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合同管理特色和亮点

合同管理特色和亮点

时间:2023-04-20 08:34: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合同管理特色和亮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合同管理特色和亮点

第1篇

方案介绍

和勤立足本土,深谙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色,结合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打造出以职位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战略为导向的全员参与式集团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

机构管理和职位管理是对组织机构和职务职位体系的设置、变革和历史进行管理。人事管理是对员工入职、转正、调动、离职等业务和员工基础信息进行管理。劳动合同管理是对各种人事合同或协议的签订、续签、终止和解除等业务进行管理。

考勤管理是对员工的考勤、休假和加班业务进行管理。薪酬管理适应各种薪酬制度,通过定制的方式适应薪酬改革。统计分析功能可灵活定制各种统计报表、分析图表。

招聘管理提供招聘业务完整过程的管理。培训管理提供对培训的内容、对象、结果、资源的全面管理,记录培训业务全过程。

绩效管理是面向企业全员参与的绩效全过程解决方案,支持员工绩效和组织绩效。能力管理是对匹配分析人员实际能力与职位要求能力的符合程度和人员能力开发的管理。

人力成本管理是对人力成本总量指标、构成指标及效益指标的全面管理和分析。领导及接班人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技能操作人员管理,可对不同类型的人员进行分类管理。

门户平台是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与方式,系统提供了四类组织角色:高层、HR、经理和员工。管理平台是为了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而设置的系统管理模块。

方案亮点

解决方案全面满足中国大型集团化企业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全B/S结构,采用新一代Web2.0、AJAX技术;灵活可定制的体系架构,元数据驱动,支持系统的持续扩充;采用先进的时间模型、关系模型,完整记录组织、职位和人员变化的轨迹;贯穿系统的分层分批处理和局部刷新技术,提高了页面响应性能。

适用行业

第2篇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能力不高,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灌溉等方面设施相对较差。

1.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差,大量塘坝沟渠等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设施老化,抗灾能力弱。

2.标准化农田所占比例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难以形成农业规模化经营。

(二)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目前,松山区部分乡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大部分村集体收入都来自财政转移支付,政府补助,村集体经济收入微乎其微。

(三)土地规模流转难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民现有承包土地少,规模生产难形成,且小规模生产,农民收益难增加。

2.农民旧习惯根深蒂固,规模流转难度大。许多业主租赁土地都希望集中连片,但不同农民利益目标不一致,往往导致大规模土地流转难以成功,影响农业项目的实施。

3.操作不规范,不按规范签订合同,合同条款不明确,甚至与现行法规相冲突,有的合同未经乡(镇)农经管理机构审查或公证机关公证。

(四)现行农业结构趋于不合理,比较效益差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产品需求关系向多样化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趋于不合理。

1.就松山区来说,农业产业比较单一,主要以传统的玉米种植为主。使得种植业产品价格较低,附加值不高,比较效益低下,难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2.品牌培育不够,市场竞争力弱。缺乏具有支撑地位的主导产业,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始终发育不够,种植比较分散,集中连片少,集约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差,竞争力弱。

3.资金政策制约明显,产业启动速度缓慢。强农惠农政策尚不完善,且透明度不高。上级政府出台的有些惠农扶持政策,没有实施到位。

(五)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农村缺乏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民技术员且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以种养殖为主,从事特色种(植)养(殖)、特色加工、市场营销和专业化经济合作组织的人才相对较少。人才队伍出现断层现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人才纷纷选择外出打工发家致富,不愿从事农业生产。

二、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

政府要从当地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稳步推进,避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要尽力争取国家的政策优惠和项目投入,多争取资金,将有限的地方财政投入“配套”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分类指导,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要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管理养护机制,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要结合自身自然条件,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尊重农民的意愿,积极倡导“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效益农业;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建设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推进园区建设规范化,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力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其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创造财富、反哺农业、吸纳就业等方面。因此,要以安庆工业园区和松山商贸城作为小城镇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科学认证,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1.规范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围绕“抓规范,促管理”的工作重点,不断推进园区建设的规范化,进一步加大园区建设管理力度,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2.强化招商力度,突出产业重点。注重招大、引强、选优,强化以企引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发挥产业的人口集聚效应。

3.推动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要注重龙头企业激活产业集群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壮大骨干企业,带动配套企业,通过标准化厂房建设、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促进同业聚集,向“专精特新”方向迈进。

(四)探索集体经济新形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1.组织建设是保障。完善村干部的选拔配备及管理工作,在村干部的选拔上,要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重视乡土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兴农、科技兴业,关键在于拥有一批学科技、懂科技、用科技的人才。通过对乡土人才技能的培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劲。

2.精准扶持是关键。要巧借国家政策;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增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投放实力,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专门用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灵活运用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创造条件,盘活土地,进行整体开发,乘势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

3.一村一品是亮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仅要靠政策扶持,更需自身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农村地理环境各有不同、各有优势,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结合本村的地理条件、产业优势确定发展项目,制定发展规划,不搞“一刀切”,要“一村一策”、“一村一品”。要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引导各村立足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利用好土地流转机制,加快林权换证步伐,鼓励林权抵押贷款,激活土地、林地资源向土地、林地资本的转化,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

(五)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加强服务管理

1.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流转。抓好典型示范,通过流转典型的宣传引导,让广大农民看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实际利益,进而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建立流转机制,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合同管理和鉴证、纠纷调处、档案管理以及土地流转操作程序等规范化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防范和评估机制,促进土地承包流转纠纷依法规范调处,强化土地规模流转风险防范,确保土地流转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3.强化政策扶持,鼓励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财政引导资金,鼓励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引导零散耕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聚集,形成农业规模效应。积极给予信贷和农业保险支持,把规模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降低土地规模流转主体贷款门槛。

(六)加大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力度,创建典型示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多方面引进农业先进技术人才,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2.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分期分批地对农民进行农业先进技术培训。

3.培养领头羊,在技术、资金、市场信息上帮助示范户发展壮大,通过示范户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致富。

第3篇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及扬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民转移和农民培训的工作部署,按照统筹城乡就业的思路,坚持外输内转并举、数量质量并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取得了较快进展。据我局08年第三季度调查统计,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约38.22万人,其中,女性15.9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1.84%;目前已转移就业30.16万人,转移率达78.9%,可供转移农村劳动力2.65万人,占6.9%。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体上呈现“两升、两增”走势。

1、转移总量稳中有升。今年以来新增转移人数1.6万人,其中就近转移7341人,输出8607人。目前农村劳动转移总量达到30.2万人,占78.9%,比年初增加了5.6%,其中输出就业人数17.7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58.7%,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1%;就近转移12.46万人,约41.3%,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3%。

2、年轻化、技能化趋势上升。今年已转移劳动力中16-25岁人数约5万人,占13.1%;26-40岁19.42万人,占50.8%,41岁以上的13.79万人,占36.1%。已转移农村劳动力中, 无技能有培训愿望人数6.57万人,占14.4%;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人数约25.83万人,占85.6%。

3、特色劳务亮点增多。以农机跨区作业、花木业、建筑业和沐浴业四大项目为主体,打造特色劳务品牌, 目前,农机跨区作业队伍达到1.5万人, 农机跨区作业量和创收额位居全国首位,建筑大军达到10万人,丁伙花木、永安浴业也呈现明显的特色产业优势。与此同时,我市汽修、编织、机械、印染、缝纫等特色行业初具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本市地域品牌。近两年,我们着力构建“一镇一品”的劳务格局,如大桥箱包、武坚体育用品等,特色劳务亮点越来越多。

4、农民参培热情增高。以各类教育资源,各镇成人学校等培训机构为基地,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近两年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券制度,将补助资金拨付直接补贴到农民,形成政府和农民共同分担培训费用,培训优惠政策直接到人的补助机制。今年共发放13182张培训券,转移培训6100多人,培训结业5029人,实施培训券制度有效调动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培训质量明显提高,已完成技能培训农民开发培训1.3万人,职业鉴定5500人,鉴定人数较上年增加了9%。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虽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总体进展情况良好,但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珠三角地区大批民工返乡,本市部分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也进入减产半歇业状态,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1、外出民工返乡提前,转移渠道变窄。由于国际金融风暴,沿海地区数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大量农民工返乡,我市也出现了民工返乡潮。我局对部分乡镇返乡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返乡回流民工大多源自珠三角地区机械电子、服务加工等行业,到12月中旬返乡回流人数为1062人,占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总量的0.06%。这一比例对总体情况虽然影响不大,但由于这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在短时期内难以复苏,至今未能明确招工计划,下一步用工招工情况也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

2、本市企业吸纳下降,转移压力增加。金融危机也波及到我市多数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10月份起,少数企业开始裁员,同时有部分企业减产或半歇业,且在短时间内无生产经营复苏计划,造成隐性裁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放假、裁员职工数约1.5万人(其中乡镇职工占七成)。预计到春节前夕,由于劳动合同到期,裁员数会有所增加;明年上半年,如停产企业不能迅速恢复,裁员数还会增加。这一形势,使得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等人群将会面临求职难的困境。

3、劳资双方矛盾增加,维权难度加大。当前,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部分企业由于生产经营不佳,不能按时足额发放职工工资和生活费,缴纳社会保险费,多数企业生产经营现状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劳动合同法》难以实施到位,引发多起矛盾和纠纷。今年以来,各类劳资矛盾和纠纷较往年增加了50%以上,而且愈来愈多,处理起来较为棘手。目前,任意延长劳动时间和工作环境差的状况还比较突出;进城务工劳动者的个人发展、岗位提升得不到平等对待,还有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

4、转移方式亟需更新,培训任务艰巨。现存可供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中的多数,以及部分返乡劳动力,技能素质、年龄性别结构、 文化层次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日趋专业化、技能化的需求。农村劳动力在数量上的供大于求和素质上的供不应求、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存在“两难”局面: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的劳动力,另一方面有待输出的大量的低素质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尽快提高这部分劳动者技能和综合素质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三、下一步思路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加快农村改革的思路。省委省政府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列入“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中的两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事关富民强市,是实事工程、民心工程。为此,提出健全“六大体系”的建议:

1、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政府牵头、劳动保障、建筑、公安、工商、税务、外经贸等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农民工就业预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预警应急方案,明确工作计划,建立工作制度。各有关部门结合部门职能,加强动态监控,实行人力资源市场动态监控制度,及时人力资源供求状况每周上报制度,及时跟踪服务,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健全失业监控预警制度,准确掌握申报裁员或可能裁员的企业数以及退工数,农村劳动力返乡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力资源市场可提供就业岗位数以及劳动争议案件发生数。

2、健全服务平台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建立四级服务平台。建立村级劳动保障事务工作站,健全村、镇、市、扬州四级联网就业服务信息联网,实现就业、失业、培训信息共享,及时掌握全市规模裁员和失业增加等情况,为政府采取失业调控措施提供依据。二是加强市、镇两级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和服务,确保市、级两级人力资源市场有序开放。三是积极培育市场载体。加强公共职业中介机构建设,积极发展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性质的职业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他们在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规范发展民办职业中介机构,简化手续,减少环节,撤除不合理门槛。四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信息库和劳务需求信息库,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五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实行免费登记、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职业培训和指导;对关闭停产企业已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不因就业问题引发社会矛盾。

3、健全政策扶持体系,提高帮扶力度。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农民创业贷款担保机构,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外出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的投入,完善培训补贴与培训效果挂钩机制。督促指导用人单位按规定比例提取职工培训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培训。积极探索多途径筹措培训资金的方式方法,推行“免费培训、政府补贴”、“贷款培训、就业还贷”和“企业出资”办培训等运作模式,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的需求。

4、健全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就业能力。一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深化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促进农民的思想、能力、技能多面发展。认真实施“两后双百”工程,确保全市每年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并成功实现就业。二是进一步创新培训机制。统筹城乡就业培训,积极扶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把培训重心下移到乡镇,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及时的培训服务。三是积极创建劳务品牌。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基础上,以技工学校为基地,建立市级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同时选择有条件的镇建设一批农村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形成一批优势专业和特色工种转移培训品牌。

第4篇

关键词:灾后重建;施工管理;多样性;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2

一、灾后重建项目的建设背景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省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大量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而在灾后重建中,保留和传承当地建筑文化特色,借鉴和发扬其他风格的建筑文化特色就是重建的特点和亮点,而多样性就是最好的建筑语言表达方式。

二、灾后重建项目施工管理多样性评价体系的研究

1.建筑风格施工多样性的研究:见表1

表1:四川省灾后重建建筑风格表

2.结构形式施工多样性的研究:见表2

表2:四川省灾后重建项目建筑结构形式表

3.建筑装饰材料施工多样性的研究:见表3

表3:四川省灾后重建项目建筑装饰材料表

4.施工承包模式多样性的研究:见表4

表4:四川省灾后重建施工承包模式表

5.施工成本管理多样性的研究:见表5

表5:四川省灾后重建施工成本管理表

根据四川省灾后重建建筑工程的特点,推导出施工总成本计算公式如下:C=C1+C2+C3+C4+C5

C:施工总成本

C1:土建成本(受地基与基础形式影响大)

C2:装饰成本(含普通装修和二次装修)

C3:水电设备安装成本(含给排水、电气、弱电、空调通风、消防等)

C4:电梯成本(有时有)

C5:总平成本(不含绿化景观部分)

6.灾后重建项目施工管理多样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国内外灾后重建项目施工管理多样性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调研和工程实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一套灾后重建项目施工管理多样性评价体系,具体见表6:

表6:灾后重建项目施工管理多样性评价体系表

三、工程实例分析:以北川新县城行政中心为例

1.工程概况:北川新县城行政中心为北川新县城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办公楼(由5栋办公楼、1栋食堂及1个人防地下室组成),由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设计,总建筑面积19814.31平方米,地上三至四层,建筑高度均22.265米,框架结构,建筑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地震第二组,建筑结构耐久年限50年,结构安全等级二级,耐火等级一、二级,防水等级一级,人防地下室停车位为29个。设计使用年限50年以上,属多层公共建筑。建筑物实景见图1:

图1:竣工后升旗实景照片(作者拍摄于2011年11月18日)

2.施工做法

(1)基础及主体:为柱下独立基础和部分箱型基础,基础及柱、梁、板、坡屋顶屋面板混凝土等级均为C30;

(2)屋面:坡屋顶角度为30-45度,屋面防水使用年限15年,防水材料采用SBS3+3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卫生间地面防水采用改性沥青一布四涂防水层;

(3)门窗:外窗采用双层中空铝合金窗,铝合金框表面木纹色喷涂(色号为6-5-4C20M55Y70K30),采用5+9+5mm厚双钢化玻璃,空调百叶窗采用木纹色喷涂铝合金百叶窗;

(4)外装修:外墙面刷高弹性外墙涂料(仿石土黄色),局部粘贴条形文化石(颜色由土黄、茶褐、浅几种颜色搭配,具体做法见图1)。

(5)内装修:室内房间、楼梯地面为花岗石面层,卫生间地面粘贴300×300防滑地砖,天棚采用纸面石膏板吊顶刷乳胶漆。

3.施工管理多样性的实施

该工程由华西集团施工总承包,该工程于2010年6月开工,2011年9月10日时任国家副主席同志视察北川新县城时莅临工地现场指导工作,2011年9月竣工验收合格。

施工企业在施工多样性管理中,实施了以下措施:

(1)密切与业主、设计院、监理公司等单位沟通联系,在施工方案、材料选择、施工做法、工期等方面及时向各单位汇报请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返工;

(2)成立项目党支部书记和项目经理共同领导的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负责施工总体管理,项目党支部书记负责党工团等管理,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管理,项目副经理负责现场分包施工协调管理,责任工长负责现场施工管理,组织机构健全,责任明确,管理效率高;

(3)成立项目成本部,由公司分管造价工程师和项目部造价人员组成,项目经理负责协调管理,做好合同管理,控制分包工程造价,及时完成工程量的计算,咨询材料价格,因此较好地控制了施工成本,根据公式,行政中心施工总成本C=C1+C2+C3+C4+C5==12000万。

其中建筑单体工程施工结算价在12000万左右,单方建筑面积造价约6000元/平方米(含总平、爆破山、堡坎等费用),单位成本较为合理。

4.施工管理多样性评价体系的分析:见表7

表7:北川新县城行政中心项目施工管理多样性评价体系表

经计算,北川新县城行政中心项目施工管理多样性评价得分=82分,该项目评价效果较好。

四、总结

经过“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大规模的重建,我们从中研究出灾后重建项目施工管理的多样性评价体系,为今后“芦山4.20”地震灾后重建等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斌夫.汶川大地震灾后城乡再造、生态复建与资源移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特稿.

[2]周雪梅.APA愿意为四川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提供技术援助——美国规划协会(APA)主任Jeffrey L.Soule访谈[J].北京规划建设,2008(4).

[3]蔡志海,沈洋.NGO参与社会治理:适应、困境和出路——以L组织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3).

[4]张佳.灾后成都农村住房多样性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第5篇

产业合作 共同打造 吴才平

“力求通过10年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工业园区,努力打造成阿拉尔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区、民营经济的先行区、对口支援合作的示范区。”这是农一师党委和浙江省台州市委、市政府为阿拉尔台州光伏新材料产业园区规划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011年,台州市委、市政府与农一师、阿拉尔市达成了“产业合作,共同打造一个园区”的共识,本着“园区规划共编、基础设施共建、招商引资共抓”的原则,在农一师、阿拉尔市规划14,5平方公里共同建设“阿拉尔台州光伏新材料产业园区”,作为助推师、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平台、两地产业合作的新亮点。

目前,产业园区已全面启动建设,并被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列为阿克苏浙江产业园三大区块之一,并额外支持5000万元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年来,台州市援疆前方指挥部积极引导浙商、台商到农一师、阿拉尔市投资兴业,先后共有120多位客商前来考察,共引进浙商企业9家,项目计划总投资394.26亿元,到位资金9.23亿元。在谈浙企项目9个,意向投资52.72亿元。其中,由泰科能源投资250亿元建设的年产5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已注册落户,成为迄今为止农一师、阿拉尔市最大的工业引进项目。

不仅如此,去年台州市共安排援建项目15个,援助资金2.76亿元。援建双方通过主动沟通、协同推进,有力、有序、有效地促进了项目顺利实施。

智力支持是台州市援建农一师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年来,台州市累计投资1371.5万元,为农一师、阿拉尔市培训各类干部人才1000多人次;先后组织开展了台州名校名师专家农一师行、台州医疗专家送医大篷车等支医支教专项活动;主动协调浙江省及台州市各部门积极开展全方位援助活动,一年来为农一师阿拉尔市争取的计划外援助资金达到5650万元。

(作者系浙江省台州市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农一师师长助理)

精心培育玉枣品牌 卢映穿

蔬菜大棚种植、一牧场综合开发、农十四师四十七团防沙治沙富民工程等三个产业援建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带动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入北京金隅集团、湖北仙桥实业集团……2011年以来,北京市对口支援农十四师的工作开展得可谓有声有色。

围绕师团主导产业、精心培育玉枣品牌是北京市开展对口援疆工作以来的一大亮点。

为了把红枣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北京市围绕红枣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开展了全方位的支持。在种植环节,邀请中关村科技公司为种植基地制定土壤改良方案;在加工环节,引进北京企业与农十四师探讨合作开展红枣深加工事宜;在销售环节,深入开展“和田玉枣”市场推广活动,协调中央电视事・农业频道免费为农十四师播放“和田玉枣”广告126次、开展了“和田特色农产品进京过大年”、“和田玉枣进京上市仪式”等多项推介活动;引进北京知名超市及经销企业进行战略合作,通过定向采购和品牌运作,提高“和田玉枣”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与此同时,北京市知名规划单位编制的农十四师城镇发展总体规划顺利完成,从城镇定位、空间布局、产业选择等多个角度,明确规划了农十四师及各团场未来发展方向、发展途径和发展目标。高水平实施安居工程,以四十七团十连为代表,既建设安居房,又配套建设蔬菜大棚,并帮助规划旅游产业,凸显了安居和富民紧密结合的理念。

不仅如此,深入挖掘军垦文化、促进两地文化交流是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紧抓不放的一项工作。2011年6月底,北京市委组织兵团老战士代表及家属赴京参加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首都各界人士聆听了农十四师兵团精神宣讲团的报告,深为兵团精神所感动;协调帮助制作了电视专题片《腾飞的农十四师》,邀请《北京青年报》等媒体的记者前来采风,报告文学《大漠老兵》、纪实文学《穿越死亡之海》等一批作品发表之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作者系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

强力实施项目管理 吴国丹

11个项目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实现“双百”目标,援建项目完成总投资的94.1%,累计达3亿元,特别是屯垦戍边新型连队建设、师中学易地新建等民生项目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竣工、当年见效。这是2011年浙江省台州市对口援建农九师的“成绩单”。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什么?

“强力实施项目管理!”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后,农九师党委就将加强项目管理作为做好对口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重视项目立项、用地、环评等前期工作和项目建设材料储备;采取了援助资金、国家投资、兵团和师、团配套、职工个人出资打捆使用的办法,最大程度地发挥项目资金综合效益;注重项目建设全程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农九师党委认真落实的一项工作。以完善制度和理顺工作职责为着眼点,先后制定了《贯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关于加强对口支援项目资金监督管理的意见>实施办法》、《2011年对口支援建设项目责任分工方案》、《对口支援干部人才管理办法》以及《对口援疆工作接待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确保了对口援疆每项具体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和整体工作的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农九师积极推进产业援疆。师主要领导率团赴对口支援省市及北京、上海等地,开展项目推介和“敲门招商”活动,实现招商引资落地项目24个,总投资8.1亿元。

“一定努力构建沟通机制!”农九师党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一年来,农九师结合干部管理和团场、企业技术人才需求实际,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的沟通联系,及时调整年度培训计划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全面完成了270人次的年度培训计划任务。

一年来,与辽宁省援疆办、辽宁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建立了沟通联系机制,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

一年来,一六三团和一团分别与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新抚区建立了友好团区关系,探索了对口援疆工作新模式;抚顺市、丹东市设计院支援团场编制乌什水重点镇、乌拉斯台镇规划工作正式启动;4个对口支援市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分别出资或出物支援农九师和对口团场均超过100万元,推进了对口支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作者系农九师副师长)

一镇街结对一团场 殷焕明

2011年,广东省、东莞市、中山市各行业为农三师各单位捐赠实物及现金合计1200多万元,项目捐助资金450万元。农三师50多名干部人才赴东莞南城、大朗、塘厦、长安等镇街挂职锻炼,培训各类人才310人,完成了568名少数民族职工就业培训工作,投资2600余万元的援疆干部楼已竣工投入使用。

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农三师和广东省援疆办多次协调,明确了援建范围,做到全方位、全面援疆。在加强经济、人才、科技、教育援疆的同时,积极搭建产业援疆的平台,创新对口援建新模式,双方按照“一镇街结对一团场、分阶段轮换”的方式,东莞市15个镇街赴农三师各团开展交流援疆工作,举行了一系列签约仪式和捐赠活动,随后,全师15个团场又分批组团前往支援方考察“取经”,增进了友谊,达成了共识,促成了一批项目。

在项目援建过程中,双方着力做到“三个提升”,即着力提升项目规划设计水平、项目监督管理水平、项目资金管理水平;通过创新机制和现场检查,从严监管援疆项目;制定了援建项日和资金管理办法,在资金使用和廉政建设、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推行“十一制”,即: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审计制、廉政建设责任制、质量终身负责制、工程量变更审核制、安全生产负责制、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建设用地招拍挂制。

与此同时,第二次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召开后,农三师和东莞市积极组织招商引资活动,主动登门拜访知名企业。

一年来,农三师共走访25个团体、300余人次。广东省及东莞市各部门、中山市也积极主动带领近100名企业家的团队来农三师、图木舒克市考察,寻找商机,共接待来访50个团体共计1000多人次,促成多个领域的企业集团投资农三师。

第6篇

一、土地流转的现状与特点

截至目前,安阳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3611.8万平方米,占总耕地面积的36%,居全市之首。其中,用于发展高效农业面积5336万平方米,占流转面积的22.6%;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农户达4.3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20%。安阳县土地流转主要有以下特点。

1.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招标、拍卖、整村流转等流转形式。其中转包土地面积18075.7万平方米,占流转总面积的76.7%;出租土地面积2734.7万平方米,占流转总面积的11.7%;互换土地面积226.78万平方米,占流转总面积的1.2%;入股、招标、拍卖等形式流转土地面积2481.24万平方米,占流转总面积的11.6%。

2.秩序更加规范。为提升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环境,安阳县成立了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成乡级标准化土地流转服务大厅13个,占全县乡镇的65%,为农民办理流转手续提供一条龙服务。主要发挥几个功能:一是土地流转前的土地使用权供求登记和信息;二是土地流转中介协调和指导登记;三是加强和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四是土地流转后的跟踪服务和纠纷处理。

3.规模日益壮大。土地流转的规模化促使高效农业迅猛发展,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从2005年的空白发展到了现在的27个,高效农业面积由2005年的840.42万平方米发展到了现在的5336万平方米,增幅达53%,一举成为全市的典范。涌现出了一批标准高、带动能力强的先进典型和亮点,如吕村绿康、天康,崔家桥青河、伦掌九州,柏庄贝尔春天,瓦店富源、福康,蒋村丰润等各具特色的高效农业园区27个,其中面积在百亩以上的示范园有17个。

4.主体趋向多元。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不断加快,安阳县创办了各具特色的高效农业基地和园区,创造了种养结合、立体经营等多种现代农业经营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全县土地流转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5.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逐步提高,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日渐高涨,土地流转由最初的撂荒地扩展到林地和“四荒”地,由原来的村内进行,逐渐向村外、乡外、县外延伸。

二、种粮大户现状及特点

通过土地流转安阳县培育出了全国种粮大户、全省种粮标兵康伟。其创办的科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安阳县唯一一家国家级合作社,在其示范带动下,全县又涌现出一批粮食种植大户。例如:辛村催高利王海旺种植粮食113.39万平方米,瓦店乡西路村赵文献种植粮食100.05万平方米,南瓦店村庞玉明种植粮食66.7万平方米,东曲店郭长青种植粮食120.06万平方米,2012年李兴威在洪河屯乡整村流转土地466.9万平方米,目前安阳县已发展种粮大户133户,种粮面积达2334.5万平方米。

种粮大户目前发展较快,从调查情况来看,这些种粮大户在生产经营上主要表现如下特点。

1.规模化经营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例如:辛村乡种粮大户康伟,2012年种植周22小麦平均每667平方米产粮550千克,种植郑单958玉米平均每667平方米产粮650千克。93.38万平方米地共产粮食1680吨,毛收入252万元,除去成本,纯收入39.3万元。

2.先进技术的扩大和推广。种粮大户选育优良品种、配方施肥、无公害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不仅使自身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带动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技术的推广。

3.推动了产业化的发展。种粮大户把生产的粮食卖给面粉厂、养殖场、饲料厂等,使产业化企业能就地取材,减少了运输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种粮大户存在的问题

安阳县在农村土地流转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种粮大户发展较快,但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在推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种粮大户承租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普遍比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突出表现在:排灌体系不健全,设施不配套,机械设备老化,沟渠淤塞严重。此外,交通不便、道路不畅、农电线路老化、仓储条件差等是大户最急需改善的。

2.科技含量低。大部分种粮大户以种植常规品种为主,很少有订单或为企业繁育良种。

3.缺乏资金,融资困难。一方面投入资金大,需要缴纳可观的承租费,需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同时还要雇佣劳力,发放工资;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困难,目前农村信贷手续复杂,贷款金额小,同时农田不能抵押,多数大户享受不到银行贷款。种粮大户在缴纳承包费后,再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性开支时资金紧张,一部分农机具靠租用,增加了生产成本。

4.粮食销售受市场影响较大。目前,随着粮食市场全面放开,价格不稳。种粮大户由于没有晾晒场地和仓储条件,粮食收获后必须及时销售出去,否则易造成霉变等损失,这中间必然存在一些压价现象,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

5.农业是典型的风险行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最大,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保险没有保障。

6.农机应用水平较低,大户生产成本大。小麦、玉米生产主要环节的农机化不够配套。农业雇工价格高且季节性矛盾突出。

7.农技服务不够到位,制约产量与效益提高。种粮大户普遍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学习,对农业新技术掌握的较少,科学种粮水平低,迫切需要农技部门专家进行技术培训与帮助,尤其在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田间管理及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希望得到专家和农技人员的及时指导。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强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为种粮大户创造良好的环境。

2.强化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引导农技人员帮扶种粮大户,不定期对种粮大户进行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方面统一培训,真正把技术教会他们,把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

3.加大农业保险。提供必要的信贷扶持,促进种粮大户在科技推广、辐射带动、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等方面有所发展,充分发挥种粮大户的示范带头作用。

4.指导合理的农产品保护价格。确保种粮大户的收入不受大的影响,保护和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第7篇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业务外包书评

分类号G251

A Systematic Masterpiece abou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ibrary Outsourcing:Review of Library Outsourcing

Zhang Xuemei

AbstractThis paper objectively comments the good features and deficiencies of Library Outsourcing which was the first book about the area of outsourcing written by Chen Xinjie. Library Outsourcing is a book which thoroughly states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library outsourcing, which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framework of library outsourc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irculation. This book has a good system and front view. It provides the sufficient argument about library outsourcing and has an active meaning in promoting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library outsourcing.

KeywordsLibrary management. Business outsourcing. Book review.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期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主题分布及其演变趋势研究”(项目编号:13CTQ003)研究成果。

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图书馆陈新洁所著的《图书馆业务外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在图书馆业务外包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这部著作很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首部专门论述图书馆业务外包的专著,它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图书馆业务外包理论图书出版上的空白。《图书馆业务外包》全书9章,5个附录,约16万字,所形成的思想、提出的思路均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参考价值,值得一读。具体而言,该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构建了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理论体系

目前,业务外包已深入到图书馆各工作环节中,图书馆开展业务外包的领域比较广泛,但相关的图书馆业务外包研究理论成果极少,造成了一种研究缺失。至今为止的相关研究,在理论设计上多集中在关注图书馆业务外包现状以及采编业务外包上,对图书馆其它业务的外包如图书馆外包的风险、质量、标准评价等实证研究不够深入。

《图书馆业务外包》一书内容系统完整,布局合理,层次清晰,文笔严谨。它从理论高度上系统阐述了图书馆业务外包管理的九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图书馆业务外包的概况,详细地阐述了其起源、内涵、特点、外包的内容;对图书馆业务外包的优势和风险进行了归纳总结;从管理视角论述了外包决策及在业务外包过程中的管理;全面探讨了业务外包各个方面的理论支撑、风险控制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规避书商和外包商不合理行为;详尽而全面地论述了采访、编目、流通、信息技术、后勤物业等当前图书馆外包所开展的所有业务,涵盖的图书馆业务外包理论范围较广;最后将合同管理纳入到外包理论中予以阐述。通读该书后即可窥见当代我国图书馆业务外包发展现状,明了图书馆业务外包的深层理论和实际操作。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具有时代感

《图书馆业务外包》是作者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外包工作理论成果的总结。从作者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不难发现,其近年来研究方向主要是图书馆业务外包,内容涵盖了图书馆业务外包风险,业务外包控制与评价考核、图书馆各业务的外包内容等等。在该书的各章节中,凡涉及我国目前图书馆界已经开展的具体业务外包的操作环节,均通过实际案例予以阐述。如文献资源采购业务外包以较大篇幅论述了异地外包的图书外部加工沟通指导案例。编目业务外包以实际案例讲解了到馆图书数量及质量控制与评价、图书外部加工质量控制与评价、合同实施过程的监督等内容。流通业务外包及后勤物业外包也有相应的详细案例阐述。另外,在附录中作者根据图书馆外包的实际工作经验提供了图书馆业务外包规律和注意事项,为图书馆业务外包管理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与借鉴,使图书馆成功开展业务外包活动。该书重视应用性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在同性质的图书馆理论书籍中并不多见,因此对图书馆外包工作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3学术上创新,建立了管理决定外包成功这一理念

《图书馆业务外包》一书首次为图书馆业务外包过程的各环节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支撑,在学术理论上具有创新性。首次归纳总结了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经济性、监管性、艺术性、科技性和协调性等特点。该书还将图书馆业务外包风险理论予以升华,提出规避风险的种种策略。该书在图书馆业务外包各环节具体操作过程中,创新性地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业务外包的质量控制与评价考核,从而使得开展业务外包的图书馆能准确掌握业务外包的全过程,取得预期效益。

创新性地提出了信息技术外包理论。目前有关图书馆信息技术外包这一理论国内尚无专家学者集中探讨。随着信息技术高新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已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商业活动,许多企业将信息技术外包作为管理信息资源的方式[1]。《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10-2011)》指出,我国信息技术外包市场已逐步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各个领域开始加入信息技术外包的行业[2]。在图书馆外包已经兴起的今天,信息技术外包将成为图书馆外包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它对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创新性地构建了图书馆流通业务外包的理论框架。图书馆流通外包具有可操作和可实现性。而这一最具有可实现性的流通外包在我国尚未大面积开展,许多图书馆跃跃欲试,却迟迟没有实施,这是为什么呢?没有系统的理论来指导操作是重要的原因。而该书则提供了相应的理论,这对图书馆界来讲是一大喜事。据笔者所知,此书一出,已引起不少图书馆界同行对此书中所阐述的流通外包理论极度关注。

创新性地指出管理是决定外包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作者视野中,外包并不意味着图书馆的不作为,而是更加强调审核验收的管理功能。管理使外包工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图书馆每一项业务外包的质量控制与绩效管理,该书都有详细明确的阐述。如文献资源采购业务外包一章中,通过制定质量控制标准、合同实施过程的监督、建立对书商的评价考核制度等措施来成功实施业务外包管理。总之,在整本书中管理的理念贯穿了业务外包的每一步骤,这也是该书的一大亮点。

图书馆业务外包这一现代管理方法已经开始在国内图书馆界应用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该书的出版使图书馆业务外包理论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提升了其理论高度与可操作性。同时也使图书馆工作人员认识到外包给图书馆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还存在着巨大风险,需要人们在实际工作中依据业务外包理论,探索研究有效控制外包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从而达到业务外包成功这一最终目的。

当然,作为一本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新作,《图书馆业务外包》还存在需要充实并完善的地方:其一,应补充国外图书馆业务外包理论及发展近况及发展趋势的内容。其二,应在附录中收集更全面的图书馆业务外包相关的范文、范本,这将会更有益于图书馆业务外包工作的开展。其三,增加数据库建设外包理论。数据库建设是关系到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知识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鉴于图书馆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严重不足,为保证将科技论文、科研成果、学位论文及具有特色的馆藏建成数据库,外包是图书馆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因此该书加入这部分内容将充实外包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 1 ]Tanriverdi H, Konana P, Ge L. The Choice of Sourcing Mechanisms for Business Processes[J].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2007,18(3):280-299.

[ 2 ]杨波,左美云,方美琪.信息技术外包理论和实务评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9):7-11.

第8篇

【关键词】 土地银行;法律监控;规范;建议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有效协调与支持,而其中的制度创新无疑尤为重要。农村土地制度是整个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与核心,作为土地制度创新的主要方面,土地流转的出现与完善正在对农村经济乃至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是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土地制度,但是这一制度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承包土地面积小,缺乏一定规模的土地资源,无法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生产需要,导致现代化大型农业项目无法展开。农村土地流转基本解决在中国现行条件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的问题,为现代农业顺利展开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杨凌作为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其土地利用问题和土地流转机制都具有典型性,研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杨凌)独有的土地流转模式――“土地银行“,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法律监控和规范的视角对其加以完善,对陕西乃至全国土地流转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示范效应。

一、杨凌示范区“土地银行”概况

杨凌示范区自2008年8月开始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总体要求,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以配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进而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和产业的规模化生产。杨凌土地流转工作主要集中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杨凌示范区已经成功流转土地15000亩,其中包括:设施农业基地5000亩,苗木花卉基地2300余亩,奶肉牛基地1900余亩,生猪养殖基地1800余亩,其他建设项目用地4000余亩。

2010年以来,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二期工程建设,通过组建土地银行,积极探索合并调整、反租倒包、企业租赁、自愿互换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已完成土地流转20000亩。截止目前,园区土地流转涉及33个行政村,流转面积达3.5万亩,成立农村土地银行28个,土地银行为109个企业、合作社实现规模经营提供了土地,较好地促进了杨凌现代农业发展。

杨凌土地流转的最大特色在于形成了“一种模式、四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这是杨凌土地流转的最大特色与亮点。

“一种模式”是指土地银行流转模式,土地银行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委托协议书将零散土地集中到村集体。杨陵区政府学习外地土地流转优秀经验,并结合示范区实际情况,选择以组建“土地银行”的形式对园区建设用地进行流转。杨凌土地银行与外地土地流转中介结构(如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的最大差别在于杨凌示范区土地银行可通过改造土地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质量,使土地在流转中实现保值增值。

“四种形式”是指自愿互换、合并调整、反租倒包、企业租赁四种形式。土地银行在接受农户委托流转的土地之后,与租地方或者用地单位签订土地流转使用协议书,租地方或者用地单位分为四类,分别是本乡农户、外乡农户、合作社与企业,也就是四种流转形式。之后租地方必须先行支付一年的地租,土地银行再向农户发放地租后方才向租地方交地,后者进入土地开始建设。最后土地银行还要对土地流转整个过程中的合同材料进行整理并存档。

二、杨凌示范区“土地银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杨凌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土地流转模式――“土地银行”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效,我们在关注土地银行顺利平稳运营的同时,应该关注并分析在土地银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曾专门对杨凌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现场访谈的基础上,抽样发放了200份“土地流转调查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95份。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归纳出杨凌土地银行现阶段在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土地银行法律地位尚不明确

图3 土地银行法律地位不明确

图3显示了44%的被调查者同意土地银行定位不明确,3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态度中立。土地银行的叫法是杨凌的领导为解决土地流转难题,在总结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土地银行没有收益,是一个公益性中介服务机构,名称本身值得商榷。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土地银行是在村两委会的牵头下,由村民自己选取信任的人所组建成立的,具有经济组织+村民理事会的职能,因为要参与到经济活动当中所以它更应该是一个经济组织。由于土地银行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导致了土地银行注册登记困难,工商局和民政局均不接受登记。同时,由于性质界定不清,土地银行对租金难以收回等相关纠纷无权处置,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正是由于土地银行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土地银行的工作几乎由村委会代替,既没有实现土地的收益也没有实现土地的增值,导致土地银行只是一个空壳,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2.土地银行缺乏运作资金

图4显示了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同意土地银行缺乏运作资金阻碍了土地银行的发展。在整个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银行将租金从用地方手中收齐后再全部返回给流出土地的农户,土地银行既不从中盈利也没有收取任何的服务管理费用。此外,由于土地流转没有单独的财务预算,土地银行缺乏经费保障,一旦出现了运作或资金风险就会无力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银行的发展。

3.土地银行工作人员积极性低

图5显示了大多数被调查者同意土地银行工作人员没有工资降低了其工作积极性。土地银行的办公条件差,土地银行工作人员没有工资,这直接导致了他们没有工作热情,对于土地流转工作存在怠慢情绪,大大降低了土地银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一般农户不愿意成为土地银行的工作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土地银行的工作人员往往由村两委会的成员兼职,因此更加模糊了土地银行中介服务组织的性质。

4.土地银行档案管理不健全

图6显示了42%的被调查者同意土地银行档案机制不健全,3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态度中立。对土地具体情况了解不够,信息掌握不充分,没有建立完整的土地档案以明确土地归属,对流转出去的土地究竟用作何途缺乏跟踪监控,土地监督管理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合同不健全,相当部分村的土地银行还没有与农户个人和用地单位签订合同;相关体制不完善,资料不齐全,各村正在补齐,并准备以土地银行的名义在银行开户。

三、杨凌“土地银行”法律监控和规范的建议

目前杨凌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土地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要使土地银行在西部地区获得进一步发展,就有必要加强对其法律监控和规范。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

1.加强法律对土地银行的规范

为了进一步规范土地银行,推动土地流转,应该在法制层面强化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制度体系。建议及时出台和完善有关土地流转的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应该包括土地流转程序、土地银行、土地流转管理服务部门、土地流转合同等多方面内容,从全方位多角度对示范区的土地流转进行规范。从而使土地流转有章可循,为土地流转提供有力的政策环境。

二是明确土地银行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合理的事权和财权,使土地银行合法化。此外,土地银行应该具有固定的工作制度和办公地点,以便利土地银行工作的顺利进行。土地银行作为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不能由村两委代替。

三是赋予土地银行更合适的名称。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重新考虑土地银行的命名问题,赋予其更能体现其法律地位及其职能的名称,例如“土地流转中介”,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摸索和探讨。此外,关于土地银行的注册问题,建议在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

四是设立风险基金账户。土地银行没有自己的运作资金,在整个土地流转过程中不盈利,一旦出现风险很难规避。因此,在土地银行成立之初,应该由财政拨款设立专门账户作为土地银行的风险基金,以避免出现风险无力解决的情形出现。此外,建议对经营管理好、示范作用强、农民增收显著的土地银行给予信贷优惠或资金奖励,发挥宣传示范作用。

五是完善土地银行后续档案管理制度。要建立完整的土地档案以明确土地归属,对流转出去的土地进行定期监控,对土地家底要随时掌握充分的信息,充分发挥土地银行在土地监管中一线堡垒的作用。

2.完善政府对土地银行的监控

由于土地银行业务室政策性很强的业务,必须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是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管理。严格禁止先进行土地流转后补签合同的做法,以及土地银行或村委会代替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做法。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的登记、立卷、存档等,从而使各级政府掌握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此外,应该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的内容,土地流转合同的条款应该增加流转地块的具体情况(如位置、面积、肥力等)、违约责任等内容。

二是完善土地流转的价格机制和补偿标准。应该确定合理的土地租金,只有确定了比较合理的流转价格,土地流转才能得以顺利的进行。可以考虑按照粮食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如秧苗、半成熟、成熟)确定不同的补偿标准,并适当提高青苗赔偿金额,降低群众对毁坏青苗的强烈反对情绪。

三是完善对拖欠地租行为的有效的制约办法。土地流转中,会经常面临企业、合作社或者经营大户收益较差,地租难以收回,拖欠地租的问题,农户和合作社的风险极大。从长远来看,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探索风险防范机制,改革现行制度管理办法,以农业保险和银行贷款等方式为土地流转提供保障和支持。

四是允许土地银行收取一定的服务管理费用。在充分发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中介机构的基础上,允许其通过正常渠道如土地租金、项目资金支持或村集体办公管理经费中提取一定费用,用作土地银行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以及日常运作管理经费。乡镇政府和村两委也要加强对其资金使用进行审计监督,定期翻查台帐等。

五是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在农业保险、税收、补贴和配套服务上给予支持。包括对土地银行参加保险的政策优惠、经营损失补贴、债务担保,以及税收方面的减免,对土地流转业务给予专业指导和咨询等。

3.探索土地银行运营新机制

要有效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一个现实可行的路径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使农户在土地银行获得生产及扩大再生产需要的资金,一方面盘活了属于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实现了土地银行的有效运转。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三十二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这些规定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国家立法保护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处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态度,暗含了抵押这一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的合法性和可行性。虽然目前国家的相关法律并未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和可抵押性作出明确规定。但国家已经从政策上放宽了一定的尺度。因此,土地银行应该把农民的土地和信贷资金结合起来,除了开展土地托管业务,还可以探索为农民提供土地担保和抵押贷款,以便农户获得经营土地的资金。

可以考虑在建立双层结构的土地银行体系:以土地信用合作社为基层土地银行,以国家农业发展银行为上层土地银行,可以发挥其政策性强的特点,负责制定组织相关土地金融政策,为基层土地合作社提供资金和指导,审批长期大额的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基层合作社除了整合、贷出农户存入的土地,还可办理农户短期小额的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为农户提供便利的融资服务,成为“由入股社员所拥有、由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土地银行。

总之,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利用的好坏是农村经济能否获得发展的关键所在。杨凌土地银行的探索,促进了土地有效流转,提高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但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土地银行制度,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并不完善,所以我们应该摆脱惯常思维的桎梏,结合我国国情,在不改变现有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突出土地使用权功能,建立以土地使用权为核心的土地制度,放活土地承包经营权,大胆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银行制度,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常晓红.宁夏“土地银行”试验\[J\].财经.2008(2).

[2] 崔新明.贾生华.试论建立城市土地银行\[J\].中国土地.2000(1).

[3] 刘正山.“土地银行”之考证\[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第9篇

中华老字号因其所传承的独特产品、精湛技艺和经营理念,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已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苏州孕育了一批名闻遐尔的“老字号”企业。全国70%的老字号处于亏损状态,苏州的老字号企业通过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强化管理和产品创新等措施,有70%的老字号企业能获利,在全国老字号企业中遥遥领先。但苏州老字号企业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规模较小、产品缺乏创新和竞争力等问题。要切实做好保护和促进苏州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工作,使老字号成为苏州这个城市中经济领域的新亮点。

1 制约苏州老字号企业发展的因素

1.1 从企业自身因素来看主要表现为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创新以及知识产权战略。

1.1.1 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苏州目前的老字号企业大多采取了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少部分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认证。总体来说管理水平较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组织机构的职责并未发挥出来,目前大多数老字号企业的经营仍然依靠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在人才方面,由于大部分老字号企业脱胎于国有老企业,员工的结构上表现为老年化和低学历化,缺少技能培训或是职业培训教育。

1.1.2 产品和技术缺乏创新。提到苏式食品,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苏式糖果、饼干及糕团等食品,品种和口味比较单调,已不能适应差异化和多样化的现代消费市场。在技术上一味强调传统,不愿引进新的技术和工艺,导致老字号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减弱,情况严重的只能被市场淘汰。

1.1.3 缺乏必要的知识产权战略。首先老字号企业普遍品牌意识不强,宣传不到位,有的老字号企业的公司网站建设不完善,而公司网站在企业对外宣传、展示、营销及品牌建设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直接反映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实力。其次老字号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不高,在企业内部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并运用制度为技术开发和企业发展服务的企业并不多,知识产权带来的收益尚不明显。最后老字号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老字号被他人登记为字号、注册为商标及被抢注为域名的现象时有发生。

1.2 从外部制约因素来看,主要在于无形资产权属的国有性及政府的支持不够。

1.2.1 老字号企业改制不彻底,无形资产权属国有性是制约老字号发展的最为关键因素。

2003年,在苏州市政府的支持下老字号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国有资产全部退出,但改制不彻底,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及商标等无形资产并未改制,大多数老字号企业的无形财产所有权依然属于国家,对无形资产的使用许可授权条款约定不明晰。改制不彻底对老字号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了老字号的发展。

第一,影响企业扩大规模创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需要企业在产品宣传、推广上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由于无形资产所有权归国有,企业觉得把精力过多放在提高品牌知名度上,会有为他人做嫁衣的可能。同时由于租赁是有期限的,现有的老字号企业经营者会担心合同期满后能否优先取得续租权,且即便企业能够续租或受让商标所有权,也会涉及到无形资产的评估,老字号的无形资产价值越大,企业支付的费用也就水涨船高,企业往往不敢放手发展。

第二,影响中华老字号资格的申报。按照规定申报中华老字号的前提条件是同时拥有商标权和字号,由于我国目前商标和字号分属于国家工商局商标局和地方工商局管理,导致在实际情形中可能出现商标和字号分属于不同的企业。如苏州观振兴有限公司注册了观振兴的字号,但是观振兴的商标所有权属于苏州市贸易局,使用权属于朱鸿兴有限责任公司,“观振兴”字号和”观振兴”商标的所有权、使用权分离,造成“观振兴”无法申报中华老字号资格。

第三,影响老字号企业的上市。通过上市企业可以提高资金筹集的能力,同时在公众的监督下也可以促使企业在规模、体制、产权、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更好的改制,大大提高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苏州老字号餐饮企业松鹤楼目前正在筹备上市,但是由于松鹤楼的商标权所有权不属于松鹤楼企业,影响了其上市进程。

1.2.2 政府的支持不够。从政策层面上看,目前仅限于文件层面,在税收、租金、信贷等方面并没有针对老字号的具体优惠政策,资金不足是制约老字号企业发展另一重要因素。苏州老字号企业虽然整体盈利达到70%,但是规模较小,要形成规模效应必须靠资金的支持。获得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融资包括从银行或其他机构借贷等方式。目前苏州老字号企业无上市企业,只能依靠间接融资,但由于老字号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资金有限,缺乏贷款需要的抵押财产,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制约了老字号企业的发展。

2 振兴发展苏州老字号的措施与建议

老字号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利益,还关系到国家民族工商业的振兴与发展。在此过程中,国家应该积极发挥其政策引导和社会服务职能,扶持和引导老字号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也应该积极发挥其自身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方面企业必须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积极挖掘其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为老字号的振兴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1 企业自身的发展

老字号要发展,必须在以下方面改进,方可浴火重生,再续百年辉煌。

2.1.1 提升管理水平。首先老字号企业要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和“小富即安”的落后经营理念。其次要在管理上创新,建立现代科学管理制度。目前苏州老字号企业以传统家族管理企业居多,应开拓思路引进专业人员如职业经理人进行经营管理,在这方面香港利丰公司做了很好的榜样。利丰企业作为有着105年历史的老字号,一方面持续对家族成员进行管理专业化培训以培养管理人才,同时从外部引进职业经理人,形成内外结合的专业化管理团队,推进了公司的现代化管理进程。最后要建立完善的危机处理机制。老字号建立起来很不容易,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如果企业面对危机事件不能很好的处理,就会毁掉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声誉。

2.1.2 技术创新。老字号企业应该积极立足其自身发展实际,加大技术革新力度,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发展经验,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发展自己。如全聚德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和加工时,积极改良传统生产工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提升了其产品生产效率,同时企业还将其明烤炉工艺改为复合式鸭炉,保证了加工质量,肉质更细腻,口感更清香。此外,老字号企业还应该加强工业化生产线管理,逐步实现品牌连锁化经营。品牌创新还要求企业缩短研发周期、提高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比如餐饮行业,据估计餐饮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只有3至5年左右,消费者的口味更新越来越快,对食物的味道、消费的环境和服务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2.1.3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老字号首先应保持特色,注重品牌的定位和传播。其次老字号企业应建立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制度,完善老字号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转让、许可、质押程序,以充分体现老字号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两点:第一,在商标许可和特许经营中,要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或者《品牌特许使用合同》,建立许可和特许加盟管理、监督及监察体系。第二,对与他人进行合资、合作经营的老字号企业,应先评估老字号的价值,对有价值的老字号,应通过合同许可或者合作等方式保留老字号。再次要建立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一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合同管理,严格进行知识产权的法律论证和审核把关,完善有关保密合同,运用竞业禁止法律制度,防止因人才流动引起企业的知识产权流失。另一方面要积极应对知识产权纠纷,依法运用各种诉讼制度主张权利。

2.2 政府建构振兴和发展苏州老字号的支撑体系

2.2.1 加强领导,形成多方协调的有效工作机制。苏州市应专门成立促进苏州老字号发展的组织机构,建议由市政府相关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由宣传、商务、文化、工商、税务、规划、城管等相关部门组成振兴老字号工作领导小组,将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制定《苏州老字号企业保护法》和《促进苏州老字号振兴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2.2 明确政策,加大支持力度。①依法确认老字号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和权属。针对苏州大部分老字号无形资产的国有性质影响企业积极性这一问题,政府可作如下尝试:一是老字号仍归属于政府,同时建立老字号和商标的无形资产价值增值共享机制。政府可通过长期许可使用的方式将老字号和商标的经营权交给企业,在合同中约定使用期限,期满后无特殊情况应续签合同,并在许可合同中约定老字号品牌价值增值部分共享比例的机制。二是老字号由企业买断,政府将老字号这一稀缺资源附条件地转让给企业。商务部商业改革司早在《2006老字号发展报告》提出,“在产权改革中,应允许国有老字号企业的私有化,允许老字号企业原家族传人或主要经营者有优先购买权,或者是拥有以技术参股的权利。政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在合适的时候从老字号中彻底退出,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展”。对老字号企业而言,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可以吸收和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生产和管理经验,更好地发展自己。由于老字号涉及民族优秀文化,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企业买断字号并不意味着政府丧失了对老字号的管理和控制,在企业面临破产、兼并、关闭等事由欲转让老字号商标的情况下,政府享有优先购买权。

②设立老字号振兴和发展专项基金。苏州市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加大其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老字号企业积极进行产业创新,不断提升其产品的科技含量,打造自主品牌。政府还可以设立专门的老字号振兴和发展专项资金,以便更好地支持老字号企业的发展。此外,政府还应该鼓励相关企业发展服务机构和担保组织机构的发展,做好资金和技术保障工作;扶持扩大经营服务规模、网点发展建设、开拓零售市场等项目;支持企业推行现代流通模式,延伸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经营。

③支持老字号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组建苏州老字号企业集团。苏州老字号在食品行业、酒店等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部分老字号所生产的产品有很大的相似性,如采芝斋、叶受和、稻香村和万福兴糕团都是以做糕点、休闲食品为主,可以通过控股、收购及兼并等方式成立苏州老字号企业集团,整合各家老字号企业的生产技术、销售网络等各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苏州老字号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④完善老字号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对老字号企业而言,人才是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关键所在。因此,老字号企业应积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培养一支优秀的老字号传承人队伍,以保证老字号的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积极鼓励老字号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开展跨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其管理水平,大力引进优秀人才。此外,老字号企业还应该积极健全其人才培训机制,定期组织企业工作人员参与各种类型的主题培训,以有效提升其专业水平,推进老字号企业的发展进程。

第10篇

关键词:电网 培训项目 五位一体 管理模式 自我融合

中图分类号:F406.15 文献标识码:A

从国家电网公司在2014年提出“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五位一体协同的宏观战略部署,到2016年提出“‘十三五’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机制”应用的目标定位,到国网湖北省公司提出推进“五位一体”自融合以及与信息系统、生产实践和绩效考核融合的微观实施探索,“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必将成为国网湖北省公司管理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强化培训项目管理的方向。中心自成立以来,逐步承担起国网省公司管理人员的各项培训工作,培训项目、人次、培训实施天数不断攀升,培训业绩不断突破,并在培训项目管理中培育了许多亮点,形成了以工作流程及工具包为基础的项目管理模式。培训项目体现中心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准,强调过程的标准化管理。但是,流程的精细化程度相对比较欠缺,标准流程体系尚未成形。因此,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迫切需要促进“五位一体”管理理念与培训管理实践深度融合。

1.培训项目“五位一体” 管理模式的内涵

国内培训中心对构建培训项目管理体系存在不同的理解。其中,杭州市干部培训中心的培训项目管理体系包括培训需求确定、培训计划与设计、培训组织与实施、管理控制、培训评估。[1]马钢教育培训中心的培训项目管理体系包括培训项目的组织管理、流程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评价与激励等。[2]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党校的培训项目管理体系就是管理流程的体系化。[3]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培训中心的培训开发项目管理体系包括:开发指导和管理机构、开发管理制度、队伍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监督机制及过程管控、开发方式。[4]归纳起来,上述培训项目管理体系的提法强调:在培训体系中导入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将项目管理体系与培训管理体系进行融合,具体包括:培训项目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实施、培训项目效果评价、培训成果转化。[5][6]因此,综合而言,培训项目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在于:在培训管理体系中导入项目管理的理念,将项目管理体系与培训管理体系进行融合。

目前,培训领域存在“五位一体”的类似提法。其中山西电力公司管理培训中心的“五位一体”培训学习体系包括胜任力标准体系、课程开发体系、培训管理体系、领导力开发体系、教育培训体系。[7]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的“四位一体”的培训组织模式,即培训管理部、培训业务部门、培训服务中心、相关科室的“四位一体”。[8]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提出的“五位一体”培训管理模式,是强调作风建设、考核、诊断、督查、创新奖励的一体化。[9]福建省电力公司管培中心的“调查(评价)、分析、反馈、整改、提升”五位一体培训服务评价体系。[10]广东红海湾发电有限公司的培训规划、培训运营、培训资源、制度保障“四位一体”培训管理体系。[11]上述培训领域的“五位一体”或“四位一体”的提法仅仅从培训管理体系来诠释,与国家电网公司的“五位一体”的管理理念并非一脉相承。

鉴于国家电网公司的“五位一体”是指以流程为基础,职责、制度、标准、考核等与流程相关管理要素的一体化整合,本文结合中心的实际情况,借鉴“五位一体”的理念,将培训项目 “五位一体” 管理模式定义为:以培训项目为对象,融合项目管理体系和培训管理体系的理念,围绕项目决策、组织、实施、监控和评估,以培训项目管理过程为基础,将流程、工作说明、工作职责、制度标准(工作依据)、工具等要素进行一体化整合,旨在明确做什么(流程、工作说明)、由谁做(职责)、如何做和达到什么效果(工作依据、工具包),提高培训服务质量。

2.管培中心培训项目管理的现状

国家电网各省公司的培训中心由于历史沿革和资源情况存在差异,从而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长期以来,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管理培训中心按照“内涵提升、质量优先”的原则,依循“队伍精干、管理精益、服务精细、品牌优(三精一优)”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流程梳理和再造,强化培训过程管控,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培训项目涉及培训管理部、管理培训部(培训实施一部)、质量评价部(培训实施二部)、后勤保障部、资产财务部5个部门。从目前架构来说,培训管理部既是业务部门,也是职能部门。其中,作为职能部门,培训管理部的职责包括:培训统计、培训规划(目前,中心基本上没有开展培训规划,主要是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项目储备、科研项目的管理(策划、督促、申报等);作为业务部门,培训管理部的职责则包括培训项目策划、u估。项目的培训策划、评估由培训管理部负责,培训实施由管理培训部(培训实施一部)和质量评价部(培训实施二部)负责,其中管理培训部(培训实施一部)主要实施省公司人力资源部下达的培训项目,质量评价部(培训实施二部)实施非人力资源部下达的培训项目。培训管理部、质量评价部(培训实施二部)和管理培训部(培训实施一部)三个部门的人员相对比较多,能够进行专业化分工,从而能够实施规范化的流程和标准化的文本来达成培训环节之间的协调,以此提高培训项目实施的工作效率(即采用标准化协调方式)。

在培训项目管理中,流程是所有培训业务运转的“脉络”和连接其他管理体系的主线。目前培训项目的流程见表1,中心共制订了23项流程,涉及一级流程1项、二级流程5项和三级流程17项。所涉及的制度规定是:《国家电网公司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办法》和《国家电网公司教育培训管理规定》《国家电网公司培训班管理办法》《国家电网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电网公司保密工作管理办法》《国家电网公司财务管理通则》,输入输出文本工具有35个。

总体而言,参考CMMI的流程能力分级标准,中心对培训项目管理的流程能力已经基本进入流程成熟度模型中的规范级能力水平,也就是说,流程已经规范化,拥有严格的管理措施,保障资源能够得到保障,权限结构清晰,员工可以参考流程执行任务。具体到中心的培训项目管理流程来说,中心培训项目的一级、二级、三级流程都已经被形成规范化的文本,并且编制规范的流程指引,尤其是中心的培训项目正在按照流程进行操作。但是,有些环节流程不够细化(例如培训项目需求调查与分析、培训策划),没有体现现实操作流程;流程存在一些细节性的问题,例如有些环节流程比较细(例如培训实施),但是实际并没有按流程来操作。中心在培训项目管理实际中积累了一系列好的文本模板,但是有些模板需要进一步改进和细化(如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需求分析报告、培训效果评估报告),有些需要增加文本(如开/结班主持词、培训调研访谈提纲)。并且,项目管理流程优化工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新的流程实行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又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培训项目“五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构建重在总结中心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细化流程和工作节点,改进和补充工具文本,并将这些要素体系化,实现流程从隐性到显性,从无形到有形。

3.培训项目“五位一体” 管理模式的构建

鉴于培训项目实施工作繁杂且细致,通常容易将培训实施各个环节视为多个独立的活动节点,本研究按照“整体构思,模块化研究”的思路,采用 “工作分解结构法”,对中心现行的培训项目实施流程、制度标准、表单文本进行全面梳理。首先构建流程全貌(即培训项目的一级流程环节),然后按照“工作分解结构法”层层分解到二级流程和三级流程(如图2所示),形成流程工作说明,将制度标准嵌入流程之中,优化和完善表单文本等工具包,并将制度标准、表单文本与管理流程环节进行匹配,导出关键节点的流程职责清单。基于工作流程、流程工作说明、制度标准、工具包、职责清单等管理要素,最终形成“以流程为主线,以流程工作说明和职责清单为两翼,以工作依据(制度、标准)为准则,以文本表格工具为监控手段”的培训项目“五位一体”管理模式。

培训项目流程体系设计以培训实施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为基础,系统梳理并设计培训项目实施的一级流程,并将细分的二级或三级流程逐层套进。其中,在一级流程中由培训项目需求调查与分析、培训项目策划、培训项目招标与外委合同管理、培训项目实施、培训项目评估、培训项目收尾6个前后衔接的环节组成完整过程,推动培训项目的实施。根据访谈内容,将中心已有具体操作的经验和做法融入二级流程,对二级流程中的关键节点细化形成三级流程,并对三级流程图各个节点中的工作任务进行解释说明,形成工作任务清单。

在培训项目管理流程的梳理过程中,逐步确定培训项目管理所涉及岗位的工作职责。该方法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以培训项目需求调查与分析环节的流程职责为例加以说明),横行表示具体职位,纵向表示流程中各个职位所涉及的具体职责,对每个流程进行分解,按流程时间或空间上发生的先后次序和所涉及的各职位依次填入表格中。然后,按照导出各职位的流程职责,并通过职责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中心培训项目“五位一体”管理模式的“六化”特色

遵循国家电网公司“五位一体”的核心理念,结合培训管理的内在规律,国网湖北省公司管培中心提出的基于“流程、工作说明、工作依据、培训职责、工具包”五位一体培训项目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色:

4.1管理流程化,流程清单化。培训项目“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强调培训项目是管理的对象,一切以培训项目为中心,梳理管理流程,形成流程图,并对关键节点按“工作分解结构法”的思路细化主要任务,形成主要任务清单,方便培训项目管理者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监控。

4.2工作制度化,表单规范化。培训项目“五位一体”管理模式以中心的培训项目为对象,梳理国家电网公司出台的相关管理制度、规定及办法,并按照一级流程环节列出本环节所涉及的具体规定,实现工作制度化。并且,采用“里程碑”方法规定各阶段的工作目标,优化、编制在流程的节点所用到的重要工作表单(以输出的表单作为里程碑),统一规范工具格式。

4.3职责边界化,工作指南化。培训项目“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将培训项目管理中流程各环节的职责整理提炼,动态导出以项目为导向的职位流程职责,实现中心的培训项目参与相关人员的职责与责任明确化,划清各参与人员的项目与非项目的职责边界。并且,最终以工作职责、工作依据、流程图、流程节点任务清单和输入输出工具包为基本元素,形成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培训项目管理工作指南》。

通过以上“六化”,中心培训项目的“流程、工作说明、工作依据、培训职责、工具包”五大管理元素实现了有效的自我融合,必将为中心的管理升级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姜伊翌.基于TQM 的培训项目管理体系构建[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0):146- 147.

[2] 凌允辉,牛树刚,王小平. 培训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2(3):49- 52.

[3] 李翠屏,陈亮宏,申邵文,齐晓宇.电力企业培训项目管理流程优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11):122- 124.

[4] 高天山,房晓云.电力企业培训项目开发管理解析[J].科技资讯,2014(28):113- 114.

[5] 钟玲.运输公司培训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4(1):108.

[6] 张力凡,杨洋.浅谈油田企业培训项目管理体系建设[J].科技与企业,2015(18):30.

[7] 马云风,张宏杰,王宇琦. 建设“五位一体”的培训学习体系[J].现代商业,2015(24):218- 219.

[8] 谢雯,杨小君,王涛,郭辉.开展创新管理,提升培训服务效能[J].中国电力教育, 2013(36):67- 70.

[9] 胡静.国网浙江电力培训中心:构建“五位一体”培训管理新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13(30):59- 61.

第11篇

【关键词】 企业 法律风险 防控 误区 新关注点

企业法律风险通常是指法律和法律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企业自身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后果的可能性。企业的法律风险从纵向讲,一方面与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企业自身规章制度的遵守和实施自上而下相衔接,另一方面,贯穿于企业设立、经营、管理、重组、终止的全过程。从横向讲,一方面与外部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相互关联,另一方面,与企业的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等相互交叉,一定条件下互为转化。防控法律风险是企业对法律风险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在思想、组织、人才、技术、制度等各个层面上全面系统的科学管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企业法律风险意识有了明显提高,随着《公司法》、《证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企业治理结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国家有关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一些大型企业对包括法律风险在内的企业风险的防控体系建设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当今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及企业自身运营状况的变化越来越快,情况越来越复杂,企业法律风险存在条件、表现的形式、负面后果的程度也变得更加复杂,这就需要企业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举措,更加审慎地探索和实践防控法律风险这一课题。

一、防控法律风险的几个误区

1、只要自己守法、守约就能防控法律风险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比较注重教育企业自身要学法、守法、守约,认为只要自身守法守约了,就没有法律风险了。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的法律不断颁布,各交易主体的守法、守约、诚信程度参差不齐,这就增加了来自外部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法律环境变化,不特定相关方的违法、违约、侵权等,所以防控法律风险仅凭“洁身自好”是不够的,应当内外兼治。

2、中小企业条件有限,难以防控法律风险

中小企业不像规模企业,有比较完备的组织架构并能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来防控法律风险,所以,一些企业认为自己规模不大,遭遇风险的几率相对较小,防控法律风险的主客观条件有限,有限的资金搞防控法律风险,不如去做广告,故防控不必为之,无力为之。其实,法律风险和其他风险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进入的行业大多是充分竞争的市场领域,他们不仅要与同行业的其他中小企业竞争,还面临着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相对成熟的大型企业的挤压。所以风险的有无、大小,并不一定取决于企业规模的大小。观念、制度、措施不到位,小企业同样会遭遇大风险。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但同样可以针对自身特点采取投入较小、操作方便、完善制度、加强监督等措施,不断提高自身的防控风险能力,如对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重要合同等除了作出合理的商业判断外,还可聘请律师等专业人士对该经营活动进行法律风险论证,对合同条款提出法律意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多咨询、多学习、勤探索,只要意识和措施到位,中小企业同样能防控法律风险。

3、只要和主要客户搞好关系就能避免法律风险

现代企业都是市场经济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企业与上下游的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一些企业只注重与上下游客户搞关系,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关系经济,没有必要为防控法律风险而劳神费力,故特别专注于对与之配套的大型企业、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等能为自己获得重大利益的企业领导、对接部门的负责人的“感情投入”,如请客送礼、利益输送、关联交易乃至违法行贿,这种非正当及违法手段本身就存在重大法律风险。而通过非正当及违法手段维系的关系,往往又容易因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付款结算、售后服务等问题引发法律纠纷乃至引发犯罪。一案爆发倒掉一批人、毁掉一批企业的惨景时有发生。

4、遇险止步、涉险撤步就能防控法律风险

当前市场环境、法律环境都比较复杂,企业要生存发展,要转型升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风险。面对风险,一些企业采取消极回避、止步不前的犹豫态度,从而不仅没有防控风险,反而阻碍了企业发展,其实风险虽然客观存在,但对于有准备者风险是可以化解或减小的。面对风险,我们应当依照法律和事实科学评判,在区分风险的性质、大小、轻重缓急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不轻言止步或退步,敢于在危机中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除了那些违反法律和合同的风险不能冒,对法律没有禁止的、不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而对企业自身有利的,要敢于创造条件化解风险,使企业免受损害。

5、只要聘请专业中介机构出具报告就能防控法律风险

最近发生了这样一起案件。经一家全国著名的企业协会介绍并牵头,由五家企业向江苏某金属材料公司以股权转让的方式进行战略投资,投资金额共计5000万元人民币,投资前先后由两家为业界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和一家国内著名律师事务所分别出具了财务、法律尽职调查报告,报告认为该被投资的目标公司经营状况、资产状况均良好,预计年利润达1.5亿元左右,2012年下半年可在境外上市。但当投资款陆续支付到位,投资者翘首以盼目标公司上市喜讯时,该目标公司因严重拖欠银行等债务已资不抵债而东窗事发,其全部资产被法院查封,全体投资者的投资过程前后历时仅数月,其全部投资打了水漂。这起事件警示企业:第一,专业机构出具报告依据的法律和事实不一定全面、真实、有效;第二,专业人员的工作也有可能疏漏;第三,对重大经营决策聘请专业中介机构出具意见、报告一般意义上讲虽是提防法律风险的措施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不必质疑的、绝对可靠的保证;第四,聘请专业机构时,应当在聘请合同中明确专业机构的法律责任,过错赔偿责任。

6、只要建立公司治理结构,按制度走流程,就能防控法律风险

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是规范企业、防控法律风险的基础条件之一,但认为只要公司的决策、经营管理、监督三权分立、重大事项按制度走流程就可以规避法律风险,这种想法是危险的:一是公司制度框架的建立,不等于有效运转,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二是防控法律风险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有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就万事大吉了,防控法律风险需要观念、立法、执法、制度、各岗位的责任、科学方法等各个层面上的配合协调;三是按制度走流程,如果没有每个流程上的执行者高度的责任感、熟练的专业能力,那么,即便有了公司治理结构,订立了规章制度,走了层层签字画押的流程,也是徒有形式。

二、当前防控法律风险几个新的关注点

1、国际市场变化,企业防控法律风险面临新挑战

(1)跨国经营风险大、代价高。近年来,我国企业以对外投资、基础设施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方式探索走出去的跨国经营战略,由于不熟悉外部法律环境,缺乏实践经验,所以面临风险大、代价高的处境。有的大型承包工程和大批劳务输出因所在国政局变化被迫停建和撤离。如利比亚大撤离事件、中电集团投资的中缅合作水电项目被搁置事件。2004年以来中国共有14家企业在海外发生巨额亏损达950.5亿元,截至2012年上半年,我国在海外投资设立约18000家企业,其中三分之一已告失败。

(2)“两反一保”的风险持续增加。在世界各国普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我国企业不断遭受反倾销、反补贴、特别保障措施的调查和争端。据商务部网站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2年9月10日至14日就发生了“欧盟对华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欧盟决定继续对华文件夹金属件征收反倾销税”、“阿根廷对中国进口单相交流发电机征收反倾销税”、“美国际贸易委员会公布我输美纯镁反倾销日落复审仲裁(认定我征收反倾销税再延长5年)”等四起案件,与反倾销反补贴相比,“特保”措施的门槛低、弹性大、易实施,只要进口国认为来自中国的产品对其造成“市场扰乱”即可能启动“特保”措施,对我出口产品采取撤销、减让或限制进口。这种商业风险最终会转化为法律风险,有些案件已成为法律纠纷进入争端处理机制。

(3)外贸应收款凸现。违约率提高导致国内出口企业的货款被“国外老赖”拖欠,乃至无法收回。此类事件有的已从经营风险转化为法律纠纷。导致上述法律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国际政治形势变化,有些国家地区政局动荡,无法保障跨国经营的正常开展;二是国际市场变化,一些国家地区经济不景气,市场消费能力和进口方的偿付能力持续下降;三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规则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尚有差距,对一些国家和地区利用“特保”、反倾销等规则随意挑起的争端,思想准备不充分;四是对交易合作对方国家地区的法律环境了解不充分,防范不及时;五是对交易合作对方企业的诚信度及履约能力不能充分掌握,有的企业又不事先采用“信保”等措施;六是在防控风险方面对交易合作合同等法律文本的订立和履行不到位。

2、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和转型,企业防控法律风险面临新的压力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相当程度上是依赖“透支资源”、“透支环境”、“人口红利”维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当前,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已成为关系全局的战略选择,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公布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这些措施的逐步实施,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将使得企业压力加重,法律风险增大,主要表现在:第一,各级政府执行国家对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的调控,使得社会总需求扩张速度放缓、相关行业投资放缓、交易量减少,有的企业被迫转行乃至关闭;第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制约了地方投融资能力,使得相关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第三,节能减排,对经济增长质量提出新要求,制约了粗放型增长,使得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面临严峻挑战;第四,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提高了经济增长成本,将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亏损增加。

3、新的商业模式和信息技术背景下,企业防控法律风险面临新的课题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生产、销售、服务等商业模式竞争力日趋下降,而商业模式的创新已成为新世纪企业生存、发展和企业间激烈竞争的核心关键。在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有效防控法律风险,这是企业无法回避的新课题。

(1)商业模式的创新之路是企业防控法律风险的探索之路。企业尝试和实践新的商业模式,本身就需要反复实践和探索,有探索就有风险。新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交易方式、盈利方式等新商业模式下各个环节的运营将伴随着与市场环境不协调、与上下交易链不衔接、与企业自身能力不匹配、与客户资源不融合而产生新的法律风险,所以,商业模式创新之路不是平坦之路,而是风险之路,企业防控法律风险,应贯穿于商业模式设计、论证、运营、控制的全过程。

(2)新的商业模式伴随着新的违规违法风险。法律法规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立法立规的步伐也在加快。近年来,我国在跨国经营、资本运作、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仓储物流、连锁经营、著作权、商标、专利的保护、公司企业犯罪等领域陆续颁布了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而新法新规的颁布实施,一方面维护了新的商业模式健康运营和发展;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企业遵规守法的不平衡性和不适应性,而产生了新的违规违法风险。有的因不认真学习而盲目违规导致纠纷发生、有的因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新规而遭受处罚、有的明知违规而轻信能逃避制裁而造成损害、有的严重违法而构成犯罪。所以在新的商业模式下,企业应具有防控新的违规违法风险的警觉和措施。

(3)新的商业模式下企业法律风险的新特点。第一,风险类别更具新颖性,除了前述的跨国经营失败率高,“两反一保”凸现等新的涉外风险外,电子商务中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广告误导或滥用等都会产生新类型的风险和纠纷;第二,新商业模式下的企业在新技术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运营,其法律风险更具技术含量,如我国每年受理了3万多起知识产权案件,其中四分之一为以网络为载体的著作权侵权纠纷;第三,立法立规的进程滞后于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得许多新的商业模式运营在法律不健全的轨道上,导致企业在对商业模式的战略规划、个性设计、实施经营时面临的法律风险更具不确定性;第四,新的商业模式使企业面对的市场和各交易主体更复杂、消费群体更广泛,所以法律风险一旦转化为纠纷或其他负面后果,其危害性就更大。如大型品牌企业的一个连锁店出问题,会影响到整个品牌企业的生存发展。

三、当前企业防控法律风险的几点建议

防控法律风险也应与时俱进,面对当下和今后的内外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要不断转变观念、方法和策略,增强信心,在实践中不断优化防控法律风险的实际效果。

1、意识上从要我防向我要防转变

企业防控法律风险贵在自觉性和主动性。当前,要我防的被动消极意识在一些企业和员工中仍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如法律规定了公司设立条件、治理架构等,若没有符合法律规定的申报材料就无法通过注册、登记;国企受上级文件规定制约,若不做一些表面文章就无法应对上级检查;民企或外企的管理者和员工听老板话,按老板指令办就能保住饭碗。所以企业要通过教育培训、制规定责、考核奖惩等综合治理的方法使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员工从消极被动的要我防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防。

2、方法上从学习借鉴向自主创新转变

企业作为市场中的单一个体,因其所处行业、产品和服务,采用的商业模式、运营过程中与相关主体的构成的法律关系、面临的内外法律环境等因素,与其他企业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差异。企业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在消化吸收外部经验为我所用过程中逐步转变为自主创新,使企业防控法律风险的方法更贴近当下形势、更符合市场规律、更适合企业发展战略、更能适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每一阶段、每一重大决策的实际。这是企业防控法律风险需要不断思考的。

3、防控法律风险“信心比黄金更贵重”

风险处处在,时时在,经营企业就是经营风险,当前,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环境,防控法律风险“信心比黄金更贵重”。信心来自于科学的思维方法,理论上的清醒自觉,对复杂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手中有管理风险的“金刚钻”。

(1)要有敢于直面风险的信心。防控法律风险,要像人类面对困难、麻烦、危机一样,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略和勇气。2012年10月8日美国国会情报委员会打着国家安全牌对我华为、中兴两公司以莫须有威胁美安全发表歧视排斥报告。10月10日我国发改委就公布了十六个获批的对海外投资项目。这一举动,十分明确地表明了中国企业勇敢地走向充满风险和阻力的跨国经营之路的信心。当前,作为现代企业的领导、管理者面对企业生存发展中的法律风险,克服困难的信心不能丢、战胜风险的信心不能丢、勇攀企业发展高峰的信心不能丢。

(2)要有善于管控风险的自信。要敢于直面风险,若没有善于管控风险的自信,企业防控法律风险仍将半途而废。善于管控风险的自信源自于管控风险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源于企业防控法律风险在机制、技术、人才、体系建设上综合实力的积累。有了管控风险的自信,一方面可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当企业运营或实施某一法律行为时,对能够或已经预估到的法律风险,通过尽职调查、方案设计、商务和技术谈判、合同条款约定等工作进行前期防范,使法律风险事件少发生或不发生;另一方面,可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风险事件发生时,在不危及企业战略目标和具体经营目的实现的前提下可转移或保留风险。如买卖合同中因卖方违约迟延交付标的物、建设施工合同施工方违约工期迟延,只要上述迟延还能补救,尚未危及合同目的的实现,而解除合同对合同双方的风险会更大,那么买方或建设方可保留对方迟延履行的法律风险继续履行,待合同履行终结时再“秋后算账”,以挽回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

(3)要有防控风险为企业获得机遇、创造价值的信心。企业防控法律风险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技术,使企业在风险中不断成长发展。与勇于面对风险、善于管控风险的信心相比,在防控风险中让企业获得更多的机遇和增值,这是对防控法律风险更高层面上的优化,体现了风险管控者驾驭风险的信心和能力的再升华。事实也是如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遇的法律风险往往是与机遇并存的,有些风险管控合理是可以转化为机遇的,这是企业逆境生存的DNA。如电子产业巨头韩国三星公司,上世纪末金融危机发生时,负债高达190亿美元,接近净资产的3倍,三星面临破产的风险,但三星把危机变成机遇,到2007年创造了销售额1060亿美元的神话,领跑世界电子产业。企业防控法律风险过程中依靠信心和智慧为企业创造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优化企业防控法律风险体系建设为企业创造价值铺平道路,打好基础。如对企业组织架构中股东关系、“三会”的权力分配进行优化的法律设计,对企业制度建设、人才管理、合同管理等进行规范。二是针对具体的法律行为为企业增值创造条件。如设备采购合同中,除设定严格的质量条款外,还可约定售后服务、零配件供应的优惠价格,从降低企业支出成本的角度获得增值;软件或技术服务合同中设定软件升级或技术更新时购买方可优先以优惠价(或无偿)获得;企业并购合同中除了保证收购的资产或股权物有所值外,还可将被收购企业的重要人才、客户渠道作为并购条件,为并购方创造更多价值储备条件。

第12篇

目前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越来越快,在农民全部收入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是上世纪末期农民收入出现增长缓慢困难以来,农村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最大亮点,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统计资料显示,1996、1999、2002和200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分别为450.84、630.26、840.22、和1175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则为23.4%、28.5%、33.9%和36.1%,呈逐年上升趋势。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2001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为771.90元,比上年增加69.2元,增长11.0%,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约为50%;200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1175元,比上年增加176.54元,增长17.7%,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55.5%。

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越来越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现象,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制约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因素在现实中还客观存在,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就业仍有不少困难

1.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慢。农村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但仍不合理,适应不了市场发展变化的需求。许多地方在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只注重第一产业的调整,对发展第二、第三产业重视不够或缺少有效措施,农业结构调整只注重量的扩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因而农民在加工方面增值增收的不多,从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项目)产品、品种增收的不多,从提高技术含量增收的不多。

2.向乡镇企业转移受阻。在本地乡镇企业中获得劳动报酬是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一个重要来源。但随着经济短缺时代的结束,低技术含量、低资本构成的乡镇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日益滞销,乡镇企业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萎缩,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随之减弱。

3.进城务工受到限制。进城务工所获得是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因城乡分割得二元户籍制度人为地将城乡经济割裂开来,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虽然近年来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是由户籍制度衍生出的如住房、劳动、人事、教育等方面的许多方面的许多不平等制度及歧视农民就业的政策依然根深蒂固。

(二)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被拖欠克扣现象比较严重

1.农民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增长缓慢。据国务院研究室的调查,农民工的月工资均比较低,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元之间,而且增长缓慢。以广东省为例,与珠江三角洲年均20%多的GDP增速相比,农民工的工资近十几年来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最近12年来,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仅增长了68元,而从1980年到2004年,我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由人均762元增加到了2004年的16024元。

2.工资被克扣和拖欠现象比较突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近日完成的《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保护问题》的调研报告显示:一些行业存在比较严重的变相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少数企业欠薪逃匿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多数农民工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工资却不能正常足额领取。更为严重的是,在东南沿海个别地区的部分私营企业,企业主将农民工工资据为己有并携款潜逃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农民整体素质低和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制约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农民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低,缺乏技能,因而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据调查,在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占21%,培训的内容大多限于农、林、牧、渔知识,内容简单,对农民外出就业帮助不大。由于农民整体素质低,即使他们能够转移出去,大部分所从事的是工作环境差、工资低、劳动保护设施不健全的体力劳动。

大部分农民外出就业以自发和亲友介绍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比较大。用工信息、劳动力价位等一些外出务工者十分关注的信息不及时,致使一些外出务工者让个别街头广告欺骗,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难度。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还存在一些误区,往往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社会公平;重视招商引资及对投资者的保护,而轻视对就业者的保护;重视对农民工的监管和收费,轻视对农民工的服务等,使劳动力市场监管出现缺位,对企业侵犯农民工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四)农村土地流转与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完善,束缚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手脚”

土地使是当前农民最基本生活的保障。由于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土地使用权未能实现商品化,农民还不能完全支配及自由处置如出租、抵押、入股、转让等土地使用权。这既不利于“剪断”农民工对土地的依赖,事实上也成了对农民脱离土地的束缚。

另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农民享受不到应有的保障,影响了他们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如农民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工在城市中很难享受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以致农民工成为城市中的“边缘人”,普遍缺乏安全感,直接影响了他们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基本对策

(一) 发展城乡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与增收渠道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发挥资源特色。要搞好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以区域特色产业开发为重点,调整优化结构和区域布局,在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同时,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区域产业带和产业群。

2.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发展乡镇企业是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加快技术进步、体制和机制创新,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引导农村集体企业改制成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新办中小型乡镇企业,要加强创业扶持和服务。

3.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要进一步突破传统理论,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从产业升级的要求出发,配合政府政策导向,鼓励大力增加第三产业投资,按照市场规律,促进农村旅游、商业、文化娱乐、饮食和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产业繁荣与发展。

4、鼓励发展城市中小企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城市中小企业一直是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主战场。发展中小企业的重点是政府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有效激活各种民间投资主体,鼓励和促进各种所有制性质中小企业发展。

(二) 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调整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在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一般维持在3/4,而我国工资占增加值的比例目前仅为25%,应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工资指导线、最低工资标准等引导企业提高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政府要定期开展农民工工资水平、人工成本、劳动生产率、物价指数等方面情况的调查分析,为建立农民工工资调整机制、促进农民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等,引导用人单位合理调整各层次劳动岗位农民工的工资水平。

2.贯彻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施行办法》,鼓励劳资双方就企业的内部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为保证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顺利推行,逐步提高工资水平,维护职工利益,各地劳动行政部门应每年公布一次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提供参考依据。

3.规范劳动关系,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维护农民工权益。彻底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职工工种限制及不合理的歧视性规定,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顺畅流动;继续深化户籍改革让农民工在住房、就业、保险、医疗、子女入学诸方面享受市民待遇;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协调,逐渐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

4.在各类企业中组建和完善工会组织,积极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以工会的集体力量来制约企业的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工会集体力量,使职工在和业主的利益博弈中争取有利地位,提高工资报酬。

5.对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进行整治,确保农民工能按时足额领取到工资。国家应指导、推动各地逐步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对违法企业依法严惩,还可以向社会曝光。

(三)推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制度改革,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

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途径。发展农村教育的重点一是实施农村教育基础建设工程,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投入,对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进行全面更新改造,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学条件。二是实施九年免费教育工程,逐步将过去由农民承担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学费变为国家统一支付,使农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平等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机制。应采取政府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依法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逐步建立以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为重点,以素质培训和岗位培训并重,以职业培训与扩大就业相结合,高中低各层次培训相配套的培训模式,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扩大就业领域。

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实施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大农村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实施力度,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为农民顺畅转移就业创造条件

首先,完善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和服务机制,通过制定中长期转移劳动力的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作,加强区域劳务协作和疏导工作。其次,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减少盲目流动可能带来的损失。

(五)完善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制度,为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