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效课堂教学论文

有效课堂教学论文

时间:2022-03-30 21:47:36

有效课堂教学论文

第1篇

一、职业高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情绪描述

情绪是人心理的基本要素,常常伴随着一定的行为而产生。情绪通常是体育教师容易忽略的一个因素,具体表现在教师在实施体能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并不太重视学生的情绪,更加谈不上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情绪体验了。这种忽视学生情绪的教学,必然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绪之间存在某种距离,结果导致体育教学的低效性。因此要促进职业高中体育的有效教学,首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尤其是引发学生消极情绪的原因。一般来说,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如上所说,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的时间与空间,这种认识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体育教学要求的距离感,他们喜欢体育课实际上是喜欢体育课的时间,而对真正的“体”“育”与“健康”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没有必要接受这些知识。应当说这是职业高中体育课堂上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在职业学习的影响下,往往呈现出消极影响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现实与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情绪往往会呈现出恶性循环的现象。此外,体育课固有的运动负荷、体育运动中严格的纪律与行为要求等,也会引发学生的不良情绪,即使对于部分真正喜欢体育学习的学生而言,也有可能引发焦虑甚至是恐惧的情绪,这也是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不可忽视的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情绪也有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师相对而言缺乏细心,严格的纪律与课堂要求往往是体育教师表现力量的主要途径,而职业高中的学生又具有明显的叛逆性,这两者一旦对立,就会引发轻则学生消极抵触,重则课堂尖锐矛盾频发的情形。这样实际上教师也就陷入了一个消极的情绪当中,自然谈不上有效教学。

二、职业高中体育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情绪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要促进职业高中体育的有效教学,关键还是从情绪这一因素出发对学生积极引导,只有当师生在体育课堂上能够享受情绪的高峰体验时,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首先需要阐述的是教师情绪。很大程度上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情绪,笔者的经验是,不要看职业高中学生有着这样那样的叛逆性,其实只要体育教师真正能够以一个乐观、积极、阳光的情绪进入课堂,那这样的情绪就会点燃绝大部分学生的乐观情绪(极个别的学生则会由于个体因素而难受激发,这需要专题研究)。笔者在体育课堂上,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急于进行体育与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一些看似与体育无关的事情去引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只要这样的努力持续五至八节体育课,那就会对学生的心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样就会导致他们一进入体育课堂,就会自然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然后要阐述的是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体验决定着一节体育课甚至是所有体育课的学习质量,如果说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引导还是一种外在行为的话,那学生自身的积极情绪激发,则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去客观理性地认识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笔者在教学中从来不教授纯粹的体育知识,而是努力将体育训练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与专业技术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只有有了这样的结合,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到健康的体魄、坚强的心理对于现在的学习(尤其是遇到学习困难时)与将来的工作(尤其是工作遇到挑战时)有多么的重要。一旦学生认清体育具有这样的功能,那么任何一个对前途有希望的职业高中的学生,都会认真对待在校时间的体育训练与心理健康的学习。经验表明,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他们在课堂上的情绪就不会浮于表面,而是会有持久的驱动力。而这种产生驱动力且由这样的驱动力又反过来积极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甚至是文化与专业学习时,笔者以为这就是真正的有效教学的境界。

三、小结

如文章第一点所说,情绪因素常常是体育教师忽视的一个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职业高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还是任何一个个体在社会上的表现,其行为与行为意义首先决定着情绪。因此,在体育课堂上重视情绪及其引发的心理体验,应当成为体育教师应当关注的一个内容。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有其特殊性,如果说因为是职业高中使得学生有一种自卑心理的话,那职业高中的体育课更加容易让学生“放纵”自己。而要根治这一现象,关键就在于对学生在职业高中学校中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对职业高中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心理进行分析。从学习心理中最基本的因素——情绪出发,可以引发一系列的研究对象。而对这些心理因素的研究与实际运用,客观上又会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认识,这对职业高中学生的发展来说是一件极其有益的事情。这正是笔者所理解的体育教学真正的“有效性”——学科教学从来就不只是属于学科的,而是属于学生成长的!

作者:李明锁 单位: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第2篇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课堂教学是否富有生机,关系着教学的成败。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限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低效甚至无效现象大量存在,虽然新课程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一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大量存在。于是出现了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的局面,而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没有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少慢差费的低效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一)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问题下来就发动学生“讨论”,你一言,他一语,十分热闹,其中有些环节学生缺乏深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结果只能是浮于表面形式主义的作“秀”,不少“热闹”和“活跃”是以阻碍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的发展为代价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依赖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被扼杀。

(二)课堂教学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

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而把他们当作是有待修剪的“花草”、等待灌装的空瓶和需要加工的“器物”,于是出现了另一种现象:浅而无聊的讨论和言说充斥课堂,课堂教学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说”、“满堂问”。课堂教学“滑向读者(学生)的独白篡位”,“无节制地放纵学生的‘你的理解’‘你的理由’‘你的生命体验’‘你的看法’” 从表面上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活跃热闹,热闹过后,我们却感到空虚。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没有探究的意义,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或者对学生的问答不置可否,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被忽视,对有些学生的“误读”也不给予纠正,教师的主导地位丧失。

(三)课堂教学片面追求教学的形式化

没有把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的训练,而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在“方法时尚化、手段媒体化、结构模式化、过程程式化、教授表演化”上大做文章,形成表面上课堂教学研究轰轰烈烈,实质上课堂教学效果空空洞洞的局面。

二、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钟启泉教授认为:“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余文森授认为: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让学生获得了更多、更深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了更加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孙传远教授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应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综上所述,我认为“有效性课堂教学”应该是: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以促进学生较好成长的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仅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但同时,这种技能也是一把双刃剑,也能压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教学不仅要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

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对策

(一)发挥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性

语文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求教师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雷雨》一课的学习,我曾见过一位老师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由学生自主推荐男女同学各一名,其中推选出来的这名男同学恰巧参加过学校的话剧社,在剧中曾担任过周朴园这一角色,另一名女同学选择过校本课程“影视欣赏与评论”,两位同学都有比较好的表演功底。教师给学生两到三天的时间熟悉剧本,适当指导学生话剧表演技巧,在那节课上,学生多次为两位同学的表演才华所折服,曾多次自发地热烈鼓掌,可以说,学生亲身的表演比教师再精彩的讲解都有效。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自然就高了。课堂的高效是因为学生认真地研读了课文,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导游”的角色,带领学生领悟文学的魅力,欣赏无尽的风光美景,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不放任学生随意发挥,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和点拨学生,使教学活动符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教师胸有成竹,学生欣然往返,受益无穷。

(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日渐普及,多媒体教学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并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有助于实现教师文化的创造,开拓了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实践空间;有助于聚焦学生成长的评价,使学生成长成为公认的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追求,更是一套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艺。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的标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界定: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活动以促进学习;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素质;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并进一步对“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提出建议:建立评价的指导思想;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秉持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评价原则;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二、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是一个多元化的策略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着重构建有效的课堂环境的策略。

1.教师教学素养是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根本前提。教育智慧在教学素养上表现为:启发、激智和组织。有学者指出,充满教学智慧的教师必然达成教学的高水平和高效率,既好又快地达到教学效果,即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追求。具体而言,教师“有效教学”能力包括有效提问能力、清晰授课能力、课堂监控能力等。其中清晰授课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有效教学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因此,教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2.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发展状况。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基于生活事件的互动与交流,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事件的涌流和生成。

(1)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一旦离开学生这个主体因素,“那课就好比一个钻头发力于一个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实质作用不乐观。”了解了学生学习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课就会如磁石紧紧吸引住学生。

(2)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

(3)尽可能找到一个“兴奋点”。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吸引,整个教学时段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之中,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素质的真正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基础的真正体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在教学参考书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寻找一条恰如其分的渠道,让这些知识流淌到学生的脑海里。而寻找“兴奋点”,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学生的内需不断得以实现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得到真正实现。

3.教学目标的确定。“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确定教学目标是关键。教学目标要简明具体。教学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目标要简明,如果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反而会心中无目标,一面都不到;目标制订不能空泛,要具体。如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是如何写景物的,领会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就比“学习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高尚的精神追求”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4.敏捷地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生成点。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无论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得多么充分,考虑得多么周到,在课堂中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说明,众多学生的思维比一个教师的思维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敏捷地捕捉并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涌现出来的信息,适时调控,充分利用。因着学生的思路顺势而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顺势而学,那么整个教学气氛会非常融洽,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就能够出现精彩不曾预约的有效生成,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5.要求和方法。新课标中多次用到了“体验”一词,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注重情感体验。这意味着语文教学非常强调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境出发去体验感悟,重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移到课文里,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在体验和交流体验中发展语言,形成能力。学生自己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但往往理解不会深入,教师需创设体验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去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情境和情感,体验点的创设比贴标签式的说教会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6.教学评价。有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语文学习,可以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培养问题意识。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的学习品质,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树立“学习源于问题”的意识,培养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勇于提出的良好的习惯。这也是创新品质形成的基础。

(2)学会提出问题。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品质。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当的进行引导和训练,逐步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4篇

摘 要:高中阶段的学习,是每个学生最重要的人生转折。家长和教师尤为重视,尤其是时间的利用。但是,过分重视时间的利用而导致教师“满堂灌”教学,学生大量读、写、背,学习的效率不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讨论教学,交流学习,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怎样构建有效的课堂讨论教学,逐渐成为教师发展教学的共同意识。

关键词:讨论教学;准备战;预谋战;战后战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教师的讲解充斥着整个课堂,甚至还存在拖堂问题,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地位,普遍存在抵触和消极情绪,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为这种现象吹来了一股清风,打开了现代素质教学的新局面。

有效的课堂讨论教学,以学生为出发点,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主动思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有效的课堂讨论教学,以讨论调动氛围,每个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可以培养学生探寻真理的精神。有效的课堂讨论教学,以小组团结集体,通过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可以提升学生团结集体的意识。有效的课堂讨论教学,以交流开发思维,学生探讨交流,自由发言,可以开发学生积极能动的思维。

那么高中语文的谈论教学如何进行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讨论教学,需要打好准备战

任何的课堂教学,都需要做好课前准备,不能进行没有计划的教学,讨论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更是要谨慎、周密。教师要布置好每一堂课的课前预习任务,方向、问题、计划都要一一详细地向学生讲明,明确要求学生要认真准备、切实完成。讨论前一定要对于学生准备的功课加以检查,没有准备,或是准备不好的都要提出相应的警告和处罚,使得每一次的讨论都是有准备、有成效的。

二、讨论教学,注意掌握预谋战

讨论教学的进行又是有计划、有谋略的,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一次的讨论教学。讨论教学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味地谈论,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会慢慢淡下来,还是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竞争、辩论、协同、创新等多样的讨论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高涨。

三、讨论教学,善于总结“战后战”

一堂圆满的课堂讨论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总结和讨论。教师在每一次讨论结束后都要及时地对学生表现、讨论过程作出评价、总结。表扬好的地方,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解决办法。学生间也要发言,谈论自己感受,评论其他同学的表现。

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探讨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产生问题的一种抽象表达。教师语言信息的规范程度和语言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学好语文。本文将阐述教师教学语言在语文课堂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探讨具体的解决策略。

一、教学语言在语文课堂中反映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用语的不规范性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往往会出现教学用语不规范的情况。教师如果自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出现不愿学习的情况。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语言还可能出现不严谨的用法,例如“大约在30%左右”,或是在介词,量词上的应用出现偏差,这类教学语言无法对规范学生正确用语起到好的推进作用,教师没有注意,或是觉得无所谓,学生也无法构建一个规范的用语系统,不利于学生严谨用语习惯的培养。

(二)教师教学用语艺术美的缺乏性

初中语文教学课文包含散文、议论文、诗歌和小说等文体形式。对不同文体进行带读教学时,应该通过艺术的用语方法展示他们的不同。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其中的差异,带读课文时没有配合相应的语速、语气和情感。导致教学用语缺乏艺术美,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代入感。学生在面对干瘪空洞的文字时,并不会主动进行联想和思考,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让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教师教学用语其沟通性和启发性不够

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比较注重“讲”的过程,即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没有顾忌到学生的理解和吸收情况。而即使在课堂上进行考查时,也只是采用“问”的方式,这种“一讲”“一问”“一答”的单调教学方式会进一步加深学生觉得语文课堂学习枯燥乏味的感觉。而因此初中语文课堂也经常出现“一言堂”的情况,即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从头至尾教学,学生没有话语权。这对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思考,提出问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缺乏沟通的教学方式只会让课堂氛围呈现出一片死气,而没有启发式的语言交流是让学生无法主动思考,积极学习。

二、有效组织初中课堂语文教学语言的策略

(一)规范教学用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对其用语的规范性进行监督,对发现教师用语不规范情况的学生进行奖励或者鼓励。这种做法首先有助于发挥教师的带头作用,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减少不规范用语的发生;其次,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精神;并且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用语习惯和用语思维,较大幅度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师对教学用语的生动形象性应该加强

教师在带读教学课文时,应该加强对用语习惯的管理。例如,性格较为急躁的老师在读散文时,应该带入优美的语气和抒情的语调,适当减缓语速,给学生带入感和联想的空间;而性格温和的老师在读议论文时,也要适当提高语速,突出议论文应该有的语言气势,保证用词的精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直观地从教师的教学用语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味,进行主动地思考比较,揣摩情绪上的差异,从而达到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的效果。

(三)适当沟通和启发学生

摒弃语文教学一讲一问的老旧模式,对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启发是语言教学应该做到的改良。例如,在询问学生想法时,“我想听听你的看法”和“你的答案是什么”就有较大差别,前者侧重于对学生思考过程的重视,表示教师愿意在当前学生的思路下予以启发,帮助学生获得思考结果,而后者只是单纯地侧重于结果,并不能带动学生进行思考。而在沟通方面,例如在进行《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时,可以询问靠近窗子的同学看着树叶一片一片凋零是什么感觉。只有进行了思想的沟通交互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被激发,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被培养出来,这在语文课堂上与教师教学语言的应用上是有很大关系的。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仔细推敲,确保教学用语的准确性和艺术性。用巧妙的教学语言加强学生的代入感,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主观学习动力,而且能活跃教学的气氛,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语文学习积极性,最终才能达到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探析[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12):32.

[2]王静.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J].语文天地,2015(5):33-34.

第6篇

一、教学语言在语文课堂中反映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用语的不规范性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往往会出现教学用语不规范的情况。教师如果自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出现不愿学习的情况。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语言还可能出现不严谨的用法,例如“大约在30%左右”,或是在介词,量词上的应用出现偏差,这类教学语言无法对规范学生正确用语起到好的推进作用,教师没有注意,或是觉得无所谓,学生也无法构建一个规范的用语系统,不利于学生严谨用语习惯的培养。

(二)教师教学用语艺术美的缺乏性

初中语文教学课文包含散文、议论文、诗歌和小说等文体形式。对不同文体进行带读教学时,应该通过艺术的用语方法展示他们的不同。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其中的差异,带读课文时没有配合相应的语速、语气和情感。导致教学用语缺乏艺术美,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代入感。学生在面对干瘪空洞的文字时,并不会主动进行联想和思考,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让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教师教学用语其沟通性和启发性不够

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比较注重“讲”的过程,即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没有顾忌到学生的理解和吸收情况。而即使在课堂上进行考查时,也只是采用“问”的方式,这种“一讲”“一问”“一答”的单调教学方式会进一步加深学生觉得语文课堂学习枯燥乏味的感觉。而因此初中语文课堂也经常出现“一言堂”的情况,即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从头至尾教学,学生没有话语权。这对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思考,提出问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缺乏沟通的教学方式只会让课堂氛围呈现出一片死气,而没有启发式的语言交流是让学生无法主动思考,积极学习。

二、有效组织初中课堂语文教学语言的策略

(一)规范教学用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对其用语的规范性进行监督,对发现教师用语不规范情况的学生进行奖励或者鼓励。这种做法首先有助于发挥教师的带头作用,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减少不规范用语的发生;其次,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精神;并且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用语习惯和用语思维,较大幅度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师对教学用语的生动形象性应该加强

教师在带读教学课文时,应该加强对用语习惯的管理。例如,性格较为急躁的老师在读散文时,应该带入优美的语气和抒情的语调,适当减缓语速,给学生带入感和联想的空间;而性格温和的老师在读议论文时,也要适当提高语速,突出议论文应该有的语言气势,保证用词的精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直观地从教师的教学用语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味,进行主动地思考比较,揣摩情绪上的差异,从而达到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的效果。

(三)适当沟通和启发学生

第7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中职基础课程,属于规定的必修课,但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状况令人担忧。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达到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呢?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首先,就学生来讲,语文根基薄弱,语文知识贫乏,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而且不少学生认为,到中职学校是学技能的,文化课学习可有可无。其次,就教材来讲,大多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缺乏对学生职业教育的考虑,缺少学生感兴趣的新思想、新观念,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再次,从教师来看,对新形势下的教学理念的认识不清,观念陈旧,方法单一。课堂上还是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味唱“独角戏”,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得本来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更加失去兴趣。

二、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确立目标,突出专业性。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中职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有别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针对很多中职学生重专业轻文化课学习的特点,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设定切合学生专业实际的教学目标,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突出专业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控制好难易程度,让学生一课一得,从易到难,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增强自信心,循序渐进,那么就会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1)要重视听说能力训练。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中职学生面临走向社会舞台的现实,听说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和未来事业的发展。因而,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听说能力的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给学生多创造听、说的机会,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听、说能力的训练,进行一些模拟训练,如应聘、采访、辩论等,把课本中介绍的一些言语技巧应用到实际中,既锻炼学生的胆量,又提高听说能力,为以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重视应用文写作训练。《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生要“学会写作常用和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文”。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适应当今天社会形势的需要。所以,教师要潜心研究大纲和教材,把握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切实加强教材介绍的应用文写作训练。如:国庆节就要到了,可以让学生以学校办公室主任的名义拟写一份放假通知,班级同学东西丢失,让大家一起动笔写寻物启事,设计用人单位招聘现场,展示学生的“自我推荐”信等。此外,语文老师最好针对自己所教班级的专业,调整应用文教学的内容,补充教材以外的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应用文。如我教的是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专业的班级,每年新生开学时,我都另外补充欢迎词和导游词等的写作,为他们将来工作和发展打好基础。

(3)要重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学生直接经验及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相关职业活动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探究学习为基本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语文情境活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工作者者要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管理,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更多的内容和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一扇明亮的窗。如导游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我爱家乡”活动时,可将当地风俗、对联、名胜景点和传说故事与导游专业结合起来,自己扮演导游,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向大家介绍家乡。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专业知识,运用知识,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拉近与生活及将来岗位之间的距离。

3.改变方式,突出主体性。

要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强主体意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呢?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刺激他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荷塘月色》、《再别康桥》、《致橡树》、《我愿意是激流》等,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图片和视频展示课文内容,再配上生动的朗读声频,将课本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活泼、直观,这样对于学生来讲,就很容易感受文章的主旨,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从而不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考探究。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就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只有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才能点燃思考的火种。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进入“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好雪片片》、《卖白菜》、《像山那样思考》、《项链》等,这些具有哲理而又不缺思考的文章,教师如果能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就会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促使他们思考探究。

(3)构建和谐氛围,引导快乐学习。中职学生正值花季,他们青春热情、富有朝气、活泼好动,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依旧持有“唯师独尊”、“唯师是从”的观念,那么对于这些本来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的中职生来说,上课走神、玩手机、打瞌睡是不足为奇的。因此,只有以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注入快乐因子,增强学生自主发展的主体意识,让课堂气氛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张扬每个学生的鲜活个性,使其兴趣盎然地学习。

参考文献:

[1]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之我见.文学教育,2012(7).

[2]浅议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广西教育,2011(24).

第8篇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语文阅读教学过于强调功利性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使其能够独立阅读并进行创造性地理解,通过对中外文学作品、古今著作的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其在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人生感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目的。然而在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最终目的,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应付高考的重要学习手段,使得阅读教学被高考“绑架”,学生难以真正地体会到阅读的乐趣,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也受到影响。

2.教师缺乏先进的阅读教学方法

首先,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便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有限的语文阅读教学时间里,单方面地将语文阅读知识传授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单向灌输式的学习并不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也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其次,教师大多重视阅读材料的分析理解,对每篇课文的结构特点、词句理解、写作特点以及语言风格等都作了详细地讲解,忽视了传授学生阅读的学习方法,造成学生缺乏独立阅读的能力。再次,教师阅读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根本不能调动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更难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启迪和获得阅读的享受,阅读的教学目的自然也无法达到。

3.学生自身缺乏阅读的兴趣

学生自身对学习语文也不够重视,缺乏阅读的兴趣,原因大概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很强,认为阅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等课外材料实在太浪费时间,从本质上就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二是由于学生从小就接触了语文这门学科,跟数学、英语和物理等学科比起来,语文更为容易接受和理解,因而也容易忽视对语文的学习。三是语文即便花很长的时间去学习想拿高分也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有时候读懂了也不一定能答对,学生的付出与收获常常不成正比,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转变功利化的教学观念,建立现代阅读教学理念

要转变功利化的教学观念,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深刻意识到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不能因其是不容易出成绩的学科而对其忽视。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如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电脑等多媒体的作用,经常举办演讲比赛、辩论会、戏剧表演比赛等与语文有关的活动。

要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首先,教师应该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强调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让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体验中获得阅读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再次,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自主体验中相互交流阅读心得,体会阅读的快乐和阅读的魅力。

2.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好的根本,所以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首先,创造诗意的情趣氛围――这是吸引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的必需,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和谐诗化的氛围中才能产生身心的愉悦和学习的冲动,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体验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轻松快乐有兴趣地学习。比如运用优美的导语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精彩的课堂导语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本,又能起到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音乐、朗读、角色扮演、电教媒体等手段来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情境,化干瘪枯燥的语言为鲜活生动的画面,可以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获得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和审美感悟,产生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他们多种感官乃至全部心灵。在探究过程中有效地解决期待并不断地萌发新的期待,产生阅读的“期待心理”,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3.强化主体阅读意识,尊重个性化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是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主体意识,二是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肯定有所差别,教师除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更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真正阅读的权利,在一定的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

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情感的参与过程,体现着强烈的个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应当力求学生真正的自主合作,对文本进行探究和学习。

4.教给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课外阅读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可以采取这些方法:一是朗读。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进而提高鉴赏能力。二是默读和速读。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三是复述和背诵。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四是精读和评析。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它要求对文章特点做出评价。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把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能力。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指导学生经常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刊、报纸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

总的来说,语文阅读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其知识储备,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适时转变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效。

参考资料:

1.姚娟娟《刍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周刊》2011年第29期。

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河南教育出版社。

3.郑妍《刍议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年第11期。

4.乔丽《我国阅读现状及应对策略》,《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第4期。

5.林玲《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成才之路》2007年第21期。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微课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196-01

前言

微课是当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教育技术,适用于各个学科,结合音乐、动画、图片、视频可形象直观地呈现课堂内容,利用本身时间短、容量少的特点与语文学科有效结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课程背景,解决疑问,感受意境,开阔视野,培养写作兴趣。

一、微课的特点

“微课”的主要形式为视频,包含教学设计、素材、课例片段、课后练习、学生反馈、教师评价等,相比与其他多媒体,微课教学时间短,能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主题突出,教学内容少,突出重点难点,明确学习目标,减轻学生的压力;资源容量少,支持在线播放,方便学生下载,实现移动学习;有经典的示范案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资源结构情景化,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加深理解。

二、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实际运用

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丰富的、多方面的知识,其中大多数为优美的文章,但因初中学生的知识层次和阅历限制,并不能全部理解、读懂或感受其中的意义,甚至还会存在很多的疑问和困难,单靠老师的口头讲解和描述并不能为学生展示出形象的画面。因此微课的引用,刚好弥补了这些缺陷,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拉近了学生与书本之间的距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如《苏州园林》,目的是向学生展示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感受园林建筑的精彩,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和老师并没有实地去游览,而苏州园林又有好多处,如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等,虽有共性但各有独特,课本上并没有插图,单靠文字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借用微课程,就可以生动地展示出苏州的气候、环境,展示出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门窗、花园,搭配视频,结合老师的讲解,学生可一边欣赏,一边思考、对比,从苏州园林的色彩、布局、雕刻各个方面深刻的了解,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技术,无论从任何角度,都可以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美妙,这样学生不但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从视频中了解外面的世界,开拓视野[1]。

2.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多展_活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帮助学生养成自己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并有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合微课,对一些典型的课文进行深度理解和挖掘,帮助学生学习重点,探究难点。如朱自清的《背影》,文中主要描述的是父子情,课文中一共四处描写了父亲的背影:作者记忆里的背影、买橘子时的背影、离别时的背影和作者怀念的背影,借助微课,将这四处背影逐步播放,老师可提供指导,帮助同学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教师可提前准备课外素材,播放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父亲的不同背影,如:烈日下的背影,风雪中的背影,黑暗里的背影等等,触动学生的心灵情感,感受父亲的伟大和爱,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作者描写背影时的细节[2]。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孔乙己不愿去劳动,思想腐朽,最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范进经过很多年的考试,终于在年迈之时中举,结果欢喜过渡,成了疯子,都采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世态炎凉。通过微课演示,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中的疑难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3.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意境

进入教材意境是学习最轻松最有效的办法。借助微课的音频,能有效渲染气氛,创造合适的意境,帮助学生学习。比如《观沧海》一诗中,借助微课,展示诗中的意境,辽阔的海面上矗立着突兀的小岛,波涛汹涌,巨浪滔天,秋风瑟瑟,草丰树茂,配合微课的音频和动画,展示诗中景物的远与近、动与静、虚与实,奔放、雄浑的声音表达出作者的胸怀和抱负[3]。如《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结合微课播放香港回归时的震撼场景以及全国人民的欢呼和感动,特别表现出五星红旗在香港的旗坛上高高飘起、中国人民进驻香港时雄赳赳气昂昂的场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带领学生充分融入微课,融入微课中的意境,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如《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课中,利用微课展示1998年的特大洪灾,帮助学生认识到雨林的重要性以及雨林濒临毁灭的现状,让学生明白雨林的消失将带给人类的灾难,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爱护动植物。

4.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但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写作恐惧,写作困难,写成的文章如“白水”,没有灵魂,缺乏感情。根本原因是学生不注意对生活的积累,写文章时远离生活,不能与时代和社会相结合。结合微课,可以帮学生展现一个生动、直观、形象的生活环境,将学生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写有关感恩的作文时,可以结合公益广告或现在网络比较火热的话题,如央视台一则关于洗脚的广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同时教师可将之前准备好的关于父母辛苦的场面和孤独老人无依无靠的场面的视频播放出来,学生内心情感洋溢,写出来的文章情感自然深情流露。

5.帮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在采用微课教学时,可结合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可分析课文人物角色和特点,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分配人物角色,现场模拟教学情境式教。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根据课程人物的特点,教师鼓励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给全班同学。教师可结合微课,预先播放视频,安排学生准备服装道具,录制学生的表演过程,并作为微电影播放,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增强语文课程的吸引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结合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通过学生的表演,充分挖掘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原课文内容的社会背景,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结语

将微课引入初中语文课堂,通过图片、声音、动画,展示给学生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解决课堂难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优化语文教学手段,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世波.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5:47-48.

第10篇

关键词:教师;学生;教材;教法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围绕这个问题,我试着从课堂教学的组成要件方面入手,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教师:学习?摇思考

小语教学二十年,我们对小学语文的认识从浑沌走向清晰,从表象深入内核,经历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过程,终于有了“拨开云雾见日出”的清丽景象。广大教师在这场宏大的课改浪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正是有了他们的艰苦跋涉、勇于探索,小语教学才焕发出勃勃生机,构建有效的小语教学课堂才有了可能。教师的成长催生着小语课堂的成熟与理智。教师成长的难点又在于观念的转变以及加强学习、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能力。做一个会学习、善思考的教师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程的需要,更是自身成长的迫切要求。

一、时代需要教师的学习、思考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各种思潮碰撞激烈,知识更新飞速的时代,教育的发展变革置身于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必须加快自身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从事教育的广大教师就应自觉加强学习与思考,在纷纷扰扰的表象中去探寻教育教学的本原,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增强自身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积极构建有效的小语课堂教学。WWW.133229.cOM

二、新课程理念需要教师的学习、思考

当学习、思考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习惯,新课程理念才会由眼入脑,由脑入心,扎根教师的心底;新课程理念才会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进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理念才会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本体观”向“学生主体观”转变,教师才会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太阳”,积极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才会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教材的解读要站在文化的高度去挖掘、思考;才会有小语教学从追求形式到本质的回归。

三、教师的自身成长需要学习、思考

特级教师、名教师都是从广大普通教师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有不同的成长历程,但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无一不是会学习、善思考的人。学习、思考能缩短一个人成长的周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23岁就获得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就是例证。我们广大教师要想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做出一番成就,成为受人尊敬的教师,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成为会学习、善思考的人。学会读人、读书、思考,成为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扎实的教学技艺、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的人。通过学习、思考,我们才会有淡定从容的教学心态,才会多一些教育的闲适,少一些忙碌;多一些思索,少一些莽撞;多一些享受,少一些埋怨;多一些爱心、责任,少一些冷漠、放任。

只有教师真正拥有了学习、思考,我们有效的小语课堂才会变为可能。

学生:儿童?摇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儿童文化现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着力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的提高、情感的熏陶上,既要注意学生的当下发展,更要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用生命影响生命,一心想着儿童,构建儿童语文课堂:①与儿童的天性合作,满足儿童的语文学习需要;②让儿童有效地自主学习;③让课堂成为与儿童分享自由与成长的快乐时空。教师要“据学定教,顺学而导”,要读懂学生的心情和想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关注每个学生,察言观色,与学生心心相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犯错的地方”,要知道学生的需要,把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促进学生课堂动态生成,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成资源,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课堂的精彩在学生,我们要把课堂的亮点留给学生,帮助他们生发和习得,从而不断成长。

只有正确把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小语课堂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教材:文本?摇解读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材料。教材讲的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教材是怎样讲的。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对教材的使用,有三个层次:①尊重教材。教师细细地研读文本,潜心会文把握教材重难点,领悟作者情感、

编者意图,必要时还应对比读读作者的原文,这样,才会准确把握教材,驾轻就熟,深入浅出;②活用教材。教师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大胆取舍,甚至可以调整教材内容的教学顺序,确定教学重难点;③创编教材。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地方文化适当补充进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要想课堂教学简约有效,教师充分尊重文本,研读文本,解读作者写作思路及编者意图十分重要,俗话说:“功夫在课外”就是这个道理。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无不是充分钻研教材,独特地解读文本,挖掘内涵,精心预设,花大功夫备课的。

教法:有效?摇舒服

有道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选择何种教法,都要切实有效,让师生都感到舒服。纵观名师的课堂,以下作法值得借鉴:

1.简约明确的教学形态,简简单单教语文。读学生该读的,写学生该写的,练学生该练的,想学生该想的。课堂教学不是太满,有留白,虚实结合,给学生留有读书的时间,思考的空间。

2.求真务实的教学常态,扎扎实实抓训练。要一改课程改革初期的浮躁之心、浮夸之风、浮华之像;摒弃了非语文的东西充斥课堂的现象,着力于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技能的强化训练。

3.轻松活泼的教学生态,民主和谐有交流。教师宽容有度,耐心等待;学生无拘无束,敢哭敢笑,敢说敢争。教师对课堂节奏调控有力,因势利导,收放自如,开合有度,动静结合,快慢有制。把“对话”作为了一种理念,搭建了自主互动的教学对话平台,与文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具有了交互性,互动性,学生的言语、心灵、情感在交流中得以提升。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是教的过程中,把握主体(教师)的客体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用智慧的教学方法施教,使知识变枯燥为生动;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呈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用到位的语言文字表达,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来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本人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教育论文,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活力在于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力在于生活”,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定位到位,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目标定位1,能对生活化的素材归纳和演绎获取新知识。如学习DNA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例举如下材料供学生学习,要求学生用相关知识解释,并进行创新。

材料一: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样品中提取出来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

材料二:最近有许多商家隆重推出一种被称为“核黄素”的保健品,据说其主要成分是从一些生物细胞中提取的核酸,并吹嘘其有健脑作用和能够为人提供丰富的营养。核酸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吗?

材料三:美国911事件死难者身份确定。科学家将对每具尸体的细胞核DNA和线粒体DNA进行检查。由于很多尸体已经被分成了数块,据专家估计此次将被检查的碎片数有可能达到百万以上。所有的细胞核样本将被送到美国盐湖城的基因研究中心进行分析,他们的工作是要对死者的身份加以辨认,而线粒体DNA则将被送到马里兰州罗克威尔的细胞研究室去,他们的任务是要查出死者属于哪个家族。据称研究后得出的分析数据将与所有遇难家属提供的资料和样本进行核对,这将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DNA分析鉴定行动。

材料四: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等都与基因有关。依据已经破译的基因序列和功能,找出这些基因并针对相应的病变区位进行药物筛选,甚至基于已有的基因知识来设计新药,就能“有的放矢”地修补或替换这些病变的基因,从而根治顽症。基因药物将成为21世纪医药中的耀眼明星。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筛选和研制新药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利用基因进行检测、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比如,有同样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由于具有不同基因序列,对同一种病的易感性就大不一样。明显的例子有,同为吸烟人群,有人就易患肺癌教育论文,有人则不然。医生会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序列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使其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最大可能地预防疾病。

目标定位2,学生能把知识回归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如平时布置学生作业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和考试而做题。例如学生在学习糖类、脂质、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等等。再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小实验,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既能达到验证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功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如要求学生在家中腌制咸菜和萝卜条,制作腐乳、果酒和果醋,检测家庭中常用食品的成分等。利用学生寒暑假期、周末在家的时间,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家庭作业。比如,、泡菜的制作、制作小生态瓶等;设计实验验证不同温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等。还可以走上社会调查居住附近有无遗传病患者(如白化病、先天愚型等),并分析其家族系谱图找出遗传方式;调查附近的商店中有哪些转基因食品;农村学生可以调查蔬菜大棚是否经常通风并思考原因;外出旅游时可以调查当地景区的生态系统结构、物种丰富度、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身边有无生态入侵现象等等。通过生活中观察、验证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会很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这些生活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课堂,即关注学生的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知识技?艿慕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Φ淖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用智慧的教学方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教必修2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我讲到,如果孟德尔要直接验证他的假说,只能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确定遗传因子的真实存在和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进是分离的,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孟德尔应用假说-演绎法,事实上孟德尔所检验的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即从假说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个别现象或事件的推论。当我讲到“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教育论文,实际上检验的是演绎的‘推论’,是一个特例,孟德尔用实验验证这个特例,从而验证了规律”,学生仍然不理解。怎么办呢?这时我采用了生活化的知识进行解释。地球是椭圆的还是方形的呢?假说一,地球是方形的;假说二地球是椭圆的。如果地球是方形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应当是看到整个船身的;如果地球是椭圆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依据假说演绎推理出来的一个特例,即推论,用亲身体验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的实际情况来验证这个特例(推论),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是整个完整的船身,则大海是方形的;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则大海是椭圆形的。这时我给学生说,孟德尔的测交实验就相当于“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个假说基础上的一个特例,只验证了这个特例,则假说自然就被证明了。

智慧的教学方法,其作用就如同催化剂一样,有效的教学必然是采用恰当教学方法的教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中智慧程度越高,带来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因为智慧的教学方法往往产生于生活实践中。

三、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生活知识的内容上,体现选择性原则,更能带来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在讲解共同进化的知识时,我选择了生活化的一些媒体知识。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1有趣的巢寄生杜鹃。巢寄生是一种鸟类将卵产在其它鸟的鸟巢中,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鹨(Anthus pratensis)喂食大杜鹃,就是一种种间巢寄生类型。大杜鹃是现有巢寄生鸟类80多种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把卵 寄生在125种其它鸟类的巢中。巢寄生行为表现在:宿主的选择,大杜鹃在繁殖期寻找与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同、卵形与颜色易仿的宿主,多为雀形目鸟类。寄生时间上,大杜鹃多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离巢外出时快速寄生产卵。巢寄生的协同进化,表现在宿主卵的形态特征上。寄生者的卵在颜色、大小、卵斑等许多方面与宿主相似,但存有不显差异。同时宿主对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个方面。对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鹃常表现在产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产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雏鸟孵出,它有将义亲的雏鸟推出巢外的习性,从而独享 义亲抚育,这样对宿主繁殖成功率将降低。编者注:杜鹃又称布谷鸟,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2 蜂鸟。在南美热带雨林中,蜂鸟是许多种植物的传粉者,蜂鸟的喙大致可分为2种类型:长而弯曲型和短而直型。第一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略微弯曲的长筒状花中采蜜,这一类花分布广泛且产蜜量高;第二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中采蜜教育论文,这一类花分泌的花蜜一般较少,而且它们也经常吸引许多传粉的昆虫。尽管长喙蜂鸟也可以取食短筒花中的蜜,但它们一般更偏爱长筒花,而且在短筒花附近,它们往往受到其它短喙鸟类的驱赶。蜂鸟飞行速度快,可以长距离地飞来飞去取食那些不能被短喙蜂鸟利用的花蜜。蜂鸟是典型的通过一次飞行造访不同种类的花来提高摄入的能量,而不是只依赖一种植物的传粉动物。因此,对于种群数量小的植物来说,选择压力可能促使植物产生较多花蜜吸引蜂鸟。有趣的是,依靠蜂鸟传粉的植物几乎分泌同等数量的花蜜,这也许是因为蜂鸟不屑于光顾那些产蜜量不高的花。有些依赖蜂鸟传粉的花可能与蜂鸟密切地协同进化。笔者在亚马逊热带雨林考察时曾好奇地观察长尾蜂鸟(Phaethornis superciliosus)取食一种风梨科植物的花蜜,这种植物花筒的形状似乎刚好能容纳进细长的蜂鸟喙;除蜂鸟外,似乎没有任何其它动物前来采食花蜜。

通过这些生活化媒体的呈现,学生对共同进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共同进化理解深刻到位①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②促进物种的共同适应③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四、用到位的语言文字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如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后,学生提出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分裂间期图像大大多于细胞分裂期图像。我以“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的时间长,分裂期所占的时间短”来解释。这样解释虽有一部分同学明白了,但总有一些学生还是实现不了从抽象到形象之间的过渡。看来要通过变换语言的表达方式,才能奏效了。我打比方道:同学们在操场上自由蹦跳,由于同学们累了,蹦起活动的时间变短了,停留在地面的休息时间变长了。此时我带着照相机来到操场,对准同学的活动场面,拍了一张照片。此时我问同学,在这张照片中是停在空中的人数多,还是停在操场地面上的人数多。大家恍然大悟:大多数停留在地面休息的同学好比间期的细胞,少数在空中跃起的同学好比分裂期的细胞。对于每个人来讲只要你停留在地面的时间长,停留在空中的时间短,在拍照的一刹那,被摄入停在地面场景的机会就多于停在空中的。照相的一刹那,就如同根尖的分生组织细胞被固定的一刹那。生活中的场景与细胞分裂的场景如此相似,真可谓实例不同,其理相通。

又如我在执教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中,我提问“菊花秋季开放的原因?”一位学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气温凉造成的。”面对学生的回答既有正确的成分,又有不正确的内容,我不是只作“对与错”的评判者,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情绪的鼓励者。

此时我表扬学生考虑问题的客观态度:“菊花在秋季开放教育论文,你依据当时日照短了,气温凉了,来思考、推测是理性的。”这样评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情绪的维护者、鼓励者,而不是压抑者。

接着我继续与学生对话:“有句科学名言是这样说的——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有这样的一个实例,大家知道否?有人想在夏天让菊花开放,于是找来不透光的铁桶,给菊花做短日照处理,菊花终于在夏天开放了。同学们依据此实例再做推测,会得出什么结论”。于是学生依据夏天并不冷凉,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菊花秋季开放的原因关键在于日照短。此时的我利用生活化的知识材料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引导者。

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影响。作为农村学校,在这方面独具优势,田野、树林、灌丛、草地、池塘、河流等,都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实现学习方式的生活化,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作为衡量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标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就当下的状况看,初中语文新课改虽已有了一定成绩,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现象依旧广泛存在。初中生学习语文,仅为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学习,这种不健康的观念已经违背了教育的初衷。长远来看,势必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这种不良状况的存在不但违背了教学活动开展的初衷,而且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假若初中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以保证,试想语文作为陪伴学生终生的一门学科,如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无法得到提高,那么学生良好个人素养的培养也只能成为空谈。所以,在当下推广新课革、大力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刻不容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来做。

一、教学准备阶段的有效策略

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让语文教学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教师课前必须认真备课,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好课。而备课,即教师为课堂教学提前做的一个准备阶段。因而可以说,备课是为了使教学课堂更加完善。具体说来需要三个方面:备自己、备学生、备教材。

备自己就是教师要做到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三方面的有机结合。第一,教师必须明确,新的备课理念下,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独裁者,更不是新课程下的对学生不管不顾者,而是应该从“主角”退到“次主角”的位子上,变成激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首先要知道自身的缺点和优势,然后规划好符合自身特色的教案。第二,教师课后必须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深刻反思并不断改进教法,最重要的是要时时自我评价,提升个人专业水平素,领悟先进的教学技并能大胆地付诸实践。

备学生要求教师变主动为被动,将过去学生的被动性学习变为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利用身边资源的积极主动学习。因为有效课堂教学的主体永远是学生,所以,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准绳进行课程的准备。要做到有效地备学生:首先,教师需全面了解学生特点及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备课才能全面、科学性;其次,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个性化教学;最后,全面评价学生,完善掌握学生之前的学习背景,准备出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案。

备教材指教师在备课时应跳出教材,不能局限于教材。过去,教师只是简单的传授文本知识的传话筒。而新课改所提倡的是“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而已,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善于利用“教材”去教。因而,教师备课时,必须深度钻研教材,发掘有用知识,引导学生的探究与思考;并做到在分析教材时,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这样才能有好的课堂效果。

二、教学实施阶段的有效策略

教师只有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在短短的45分钟有大的收获,并做到教学相长,使学生受到启发,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探讨适合自身的教法,最大程度地高效利用时间,将知识教给学生。

1.营造良好氛围,以情育人

教师必须懂得课堂的艺术,才能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课堂上,教师要全心投入,力争声情并茂地将课文基本要义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要聆听学生的心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让低分学生产生教师偏向优等、生看不起差生的不平衡心理,使整个班集体形成一个团结的氛围,用真诚的情感打动学生,这样做能够充分调动班集体中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课堂,让学生在一种友爱团结的氛围中最大程度地汲取知识的营养,真正实现美育。

2.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才有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过去呆板的填鸭式教育,才能在授课时使每一位学生好学、乐学。第一,要使课堂氛围充满乐趣,可以在讲述课文中带学生走出课堂,接近大自然,使他们的身心在自然环境中得到美的熏陶。如在讲课文《苏州园林》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园林里,让学生一边参观一边学习课本,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无关教学活动的动作,教师在不能听之任之的同时要合理引导,在既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又使学生意识到这种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与学生展开互动,使学生真正喜欢上学习。最后,鼓励并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与人合作探究并找出答案的意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慢慢形成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反思阶段的有效方法

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与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后续阶段。教学反思即教师对自己经历过的课堂教学,在课后从不同的方面做出自觉的判断、推理与分析。这包括对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调控能力、学生反应情况等各方面做出自觉内省,以达到使教学优化的目的。而在实际中,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很高,提高教师的反思行为,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养成教学反思的好习惯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过程中,要通过自我检视建立起良好的反思习惯。对自己已有习惯与行为进行有意的审视、筛选并保持优良的行为习惯,将坏的行为习惯淘汰或改造。如认真检讨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表现出豁达的胸怀、公正的品质、丰富的情感及敏锐判断力,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是否有耐心、幽默感和亲切感等。通过自我检视,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使自己形成良好反思习惯,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而真正有效的反思是要学会积累属于自己精彩的反思,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劳动,同时也有与其他教师共享的价值。教学反思虽可在大脑中运作,只要思考足够深刻,就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起到良好效果,但若不能及时把精彩的反思内容与过程记下来,会很容易将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遗忘掉,这就消解了教学反思所应有的价值。而将这些感悟写下来,则可以深入反思并系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可通过写反思日记、教育博客、教学随笔、教育叙事等手段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并深入思考进而形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而且还可以用到下次的教学活动中去。

2.同事之间进行经验交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除可自己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之外,还可寻求同事的帮助,让同事帮自己找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第一,可以与专家进行交流和对话,在对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与专家开展对话,除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外,还可多读一些教育专家的相关论著,因为与专家面对面的机会并不是每位教师都有的,而从对文本的阅读中,可以与专家进行精神交流,领略专家的独特教育智慧,进行思维的碰撞,并在这种交流中提升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与反思。第二,教师要学会输出与吸收。这意味着一方面要积极让别人来研究自己,让旁人帮自己跳出认识上的局限和盲点;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别人的课堂中汲取经验并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而反思不单是教师自我的反思,它更需同其他教师真诚地进行讨论、交流。因而,除了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别人分享外,教师还应打开视线,从别人的课堂里吸取宝贵的经验。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高,其基本前提是教师的充分准备,在教学活动中要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同时还要加强与外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来,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达到高效。

参考文献:

[1]孟萌.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