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0 08:34: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企业财税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税政策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但是由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所以说各个地区的政税补贴政策以及发挥的作用也应该视各地区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并且完善了黑龙江省支持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财税政策的徐径。
1 完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1.1 从税收实体法上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优惠
1.1.1 在科技创新的个人所得税方面,鼓励且激励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中从事科技创新及技术研发的工作人员以及技术入股的个人,获得的股息收益免征个人所得税;对科研究人员所得的各种科研究成果奖金或津贴免征个人所得锐,通过这几方面来鼓励和激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
1.1.2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优惠及实惠。征收低税率的中小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根据中小微型企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应当对高科技型的中小微型企业的税率适当降低;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科技研发以及设备的更新,可以适当把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进行缩短,使其加速折旧,以此来刺激中小企业在科研方面的发展和创新。可以允许中小企业预支一定数目的宣传费和广告费等,从而节约成本。再就是允许其它企业减免从投资中小企业应纳税中获得的利润,加快中小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扩大企业规模。
1.2 从税收程序上对中小企业适度照顾
1.2.1 税务征收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并且引导税务。中小企业与国家大企业不同,它们的财务管理与纳税意识相对来说比较淡漠,关于税收方面的知识也相对较少。所以说要想解决中小企业财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应该针对中小企业现有状况来不断创新和改革征管模式。对于有能力申报但是对于建账建制比较困难的中小企业,“专户管理”的模式相对比较适合,就是派专门人员定点稽查、定额、定期征收的财税管理模式。
1.2.2 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和服务。财税管理部门不但要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也要经常调查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然后根据中小企业的税源变化来想方设法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也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类别和方式,分类管理,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政策和税收政策,使管理和服务充分结合,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再提高中小企业的税收率。
2 加大对中小企业财政补贴的力度
2.1 扩大财政补贴范围 不管是中央或地方财政,都非常支持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这种支持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支持方式。直接财政投入的支持方式称之为直接支持;采用税收激励以及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称之为间接支持。以黑龙江为例,除了财政补贴中小企业这一方面,还应考虑到以下方面:
2.1.1 创业投资的补贴力度要加大。以资金补贴的形式去援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资金在创新投资市场的投放比例,这种资金扶持政策不仅可以对民间投资方向起到导向作用,又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问题。
2.1.2 加大扶持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的财政补贴力度。据调查显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方面还有一定的缺点,其中融资困难就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大问题,而目前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效果明显的方法便是政府政策性地出资扶持。首先,财政补贴可以降低风险机制,地方的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来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勇于创业和科研创新;其次,在筹建时对政府出资建立的信用担保采用一次性资金支持的方式。
2.2 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多种财政补贴专项基金 尽快把中小企业的发展基金落到实处,将各个部门和领域的专项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管理让每笔资金的支出都有据可查,做到专款专用。基金预算不仅在国家中央部门设立,地方上在政府预算时,更应该针对本地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步来综合考虑,设定发展基金,加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
2.2.1 中小企业研发基金可以利用财政补贴来完成。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与进步都是与技术密切相关的,但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可利用的研发资金却是少之又少。那么要想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设立研发基金,就应该由地方和中央政府按照合适的比例共同来完成,通过制定中小企业的创新规化等来实现此基金项目的补贴。
2.2.2 利用财政补贴资金设立专门的贷款担保基金。所谓贷款担保基金,就是指当贷款人的贷款不能按期履行时,责任由财政补贴来承担。因为中小企业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经常会满足不了企业对资金的需要,所以说政府建立健全一项财政补贴基金,不能及时贷到款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补贴基金贷款。
3 通过财政贴息让中小企业得到更多实惠
3.1 拓宽中小企业财政贴息的范围 中小企业财政贴息的范围要进一步进行拓宽,也可以将财政贴息政策涉及到特色产业以及部分农业产业中,不仅仅把财政贴息固定在上面所说的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这个框架内。这样把还没有涉及到的中小企业也包括在财政贴息的范围内,尽量让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享受到实惠。
3.2 通过财政贴息提升中小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目前的市场中,中小企业的产品较大型企业的产品还没有竞争优势,通过财政贴息的改革政策从而使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让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合作项目中运用财政贴息。与龙头大企业具有合作关系的中小型企业要给予重点支持,将财政贴息着重应用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科研立项当中来。让财政贴息延伸到中小企业的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升级中去。对于绿色产品、节能环保以及信息网络等新兴产品的新技术的改造及科研开发项目,要适当给予重点支持,使中小企业的主导性产品向附加值高的趋势发展。
4 用财政力量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援助
4.1 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 针对黑龙江省中小企业现状,建议还是要坚持以政策性信用担保为主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向,加快帮助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的步伐——财政持续的出资更有利于保证信用担保机构的持续稳定经营。
政府的财政资金要专项专用,担保机构的资金一定要保证充足到位,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可以从财政预算中首先入手。综上可以通过三个途径为担保机构补充资金,确定中小企业资金的顺利到位。①可以学习日本政府,每年的财政部门做好预算列支,在预算中单独列支一定量的资金主要用于保证担保机构资金的充足,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②为担保机构扩充资金还可以采用实物的形式。③利用周转金来为担保机构护充担保资金,所谓周转金即是财政回收的周转金。
4.2 直接实施财政投融资政策 在黑龙江省财政支持下,开展联合担保、金融座谈会、银企对接会等多种形式,为中小企业与相关组织机构搭建合作的平台。运用财政资金组建专门的投资公司,专门投资于黑龙江省符合国家产业规划的中小企业;对于那些需要重点扶持行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在黑龙江省经济较欠发达地区,组建的投资公司可以直接投资,这样,为中小企业的整体长远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当然,通过财政政策的倾斜,能为中小企业带来大广阔的发展机遇,加之中小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黑龙江省的中小企业必定迎来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庆云,杨志银.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税收政策对我国法人启示[J].中小企业研究,2009(17):19-20.
[2]梁星,张玺尧.中小企业税收政策与税收征管问题的探讨[J].税务研究,2007(09):34-36.
[3]张鑫.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经济学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6-17.
[4]郭帅.金融危机视野下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问题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3):49-53.
(一)我国中小企业因为会计核算体系不健全而导致的税务管理问题我国中小企业一般都是由个人独资或者几个合伙而建立起来的企业。因此,中小企业一般而言管理成本都相对较低,高层也不会花很多的精力对其公司进行管理。而相对则是较为关注企业的销售情况,所以销售力度和量度都上去了,企业的利润自然就水涨船高。而在面对税收征缴问题上时,企业又会压缩会计核算体系。一些常用的手法就会在此时得到发挥,再加上平时企业不重视对内部会计活动进行管理,就给企业造成了缺乏纳税依据的结果。这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不合法的税务管理等问题之一。
(二)中小企业中高层税务管理的意识薄弱
我国的中小企业中高层对于自身企业的税务管理意识一直表现不够积极。这恰恰是由于缺乏对中小企业中高层关于税务方面的教育宣传不到位。中高层的纳税意识实际上也是反映了其管理观念的一项指标。中小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往往因为税务管理意识薄弱,导致了企业的管理出现诸多的漏洞以及为企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众多的隐患。而另一个关于中高层管理者忽视纳税的原因就在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自身管理水平不是很高,没有明确的企业发展目标和税务筹划手段,也没有较大的资金引进此方面的人才或者聘请相关的服务机构量身定做适合自身企业的税务管理计划。而这不可避免的造成企业经营管理者盲目的进行避税。
(三)财务人员多数成为税务管理的替罪羊
财务跟税务一直以来都是息息相关的,这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财务会计活动的一个重要体现即为实现企业的税务缴纳。而税务管理也是通过财务会计的活动才能够得以现实。包括企业的向税务机构如期缴纳税款等。但税务并不仅仅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原因有两个:其一,企业的税务贯穿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开始建立要缴纳一些印花税到最后缴纳的所得税,整个过程都有企业的所有人员参与。其二,财务会计人员在中小企业仅仅起到的是基本的核算与监督作用。这是由于中下企业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成本较小,所以财务会计人员的地位并不高。所以说,中小企业的税务管理实际上并不是财务会计人员的事,而是整个企业特别是在中高层管理者之间的事。
二、对加强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逐步健全中小企业的会计体系及建立专门的税务管理职能部门
《会计法》以及《企业会计准则》是对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所以我国的中小企业也应该根据以上法律法规如实做好会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健全相关的会计核算体系。企业应该严格的按照相关的会计准则的规定来进行会计账簿的设置,会计科目的核算以及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如实的反应企业的会计活动,以此为基础为企业的税务管理提供啊客观可靠的会计资料。
(二)加强中小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税务管理意识及强化其日常税务管理工作
我国中小型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得到税务培训的机会是比较少的。所以要使他们加强对税务管理意识就必须加强其关于税收方面的宣传教育。相关税务部门应该免费无偿的给中小企业的管理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教育培训。之后再从中小企业管理者自身出发,结合一些现实经济市场中一些生动的例子,营造中小企业税务管理的良好氛围。另一面,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还应该加强企业的日常税务管理工作。
(三)明确财务人员职能及提供企业的税务管理效率
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市财税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财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年财税工作,分析研判当前财政经济形势,安排部署2012年财税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全面总结,客观评价,正确把握财税发展的重心和方向
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3.8亿元,增长17.2%;工业增加值156亿元,增长3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5.3亿元,增长3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51元,分别增长18%和18.5%。财政税收作为经济发展成果的直接反映,也实现了新的增长。总体上看,财税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成绩:
(一)增收速度持续加快。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9.33亿元,增长30.95%;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4.27亿元,增长40.41%,其中地方税收收入11.24亿元,非税收入3.03亿元。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均高于上年。乡镇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市10个乡镇完成财政总收入9亿元,增幅达31%。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集中反映了全市调结构、促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财税部门和各地齐抓共管、聚财增收的成效。
(二)争取力度不断加大。年,全市共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3.3亿元,比上年增加3.8亿元,增长40%,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6.1亿元、专项转移支付7.2亿元。对上争取资金占全年收入总额的48.2%,接近于全年一般预算收入。财政部门充分发挥部门优势,自觉履责,敢争敢要,为我市争取了大量发展和建设资金。
(三)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一是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年,全市投入6.15亿元用于工业园区建设,投放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2亿元,通过落实政策向企业减税让利1.32亿元。二是有力支持了农业农村建设。全市整合投入3735万元推进高效标准茶园建设,投入3092万元实施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落实财政资金798万元加快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兑现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583万元,发放涉农补贴资金2094万元。三是有力保障了重点支出需求。全市教育支出和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分别达9.53%和1.95%;农业、政法、计划生育等其他法定支出也得到有力保障,同时加大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及住房保障投入。
(四)财政改革纵深推进。财税部门探索建立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机制,初步形成绩效目标管理、运行跟踪监控、评价实施管理、反馈应用管理四位一体的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劳动就业培训资金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国税建立完善了税源专业化团队管理、分局内部分岗管理和纳税人分类管理、专班评估、分局评估的专业化管理机制。地税探索建立了集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三化”一体的行业税收管理新模式。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建立运行,我市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算帐和综合改革的做法在全省财政系统得到推广。市乡两级财政监督网络初步建成,政府采购领域不断延伸,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实行全面公开,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五)财政服务全面延伸。财税服务制度进一步健全,财政“三制服务”体系全面深化;国税业务衔接督办制、纳税服务风险预警制和纳税服务承诺制等服务制度不断完善;地税“前台受理、内部流转、一窗出件”的标准化办税服务模式高效运行。财税职能服务进一步强化,财政部门通过企业效益月报表为全市企业把脉问诊,并积极为企业协调争取出口退税政策;国税对纳税人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在重点行业建立纳税服务手册,对小规模纳税人开展财务集中培训,偏远个体户实行上门服务;地税深入开展“大企业直通车”活动,建立定期走访和回访制度,并对网吧、旅店等服务行业实行公开评税。
总结年财税工作,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广大财税干部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积极作为的结果,也是全市各地各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财税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慰问,向支持关心财税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财税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税收结构不合理。年,国税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9亿元,占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9%,国税一般预算收入对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贡献率偏小,国税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低于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32.01个百分点。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集中在地税收入和非税收入上,主流税种结构不尽合理。二是税收入库不均衡。从分月情况来看,财政总收入从元月份的同比增长51.13%,逐渐回落到年末的30.95%,最低值9月份达21.09%,财政总收入起伏回落较大,税收不是均衡入库。三是税源增长不持续。一次性税收所占比重较高,一次性税收占全市入库税收总额达60%以上,税收实现科学征收、应收尽收仍有差距。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二、要着眼大局,审时度势,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财税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做好财税工作,首先必须认清大局,尤其要看清当前的宏观发展形势,深入洞悉财政经济运行的深层次矛盾,认真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从全省发展态势来看,我们承受的压力空前巨大。今年元月我市财政收入没有“开门红”,财政总收入同比下降19.05%、一般预算收入仅增长1.27%。2月全市财政收入虽有所好转,但形势仍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度掉档。1-2月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47亿元,占年度考核目标的12.86%,掉进度3.8个百分点;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75亿元,占年度考核目标的13.74%,掉进度2.9个百分点。二是增速低缓。今年1-2月,我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分别为11.63%和37.99%,财政总收入增幅较全省平均增幅低4.2个百分点,较昌平均增幅低13.2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虽然高于全省和昌平均增幅,但还是处于较低水平,2月全省有10个县市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在100%以上,增幅最高的武穴市达205%。大冶、夷陵、枝江、当阳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均高于我市。三是排位靠后。1-2月,我市财政总收入排名全省第12位、昌第3位,一般预算收入排名全省第8位、昌第2位。夷陵区和大冶市财政总收入分别位列全省第2位和第3位,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位列第4位和第6位;枝江市财政总收入已超过我市,排名昌第2位。可以说,我们的压力前所未有,而我们提出要在2013年冲进全国百强。全国百强评比的各项指标均以上一年度的数据为基础,也就是说2012年的发展成果将直接决定我们是否能在2013年冲进全国百强。一般预算收入是全国百强县市评比的一项硬指标,从当前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比较,20亿元的一般预算收入目标是跨入百强方阵的铁门槛。大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如果我们稍有疏忽,便会错失发展良机,便会与全国百强失之交臂。今年的财税工作必须放在挺进全国百强这个大局下来谋划、来部署、来推动。
从财税工作自身来看,我们面临的挑战十分艰巨。一是税收减收因素增多,财政增收压力加大。首先,中央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以及国家严格控制土地开发,限制房地产业发展,这些因素都将对我市财政收入产生减收影响;其次,我市当前正处于财源培育期,财政对企业的支持投入较多,企业对财政的反哺作用还未显现,近年来的新建项目大部分还处于免税减税期,税收贡献率还比较有限,新的税收增长点和骨干税源还处于成长期;另外,我市去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基数较高,今年财政收入要保持较高增幅,难度加大。二是刚性支出不断攀高,财政保障任务艰巨。从支出上来看,今年保民生、促发展、抓改革的任务繁重,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法定支出刚性增长、上级资金配套落实等全部需要财政提供保障,2012年全市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将接近15亿元,占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超过70%;兑现企业优惠政策等相关投入也将达6个亿,增支约1.5亿元。另外,一级路、国通、地方债等项目还本付息今年将集中进入高峰期,债务风险集中凸现,偿债压力巨大。三是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不高,财税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近年来,财税部门虽然在提升财政管理和税收征管水平上做了较多的有益探索,但还是同当前的发展形势和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财政支出绩效亟待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总体上较为粗放,绩效评价体系应用没有全面推开;财政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效果还不够理想,资金监管漏洞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财税科学化、精细化、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困难和不足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将十分艰巨。
从各方面有利因素来看,我们要坚定信心不动摇。一是国家宏观政策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今年国家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税政策将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减半征收优惠政策;积极扩大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负担;财政支出将重点向基层、农村、困难群众等薄弱环节和民生领域倾斜;财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调节信贷供给,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今年2月24日,央行已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一次性释放约4000亿元资金,国家适量放松货币信贷的趋势明显。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和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将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有利于我们对上争取。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县域发展排头兵,激励大冶、等率先冲刺全国百强。”这项决策部署将给我市带来发展的难得机遇,有利于我们更大程度地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最近,省政协对我市冲刺全国百强作了专题调研,积极为我们冲刺百强出谋划策,省里还有其他很多部门也给了我们很大支持。同时,我们已请求昌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率先进入全国百强,昌市直部门也正在拟定具体方案,省、昌市的支持帮助给我们增添了发展底气。三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干劲很好地展示了我们必胜的信心。1-2月我市已确定招商引资项目68个,协议总投资159.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6.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5亿元,同比增长130.5%。新增项目、方园光伏产业园二期项目、中船重工工业园项目等建设如火如荼,各乡镇招商引资也来势较好,目前全市还有52个项目等待落地。
总的来看,今年我们面临的财政经济形势依然十分复杂。各地各部门尤其是财税部门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更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埋头苦干,推动财税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三、要突出重点,奋力攻坚,扎实做好财税各项工作
2012年是我市全力以赴冲刺全国百强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深化之年。做好今年的财税工作,对冲百强、促转型、调结构、增财源、惠民生都至关重要。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创新思路举措,加快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推进财税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紧紧围绕转型主线,着力培植壮大财源。一是要推进产业升级。要加大技术改造、名优产品等奖励力度,落实好增值税转型、高新技术优惠、贷款贴息等财税政策,支持传统工业改造升级,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支持“4511”企业培优壮强亿元工程实施;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对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支持力度,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集中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要迅速启动陆城中小企业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高坝洲高端装备制造园建设,采取先征后转的方式,加快设施配套,尽快促成一批重大项目落地。二是要促进统筹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完善财税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积极支持小城镇、中心村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大力加强园区建设,把各类工业园区作为培植壮大财源的主阵地,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产业集聚引导激励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和重点产业加速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利用效率和投资强度,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为高端、高质、高效产业聚集区。要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各乡镇要抓住当前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有利时机,结合实际,因地制,突出特色,确定主攻方向,壮大支柱产业,进一步提高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三是要实现多元投入。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王晓东在全省财政税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当前体制下,跑部进钱至关重要,既要勤跑又要善跑”。今后我们对市直部门“向上跑”要进行考核,既要加大跑的力度又要提高跑的水平和效果。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等有利机遇,全力争取中央、省级投资,并保持投资一定规模增长。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各地比较优势,引进和新上一批有利于加快转型,有利于财税增收的大项目、好项目。要强化资源整合,按照优化配置、集约投放、高效利用的原则,积极整合各类国有资源、政府资产、财政资金,实现资源向资产、资产向资金的转化。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拓宽筹资渠道,创新扶持手段,采取财政贴息、奖励、参股、提供“过桥资金”和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吸纳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转型发展,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大财源格局。
(二)牢牢把握增收节支主题,着力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一是要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沟通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纵横结合,上下联动,形成征收工作合力。国税、地税要加强协作,大力推进共享实体办税服务厅、共建网上办税服务厅、互相委托代征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税,加强纳税服务平台建设,最大限度方便纳税人纳税。二是要完善收入征管机制。要围绕提高收入征管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创新完善各项机制。首先要完善护税协税机制,税收征收人人有责,各部门各单位及其干部职工都有护税协税的职责,企业也要照章纳税。今年我们将启动税务稽查机制,采取从外地聘请中介机构等形式,加大企业税收稽查力度,并与部门、单位的工作经费挂钩,定期算账兑现。既要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种的税收征管,又要加强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地方小税的税收征管,促进依法治税管费,确保应收尽收。同时,要坚决防止越权减免税,严禁虚收空转,不收过头税,进一步提升收入征管质量。三是要加大支出管控力度。一方面,要强化预算管理,确保支出“用得对”。要提高财政分配的科学性,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要加强专项资金的整合和管理,逐项制定具体可行的管理办法,确保专款专用。另一方面,要厉行节约,确保支出“用得省”。当前我们正是爬坡过坎时期,尤其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要严格执行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建立严格规范的预算调整审批制度,坚决杜绝先斩后奏、超预算花钱的现象。同时,要加快预算支出进度,对必须安排的支出,尤其是用于支持发展的生产性资金,要尽量早安排、早下达、早见效。
(三)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方向,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健全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按照“三个重点、三个确保”的要求,推动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二是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要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切实增加预算内教育投入,努力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确保全市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上级规定要求;要合理安排各项教育支出,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定额、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和各类助学金标准,扩大学生受益面;要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加快推进农村幼儿园建设,尽快改变学前教育发展滞后的局面。三是继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要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提高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年人均不低于240元,进一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全面推进村级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实施以奖代补加快推进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四是继续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投入。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新农保和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救济体系,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和优抚救济对象补助标准,建立残疾人、孤儿、孤老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要支持扩大就业,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就业培训和全民创业帮扶力度,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农村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五是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要积极对上争取,落实建设配套资金,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投入,扎实推进廉租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
关键词:财政金融;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为更好服务于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不断深化。在经济管理层面,降低企业职能审批门槛;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中小企业税负压力;提升金融市场活力等方面的政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就目前改革深度来看,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仍有待进一步深化,提升政府有关部门的财税管理水平。
一、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有关理论概述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指的是银行与相关资金合作社,还有保险业,除了工业性的经济行为外,其他的与经济相关的都是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如今,我们已经进入金融时代、金融社会,因此,金融无处不在,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金融学涉及的范畴、分支和內容非常地广泛,如货币、证券、保险、银行、衍生证券、资本市场、投资理财、各种基金、国际收支、风险管理、地产金融、贸易金融、财政管理、外汇管理等。
二、我国财税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财政金融发展现状
2016年,我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其目的促进供给作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引领新标准的重大创新,同时新标准的调整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建议加快结构性改革,重新进行生产要素分配方式,扩大有效供给发展方向,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就是财税金融政策(尤其是税收性金融政策)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地方。有两个主要的财税金融政策,一个是支出性金融政策,另一个是税收性金融政策。支出性金融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需求方面,而税收性金融政策则影响短期和长期供给的需求。更深层的区别在于,支出性金融政策相当于把资源分配给政府官员,而税收性金融政策则赋予企业和居民决策权。一方面,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往往低于私营部门;另一方面,政府有太多的权力分配资源,很容易导致资源浪费。例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及时推出了“四万亿元”投资计划,在遏制危机蔓延和经济下行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该计划主要由支出性金融政策组成,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交的问题,譬如出现了大量的产能过剩和腐败问题。由此可见,我国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一定程度有效改善我国财政目前的困境,推进了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二)我国财政金融发展问题分析
(1)财政税收金融优惠政策范围和对象狭窄,且不平衡
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在鼓励创业对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种优惠政策实行范围较小,目前还只适用于特殊群体和一些特定的企业,例如残疾和失业群体、随军家属、微型和创业投资企业等等,这些创业的人仅仅是潜在创业群体的一部分,更多的普通创业者没有得到实惠,且其能够获得金融扶持的力度有待加大,如物流、服饰等在内的非科技类的创业企业,他们同样能够为社会就业提供助力,但是却不能享受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
(2)财税金融激励政策过于单一
企业在不同阶段,创新研发的风险及资金成本有别,当前的税收金融缺乏弹性和动态机制,没有根据不同的阶段特征,推出针对性的税收补贴及优惠,而是注重“成果导向”。
衰败期,成熟期、发展期和萌芽期是企业成长的四大过程,在不同的过程当中,都会出现不相同的问题和,各个时期企业的着重点也不同。在企业萌芽期间,会因为企业市场前景不明确,要承担较大的压力,所以,对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缺乏一定程度的掌握。由于融资困难带来的市场经济活动投入不足是我国初创期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然而大部分地区对初创期企业风险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导向作用不明显,在保证资金来源、调动投资者和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上出现了调控的缺位。成长期的企业急迫提升市场份额、塑造品牌,而当前在企业股权投资、并购重组、品牌宣传等支持企业做强做大方面则缺少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无法切实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成熟期的企业虽然经过前期的积累,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销售渠道等方面取得了相对竞争优势,但是成熟期的企业也必须时刻维持自身创新能力才能维持竞争优势,避免进入衰退期。此时成熟期的企业应维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时刻关注前沿技术以及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然而当前激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更侧重于技术研发创新成果,对企业研发的过程不甚关注,难以激励成熟期的企业开展研发活动。
(3)企业享受积极性不高
从现行支持市场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看,普遍存在一年一定,一年一调整现象,政策预期不稳定,导致企业信心不足。对于新的企业来说,可能由于自己对政策理解不到位,享受不应享受的部分,税务部门不仅要追缴其已经享受的税收优惠,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还会记入不良信用记录,影响企业今后的贷款申请等。此外,尽管税收优惠政策优惠的优惠力度在逐步扩大,但由于多数政策设计与企业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直接挂钩,导致小微的企业获取的税收优惠有限,有些税种甚至只能受益几十元,尤其是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近年来因业务萎缩,未能真正享受到税收优惠带来的实惠,导致申报积极性不高。
(4)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审批程序复杂,操作性差
简政放权方面持续改革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在财税金融征管中已采取减少前置审批审核环节和备案等多种措施,以降低创新创业主体获取财税金融优惠的成本。但从整体上来看,税费项目繁多,纳税申报频繁,审批程序复杂,政策可操作性差的局面依然存在。因为计算难度大、填表复杂,而致使中小企业放弃享受相关财税金融优惠待遇的情况时有发生。
另外,相关部门仍存在着职责不清,多头征管的格局,不仅增加了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和纳税人的纳税成本,而且影响了整体经济运行效率。比如根据现行政策规定,企业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将材料交给当地财税部门、科技部门、经济主管部门,三大部门协同对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等进行核查并形成统一意见,这毫无疑问会拖累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审批的进度,不利于企业尽早享受财税金融优惠待遇。
三、我国财税金融发展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高财税金融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对于财税金融政策的全过程而言,拟订、实施、反应和修改是环环相扣的,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理顺工作机制,消除政策真空,使其得到切实有效的履行。具体来说,现阶段,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财税金融政策比较纷杂,要想促进这一行业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对这些政策進行整理,剔除不符实际和多余冗杂的部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不适应现阶段发展的政策进行调整。其次,应根据各种政策的作用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每个部门应当创建相互通报机制,这样政府在出台财税金融政策的时候,能够充分了解各部门之间的意图,在相互合作下拟订出符合实际发展的措施和策略。
(二)加强财政资金的整合力度
其一,首要前提是理顺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如发改委、财政部等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与科技厅、农业部等专项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与关系,从根源层面上杜绝职能交叉、划分不清的现象。
其二,明确统一资金管理出口,强化并有序推进财政部门统一管理资金、支出资金的权限。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金融扶持资金现状,由资金“多头管”转变为资金“一个出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财税金融政策的效能和活力。
其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在日常狠抓管理的基础上,迪过狠抓执行到位、资金落实到位,确保把用于支持市场发展的各项资金真正落在亟须的领域、关键环节和重点群体,提高财政支持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推动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常态化的制度性安排,在资金分配的过程中建立与资金绩效评价联动的机制,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三)提高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的普惠性
一是要扩大财税金融优惠对象的范围。对个人创业方面的财税金融优惠对象主要是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士兵等重点群体,应提高激励市场发展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的受益面,推广到所有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创业者,同时扩大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对弱势群体的扶持程度,平衡创业主体间的财税金融待遇,提高的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的普惠性。
二是要加强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宣传。针对当前部分企业对财税金融优惠政策了解不全面的问题,税务部门应该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宣传,如微信公众号、税务网站、微博、税务栏目、走进企业等,切实帮助企业减轻财税金融负担,支持企业更好地发展。
三是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纳税申报程序。近年来,虽然税务部门已大力推进财税金融优惠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但是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强对后续服务的管理,要深刻贯彻放管结合的政策,让财税金融的征收更加的规范化,纳税的申报流程更简单化,纳税主体能更加高效便利的申请财税金融优惠手续,让“服、放、管”这一政策同时进行,强化事中事后的监督,不断提高纳税服务的水准。
【关键词】小企业发展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美国是一个很重视小企业创立和发展的国家。在对小企业的服务体系上,联邦政府在1953年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缩写SBA),负责处理所有有关小企业的相关事务,包括贷款担保、管理和技术咨询、培训、政府采购业务等。同时小企业管理局和州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出资在高校建立了非营利性质的小企业发展中心(Small Business Development Center,缩写SBDC),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为小企业提供及时的管理和技术咨询及培训等服务。据2009年美国SBA资料统计,美国50个州中,小企业发展中心网络由63个领导中心,1000多个具体服务中心组成,小企业发展中心的建立为美国经济和教育的共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在美做访问学者期间,与研究组成员一起专门采访和调查了位于美国强生威尔士大学(Johnson&Wales University)普罗维丹斯校区的罗德岛州“小企业发展中心”(RI SBDC)。现以该小企业发展中心为例,分析其特色与运作现状,并探讨这种模式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一、美国小企业发展中心的特色
罗德岛州小企业发展中心由一个领导中心和四个地区服务中心组成。其中领导中心和一个地区服务中心位于强生威尔士大学普罗维丹斯校区内。该州小企业发展中心由美国联邦政府小企业管理局(SBA)、罗德岛州政府、强生威尔士大学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出资成立,全部资金由强生威尔士大学统一管理。小企业发展中心的主要职能是以高校为基地向当地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和技术咨询、培训、协助申请贷款、出口贸易等服务,同时也为高校走进企业提供了平台。该中心的运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色:
1.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罗德岛州小企业发展中心主要由五名领导中心成员和四名地区服务中心负责人组成。人员结构较为简单,但如此精简的服务队伍却在2009年为企业提供了128个有关企业和发展的培训项目,并为545个顾客提供了咨询服务,其中为273个顾客提供的咨询服务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上。这些服务大部分都是免费向当地小企业提供的,只有少数专项和超时辅导项目才收取低额费用。小企业发展中心专职员工除了领取固定工资外,在服务过程不会收取任何费用。这种非营利的组织能够成为美国经济最直接的推动器最大的原因是员工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服务程序简单、流程规范。中心提供咨询服务的形式可以采取电话直接咨询或者是一对一的面谈咨询。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和多名专家或学生组成的咨询组进行讨论咨询。有需求的小企业只需要提前与小企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预约时间,登记有关企业状况及咨询需求,就可以和中心专业人员进行面谈。中心严格控制信息的保密性,在没有征询客户同意前绝不会对外公开,增强了中心的可信度。
3.服务内容全面、实用、有效。小企业服务中心无论是提供咨询还是培训或者其他服务,其服务内容都是和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如帮助小企业成立、辅导小企业制订企业计划、解决小企业财务、税收、法律等方面难题、帮助小企业整理贷款资料、提交贷款申请、指导小企业进行广告宣传等。服务内容的实用性尤其体现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
4.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全方位为企业服务。小企业发展中心职能的实施并不是仅靠中心服务人员自身能力来完成的,中心最大的特色就是结合社会各界有利资源为小企业服务。首先在咨询服务上,工作人员获取咨询信息后,尽量为小企业进行解答,如果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中心服务人员会根据情况邀请或推荐其合作伙伴如退休经理志愿者服务团(SCORE)、妇女创业中心(WBCs)、美国出口援助中心(USEACs)等其他小企业服务组织协助服务。同时在提供培训服务时,小企业服务中心会邀请有实践经验的会计师、律师、税务师、大学教师、企业专家或已退休的专业人士等社会各界专家和志愿者来讲授。另外,小企业发展中心还免费承担帮小企业整理报税资料、申请贷款资料等资料整理工作。这些工作由小企业发展中心邀请专业教师和在校学生协助完成。
5.成为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发展的推动器。美国小企业发展中心的建立,形成了政府创建服务平台,服务平台服务企业、企业回报社会的良性循环。据罗德岛州小企业发展中心2009年年度总结报告统计,在该州小企业发展中心的帮助下,2009年为企业人员创造和保留工作岗位1014个,为企业带来直接收入276万美金,并成功帮助当地小企业获得商业贷款67.1万美金,为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做出了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在小企业发展中心的组织下,高校也成为了直接的受益者。强生威尔士大学(Johnson&Wales University)是一所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校,小企业发展中心为学校师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我国建立以高校为基地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必要性
目前,在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数量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一直以来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近年来,国家也较为关注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问题,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分别在改善发展环境、解决融资困难、加大财税扶持、加快技术进步等方面给予了中小企业一些优惠政策、提出了改善方案。但国外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问题仅靠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应该大力打造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的多方位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尤其是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高校资源,建立以高校为基地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使之成为促进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发展的推动器。
(一)建立以高校为基地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是我国政府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需要
目前,虽然我国各省市分别成立了中小企业协会以及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但依然存在服务中心数量少,服务能力不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薄弱等问题。无论是在宣传国家扶持政策还是在提供科学的咨询管理,设计实用的培训课程等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获取信息能力不强、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造成企业对国家扶持政策了解不全,或者申报材料整理不当、申请服务手续复杂从而延误了政策享受等问题。因此,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向社会延伸,尤其是与人力资源、教育资源丰富的高校合作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基地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
(二)建立以高校为基地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是小企业低成本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其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促进技术创新、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令人忧虑的是,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内外支撑体系,因而普遍显得有些“弱不禁风”,譬如中小企业较普遍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低成本的社会服务和系统的宏观政策扶持等,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这显然与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一直忽略对中小企业在生存环境、政策导向、服务体系等各方面的规划、配套与完善有关。改变目前中小企业不佳的生存环境的途径有很多,但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多层次、全面、有效整合我国教育、科研、技术、管理等方面丰富的社会资源并低成本、低收费地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民间组织。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大力推广以高校为基地的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建立,使之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推动器。
(三)建立以高校为基地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是我国高校建立师生社会实践基地的需要
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我国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许多高校逐渐加大了实践性课程的比重,设立了一些大学生实践园。但普遍而言高校的实践性课程由于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实践课程以固定的教材为蓝本,实践案例老化而往往未及时更新,实践场地也仅限于学校实验室操作,就是许多高校设置的大学生实践园也最后往往流于形式或服务于一些教师科研所需,并没有真正为学生了解和走入企业提供平台。因此我国高校迫切需要建立与企业真正融合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利用高校教师和学生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同时在服务过程中让师生真正了解企业,走进企业,从而为我国实践型人才和创新型人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我国高校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构想
为了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为指导,高校为基地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笔者从组织性质、资金来源、组织职能、组织结构、运作方式五个方面来谈谈对于在我国高校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具体构想。
(一)组织性质
与政府联合在高校建立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应属于由高校统一管理的独立部门。政府除资金支持外,可以在培训和政策宣传方面与中心进行联合,但不应给予过多的行政干预,保持中心日常运作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资金来源
“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办公场所由学校给予提供。服务中心的成立和运作经费可以由二个方面来源:一是与政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联系,将其培训部门和政策指导部门的日常职能一部分转移到高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完成,政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划拨一定的经费给予支持;二是高校将该中心作为学校的一个实践基地和创新项目,从相关专项资金中划拨资金给予支持。所有资金由学校设专户管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可以定期领报日常备用金。
(三)组织职能
我国在高校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模式起步晚,经验不足、配套组织还不够完善,因此不能完全照搬美国“小企业发展中心”的全部职能,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首先以“提供管理咨询和培训”为核心,“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目标。随着这种模式的成熟,再进一步发展类似美国“小企业发展中心”的其他职能。总体而言,我国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当前应主要侧重以下职能的实施:
1.管理咨询职能。管理咨询服务可以由高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免费提供,也可以与社会中介联系给予中小企业低收费服务,中心服务内容可具体包括向中小企业解读国家下达的扶持政策,帮助、解答企业在财务、税收、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困惑。管理咨询职能的实施根据中心的实际能力,可以面向所有当地中小企业提供咨询,也可以先联系少数固定企业进行试点服务,丰富经验后在面向社会普及。
2.培训职能。定期开设一些实用而系统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免费或低收费向中小企业提供。培训内容可包括公司成立、报表编制、纳税管理、内部控制、广告宣传、营销策略、商业计划等方面,在培训课程的开设上应注意与咨询过程中遇到的中小企业比较关注的问题相挂钩。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借鉴美国“小企业发展中心”的培训课程安排。
3.沟通职能。以该服务中心为平台,组织企业与高校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引导共同完成管理合作项目,并不定期召开小企业发展研讨会,邀请专家与企业人员及高校师生进行交流。
(四)组织结构
在部门结构上,为了配合组织职能的实施,可以分为咨询部、培训部、外联部三个部门。咨询部负责受理日常企业咨询工作。培训部主要与政府相关小企业服务部门联系,设计、组织培训课程。外联部主要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宣传中心职能,争取更多的为小企业服务的志愿者和赞助。在人员结构上,可以设置一名中心主任负责协调和总指挥日常工作(可由大学专业教师兼职),另外设置三名部门分管主任,分别负责咨询、培训和外联的具体工作。各个部门除分管主任外,还应配备相关职能的教师团队和学生及社会志愿者,协助完成日常业务。
(五)运作方式
(1)建立规范的服务流程,采用多样化的服务手段。无论是提供咨询服务还是提供企业培训服务,高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都应有规范的服务流程,比如管理咨询服务流程设计应包括服务前期准备、受理业务登记、回馈咨询需求、追踪服务效果等。同时服务手段应多样化,尤其应大量应用网络资源,提高办事效率。(2)建立一支服务意识强、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和学生团队。分专业来设置带队教师,并挑选有兴趣的学生组成专业团队。(3)积极与政府小企业服务部门建立合作关系。高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各部门应随时与政府相关小企业服务部门保持联系,咨询管理部门应积极去了解目前有关小企业各项扶持政策的下达,做好政策解读的助手服务。培训部门应与政府配合,制定实用的培训课程。外联部门应随时关注有关信息,举办一些切实有用的研讨会。(4)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运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协助,尤其在培训课程的讲授上,积极联系工商、银行、税务、事务所、企业专家等专业人士就企业创办、申请贷款、纳税规范、内部管理、广告宣传等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讲授和辅导。
参 考 文 献
[1]陈跃.强化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功能推动我国小企业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10):56~57
[2]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mall Business Resource Rhode Island
[J](内部发行).2009:12
2009年工作总体上着重围绕“明确三大目标、突出三大重点、创新三个机制”
1.明确三大目标。即:财税收支总量目标、财政支出结构目标、财税运行质量目标。要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完成财政收支预算和地税收入计划,确保财政收支平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用于民生保障和产业发展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降低行政成本性支出比重;强化“地方财政收入”概念,在提高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比重的前提下,提高财政总收入中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强地方可用财力;同时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增强科学发展理念,做到债务可控,切实防范财政风险,确保财政稳健运行。
2.突出三大重点。一是在“收”字上出实招,拓宽三个渠道。把依法治税与帮扶企业统一起来,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用足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既发挥税收政策资源的最大效应,又做深做细征管工作,堵塞征管漏洞,做到应收尽收;拓宽理财领域,强化非税管理,推进社保费“五费合征”。加强与国税、罚没收入执罚单位的协作配合,齐心协力抓收入。二是在“管”字上下功夫,做到“三个子”管理。所有政府性收入实行财政统筹管理,实行一个“笼子”管理收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以一本预算综合、完整反映一个“盘子”总预算;推进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标志的国库支付制度,实行一个“口子”管支出。三是在“用”字上严把关,处理好必用与可用、多用与少用、急用与缓用、有效使用与监管的四个关系。
3.创新“三个机制”。一是创新财源培植机制。充分利用新一轮省对市县财政体制奖补机制特别是营业税奖励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优化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丰富财政支持经济增长的手段,综合运用财政补助、贴息、奖励、政府采购等手段支持经济增长,实施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资的财政支持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突出支持港区开发建设、工业产业转型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努力形成多点支撑、多极增长的财税增收格局。二是创新财政筹融资机制。处理好扩大内需与防范风险的关系,一方面要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增加政府公共投资,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同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分轻重缓急科学安排财政投资项目。狠抓土地出让收支计划管理,增强国司担保能力,稳妥调度财政资金,加强财政资金增值运作,积极盘活存量资产。积极做好与上级项目对接工作,努力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三是创新财税协调机制。多争取社会各界对财税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优化工作环境和办公环境;围绕强化税收征管、推进财税改革,加强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综合协税、护税体系;积极培育财税文化,按照“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思路,牢固树立政治、经济、法治、创新、服务、风险“六种意识”,念好“实、稳、优”三字诀,正确看待津补贴规范后个人薪酬待遇问题,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建立健全干部队伍管理长效机制。
三、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圆满完成2009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题,提高财税科学发展水平。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是着力提高思想认识。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网上辅导、专题讲座、集体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培训,切实解决好干部思想观念上不利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尤其要使干部树立起“越是困难形势,越要科学发展”的理念,摒弃面对困难相互推诿、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的精神状态,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着力增强实践能力。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年度工作任务落实,组织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财税大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以蹲点调研、课题调研、座谈会等形式,走进基层,服务群众、深入调研,千方百计为税收增收出谋划策。三是着力强化整改落实。针对社会各界反馈来的意见、建议,认真组织梳理,分类研究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让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民生进入制度化流程,成为工作的常态,形成一种氛围。四是着力取得工作实效。紧密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到克难攻坚上来,体现到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思路方法和体制机制上来,用推动业务工作的实际成果来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促进财税事业更好地走上科学发展轨道。
(二)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确保收入任务的完成。面对严峻的收入形势,我们必须按照抓紧、抓早、抓实的要求,出实招、增实效,坚持“任务到分局,责任到片区、奖罚到个人”的原则,全力完成增长6%的目标任务。一是科学指导组织收入。按照“法治、务实、有为”的要求,全面开展税源分析、税收预测预警分析、税收管理风险分析和政策效应分析,强化重点税源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分析,强化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坚决堵塞征管漏洞,始终牢牢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二是强化主体税种管理。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工程的营业税征管,强化对农村建房、房屋租赁、资产转让、餐饮住宿、休闲健身等行业的税收征管,探索无证房产处置的有效方法,推广应用《税友20*》不动产建筑业税收项目管理软件。认真做好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调整、汇算清缴工作,加强非居民企业、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管。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管理和年所得12万元以上自行申报工作,依托信息化手段推进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三是优化地方税费管理。加强信息比对和委托代征工作,着力加强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征管。认真抓好外资企业房产税征管,全面掌握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税源信息。落实好车船税交警部门代收代缴工作。落实房地产交易一体化税收征收管理。加强政府非税收入计划和征缴管理,强化罚没收入管理,拓宽政府非税收入范围和征收渠道。四是夯实税收征管基础。进一步完善现有征管模式,建立健全定期税源管理分析例会制度,完善信息比对、纳税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组织年度税源结算,加强案头分析,密切管查协作,推行税源绩效管理,夯实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申报征收等税源基础工作。落实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征管办法,强化个体税收征管。五是扎实推进“五费合征”。全面落实“五费合征”实施意见和试行办法。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调整用人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政策。完善和规范缴费登记、申报、缴纳、评估、检查及费源管理等征管流程,不断规范社会保险费征管。六是继续优化纳税服务。把规范管理与优化服务统一起来,更加重视税收征管的公正性、优惠政策落实的公平性和管理服务的人性化。加强税费政策宣传,有效整合“财税百晓”服务、面对面和电话咨询服务、短信服务等多种服务资源,构建大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以“十百千万送服务”为主要载体的企业减负“春雨”专项行动,让企业切切实实感受到温暖。
(三)以勤俭节约为途径,确保财政收支平衡。牢固树立过“紧日子、苦日子”的意识,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进一步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把财政资源更多地用于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民生的各项支出,保障重点支出需要。2009年机关公用经费按预算数核减5%,接待、会议、车辆运行经费“零”增长,出国经费比上年压缩20%;压缩项目经费,按照工作任务和实际情况实行零基预算,公务用车购置冻结一年,核减、压缩的预算经费用于民生等重点支出。严格控制预算调整行为,除特殊事项外,执行中原则上不进行预算追加。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整合,切实解决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分散和使用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等统筹财力的安排,重点保证续建项目,新增项目从严控制在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扩大内需十大措施范围内。
(四)以保稳促调为根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保增长作为财税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是帮减负,促发展。“民生为本,企业为基”,在当前形势下,保企业就是保经济、保就业、保民生、保税收。深入开展企业减负“春雨”专项行动,认真抓好社保费减征一个月、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和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落实等帮扶工作,加强税企沟通,优化纳税服务;认真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取消和暂停征收部分行政性收费项目,减轻企业负担,帮扶企业尽快度过难关。二是拓市场,保增长。抓住沿海产业带建设启动,构建“一轴一湾四片四区”格局等发展机遇,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贴息、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一批新兴产业在*落户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安排好财力,加大筹融资力度,财政基本建设投资重点支持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三是抓转型、促提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发展服务业,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实现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使用好2000万元高新技术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新企业所得税法“产业优惠”导向作用,支持“标准化战略”实施,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落实好市级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业绩考评奖励办法,完善小企业贷款和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办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四是扶“三农”,扩内需。继续加大“三农”投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公共财政用于农村的总量和比重。继续推动整合相关支农政策和资金,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着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创业,实施家电下乡补助,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部署,按照“增量优方向,存量调结构,增量调存量”的方法,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教育优化发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落实和完善城乡义务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提高中小学教师福利待遇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支持各项医疗改革事业的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与大病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机衔接;强化预防保健、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工作。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发挥好政府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帮助企业稳定用工岗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提高低保补助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深入实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继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健全生态功能禁入区生态补偿机制,支持乡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支持“平安*”建设,保障公检法司财政投入,维护稳定安全;保障食品安全检测经费,提高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加大对安全生产投入,完善财政救灾应急预案,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一、现行的扩大增值税抵扣的税法及会计规定:
(一)、税法规定:
1、关于印发《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08]108号)
全面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会计处理用原进项税额税目)
2、关于印发《内蒙古东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08]94号)
新增增值税额高于上年实缴纳税额部份抵扣,就是说只有先交满上年增值税实缴税额后,才可以抵扣当年固定资产购入的进项税额。
当年新增增值税税额是指当年实现应缴增值税超过上年应缴增值税部分。
3、关于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地区2007年固定资产抵扣[退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07]128号)
4、关于印发《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07]75号=34128新增增值税额高于上年实缴纳税额部份抵扣,就是说只有先交满上年增值税实缴税额后,才可以抵扣当年固定资产购入的进项税额。
“本条所称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自2007年7月1日起(含)实际发生,并取得2007年7月1日(含)以后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交通运输发票以及海关进口增值税缴款书合法扣税凭证的进项税额。”
5、关于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地区2007年固定资产抵扣[退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07]128号)
6、关于2006年东北地区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退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56号)
7、关于东北地区军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施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5号)
8、关于2005年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退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76号)
9、关于2005年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28号)
2005年度内,对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发生的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继续实行按新增增值税税额计算退税的办法,实行按季退税。
2005年,新增增值税税额按照2005年实现应缴增值税超过2004年应缴增值税部分计算,计算公式为:
本期新增增值税税额=本期应缴增值税累计税额(计算时其进项税额不含固定资产进项税额)-(2004年同期应缴增值税累计税额-2004年同期应退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2005年前三个季度,纳税人应在每季度终了次月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退税申请,并报送有关资料,主管税务机关应在每季度终了的次月底前,退还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对第四季度前二个月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纳税人应在12月份申报期内提出退税申请,并报送有关资料,主管税务机关应在12月31日前退还。12月份发生的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在下一年度办理退税。
纳税人在2004年12月份发生的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主管税务机关应在2005年4月30日前办理完退税。
五、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货物运输发票,经交叉稽核比对无误后,方可退还其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比对不符的,不得予以退税。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对比对不符的抵扣凭证逐票进行认真查实,凡属偷逃税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10、关于东北地区军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施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4]227号)
11、关于进一步落实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政策的紧急通知(财税[2004]226号)
12、沈阳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沈国税发[2004]209号)
第十条纳税人2004年7月1日以后购进固定资产并取得防伪税控专用发票应在规定期限内进行认证,并于认证当月记入“应交税金——待抵扣税金”科目。购进固定资产取得的海关完税凭证、运输发票、税务机关代开的专用发票应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申报,并填报《海关完税凭证抵扣清单(固定资产)》、《运输发票抵扣清单(固定资产)》、《税务机关代开专用发票抵扣清单(固定资产)》连同当期《防伪税控专用发票认证清单(固定资产)》和《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报申报受理岗。
第十一条纳税人在2004年7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购进固定资产取得普通发票的,可向销货方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销e方不得拒绝。
第十二条纳税人自2004年7月1日起使用《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申报系统》软件,并按月进行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申报,报送《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情况计算表》(纸文件一式三份及电子文件)。
13、关于加强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增值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4]第1111号)
“(二)认真审核专用发票等税款抵扣凭证与固定资产实物的一致性。对纳税人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应核查纳税人固定资产账簿,并到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实。要核实固定资产实物与专用发票的内容是否一致,对无固定资产实物或专用发票与固定资产实物不一致的,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四、纳税人在2004年7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购进固定资产取得普通发票,向购货方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应退回原普通发票。销货方在重新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其购货方名称、货物名称必须与原普通发票相关内容一致,销售额和销项税额的合计数必须与普通发票注明的金额一致。
销货方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退回并已作废的普通发票原件,否则不得抵减已申报的销售额。“
14、关于印发《2004年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04]168号15、关于印发《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财税[2004]156号16、关于开展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企业认定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4]143号17、关于印发《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62号(二)、会计处理规定:
1、按地震受灾模式进行全行业全面抵扣。(除焦炭加工、电解铝生产、小规模钢铁生产、小火电发电)
关于印发《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08]108号)
全面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会计处理用原进项税额税目不用单独进行设置明细科目进行分类核算)
2、按试点地区模式进行限定行业增量抵扣。
在应交税金下单独设置明细科目对固定资产抵扣进行核算,并且期末,企业以当期新增增值税税额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时,应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新增增值税额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科目。
关于印发《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04]11号)
二、对于向全国推行的政策模式的猜想:
分析现行增值税扩大抵扣的法规有以下猜想:
(一)按地震受灾模式进行全行业全面抵扣。(除焦炭加工、电解铝生产、小规模钢铁生产、小火电发电)
(二)按试点地区模式进行限定行业增量抵扣。
三、企业实务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实行前后的固定资产筹划。事前合理筹划企业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对于实行前计划购置的固定资产只要不影响到生产的应在实行日后并“实际发生”购买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交通运输发票以及海关进口增值税缴款书合法扣税凭证的进项税额。”对于实行日后将企业购买固定资产应尽力取得增值税发票或对于在同等条件下对于取得其他发票的价格应按以下规定进行采购的比价。
各种发票对采购价格的影响分析:
在同等价格质量等条件下:
对于6%代开专用发票应让供应商给予含税价(总价)10.2%的价格折让。
对于4%代开专用发票应让供应商给予含税价(总价)12.04%的价格折让。
对于开具普通发票应让供应商给予含税价(总价)15.7%的价格折让。
对于供应商按出口价的报价从税务分析他一般承担的是4%的税金,在报价上乘1.04为我司的合理价格。
以上是双方合理的价格,仅考虑税务因素对价格的影响。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要求增值税发票的开具内容与固定资产名称一致,财务应事前对固定资产统一编号,固定资产保管部门应在请购时给出规范的名称。在固定资产验收后,财务上固定资产应记入固定资产明细账。同时财务月未应与固定资产保管人一起为实物贴上标签。以备税务局的实地查验。如有进口设备报关部门应按财务事前编号的固定资产名称报关。对于运费发票一样要求注明固定资产名称。
(三)对于固定资产增值税发票、海关完税凭证、运费发票的认证工作要求加强核对减少错误。
(四)如果是按试点地区模式进行限定行业的做好资格认定准备工作。比如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参考《关于开展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企业认定工作的通知》。
(五)几点疑问:
1、固定资产报废是否要做进项税额转出?(抵扣后的)如果是正常报废如何处理?非正常报废如何处理?
-济源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局的直接指导下,济源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民营企业表彰大会精神,以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为突破口,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2004年工作回顾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共实现生产总值98.1亿元,占全部工业生产总值的65.9%,同比增长47.9%,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5.7个百分点;实现税收8.1亿元,占全部工业税收的92.5%,同比增长110.3%,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37.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18.6万人,占全市工业就业人口的28.8%,同比增长10%,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完成出货值48.6亿元,占全市出货值的62.7%,同比增长104.4%,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1.1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增加值的88.7%,同比增长126.1%,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70.3个百分点。
(二)主要特点
1.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济源市委、市政府通过自2003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强力实施的"项目带动"战略,达到了促进工业企业大上项目、上大项目,推动优势企业快速扩张,膨胀经济总量的目的,同时也为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4年,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实施固定资产投入在2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09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3770万元,同比增长49.8%。预计项目达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608743万元,新增利税91047万元。
2.产业特色日趋明显。目前我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已初步形成了钢铁、铅锌、化工、能源(煤电、煤焦)、农副产品加工和新兴产业等六大特色产业群。新兴产业群涌现出了水刺无纺布、清源水处理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传统产业如机械加工、矿用电器、水泥建材等继续保持了稳步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3.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近两年,全市有300余家非公有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开发各类新产品90余种,其中获国家专利产品84项,高新技术产品39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家,涌现了如纳米材料、生物杀虫剂等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
4.非公有制企业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据统计,全市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非公有制企业已达到78家,并培育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企业家,造就了济源钢铁公司、恒通化工有限公司、万洋冶炼(集团)公司等一批企业规模大、产品质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非公有制企业。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坚持观念创新,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一是确立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乡镇经济发展战略。我市"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工业富市"的方针确立较早,市属工业发展较快,但乡镇经济如何发展一直没有很好定位,乡镇企业发展相对缓慢。为促进乡镇经济快速发展,去年以来,我市在聘请国内经济学资深人士,对乡镇区域经济进行战略研讨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乡镇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工业化为主导,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督导,要求乡镇主要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工业发展上。这一发展战略的确立,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突出了重点,明确了努力方向,有效地把各乡镇、办事处的工作重心引导到了工业发展上来,各乡镇、办事处也纷纷把项目建设作为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增加后续财源、扩大就业、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来抓,对推动乡镇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全省民营企业表彰大会精神,为非公有制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偏见、歧视和限制,做到一视同仁,我市对民营企业家做到了在政治上给地位、经济上给实惠,如选举优秀民营企业家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外来投资的民营企业家进行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等。特别是全省民营企业表彰大会以后,济源市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市长段喜中、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薛兴国、副市长李军星多次就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要求各乡镇、办事处进行认真的安排布署。元月21日,市委、市政府在济源市篮球城召开了有5000人参加的2004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会上对2004年度目标管理、工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河南济源钢铁有限公司、豫港焦化有限公司、河南豫源化电有限公司、济源市太行水泥有限公司、济源市金利冶炼有限公司、济源市万洋冶炼有限公司等六家非公有制企业获得了"工业项目投资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河南济钢、豫港焦化、豫源化电分别获得了一辆帕萨特轿车的奖励,太行水泥、金利冶炼、万洋冶炼等企业分别被奖励普桑轿车一辆。河南济源钢铁有限公司、豫港焦化有限公司、济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恒通化工有限公司等4家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对地方财政年贡献超过1000万元,获得了"特别贡献奖",并分别获得了5万元的现金奖励,其他一些中小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市委、市政府也根据他们对全市财政的贡献大小分别给予了奖励。
三是强化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意识。我市多次邀请国内著名经济学教授举办经济学讲座,让非公有制企业的厂长(经理)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增强发展经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组织非公有制企业的厂长(经理)到厦门、珠州、温州等地考察学习,达到了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增强发展意识的目的。
2.坚持体制创新,着力激活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一是坚持企业产权体制创新。按照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股份制、转让、破产等多种形式,从产权制度、经营机制等方面对乡镇企业进行了改革。通过改革,乡镇企业从传统的集体所有制转变为职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或私营企业,产权明晰了,责任感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二是坚持财税管理体制创新。为调动乡镇政府服务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从2002年开始,我市对乡级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上解(或补助),增收全留,自求平衡"的财政管理体制。由于这种"增收全留"的财政体制,体现了适当向乡镇财政倾斜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各乡镇、办事处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办事处纷纷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项目上,放在优化环境、服务企业发展上,对于促进乡镇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乡镇企业的改革为乡镇经济发展提供了充满活力的微观机制,乡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则调动了乡镇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形成了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的宏观机制,二者整合起来,成为推动乡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了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坚持投融资体制创新。一方面千方百计激活民间资金,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中。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采取政府出资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成立济源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并逐年扩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和贷款担保的范围额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成立以来,累计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担保资金1200余万元,成为银行投资的"减压器"和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四是坚持招商体制创新。为鼓励外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卡通"优惠政策,依据外来投资额和外来企业纳税情况,分别为企业发放"金卡"、"银卡",企业家除享受市民待遇外,在子女入学、就医、车辆通行、证照办理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牢固树立了"亲商、安商、富商"的政府服务理念,营造了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资环境。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先后3次组织有关乡镇、局委及企业厂长(经理)到长三角、珠三角及大连、青岛等地"落地"招商,招商方式的创新也极大地提高了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3.坚持结构创新,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在产业结构上创新,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发展铅电车、煤焦化等一体化经营,形成具有济源特色的产业支撑体系。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重,突出抓好水处理剂、生物杀虫剂、纳米材料等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二是在组织结构上创新,坚持靠量的扩张做大,靠质的提高做强。市政府确定了一批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企业,通过政策、科技、项目扶持,使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壮大。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规模企业聚集,实现低成本扩张的目标。
三是在布局结构上创新,培育区域特色经济。以规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特色行业为基础,形成以产业集中和以大项目为支撑的各类特色园区。目前,城东南的科技工业区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项目纳米材料中试基地、北京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入驻,城北沿孔山一线已有恒通化工有限公司、太行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和项目入驻,基本上形成了孔山沿线的十里工业经济长廊。
4.坚持管理创新,为企业发展搞好服务
一是坚持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建设为民亲商的"服务型"政府。我市从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入手,削减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降低收费标准,实行"一门受理、规范审批、限时办结"制度。
二是坚持服务体制创新。为适应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市积极开展培训和咨询服务,并聘请全国乡镇企业培训中心主任顾品教授到柿槟村和万洋冶炼(集团)公司等强村强企业把脉会诊,讲解有关企业管理和创新的知识。同时我市还积极联系民间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多种服务,积极主动引导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协调好生产、销售,抑制企业无序竞争,努力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方法、手段、方式,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2005年工作打算
(一)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济源的快速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工业经济的发展,而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投入、靠项目,济源的经济发展最终要看工业项目的发展。有项目才有投入,才有新的经济增长点,才有发展后劲。在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上,今年一是要抓好44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做好这些项目的规划、征地、拆迁等工作,确保项目早动工、早投产、早见效。二是要抓好招商引资项目,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项目工作的重头戏,力争在引进大项目、外资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上有新的突破。三是要抓好工业区项目,充分利用市政府出台的工业区在税收分成等方面的利益分享机制,鼓励和引导各乡镇、办事处积极向园区引进项目,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的重阵地、招商引资的新高地。四是要抓好民间投资项目,采取政策激励、产业引导方式,激发民间投资意愿,引导我市丰富的民间资金以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发展项目,千方百计扩大民间资本投入总量。
(二)以强化现场管理为载体,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重点是加强对限上非公有制企业的现场管理,通过对企业生产现场进行专项集中整治,狠抓现场管理和清洁生产,使我市非公有制企业现场管理逐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通过出台现场管理活动方案和召开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加强现场管理,推广清洁生产"动员大会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加强生产现场管理,建立文明、清洁的生产环境和良好的生产秩序,使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合理高效运转,促进生产现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秩序化。济钢、豫源化电、万洋冶炼三家企业年底要通过省有关部门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太行水泥、天坛山水泥、矿宝水泥的粉尘排放量要控制在市有关部门规定的范围内;济钢、金马焦化、恒通化工、耐火炉业等十家企业的厂容厂貌和生产现场要有明显改观。
(三)坚持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产品链条,发展关联产业,积极培育铅-电-车、煤-焦-化一体化经营,培育支柱产业和特色块状经济群,创出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占有市场份额较大的生产基地。在今年召开的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大力实施"抓十强,促十佳,带百小"战略,促进不同规模的优势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抓"十强"。即从重点企业中选择十家现有基础好、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作为全市工业的龙头大力培植,到2005年年底,形成2家企业销售收入超30亿元,3家企业超5亿元,3家企业分别超4亿元、3亿元、2亿元的格局;促"十佳"。即选择十家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促其高速发展;带"百小"。即带动100家左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促进我市工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和体制保证。加快对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对新上项目,实行严格的项目准入机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永续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最大限度,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
(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进一步激励全市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市政府专门研究出台了优惠政策,对投资超亿元的项目,实行奖励制度,并帮助解决新建项目的进出道路问题。为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工业结构调整,市政府还决定每年财政列支500万元贴息和奖励资金,重点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方面的工业项目建设,通过奖励,进一步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良好氛围,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
(五)加强融资服务。通过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创建政、银、企合作的平台;推动信用担保中心的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扩大财政资金投放力度和贷款担保的范围额度;积极争取省政府专项扶持发展资金,支持重点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为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济源市政府还决定每年列支300万元用于补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资本金,切实打破中小企业流资缺乏的"瓶颈"。
【关键词】 出口退税 增值税 制度 改革
一、出口退税概述
出口退税是指国家为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力,对报关出口货物退还在国内各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我国从1985年4月1日起实行对出口产品退税政策。自1994年1月1日起,随着国家税制的改革,我国改革了已有的退还产品税、增值税、消费税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建立了以新的增值税、消费税制度为基础的出口货物退税制度。出口退税之所以未被WTO确认为贸易保护措施而加以限制是因为:各国税制不同使货物含税成本相差很大,为使各国货物能够公平竞争,因此出口货物应该实行零税率制度;增值税和消费税属于转嫁税,实际上由消费者负担,是对消费行为征收,而出口货物未在国内消费,因此应将出口货物在生产流通环节缴纳的税款退还;进口国会根据本国税法对进口货物征税,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可以有效避免国际双重课税。
二、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政策不稳定
与汇率的频繁浮动不同,税制应是中性或是基本稳定的,出口退税制度也应如此。与国际通行做法不同,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更具有短期政策杠杆的作用,制度的弹性相当大,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制度,调整过于频繁。
1994年的出口退税政策才实行了一年多,1995年、1996年就两次大幅度调低出口退税率,而1998年、1999年又相继7次调高出口退税率,2005至2007年12次调低出口退税率,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至今,又开始连续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而出口退税率的结构性调整次数更为频繁。出口退税政策频繁变动,那么企业的经营预期就更加难以确定。既不利于企业的出口规划,会使企业感到无所适从并且降低退税率也会提高产品出口价格,降低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不利于税务机关的管理工作,会增加税务部门的工作量。因为政策每调整一次都需要税务人员重新学习和掌握新规定,可能因此要修正某些工作程序,还要对企业办税人员进行辅导。
2、出口退税管理体系不完善
征税与退税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辖,涉及外经、海关、税务、外管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联系不紧密,征、退税脱节,导致出口退税管理上有一定的漏洞,退税不合理。征税地与退税地不一致而且互相独立运作,退税机关不参与征税机关的工作,征税机关也不愿意超范围去过问退税机关的情况,双方往往缺乏对征税信息的必要沟通。比如退税机关通过税票,只能了解到企业出口产品最后一道环节纳税的情况,无法知悉以前各道环节是否己经纳税,并且由于一些相关部门之间没有实现联网,无法进行多部门综合监控,导致出口骗税现象严重,使应退出口退税额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水分。
3、出口退税办法不规范,退税效率低下
首先,出口退税办法不统一。我国目前在不同地区、对不同类型企业采取不同的退税政策,造成出口企业实际税负不平等。如在征、退税率不一致的情况下,生产企业无论执行“免、抵、退”还是“先征后退”办法,其税负总是重于外贸企业。其次,出口退税办法复杂,退税效率低下。我国出口退税时必须备齐出口销售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专用税票、海关报关单、外汇核销单,即三票两单。对于出口企业而言,首先通过出口收汇收集退税所需凭证;其次出口企业再申请退税从而取得退税款。由此,退税的速度也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出口企业取得退税凭证的速度,二是税务机关审核退税凭证并办理退税的速度。整个过程花费很多时间,效率低下。
4、出口退税负担体制不够科学,不利于出口贸易的科学、规范管理
出口退税负担体制是指出口退税是由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来承担。现行的出口退税负担体制导致地方政府间财税关系不平衡。过去我国实行统收统支的体制,退税由中央财政负担。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体制不断变化,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及“分税制”等。我国退税负担体制也在变化,企业增值税收入由中央和地方分享,而出口退税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就会导致外贸出口增加越快,中央财政负担越重,中央财政就会拖欠企业出口退税,这个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早在1995年就开始出现欠退税现象。政府想通过降低出口退税率或取消出口退税来减低对中央财政的巨大压力,但受出口形势的制约,过低的出口退税率会对出口产生负面影响,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政府不得不提高出口退税率。如果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又可能出现地方欠企业出口退税的问题。
三、出口退税制度改革的措施
1、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选择合理的出口退税率
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对出口企业来说十分重要。我国出口形势虽然已经有所好转,但国家如果一味下调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会使还没有完全缓过劲来的出口企业再次走向发展低谷。目前首先要做的是增强出口退税制度的稳定性,这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政府和税务机关应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稳定、透明的出口退税制度。
同时我国现行出口退税率档次太多,很多相近商品有着截然不同的退税率,这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了不便,容易导致一些企业产生投机的行为。本着“适度、稳定、可行”的原则,根据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合理地制定相关出口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出口的产品退税率不降或少降,采用“少征多退”的方式;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退税率适当降低,选择“征多少,退多少”的模式;对国家限制出口的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采用“多征少退”或禁止出口的措施。
2、完善退税管理体系
建立规范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与电子信息化手段。相关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和责任分担体制,实现出口退税跨地区、跨部门的计算机联网,进一步推广和完善“金税工程”和“电子口岸”,在税务系统内部、税务机关与海关、外汇管理局、工商、银行之间建立出口退税凭证与数据资料的共享体系,充分运用征税、海关、外汇管理、银行等各部门的有效信息来对出口货物退税进行综合监控,有效防止使用虚假出口退税单证,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假报关、骗汇、骗税行为,同时各部门之间应该实行网络化协作与专业化分工。
3、简化、统一出口退税办法,提高退税效率
首先,对同为报关出口的产品实行不同的退免税政策有失公平原则,而对同为提供出口产品的企业实行不同的退税管理则更为不公。除了国家禁止进出口和限制进出口的企业和货物外,所有企业可以对所有货物拥有进出口经营权,因此无论生产企业还是贸易公司,都应建立科学、合理、统一的“免、抵、退”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以解决征退税分离问题,有效防范出口骗税,减轻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将征退税过程统一,操作起来较为简便,运作上也比较严密和科学,既能促进不同类型企业出口产品间实施公平税负,又能减少出口退税资金流量,防止出口骗税。
其次,简化出口退税资料和稽查手续,对出口企业退税过程实行分类管理,为分类级别高的出口企业开通快速通道。广泛推行网上退付业务,进一步优化、升级出口退税远程申报系统,方便纳税人,提高出口退税申报效率。对于出口退税业务的审批和处理,加快审批进度,简化手续,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为出口企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加快退税资金到账速度,为企业资金周转与出口提供有力支持。
4、实行共同负担机制解决出口退税额分担问题
出口退税的负担机制与税收分享体制基本是一致的。凡是增值税全部作为中央税的国家,出口退税一般由中央财政负担;增值税作为共享税的国家,通常实行 “先退税,后分成”的模式,先从增值税中扣除出口退税,剩余的部分再由中央与地方分享。我国增值税地方分享25%,而出口退税则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利益分享与责任分担不对称。应该根据实际经济形势的需要改为中央地方共同负担才是最公平的。分担比例可以根据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的富裕程度和出口退税的规模来确定。这样利益与责任统一就可以保证出口退税有了可靠的税源,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出口欠退税问题,打击出口骗税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 江丽: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经济师,2009(7).
[2] 宋超江:浅议我国出口退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0(36).
[3] 鲍:关于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
【关键词】 “营改增”; 税制改革; 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2-0100-02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决定自2013年8月1日起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同步推开,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也择机纳入“营改增”试点。减税最多的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平均减税幅度达到40%。“营改增”将大幅提升受益企业的活力,有利于稳增长的同时稳定和扩大就业。随着“营改增”试点地区、行业扩大,上述效应将会更加显著。
一、“营改增”的动机所在
“营改增”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税制调整或税制改革举措,它所产生的效应,可以跨越税制改革领域延伸至宏观经济运行层面,进而通过宏观经济运行层面延伸至财税体制改革领域,并通过财税体制改革牵动经济、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
(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营改增”对中小微企业的税负减轻力度最大。税负减轻,带动了税收收入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将终结货物、劳务分别设置不同税种的时代。从短期政策效应来看,“营改增”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发挥直接的促进作用。上海、安徽、江苏等先行试点地区改革效应已经显现,比较明显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及就业率的提升。从全国数据看,1980―2011年,我国服务业产出年均增长8.9%,整整比制造业同期11.6%的增长率低2.7个百分点。“营改增”改革试点一年多,2013年上半年,服务业产出同比增长8.3%,明显高于制造业和建筑业7.6%的增长率①。这种发展趋势的转变表明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向第三产业倾斜,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提升了企业专业化水平,激活了制造业活力,促进了制造业、服务业的融合。此外,其促进经济发展的门槛降低,潜在创业者变成了现实创业者,从而达到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目的。“营改增”顺应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时代要求,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对于我国的经济转型具有现实意义。
(二)促进税制结构进一步优化
首先,减税效果明显。随着“营改增”试点在全国推广,解决了营业税重复征收的问题。据估算,2013年全年将直接为纳税人减税1 200亿元,该项政策受益人包括原来缴纳营业税的纳税人、第三产业的部分行业企业,惠及全体纳税人和全部行业。当“营改增”推动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以后,必定会增加服务业和中小企业解决就业的能力,从而为更多的农民进城解决产业支撑的问题,并能够推动城镇化率的提高。目前,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潜力所在,这必然会进一步推动中国建立更大的内需市场,更好地提高整体生产率,最终会让中国在未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次,有效解决了双重征税的问题。“营改增”不是简单的税制简并。营业税和增值税对于市场活动的影响不同,税负也不同。增值税对增值额征收,而营业税则是对营业额全额计征。这样,就出现了双重征税的问题。“营改增”的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征税。
最后,“营改增”进一步促进税制完善。“营改增”标志着我国税制向统一、规范和税负公平的现代增值税制度迈进。增值税和营业税是在我国的现行税制体系中并行的两个流转税税种。增值税征收范围覆盖了除建筑业之外的第二产业,是工业生产企业所负担的主要税种,主要适用于制造业;营业税是服务业所负担的主要税种,税制设计的初衷是按照彼此照应、相互协调的原则来确定税负失衡,但在实际运行中,两个税种一直难免税负失衡,一方轻微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并牵动到另一方,经过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成,增值税已不存在重复征税的现象,因而税负相对稳定。而营业税则有重复征税现象,税负相对较重,由此而造成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税负水平差异使部分现代服务业承担的税负要高于工业生产企业。“营改增”改变了市场经济交往中的价格体系,把营业税的“价内税”变成了增值税的“价外税”,形成了增值税进项和销项的抵扣关系,这将从深层次上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企业的内部架构,使我国税制与国际通行税制接轨,既有效提高了服务型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明显增强了企业参与世界资源配置的能力。
(三)推动财税体制改革
“营改增”的内容虽然只涉及增值税、营业税两个税种,前者扩大范围,后者逐渐退出,但其作为财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实际上牵动了整个财税体制的配套改革。一是推动税制改革。如果营业税彻底退出,那意味着我国的现行税种减为17个,增值税将成为所有行业和企业的主税种。延伸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中的抵扣链条,税收征管复杂程度进一步降低。二是带动财政体制改革。“营改增”牵动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权配置这根线,随着地方财力的严重不足和地方事权的不断扩大,亟需从制度层面完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权制度,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比例,充实地方财力,以保证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预期的稳定性和各级政府财力分配的合理性。
二、“营改增”的利弊分析
(一)可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发展第三产业,而税负水平直接影响到它的发展,原增值税实行“抵扣法”制度,主要适用于第二产业;“营业税”是按照交易额征税,适用于第三产业。营业税由于无法抵扣上一环节的进项税额,需要按收入全额纳税,还实际承担了外购固定资产价款等增值税进项税额,“营改增”统一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税收制度,平衡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税收负担,特别是解决了第三产业重叠征税问题,将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对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产生间接的影响。
(二)有利于建立货物和劳务领域的增值税出口退税制度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的推进,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税制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对国际运输服务和研发设计服务实行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对技术转让、技术咨询、鉴证咨询、合同能源管理等服务贸易出口实行免税政策,增强了试点企业出口服务贸易的意愿,提升了服务贸易出口的竞争力,有效调动了服务贸易出口试点企业为境外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贸易的积极性,使服务贸易出口的能量得以释放。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在拉动我国出口增长的同时推动一般贸易的增长,促进我国外贸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减税效果明显,但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较大
“营改增”是以税制改革为切入点,释放改革红利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试点情况来看,“营改增”减税的示范效应较为明显,参加试点的企业发生的研发、设计、广告和租赁等费用,由原来不能抵扣进项税变为均可抵扣进项税额,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费用。但对地方财政来说,现行税制中,增值税虽然是共享税,但中央收入占绝对主导地位,营业税则是地方主体税种,占地方税收总量的一半以上,“营改增”后营业税将不存在,意味着地方税收将可能出现较明显的下降。为了保持现行财政体制基本稳定,所有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依旧按照原有共享比例进行划分,其归属未予改变。但这种做法并非长久之计,将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如“营改增”部分增值税与原来的增值税都属于同一税种,但被割裂为两种不同的税收分享方式,在征收、管理、入库方面多有不便,也不符合税收公平一致性原则,在即将实施的增值税立法中将会遇到新的问题。
(四)可能导致征管难度加大
为了使得“营改增”后,纳税主体不会因为税率的改变而增加税负,在试点过程中,都设定了较低的增值税率或给予纳税主体财政补贴,如按照原营业税税负平移的原则,当前的改革试点新增6%和11%两档税率,加上原来的13%和17%的税率,使得增值税的税率档次过多,与中性税收的税制设计初衷有冲突,一方面由于增加了税制复杂性,导致征管效率降低;另一方面不符合简易征收的税法原则。
(五)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税负增加
“营改增”的扩围,由于增值税税率高于营业税,加之仍然在部分行业开展,扩围后,少数由于专业化细分方面的能力不足,可抵扣项目少,增值税票据难以获取,以及使用税率增幅较大等因素,造成部分企业税收负担短期内会有所增加;税收负担有“不降反升”的趋势。
三、如何引导“营改增”扬长避短
(一)进一步完善“营改增”相关政策
一是扩大现代服务业试点范围。从发展趋势看,应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试点行业范围,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增值税对营业税的全面替代。二是适当降低一般纳税人认定门槛,扩大一般纳税人比重,以保障增值税内在机制的有效运行;同时应加强对现有小规模企业的宣传、引导、培训和服务,尽快将其纳入规范化的增值税管理体系。三是简化税率档次,促进公平税负。多档税率是一种必要的过渡性安排,然而税率档次较多,必然影响增值税“中性”作用的发挥,与“营改增”的初衷相悖,客观上也容易诱发纳税人逃税避税、偷税的动机,不利于税收征管。
(二)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制度,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要进一步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保证整个改革过程的衔接与完整。增值税目前已是我国最主要的税种之一,其征收管理也较为规范,对一般纳税人采用的专用发票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小规模纳税人而言,尤其对于零散的个体经营者,他们的税收往往成为灰色区域,难以有效管理。此次增值税转型,既是一次减税活动,也是对增值税制度的完善,而与之相对应的,无论是要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还是要保证增值税制度的完善,税收征管方面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尤其是“营改增”税收衔接工作,对涉及“营改增”试点改革范围中的纳税户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扩围政策后,管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因此需进一步强化税源调查,掌握税源总量和结构变化,建立税源台账。通过加强税收监管,以信息管税、风险管理为着力点,有效控制税源,充分挖掘增收潜力,确保收入稳定增长。
(三)“营改增”配套制度改革需要协调推进
目前营业税仍是地方税体系中的主要税源,如果“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地方税税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目前许多地方财政已经捉襟见肘,不仅地方融资平台偿债风险令人担忧,启动新一轮投资时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营业税被纳入增值税框架体系,将会动摇现行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基础,因而,重建地方主体税种以及地方税制体系,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和行政关系,确定合理的增值税分成比例和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以此调节“地区间纵向和横向的不均衡”,使得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合理地发挥作用,将是当前亟待提上议事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蔡新.“营改增”试点稳步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N].中国税务报,2012-11-28.
[2] 李建人.增值税的转型与转型中的增值税[J].财经问题研究,2010(2):90-95.
[3] 马泽方.“营改增”给企业所得税带来哪些影响[N].中国税务报,2012-11-12.
努力推动全市财税工作再上新台阶
财税工作既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春节刚一结束,市委、市政府就决定召开全市财税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省“两会”、全省财税工作会议和市委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认真总结__年财税工作取得的成绩,安排部署__年财税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千方百计推动全市财税工作再创新业绩、再上新台阶,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下面,我讲3个方面的意见。
一、__年全市财税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过去的__年,是我市发展历程中极为特殊、极其艰难的一年。一年来,面对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外部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等一系列严峻考验,全市上下坚定信念不动摇,加倍努力不懈怠,奋力推进各项工作,在大灾之年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显著成绩。在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的实践中,全市财税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坚持开财源、控支出,保民生、强支撑,重管理、促改革,进一步开创了财税工作的良好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收支规模不断扩大
__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6%。其中,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地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32.6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9.5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48.1亿元,比上年增长40%,支出总额位列全省16个州市的第4位,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比全省水平高出了18个百分点。随着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财政资金调控产业培育、调控基础设施建设、调控社会事业发展、调控民生保障的能力逐步增强。
(二)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__年,全市共争取上级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及解困奖补资金29.7亿元,比上年增加4.9亿元,增长19.8%;争取各类专款__亿元,比上年增加47亿元,增长71%;11县区新增财政支出67.3亿元,占全市财政新增支出的96.5%。得益于自身收入的不断增加和上级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全市财政支出结构逐步优化,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工作推进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增强。
(三)民生支出大幅增加
__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196.3亿元,比上年增长43.7%,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1%,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增幅高于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幅4.5个百分点。其中,用于社保和就业、教育、农林水、卫生、节能环保的支出分别增长了66.4%、40.6%、24.8%、16.7%、13.2%。在保障人员工资和机构运转的基础上,全市进一步扩大了民生保障政策覆盖范围,建立了低收入群体收入“一年一调”增长机制,真正体现了财政支出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的政策目标。
(四)财税改革不断深化
深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积极探索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有效提升了预算编制质量和水平。加强重点税源监管,强化税务稽查,优化纳税服务,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启动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实现了重点纳税户联网缴库。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信息支撑体系建设,建成了全市财政数据大集中模式的平台一体化系统。严格落实结构性减税的政策措施,全年共减免和退税1.7亿元。
__年财税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既离不开上级的关心支持,也离不开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奋力拼搏,更离不开广大财税干部职工的辛苦努力。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财税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向所有关心支持财税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市财税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财力薄弱、人均水平依然较低。20__年,全市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分别仅为760元和4754元,两个指标均排在全省倒数第1位,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6%和62%。二是财源建设相对滞后。20__年,全市在“两烟”、煤炭、电力、有色金属采矿和重点工程领域组织的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为66.2%,生物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发展等新的财政增长点尚未形成,培植财源、增加收入的任务相当艰巨。三是收支矛盾极其尖锐。随着地方津补贴调整、民生政策覆盖范围扩大和标准提高、重大项目建设配套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全市财政支出压力将会继续增大。20__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达到248.1亿元,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仅39.5亿元,财政自给率只有15.9%,收支矛盾异常尖锐。加之受政府偿债、项目资金配套等因素影响,全市财政收支矛盾变得愈发突出。四是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目前,市级财政捉襟见肘,调控能力严重不足,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财政均衡发展的任务尤为紧迫。同时,少数地方和单位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问题时有发生,“财政吃紧、部门紧吃”的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明确目标,鼓足干劲,扎实抓好__年财税工作
__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财税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市委、市政府考虑__年全市财税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0%,达到47.4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20__年的年初预算数增长28%,达到129.5亿元(不含上级专 项转移支付)。确定这样的目标,既综合研判了发展的大环境、大气候,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具体的支撑因素和现实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各有关部门还要自加压力,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财源配置。财源建设是财税工作的根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旦缺乏强大的财源支撑,做大财政“蛋糕”、增强财政实力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3个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打开财源建设新的突破口。一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昭通发展的希望在产业,财政收入的源泉也在产业。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产业建设年”的各项工作,把加快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培育和形成优势明显、支撑强劲的现代产业体系。省委书记反复强调,产业既是云南发展的软肋,也是__发展的希望。今年我市将实行领导挂产业的做法,除支柱产业外,一个领导挂一个产业,组成一套班子,从产业政策、产业规划、产业体系一揽子地抓下去。
我们将适时举行一次产业发展的大讨论,集中各方智慧,找准最有优势、最有特色、最有竞争力的产业,依托优势,因地制宜,加快与国际国内市场、与产业运作规则、与知名企业的接轨步伐,突出抓好烟草、能源、煤化工、矿冶建材加工、农特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为拓展财源渠道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有效落实财税政策。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好结构性减税政策,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等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创造性地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有关工业发展、园区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措施,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要深入研究财税支持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更好地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各级各部门要共同努力,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继续加大对我市的均衡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民生工程的补助力度,努力争取将一些阶段性或一次性的转移支付补助形成常态化扶持。近期,要加大力度,密切跟进,争取上级在彝良“9·7”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4万箱卷烟分税基数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尽快协调落实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水电站的税收分配政策。同时,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和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强汇报,主动衔接,随时跟进,争取上级加大对我市交通、水利、教育、卫生、农业、扶贫、能源等领域的项目和资金倾斜力度。
(二)强化财税征管。
要加大依法治税力度,全面提高各项税费收入征管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完善征管体系。要强化科技管税措施,改进纳税服务,抓好以信息化为重点的纳税服务平台建设,确保今年实现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全覆盖,切实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要建立健全纳税辅导制度,定期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开展纳税辅导,逐步提高全社会的税法遵从度。二是落实征管措施。要认真查找税收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在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地区税源管理的同时,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自然人的税收征管个性化服务措施。要继续坚持以制度为保障、以征管为重点、以票据为抓手,加强对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和国有资本收益等重点收入征管,确保非税收入依法征收、规范征收。要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步伐,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使国有资产收入客观反映到财政增收上。要加大税务稽查力度,严厉打击偷税、逃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行为,杜绝“跑、冒、滴、漏”等现象发生,真正做到应收尽收。三是提高征管质量。要严格依法征收税费,坚决杜绝收过头税、过头费,搞“寅吃卯粮”、“竭泽而渔”,防止和纠正违规调库混库、滞压挪用税款、空转虚增收入、“以费代税”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各种税费及时足额入库,形成真实可用的财力。
(三)强化重点保障。
要正确处理好“保”与“压”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一般性支出与重点支出的关系,严格预算约束,集中财力办大事。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在保证人员工资发放、机构正常运转和民生支出落实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尽可能增加重点工程建设投入。今年的财政资金要继续向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倾斜,重点是要加大教育投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健全主要农产品补贴和收储制度,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完善村组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奖补制度。二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要完善财政资金跟踪问效机制,真正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关键的地方,确保财政资金综合效益得到有效发挥。今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大部分要在上半年下达完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要求,抓紧把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财政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统筹协调部门资金,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切实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同时,要采取措施,加大对部门结转资金的清理,盘活财政沉淀资金。三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要加强财税政策与金融、产业、土地等政策的衔接,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和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调控作用、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
(四)强化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
近年来,我们通过政府举债融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偿债高峰期的到来,全市的财政预算平衡和正常运转遇到了极大的压力。为抓好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我强调3点:一是科学处理存量债务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通过明确债务性质、细化债务主体、增加偿债准备金、争取银行延期等多种措施,确保按期归还到期债务,切实维护政府信誉。要加强汇报协调,抓紧落实二级公路补助政策及资金。要统筹做好其他政府性债务的化解工作,确保在年底前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债务化解。二是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财政部门要尽快建立“责、权、利”相结合以及“借、用、还”相统一的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健全全市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实时监控,严格管理和审批。今后,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新举借债务、平台公司公益性项目新增融资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报批,严禁自行举债、违规担保。三是规范融资平台管理。要积极创新融资体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政府性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经营实体的战略合作,发挥融资平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从健全制度入手,进一步加强融资平台管理,坚决防范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向财政转嫁。
(五)强化财税改革。
重点要抓好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符合昭通实际的财政绩效管理体系。要硬化预算约束,严控预算追加,避免出现财政赤字。今年预算中,除上级硬性要求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应对自然灾害外,市级财政原则上不再追加预算。各预算单位不得向本级财政提出资金配套要求,也不得要求下级财政部门配套。二是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今年,省委、省政府已经着手研究完善对下财政管理体制相关工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上级部署,积极探索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完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管理体制,健全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机制,逐步形成既能增强市级调控能力,又能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和培植地方财源动力的财政管理体制。
(六)强化厉行节约。
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优良作风,切实将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用在急需处。一是压缩一般性开支。要认真执行公务卡结算、装备共建和资源共享以及领导干部公务消费控制等制度,积极开展公务用车改革,巩固和提高行政成本控制成果。要加强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严格控制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深入推进会议费、差旅费管理和公务接待改革,大力压缩公务接待经费、因公出国出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等支出。二是从严控制新增支出。要认真落实财政追加支出预算事项范围和申报程序,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制度,从严控制追加支出预算审批管理,统筹用好预算安排的各项资金,确保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得到落实。三是加强财政资金监管。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务必管好用好。要狠抓预算执行管理,落实部门预算支出主体责任,确保财政预算安排执行到位。要加强救灾救济、社会保障、扶贫支农等资金的专项审计和监督检查,保证资金安全。特别是对__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及移民工程建设等其他专项资金,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强化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运行安全、使用规范。要建立健全跟踪问效机制,加大对违规使用资金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对违规使用、挪用、套取和骗取财政资金的,必须从严查处,绝不姑息迁就。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财税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财是为政之要,税是利民之源。各级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从全局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经济发展看财税、财税增长助发展”的理念,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今年的财税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
财税工作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把财税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经常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力抓。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财税工作,及时帮助财税部门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当家要理财,理财要懂财。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财税政策研究,掌握财税工作规律,注重听取财税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善于运用财税政策和信息数据指导全局工作,学会运用财税杠杆调节经济发展。
(二)严格落实责任。
今年,按照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0%的目标,财政部门要完成收入7亿元,国税部门要完成收入9.3亿元,地税部门要完成收入3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2亿元、1.5亿元和6亿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全面实行目标责任制,将预算任务和工作目标层层分解、细化量化,确保不留空档。财政、国税和地税部门一定要紧扣目标,明确时间节点,狠抓收入进度,努力实现财政税收均衡入库。市政府将继续实施财税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确保财税增长目标圆满实现。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由于财源有限,今年的市级财政收入预计只能增长8%左右。只有各县区财政收入平均增长24%以上,全市的财政增收目标才能实现。希望各县区克服畏难情绪,采取有力措施,掌握工作主动权,争取财政收入实现更大幅度的增长。
(三)搞好协调配合。
财税工作不单是财税部门的事,更需要各级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推进财税工作的强大合力。财税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财税预警预测,搞好税收管理风险和政策效应分析,掌握区域税源增减变动、重点行业发展趋势、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等方面的情况,摸准影响税收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影响,齐心协力抓征管、促增收,做到聚财有方、理财有序、用财有效。相关部门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强化内部财务管理,支持配合财税部门搞好工作。同时,财税部门也要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
[关键词] 黑龙江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基本状况;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 F252.1 [文献标识码] A
现代物流业一般是指以现代运输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制造业和商业为基础,集系统化、信息化、仓储现代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我国现代物流业被视作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黑龙江省依据全省建设“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发展战略,结合交通经济区域和产业布局特点,以及重要商品物流流向及与周边国家、省区市相互关系等因素,积极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本文从财税政策视角,探讨黑龙江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财税政策的缺陷及其建议,旨在为指导工作实践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黑龙江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为贯彻国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战略部署,2012年黑龙江省制定了《黑龙江省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总体布局,并将其列入“十大工程”项目中。目前黑龙江省重点打造哈大齐物流发展区、哈牡绥物流发展区、东部城市群物流发展区和沿边物流发展带的“三区一带”的物流区域,构建以哈尔滨为中心,服务全省、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物流通道体系;按照“经济区”建设和“十大工程”实施的要求,合理确定物流园区的数量、性质、规模和建设内容,重点规划建设17个综合物流园区;依托主要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大型商贸市场和综合交通枢纽,重点为机械制造、石油石化、粮食、农资、农产品及加工、医药、连锁商业、对外贸易等产业服务,规划建设一批专业物流中心。
为进一步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2015年4月黑龙江省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促进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和2015年黑龙江省物流业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该通知明确完善支持物流企业发展的用地政策,积极培育规模化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业对外开放和“走出去”,加快多式联运设施和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加强城市配送车辆的标准化管理等要求,为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现代物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黑龙江省将现代物流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强化其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为例,2014年投资额达到732.99亿元,同比增长34.55%,占黑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46%,同比增长56.78%。
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运输线路建设除铁路和内河航运建设较为缓慢以外,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公路建设发展较为迅速。如2005年公路里程、定期航班航线里程由6.71万公里和11.66万公里,增至2014年的16.25万公里和39.86万公里,分别增长8.54倍和1.42倍。黑龙江省运输线路里程情况如表1所示:
2014年黑龙江省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30亿元,建成二级以上公路956公里、农村公路2089公里。此外,建三江至黑瞎子岛、密山至兴凯湖等高速和木兰松花江公路大桥等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已基本形成涵盖全省、周边相连接的公路网络体系,为现代物流业全面发展奠定了交通运输的基础。
(三)现代物流业的社会经济状况
1.物流业的产值状况。黑龙江省近年来经济稳定增长,其GDP由2005年的5513.70亿元增至2014年的15039.38亿元,增长172.76%;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由2005年的1857.42亿元增至2014年的6923.94亿元,增长272.77%;物流业的增加值由2005年的331.55亿元增至2014年的662.95亿元,增长99.95%;物流业的增加值占GDP、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逐步呈现下降的态势,即由2005年的6.01%和17.85%降至2014年的4.41%和9.57%,降低1.60和8.28个百分点,说明黑龙江省物流业发展较为缓慢。2005-2014年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和物流业增加值等情况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
2.物流业的货运状况。物流业产值增加与货运量增加密切相关,黑龙江省货运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2005-2014年全省货运总量总体发展缓慢,如由2005年的64612万吨增至2014年65195万吨,最高为2007年73122万吨,年均64683万吨,其中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货运量年均分别为15904、44160、1149、7.3和3462万吨。黑龙江省2005-2014年货运量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黑龙江省2005-2014年货运量变化趋势图
3.物流业的就业状况。物流企业是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行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至2013年末,黑龙江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有3877个,其中内资企业占99.75%(在内资企业中私营企业占比41.61%),港澳台投资企业占0.15%,外商投资企业占0.10%,说明引进外资存在薄弱环节,应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建立跨国物流企业的力度,促进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同时充分利用私营企业的优势,运用优惠政策引导私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活跃物流业市场,推动物流业快速发展。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吸纳就业的效果明显,本文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为例说明物流业对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至2014年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吸纳就业人员27.75万人,占其就业人员总数(450.88万人)6.15%;国有单位吸纳就业人员25.09万人,占其业人员总数(277.10万人)9.05%;城镇集体单位吸纳就业人员0.20万人,占其就业人员总数(147.27万人)0.14%;城镇其他单位吸纳就业人员2.46万人,占其就业人员总数(159.06万人)1.55%。
二、黑龙江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1.财政资金投入。运输线路、港口和物流园区等大型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建设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仅靠市场运行难以完成,因而加大政府财政投资是必要的,黑龙江省各级财政部门将其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据统计,全省2010-2014年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高达3164.60亿元,其中包括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投入。
2.专项资金支持。2011年黑龙江省制定了《黑龙江省贯彻〈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办法》,该办法规定专项资金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包括补助、贷款贴息和无偿资助三种方式,主要是重点支持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生产业企业,以及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具有示范作用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3.引导民间投资。黑龙江省制定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规定其民间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并建立了铁路产业投资基金等。2014年以来,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建立全省统一的PPP项目库,在271个项目中包括交通设施领域29个,投资462.70亿元。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铁路运输和邮政业自2014年1月起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物流业所涉及的主要税种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以及车船税、车辆购置税、船舶吨税、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等,这些税种的政策对物流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1.增值税减免优惠。如对跨境服务的邮政服务和收派服务、国际运输服务、辅助物流服务等,适用免税管理办法;小规模物流企业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免征增值税;物流企业新购进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规定的固定资产,可按规定标准在税前扣除,或者按60%比例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双倍余额递减等方法加速折旧等。
2.企业所得税优惠。对企业从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规定的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电力、水利等项目实施“免三减三”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对物流企业购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规定的现代物流技术装备,准予抵免所得税,当年不足抵免的可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3.土地使用税优惠。如对企业的铁路专用线、公路等用地,在厂区以外、与社会公用地段未加隔离的,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自2015年1月起至2016年12月末止,对物流企业自有的(包括自用和出租)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减按所属土地等级适用税额标准的50%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4.其他税收优惠政策。自2004年10月起对农用三轮运输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对黑龙江省的公共交通车船及农村居民拥有并主要在农村地区使用的摩托车、三轮汽车和低速载货汽车暂免征收车船税,对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的车船减半征收车船税;对应纳税额在人民币50元以下的船舶和非机动船舶,免予征收船舶吨税。
(三)现代物流业财税政策的缺陷
1.现代物流业财政政策的缺陷
(1)财政投入总量不足。从黑龙江省物流业的财政政策实施上看,对物流业发展虽给予一定的支持,但与其他省市相比其投入仍显不足。以2011-2013年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例,上海市对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分别为10.48%、9.01%、8.84%,而黑龙江省对应的数值分别为7.66%、5.36%、4.76%,分别低2.82、3.65、4.08个百分点,且其投资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2)财政支出结构失衡。黑龙江省对物流业的财政支出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而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先进物流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与推广、物流人才培养等投入较少。如2014年和2015年用于推进铁路建设530亿元,国省干道和农村公路建设270亿元,民航基础设施建设30亿元,城市基础交通设施235亿元;省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奖励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和引导对俄跨境物流业务等。
(3)专项资金范围有限。黑龙江省尚未设立专门针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只是在其它已设立的专项资金中涉及现代物流业;专项资金来源较窄,主要来源于省级财政预算而缺少中央和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增加了省级财政部门的负担;专项资金使用范围有限,资金主要用于推进省级及以上重大项目的实施,导致产业内部多数物流企业发展较为缓慢,无法形成物流产业链。
2.现代物流业发展税收政策的缺陷
(1)税收政策导向不明。从国家和黑龙江省层面上看,现行针对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涉及甚少,既没有体现整体扶持的优惠内容,也没有反映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尚未建立起导向性清晰的支持性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由于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取向不明确,税务主管部门无法制定并实施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各项具体措施,物流企业难以真正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税收优惠范围较窄。通过梳理现行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除“营改增”涉及较少的优惠政策外,其他税种主要侧重于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缺乏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先进物流技术与装备的研发等方面的优惠。有些税种甚至没有任何关于现代物流业的规定,如房产税虽与仓储业关系密切,但房产税的优惠规定并未提到任何有关仓储业的特殊优惠规定等。
(3)税收优惠效果不佳。以“营改增”为例,营改增实施前后货代和仓储等物流辅助服务的物流企业税负基本持平;而陆路和水路等交通运输业的物流企业,由营业税的3%改为增值税的11%,税率上调幅度达266.67%。实际调查显示,现代物流业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左右,如此高的税收负担率必将大幅度地缩减企业的营业利润,从长远眼光看不利于现代物流行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三、完善黑龙江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一)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1.增加财政投入总量。财政直接投入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增加其数量对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增加财政投入主要用于:继续加大对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证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大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投入,解决物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从供应链的层面提升物流的效率,使物流真正做到畅通无阻;支持先进物流业技术创新和应用,通过政府支持吸引物流企业积极创新和应用先进物流技术,提高物流业效率和竞争力;增加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投入,可拨付专项经费支持重点高校建立多层次的物流专业学历教育,支持物流专业学科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素质。
2.调整财政投入比例。财政投入比例失衡易导致现代物流业发展所需各项要素发展的失调,进而影响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均衡财政投入主要包括:调整现代物流业各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因为交通基础设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先进物流业技术和物流业专业人才等是支撑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应衡量各方面的需求,合理进行投入;调整现代物流业要素内部投入比例,主要是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应增加内河航道建设,与铁路、公路运输相比,内河航运具有成本相对低廉、节能环保、占用土地资源少等优势,且黑龙江省江河纵横交错,建议在今后一定的时期内进一步加大对内河航道建设的投入,提高内河航道通行能力。
3.丰富财政支持方式。多种多样的财政支持方式,能从不同方面调动物流业各方面利益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发挥财政支持效果。其完善财政支持方式主要包括:建立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建立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专款专用、优先发展等方式推动产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实现产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发挥财政奖励杠杆效应,在对物流业发展清晰规划的基础上预先设定财政奖励标准与条件,对达到政府规定的企业给予财政奖励,以引导物流企业节能减排、应用先进技术、投资基础设施等;充分运用财政贴息政策,以有限的财政投入带动数倍的民间投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推动物流基地和物流园区建设等。
(二)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1.强化税收导向作用。为促进物流业快速发展,税制内容应明确对其进行扶持,从根本上解决物流企业所面临的一系列税收困境,给予适度倾斜的税收优惠政策,以解决物流企业高投资、低利润率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物流业投资及经营风险,从而促进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如何完善物流企业的税制体系,应重点考虑税收优惠对物流企业科技创新应有的导向作用,保证税收优惠政策的多样化,有效降低物流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本,最大限度地提升物流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同时发挥税收优惠对第三方物流、绿色物流和物流园区的目标导向作用,从而促进物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拓宽税收优惠范围。在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应增加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先进物流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物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可通过对科技研发费用准予企业税前列支,在技术转让时减免征收相关税费等方式激励物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通过延长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的期限和减免企业所得税,推动物流园区的建设等等;对一些与物流企业息息相关的税种,应明确给予优惠,如上述的与仓储业密切相关的房产税,应给予税收上的减免等。
3.改善税收优惠效果。对“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税负明显增加的情况,应设立过渡期财政扶持专项资金,实现税负的相对均衡;对招商引资的物流企业,且在自由经济区、自由贸易区及新城开发区设立的现代物流企业,投资规模大于(或等于)500万美元的,即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免三减三”的优惠待遇等;对物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给予国内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劳务的外国人员5年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优惠;为扶持新兴的物流企业的生存与成长,可给予其5-10年不等的税收优惠年限;在其他方面也可采用税收减免、延长优惠年限等方式,从而实现现代物流业的专业化和现代化,进而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辜胜阻,方浪,李睿.我国物流产业升级的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14(3):1-7
[2]李红侠.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取向[J].税务研究,2013(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