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常规教育

常规教育

时间:2023-04-20 08:34: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常规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常规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幼儿;常规教育

“常规教育”是我们幼儿教师常常说的话题,让幼儿活泼又有序是常规教育的目的之一,幼儿常规的稳定才能保证幼儿在园健康、活泼的成长。首先,对班级幼儿能有全面的了解,我觉得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将班级常规带好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对本班幼儿能有全面的了解。因为幼儿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年龄和生理上的差异性,教师如果能对每个幼儿都能熟悉,了解幼儿的个性和习惯,并结合幼儿的这些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的常规管理方法。

常规教育要日常抓,抓日常。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教师都要根据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育教学的工作。最后常规教育要抓重点、反复地抓, 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比较弱,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教师首先要幼儿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进而提高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

来谈一谈我们在培养幼儿常规方面的一些感触我们班男孩子和女孩子人数相当,当他们进入中班后在各个方面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对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任务,原来的那些管理方法肯定也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尝试着各种适合幼儿发展的班级管理方法。

一、让幼儿在音乐中建立常规

如何让幼儿快速整理又能快速地安静集中讲评呢?我们就开始使用音乐的方法,并且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具体是这样实施的。我们在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都会播放幼儿熟悉的音乐,幼儿听到这段音乐后就要马上开始整理,而且幼儿听到音乐后,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教师不停的“喊’了,同时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当幼儿在体育活动或者是点心活动后,我们都会使用比较柔和的音乐幼儿听到后也会很自觉的休息了。

二、利用点心前小故事促进幼儿吃点心的常规

如何让幼儿能安静、快速、干净地吃点心也是教师常会碰到的问题,我们班的孩子在以前吃点心前这几个方面都做得不是很好。现在通过点心前小故事的方法幼儿的进步也很大,每次点心我们都会根据幼儿昨天的点心情况或者是当日幼儿表现,自编一个相关的小故事,当然还少不了必要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方法也能促进幼儿的点心质量。

三、利用榜样促进常规

每个班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只要教师能善于捕捉孩子的这些闪光点也就能进行现场的常规教育了。例如:每次在盥洗后擦小手时,总会有一部分的幼儿不能按要求将毛巾自觉地整理好,用完之后总会随手一丢。但是有一次我们发现班级中总有一位小女孩自觉地将别的幼儿用乱的毛巾整齐的整理好,利用这位幼儿闪光点,我们马上表扬了这位幼儿,并请她来督促其他幼儿自觉的整理毛巾,鼓励其他幼儿也向她学习。幼儿是都很喜欢模仿的,也特别的会受到鼓舞,所以慢慢地都想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了。

四、小组长、小值日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相适应的方法对于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能力、动手能力和责任感,而且经过小班阶段,已经积累了很深的班集荣誉感。通过让幼儿轮流担任值日生,可以更深层次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自豪感和集体精神。

五、做个“勤”老师也能促常规

第2篇

所谓“常规”就是每日生活中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怎样做,包括幼儿和教师两方面的行为规范。常规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常规教育不是束缚幼儿和教师的行动,而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公共场合的秩序,

常规教育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入园的第一天。孩子们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环境往往感到害怕而不知所措,这时告诉他们“做什么,怎样做”,他们是乐意接受的,并且第一次的印象会成为良好习惯的开端。幼儿园有趣的内容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服从常规要求,开始了师生间亲切的互动,这是常规教育的情感基础。

如何使常规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1、首先,应合理安排和学会运用一日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科学地组织和恰当地指挥。作为班上的所有教师最好在班主任的主持下集体讨论确定一日生活中各项活动,特别是幼儿自理生活的环节,对幼儿的行为要求以及保教人员的分工配合。

2、寓常规教育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也将自理生活、人际交往、对事对人对己的情感态度等渗透在常规教育中。例如:走路文明、说话轻声、姿势自然、不抢先、不推撞、室内不奔跑;说话有礼、找人帮忙说“请你……”,与人交谈看着对方,注意倾听、积极应答、室内不大声叫喊;行动不任意打扰别人、无意打扰主动道歉等等。

3、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做到一致和一贯,随时贯彻师生行为规范表,当违反规范要求的行动出现要及时提醒纠正。一旦形成习惯便成为幼儿的自主行动,不需教师时时提示。效果是幼儿愉快,教师轻松。班级常规其实难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往往是时松时紧,不坚持。

4、常规教育的效果与教师的语言表述关系密切。建议常规过程中对规则的解释应立足于集体生活秩序的需要,切勿从“听话、做好孩子”等目标出发以免误导。规则一旦建立,在实施时教师的语句要明确简练,语气要坚定,不需要多说理。若有个别孩子不愿服从,你可用“大家这样做,你也要这样做”来要求他,即用集体行为来约束个体行动。常规教育中发指令并不是生硬命令或无理斥责,而是要以礼相待。

5、重视建立一些细小的行为规则,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便如:摆放坐位两张椅子间相隔一拳给较宽的空间,可防止拥挤碰撞;集体活动开始找空位坐,可防止争坐位而耽误时间,离开教室前把椅子整理好,可节省时间;端椅子规定姿势,可防止碰撞;集体外出或洗手、取饮水等主动站队等待,防止拥挤也节省时间;要拿别人手上的东西,用礼貌语言协商,防止争论;室内不奔跑,不大声说话,有利于保持安全、安宁的环境等等。经验证明,上述常规幼儿都能养成,关键在于教师随时注意及时指导。

6、正确对待调皮的孩子,分析原因后进行教育。每个班级都有一些自控能力弱的孩子。对待这些孩子,老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式放任不管,也不能进行无效的表扬,敷衍孩子。而是要多些耐心和细心,在观察的基础上机智地引导他们。

第3篇

现在社会上有关儿童早期教育、幼儿教育的书籍琳琅满目、比比皆是。这对家长及幼儿园教师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培养孩子提供了正确的引导作用,也充分说明了儿童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幼儿园教师,作为培养祖国的花朵的辛勤园丁,虽然工作琐碎细微,却肩负着比大学教师更重要的神圣使命。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幼儿园教育及早期家庭教育为主。中国有句古话这样说道:“从小看大,三岁看老”。孔子也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指人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变成一个人的天性。纵观历史上的名人、伟人,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为社会做出如此大的贡献,与小时候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密不可分的。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幼儿园老师与家长的积极配合与长期的坚持,是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然而现在孩子的家长多半攀比心强,注重物质与名次,唯恐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被别人比了下去。他们评价一个幼儿园的好坏就是长挂于嘴边的“你今天在幼儿园吃了什么?”“你今天学了什么?”受此评价尺度的影响,幼儿园老师也逐渐形成了“保证孩子的日常安全,让孩子多写字、多做题”以迎合家长的口味。事实上,这与现今的“关注幼儿终生发展、倡导养成教育” 理念相去甚远,过早地禁锢了孩子的思想,从而扼杀了孩子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开发。因此幼儿教师应有自己的理念与坚持,应结合自己班级的整体情况与孩子的个别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注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与自信心的培养,主动与孩子家长沟通配合,做到有耐心、尊重关爱每一个孩子,允许他们犯错与反复,成为孩子心灵的工程师与成长的见证人。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滴积累、循序渐进

在日常生活中,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培养孩子的成就感与自信心。譬如从孩子吃饭方面来说,为什么有的孩子吃饭又好又快,而有的孩子吃的又慢又少,甚至不想吃呢?经过与家长交流,我们共同商定:对那些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可以给他们少点饭,并注意督促与适时鼓励表扬,然后再逐渐一点点加饭,直到他们可以独立地又快又好地吃完,别忘了我们的微笑和赞许的眼神。也许这一过程会持续一周、两周或许更长时间, 但是孩子的进步、良好的吃饭习惯及自信心的增强却是对我们的最好回报。

第二、尊重孩子, 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

一位家长曾告诉我说,他的孩子快5岁了还得抱着洗澡洗头,说孩子怕洗淋浴,怕水流入眼睛里。后来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这个障碍,她与儿子共同商量,决定在孩子5周岁生日那天开始洗淋浴。结果发现孩子不仅说到做到,还顺利地通过了这一难关,很快地,孩子不仅愿意洗淋浴,还学会了自己洗头。由此可见,尊重孩子, 与孩子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粗暴地强制孩子更为有效。为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友爱树立了榜样。

第三、及时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

有一天的活动课上,我们要求孩子们写出自己的名字,却发现有的孩子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有板有眼,而有的孩子不是趴在桌子上写,就是不能正确握笔。我与带班老师当机立断,给孩子示范了正确的写字姿势及握笔方法,对班上孩子的不正确的姿势与方法给与纠正与耐心指导,并告知家长回家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欣喜地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都能正确地握笔写字了。这一良好习惯的及时养成,以后不知可以帮助多少小朋友远离近视的困扰呢?

哲人说的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为了帮助孩子收获美好的人生,为社会、国家的未来负责,身为幼儿教师,我一定不懈努力,多研究、多发现、多总结,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贡献自己的心血,为孩子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常州市天宁区丽华第三幼儿园 江苏】

第4篇

物理课的常规教育就是指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物理知识的特点,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提出有顺序的,不同的学习物理的学习行为要求,并指导学生掌握达到这些要求的方法。持之以恒抓常规教育,就能让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物理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具备各种能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科学素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刻苦专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唯物主义的思想,树立新的世界观。 另外,在物理学科的常规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能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学生也能通过常规教育,了解学习效果,反思学的行为,鞭策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面就初中物理常规教育的三个主要方面:预习、上课、作业如何进行常规教育进行一些探讨。

一、 预习

预习就是要求学生能根据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在教师上课前阅读新教材,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并且使得头脑中相关的旧知识清晰起来,增加它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使相关旧技能熟练起来,便于探索学习,区还能使学习心向指向未来学习的内容。预习后学生上课时容易和老师配合好,发挥师生双边的能动作用,提高课堂效率,通过长期的预习还能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发展。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首先,为了看懂课文的内容,会有意识的查字典认识生字,在脑子里概括文章大意,遇上不懂或难懂的地方会与人交流或上网查阅,碰到一些课外小实验还会动手做。中物理的预习,第一要会阅读课文;第二要能读懂课文内容;第三要能摘录课文重要知识,第四要会提问题。由于初二学生的文章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强。指导学生预习应注意以下要求:一、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包括前言)在课内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帮助学生利用词典解决生字、生词以及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的解释。 二、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采用布置预习思考题的方法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的中心内容和要点。 三、在学生对物理课文的结构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介绍物理课文的一般结构。物理课文的一般结构是: 1. 提出一个物理现象或一个问题(可能是一个实验) 2. 分析现象(观察演示实验,推理、推导等)形成一个新的物理概念或得到一个新的物理规律。 3. 新概念,新规律的文字、数学表达式、单位、适用条件等。 4. 新、旧概念或新、旧规律的比较(区别与联系) 5. 新概念、新规律的应用(范围和条件、注意点)。四、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划出重点内容和不理解的内容,以便上课时可以集中注意力听自己不理解的或重要的内容,提高听课效率。对不理解的内容要学会变成问题,向同学、教师、家长和网络请教。学生认为重要的章节或内容要鼓励他们写一些读书笔记,除摘录重要内容外,还可写些学习心得体会,教师要事先示范读书笔记的式样和方法。 五、引导学生自觉上网查寻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并归类整理,与教材提供的内容作比较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养成追求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 上课

上课是指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形式,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常规教育就是上课时对学生学习行为要求的教育。 八年级是开始学物理的年级,尽管大多数内容比较浅显,都是从生活提练出来的现象或规律。但由于多数学生不知道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更无学习物理的习惯,因此学习效率低,效果差。教师要在上课时重视对学生开展物理学习的养成教育,以形成良好的物理课堂学习行为习惯。 物理课堂学习行为习惯主要有四方面: 一、 学观察。会观察就是要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实物、挂图、数据、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影片等。学生要仔细的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的操作规范。要养成学生从看到的图表及数据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的观察思考习惯。二、 学倾听。会倾听,首先要会尊重他人。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有意注意,用心听教师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对物理规律的推导等讲解,还要养成倾听其他同学课堂上的发言的习惯。三、学说话。课是一个开放的、师生互动、人物互动的课堂,是一个思维活跃的课堂,学生要有不怕讲错的精神,要敢于发言,表述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把他们看到的现象正确地表达出来。同时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指导,提高学生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和流畅性。针对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以及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全班或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更多的学生有对机会学习和运用语言。四、学动手。课时,除了看、听、说以外,还要学习动手,包括写听课笔记,做实验,做课堂练习等。(―)写听课笔记。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认真写听课笔记,首先是对新知识的一种记忆,听课时笔记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 预习中还不理解的内容,经老师讲解后明白的内容。2.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别强调的或板书的内容。. 记录在听课过程中还没弄懂的内容,以便在下课后问老师或同学。(二)做实验。 验是物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具备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实验,操作时应分工合作,团结互助,齐心协力。学生实验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 严格遵守实验室制度不随便离开实验桌到别组观看或借用器材,不准大声喧哗,爱惜仪器,节约材料。(2) 实验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所做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要充分了解。(3) 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实填写实验数据,不拼凑数据、弄虚作假,更不抄袭他人的实验数据。(4) 要勤于思考,认真分析数据,举一反三,科学推理,准确表述结论。(5) 实验结束后,要整理好器材,物归原处,如有损坏,应如实报告老师。

三、 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运用新知识的重要教学活动。各类作业除了巩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新知识运用外,还有一个提供教和学效果反馈信息的重要作用,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行为,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能帮助学生自我反思,通过订正作业错误,调整学习行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第5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结合;常规教育;双赢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与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对知识的感悟、正确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基础,是工具,这是几十年来人们对语文的普遍认识。诚然,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是客观存在,但是,我们在强调它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它的重要内涵――人文性。

老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地成长。要指导他们不断为自己设置奋斗目标,要帮助他们勇敢地克服学习和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要激励他们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要不断地促进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语文课程有着鲜明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①。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老师的“言说”所能奏效的,它一定要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场所,而不应该是教师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这里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富有活力和创意的课堂上展开自主的学习和探究,惟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最向往的乐园。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基于在语文大讨论中的反思,基于对语文高考命题原则“知识点在课内,题在课外”的理解,更基于我所任教的学校生源为二类,因阅读少而文化底蕴浅,因与教师情感沟通少等现状,为适应高考改革形势,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和水平,本人把抓好课堂教育为突破口,(注:本人为学校政教处主任,结合语文组工作)在全校大胆进行了尝试和摸索,将基础年级的作文教学与学校教育专题相结合,高一、高二年级分别以“我形我塑,靓丽青春”和“勤奋学习,放飞梦想”为写作主题,由备课组分解为若干子专题,如分解为放飞理想、花样年华、理想万岁、青春无悔、世态百相、历史回音等。

在对作文进行分专题写作的同时,要求老师作文教学中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基本原则,即一是有利于解决学生当中比较普遍比较突出的问题,二是有利于加强班风学风建设,三是有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由于要求具体,操作性强,常规教育与作文教学已成为我校语文教育教学的一大特色。在教师能充分展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要求每节作文课选取事例贴近学生实际、从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入手、从比较棘手的问题入手,针对性强,要求每位老师分析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力度,确实能解决当前存在的典型的问题,将语文课变为一节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课。

由于作文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这激发了学生的高尚情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锻炼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同时语文老师的能力也得到了一次锻炼、一次提升。由于主题鲜明,思路清晰,举止得体,即使没有华美的语言却能声声入耳,没有冗长的说教却能感人至深,形式丰富,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教师和学生的水平。

在“我形我塑,靓丽青春”和“勤奋学习,放飞梦想”这两个教育主题真正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的基础上,我们还抓好过程教育,绝不能忽视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深化主题和巩固成果。也就是在各班作文课后进行“追踪教育”。这个教育主题是长期的艰巨的工作,要通过常规检查和教育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规范和引导,还要和学校开展的其他活动有机融合,以增强实效性。政教处和语文组以主题教育教学为契机,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校园广播站、画廊和校园文学社等宣传阵地,对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印刷,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由于有了生活素材,学生有话可说;由于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具有教育人的效果。通过身边的优秀人和事打动学生,学生能将常规执行和理想追求内化为自觉行动,使其升华,使其开花结果。

90后、00后,新的一代热情奔放,个性张扬,对权益和个性非常执着,但对于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缺乏清醒的认识,这样的现状无助于良好班风的建立,更无助于青年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不少老师用故事说话,靠典型引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愿意表扬学生,善于表扬学生,这是一种引领、一种鼓励,对于另一些同学来说,更是一种鞭策。不少班级教学过程中,尊重个性,包容差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同学们在发言时表明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尝试的胆量,也有利于发现症结,找到方法。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常规教育是学校工作中不可或缺、常说常新的话题。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暴露出来的琐屑问题也正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重点。志在扫天下,行在扫一屋。坚持“三个一”(规范一套操、洁净一居室、亮丽一条路),争做“三种人”(做遵章守纪人、当文明监督员、成青年志愿者)是细节,但天长日久,铸就的就是人格,是命运。语文老师结合任教班级实际,着力于日常行为规范的宣传与教育,于最寻常琐屑也是最频繁重要的日常学习生活的细节上下功夫,培养良好习惯,铸就崇高人格。高一学生能从传承文明成果,塑造崇高人格的高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与较好的教育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促进学校教师的迅速成长,是关系到学校兴旺发达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开展课堂教育教学无疑是一个双赢的方式和方法。实践证明,通过教育,可以促进学校老师钻研教育理论,更新和转变观念,提升教育水平,更好地发挥班会课的育人功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好的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让教育课堂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坚实平台,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大舞台,以此带动和推进学校整体教育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社会和生活并进行情感沟通,是非常艰苦的事情。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劳动,并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②。教学中往往还要背负旧观念惯性的压力。这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

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被动而是主动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思想情感就不会成为外在的附属物而是心灵的雨露和阳光。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③。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总而言之,构建新课堂,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让语文课去接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灵一直在“文化”中飞翔,让他们的心灵一直在研说与倾听着语文课散发的魅力。同时,新课堂也将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让课改和教师一起成长,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注解:

① 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

第6篇

播下一种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放眼国内外,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习惯的培养,而习惯的培养也有赖于常规教育新世纪学前教育要培养的是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幼儿,而衡量幼儿发展的最现实、最核心的依据就是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是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 常规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大部分还是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家长捧着怕摔了,含着怕化了。因此,现在很多孩子大多自私自利、任性、自我意识过强、独立能力差等问题。而研究证明,3----6岁儿童在生理、心理方面发展不成熟,经验能力不足,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内教养工作、常规教育的综合质量,尤其是班级保教人员的护理和引导水平。而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但是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束缚幼儿和教师的行为,而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互动中和谐协调,营造安宁、有序、温馨的生活氛围。

二、 幼儿教师所面临的常规教育

常规就是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规则,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学习与人共处。然而现行的后现代教育环境下,引导我们去反思传统的管理行为与幼儿主体发展的存在问题。教师通常用说教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并且以限制性的常规居多,如:“不许大声说话”、“不许乱推乱挤”、“小凳子要坐好”、“小手放背后”等。这就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常规教育,既要跳出传统的误区,摆脱原来强制的整齐划一的、自上而下的行动逻辑。而是要在执行科学、合理的常规教育中做有心人、细心人和有恒心的人。将常规当作教育资源,发挥它应有的效能,这样才能切实可行的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 常规教育何时开始

英国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格教育端赖6岁以前之培养。”这充分说明了幼儿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要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必须从常规教育开始。幼儿园是孩子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在幼儿园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他们的一生中至关重要。正所谓:“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

四、 常规教育的策略

1. 首先,教师要明确方向,指定规则

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规范,“人人自由则无自由”,因此,必要的常规对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午睡时告诉幼儿做到:①轻声走进午睡室;②临睡及起床时,保持安静;③在固定的地方脱衣服、穿衣服等,通过一系列常规规范幼儿行为,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自理、自律能力,学习协调与他人关系的技能,形成群体意识。然而,实施时由于家庭教育,幼儿本身的差异性,和孩子的破坏行为,必要时也可加以小小的惩戒,反复建立规则意识,再强化动作,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2. 树立榜样,培养自信心,从他律转为自律

榜样的作用有两种,就是激励和示范。由于幼儿具有思维形象具体,好模仿的特点。在榜样的影响下,孩子慢慢就会树立起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如:可以班级里设立“组长“职务,情能力强的幼儿担任,并分工明确,有的检查桌椅摆放整齐情况;有的检查午睡起床时,叠被子情况;有的检查饭前便后洗手情况等,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3. 优化环境,实现环境教育化

由于幼儿年龄的特殊性,幼儿园环境设置方面要突显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另一方面,环境的细节,又应适合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环境教育与常规教师是紧密联系的,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包含许多环境教育内容。如:在活动区里张贴一定的标志,在盥洗室里张贴正确洗手的步骤图和及时关好水龙头的标志等。这样我们就创设了一种常规教育环境,有效的利用标记成为隐性教育。

4.家长是最好的老师,做到家园一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着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幼儿园,孩子们能形成不挑食,准时睡觉的好习惯。可是,孩子在幼儿园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因此,家长的配合非常重要。有些家长也制定一些规则,但由于家人步调不一直,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这些规则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因此,教师要做到有效的家园沟通,如:我们经常离开利用家园联系册、电话、家访、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常规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延续幼儿园的某些常规制度。

5.常规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常规教育中,教师也应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鼓励和肯定,给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告诉幼儿应该怎么做,切忌用太多的“不”字,如:小朋友不能这样,不能那样等。

第7篇

[关键词]常规培养;幼儿教育;作用

常规教育在幼儿园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老师要持之以恒,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并与家长密切配合,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规,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稳住幼儿情绪

众所周知,新生刚入园,怎样在较短时间内让幼儿迅速适应班集体生活、稳住情绪呢?这对于许多幼教工作者来说也许是个大难题。怎么办呢?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了全面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各个幼儿的性格特点来“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本班的谢文泽小朋友,他年龄偏小,性格又有点怪,每天早上家长来送都是又哭又闹,不肯进教室,一天哭几次(“马拉松”式的、哭累了就停、想想后又哭、又停??)。针对这种情况,就只能作个别教育,研究一种属于他的教育方式了。经过我们的耐心教育,这位小朋友现已有很大进步、大有改观了,早上和妈妈手拉手来幼儿园,并主动跟老师打招呼,后积极到操场参加晨间体育锻练活动,吃饭、睡觉、上课都能正常化了,自理能力也明显增强。谈到他的变化时,他爸爸妈妈都竖起大拇指,脸上笑眯眯的,一副满意、开心、知足的样子。

二、常规培养统一性是基础

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是在不断的巩固中建立的,这就要求班上老师的教育方法、教育要求统一。如果常规训练时,老师们的方法、要求不相同,期望值存在差异,会使幼儿感到无所适从,幼儿搞不清楚到底要怎么做,长期下去,会使幼儿养成散漫的习惯,不利于幼儿常规的培养。因此,老师们要多在一起讨论、沟通,尽量使教育方法、教育要求保持一致,结合班级幼儿实际制定各时期的重点培养目标,做到常规培养的统一性与连续性。同时,幼儿常规培养要注重过程的连续性,既包括老师对每个幼儿的整个要求一致,还包括每一个老师在一日活动的不同环节要求一致,不能随心所欲。

三、日常生活、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个别性

谁都知道,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智商是不可能比的。同样,小孩也是一样,有些聪明点,就学得快、容易接受;反之,则反应缓慢、迟钝些。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如教幼儿进行区域活动,对于小班的幼儿,是第一次接触区域,从区域常规到区域操作,是挺有难度的。我绞尽脑汁,煞费苦心。除了在区域时间让孩子操作,其他多余时间我也让孩子操作(如课间休息时间、离园接送时间),尽可能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幼儿也学得轻松、愉快,容易接受,自然而然地学到了知识。

四、采用多样化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幼儿的思维形象性强,具体形象的要求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一个活动后是幼儿喝茶用点心的时候,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你推我挤的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了一种方法,剪下脚丫图后把它们装饰成可爱、有趣的小脚丫宝宝单只跨步贴在茶桶前面。先使他们产生好奇,从中还可以在此跨步游戏走,结果没出我的所料,幼儿特别的感兴趣,一个个抬着小脚合着脚丫在上面走,没有了你推我挤的现象了,将“老师让我倒茶,不让我推、挤”的被动行动转化为了“我想倒茶”的自愿活动,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收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效果。(二)通过故事、儿歌、比赛等形式加强幼儿常规。幼儿比较喜欢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比赛、朗朗上口的儿歌等,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选择一些适宜的儿歌等,加强幼儿常规的培养。如培养幼儿吃东西前要洗手的习惯时,可以让幼儿一边洗手一边唱儿歌:我是一只大苹果,小朋友们都爱我,请你先去洗洗手,要是手脏别碰我。这样幼儿自然的就领悟到吃东西前要洗手。幼儿对比赛的激情也很高,老师可以通过举行有教育意义的比赛培养幼儿常规,如吃饭比赛,比一比哪个幼儿吃饭最快最干净,并设立相应的奖项。这样的比赛,既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三)通过教师自身为幼儿树立榜样。老师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举一动都会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小班幼儿年龄小,老师的一些习惯或话语都会给幼儿的常规带来不良影响,比如幼儿午休时要求安静,老师却在接电话,这样幼儿也会和其他小朋友说话,如果午睡时安安静静的,想说话的幼儿也会打消念头的。可见,老师要严格要求自身,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好示范带头作用。(四)通过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引导幼儿。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为此,我在班级墙上设计了五大块内容:积木不掉地、饭粒不洒地、午睡不嘘嘘、盥洗有秩序、上课乖乖不吵闹。让每一位幼儿准备一张全身照,在此我又设计了一些公主裙和王子装。

五、家园配合是关键

幼儿常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老师与家长要形成教育合力,做到家园同步,这是幼儿常规养成的关键。对家长来说,小班幼儿刚入园,他们比较担心幼儿的生活起居,老师可以通过家长接送幼儿的时间,简短的给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并对家长提出有关幼儿常规养成的要求,如养成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等习惯,只有做到了家园配合,才能巩固良好的常规。

六、结语

对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而言,认同规则、制订规则的过程比要求他们遵循规则更加重要,我们应当把规则和幼儿的实际需求联系在一起。如面对遍地的玩具,我们不能急于收拾,而是应当用这一问题来引发幼儿的关注和思考,让他们认识到把玩具放回原位不单单是保持环境整洁的需求,同时还是下次快乐游戏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王会琴.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J].宁夏教育,2010(3).

[2]郑传芳.浅谈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J].现代阅读,2012(18).

第8篇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意义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园保教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标准、法则或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给其未来发展造成障碍,还给别人带来诸多困扰。只有建立常规意识后,孩子才能在学校好好学习,以后才能好好融入社会。

1.对幼儿的意义。

来到幼儿园,孩子脱离家庭在幼儿园需要学会自理和独立,没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帮忙喂饭和穿衣穿袜,没有专宠的他们需要和同伴相互礼让和合作,不能随心所欲地做事情,因此,幼儿园常规不仅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控能力、生活习惯、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还能让幼儿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此外,幼儿园一日常规和正常生活作息让幼儿体验到秩序感和安全感。因此,幼儿园常规既包含科学的生活常规,又包含交往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社会行为规则。这里面至少包含教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三层意思,而这恰恰是一个人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对每一个公民乃至未来人才的最基本素质要求。

2.对老师的意义。

幼儿园常规的存在,对幼儿和教师有重要意义。幼儿园常规贯穿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可以说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师工作中举足轻重的一项内容。常规就是幼儿教师顺利开展各项活动的地基,常规没建立好,活动目标就难以实现。良好的常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和维护正常的保教秩序,这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需要,是幼儿自身安全的需要。因为只有在安全、和谐、有秩序的环境中,教师才能轻松愉快地工作,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幼儿对班级规则的遵从,不仅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对初步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认同与内化,还直接影响幼儿集体教育秩序的维护,保证机体活动和谐有序。

二、幼儿园常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有时候不管老师如何努力建立常规,还是有一些孩子不遵守规则。老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找出原因有效解决,孩子不遵守规则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

1.要求超出孩子的能力。

有时老师安排的事情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如要求一个小班的孩子独立收拾一大筐玩具,而小班的孩子根本没有这个能力,于是做了一回就失去耐心。

2.孩子情绪不好。

有时候孩子身体不舒服、没睡好、没吃好,甚至因为什么事情心情不好,所以不想做。老师要根据孩子平时的状况进行判断,如果孩子平时都很守规则,今天突然不同,就让他到旁边休息并问问他这样的原因,别给孩子太多压力。

3.孩子在家已经形成不良习惯。

有的孩子随地扔垃圾,因为在家里家人也是随地乱扔垃圾的。还有的孩子会告诉我某某某说了什么脏话,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告诉孩子他是我们班级的一员,要按照这个班级的规则去做,一些不好的行为不能做,争取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孩子,通过这种思维让孩子对社会的不良现象产生免疫能力。

4.孩子想引起老师的注意。

有些孩子不管怎样惩罚他,都改不了坏习惯,其实因为孩子就想老师关注他,对他来说,老师的惩罚也是一种关注。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个男孩子,很调皮,父母工作很忙也没时间管他,有的时候当小朋友都在安静地画画时,他却在扔蜡笔引起你的注意,小朋友都在睡觉的时候,他会发出声音引起你的注意等,有时我会采用冷处理,不理睬他,等一会他看你没反应,也就不那么做了,教育他时我采用了用正确的方法取代错误的方法。同时当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时,老师立即反应,就像我们班这个孩子我告诉他睡觉的时候把眼睛闭起来、身体不动,过一会儿就睡着了,我对他睡觉这件事情进行了肯定和表扬,并希望他以后睡觉的时候也能这么做,他答应了我,让孩子知道做对了老师才会关注他,慢慢孩子就会改正过来。

三、幼儿园常规建立的措施

1.老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很容易被孩子模仿。有家长告诉我他家孩子在家将一排娃娃放在沙发上,然后自己当老师,模仿老师在学校的样子。孩子的年龄小,对事物的好坏分辨能力较差,老师就像这个小社会的领头羊,老师的态度决定了所有人的态度,所以,教师面对孩子时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将一些好的习惯和正面的东西呈现给孩子,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只有这样,孩子的常规培养才会更严谨有序。

2.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建立常规。

小班孩子都比较听话,教师要提出规则,如饭前要洗手,睡时要安静等。对小班孩子提出的要求应简单易行,在活动中不断提醒孩子。大班孩子常常是了解了常规,却为了表现自己,故意跟老师反着做,跟老师捣蛋、对抗。对于这些高幼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抽象思维的萌芽时期,老师要教育孩子规则背后的意义是“尊重”、是“公平”。尊重是有些事情你不喜欢做也得做,公平是有些事情你不同意也得全力支持,而判断的基本原则是“会不会影响别人”。小班以老师管理为主,到中班老师和孩子共管,最后就是大班以孩子管理为主,让孩子将常规内化,这样老师的工作就可以相对轻松一点。

3.采用激励法建立常规。

第9篇

【关键词】小班;常规教育;方法及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可见,常规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翅膀”。以上名言充分说明习惯的重要性。它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指南》中强调,3―6岁的孩子正是人生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抓好幼儿时期的习惯养成教育,对幼儿在园学习和生活顺利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所肩负的、不可推卸的、神圣而伟大的职责。

1 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小班孩子年龄尚小,是非曲直没有概念,只是随心所欲,怎么高兴怎么来,所以,作为老师就要正确的引导孩子怎么做是正确的,怎么做是错误的,正确的讲解、师范,使孩子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进餐的时候,小朋友最喜欢把自己的饮水缸子碰得叮叮咣咣的听响声,你如果一味的制止他们,孩子们不但不会听反而会敲得更起劲了,我就用“会哭的小缸子”来教育孩子:早餐时间到了,等小朋友都吃完从自己家里带回的早点,该到统一喝水的时间了,老师说:“看谁坐得端,不说话,老师就先给谁发缸子。”小朋友个个坐得端端的、静悄悄的等老师发缸子,因为小朋友都很喜欢幼儿园老师给自己统一买的喝水缸子,都渴望老师尽快给自己发到手,好和心爱的小缸子“亲密接触”,所以,都很听话,老师倒的温开水他们也是“一饮而尽”,有的还吧唧着小嘴,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心里也许在嘀咕:“幼儿园的白开水怎么都比家里的香啊!”喝完水到了放回缸子的时间,刚开始的几天,小朋友可能由于怕生的缘故,放缸子时都是小心翼翼的,我也没有听到刺耳的碰撞声,可是过了几天,小朋友都变大胆了,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放缸子时,故意重重的放在脸盆里(要消毒),还在欣赏自己创作的“缸子交响曲”,我看了、听了,心想,再不制止“缸子交响曲”有可能会越演越烈了。我就赶紧提醒小朋友说:“我听到小缸子在哭泣,因为小朋友放缸子的时候不小心碰伤它们了,怎么办呢?”,小朋友听了我的话先是一愣,然后,有几个小朋友马上轻轻的放下缸子走了,我就赶紧表扬了他们:“宝宝真听话,你的缸子很开心,老师给你点个赞!”我还故意蹲在脸盆旁边:“我听听谁放缸子的声音最轻!”就这样,后面的小朋友为了“不使自己的小缸子受伤”,连走路都是蹑手蹑脚的。从此以后,小朋友再也不会让自己的小缸子发出声响了。

2 常规教育要耐心细致

小班孩子由于刚离开父母开始集体生活,还没有一定的集体观念,随时随地大喊大叫、乱抓小朋友的脸蛋、抢别人的东西、对老师的话听之任之。你在小声说,孩子在大声喊,桌凳也是推来搡去,对自己的书包随便乱扔,吃东西时乱丢果皮、乱扔垃圾,因此,小班孩子的常规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常规教育如果搞不好,就直接影响以后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所以,作为幼儿园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开始就要让孩子懂得:“现在在幼儿园,所有的生活习惯都要听老师的教导。”老师就要耐心细致的一点一滴开始培养,例如,进园就要问“老师好”,离园要说“老师再见”;吃早午点时先要“请老师吃早点”,老师倒完水要说一声“谢谢老师”,孩子不知道的就要十遍八遍的不厌其烦的教他们说,直到养成一种习惯,再不用老师提醒而知道什么时间说什么话为止,这样良好的礼貌习惯就形成了。上厕所时,绝不可以一窝蜂似的涌进厕所,这样做既不安全,还很乱,所以就要养成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按次序的来,慢慢的他们就会养成不急不燥的习惯,看见别人占着“茅坑”,也会很有风度的站在旁边等候,这就是常规教育的作用。

3 教育要随机进行

幼儿园孩子的教育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是随时随地的教育,例如,玩玩具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喜欢抢自己喜欢的来玩,要是别人占了就会毫不犹豫的去“掠夺”,老师就要耐心及时的教育孩子,好玩具要大家一起玩,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要懂得友爱、从小灌输:“好东西很多,你不可能全部占有,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不可以强占等道理”。甚至走在路上看见孩子有什么不良行为,也要及时矫正、及时制止。因此,幼儿园的教育绝不可以局限在课堂上的几分钟时间,在一日活动中随时抓住教育契机,让孩子在一种健康和谐的氛围中长大。

4 家园合作,坚持“习惯养成的一致性”

教育最怕“两张皮”,就是孩子在家一个样,在幼儿园又是一个样,这主要原因就是家园衔接不够,老师在园使劲的教育,家长在家使劲的放纵,孩子也会“见风使舵”,看见老师什么都做得很好,回到家什么都不会做,例如,丽丽小朋友,她在幼儿园吃早点、喝开水、整理书包、入厕都是自己做的,而且做得有条不紊,可是,丽丽妈妈却无奈的告诉老师,丽丽在家什么都不做,连饭都要家长喂,我告诉她丽丽在园的表现之后,她很惊奇。我知道丽丽在家的情况之后,就专门针对孩子两面性的情况组织了一节“谈话活动”,当我郑重的告诉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我就要问爸爸妈妈,看宝宝们在家是不是和在幼儿园的一样懂事、听话、懂礼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我还明确的告诉小朋友,我要问你们的爸爸妈妈。我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可是有的家长嫌孩子做起来太费事,抢着要代劳,就这样孩子的“小姐“脾气又犯了。这就要建立健全家园联系制度,要把家长随时随地请到幼儿园来,身临其境的体验老师的辛劳和付出的汗水,一定要让家长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绝不可以让家长误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例如,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建立家园联系的信息平台等,让家长深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位家长积极参与到教育的行列中来,加强家园教育的一致性,让任性的孩子“无机可趁”,还孩子一片蓝天,让他们自由自在的在老师和家长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幼儿 教育 常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61-01

常规就是日常生活中必需遵守的规则,人们生活在社会中,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幼儿一迈入幼儿园,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制约,他们也必须学会遵守规则的约束,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所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则便是常规。那么如何搞好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呢?笔者的做法是:

1 良好习惯,坚持从小培养

所谓的“首印效应”就是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并且“首印效应”告诉我们:所有的事必须重视第一次,特别是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园是孩子走上社会的第一步,是幼儿在幼儿园养成良好习惯在一生中至关重要时机,正所谓:“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

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所以我们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都要制定明确的规则,想方设法去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如规范幼儿不“丢三落四”,就可以使幼儿养成做事有条理、观察细致的好习惯。

2 制定规则,严格规范动作

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所以教师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规章制度。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要提出并建立规则,依据常规制度对幼儿进行指导,让幼儿知道该如何约束自己,才能做得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规则时必须让幼儿清楚为什么这样制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因此,每个老师要结合本班级的具体情况和幼儿一起商讨并制定班级规则。这样,不仅能加深幼儿记忆,而且使幼儿更加自觉遵守他们亲自制定的规则。如午睡时应该要求幼儿做到:(1)轻声走进卧室;(2)临睡及起床时保持安静;(3)在固定的地方穿脱衣服;(4)入睡时不玩其他物品;(5)午睡时能主动表示大小便。

其次,由于家庭教育、幼儿本身具有差异性,在实施建立常规的初期时,要细心的去指导、示范,对于经常违反规则的幼儿,应该强化动作,并且由于孩子本身具有的一些破坏行为,必要时加以小小的惩罚,反复地建立规则意识,再强化动作。对于这种个体我们应该坚持,不能放弃,步调一致,否则其他的孩子就会去模仿,影响整体,最后一事无成。

3 强化激励,做到家园一致

美国心理学家利伯特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强调提出:“强化在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方面是最为有效的,而强化越及时,则效果越大,反之越小。”因此,宜对孩子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的积极表现予以、肯定、赞扬、奖赏等正面引导。在幼儿园,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强化激励作用。例如:孩子因偶尔上课积极发言而受到了老师的赞扬,那么这种行为就会经常表现出来,该行为的增强就是由于老师的赞扬起了强化作用。

可是,孩子在园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因素外,主要还在于家长在家里没有严格的要求。即使有了一些规定,也由于父母娇宠惯养,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这些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所以,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要做到有效的家园沟通,延续幼儿园的某些常规制度,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地坚持下去,直到新习惯在孩子身上自觉养成为止。

4 以爱为本,建立信号机制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老师说:“快去洗手,吃点心”,“上课要坐端正”,“不要乱丢玩具”等简单的口令,这些口令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细细回味,发现命令的口吻太强烈,孩子遇到这些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是简单地按照老师的命令极不情愿地执行,并没有内化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只是在外界压力下暂时的被动行为,这样的常规培养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所以,在进行常规培养的时候,我们应该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用点点滴滴的关爱让他们慢慢的接纳,让“爱”成为情感互动的剂,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在爱的氛围里学习规则,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

我们还在长期的常规培养实践中坚持使用多种信号机制,建立班级常规文化,主要有:(1)口头指令信号。教师通过口头指令信号,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2)铃鼓信号。铃鼓可以产生丰富的节奏变化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解放老师的嗓子,更可以培养幼儿多种良好习惯;(3)音乐信号。在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播放音乐,可以让孩子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产生愉悦、欢快的心情,并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就明白该干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熟悉大量的歌曲和乐曲,享受音乐的熏陶,另一方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接收特定的信号,形成良好的习惯;(4)肢体语言信号。老师可使用自身的肢体,做出不同的动作,用肢体提醒幼儿,用眼睛与幼儿对话,如:队列训练时,老师通过不同的手势可以让幼儿完成不同的动作。

一个幼儿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循序渐进过程中慢慢养成的。我们教师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坚持对幼儿常规教育和培养,就一定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人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健康领域,2001,9.

第11篇

幼儿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是“动力定型”的建立过程,它既可以帮助孩子早日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又能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为幼儿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在学期初,我们利用开学一周了解幼儿已有的规则意识,分析幼儿间的个别差异,将常规教育细化到孩子的每一个生活环节,帮助幼儿渐渐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此基础上再将常规教育渗透到学习活动中。

一、软硬兼施,规范幼儿的集体行为

幼儿的集体行为主要以站、坐、行及安静倾听为主,小班幼儿的行为动作都较活络,教师的平白说教几乎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善于思考,想办法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如讲故事、唱儿歌等,或者采取直观的方法,比如拍照进行常规教育,吸引幼儿按要求做事。

自觉排队是班级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户外活动还是午睡或是喝水、洗手等都需要幼儿井然有序地排队进行,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幼儿必须遵守的常规规则。为了让孩子们站好队,我从细节处着手,对幼儿严格要求,每次活动前都要求幼儿先排好队再进行。刚开始孩子们还是比较随性,不站队只顾自己到处乱跑、大吵大闹,甚至几个几个扑在地上压着玩。为了让幼儿尽快排队,一开始我采取告知的办法,“我们要开小火车站队了”、“小火车要出发了,快快来站队”……一开始效果还行,后来渐渐又散了,于是我采用拍照的方法,把那些不肯排队的幼儿拍下来,再和那些排得好的幼儿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来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几次下来,效果还真不错。

二、结合游戏,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学会生活自理,是对孩子的一项基本要求,我们不能单靠引导和鼓励孩子来让他们进步,只有通过孩子喜欢的游戏来促进其对学习生活自理的兴趣和动力。对孩子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来提高和建立其积极性,从而乐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每天中午睡觉前我们都会让孩子自己脱并折叠自己的衣服、裤子,但对于那些存在较大困难的孩子,我们往往会伸出较多的援手,时间长了那些本来会自己脱和折叠衣服的孩子看见其他孩子有老师帮忙,也就跟着等了。于是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指导方法,想到了用游戏来代替,使孩子们更加感兴趣。有天中午睡觉前我让小朋友们来玩一个游戏:脱裤子就是“下山”,拉上裤子就是“上山”。“下山”的时候可以一边脱一边说“哎呦,哎呦,下山喽!”然后把脱下来的裤子对折变成一个“长面包”,再把“长面包”对折变成一个“大石头”藏起来。不一会儿孩子们都把自己的裤子脱下来了,当看见自己的裤子脱下来后都很开心地喊着:老师我会“下山”了,原本那些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也开始尝试自己脱裤子了。起床后我告诉孩子们:我们刚刚学会了“下山”,现在开始要“上山”咯时,孩子们立即动手“哎呦,哎呦,上山喽!”一个个开心地做起游戏来了。

小班幼儿年纪小,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弱,需要用巧妙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来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而每个孩子的能力也各有差异,需要我们用孩子愿意和喜欢的方法来耐心地引导和教导。通过学校的学习和指导,家长在家里也要多给孩子动手机会,让幼儿多学多动,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

三、沟通交流,与幼儿共同建立良好的游戏常规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游戏中孩子们总是玩得很开心,所以在游戏结束时经常会不愿意结束游戏,表现出整理游戏材料时速度很慢。如果在以前,我一定会在孩子面前提出一大堆的要求,让孩子照着做。通过翻阅《纲要》,我认识到要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我决定和孩子一起制定角色游戏的常规。

在一次角色游戏开始前,我向孩子提出了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在上次游戏时,我们评小红花的时间很短吗?”博文站起来说:“因为小朋友整理得太慢了,把时间都浪费掉了。”佳芮抢着说:“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回来,下班了,他们还在那里玩。”我又问:“那在游戏结束时,老师用什么方式提醒大家,整理东西呢?”这时博文说:“老师可以放音乐,来提醒大家下班了。”佳芮说:“不行,有些小朋友听不见。”奕飞抢着说:“老师可以到他身边敲铃鼓,我们就能听清楚了。”最后我们大家商讨的结果是用铃鼓来提醒大家下班了。在游戏开始前我又重复了一下我们之前一起制定的游戏常规,便开始了游戏。在游戏结束时,我便开始敲铃鼓提醒孩子们下班了,孩子们听到了我的铃声后立即开始整理,一会就整理好了,大家回到教室里,我一看时钟,发现孩子们整理的速度快了很多。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我却感触很多。以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常用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们提出一些新要求,但孩子是在被动地遵守,是迫于老师的威信才会这样做,往往会出现老师在时一个样,不在时又是一个样的情况。在活动中,我引导孩子自主地制定角色游戏规则,不仅增强了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取材生活,学习基本社交礼仪

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

第12篇

 

小班阶段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此时期的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小班的常规建立好了,能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做好小班的常规管理工作,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抓好幼儿的生活常规教育

 

生活常规的养成工作是一门学问,它又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生活常规养成是否到位,直接体现着班级整体的面貌,也关系着幼儿身体健康的成长和各项活动开展的质量。所以,做好班级生活常规管理需要老师既用心,又用脑,随时发现问题,改进方法。

 

1.教师要做好幼儿的表率

 

根据幼儿的特点,他们好模仿、好学习,这就为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俗语说:”言传身教”,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影响至深。他们不仅把周围的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和语言上有板有眼的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举止。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生活常规规则的制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生活常规要求应根据幼儿的实际年龄与班级实际情况提出。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制定本班的常规,请幼儿发表他们自己的意见,提出合理的规则,这样,他们就会乐意接受并遵守。

 

3.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利用榜样的作用激励幼儿

 

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只要教师能善于捕捉孩子的这些闪光点也就能进行现场的常规教育了。例如:每次在擦嘴巴的时侯,总会有一部分的幼儿不能按要求将毛巾用完后整理好,用完之后总会随手一丢。

 

但是有一次我们发现班级中总有一位小女孩自觉地将别的幼儿用完的毛巾整理整齐,利用这位幼儿的闪光点,我们马上表扬了这位幼儿,并请她来督促其他幼儿正确使用毛巾并且用完后要摆放整齐,并鼓励其他幼儿也向她学习。幼儿都很喜欢模仿,也特别容易受到鼓舞,所以在几次鼓励后孩子们都想改正自己的缺点,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了。

 

当然,榜样的行为不仅能要让幼儿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最重要的是要反映到幼儿的行为中去。所以当幼儿自觉地以榜样的精神为动力,以榜样规范行为并做出良好的表现时,我们要及时给予幼儿充分的表扬,使幼儿感受到学习榜样的益处,从而强化榜样的影响力。

 

二、抓好幼儿的教学及游戏常规教育

 

(1)寓常规教育于各项教学活动及游戏的过程中,例如:说话轻声、姿势自然、不抢先、室内不奔跑;说话有礼貌、找人帮忙说“请你、注意倾听、积极应答、室内不大声叫喊、行动不任意打扰别人、无意打扰主动道歉等等。教师做好榜样,随时提醒幼儿。既有利于活动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常规落实到行动。切勿把常规教育变成脱离实际的说教或机械的训练。

 

(2)对幼儿在教学活及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做到一致和一贯,随时贯彻师生行为规范表,当违反规范要求的行动出现要及时提醒纠正。实际上,我们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不难,难的是放任后收回,养成不良习惯后改正。因为合理的行为要求幼儿是乐意接受的,一旦形成习惯便成为幼儿的自主行动,不需教师时时提示。

 

(3)常规教育的效果与教师的语言表述关系密切。建议常规过程中对规则的解释应立足于集体生活秩序的需要,切勿从“听话、做好孩子”等目标出发以免误导。规则一旦建立,在实施时教师的语句要明确简练,语气要坚定,不需要多说理。若有个别孩子不愿服从,则用集体行为来约束个体行动。

 

常规教育中发指令并不是生硬命令或无理斥责,而是要以礼相待。便如:“请小朋友把椅子放好;一个跟一个走出教室;XX小朋友请快坐下,大家都在等你;请安静,不要打扰别人。”在师生互动中孩子喜欢说话算数、说到做到、对教师的反复唠叨孩子们也是厌烦的。

 

三、重视家园配合,同步推进常规教育

 

重视家园联系,达到家园同步,帮助家长能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常规教育。有的幼儿在幼儿园表现很好,但一回家,家长往往随其自便,不能严格要求,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功亏一篑。因此,把教育延伸到幼儿的家庭,让家长参与教育,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在家在园的一致意识。

 

例如,对幼儿进行礼貌方面的常规教育,我教给幼儿离园、到园、离家、到家的礼貌和礼仪,同时要求家长要有榜样意识,以身作则,如送幼儿入园时,要做到主动和教师打招呼,让孩子学说、学用礼貌用语。我还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们宣讲本班制定的幼儿日常行为规范,并把编写的《行为规范儿歌》印发给家长,让他们明白“规范”的内容,按“规范”的要求去教育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幼儿不断受到潜移默化,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效果,就能得以巩固。

 

总之,小班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的智慧引领、艺术处理,唯有这样,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渐渐得由他律走向自律。逐步成长为遵守常规的小小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