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应急管理论文

应急管理论文

时间:2022-02-26 17:25:06

应急管理论文

第1篇

公民在应急管理和救援中的表现,与其所受到的危机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因为,通过危机教育可以树立公民的危机意识和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3]经过了解,学校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的建设与完善、危机教育及应急救援知识的普及、应急演练等,如图1所示。其中,应急知识教育和应急技能的培养是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也是最需要建设和完善的环节。而应急知识教育又被称为危机教育。开展危机教育,可以增强人的忧患意识和认知风险能力,提高自救互救技能。[4]在实地采访过程中,针对上述工作范围,笔者走访了江宁区教育局、南京市教育局以及部分中小学校,并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而翔实的交谈,做了详细的采访记录。此次调查后,发现南京市现在有市属高校3所,而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登记在案的共有1062所。校园内部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火灾、食物中毒、拥挤踩踏事件、疫病传染和学生意外伤亡事件等。其中学生意外伤亡事件发生的几率最高。经过进一步了解后发现,学生意外伤亡事件相对多发的原因有:一是因为学生体质较弱,平常缺乏体育锻炼;二是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不能及时缓解心理压力。另外,随着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多和逐渐向学校的扩散,外来人员袭击事件也成为纳入学校应急预案编制之中的考虑因素。综上,学校突发事件类型如图2所示。除此之外,外部突发事件也会对学校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诸如地震、重污染天气等。因此,也需要加以注意并建立相应应急预案。从2006年南京市政府印发《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来,全市中小学业已经过两轮应急预案的编制与修订。第一轮在2006年到2008年,主要任务是学校初步建立应急预案,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预案比较粗糙,不够完善。在此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又进行了第二轮的应急预案修订,这一次全市中小学校应急预案的修订重点主要为应急预案的格式、种类和内容。南京市中小学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如图3所示。在注意借鉴和吸收其他相对完善的应急预案基础上,市教育局统一了预案的基本框架。学校应急预案的修订在规范模板基础之上,分别根据学校自身不同的实际情况,做相应内容的修改,体现了预案制定工作的人性化和柔性化。现在,每所学校都建立了各自的应急预案。而且根据学校的规模和层次,每所中学建立的应急预案不少于8项,小学7项,幼儿园3项。梳理各校所制定预案可以发现,目前南京市各中小学校应急预案主要有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两类,如图4所示。专项预案针对某一具体突发事件的处置做出规定,而总体预案则对某一类突发事件的处置做出规定,如在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中,就针对传染病和食物中毒提供了处置程序和信息报告流程。在应急知识教育及应急救援技能普及方面,就全国范围而言,南京市的应急知识教育理念还是比较先进的。不仅是教授学生面对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处理,也更加强调对学生如何规避突发事件的教育。虽说如此,仍要注意到理念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着的差距。南京市各中小学校的应急教育工作尚处于一种由杂乱无序过渡到比较系统的状态。而且,南京市各中小学校的应急救援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并没有单列,而是将其作为日常安全教育的一部分予以教学,主要依据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与之年龄段相适应的应急救援知识教育。在课程开设上,主要将危机教育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设立,要求是一般每周至少有2个课时的教学。现在全市有3个区已经编有配套教材,作为校本课程的教学资料使用。至于其它关于危机教育和应急救援知识的普及仍然是一种集中式教育,尚未形成常态化教学。其方式主要有:在每年3月底的全国中小学安全宣传教育日,以展板、海报、宣传标语和横幅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宣传教育;不定期地以班会、演讲之类的活动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此外,像“5.12”、“11.9”这些纪念日,也会进行相应的宣传。在学校组织应急演练方面,一般要求学校每个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上半年以地震疏散演练为主,下半年以消防疏散演练为主。这主要是围绕“5.12”和“11.9”这两个纪念日开展的。应急演练一般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即使是毕业班的师生也会被要求参与演练。就应急演练目前的形式而言,还是比较单一,以两种演练形式为主。当然各校也在努力丰富应急演练的形式,使其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如一些学校尝试在平时的上、下午操中,融入一些相关应急训练。虽然这种尝试还处于实验阶段,但体现了学校对应急演练作用的认识和重视愈趋加强。应急演练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按照演练类型来定,比如依据是全校师生参与,还是个别参与,来确定演练参与的人数、涉及范围和演练规模等。由于学校应急管理体系尚不完备,所以目前各校举行的应急演练都是一些比较简单易行的演练,次数也较少,师生参与度虽然不低,但热衷度和认真度并不高。应急演练所产生的最终效果尚不明显,这种情况有待进一步改善。现阶段,南京市的危机教育整体而言不够系统,专业化程度也明显不足。在学校危机教育中,应该强化应急救援的概念,以及对学生的教育,使之相对独立,应急管理工作也需要更全面、深入。另外,由于对应急救援的重视程度还在发展之中,在准备用于应急救援的人员、物资和费用的时候,尚没有与用于日常安全的人员或物资区分开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混乱。但是随着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多起重大突发事件,这些现实的启发,通过“血的教训”让政府领导和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加强学校应急管理建设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南京市在教育局中设立了安全管理处,负责所辖区学校的安全教育与处理,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安全教育上,而不是事后的安全管理处理。相对而言,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建设思路。

2.南京市学校应急管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特点

总的看来,南京市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比较有序,呈现出一定的计划性和规范性。无论是从学校应急预案编制的发展阶段,还是从应急教育理念的逐步改变来看,都体现了南京市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中较为合理、科学、先进的一面。然而正如物有阴阳,现状中也表现出诸多问题,并具有以下特点。

2.1应急性

随着2003年“SARS”疫情爆发和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发生,学校都会及时地开展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地质灾害的知识宣传并制定有相应的应急避险措施。问题是,随着事件的平息,相关举措和活动逐渐销声匿迹,相关人员的危机意识又有所淡化。也就是,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有较强的应景性味道。当然,随着近年来突发事件的愈趋增多,有关应急知识教育的内容开始逐渐融入到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也逐渐向常态化发展。然而短期内,这种特性不会很快消失。

2.2形式性

在政府行政压力和要求下,作为应急知识教育的承担者,学校还需要一一应对和完成其它行政工作。而且由于传统教学任务的挤压,应急知识教育的开展空间被占用、压缩,为中考、高考的考核课程等让路,使得应急管理工作部分流于形式,成为针对上级部门行政考核的应和行为。这一特点固然与学校行政任务有关,也是与应急管理理念相对落后,不能正确认识应急知识教育重要性紧密相关的。

2.3松散性

在中国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即使南京中小学校逐步开设校本课程,但很多学校在应急知识教育课程的具体讲授时也比较散漫,师生都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由于校领导的忽视与教师的缺乏,这些课程常常被安排为自习或其它课程的辅导课,更有甚者被挪用为学生班会时间。上至老师,下至学生,对待应急知识教育课的态度都比较懈怠,组织也比较松散。而且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校中还较为普遍,尤其在高中阶段。

2.4单一性

这主要是针对学校应急演练的现状而言。由于学校应急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以及缺少各种应急物资,造成难以开展大型应急演练,加之演练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趣味性也比较低,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性,甚至引起学生对应急演练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同时,单一的应急演练也可能会使学生对应急演练产生简单化、空洞化的认知,不利于学生树立全面的危机意识。

2.5无系统性

相对国外开设综合应急管理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危机教育而言,南京中小学校应急管理的危机教育缺乏系统和完整的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从而不利于达到较好地树立学生危机意识与传授应急救援知识的效果。与此同时,缺乏配套的专业人才也是现阶段所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另外,这一特性还体现在,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应急知识教育并不连贯,没有相互联系、前后承接,很难取得长期效果。

2.6弱实践性

学校编制的很多应急预案并不能实际指导应急演练,与实际情况缺乏联系,使得应急预案的可实践性普遍偏低。一般情况下,学校编制的应急预案,待上级部门检查完后往往被束之高阁。学校很少通过预案指导应急演练,并通过演练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对其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和完善。真的发生突发事件了,这样的应急预案往往只是一纸空文;若还寄希望于根据它有效开展应急处置,更无异于纸上谈兵。南京市学校应急管理之所以呈现出上述特点,不仅与现行体制有关,而且与主管者及参与者对应急管理的认识有关,如图5所示。学校应急管理现状的特性不单是某一种问题的反映,也可能是多种问题的交叉体现。而且就全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而言,南京市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特点,也同时是全国很多地区中小学校所具有的特点。因此,如何高效、可持续地开展学校应急管理工作,就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三方的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找出一条既能符合现有国情、校情,又能向理想应急管理工作导引的发展道路。

3.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改善建议

3.1应急知识教育体系建设

前文已述,中小学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应急知识教育、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演练等内容。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学校对应急知识教育方面的工作做得尤其不好。这不仅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挤占,同时也是因为应急知识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所致。本文对这一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要想改变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首要任务就是要设计并建设好应急知识教育体系,吸收和培养应急教育专业的人才以扩大应急教学队伍。而且考虑到应急知识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动态的复杂系统工程,基于我国现有教学阶段的划分,在设计应急知识教育体系时,既要注意与不同年龄的学生素质相适应,又要注意保持教育工作的连贯性和衔接性。而且,应急管理的研究日趋活跃,应急知识也不断丰富,在教学工作中,还要注意对应急知识内容的及时更新与补充。因此,应急知识教育体系应该拥有的特性,如图6所示。针对上述特性,以及为了达到开展应急知识教育的目标,将从顶层设计和底层设计两部分出发对应急知识教育体系进行构建。顶层设计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在教育主管部门除已经开设的安全管理处外成立应急知识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的职责包括:编写南京市中小学校应急知识教育读本,督导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工作,对学校应急管理人员、教师进行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联合教育局安全管理处展开相关工作,联络学校应急管理部门召开相关会议,促进校间交流。当然,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既应做到分工明确,也要与时俱进,应根据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发展不断更新。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主要由教育局负责人、学校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学校从事应急知识教育的老师代表等组成。另外,指导委员会也可以邀请高校相关领域内的教授或从事应急救援工作的人士作为顾问,这样可以有助于提高指导委员会的社会广泛性,便于获取应急管理相关资源,更加有效地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工作。底层设计的主要工作之一,则是在各学校成立应急管理工作小组,该小组是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考虑到学校单位相对较小,应急管理工作不能过于分散,所以工作小组的职责不仅在于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同时应该负责学校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并配合学校保卫处完成应急管理其它基础工作,监督应急管理资源的配置和到位情况,向教育主管部门汇报学校应急管理工作进展情况,并制定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计划,等等。因此,工作小组成员应由学校主要领导人、保卫处领导、学校从事应急知识教育的教师组成,而且可以选入家长会代表进行监督和参与工作。学校应急管理工作小组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1)有助于提高学校师生对应急管理的重视,明确应急管理的职责和范围;2)有助于改善学校其他工作对应急管理资源任意占用的现状;3)有助于集中应急知识教育老师的力量,吸引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可以通过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小组的合作,形成一支研究中小学应急知识、应急技能、教学方式、宣传方式和管理模式的队伍,形成教研结合的有生力量,从而不断完善应急知识教育体系,并促进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应急知识教育体系的组织架构如图7所示。关于应急知识教育体系的建设,以上设计方案是在对相关现状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具有符合实际的一面。但是在政府对学校应急管理工作进行部署中,需要参照实际情况,有机吸收本文所提建议,以减少组织反复搭建的资源浪费,同时促进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完善,实现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的建言目的。

3.2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其他建议

针对南京市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现状,结合当下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国外在此方面的有关成果,提出以下建议,如下表所示,期望能对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有所启发。以上几点建议,虽然结合了南京市中小学校应急管理现状和其它相关研究成果,但是难免有不尽合理之处,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具体实践中进行不断修正,才可以将应急管理工作中得到的新成果理论化和系统化,并形成新的方法和总结学校应急管理新模式。

4.结论

第2篇

1.1储备

应急物资的储备是供给的基础,在考虑应急物资的储备时,往往需要从储备品种和储备量两个因素去考虑。如果是分支机构较多的企业,还需从储备地点的选址及储备系统的建设两个方面去考虑。

1.2管理

只有储备充分且管理得当,才能在关键时候供给出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应急物资。企业对应急物资的管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管理方式方面予以考虑。

1.3物流

物流是应急物资供应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企业除了依托社会现有物流网络外,还可以建设自身的应急物流系统,在非紧急状态下处于未激活状态,而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可以迅速激活,并且发挥作用。该应急物流系统的管理可以和应急物资的管理一并纳入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中。

2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应急物资管理措施

2.1加强应急制度建设

制度乃管理之本,任何管理的实践都要从制度的建设开始。建设良好的应急管理制度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及其员工应急意识的必备途径之一。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在制定应急管理制度时,可以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参照,以当地的社会应急管理系统为依托,结合自身实践,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管理制度。制度制定完成后,再加以培训等手段,保证员工对制度熟谙于心,且在自己的岗位中严格执行制度的规定。

2.2签订物资购销合同

由于企业的逐利性,其储备的应急物资往往只有少量,只靠企业自身的应急物资储备难以供应救援地区的需求。因此,在一些政府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导下,上述机构可以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签订应急物资的购销合同,以便在考虑到企业经营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应急物资的储备。合同中可以将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价格、供货时间等进行明文规定。该方式应该作为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急物资储备及管理的主要方式。

2.3加强应急物资管理

医疗类应急物资由于其需求的不确定性及周转的慢速性,往往要求经营企业进行特殊管理。为了保证医疗应急物质的有效性,企业需对物资的效期、批号等登记在册,并且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周转,以保证在急需之时能够供给质量合格的产品。建议企业设专职或兼职人员专岗管理应急物资。张杨提出在应急物资的管理中,可以借鉴现代商业物流发展的先进成果,通过加强仓储设备现代化建设等手段实施科学管理。应急物资的管理要注意动态性。由于区域应急状态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应急物资的阶段性需求导致了库存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必须随之变化,而不能一成不变。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随时关注事件动态,并且建立有效的应急物资调整机制。

2.4建立应急物流系统

物流是应急物资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在进行应急物资的物流时,一方面,可借助政府部门的应急物流平台,社会的现有物流网络;另一面,可以自建应急物流系统。该系统可建立在企业物流平台之内,非紧急状态可以出于非激活状态。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可以激活该系统并在最短时间内将所需物资送达救援区域。在这一环节中,企业也可以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改进自己的物理系统及供给成效。

3结论

第3篇

在电网正常运行过程中,发现继电保护设备异常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通过日常监盘发现,通过运行巡视、巡检发现,通过专业巡检发现。在发现异常后,调度部门、运行部门、检修部门及专业管理部门之间如何协作、各司其职,并能高效、有效地实现对异常现象的快速响应和处理,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继电保护应急管理工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2应急处理和缺陷处理原则

应急处理和缺陷处理是继电保护异常应急管理的核心,因而制定应急处理和缺陷处理原则是本次研究的关键。应急处理原则主要依据网省及地区运行规程和整定方案、相关应急管理规定,以及各生产厂家软硬件设计原理制定。缺陷处理原则主要依据《继电保护及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等管理规定和专业管理规范制定。以下详细论述各类型异常应急处理和缺陷处理原则。

2.1涉及装置本体且与外电路无关的异常

此类异常信息出现后,装置程序处理原则是闭锁保护,可能为装置程序运行出错或装置硬件故障导致,因而优先采取重启装置的办法进行处理。因设备处于异常状态,为防止异常状态下重启造成继电保护装置程序运行出错或无法有效闭锁误动作,故重启前采取短时退出保护出口压板的措施。若重启装置后仍然无效,则退出整套保护装置,等待检修人员处理。对于仅配置单套保护装置的设备,如线路、电容器、接地变等,考虑到此时设备运行可能处于无保护状态,为防止设备或线路故障扩大,应考虑采取旁代间隔或停役间隔的处理办法。对于安全自动装置和母差保护,则采取退出整套保护的措施。对于110kV及以下主变,保护采用主后分箱式配置,某一套保护异常闭锁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转移负荷后停役主变,进行保护异常处理。若因重载等原因一次设备无法停役时,应退出单套保护并进行带电处理。此时,电网保护整定配合可能存在失配,需要调度部门做好相关应急处理预案。涉及装置本体且与外电路无关的异常主要有:运行中,装置DSP模块出现软硬件故障,如“DSP出错”“DSP采样异常”“装置内部通信出错”等;数据存储器、程序及定值等芯片出错;定值及软压板出错;装置自检出口异常;双CPU采样的开关量信息不对应;看门狗出错导致CPU复位,如“保护初始化”“装置通电”等[1]。对于本体插件故障,在更换相应插件后应做相关检测。若对带电设备进行通流、加压检测,则必须严格执行二次作业安全措施票。下文介绍内容涉及带电试验检测的,要求相同。

2.2涉及装置本体且与外电路有关的异常

此类异常信息出现后,装置程序处理原则是不闭锁整套保护,仅闭锁保护装置部分相关逻辑功能,或仅发出报警。因此,在这种异常情况下,应优先检查外电路是否异常。为防止异常扩大造成保护误动或拒动,一般采取以下处理方法。2.2.1电流互感器TA断线或异常当运行中出现多套保护或测控装置发出“TA断线、异常及差电流异常、TA不平衡”报警或采样信号异常时,一般怀疑是TA本体故障、一次系统出现断线或TA接线盒至端子箱、汇控箱的二次电缆故障。若现场确认多套设备均采样异常,则应采取停役一次设备进行检查处理的措施。当运行中出现单套保护设备采样信号异常时,故障点大多在二次回路、TA本体二次绕组或装置本体上。对于双重化配置的设备,应退出采样信号异常的整套保护。对于单套配置的设备,除安全自动装置和母差保护整套退出处理外,线路应考虑旁代或转电停役处理,电容器、接地变停役处理。110kV及以下主变保护采用主后分箱式配置,无法转电停役处理,则应退出采样信号异常的整套保护进行处理。在运行中出现TA异常等信号,不论信号是否自动复归,均应安排人员到现场检查、确认。运行人员在获得TA异常信息后,在检修人员未到达之前,应先携带测温仪进站检查确认。检查内容包括:TA一次设备是否断芯,是否有异常响声;端子箱或汇控箱、保护屏内电流接线是否有明显放电、烧灼现象。若无上述异常,则借助测温仪对端子箱或汇控箱、保护屏内端子排(包括装置背板)所有电流端子进行红外成像检测,检查是否有异常发热点。现场带电检查处理时,必须保证人身安全,如带绝缘手套或站在绝缘垫上,使用的工器具必须经绝缘处理等。2.2.2电压互感器TV断线或异常当多个间隔出现TV断线信号时,一般怀疑是TV本体故障、一次系统故障或公用切换并列装置及其相关二次回路故障(包括屏顶小母线绝缘下降、TV二次保护测量电压总空气断路器损坏等)。此时,不退保护相应功能压板,现场检查确认后再采取进一步措施,如倒母线或二次并列等。若为空气断路器脱扣跳闸,在确认现场设备无烧焦异味后,可先试送一次空气断路器。当某一间隔出现多套保护或测控TV异常时,一般怀疑为该间隔切换装置或二次回路发生故障,可不退出相关保护,但如果220kV线路两套主保护均受TV断线影响而被闭锁,就应考虑将该线路停电处理,防止整定恶化造成失配。若仅单套保护异常,对双重化配置的保护采取退出异常保护的处理措施;对单套配置的保护则不退相关保护,保留运行,但如果是220kV旁路线路保护异常,可能会令线路失去主保护,此时应考虑停役;另外,若是备投装置异常,可能会引起误动作,应退出处理。对于TV回路异常的保护装置处理方法如下:①在测得进保护装置电压正常的情况下,应怀疑装置本体发生故障,单套保护的设备采取整套退出、旁代或转电停役间隔的措施进行检查处理,防止故障扩大,进而引起保护误动作;②出现TV断线信号后,在断开保护装置电源前,应退出所有保护出口压板,防止断电重启过程中造成带偏移特性阻抗继电器误动作;③一般采取分段检查的方法来确定故障点。2.2.3开入异常当出现开入异常(包括光耦失电、位置报警、开入电源异常等)信号时,对双重化配置的保护采取退单套保护的处理措施;对单套配置的保护,由于开入功能无效,可能造成无保护运行或外部闭锁开入失效,所以建议采取旁代或转电停役间隔的处理措施,备投等安全自动装置则采取退出整套保护的处理措施。母差保护发出“开入异常”或其他如“刀闸切换电源异常”“TWJ(跳闸位置继电器)异常”“刀闸位置报警”等信号时,采取不退保护的处理措施,待现场检修人员做进一步检查。若判断为装置本体故障,停役间隔进行处理。若状态检修巡检或监盘过程中发现母线保护测量三相电压偏移或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零序电压3U0分量大于1V,应通知检修人员到现场检查处理,防止TV二次回路两点接地造成纵联方向保护拒(误)动。2.2.4通道异常出现该异常信号后,应立即退出两侧主保护或差动压板。若涉及保护装置插件更换或更改定值,则需要退出整套保护装置;涉及接口装置、收发信机或光电转换装置插件更换,则需退主保护。缺陷检查时,采取分段测量收、发功率,并用逐段自环的方法确认故障位置。2.2.5装置直流电源消失装置直流电源消失主要表现为液晶显示屏黑屏,运行灯或电源指示灯熄灭等。对于双重化配置的保护,采取退单套保护的处理措施。对于单套配置的保护,可安排运行人员现场检查保护设备是否有烧焦等异常情况。若只是保护屏直流空气断路器脱扣跳闸,而装置无异常,可先试送一次。试送不成功或有其他异常情况,应对母差保护和备投等安全自动装置采取退出整套保护的处理措施,对分箱式配置的主变保护建议短时退出整套故障保护,调度部门应做好相应事故预案。2.2.6控制电路断线对于双组跳闸配置的断路器,当单组出现控制电路断线时,断路器仍可继续运行。若为第一组控制电源断电,则会影响断路器的合闸功能。此时,可投入保护闭锁重合闸压板或将重合闸停用,故障时保护直接跳三相断路器,避免由保护动作跳单相断路器,再由非全相保护动作跳三相断路器。对于单组跳闸配置的断路器,在排除非二次回路松动或电源空气断路器脱扣导致的控制电路断线后,为了避免设备或线路故障造成断路器越级跳闸,应考虑对该设备进行隔离(如断开上一级电源)。更换操作箱插件或更换断路器机构分合闸线圈后,应做相关检测。更换电缆后,应进行分合试验,分相断路器应逐相确认。更换防跳功能的板件或继电器,还应进行参数及功能测试。2.2.7直流电源失地出现直流电源失地时,应立即通知检修人员到现场进行处理。同时,运行人员在现场应结合天气、站内人员操作(检修)等情况,以及绝缘监测装置报警、选线等综合信息进行初步判断,排除装置误报的可能性,并对绝缘监测装置选出的接地支路优先进行试拉。若未报出具体接地支路,则应测量是否为交流窜入直流,并隔离检修设备和试拉部分非重要负荷。在处理过程中,应防止造成另一点接地。若绝缘监测装置无法正确选线,可借助接地查找仪等设备进行查找定位。在无其他有效措施的情况下,可采取分段拉路的方法查找故障点。2.2.8线路保护重合闸无法充电对于双重化配置的保护,若仅一套保护出现该异常,解除该套保护即可,防止单相瞬时性接地故障时异常保护直接跳三相断路器,造成线路非计划停运。单套配置的保护出现该异常,应立即通知检修人员处理。2.2.9备自投无法充电出现该异常时,应立即解除整套装置,并通知检修人员检查处理,重点检查开入位置状态是否与实际相符,是不是有异常外部闭锁备自投开入。2.2.10指示状态与实际不符正常运行时,保护装置面板、操作箱或切换装置指示灯与实际状态不一致,但保护装置液晶面板、监控系统无异常信息。若该状态指示灯与外电路有关,应优先检查相关二次回路或辅助接点;若该状态指示灯与外电路无关,则检查指示灯是否损坏。2.2.11保护“通信中断”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出现通信中断信号会影响运行人员对设备的监盘和监测,运行人员必须立即通知检修人员到现场检查处理。当站内多间隔保护都出现通信中断时,运行人员可在检修人员指导下先进行交换机、管理机等设备的重启。现场应重点检查装置通信地址、规约配置是否正确,通信线是否接触良好,管理机是否故障等。

3系统开发及应用

3.1系统框架

应急管理系统软件构架前台采用了Delphi和J2EE多层框架平台,采用Oracle9i数据库,Weblogic8.1作为中间层服务器,采用EJB作为持久层的基础开发框架,UI(用户界面)采用了EXT2为基础框架。应急管理系统软件构架各层关系如图2所示。

3.2系统模块及功能实现

3.2.1应急处理库模块根据保护及二次回路(通用)的监控系统光字牌和报文动作信息、装置液晶面板显示自检信息、装置面板指示灯信息组成的异常信息库,分析故障原因及对保护设备运行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急处理策略。3.2.2缺陷处理库模块根据异常信息,制定缺陷判别定位流程,分析可能的故障点,并关联到相应故障装置插件;预判查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点并制定相应的预控措施及合理的现场检查步骤;列出异常消除后需要进行的检测项目及相应试验仪器;关联典型案例供维修人员参考。3.2.3应急处理综合策略模块根据异常信息,检索相应专家诊断简要、应急处理和缺陷处理策略、关联的备品备件信息及综合策略等。3.2.4备品备件管理模块实现备品备件出入库流程化管理、插件通用性管理,以及插件重要等级和数量的预警等。3.2.5缺陷统计分析管理模块自动生成月度、季度及年度统计分析报表,装置同型号、同批次无故障率信息,对疑似家族性缺陷进行统计、分析及跟踪。3.3应用情况应急管理系统投入实际应用后,系统运行稳定,大大加快了运行、检修人员日常缺陷处理速度。根据掌握的现场异常信息直接在系统上检索应急处理综合策略,能够快速掌握应急处理策略,获取可能故障点、备品备件信息,以及专业值班网、制造厂家技术服务相关联系方式等信息。同时,还可借助该系统开展日常检修、运行人员的继电保护技术技能培训,促进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4结语

第4篇

1.把社会宣教作为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支撑

一是事前抓基础知识宣教。对各级应急管理人员采取脱产授课、现场培训等方式,着力培养应急指挥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在校学生、老幼人群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着力培养应急避险能力;对危化品等重点行业从业人员采取实战演练的方式,着力培养隐患排查和先期处置能力。二是事中抓紧急避险宣教。在防范关键期和处突关键点,通过新闻媒体等,向公众宣传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强化短时应急宣教,增强宣教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事后抓经验宣教。认真总结本地发生和外地同类型突发事件处置经验,对其进行提炼汇总,形成简便易学、好使管用的工作方法,并视情向社会宣讲,提升公众整体应急意识和水平。截至2014年上半年,共组织“5.12防灾减灾日”、“5.24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日”等集中宣传活动20多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2万多份,参与群众达3万多人。

2.存在的问题

尽管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应急管理能力也得到一定提升,但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防”字当先的意识不强,被动应付多,主动防范少,工作的前瞻性和预判性不足;二是应急指挥体系快速建立的能力不足,应急处置效率还需进一步提升;三是个别环节存在工作落实不到位,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四是社会宣教针对性需进一步加强,个别基层单位和人员先期处置的意识和能力亟待加强。

3.工作建议

3.1增强风险预判能力。我市发生的突发事件有些是有征兆或者线索的,只要早发现、早整治,就能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甚至消除。因此,要善于逆向思维,根据表面现象发现问题实质,积极主动地防范和避免突况发生。一是开展阶段性预测。针对恶劣天气、传染病等具有明显时段分布和区域特点的突发事件,开展季节性、时段性预测分析,提高工作针对性。二是开展行业预判。对所有存在安全风险,特别是危化品、地质灾害、特种设备、海上渔业等行业,组织有关专家开展3年至5年的安全形势评估,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整改措施,从源头上减少事故发生。三是开展警示预判。将国内外,特别是与威海相似地区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统计,认真分析和总结事件处置过程中的得失,按照“如果发生在威海,应该怎么办?”的要求,对相关方面提出警示预防建议。

3.2增强综合协调能力。严密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是应急处置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建立畅通的应急指挥和协同联动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快速搭建指挥体系。在强化市应急指挥中心的中枢作用的同时,将各参与处置单位的“小网”通过手机、对讲机等,纳入以现场指挥为核心的移动指挥“大网”,做到时时构建、时时畅通。二是科学展开处置体系。按照“先避险、后抢险,先救人、后救物,先救灾、后恢复”的原则,将处置程序粗分为先期处置、整体攻坚、技术支撑和舆情引导四个部分,分层次或者多项同时开展工作,做到多而有序、忙而不乱。三是全面强化保障体系。由市突发事件专项指挥机构办事机构牵头,负责应急处置队伍、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等保障;由属地区市负责,行业主管部门配合,负责应急人员和受影响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3增强指令执行能力。每一个指令执行情况,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事件处置效果。因此,要切实提升指令执行能力,做到有令必行、有行必果实。一是规范指令执行程序。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每个指令承办单位的工作职责,确保每个指令转办无误;积极推行才淡化工作法,减少甚至取消不必要的环节,努力将工作架构扁平化,提高指令执行效率。二是健全指令反馈机制。指令承办单位要及时报告落实情况,并就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下步工作建议进行反馈,形成“执行—反馈—执行”的良性循环,确保指令执行不走样。三是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严肃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将责任追究制度贯彻到突发事件处置的全过程,对指令执行不力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4增强社会动员能力。从国内外突发事件处置经验看,社会力量的参与对提升全社会整体应急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和补充作用。因此,要积极发挥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处置工作。一是依靠基层组织。遇有突发事件,需要公众紧急避险或者参与应急处置时,由县级政府牵头,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和重点企业党委等基层组织负责,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组织相关群众或者职工有序撤离或者集中开展相关活动,避免出现其他意外情况。二是利用新媒体宣传。在电视、广播、微博、微信、手机短信息等日常动员方式的基础上,完善应急广播和乡村大喇叭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常用通信方式失效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准确播报有关情况,视情相关动员信息。三是发动其他社会力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根据事件处置特点和进程,积极发动志愿者、民间救援队伍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士,协助开展避难人员安置、心理干预、物资调配等工作,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作者:武少英

第5篇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是密切关联的,都是围绕着实验室安全工作展开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在实验室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考虑如何维持常态并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而应急管理则是对实验室事故的应对和管理。所以,安全管理做得好就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或者降低应急管理的难度。二者明显的区别在于,安全管理的重点是确保安全,不让事故发生,重在预防;应急管理则是在事故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后如何应对,把事故的破坏降到最低[7]。

2一些高校实验室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08年12月29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年仅23岁的学生SheharbanoSangji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火灾,因应急处置失当,造成三度烧伤,18天后死亡。2011年12月27日,美国洛杉矶地方法院判决Sangji的导师PatrickHarran和UCLA有罪(罪名为“故意违反职业健康和安全标准,致人死亡罪”)。这可能是美国第一例因科学实验室事故而受到的刑事指控。UCLA的事故将为更多的科学家和实验室管理者敲响警钟,更加严肃地对待实验室应急管理问题。在2010年12月期间,黑龙江省某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27名学生和1名教师因使用4只未检疫山羊进行实验而感染布鲁氏菌病,2011年1月已有部分学生出现症状,因应急处置不当,直至3月校方才检查,确诊感染了布鲁氏菌病,直到9月5日,该校才向媒体通报此事。黑龙江省教育厅最后确定此次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是校方的责任。这2起由国内外媒体分别披露出来的高校实验室事故及处理结果,不仅为高校的实验室安全敲响了警钟,同时也凸显出高校实验室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应急管理理念的缺失

高校实验室的应急管理存在着许多理念上的缺失,主要表现在:(1)缺少危机意识,不能做到居安思危,认为只要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做得好,就不需要进行应急管理;(2)对实验室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关注度不够,不愿意投入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资金;(3)把事故发生后的处置过程当作应急管理的全部内容,忽视了应急工作的日常管理;(4)认为应急管理只能是被动式管理。正因为如此,使得实验室管理者不能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及时准确地处理实验室事故,从而造成事故的恶化,加大了处置难度。

2.2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

大多数高校内部虽然也成立了正式或临时性的应急管理机构,明确了职责、认定了分工,但是多数没有考虑实验室应急管理的特殊性。实验室安全的应急机构不应该是松散型组织,在机构设置、工作内容、人员构成上应该具有相应的稳定性、专业性和延续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吸取事故处理后的经验教训,避免应急机构形同虚设,仅仅充当了上传下达“接线员”的角色。

2.3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

通过政府主导的应急实践,现有应急机制已基本包括预防机制、预警机制、信息报送机制、信息机制、善后恢复机制、调查评价机制、应急保障机制等。目前,各高校实验室一般都制定了应急预案,但普遍存在预案雷同,如出一辙的现象。究其原因,这些应急预案多是在北京奥运、国庆等特殊时期在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下仓促制定的,这就造成可操作性不强,而高校内部各部门出于各自利益和责任的原因,相互推诿,缺少配合,不能有效地整合应急资源,也给事故的预防、处置留下许多“三不管”地带[8]。在实验室事故发生后,信息报送和方面,许多实验室也没有明确从制度上规范化,善后恢复和调查评价方面,往往只重视事故的处理而轻视了事故后的恢复、评价、总结,这也使实验室再次应对事故的能力无法得到提高。2.4应急事故专业性应对的欠缺虽然高校是对公民高等教育的单位,但并不等于就自然掌握了正确的实验室安全知识,能够正确处置实验室事故。实际上,很多教师、学生虽然长期在实验室工作,但是对实验室的安全以及防护缺乏了解,因为实验类型的复杂性,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无所适从,缺乏专业应对、处置。

3完善高校实验室事故应急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应急管理安全教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意识是应急管理的起点,作为高校的实验室管理者应该把危机意识融于日常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同时,还需要培养师生进入实验室的危机意识。通过对师生危机意识的灌输,来提高高校师生对实验室事故发生的警惕性,真正做到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作为实验室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实验室事故危机意识的普及教育,部分高校开展的实验室安全准入机制,对拟进入实验室的师生进行安全教育,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安全教育的基础内容是自我防护、救护知识和技能,掌握实验室安全操作的基本技能,这对于应对实验室事故及减少事件的负面影响至为重要[9]。

3.2健全实验室应急管理体制

高校实验室事故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一般由决策系统、实施系统、咨询参谋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组成。应急管理的决策中枢系统应由学校的党政领导核心成员组成,其职责是针对突发事件进行决策并统一指挥。应急管理的实施系统应当包括各院、系以及相关的行政部处,必要时还应联合政府的组织和力量,职责就是具体开展危机控制及善后处理等工作,日常工作可以由实验室管理部门承担,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指导实验室开展风险评估、危机预警、危机应对演练和危机预案制定等工作。应急管理的咨询参谋系统,其职责主要是发挥其高校的专业技术优势,对应急的决策和处置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应急管理的辅助系统主要是指高校内部那些提供辅助支持的部门,如后勤部门、校医院等,由它们提供后勤保障。一些高校在健全实验室应急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很好的实践。部分高校成立了实验室安全防护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室事故的应急管理工作,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确保“横向到边,竖向到底”的无缝管理,避免事故发生时相互推诿,还分别设立了如辐射安全、生物安全、试剂药品等专业安全防护技术小组,加强对实验室专项安全的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指导。

3.3健全高校实验室应急管理机制

3.3.1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

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置是否得当,很大程度取决于应急预案的完善与否。好的应急预案能够控制事故的发展,同时将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根据高校实验室事故多发的类型,可以分别制定火灾类、触电类、中毒类、爆炸类、放射类、生物感染类、物理伤害类等方面的应急预案,内容应该涵盖事故发生后的应对措施,需要联系的关键机构和人员电话,平面图等内容[9]。应急预案的重点是可操作性。校、院、实验室应该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制订相对应的应急预案,确定“3W+2H”原则,即由谁负责(who),在哪里集中(where),做什么(what),需要多少人参加(howmuch),怎么做(howdo),都应该具体明确。所有人员根据应急预案各司其职,按照预案进行处理[6]。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3.3.2提高应急演练的实效性

好的应急预案,需要放到实际工作情境中去检验、评估、完善。这就需要应急演练。应急演练的目的就是:考查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对于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修订;评估演练中的缺陷,提高应急管理实战能力。为了达到应急演练的目的,在准备阶段,应该结合实验室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害制定演练方案。演练避免形式主义,找出实际存在的问题,演练结束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出原因,及时整改。

3.3.3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

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应该作为高校实验室应急管理的首要环节。对于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可以根据实验事故的危害系数,实行不同级别的准入机制。准入对象应包括所有需要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诸如教师、学生、保洁人员、安保人员等。实验室应组织师生开展实验室安全培训、应急演练,使师生掌握自我防护和应对事故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对于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可以各有侧重。据了解,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已成为美国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强制性专业安全课程,所有学生必须经考核合格、签订安全承诺书、穿戴必要的安全防护品方可进入实验室[10],在制度上保障应急管理理念深入人心[10]。

3.3.4健全应急管理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因为实验本身未知性、探索性的特点,造成实验室存在一定的危险,需要实验室管理者,特别是实验室主任,必须组织制定成熟的实验操作规范,特别是对于初次实验需要进行安全风险预评估,对实验对象、实验环境中的相关指标等因素进行分析,科学评估安全信息、评价安全风险的严重程度,拟定出相应对策[11]。

3.3.5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畅通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传达准确的真实信息,为学校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协调各方力量,及时处置实验室安全事故。在实验室事故发生后,需要及时与师生以及媒体进行有效沟通,通报相关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负面影响,避免事故扩大化、复杂化。

3.3.6做好应急管理调查评价

实验室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尽快恢复原有的教学科研秩序,特别是对放射类、生物安全类实验事故处理完毕后,作为管理者应该及时对事故后实验室恢复的情况进行评价,必要时还可以请专业机构进行第三方检测,确保恢复到正常水平,避免因没有完全恢复而造成二次事故或其他不良影响[12]。应急管理调查评价不仅包括事故本身原因的调查,还包括对实验室应急管理的评价[13]。发现实验室应急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与缺陷,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使应急管理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完善。良好的应急管理评价是应对实验室事故处理能力的总结和提高。

4结束语

第6篇

1.1我国电力系统出现问题概述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用水用电也逐渐水涨船高,我国电力工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电网安全面临新的形势,出现新的问题,安全压力也随之增大。电力系统与人们的生活休息相关,与企事业生产经营业密切相关,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在严重破坏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和社会形象的同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造成巨大影响,可能导致交通、通信瘫痪,水、气、煤、油等供应中断,严重影响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甚至对社会安定、地方乃至国家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在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国际形势变换的新形势下,电力系统因外力破坏(如冰灾、台风等自然灾害)或人为蓄意攻击造成的电网支解情况也屡见不鲜。例如类似于2008年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冰雪灾害对电力系统造成的大面积破坏、电网支解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受到自然灾害、天气变化恶劣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个时候正是节假日特别的春运期间交通运输最频繁最繁忙的时期,因冰冻雨雪灾害的严重影响,铁路交通运输受到了影响,出现了断电,使得中国的运输的大动脉京广铁路线路出现了滞留的现象。而由于电力中断还造成了各灾区主要高速公路被迫封闭,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的民航机场因积雪结冰也被迫关闭,从而阻断了成千上万旅客回家过春节的通道,雪灾天气加剧了电煤短缺,大面积区域供电中断,大量民房倒塌,部分区域供水中断。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恶劣天气变化,由此造成的电力中断、交通中断,由此对人们的生活、交通出行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1.2辽宁抚顺供电公司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电力工业都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全国联网格局己基本形成,电力系统的复杂性明显增加,安全运行特性日渐复杂,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电力系统对自然灾害等各类灾害的变化应变处理能力就显得相关较弱,容易受到破坏。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1995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杆塔倒塌,导致全县的企业、居民住宅大面积停电15天,经济损失严重;2005年新宾县再次发生了“8.13”洪灾,全县电网停运达10天左右,给全县人民的生产及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几次突发性事件暴露出了新宾电力企业的应急机制、民众参与力度、多部门联动机制、各类应急方案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我以新宾供电分公司为例进行分析,新宾供电分公司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预警机制不完善。新宾地区近几年遭遇了几例比较重大的灾害造成电网中断事件,这些灾害暴露出供电公司部门与基础设施部门、气象部门、交通部门联动的预警防灾机制不协调。部分电网结构薄弱,安全稳定问题仍较突出。一些输变电设备长时间重负荷运行导致灾后无法正常运行。多次灾害暴露出基础设施部门与气象部门联动的预警防灾机制不协调。部分电网结构薄弱,安全稳定问题仍较突出。一些输变电设备长时间重负荷运行导致灾后无法正常运行。

第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部分老旧设备仍在使用,部分地区单变、单线较多,输电断面瓶颈、无功补偿不足、短路电流过大、电磁环网等安全稳定问题突出。驾驭大电网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的复杂性明显增加,需要提高对大电网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大电网故障产生和发展机理的研究和分析。

第三,工业、生活对电的需求越来越大造成用电负荷过大,问题频出。随着经济发展的飞速发展,我国生产、生活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电网安全可靠供电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供应紧张和电网结构薄弱,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受到煤炭供应不足,水电站遇到枯水时期,电力供给跟不上步伐,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面临严重威胁。比如,抚顺属长白山支脉西南延续部分山区,市区坐落在浑河河谷冲积平原上,南北夹山,浑河由东向西横贯市区。抚顺供电公司供电服务区域为10816万平方公里,供电人口227万,由于受大面积的山地地形地质构造限制和复杂的气象气候条件的影响,经营区域内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电网设施设备大范围损毁,可能导致电网大面积停电;抚顺地区电网的特点是电源及负荷分布比较集中,大电源、大负荷的投切均对电网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设备安装、启动、调试、运行、维护任务十分繁重,外力破坏、盗窃盗割电力设施问题突出,运行维护人员误操作或调度值班员处置不当等也可能导致电网大面积停电。野蛮施工、非法侵入、恐怖袭击等外力破坏或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电网设施损毁有可能导致电网大面积停电。

第四,驾驭大电网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的复杂性明显增加,需要提高对大电网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大电网故障产生和发展机理的研究和分析。

这些情况给电网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电网安全的风险增大。同时也提醒我们应急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开展与社会联动的应急联合演习工作应当制度化。重要用户、重要场所等应急电源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问题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1.3我国电力系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环境的内在因素,包括:

(1)电力系统单一和多重故障;

(2)继电保护动作不正确和保护性跳闸、切负荷措施电网稳定性遭到破坏;

(3)电网结构薄弱、线路过载;

(4)自动化监控或通讯系统故障及认为操作失误;

(5)煤炭、水能、核能等一次能源危机。

第二,环境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1)自然灾害;

(2)盗窃及电力设备的误伤事故;

(3)恐怖袭击与战争。

2.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及应用

2.1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法律法规概述

城市供电应急管理体系的依据主要是相关的安全应急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此外还有《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电业生产事故调查暂行规定》、《国家电网公司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暂行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规范的电力事故防范制度体系,它们与其它各种常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一起,共同构成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制度体系,为实施安全生产常态管理、预警管理和应急处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2.2城市供电应急管理体系内容

(1)城市供电应急的预警机制

电力应急管理中的预测预警系统应当包括几个必要的功能模块。各功能模块顺序调用,辽宁抚顺供电公司根据可能导致的电网大面积停电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将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预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根据每一级的情况,制定出不一样的预警机制,比如针对三级(黄色)预警,应该采取的措施为:公司负责电网运行的副总工程师、应急办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公司调度中心、运行工区、各供电分公司、信通中心、办公室等有值班任务的部门负责人到岗值班,其他有关部门人员待命。总值班室、所属各单位应继续关注预警事件的发展趋势,并将跟踪情况及时报公司应急办公室。必要时,按应急领导小组批示,由副总工程师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会商和评估,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对电网的破坏可能程度,提出预防和处置的建议。调度应根据时间变化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应对可能出现的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生技部做好应急抢修队伍的组织及抢险准备,会同物资供应部门做好电力应急抢险装备(包括抢修车辆)和储备物资的准备。营销部要督促所属各供电公司通知高危及重要用户做好启动自备应急保安电源的准备。公司所属有抢修任务的各单位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到岗值班。应急抢险、抢修队伍在家待命,并保证能立即集结。

当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应急管理部门或政府电力主管部门预警结束通知或经过预警行动后,事态发展已经得到控制且不满足预警条件时,可以结束预警(当进入应急响应时,预警自动结束。

(2)城市供电应急的运行机制

一个成功的运行机制将会有助于问题、困难的解决。对电力系统来说,如何应对突发性的灾害,一个成功的应急运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力系统应急运行机制,应该从应急救灾物资的储备、运输、采购、反馈四个方面进行,同时需要配备支撑技术平台、相关保障机制,这些一起设备系统一起运行起来,共同构成应急物流体系。具体运行的时候,还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基础设备、设施机制;政府协调机制;应急预案机制;灾害信息、报告机制;应急物流预案保障机制和反馈控制机制;分门别类的不同运输通道应急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电力系统应急物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机制等。这些运行机制一起运行,目的是要建立电力系统应对突发性灾害的综合应急物流指挥体系和运行高效、可靠的电力系统应急物流保障平台 。

(3)城市供电应急的指挥机制

辽宁抚顺供电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监部,负责人由安监部主任担任,成员由安监部、调度中心、办公室、生技部、营销部、农电部、基建部、物流分中心、新闻中心、信通中心、发展公司等部门人员组成。这几个部门分别负责的岗位为:安监部负责牵头组建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落实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各项指示要求,组织开展应急值班,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接收、分析、报送事件信息,提出应急处置建议,并负责应急处置过程中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调度中心负责电网事故处理工作。办公室负责公司大面积停电事件的新闻应急处置、媒体应对、信息、舆情引导和监测,配合政府开展社会维稳工作。生技部负责组织电网设施设备抢修恢复工作,负责支援客户应急发电设备的调配工作。信通中心负责应急通信保障工作。营销部:负责组织客户恢复供电,提出支援客户应急发电设备的需求。基建部负责组织基建施工力量参加抢险救援、抢修恢复工作。农电部负责组织农网设施设备抢修恢复工作。物流分中心负责应急物资供应及运输工作。公司其他部门做好职责范围内相关应急工作,完成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抚顺供电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处置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指挥、组织实施本单位经营区域内事故处理、事故抢险、电网恢复、应急救援、维护社会稳定、恢复生产等各项应急工作。第一,接受抚顺供电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处置应急领导小组的领导,落实其布置的各项工作;第二,组织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的先期处置;第三,组织领导本单位经营区域内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事故处理、事故抢险、电网恢复等应急处置工作;第四,决定启动、调整和终止本单位应急响应;第五,负责向公司报送应急信息情况。

(4)城市供电应急的保障机制

一是实施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全面识别风险。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技术标准,规范风险评估方法,量化风险等级。通过风险评估,识别作业、电网、设备运行风险及其程度,为控制风险和安全投入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实现风险的超前控制。二是制定措施,做好风险控制。对评估出来的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采用相关途径使控制措施有效“落地”。三是建立体系文件,实现管理与作业规范化。针对体系管理内容,按“写我所做”的要求,建立工作标准,明确各项工作职责、内容、方法与质量要求,解决管理工作“落地”问题。四是执行标准,确保工作有效。按建立的工作标准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各项工作,由于标准规定了具体工作内容、时间与质量要求,严格执行标准,保证各项工作管理到位。五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风险动态管理。通过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将风险控制与工作流程固化,实现流程管事。六是建立审核机制,促进持续改进。

第7篇

关键词:应急管理,政府行政管理,发展趋势

全球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性显著增加,并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严重影响。越是发达的国家,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抓得越早,系统更加完善。“9·11”事件后,许多国家认识到,原有的防灾行政体系已不适应新型危机的各种挑战。为此,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着手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近年来,各国应急管理发展总体态势有以下几个特点:由单项应急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由单纯应急向危机全过程管理转变;由应急处置向加强预防转变。同时,政府、企业、社团组织和个人在危机全过程管理中都有明确的责任。在进行新的资源整合和体制整合中,最关键的是完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建设。虽然各国应急管理体制大不相同,但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最高层政府机构作为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

当前,公民的安全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政府的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的目标,不再局限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和财产,更涉及到维护政府的执政能力、运行功能和公信力等。在1994年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恐怖事件,2005年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等突发事件中,由于政府处理乏力,引起公民强烈不满,导致发生“政府威信危机”。由此,应急管理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的重要政治议题,各国都把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均由行政首长担任最高指挥官和最终决策者,以及一个高层政府机构作为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如美国危机管理体制是以总统为核心,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为决策中枢,国会负责监督的综合性、动态组织体系。俄罗斯、日本也都是由总统或内阁首相作为应急管理的最高指挥官。

二、统一指挥、加强协同成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中的重点

尽管由于国情不同,各国采用的应急管理模式各有特色。但建立统一指挥、协同有序的应急管理机制,是各国应急管理体制追求的共同目标。关键是在一个核心枢纽机构的指挥协调下,各机构和部门纵向能对接,横向能联动。也就是注重地方应急管理系统与中央应急管理系统的对接,本地、本部门应急管理系统与其他部门应急管理系统的联动。

以美国为例,在近一百年的发展中,美国在危机管理方面遵循的基本理念是:出现一种危机,出台一部法案政策,同时由一个主要的联邦机构负责管理。随着新的危机的产生和新的情况的出现,各种法律及其监督或实施机构越来越多,在救助的过程中有多达上百个机构参与。到了20世纪,美国政府先后公布100多个法律对飓风、地震、洪涝和其他自然灾害实施救助。这种撞击式被动应急反应模式,以及应急管理职能的碎片化状态在现实执行中的弊病日显,严重影响了联邦政府对危机的集中管理,尤其是当危机涉及众多的政府处理部门时,大大增加了减灾工作的复杂性。为此,1979年美国将处理危机和有救灾责任的联邦机构重新组合,成立了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建立了一个包含指挥、控制和预警功能的综合突发事件管理系统。这是一个强化集中的过程,使分散的针对性立法和分散的突发事件管理转化成集中管理。2002年11月,美国又合并了海岸警卫队、移民局及海关总署等22个联邦机构,成立了国土安全部,将反恐与救灾的力量进行了整合。

在协同有序和考虑各机构利益方面,英国的“金、银、铜”三级处置方式很有特点,三个层级的组成人员和职责分工各不相同,通过逐级下达命令的方式共同构成一个高效的应急处置工作系统。事件发生后,“铜级”处置人员首先到达现场,指挥官需立即对情况进行评估,如果事件超出本部门处置能力,需要其他部门的协调时,他需立即向上级报告,按照预案立即启动银级处置机制;如果事件影响范围较大,需要启动金级处置机制,“金、银、铜”三级处置机制有效保证处置命令在战略、战术以及操作层面都能得到有效贯彻实施,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序的工作局面。

三、自上而下地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机构

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建立不同级别的、专职专人的、具有综合性、协同性的管理职能的机构,是各国应急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

在中央政府机构体系中,一般设有专职的常设应急管理机构。为了保障应急机构的综合协调能力、信息快速汇总以及权威性和执行力度,常设机构一般设立在内阁办公室内。在隶属关系上,一般遵照效率原则。应急管理常设机构直接对行政首长负责,有独立的编制、行政经费和专项预算。如2001年7月,英政府在内阁办公室设立了国民紧急事务秘书处(CCS)。该秘书处为办理应急管理事务的常设机构,目前有85名编制,下设“三部一院”,即评估部、行动部、政策部和紧急事务规划学院。

美国在联邦政府层面,由国土安全部来负责日常的危机管理工作。在地方层面,各州一般都设立有应急管理中心。然而地方政府的应急系统并不是都以一个组织实体存在,许多地方建立的仅仅是一个组织框架。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地方政府没有财力去支持一个可能10年之内也不会启用的部门,但是这种组织框架可以确保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应急系统可以马上运转,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

俄罗斯除成立紧急状态部外,在纵向上,俄联邦、联邦主体(州、直辖市、共和国、边疆区等)、城市和基层村镇四级政府设置了垂直领导紧急状态机构。同时,为强化应急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和中央的统一领导,在俄联邦和联邦主体之间设立了六个区域中心,每个区域中心管理下属的联邦主体紧急状态局,全国形成了五级应急管理机构逐级负责的垂直管理模式。

日本改变了传统上以防灾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为主的分立管理方式,以内阁府为中枢,采取了整个政府集中应对的一元化管理体制。在纵向上,实行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防救灾组织管理,建立了加强横向和纵向的协调,以及各省、厅分工合作的应急机制。

四、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管理职责,职能在常态和非常态间灵活转换

目前,各国政府都将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公共职责。在应急管理运行中,考虑运作模式的低成本高效率,注重常态与非常态的有机结合和灵活转换。

在常态下,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能包括负责制定应急管理规划、进行应急物资及装备储备,加强对风险的监测和预防,组织应急管理人才培训、开展应急演习等;在危机状态下,职能主要是制定应对方案,协调各相关部门、机构的应急处置等。以英国国民紧急事务秘书处(CCS)为例,该秘书处的宗旨是“通过协调政府内外各方,在危机的预见、预防、准备和解决方面提高英国应对突发挑战的能力”。其职能是:一是负责应急管理体系规划和物资、装备、演习等应急准备工作;二是对风险和危机进行评估,分析危机发生的几率和发展趋势,确保预防和控制灾难的规划和措施发挥效应;三是在危机发生后,确定“领导政府部门”名单以及是否启动最高核心决策机制(COBR),制定应对方案,协调各相关部门、机构的应急处置;四是对应对工作进行评估,从战略层面提出改进意见,协调推动应急管理立法工作;五是负责组织应急管理人才培训。

五、提升和强化应急管理机构的地位和权力

应急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在应急状态下进行非程序化的决策和协调处置。因此,为保证高效权威运作,机构具备的处置权和地位随着常态和非常态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在危机状态下,应急机构的地位和权限将大大增强。如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在“9·11”事件后虽被并入美国国土安全部作为该部的“突发事件准备局”,但是其在美国危机管理的制度体系内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紧急状态下突发事件准备局可以提升为内阁级别,它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可以与国土安全部长一起列席总统主持的国家安全会议。为了加强内阁总理在危机管理中的指挥权,日本政府修改了“内阁法”,大大加强了发生危机时,总理能够迅速制定出应急对策、指挥全国应对危机的权限。

俄罗斯危机管理系统的最大特色在于俄罗斯的所有强力部门都直接由总统领导。这些强力部门包括国防部、外交部、对外情报局、联邦安全局、联邦保卫局、紧急状态部等等。普京执政之后,强力部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进行危机管理的权力进一步增强。

六、及时调整应急管理机构的模式和职能

由于环境、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危机发生的形态难以预料。各国的应急管理体制顺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也在不断调整完善。以美国为例,1979年,美国为了解决缺少全国统一的综合性应急政策,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效率等问题,成立了应急管理署(FEMA),其职能为双重:一是灾害救援、预防与减缓;二是应对当时可能来自前苏联的核打击。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意识到,FEMA虽然具有丰富的应急管理经验,但缺乏应对恐怖主义、特别是核恐怖、生化恐怖等所必须的资源、技术与实力。为了有效打击恐怖主义,2002年11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2002年国土安全法》法案,批准成立国土安全部,正式启动5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政府改组计划,将FEMA整建制并入其中,转为该部的“突发事件准备局(EPR)”。

在职能方面,国土安全部把突发事件管理与国家安全保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保障国土安全”列为首要工作重点,把传统的针对灾害管理的任务看成是国家安全保障工作的一部分,整合了反恐与救灾的力量,达到危机管理体制的统一。

同时,美国政府认识到:在应急管理的减缓、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中,减缓是四个阶段的核心,与其花费大量的资金在损失后进行救助,不如把它花在事前的预防上,应急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使风险消弭于无形之中。为此,FEMA将工作重点调整为侧重灾前准备和减轻灾害造成的影响方面,为政府部门和公众进行经常性的突发事件预防服务也成了其日常的重要工作。

日本经历了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惨痛教训后,也加强了危机管理,强化政府纵向集权应急功能。以《紧急事态法》作为法律基础,建立了完善的全国性应急管理体制。日本在首相官邸建立了全国“危机管理中心”,指挥应对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危机。内阁总理是危机管理的最高指挥官,内阁官房负责同各个政府部门进行整体协调和联络。政府还在内阁官房设立了由首相任命的内阁危机管理总监,专门负责处理政府有关危机管理的事务;同时,增设两名负责安全保障、危机管理的官房长官助理,直接对首相、官房长官及危机管理总监负责。

第8篇

〔关键词〕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公开;突发事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10.041

〔中图分类号〕G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71-03

,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给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政府应急信息公开问题成为学界和实践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学界对应急信息公开的研究日新月异,取得的理论成果也越来越多,有必要对研究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既能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状况及最新发展,也能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展望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1 国外研究进展

笔者分别以“emergency information”、“government emergency information”、“crisis information”、“government crisis information”、“publicity of government emergency information”、“publicity of government crisis information”等为题名和关键词,检索了截至2010年12月的Academic Search Premier数据库、Science Direct数据库、ProQuest下的“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和“Dissertations & Theses”数据库,找到了1 439篇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筛选与整理,阅读摘要及部分全文,总体看来,国外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政府应急信息公开与公民信息自由及公民知情权 有学者站在充分保障公民信息自由与知情权的高度,阐明了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如Morehead,Joe认为,公众对政府信息的获取是一项国家宪法应予以承认的基本权利[1]。2003年,Zachary Sheaffer和Rita Negrin在“面向执行官的危机管理政策和实践指南”一文中谈到了企业危机管理人员的信息能力问题,强调需要对危机信息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养等[2]。

1.2 现代信息技术与政府应急信息公开

部分学者认识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政府应急信息公开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与渠道,极大地改进了政府应急信息公开。Ka-Ping Yee学者认为,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供应急信息服务,通过建立信息中心,及时公众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要保证真实可信[3]。2004年,美国安全技术研究机构(Institute for Security Technology Studies)的一份报告《危机信息管理软件(CIMS)的互用性》指出了危机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互用性,并认为借助危机信息管理软件可以管理许多应急组织内的关键信息流[2]。

1.3 政府应急信息公开与国家公共政策

政府应急信息公开与国家公共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关系。Sureshandar G.S.论述了政府公共信息沟通政策首先应使政府不仅要预见公众的信息需求,而且要有预见公众对突发事件可能的观点。Herman,E.分析了后911时代如何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与敏感信息保护两者之间的平衡[4];Charles R.McClure and Paul T.Jaeger简单介绍了政府信息政策研究的方法和现实意义[5]。

2 国内研究进展

笔者分别以“应急信息”、“政府应急信息”、“危机信息”、“政府危机信息”、“应急信息公开”、“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危机信息公开”、“政府危机信息公开”等为题名和关键词,检索了截至2010年12月的CNKI下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出1 112篇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政府应急信息管理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研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研究上,主要是围绕某一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公开展开,如谭春梅等作者在《广西校园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一文中,便提出切实加强对各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信息报告网的建设[6]。2003年“非典”危机以后,学界开始意识到政府信息公开对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性,逐步向突发性事件中信息公开的理论研究深入和拓展,柳莎[7]、李薇薇[8]、刘光亮[9]等学者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作用及相关措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2.2 研究视角逐渐广阔

来自新闻学与传播学、法学、行政学等学科的众多学者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展开专门研究,研究视角呈学科多元化发展趋势。譬如:侯保疆等人[10]从传播学视角对政府应急管理的信息公开与大众传媒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政府与大众传媒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上应建立良性互动合作关系;李琴等人[11]从行政法的角度,以汶川大地震为背景,分析了在公共危机背景下政府信息公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石奎等人[12]基于政府管理视域对城市弱势群体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机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等等。

2.3 研究领域逐渐拓宽

学者们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研究,由于学科背景广泛,研究的领域逐渐拓宽。有的学者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制度展开深入探讨。譬如:赵永新[13]、张占杰[14]、张昊[15]等学者以《条例》为参照,对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缺陷、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完善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对策措施。王守海[16]、齐丽文[17]等学者根据对中外信息公开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指出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范畴。赵双阁[18]、于燕云[19]等学者关注政府应急管理的信息公开与媒体的关系。刘铁民[20]、陈安[21]等学者关注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和应急信息系统的研究。任冰[22]、周小鹏[23]、彭晖[24]等学者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专门研究。

3 研究述评

尽管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是针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基本要求、目标取向、影响因素、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公开平台与机制等诸多问题的研究仍比较薄弱。概括起来说,目前学界对政府应急管理中信息公开的研究,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3.1 研究内容不够深入

目前,学界主要围绕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作用、问题、对策等方面展开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还不能非常有效地指导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怎样使公开的信息发挥出最大有用性,提出的解决策略仍处在一个较抽象和宏观的层面,有待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入化。学界对于政府如何正确引导公众获取有用信息或是公众如何从公布的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并充分了解信息等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制度以及我国信息公开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等问题的研究上,学术界在与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上仍处于一个初步探讨的阶段,大多数学者均只是指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信息公开法的研究并不深入,具体的可操作程序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因此,研究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制度、问题及对策等,对于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目标取向,基本要求、公开平台、行政问责等的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入。

3.2 研究视角比较狭窄

学界主要基于新闻与传播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视角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进行研究,缺少从系统科学、信息资源管理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视角研究的成果,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领域,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跨系统的综合研究十分稀少,缺少综合性、交叉性研究成果,致使目前在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研究中存在实践超前、理论滞后的问题。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主要在于: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整合与融合研究,为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开展多视角的理论研究,借鉴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推动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工作健康发展。

3.3 研究方法略显单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方法的有效运用有利于促进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研究成果的有效获取。目前学界对政府应急管理中信息公开问题的研究,主要运用了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等。笔者认为,政府应急管理信息中信息公开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问题多,除了上述研究方法以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求获得理想的研究效果。譬如:加强系统方法的应用,在进行问题研究时,既在微观上注重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工作的内容进行系统研究,也应该从宏观角度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工作与其他应急管理工作及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研究。运用平衡计分卡法、层次分析法,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建立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绩效测评模型对信息公开工作绩效进行实证研究。

4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学界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研究方兴未艾。笔者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研究,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4.1 政府应急信息公开法制建设

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实践性非常强,学界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研究主要集于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制度研究,不少学者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行了一定的解读,并且指出信息公开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但对应急信息公开的法律可操作程序的研究甚少。目前,我国并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公开法,信息公开的法制建设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深,研究主题应该主要集中在政府应急信息公开法律建设中可操作程序、法制建设的意义、作用以及基本内容等方面。

4.2 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内容

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研究内容不应该只局限于原因、问题对策与制度等方面。除了这些研究内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原则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更进一步加强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规范化建设,增强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此外,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哪些信息需要公开?哪些信息不宜公开?怎样公开?什么时间公开?由谁公开?对谁公开?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也应该亟待加强。

4.3 政府应急信息公开机制

目前学界关于应急信息公开机制的研究主要关注新闻发言人制度、信息机构等内容,而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机制建设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比较少。笔者认为对于政府应急信息公开机制的研究,需要加强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一是政府应急信息的上报机制;二是政府应急信息的对外披露机制;三是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工作的绩效评估机制。

4.4 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平台

政府应急管理的有效实现,需要构建起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是政府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于建立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决策的时效性、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学界主要是从微观角度,研究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功能需求、体系结构等内容,较少地从宏观视角研究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平台建设的内外环境、基本动因、框架体系、技术支持、政策建设等内容,应该立足于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实际,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基于应急管理流程,从宏观视角系统研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平台建设的相关问题,为我国应对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提供一套科学的理论支撑体系和可行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Morehead,Joe.The myth of public access to federal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s a constitutional right[J].Serials Librarian,1995,26(2):1.

[2]章钢,谢阳群.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6,(8):24.

[3]Ka-Ping Yee.Operating an Emergency Information Service[J].Communications of Tme Acm,2001,44(12):25-28.

[4]Herman,E.A post-September 11th balancing act:Public access to U.S.government information versus protection of sensitive data[J].Journal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2004,30(1):42-65.

[5]Charles R.McClure,Paul T.Jaeger.Government information policy research:Importance,approaches,and realities[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08,30:257-264.

[6]谭春梅,等.广西校园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广西预防医学,2002,(12):342-345.

[7]柳莎,陈泽华.论我国公共危机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7,(12):190-192.

[8]李薇薇.对我国政府应急管理成功经验的实证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9):23-27.

[9]刘光亮,赖俊.从“三聚氰胺”事件探析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9,(3):195-196.

[10]侯保疆,吕玉姣.政府应急管理的信息公开与大众传媒[J].太平洋学报,2009,(4):1-6.

[11]李琴,龚永博.从行政法视角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信息公开——以汶川地震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18-20.

[12]石奎,磨玉峰.跨越数字的鸿沟——基于政府管理视域的城市弱势群体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机制构建[J].社会科学论坛,2007,(2):42-45.

[13]赵永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评析[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0,(3):14-18.

[14]张占杰.论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J].经济管理者,2010:165-166.

[15]张昊.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49-53.

[16]王守海.紧急状态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1-43.

[17]齐丽文.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9:1-43.

[18]赵双阁,强月薪.论政府信息公开对大众传媒的建构性影响[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0:66-72.

[19]于燕云.政府信息公开对传媒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0,(12):45.

[20]刘铁民,李湖生.应急信息系统高端设计[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6,(4):24.

[21]武艳南,陈安.构建城市应急信息系统[J].信息方略,2008,(22):19.

[22]任冰.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中美信息公开制度比较视角[D].西北大学,2009:1-64.

第9篇

〔关键词〕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不确定;平衡计分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5.006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5-0021-07

汶川、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禽流感、7·23事故等各类突发事件对社会和谐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公众避险,政府、相关部门做出应急救援决策部署,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大意义。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合科学的管理决策方法配合应急管理的全过程而建立的信息系统,具备业务处理、动态决策、应急指挥、综合协调与总结评价功能,包括决策支持、指挥协调、监督预警、资源调度、信息系统等主要功能模块[1]。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涉及信息技术,危机管理,相应突发事件专业技术等多个方面理论知识,加之评价专家知识有限性且评价过程受众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对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测度及综合评价造成一定困难,因此需要研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信息不确定条件下评价模型帮助其进行改进和完善。进行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加强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服务用户的理念;

(2)加强用户和相关部门对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解和监督;

(3)提高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的规范性、经济性、可靠性和专业化水平,实现应急信息的有效利用;

(4)定期检查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服务状况,查漏补缺,积累经验,不断完善;

(5)了解用户需求、改进服务质量,为公众充分掌握、利用应急信息有效避险,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良好基础。

1国内外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相关研究现状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为应急管理和决策提供必要的基础。但是关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模型可供参考借鉴,国内外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经验,应急管理能力和准备能力的评估研究都为本论文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因此本文就相关研究进行分析评述。

Daqing Li通过对一些主要城市的调查。从管理信息系统、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接收4个方面建立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10个二级指标,论文运用集对分析构建综合评价模型[2]。Osama通过对南加州的调查研究分析了高级旅行者咨询系统在应急和救灾中的表现,并对其改进和完善提出了建议[3]。Steven运用人因工程方法从显示形式、输出设备、用户与系统会话3个方面对沸水反应堆应急响应信息系统进行了用户测试研究,分析了应急响应信息系统的有效性[4]。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和国家应急管理协会开发了应急管理准备能力评估体系[5]用于对属地和列岛的应急准备能力进行评估。该体系包括13个一级指标:法律和授权、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估、危险源管理、资源管理、应急预案、指挥控制和协调、通讯和报警、运作和流程、后勤保障和设备、培训、演练和演习、公共教育和信息沟通、自己保障和行政管理。日本消防厅消防课、防灾与情报研究所于2002年10月12日设定了地方公共团体防灾能力的评价项目[5],评价项目包括:危机的掌握与评估;减轻危险的对策,整顿体制,情报联络体系,器材与储备粮食的管理,应急反应与灾后重建计划,居民间的情报流通,教育与训练以及应急水平的维持和提升,并制定了更进一步的衡量指标,通过专家评分评估地区的防灾与危机管理能力。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2001年6月8日对国家自然灾害管理办法进行了评估审查[5],评估内容包括:与灾害有关的政策制定;备灾措施;应急反应措施;减灾措施;灾后评估;灾害风险评估;长期救济与恢复措施;短期救济措施。通过评估详细分析了澳大利亚当前灾害管理的优势与弱势,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从总体上看,国外的应急管理相关评价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研究,并进入了实践阶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我国该研究主要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虽然进行了一些探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应急管理评价体系;从评价对象上看,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多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应急管理能力的一部分进行评价研究或直接运用通用的信息系统评价模型分析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缺乏针对应急管理信息特点的评价研究;从评价角度上看,目前的研究多从应急管理的功能,内容和目的来建立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未能兼顾成本、用户及发展等因素;从时间段看,以往的应急管理相关评价指标多对当前系统状况进行评价,未考虑系统未来的可扩展性和学习改进;从评价方法来看,已有的研究多是在指标值确定的情况下来研究,且数据类型多为单一精确值,实际评价中由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受到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且评价主体的知识有限性难以对指标精确测定,因此依据指标特点采用语言评价值,区间值,主客观结合的形式则可更真实地描述不确定条件下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状况。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从平衡计分卡的角度充分考虑财务、用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纬度,构建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在信息不确定条件下运用语言评价值,区间值多种形式测定指标值,并综合运用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理论方法构建信息不确定条件下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模型。

2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1充分体现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

在指标体系中体现应急管理对信息的需求是应急管理系统的目标和核心任务[15]。这些需求包括:收集、传输、存储灾情信息;提供备选方案和决策支持;通过数据动态分析,挖掘各类信息内在联系,发出预警信息;指挥协调应急管理各相关单位;对资源进行优化调度和跟踪管理。

22指标体系应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

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评价应涵盖系统的各个要素,完整、全面、系统地反映系统的真实效果,保证综合评价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可信度。主要涵盖的主要指标包括成本指标、用户满意度、功能完善度、发展能力几个重要方面。

23指标体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基于上文分析,在信息不确定条件下对部分指标进行数值测度存在一定困难,采用定性方式的语言评价集加以测度,综合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既能客观反映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实际状况,又能将专家经验与知识融入评价模型。

24关注系统投入与产出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经济成本,而作为其服务对象的公众是否能够获得满意的应急信息和服务也成为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应关注的重要方面,因此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体现成本的节约和用户的满意。

25指标体系应具有导向性、利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改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对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具有导向性。为了推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应能反映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状况的差别,甚至发出预警信息,进而在此基础上制订或调整未来的建设内容。

3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的建立对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评价不仅需要考虑其建设运行过程中的财务成本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顺利的信息沟通流程机制准确的做出决策,为政府、专业部门、公众提供信息支持,并且根据突发事件应急环境和应急管理对信息需求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改进,研究运用平衡计分卡构建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从组织理论角度,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社会系统,其为实现应对突发事件这一目标服务,以规范的应急流程和法律制度为根本,以决策协调等组织行为为重点,以评估为基础,以全员参与为条件,符合组织的基本要素;

从价值观角度,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为公众提供应急信息预警,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从而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使命和核心价值观,而平衡计分卡对组织绩效的评价也正是基于组织使命展开的;

从平衡的角度,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关注建设成本和日常维护成本是必然的,但是其核心功能,用户满意度,以及不断升级完善则更加重要,平衡计分卡超越传统以财务度量为主的绩效评价模式,从财务、内部流程、用户、学习成长4个维度对组织绩效进行评价,两者具有相似性;

从对战略绩效的反馈形式看,平衡计分卡为反馈学习提供定性、定量两种形式,对难于量化的指标可从其对战略的作用角度加以描述,平衡计分卡有助于实现主客观因素及定性定量指标的平衡与结合。

综上所述从平衡计分卡角度构建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本文运用其分析指标体系。根据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16-22]及前期研究成果[23]基础上,构建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三层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一级指标)。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财务、用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方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框架如图1所示。图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框架

指标层(二级指标)。从不同方面综合测度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对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直接描述,是目标层的细化。

数据层(指标内涵)。该层是对指标层指标的内涵及数据获取办法的阐释。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的4个维度定义如下:

财务纬度(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财务支出)主要运用建设成本、维护成本、人力成本、物力成本进行衡量;

用户纬度(为满足政府、专业部门、公众对信息的需求而进行的努力)主要运用用户的操作(可操作性、易学习性)和系统技术(信息质量、上报及时)衡量;

内部流程纬度(为提供协调的信息流程和动态的应急决策而进行的努力)主要运用系统功能(决策支持、指挥协调、监督预警、资源调度、信息系统)衡量;

学习与成长纬度(适应突发事件应急环境不断变化如何提供可靠及时准确的信息需要对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能力和长期效益进行的衡量)主要运用系统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充性、安全性)和综合效益(战略效益、运作效益、技术效益、社会效益)衡量。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陈安,等.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Daqing Li.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Emergency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C].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Computing and Global Informatization,2011:267-269.

[3]Elhamshary.Osama,Lively.David,California,Tournay,Bill.Advanced Traveler Information Systems:Overview of Californias System Application and Its Performance as Part of Emergency Response Planning[C].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85th Annual Meeting,2006.

[4]Steven MCasey,Robert ADick,CC.Allen.Human Factor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of the Emergency Response Information System[C].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 Annual Meeting,1984(3):225-229.

[5]汪寿阳,刘铁民,等.突发性灾害对我国经济影响与应急管理研究——以2008年雪灾和地震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喇娟娟.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7]冯百侠.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的基本框架[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210-212.

[8]邓云峰,郑双忠,等.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5(6):33-36.

[9]邓云峰,郑双忠,等.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Kappa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16(2):69-72.

[10]刘传明,王玲.政府应急管理组织绩效评测模型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64-68.

[11]铁永波,唐川,等.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J].灾害学,2006,21(1):8-12.

[12]杨青,田依林,等.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3):103-106.

[13]朱正威,胡德基.我国地方政府灾害管理能力评估体系的构建——以美国、日本为鉴[J].学术论坛,2006,(5):47-53.

[14]张欢,陈学靖.应急管理评估[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15]明华.关于突发事件在线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3,(8)47-48.

[16]Eppler M J.Managing Information Quality[M].Springer,2006.

[17]Knight Shirlee-ann,Burn Janice.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Information Quality on the World Wide Web[J].Informing Science Journal,2005,(8):159-172.

[18]M B Parker,V moleshe.An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Quality Framework for the World Wide Web[C].MI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Quality,2006.

[19]Nezih Altay,Walter G.Green Ⅲ.OR/MS research in disaster operations man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175(11):475-493.

[20]邱均平,张荣.信息系统评价举证分析及指标体系的分立与整合[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5):17-20.

[21]谢娜.基于SERVQUAL模型改进的信息系统服务质量评价体系[J].经营管理者,2009,(9):10.

[22]黄国青,张会云.基于SERVQUAL的信息系统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10-14.

[23]许振宇,郭雪松.基于用户满意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1,(3):161-165.

[24]刘洋,樊治平.具有多种形式信息的指派问题的求解方法[J].系统工程,2008,28(5):73-79.

第10篇

关键词:应急救援;体系;理论;灾害事故

中图分类号: TU75 文献标识码:A

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公安消防部队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它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公安消防队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除完成火灾扑救任务外,要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法定职责来看,消防部队是承担“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救援任务来开展工作的,从大量的实践来看,消防部队处置的灾害事故类型很多,范围很广,包括了大部分的自然灾害、生产生活事故。突发的灾害事故在我国每年都发生数十万起,应急救援已经成为了消防部队的工作常态。应急救援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实践领先于理论,但必须依靠理论的推动才能更好地发展,实践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应急救援学(学科编码6208040)作为三级学科,它是主要研究针对突发的、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备、预防、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以达到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迅速恢复平衡状态的综合性学科。本文从应急救援理论、应急救援技术、应急救援管理3个层面对应急救援研究的内容进行划分,对应急救援研究提供框架式的参考。

1 应急救援研究的总体框架结构

应急救援活动是基于对灾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所产生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启动,运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进行的应对、控制、处理过程。这些事件的来源于工业事故、自然灾害、公共活动、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等。

应急救援活动是一个追求有效实施的综合体系,它是以应急救援理论体系、应急救援技术体系、应急救援管理体系为基础,以救援资源优化布局与动态调度、救援方案制度合理有效、救援措施准确迅速来保障完成挽救生命、减缓事态扩大、控制事态发展、恢复总体平衡状态的救援任务。系统中理论体系提供机理指导,技术体系提供方法手段,管理体系实现系统控制。(图1)

2 应急救援理论体系

应急救援理论体系由救援规划原理,救援管理原理和救援实施原理三部分组成。救援规划原理由灾害事故时变机理和救援资源非均衡机理构成;救援管理理论由系统有序性机理、系统反馈性机理、系统联动性机理、系统分级性机理构成;救援综合实施原理由灾害事故的蔓延机理、转化机理、衍生机理、耦合机理、阀值机理以及应急救援系统响应机理为理论基础建立(图2)。

图2 应急救援理论体系结构图

2.1救援系统规划理论集群

系统合理规划的目的就是寻求一种相对的平衡,使救援资源与灾害事故救援需求相匹配。(图3)

2.1.1 时变机理

救援系统规划的灾害事故时变机理由灾害事故的客观性、发展性、损害性和不确定性构成。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管人们做出多大的努力也不能完全人为杜绝,这就是客观性;灾害事故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也不断地在发展,如汽车交通事故就只有100多年的历史,这是发展性;灾害事故或多或少都会带来社会、政治、经济、心理等方面的损害,如交通事故,不仅会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带来人的心理和精神伤害等,这是损害性;灾害事故的发生,我们可以预测其发生的风险,但是在空间、时间、损失程度等多个方面上,无法精确预测。如森林火灾为例,我们可以确定火险等级,但是在具体时间、地点上,会不会发生火灾是不确定的,这是不确定性。

2.1.2 非均衡机理

救援非均衡机理由救援信息缺失性、救援资源非均衡性和灾害事故分布的离散性构成。灾害事故在时间、空间上是突然发生的,我们在灾害事故的初期,对灾害事故的信息(如灾害事故强度、影响范围、人员物资损失等信息)是严重缺乏的,要随着救援行动的不断深入,灾害事故的全貌才会逐渐清晰,我们对灾害事故的了解才会逐渐全面,这是信息缺失性;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非均衡大系统,灾害事故发生的风险也有很强的离散性,因此灾害事故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种的非均衡性,而救援资源由于系统初始状态限制也呈现一定的非均衡性,其表征为灾害事故发生后救援信息的迟滞性和救援资源的长途运输性。

2.2 救援管理理论集群

系统管理的目的就是追求系统的有效控制,使应急救援行动与灾害事故救援需求相匹配。(图4)

2.2.1 系统有序性机理

现代应急救援活动不是自发行为,而是有组织有纪律的主观行为,是应急救援管理层的救援理念、决心意志在应急救援实施层的具体体现。客观上要求系统对资源的管理控制,对救援信息的处理呈现一定的有序性和制度性。系统有序性机理分析为各类体制机制及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提供理论基础。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协同治理;突发事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突发事件频发。而高校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与社会危机发生具有伴生性,并且日渐成为安全事故、心理问题、信息安全、宗教冲突等方面突发事件的高发地和集中地。本文将协同治理理论与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研究当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探讨如何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内涵及协同治理理论

高校突发事件是在高校内部由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高校是进行高等教育的场所,是大学生群体聚集的特殊公共场所。这使得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一般公共突发事件的共有的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等特征,同时又具有主体特殊性、社会敏感性和范围广泛性。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是日常矛盾冲突因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在突破一定的临界点后突然爆发;同时,一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可能相继引发多种类型的次生、衍生突发事件,进而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上,甚至于引起突发事件的放大或辐射的连锁反应,极易引发社会敏感性。为了预防、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加快恢复其产生的负面影响,高校应该建立包含事前预警机制、事中应对机制、事后恢复机制的科学管理系统,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和之后,采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具体行动和应对措施。而协同治理理论强调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协同治理理念的引入使我们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高校力量处置突发事件的管理模式,逐步强调政府、高校、媒体、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增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内外联动协调能力,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协同治理模式。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校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缺乏一个正确的认知,将应急处理等同于应急管理,在校园突发事件产生后一味的重视化解紧急情况,却没有意识到应急处理仅仅是应急管理的一部分,忽视了事前预防环节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对突发事件相关法制及应急预案建设薄弱,同时,还存在安全教育频率低且形式单一落后的缺点,部分高校仅依靠单一的安全教育讲座,学生缺乏危机意识和相应应急技能。此外,高校在应急管理过程中,缺少专业的应急管理队伍,所以,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事中信息沟通协调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临时应急小组权责不明,缺少协同管理意识,结构松散、效率低下。另外,高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网络新媒体的日益丰富,部分学生心理疾病凸显,都给当前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加大了难度,从而导致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对于学生危机意识教育和心理干预的工作难度不断加大。

三、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

1.加强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项法律与应急预案的建设。首先,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需要有法律保障和制度的规范,政府要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规范,明确规定应急预案的制定程序和高校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责,以及社会媒体、社区、社会大众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其次,高校自身要加快完善应急管理预案规章制度,在应急预案建设方面应加强细化和分类,在充分调研校内实情,合理评估风险后,将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独立起来,形成一个操作性强,合理科学的应急预案体系。

2.丰富提高安全教育形式与频率,加强建设应急管理心理支持系统。高校要针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可以釆用典型案例教育、媒体宣传、模拟演练等教育方法,提高安全教育频率,开展专题讲座、报告会、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各类校园突发事件危害性,并且掌握基本的应急技能。同时,高校要重视对在校师生的心理干预,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增设心理学选修课程,将心理干预工作纳入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重点关注学生库,对心理高危学生加强关注和单独的心理辅导。

3.建设分工明确的应急管理职能机构,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内外联动机制。高校要建立以学校党委全面领导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落实校园突发事件事后责任追究制度,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融入日常校园管理当中去。同时还应建立内外联动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增强综合沟通协调能力,加强与其他高校分享交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提升自身的应急管理能力。增强与所在地区的公安部门、社区、医疗卫生部门的沟通,掌握学校难以控制的外部环境状况。另外,还要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高校应及时以媒体沟通,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方向。综上所述,从协同治理的视角,高校在制度建设、组织体系构建、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恢复等多角度入手,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减少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有力的补充了当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不足,为其提供了参考性意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骞文.共同治理:高校危机动员的善治模式与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6(10).

[2]马静.高校突发事件协同治理问题研析[J].理论导刊,2015(03.)

第12篇

在本届论坛上,国内外47名从事应急管理的官员及专家、学者发表了演讲。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以及3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共500余人参加了论坛活动。

我国应急救援的新进展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杨栋梁指出,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在法制、体制、机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呈现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安全生产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效,与强有力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是分不开的。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应急管理工作肩负着重要使命。要突出抓好应急能力建设,为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提供保障;要在充分发挥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和中央企业应急救援队建设,形成结构合理、上下贯通、纵横衔接、互为补充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要加强资源整合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大应急装备建设的投入,把煤矿应急救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在关键时候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响。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王德学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王德学指出,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强化事故预防的基础地位,加大应急管理科技攻关力度;积极推进应急管理社会化工程,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纳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之中;全面构建功能综合、优势互补、上下贯通、纵横衔接的网络化应急救援体系;落实属地为主、条块结合、上级指导、专家会商和救援队指挥员参与决策等制度,提升科学施救水平。王德学要求,要加强国际间的安全文化交流;深化国际间的安全生产应急技术合作;开展国际间的安全生产应急培训和竞赛,提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设的标准化水平、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队伍的正规化水平、施救的科学化水平。

新理念 新理论

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变

“事故易发、多发是我国现阶段的实情,减少伤亡是最大的民生。为此,我们必须从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变,从不惜一切代价应急处置向千方百计做好应急准备和科学处置转变,由政府包揽向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广泛协调、公民积极参与转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如是说。他还就深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按照底线思维的方法,立足应对重特大事故,立足应对巨灾造成的次生、衍生事故,加强应急准备工作;本着布局合理、专兼结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原则,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发展应急产业,加强应急信息化建设;实施全民安全文化建设工程,提高广大职工和公众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各级领导的研判力、决策力、掌控力、协调力和舆论引导力。”

应急联动机制成效明显

“中国政府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自上而下建立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和多层次、全覆盖的应急联动机制。中国应急联动机制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生命至上、整体合力、快速响应的原则。”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王志坚在介绍中国的应急联动机制时说。他还举例道,2013年5月20日四川泸县地震救援中,从接警到展开救援,响应灵敏,处置果断,行动迅速,信息的及时性发挥了关键作用,这说明信息就是战斗力。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矿严重透水事故救援中,救援力量和装备快速到达极为关键,说明应急联动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迅速协调相关各个部门,建立空地运输通道,将力量装备快速投递到现场,也说明时间就是生命。

用系统方法进行重大灾害备灾

“应对重大灾害的备灾和应急响应规划,往往存在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影响全盘救灾行动,进而影响长期的灾后重建工作。因此,需要各部门多管齐下,采用系统方法。”美国威特奥布莱恩公司首席执行官、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前首席运营官肯·伯里斯介绍了美国的应急管理理念。他介绍,若灾害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时,救灾能力就会有很大的负担,需要投入更多力量应对问题,这时,系统方法就不可或缺了。采用系统方法制定和维护应急响应方案的措施包括:为各类主体制定并实施标准应急响应、灾后恢复工作框架;扩展应急管理任务;加强监督和协调能力;加强信息搜集和分享能力;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持续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此外,标准化应急管理系统和早期预警及告警系统,是应急响应方案的新的发展趋势。标准化应急管理系统由事件管理系统、机构间协调和沟通机制、互助约定和民间组织的参与、扎根基层等部分组成。

新技术 新方法

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开始开展重大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和应急救援等相关研究。对重大危险源实施有效的安全监测监控,是重大工业事故预防控制体系‘辨识评价—安全规划—监控管理—应急救援’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魏利军,介绍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他指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监管工作的方向为:综合利用移动互联网、现代控制、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风险管理等先进适用的技术,将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与监管为主的重大事故预防控制,朝数字化、网格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研发集成先进技术装备,为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和安全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引领 强化救援装备建设

“大同队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研发了矿山救护信息管理系统,研制了风动木工锯、风动射钉枪等装备,建立了3D仿真模拟演练培训系统,为地下演习巷道配备了地面计算机控制的高温浓烟演练系统。”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同队副大队长马红立介绍了具体做法。他说,大同队还投资1500万元改建了调度指挥中心,配备了集调度指挥、信息传输、综合演练、视频会议为一体的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了应急指挥、快速反应、应急管理、安全预警和协调综合演练5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