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广场文化论文

广场文化论文

时间:2022-03-13 15:49:33

广场文化论文

第1篇

1要正确把握群众的时尚心理

(1)从众心理。这是广场文化活动赖以存在的最根本心理,具体表现为随大流,即目前大多数人参与这样的文化活动,我也参与。这也是地域性特色文化活动所显现的一种标志性心理,虽然这种心理有悖于创新心理,但是群众可以在广场文化活动中沟通理解,增进感情,创造出一种完善、友好、和谐、温馨的生活氛围。例如,某社区盛行广场太极拳,于是每到早晨的时候就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其中,使广场的晨练太极拳呈现出一处欣欣向荣的景象。例如,大型广场文艺晚会,这种从众心理就表现在好奇心上,看到大家往广场上聚集,自己也跟着往里挤。准确地把握群众广场的文化从众心理,对各种活动类型的广场文化就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宣传为主要目的教育型文化活动,以传递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目的服务型文化活动,还有抓住社会热点开展的各种活动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2)消遣心理。即力图实现用自感愉快的方式来渡过空闲的时间,这种心理往往伴随着从众心理而产生。它的特点就是通过广场文化的娱乐性、教育性,达到消除劳动疲劳,蓄积精力的目的。同时,由于广场文化的特定环境与气氛,也为人们提供了激发基本才能的变化条件(意识、知识、责任感和创造的自由发展)。这种心理是有一定的社会广泛性,它是人们参加各种类型的广场文化活动而萌发的,不管内容是否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要达到消遣的目的就可以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不能对广场文化活动起促进作用。(3)欣赏心理。这是一种较为积极的心理,只要正确把握好群众这种心理,就能促进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也使广场文化能够起到较高层次作用。欣赏心理是指直接受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家庭熏陶、个人道德修养及文化程度密切相关而自发形成的情感、习惯、观念,它是有选择性和渐进性,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展及小康文化局面的形成,人们审美情趣与审美范围将不断开阔,欣赏心理的素质将越来越高。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可以通过音乐的抒情欢快节奏、舞蹈的优雅大方的动作和形体、大型团体操的整齐的规律的变形,戏剧情节乃至现场观众的环境气氛来得到心理的满足。这种欣赏心理应该说不同地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组织大型广场文化活动时要充分考虑群众欣赏心理是受当地生活、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要正确把握广场文化活动中群众的娱乐性与交往性心理的交融

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场文化就是人们自我表现、自我娱乐、自我主体交往展现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它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的相互联系。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环境相对固定,居住环境的相对独立,交往相对减少,广场文化创造出的一种完善、友好、和谐、温馨的生活氛围,则可以有效地促进人际关系的融合。人们追求娱乐性是任何文化活动中存在的必然因素,而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娱乐性的体现是最为广泛典型的。在娱乐的同时又满足了交往的需要,广场文化活动的独特性能,也是其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1)群众的娱乐性心理。消遣心理与娱乐的心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的主动的,带有一定满足性与目的性。广场文化应当积极抓住群众的这种心理,引导群众向追求健康的娱乐方面发展。所以开展广场文化的内容必须丰富多样,形式更应多种多样,尽可能地把其所包含的艺术门类(广场音乐、广场歌舞、广场曲艺、广场绘画,甚至广场雕塑、广场建筑艺术——交替开展,并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2)交往性心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不可一日无交往活动,交往对社会有整合作用,使人类各分散的个体得以联合起来,聚集成一个整体。广场文化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由于其舞台空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深受群众喜爱,很大程度地满足了群众的交往性心理;另一方面,文化活动所创造的友好、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更多地为人们提供了面对面的交往与沟通。作为参与者与组织者,他们可以使自己的心灵与各种高雅艺术进行近距离的交融。(3)娱乐性心理与交往性心理的交融。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社会群众之间的交往中等,这是广场文化活动所体现的特殊功能。例如,我们要搞一次广场舞会,当在愉快的欢舞中,或者当舞伴更迭时,我们在融洽的舞蹈中进行了交流,即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了愉悦,又增进了社会成员之间彼此的交往,这样他们就更乐意地参与到广场文化活动中来。所以我们在组织广场文化活动时,应充分考虑两种心理的融合,不能单独或片面地追求娱乐性或交往性。

3要正确把握群众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人翁心理,激发群众的参与欲望

与大多文体活动相同,群众是广场文化活动的主要角色,而不是所谓的旁观者或者协助者。那么,我们在组织广场文化活动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地树立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激发群众的参与欲望。广场文化应该是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活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的五种基本需要,其中之一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类有自我创造、追求、实现的欲望,而“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恰恰是符合人类自我实现的需要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也在逐步提高,对于你演我看这种传统的娱乐形式,人们对它有了新的要求。而且,越是富裕的物质生活,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是迫切,参与一些文化活动的要求也就越加强烈。西方国家的街头常常能看到一些自发的各种表演,他们多数是青年,成群结队,有器乐演奏、唱歌、跳舞、溜冰、滑板等各种各样的表演。这种自我参与、自我娱乐的形式,我们这里也很常见,如戏迷的演唱;Englishcomer(英语角)的交流;公园里的太极剑、木兰扇等等,这些都是群众自我参与的文化活动。如果我们将这些项目组织起来,通过适应的加工辅导,不让它自生自灭,经常性地在一些广场进行表演,这样,我们既无须花费多的财力物力,又能真正让群众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充分发挥群众的艺术才能和创造能力,让广场文化活动,群众既有观看的权利,又有参与的权利。我们在组织广场文化活动的时候,不妨让群众自我报名参加各项节目(活动)的表演或比赛,让群众喜欢我们的活动,响应我们的活动,参与我们的活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康社会的确立,小康文化局面的形成,必将把广场文化推向时展的前沿,群众在广场文化活动中所扮演的心理角色将越趋多样化。如何正确把握群众的心理,是未来广场文化活动中所必须要面对的实际问题。

作者:林红果 单位:玉环县文化馆

第2篇

【关键词】广场文化;建设;发展

所谓广场文化,主要指在广场举行的以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文化艺术活动。广场和文化应该是互为一体,广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广场的内涵,广场给文化提供了舞台和空间,文化给广场提升了人气和品位。

广场文化的广泛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公益性是它的特殊功能,观众不需要购买门票,不受座位与时间限制,就可以直接参与和观赏。广场文化以人民群众的参与为原动力,只有保持参与的广泛性和经常性,才会引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城市广场的建立,广场文化应运而生,并在不断发展。宝安区文化艺术广场是全国的特级文化广场,每天晚上都有上千人在这里跳广场舞,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在汗流浃背地跳着佳木斯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平时,宝安区文化艺术广场也举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手工制作、法制图片展,以及遥控车比赛、汽车飘移、龙狮舞展演、秧歌腰鼓赛等,吸引了无数市民驻足观看。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升,各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新建的广场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全国的各个大中城市,并成为现化城市的标志与文化象征。这些新建广场其特点是规模大,环境美,功能多。很多的城市广场不仅环境美,而且配套完善,广场铺设有壮观的花岗岩大理石,并建有大型的表演舞台和大型电子屏幕,每天播出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专题、公告、影视作品等。

2002年,深圳市宝安区提出全面创建文化先进镇,全区各街道、各镇都相继建设了上档次的文化广场、文化公园,为创建文化强区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给宝安区广场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目前,宝安区各街道、各社区均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广场,这是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最大的舞台。区文化馆、街道文体中心都紧紧地利用了这一文化阵地,积极组织市民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参与,从中受到启迪和熏陶。福永街道的万福文化广场,每星期都在广场组织一场大型的文艺晚会,内容有舞蹈、杂技、京剧、魔术、相声、小品、合唱等,每一次晚会的观众都是里三层外三层的,营造了浓郁的广场文化氛围。每年一度的“深圳市外来青工文化节”,都在广场上举行开幕式,并在全市的各个广场上设有分会场和分赛区,吸引广大外来青工参与。

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含有文化与审美意味的艺术性活动。广场文化不同于庙会或在大型体育场所、展馆举行的各种文化性活动的地方,就在于它专属于“广场”。

首先,公共性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广场是城市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公益性最能体现的地方,也是城市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社交、休闲与受教育的场所,也成为外来旅游者旅游与休憩之处。广场上所进行的任何文化活动,均向公众开放。这种公共性决定广场文化必走平民化道路,即使是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也要兼顾到雅俗共赏。

其次,节庆性是广场文化的又一特点。广场的起源就是为了公众的集会与庆典,这决定了广场文化必带有节庆的喧闹与热烈的色彩。所以,现在的广场文化多举办各种节庆,包括常设的文化艺术节。

广场文化的广泛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公益性是它的特殊功能,只要观众走入广场,不需要购买门票,不受座位与时间限制。因此,广场文化也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剧院”。

在广场文化活动中,人是主体,但参加广场活动的人们绝不是靠行政推动,在广场上,人们可以来,也可以不来;可以参加广场文化活动,也可以不参加任何活动;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是活动的欣赏者或是旁观者。除了有组织的演出外,更多的是群众自发的、自娱自乐式的各种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的参与面之广、观众面之大,是任何形式的文化活动难以比拟,人们在这里既可以是欣赏者,也可以是表演者,在这里没有年龄、身份、地位的差别,大家可以轻松自在,无拘无束,自由流动,在广场上感受文化的熏陶。广场文化活动形式灵活,既可以有业余、通俗、普及艺术,又可以有专业、高雅、精品艺术;既可以有传统和现代的舞台演出,也可以有乡风民俗、民间艺术的广场群众表演;既可以是音乐、舞蹈、戏剧,又可以是武术、体操、演讲等。如宝安区新安文化艺术广场,每周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 “动感新安周末广场音乐会”,从年初至现在,共开展周末广场音乐会30次,观众达2万人次。宝安区西乡街道文化广场,每周开展“乐谷艺术团”表演和“街头歌手大赛”,吸引无数民间音乐歌手踊跃参赛,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宝安区石岩街道文化广场,每周举行“客家山歌展演”和“小小京剧少年”校园文艺广场赛,让市民过足了客家山歌文化和京剧文化瘾。

文化广场的以上特点,显示着广场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认真研究广场文化,正确引导广场文化,做好广场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牢固占领这块重要的文化阵地,打造广场文化的品牌,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文化品位。

群众既是广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既是演员,又是观众。通过参与和观看演出,在潜移默化之中,人们的精神文化品位得到提高。广场文化已真正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融入到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迸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使整个社会氛围变得积极向上、欢乐祥和,也促进了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广场文化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是提高人民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广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它的文化价值、美育价值以及文化产业价值等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挖掘,使其能真正成为城市文化的新资源,体现出城市的个性与文化品格。

参考文献:

第3篇

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 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 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 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 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 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 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 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 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 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 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 ,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 组成一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

设计元素 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 。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 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 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 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 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 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 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 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 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 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 夜间文化生活。 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 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 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 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 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 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 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 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 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 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 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 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 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 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 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 转贴于

2.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 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 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 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 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 、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 中活动的舒适度。

2.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 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 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 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 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 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 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 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 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 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 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 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 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 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 Pleet河上 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 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 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 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 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 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3.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 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 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 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 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 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 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 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 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 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 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 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 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 ,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 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 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小孩的钓鱼杆上,钓到 一只鞋等等,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 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 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给环境注入生活气息。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 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②不能 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 设计文化广场。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 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 枢纽。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 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

3.3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 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 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 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 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 线,丰富空间体系。

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 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 ,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著名的罗马市政广场改建,米开朗琪罗成功地运用轴线建立了 广场的空间秩序,并成功地设计了地面铺装,强调轴线与位于地面的椭园形图案中心的铜像 雕塑,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谐调地进行组合,构成了卓越的 城市空间,给人强烈的空间感染力,成为罗马的心脏与象征。

城市广场轴线手法的合理运用,亦可以通过轴线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得城市成为一 个有机的整体。

第4篇

1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设计的方法

1.1设计的内容

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的设计要素主要包括:地面铺装、景观绿化、小品雕塑、景观水景、灯光照明等。小城镇广场的绿化设计是广场具有尺度感和营造空间氛围的重要元素。铺装的设计上应结合所设计的文化氛围选择色彩和设计元素,文化广场景观的设计应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街道的协调统一,借助景观形式、肌理、色彩、材料以及空间表达特定文化寓意和精神含义。

1.2设计的原则

1.2.1坚持景观生态性为原则。小城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它贴近自然,自然之美是它可以发掘和利用的特色,其自然之美是大中城市所没有的优势,因此保护和利用自然景观是景观设计的首选条件,小城镇景观设计中应该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开发利用中要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重视原生态环境的作用、绿化作用才能创造富有生机的文化广场景观、提高广场的利用率,但很多景观设计中却忽略这个优势而是设计成一排排枯燥单调的现代景观。在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的设计中,要以区域背景为基础,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寻求城市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的呼应。

1.2.2坚持社会公众性原则。广场是构成小城镇空间的首要环境要素,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设计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包括年轻人、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小城镇广场景观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现在很多小城镇广场景观设计只是追求美观效果忽略了其使用功能,广场不仅仅是供居民集聚的标志性场地,它还可以供人们在广场中进行各类活动,强化人们对文化广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1.2.3坚持文化特色原则。小城镇广场景观在营造的过程中应着力突出自己的景观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强调城镇个性,应以保护地域历史文化并将其融入到设计构思中,主要利用小城镇地域文化背景来创建空间特色。地域文化可以是某一自然特征、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节日、图腾、服饰、植物、传说以及当地特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名人。文化广场景观设计中应区别于其他地区,避免似曾相识、千城一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活力的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

2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如今城镇和区域关系日益密切,我国东部的“长三角”、南部的“珠三角”、以及北部的“京津唐”地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越来越注重城镇景观的品味,而小城镇广场景观作为城市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在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设计中应结合当地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经济结构、地域风俗、历史文化等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具有明显的标志性和可识别性,延续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突出城镇个性的景观环境。小城镇广场景观中应利用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相结合来设计,而人工景观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它的要求是一种贯穿历史、体现现代文化、具有审美价值而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在小城镇广场景观设计中要把整个小城镇的因素全盘考虑,结合小城镇的发展,注重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严格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同时注重美观性和功能性的统一,设计出真正属于当地居民的文化广场景观,充分发挥实用价值,尽可能的设计成实现功能、景观、生态、人文的和谐统一的广场景观环境。

作者:崔婵婵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第5篇

关键词:文化广场;文化内涵;场所空间;轴线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摘要:探讨城市文化广场的文化性、场所性,通过环境、景观及小品的设计来达到满足人对城市文化生活的需求

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 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 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  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 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

2.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

2.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

2.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 Pleet河上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给环境注入生活气息。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②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丰富空间体系。 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 ,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

城市广场轴线手法的合理运用,亦可以通过轴线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得城市成为一 个有机的整体。 如果以时间长轴来衡量城市,其城市设计中的各元素总是处于一种永无止境的动态积累中,任何一种场所的设计,环境的设计,都是一种“制约中的再创作”,要设计城市整体性环境,就要具备整体性思维,就要求设计师能将设计的场所环境纳入城市一定的区段、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整体环境中,并通过运用轴线组织的方式,将它们相联系,并根据此场所与环境在城市整体性环境的重要性,来决定突出处理还是协调其它环境。

综合上述,城市设计中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性设计的重要性,说明在任何一个环境设计中,整体的得失都比局部的好坏重要得多。城市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

第6篇

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一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

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2.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2.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Pleet河上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3.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小孩的钓鱼杆上,钓到一只鞋等等,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给环境注入生活气息。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②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3.3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丰富空间体系。

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著名的罗马市政广场改建,米开朗琪罗成功地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的空间秩序,并成功地设计了地面铺装,强调轴线与位于地面的椭园形图案中心的铜像雕塑,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谐调地进行组合,构成了卓越的城市空间,给人强烈的空间感染力,成为罗马的心脏与象征。

城市广场轴线手法的合理运用,亦可以通过轴线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得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7篇

关键词:广场;文化;群众生活

所谓农村广场文化,顾名思义,是在农村室外进行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包括广场秧歌、腰鼓、舞龙、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近年来,我国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构件之一的广场,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自由空间。广场的辟建与使用,使农村广场文化应运而生。

一、农村广场文化的特征及作用

1.公共性。公共性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广场是一个群众公共生活较为集中的生活与休闲场所,也是人们社交、休闲与娱乐、集会的场所。在广场文化活动中,人们根据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发开展艺术交流和健身活动。所以我们可以多举办一些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互动性较强的文艺表演活动,在活动中多采用平民化、大众化的方式,使人们受到教育与启迪,从而提升自身文化素质。

2.群众性和社会性。广场文化以群众的广泛参与为基础,每天早晚在广场活动的人群热闹非凡,从四面八方向广场汇聚的人群,他们平等交流,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尽情释放压力,展示各种各样的才艺。

3.多元性和多样性。广场文化活动具有形式上的多元性和内容上的多样性,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说唱艺术等等,内容丰富多彩。

4.娱乐性。随着广场文化活动的日益普及、活动内容的丰富和参与人数的剧增,以及那些不亲身参与活动而是观看或欣赏活动人群的增多,广场文化活动的娱乐性就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每天晨晚广场上总是热闹非凡,有跳老年秧歌的、集体舞和交际舞;有老中青混杂跳健身舞的;有青年怀抱吉它自弹自唱的;有少年儿童开着各式童车奔跑的;还有舞剑弄棒健身的,等等。

二、丰富农村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

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农村思想文化阵地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占领,否则,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腐朽文化就会影响新农村的发展。广场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为了保持新农村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要严格把握广场文化活动先进思想教育的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列宁强调“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能够借助于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知道的事实。”

这要求我们将先进的理论观念通俗化、大众化。从村民实际生活中挖掘题材,利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广场文化活动形式开展先进理论教育,如:开展“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还要充分利用广场内文化墙、科普小黑板、阅报栏、标语等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扩大思想道德教育的覆盖面。广场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先进广场文化的舆论导向作用,坚持先进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真正做到社会主义先进广场文化深入人心。

2.广场文化活动形式要贴近村民生活。村民是广场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又是受益者。广场文化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取决于村民对广场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广场文化活动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从群众实际生活中提取素材、汲取营养,特别是鼓励农民创作村民喜爱的思想健康的戏曲、小品、相声等优秀节目,才能调动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新型农民对科学知识、技能等渴望,举办知识型、技能型广场活动,如科普知识宣传、技能培训、知识竞赛等,满足村民的多层次文化需求。

3.挖掘地方特色,打造V场文化品牌。“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决定了农村广场文化具有地域性特点。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兴起都需要从旧有文化中汲取养料,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中创新、发展起来,文化具有传承属性。所以,新兴的农村广场文化需要立足于本地区的地理与历史文化特色,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不断增强广场文化的生命力。

三、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建议

1.积极引导,提高认识。广场的群众性、流动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宣传效应和社会效益。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配合街道,加强对广场文化的正确引导,促进广大市民形成对广场文化的正确认识,把广场文化引向活动自发与管理有序相结合、业余与专业演出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轨道。

2.提供服务,加强管理。在建设广场时不仅要考虑广场的绿化,更要考虑到广场的活动空间,方便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街道文体中心要成为组织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在举办大型活动中成为具体组织管理者,以新颖、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大力扶持,促进提升。一是要继续加大对广场文化建设的投入,街道要把广场文化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督促社区教育中心、文体中心等相关部门树立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思想,扎实有效地开展广场文化建设工作。二是要重视文化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人才队伍的学习、培训制度,提高文化设施的管理水平,更好地提升广场文化建设的水平。

4.发扬继承,与时俱进。从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着手,进一步推进“广场文化”建设。一是要挖掘、收集、整理素材。社区教育、文化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历史名人、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的事迹,收集整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歌谣,做好对历史遗存、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从而使“广场文化”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二是要加强管理。要探索广场文化市场化运作的新途径,促进广场文化活动的长远发展。只有踏踏实实,使广场文化活动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才能引导广场文化向持续、健康、和谐、繁荣的方向前进,并促其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传统戏曲文化;广场群众文化;融合

中国戏曲诞生以来,经历过相当长的辉煌时期。随着时代的需求,目前传统戏曲早已经失去了过去的辉煌,很多戏种却陷入了戏曲人才青黄不接,观众锐减的困境,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娱乐传媒的竞争中,传统戏曲文化是否真正失去了市场呢?面对如此严峻的事实,如不及时转变思路,传统戏曲生存的空间将会变得越来越小。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戏曲的普及,发展在于培养观众、真正走进观众。过去戏曲作为舞台艺术因为场地的局限性,不能更好普及,而广场是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传统戏曲文化和群众广场文化二者相互融合、创新才能发展。这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今天这种局面是主观客观、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结经验教训,争取更多观众,是挽救戏曲免于衰亡的当务之急。

传统戏曲发展至今,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小圈子、小团体的活动,不仅失去了商业价值,更失去了文化意蕴。以珠三角为例,这里的文化广场极为丰富,但是传统的粤剧和粤曲,观众群越来越少,年轻的观众群则更少。而相对于歌舞、魔术、杂技等文艺活动相比,戏曲晚会上人数总是寥寥无几,更显孤寂。戏曲俨然变成一项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这本身就不符合戏曲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传统戏剧要面向市场,首先要面对开放,定位于广场群众之中,接受群众的检阅,这样才能达到戏曲的推广和普及,才能让大家走近戏曲艺术,领略其艺术魅力。

如何在传统戏曲文化和群众广场文化之间达到融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支持和引导传统戏曲文化和广场群众文化融合

当地政府要在政策和市场上扶持,走“政府组织,企业投入,百姓参与”新形式,模式以政策上的支持为戏剧团体提供演出便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直以来都是各地以文化活动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然而我们在不少地方看到,这类虽然众星云集,载歌载舞,却往往有台无“戏”,没有真正的主角,花钱搭起的大“台”,没能唱出真正的好“戏”。戏剧团体可以在政府、企业的需求下,创作一些贴近企业文化生活,反映现代气息和热点题材的戏曲,以企业赞助的形式在广场冠名演出。企业得到品牌宣传、戏剧得到发展,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另外,当地文化部门要定时定点的举行一些戏曲文化活动,争取一些相对稳定的群众观看,推出一些适合广场活动的戏曲演出,吸引观众。如:东莞厚街镇举办的戏剧曲艺比赛和戏剧晚会,就是以企业赞助冠名,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经典和创新并举促进传统戏曲文化和广场群众文化融合

有的传统戏曲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外地人听不懂和当地年轻人热情不高的事实,这样容易流失观众群,为吸引观众,需要在传统和创新两个方面同时着手,在继承传统剧目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一些优秀的新编历史剧,同时更好地创作出现代戏的精品,做到两者的协调统一发展。但是需要注重戏曲创作的文化普适性,注重凸显戏曲当中孕育着的民间文化色彩,以多元化形式把普通群众的心态、趣味、对生活的追求得以传递出来。这样既得到本地群众的欢迎,也能使外地人正真融入进来,参与进去。当然,戏曲的改革是多样式,根据场地、环境等不同因素,插入说唱、舞蹈等新的形式,本地方言要做到字幕与声音匹配,让外来群众理解本地文化,真正达到有机的融合,通过一些新戏让不懂戏曲的人懂戏曲,让不喜欢戏曲的人喜欢戏曲。做到戏曲只要有人看、有人学、也有人做,进入到这样的良性循环,戏曲就有了生命力,就有了发展的潜能。如:东莞的“周六故事”广场活动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活动于每周六在广场定期举办、吸引新老观众。特邀省级戏曲专家加盟,以传统民间曲艺说唱特色,以讽刺社会假恶丑、歌颂真善美的故事为题材,吸取口技、戏曲演唱的艺术之长,寓庄于谐,吸引观众。 这是对传统戏剧曲艺向前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

三、理论和实践互补推动传统戏曲文化和广场群众文化融合

优秀的文化从来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理论水平的高低往往影响或决定文化水平的优劣,二者相互关联。传统戏曲要想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理论工作的支持,只有花大力气,加大基础资金的投入,创办一些戏曲学校和理论刊物,丰富理论人才和理论创作,扩大戏曲的影响,推动戏曲的进步。在实践中,要以理论为指导,大力推广戏曲知识普及,戏曲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措施,不仅能培养大量的理论人才,也能选拔、输出更多的优秀表演人才。戏曲的普及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青少年的培养,对一些有经济能力的地方可以从青少年做起,培养青少年对戏曲的热爱,并教授理论和才艺既能,扩大戏曲的影响,真正使文化达到融合,促进进步和发展。如东莞市道窖镇粤曲进校园,开设幼教班,注重培养“小戏迷”为例在进广场进行汇报演出时吸引广大观众,小演员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的演出,得到父母家属支持,观众也愿意看,表演期间主持人还向现场观众讲解了有关粤剧的行当、化妆、戏服、唱做念打、乐器、乐队等小知识,不仅让大家感受到了粤剧艺术的魅力,也增长了群众的艺术见识,所以演出很成功。广东市粤剧发展中心“粤韵金声”在镇街之间交流演出反响强烈。这些实践都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是戏曲文化中应该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工作。

四、寓教于乐沟通传统戏曲文化和广场群众文化融合

戏曲是一个面向广大群众的开放大舞台,要想吸引并留住观众,仅仅靠优秀的表演水平和创新是不够的,在文化市场的需求下,更需要文艺工作者和群众直接的参与和交流,真正做到文化的融合。可以适当地选拔一些有一定表演功底的群众参与演出,或现场邀请几名观众表演,充分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会收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以打破传统的中场休息冷场现象,在期间加入知名演员和观众的零距离接触和互动,或以有奖问答和抽奖等一系列的奖励活动,更能让观众感受戏曲文化的美妙和好处。这就需要群众文化工作者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因地制宜,随市场的需求和群众的需要而做出适当的改变和调整。只有真正达到和群众文化的融合,才能得到群众的满意和支持,戏曲作为一种文化的生命力才会更加长久。

传统戏曲文化和广场群众文化的融合不仅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更能使传统的戏曲得到创新和发展。两者之间的融合,促进了外来人员和当地之间的交流和进步,带来社会的稳定,这是建设和谐社会一个重要文化手段。

参考文献:

[1]董健·戏剧与时代[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精确广告传播 舆论领袖 广告理论

一、引言

“除非你的广告中有了不起的大创意,不然它就会像黑夜中行驶的船一样,无声无息,不留痕迹。”——大卫·奥格威。或许这位广告智者只说对了一半,二十一世纪启首,我们审视今日中国之媒体环境,“第三次浪潮”虽尚未浩浩荡荡,但却已惊涛拍岸,仅凭其裹挟的排山倒海之气和摧城拔地之势已胁迫中国媒介生态为之剧变。中国传媒环境直面千年未来之变局,新兴媒介突起,传统媒介求变,新旧媒介相互借势,互动生威。数以百万生计的大众传媒实体,无数以计的公众传播信息,交织纵横,川流不息。

即使是一则灵光熠熠,创意独具的广告也只能湮灭、消融在这股汹涌澎湃的信息洪流之中,了无声息,不着微痕。你能告诉我你昨天看了多少条广告吗?哪条广告你印象最深念念不忘呢?怕是不能。在传播浪潮激荡澎湃的新世纪,广告业界作为一个整体,其传播力量是空前勃盛与强大的。但任何一个单一的广告实体其影响力又是微小和有限的。受众面对大众传媒铺天盖地、形形色色、无孔不入的广告攻势无不感到惊竦和震撼,而对任何一个单一商家、一个单一的广告实体的广告宣传却又不屑一顾、觉其不值一哂;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华语广告人华语广告亦深深融入全球多元文化的杂语和弦之中,倍增其悠扬和悦耳。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碰撞、后移民文化与抵抗文化的角势,亦使这首多元文化的协奏曲杂入更多的不协和变奏。中国广告从未像今天这样踯躅,产业前景繁盛/个体经营冷峻、全球化机遇/国际化挑战、传播流勃兴/影响流式微、技术超前/思维落后的二元悖论之中。

这是场“零和”游戏,我们只能在o/i间舞蹈,若不遵守游戏规则,逆流而上,逆其风潮而动,我们亦或折戟沉沙、亦或事半功倍;若能辨其脉络、识其规律、守其规则、因势利导,便可借新传播科技吞吐风云之雄力,激活广告传播的巨大能量,生发出强劲的传播力量来。

基于对今天广告传播二元悖论的现实的认识和判断,我们试图构建一种有效化解其二元对峙,融生其和合生力的传播方式,即精确广告传播: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广泛运用各学科的方法和手段整合传播策略在降低广告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广告传播的效果和效益。

精确广告传播是个关涉方方面面多种学科知识汇融的博大的传播体系,本文仅试从“舆论领袖”这个角度出发略论一二。

“舆论领袖”(opinionleader)本该是个广告人熟知却被冷落的概念。让我们把这个广告学的“弃儿”,传播学的“宠儿”重新领回广告学的家园吧!

二、理论回溯

1922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新闻评论人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在其颇有影响的著作《公众舆论》一书中首次阐述了“舆论领袖”的一般思想,尽管李普曼没有使用这一术语。

“舆论领袖”思想曲折地(主要是通过美国公共关系之父e.伯奈斯落入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pau1.f.lazarsfeild)的视野里,便日见明晰化、概念化和系统化并在实证中开始成形。

1940年,拉氏在美国俄亥俄州伊利县进行了~项关于大众传媒竞选宣传如何影响选民在总统选举进程中投票意向变化的实证调查,史称“伊利调查”(theerieresearch)。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拉氏等人于1944年出版的《人民的选择》,首次正式提出“舆论领袖”概念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二级传播论”(two~stepflow)。“那些经常接触传播媒介热衷选举和关心政治问题的人能够在人际交流中对周围选民的态度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些人被称为“舆论领袖”。传媒意见和信息通常从广播和报纸流向舆论领袖,经由“舆论领袖”个人化理解阐释后再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部分。这样,传媒信息一舆论领袖一一般受众便呈现出二级传播的模式。

因为“舆论领袖”是在总统选举宣传调查中得出的结论,所以为了检验“舆论领袖”在其他领域是否存在。拉氏等人1945年在伊利诺伊州的迪凯特(thedecaturresearch)重复了上述调查。结果发现在时尚、购物、电影、公众事务等领域内都存在具有影响力的“舆论领袖”。“舆论领袖在社区的任何部分、社会经济地位的任何阶层都普遍存在。”大众传媒中的消息给许多人提供信息,但是只有当这个消息作为个人影响从一个人那里传递到另一个人那里的时候,这些个人才被激发着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1955年拉氏等人出版的《个人的影响》一书公布了迪凯特的研究成果,此书对“舆论领袖”的素质和肖像进行了详尽阐发并深化了对二级传播模式效果的认识。

“舆论领袖”概念受到美国人文学者的关注,受其启发的实证研究层出不穷,这一概念和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

1955年,e·卡茨(e1ihunatz)等研究者在“舆论领袖”概念引导下,在伊利诺伊的四个城市开展了一项名为“医药扩散研究”的实证调查。调查显示:最先采纳创新(我们这里所谈的创新可以是一个主意、一项实践或者是一种产品只要采纳的个体或单位人为其新颖即可——罗杰斯)思想的人,即创新者不被系统中的其他个人所尊敬,所以采纳的速度最初增长缓慢,然后,在这个系统中的舆论领袖采纳了这个创新思想之后,人们中间关于这个创新的讨论促使其呈“s”型的扩散曲线向上飙升。这样,在一段时间内,采纳的速度呈现“s”型的特色。

1962年,美国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把“舆论领袖”导入扩散学研究中,在他针对一系列农村创新扩散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扩散学的角度修订了“意见领袖”和“二级转播论”这一概念和理论。罗氏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后者则是多级的,曾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程。罗氏提出n级传播模式。

至此“舆论领袖”及“传播流”研究的核心理论框架已建构完成,使其成为传播学、社会学、扩散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切面和研究领域。随着传播媒介生态系统的演变和进化,研究方法的改良和提高,这一概念和理论也不断为各学者所接受并被广泛应用到理论研究和实务中去。

三、理论植入与理论效应

“舆论领袖”最初是以应用社会学、传播学和扩散学的面目出现的,但究其本质来看天生就是个广告理论。它就像一滴润滑油不仅能渗透到广告传播的各个环节,更能提高广告传播链运行的效率和速度。准确测绘出目标市场,并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对其展开强有力的攻势是现代广告传播的基本方略。

通常广告人依据产品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结合消费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推测出目标市场。但依此获取的目标市场,不是依然模糊不清就是庞大的超出我们的有限视域,并且它通常只是一个笼统的群体、粗略的范围,有时甚至难以跳出常识的窠臼。此外,这样划分的目标市场只注重静态结构而忽略动态过程,只注重界线疆立而忽略辩证互化。对这样的目标市场实施广告攻击也只能是一种密集型的地毯式轰炸,耗费依然巨大。我们不妨再在目标市场的基础上进行精加工和再研究,探寻出其“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目标市场中不仅人数更少、社会位置更集中、同质性更高,而且更能强烈影响目标市场中其他人的认知、态度以至行为,使我们的攻击目标更明确,攻击半径更小,攻击火力更集中、更高效。变粗放型地毯式轰炸为集约高效的精确打击,以实现我们追求的“精确广告传播”充分发挥了“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追求尽可能高效的手艺”这条广告营销学核心原则的力量。

“舆论领袖”理论不仅是把能精确切割目标市场的利刃,其锋芒更能在广告伴随产品进入市场开展营销攻势中发挥出来。

以“舆论领袖”为诉述重点的广告策略能达到以下效果:(1)有效缩短产品的市场导人期,积极催化其成长期。以一般目标市场为诉述重点的广告宣传,因其传播受众的庞大,在追寻受众兴趣的最大公约时,难免顾此失彼相对疲软。面对受众越多的广告诉述,说服力越差。虽能有效说服一些受众,但是这部分(也含部分“舆论领袖”)最先完成产品认同或购买的顾客群体并不具备“舆论领袖”群体那样的影响力,所以认同或购买的最初增长速度很慢,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商家或广告商必须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强度。众多商家、广告商一味争夺“黄金时间”、“热播节目”、“广告标王”不仅哄抬起了广告价位,增大了广告开支;而且面对短期内大量的、同质的、类似的甚至是单调的低俗的广告洪流的冲击,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和抵触,从而产生广告规避的消极反应,结果是资费浩大而效果甚微。以“舆论领袖”为诉述的重点的广告宣传,说服“舆论领袖”采纳了这个产品之后,则一般目标市场中其他人关于这个产品的讨论、认同购买便会形成“s”型的扩散曲线向上飚升,使商品在较短期内就获得广泛认同,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2)有效维护产品市场成熟期,扩大市场占有率。一般顾客在“舆论领袖”感染、暗示或说服下完成产品认同或购买行为后,由于他们对舆论领袖的尊重、信赖以及在生活中与舆论领袖的频繁互动,或者是“舆论领袖”对产品的赞扬,或者是“舆论领袖”对其购买行为的夸耀,能大大降低顾客的“买方后悔”,而且还能够增强对产品品牌和企业形象的认同,企业文化的认同基础使其成为忠诚顾客或长期顾客。在今天中国广告市场上,主要的电信商家、汽车商家市场占有版图基本大体划分完毕,市场占有率变化不大。若我们能充分对竞争对手产品特性进行分析,结合市场环境,工笔细绘出竞争对手市场目标的“舆论领袖”肖像,以其为诉述重点,进行产品宣传,不失为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的一种经济有效的策略。(3)及时预警产品市场的衰退期,高效预测市场新动向。由于“舆论领袖”与其它目标市场相比,其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或某一方面知识更丰富,对新事物有较高的兴趣,与媒体(或特殊媒体)接触频率更高,社交活动频繁等特质。所以他们对新事物有了更强的好奇和关注。并对人们的兴趣爱好、习惯特征有更深的了解,对事物和现象有更强的倾诉欲望。对“舆论领袖”群体的意向和态度的调查能较早地预测出产品的生命周期位置,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采取应对方略。测量“舆论领袖”对新产品新服务的态度和反应,也能有效推断目标市场群体对新产品新服务的反应,推测其未来市场前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舆论领袖”理论在广播传播中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我们构筑“精确广告传播”体系的一个基本基元,关注、研究、应用这个理论对广告人来说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

四、操作方略

“舆论领袖”从理论上看来是吸引人的,如何寻找捕捉现实目标市场中的“舆论领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开展科学缜密的市场调查、综合市场环境因素调查、市场消费需求调查和市场营销组合调查并构置一个立体的调查体系。在对当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宏观大背景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对企业产品价格、销售渠道、竞争环境等宏观背景进行严密、系统的分析、认识之下,考察消费者的社会地位、生活阅历、社交程度、主要兴趣,并把传统研究(揭示受众人数和人口特征构成)和心理图像研究(确定各种不同的受众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之间的互动结合起来以确定产品目标市场中“舆论领袖”的肖像、特征和特质,刻画出“舆论领袖”的肖像。

我们以“舆论领袖”为诉述重点拟定广告风格策略:或诉之以理、或晓之以情、或情理交融;制定广告的方式策略:或提示暗示、或现场示范;调控广告播发时段、时机、媒体。综合各个方面完成对“舆论领袖”广告攻势合围,占领策略制高点,对其进行全天候打击。以少胜多取得广告传播战役的胜利,完成精确广告传播战略目标。

(1)定身打造虚拟“舆论领袖”。这是在对目标市场“舆论领袖”了解掌握基础上一种辅助性的、更经济的传播策略。我们可以按照“舆论领袖”的体貌特征、言行举止作为广告文本的阅听人进行广告述诉。

他不同于名人述诉,因他更具接近性和平民性,是你身边的“良师益友”,是你谈得来、可信赖的朋友。他不同于参照群体(thesecond—groups)因为他与你有更大的阅历、情感、生活交集,更具有亲和力。美国p&g的日用家化产品系列广告便经常应用这种策略,可感、可亲、亲切朴素有较大说服力,能让人产生较大认同感。

正如我们前面所述,这只是一种辅助性的传播策略,是隶属于整个“舆论领袖”精确传播方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仅当它融入整个系统中才能发挥较大的威力和影响。

(2)利用被商家忽略而被“舆论领袖”青睐的各种专业期刊。前文所述的“医药扩散研究”表明,有影响力的医生往往阅读大量的专业期刊,而且较之影响力小的同事要更看重这些期刊。这些专业期刊受众人数量少,但较集中也往往是这些领域内最有发言权号召力影响力的“舆论领袖”所关注和订阅的。在这些杂志上投放广告不仅价位低廉也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日本的佳能、尼康、美能达、等相机生产商就常把民用普及型相机广告投放在《大众摄影》、《摄影家》这类专业期刊上,虽然其读者不大会购买但让其读者了解这些产品信息后借助读者在该领域的“舆论领袖”角色所具有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来有力促动其销售力。

(3)塑造销售现场“舆论领袖”。通俗讲就是根据目标市场中的“舆论领袖”的特质,来培训、塑造现场销售人员,将他们人造成为销售现场“舆论领袖”。例如;在家电、电器、电脑等技术含量高的商品销售现场,有相关技术教育背景的一般情况下会比没有相关技术教育背景的销售人员更令顾客信服,对激发顾客购买更具说服力。

“舆论领袖”理论在广告传播实务的运用是多样的、灵活的,也是整个广播传播策略中的一个切面、一个视角,它必须与其他的实务操作相结合才能相辅相成、借威生势。

五、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巴赫金;微博;传媒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民间广场空间中的毗邻关系

1970年代。巴赫金在《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历史诗学概述》中,提出了作为其整个理论体系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时空体”理论,其中关于拉伯雷的民间广场文学以及全民性、节庆性孤独的自我体验等论述。给我们展现了另一个人类活动的广阔天地。民间文学空间中的毗邻关系是在“生活本身当中――自然斗争的集体劳动、劳动果实的集体消费、对整个社会成长更新的集体关注之中”的一律平等的可感的交往,而且有着广场的特殊气氛和广场语言的特殊结构。

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就在其中生活。而且是大家一起生活,因为从观念上说,它是全民的。

“民间广场”是拉伯雷展现新世界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体现着最具人性的生活。人以及他生活中的一切行为、一切事件与时间空间形成崭新的关系。在这种崭新的关系中,“质量水准(“价值”)同时空规模(量)是相符的。形成正比。”巴赫金认为在以前固有的形而上空间观念影响下,文学所展现的人类毗邻关系到处是上下等级的印记。到文艺复兴时代,随着等级世界崩溃,片面垂直的时间的世界模式及其绝对的上和下及升降运动发生变化,“如果以为毗邻的成分中有一个居于整体中的主导地位,那就完全错了”。在拉伯雷的民间广场中,人与人之间的毗邻关系是平等、自由而无等级观念的,它包罗万象又具有再生性。新模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水平线。人的身体成了宇宙的相对中心,探究平面空间的观念价值内涵是文学等级空间的新特点。

巴赫金在对拉伯雷的研究中提出的“广场”空间不只是一个大众聚会的场所,更是尽情享受的感官欲望与理性水融的自由空间,即“公共空间”和“公民社会”。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平时的等级差别、高低贵贱、清规戒律等等都在随心所欲、无所羁绊的欢娱中颠覆。平等、感性是“广场”空间中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关系。巴赫金不仅揭示了这一关系,而且看到了形成这种关系的潜在力量。在巴赫金的广场理论中,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民间世界和官方世界。民间世界是一个“乌托邦理想的东西与现实的东西,在这种绝无仅有的狂欢世界感受中暂时融为一体”的场地,人的毗邻关系回归到了自身,并在人们之中感觉到自己是人。在民间世界中,往往以颠覆、逆向、亵渎、嘲弄、贬低的行为和语言,将现有的事物现象、语言思想间传统的毗邻关系撕开。例如,上和下、生与死、坟墓与孕妇等这些有着形而上等级思想的词语。巴赫金“广场”空间理论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广场”这个空间重新揭示了被人们的日常空间所遮蔽的一种曾经有过的自由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颠倒的世界中重新认识他们之间的毗邻关系,重新享受到自由的感觉。巴赫金写道:

拉伯雷艺术方法……的实质,首先就可以归结为破坏一切习惯的联系、事物间和思想间普通的毗邻关系,归结为建立愈想不到的毗邻关系、意想不到的联系……

在破坏事物现象、思想词语间传统毗邻关系的同时,拉伯雷通过别出新裁的荒诞奇幻的形象以及形象的组合,达到揭示世界一切现象间的新的、真实的、合乎“自然”的毗邻关系和相互关系。在拉伯雷笔下……恢复了事物间非常古老的毗邻关系……

巴赫金对民间广场的空间毗邻关系的论述,是其对理想中颠倒的世界的描述,正是在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相互对峙和影响下带来了文学获得革新的动力。这种革新的力量源于破坏和重建的欲望,用拥有医疗性质的广场狂欢破坏已有的成型的关系,在颠倒的世界里寻找一种更真实、自然的毗邻关系,“这时,毗邻关系中的所有成员(整体的所有成分)都具有同等的价值”。成为一种暂时的平等。这种颠倒的世界可能是一种弱势力量,却遍及追寻平等的网络公共空间中,每个个体都是传播和接受信息的载体,他们同时从不同空间角度来观察和描绘世界,正凸显了巴赫金空间化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并置性结构,这种结构打破叙述的时间流,并列放置意义单元,使文本统一于空间关系中。性质相同或者相异的事件通过不同空间的并列放置,产生出新的氛围或对比出新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社会信息碰撞下产生的媒体环境正是这种并置性结构的反映。而以微博为代表的自主性网络空间进一步加剧了媒体市场的细分和信息的点对点传输,在这里空间的秩序被打乱、被碎片化,出现了类似巴赫金广场空间上的自由、颠倒,平等的毗邻关系。

二、微博空间中的毗邻关系

1.碎片化传播方式中的平等关系

微博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使这种独特的民间广场存在于虚拟世界中。一个一般长度不超过140字的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可以通过电脑网络、手机短信或手机上网等各种客户端更新内容或查看页面。并实现即时分享的网络工具,迅速占领了社会各个关系网的人们的日常生活。

微博这个分享平等自由广场的出现,也使“碎片化”这个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说法更加具体形象。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被分割成很多零块,这种理论频繁地出现在技术领域和后现代主义理论中。而在传播学中,“碎片化”更多地关注在传播的主体上。鲍得里亚的理论矫正了福柯对于符号权力和媒介权力的忽视。认为主体“玩弄碎片,这就是后现代”,他在《宿命策略》的文本中也描绘出了一幅主体渐渐失去控制力的后现代形而上场景,其映照在大众信息传播上,正是现代碎片化信息空间的写照。“微”正是一种碎片性质的表达。140个字的容量限制,意味着寥寥数语即可成篇,这使文字的表达不再需要宏大的叙事,而趋于日常化:有效的信息、坦诚的交流、当下心情的直白。在这样一个碎片化信息空间里,传播主体被信息传播方式转换成一个多重的、去中心化的主体,无论你是机构、组织,还是名人,都同普通用户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个账号、一个文字框、一个提交言论的按钮,民间广场的平等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中“传”者与“受”者的显著分野,微博是一种自由选择的交流方式,使用者自由选择自己关

注的人、自己扮演的角色、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随意定制信息来源、自主选择信息平台、自由选择交流对象;在即时的评论和回复中,传受身份处于不断交换的信息流中,每个个体都体会着近距离对话、不拘形式的广场式交往所带来的自由愉悦。微博广场上的“媒体汇”囊括了各类报纸、杂志、电视频道、电视栏目、政府新闻网、新媒体等信息即时传播者。社会信息共享的逐步平等化和透明化,使每个人、每种媒体甚至“官方世界”都面临着信息所带来的监督和挑战,如何寻求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新的关注焦点。怎样提高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的舆情应对能力和媒介素养在微博空间里凸显出重要的意义。

2.微博广场上民间力量的更新

巴赫金说:“我们分析毗邻关系,是取它最单纯的形式,取它最基本的粗线条。但有不断出现的大量新成分被吸收到毗邻关系中来,它们使主题复杂起来,使情节的组合变得相当多样。”在“仁者,人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只有在“二人”的关系中,才能体现人自身的存在。人的本质偏重于强调个体的群体特征呈现出一种自我压缩。日益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开放喧哗,多元化的生活与精神状态,使这种最单纯的形式、最基本的粗线条吸收了大量的新的成分,破坏和重建的革新力量从网络中孕育而生,形成了一种与传统官方文化的“二人”关系完全不同的独特的“民间”空间。

各种慈善信息或者商业信息通过微博这一平台很短时间内就可以传遍开来,新浪微博针对4月14日的青海地震发起的“绿丝带”爱心传递活动在短短5天内参与人数就达到544274人,讨论青海地震的微博总数已经超过100万余条;大S、汪小菲闪电订婚形成了微博中一道奇怪的风景:很多圈内好友的祝福和网友、娱乐记者的热嘲冷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看似私人化的空间实际上成为了媒体议程设置。大众传递交换信息、发表个人想法、娱乐狂欢的广场空间。新型的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的网站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毗邻关系――民间广场空间中的毗邻关系,而这种毗邻关系又反过来影响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微博的及时评论、转发、对话功能以及微博广场的概念等,拉近了幸福与不幸、获得与失去、上与下、美与丑的距离,对于公众人物和事件的广场式的评论似乎是现代世界中的加冕与脱冕,正如巴赫金所说:“广场的赞美是正反同体的,它处于辱骂的边缘。”加拿大学者伊尼斯指出:一种传播媒介的长期使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被传播的知识的特性。并且认为,它的普及性影响终将创造一种文明。即“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这种观点注意到传播媒介会导致被传输的知识的意义出现某种偏斜。甚至还会进而促进一种新文明的出现。而在微博这一“低清晰度”的“冷媒介”里,每个人在阅读信息时,都可以在微博广场空间上无限接近信息的人,空间上的无限接近使得批判性接受的可能性大大的增加。人的毗邻关系呈现了更加个人化的交往形式,微博成为一股并不微薄的新文明力量。

第11篇

一、广场舞的类型以及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体现

(一)广场舞的类型分析。广场舞的发展是和形体以及健身进行结合的,然后加上节奏感的音乐,能够将艺术和体育进行有机融合。广场舞的舞步以及步法都相对比较简单化,在中老年当中受到了热烈追捧。广场舞在类型上有原生态的广场舞,也有加工整理之后的广场舞。其中原生态广场舞占据比较大的比例,在数量以及种类上也比较多。比较常见的就是蒙古舞蹈以及新疆舞蹈等等,这些舞蹈都是和当地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有着比较悠久的文化内涵[1]。而在加工整理之后的广场舞,就是在原生态舞蹈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对舞蹈赋予了新的时代感特色,能够和当前的文化相同步。

(二)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体现分析。无论是在当前的城市还是在农村,广场舞的受欢迎程度都比较高,是群众文化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其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当中,能够对群众文化起到指导作用。当前的广场舞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在人们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的前提下,对人们的审美水平也有着提升,人民群众的业余活动方面也不断丰富多彩[2]。同时,广场舞也是群众文化的体现,是群众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这些地位上的体现就是充分重视,保障广场舞的作用能够充分地发挥。

二、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一)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和生活品味。广场舞在当前之所以比较流行,就是因为其在群众文化建设当中的作用发挥比较突出。能够使民众文化素养和生活品味得到有效提高,广场舞能够对民众的情操起到陶冶的作用,对人们的兴趣以及思想有着丰富作用,能有效提高民众的修养。在广场舞当中也会有着诸多的社交舞步,比较典雅,这也符合民众的休闲娱乐需求。对广场舞的学习过程,也是对舞蹈的理解过程,能够通过舞蹈来感染以及教育他人等[3]。在广场舞的练习中能够加强舞蹈者的交流沟通,能够有效缩短人和人之间的陌生感,这对社会的和谐建设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二)检验群众文化成效。广场舞的作用还体现在能够对群众文化成效起到检验功能。在广场舞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的有效性方面,能对群众文化工作开展效果有着衡量作用,对群众文化普及程度也有着衡量作用,能对文化活动艺术水准得以有效地体现[4]。广场舞的出现对群众文化形式有了创新,对整体活动组织水平以及成效也有着提高,能够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有的群众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下,不能到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活动,而广场舞这一形式就能够满足该群体,这样就能够对群众文化的成效起到检验的作用,让广场舞对和谐文化的内涵进行体现。

(三)提高民众审美水平。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还体现在对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上。广场舞的团体性比较强,在形式上也相对比较简单,这样就能够在整齐性和统一性上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这样跳舞的人以及欣赏舞蹈的人都能够在审美的水平上得到有效提高。在广场舞的作用下,对群众的身体健康也有着保障作用[5]。广场舞有是运动型的艺术,在跳舞的同时就能舒展筋骨,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比较有利,加强了群众的身体锻炼,长期锻炼就能够在审美情趣以及水平上得到有效提高。通过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当中的和谐发展,能够对人们在心灵上找到慰藉,这样就有助于自身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追求,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广场舞的作用下,才能真正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建设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要能充分注重广场舞,将其不断地规范化。广场舞为民众提供了比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能得以满足,只有充分注重广场舞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有利于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良好实施。

作者:吴昊 单位:江苏省扬中市文化馆

参考文献:

[1]陶龙芬.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5(12).

[2]俞祝琴.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众文艺,2014(21).

[3]张海英.论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赤子(上中旬),2014(16).

第12篇

关 键 词:文化广场 娱乐休闲 空间

一、空间品质特征

城市文化广场是由基面、边围、家具等物质要素围合所形成的空间,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满足了人们休闲、交往、娱乐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而且是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和风貌特色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①城市的边界线清楚,能成为“图形”,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②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形成广场“图形”;③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④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广场的宽和高有良好的比例。广场空间品质不仅要关注实体,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空间。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论述。参照老子的辩证观,空间与实体的相互作用正是建筑空间造型的本质所在。广场除实体围合的空间外,人在广场上的活动形成了广场空间品质的丰富内涵。我们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广场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从而形成广场良好意象。

二、城市文化广场的特点

1.城市文化广场与周围整体环境协调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与周围环境、街道在形式上和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即边围。要结合文化广场主题性,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周围建筑很好地融入广场环境中。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这将有助于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

2.城市文化广场具有共享空间的作用

城市文化广场不仅是空间的载体,而且具有“共享”的特征。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市中心,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广场的代表作,有人把它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人们之所以把广场称作露天的客厅,是因为广场具有交往功能,广场的形成是共享空间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高峰时期,在这个共享空间里,人们扩大交往,形成群体意识,克服自身的不足。

3.城市文化广场的标志意象

广场特色是一个国家、民族在特定的城市、特定的环境中的体现。所谓广场特色,就是要表现其所具有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文化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也能带来文化休闲气息,广场特色除了反映在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还体现在当地人民的习俗和情趣之中。广场不仅要具有特色,它还是一个时代特征的重要载体。广场设计必须要有时代精神和风格,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广场的时代特征,就必须运用最新设计思想和理论,追求新的创意,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艺术手法.反映时代水平,使广场设计更具时代特征。家具是广场空间内相对活跃的因素,对广场空间来讲,家具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空间的方向性上,它可以是以树木、水体、休闲座椅、环境小品、设施等,以此来点缀广场、平衡视觉,营造适合多数人利用的交往空间,形成广场文化意象。

三、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尺度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和其文化特点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大小在1公顷左右,广场宽度介于边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

据研究认为,人眼以大约60度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一般来说,在大约100米处,远处的模糊人影就变成了具体的个人,这一范围,被称为社会性视觉领域;在70—100米的距离,人们则可以分辨出性别,根据姿态与服饰认出熟悉的人;在30米处的距离,则可以看清细节,可识别面部特征、发型和年纪;当距离缩小到20—25米时,人们能识别对方的表情与心绪。这与芦原义信的“外部模数理论”相吻合。

尺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广场的平面尺度和其界面的高度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最为根本的是应以人对环境的舒适度为依据。“在实际建筑总平面规划中,d/h =1,2,3,4为最广泛应用的数值,d/h>4时,相互间的影响已经很薄弱了。”芦原义信还提出:25米是外部空间亲切尺度的最大距离。从人的视觉能力来看,距离为20—25米时,大多数人能看清别人的表情与心绪,在这个距离上,见面才真正令人感兴趣,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观看他人活动的最大距离为70—100米。广场的形成与围合它的建筑物有直接关系,因而其尺度受到建筑物尺度的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明人在空间中倾向于寻找可依靠的边界,即“边界效应”。环境通过物质形式向人提供传达环境意义的线索,因此,在空间边沿的设计中,应丰富其类型,提高人们选择的可能性,从而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结语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广场是城市的客厅,是城市特色形成及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文化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体现了广场的空间品质特征。城市文化广场,具有娱乐休闲功能,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空间和环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3]蔡永洁著.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唐奕.论文化广场设计[j].中外建筑.

[6](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