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0 08:34: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税收行业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正确认识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发展方向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施行税收专管员制度,采取“一员进厂,各税统管”,集征、管、查职能于一身的征管模式。上世纪80年代实现查管分设、分责制约,对专管员的权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1997年,采取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的征管模式,实施征、管、查三分离的专业化管理。2005年,全面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税收管理员专司税源管理的职能。
税收管理员是基层税务机关及其税源管理部门中负责分片、分类管理税源,负有管户责任的工作人员。如何实现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在基层征收管理中,对纳税人相对集中的区域应当因地制宜,以科学的态度实现管户和管事的转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使税收管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可持续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坚持税收中性原则,自觉维护国家、地区和纳税人的利益。
南岸区国税局勇于探索、积极实践、不断总结,提出了“地域+行业”的管理方式,即对定期定额户实施属地管理,对建账户实施行业管理。“地域+行业”的管理方式是针对目前税源管理中的弊病,从地域上解决管理宽度问题,从行业上解决管理深度问题,是贯彻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实现和谐税收的科学方式。
二、新型管理方式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采取“地域+行业”管理方式,能充分体现税收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南岸区国税局通过对企业开展纳税评估,建立起真实有效的行业管理数据模型,对同一行业不同纳税人的历年纳税数据进行采集和对比分析,以纵向比较来解决税收真实性的问题,以横向比较来解决税收公平性的问题,促进同一企业各年度税负真实合理、同行业不同企业税负大致趋同,从而有效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做到应收尽收,充分体现税收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二)采取“地域+行业”管理方式,能切实提升税收管理水平。
行业评估数据模型是集思广益、规范统一的数据模型,能够将管理事务规范化、程序化,规范管理员的执法行为,使管理工作有参照、有依据。以行业评估数据模型为参照标准开展工作,能够有效解决管理员业务水平差异的问题。通过这个标准,管理员能够更加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质量要求,更容易找准企业的症结所在,发现突破口,更加有效地管理好税源。由于管理员拥有了整个行业的信息,能够发挥专业化管理的优势,税源管理质量进一步提高,从而带动了整体管理水平提升。
(三)采取“地域+行业”管理方式,能有效提高税务机关的行政效能,有助于干部交流。
区(县)局分析税收政策出台、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对某些产业(行业)税源的影响以及税收结构分析、税收计划编制等工作都由以前点对面的管理变为点对点的管理,更加快捷和准确。在税务机关内部进行税收分析,一个行业管理小组就可以形成一个行业成型的分析报告,大大减少了汇总工序和口径不统一的风险。比如,过去要对某一行业的税收政策开展调查或宣传等工作,需要全局多个税务所和管理员共同参与,而现在只需要一个税务所、几个人就可以较好地完成,极大地提高了税务机关的行政效率。定期定额户税收占收入总额比例小,管理事务单一;建账户税收所占比例大,管理情况复杂。实施“地域+行业”管理后,税收管理员可以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处理好管户与管事的关系,用80%的工作精力管好大的税源,用20%的精力管好零散税收,落实和实现“抓大管小”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过去,管理员从甲所交流到乙所,管理员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管户和众多行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角色,搞好税源管理。现在,管理员交流后只要管一个行业,就能够凭借区局的相关行业管理资料迅速开展工作。
(四)采取“地域+行业”管理方式,能真正实现管户向管事的过渡。
采取“地域+行业”管理方式后,对数量众多的定期定额户实施地域管理,以管户为主,通过合理地划分片区,实现定期定额户管户数量的大致均衡,也便于税收管理员熟悉所管片区的地理环境,开展对漏征漏管户的清理。对建账户实施行业管理则是一种彻底的管事制,区(县)局根据人员和户数情况分配或调整税务所管理的行业,税收管理员不再固定地管理建账户,所有建账户通过税务所设置的行业管理小组进行规范管理,平衡了管理员的总体工作量,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可量化的行业管理质量考核体系。行业管理小组对所管行业必须进行跟踪分析,税务所所长主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管理员只需对行业纳税人进行存货核实,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模型进行维护,提交高质量的评估报告。
(五)采取“地域+行业”管理方式,能极大地减小干部的执法风险。
对建账户实施行业管理,形式上由一个管理员管多户变为小组管行业,变过去的“一对多”为“多对多”,一个行业小组管理一个行业的所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干部违法行为的发生。
(六)采取“地域+行业”管理方式,能充分优化纳税服务,构建和谐税收。
对纳税人而言,行业管理能够做到一个行业一把标尺、税法宣传一个口径,一个行业管理小组负责在管理全过程中服务,使对纳税人开展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纳税辅导更加到位,税法宣传和纳税服务更加完整、到位,税收环境更加公平、公正,有效避免了以前管理相同行业,因不同税务所和不同管理员对政策理解的偏差引起的征纳矛盾。对管理员而言,实施行业管理后,管理员能够掌握大量的行业信息和管理经验,部分高素质的管理员甚至可以成为行业管理的专家,在纳税辅导时及时发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出谋划策,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地方政府而言,税务部门通过点、线、面的结合,从企业到产业、从微观到宏观,深入分析税收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提供良好建议,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新型管理方式的具体做法
在“地域+行业”管理工作中,必须找准工作重心和着力点。税收管理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管好税源,而纳税评估是管好税源的重要手段,是使税源转化为税收的重要环节,也是税收管理员的基本功,因此抓好纳税评估就等于抓住了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根本。
(一)科学分类,确定行业管理目标。
南岸区国税局对所有建账户纳税人开展了摸底调查,对税务登记中涉及的行业类别重新鉴定、梳理、分类,准确划分行业类别,将管理的1100余户一般纳税人划分为37个行业大类,在行业大类下又细分出245个明细行业。在此基础上,区局根据行业集中程度、征管薄弱环节、工作轻重缓急等因素,从2008年6月起,将28个明细行业425户分配到7个税务所及其对应的联系科室开展行业纳税评估,充分发挥科所联动的作用。
(二)典型调查,建立行业评估指标体系。
各单位行业评估小组深入企业开展典型调查,总结行业税收管理规律,掌握税源管理关键点,即税务机关容易掌握并且能够据以测算企业产品产量的关键环节和要素,确定2项~5项针对性强的行业纳税评估指标,结合相关行业通用评估指标,建立起简明而准确的行业评估指标体系。
(三)采集数据,建立行业和产品评估数据模型。
依据各行业评估指标,选择行业主要产品,大规模采集和分析2年~3年来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经过与同一企业的纵向比较,查找差异,确定企业合理的指标值。经过与同行业企业间的横向比较,去伪存真,掌握本地区行业和主要产品正常的指标值、波动幅度,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数据模型。
(四)搭建平台,以信息化支撑行业纳税评估。
一是建立行业纳税评估数据库,可以随时进行查阅和分析,便于后续评估工作的开展。二是进一步完善《南岸区国税局行业税收管理规范》,修订预警指标和参数,管理员按工作流完成工作任务,依托信息技术实施行业管理及时、准确、连续记录任务执行过程,实现工作流程化。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准确、快速的处理,实现纳税评估便捷化。
(五)完善机制,促进税源管理科学化。
税收管理员依据《行业税收管理规范》,明确工作步骤、程序、时限和文书等各项要求,随时可以自我学习、对照检查、自我修正;上级部门也能够根据《行业税收管理规范》进行考核,真正建立起执法有记录、过程可监控、结果可核查、绩效可考核机制。
四、采取新型管理方式的初步成效
南岸区国税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从2008年7月采取“地域+行业”管理方式以来,短短4个月的时间,成效已初步显现。
(一)学习主动性增强,业务技能提高。
通过建立行业评估数据模型,评估小组管理员熟悉了行业生产经营规律和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掌握了行业管理的关键点。管理员在实践中交流学习,集中智慧,取长补短,由自学转变为集体互动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整体业务水平有所提升。
(二)工作目标明确,执行力增强。
以前,对管理员的工作任务下达是粗放型的,管理员对各类型企业的管理必须面面俱到,往往造成什么都管了,却什么也没管好的结果。现在,对工作任务的下达是精细化的,工作有了重心和抓手,管理员干事有条理、思路清晰。由于行业信息渠道通畅,管理员既能对企业进行分析,又能对行业进行分析,税源控管更加到位。企业是点,行业是线,税务所进行点、线分析,区局进行线、线分析,形成了一个管理层面,全局则在税源管理过程中点、线、面有机结合,组织执行力明显增强,征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
(三)评估结果公正,税收增加。
建立行业评估数据模型,使纳税评估更具科学性,较好地解决了不同企业间的税收公平问题,纳税人对评估结果易于接受,虽然税收增加了,征纳矛盾却减少了。在确定评估的425户企业中,已评估391户,补税金额2773万元,纳税人均无异议。
(四)考核更具操作性,工作变被动为主动。
《行业税收管理规范》使管理员对行业和分户税源的管理有了参照的标准,纳税人数据一旦出现错误就要求管理员进行调查,并写出评估报告。按照程序化管理的要求,管理员清楚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考核也更加公开、透明,具有可操作性。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通过分析确定调研重点
从上表可以看出,成本的增长率率基本与收入增长率保持一致,而各项的费用增长率却远远高于销售增长率,所以将费用列支是否合理作为调研重点。
三、调研疑点说明
针对以上重点,调研人员要求企业作出说明,与企业负责人、财务人员进行了谈话,要求企业对以上分析的重点作出说明。调研人员要求企业从税收负担率、产品制成率、单位能耗、废料数量和售价四个指标值和费用大幅增长原因方面作出说明,企业作出了如下解释:
2、产品制成率偏低是由于工人流动性强,熟练工少,生产中容易出次品,另一方面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夜间电费低廉,尽可能开夜班,导致产品质量与白天有差距。
3、单位能耗较高是企业产品品种较多,其中部分产品是外贸业务,交货时间紧,同一规格产品连续生产时间短。中间换模具频繁,所以单位能耗高。
4、废料数量和售价方面,废料由企业所在地人员承包收购,数量大致估算,价格的确偏低了一些,有部分废管收入未申报。
5、营业费用的增长是由于07有出口外销,海运费的支出大大增加了营业费用的总额;财务费用增长的原因是06年企业还是工贸一体,而07年是纯工业资金的需要量更大,贷款额度加大;营业外支出企业列支的是地方三金,因为06年三金还是包额的,而07年是按收入0.3%正常缴纳的。
对于企业给出的解释,调研人员到企业实地了解情况,运用综合分析手段,在该公司服务性调研过程中,具体做法主要有:
1、对企业报送的资料、数据整理分析,从公司的申报资料提取信息,进行税负分析。
2、根据同行业的产废率,对公司的产废申报情况进行分析。
3、查看企业的贷款额度是否合理、利息支出是否符合同期贷款利率,费用发票、海运发票是否真实。
四、开展实地调查
评估人员根据日管中掌握相关信息,从税收负担率、产品制成率、单位能耗、废料数量和售价、费用列出等五个方面对企业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
(一)税收负担率方面
2、2007年外销货物享受“免抵退”政策对增值税的影响
3、2007年末留抵税额为225万元。
综上所述各个因素还原后,该公司2006年、2007年度增值税税负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该公司07年增值税税负应为2.84%,属于正常范围内。
(五)费用方面:管理费用中列支了固定资产8.05万元,出国考察费2.41万元,需由个人承担的各项费用合计0.33万元,营业外支出其中罚款0.81万元,与收入无关的支出6.87万元,共计调增收入18.47万元。
五、调研分析
在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基础上,采集该企业相关信息,确定四个指标参数,分析企业实际情况。
税收负担率预警参数
注:低档建筑管是指质量要求不高,用热轧带钢直接加工成型,主要用于建筑市场产品
该指标主要通过对企业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将其与行业预警税负进行比对,对税收负担率异常的企业,可以对其关联指标进一步展开分析,以发现企业纳税申报上可能存在的疑点。
产品制成率预警参数
废料数量和售价方面预警参数
六、调研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可以得出结论:该公司存在仓库销售废料未有出入库,企业未准确记载销售账、库存材料账,主要相关内容记载不齐和未将全部销售业务进行记载,费用发票未经严格审核,企业主动补申报销售185万元,补缴税款98万元。
七、调研体会
1、加强巡查,要求税收管理员按季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做好税收分析。
2、健全监控体系:要求企业按季上报《焊管企业生产情况表》,将采集数据与预警指标进行比对。
3、特别关注异常企业,要求企业说明异常原因,不能说明具体原因的,根据情况进入日常评估或移送稽查。
我们在税收风险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中发现,传统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
一是基层税收征管力量相对薄弱和税收管理员职能设置宽泛之间存在矛盾。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数量较多,每月既要确保纳税人按时申报、缴纳税款,又要完成新办企业的户籍调查、一般纳税人认定等
事务性工作,还要承担上级部门临时布置的工作事项。时间、精力远远不够。
二是税源管理工作重点事项不突出和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目标之间存在差距。税收管理员制度是以科学的管理理念为基础,以加强税源控管、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标的税收管理手段。但现在的税收管理员往往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和突击性工作,对深层次的税源分析、税源预测、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等税源管理工作无暇进行。制约着基层税源管理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税收管理员能力差别与税源管理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基层税收管理员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管理员已无法适应重点税源个性化管理、中小企业行业化管理的税源管理要求。
四是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与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传统制度下的税收管理员的职能偏重执法,对风险应对的职责划分不清,风险识别、评估、防范的手段普遍不足,征纳双方涉税风险居高不下。
二、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有效配置征管人力资源,合理分解税收管理职能
按管户、管事适当分离的原则,科学整合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分局根据岗位要求,把现有税收管理员按年龄、知识结构划分为税源管理员和责任区管理员两类,并赋予不同职责,将日常的责任区管理与风险识别、应对等职能分离。注重挑选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担任税源管理员,主要负责辖区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提醒等工作。责任区管理员主要负责实地调查、数据维护、核查、执行等工作。
(二)设立两级税源管理岗,实现联动管理模式转变
为了更好地推动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创新,节省制度转换成本,分局在不打破原有科室、岗位格局的基础上,采用科室内岗位职责“内分离”的方法,在职能科室专设一个“税源管理综合岗”;在各管理科增设“税源管理员”,并分别明确相应的工作责职,使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职能,从责任区税收管理中真正分离出来。
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是分局开展风险管理的“发动机”和“整合器”,侧重依据上级风险管理要求,对重点行业及系统数据进行宏观分析,并指导管理科税源管理员开展工作;管理科税源管理员是分局开展风险管理的“中转站”,侧重在日常管理中主动对辖管企业开展典型剖析,对零散风险信息进行归集提炼,并指导责任区管理员开展工作。
(三)以基层管理平台为依托,优化税收风险应对流程
分局积极依托省局基层管理平台、市局联动信息平台、网上办税厅,加强对上级各类预警、风险信息的比对、筛选、过滤,注重拓宽两级税源管理员职能范围,强化其直接应对职能,从而来优化税收风险的应对流程。
1、有效过滤重复风险信息。对上级各类风险信息统一由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接收,结合已完成的风险应对结果,筛选、过滤以前已处理过的重复风险信息,由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直接应对,不再向管理科税源管理员或责任区管理员进行任务派送,减少了管理科税源管理员和责任区管理员的重复识别、应对环节,提高了流转速度。
2、高效应对一级风险信息。对于经评定为一级的风险信息,由税源管理综合岗制作《案头分析工作底稿》,注明分析情况,提出处理建议,经科室和分局审批后,以发送提醒单为主要手段作直接应对处理,并完成基层管理平台、市局联动信息平台的反馈操作。同时,为提高直接应对一级风险信息的效率,我们构建了“网上办税服务厅低等级风险应对模块”,专门用于批量发送纳税提醒单。而纳税人也可以通过该模块回复整改、自查结果。责任区管理员则可以通过该模块查询风险信息应对结果以及纳税人的查看和回复情况,结合日常工作加强后续管理。
3、强化二级以上风险信息应对。对于确定的二级以上风险信息,我们注重细化风险识别、分析、应对、处理等环节各类人员的职能,着力提高二级以上风险信息的应对质量。一是由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对二、三级风险信息,标注科室、管理员及其他相关信息,以方便甄别。同时分类别、分科室制作《业务传递单》,向各科税源管理员进行派送。二是管理科税源管理员接收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下发的风险信息后,对其进行案头分析,经分析确定属于低风险或无风险的信息,由本岗位做直接应对处理;经分析无法排除风险的,制作《案头分析工作底稿》,注明分析情况,提出处理建议后,向责任区管理员传递;经分析需调高风险等级的,向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反馈。三是责任区管理员接到税源管理员的《案头分析工作底稿》,按照所注要求采取约谈、督促纳税人自查或
实地核查等防范性应对措施。四是分局评估员接到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传递的由两级税源管理员评定为四级的风险信息后,按评估流程做应对处理。
(四)充分发挥税源管理员作用,提升基层税收风险联动管理效能
合理明确税源管理员职能,加强深度税源管理,以提高税源管理的效率是我们这次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核心环节。
1、注重发挥税源管
理员的分析识别职能。在确定重点风险行业,制定分局行业税收风险管理计划时,各管理科税源管理员加强案头分析,对辖区内的行业有重点地进行风险认别和排序,分局则根据管理科税源管理员的分析结果,结合上级税收风险管理要求,借鉴其他单位的税收风险管理经验,选择特点最明显、风险最突出、问题最集中的重点行业或重大税务事项,来启动行业风险管理计划。
2、注重发挥税源管理员的归集提炼职能。在日管中,税源管理员在做好行业税收风险信息分析识别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在层级税源管理联动模式中的岗位优势,对责任区管理员在日常巡查、评估中所反映的异常情况,结合省、市局下发的法定风险信息源和公开的第三方风险信息,灵活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所获信息进行归集提炼。对于具有代表性并能够形成风险信息源的,形成《案头分析工作底稿》,建议将其归入分局风险信息特征库。对于不能形成风险信息源但有助于规范行业管理的风险信息,在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的协助下进行典型案例的分析,寻找此类企业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提出建立行业管理办法的建议,提高了分局行业管理、重点税源管理、重大税收事项管理的针对性。
3、注重发挥税源管理员的指导监督职能。我们在创新管理手段,建立税企联防排除涉税风险长效机制的同时,注重发挥税源管理员在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指导监督职能,对已经形成的行业税收风险管理办法中涉及的风险指标,做到定时检查、分析、复核,适时提醒责任区管理员开展涉税风险调查、发出纳税风险提醒,从而确保分局行业税收风险管理长效机制落到实处。
三、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一年来的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践,分局提高了税收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行业税收风险也得到了有效防范:
首先,制度创新后,由于设置了两类税收管理员,岗位职责和人员配置变得更为合理,基层税源监控分析、提醒服务等工作内容得到重视和加强,基层税收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更加明确。同时责任区管理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深度税源管理,提高了征管资源利用率和税源监控的针对性、有效性。
第二,将税源管理的重点事项与一般事项进行分离,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分局内部的相互监督和制约机制,解决传统制度下的税收管理员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尽可能减少执法风险和控制不廉行为的发生。
第三,两级税源管理岗的设立,形成了“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管理科税源管理员——责任区管理员”的层级税源管理联动模式,特别是管理科税源管理岗的设立,使分局层面的税收联动管理机制得到了有效的衔接,增强了科室、岗位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升了税源联动管理效能。
该行业存在以下特点:1、生产设备简单、技术含量不高,前期投资少,行业门槛低;2、附加值低、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从而导致企业之间互相压价,整体企业利润率低,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3、部分销售为低档建筑用焊管,导致行业内无票销售严重,同时废料销售的不开票,少申报,造成征管难度加大,税负率较低。
为此,**国税二分局针对税负率明显偏低且销售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对具有行业代表性企业a公司进行了服务性调研。
一、企业基本情况
a公司成立于XX年,注册资金3000万元,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公司主要生产大中型口径焊接方、矩形钢管的大型企业,拥有400*300、200*200、60*160等大中型截面方、矩型管生产线和冷弯型钢机组,常年生产标准为gb/t6728-XX、gb/t6725-XX、jis3466、en10219、astm a500等各种大中型口径优质焊接钢管。产品主要用于建筑结构,如大型体育馆、展览馆、工业厂房、高层建筑、煤矿矿井、机械等,生产工艺流程图如下:
该公司财务制度基本健全,内部控制基本有效。XX年该公司产品销售收入12455.31万元,缴纳增值税132.06万元,实现利润561万元;XX年产品销售收入19967.71万元(含外销收入1590.98万元),缴纳增值税116.25万元,实现利润324.61万元。该公司在日管和巡查中未发现有重大偷骗税行为,纳税信用良好。
二、通过分析确定调研重点
XX、XX增值税税负比对
单位:万元
年份
项目
XX
XX
销售收入
12455.31
19967.71
销项税金
2103.24
3124.04
进项税金
1946.07
3445.67
应交税金
132.06
116.25
税负(%)
1.06
0.58
通过对其增值税申报相关资料的分析,企业XX年销售收入的增幅度为XX年的60.31%;而在销售增长的同时, 增值税税负率却从XX年的1.06%降为XX年0.58%, 下降幅度达45.28%,明显低于行业税收负担率预警值1.85%,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所以我们将该公司增值税税负偏低原因作为调研的重点,主要关注有无未开票收入,废料开票吨位是否如实,价格是否合理。
XX、XX盈亏情况的比对分析
单位:万元、吨
项目
XX年
XX年
增长幅度(%)
一、主营业务收入
12455.13
19967.71
60.32
销售数量
34201.93
47662.678
39.36
销售单价
3641.65
4189.38
15.04
二、主营业务成本
10909.64
17669.24
61.96
单位成本
3189.73
3707.14
16.22
三、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13.43
20.44
52.20
四、营业费用
373.93
909.32
143.18
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
3.00
4.55
五、主营业务利润
1158.13
1368.71
18.18
六、管理费用
274.68
428.94
56.16
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
2.21
2.15%
七、财务费用
321.15
565.39
76.05
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
2.58
2.83%
八、营业外收入
4
九、营业外支出
5
49.77
895.40
十、利润总额
561
324.61
-42.67
从上表可以看出,成本的增长率率基本与收入增长率保持一致,而各项的费用增长率却远远高于销售增长率,所以将费用列支是否合理作为调研重点。
三、调研疑点说明
针对以上重点,调研人员要求企业作出说明,与企业负责人、财务人员进行了谈话,要求企业对以上分析的重点作出说明。调研人员要求企业从税收负担率、产品制成率、单位能耗、废料数量和售价四个指标值和费用大幅增长原因方面作出说明,企业作出了如下解释:
1、税收负担率低主要原因是年末存货的增加以及XX年外销收入、期末留抵税额的影响。
2、产品制成率偏低是由于工人流动性强,熟练工少,生产中容易出次品,另一方面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夜间电费低廉,尽可能开夜班,导致产品质量与白天有差距。
3、单位能耗较高是企业产品品种较多,其中部分产品是外贸业务,交货时间紧,同一规格产品连续生产时间短。中间换模具频繁,所以单位能耗高。
4、废料数量和售价方面,废料由企业所在地人员承包收购,数量大致估算,价格的确偏低了一些,有部分废管收入未申报。
5、营业费用的增长是由于07有出口外销,海运费的支出大大增加了营业费用的总额;财务费用增长的原因是XX年企业还是工贸一体,而XX年是纯工业资金的需要量更大,贷款额度加大;营业外支出企业列支的是地方三金,因为XX年三金还是包额的,而XX年是按收入0.3%正常缴纳的。
对于企业给出的解释,调研人员到企业实地了解情况,运用综合分析手段,在该公司服务性调研过程中,具体做法主要有:
1、对企业报送的资料、数据整理分析,从公司的申报资料提取信息,进行税负分析。
2、根据同行业的产废率,对公司的产废申报情况进行分析。
3、查看企业的贷款额度是否合理、利息支出是否符合同期贷款利率,费用发票、海运发票是否真实。
四、开展实地调查
评估人员根据日管中掌握相关信息,从税收负担率、产品制成率、单位能耗、废料数量和售价、费用列出等五个方面对企业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
(一)税收负担率方面
1、XX-XX存货变动对增值税税负的影响
单位:万元
年 度
品 种
期初
期末
影响税金
XX年
产成品
713
1209
84.32
原材料
272
106
-28.32
小 计
985
1315
56
XX年
产成品
1209
2312
188
原材料
106
1766
282
小 计
1315
4078
470
2、XX年外销货物享受“免抵退”政策对增值税的影响
该企业具备自营出口权,XX年1~6月外销货物享受“免抵退”政策,XX年外销收入1590万元,退税率为13%,“免抵退”税额为206万元。
3、XX年末留抵税额为225万元。
综上所述各个因素还原后,该公司XX年、XX年度增值税税负列表如下:
年度
销收收入
应交税金
税 负
分析调整税额
实际税负
XX
12455
132
1.06%
+56
1.509%
XX
19967
116
0.58%
+451
2.84%
从上表可以看出,该公司XX年增值税税负应为2.84%,属于正常范围内。
(二)产品制成率方面:该企业XX年生产领用带钢36409.84吨,生产焊管34298.07吨,无形损耗108.858吨,申报废丝1274.34吨。XX年生产领用带钢50994.111吨,生产焊管48699.38吨,无形损耗254.97申报废丝1700吨。计算出企业折率为95.5%。按同行业96%折率,XX年少报销售焊管182.05吨,按每吨3800元/吨,补销售69.18万元,补增值税11.76万元,XX年少报焊管254.97吨,补销售96.89万元,补增值税16.47万元。
(三)单位能耗方面:60以上机组生产焊管行业内单位能耗约为85千瓦/吨。该企业XX年制成焊管34771.4吨,企业耗用电量2971043千瓦,根据耗用量推算出企业未开票焊管182.05吨,XX年生产焊管48699.38吨,企业生产用电度4161200度, 根据耗用量推算出企业未开票焊管254.97吨,同时印证了产品制成率行业水平。
(四)废料数量和售价方面:XX年企业申报废料909.13吨,平均单价2600元/吨(含税),金额20.2万元。XX年申报废料1190.06吨,应产废料1274.85吨,废料市场参考价为2600(含税)。应补废料收入为18.84万元(不含税),影响税收3.2万元。
(五)费用方面:管理费用中列支了固定资产8.05万元,出国考察费2.41万元,需由个人承担的各项费用合计0.33万元,营业外支出其中罚款0.81万元,与收入无关的支出6.87万元,共计调增收入18.47万元。
五、调研分析
在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基础上,采集该企业相关信息,确定四个指标参数,分析企业实际情况。
税收负担率预警参数
产品名称
工艺流程
预警税负
偏离值
低档建筑管
热轧带钢---焊管成品
1.5%
±0.1%
高档产品管
热轧带钢—委托冷轧—焊管成品
2.0%
±0.2%
注:低档建筑管是指质量要求不高,用热轧带钢直接加工成型,主要用于建筑市场产品
高档产品管:焊管产品售价3900元/吨,销项税金663元,购进原材料带钢3200元/吨,产品制成率96%,生产每吨焊管耗用带钢1.04吨,金额3328元。生产焊管耗电60元/吨,生产焊管每吨其他物耗60元/吨。进项税金586.16元,每吨焊管应缴增值税76.84元,理论税负1.97。
低档产品管:焊管产品售价3140元/吨,销项税金533.80元,购进原材料带钢2700元/吨,产品制成率98%,生产每吨焊管耗用带钢1.02吨,金额2754元。生产焊管耗电50元/吨,生产焊管每吨其他物耗60元/吨。进项税金486.88元,每吨焊管应缴增值税46.92元,理论税负1.49。
该指标主要通过对企业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将其与行业预警税负进行比对,对税收负担率异常的企业,可以对其关联指标进一步展开分析,以发现企业纳税申报上可能存在的疑点。
产品制成率预警参数
机组类型
工艺流程
产品制成率
产废率
60-76机组
热带分剪—成型焊接—切割—成品
96%
2.5%
80机组以上
热带分剪—成型焊接—切割—成品
97%
2.5%
注:热带指热轧带钢;冷带指热带经过冷轧后的带钢。
单位能耗方面预警参数
机组口径类型
单位产品能耗定额
预警能耗值
60(含)-76机组
65—85kw/t
>85kw/t
80机组以上
75—95kw/t
>95kw/t
废料数量和售价方面预警参数
焊管行业一般成品率96%,一般无形损耗为0.5%,考虑到其它分剪、平头、探伤等工艺影响,最高无形损耗达1.5%。产废率预警值为2.5%,废料市场参考价为2600元/吨(含税)。
六、调研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可以得出结论:该公司存在仓库销售废料未有出入库,企业未准确记载销售账、库存材料账,主要相关内容记载不齐和未将全部销售业务进行记载,费用发票未经严格审核,企业主动补申报销售185万元,补缴税款98万元。
七、调研体会
1、加强巡查,要求税收管理员按季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做好税收分析。
2、健全监控体系:要求企业按季上报《焊管企业生产情况表》,将采集数据与预警指标进行比对。
3、特别关注异常企业,要求企业说明异常原因,不能说明具体原因的,根据情况进入日常评估或移送稽查。
税收风险管理是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日管工作中,通过风险识别、估测、评价等手段对纳税人不及时、不依法、不足额缴纳税款造成税款流失的风险进行确认,对确认的风险实施合理预估和有效控制,并采取积极措施对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挽回。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一是可以使征管行为更有效率。通过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纳税人实施分级分类差别化管理;对暂未发现风险的纳税人不打扰,同时提供方便快捷的办税条件,增强纳税人认同感,对低风险纳税人予以提醒辅导,适度关注;对中高风险纳税人重点监管,红色预警,及时纠正;对不遵从的纳税人予以惩罚震慑,联合管制,强力打击。二是有利于降低税收成本。税收风险管理通过对信息收集、风险识别、等级排序、预警提示、任务推送、风险应对、结果预测等环节实施监控,可以降低税务机关的主观认知,防范执法过程中的风险,减少税收成本。
二、税务稽查以查促管,强化风险管理
(一)稽查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
1.注重驾驶培训机构辅导检查,促进基层所规范管理,强化风险管理。掌握基础数据、辅导企业自查、重点筛选检查,通过对企业报送的自查申报表与我们掌握的第三方信息进行比较核对,确定重点检查户。分析问题根源,统一征管政策,降低执法风险。通过对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梳理,对征管部门加强管理起到了有效的促进。
2.开展事业单位发票专项抽查,促进基层所加强管理。抽查发现某事业单位取得的交易服务费未全额申报增值税及其附加,片面的认为:通过“非税收入一般缴款收据”和直接缴纳财政专户的款项不存在营利行为,就可以不交税,而在日常管理中,也没有对事业单位的此类问题予以重点关注。对本案产生的原因及时进行分析,并提出征管建议:一是要对辖区内行政事业有收费项目的单位集中进行清理辅导,达到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应纳税收费项目管理,切实防范此类执法风险的目的;二是要以此为鉴,集中税务干部加强税收政策的更新知识培训。
3.加强园区企业税务稽查,啃下“硬骨头”协助征管。针对难办案例,启动多项程序,规范步骤处置。面临经济下行大环境,小部分企业经营不散,没有效益可以没有增值税以及相应的附加,但是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却不是以企业经营好坏为前提的,对于一部分占地面积大的企业,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税款较大,常有拖欠习惯,税务所管理起来有难度,逐渐变成征管中的“硬骨头”。该局稽查局就税务所提交的几户企业征地后土地长期闲置或经营不正常而导致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征管难的企业进行了进户稽查。由于无法联系相关人员,通过到国土房管部门提取土地信息资料核定应补税款,经过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进行定性,在向该公司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等方式无果的情况下,通过报纸公告送达了相关税务文书。最后,通过税收约谈,讲清税收法律和税收政策的严肃性,已将拖欠的税款解缴入库。加强管查沟通,理顺协作机制,发挥稽查最后屏障作用。
(二)如何更好地发挥稽查“以查促管”作用,防止税收风险
1.完善征管建议制度。稽查部门的征管建议尽管能就某案、某事进行规范,少数也能积极影响到行业的征管,但是在部门配合、建议内容、建议形式和要求、文书格式、反馈方式和时限,传递程序、限改期限等方面缺少详细的规定,深度广度还不够,离“查一个案件、震慑类似企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应进一步完善征管建议制度,针对征管部门平常不易发现的一些深层次的潜在问题,及时反馈并建议改进。
2.进一步健全征、管、查协调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完善“征、管、查”信息资料传递制度,进一步沟通案件查处情况和存在的税收问题、征管的改进建议和措施等,以便充分利用稽查成果,及时调整有关工作思路,研究加强管理的措施,确保稽查、管理的协调一致,形成工作合力。
3.加强查后的跟踪管理。要求征管单位对征管建议及时回送《征管建议回复书》,实行建议回访制,到税务所回访听意见,广泛征求一线征管人员对征管建议的办理情况及建议、意见,及时总结归纳出规律性、典型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编写出《行业管理、检查指南》,增强稽查和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税收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信息管理
1.提高获取信息的质量。要求纳税人在税务登记,变更环节准确、完整的填写相应的信息,并提供相应的资料。此外,税务登记环节应做好纳税人填写资料的审核,并准确、完整的录入税收征管系统。
2.扩大信息获取的渠道。税务部门应该加强于工商,国土等部门的沟通,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导入到税收征管系统,对税务机关获取信息的做有效的补充。
3.加强税务系统内部信息的纵向比对和与相关部门信息的横向比对,设置预警指标,落实分析制度,为征管工作提供指导依据和技术支持,避免国家税收流失,降低执法风险。
(二)强化税收分析
一是采取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措施,如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源监管,合理地配置税收管理资源,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税务机关应该对不同风险级别的企业,结合纳税信誉等级管理,通过制定企业管理办法、建立行业管理模型进行监控。做到层层落实管理责任、监控目标和监控措施,实施动态跟踪、重点核查、行业评估。
三是不断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互动机制,实现由排除风险点到治理风险面、控制风险源的转化,发挥税收风险管理的最大作用,实现对税源的长效管理。
(三)加强执法监督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月枝繁叶茂,我们迎来了市煤炭地方税收征管经验交流暨税收征管专业会议的隆重召开。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和67万人向莅临本次会议的省、市地税局领导、各兄弟县市区代表、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你们风尘仆仆、不辞道远赶来为煤炭税收征管工作“传经送宝”表示衷心感谢!
位于北部,地处坡与盆地南缘的过渡地带,结合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势复杂多样,海拔最高的1871米,最低275米,平均海拔1000米,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境内物产丰富,是优质无烟煤的主要产区之一,又是著名的美酒之乡。旅游已开发出三岔河神奇丹霞谷、土城红色旅游、长嵌沟、飞鸽、天鹅池、中国第一杉王等旅游景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县经济发展不断提速,特别是发电厂的修建,结束了原来单一靠酒增加财政收入的局面,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县正形成以煤、电、酒、建材及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多种经济成份格局,各行各业的发展给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电东送”计划的实施,县经济发展态势尤为可观。年,县“三化”建设明显加快,发电厂四台机组的正常运行,上缴国、地税共9000多万元;在发电厂的拉动下,煤炭产业迅速发展,实现税费7336万元;酒类市场趋于稳定,以习酒公司为龙头的酒类企业上缴税收5000多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20639万元,比上年增长19.72%,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年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尤其是无烟煤、优质煤的储量之大吸引了众多外商,煤炭远销浙江、上海等地,煤炭资源紧俏,由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产量猛增,价格上涨,投资兴办煤矿形成热潮。全县建成3万吨以上的煤矿84间,产煤289万吨,实现地税收入2550.65万元,占地税收入8653.91万元的29%,比年增收1685.31万元,增长194%,相关税收特别是煤炭交通运输的代扣代缴、代征代缴税收达到731万元,比年增收341万元,增长87.44%。煤炭行业已成为我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撑起了我县税收的半边天,是我县构建资源大县、能源大县、财政大县的基石。
“经济决定税源,管理促增税收。”经济搞上去了,有了好的税源,还得要有与之匹配的好的模式和手段加以征收管理,才能有效促增税收收入,这也正是增加财政收入、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县地税局在征管思路上积极探索,富于开拓创新,于年月成立了煤炭、交通运输税收等重点行业管理组,实行重点税源重点行业分类管理,采取了县政府“五统办”代预征与税务机关直接管理相结合的煤炭税费征管办法,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了我县煤炭行业税收征管,大幅度促进了税收增长。实践证明,地税局实行重点税源重点行业分类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是正确的,值得应用和推广。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本次会议的召开,充分说明了全市地税系统对煤炭税收征管的高度重视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同时将鼓励和鞭策我县煤炭行业税收征管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此,我们将进一步抓实抓牢综合协调基础,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推动煤炭行业纳税秩序明显好转,引导煤炭企业提高纳税遵从度,努力构建政府依法管税、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社会各界依法协税护税的良好环境,为煤炭地方税收征管及重点税源重点行业分类管理作出应尽的职责和不懈的努力。
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4+1”专业化管理模式显成效
面对风起云涌的专业化管理浪潮,怎样才能独辟蹊径寻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管理模式?在武威市国税局的精心指导下,凉州区国税局绘制税源管理区域分布图分析全局税源、优化征管资源,提出了“以属地管理为基础的重点税源集中管理、风险行业统一管理、专属类型专门管理、属地划片分户管理加专业化的纳税评估团队的 ‘4+1’模式”。并按风险高低逐一排队,结合辖区重点税源将12个典型行业逐一分解落实到各个分局,使各分局术业有专攻。
今年6月10日,以调整征管机构设置、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标志的“四加一”专业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行。以 “管精+管好”为目标,从实施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和发挥干部自身的能力专长出发,科学统筹全局征管资源基本状况,对全局征管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初步形成了以“属地为主、全面管理”基础上的“一个分局有一个管理重点、有一支专业队伍、有一个专属类型行业、有一定管理成效”的“四有”格局。征管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业务相对熟练、业务技能相对较强税收管理员集中管理相应的行业,有效提高了征管的专业水准,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要用信息擦亮我们的眼睛”。局领导在调研中不断提出要求。从管理典型企业、典型行业、风险行业中探索行业管理办法,解剖行业管理规律,强化对中小税源纳税人中的重点和特色行业的管理。可信度高的第三方信息成为分析税源、发现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的法宝。该局利用车管部门和车购办车辆入户信息,开展汽车销售行业和二手车销售行业的核查评估,形成了《二手车税收管理初案》,提出了对二手车交易经营户实行 “一户、一账、一车、一票、一档、一软件” 的“六个一”跨区域税源专业化一体式管理法。目前,全区二手车交易企业共交易各类二手车854辆,交易额1900万元,实现税款38万元,是去年全年二手车交易企业缴纳税款的5.4倍;利用运管部门的车辆维护信息和保险公司理赔信息,开展汽车维修行业的核查评估;利用医保卡刷卡信息,开展对医药零售行业的核查评估;利用种子协会、种子管理站和各乡镇种植面积等信息,开展制种行业的核查评估;利用农机局的农机补贴信息,开展农机制造业和农机销售行业的核查评估;利用电力部门的售电信息,开展对面粉加工行业的核查评估,采取“二估一评法”加强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管理,入库税款、滞纳金近70万元;利用上游供货信息开展对钢材行业的核查评估。采取“逆查法”,对钢材行业实施专业化管理效果明显,通过核查,共补报销售收入1093万元,除抵扣留抵税额193万元,补缴税款12万元。
信息化为纳税服务插上科技翅膀
怎样才能使纳税服务“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如何将“提质、减负、增效、和谐、遵从”的纳税服务工作目标融入日常税收工作中?凉州区国税局在解决纳税人反映的突出问题上求突破,在解决纳税服务具体问题上求发展。
为拓宽和畅通纳税人需求渠道,全面分析掌握辖区纳税人合理需求,今年以来,该局先后4次组织召开“市、区定点联系纳税人座谈会”、“二手车交易行业税企”等座谈会,为国税部门和纳税人之间架起“连心桥”。 特别是“招商引资项目税企座谈会”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好评。多次组织开展了“纳税服务需求问卷调查”活动,找准了纳税服务需求切入点。并针对不同纳税人群体举办税收政策热难点集中培训,通过宣传、辅导、培训,纳税人税法遵从度进一步提升。
着眼于减负、增效,该局全面简化征管业务流程,着力提升办税服务效能。网上认证系统,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网上申报、认证。据悉,该局已有176户一般纳税人顺利实现远程抄卡、网上申报、网上认证。同时,该局还通过稳步推行个体户短信申报与批量扣税,POS机刷卡缴税,拓展12366短信服务平台应用,加大税库银横向联网覆盖面等措施,逐步健全以网上办税为主体,上门办税、电话办税等方式为补充的办税体系,实现了申报缴税、信息查询等涉税事项的多元化办理。该局经与多家银行之间积极开展跨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满足了城乡不同纳税人可以就近选择开户行签订三方协议的要求,突破了限行缴税;突破批量扣款业务与技术难题,成功实现CTAIS系统批量扣款指令与税库银系统的对接,实现批量扣款。目前,已有750户个体达点双定户不必上门申报就可通过CTAIS系统批量扣款,542户(5891户次)未达到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通过手机发送短信方式进行纳税申报;成功签署税库银横向联网三方协议2263户,已占到全局缴税户数的58%,电子缴税8526万元,占今年收入任务的32%。
以史为鉴 打造“税收文化教育基地”
46块精致的展板、雕刻出来的富有金属质感的税务“三字经”,六组实物展柜、一个布置典雅书画室勾勒出了一道亮丽的税务文化风景线……为了这道风景线,凉州区国税局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反复研究论证,使最初单纯的廉政文化建设上升为税务文化饕餮盛宴。
走进位于凉州区国税局金羊分局的凉州国税“税务文化教育基地”,最抢眼的莫过于主展板下方近6米的税务“三字经”。闪着黄金般光泽的底板,富有金属质感的雕刻工艺,630字210句三字一句、两字一韵、琅琅上口的三字文,令人耳目一新。
税务“三字经”从最早的“夏代贡,商代助,周百亩,十为彻,井田制,奠基础”说起,至目前的纳税服务“送税法,平赋税,个性化,来提质,做减负,显增效,融和谐,提遵从”,对税收历史知识及沿变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同时,融入了富有时代气息的个性化内容,如“甘国税,倡敬业,提效率,惜荣誉……”等。
一、主要做法
(一)准确切入,实现三个突破
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核心,我局以税源控管为切入点,坚持全程管户与环节管事相结合的原则,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凸显弱点,力促征、管、查形成良性互动,有效强化税源控管。
(1)分类管理户源,突破管理难点。税源管理难点就是户源底子不清、责任不明,我们在吸收传统“专管员”管户制度长处的基础上坚持简约、实用、效能的原则,以属地管理为主,分类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为辅,采取人工评估与电子分类相结合的方式,实行以生产经营规模为主,分行业、分信誉等级、分类型、分税种、分地域管理,全市纳税人4317户,分“大中型企业、特色企业、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四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片管理,划分责任区,企业分11片,个体户分5片,全程管户,责任到人,服务到事。同时推行“一户式”管理基础上的“一人管户,双人上岗”和进户审批制度,杜绝随意进户、随意下户、随意管户,坚持一年进行一次分类,每月限期对纳税人申请税务登记、税种登记动态变化进行核实,按照“一户式”管理要求设立分户手工台帐和电子台帐,力求做到知情到点,管理到位。
(2)过程实施监控,突出管理重点。过程成就结果,同时也体现管理员的执行能力,我们在分类管理户源的基础上,引进了过程控制理念,务实税源管理各环节上的管事职能。一是加强跟踪管理,零距离贴近税源,为防止工作出现盲点,使工作有始有终,我局实行三个层次跟踪管理机制,即征收环节即时跟踪,管理环节限时跟踪,稽查环节长效跟踪的跟踪机制。同时,辅以三个报告的形式充实税收管理员的管事职能,即《企业辅导报告》、《日常巡查情况报告》、《税源分析报告》,要求税收管理员每半年对企业进行一次辅导,每季度进行一次巡查,一次税源调查分析,及时提出《纳税评估建议书》、《日常检查建议书》,实现了税源动态信息的有效管理。二是突出重点,实行重点税源、重点管理、重点行业、重点监控,突出“大中型企业管理重在“控”;特色行业企业重在“评”;中小型企业重在“管”;个体工商户实行统一行业标准、统一行业税负、统一发票管理,统一电脑定税“四统一”的管理特色。同时对重点税源户明确标准,规定年应纳税额在30万元以上的均纳入重点税源户管理。
(3)环节深化评估,凸显管理“弱点”。一是对外加强执行环节评估,制定了《税源重点监控指标情况表》,对所有一般纳税人连续三年来的经营情况进行统计,分类汇总,找出同行业特点和行业指标,建立指标监控体系,针对性地限时评估;突出评估重点,每月确保一个评估重点,实行重点突破,着力解决低税负、零税负的问题;扩大评估范围,将所有税种纳入评估范围。二对内实施管理环节评估,明确信息采集周期,按季分行业进行时效明确,强化税收管理员对纳税人征、管、查三环节所有涉税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凸显管理“弱点”有效提高管理水平。
(二)把握关键,夯实三个基础
明确职责是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关键,我们把理顺机制,清晰职责作为关键点,融合各种举措综合运用,夯实基础,建立起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的长效机制.
一是按照抓大稳小的管理原则。在实行“一户式”管理的基础上,对经营期1年的实行重点辅导和检查,对于经营期2到3年的实行动态化监控,开展好日常检查;二是根据日常管理、纳税评估、日常检查和税务稽查相互协作,相互监控,相互制约的原则,明确分工,细化职责,税源管理科成立日常管理岗、纳税评估岗、日常检查岗,实行按岗择人,论岗担责。日常管理组负责本责任区纳税人日常税务管理工作,纳税评估组负责辖区内纳税评估岗,日常检查组负责辖区日常检查工作,将具体工作分为“日常管理、日常检查、信息采集、资料核实、分类评估、纳税服务”六大类,既要负责日常催报工作,也要负责核实税负登记和纳税申报质量,提高基础数质量等工作,并将所获取的相关信息传递到下一环节。建立了文书传递制度,畅通征、管、查部门之间信息交流渠道,并明确了奖惩标准,形成良性互动,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
二是完善规程,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制订了[日常管理税收征管工作规定]和[分类管理税收办法]。从提高CTAIS、金税工程等主体应用水平入手,对征管业务流程重新组合,以信息流重组业务流,以CTAIS业务流程为基础,按岗责体系,业务操作标准,过程控制及改进,绩效评价四大块细化、量化和统一规范,实现了人机有效结合,实现了纳税申报与一窗式管理的无缝衔接,提高了征管质量。
三是建立人才支撑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将一部分既懂计算机又懂业务和具有一定分析能力的干部充实到前台,同时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培训方式,推行以查代学,以案代训,检查交流等方式,做到岗前必训,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员管户、管事的素质和能力。全年共组织人员到娄底市局学习达50多人次,本局岗位培训达90多人次,作到岗前必训,确保人员素质跟上业务流程需要,切实提高税管员执政能力、执行能力、拒腐能力及部门的影响力。增强管理员业务攻关能力、调查水平、分析水平,形成稳定的税收管理人员队伍。
(三)正确导向、明确三个目标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税收管理员在工作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避免出现税收管理员工作无序,对管户生产经营、
财务核算、税源变化等情况底子不清、管理粗放的现象。
一、按行业管理标准,明确工作目标,力求“五清六零”:“五清”为:管户及相应行业基本情况清,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及资金运行情况清,申报纳税及欠税情况清,发票领购缴销情况清,适用税收政策清;“六零”为:户籍管理“零漏管”,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非正常处理等户籍管理及时;依法征收“零欠税”,按税款征收期限,严格征收管理,杜绝新欠发生;税源管理“零滞后”,及时监控税源,对零、负申报纳税人按期进行纳税评估,对宏观税源进行调查分析;业务操作“零缺陷”,税收执法程序到位,文书使用正确,CTAIS等操作无差错;岗位协作“零障碍”,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之间及岗位之间协作顺畅;税收服务“零距离”,税收政策及时宣传到纳税人,按权限和时限为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二、推行能级管理、明确考核目标。根据税收管理员的岗位职能职责,结合岗责体系、执法责任制工作,推行能级管理。量化依据,实行包括资力、考试、考核三个因素在内的百分制“三位一体”能级制度。能级匹配,合理设计能力等级和系数。能岗匹配,科学完善岗责考核体系。岗责匹配,合理确定能级津贴,落实执法责任制。严格岗责考核,全年累计处罚207人次,扣款10914元。
三、实行绩效考核、量化管理目标.一是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绩的原则,细化指标,强化考核,按管户数量、规模、复杂程度、质量按月兑现奖惩,发挥奖优罚劣的作用;二是将税收管理员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与奖金发放、公务员年度考核、干部提拔作用挂钩,以“六率”标准考核征管质量,用征管质量检验工作质量。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有效地激发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潜能。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通过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户源管理落到实处。漏征漏管户明显减少。二是征管质量再上台阶。通过税收管理员监控税源,增强了纳税人的自觉性,提高了申报纳税的准确性。税收征管质量进一步提高,申报率平均达到100,入库率平均达到98.65,欠税增减率仅为0.08,滞纳金按户加收率达100,按金额加收率达100(电脑数),在20__年全区三项目标考核中获得了两项第一。三是服务形象大有改观,社会化千人评议在我市40个职能部门中名列第二。四是税收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把计划目标和征管质量目标落实到管理员身上,扭转了组织收入工作的被动局面,促进收入大幅度增长,税收收入在20__年突破3.4亿元的基础上增收1.5亿元,20__年突破4.9亿元,实现了高基数上的高增长,宏观税负由20__年的7.09提高到了7.69。
三、体会和建议
在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探索过程中,我们也深切体会到:目标导向是前提,只有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才能使税管员有的放矢,完善机制是基础,只有形成合理的机制才能构筑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未来,强化监督是保证,只有加强税收管理员职能考核,强化责任,才能切实提高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目标。
地税部门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依法治税的宗旨,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我局在日常工作中以此为指针,积极实践、大胆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文化建设。
一、以科学发展的视角进行机构设置
部门的科学发展,需要其有机组成部分间的协调互动。因此,地税机构部门的设置,无论是人员组成,还是整体办公环境、室内设施、管理水平均应有利于工作开展、有利于更好的为纳税人服务的原则协调分配。针对路北区域特点,我局成立重点企业管理分局及重点行业管理分局,按照层级监控的要求,将年纳税10万元及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纳入重点企业管理分局,集中管理,采取定期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按月开展申报审核,分析申报真实性、准确性、按季对比收入入库进度,监控税收增减变化情况等方式牢牢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对于路北区域内房地产及建筑业等主体税源行业,划入由全局业务骨干组成的重点行业管理分局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房地产、建筑业项目管理台帐,详细掌握其项目的具体开发施工情况,通过对这些纳税大户税收增减变化情况的监控分析、比对,全面及时调整征管思路,使征管工作及时延续到后续税源培植、稳固中,令经济增长点和投资增长点有效转化为税收增长点,使税源建设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以科学发展的视角加强文化理念建设
面对新的形势和严峻的竞争态势,如何在科学发展的视角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继续保持领先,谋求跨越式发展,进而实现突破则是全新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思维去思考税收如何创建新型的更加适应发展需求的地税文化,所谓“取法乎上,只得其中”,我局首先从创造学习型机关入手,加强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消除三种阻碍发展的思想障碍,实现三个转型:一是克服“单纯管理”的观点,向服务转型;二是克服“粗放管理”的思想向“精细化”管理转型;三是克服“自我满足”的意识,向“科学发展”的转型。即由简单地征收管理向以地税文化为灵魂的地税精神和气质的转型,实现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和文化境界上的超越。基层分局分别拟定了“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戮力同心,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地税人之本分”的从税宣言,本着诚信、勤勉、执着、严谨的原则制定的职工50字训以“情绪要稳定、服务要热情、心胸要宽广、工作要认真、思想要高尚、语言要温合、仪表要端庄、态度要真诚、行为要大方、精神要集中”以及“狼”的团队精神要求全员,将“人员管理、制度管理、素质管理”的文化内涵进行整合,用先进文化教育人,用良好环境引导人,用规范制度管理人,教会大家用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每一个人,先进的文化理念激励全体干部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由此促进了税收管理科学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以科学发展的视角提升制度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能够得到全员的理解和认同,再通过严格的制度规范管理,逐步形成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并需在全员统一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求各管理分局按自身工作要求及管户特点对一系列管理制度进行新的补充、完善,如《值班制度》《作息时间管理规定》《着装管理规定》《廉政管理制度》等,并将制度文化建设与环境建设相结合,将有限的办公环境进行合理分配。如,我们将个人的从政警言设为办公电脑的显示屏保,将廉政文化的标语、书法、绘画文化,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专栏等上墙,给全员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创造一个舒适祥和的工作环境。制度的制定和地税文化的有机结合,能使全员增强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将遵章守纪变成了一种自觉行动,把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和干净做事、清廉做人、视为必要的纪律约束,更将成为一种心灵的净化和自我修养的升华。
四、以科学发展的视角提升人文文化建设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执法聚财为民的税务部门更应把建设一支具有较强执政能力、适应新形势税收征管要求的高素质地税干部队伍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我们根据行政人员、业务科室、管理人员的不同需求及特点,采取多种培训形式。一是基础业务知识掌握,利用每天早上早点名的时间,以每日一题的形式提出问题,并现场完成,增加知识储量。二是业务难点分析。利用每周五下午时间,将一周来所遇到的业务难点进行公开讨论,提出解决办法,提高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业务能力测试,季度终了,按照平时所学内容,由区局统一命题,全员参加考试,考试成绩作为目标考核的依据。通过学习使全员的政治业务水平及工作方法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有了进一步提升,造就了一支能征管、善分析、专评估、会稽查的专业化税收队伍。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实现税收工作高质量的发展,营造和谐的税收发展环境,首先要拥有和谐的税收管理团队,使员工在工作中有幸福感、成就感,进而实现使命感、责任感,为此,我们着力为全体干部职工办三件实事“凡职工家庭遇到困难,组织都要尽力帮助;凡职工婚丧嫁娶,生病治疗,单位领导都要登门看望慰问;凡本局工作人员,都统一组织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并通过多样形式激发全员热爱本职、爱岗敬业的热情,以“执法公正,征纳融洽、团结进取、敬业创绩”为目标,在全局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突出地税文化和亮点的、丰富多彩的基层活动,例如组织迎奥运登山比赛、职工摄影作品展、乒乓球比赛、礼仪知识培训、税企联谊座谈等活动提升了地税文化建设的层次和品位。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从根本上、整体上深刻把握和领会其精神实质,并结合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让科学发展观深入到税收工作的各个层面,从而为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推动税收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献力。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行业;税收征管
[DOI]10.13939/ki.zgsc.2015.41.025
1 物流行业新业态
“互联网+”高效物流是指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理念,将互联网产业与传统物流行业进行有效渗透与融合,形成具有“线上资源合理分配,线下高效优质运行”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推进物流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新业态下的物流行业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信息网络化。新业态实现了对现有物流运行方式及物流思维的全面改革,打破了以往物流中运输、储存、包装等环节相对独立的状态,实现了整体信息共享和跨区域资源分享。二是管理平台化。互联网向物流行业加速渗透,汇聚各类市场要素的创新力量,搭建物流信息管理平台,优化物流运作流程,进一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降低物流成本。
随着改革全面深化,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带动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我国物流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但随着我国经济节奏逐渐放缓,物流业也随之驶入“稳中有进”的轨道,迫切要求物流行业在服务优化、创新驱动、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实现“质”的提升。
2 物流行业发展问题分析
2.1 物流企业多而小,征管核查难度大
一是企业规模小,财务核算不规范。小规模企业和个体户占比较多,存在部分个体户没有税务登记或隐瞒收入不开发票的现象,同时部分企业财务核算基础薄弱,账簿设置简单,核查业务真实性难度较大。二是经营类型多样,监管难度大。在陆路运输中普遍存在承包、承租、挂靠的方式经营,大多数发包方只收取承包方上缴的承包费或管理费,对承包方的经营情况不清楚,如果承包方发生的经营收入没有通过发包人开具发票给客户,发包人对承包方发生的经营收入是不会进行纳税申报的,容易造成税款征收漏洞的出现。三是跨区域经营多,流动性强。外地车辆的大量涌入对本地物流企业的生存带来巨大冲击,其流动性强,属地监管难度很大。
2.2 分档税率导致行业税率适用混乱
“营改增”试点办法规定,交通运输业的适用税率为11%,而交通运输中伴随的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包装等物流辅助劳务却属于现代服务业,适用税率为6%,在实际执行中,二者之间经常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企业利用部分行业分类容易出现交叉的特点,对取得的报务收入本应按高税率进行纳税申报,却采取了低税率进行纳税申报。如货物运输服务与货运服务容易混淆,把实为适用11%税率的货物运输服务转变为按6%税率的货运服务进行纳税申报。
2.3 代开货运专票的简化加大税收执法风险
一是代开货运专票需提供的资料简单,无法核实其真实运输能力。调查发现,很多运输企业运载能力很大,但根据提供的资料,税务部门无法核实开票状况是否符合真实经营情况。同时现行规程中购买货运专票不需提供《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但该证确是证明企业为从事交通运输业的最合法的资料。二是代开货运专票的纳税人主体范围不明确,增加了征管难度,也扩大了虚开货运专票源头的风险。现行代开货运专票的文件中并没有明确代开货运专票的纳税人经营范围是否有运输业务,也没有对“承包、承租车辆营运”的条款进行明细解释,导致个别经营销售货物等的纳税人,也可以代开货运专票,产生了扩大虚开货运专票源头的风险。
3 对加强物流行业税收征管的思考
3.1 依托“互联网+”推动信息共享,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一是引导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物流服务平台。搭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发挥互联网优势,鼓励物流企业和第三方机构搭建面向社会的服务平台,合理统筹各类资源,建立可开放数据的对接机制,更广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和互通;完善物流配送调配体系,实现货源、车源的高效匹配,有效降低货车空驶率,提高配送效率。二是依托信息与科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鼓励科技创新加快部分物流企业的成长速度,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2 促进地方政府与行业组织合力规范行业管理
物流行业的规范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税务部门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协作,实现对区域内物流行业合理的引导和规划,加强对行业与企业的发展加以规范和约束。一是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强行业管理。在行业准入方面进一步规范取得《道路运输许可证》具体标准,在车辆管理方面规范对企业自有车辆的管理,统一备案车辆牌照与用途信息。二是充分发挥物流协会的作用。利用行业协会专业性的优势,形成物流行业内部共同认可的统一的行业准则,并在物流行业内部进行推广运用,推动物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3 优化税收政策,堵塞税收漏洞
结合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调整税收政策,在源头上堵塞漏洞。一是合理调整运输业增值税税率。建议将“货物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统一执行6%的税率,此举既体现国务院“物流国九条”基本精神,推动物流业一体化运作,体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又符合“营改增”试点“改革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的指导思想,有效解决了试点中交通运输业税负大幅增加的问题。二是进一步细化运输服务与物流辅助服务及收派服务业的划分标准。针对现代物流业中对货物运输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收派服务业三者容易混淆,征管漏洞大的问题,建议在参考原营业税税目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及收派服务业的划分标准,严格区分三个行业,防范规避税收。
3.4 加强日收管理,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提升税收征管质效,要求税务部门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对纳税人户籍和发票管理,深化行业集中管理,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强化信息管税。一是加强基础信息管理工作,针对交通运输业的运营特点,加强对纳税人交通工具的信息管理,在征管系统工中登记自有车辆、租赁车辆、挂靠车辆信息,有效掌握和监控纳税人的运力状况;建立物流企业信息备案库,要求纳税人对货物交易情况进行备案。二是建立行业评估简易模型。以纳税人耗费的车辆燃油为基础,根据燃油费推算出公司的总体费用数据,再根据行业毛利水平,计算出物流企业的营业收入数据。模型构建中,还要综合考虑构建企业自有车辆和租用车辆的数量和车辆类型(货运还包括运输吨位)、运输路线、运费费率、路桥费等因素的影响,进行综合测算。
消费税、车船税等,以发动机排量设置税率,导致企业片面降低排量而不是致力于提高节油技术。而计价征收的车辆购置税、b消费税,使得采用高技术的汽车纳税额反而较高,不利于先进节能技术的应用和市场推广。
从税制结构来看,我国汽车购置环节、生产环节税收比重大,使用环节税收轻。2013年,车辆购置税税率达2447.03亿,占行业全部税收收入比重达2%,在行业18个税种中规模位列第10。这导致消费者购车时仅考虑购置环节成本,忽视购买高油耗车增加的使用成本。
对生产环节的关注,既易诱发产能过剩,又不利于自主品牌企业发展。
生产环节除了消费税、增值税,还有企业所得税、城建税等,生产环节税收多,导致地方政府“促生产,限消费”。为了增加税收收入,地方政府就会希望多建工厂鼓励生产,从而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风险。
而投资扩能中,地方政府更关注引进经营效益好、可以提供更多税收收入的合资企业,使得合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自主品牌企业形成较大的挤压。
放眼欧美发达国家,建立绿色税制,正成为汽车税制改革的一个突出趋势。欧美发达国家,已纷纷将乘用车税收由原先的与价格、排量挂钩,调整为与燃油消耗量或二氧化碳排放量挂钩。
发达国家汽车购置阶段的税负普遍较轻,使用阶段税负重。比如,德国汽车税收主要针对汽车拥有及使用征收,汽车购买、登记阶段并没有相关的税种;即使日本这样的汽车重税国家,购置阶段税负也只占到11.7%左右,而使用阶段和保有阶段分别占到44%左右;韩国汽车使用阶段税收,占到汽车相关总税收收入的70%,汽车购买、登记、保有环节的税收收入均占10%左右。
在汽车生产环节,发达国家税收也较少。譬如,欧盟国家生产环节税收主要是增值税,鲜有其他税收。
因此,建议与汽车行业管理规范特点相结合,试点汽车税制改革,推动汽车行业节能减排以及自主品牌企业发展。
第一,建议以汽车作为财税体制改革的试点,推动建立科学的汽车税收制度。研究汽车税改整体方案,建立驱动节能减排的内生机制。
关键词:纳税评估税源管理必要性
纳税评估是国际通行的一种税收征收管理方式和手段。我国纳税评估概念是从国外的“Assessment”和“Au—dit转译而来,最早译为“审核评税”和“稽核评税”,总局正式启用纳税评估概念是在2001年l2月印发的《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行征管改革的试点工作方案》中。2005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对纳税评估工作做出了全面、具体的规定,纳税评估工作在全国开始全面推行。如何有效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已成为各级税务部门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致力于征管体制和方式的改革,它们虽然在税制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在税收征收管理方法和手段上,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即以“评税”、“计算机核查”等不同形式实施着这一相同性质的管理方式一一纳税评估,并且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由于实行纳税评估与税务审计密切配合这一管理制度,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税收征管效率得到令人信服的很大提高,同时也给我国的纳税评估工作提供了借鉴经验和启示。
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是我国新时期强化税源监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其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纳税评估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税收征管改革,赋予征管工作新的内容
纳税评估作为一种税收管理和服务手段,贯穿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纳税评估不仅是税款征收和税务检查的衔接点,而且是税收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核心。随着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和不断完善,将引发税务机关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以及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发生重大变革,并对税收征管产生深远影响。
(二)纳税评估有助于税务机关加强对税源的控管,堵塞管理漏洞,减少漏征漏管,增加税收收入
建立在纳税申报基础上的纳税评估,是税务部门实施税收管理的“雷达检测站”,通过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对税源进行动态监控,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将纳税人目前大量存在的非主观性偷逃税款的错误及问题及时处理在未发或萌芽状态,从而提高税源监控能力和水平,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同时又能有效地防范征纳双方的税收风险,减少征纳成本,达到强化管理和优化服务双赢的目的。
(三)纳税评估可以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
由于目前稽查部门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够畅通,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日管信息掌握了解得不够全面。因此,无论是人工选案还是计算机选案,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纳税评估经过评估分析,发现疑点,直接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减少了稽查部门对打击偷逃骗抗税款行为的盲目性,也有利于提高准确性和时效性,重点更突出,针对性更强。
(四)纳税评估有利改善税收环境,促进诚信纳税
开展纳税评估的前提和依据是纳税人的申报、纳税和经营等相关信息。因而,采集的信息必须具有全面性、时效性,并能形成可利用的数据库。这些可为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提供基础信息和充分依据,对于建设纳税信用体系乃至诚信社会都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二当前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税务总局的政策指导下,我国的一些基层税务机关开展了以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主的纳税评估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纳税评估工作在我国税收征管中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还需要不断完善。目前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纳税评估的定位不够准确,内部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纳税评估对内是强化管理的手段,对外是优化服务的措施。因为目前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体系,所以纳税评估不是法定程序,也就不带有强制性。但在实际执行中当纳税人拒绝约谈或提供有关资料时,有的评估人员采取了罚款或停供发票等措施,这些都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不规范的做法。同时由于机构和人员配备上的相对独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这不仅制约了税源管理信息的共享与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而且也是制约税源管理工作深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基础信息资料不够完整、真实、有效。
纳税评估工作离不开数据资料的搜索、采集、积累和掌握,纳税评估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指标测算、资料比对等定量、定性分析,没有数据资料,纳税评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我国税务机关收集的评估资料存在不全面和不充分性,相关的财务、会计资料,包括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外部相关部门信息等收集不全,同时还缺乏对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具有佐证作用的相关资料,从而使我国的纳税评估结果与客观实际有较大差异。同时税务机关取得的评估资料几乎都是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提供的资料,而目前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普遍、会计信息质量不容乐观,有些纳税人提供的资料难以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可靠性和可用性不高。由于资料的不真实,评估结果误差大。
(三)纳税评估缺乏细致准确的指标体系。
科学的指标体系是纳税评估系统评估筛选疑点纳税人的依据。目前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还很不系统,有的指标实际操作性不强。行业税负和预警值设置不合理,因此现阶段评估人员主要凭借管户经验对企业进行历史时期纵向比较和同行业横向比较,局限性很大。
(四)多税种评估分别进行,增大成本,加重纳税人负担。
根据《办法》的规定,纳税评估工作的对象为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所有税种。纳税评估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管户责任开展。对同一纳税人申报缴纳的各个税种的纳税评估要相互结合、统一进行。因此,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对同一纳税人进行不同税种的重复评估,避免评估人员多头多次下户,以降低税收成本,减轻纳税人负担。
(五)纳税评估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纳税评估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综合性的工作,它涉及税收、会计、财务管理、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掌握各行业经营情况和特点。目前,从事评估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评估人员知识面窄,掌握评估的方法不够,不善于从各种涉税信息中寻找蛛丝马迹或挖掘深层次问题,使评估工作流于形式,评估效率不高。
三深化纳税评估的思考
在目前各级税务部门强化税收征收管理的工作中,纳税评估作为深化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成为征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内容,随着纳税评估工作的不断实践,其实效性已凸现无疑,但现阶段纳税评估开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笔者对此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解决好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问题。
当前,我国开展的纳税评估实质上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体系,这使得税务人员和纳税人对纳税评估工作不理解、不重视。因此应努力寻求纳税评估的立法支持,给纳税评估一个法律上的身份。
(二)建立起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
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就是要将税源管理的分析、评估和实施三个不同环节统筹考虑,优化管理流程,在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构建信息共享、良性互动、有机统一的工作格局。其核心就是要在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三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双向反馈机制,形成一个以税收分析指导评估和稽查,评估为稽查提供有效案源,稽查保证评估疑案的有效落实,评估与稽查反馈结果改进评估分析和税收分析工作的机制,以及时发现征管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薄弱环节,正确把握征管关键点,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
(三)要注意大力拓宽评估信息的来源和采集渠道。
纳税评估效果好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信息的占有程度。目前来看,缺乏全面、准确、有效的评估信息已经成为评估工作的瓶颈,必须花大力气解决。办法是积极取得当地政府及其行业管理部门的支持,拓宽评估信息的来源和采集渠道,通过相关管理部门广泛搜集各类与税收相关的信息,如工商、银行、公安等政府部门管理信息;煤炭、燃油、水、电、汽、房屋、土地、车辆等行业管理部门信息等,为纳税评估提供充分准确信息。这在地方各税的评估工作中尤显必要。依靠地方政府部门实行综合治税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拓宽信息来源、有效开展纳税评估办法。
(四)创新纳税评估方法。
目前普遍采用的评估方法是指标分析方法,即用税收或财务分析指标,确定指标预警值,将被评估企业各指标值逐一比对,就某方面问题提出警示,同时利用一定数量的税收和财务分析指标,建立综合评估分析指标集,从多方面对企业申报数据的合理性做出评析。其优点是能够指明纳税人某个财务指标处于非正常状态,能够指出纳税人财务指标的不均衡性和处于非正常状态的项目。这对于科学分析纳税人的纳税状况和负税能力,明确加强管理和稽查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无法准确定位纳税人财务指标不正常的原因;二是无法有效测量疑点纳税人存在问题的轻重程度。因此各地要在完善指标分析评估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数量经济模型深化纳税评估。这种方法是在总结指标分析定性评估优点的同时,针对其量化不足的弱点,基于经济学原理,利用数学模型技术来模拟企业经济运行实际情况,估算企业税基和企业应纳税额的总量,根据估算税额和企业实际缴纳税额的差值及差异率来筛选疑点对象。今后的评估工作应逐步实现指标分析与模型分析的有机结合,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促进税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