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7 17:46: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从摸索着如何上好一节课到自信地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从对学生们的一无所知到深入了解学生、并针对问题学生而谋求良策,从如何管理班级的懵懵懂懂到集体活动的指挥自由,无一不让自己发现语文教学技能的提高和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增强。这是主动与指导老师互相探讨的成果,是经常与队友互相交流心得的进步,也是积极与学生们互相沟通交流的盛果。
在纪中实习的两个月中,是作为师范生的我收获异常丰盛的季节:收获跌倒后成长、收获付出后的感动、收获满载着的祝福。
下面,我将从教学工作与班主任工作两方面对我的教育实习进行全面的总结:
一、教学心得
从见习的第一个星期开始,如何科学而高效地进行教学是我专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见习阶段,除了听生物课外,同时也去听化学、政治、语文等学科的课。到了实习阶段,便开始自己一边着手备课、上课,一边听听指导老师和其他老师的生物课。在整个过程中,发现身为教师,会经常面临几大问题,要上好一堂课或有效巩固知识等便必须科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以下便是我针对几种教学状况,结合个人教学体会和见习心得而谈的几点教学心得。
教学状况一:教学课堂经常沉闷,不少学生一副索然无味样或昏昏欲睡状
状况分析:倘若教学课堂学习氛围不好,几乎都是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台下先是鸦雀无声,后是呼呼大睡声的话,毋庸置疑,教学效果会相对低许多。遇到这种情况,或许教师经常会匆忙地将主因归结于学生基础太差,或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或学生假后疲惫等客观原因。因此,教师往往容易忽略自身问题。我认为,教学课堂经常沉闷,教师的责任更大,主要问题并不在于学生。教师要上好一节课,最重要的是要善于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让优生和差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便是一项非凡的教学艺术!
当我刚开始生物教学的时候,专注更多是自己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流畅,有没有犯知识性错误。备课期间,徘徊在脑海中的几乎都是站在教师角度上,某个知识点该如何讲解得条理清晰而又引人入胜。正当自我感觉良好之际,听课的队友一语惊醒梦中人——“你的课堂几乎都是教师在讲解,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也正如指导老师点评那样;“这样讲课固然不错,但教师讲得太辛苦了。”猛然间,意识到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去学,积极去参与,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果,也联想到为何有些老师反映的课堂沉闷问题。
具体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呢?这又成了我后期生物教学和听课过程中琢磨的重点,有如下两点总结体会:
(一)上课开始的前几分钟是整节课氛围的奠基。上课起立时,发现座位上的学生无精打采或还是一副我欲大睡模样的话,教师便要发挥教学机智了:或可以请同学们保持站立姿势,原地做头部、腰部、颈部和肩部的运动(教师念口号,可陪学生做);或课程导入准备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趣故事或有益笑话,或设针对课文巧妙地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总之,想办法提起学生兴趣,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上扮演重要角色,而不只是忠实的听众。
(二)进行课文教学之时,教师要做个高明的渔夫,边抛问题边引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最后收网总结。每个学生的注意力最长可以集中二十分钟左右,倘若课堂上一直都是老师在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一个劲地讲下去的话,学生容易疲惫或分神,教学效果必然不佳。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个紧密联系的问题,环环相扣,以学生为主导,探索发现问题,并最终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要讲神经系统的调节时,可以通过让学生体验一个课堂小活动“眨眼反射的现象”来引起学生对生活中一些生物现象进行思考,同时也引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反射”,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获取相应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自己的疑问。此刻,教师便是渔夫,把课文问题抛洒出去之后,让鱼儿在网中自由地跳跃,最后在收网之时,过滤掉不成熟或错误的观点,筛选出正确的,有创意的想法。所以,老师最后需要做的是着重分析本节课知识重点、难点内容,纠正学生错误的思考方法和有偏误的观点,鼓励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教学状况二:学生“上课一听便懂,下课一做就懵”状
状况分析:不知不觉,这已成了部分学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学生向老师反馈教学效果的常用语言。确实,有些学生多次沮丧地反映,“老师,上课我好像听得懂你讲的内容,但是课后我一做作业就不会了。”这里面,固然有学生因素,例如学生上课未能真正理解重点知识或公式原理的内涵,或是课后没有好好复习巩固,都可能会造成这一状况。但是,教师也不能不对此来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重在“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这早已达成了教师和学生的共识。但是,在这两个月中的教学和听课过程中,我还发现新的问题:教学生打鱼的过程和方法很重要,让学生清楚了做个好渔夫要注意的各事项和细节,但倘若反而忘了教会学生手中渔具如何使用的话,学生纵有满肚子打渔的好方法,也无用武之地了!
教师在讲解具体的知识重点和难点的时候,理科要注重具体练习题的演算过程和方法,更要总结和概括类型题的步骤和方法,文科亦是如此,只是更多时候要积极引导学生领悟。
教学状况三:学生上课常糊涂,思维跟不上,或是精神分神状
状况分析:个别时候,由于学生休息不好,上课犯困或分神是可以解释的,但若经常如此,而且不止个别学生反映有此状况时,教师就要注意了,问题可能出现在自己身上。教师教学思路不清晰,跳跃性太强,部分学生思维必然跟不上,听得也稀里糊涂。教师设计的若干教学环节,学生一直都不能明白其用意和过程的话,部分学生也无疑会陷入疑惑状态。教学思路要清晰明确,重难点要突出,教师提问要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毋庸置疑,一切都要求教师授课之前要备课充分,结合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详尽而合理的教学方案。
对于我们这些新教师,由于要重视备课,小部分教师没有写教案的习惯,授课前只是罗列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便匆匆赶去上课了。而刚开始的我,也只是简单地把教学的大概过程写出来,而忽略许多细节,没有深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去预期学生的反应和效果而制定相关的解决措施。结果,往往是教师认为很简单而鲜明的问题,学生应该能主动回答的问题或很好地理解,例如什么是应激性。教师备课时只计划重点是先讲解“反射”的含义,然后解释“低等动物与植物无反射而只有应激性”,以为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可是,在实际教学课堂中,突然有学生在台下小声问:“老师,什么是应激性啊?”如果备课不充分,考虑不够周全的话,就往往较难准确、科学而有条理地讲解知识点。
备好一节课,犹如旅行前收拾好行李,不会因遗漏急需物品而慌张失措,愉悦和自信也将常常伴随着我们。
教学状况四:课后联系有难题不敢主动问,学生怕老师指责其上课不认真。
状况分析:教师在学生眼中始终是威严的,学生总是担心老师责怪自己太笨或学习不够勤奋,或数落自己重复讲的简单问题不会做。总之,学生就是因为害怕自己在老师心中留下不佳印象,担心老师对自己没信心,所以干脆有问题却几乎不发问。此时,教师对教学的耐心和对学生的爱心便要积极地发挥作用啦。
学生成绩不好,往往是积累的“不懂”太多了,因畏于救助,只能独自埋头苦干,拖着逐渐增加的负重前进,当负重到了承受极限后便不得不抛下。一个能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好老师,便是能耐心帮学生减轻“负重”的老师,耐心和热心便成了好老师们身上最耀眼的闪光点。
科任老师课后多批改作业,多发现问题,多主动与学生沟通,多些耐心为有求知欲的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少些诧异的眼光和责备的语气,学生和教师身上皆会洋溢着出与众不同的自信,促进教学相长。何乐而不为呢?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在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积极负责,认真到位,事事留心。从早晨的卫生监督,仪表检查,作业上交,早读到课间纪律,课间操,课堂纪律,午休管理,眼保健操,自习课等等,每样事物都负责到底,细致监督。当然,在监督他们的同时不忘结合他们的个性特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目标,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策划者,也是学校管理的中间力量和骨干分子,对良好班风和校风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一个班主任又怎样使自已的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上档次呢?实习期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有这样一个认识,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实质上是一个与学生实行心理沟通的过程,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有的放矢,方法得当,才能达到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对教师的工作给予配合支持的目的,从而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下面谈谈自己切合学生心理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些尝试下面谈谈本人在实习班级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一)奖罚适当
我知道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时刻应该用“爱”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个笑容,一个课余诚恳的交谈,有时是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都会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你爱的奉献会得到爱的回报,但我们细想一下,这样的学生有多少,真正能感悟到你老师的爱的学生,绝对孺子可教也。常有的是你对他的宽容增加了他的放纵,淡薄了纪律的约束,这在实习中我也是有所体会的。今天我们面对的不是几个学生,而是53班级,没有严明的纪律,如何有良好的班风?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惩罚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当然,惩罚特别要慎重,我认为当我们惩罚学生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先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好的就是好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要一错百错,全盘否定;②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学生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惩罚而惩罚学生,而是为教育学生而惩罚学生,换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
(二)组织开展活动的魅力
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必须依靠活动来实现,活动可以产生凝聚力,密切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发挥主体的积极性,这时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健康的竞争心理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在我班,凡是学校组织的活动,班主任和我都给予高度的重视,班级篮球赛,运动会我都会参与其中,开动员大会,一起与学生训练。告诉他们不用把名次的好坏,放在第一位,只要我们尽力了就行了。心理学等理论告诉我们:在竞赛活动中,一个人的目标期望水平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只有中等水平的期望值才能使参赛者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对于我们每个同学来讲,活动的目的不是拿名次,而是看我们如何对待竞争,是否有参与意识,是否全身心投入了,是否能做到问心无愧。在活动中进行教育,同学们易于接受也能很快转化为行动。抓住“活动”这个最佳的教育时机,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主题班会
在实习期间,我一共开了两次主题班会。 经过一天的准备,我主持了我实习的第一次班会,这也是我第一次主持的班会。这次班会的主题是学校要求的辩论赛,题为“乱扔垃圾是否有损人格”。在班会上,同学们积极发言,让我深深的体会现在的中学生已经有了很丰富的环保常识。例如,垃圾的分类,处理,环境保护的行为实施,方法等等,他们都回答的头头是道。这不仅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以便改正,更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以及自我展现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也培养了学生上讲台的心态。虽然没有每一个学生在班会上都发言,但是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一个想法与见解。每一个学生都对上台发言的同学都深有感受。
(四)师生间的关系
当看见那些十六、七岁青春活泼的学生时,我们都感觉自己似乎时光倒流回到四年前的高中时代。高中的学生还不失去童真,善于思考问题,但是在道德、情感方面还有待发展。也许我们的年龄与之相近,他们既把我们当作老师,还当作朋友,许多心里的问题都愿意与我们交流。
三、实习反思
面对着真实的教学场景,个人有如下几点思考:
(1)对于教学的过程,我们都以尽可能有效的逻辑思路来设计,进行的教学也是以这些线索来联系的。队员们组织课堂教学大多以完成教学目标为首要任务,而不是像有教师专长的教师那样合理性地、随机性地根据与学生的互动来调整教学内容。换而言之,队员们遵循预设主义的线性思路,忽视突发的提问和意外;有教师专长的教师更多地遵循生成主义的非线性思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的高明之处,似乎不在于他的教学设计是如何地完美,而是他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这真的是值得我们实习生细致观察和揣摩的地方。
(一)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要担当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责任,大学生正是情感发育期,从生理健康入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直接也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为自然科学中的重要门类,生物学给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门,通过这扇门,可以看到神奇的自然界,生命在这里也变得更加立体和多样化,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的世界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严谨和缜密的,它作为自然科学有其科学性,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养成善于思考、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并且感受到伟大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
(一)架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桥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教师的真诚付出会被学生真切感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增加感染力,也会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动植物生理部分时,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的草木,并试着和草木对话,以情景剧的形式让无声的生命变成有声的故事,学生会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与美好,从而想到草木也会疼痛,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寓教于乐。
(二)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以自己对生物学的热爱来教育引导带动学生学习生物课的热情,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比如在讲授生物链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上层与底层生物的角色扮演来让学生了解生物链遭到破坏时会发生什么,进而让学生了解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很强,而结果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由于滥砍滥伐导致的沙尘暴、洪水泛滥、因过度捕杀鸟类而导致的虫灾肆虐等幻灯片,这样可怕的场面往往令学生瞠目结舌,唏嘘不已,加上教师痛心的讲解,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验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也唤起他们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自然对生命增加了敬畏之情,对自己生活的土地也多了一分热爱。
(三)关注和激励学生的点滴进步
寓教于乐,寓教于情,是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要充分发现学生的优长及点滴进步,并及时予以关注和激励,这样的积极情感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在学习血型和血压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外界刺激,比如紧张、恐惧、兴奋、悲伤时血压的变化让学生认同彼此的情感,并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鼓励他人,有的学生因紧张而心跳加速血压上升时,另外一个学生主动握住他的手,而这个学生恰恰是一个非常内向不善表达并且不合群的学生,教师对这一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倡导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这个细小的变化得到了老师的赞美和同学温暖的回应,会使他慢慢敞开心扉,融入集体之中,同学间会营造轻松愉悦的和谐氛围。要从细微处发现学生的变化和进步,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深切的爱。这种爱,和因为爱得到的关注与激励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兴奋剂,不仅仅一门学科受益,而是终生受益。
三、结语
关键词:弊端;复杂科学;初中生物;特征
一、线性思维方式造成的弊端
1.知识本位倾向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直以来,生物教育强调“刺激―――反应”,认为“学习是知识的获得”。这一简单线性思维方式,仅仅将学生视作个体信息的处理者,忽视了人脑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的认知过程这一本质。造成了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强调“接受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简单化,偏重于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思考和整和,教学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由此学生必然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缺乏体验的能力,更缺乏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生物教学中的应试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当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仍很简单―――成绩。教师通常通过加班加点、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等短平快的方式来应对各种考试、评比。生物教科书中规定的必做实验,有85%的教师和学生懒得去做,即使考也可以变做实验为讲实验,学生亲自做实验变为听实验。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也只能“望本兴叹”。这种现象严重扭曲了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育教学的功能,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真。
二、复杂科学视域中生物教育的特征
1.生物教育具有自组织特征
自组织是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首先学生作为个体生命,是自然生命,具有自组织特征;能主动地从外界系统中获取阳光、空气、水分等营养物质,自主地生长;同时从学生的精神生命看,学生能主动地获取书本知识、社会经验,不断调整自己与外界的相处方式。在自组织的启示下,教师必须重在引领、激活学生的自组织系统,唤醒他们内在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其次,生物教学系统具有自组织特征。这里至少存在教师系统、学生系统、教材系统。这些系统在教学活动中经过其内部和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逐步向合理、有序化发展,呈现出教学的无限丰富和发展性。这里教师要起到优化教材系统,积极激活学生系统的关键作用。
2.生物教育具有非线性特征
一直以来,在线性思维的指导下,人们在生物教学中认为,人的发展是线性的,可以看作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被测定分解为一个个小的不连贯的步骤。强调行为的客观性和因果制约性,追求因果的透明和相互作用的简单性为求在每一种情形中都辨认出原因和结果。实际上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可变性。而教育事件的发生与否还取决于具体的情境等随机出现的条件,基于此我们不能对某一教育结果的出现作简单归因,也不能对即将出现的教育效果作断然的预测。因此要求:①教师要不断提高示范、引领作用,重视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要自觉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②鼓励学生的“超越”“质疑”与创新。③重视学生的实践探索与亲身体验。重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④重视挖掘和利用生物教育的资源。
3.生物教育具有整体性特征
整体性是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系统的整体行为决不是所有局部行为的简单相加,一般情况是整体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因此生物教育不能简单地分离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确认教学是师生精神生命共同生长的过程,不能还原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从生物教学的总体上去把握教学特点及学生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师生充分交流这一关键。对生物教学内容不可分离得支离破碎,不管是介绍人、其他生物,还是环境都要从生物圈这一整体去理解把握。生物教育整体性关注青少年生命整体的发展,明确认识生命发展的复杂性,以期实现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总之,生物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一是要注重体现系统的整体性和自组织性的理念,从而克服传统生物教学的片面性和强制灌输性;二是要以非线性、开放性、不确定性等复杂性思维方法为指导,优化课程组织、教学过程与方法,使生物教育从简单、封闭、线性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走向健全、科学与高效。
【参考文献】
[1]初中生物[J].课程.教材.教法.1990,(04).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生物资源;遗传基因
当海外留学生举起横幅,异地他乡的华人华侨、海外留学生自发地保护圣火的传递……这样的热情憾人心魄,这样的力量势不可挡。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应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把爱国主义教育运用于教学中,以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在生物学教学这一阵地,去塑造学生的灵魂,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高尚的爱国情感。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⑴古代生物史上的伟大成就
我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人民在植物学、动物学、农业、医学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了1892种药物,并进行科学分类,而且还根据植物的形态和用途,把植物分为草、木、谷、果、菜五部分。此书成为植物分类的最早专著,比瑞典的林奈的分类专著早160多年。
金鱼是中国的“国鱼”,据史料记载,金鱼最早在晋朝被发现,叫“金鲤鱼”,到宋朝人们把它看成“圣鱼”,养在放生池中,从此金鲤鱼开始了家化的过程。世界各国的金鱼基本上都是由我国传出去的,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创造的吉祥、美丽、高雅的文化礼品。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生物史上的伟大成就,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⑵现代生物科学的突出贡献
我国生物科学不仅在古代有很大的成果,而且在现代许多领域中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如在上“走进生物科学”时,向学生介绍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袁隆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从1964年开始水稻杂交育种的研究,于1974年第一个在世界上将水稻杂交成功并且广泛推广,使水稻产量大幅度增加,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作继四大发明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为解决我国的温饱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世界上为国争了光,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生物的遗传”一节中,向学生介绍“人类基因工程计划”,我国成为参与这一的唯一发展中国家,2003年已圆满完成任务。人类已经把生命的“天书”印了出来,但要读懂这部“天书”,还必须进行“人类后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它包括“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和“人类血浆蛋白质组计划”两大项目。后者已由美国科学家牵头启动,而“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则由中国科学家领导执行。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绘未来生物科学发展的蓝图,让学生体会这一成果即将给人类带来的深刻变革,从而由衷地敬佩我国生物科学工作者所取得的成就,并为我国有能力参与绘制基因序列图而感到自豪。
⑶丰富的生物资源
现今世界上裸子植物,只有12个科850种,我国就有11个261种,我国的裸子植物中松、杉、柏等树种组成的森林,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0%.
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其中,银杉、水杉、银杏和秃杉等是举世闻名的珍稀裸子植物。我国现存被子植物的种类很多,仅种子植物就有3万多种,在种子植物中称为稀世珍宝的有“中国鸽子洪桐”、“茶族皇后金花茶”,我国举世闻名的花卉有“花王牡丹”、“花仙芍药”“花后月季”以及“杜鹃”等,国际上素有“无中国花卉便不成园林”的说法。
我国的动物资源丰富,陆生脊椎动物约有2000多种,占世界种类的10%,其中兽类430多种,占10.7%,鸟类1100多种,占13.5%,在这些种类中有许多稀有珍贵的鸟类,如丹顶鹤、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等。通过介绍,使学生知道我国生物资源丰富,从而加深他们对美丽中国大自然的热爱。
⑷著名生物学家的爱国故事
在“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一节中,向学生介绍第一个中国猿人完整头盖骨的发现者裴文中教授,他于1929年12月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中国猿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确立了“猿人阶段”的存在,证实了达尔文关于人类起源于古猿人的理论。在介绍科学贡献的同时,更要介绍他的爱国故事,期间,日军向他追问北京猿人头盖骨的下落,他说不知道,他不承认日伪政府,因此遭到日军的逮捕和审讯,并判刑15年。在侵略者面前,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结合生物教学使学生了解这些事迹,不仅能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而且还能学习科学家为科学而百折不挠,出死入生的探求精神,使学生认识爱国光荣,自觉培养爱国情操。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人文教育 生物教育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60-02
一、将人文教育融入到生物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陆续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北大学生杀猫、清华学生用硫酸泼等一系列的事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事情出现在一个高分高能、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身上,我们常常为社会上出现诸如此类的种种虐待生命的现象而深感不安。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人不懂得生命的珍贵,不知道珍爱自己,更不知道珍爱别人及其他的生命。尽管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但传统的生物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过于重视传授生物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的备课、上课都以学生是否掌握书本知识和能否通过各式各样的考试为目标,很少挖掘这些内容之中所包含的人文教育的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的要求,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保意识,这些内容体现了对人文教育和情感培养的重视。如《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其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了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
纵观 2014年生物高考试题给我最大触动的不是生物试题本身而是背后人文精神的体现。以全国理综试卷II的第30题为例,题目以“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为情境,这种‘真情境’‘真问题’,不仅考核了学生的基本的生物学科知识,还能成为高考公平的助推器,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如何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于个人健康,充满了人文关怀。可见如何将人文教育融入到生物教学中去已经是形势所迫、刻不容缓的事,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生物教育要渗透美育教育
一位哲人曾说过“美是心灵的体操,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正,情感和信念端正!。时代呼唤审美人格,审美活动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美育教育是时代对教育的客观要求。美育教育是人文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着手
1.注重教师个人的形象美和语言美
教师仪容仪表能够直观的表现出教师高雅的情趣和潇洒的风度,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庄严沉稳的教师形象,能够体现出优雅大方的教师风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语言是师生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工具,洪亮清楚、自然流畅、生动风趣、富于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在准确地呈现教材所要表达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例如:在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既形象地说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又展示了一幅幅富有生命美和自然美的草原生态系统画卷。
2.营造和谐课堂之美
和谐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相处和谐自然,气氛真实坦然,师生能共同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通过“和谐之美”陶冶学生情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我们经常向同学们强调生态平衡,歌颂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可见,生物课堂理所应当更要体现和谐。营造和谐的生物课堂不仅是我们教学实践的目标和方向,更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教育之梦。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教育
生态道德观是人类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后获得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性认识,其核心理念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生态道德观是学生世界观的一部分,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对于学生的成才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分重要。
1.从身边小事做起,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生物教师是现代生态道德观念的主要传播者,应正确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去实践,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利用生物课堂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例如在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可以给学生介绍一组数据: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4400亿吨有机物;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储存的能量约为7.11×1018kJ,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个三门峡水电站所发出的电力。让学生从内心真正树立植树就等于再造发电站,保护我们身边的绿色植物就等于粮食再生产等道德教育。
2.挖掘教材内容,渗透环境道德教育
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多。关键是我们教师要找到结合点,把环境道德教育自然地融于其中,渗于其内,从而收到双重的教育效果。例如,讲完“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提出:如何理解大树底下好乘凉?让学生思考.再如讲授温室效应时可用这样一段资料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 km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3.生态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以“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为重点。如介绍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每年的活动皆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是进行人文教育、情感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切入点。再如讨论“现代生物科技对人类的利弊关系时”可以先播放一些相关视频,如生化危机等,使学生了解科技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从而对学生加强社会责任感等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基因工程、动物细胞核移植、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时请学生讨论、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在生物课堂教育中得到体现和升华。
四、关注生命文化教育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只有生命的觉醒,才是教育的成功。生命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一直以来,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广大中小学生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与思考。随着部分青少年物质追求的迷失、社会道德的衰落、有限岁月的虚度,加之自杀行为得不偿失频繁发生。因此我国推行生命教育变得刻不容缓,作为一线生物教师至少可以引导学生从生命的有限性和唯一性去思考人生,珍爱人生。
1.生命的有限性:
教师可以从古时的帝王搜寻术士炼就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今日研究的高新医学手段来尽量延长人的生命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有限和精神的无限性。如可以和学生分享这样一段话语:生命并不是影子,而是它本身。生命的有限性其实只是生命作为物质实体的有限性,这个物质实体只是我们的工具,用来挖掘生命的无限意义即生命的精神。所以我们不必介怀有限物质实体的生老病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物我众生阶平等,最终不过是凡间尘埃一粒。所以还怕什么呢?精神才是超越生死的,才是生命得以传承的那个无限。一个生命,只有充实了他的精神它才是不灭的。即便是归于尘土后的若干年,他还活着,他的亲人朋友记得他,因为他带给他们了爱的精神;他的信徒记得他,因为他的精神感动了他们;甚至陌生人也记得他,因为他作为生命认真的充实的活过一次。这样,生命的有限性被超越了,生命在这个意义上也就达到了永恒。
2.生命的唯一性
所谓唯一就是不可复制,无论是人、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可以说整个生物界的繁衍就是遗传的魅力所在,更是变异的魅力所在。如果没有变异,遗传也就失去了其意义。正如,细胞的不断更新,没有变异,对生命的预期也就消失了。
教师可以介绍:“专制者漠视生命的差异性,他们不喜欢生命的差异性,其根本是惧怕生命的差异性。他们喜欢被统治者无差异得像一个人,这样将大大便利他们的统治。他们无所不用其至,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各种手段,控制着被统治的居住、迁徙、言论、思想,甚至着装、发型、作息等各个方面。长期的专制统治社会,生命的个性将会自觉不自觉地无从得到彰显,个性被“众化”,社会的创造力也就随之消遁,社会的发展当然会停滞不前。更让人心寒的是,个性被“众化”后,杀戮生命、践踏生命尊严,便成了统治者的家常便饭。”显然制约专制统治,必须充分认识生命的唯一性。让学生懂得生命只有一次,教育能让我们在一次的生命中获得无数次新生
总之:中学生物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可行的,当然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或者通过简单的几个策略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在教育中应始终把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各位教师诸多思考和认真落实以及学生的诸多反思与体验,才能真正的把人文教育和生物教育有机的融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蒋秋菊.《浅谈生物教育中的美育》基础教育研究. 2007年第6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德育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61-01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如果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做人引导,必然会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发展。德育教育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其环境是无所不在的。初中生是活泼好动、可塑性强的群体,如果生硬地向他们灌输德育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下面就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将德育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学知识、长才干,树立远大理想、塑造美好心灵,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生物教师应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生物知识点教育水融。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有许多案例,如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通过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酸雨的危害;通过校园绿化设计,学习有关常见花卉、树木等植物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学校的情感;模拟“血型鉴定”,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提倡义务献血;探究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后果,等等。这些探究性的案例使学生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教学目标确定中,要考虑三维目标如何确定和实现,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准确有效确定,要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是教学内容的升华,是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归宿,也是对学生德育的实现。
二、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水到渠成地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生物教师应针对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制定出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方案,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千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硬性渗透。比如在讲“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时,我通过大量举例艾滋病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防治的艰难程度和预防途径方面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听、讲、感受(受害者的情景)艾滋病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上的艰难和心理上的负担。艾滋病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包括不正规的献血和输血,吸毒者用同一针相互注射;性传播,就是不良的发生;母婴传播,父母是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生下的孩子也会携带艾滋病病毒。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和讲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怎样认识和预防艾滋病,又怎样对待艾滋病病人,利用自己所学的植物病毒的知识来解释一些艾滋病的症状和预防理念,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艾滋病的传播的途径比较多,但与人正常交往,比如握手和互用餐具,是不会传染的;而放荡者是最危险的人群。因此,我们应学会关爱艾滋病人,不歧视他们。同时加强自身休养和防范,加强明辨社会不良事物的能力,提高自控能力,不要贪图小便宜,或轻信他人美言,而上当受骗,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一旦怀疑自己携带艾滋病病毒,尽快到正规能够检测的医疗机构诊断,正确对待,善待生命。所有学生听了这一介绍后,讨论非常积极,个个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德育渗透水到渠成。
通过这一节课,我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教育。有效的教育应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教师应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实施多变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活动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志愿选择参加,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如下活动:对校园植物挂牌,说明其名称、产地及多种价值,增强学生对自然价值观的认识;利用“地球日”、“国际湿地日”等世界性纪念日及我国的“植树节”、“爱鸟周”等一系列科普宣传节日,办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栏,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行为意识;将校园的花、草划分成片,交给学生管理,培养学生对植物的情感,在禁止他人违规行为中约束自己一些不良的生态道德行为。
开主题班会。班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向其他成员提出要求,指明努力的方向,通过班集体制定的纪律、开展的活动、舆论等培养其成员的道德方向。在班级活动中,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积累生活经验,掌握道德规范。另外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等。
总之,生物教师所面对的是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他们活泼好动,自制力差,可塑性强。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如能注意上述方法,从实际出发,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过程为渠道,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利用生物知识中蕴含的德育教育素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一定会使德育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家瑜.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时代教育.2010.11:133.
[2] 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情感教育
传统的观念认为情感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范畴,属于德育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情感教育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需要渗透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对情感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就情感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进行了分析。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1.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需要情感教育
创造活动不仅属于智力活动,也属于情感活动过程,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学生如果没有崇高的情感,就很难进行正常地认知活动。
2.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情感教育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具有内在魅力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或比较枯燥,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得到集中,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情结合起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3. 课本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教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情感教育
学生学习和理解书本知识是离不开情感教育的。教师要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结合初中生物学科内容的特点,将情感和思想融入到知识之中,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对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能够引起关注,能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生物技术发展情况和生物资源状况。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生处在充满着好奇和热情、易动感情的阶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生物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因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教学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改思想的具体体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贯穿情感教育,以达到调动初中生的学习激情,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起到指导作用,总之,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的内在动力起到激发作用。情感教学促进了学生对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了解,培养了初中生科学探索的态度和精神,为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奠定了基础。
初中生物教学涉及能源危机、环境保护、青少年健康教育、动植物的保护等,这些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较为密切。初中生通过对我国的生物技术的发展状况和生物资源分布情况的了解,培养了爱国的情感;学生通过对生物发展规律的了解有利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科学知识的深入认识;学生通过对生命发展和大自然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健康成长发展、环境与人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以及情感都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
1. 初中生物教师要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
初中生物是比较贴近人们生活、比较丰富的一门学科。教师如果设计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教学内容涉及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霉菌培养的结果,使学生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2. 初中生物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课堂保持活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情感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教师不能把烦躁的心情和不良的情绪带入课堂,也不能上课没有激情,形成枯燥的课堂,这样对学生来说听课就是一种煎熬。
初中生受教师影响比较明显,情绪波动较大、情感较为细腻。教师在课堂上的亲切耐心的师者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富有情感的语言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点燃学生兴趣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激情饱满地去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喜欢这样的课,会主动地去学习这门课程。反之,如果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投入较少,师生之间感情淡薄,就会产生对教师回避心理,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也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现人格魅力,使课堂充满活力、激情,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3. 初中生物教师要认真挖掘生物资源的情感因素,制定情感教育目标
情感教育目标主要是以下几个:(1)分析艺术、社会、自然中的各种事物用审美标准进行判断,从而产生审美感。(2)了解科学方法论,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学习情感。(3)形成生物体的功能和结构、多样性与共同性、环境与生物、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促进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形成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促使学生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一些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4. 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具体的情境能够唤起一定的情感,情感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教师就需要根据初中生物教学内容进行情境的创设,以便能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能够形成。
5. 初中生物教师应当以理育情,以情施教
教师要能够控制课堂气氛,要控制好言行举止,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在生物课堂上要充满着丰富的情感,体现出人情味,倡导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生就会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命教育;课程渗透;生命观;应用策略
生命教育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而逐渐衍生、发展和成熟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将生命教育融于初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生命的理解,引导学生爱护生命、尊重生命,有助于开展高质量的初中生物教学,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同步健康发展。
1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1利用生命教育创新生物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有了越来越高的需求和标准,生命教育受到更多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生物教材内容一直在不断丰富、更新和变化,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满足学生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的双重需要。全新的初中生物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前景、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教师可以对初中生物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分析,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生命教育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1]。以初中生物教材为中心,教师需充分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密切关注,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和学习技巧、能力,将生命教育渗透进初中生物教学之中,以增加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升初中生物教学课堂的效率和质量[2]。
1.2利用生命教育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将生命教育渗透进初中生物教学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能够有效增加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帮助学生就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行思考。教师可以面向学生进行详细、全面、深入的讲解,提升学生对于生命的敬畏感,拉近学生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初中生物知识,而且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自主性,促进教学高质量高效率展开。
1.3利用生命教育促进师生交流沟通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对于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学习观念,教师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鼓励能够提升学生的信心[3]。生命教育的展开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初中生物教学面临的问题
2.1初中生物教学观念落后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仍然只关注学生成绩,不能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目前仍有一些初中学校对生物课程的安排和教学内容没有投入应有的关注和重视,部分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其他文化课分数而直接或间接地忽略了生物教学,“占课”现象频有发生,使学生对于生物课堂的了解不够,更是限制了生命教育的遍及和发展。
2.2初中生物教学模式守旧
生物教学课堂绝大多数仍以教师为主体,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尤其在一些农村学校,大部分生物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力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导致初中生物课堂局限于教材,形成了死板、无趣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逐渐失去对初中生物的学习兴趣。这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的初中生物教学,很难让学生感受到生物这一学科本身具有的魅力,对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造成了极大阻碍。
3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3.1通过生命教育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实现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首先需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生物日常教学中,需要时刻注意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充分探寻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评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展开个性化教学。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引导者,更是陪伴者和同行者,需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自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生命教育教学方式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生命教育的开展还需要持续性和多学科协同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生命观念。
3.2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
孕育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开端,也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起点。从孕育生命这一角度来看,初中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相关内容,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这些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接触生命并认识生命[5]。例如,初中生物教材中“认识生物”这部分内容中含有大量关于生命的知识,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由浅入深地为学生介绍生命,加深学生对于“人”的认识、对于“生物圈”的认识,在拓展学生生物知识的同时与生命教育联系在一起。在“认识生物”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意识到人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生物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构成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生命体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在提升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和思索。
3.3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珍惜生命
珍惜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在学生以后的终身性学习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在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接触世界、走进世界。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之中,提升学生对于生命的意识,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进而更好地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探索和考虑的一个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被子植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们提问,你们喜欢花儿吗?由此引出植物开花需要的条件,然后上升到学生的实际行为,让学生们明白随意践踏植物、攀折植物等不良行为背后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被子植物,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在被子植物的良性循环中感悟到生命的含义,进而规范自身的行为,学会珍惜、关心和爱护生命,以实现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3.4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延伸生命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生命都有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需加强对“保护生命”意识的传授,帮助学生们明白生命既具有独立性,生命与生命之间又具有共存性,生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密不可分。例如,教师在讲解“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充分引入生命教育。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播放一段关于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引入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对象“生态系统”,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周围存在的生态系统,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引导各个小组就“生态系统中存在的某个环节如果遭到破坏,那么整个生态系统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从而让学生们意识到生命之于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深化学生对生态系统和生命的认识,促使学生明白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延伸和扩展生命教育,激发学生形成保护生命的观念。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德育对于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各个学科都要进行德育教育,生物学科也不例外,而且初中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所以生物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利用一切机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贯穿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
一、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准则,因此,教师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生物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展示中国伟大的古代文明,而且要赞颂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教师在讲授生物学知识时,要结合课文内容如植物学、动物学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计划生育教育、绪论课等等,有计划地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我们伟大的祖国产生爱国情怀。例如,教师在生物课学习伊始,就可以介绍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这部巨著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因为它不仅是药物学专著,也是植物、动物、矿物专著,他对植物分类的方法比西方植物分类创始人林耐要早一个半世纪。《本草纲目》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对中国生物学乃至世界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杂交稻,已经跨入世界优良稻种的前列,解决了很多国家的粮荒问题;童第周用细胞核培植的新方法,培养成功一种似鲤非鲤、似鲫非鲫、生长快,又能正常繁殖后代的新型鱼———“童鱼”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有选择地介绍,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亲自体会到祖国的伟大。生物教师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不宜占用太长的时间,教师也不要耗费口舌讲个没完,把生物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就不好了。因此,教师要掌握好尺度,选择合适的爱国主义材料,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讲解。只要各方面注意好,简单的几句话,也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思想上的苦恼等等,只有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也就能取得成效。比如,学生根本不重视生物学习,这时教师就得分析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一方面一些学生不准备升学,在初中毕业后就打算到社会上闯荡、打工挣钱,他们认为学不学生物都一样,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没有影响;另一方面,即使大部分准备升高中考大学的学生对生物也不重视,因为生物是副科,所占分量并不重,努力学习对自己的升学也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大影响,所以也不好好听课学习。教师在摸清了学生的想法后,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对于不升学的学生,就要从生活实际的例子出发,讲清生物在生活中的运用;对于升学的学生,就要讲生物与其他学科的交错渗透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打破阻碍,重视生物学习,真正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另外,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比如学习植物知识时,教师要介绍植物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植树造林、爱护树木;学习动物时,让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要爱护动物,不能滥捕滥杀;学习生态系统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呼吁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卫地球未来的意识,等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的德育教育,使学生不会产生抵制的情绪,而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思想教育。
三、培养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是基本观点,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生正处于思想的形成时期,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去教学,去讲解知识点,去分析学生的观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看到教材的思想性,并且自己逐渐形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如通过生物进化的历程,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发展的方式都是由简单———复杂,由低级———高级;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要知道对立统一规律;从生物的物质代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找出物质运动原理;遗传和变异体现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而细菌、真菌、病毒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我们就知道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通过种子休眠与萌发,水分吸收与散失,无机盐吸收与利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机物制造与分解等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系列矛盾,我们知道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推动着整个生物界的发展,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会了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初步形成了比较正确的世界观,可以使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的正确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刻苦钻研、顽强奋斗、探索求实的科学精神
科学家凭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创造了科学成果,改写了科学史,是有着传奇经历的奋斗者。教师把科学家的故事讲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是生动且富有成效的德育教育手段。诚然,学生不可能都成为科学家,但是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如刻苦钻研、顽强奋斗、探索求实的科学精神是值得同学们学习并效仿的。比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就是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现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其研制的杂交水稻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和世界粮食问题的一大功臣;而童第周也曾经是一名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但是经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样的精神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通过对科学家的学习,学生可以形成坚强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同时树立坚定的科学信念和谦虚谨慎、治学严谨的作风习惯。这不仅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极有帮助,而且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情感教育;中职;生物教学
一、 基于情感教育的生物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在现在的中职生物教材中,叙述了很多科学家发现的经过以及科学家的传记。如果教师善于利用这些素材的话,学生就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例如:在平时生活中,只要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验,发现自然界的奥秘是有可能的。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精神。在生物课上,教师如果能够对一些基本的观点进行全面的剖析和诠释,就会使学生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的,例如: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对立统一等等。这将有利于建立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而生物体的结构、功能、生存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美感。例如:蛋白质折迭结构和核酸螺旋结构的中央都可以找到一条对称的中轴线,生物体的生命随着这种对称的改变而改变,这恰恰就说明了现象和本质的对称美。其实在世间万物中,美到处都存在,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没有发现美。因此,如果教师带着学生来观察自然界中的叶镶嵌现象,学生就会发现相邻的两片叶都不会互相遮挡,不管在茎干上的叶片是对生、轮生还是互生,这样每一片叶都可接受重组的阳光,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深切的感受到自然界的真善美与和谐统一。因此,在生物课上,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习,还能够使得学生的审美观得到培养,从而使得审美水平得到提高。
(三)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
中职阶段正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不仅仅只是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还要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这个时期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从这方面来看,和其他学科相比生物学科有着独特的优势。例如:通过运动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具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心态,并且使得心情愉悦;通过循环系统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偶尔的鲜血对身体是有益,能够使得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得到培养;通过消化系统的讲解,使得学生认识到健康身体的前提是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通过呼吸系统的讲解,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要远离;通过生殖系统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与异性的交往,认清早恋的危害,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心理及生理变化;通过遗传和变异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克隆技术的利与弊,以及近亲结婚的危害。
二、 情感教育在中职生物中的教学策略
(一) 情感教育的前提就是提高教师素质
事实上,教师对生物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学生对生物学的重视程度。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从科学的角度去对那么多生物学较难问题进行解释,要重视生物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而且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改革,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敬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教师的学识非常的渊博以及较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素质的提高,体现在因材施教,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方式。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正确处理教材的重点、难点,注意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要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基础特别熟悉。例如:在对“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对其进行预习,并且制作形成过程的染色体变化的粘贴图,在上课时,对其进行展示。学生肯定制作出来的图形多种多样、各有不同。然后在组织学生进行对照、交流以及讨论,最后进行总结,这样的话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只是严而没有情感的投入,那么只会拉开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如果生物教师在课堂上严而有度,严而有情的话,那么学生学习将会有高效的成果出现。
(二) 情感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
首先,尊重每一位学生。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极少数的优异者,还包括所有的后进生,没有后进生的教育是虚假的教育。但是现在由于功利心的驱使使得教育多了许多不该有的东西,失去了该有的关爱。因此,首先要用情感去填补师生之间的距离。每个学生中有着独特的个人潜力,而把这些潜力都挖掘出来就是教育的意义。教师们都很清楚关爱和关怀,但是对于“理解”就不一定了。理解就要求教师重新认识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对于学生而言,学校不仅仅只是学习和考试的场所,更应该是挖掘潜能的场所,并且使其能够得到发挥。教师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学习成绩都很好,但是可以保证学生要以健康的心理去走进社会。因此,教师应该把传统的文化考试成绩不要作为区分学生好坏的依据,要积极的建立一种能够适应各类学生、促进各类学生的教育机制。
其次,人文性的体现。教育本身就是人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性就是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完整的教育分为人文教育和技术教育,而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是相对而言的。技术教育主要是指生产劳动方面的知识技能.,这里所指的生产技术教育主要是指劳动技能教育,它包括技术的学习、掌握与应用等相关联系的活动方式方法。如果说技术教育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而进行的,那么人文教育就是教育人的个性、历史性而进行的。有些专家认为,人文教育其实就是为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解决问题的,它要使学生学会四个正确对待: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自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正确对待社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正确对待他人,懂得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确对待自己。
(三) 在教学中要善于用“情”
“情”是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如何将“情”用于教学中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热爱学生,“以情育情”。要想把学生培养成有高尚情感的人, 教师首先必须热爱学生,这也有利于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是最实在、最自然以及最有效的。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获得是非常渴望的,教师应用在每一节课上都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要以“谈话式”进行生物教学,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实践证明,教师是否对学生倾注真挚的情感和爱能够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教师只有带着激情和真挚的爱走进教室,那么自然而然就会给教学带来一种感染力,使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终究必定会得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提高认识,“以理育情”。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认识都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情感,而只是知识的传授,根本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因此,生物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一定要用自身的情感去引导学生的情感,挖掘他们的潜能,使得他们能够主动地接受知识并且能够得出自己的结论。
(四)“情感教育的源泉是”爱“
中职学生正处在容易叛逆的阶段,专制的教育会加促这种现象的形成。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真正的友爱和尊重,那么必然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尊敬,这样能够使得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有些教师对学生也付出了真爱,但是就是得不到学生好的反应。因此,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爱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也是人,因此也有喜欢和不喜欢的,那么让教师爱每一位同学其实很难。一般情况下,对于那些学习优异的学生教师肯定都喜欢,但是教师能否把爱献给每一位同学,尤其是“问题”学生,这才是衡量一位教师素养的重要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对个别的同学赋予爱,而对于其他的同学则是不闻不问的,那么这就不是为人师者所具有的大爱,而是狭隘的爱,甚至是功利的爱。其实,实际上,没当你觉得那个人不值得爱的时候,正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学生也是如此。
其次,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沟通交流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误会等等。教师要和每一个孩子平等地沟通交流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和学生真正实现心灵上的沟通就必须用学生的方式去付出爱心、用学生的交流方式进行交流、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世间万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零距离交流,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
三、 结语
总而言之,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能够适应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智能进行系统地培养,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情感观,那么必定会使得学生的成绩和素质得到同时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喆. 也谈中职生的情感教育[J]. 职业, 2010, (12) .
[2] 王军. 生物探究教学现状和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08 .
[3] 温明先. 创设情景,开展生物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10) .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物学教学;渗透方法;生命发展
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生物学,应当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生命教育,教会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理解生命,鼓励学生积极创造生命价值,引领学生与其他生命和谐共处,启发学生关怀未来生命的发展。
一、教会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理解生命———认识生命
什么是生命?这是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首要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教材《生物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在一开始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时就告诉学生,尽管动物和植物在形态和结构上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通过后面的学习,学生逐步探究出细胞是由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物质有序组织在一起的,每个细胞都有自己生长、分裂和分化等的规律。这样层层铺垫,促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是由物质组成的,即使人类特有的高级活动——思维也是以神经细胞等基本结构为基础的。如果生物体不能从外界环境中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其生命力就会受到损伤,甚至死亡。结束的生命不会再生,生命只有一次。只有理解物质组成了生命,生命的存在是以物质的存在为前提的,学生才能从科学角度认识生命,才能在后续的人生生涯中不受封建迷信和的侵袭,并养成注重科学营养膳食、保健就医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鼓励学生积极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珍惜生命
近年来的报道显示,一些青少年有时会做出漠视他人或自己生命的极端举动。分析其原因,其实是这些青少年大多不珍惜生命的宝贵,遇到烦恼和失败时不能及时自我调节或寻求帮助。所以,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无疑是生命教育要承担起来的重要责任。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相关内容,带领学生认识和了解自然环境中各种生物的作用,告诉学生即使是微不足道、肉眼不可见的细菌等微生物在生物界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如此呢?比如,讲解“动物的社群行为”时,可以强调蜜蜂、蚂蚁和黑猩猩这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们在群体中有严格的组织性和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从而保证种群的正常生存和物种的延续。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类也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人类社会要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努力,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成员在社会中都有着自己的作用。个体既要认识自身的价值,也要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避免在社会活动中迷失自己。这可以让学生感悟自身的生命价值,从而珍惜生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调查、主题小报制作、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多进行实践体验,鼓励其在群体中表现自己,创造自己的价值。
三、引领学生与其他生命和谐共处———尊重生命
人类的生命与其他生物的生命构成一个互补的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在生命教育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引领学生尊重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生命,学会与其和谐相处。例如,讲“鸟类”时,教师播放一则鸟儿迁徙过程中遭到猎杀的视频,这会引发学生的愤怒之情,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人类该怎样和鸟类相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与其他生命和谐共处的理念。又如,初中阶段的一些实验,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可以考虑用模拟实验来代替,如了解“鱼鳔的作用”时,可以教学生自制鱼的模型进行实验,而不需要将鱼宰杀。对于一些不得不用小动物来做的实验,如果实验方法和技巧选择得当,并注意动物的善后处理,同样可以给学生留下尊重生命的印象。在学生心中种下尊重生命的种子,可以使学生善待自然界的生命,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
四、启发学生关怀未来生命的发展———超越生命
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学生会了解到生物多样性锐减的现实,而锐减原因就是人类对其他生物生命的漠视及其他生物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并肆意破坏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后代将没有资源可用。人类只有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才能解决目前的困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想是不侵害后代的发展与利益,同时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解决当下与未来矛盾的方法。这就要求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珍惜、尊重现有生命,还要启发学生关心未来生命的发展。在生物学教学中有许多相关资源可用来加强此方面的教育。比如,将“温室效应”的形成与煤炭、石油等燃料的无节制开采使用以及植物的“光合作用”相联系,使学生形成注意节约资源、敬畏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五、结束语
正如泰戈尔所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在当今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合乎教育本质要求的。生物教师应该动用自己所具有的优势学科地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强生命教育,为学生能够提升生命的质量、获得生命的价值做出贡献,让自然界无比珍贵的生命之花越开越旺盛。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21).
一、家庭亲情教育
亲情特指亲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相濡以沫的情谊,无论贫富都不离不弃。亲情既是与生俱来的,又是需要培植与呵护的;它是平等的,又是双向的。现代独生子女从呱呱坠地开始,就享受了太多的亲情,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等百般宠爱,真是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口里怕化了。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产生自私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因此如何有效地对孩子们进行有效亲情教育,一直是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而我同时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开学第一章就要学习人的生殖。一生中经历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出生。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种族的繁衍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出于本能,每个学生都会很想知道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生殖系统这节课却总死气沉沉。学习这课时学生总会感到尴尬。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学生都低着头,红着脸。尤其在看图时,有的学生发出不自然的笑声,有的还会捂住自己的眼睛。青春期的少年特别严重的羞涩心态战胜了求知的欲望。使得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往往令人失望。为了打破僵局,我决定绕道而行。找点不是那么敏感的话题来谈谈。于是就决定让大家来讲讲,每个人的妈妈是如何解释各自的出生过程的。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就亮了,有的说,自己是从大海里潮上来的;有的说,自己是一个闪电劈出来的;还有的说,妈妈说是象拉肚子一样把他拉出来的。说到自己独特的出生经历,每个学生都兴奋起来,急着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这节课终于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二、家庭伦理教育
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具体到家庭中就是除了有亲情之外,还有应尽的责任,维护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的道德准则。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必要保证。
如在教学“遗传病与优生”时,在教学过程利用生命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利用各种活动,丰富生命伦理教育,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时,适时开展生命教育。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很多实验中都涉及生命观问题。在进行“种 群密度调查”时,要尽量注意不要随意采摘花草树木,要呵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在进行动物解剖实验中,要尽量减少解剖动物的数量,不恶意处置、虐待实验动物,培养学生善待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在生物考察活动中,开展善待生命的活动。生物教学经常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考察活动,那么,在进行活动中就 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组织学生野外植被调查时,充分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和谐统一,每个生物都有其生存的必要,都是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即使是对人类有害的生物,我们也不能采取灭绝的办法,应该采取减少数量的办法,教育学生爱护身边的每个生命。
三、家庭处世教育
大千世界复杂多变,个人的能力非常有限,现代社会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通力合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资料表明,如果一个家庭是民主的合作型的,孩子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方面的能力就更强。在生物教学中很好 的将生物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利用生殖发育的知识,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生物繁殖知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 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
例如,人的生殖,从精、卵细胞的结合到受精卵,从受精卵到子宫内发育10个月,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优秀的个体。生命是多么来之不易的,它是多么珍贵!利用遗传变异的知识,培B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不尊重他人生命、漠视他人生命的现象,因此,生物教学时,可利用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每个生物的唯一性,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那么面对家庭成员、家庭与社会之间出现的这样那样情况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呢?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母亲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史铁生正当青春年华却不幸残疾,几乎丧失了生存的勇气,天天到荒芜而又充满活力的地坛去疗伤。当然在何种情况下如何处理问题是见仁见智的。但目的是要教育学生明事理,善应变,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地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养成与人沟通,合作的好习惯。
四、家国关系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与国家的关系。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是家庭的需要,同时是为国家培养接班人的需要。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教学中,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就是很好的例子,教育以后步入社会怎样处理家庭与国家的关系,从当前我国的人口问题看待,自己的婚姻和生育新一代九得以充分体现学生以后的思想水平。可见,正确处理“小家”与“国家”的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