会忘记这次演讲,毕竟我们为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演讲前我们一遍一遍又一遍的在教室里试讲,一遍一遍纠正自己的错误,也许多年以后,我们不经意的回首,或许也会为曾经努力过的自己而感到骄傲。”
“曾经我一直认为上台演讲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甚至还满带恐怖色彩的事情 ,但是现在我自己终于慢慢走出了这个心理阴影。站在台上,渐渐地不再哆嗦,甚至脸上还会带着点自然的微笑,加上一点动作,可以从容地站在大家面前,流畅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
“期末考试的题目是让我们自己做一次演说家,说到演说家就不能不提《我是演说家》这个节目了,在上课以前我从来没看过这个节目,在老师的建议下无奈地看了,看了后却深深的爱上了这个节目。节目里的演说家们个个具有特色,语言运用很好,演讲也很吸引人。很感谢老师的推荐,从他们身上我学会了很多,提升了自己的素质。以至于在最后的演讲中我变得沉稳了,自信了,勇敢了,清晰地说出了自己所要表达的,自认为超越了自我,做了一次成功的演讲。”
3.2 媒介素养的提升
“媒介素养”指公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介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批评和创造能力。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进演讲教学,促进了大学生媒介选择意识的增强。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说到:“在我看来,这个节目还是挺不错的,它可以让各个阶层的各种身份的人站在我是演说家的讲台上进行演讲,表达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在发现民间演说家的同时,也圆了小人物的演说梦。我们观众也可以通过我是演说家去放眼观世界”在我们进行演讲教学的同时,《我是演说家》节目正在播出,不少同学都是每期必看,多接触这样的优秀电视栏目对他们十分有益。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进演讲教学,提升了大学生的媒介评价能力。有同学这样评价节目:“《我是演说家》是一个可以使人变得勇敢、有正义的舞台,通过观看这期节目,我深深的体会到语言的重要性。针对一些社会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做一个有正义敢说话的中国好青年是我观看这期《我是演说家》最大的收获。”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进演讲教学,提升了大学生利用媒介为自身成长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有同学有这样的打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更何况我一个零基础的人。看完这最后一期的决赛,我忽然有种感觉,演讲能力好重要,这不仅仅体现在比赛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想在闲暇之余,把这个节目的剩下所有期看完,不求打发时间,而是在其中汲取一点点我需要的、有用的东西。望我哪天也可以像他们一样,不求站在节目上演讲,能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的演讲,吾感足矣!”
3.3 人文素质的提升
人文素质作为“人之为人”的素质,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积淀、内化和升华结果。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进而深化和固化人文精神。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进演讲教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以下摘录自学生作业:
“各位演说家精彩动人的演讲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原来语言还可以这样说!他们通过语言的力量唤醒我们的内心;他们通过高深的智慧对我们进行启迪;他们通过丰富的姿态、富有感染力的声音、简朴深刻的语言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感谢《我是演说家》,感谢各位演说家,是他们给予了我一次感受语言力量的机会。”
“在观赏一个个精彩的演讲时,这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享受,同时也能增进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阅历。这些站在舞台上的选手们,他们敢想、敢说、也敢做,他们的演讲,有的述说着人生的艰辛历程,有的述说着生活的悲惨遭遇,有的述说着美好的幸福生活,也有的从述说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引出人生大义。是的,他们在传递着语言的正能量。”
“在《我是演说家》这个舞台上,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他们激情澎湃,他们幽默果断,他们通过这个舞台展示了睿智,展示了坚强,他们深情的表达告诉我,在这个舞台上,不管你是善于表达的演讲天才,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只要敢去表达,敢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所有人自己的观点,就能让自己平凡的一生变得不平凡。语言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看了这期节目受益颇深,先是在演讲的形式和技巧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一期节目如同一次慰藉心灵的旅程,让我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谭永平.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3.6
关键词:高职;演讲口才;实践性
“口才、金钱、计算机”已被当今美国和欧洲各国列为生存的三大法宝和三大战略武器,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更是当今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口才是学生通用能力的体现,它关系到学生的求职及以后升迁等问题,更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提高和训练的一项基本素质。
当人们更迫切需要社会用法律手段来调整各类关系,公民的法律意识也获得了较大提高的新形势下,每一位司法工作者除了具有渊博的法律专业知识,同时更应该具有更高的司法水平以及更好的司法口语表达能力,这对于司法警官职业教育的教学者就提出了新的课题研究,笔者在从事09级法律文秘《沟通与演讲》课程的教学后对警院学生的口才能力提升做了一定的研究,以用于高职教学中。
一、高职学生口才提升的必要性
1.口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要,在知识经济的伟大时代,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当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越来越频繁,口语表达的能力也应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口才是实现职业工作的有力工具,高职学生口才能力的提升理应成为必要的教学内容。
2.口才是当今衡量人才不可缺少的要素
现在许多企业、事业、机关等部门向社会公开招聘时,非常重视口才,把口试作为一项重要程序,把口语表达能力的好坏视为能否入行入职的一个重要前提。虽然有口才,不一定是人才,但,是人才,一定要有口才。在司法实践中,在民主与法制不断走向完善的新形势下,我国的司法对象不但在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犯罪途径与手段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而且其反侦查、反审讯、反改造的伎俩也日益复杂。不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挖空心思地通过口语进行狡辩,试图减轻甚至逃避惩罚。这一现实也迫切要求司法人员将口语水平的提升当成是职业素养的要素。
3.口才的提升是现代语言学学习的必然结果
口才学是现代语言学的分支,是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也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提升应用语言的能力,是现代语言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现代社会人身上通用能力的体现。
二、高职学生口才的现状
1.以笔者课程教学的学生为例,他们是我院二年级高职生,年龄相仿,经历相似,都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从小学读到初中、高中,再经过高考考入我院学习。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家庭——学校”或“宿舍——教室”两点一线,大多数时间畅游在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动力和条件参与提高自己口语表达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活动或训练。
2.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了解,90%以上的学生能够认识到了交际口才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甚至认为交际口才与自己将来的事业成功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他们的内心必然有一种尽快使自己具备这种能力的愿望与需求。 而在各种类型的口才中,同学们最看重的还是人际交往中的沟通口才,对于专业口才觉得以后在工作中也可逐渐养成。
3.学生们虽然非常希望能够尽快提高自己的言语表达与沟通能力,以期将来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但是参与过口语训练实践的人并不多,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从来没有在众人面前大声地说过话、表明过自己的见解。这正好与课程教学中“敢说——跨越障碍”模块的设置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的环境,也对教育教学是个挑战,提示如何才能使学生把“想”与“做”统一起来。
4.学生中只有少数同学对自己的口语表达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持认同态度,而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亟待提高,同时希望能够尽快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这也让大家对这门课程增加了许多的期望值。
5.在调查中发现,信息获取渠道非常的单一,主要通过阅读报刊书籍这个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网络、广播等渠道比较缺乏。
三、高职学生口才能力提升的教学探讨
1.“敢说——跨越障碍”模块的教学中解决敢于在大庭广众中说话的问题
首先,模块教学中利用小组教学实践。通过组建团队,由组员选出组长,并由组长组织本组成员确立本队(队名、队呼、口号)画出队徽,由组长通过提交PPT文件带领组员在课程教学中演示以展现本组的风采,这样来加强组内同学的交流、协作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训练在公众面前表演和讲话的能力,同时对活跃课堂气氛是有力的一笔。
其次,设计画图游戏:①各组选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图,其余同学在下面自备纸笔画,选一名同学上台,介绍图画。要求是只能他说,其余同学不能问,也不能相互交流;②画完后,各组再选一名同学上黑板画图。其余同学下面画;③再选一名同学上台介绍图画,要求,不清楚的地方同学可以随便问介绍者,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问;④分组讨论:比较两次画图结果,第一次,千人千画;第二次,大部分相似。原因是什么?你们在沟通中遇到什么障碍了?⑤讨论完成后,由组长收集大家讨论的结果,并将结果上台发表。通过这个画图游戏,让学生明白体会,沟通的双向性,以及在沟通中常常会遇到哪些障碍,及相对克服技巧。
然后,解决学生敢于在大庭广众中说话的问题。语言能力训练必须是教师策划,引导学生自主练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这门实践性课程中教师始终要把握的关键。学生参与实践,做中学,干中学,“教、学、做”一体化这条主线,最终要求学生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取得普通话等级证书。因此有效掌握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的程度,了解学生的语音面貌是有必要的。教学中让学生一定要用普通话在课堂上表达三个内容:第一,大声介绍自己的名字、籍贯、联系方式等;第二,介绍一件让自己觉得很难忘的事;第三,在口才能力提升中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掌握了学生的普通话基本面貌,也拉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以便日后组织教学。在日后的教学中每组有考勤员对到课率及实训的参加次数进行准确登记以记入考核成绩,严格督促学生进行参与,从而保证表达能力的提升。
2.“会说”模块的教学中解决说什么的问题
交谈的技巧,交谈中如何寻找话题,运用交谈技巧说服他人等。设计不同的场景进行实训,如打电话、请教、劝说谈等。利用电话进行远距离交谈,与当面交谈有相同之处,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如:
(1)主动问好并通报自己的单位或姓名,然后报出要找的单位或人的姓名;接电话的一方,也应主动问好并通报自己单位或姓名。一般通话不宜问接话人的姓名,这样不太礼貌,会招致对方不满。
(2)通话内容要分清主次,先主后次,简明扼要,节省时间。
(3)内容叙述完后要征询对方是否听明白、听完整,听话方也应将关键处简要复述以核实,确保沟通准确。
(4)要告别,说再见,不能突然挂断。指定学生按如下话题进行打电话练习:向父母索要生活费;向某招聘单位询问招聘情况;向火车站询问回家的车次、时间及售票情况。
3.解决如何说好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语言能力来自于专业知识、社会阅历、人生感悟。各小组根据全体组员的意见自己确定说话主题,选择难度适中并有探讨意义的话题是训练成功的保障。先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话题,后由教师进行筛选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选择中养成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究的精神;然后教师要求各小组按照选题自行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提炼话题。查阅资料的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表现,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知识创新与更新的能力;在研讨中学生带着各种问题进入图书馆和资料室,帮助学生利用网络等在开放性环境中自主学习和主动求知,当学生胸中有信息时,敢说的信心和勇气也逐渐形成。
根据各小组的记录和管理团队的反馈意见,教师与学生一起随时把握训练进程,每次训练完后召开分析会议,掌握情况,分析问题,寻找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必须围绕实现培训教学目标来确定和安排。
4.司法口才的教学直接训练提升学生的各类司法口才素养
高职的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及掌握司法口才的概念、特点和作用,明确司法口才的对象,充分了解和掌握口才活动的客体,并研究其相互关系。理顺司法口才学与哲学、法学、心理学、逻辑学、应用语言学、修辞学、美学、文章学、表演艺术等学科的关系,对司法宣读、谈话、报告、调解、辩论、调查、审讯、演讲、交际等各类口才的特征、方法和技巧,通过实训,系统全面地掌握,以提高自身的司法工作素养。
教学中原中央12频道《庭审现场》的一些案件的现场审理过程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可以充分领略到司法工作中的口才需要,分段的处理是必须,也是必要的,如庭审宣判时就是典型的司法宣读,这可以有效提高未入行未入职的学生对行业工作内容、过程的充分认识和了解。把握宣读法律法规所要求的基本的语调、语气和情感基调,做到语调平直而无大的起伏,语速适中稍慢,语气威严有力,特别注意重音的把握。然后再在实训中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一些案件的判决书,让学生进行演练。
四、理论知识的掌握、对成功演讲的品味、口才技巧的形成,都要在实践训练中去“悟”
考核只不过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课程教学实训成绩以100分计,由以下两部分组成:考勤分占20%(由区队委负责考勤);实训分占80%(六次实训必须选择至少四项内容参加)。以督促学生的到课率及参与率,真正做到“教、学、做”以实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意识的成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希杰.语言教学与研究[J] .语言的规范化和言语的得体性, 1998, (1) .
[2]刘向上.口才是立身冠军杯[J] .家庭生活指南, 2007, (10) .
[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实施纲要[M].商务印书馆.2004.
摘要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交流信息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还须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热情。要要求同学们平时做好知识和资料的积累。同学们演讲的过程,也是彼此间传递信息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
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时代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交流信息的口头表达能力。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交际能力。因此,未来的事业对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说话。“能言善辩”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
对于初中的学生,提高说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活跃思维,提高思考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那么,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他们一般比较重视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对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缺乏重视。有些同学在课内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结结巴巴,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还有的同学由于缺乏说的训练,致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没有站在大庭广众间讲话的勇气,怕说不好,被人笑话,遭人讽刺。当他们有机会走上讲台的时候,出现“怯场”,口还未开就满脸通红,把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无言以对,手足无措,“搁浅”在讲台上。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使我们急切地感到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热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对人脑思维的一种激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青少年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有渴望表现自己才华的心理愿望。为了激发同学“说”的兴趣,可向他们推荐“演讲与口才”方面的书籍,利用电化教学的方式组织同学观看各种形式的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的录像带,并且利用“黑板报”和“班级日报”宣传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起到了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作用。同学们被演讲者的侃侃而谈所打动,为演讲者的语言艺术所感动,为辩论者的思辨能力所折服。同学们说:听一次成功的演讲就象聆听一首名曲,观赏一幅名画,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看着同学们双眸凝视,犹如被磁铁吸引般地听着,想着,表现出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紧张和愉快。这时,我们深深体会到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成功的奠基石,兴趣是激发“能源”的火焰,一旦被点燃就强烈地爆发为学生的求知欲,同学们从羡慕别人到希望自己也能在大庭广众面前滔滔不绝。此时,所需要的就是老师为他们创造一个能施展才华的舞台和锻炼的机会了。
几年来,我们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形式多样的说话训练;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讲演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其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演讲最能锻炼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1、教师应是每次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只有精心安排,耐心指导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每次演讲,由同学自己选出3—5人的评委,对每一位演讲的同学给予评价,打分。评出前几名优胜者发给纪念品,以资鼓励。不是评委的同学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就增加了竞争气氛。台上台下同学们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学生演讲前,教师提出基本要求:要说普通话,声音宏亮,语言流畅,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姿势、态度自然。实践证明同学们在演讲中也逐步认识到这些基本要求对口头表达能力的效果所起的重要作用。有的同学说:“演讲时注意声音宏亮,咬字清楚,注意声调高低,节奏快慢,才能获得好的效果。”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在仪态上同学们也意识到应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自然大方,方能表现出自己的气质,风度和才华,才能更有吸引力,使听众受到强烈感染,留下永恒的记忆。
对腼腆怕羞、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要多给予鼓励,克服胆怯心理,提高他们讲话的能力和勇气,对她们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向其他同学宣布“政策”,讲得不好,甚至说错了话,也不能讽刺和取笑,允许纠正补充。帮助这些同学迅速越过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实践证明,这些同学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作好心理准备。
2、演讲的深度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近,逐步提高要求。
最初进行自选题目演讲,内容由同学自定。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可以讲自己最欣赏的一则名言、警句;或某篇文章对自己的启迪。总之,从身边的生活到社会现象;从历史到未来;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内容无所不有。例如:有的同学在演讲中由唐朝大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起,赞美辛勤培育自己的老师,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说,每当我看到那跳动的火焰,就似乎感觉到了老师那亲切的教诲在耳边回荡。这些话语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作为老师听着同学们精心准备的演讲,有谁能不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呢?过去一些同学回答问题时的语无伦次、扭扭捏捏,被今天娓娓动听的语言和落落大方的姿态所代替。当然同学们所取得的进步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这台上十几分钟的演讲,在台下不知反复练习了多少个十几分钟。
在学生的讲话能力有一定提高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即席演讲的训练。方法是我们按参赛学生人数的多少,拟定出同样数目的题目,学生则抽签决定自己演讲的内容。即席演讲难度较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现场应变能力。沉着,冷静,迅速地考虑好讲话内容,并能把要讲的内容连贯起来。例如:有个同学抽到的题目是:《小草和大树》,他说:“小草精神应该受到赞扬,平凡的人在工作岗位默默无闻地做贡献,就象小草。”接着又说“大树是栋梁之材,伟大的人物就象大树。但,即使是伟人在他没有成功之前也必须象小草一样默默无闻地努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不管做大树还是做小草都是国家的人才,要努力成才。”他成功地将小草和大树辩证地联系起来,演讲获得成功。
关键词:演讲;教育;中文类院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演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对于中文类院系学生而言,社会对他们演讲能力的要求更高。本研究通过调查广州市八所高校①演讲教育的发展情况,从中分析演讲教育的现状以及探索相关的解决措施,从而促进高校演讲教育的发展。
一、演讲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方面
对于中文类院系学生而言,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本身就属于专业的内容要求。汉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写作的语言,还是一种表达的语言。从专业性质上看,社会和学校对中文类院系学生演讲能力的要求更高,这使得中文类院系学生对演讲的重要性有更深切的认识。目前,演讲能力的重要性在中文类院系学生中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而且大部分学生认为演讲能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就业应聘和人际交往上。由此看出学生对于演讲能力重要性的理解更倾向功利主义,倾向外在的、实际意义上的价值,而较少关注其内在的、对个人自身素养的意义。然而,大学生对演讲能力的自我评价普遍较低,学生的演讲能力亟待培养。分析学生对演讲能力自我评价的原因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自身演讲能力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缺乏演讲技巧、语言组织能力不强以及怯场这几个方面。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演讲实践经验的缺乏,也可以看出学校演讲教育的不足。演讲作为“一种现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性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1],可见实践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实践和操练的不足也才是演讲教育成效不足的主要原因。
面对自身演讲能力的不足,大部分学生对培养自身演讲能力重视程度却明显不高。这种矛盾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演讲能力是一种日积月累的素养,它的培养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因此,演讲训练的见效慢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演讲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但也与教育体系内缺乏足够的演讲指导有关;另一方面,目前国内演讲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如演讲课程性质模糊,缺乏权威的教材等等,使得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培养自身的演讲能力。因此,即使学生认识到演讲能力的重要性,也较少付诸行动。
(二)学校方面
目前,在为数不多开设有演讲教育课程的学校中,演讲课程性质混乱。在广州市八所开设中文类院系的高校中,只有三所高校的演讲课程定为学院的选修课,其他学校的演讲课程均为学校公选课。唯一例外的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演讲课虽然名为选修课,但学院在重视程度与操作上已大致将其作为必修课处理。这样的课程性质,一方面,无法真正根据中文类院系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关的训练,另一方面,也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演讲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各校演讲教育在课程内容、形式、考核方式、评价方式上大体一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实践演练与理论传授两者兼有,但理论知识传授所占比例较大。在课程形式上,基本上都兼顾了教师教授、学生课堂演练、影视教学等。其中前两者占了很大的比例。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基本上以“学生课堂演练”与“平时实践演练”等演练性考核为主,结合部分书面考试。目前,授课教师也多将口语演练作为考核方式。在评价方式上,基本上是结合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其中以教师评价占主导。同时,目前演讲教育的教学实践,存在着偏重理论教学和只注重短期效果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演讲教育的效用。在师资力量方面,演讲课程在教师编制和科研教学等方面存在空缺。目前,演讲教育还没有形成正式的专门的独立学科,国内并没有相应对口的专业,在大学中文类院系的教研活动中也没有成立专门的教研室,教授演讲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师没有针对此类课程的专门职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师资力量不足。社会上对演讲教育的定位较低,因此许多教师也缺乏动力从事相关的教育工作。师资力量的缺乏以及教师编制的不完善反映了目前我们对演讲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演讲教育面临的困境,更反映了当前素质教育的不完善。很多学校会倾向于把演讲教育当成一种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往往让位于专业教育。这样,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时间等条件限制下,学校往往选择牺牲演讲教育。
(三)宏观方面
当前的教育体系,缺少对演讲能力的培养与积累。大学实践课程的缺乏、学生自主锻炼观念的不足、学校锻炼平台的缺失以及社会奖励机制的缺席,共同导致了演讲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另外,目前中国没有一门针对演讲的专业,同时,授课教师没有针对此门课程的专门职称,也没有独立的教研室,相对处于一种附属的地位。这种教师编制和科研活动的现状导致了演讲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没有多大的动力从事相关的教学和科研,从而也导致了演讲教育学科发展的滞缓。
在教育理论上,目前演讲课程没有统一使用的权威书籍,也没有构建系统的理论。同时,也没有一种理论指导教师为什么要教、应该教什么、应该如何教,教师只是凭借个人的体验和对演讲课程的理解进行课程设计。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一方面很难通过课程学习形成关于演讲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很难通过自学寻求更快的进步。其次,演讲课程的研究也比较匮乏:“由于关乎演讲教育课程独立开设的时间不长,任课教师少且不固定,迄今为止,鲜有人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深入细致的研究。”[3]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演讲教育的课程设置只能是摸索着前进,没有很好的资源可以借鉴。
二、演讲教育的建议
(一)宏观方面
而目前职校生“说”的能力仍很成问题。例如,随便插话;说话词不达意,缺乏条理;或是脸红耳赤,抓耳挠腮,忸怩作态……因此,职校语文教师必须在“听”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鼓励“说”,训练“说”,灵活“说”,强化“说”,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如何训练提高呢?笔者认为:
一、循循善诱鼓励“说”
(一)建立科学认识论,确立正确人生观
科学的认识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有些学生故作深沉不屑于说,是因为他们错误地把“沉默”当作成熟的标志,课上课下三缄其口,大脑、牙齿层层设防,信奉“沉默是金”,认为课堂上举手发言是稚气的表现。他们的观点是,啃会书本就能成才。殊不知当一人带着只属于自己的那个禁锢的无言体走向成熟的时候,自身价值同时也被禁锢。这种成熟实质是自我封闭的。为此,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口头表达是受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制约的,嘴巴的讲和大脑的想存在着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依存关系。口才的发挥是藏之于内在的无声语言向表之于外的有声语言的转化过程。好的语言表达,不仅能融会贯通书本知识,而且能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促进他们变“不屑说”为“积极说”,活跃课堂。
(二)学习名家伟人,树起远大目标
青少年时期是充满理想抱负的时期,也是上进心最强的时期。但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把在公共场合发言看作“出风头”。堂上从不举手,演讲退避三舍。孰不知他们所崇拜的名家伟人在青少年时期都十分重视口才的训练。克林顿在学校被鉴定为“说话太多”,而正是这一天然“声响”优势使他登上总统宝座。、青少年时期也都十分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辩论、演讲,为他们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伟人打下良好的基础。世界名人华盛顿、罗斯福、丘吉尔无一不是能言善辩的演说家。所以有人把舌头、美元、电脑相提并论,称之为现代世界威力无比的战略武器。过去把公共场合说话视为出风头的学生,学习了伟人风范后深有感触地认识到:一个有志青年就应该从小培养各种能力,包括“说”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三)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表达信心
语文教学中,活跃课堂氛围正是学生训练“说”的良好环境。如果教师能精心策划讲授内容,巧妙引导学生“说”,一些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心的人也会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勇敢地“说”起来。为此,先要设法让学生练嘴皮子(仿效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的做法),或根据教材设计一段话,或把某些记叙文或小说改编成课本剧等等,让学生在群体中心想口说,久而久之,口语表达能力就会有提高。中职语文中略读篇目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第二步是练胆子。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提一些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由学生当众独立回答,由于问题难易适中,故学生能在思考后正确答出,从而增强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自信心。第三步是练思维。教师可结合教材设计讨论题,诱导学生各抒己见,意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论、辩能力。
(四)鼓励学生改变怯场心理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春暖。青少年的自尊心极强,为此教师要理解、尊重他们。对于那些胆小的同学多予鼓励。只要他们勇敢地迈出“说”的第一步,即使说得不尽人意,甚至很糟,教师也要鼓励,从内容、形式、思维、态度诸多方面给予肯定。使他们从心理的低谷中走出来,大胆“说”。
二、循序渐进训练“说”
训练首先要从叙述表达入手,建立最好基础的思维模式。因为叙述的表达是对人和事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概括的描述,叙人叙事都是以时间顺序为转移,这是一种基础的思维方式,表达也便于操作。训练应以课堂和课前一分钟演讲为宜。如教材中记叙文篇目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概述、祥叙、改叙、补叙等形式进行训练。叙述的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理解教材的能力。
其次是说明的口头表达训练。当前是商品信息社会,无论是新产品的推销,还是新科技成果的问世都离不开介绍、说明。日常生活中需要口头说明的情况更多。一般的说明顺序是以空间顺序为序,有时也要辅助以逻辑顺序。表达时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努力做到思维的条理性、完整性、科学性。训练内容,一般选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一个仪器、一项实验、一个文具和一种产品的制作过程。例如,在教完《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后,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本市生产的杨梅、龙眼、杨桃等水果,作150字以内的口头介绍,学生们基本都能达到要求,课堂发言相当热烈。
再次是议论的口头表达训练。要求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对人或事提出见解,做到观点正确,论述条理,使用证方法恰当。这种训练较前两者难度又再增加。它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拥有大量的事实事理材料;同时还必须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正确使用概念,合理进行判断,严密加以推理,从而做到观点正确,论据有力,论证严密。训练以课堂讨论和作文课(口头作文)训练为主。生活中一见一闻,国事中的重大举措都可以作为作文课上的演讲内容。
描述的口语表达训练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训练,意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对人物和环境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如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相似联想和因果联想等。一位学生由十五的月亮联想到远在他乡出差的父亲,联想到寄一封书信送去儿子对父亲的问候。还有一位学生由校园秋景的和谐联想到社会也应有和谐美,但往往不遂人意,又由此联想到正是由于社会存在不和谐才让人们去逐步改变它。前者用了相关联想,后者用了相反联想。口语描述练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即兴表述力。
作为职校生,学生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因此,在进行这些训练时,应以第一、二步为主。
三、丰富多彩灵活“说”
(一)利用课堂常规“说”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作品时,通过设疑、提问等方式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达到消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设疑、提问的内容可由每篇文章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而定,在讨论和释疑中完成教材的学习。
培养“说”的技能,提高语文能力
(二)联系生活即兴“说”
生活是创作最丰富的源泉,是口头作文最广阔的素材。每一节语文课前一分钟即兴命题,即兴说对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极有好处。下雨了,以“雨衣”为题说一件有关雨衣的事或对雨衣进行说明、介绍。刮风了,以“风”为题让学生口头描述一段或联想一段。检查作业,发现有人未完成,以“说作业的重要性”为题让学生发表议论……
(三)配合周会针对“说”
周会是班主任总结班内工作,进行思想教育的特别课。语文教师可兼训练与教育为一体,抓住班级本周出现的问题,拟定有关的演讲题目,如“教室地上的痰迹”“值日小议”“谈迟到”“也谈上网”“我的就业观”等,借以教育那些随地吐痰、逃值日、迟到、经常上网吧的学生,达到寓教于讲的目的。
(四)结合中心比赛“说”
青少年应当养成从小关心国事的良好习惯。对中职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国情、法治和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中心工作,组织演讲比赛是常见的一种形式。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让学生参与。配合中心,在班内组织小范围的演讲,争取人人都有机会“说”的机会,然后从中挑选佼佼者,参加学校的比赛,而不是图省事主观确定参赛人选。
四、扎扎实实指导“说”
职校语文大纲对“说”的能力和“说”的训练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规定学生在训练中要做到当众说话、语音清晰、音量适当、态度自然。说话语句连贯,意思完整明白。说话注意对象和场合。用语文明得体。课堂回答,参加讨论,说话比较简洁,有针对性。讲述风闻,内容具体,有条理,用较恰当的语调表达感情。按一定的顺序,用恰当的方法口头介绍事物,说清事物的特征。扣住话题发表意见,观点清楚,有一定说服力。为此,教师要从说话规律的基本原则,口头语言的基本特征及口头语言的表达技巧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指导。
(一)说话规律的基本原则
一是话由旨变的原则,即说话要有主旨。课堂回答问题,参加讨论的主旨是传递自己掌握知识的信息,用语力求简明准确,有针对性。课前一分钟口头作文讲述见闻意在引起大家兴趣,表达内容要具体,说话要有条理,并注意语调和情感。演讲的目的是为了折服听众,表达要扣住话题,做到观点清楚,论据充分,有说服力。和同学、朋友交谈,目的是为了取得对方的了解和信任,用语要诚恳平和。总之主旨不同,表达也要变化。二是因人而异的原则。中职生虽然生活圈狭小,接触社会少,但说话的对象和场合还是有差异的。同性格开朗的人讲话可以快人快语;和性格内向的人说话要委婉谨慎;和同龄人讲话可以随便些,和长辈说话则应有礼貌。三是话随事迁的原则。环境改变,说话的语气、内容也要改变。有些学生在老师、家长面前说话不讲方式,和同学说话也爱占上风,到社会上遇到人与人之间的小摩擦也不懂得礼让三分,结果只能使矛盾激化。反之,如果说几句谦让的话,也许能化干戈为玉帛。
(二)把握口才的语言特征
其一,当众说话要语音清晰,明白易懂。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多用格言、俗语。
其二,说话做到音量适当,态度自然,感情饱满,声情并茂,富有节奏感。对此,教师一定要认真要求,认真指导。
(三)提高口头表达技巧
对学生表达技巧的指导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指导学生掌握各种表达方式:叙人叙事,条理完整;说明事物,抓住特征,条理表达;阐明问题,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描景状物,生动形象。2.努力丰富表达的语言。叙述、描绘事物时学会运用各种修辞,使叙述描绘的对象生动逼真;说明事物时,学会使用科学术语,采用多种说明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清楚明白;对某人某事发表见解时能运用逻辑推理形式论证,恰当使用论证方法,语言表达简洁畅晓,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3.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资料(历史的、现实的、人文的、自然的),以充实表达内容。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710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也不同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实用"上下功夫。其一,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贯彻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日后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其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用人观发生了变化,主要强调实际工作能力,因此要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上,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竞争能力。为此,中职学校语文学科应以运用知识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突出实用性、实践性教学,从书写、口语表达、应用写作、自学能力四方面强化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突出书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书写对于一个职业人十分重要,因为他们工作中需要经常和客户签合同。随着电脑的出现,许多人对汉字的规范书写不再重视,而在实际工作中,仍有许多电脑不能完成的书写程序,如签订协议、合同,写标语、出黑板报等。中职学生汉字书写的规范意识不强,许多人认为写字只是个人的小事,没有将它提到中职学生基本素质这个高度去认识。中职学生如果写字时错别字连篇又极难看,不仅影响表达效果,也有损自身形象,甚至有碍于聘用和选拔。所以,中职生从入学之日起,就要加强书写能力训练。中职语文教材中未开设专门单元的写字教学课程,教师可以自己搜集资料,教给学生写字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让学生多临摹字帖。要安排学生每天坚持练字,等到三年中职毕业时,他们的书写能力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事实也证明,只要引导得当,教学适度,学生会爱上"写字",因为这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学习书法还可以陶冶学生性情,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严谨的习惯。
二、突出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办事追求高效率,应聘面试、贸易洽谈、经验交流、法庭辩护,口语交际代替了部分书面语言,尤其是可视电话、网络视频等现代化办公方式,更要求语言清晰准确、富有逻辑。在招聘面试时,要想更好地推销自己,好口才尤显重要。然而,不少学生在面试的时候,口头表达不流畅,态度不自然,难以将自己的特长、优势恰到好处地介绍给用人单位。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口语训练知识和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主要抓实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不管是在课上或是课下都必须说普通话,以促使学生口齿清楚,字正腔圆,感情充沛。二是除朗读等常规训练外,还应注重多渠道的口头训练。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或学生上台讲课、课堂讨论、口头作文,还可组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培养学生敏捷清晰的思维和即兴演讲的口才。通过系统的训练,学生择业时普遍能从容不迫地推销自己,对以后的工作也大有益处。
三、突出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而应用写作又是中职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因为中职学校要培养的是市场经济所需的实用型人才。文凭不高的中职学生要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不被淘汰,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功底、出色的口才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应用写作能力。应用文虽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但并不是掌握了格式就能写好应用文的。无论是应用文的格式、内容,还是用语,都必须认真教,认真练。只有务实、多练,才能教好应用文,写好应用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学生要"学会写作常用和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倪文锦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一至四册中分别安排了四个单元30多种应用文体写作知识,由此也可看出应用写作在中职生学习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切实加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训练。同时,还要结合专业,调整应用文教学的内容,补充教材以外的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应用文。总之,要加大应用文体的教学分量,把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实用文体讲深讲透,让学生熟练掌握,为中职生将来工作和深造打下基础。
四、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关键词】口语交际训练环境示范思维
口语交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人只要在社会上生存一天,就离不开口语的运用,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飞速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口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培养有口才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要素中,说是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了,听、读、写也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如果不及时地在语文教学中加大口语教学的力度,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果我们的学生日常会话用规范流利的语言,语感好了,不规范的方言词汇和句式就会减少,语言表达的通顺流畅程度也就会随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更何况,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师生双方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交流,通过对话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但若我们的学生还无法用语言大胆清晰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的话,对话就难以顺利展开,教学也就难以顺利进行。
如何将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系统有序地培养学生能说、会说、善说的能力,已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研究的新课题。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的说话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和做法总结如下,和各位同行一起商讨。
一、建立环境,克服畏惧
首先就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敢说。语言环境的指特定的说话环境,如即席答问、小组争议等。所谓“建立语场”是指充分制造上述形式的说话场地和环境。然而要达到以上的效果,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能说,并在课堂上给他们说话的机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留出相应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疑,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把“舞台”让出来给学生,从“大胆”、“大声”、“大方”这一“敢说”的基本程序出发,创造练胆、练声、练大方的语场,使学生经受锻炼。
除了要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思维背景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及语言来保护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顾虑增多、怕出丑的心理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调动自身的一切因素去引导学生的表现欲,好胜心,克服害羞心理,将胆壮起来。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几个“斗胆性”的语场,设置创造性思维议题,有意引导争论。因此,“讨论法”是一种值得一试的方法。讨论法主要是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师积极引导。每节课都针对学习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在这种气氛下,越来越多的同学就会参与课堂讨论中来。讨论法体现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它把质疑,谈话,讲授等结合起来,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师示范,声情并茂
比如,“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就是个既经济又有效的好办法。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让学生发表三分钟的演讲,每天一个同学,全班学生按学号逐一上台,轮完以后再从第一个登台的同学开始。演讲的内容可以由易到难,逐步提升标准,融入情感、知识、技巧方面的要求,“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和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用应对和辩驳。”每一次演讲都要求学生在登台前做充分的准备,这样到登台时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了。学生在三分钟演讲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说话的胆量,而且还锻炼了积极的思维情势,而教师也能针对学生在演讲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适时点拨。
三、训练思维,提升能力
学生只有说话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思维训练和说话能力和形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三个逐步提高的阶段:复述——口头作文——语体训练。
第一阶段:复述。这是初级阶段。利用对所学知识的复述,一方面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口头说话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用课本中的语言或是自己的语言把文中感动自己的细节描绘出来,听的同学也可针对他所讲的不足之处予以评点和修改。这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起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第二阶段:口头作文。口头作文的进行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凡是在有感可发,有话可说的情况下都可以适时地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例如在奥运会结束之后,许多竞赛场景都让人回味至深,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的学生。趁热打铁,学生有情可发,有感可谈,积极思维,组织语言,踊跃发言。这在复述的基础上,训练的程度又加深了一步。
第三阶段:语体训练。这又将说话的能力提到了另一高度。所谓“语体”,即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反复使用不同的语言材料而形成的各具不同言语特点的有机统一体。口头语体由于外部语境(对象、目的、情境等)的差异,就会有不同的用词、择句、设格的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言语风格。这种风格又大致可归结为三种:通俗语体、正规语体、典雅语体。作为学生就要明确在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情形之下,对什么样的人,应该使用怎么样的语体,不然,很容易闹笑话。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求语文教学注重说话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我们亟需消除偏见,更新观念,确立说话教学语文课堂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它一席之地。同时我们还应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高度进一步去探索说话训练的规律及其方法,以便更切实地更有效地加强初中语文说话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口头表达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何谓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也就是口才,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建议运用最生动、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听者,对听者产生最理想的影响效果的一种能力。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在各种会议上的演讲能力;对不同对象的说服能力,以及面对复杂情况应付各种“对手”的答辩能力。
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时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大语文”原则。
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说话训练无时不有,无地不在,让学生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和因素,进行语言能力的反复实践。
2、循序渐进原则。
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比读写能力更复杂的能力,它的构成中还包含有举止风度、语调音色、应变机巧等等因素,它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复合体。这种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时尤其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进行科学的训练。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能力的训练培养,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3、灵活多样原则。
“说”的教学有着自身的优越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即随机性,说话训练可以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外活动等领域随时随地进行。朗读、复述、提问、讨论、故事会、课本剧表演、读书活动、演讲、辩论、交谈、口头作文等都属于说话训练的范畴,体现其多样性。有趣的活动形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不断变换形式,以竞争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可指名说、抽号说、串说、四人小组选代表说、小组选代表说、自由争议等,增强他们的表达欲和争辩意识。通过训练,使学生由“厌烦说”到“愿意说”,由“要我说”到“我要说”。
三、提高小学语文的口头表达能力的策略
1、重视课堂说话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的思维活动也凭借语言进行。因此,一个人的语言越丰富,思维就越发达,越成熟。如果一个人的语言贫乏,他的思维也很难得到发展。所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毫无疑问地就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其间儿童记忆力强,模仿性强,而悟性却相对比较差。我根据这一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丰富他们的语言,重视课堂上多说的训练。
2、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通过教师语言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在课堂合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势必作用于学生的心理。教师自身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的伙伴,努力营构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轻装上阵,敢于表达并乐于表达。
2)、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才会激起情感,情感又会触发语言动机,提高语言技巧,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往往会对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动物故事等表现出极大兴趣。
3)、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口语交际训练生动化。毕竟学生和老师一起的时间多在课堂上,受时间和空间条件制约,有时无法创设情境。但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可以将教师无法描述,学生没看过的东西或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兴趣,对口语交际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传授说话技巧,让学生善说
教师要结合教材中说话训练技巧知识的传授,给学生一种比较系统的关于说话技巧方面的知识。如表情的恰当运用,动作的灵活处理等等。其次,说是写的基础,写是说的提高,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读写”材料,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诸方面的技巧。当然,一个语文教师,更要身先士卒,力争做个优秀的“说话者”,让学生在教师的“说话”熏陶中,通过潜移默化,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4、丰富课外活动,对简单的口语表达进行延伸。
1)、开设说话课。先从诗歌朗诵入手,因为诗歌读起来,音律和谐、节奏明快,学生好读,也能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我的要求是:吐字清楚、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尽可能地富有感情。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课程,因此特别注重专业或课程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但是,任何事情都需要辩证的来分析,例如,高职语文课程,这是一门素质课程,培养学生母语的听、写、说、读能力,同时也是进行人文素质熏陶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前者可以说是一些实用的能力,后者却无法用“技能”来衡量和解决,它关乎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理念。但是在实际中,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对前者的关注、重视远远超过了后者。从课程来看,高职语文往往是“应用文写作”“普通话”“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为主,老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学生所趋向学的内容大多实用性强、操作性强,很突出地显示出学习的功利性和教师学生急于求成,而忽视了语文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基于此,本文对高职语文的审美教育进行了相关探索。
一、高职语文进行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高职语文进行审美教育是实现语文功能的需要
历来都说语文是百科之母,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简单来说,语文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
第一,认字识词明义。这是语文教给我们的最基本功能,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目的。做到认字识词明义,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运用,解决生活所需。
第二,沟通表达。语文是一种表达工具,学好语文将终生受用。人是社会的人,只要张口说话,提笔写字,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事情都离不开语文素养的支撑。语文功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写作能力、交际能力,进而影响着工作的效率。
第三,丰富思想,提高素质。语文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古今中外文化思想的精华。通过语文的学习,让学习者了解并领悟到其中的博大精深,能够促使人的思想、情感健康发展。
前两个层面可以说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功能,是一种教育功能,而第三个层面是“以人为中心”的功能,倡导了文化意识对人的重要性和影响,是语文功能的高级层面,是一种教化功能。
(二)高职语文进行审美教育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育目标是为生产生活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何谓高素质?换言之,就是综合素质强,包括诚信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办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概括起来不外乎德、才、学、识、体。这些能力是一个人应对各种社会关系、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所必需的,这些能力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内外兼修的系统工程。高职教育遵循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必定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坚持必须有的、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做到这一点,并落实到课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高职语文课程,其具有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独特优势。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学习和训练,更关注学生情感思想的熏陶和教育。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前者是显性表现,后者是隐性的支撑,两者共同影响工作的效率、解决问题的实效性,是促进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再识高职语文的真面目
要切实做好高职语文的审美教育,我们首先要客观地分析目前高职语文的情况,同时认清高职语文进行审美教育的特点。
(一)高职语文的现状
第一,地处边缘。这是高职语文身份地位的窘境。受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中的“够用、必需”的影响,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教学,让语文等基础性的课程“让路”,减课时、减老师,这无形中降低了语文的地位,影响到了领导、老师、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同时,在一些人的眼中,高职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在科研上逐渐失去了“研究方向”,缺乏科研优势,老师成为科研的“弱势群体”,课程成为了“弱势课程”。
第二,实用至上。尽管高职语文的身份地位不高,但毕竟还没有被排挤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一个狭窄空间成长的课程,走进了另一个极端―― 实用。设置的一般是《应用文写作》《普通话》《演讲与口才》这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而文学欣赏类课程往往会遭遇滑铁卢。这其中当然有老师授课水平高低的问题,但主要的还是在于教育者如何解读“够用、必需”这一原则。遵循这一原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该课程本来的使命和自身的特点,不应该剑走偏锋,而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
第三,曲高和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高职语文教学师生之间的共鸣度不高,造成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差强人意。即教师在教学上偏向专业性、学科化严重、经验有限、教学艺术性不强等问题;学生基础不好,学习兴趣不高,惰性强。双方原因致使语文教学难以实现她的教化功能。学生的条件很难改变,只能靠老师自身的努力来扭转这种困境。
(二)高职语文进行审美教育的特点
高职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着以上的一些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偏颇性,力求找到解决的途径。加强高职语文的审美教育,应该是走出“实用”误区的一剂良方。所谓审美教育,就是以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形式为内容的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语文美育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人文教育,一方面美育不妨碍语文能力的培养。”这一有力而正确的论断。要有效地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我们不妨先认识一下高职语文进行审美教育的特点。
第一,从时间上来讲,高职语文进行审美教育具有长期性。它不像数学那样讲究逻辑推理、演算,不像工程绘图那样一点一线的规范精密,不像电脑操作那样的机械程序。语文学习讲究模糊性、主观性、情感性,这也是语文的博大精深之所在,而同时,语文对文化精髓的传承是润物细无声的,是需要时间积淀才能显山露水的。所以,高职语文的审美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蹴而就。
第二,从影响力的程度来说,高职语文进行审美教育具有深远意义。美学巨匠蒋孔阳先生说过:审美教育又是一种情感教育。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影响。而某人一旦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趋向,这种能力和趋向会影响人的处事行为、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可以说是成为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是支撑整个人的“魂”。
三、高职语文进行审美教育的策略
我们清楚了高职语文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些现实情况和特点,结合高职的教育特点和语文课程的实际情况,要寻找切实可行的一些策略。
(一)树立“审美教育”理念,开拓技能型语文课之美
技能型语文课程是当前高职语文的主体,例如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等,有的是必修课,有的是选修课,开设这些课程本无可厚非,设置的目的、教学的实施都以“实用”为原则也没有错误,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其中的语文之美,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树立“审美教育”的语文教学理念。
技能型语文课是一种“有形之美”,或可听或可观。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可听之美,慷慨激昂、神采飞扬是可观之美,写作规范、文意通达是可读之美。当我们把普通话的训练、演讲的训练、写作的训练提高到“审美”的高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都当作“美”的存在――能给人愉悦、给人或社会积极的影响。学生对这些技能的学习训练也就是鉴赏他人、分析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当学生能够从中领悟到怎样说、怎样表演、怎样写是“美”的时候,这些技能型语文课就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蕴含着对这些知识技能的一种认识和思考。
“实用”和“审美”并不矛盾,用好两者,鱼和熊掌是可兼得的,这也恰恰证实了语文之博大。
(二)强化“审美教育”理念,深化赏析型课程之美
技能型语文课是“有形之美”,赏析型语文课则是“无形之美”,它是含情含理之美,一般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作品。相比对技能型语文课程的热捧,赏析型课程的待遇似乎没有那么幸运,有的学校设成必修课,有的学校设成选修课,而有的学校没有开设。但是,很多老师又认为这类课程对于学生的个人修养、思想引导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理念体现要比技能型课程教学做得好。 深化赏析型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整合优化内容。
(三)练好内功,展示风采
高职语文教学的曲高和寡与教师自身的原因是分不开的,所以加强教师美学的修养,是引领学生感受美的重要保障。一是知识渊博,能够旁征博引;二是要有优雅端庄的仪表,得体合度的言行,亲和睿智的谈吐,甚至颇有个性的教学风格等等。这样,教师的教学风范就是一种美,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产生喜爱甚至仰慕之情,并变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经常听学生说语文课枯燥无味,但事实上学生并不反感语文,而是反感语文教条式的教学,填鸭式的学习。如果老师能够从“美”的角度练好内功,从“美”的角度展示风采,“寓美于教”就不是一句空话了。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角色,语文教师的的担子委实不轻。
2013年11月10日至15日,我有幸参加了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共同实施的“千校万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骨干教师第109期的培训。入冬的贵阳,秋雨菲菲,秋叶静美。天空中的细雨使天气有些阴冷,但是来到省团校里我们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重拾了读书岁月的快乐时光。通过“千校万师”这个平台,我们结识了来自全省各市州的教育同行,大家在优美、和谐、温馨的校园里一起学习交流、合作探讨、共同成长。相识、相知的缘分和彼此的友情,我们会永远珍惜。特别是通过观看省领导的视频讲话,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道德模范的报告,领略演讲家的卓越口才,以及才艺的展示和考察活动的参与,让我们受益匪浅,不虚此行,自己的灵魂再一次接受了洗礼,教育理念进一步更新,专业素养在培训中得到提升。在这里,我们要感谢各级领导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培训的机会,感谢省团校的领导和老师给我们搭建“千校万师”交流的平台。一周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我们感动着,收获着,快乐着…… 专家的创新理念,团校的人文关怀,快乐美好的学习时光,都将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
为了办好每一期骨干教师培训,省团校作出了精心的策划和周到的安排。课程紧凑,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多样化。5天的培训时间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几乎没有空闲。课程培训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学习虽然紧张,但是大家在快乐中学习, 在愉悦中进步。11月11日上午的开班典礼,我们集中观看了时任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的谌贻琴同志在贵州省“千校万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启动会上的视频讲话,大家分组对谌贻琴同志的重要讲话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省领导高屋建瓴,站在政治的高度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深刻剖析了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开展这项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蔡顺华老师感恩教育的主题演讲《播撒感恩的种子》,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个学员心灵为之震撼。蔡老师的精彩演讲,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孝道行天下”的优秀传统美德。他对共青团贵州省委发起的春晖行动的意义、内涵、成果做了全面的介绍。海外游子回报桑梓以及春晖使者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感人事迹催人泪下。感恩的种子已经播撒在每个人的心田,让我们人人学会感恩,让千校万师的培训者都成为春晖行动的使者。11月12日上午吴祖平专家培训的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让我们耳目一新。吴老师从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用真实的图片、大量的数据、历史的事实,深刻剖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他把抽象、枯燥的理论讲得具体、生动、鲜活,很有说服力。他的培训让我们明白了,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国家、民族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进步的坚定的基石。贵州省道德模范,青年教师彭作了《奉献报告》。彭老师到六盘水市最边远、贫穷、落后的乡村学校支教六年多,艰苦的环境没有压垮她坚强的意志。正因为有她的付出,改变了很多山村孩子的命运。她对学生无私的关爱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彭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至纯至美的人间真情。李志东副教授培训的《教师礼仪》。她从礼仪的历史、发展谈到教师礼仪的特点、原则和种类,全方位,多角度对教师礼仪进行了精彩的讲解。让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别要注意的细节。要求我们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内外兼修,做学生的楷模,让我们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心中会包容,有涵养,值得尊重的人。省未成年人劳教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婧警官主讲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思考及禁毒防艾教育》。李警官认真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犯罪及未成年人吸毒的原因,学校预防的对策和建议;她还谈到了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及预防措施。李警官根据她在未教所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如何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出了她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谢萍教授主讲的《教师的人文素养》。她以莎士比亚的语录开始了她精彩的讲座。从职业的角度,谢教授给我们认真解读了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和构成,她要求我们不断超越,做更好的自己,乐观地对待工作、生活压力,将爱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洒满爱的阳光。心理咨询师陈昌海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分析指导》。陈老师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着手,分析了广大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我们如何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他的讲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牛贵军老师作的《德育教育,学校是根本》主题演讲。牛老师的演讲围绕“九字教育”,即“天、地、人;精、气、神;真、善、美” 展开。他将学校德育工作与“九字教育”紧密结合,他认为“真”就是要培养诚实守信的学生;“善”就是要培养有仁爱之心的学生;“美”就是要培养博学而有内涵的学生;“精”就是要培养朝气蓬勃的学生;“气”就是要培养大气的学生;“神”就是要培养意志坚强的学生;“天”就是要培养仰望星空的学生;“地”就是要培养热爱故土的学生;“人”就是要培养孝顺父母的学生。演讲家的人格魅力,卓越的口才,深厚的文化积淀,幽默风趣的语言,精彩绝伦的演讲让我们每个人所折服。几天的培训学习,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是一场接一场,让我们尽情地享受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在5天的培训时间里,109期培训班主任李勇老师执教了励志训练课程《励志训练在未成年人工作中的运用》。通过励志训练,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团队的精神、合作的力量和信任的价值,为我们在今后的学校工作中如何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提供了启示。熊权老师教唱了“祖国好家乡美”为主题的传唱歌曲《游子吟》、《故乡的校园》,使我们在心灵深处唤起了对祖国、对家乡、对母亲的热爱。11月13日晚上,在培训班班委的组织策划下,全体培训学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晚会。六盘水市的小合唱《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拉开了晚会的帷幕;黔东南州代表队的配图配乐诗朗诵《美丽的施秉》充分展示了黔东南秀丽的风光和迷人的风土人情;毕节市代表队的小合唱《毕节我的家乡》、遵义市代表队的小合唱《绿色畅想曲》和铜仁市代表队的小合唱《我的家乡梵净山》都集中表达了老师们的家乡情结和对故土的无比热爱;贵阳市代表队表演的手语操《感恩的心》,激情演绎了全体学员对团校领导、老师的感恩之情;团校教师的精彩表演也穿插其间,把晚会一次次推向。可以说整台晚会好戏连台,精彩纷呈。本次培训省团校还安排了一次实践考察活动,11月14日上午,全体学员乘车来到位于省政府附近的贵阳市实验四小参观考察。实验四小是“千校万师”培训教师参观的基地学校,也是贵阳市一所办学规模不大的实验小学。学校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在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突出的成就。我们观摩了实验四小外教的精彩课堂,观看了内容极为丰富的大课间活动,欣赏了学校的公民素养教育展示活动短片。贵阳市实验四小是经典国学的殿堂,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典范。
本次培训学习,我们全体学员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通过专家教授的引领,基本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与规律,提高了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和实践能力。当然,我们知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如何抓好这项关系国家民族兴旺发达,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我想,通过这次“千校万师”培训学习,我认为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从几方面着手:首先是创新思维,重在落实。其次是做好示范,带头践行。第三是专家引领,提升素质。第四是整合资源,齐抓共管。第五是追求卓越,完善自我。
本次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意犹未尽,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更有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培训结束时,我这样留下了我的感言:“千校万师”培训工程,传递的是正能量,造就的是贵州优秀的德育教师队伍,肩负着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任,是一项战略工程,希望工程,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千校万师”培训工程,必将为实现“我的贵州中国梦”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