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0 08:3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伦理学心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品管圈;降低;院内感染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活动是由日本品管权威石川馨最早提出的,是指由工作性质相同或相关的人员,为了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选定质量改善的主题,在圈员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利用头脑风暴,全员参与,发挥团队合作,并运用各种数据统计及品管(QC)工具,进行持续性的品质管理,对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与改善,并在工作中获得参与感与成就感[1]。医院感染严重影响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据统计,我国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于8%,每年因院感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50亿元,其中可避免的医源性感染占70%以上[2]。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是每个医疗机构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2012年4~6月,我科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开展"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为主题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对2013年入住科室的新生儿院内感染率与2012年新生儿院内感染率进行了比较,品管圈的使用取得良好效果。
1方法
1.1确定品管圈成员,护士长为辅导员,确定各个成员的分工,包括监督管理者,组织活动者,数据收集者,相片采集者及幻灯制作者。
1.2头脑风暴法选定活动主题:降低院内感染。
1.3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及各计划完成负责人。
1.4通过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明确活动重点: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
1.5拟定措施并执行,实行PDCA。针对呼吸道感染:温箱湿化水改用无菌注射水,听诊器实行一人一用,严格控制新生儿室人员的进出。
针对皮肤感染:毛巾分类别使用,所有衣物及毛巾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洗澡用具专人专用,使用一次性盆套。
确保仪器室、被服室每日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各病室合理安排床间距,特殊感染患者安排到隔离室;每班进行消毒浓度监测,督促护工做好日常、终末消毒工作;每月进行一次空气、物、表、手的生物学监测;入院患者按病种安排病室,做好基础护理,发现有感染倾向的患者及时隔离、采样;督促配奶员做好奶具的清洁消毒工作,奶源确保无过期、无污染。
1.6总结 每2w举行一次圈会,每位圈员对自己所负责的部分进行反馈和总结。 对于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以便于大家再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新措施,持续改进。
2结果
2.1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2012年的院内呼吸道感染为22例,皮肤感染为11例,实行品管圈后2013年院内呼吸道感染为8例,皮肤感染3例。χ2检验,2013年院内感染率较2012年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χ2=11.27,P0.05) ,应用品管圈降低院内感染有显著效果。
2.2增强了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既可以持续改进质量,同时调动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可广泛应用于医疗活动中。
3讨论
目前,医院感染甚至恶性院感事件在我国的医疗机构频频发生。从伦理学角度看,这与医护人员技能欠佳、责任心不强、相关制度执行不严格等有关,同时,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和伦理失范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任何加强医护人员伦理观念的措施都将会有效控制院感的发生。
我科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制定了新生儿科统一患者收治流程、提升环境质量流程和工作人员培训流程,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进行维持和改善,使工作人员的操作更加规范,从而降低新生儿科的医院感染率。
品管圈活动强调让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管理权。在圈会中,圈员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护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思考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激发。 在品管圈活动中,每位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要相互配合,接受组长的指挥和监督。 在定期的讨论、分析及总结的过程中,要求每位成员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既给予了个人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又体现了个人必须对团队负责的精神,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
我们在这次品管圈活动中,从品管圈的成立、选题、对策拟定、对策实施和结果统计,全科护理人员全程参与,严格按照制定的对策进行日常护理工作,低年资护理人员技能得以提高,工作积极性、责任心得到加强,所有的护理人员的伦理观念得到了提高,最终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 这对我们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品管圈管理是有很大的启迪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夏莲芬,毛怡,沈亚儿.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儿科外周静脉留置时间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9):1789-1790.
[2]卢小莲,王海艳.医院感染防控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83-484.
[3]何雪芬,杨松萍,俞秀.品管圈在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1):4852.
[4]王炳花,房爱武,张丽敏.医院感染恶性事件暴露出医院伦理经营失范[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6):475-476.
关键字:社区护理 法律问题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8)4-0103-02
由于社区护理的特殊性,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病人维权意识普遍提高,社区护理逐渐成为医疗纠纷的焦点。现就我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以问卷形式就接受社区护理服务家庭中发生的护患纠纷及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2年1月~2006年12月对在我院社区服务中心接受治疗的患者发放问卷,就患者满意度及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有效问卷126份,结果显示患者对社区医疗服务关注较多的问题有:①自己的知情权,担心医嘱不严格;②护理人员盲目执行医嘱以及护士越权处治病人;③担心用药安全,包括药物毒副作用及过敏反应;④缺乏护患沟通,易造成病人对病情或治疗措置的误解。⑤传染性疾病的隔离治疗是否保证;⑥医用垃圾处理措施是否到位。
2 原因分析
2.1 护理人员应准确定位自己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角色。面对患者,护士不仅应是照顾着,还应该是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询者、健康协调者、康复训练者。在家庭护理中,如果对医嘱有疑问,应及时向医师核对,充分沟通,绝对不可随意变更或不执行;并应对患者关心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解释,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2.2 临床药物管理和使用是一个存在潜在危险的领域,护理人员应充分和临床医师及临床药师沟通,尽可能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并严防过敏反应发生,护理人员要从法律和道德层面上充分尊重患者得健康和权益,绝不能认为执行了医嘱就可以免除自己得法律责任,而对患者得权益置之不顾。
2.3 充分的护患交流是护理工作得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性化服务得具体体现,护士和病人之间必要得语言沟通对于患者了解病情及治疗措施,主动配合治疗,增强康复信心非常关键,护士需要积极地配合医师,解释病情及实施治疗措施,知道患者得康复治疗,对患者关心得其它问题进行解释。
2.4 犹豫社区护理得进行是在家属区及居民家中,老人、儿童较多,这部分人群属于长剑传染病得易感人群,如果不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规范,及对本地、本季节常见传染病进行监测,一旦发生社区传染病流行,不但极大地影响社区居民健康,也会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
2.5 医用废物处理,社区护理工作中产生得医疗废物分散且远离集中处理地点,容易发生随意丢弃或流失,如果不加强管理,极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及意外伤害而引发医疗纠纷。
3 对策
3.1 强化法律教育、优化服务理念,随着我国医疗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医疗护理工作中得法律问题日益突出,护理人员应主动掌握法律知识,依法维护医院正当权利和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护士增强法律意识,丰富法律知识,优化服务观念,增强责任心,避免纠纷发生,加强护患沟通。尤其在病人有疑问、误解或言行过激时,护士更应心平气和地解释,换位思考,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做到“五心”,即对病人疾苦关心、对病人服务热心、护理治疗细心,解答问题耐心,听取意见虚心。提供最佳服务,从而得到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3.2 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一定的药学知识,配合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进行药物毒副作用及过敏反应的预防和监测。应组织护士学习药学知识及药物管理法规,杜绝相关法律纠纷的发生。
3.3 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在临床工作中,根据社区服务的对象、性质、范畴,社区护士不仅担负治疗任务,同时扮演了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询者、健康协调者、康复训练者等角色。他们是医院形象的代表,应针对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对护理人员进行服务意识,服务技巧的培训,在周到细致的服务中,纠纷隐患消除。
3.4 医院管理者不仅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而且要使护理人员掌握一定的流行病学知识,随时发现疾病的致病因素并进行预防,并协助承担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社区护理工作范畴要从照顾个体扩展到照顾群体,从治疗扩展到预防。
3.5 做好社区护理中医疗废物的收集和处理工作。社区治疗护理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按照《医疗费物管理条例》的规定,专人负责,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并对参与社区护理的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以免发生医疗废物流失导致疾病传播及意外伤害事故。
4 结论
【关键词】 人性化服务;换药室;个性化指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1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52-01
门诊换药室是医院的窗口之一,是为外伤患者或者进行手术后的患者提供换药、治疗以及护理的一个重要科室。由于患者人数多、病情比较复杂,大都会存在多虑、焦躁、怕疼等心理,而且因为受到疾病的困扰,思想负担特别重。为使患者伤口尽早愈合,提高护理质量,有必要实施人性化护理[1]。我们医院门诊换药室推行人性化护理服务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减轻了患者的思想压力,放松了患者的心情,让患者得到了最优质的护理服务,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也为医院和科室的业务发展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下是我们换药室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心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间,到本科室换药的患者210例,其中,男111例,女99例,年龄在20岁至70岁之间。对他们进行拆线伤口换药80例,擦伤伤口换药65例,溃疡伤口换药55例。随机将21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伤口类型、职业、文化水平等资料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换药。
①换药室的环境要干净整洁、舒适通风,每天都要对办公用品及地板进行消毒,还要进行紫外线照射。每个月进行一次的空气细菌培养。消毒液和外用药物,都要在瓶外注明有效期和开瓶时间,加强对换药室物品、药品、器械等的管理,并进行详细记录[2]。②在换药之前对患者进行整体性的评估,观察患者的身体情况和伤口情况,看清楚伤口的大小、部位、创面情况、有没出现化脓等情况,还要仔细观察肉芽组织、上皮增长情况,以及分泌物的性状和外周皮炎反应等情况,必要时可以取活组织检查或者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③在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规范细节,准备好所用到的物品、药品和器械,按部就班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要多关心患者,帮助他们采用合适的,如果是隐私部位或者大面积创伤,要注意遮挡,保护患者的隐私。换药过程中光线要充足,还要注意让患者保暖,当心着凉。④清洗创口时要从创缘向外面擦洗,对敷料干结在皮肤上的患者,要用生理盐水慢慢浸泡湿润再揭下敷料,避免出现疼痛或者组织受损。如果创口已经化脓,要从外边往创缘擦洗,遇到面积比较大的创口,在使用抗菌药前要先清创消毒伤口。⑤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在换药时很多患者都会存在害怕紧张的心理,紧张的情绪会影响到患者伤口恢复的速度,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伤口恢复。因此,换药人员要认真观察患者伤口情况,向患者说明换药时会引起哪些不适感,要多鼓励患者,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向他们讲解疾病的基本知识,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并学会自我防护。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换药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服务。
1.2.2.1 对患者换药之前的人性化准备 ①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给予合适的称呼,让患者有温馨感和亲切感,消除患者紧张的心理。②设立换药咨询台,让患者在换药之前了解自己的伤口情况、换药的步骤和方法、所用的敷料以及换药的费用,解答患者对伤口愈合时间及换药过程的疑问。③准备好温开水,一次性纸杯,吸管等生活用品,以供患者需要时使用。
1.2.2.2 换药过程中的人性化护理 ①对于对痛觉敏感的患者,在换药过程中可以跟患者聊天,例如对于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以共同讨论目前社会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让患者在这样的氛围中能暂时忘记换药带来的痛苦,以一种良好的状态接受伤口换药和护理。②备有镜子,让头颈部受伤的患者可以看到自己的伤口情况。对于伤口在背部的患者,每次换药后拍下伤口的照片,让患者了解自己的伤口情况。
1.2.2.3 对患者换药之后的人性化护理指导 ①对患者进行人性化的健康指导,按照他们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以及文化水平进行指导,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伤口情况合理安排饮食。②护士根据患者伤口情况告知患者下次换药的时间及注意事项,换药室上下班的时间及科室的电话号码,让患者有问题时可以挂电话咨询,同时留下患者的电话号码第二天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询问和关心患者换药及手术后伤口疼痛、渗血、渗液多少等情况,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让患者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家里养伤。
1.2.2.4 护理人员在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学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养成良好的性格,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更好的将人性化服务应用于工作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每次换药后让患者填写“门诊换药室满意度调查表”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行之有效的护理活动。其目的是使患者在心理上、生理上、社会和精神等方面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降低和减少患者身心的不适程度。一个优秀的护理工作者对待患者不但要有较高的智商,而且要有较高的“情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化护理[4]。我院门诊换药室护士采用正确的换药方法,给予伤口合理用药,促进伤口的愈合,同时对患者使用人性化护理服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个性化康复指导,认真听取患者及家属反馈意见,并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放心,解除后顾之患,对有疼痛患者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疼痛感减轻,达到预期的换药效果,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也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人性化护理服务在我院的护理工作中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刘勤,曹志军.伤口换药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10年02期.
[2] 周虹,孟淑敏,葛蕾,沙莉,徐杰.门诊换药室的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16期.
[3] 颜长江,马清仙,史敬轶.换药间隔时间对创面愈合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综合护理服务; 应用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care in the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COPD.Method:From February 2014 to January 2016,75 cases of COPD patients,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mprehensive service group and the conventional service group.The conventional service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care services,the comprehensive service group was given integrated care services.Evaluation:(1)The quality of nursing servic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2)Ward nursing evaluation,clerical normative,operational skills evaluation,safety management.(3)Nursing complications,error rate,incidence of complaints.Result:(1)The quality of nursing servic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servic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service group(P
【Key words】 COPD; Comprehensive nursing care; Application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Ningde City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Ningde 352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2.02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N以气流阻塞为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其发病与有害颗粒、有害气体所致异常炎症反应相关,临床致残率、致死率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病理基础在于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降低,过度充分和膨胀导致肺容积增大或气道壁破坏,患者以喘息、长期反复咳嗽、咳痰等为表现,病程长,可反复发作,患者可出现营养不良、呼吸肌功能障碍、心理障碍等,也可引发心肺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疗程长,患者可出现不良心理和治疗不依从等现象,影响疗效和生活质量,因此在治疗时需加强护理[1]。本研究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中综合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月本院就诊的7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服务组和综合服务组。其中常规服务组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53~75岁,平均(62.74±5.28)岁。体重42~82 kg,平均(55.17±11.38)kg。综合服务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55~75岁,平均 (62.36±5.91)岁。体重43~80 kg,平均(55.68±11.13)k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体重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常规服务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综合服务组给予综合护理服务。(1)心理护理。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为老年人,患病后可存在恐惧、绝望、孤独等负面情绪,需强化患者心理护理[2]。入院后应积极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加强对其家庭情况、病情、文化、心理状态的了解,并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并通过成功治疗案例的介绍,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嘱患者家属、亲朋好友多陪伴患者,消除其孤独感,使其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以更好地接受治疗,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2)营养支持。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存在营养不良现象,需加强营养支持。根据患者情况给予丰富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并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刺激食物。消化功能低下者可经静脉补充营养,每天饮水量应确保在1500 mL以上,以确保呼吸道黏膜湿润,促进痰液排出。(3)氧疗护理。在吸氧过程应注意保持低流量吸氧,确保氧分压在安全范围内,避免呼吸抑制现象的发生,并嘱家属避免自主调节流量,耐心解释原因,以免出现意外。每天吸氧时间不低于15 h,因时间较长,需指导患者和家属避免中断治疗;可鼓励患者运动吸氧,并于床边进行轻度活动,以促进早日康复。(4)远离高危因素。对患者和家属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因素,鼓励患者戒烟,避免加重病情。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地方,避免淋雨、受凉或过度疲劳,外出应戴口罩,室内避免养花草,预防气道高反应性发生。应注射流感疫苗,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发生率。(5)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以增加有效通气量,减少残气量,取坐位或立位,吸气时挺腹,胸部不动;呼气腹部内凹尽量呼出气体,要求鼻吸口呼,避免用力。2~3次/d,15~20 min/次[3]。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持之以恒进行锻炼,以减轻呼吸困难和疲劳症状。指导患者学会缩唇呼吸、主动呼气、呼吸体操训练、有氧体操训练和腹式呼吸。应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6)雾化吸入护理。每天清晨及午后给予患者雾化吸入,在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时,患者为坐位、半坐卧位等姿势,雾化吸入药物主要是可必特或者布地奈德混悬液进行药物治疗,利用驱动雾化吸入装置,面罩给氧等形式,每次药物的剂量不应该超过10 mL。(7)排痰护理。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和排痰,对排痰物理者可从肺底从下到上,从两边向中间对胸壁进行叩击,并鼓励患者屏住呼吸用力咳嗽,以将深部痰液咳出。对痰液黏稠不容易咳出的患者,应给予药物雾化吸入,以稀释分泌物,促进痰液分泌。吸痰r应注意无菌操作,手法轻巧[4-5]。(8)吸入器正确使用:常用吸合制剂有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舒利迭),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新必可)。①旋转信必可底部或舒利迭发出响声即完成一次装药;②不可对着吸嘴呼气;③含住吸嘴吸气;④从吸嘴移开,屏气5~10 s,然后呼气;⑤旋紧盖子,用量:2次/d,1次1吸;⑥注意事项:对每位患者详细讲解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遵医嘱用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吸入后及时漱口,避免口腔真菌感染。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1)对本次护理服务和护理质量的满意度;(2)病房基础护理评分、文书规范性评分、操作技能评分、安全管理评分;(3)护理并发症发生率、差错发生率、投诉发生率。
病房基础护理评分、文书规范性评分、操作技能评分、安全管理评分由科室护理小组负责人进行检查和评估,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高[6]。
满意率调查表由呼吸内科科室制作,于出院前发放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填写,调查内容包括对本次护理过程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各项护理的操作技能、心理疏导技能、健康教育等的满意情况,调查表满分为10分,得分≥9分:满意;7~8分:一般;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本次护理服务和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 综合服务组患者对本次护理服务和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显著比常规服务组高( 字2=8.658,P=0.000
2.2 两组病房基础护理评分、文书规范性评分、操作技能评分、安全管理评分比较 综合服务组病房基础护理评分、文书规范性评分、操作技能评分、安全管理评分均显著比常规服务组好(P
2.3 两组护理并发症、差错、投诉情况比较 综合服务组护理并发症发生率、差错发生率、投诉发生率均显著比常规服务组低(P
3 讨论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8-9]。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仍无特效疗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容易反复发作,逐渐加重病情,患者长期受疾病影响可出现沮丧、担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产生抑郁症,而不良情绪也可对疾病康复和治疗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治疗的同时注重提升护理质量,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对促进疗效的提高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10-11]。
综合护理服务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是一种整体性、全面性护理方案,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心理、生理、社会等全面护理,以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促进其病情的改善,使其感受到家庭和社会支持的温暖,提升治疗信心和依从性[12-14]。另外,与传统护理不同的是,综合护理服务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更高,要求其具备更全面的综合素质,并不断学习相关知识,丰富护理经验,提升操作技能。综合护理服务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可有效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更好地接受治疗,遵医嘱用药,合理饮食,加强呼吸功能和肺功能康复锻炼,并主动规避抽烟、寒冷、公共场所等不良因素,以预防病情加重[15-20]。
本研究中,常规服务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综合服务组给予综合护理服务,综合服务组患者对本次护理服务和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显著比常规服务组高,病房基础护理评分、文书规范性评分、操作技能评分、安全管理评分显著比常规服务组高,而护理并发症发生率、差错发生率、投诉发生率均显著比常规服务组低(P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中综合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有利于规避差错和医疗投诉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蒋艳.对老年慢阻肺合并气胸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23(14):64.
[2]张静.综合性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3,12(34):335-336.
[3]王向荣.氧驱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疗效观察与护理心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4):289-290.
[4]周玲华.综合护理干预对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21(25):262-263.
[5]郭琦艳.综合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功能等的影响[J].现代养生B,2014,16(11):169.
[6]张卫芬.综合护理干预对慢阻肺病人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5,24(5):180-181.
[7]李万勤.舒利迭吸入疗法治疗老年 COPD 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25(11):195.
[8]李万聪,张晓芹.延续性护理对慢阻肺患者戒烟情况及肺功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4):748-750.
[9]杨玉秀,刘晓云.振动排痰护理对慢阻肺患者运动耐受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际护理学杂志,2014,33(8):1905-1907.
[10] 黄梅珍.老年慢阻肺患者心理特点与护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290-291.
[11]顾绍霞.优质护理对老年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6):746-748.
[12]钟素苗,尹良胜,苏芬,等.社区康复护理对老年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41-42,137.
[13] Benzo R,Siemion W,Novotny P,et al.Factors to inform clinicians about the end of life in sever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2013,46(4):491-499.
[14]杨红美,唐红艳,曹云,等.综合护理干预对高龄慢阻肺患者继发性真菌感染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6(22):41-44.
[15]崔娴.慢阻肺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对改善肺功能、提高戒烟率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5,11(28):182-183.
[16]刘丹.人性化护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5,28(17):170-171.
[17]刁祥玉.延续性护理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提高其戒烟率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0):83-84.
[18]殷娅.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4):118-119.
[19]李佳梅,成守珍,张朝晖,等.延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03-606.
摘要目的:分析HPV感染女性认知与心理状态,探讨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自制“HPV感染妇女认知、心理状态调查表”,对90例HPV感染妇女认知与心理状态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定HPV感染认知、心理一体化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HPV感染妇女的认知水平、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90例HPV感染妇女认知水平得分仅为(6.82±0.91)分,心理状态平均得分为(11.75±2.02)分,生活质量总分(41.37±9.94)分;干预后患者HPV认知得分、心理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心理一体化干预能明显改善HPV感染妇女的认知水平、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人瘤病毒;护理干预;认知;心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79
人瘤病毒(HPV)感染可导致机体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生,表现为寻常疣、尖锐湿疣等症状,是子宫颈癌和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1]。由于尖锐湿疣发病率日益增多,宫颈癌、癌等恶性肿瘤发生骤增,使得HPV感染逐渐受到关注。HPV感染患者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负性心理是最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2],不但直接影响HPV感染妇女治疗信心,其对疾病康复、睡眠及生活质量等均产生不良影响[3]。本研究对HPV感染妇女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针对性认知心理干预措施,探讨其有效性,为HPV感染临床护理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4月~2013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HPV感染女性90例进行调查及干预,年龄20~52岁,平均(36.70±5.52)岁。婚姻状况:已婚66例,未婚15例,离异9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2例,高中或中专50例,大专及以上18例。居住地:城镇54例,农村36例。纳入标准:(1)经HPV检测及阴道镜检查确诊为HPV感染。(2)未参加HPV相关知识培训。(3)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1)宫颈癌及其他妇科疾病者。(2)有精神病史或认知功能障碍。(3)沟通困难者。
1.2干预方法
1.2.1干预前进行初步调查,了解感染HPV妇女认知现状及心理状态;针对疾病知识、存在不良的健康理念、心理问题制订干预方案。
1.2.2干预方案对妇女发放《HPV知识简册》、开办HPV同伴式集体交流班、建立专家咨询平台、提供社会支持疗法等方式实行认知、心理一体化干预。具体内容包括:(1)编写《HPV知识简册》及《HPV不良心理危害的宣传册》。(2)开办HPV同伴式集体交流班每月2次,每次1 h。由资深护理专家组织患者定时参加,引导成员互相交流促进健康恢复心得、抒发负性情绪。(3)每周邀请妇科专家、心理专家或护理专家给予患者一对一式深入访谈,排解心理压力,并指导正确应对方式。(4)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专家咨询平台,为遇到困难患者提供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并电话随访,1次/周,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督促其采取积极健康的态度,增加自我控制能力。
1.3调查工具
1.3.1经查阅,国内外对HPV感染妇女认知、心理状态研究尚未有统一标准的调查量表,参照2011版《临床护理实践指南》[4]中健康促进模式,认为HPV感染妇女护理工作重点应包含疾病护理、健康认识和心理行为促进3个方面内容。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HPV感染妇女认知、心理状态调查表”,并经7名有关专家即1名传染病、2名妇科临床专家、2名妇科护理专家、2名临床心理专家(均为副高及以上职称)审核评定,该表效度为0.896。经30例小样本预调查,此表Cronbach′s α为0.843。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性行为史、个人职业、HPV认识来源等。(2)疾病资料,包括病程、治疗经历、复发次数等。(3)HPV感染认知,包括疾病知识、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等合计16题,每题均采用两分法计分,即1分=回答正确,0分-错误,满分16分。(4)感染妇女心理状态,包括7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1分=总是,2分=经常,3分=有时,4分=很少,5分=从未如此,分值范围7~35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倾向越好。
1.3.2生活质量测评采用中文版CECA10[5]对HPV感染女性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该量表包括情感维度和性维度共10个条目,得分进行标准化,将其换算成利于理解的百分制。标准化方式如下:(实得分数-最小得分)/(最高得分-最小得分)×100。标准化后得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4调查方法本研究为保护受试者隐私,均采取匿名方式填写调查问卷,以编号代替其姓名,符合伦理学要求。受试者在干预前后按要求分别填写“HPV感染妇女认知、心理状态调查表”及生活质量量表。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的比较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干预前患者HPV疾病知识知晓情况(表1)
2.2干预前后HPV感染妇女疾病认知及心理状态比较(表2)
2.3干预前后HPV感染妇女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表3)
3讨论
3.1HPV感染妇女知识、心理水平现状本研究发现HPV感染妇女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非常有限,多数对HPV感染存在误解[6],超过87.78%妇女认为HPV不会引起生殖系疱疹,且认为男性不会发生HPV感染达78.89%,73.33%的妇女错误认为避孕药能预防HPV 感染,并无一人知晓多数HPV感染无自觉症状。对于传播途径,了解HPV主要通过性接触方式传播不到20%。另外,对于预防措施,超过50%妇女了解避免不洁性行为和性乱及避免过早性行为可防止HPV感染。对于危险因素,知晓率较高的是过早性行为和长时间服用避孕药,分别为65.56%,68.87%,知晓率最低的是营养不良仅为21.11%。因此,多数感染妇女对HPV症状体征、传播方式、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了解较有限,并对HPV感染的认识存在误区,说明HPV相关知识宣传力度仍较低,需扩大教育深度。主要原因可能由于目前我国妇女目前较少关注性健康方面知识有关。另外,在心理状态方面,HPV感染妇女存在较严重的不良心态,大多妇女存在沮丧、失望情绪及羞愧心理。表明感染HPV妇女在心理方面迫切需要专业人员提供相应心理咨询、心理支持。
3.2HPV感染妇女认知、心理干预效果分析表2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HPV认知得分及心理水平均明显提高。相关研究证明[7],宣教及心理干预均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本研究实施认知、心理一体化干预,通过发放学习手册、开办HPV同伴式集体交流班、建立专家咨询平台、提供社会支持疗法等多种手段,既有效提高患者对HPV感染的认知水平,又促进其良好心理的形成,减轻其心理负担,使患者不但重视疾病的治疗,还关注自身心理状态的变化,进而发挥疾病治疗的辅助作用。
3.3认知心理干预对HPV感染女性生活质量的作用由于感染妇女往往存在不正确心理问题及心理压力,羞愧、沮丧使她们性乐趣、心理状态均显著减低,从而导致生活质量降低。通过对HPV感染妇女进行一系列心理干预方案,教会患者采取积极心理应对,不仅降低了患者的不良情绪,还有利于清除机体行已存在的HPV病毒,也增加了患者面对疾病勇气与配合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HPV感染女性对疾病认知及心理状态评分较低,通过有针对性的干预,可提高HPV感染女性的认知水平、心理水平及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疾病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文灵芝,李霞,陈红霞,等.新疆地区城镇妇女对HPV感染与宫颈癌相关性的认知和行为干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2):10-11.
[2]张永喜,熊艳,桂希恩,等.HIV阳性妇女子宫颈感染HPV状况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2,47(3):185-190.
[3]杨赟平,杨双双,张莉萍.重庆地区妇女高危型HPV感染现状及年龄的分层分布[J].重庆医学,2013,42(3):249-250,25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39-148.
[5]郭欣颖.中文版尖锐湿疣患者生活质量问卷的汉化及适用性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院护理学院,2013.
[6]孙志辉.生殖道人瘤病毒感染妇女心理状况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0.
[7]瞿秀芳,李国萍.HPV感染患者的心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2):2774-2775.
【关键词】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剧,职业倦怠已成为职场高频词。其对倦怠者自身健康以及家庭、事业的危害不容小视。医务人员也成为职业倦怠高发人群。Maslach等认为[1]:职业倦怠主要发生在长期紧张的助人工作中,体验到的心理疲劳和心理能量被抽空的感觉。从2009年开始的我国新一轮医改,对基层医疗机构(城区主要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出了新要求。社区医务人员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将更为繁重,职业倦怠水平的严重程度将影响新医改进程。本文以南京市城南某区社区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职业倦怠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期对维护社区医务人员心身健康、推进新医改提供有益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南京市城南某区社区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该区经过区划调整后于2013年成立,其下属的社区卫生机构由三个区整合而成。被调查的八家单位分别在原三个区中按比例抽取,340名被试人员再从被调查单位中按比例随机抽取,发放的340份调查问卷全部回收,有效问卷327份,有效率96.2%。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开展调查。
1.2.1 自编一般情况问卷
包括年龄、性别、婚姻、学历、职称、职业(工种)、从业年限、个人(家庭)月均收入等。
1.2.2 职业倦怠问卷
使用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通用版)作为检测工具,该问卷分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信、效度良好。2002年,我国学者李超平对该量表作了修订,问卷共15道题[2]。采用7点自评方式,计分方式为0~6分,分值越高则倦怠越强。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
使用EPQ(成人版)作为测试工具,由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掩饰性四个量表组成,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人格问卷量表之一。
1.2.4 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我国学者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3],主要测试个体面临应激事件,采取何种应对策略和办法。该问卷由积极成熟的应对(解决问题、求助),消极不成熟的应对(自责、幻想、退避)及混合型(合理化)6个分量表组成,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2.5 访谈
对该区卫生主管部门和八家社区卫生机构管理者进行访谈,了解该区对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所采取的干预措施,分析讨论其发挥的效用。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本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
(1)女性居多,计243人,占74.3%。(2)“己婚”人员居多,计258人,占78.9%。(3)“本科”学历者居多,计170人,占52.0%。(4)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居多,计236人,占72.2%(5)“初级”职称人员居多,计184人,占56.3%。(6)个人月均收入以“3001-5000元”的居多,计199人,占60.9%(见表1)。
表1 社区医务人员有效样本基本资料情况表(n=327)
2.2 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327名被试中职业倦怠总检出人数为85人,检出率为26.0%。其中,情绪衰竭检出率最高(20.2%),去个性化(17.4%)、个人成就感(7.6%)。李永鑫、李艺敏[4]探讨的基于该量表得分的职业倦怠诊断标准,依据三维度的临界值将从业人员倦怠水平分为零倦怠(三维度得分均低于临界值),轻度倦怠(某一维度得分等于或高于临界值)、中度倦怠(某两个维度得分等于或高于临界值)和高度倦怠(三个维度得分都等于或高于临界值)(见表2)。结果显示,三维度均分均未超过临界值,轻度倦怠55人(64.7%),中度倦怠23人(27.1%),重度倦怠7人(8.2%)。
表2 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2.3 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变量比较
本研究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学历人员在职业倦怠三维度上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情绪衰竭维度上,36-40岁年龄组最为严重,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2.4 应对方式与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相关性
应对方式各因子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合理化、幻想和自责,表明究被试人员总体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呈显著负相关(r=-0.24,r=-0.35,r=-0.40,P
2.5 人格特征与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相关性
精神质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呈显著正相关(r=0.15,r=0.22,r=0.31,P
2.6 相关变量与职业倦怠关系的回归分析
将应对方式6因子、人格特征4维度以及人口学变量中的年龄因素作为自变量,将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神经质、解决问题和退避进入情绪衰竭回归方程,三者对情绪衰竭的解释量为14.1%。精神质、神经质、解决问题和退避进入去个性化回归方程,四者对去个性化的解释量为19.2%。精神质、解决问题、求助和幻想进入个人成就感回归方程,四者对个人成就感的解释量为23.1%(见表3、表4、表5)。
表3 情绪衰竭的回归分析
注:*表示P
表4 去个性化的回归分析
注:*表示P
表5 个人成就感的回归分析
注:*表示P
3 讨论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对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日趋增多,既往研究显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总体较严重,社区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与二、三级医院相比,其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相对较轻,成就感降低更为严重。本研究显示,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程度不高,检出率为26%,低于国内相关研究。
在人口学因素方面,36-40岁和11-20工龄组人员情绪衰竭最严重,51岁以上人员去人格化水平较低,可能由于40岁左右的人来自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压力更大,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及足够的经济支撑,因此倦怠较易发生。51岁以上人员心智较成熟,情绪管理能力强,不易发生倦怠。初级职称人员的个人成就感低,与其工作繁琐、经验不足、收入低有关。高级职称的个人成就感不高,可能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医学创新和挑战,因而成就感相对不强。随着社区慢病患者就诊人数的增多,全科医生工作量也增加,计生政策的放开使计划免疫科的工作量也有所上升,压力加大,易引发倦怠。个人成就感随家庭月均收入的提高有增加的趋势,表明经济收入是影响个人成就感的因素之一。
本研究显示,社区医务人员倾向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可使其累积的负性情绪得到及时释放。人格特征是职业倦怠一个重要因素。艾森克认为,精神质特征明显的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冷漠、冲动等。神经质特征明显的往往会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易引发焦虑、头痛等症状。外向型个体主要表现出乐观、幽默等特点,同时其感觉阈限较高,对各种压力的感受小,工作愉悦度和成就感高,因而不易产生倦怠。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理论一致。
回归分析显示,解决问题能够负向预测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求助亦能负向预测成就感降低,退避、神经质能够正向预测情绪衰竭,退避和精神质能够正向预测去个性化,幻想和精神质亦能正向预测成就感降低。这与黄云[5]等对社区医生职业倦怠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因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建议将人格特征的测量作为单位新进人员以及选拔人才的工具之一,管理者可因势利导,有利于培育能力强、素质高的全科团队。
通过访谈了解区政府及各机构面对新医改所采取的举措,具有以下特点:(1)明确社区卫生工作发展思路。八家机构管理者均表示,应树立发展靠自己的思想,拓展项目,提升能力,赢得群众信赖,有效破解投入不足带来的发展难题。(2)建立较为科学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该区打破绩效工资总额封顶的框框,确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绩效分配原则,极大调动了社区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重视社区医务人员能力的培养。一是与三级医院通过“医联体”形式结对帮扶。二是鼓励学历教育,提升学历水平。三是鼓励参加继续教育,注重学以致用。(4)注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各中心通过专题讲座、拓展训练等形式,让医务人员身心得到及时减压,提升心理健康水平。(5)加强社区卫生宣传工作。该区先后开展了区级名中医、群众满意的社区医务人员评选活动,营造出良好的卫生宣传氛围。据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第三方报表显示,该区社区卫生机构年总门诊人次、职工人均收入位居全市前列;居民对该区社区卫生机构满意度达96%,职工对社区卫生机构的满意度达94%。现有研究表明,组织因素的干预相比个体因素对改善倦怠影响更大,个体的归因也可通过有效的组织干预得到改变。邹雨霞等[6]研究显示,工作本身满意度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访谈结果显示,该区卫生主管部门及各社区卫生机构从组织层面着手,结合实际,采取了多种干预措施,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效果明显。本研究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检出率较低与之应有一定的联系,值得进一步认真加以总结。
4 建议
随着医务人员学历层次的提高,知识面和社会阅历的拓宽,在给予组织干预时,要注重方法的选择。比如,开展职业减压培训时,可采用课堂教育和户外拓展相结合的形式,注重互动式教学,提高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获得外界支持的能力。此外,组织干预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倡导先进的组织文化,促使医务人员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7]。(2)完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在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上做好文章。(3)加强用人管理,尽可能避免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尽管组织层面的干预对预防倦怠效果更好,但在具体实施时会有不少难度,需要考量单位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同时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必要财力的投入。
【参考文献】
[1]Maslach C, Jackson S E.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1981,2(2):99-113.
[2]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35(5):677-684.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
[4]李永鑫,李艺敏.工作倦怠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J].心理科学,2006,29(1):148-150.
[5]黄云,马辉,张宁.社区医生职业倦怠及其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4):34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