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6 17:2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应急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这一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担负着维护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责任,掌握着主要的社会资源,具有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应急管理是政府协调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当公共事件突发时,只有政府能调动社会资源并采用应对措施来解决突发公共事件。其次,《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了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主导地位和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落实责任,任何违反法律规定的不作为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2)公众具有参与政府应急管理的法定义务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参与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义务。因此,政府应急管理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虽然政府担负着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导责任,但这并不代表公众就能不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动员公众,脱离群众,政府的社会动员将显得毫无意义,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因此,如果没有公众参与,突发事件应对所取得的效果就会很差,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3)政府应急管理具有行政强制性
解决突发公共事件不同于其他行政行为,突发事件具有特殊性,政府在处理过程中的行为势必要随之发生变化,集中权力和决策,简化执行决策程序。因此,在应急管理中,政府的决策就会具有强制性,离开强制性,将影响到政府应急工作的效率,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后果发生。但是,政府应急管理的强制性也要受法律法规约束。法律法规规定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做决策的程序、组织、方法,从而保证政府正确行使决策权。法律对政府应急管理强制性的规定,就是要让政府在正确作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当前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存在的缺陷
2014年12月31日,在上海外滩广场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踩踏事件,该事件共造成36人死亡、40多人受伤,这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也暴露出相关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管中的突出问题,而这些问题作为一个缩影集中反映了我国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事前预防准备不足
风险分析不到位,预防信息没有形成体系化在这次踩踏事件中,对大规模的人流集聚没有做出充分的估计和判断,而且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在事件发生时,出现了无从下手的困境。同时,由于对事件发生估计不足,没有及时协调武警支援,预防与应急准备的各个环节严重脱节。
2相关资源准备不充足
在这次事件中,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不合理,共700多名警力到场,但由于在事前没有对如何安排警力做出合理的部署,导致事故发生后,警力不能及时到位。
3安全监管制度落实不到位
安全无小事,很多公共事故的发生就是因为安全监管不到位才引起的。因此,加大对隐患的排查力度,可有效避免公共事件的发生。这次踩踏事件的发生就是因为没有做足安全监管方面的功课,风险分析不到位。因此,做好安全监管就必须要落实责任,不能让安全监管工作流于形式。
4责任追究不明确
公共事件的发生自然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从而做出法律上、行政上的处罚,惩前毖后。事实上,我国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但是,在责任认定上并不是十分明确。这次踩踏事件发生后,对于相关负责人的追究迟迟得不到定论,究其原因,这次踩踏事件不能算作安全生产事故。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只要违反了法律规定就必须要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但是在事故发生后却因为事故不能定性而不能认定责任,充分说明我国在责任追究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三新公共管理对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启示
在电网正常运行过程中,发现继电保护设备异常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通过日常监盘发现,通过运行巡视、巡检发现,通过专业巡检发现。在发现异常后,调度部门、运行部门、检修部门及专业管理部门之间如何协作、各司其职,并能高效、有效地实现对异常现象的快速响应和处理,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继电保护应急管理工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2应急处理和缺陷处理原则
应急处理和缺陷处理是继电保护异常应急管理的核心,因而制定应急处理和缺陷处理原则是本次研究的关键。应急处理原则主要依据网省及地区运行规程和整定方案、相关应急管理规定,以及各生产厂家软硬件设计原理制定。缺陷处理原则主要依据《继电保护及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等管理规定和专业管理规范制定。以下详细论述各类型异常应急处理和缺陷处理原则。
2.1涉及装置本体且与外电路无关的异常
此类异常信息出现后,装置程序处理原则是闭锁保护,可能为装置程序运行出错或装置硬件故障导致,因而优先采取重启装置的办法进行处理。因设备处于异常状态,为防止异常状态下重启造成继电保护装置程序运行出错或无法有效闭锁误动作,故重启前采取短时退出保护出口压板的措施。若重启装置后仍然无效,则退出整套保护装置,等待检修人员处理。对于仅配置单套保护装置的设备,如线路、电容器、接地变等,考虑到此时设备运行可能处于无保护状态,为防止设备或线路故障扩大,应考虑采取旁代间隔或停役间隔的处理办法。对于安全自动装置和母差保护,则采取退出整套保护的措施。对于110kV及以下主变,保护采用主后分箱式配置,某一套保护异常闭锁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转移负荷后停役主变,进行保护异常处理。若因重载等原因一次设备无法停役时,应退出单套保护并进行带电处理。此时,电网保护整定配合可能存在失配,需要调度部门做好相关应急处理预案。涉及装置本体且与外电路无关的异常主要有:运行中,装置DSP模块出现软硬件故障,如“DSP出错”“DSP采样异常”“装置内部通信出错”等;数据存储器、程序及定值等芯片出错;定值及软压板出错;装置自检出口异常;双CPU采样的开关量信息不对应;看门狗出错导致CPU复位,如“保护初始化”“装置通电”等[1]。对于本体插件故障,在更换相应插件后应做相关检测。若对带电设备进行通流、加压检测,则必须严格执行二次作业安全措施票。下文介绍内容涉及带电试验检测的,要求相同。
2.2涉及装置本体且与外电路有关的异常
此类异常信息出现后,装置程序处理原则是不闭锁整套保护,仅闭锁保护装置部分相关逻辑功能,或仅发出报警。因此,在这种异常情况下,应优先检查外电路是否异常。为防止异常扩大造成保护误动或拒动,一般采取以下处理方法。2.2.1电流互感器TA断线或异常当运行中出现多套保护或测控装置发出“TA断线、异常及差电流异常、TA不平衡”报警或采样信号异常时,一般怀疑是TA本体故障、一次系统出现断线或TA接线盒至端子箱、汇控箱的二次电缆故障。若现场确认多套设备均采样异常,则应采取停役一次设备进行检查处理的措施。当运行中出现单套保护设备采样信号异常时,故障点大多在二次回路、TA本体二次绕组或装置本体上。对于双重化配置的设备,应退出采样信号异常的整套保护。对于单套配置的设备,除安全自动装置和母差保护整套退出处理外,线路应考虑旁代或转电停役处理,电容器、接地变停役处理。110kV及以下主变保护采用主后分箱式配置,无法转电停役处理,则应退出采样信号异常的整套保护进行处理。在运行中出现TA异常等信号,不论信号是否自动复归,均应安排人员到现场检查、确认。运行人员在获得TA异常信息后,在检修人员未到达之前,应先携带测温仪进站检查确认。检查内容包括:TA一次设备是否断芯,是否有异常响声;端子箱或汇控箱、保护屏内电流接线是否有明显放电、烧灼现象。若无上述异常,则借助测温仪对端子箱或汇控箱、保护屏内端子排(包括装置背板)所有电流端子进行红外成像检测,检查是否有异常发热点。现场带电检查处理时,必须保证人身安全,如带绝缘手套或站在绝缘垫上,使用的工器具必须经绝缘处理等。2.2.2电压互感器TV断线或异常当多个间隔出现TV断线信号时,一般怀疑是TV本体故障、一次系统故障或公用切换并列装置及其相关二次回路故障(包括屏顶小母线绝缘下降、TV二次保护测量电压总空气断路器损坏等)。此时,不退保护相应功能压板,现场检查确认后再采取进一步措施,如倒母线或二次并列等。若为空气断路器脱扣跳闸,在确认现场设备无烧焦异味后,可先试送一次空气断路器。当某一间隔出现多套保护或测控TV异常时,一般怀疑为该间隔切换装置或二次回路发生故障,可不退出相关保护,但如果220kV线路两套主保护均受TV断线影响而被闭锁,就应考虑将该线路停电处理,防止整定恶化造成失配。若仅单套保护异常,对双重化配置的保护采取退出异常保护的处理措施;对单套配置的保护则不退相关保护,保留运行,但如果是220kV旁路线路保护异常,可能会令线路失去主保护,此时应考虑停役;另外,若是备投装置异常,可能会引起误动作,应退出处理。对于TV回路异常的保护装置处理方法如下:①在测得进保护装置电压正常的情况下,应怀疑装置本体发生故障,单套保护的设备采取整套退出、旁代或转电停役间隔的措施进行检查处理,防止故障扩大,进而引起保护误动作;②出现TV断线信号后,在断开保护装置电源前,应退出所有保护出口压板,防止断电重启过程中造成带偏移特性阻抗继电器误动作;③一般采取分段检查的方法来确定故障点。2.2.3开入异常当出现开入异常(包括光耦失电、位置报警、开入电源异常等)信号时,对双重化配置的保护采取退单套保护的处理措施;对单套配置的保护,由于开入功能无效,可能造成无保护运行或外部闭锁开入失效,所以建议采取旁代或转电停役间隔的处理措施,备投等安全自动装置则采取退出整套保护的处理措施。母差保护发出“开入异常”或其他如“刀闸切换电源异常”“TWJ(跳闸位置继电器)异常”“刀闸位置报警”等信号时,采取不退保护的处理措施,待现场检修人员做进一步检查。若判断为装置本体故障,停役间隔进行处理。若状态检修巡检或监盘过程中发现母线保护测量三相电压偏移或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零序电压3U0分量大于1V,应通知检修人员到现场检查处理,防止TV二次回路两点接地造成纵联方向保护拒(误)动。2.2.4通道异常出现该异常信号后,应立即退出两侧主保护或差动压板。若涉及保护装置插件更换或更改定值,则需要退出整套保护装置;涉及接口装置、收发信机或光电转换装置插件更换,则需退主保护。缺陷检查时,采取分段测量收、发功率,并用逐段自环的方法确认故障位置。2.2.5装置直流电源消失装置直流电源消失主要表现为液晶显示屏黑屏,运行灯或电源指示灯熄灭等。对于双重化配置的保护,采取退单套保护的处理措施。对于单套配置的保护,可安排运行人员现场检查保护设备是否有烧焦等异常情况。若只是保护屏直流空气断路器脱扣跳闸,而装置无异常,可先试送一次。试送不成功或有其他异常情况,应对母差保护和备投等安全自动装置采取退出整套保护的处理措施,对分箱式配置的主变保护建议短时退出整套故障保护,调度部门应做好相应事故预案。2.2.6控制电路断线对于双组跳闸配置的断路器,当单组出现控制电路断线时,断路器仍可继续运行。若为第一组控制电源断电,则会影响断路器的合闸功能。此时,可投入保护闭锁重合闸压板或将重合闸停用,故障时保护直接跳三相断路器,避免由保护动作跳单相断路器,再由非全相保护动作跳三相断路器。对于单组跳闸配置的断路器,在排除非二次回路松动或电源空气断路器脱扣导致的控制电路断线后,为了避免设备或线路故障造成断路器越级跳闸,应考虑对该设备进行隔离(如断开上一级电源)。更换操作箱插件或更换断路器机构分合闸线圈后,应做相关检测。更换电缆后,应进行分合试验,分相断路器应逐相确认。更换防跳功能的板件或继电器,还应进行参数及功能测试。2.2.7直流电源失地出现直流电源失地时,应立即通知检修人员到现场进行处理。同时,运行人员在现场应结合天气、站内人员操作(检修)等情况,以及绝缘监测装置报警、选线等综合信息进行初步判断,排除装置误报的可能性,并对绝缘监测装置选出的接地支路优先进行试拉。若未报出具体接地支路,则应测量是否为交流窜入直流,并隔离检修设备和试拉部分非重要负荷。在处理过程中,应防止造成另一点接地。若绝缘监测装置无法正确选线,可借助接地查找仪等设备进行查找定位。在无其他有效措施的情况下,可采取分段拉路的方法查找故障点。2.2.8线路保护重合闸无法充电对于双重化配置的保护,若仅一套保护出现该异常,解除该套保护即可,防止单相瞬时性接地故障时异常保护直接跳三相断路器,造成线路非计划停运。单套配置的保护出现该异常,应立即通知检修人员处理。2.2.9备自投无法充电出现该异常时,应立即解除整套装置,并通知检修人员检查处理,重点检查开入位置状态是否与实际相符,是不是有异常外部闭锁备自投开入。2.2.10指示状态与实际不符正常运行时,保护装置面板、操作箱或切换装置指示灯与实际状态不一致,但保护装置液晶面板、监控系统无异常信息。若该状态指示灯与外电路有关,应优先检查相关二次回路或辅助接点;若该状态指示灯与外电路无关,则检查指示灯是否损坏。2.2.11保护“通信中断”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出现通信中断信号会影响运行人员对设备的监盘和监测,运行人员必须立即通知检修人员到现场检查处理。当站内多间隔保护都出现通信中断时,运行人员可在检修人员指导下先进行交换机、管理机等设备的重启。现场应重点检查装置通信地址、规约配置是否正确,通信线是否接触良好,管理机是否故障等。
3系统开发及应用
3.1系统框架
应急管理系统软件构架前台采用了Delphi和J2EE多层框架平台,采用Oracle9i数据库,Weblogic8.1作为中间层服务器,采用EJB作为持久层的基础开发框架,UI(用户界面)采用了EXT2为基础框架。应急管理系统软件构架各层关系如图2所示。
3.2系统模块及功能实现
3.2.1应急处理库模块根据保护及二次回路(通用)的监控系统光字牌和报文动作信息、装置液晶面板显示自检信息、装置面板指示灯信息组成的异常信息库,分析故障原因及对保护设备运行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急处理策略。3.2.2缺陷处理库模块根据异常信息,制定缺陷判别定位流程,分析可能的故障点,并关联到相应故障装置插件;预判查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点并制定相应的预控措施及合理的现场检查步骤;列出异常消除后需要进行的检测项目及相应试验仪器;关联典型案例供维修人员参考。3.2.3应急处理综合策略模块根据异常信息,检索相应专家诊断简要、应急处理和缺陷处理策略、关联的备品备件信息及综合策略等。3.2.4备品备件管理模块实现备品备件出入库流程化管理、插件通用性管理,以及插件重要等级和数量的预警等。3.2.5缺陷统计分析管理模块自动生成月度、季度及年度统计分析报表,装置同型号、同批次无故障率信息,对疑似家族性缺陷进行统计、分析及跟踪。3.3应用情况应急管理系统投入实际应用后,系统运行稳定,大大加快了运行、检修人员日常缺陷处理速度。根据掌握的现场异常信息直接在系统上检索应急处理综合策略,能够快速掌握应急处理策略,获取可能故障点、备品备件信息,以及专业值班网、制造厂家技术服务相关联系方式等信息。同时,还可借助该系统开展日常检修、运行人员的继电保护技术技能培训,促进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4结语
关键词:电力企业;应急物资;管理体系;思考
1电力企业应急物资管理系统的现状
1.1缺乏对应急管理的认识。由于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的概念至今没有得到广泛地推广,人们缺乏对应急管理的认识。首先,电力企业的各级的工作人员缺乏对应急管理正确的认识,对应急管理的原则及内涵的认识存在较大的模糊,没有认识到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对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广大人们群众没有意识到电网大面积停电所导致的严重后果,致使大多数的电力用户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出现的大面积的停电状况。1.2不完善的应急预案体制。为了恰当地处理突发的大面积的停电状况,各省市的政府部门都编制并颁布了相关的电力应急预案,但是,大多数的地市州县等地区,依然没有针对出现的大面积停电的状况采取相应的电力应急预案,而各个基层的电力企业的制定的应急预案并没有全面地覆盖所有地区,需要进一步地加强电力企业的电力预案的实战性、可操作性及针对性;其次,普通的电力用户一般不会针对电力状况而编制相关的电力应急预案,此外,大多数的电力应急预案并没有严格地按照相关的要求向有关的政府部门及时地备案,并且未对电力应急预案进行相应的动态修改。1.3管理工作重点不明。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缺乏对电力应急管理的工作的清晰认识,导致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没有明确电力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往往重视电力事故发生之后的救援工作,应急预案只局限于对电力安全事故的救援,严重忽视对电力事故进行及时地预警,没有落实好对电力进行预防性的监察,忽视对电力进行适当地评估、改进等。1.4严重缺乏联合演练。虽然目前少量的电力企业对个别的预案进行演练,但是,其中仅仅局限于功能演练及桌面演练,无法实现对队伍的充分锻炼,没有对预案进行严格检验,没有达到能够教育公众、提升能力及完善预案的目标。电力企业的突发事件属于社会性的事件,在演练的过程之中,应加强相关的部门之间的相互的协调与配合,调动全员公众积极地参与其中。电力企业现阶段只在系统内部进行局部演练,演练的广度及深度有待提高,以实现较好的应急处理的效果。此外,大多数的省市并未针对出现的电力突发的事件进行联合性地演练,因此,应急机制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实战性以及科学性有待提高。1.5缺乏应急救援体系。首先,电力应急救援的体系存在明显不足,电力安全涉及了较多的部门,例如:电监会、经信部门等,致使在指挥的过程中存在不通畅的状况;其次,没有建立一支专业的应急救援的队伍,现阶段电力企业中的救援队伍主要是由兼职人员构成,受到应急经费以及职工编制的影响,不能够实现专职的应急救援工作人员的配备,尤其是大多数的电力企业会采用“代维护”的模式,通常只有极少数的运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应急力量;再次,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保障系统,无法实现专业技术支持与事故信息的传递,大大降低了应急工作的协调统一、运转效率及反映的灵敏度;最后,受到财税政策及电力体制的影响,相关的政府部门及电力企业未建立起完善的电力物资保障系统。
2加强电力企业应急物资管理体系建立的策略
2.1建设电力应急物资管理的支持平台。建立相关的应急的基础设施,例如:通讯保障,信息指挥等。构建一个结构完整、反映灵敏以及高效运转的应急信息指挥系统,在建立国家级的电力应急的指挥部门后,要加强对各个区域内的电力的应急指挥部门的监督,从而提高电力应急指挥的能力,并提升电力的安全管理的水准。2.2强化电力应急物资管理的日常管理工作。首先,在日常管理的工作中应重点完善电力应急的预案体制,实现对电力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实现应急预案的演练及完善的制度化,提高应对突发的电力安全事故的能力;其次,落实好对应急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能力;最后,电力应急的程序应当更加的规范化,明确相关的各个部门的权责分工。2.3加大对电力应急物资管理体系的资金投入。首先,国家的财政部门应给予电力企业一定的应急物资的资金与税收政策的支持,建立完善的资金的使用与拨付的机制,落实好有关的应急经费的政策的制定工作,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政策下,实行有偿的应急救援服务,实现电力应急救援工作的市场化;其次,要落实好应急救灾的专项资金的工作,为对突发的电力安全事件进行及时地处理提供重要的保障。2.4建设专业化的应急管理物资体系队伍。开展电力应急工作需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应急队伍做保障,所以,应建立起专业人员与兼职人员相结合的应急专家队伍,完善应急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装备,强化对应急事件的抢修工作。此外,要实现电力企业与各项政府,以及中央企业与电力企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实现在危机关头能够四方支援,为应急工作的顺利地开展提供重要保障。2.5强化应急物资的调运工作。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管理机制需要电力企业、电力用户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所以,应对物资储备的布局进行优化处理,落实好应急物资的调配方面的工作,为各种突发的电力安全事故提供及时的应急需求,提高处理安全事故的应急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大面积地停电对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造成的损害。2.6应急物资管理预案体系的建立。电力企业制定应急预案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路线图”,成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起点,所以以促进电网建设为目标,根据重要的气候的变化的节点,以及重大的输变电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重大的危险源,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预案,全面地覆盖应急预案,其次,在应急预案的制定内容方面,应将突发事故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等各个环节作为工作的重点,提出相应的处置措施及程序,将各项工作落实到相关人员身上,明确各自的职责,调动全员参与到应急预案的实施中,促使预案能够有效地排除掉存在的安全隐患,此外,要加强对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每隔一年便要组织一次预案的演练,从而对预案进行总结与分析,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及科学性。2.7应急物资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建立一个以领导为总指挥,在下设立应对安全事故的处置组,调动全员参与,加强对安全责任工作的落实,坚持一岗双责的理念,深入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以及开展反违章查隐患以及防事故等工作,并将安全管理工作始终放在工作中的首位,加快应急指挥中新的建设,建立应急快速响应的制度。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安全意识逐渐提高,对电力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需不断地推进电力企业的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形成高效的应急管理的体质,提升处理安全事故的水平,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安全可靠平稳的电力,提升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杨硕 单位:浙江大唐乌沙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王磊,黄文.电力物资应急管理协同机制及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2(1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基层疾控中心要在明确基本职责基础上,全面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工作,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2]。
1.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首先要树立常备不懈、有备无患的思想,在人员组织和物资设备等方面做好准备,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不同类型卫生应急事件处理程序[3]。一旦发生疫情、中毒事故或重大伤害事故,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公共卫生应急队伍是决定应急能力的首要因素,也是卫生应急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应急队伍反映了决策层次、技术能力、人才质量和建设水平,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4]。作为基层疾控中心,应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疾控南部分中心立足工作实际,建立健全组织体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不断优化应急管理,强化队伍培训演练工作,充实卫生应急装备,在区卫计委的指挥下,在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1.2.1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成立由疾控中心主任和书记为组长、中心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科所长为成员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调动相应人员做好应急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应急工作办公室设在中心办公室。1.2.2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分队为确保各项应急措施得到落实,中心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同时组织建立了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0名专业人员组成的3支应急处理小分队,随时待命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3应急物资储备及车辆等管理工作分工明确应急小分队成员及相关人员配备手机等通讯器材,确保通讯畅通;一般应急物资的采购与车辆使用管理由中心后勤科负责,车辆保持良好状态,满足疫情处理需要[5]。微生物和理化检验中心负责应急事件检测工作中重要物资(如试剂、培养基、标准菌株、标准物质等)的申购、验收、保管、使用及报废管理。疾控所负责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箱的准备及物品更新,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食环所负责食物中毒、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所需的防护用品、快速检测箱、应急处理箱等的准备与更新,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职放所负责职业中毒及放射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所需的防护用品、快速检测箱、应急处理箱等的准备与更新,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消毒所负责消毒药械满足处理疫情需要。1.2.4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为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质量和社会综合服务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必须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练兵活动。本着“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理念,在做好全员培训基础上,首先,要积极选派出应急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参加上级应急工作培训,并组织好应急人员的二级培训;其次,邀请专家讲授突发事件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第三,结合甲型流感、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和“02”等重点传染病防控,以及大型活动卫生防病实际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突发事件典型案例进行讨论;第四,结合防病形势和专业工作实际,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模拟演练,每年至少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练1~2次,防控理论培训10~15次。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培训和演练,可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能够快速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卫生防病基础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进而为基层疾控机构处置突发事件积累工作经验。1.2.5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队伍保障机制按照中心预案要求,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小分队,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和器材,能够在第一时间承担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工作,为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中心着力研究解决应急队伍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对在应急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提高了应急队伍工作的积极性。1.2.6提高应急队伍装备水平政府部门能够对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及日常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足额发放,应急小分队严格按照装备目录要求装备到位,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只有不断的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才能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才能满足辖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需要。1.2.7不断完善应急物资储备长效机制中心设立3个应急物资储存库,根据需要及时完善添加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包括疫苗、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器材和试剂、传染源隔离、消毒和防护用品及应急设施等,分类存放,并建立了应急物资的管理和使用制度,确保发生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及时应对,有效处置。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2.1接报
首先做好疫情接报。对外公布疫情报告电话,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制度,落实24h值班和应急职守工作。接报时,值班人员根据报告的不同来源和报告种类,详细核实并登记两个方面情况:一方面是事件本身情况,即事件的基本情况,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时间、地点和波及范围、发病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另一方面是报告者情况,包括报告单位名称、报告人员姓名及联系方式、报告的时间地点等[6];由疫情值班人员按照专业分工报告中心主管主任或主任;经主管主任或主任同意,按接报时登记核实的内容及时报告区卫计委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2做好赴现场出发前准备
值班人员通知小分队人员,包括流调、检验、消毒专业人员和司机到位;查看疫情处理物品是否齐备;主管主任或主任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召集其他相关人员到现场共同处理。组织清点人数和装备后,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迅速开展流行病学、卫生学调查。流调过程中,做好流调人员个人防护,针对事件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程序,尽可能全面收集与事件相关的资料,尽快分析判断事件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为现场科学处置和做出最终结论提供依据。做好进程报告现场工作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内容包括事件的发展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控制措施等内容。样品采集及检测对现场需要调查取证采样检验的,要尽快采集样品和标本,用快速检验方法进行初步检验,同时将备份送到指定实验室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及时与现场沟通,指导现场处置。撰写调查报告初次调查结束后,疫情处理人员要及时对突发事件的经过和处置情况进行初步总结,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防范措施、改进意见及处置建议,汇集各方资料,撰写初次调查报告。根据疫情的性质在不同处理阶段撰写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1周内,配合应急指挥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和处置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今后类似事件防范和处置建议。
3实际处理案例效果
一起“7•21”暴雨东花市南里社区洪涝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理。2012年7月21,北京市遭受了60年来最雨的袭击,受暴雨影响,东城区东花市南里社区13号,15号楼地下室严重积水,二次供水水箱也被积水浸泡,该社区广大居民断水断电,波及1700余户居民。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按照上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程序,迅速开展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现场防病咨询、参与政府信息和居民安抚等工作。在区卫计委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出色完成了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表扬。多年的类似工作实践证明,该中心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合法、有效、顺应民意,收到了良好效果。
4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论文关键词:项目管理,关键,工作
施工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对一个建筑产品的施工过程和成果,也就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对象,可能是一个建设项目的施工,也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的施工。其主要特征:一是建设项目或是其中的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的施工任务;二是建筑施工企业为管理主体;三是任务的范围是由工程承包合同界定的。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规划、项目蓝图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工程建设,如何科学准确地实施,我们认为管理中应该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项目组织设计
项目组织设计是以单位工程为对象编制的,在项目施工组织总设计的指导下,由直接组织施工的单位根据施工图设计进行编制,用以直接指导单位工程的项目活动,是项目施工单位编制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季、月、旬施工计划的依据。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工程规模和技术复杂程度不同,其编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不同。施工组织设计包括以下内容:工程概况及施工特点分析、施工方案的选择、单位工程施工准备工作计划、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各项资源需求量计划、单位工程施工总平面图设计、技术组织措施、质量保证措施和安全文明施工措施、环境保护措施、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施工组织设计是为了完成某一具体的施工任务对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所作的规划和设计;是指导工程投标与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价款的依据;是投标书的摘要素管理的目标及技术组织措施和经济管理措施;
工程项目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准备和施工的技术经济文件,而且它是在工程开工前就已经编制完毕。这就是说项目组织设计在工程开工前,对工程的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法就设计好了项目管理论文,但是难免在开工后与施工实际情况会有不相符合的地方,为达到指导的目的必须对项目组织设计,进行必要的修改,边实施边修改完善。
二、以人为本,优选项目施工队伍
如果项目施工单位中标后,不进行分包,则可以在本单位优选项目施工队伍。选择技术水平高,有经验、责任心强的人员。也可以到社会上聘请重要岗位有能力的人员,另外在项目施工上可以对职工进行培训和思想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思想认识免费论文下载。讲究团结协作,互相配合,以大局为重,拼搏奉献,任劳任怨,建立一个勇打硬仗的项目施工队伍。如果进行分包,最好进行公开招标。对分包单位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如营业范围、资质等级、企业资金状况、社会信誉等。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前提下,还要考虑以下因素:①工程报价的合理性,②建设工期的合理性,③工程质量安全的保证措施,④工程合同的信守度。不过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少数项目分包的施工队伍“后台”很硬,造成承包企业现场管理困难,项目实施缓慢甚至费用增加。优选项目施工队伍,合理安排并建立各职能部门组织结构,是项目实施至关重要的环节。
三、 安全管理,预防为主
安全管理工作,在建筑行业上项目管理论文,是一项重点工作,安全工作的好坏是直接影响某一个名誉和这个单位的管理工作的素质。因此,在项目管理工作上,一定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首位,若忽视了项目安全的管理,那是最大的隐患,是最大的危险,是项目管理工作中最大的错误。而且安全管理的好坏是牵连到人的生命,所以安全是企业中的命脉。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要做足安全措施,对所有的进场人员要做好安全教育与宣传工作。要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让他们自觉遵守安全规则,执行安全措施,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生存和工程的效益。企业也应该在安全方面进行必要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针对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又具有突发性的事故、灾害,如触电、机械伤害、坍塌、火灾及自然灾害等,以努力保护人身安全为第一目的,同时兼顾财产安全和环境防护,尽量减少事故、灾害造成的损失。现场应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生产检查评比制度和安全例会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制,各配属队伍进场后的场地使用,均应遵守现场文明施工的各项规定。严格依照标准执行,严格奖罚制度,实现科学、文明管理。
四、严格质量管理,确保实现工程质量目标
项目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控制项目施工质量项目管理论文,就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使所有人员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现场管理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项目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检查,做好过程控制,坚持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现场各级质量检查员都要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对项目施工中每道工序,每个部位进行全面检查、把关。对隐蔽工程应严格进行检查并办理签证手续,对未检验的隐蔽工程坚决不允许进行下道工序项目。决不能出现质量问题后再进行处理,这将造成资金上的损失和工期上的延误。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宗旨,严格行使质量否决权,确保工程质量免费论文下载。
五、加强进度管理,确保关键时间节点的完成
每个项目施工伊始,项目管理者都必须对整个项目施工有个总体的确实可行的进度计划安排。单位工程的进度计划完成后,项目施工单位据此分解,制定季、月、周进度计划。每周的工程例会,首先讨论各施工单位的上周进度完成情况和下周计划安排。在实际工程中,也时常发生设计变更迟缓、材料供应拖延、指定分包商不服从管理等情况。为此,我方加强了事前控制,每月初对本月可能出现的影响进度的问题及时收集整理,主动联系材料供应单位以及指定分包等相关各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以保证工程进度不受影响。如出现进度滞后的情况由项目施工单位提出滞后原因、可采取的补救措施,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批准后执行。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电网公司SG186营销系统的全面应
用,电力企业售电量、电价执行、线损管理以及电费管理等
营销业务已全面实现信息化,对大量繁杂的营销数据进行核
查分析已成为营销稽查工作必须面对的课题,同时SG186营
销系统是一套以实际营销业务应用为基础的面向工作流的
系统,导致很多营销稽查人员无法找到准确的工作切入点,
给数据分析和稽查管控带来不便。电力营销稽查监控系统在
电力营销中的作用突显而出。
论文关键词:电力营销;营销稽查信息;稽查监控;
电力营销工作具有点多面广、业务量大、作业分散、流
程复杂、时效性高、与客户接触点多等特点,容易发生因人
员业务素质、政策理解、工作态度等差异,导致政策或标准
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为了保证营销稽查工作的顺利开展,电
力营销稽查监控系统作为一种集中、统一的实时稽查监控手
段应运而生,该系统对营销关键指标、工作质量、服务质量
进行集中监控与稽查,规范员工营销服务行为,规避违规用
电情况,净化供用电环境,塑造品牌形象,实施成效分析显示,
稽查监控系统的应用是减少差错、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是
一个能有效提高营销业务的管控力、加强日常业务的执行力,
提升客户服务的监督力的有力武器。同时也可以促进营销整
体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营销信息稽查系统概述
营销稽查监控系统具体业务是通过稽查主题管理,完善
稽查监控主题库,利用稽查主题库所提供的主题,对供电应
急处置、经营成果、营销工作质量、营销服务资源中不正常
现象以及应用系统产生矛盾数据进行监控与稽查,提交可疑
问题;利用发现的可疑问题,通过稽查任务管理,实现档案
修正、营销制度完善。最终对电力营销工作产生的经济效益
和管理效益进行评价。营销稽查监控系统既实现了与SG186
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紧合,又与用电采集系统、数据中心数
据、收费平台进行了连接,实现了各部门、各专业营销数据
的全面集成。从而可以对营销经营指标、工作流程关键节点、
数据质量、服务资源等营销工作内容进行全面的稽查监控。
系统可以根据管理者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灵活设置各项监
控指标阀值,还可以按照月、周、日的监控频度对不同营销
业务进行监控,可满足不同营销业务的管理要求。通过监控
对供电质量、保障能力存在异常的供电单位、线路、台区、
客户,以及重大服务事件进行稽查监控,查找异常原因,采
取措施,提高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包括供电质量及停
复电情况、重大事件及紧急情况处理,对新装增容及变更用
电、供电合同管理、抄表管理、核算管理、电费收缴及账务、
用电检查管理、95598业务处理、资产管理、计量点管理、
计量体系管理、电能信息采集、市场管理、档案信息管理(信
息管理论文)、报表管理监控等业务主题的工作质量进行监
控。系统包括10个业务类,抽象出7个功能域、39个功能项、
146个功能子项、5类非功能需求、5个监控主题类、27个监
控主题子类、126个监控主题、187个监控指标,。
二、部分功能在营销体系中具体的应用
1、居民大电量:依我县2013年统计数据为例,2013年
全县居民生活售电量167803万千瓦时,其中城镇居民生活
售电量为10223万千瓦时,农村居民生活售电量为157580
万千瓦时,城镇居民户月均用电量202千瓦时,农村居民生
活户月均用电量122千瓦时,冬夏空调及取暖用电高峰时期,
城镇城镇居民户月均用电量317千瓦时,农村居民生活户月
均用电量188千瓦时,依据我县居民生活用电实际状况,我
公司在营销稽查监控系统居民大电量主题中设置监控阀值
600千瓦时,对于每月户用电量超过600千瓦时的用户开展
现场稽查或派发异常稽查工作单,自2013年5月份我公司
开展此项业务稽查以来,共计查处违约用电及定比定量不合
理的用户389户,追补违约用电费38.88万元,更改定比定
量不合理用户149户,有效的堵塞了营销中的管理漏洞,提
高了公司的经济效益。
2、农排大电量稽查主题,我县为农业排灌大县,农民
自留地较为分散,排灌呈季节性较强,排灌主要集中在每年
的春冬两季,主要为一变一井,或一变双井,每台机井平均
负荷为32KW,排灌高峰用电时期月均机井用电量达到8500
千瓦时以上,处于农排低谷时期,89%用户用电量为0千瓦
时,根据我县农排的实际状况,我公司在营销稽查监控系统
在农排低谷时期设置监控阀值为1000千瓦时,在农排低谷
时期阀值超过1000千瓦时的用户开展现场稽查,自营销稽
查监控系统上线以来,共计查处农排用户违约用电现象37
起,共计追补电费及违约使用电费85.34万元。
3、超容用电主题,该系统设置超容用电量阀值为用户
的配变容量×用户使用天数×24小时。某大工业用户配变容
量为315+315,配变总容量为630千伏安,计量方式为高供
高计,两台配变合并用电,2013年1月该用户报停一台配变,
SG186中使用配变容量为315千伏安。2013年4月营销监控
系统中显示该用户4月份用电量为315500千瓦时,该用户4
月份理论用电量为315千伏安×24小时×30天=226800千瓦
时,,超容用电39.1%。公司稽查人员迅速对该用户展开现场
检查,经现场核实,该用户擅自将报停的配变启封用电。属
违约用电行为,追补基本电费315千伏安×23.3元=7339.5
元,追补违约使用电费14679元,共计追补电费22018.5元。
三、结束语
通过营销稽查监控系统的推广应用,我县供电公司在营
销稽查工作建立了事前有预测、事中有监控、事后有跟踪的
新型营销稽查监控体系。营销稽查监控系统全过程、实时的
在线监控和稽查各营销系统的数据质量,实现了营销稽查监
控的闭环管理,营销管控工作达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全面提高了营销业务管控力、日常业务执行力和客户服务监
督力。为电力企业“三集五大”改革和城乡营销一体化运作
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石栋.营销稽查与电力系统营销管理[J].安徽电气
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7,12(2):77-79
[2].闫刘生.电力营销基本业务与技能[M].北京,中国
电力出版社,2002
[3].于崇伟.电力市场营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2
[4].张戈.电网经营企业客户盈利能力分析的必要性
[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6,(2)
论文关键词:文化引领;和合奋进;一流企业
一、科学引导创一流
一流建设之初,我们紧紧围绕“一强三优”发展战略目标和“三抓一创”工作思路,积极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按照“两个转变”和“四化”建设要求,结合自身供电量小的特点,重新谋划和定位企业发展,将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发展型、和谐型”四型特色的“一强三优”供电企业作为南乐局的发展战略目标,将“固本强基,和合奋进,追求一流”作为企业的共同愿景,重新修订了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系列规划,制定了“夯实基础,注重内涵,突出亮点,创新特色,全面提升”的总体思路,为一流建设的务实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一流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日常工作一流化,一流工作日常化”的原则,充分运用“学习、工作加研究”的方法,将一流建设的9项考核指标分解成涵盖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可靠性管理等22项内容的一流软课题,并成立攻关小组、拨付专项经费,将工作难题当作课题攻关,使工作难点变成工作亮点,做到了一流建设与日常工作结合、课题研究与工作创新结合、科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目前共有10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应用。通过狠抓农电基础建设和管理科技创新,确保了一流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企业呈现出“各项工作亮点纷呈,一流建设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
在成功创建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后,面对荣耀带来的一些思想波动和自满现象,南乐局及时开展了“清醒有为”大讨论、建言献策“金点子”、公开承诺作表率、走出企业找差距、凝心聚力谋发展等一系列活动,征集合理化建议150余条、思想报告和公开承诺书260余份,进一步坚定了“淡忘过去,清醒现在,有为将来”的工作理念,明确了“以精益化管理考核建立一流常态机制”的工作思路,确保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企业实现了售电量连年增加、连创历史新高,连续17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连续16年实现电费结零,连续5年保持行风评议第一。目前,南乐局“团队在形成、基础在夯实、管理在提升、效益在提高”,企业整体发展态势稳健良好。
二、文化引领新思路
南乐局坚持以人为本,将“有为班子,满意班子,特色班子”作为领导班子团队愿景,重点突出“有为”二字,始终坚持文化引领思想,理念开拓思路,境界铸造内涵,以企业文化建设引领一流同业对标工作,使全局上下形成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步调上和拍、感情上和弦的创一流氛围,使企业始终保持着和合奋进的发展态势。
数十年的发展,南乐局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更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制定了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抓手,培育企业文化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立制度、建文化、激励人等措施,全面提升企业管理,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通过举办愿景训练营,提炼出“固本强基,和合奋进,追求一流”的企业发展愿景,在统一思想和认识的基础上,本着“弃取有道,收放有度”的思想,将企业长期沉积的“和合”思想融入到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体系,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创新,进而培育出“人和心合,和衷共济”的和谐理念、“清醒有为”的工作理念、“同道为朋,和合制胜”的团队理念、“度电必争,不留遗憾”的营销理念、“借一堑,长一智”的风险理念、“以学育人,以制度人,以家聚人”的人本理念、“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理念……初步建立起独具南乐电力特色的“和合”思想体系,并融入到企业文化“四统一”实践中,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企业文化的穿透力、影响力和震撼力。
南乐局秉承“以学育人,以制度人,以家聚人”的人本理念,确立了“将企业打造成一所持久学习力的学校、一支高效执行力的军队、一个超强凝聚力的家庭”的“三个一”战略目标,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抓手打造一所学校,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支军队,以和合家园建设为抓手打造一个家庭,不断培育“和合”思想,践行“四统一”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员工思想基础,促进了一流同业对标工作,提升了一流建设内涵,营造了“人心齐,合力足,干劲大,成效快”的一流建设氛围,达到了“基础管理两手抓,内涵外延齐打造,和心合力创一流,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思想境界。
三、突出特色树标杆
在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中,南乐局对企业自身优点和不足进行了系统思考和科学分析,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打造特色,不断完善一流建设措施,丰富一流建设内容,提升一流建设内涵,为实现国网一流目标和建立一流常态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1.标准化建设夯基础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抓基础、上台阶,大力推进农电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按照“横向协同,纵向贯通,整体协调,运转高效”的工作思路,我们以引入流程管理为导向,开展了标准化体系建设。对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共梳理出工作流程249个、管理标准171个、工作标准177个,初步建立起了企业基础资料体系、规章制度体系、标准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修订了《岗位工作手册》,制定了《精益化管理考核细则》,从业绩分配、团队协作和个人贡献等方面实施精益化管理考核,形成了“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管理机制。通过精益化考核,停电计划执行率由原来的60%上升到95%。开发使用的《战略绩效及流程管理系统》,实现了精益化管理考核的自动化、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体系建设在第五届中国电力企业管理论坛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2.责任意识保安全
引导员工牢固树立“相互关爱,共保平安”的安全理念,强化“安全生产,我的责任”意识,创新安全手段,培育安全文化。在加强安全常规管理的同时,自行创作的2首安全生产歌曲广为传唱,并附安全赠言制成电脑屏保,将安全责任意识根植员工心中。树立了安规考试100分合格的观念,建立健全16种应急预案,经常组织应急演练和反事故演习,保持了稳定的安全局面。连年保持省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在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安全座谈会上做典型发言。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依法治企避风险
南乐局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各类“违章”集中排查整治工作定点联系单位,牢固树立了“吃一堑、长一智”和“借一堑,长一智”的风险管理理念,将各类“违章”排查融入日常工作和员工行为,共排查出各类“违章”42项,目前已经全部整改。还从法律的角度编写了《南乐县电业局危险点分析与预控手册》,初步建立了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救济”为主要内容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受到了国家电网公司调研组的好评,在省公司专题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在国家电网公司年中农电工作会上进行成果。
4.预算管理降成本
坚持“预算管理、合理授权、规范使用、节奖超罚”的原则,实行全员管理、全程控制、“管事管钱相分离”的监督约束机制,制定出台了预算管理办法、成本定额管理办法、成本核算员管理办法,将差旅费、办公费、招待费、维修费等17项费用全部纳入各部门定额预算管理范围,每个部门设立一名兼职成本核算员负责部门成本控制,掀起了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通过自己组建防腐队、修旧利用、实行车辆公里票、部门费用定额等形式,每年节约成本费用近百万元。
5.职业生涯育人才
按照“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理念,依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岗位分类标准(Q/GDW246—2008)》,将员工岗位划分经营管理类、专业管理类、技术管理类、生产技能类、服务类共5类职系,结合实际设立36个职阶和126小类岗位,逐级为员工设定岗位成长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激励制度、评估机制和薪酬机制等,鼓励员工职位进阶、岗位成才,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员工和企业和谐发展。
6.特色班组举亮点
在班组中率先引入6S管理理念,设置了统一的VI标识,增设了彰显个性特色的文化室、文体活动室、愿景墙和文化长廊等。目前,基层站所绿化亮丽、布局合理,生产区设备工具排列整齐、摆放有序,生活区环境优雅、温馨和谐,办公区窗明几净、规范整洁。在此基础上,为基层班组配备指导员,不断加强班组“三个建设”,培育班组文化,科学引导班组创先争优,使一批优秀标杆站所脱颖而出,有10余项班组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作实践中。
四、交流经验谈体会
回顾创一流走过的艰辛历程,充分体会到:创一流的重要内涵在于它是永无止境的探索,不甘落后的拼搏,更高水平的追求,永不停息的超越;深刻认识到:从省一流向国一流攀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明显感触到:通过创一流同业对标,既锻炼了队伍,又打造了团队;既培育了文化,又凝聚了合力;既夯实了基础,又提升了管理。
结合创一流的亲身经历,有六点心得体会。
第一,切实可行是落实规划的前提。学习型企业创建过程就是企业员工自我超越、改善心智、建设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的修炼过程。一流建设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只有系统思考,科学谋划,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一流建设规划。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才能使一流建设规划逐步得到落实。
第二,坚强领导是落实规划的关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运动……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毛主席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所以,要抓好“领导”这一关键的环节。
第三,不断创新是落实规划的动力。创新是“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的核心,也是一流同业对标工作的核心。只有牢固树立了创新的观念,才能有强烈落实一流建设规划的动力,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审时度势,不怕挫折,锐意创新,在新起点上不断追求更新更高的目标。
第四,科学部署是落实规划的保证。在一流建设中,要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充分发挥骨干队伍的作用,明确责任分工,抓住中心环节,瞄准目标攻关,控制好项目进度,建立好必要的规章制度,运用好奖惩机制,用系统方法抓好创一流活动。
【关键词】 院前急救模式 医患关系 和谐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status and the causes of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in Shanghai pre-hospital emergency mode,this paper aims at discussion on how to establish harmonious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under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mode.It can be realized by combining related materials and experienc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society,physicians,patients and government.
【Keywords】pre-hospital emergency mod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harmony
医患关系是医者及其相关人群与患者及其相关人群在医疗实践中,因健康需求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1]。医患关系是当前社会的热点,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疗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2]。分析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下医患关系的现状及特点,探讨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下医患关系管理的方法,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上海市院前急救医患关系的现状及特点
1.1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对上海市院前急救运行模式的认知
伴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海市院前急救模式从八十年代中期起,由原来的“单纯运输”逐步转变为“院前急救与快速转
运相结合”独立型模式。但是很多市民对上海的院前急救模式缺乏认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把现在的上海院前急救模式当做是单纯运输的工具,持有此观点的甚至包括一些院前急救的从业人员和个别急救医师;二是把独立型的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与国内其他地区的院前急救模式混淆;三是不确定院前急救人员中谁是急救医生,甚至不确定是否有急救医生。
1.2现有急救网络难以满足患者和家属对院前急救的期望和需求
大多数患者和家属对于突发疾病都缺乏心理准备和认识,在正常的应激反应作用下,总是期望120救护车和急救人员一叫就能到,一救就能活。但是现有的急救网络和医疗技术水平离人们的期望和不断增长的需求还有较大距离,叫车难,车到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增加了院前急救医患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1.3医患关系表现为明显的信任缺失及由此引发的问题
在当今的医患关系中,信任缺失是很常见的现象[3]。而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下的医患关系的信任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患者和家属经常否决急救医师建议转送的医院;二是患者和家属不信任急救医生在现场和途中所采取的医疗急救措施。
1.4院前院内急救链脱节引发患者和家属不满
急救链脱节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病人转送到院内急诊后,院内急诊没有做好接诊准备,导致一些患者送达医院后无人接诊和救治;二是由于患者转送前院前与院内未进行有效沟通,送达的医院不具备该疾病的诊疗能力,或院内急诊就诊患者集结太多,超过了急诊的接诊能力,迫使患者不得不多次转院,引发患者和家属对医疗工作的不满。
2原因分析
2.1急救模式的多样性和院前急救的自身特点混淆了人们对院前急救的认识
人们对院前急救运行模式的认知不足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院前急救模式多样性以及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性,使人们对院前急救缺乏统一的认识。二是在上海市院前急救人员中,急救医师跟急救驾驶员和担架员的工作服没有明显的区别标志,而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认为只有穿白大褂的才是医生。
2.2上海市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和总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提高了人们对院前急救的需求,城市道路拥堵限制了急救车的快速反应
一方面伴随着上海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总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们对院前医疗急救的需求也急速增长,而院前急救网络的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了院前急救叫车难状况的发生。另一方面,城市交通日益加剧拥堵状况,救护车也经常被堵在路上,导致了患者和家属经常会遇到车到慢的情况。
2.3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误导导致了医患关系的不信任
在社会舆论对卫生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片面和错误的宣传下,以及受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很多患者和家属认为医生就是千方百计为了拿回扣一个群体,把医疗过程中少数的医德败坏形象看做是整体的医德败坏。同时,在当今的医患关系影响下,医务人员也对患者和家属产生了防备心理。
2.4院前与院内缺乏信息沟通机制是导致急救脱节的主要原因
上海院前急救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但是由于院前与院内的各自独立性,因此也容易产生急救链的脱节。现在上海各医疗急救中心与院内的预报模式,大多数都采用间接预报模式,即急救医师通过调度员向要转送的医院进行预报。也有很多情况,院前急救医师不向院内预报,直接送入医院,使该医院并未做好接诊的准备。交接的形式也主要是口头交接,甚至存在着院前与院内根本不进行任何信息沟通的情况。由于急救链的脱节,经常引起家属对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工作的不满,有时还引发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
3讨论和建议
目前,我国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主要有:单纯型模式、指挥型模式、独立型模式、依附型模式、消防合作模式、联动型的苏州模式等六种类型[4]。上海市院前急救模式采用独立型模式,主要承担市民的日常院前急救服务,各类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在沪举行的各类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同时还承担危重病人的转院或出院及一些特殊病人出院的非急救转送工作。主要功能定位于现场和转送途中的医疗急救,维持病人的基本生命体征,防止再损伤,并快速送达医院。上海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是国内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因此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对于上海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相关资料和经验,认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可从以下五大方面考虑:
3.1加强急救团队的自身建设,建立科学的考核和管理机制
在上海市院前急救模式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首先要加强院前急救团队的自身建设和科学管理,通过制定科学的培训和考核机制,不断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和沟通技巧,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夯实基础。一是加强对急救调度员的培训和管理,要着重培养调度员的良好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包括耐心接听患者和家属的呼救电话、快速记录信息的能力、对病情初步判断的能力、调度指挥能力,同时还包括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前稳定调节家属和患者心理的能力[5]。二是加强驾驶员和担架员的培训和管理,要侧重于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病情观念、以及服从和协同急救医师抢救病人的能力和素养。三是加强急救医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急救医师诊治能力和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另外对急救医师应该设有明显的标示,让患者和家属一眼就能识别急救团队中谁是急救医师,这种视觉信息能够更快缓解患者和家属的紧张不安的心理,以及更好的取得他们的配合。
3.2加大社会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患者和家属对医疗的认识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其次要加大社会宣传和教育力度,让市民了解、支持和配合医疗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全民的医学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和生命观;二是是可以通过社会媒体,让他们多宣传一些院前急救积极的一面,比如说我们参与的重大事件的医疗救援和保障工作,以及院前急救取得的新进展;三是走进社区,宣传急救知识和院前急救制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增加社会知名度,同时还可以通过与红十字会合作的方式提高市民对于院前急救的知晓率;四是建立患者回访制度,增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同时弥补在院前急救中沟通不足引发的矛盾;五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医患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网上寻找医疗信息的人越来越多,网络信息对于医患关系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利用网络的效应改善医患关系,在国外已有相关研究和报道[6]。
3.3完善相关法制建设,构建法律和制度规范下医患关系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还需要完善相关法制的建设:一是通过完善法制建设规范急救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规范患者和家属的权利和义务;二是通过完善法制建设规范投诉管理体系,使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能够得到迅速、妥善解决,减少医患关系恶化的机率[7];三是建立医患第三方协调机制,积极发展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 [8]。
3.4完善院前与院内的信息交流机制,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上海院前急救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但院前与院内的各自独立性,也容易引起院前与院内急救链的脱节[9]。因此完善院前与院内的信息交流机制,增强院前与院内的信息沟通,对于缓解和避免因急救链脱节引发的医患矛盾,以及院前急救人员和院内急诊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都具有重要意义。完善院前和院内信息交流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规划各区域内院内急诊网络建设,规范转送目标医院,明确院前急救医师具有确定转送医院的权利;二是建立联接调度指挥中心与各定点接诊医院的信息系统,定点接诊医院实时向调度指挥中心可以接诊各种病人的信息;三是建立院前急救人员、调度指挥人员和院内急诊医务人员的实时沟通机制,以及患者院前院内的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四是建立院前急救医师和院内急诊医师的交流和互换机制,促进急救医师和急诊医师对于急救全过程的了解,增进相互了解和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10]。
3.5政府加大对院前急救的关注和投入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也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院前急救的关注和投入。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是促进全民急救知识和医疗法规的普及,同时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文明素养;二增加院前先进医疗设备的投入,提高院前诊疗技术水平;三是统一院前急救模式,制定一个能够满足我国国情和对外开放需要,能充分体现现代化城市应急能力和城市文明水平,安全、快捷、高效的院前急救体系[11];四是实验和开展空中立体救护,培养空中立体救护队伍,缓解地面救护在道路交通方面的压力;五是增加财政投入,完善急救网络建设,解决叫车难,车到慢的问题。
医患关系是医疗技术、卫生体制、卫生政策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2]。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医患关系各主要相关因素,仅从医方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13]。因此,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方、患者、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各方都应尽好各自的责任,承担好各自的义务,在生活和工作中多一些相互沟通,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客观认识,多一些建设意见,共同构建我们的和谐医患关系,促进我们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龙,周绿林;CRM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管理,2009(04):77-78
[2]梁建业,李永泽,韩彦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相关问题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09,26(2):23-27
[3]陈懋:《医患关系困境及其改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4]郑惠娟;我国医疗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外医疗,2009,28(30)
[5]舒敏,骆水发;院前急救调度人员的培训与再教育的探讨[J],临床急诊杂志,2008,9(1)
[6]Pearl Jacobson;Empowering th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The effect of Internet [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vol. 2, no. 1 (2007)
[7]应维华,朱丽娜,任建萍,邹铃;杭州市医患关系现状调查分析[J],健康研究,2010,30(4)
[8]《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卫医管发,[2010]20号;2010年2月23日
[9]周华,黄丕强,徐相瑞,赵珊;院前急救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0)
[10]王亚东,刘兰秋,彭迎春,关丽征,李航,吴优,陶丽丽,梁万年;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2)
[11]范锦;谈如何促进院前急救发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5)
论文摘要:近年来,南乐局在省、市公司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紧紧围绕“创新管理,提高水平,规避风险,保持稳定,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电网建设精细,优质服务精诚,经营管理精益,形象建设精心,队伍建设精强”的总体要求,把创一流同业对标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战略的执行力、现实的生产力,实现了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的宏伟目标。
论文关键词:文化引领;和合奋进;一流企业
一、科学引导创一流
一流建设之初,我们紧紧围绕“一强三优”发展战略目标和“三抓一创”工作思路,积极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按照“两个转变”和“四化”建设要求,结合自身供电量小的特点,重新谋划和定位企业发展,将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发展型、和谐型”四型特色的“一强三优”供电企业作为南乐局的发展战略目标,将“固本强基,和合奋进,追求一流”作为企业的共同愿景,重新修订了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系列规划,制定了“夯实基础,注重内涵,突出亮点,创新特色,全面提升”的总体思路,为一流建设的务实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一流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日常工作一流化,一流工作日常化”的原则,充分运用“学习、工作加研究”的方法,将一流建设的9项考核指标分解成涵盖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可靠性管理等22项内容的一流软课题,并成立攻关小组、拨付专项经费,将工作难题当作课题攻关,使工作难点变成工作亮点,做到了一流建设与日常工作结合、课题研究与工作创新结合、科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目前共有10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应用。通过狠抓农电基础建设和管理科技创新,确保了一流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企业呈现出“各项工作亮点纷呈,一流建设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
在成功创建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后,面对荣耀带来的一些思想波动和自满现象,南乐局及时开展了“清醒有为”大讨论、建言献策“金点子”、公开承诺作表率、走出企业找差距、凝心聚力谋发展等一系列活动,征集合理化建议150余条、思想报告和公开承诺书260余份,进一步坚定了“淡忘过去,清醒现在,有为将来”的工作理念,明确了“以精益化管理考核建立一流常态机制”的工作思路,确保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企业实现了售电量连年增加、连创历史新高,连续17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连续16年实现电费结零,连续5年保持行风评议第一。目前,南乐局“团队在形成、基础在夯实、管理在提升、效益在提高”,企业整体发展态势稳健良好。
二、文化引领新思路
南乐局坚持以人为本,将“有为班子,满意班子,特色班子”作为领导班子团队愿景,重点突出“有为”二字,始终坚持文化引领思想,理念开拓思路,境界铸造内涵,以企业文化建设引领一流同业对标工作,使全局上下形成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步调上和拍、感情上和弦的创一流氛围,使企业始终保持着和合奋进的发展态势。
数十年的发展,南乐局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更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制定了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抓手,培育企业文化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立制度、建文化、激励人等措施,全面提升企业管理,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通过举办愿景训练营,提炼出“固本强基,和合奋进,追求一流”的企业发展愿景,在统一思想和认识的基础上,本着“弃取有道,收放有度”的思想,将企业长期沉积的“和合”思想融入到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体系,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创新,进而培育出“人和心合,和衷共济”的和谐理念、“清醒有为”的工作理念、“同道为朋,和合制胜”的团队理念、“度电必争,不留遗憾”的营销理念、“借一堑,长一智”的风险理念、“以学育人,以制度人,以家聚人”的人本理念、“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理念……初步建立起独具南乐电力特色的“和合”思想体系,并融入到企业文化“四统一”实践中,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企业文化的穿透力、影响力和震撼力。
南乐局秉承“以学育人,以制度人,以家聚人”的人本理念,确立了“将企业打造成一所持久学习力的学校、一支高效执行力的军队、一个超强凝聚力的家庭”的“三个一”战略目标,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抓手打造一所学校,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支军队,以和合家园建设为抓手打造一个家庭,不断培育“和合”思想,践行“四统一”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员工思想基础,促进了一流同业对标工作,提升了一流建设内涵,营造了“人心齐,合力足,干劲大,成效快”的一流建设氛围,达到了“基础管理两手抓,内涵外延齐打造,和心合力创一流,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思想境界。
三、突出特色树标杆
在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中,南乐局对企业自身优点和不足进行了系统思考和科学分析,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打造特色,不断完善一流建设措施,丰富一流建设内容,提升一流建设内涵,为实现国网一流目标和建立一流常态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1.标准化建设夯基础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抓基础、上台阶,大力推进农电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按照“横向协同,纵向贯通,整体协调,运转高效”的工作思路,我们以引入流程管理为导向,开展了标准化体系建设。对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共梳理出工作流程249个、管理标准171个、工作标准177个,初步建立起了企业基础资料体系、规章制度体系、标准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修订了《岗位工作手册》,制定了《精益化管理考核细则》,从业绩分配、团队协作和个人贡献等方面实施精益化管理考核,形成了“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管理机制。通过精益化考核,停电计划执行率由原来的60%上升到95%。开发使用的《战略绩效及流程管理系统》,实现了精益化管理考核的自动化、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体系建设在第五届中国电力企业管理论坛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2.责任意识保安全
引导员工牢固树立“相互关爱,共保平安”的安全理念,强化“安全生产,我的责任”意识,创新安全手段,培育安全文化。在加强安全常规管理的同时,自行创作的2首安全生产歌曲广为传唱,并附安全赠言制成电脑屏保,将安全责任意识根植员工心中。树立了安规考试100分合格的观念,建立健全16种应急预案,经常组织应急演练和反事故演习,保持了稳定的安全局面。连年保持省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在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安全座谈会上做典型发言。
3.依法治企避风险
南乐局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各类“违章”集中排查整治工作定点联系单位,牢固树立了“吃一堑、长一智”和“借一堑,长一智”的风险管理理念,将各类“违章”排查融入日常工作和员工行为,共排查出各类“违章”42项,目前已经全部整改。还从法律的角度编写了《南乐县电业局危险点分析与预控手册》,初步建立了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救济”为主要内容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受到了国家电网公司调研组的好评,在省公司专题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在国家电网公司年中农电工作会上进行成果。
4.预算管理降成本
坚持“预算管理、合理授权、规范使用、节奖超罚”的原则,实行全员管理、全程控制、“管事管钱相分离”的监督约束机制,制定出台了预算管理办法、成本定额管理办法、成本核算员管理办法,将差旅费、办公费、招待费、维修费等17项费用全部纳入各部门定额预算管理范围,每个部门设立一名兼职成本核算员负责部门成本控制,掀起了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通过自己组建防腐队、修旧利用、实行车辆公里票、部门费用定额等形式,每年节约成本费用近百万元。
5.职业生涯育人才
按照“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理念,依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岗位分类标准(Q/GDW246—2008)》,将员工岗位划分经营管理类、专业管理类、技术管理类、生产技能类、服务类共5类职系,结合实际设立36个职阶和126小类岗位,逐级为员工设定岗位成长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激励制度、评估机制和薪酬机制等,鼓励员工职位进阶、岗位成才,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员工和企业和谐发展。
6.特色班组举亮点
在班组中率先引入6S管理理念,设置了统一的VI标识,增设了彰显个性特色的文化室、文体活动室、愿景墙和文化长廊等。目前,基层站所绿化亮丽、布局合理,生产区设备工具排列整齐、摆放有序,生活区环境优雅、温馨和谐,办公区窗明几净、规范整洁。在此基础上,为基层班组配备指导员,不断加强班组“三个建设”,培育班组文化,科学引导班组创先争优,使一批优秀标杆站所脱颖而出,有10余项班组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作实践中。
四、交流经验谈体会
回顾创一流走过的艰辛历程,充分体会到:创一流的重要内涵在于它是永无止境的探索,不甘落后的拼搏,更高水平的追求,永不停息的超越;深刻认识到:从省一流向国一流攀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明显感触到:通过创一流同业对标,既锻炼了队伍,又打造了团队;既培育了文化,又凝聚了合力;既夯实了基础,又提升了管理。
结合创一流的亲身经历,有六点心得体会。
第一,切实可行是落实规划的前提。学习型企业创建过程就是企业员工自我超越、改善心智、建设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的修炼过程。一流建设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只有系统思考,科学谋划,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一流建设规划。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才能使一流建设规划逐步得到落实。
第二,坚强领导是落实规划的关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运动……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所以,要抓好“领导”这一关键的环节。
第三,不断创新是落实规划的动力。创新是“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的核心,也是一流同业对标工作的核心。只有牢固树立了创新的观念,才能有强烈落实一流建设规划的动力,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审时度势,不怕挫折,锐意创新,在新起点上不断追求更新更高的目标。
第四,科学部署是落实规划的保证。在一流建设中,要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充分发挥骨干队伍的作用,明确责任分工,抓住中心环节,瞄准目标攻关,控制好项目进度,建立好必要的规章制度,运用好奖惩机制,用系统方法抓好创一流活动。
摘要:中国有句老话:省钱等于挣钱。在经济生活中许多人都知道:利润=销售额-成本,所以对企业来说成本降低和利润增加的概念是可以互换的。在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延缓成本的降低往往是一种自杀行为。作为企业经营者,应当努力掌握成本管理的技能,唯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成功的希望也更大。文章从采购、产品设计、销售预测、商品价格以及劳务成本等几个方面对成本管理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现代竞争是成本的较量
高成长期与低成长期的经营相比,成本意识有很大的差异。高成长期市场不断扩大,经营者最关心的是销售的增长,成本意识较弱。但是,在市场有限,竞争对手拥挤的情况下,争夺就会通过价格来进行。即便经销独特产品,一旦类似产品登场后,仍要靠价格决胜负。
对成本敏锐起来
企业竞争以成本决胜负,从这个意义上说,成本感觉是经营者最为重要的经营感觉。
那么,经营者对有关成本的数字,应当怎样看呢?
第一,相对于销售额花费了多少直接成本。经营者不应该单纯地看直接成本,而应该看相对于销售额的比率。把附加值比率作为指标最合适。附加值即企业活动所产生的新价值。一般来说,包括零售和批发业的商业是指销售额总利润(销售额减去销售成本),制造业等工业是指加工额(生产额或销售额减去材料费、外协费),建设业是指完成加工额(完成工程额减去材料费、劳务费、外协费),这些数字相当于附加值,附加值与销售额之比为附加值比率。这几年的大致平均值,制造业为41~42,建设业为27~28,批发业为18左右,零售业为30。如果本公司的数字比这些平均值低,说明直接成本花费过多。在这种情况下,努力降低进价,降低对外协作成本等等,将成为经营的重要课题。
第二,直接成本以外的成本花费了多少。指标为销售管理费。销售管理费是指销售员工资、包装运输、广告宣传、接待交际等销售费加上有关人员工资、福利保健、办公用品、差旅、通讯、房租等管理费。销售管理费与销售额之比即销售管理费比率。平均值:制造业19,建设业约14,批发业16~17,零售业约28。超过了这个数值,则说明比其他公司销售管理费高。
第三,人事费的大小。人事费,是指关系到人的经费,合计为工资、奖金、福利保健费等。人事费与销售额之比,即人事费比率。平均值为制造业17~18,建设业12~13,批发业超过6,零售业超过13。人事费过大时,由于不能降低工资,只有削减人员或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销售额。也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关注每一个提高了多少成果。
以上三个数字是经营者应该看的最为重要的数字。另外,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视点--单位小时成本和成果,即公司每小时花费多少成本,获得多少成果。
比起表面上出现的数字,严格地关注单位小时成本和成果更为重要。
一个立志成功的经营者为培养这种技能,不妨首先计算一下单位小时的人事费是多少,可能的话以十分钟或以一分钟为单位来计算,算算单位小时产生了多少成果。经常检查一下,到下班时是否还在全力冲刺;是否在拖拖拉拉地加班。
有的放矢的成本考虑
降低成本计划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种方式。短期方式可称为临时的应急措施,一个月内可以完毕,分三步。
第一步:分析企业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公司各个部门怎样合理配置和改编,把握三个重要规则:
(1)控制范围:一个经理主管下属人员不超过10人,但不少于7人;
(2)合适的汇报层次:最影响利润的部门经理应该直接向公司负责人汇报;
(3)简化管理层次:公司负责人与基层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层次数应保持最少程度。
第二步:分析经营管理比率。
首先你需要一组最近5年(最好是10年)公司营运的详细数字。这些数字都是最基本的,如:销售量,毛利,销售开支,一般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用,债务成本和税前利润等。了解这些数字相对于销售量的百分比,再对这些数字作宏观分析,先找出毛利占销售量百分比最高的年份,找出销售成本,一般和行政管理费用,研究和开发费用和债务成本占销售量最低的年份,如果有可能,你还应将你的数据与其他公司相比较,这样做,会让你大有启发。接下来是微观分析,确定哪种成本是在正常值以内,哪种成本占销售量的百分比不必要增加了。在这一步中你应该细分,比如原材料、固定资产损耗、人员工资、一些其它的制造费用等,其它如监督管理费、销售人员工资及佣金、仓库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固定开支、差旅费和招待费等,分门别类。应该想方设法将这些费用降低。
第三步:工作抽样。
工作抽样是对工厂内或公司内不同工位的活动频率和效率进行抽样,能明显地反映出工人和机器两者的生产率及低效率的程度。
它是从一个工作抽样观察员进入车间或办公室的一个特定部位观察特定职能开始的。该观察员记录每个人在做什么,他们做事的速度,每台机器或每个职能发生了什么。凭借这些任意观察结果,企业主能探知操作者或机器在安装、操作、维修保养等方面所花的时间以及操作者的工作节奏。
工作抽样必须安排企业内部有经验的雇员,或者是外部的、在这方面有能力的咨询专家。事实上,组织机构分析以后的那个星期一,经营者必须和工作抽样专家坐下来讨论工作抽样过程和时间表。对负责工作抽样的专业人员来说起码要花费一周时间取得所需的雇员和机器数据以及向有关雇员解释抽样过程。这样大约留下三周时间进行工作抽样实际操作。
进行工作抽样能提供企业管理者三个方面的宝贵信息:
(1)雇员工作时间百分比;
(2)雇员工作速率;
(3)机器利用率。
通过工作抽样你能对机器和人员的利用率做出评估,可以确定你的公司哪些工作点的人太多。以上三个步骤即组织机构分析、比率分析和工作抽样,可以帮助你降低人员费用10~20。当然这只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下一步更加深入的程序需大半年才能完成。
管好你的采购部门
在企业里,采购部门常常控制着40~50的销售金额,减少材料成本也许是整个降低成本计划中最有效的一步。所有经营者应明三个关键性的采购原则:
(1)不要害怕采购部门。要学习各种成本降低方法,学习采购。最重要的是,不要使自己和采购部门及采购负责人隔离开来,要参与进去。
(2)把力量集中在“一号”部件上。要保证你的采购部门在代价较高的“一号”部件的选择、交货和周转上花费最多的时间。在这方面,有效的采购、替代或重新设计会产生大的影响。
(3)不要超速完成采购。要允许企业的采购部门运用其创造力,想象力和专业经验,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采购部件和材料。不要像你定一份咖啡那样对待采购部门。不要根据蹩脚的预测或因为缺少正确的销售和生产制造计划而让采购部门迅速办理。
(4)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对采购部门来说,往往习惯于和一个特定的供应商维持关系,因为他们在一起做生意已有多年了。事实上,经营者完全可以挑起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这样可以刺激他们降低某些材料的价格。
(5)能作出准确的预测。企业必须能对原材料未来的走向及产品的趋势作出预测,特别是那些较为短缺的原材料,许多往往需要进口,短缺常会发生。如果经营者不能准确地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也许最需要一种材料的时候,正是它价格最高的时候。
重视产品重新设计
利润提高的一个重大机会在于对现有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一般来说,认真地重新设计可以使你的成本降低10~15。在劳务、材料和制造费方面都能得到大量的节省。
不仅是市场中不再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受人喜欢的产品也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对一种受人喜欢的产品,往往只需要对其内部的工作部件进行重新设计以便降低成本,而购买者看到的和在广告中出现的都没有什么变化。对于其它产品外观也需要改变,因为公众欣赏新款和现代化。
一方面,知识更新加快,造成普通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另一方面,由于出现外部形势变化,如竞争对手的进步或产品原材料成本突然增涨,这些都使重新设计成为必要。为取得和保持主要产品的竞争优势,在成本降低计划中应包括为提高利润而重新设计产品阶段。
精确的销售预测
销售预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公司应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测:其产品究竞有多少能卖出去。科学的销售预测可防止产品生产得太多或太少。
特别是在经济或商业周期发生重大变化时,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原材料和零售需求起伏波动相当大。这种突然的急剧的变化会给最好的库存管理系统带来混乱。没有透彻的、全面的销售预测,一个公司很难肯定它应该生产的产品数量,因而,保持有效库存管理将会十分困难。
错误的销售预测是多数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共同弱点。实际上可靠的销售预测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做到的,花钱也不多。
在销售预测分析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趋势;
(2)周期;
(3)季节性变化;
(4)不规则变化。
趋势是一系列经济数据长期的长距的动向,与逐月发生的变化没有什么关系,极其缓慢地显露出它们的走向。
周期是指较短的持续时期,尽管一般不能规定其长短。它们通常以发展和紧缩的交替期为特征。
季节性变化发生在一年中某个时期内,在每年的同一时期并以大致相同的程度再发生。
不规则变化是具有经济影响的不可预见或非再次发生的事件的结果。例如,在关键性工业中的罢工会引起不规则变化。
在销售预测中可以共同使用或分开使用这四种要素。一个有名望的分析事务所在帮助其重要零售业客户进行销售预测时往往采用时间系列分析法。这是把周期的和长期的(或趋势)因素及其他形式的因素,特别是由于季节性产生的因素区分开来的一种统计方法。
虽然这些分析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制造运行管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分析被用于所有最敏感的销售预测,零售。它们对一年中每个月度的季节性影响作出分析,帮助零售商作出有关短期经营的正确决定。决定中包括确定价格、库存量、采购以及使用多少销售人员等。
时间系列分析还包括这样一些指示量,如可支配的收入(即纳税后收入)、国民生产总值、顾客服务开支、商品消费价格指数、服务消费价格指数以及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开支等。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实际上适用于所有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为一个以上的客户服务。企业销售经理向经营者提供的销售预测报告,应包含下列几项内容:
(1)公司销售量的历史趋势轮廓线,其中能清楚地识别出季节性变化;
(2)行业预测;
(3)国家经济预测;
(4)可获得的有关竞争者计划的全部信息;
(5)表示相关经济指标状态的研究结果。
另外,销售经理自己的研究结果也应加入其中,包括:
(1)预测期间内销售受到最大重视(广告,特殊推销,折扣等)的产品;
(2)受到竞争者最激烈竞争的产品;
(3)竞争最少的产品;
(4)逐步淘汰的、降级的或替代的产品;
(5)构成销售量大部分的A类产品。
过低的价格等于增加成本
在作出如此多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之后,经营者应努力避免因定价错误而造成的损失。
特别是在高通货膨胀期间,定价错误代价更为惨重。在通货膨胀时期,没有任何成本降低方法能替代定价。即使没有通货膨胀,一个错误的定价制度也会断送企业通过成本降低带来的效益。所以如果要保护成本降低和提高利润,则定价和标准成本彼此必须完全分开。
应认真实施和控制定价方针和方法,参与定价的关键人员必须接受正确程序和不正确程序所导致的两种结果的教育。定价应成为建立在其他规范基础上的一个独立的职能,不这样做,会招致灾难。
审视劳务成本
人们往往将劳务成本的降低放在尽量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上。实际上,作为一个劳、资配合得相当好的企业来说,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似乎比裁员更具远见,也更具效果。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则需要你动一番脑筋,因为有时工作效率低下的毛病似乎并不出在工人身上。
关键词:环境管理体制;问题;对策。
环境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有关环境管理机构设置、行政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它具体规定了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以及相互关系,核心部分是关于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的职权分配以及各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等问题。一些西方学者在对环境管理体制问题进行讨论时,往往会把公众参与的问题考虑进去。他们认为,在环境管理体制的结构关系中,除政府的行为之外,还有社会利益团体和管理行为人,它们都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事业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化程度,企业和公众在环境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较长时间以来,我们所说的环境管理体制仅指政府内部机构的设置,而公众的监督和参与则被视为是外部作用机制,一般不纳入进来。
一、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由地方政府通过计划、组织、调节和监督,来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这一体制的优点在于能够很好地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国务院统一领导、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逐步形成了“五级管理”、“四级机构”的组织体系。这种管理体制对于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相对较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也比较晚,正处在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管理手段较为薄弱、环境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转轨时期,因此该体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它还存在着不少的弊端,部门分散、地方分割、条块分离的现象比较严重,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阻力。
我国政府对于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大体上是一个倒“金字塔”的结构,即中央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人员充足、技术设备好,对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比较强;相对中央管理机构来说,各地方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越往下数量越少、规模越小、人员越缺乏、技术设备越差,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也越弱。就拿我国的县级环境保护部门来说,它的技术人员编制较少,但实际工作人员的数量却严重超编,大多数人员没有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在机构改革中被分流到了环境保护部门,同时又没有较好的方法对人员进行培训。同时,环境保护部门的技术设备配置也比较落后,缺乏基本的监测手段,不能有效地对排污总量和违法排污现象进行监测,有些甚至还需要将监测项目送到市一级部门进行分析。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监管人员在现场进行执法主要依靠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已有的工作经验,这样及时取证就有一定的困难。由于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与通信工具,一旦发生违法排污现象很难及时到达现场,从而做出快速应急反应[1]。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地域管理为主的环境管理体制,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存在行为差异。
中央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把保护环境上升到了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由地区间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所带来的外溢效应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都意味着整个国家的环境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就比较复杂,因为环境本身具有外溢性和跨区域性等特点,该地区对环境问题加大投入进行治理,可能得到收益的并不是该地区而是邻近的其他地区,这样就使得一些地区忽视环境保护而片面地只追求经济效益。在发展与环境的目标选择上,地方的目标函数与中央存在差异。中央政府强调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而地方政府的目标则明显偏重于局部、眼前的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政策的决策与实施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存在着“讨价还价”和“对抗”的倾向。地方政府在落实环境管理的具体政策时,会与中央政府的要求产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而地方政府则会凭借自身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信息优势,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自身利益的损失[2]。所以,在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存在一定的行为差异。有学者认为,从环境保护的纵向管理上来看,我国是以地域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只对本级政府负责,在环境保护机构内部上级与下级之间只是一种业务指导关系,上级对下级缺乏应有的制约力,执法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3]。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也不相同,因此,在资金投入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有些地区投入了较多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而有些地区则投入较少。这种现象必然造成地区之间环境管理力度上的不均衡,时间一长可能就会导致一些原来重视环境保护的地方政府向不重视环境保护的地方政府看齐,减少资金投入。即使某些地方政府一些有远见的官员真的下大力气治理本地区的环境,但由于环境的特殊性,我们也很难全面衡量其治理环境的业绩,这就使得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流于形式。
(二)地方环境管理机构在设置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目前全国有不少环境保护部门,特别是县级环境保护部门仍挂靠在城市建设系统上,仅属于城市建设系统的一个部门,这种现象给环境保护的执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城市建设往往引发一定的环境问题,而作为城市建设系统内的机构自然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环境监督管理,环境监管难免会流于形式。因为没有独立的机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问题也都难以保障。有些地区环境保护部门内的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或者根本没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而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反映在机构的设置上,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都应该进行强化,不能侧重于任何一方。有些自然保护任务非常繁重的资源或农业大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有的省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但力量薄弱。在一些县和农村,环境和自然保护工作仍然很繁重,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编制则远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甚至还有些地方出现了没有人管理这方面的工作的情况。
(三)行政区划的地方环境管理体制,不利于跨区域环境问题的协调。
环境问题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区域性,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其他地区,往往会超越行政区划的边界,不受行政辖区界限的限制,如酸雨污染、流域水污染、海洋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等问题,都具有跨行政区域的特点。针对这一现象,设置相应的强有力的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同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流域环境保护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还很不够。虽然在几个大的流域建立起了水资源保护委员会,但从隶属关系、职责、权限的配置和法律地位上来看,该类机构并非强有力的流域环境管理机构。而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环境管理体制,地方环境保护局隶属于地方政府,这就使得一个有机的整体被这种体制分层切块,个别地区为谋求经济的发展而不惜损害其他地区的利益以及阻碍环境管理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部门之间的协调不畅,跨区域执法难度比较大[4]。
(四)中央政府监督乏力,难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制。
依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责。也就是说,环境质量的好坏,地方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但相关法律既没有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如何履行其责任,如何保证其履行责任,也没有明确规定如不履行职责应承担何种责任[5]。在经济增长水平仍然是衡量和反映各级政府和领导政绩的主要标准的情况下,考核干部实行的是自上而下、以GDP增长为依据的体系。在对地方政府官员进行政绩考核时,各种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仍然是重要的内容,尤其是GDP的增长,把本地区的经济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企业规模、招商引资情况等作为衡量政绩的硬性指标,而对于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与党的建设等方面则没有硬性要求。这种考核体制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热情,挫伤了地方提供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的积极性。“这就促使一些地方将完成经济指标作为本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地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GDP增长才是硬道理,不顾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盲目上项目,搞投资,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现象十分严重”[6]。地方政府中的部分领导从个人和本地区的短期经济利益出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甚至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错误认为要大力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就会阻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政绩目标的实现,甚至出现干扰环境执法行为,明目张胆地保护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在地方政府的默许甚至支持下,一些企业采取暴力手段阻止环境执法,甚至抗法。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是否依法履行对本辖区环境保护质量负责的义务,是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仍然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手段进行监督和制约。
二、实现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科学发展的思路。
(一)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部门职能。
国家应将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由微观管理转为通过宏观调控进行指导和服务,转变工作理念,由单纯的管理转为真正的为基层和企业服务。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总局在宏观决策管理方面的职能,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单位的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与经济发展部门的关系,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行政运行规范。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运用必要集中和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标准等的制定权集中到中央,同时又要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根据各个地区发展存在的差异,环境标准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而对于跨区域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的处理权限都应该集中到中央,将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噪声、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的处理权限放到地方,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问题其处理权限应该放到中央,而环境保护合作项目则可以放到地方,环境主管部门在工作中所起到的只是引导或指导的作用。
(二)加强人员和机构方面的建设。
精简机构主要针对的是非政府部门职能的部分,而政府部门职能的部分不但不能精简,反而要不断加强。从整个国家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在对其他国家机构进行精简的情况下,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国家机构应该不断加强。因为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只注重发展经济,对于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导致环境污染欠账较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对环境问题进行治理,但环境的改善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现有的生态环境可能还会进一步不断恶化,在将来的20年甚至30年里,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可能仍然不会有明显好转,所以,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要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环境保护。
(三)健全环境保护跨部门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协调机制。
环境保护政策离不开部门发展政策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而不单单是某个部门的职能。要把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纳入统计指标,使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建立国民经济绿色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不仅要有经济指标,而且也要有环境指标、人文指标,用这些指标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地区、单位和干部的业绩。要改变不平衡的管理体制,形成综合权力机构,就需要顺应政府机构改革的潮流,通过计划、预测,综合考虑潜在影响因素,协调各部门间综合处理经济、环境和社会的问题,加强跨部门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在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上,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存在一定的矛盾,健全环境保护的中央与地方的协调制度就显得尤为紧迫。
参考文献:
[1]胡双发,王国平。政府环境管理模式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不兼容性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8,(5):91-96.
[2]邓志强,罗新星。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J].管理探索,2007,(5):19-21.
[3]游霞。环境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58-59.
[4]孙志燕,高世楫。环境政策存在的若干问题与调整思路[N].学习时报,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