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广场文化论文

广场文化论文

时间:2022-03-13 15:49: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广场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广场文化论文

第1篇

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一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

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2.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2.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Pleet河上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3.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小孩的钓鱼杆上,钓到一只鞋等等,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给环境注入生活气息。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②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3.3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丰富空间体系。

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著名的罗马市政广场改建,米开朗琪罗成功地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的空间秩序,并成功地设计了地面铺装,强调轴线与位于地面的椭园形图案中心的铜像雕塑,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谐调地进行组合,构成了卓越的城市空间,给人强烈的空间感染力,成为罗马的心脏与象征。

城市广场轴线手法的合理运用,亦可以通过轴线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得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2篇

1.广场文化群众基础广泛。在高楼密集的城市生活中,广场不仅是民众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而且也是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的主要场所,而此场所文化的形成是以民众广泛的参与为基础的。在广场文化活动过程中,民众年龄结构复杂、职业工种不一,在城市精心设置的公共空间里,开展社会交往与接受教育的厂泛性影响是其他文化活动无法比拟的。在广场文化活动中,由于不存在年龄、身份、地位的差别,民众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广场的文化活动中。正是民众的广泛参与才使广场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2.广场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广场文化主要以民众自主参与为基础,通常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展现出来。诸如大型的广场文化活动周、广场卡拉0K大赛、广场舞蹈大赛、广场绘画表演;中小型广场秧歌、广场舞会、广场游艺等,形式多样,不拘一格。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水平的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民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广场文化以灵活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使之雅俗共享,兼容并蓄。

3.广场文化承载教育。广场文化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将隐性文化与显性文化交叉贯通在文化娱乐活动中,甄别优劣、继承传统、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如北京人民广场举行隆重庄严的升旗仪式,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外也在特定的节日在广场举办各类宣传咨询,如无烟日、环境日、节能日等等,相关部门进行组织宣传,有助于对民众知识的普及。

4.广场文化依托节庆。广场文化常常伴随着传统与现代的重大节日,以国家、地方的庆典为依托,并根据本地区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来呈现,极大地展示了不同节日的文化特质。每逢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在广场上都会举办大型的文化汇演、文艺活动等民众喜爱的文化活动。特别是近年来国学逐渐被重视,纪念伟大古人的文化活动也在广场上兴盛起来,如孔子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人们更多地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

5.广场文化突出审美。广场文化将过去只能在艺术殿堂才能观看到的高雅文化变得更加贴近民众生活。由于广场文化面对的群体与文化都是开放的,广场上开展各种文艺、体育等活动,如广场交响乐、专业团体的文艺晚会等,通过走进民众,走向广场,使得具有较强的审美性的高雅文化“向下”传播。而广场文化的审美性通过这种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了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审美水平的提升。

二、广场文化施与成人教育的影响作用

(一)对成人教育对象的熏陶作用

文化是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而文化活动是将文化从理论层面推向实践层面的关键步骤。通过对人文化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使接受教育的民众在对文化的学习和领悟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陶冶自身性情、提高人格魅力。广场文化是大众文化的集中反映,不管是大众文化的内容还是特征都能在广场文化上得到具体的呈现。广场通常以开放的姿态包容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层对文艺生活热爱的民众。随着快节奏生活的开启,在广场文化活动中,每天都能接收到来自各方面的文化信息,这种文化逐渐满足民众心理与情感上不同的需求,通过广场文化最后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广场文化为城市文化、地域文化、社区文化提供滋生的土壤,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与推广,正是通过对文化氛围的创设,广场文化不断开展有利于民众的健康活动。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使受教育的民众置身于广场创设的特定文化情境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民众在参与过程中自然地接受情感的熏陶。

(二)对成人教育内容的补充作用

文化在历史长河每个时期都具有自身的特点,而广义的教育可以看作民众把自己作为社会存在不断去学习新的文化知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的一个过程。广场文化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应运而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通常包括文化与审美意味的艺术性活动、民间艺术展示、广场舞、广场音乐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同时,广场文化也可以囊括法制教育宣传、消防知识宣传、消费者维权宣传等宣传活动的开展。广场文化从审美教育和宣传教育两个方面补充了成人教育的内容,民众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对广场文化的遵从。广场文化在对成人教育的内容不断补充的过程中,成人教育的内容也无形地对广场文化进行了扩展。纵观历史,人类由于生存与延续的需要,产生了遵从文化的教育。相反,文化又为教育提供必要的教育内容。广场文化亦然如此,民众在接受其过程中,它也为民众提供相应的教育内容。

(三)对成人教育形式的创新作用

成人教育形式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依托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远程网络学校、函授学校等,其统称“学校教育”。另一种是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的各个系统,包括文化系统、娱乐系统、旅游系统、企业组织等,其因形式多样被称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通常是教育目的明确、教育内容固定、教育标准量化,其为一种制度化、正式的教育形式。而社会教育的教育目的广泛、教育内容多样,被认为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在此过程当中,广场文化正以一种城市广场为载体,文化传播为主流的文化现象对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广场文化通过新型的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民众从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其效果往往超过枯燥无味的制度化教育形式。在我国学习型社会构建的过程中,成人教育必须将制度化的教育形式与非制度化的教育形式相结合。广场文化契合了当下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成人教育开辟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有效的发展之路。

(四)对成人教育发展的激励作用

文化对社会准则、规范、行为方式等有着一套完整的价值系统,而正确的文化才能真正代表历史发展前进的轨迹,对社会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场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念,通常以对民众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感情生活产生影响的高层文化理念而存在,促使民众更加积极和创造性地生活。从民众参与广场文化的实际情况表明,这一文化理念与成人教育关系十分密切,是推动成人教育发展的动力所在。在民众参与到广场文化的过程当中,其实就是个体持续不断地社会化,通过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激励民众不断接受来自文化的冲击,这个潜在的过程就是一种教育。由于广场文化背后也蕴涵着一种有利与不利的价值判断,有利的方面激励民众投入到广场开展的文化活动中,而不利的方面随着主流社会价值观念的规范而被淘汰。广场文化导入的正确价值观念、社会期待以及高度文化自觉激励着成人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三、成人教育促进广场文化的发展

(一)有助于广场文化的传承

广场文化作为城市建设中新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社会背景下,通过客体存在的广场和主体发展的文化相结合,其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在广场这种载体中运动的过程。而广场文化常常以抽象的形态存在,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成人,不仅担负着对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要兼备将抽象的文化形态转化为自身经验、观念、知识的能力。广场文化正是通过人对文化不断转化才使其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传承。但是,广场文化的传承不仅局限在此,它需要为其他更多的民众所学习、所掌握、所运用。而成人教育能够实现这种文化传承的过程,广场文化自身并不能将抽象的文化形态转化为具体可认知的符号,要将其变成具有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文化就必须借助成人教育这种手段。成人教育可以将广场文化的设计理念,如人文雕塑、广场形状、花卉种植等外在的文化现象以及广场上的各种文艺活动,通过文字教材的形式呈现给民众,帮助民众更好地了解不同广场所蕴含的不同文化特质。

(二)有助于广场文化的扩散

广场文化是城市生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物,通常以不同的文艺活动、图片展示、教育宣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着城市文化的传播、地方文化的传承、社区文化的扩展。如,每逢节日的大型文艺汇演、民众自发的广场舞、教育性的宣传讲演等。虽然形式不一,但其目的都是围绕广场文化展开,始终保持提升民众精神文明的宗旨。但是广场文化主要以当地广场为载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类不同广场文化之间的传播与扩展。而成人教育以其教育方式多样能够促进广场文化的扩散。特别是现在微课、慕课、远程网络教育在成人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借助移动设备,视听装置将广场上不同的文艺活动做成相应的视频,通过互联网让其他民众也能观摩与学习。成人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将广场文化推向社会,促使不同的广场文化在民众中得到交流与学习,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广场文化的内涵。

(三)有助于广场文化的协调

广场文化就像社会文化的大熔炉,包括丰富多样的客体文化与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主要指城市生活环境中的城市文化、地域文化、社区文化等;而主体文化常指以参与广场文化的民众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而体现出来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由于其社会阶层、年龄、职业都不尽相同,在广场文化活动当中也会带入自身的文化观念。成人教育能够促使不同客体文化状态下不同成人群体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消除文化隔阂,形成一定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取向。正是广场文化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性,需要运用成人教育的手段对其进行调节,特别是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外来农民进入城市需求生存空间的人数越来越多,其也成为广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体,但是强烈的乡土观念与城市本身的文化常常发生激烈的碰撞,成人教育通过开设适合农民群体的城市文化教育,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广场的主流文化,同时也丰富他们闲暇时间,提升社会的稳定性。

(四)有助于广场文化的创新

第3篇

关键词:公共空间,品质,区域,场所

 

1[城市公共空间及其意义]

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大系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承载城市活动,执行城市功能,体现城市形象,反映城市问题等。对居民而言,它是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根据居民的生活需求,在其中进行各类活动。论文大全。城市公共空间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可以享受城市生活、体认城市风情,领略城市魅力;对城市而言,它是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之处,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窗口”、常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它为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活力、体现城市特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文大全。也是最能为城市带来活力的空间;对于社会而言,作为重要介质,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增加社会不同人群的交流,人际交往,人们可以在其中寻找归属、共享其中,甚至还能缓解一定的社会矛盾等。总之,无论对城市居民、对社会还是对城市本身,城市公共空间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探索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2.1支持使用活动

2.1.1生理适应性

包括影响人的生理舒适度的各方面因素,如是否安全隐患、休憩空间的设置、步行空间的舒适程度及无障碍交通系统等。其中除了像休憩空间的安排应使人有当观众的体验而非演员受人关注,适当的遮阴和私密度这些设计者容易关注到得点外,像花坛边缘的锐利度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这样的细节问题也关乎空间的品质。论文大全。

2.1.2自然度

人们天生的自然属性对公共空间中的自然化程度也就有了相应的要求。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微气候:阳光、气温、眩光、风;绿化量、植物种类与构成;空地率;山、水等自然特质可亲进度。

一个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就应协调好不同时节人对阳光、风、植物的需求,掌握好度,让人易于与自然亲密接触,如植物周围不设置隔离物如栅栏、栏杆,甚至有小道穿插地面花阵其间。水池可以亲手触碰和近距离接触,前提是安全。

2.1.3可使用性

它包括地形条件、活动表地面积、活动场地布局合理性、有顶活动场地面积、坐憩设施及布置、服务设施及布置、安全使用便捷度等方面。

活动场地的布局是功能分区的结果。这些不同的活动场地都有一定的边界,如绿化、铺装。为使用者提供不同的坐憩设施以选择,方向也是可选择的。尽量让使用者体验当观众的感觉。

2.1.4尺度

开敞的最宜人尺度为24m,而可看清物体的最远距离为70~100m。

2.1.5可达性与定向

2.1.5.1服务半径

一个广场的最大服务半径为600米,即7.5分钟公共空间网络的步行距离。

2.1.5.2交通组织

在公共空间中不仅要有效组织人得流线也要注意安排周边停车。

2.1.5.3指向与标识

设置各种指向是必要的,如停车场的标志。也有具有警告性的标识。使空间更系统化和科学化。

2.1.6公共艺术

比如文化小品、活动节目,它们赋予公共空间特色和魅力。

2.1.7其他

还有一些因素也影响着公共空间的品质如地面铺装颜色、质地、亚空间划分。

2.2形象认知

公共空间现状周边重要建筑层数、高度、分布情况都影响着其品质.

以广场空间为例,贝聿铭曾经说过“古城规划如北京之类,应该由城中心逐渐向外围扩展,中心建筑高度最低,有利于与老建筑协调,延续城市的文脉,再向外一圈,建筑限高可以放宽一点,再向外就可以再高。”

还有另外一些具体的因素如下.

2.2.1整体性:轴线

轴线有将各空间要素统一并等级化和有序布局的作用,而重要的大型建筑或其它场所往往盘踞端头之处,统领全局。

2.2.2图底关系

对象空间在区域图底关系中的地位和形象是否与之和谐、合适不仅影响其本身更影响着整个区域甚至城市的空间结构。

2.2.3远视点

包括视觉通畅性、显示性、视觉污染。

2.2.4近视点:比例、尺度

根据有关视线分析的理论和经验,人的观察视角在18度至45度时较为舒适,超过这个范围,人们需要仰视或者俯视,不能达到舒适的效果。而在45度内可以看清细节,27度内可看整体,18度内则看群体,在远就只能看轮廓了。

2.2.5序列景观

人们在一个公共空间中连续活动时,整个过程往往应涵盖所有景观,并且铺陈、开端、过程、、结尾、延续在其间娓娓道来。而且有收有放,为需要突出的主体景观也提供了多个视点和角度。

2.2.6界面轮廓线

界面轮廓线应有层次和变化,突出重要的建筑或场所。

2.2.7建筑临街界面连续性

界面的连续性会使人们在公共空间中感受更多的归属感。

2.2.8界面建筑协调

2.2.8.1立面

界面的立面设计中以顶部、中部、底部为主而底部则是重点。11米高度以下的视觉影响最大。针对不同的场所精神所赋予公共空间的主题应有相和谐的立面设计。

2.2.8.2色彩

色彩给予空间多样的心理感受,比如红色热情浓烈、蓝色冷静大方,黑色沉稳神秘等,但总体始终应做到协调。

2.3文化内涵

2.3.1空间整体风格:性质、格调

从轴线、建筑形式、地标性建筑等方面都烘托出天府广场区域作为成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地位。特别是与天安门广场相似的科技馆、广场、人南路三者的空间秩序,使省科技馆和像的气势更显磅礴庄严。

2.3.2文化环境

一个高品质的公共空间不仅反映当代文化环境,物质的如时尚,精神的如演唱会;更反映历史。

2.3.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如果对象公共空间中存在历史文化遗产就该使两者互生共存,而不要使高墙和周边杂乱的建筑影响历史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光彩。

2.4运行保障与管理维护

2.4.1正常使用保持

安排人员巡逻,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值勤人员应对人们的询问。

2.4.2绿化维护水平

定期对绿化、花卉修枝整形、施肥配植等,并适当设置维护标示。

2.4.3环境卫生保持

公共空间的整洁干净对整个城市的健康形象是很重要的。

3[结束语]

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即重质也重量。从公共空间的属性来看,支持活动是人们建设公共空间的出发点和归属。在使用公共空间的活动中,才产生心理环境、场所意义,并总结出经验、归纳为知识以使下一次的建设能更完善。建设、使用、再建设如此循环往复,形成文化上的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金俊《理想景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城市规划资料集第5分册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4篇

关键词:城市、城市公共空间、文化。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影响的因素,是城市文化观念的自然延伸。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显性文化形态如人的行为、建筑物、空间构成方式、环境雕塑、环境小品设施、乡土植物等,体现着这种文化的渗透,也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这些要素的存在,不单具有使用价值或审美价值,同时对城市文脉的延续、景观的多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居民更具安全感、归属感,促进人们丰富的交流以及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 城市的文化性体现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由于每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便归属于不同的地域民族,有了不同的文化。从社会价值意义讲,它是人们得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又是每个社会成员成长发展、汲取营养的根。"文化"最根本、最深刻的涵义是"人化",一切"文化"的含义都是从这个根本涵义发展、引申而来的,也就是"人性化"本质就是尊重他们的"文化"。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必然产物,相对于人类的其它文化成果而言,城市永远没有最终的完成体,它始终处于不断地交替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城市以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是人类属性的产物,是根植于人类一定时期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习惯及意识形态等文化土壤之上的,同时又是特定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文明人类的生息地。城市是人类文化的大"容器"。

二 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及其文化性构筑的必要性

人类聚居形成了城市。人之所以要聚居,是因为人的生存既需要依赖于自然,同时作为社会的人又需要人际间的互相依赖。所以,人类聚居的城市中就出现了为人们进行这些活动的公共空间,且依存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差别。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能使人们的种种公共生活行为在其中有效进行,并最大程度地反映城市公共生活的要求。这类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人群聚集性和活动滞留性,强调对全体公众的开放性。由于担负城市的复杂活动和多种功能,它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是城市景观的重要体现。

文化性作为城市最具普遍意义的本质属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灵魂所系。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他的城市理论中说:"城市有包涵各种文化的能力","城市通过它集中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的程度"。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市民们日常生活、社交的场所,应该依托于地域文化的背景,注重文化特色的营造,设计出具有情感归属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色性营造,是在满足空间功能性基础上的必然要求,也是建成环境评价的重要标准。吴良镛老先生曾说:"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界,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此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而这一系列词语都反映出地域文化是创造特色的关键之所在,因而,城市公共空间特色创造的必然性源流之一就是"文化"。

三 从地域文化中挖掘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素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特点,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它独特的文化成就和艺术特色,成为该民族该国家的精神性力量。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研究城市中的历史沿革、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来挖掘出其地域文化内涵,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及技术材料,将其溶入空间设计之中。例如景墙的设计就常以最直接的方式,以名人典故为主题,进行浮雕创作,在分割空间或形成景观节点的同时也突显了文化特色,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传递功能。

发挥历史遗迹的旅游价值,形成遗址公园、遗址广场也是营造良好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措施。例如,南京汉中门广场就是典型的历史遗迹上现代城市广场,该广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城门。该城门始建于南唐,为南京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城门。这里历史文化氛围浓重,是六朝古都南京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一个缩影。整个广场设计突出以石城门为核心,整体规划,使古城堡与新建广场构成统一的基调。广场上绿地和铺装图案采用了方格的形式,隐喻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方格网布局模式。在这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能量得到了充分释放,人们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情感延续和浓郁的人文氛围。这对于保护传统城市空间与传统遗址、改善城市环境、突显个性与特色起到重要的作用,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城市公共空间。

文化符号是记录、保存、传递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民族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内的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符号,它积淀着民族文化思想、观念和情感,是民族心理结构和审美情趣的外在形式体现。例如,灯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具有吉祥、幸福、生意红火等意义所指;凤凰作为文化符号,象征着美好的期许、自由和吉利等等。利用文化符号形成景观节点、烘托文化氛围也是我们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如南京夫子庙入口就以错落的"马头墙"为元素进行景观小品的创作;而竹子也为多种公共空间所常用,以寓意在繁杂的城市中为人们提供一个幽静、淡雅的休息环境。不仅如此,通过文化符号引出的城市记忆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如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埃及金字塔、北京的故宫、南京的中山陵、杭州的西湖、苏州的传统园林、上海的东方明珠、广州的三羊雕塑等,这些城市"记忆"成为一种历史的象征,既是城市的文化象征,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标识,并以"城市文化资本"形式存在与发展着。

作为一个人格化的城市,城市人的行为文化,城市市民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风范也具有"文化"属性,城市群体的教育程度越高,城市公共空间就更具有文化凝聚力。文化活动多样性是空间活力的源泉,产生出富有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也只有这样的空间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人们的交流。例如西安大雁塔广场上举行的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唱秦腔,吹糖人,剪纸艺术,捏泥人,剪纸,凤翔泥塑等等)就深受市民的喜爱,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这些活动也充分的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民俗文化。"文化"与其它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元素比较,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属性。世界上所有城市形象良好、城市文化活力强的城市,无不具有体现特定文化构成关系的良好城市公共空间。因而,根据空间场所的主题设定,组织市民在其中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反映城市文化特征和文脉的有效途径。努力继承、挖掘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反映传统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人性,也就具有了多姿多彩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四 正确对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文化的关系,反对设计决定论

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设计的行为受文化约束,设计的结果是文化的反映。城市空间设计和文化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地域特色为设计的进行提供了背景,突出地域特色,已成为不同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首要任务。设计行为的第一步就是了解社会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包括城市历史、特色资源、风俗习惯、功能需求等等,有了这些文化信息,设计才可以进行下去。并且,设计师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某个社会背景下的人,其理念、行为方式都来自于那个特定时代的文化,因而设计的结果是反映本时代的文化的。

设计影响或创造了时代文化的一部分,设计推动文化发展。经设计的公共空间场所(环境设计的结果)经过社会变迁、历史沉淀而成为难以泯灭的稳定的、深层的无形的东西,成为历史的、稳定的生存方式,融入到文化中去,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设计者的前瞻性和创造性也决定了他们是时代的先锋和文化的推动者。

虽然,公共空间设计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设计作为一种文化行为,它的结果也确实推动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设计凌驾于其他人类活动之上,文化是不能被设计的。我们作为设计师,也不能认为自己就是"文化的设计者",而陷入泛设计论的论调中。从哲学层面来看,由于文化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而设计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所以,虽然设计活动是一种与文化相关的活动,但是设计不是文化的最终来源,文化不是设计出来的。文化也不是个体行为,是群体概念,必须具有群体的社会认同性,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类成果。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只是让更多的文化积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显性体现,让城市文脉在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延续。

作为设计工作者,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设计能够反映文化,能够作为一种结果,影响时代文化,但是不能通过设计被刻意制作出来。搞清楚了这两者的关系,有利于尊重传统文化,建立起设计的人文观,有利于摆正自己的位置,本着一种谦虚的历史态度,深入地研究和体验我们人类所创造下来的宝贵文化,包括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各种亚文化,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让它正确、准确地体现在我们的设计中。当然,跟其他所有行业的人们一样,我们今天所做的设计作为一种客观结果,经过若干年甚至若千年代以后,也许会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做负责的工业设计师,尊重文化多样性,并积极推动文化进步。

五 结语

在我国传统文化、民俗习惯中,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街道,文化活动表现为庙会,集市等。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广场等多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己深入人心,并与我国传统的地域、民俗文化有了良好的结合。为大多数人服务,以人为本,根据市民的行为心理要求,设计出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的城市公共空间是环境景观设计工作人员的任务,也是市民的期待,也只有这种充满市民化、地方感的有机空间才真正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对人的尊重,也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许越琦,再论"设计文化",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第5篇

关键词: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评价;综合交通枢纽;类别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02603

1引言

前苏联K. IO斯卡洛夫曾提及:“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统一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路网相邻路径的运输特点,是由若干(其中包括不少于两种干线运输)所连接的固定设备(构筑物)和活动设备(包括运载工具、装卸机械等)组成的一个整体,共同完成着货物及旅客运输的中转与地方作业”[1]。综合交通枢纽(Integrated-Transport-Hub,ITH)建设一般都有效结合了地铁站、机场、公路长途客运站或者城市轨道站点的建设,并已建成了一批具有不同类型、风格及特点的枢纽[2]。

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出入城市的重要门户,不仅讲述着城市的历史与文明,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以及城市活动聚集的重要场所[3]。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是环境景观原理在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的运用。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科技先进,人们开始强调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生态和美化塑造。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综合交通枢纽的系统规划和建设问题。环境景观设施在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4]。由于我国学者对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研究起步较晚,时间短,尚未完成详实的理论体系,研究信息比较有限。

本文首先通过介绍综合交通枢纽的4个主要类型: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公路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综合交通枢纽、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特征;接着通过介绍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主要类别;第三,分析国内外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项目工程;最后,归纳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研究情况。

2综合交通枢纽的类型

综合交通枢纽按照枢纽主导交通方式可分为4大类: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公路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综合交通枢纽、机场综合交通枢纽[5]。

2.1铁路综合交通枢纽

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是指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中,高速铁路车站功能占主导的一类综合交通枢纽。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无论是在材料的使用上还是整体设计上,铁路车站的机械师们都力求更快捷更智能,同时能够兼顾低碳环保。而在“全球化进程”的背后,地域风格仍旧保持着强大的张力,提醒人们:建筑景观也是文化延续的一种有效形式。

2.2公路综合交通枢纽

公路综合交通枢纽是指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中,汽车站功能占主导的一类综合交通枢纽。在改造基础交通设施时,尊重、保护当地的原生环境,并且将其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而相得益彰,解读城市原有的特色文化。

2.3城市轨道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轨道综合交通枢纽是指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中,城市轨道交通功能占主导的一类综合交通枢纽。在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位于城市布局立体化前沿的地铁站、轻轨站设计对城市形象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同时也是突破传统城市印象的新机遇。

2.4机场综合交通枢纽

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是指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中,机场功能占主导的综合交通枢纽。航空运输已经逐渐成为连接超大城市交通网络的纽带,因而机场建筑在城市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从单一的运输服务发展成复合多功能的大型交通枢纽,同时从城市边缘的交通基础设施逐渐转变为城市核心区域[6]。如许多专家学者对如何利用枢纽带来的大量人流和商机,使枢纽投资回报最大化进行大量有效的尝试[7~10]。

3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类别

环境景观从广义上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自然地域性的综合体现,人文景观是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科学的、历史的、艺术的概括[3]。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主要类别:主入口广场、集中绿地、道路景观和屋顶绿化[2]。主入口广场指机场航站楼主入口处站前广场。集中绿地包括中央绿地、高架桥下绿地、广场绿地和陆侧绿地4部分。道路景观主要指车行道路景观和起降着陆道路景观。屋顶绿化是指和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筑本体相结合的屋顶上绿化景观。广场和绿地的特征在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中,逐渐趋向互补、融合,可能会产生新类别广场绿地的形式。

4国内外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位于城市与近郊边缘地带建立机场综合交通枢纽这一交通基础设施。由于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带来的大量人流,带动商贸的发展,予以配套齐全相应的设施,包括核心商务区、住宅区、物流区和生产服务区。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逐渐由边缘设施逐渐演变为区域核心,并且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的环境景观的塑造为城市地区树立了直观的品牌形象。

4.1慕尼黑机场综合枢纽环境景观

伯托利尼(Bertolini L)比较欧洲国家的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的再开发模式后,指出枢纽区域的景观空间利用率、功能多样性和环境状况是枢纽站地区发展的关键。故在慕尼黑机场中心(Munich Airport Center)(图1)的环境设计中,结合机场及其周围环境自然结构的特点,进一步加强机场的综合安全考虑,在机场现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将增加新绿率,这样人们才能感受到空间和景致上有趣的结合[3]。图1慕尼黑机场4.2广州新白云机场综合枢纽环境景观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2)位于广州市北面,距广州市中心距离约28km,新白云机场的性质为代替现在使用的白云国际机场,成为我国三大门户机场。新机场担负着塑造广州市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域特色风貌的景观形象的任务,向世人展示我国和广州现代化进程、文明进步、时代面貌的窗口[11]。

新机场的环境景观定位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这个主题上,充分尊重自然、依循自然规律,利用“师法自然”的经典设计手法来重塑机场的景观形象。同时,新白云机场景观又是反映地域特色场所精神的场所景观。

图2广州新白云机场特点一:新白云机场环境景观重视整体结构和创意环境,巧妙布局,精心策划“少雕凿而有机”的景观空间布置效果,强调景观与空间环境及建筑本体(航站楼)的和谐统一。特点二:新白云机场景观设计突出广州地域特点,无论是选择乡土树种、适地适树,还是塑造景观小品的形象均流露出特色鲜明的岭南风格。

基于以上特点,可以判断出,基本结论如下:这两个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都非常注重自然生态的平衡、场所精神的营建,以及与周围环境统一,与整体环境一致,其环境景观的风格都延续本土化的民族风。

5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研究情况

中国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的环境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香港和北京、上海、广州4地。近几年中国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发展迅猛,由无到有。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环境景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目前关于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发展时机日趋成熟,但是理论与实践水平还相当欠缺,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书籍、期刊论文及部分硕士论文,而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以及广州新白云机场等项目上,期待有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的展开。

5.1相关的书籍

2007年俞孔坚主编的《景观设计——交通枢纽景观设计》[12]一书,从生态的角度介绍了整体化考虑的基础设施,并有较多的实例分析国内外大型交通枢纽环境景观设计,选择的项目具有新颖性和代表性,都完美地体现了项目所在地的场所精神,并且与其环境的自然属性、社会文化属性较为统一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展示了场所文化。这些文化精神的体现都不是靠简单的符号来实现的,而是从周围空间的横向角度来分析、提炼其蕴含的构图、色彩、肌理等方面的文化与景观元素的内涵,追求与场所的完美统一,甚至提升场所精神。研究工作以定性居多,未涉及定量研究。

2012年凤凰空间编著的《交通枢纽ARCHITECTURE FOR TRANSPORTATION》[6]一书,分别从火车站、地铁站和轻轨站、国际机场、公交车站和缆车站、高速公路和桥梁、码头渡口6方面来介绍国内外经典交通枢纽主体建筑或景观的设计案例,其中很多项目囊括了近几年最新的设计趋势,如:零能耗建筑、低碳等理念以及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并且结合人文实用性和城市的合理规划等。研究工作以理性分析、科学实验居多,感性理解太少。

5.2相关的期刊论文

对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研究如下。

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是机场总体布局与环境相互协调(或者环境美学)的综合体现[13]。

周国宁(2001.2)等调研杭州萧山机场园林广场的时空布局及其特色,正确处理了生态、功能和景观三大造园要素的关系[15]。梁余等(2004.3)、张志强(2007.1)提出机场环境的改变必须同本地区的鸟类分布特点相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以防鸟击事件发生[16,17]。总之,涉及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景观空间布置和绿化环境营造部分,研究以感性认识、主观审美为主;涉及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安全与生态环境建设部分,研究工作则多以理性和实验展开。

段俊峰(2004.1)、司品华、李祥(2010.2)等提出机场环境景观评价的概念,分析了机场环境构成要素,建立了机场环境景观评价体系,并且研究应用层次模糊分析法(F AHP)对机场环境景观的评定[13,18]。 关于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评价的研究主要采用层次模糊分析法(F AHP),将实验数据通过矩阵演算,得出评价结论。这一研究方法过于严谨,缺乏感性直观的评价感受。

5.3硕士论文

程宇光、吴蕙、张哲慧等人的硕士论文中部分涉及了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强调了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重要性在稳步提升[19~21]。

结论:国内对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研究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大致是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定性描述法主要是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美化环境等方面,用语言文字进行阐述与讨论;随着统计学的应用与推广,近几年定量评价法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对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采用的定量化的评价法主要集中在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 AHP)、综合评价指数法等。对于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研究工作最好既有定性、定量,又有感性、理性,多种方式方法相结合。

6结语

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研究工作,理论研究、公路综合交通枢纽居多,其次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再者城市轨道综合交通枢纽,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最少;项目工程,都比较多,项目研究可参考较少;评价研究,多集中于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和公路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另外两者较少。前些年,我国学者对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评价研究多为定性研究;随着统计学的应用与推广,近两年对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研究越来越多地使用理性的定量化评价法。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研究方法正逐步趋于成熟、完善。

参考文献:

[1] 斯卡洛夫.城市交通枢纽的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2] 郝蔚然.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景观环境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3] 马肖.初探城市门户形象的景观塑造[D].西安:长安大学,2009.

[4] 蔺宝钢,吕小辉,何泉编著.环境景观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5] 叶冬青. 国内外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案例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2011:9.

[6] 凤凰空间·上海. 交通枢纽[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7] 刘滨谊,张德顺,刘晖,等.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园林,2013(3):6~10.

[8] 张德顺. 上海辰山植物园营建关键技术及对策[J]. 中国园林,2013(4):95~98.

[9] 胡映东,张昕然.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商业设计研究——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为例[J]. 建筑学报,2009(4):78~82.

[10] 郑德高,张晋庆. 高铁综合交通枢纽商务区规划研究——以上海虹桥枢纽与嘉兴南站地区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11(10):34~38.

[11] 佚名.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景观设计[J].美术学报,2002(2).

[12] 俞孔坚. 景观设计——交通枢纽景观[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13] 段俊峰,洪刚,王金华. 机场环境景观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4(1):66~69.

[14] 刘滨谊,范榕. 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及其机制研究[J]. 中国园林,2013(5):5~10.

[15] 周国宁,骆文坚,吕炎. 杭州萧山机场园林广场环境设计特色[J]. 中国园林,2001(2):14~16.

[16] 张志强,杨道德,胡毛旺,等.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J]. 动物学杂志,2007(1):112~120.

[17] 梁余,张跃文,蔡洪岩.机场生态环境与鸟害[J].吉林林业科技,2004(3):29~31.

[18] 司品华,李祥. 绿地景观设计方案评价与优化研究——以徐州观音机场中心绿地为例[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182~187.

[19] 程宇光. 以交通枢纽改造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整合[D].天津:天津大学,2007.

第6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在建筑设计中时历史文化保护的种洲误区.并就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镶护的内笔进行了才探讨。

要了解城市设计的内涵,就必须关注城市中的生活的人。在城市设计中,人是第披关注的主体.而关注人的思想也显得地位重要。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思想是在千百年发展中提炼、沉淀而形成了城市的文化,而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也深刻地印刻在城市的历史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城市人。因此,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许多城市建设得n益繁荣,城市人口的增加,往往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带来极大的破坏性,这就有必要从认识上加以提高,重点防范。在城市设计仁对历史文化明确予以保护,从法律上给以保证。

一、目前城市设计中对历史文化保护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种是往往在想毁掉先人的东西时,就有人打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历史’的招牌.历史是大家创造的,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枉自独尊,笔者赞成“让每个人都占有历史一页”的提法。据说在英国古城墙要修复,砖川以不用古砖,就是荃于这种邢论的做法之一有的城市任旧城瑞遗址处修的街道广场上还特意标l泪原城墙的位置走向。历史不能像割韭菜,长一茬割一茬。城市建筑更不能几年就拆一茬。

第二种是“保护历史文化妨碍了经济发展”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一方而在破坏历史文化,一方面又在大谈自己城市的历史t往㈣城拆了占建筑.叉到新区搞明清一条衡。这种做洼既破坏了很好的旅游资源,义不能形成新的经济热点。

第三种是旧的建筑不适用,需要改造”的浇法。这一改就是火拆欠建,耐口垒=倘若西安也把城墙拆掉修成环路,其古都风貌及旅游价值就蜚;色不知多少。还有的地方为丁突出自己的城市特点,在任何价值上部搞上地区。民旌历电的特征.以示“文”的延续。侄个城前里应有不同历电时期的建筑及J礼貌,怛绝没必要在每个建筑上看其五干年。只要对历史做了大胆的保护.觥叫毫虻顾忌地作对现代化的追求。这样,殳就自然延续且通畅。

第四种是要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指导全盘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打E千姿百态,文化底蕴备不相同.需要也不同。用一种理论指导垒盘,显然不切际中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传统,亩目套用西方理论,只会牺牲自己的城市特色。作为中国文化代袁的北京城借用功能主义系统的犬拆大建、内外环道路超K度衡使北京传统城『l亍特色几近灭绝,便是前车之鉴。然而中国的现代城市设计教育思想,方法义一直在承袭两方的城市设计体系,无法摆脱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当然惜鉴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十如何往借鉴、套用中研究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对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适应性.逐步建构适应自己城市的地域特点.地方风貌、文化韵味、经济规律,叉具备时代印记的1脏动性城市理论,是当夸亟待解决的课题。

还有,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仕佧忽略对古树名未的保护,为J逛筑可以任意砍伐树是J玎史的活的见旺.是无法仿造假造的文物,难道不应该更加霞视吗?城市既是经济社会疑腱的载体,义是历电文化的象征。这足任何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者都不应该忘记或瞳师的两方。

二,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保护设计的主要内容

历史文化的像·盐叶是城市设讣的重要内容.其魅力不仅在下它具有很高的艺术,反映…当地的地方特色与风格.而且它具有寓的文化内汹.能充分反映时代的延续性将历电史化占迹和城市设计结合起来.组成几文、{l:会景观的结台俸,是一郝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很强的活生生的教材历史文化的保护,苒内容包括:侏护对象的确定,保护方法、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

其一,保护对象应该是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历史遗迹和风嚣名胜包括:园家。省,市、县各级文物削I】已定的历史文物和名畦点。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业已榻毁怛具有蘑修,重建价值的文物古迹等但在城市改建中,有时会对古旧建筑是否是历史文物占迹是否保留等问题提m质疑。我们可以参考英国公民信托社”提出的5条标准:是一件艺术品,能丰富环境t是某一特殊建筑风格或某-N期的迎匀[=代表,在社会I二【有定的历史地位与重大事件或甫要人物在历也l:有联系。能使周围环境具有一种时间上的延续感。

其二.历史文化的保护方法是根据各保护对象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业来确定其保存,发展利用的办法。为此,血首先弄清各保护计象的历史年代,文化等绒、性质特点,功能内客.容量。交通条件窄0I特征与经济利用价值等,井尽量从社会、文化、经济,精神、习浴以及心里情感上去完蒋和发程。保护的一般方法有保养维修、改造等几种,通过保持和恢复文物古迹的本来面貌,来示明当时的历史陈迹。

对古建筑加以改造,使其外形不变,而内部更添现代化的设备和装修,以充实它们的使用价值,使其得以新生。

通过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达到保护的目的。如日本横滨步行道公园设计中,设计者认识到由于横滨经济的发展,随之也产生了大城市所具有的一系列弊病,如“绿”在消失,“水”被疏远,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造成城市中自然的匮乏。因之在整个设计中构思了3个相关联的主题段,来追念与城市文脉有关的历史。设计者创造了:绿化步道——这里绿树葱郁,鸟语花香,一派自然景象,成为人工环境中的一块绿洲;“水”的广场——运用喷泉、瀑布、跌水、滚水和漩涡等水的表现来赋予广场自然的气息,使人摆脱城市的喧闹,获得了片刻的宁静;“石”的广场一是供纪念、演出等集体活动使用的露天广场,并制作了几十种有历史性代表的图样方案制作的陶块,铺砌在步道或嵌于指示牌上,给长者以历史的回忆,给少者以乡土的教育,给客人介绍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而留下特殊的印象。

划定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范围,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所处的历史环境,同时,还考虑满足景观的观赏要求,完善原计划的意境,保护古建筑的历史格局和景观,提高其环境质量。

其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常根据不同保护对象的需要,划分为严格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和视线走廊区,现分述如下:

严格控制区:指文物古迹自身占有的地域。在此区内严格保护文物古迹及环境的历史原貌。一般除维修外不得有任意拆迁和改造,更不能新建。

第7篇

关键词:城市;文化;空间;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现代的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中,将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融入广场设计中,为广场空间增添文化内涵,提升绿地品位,在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案例值得借鉴和参考。

素有“塞外江南”、“中国雪城”之称的牡丹江市,其独特的火山地质、少数民族风情、冰雪特色及红色旅游文化在此汇聚交融,形成了牡丹江特殊的人文历史底蕴。市域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古迹遗址、英雄纪念馆等留下了各个时期的文化及历史印记,如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八女投江雕塑群、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的镜泊湖游览区、少数民族风情村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景区景点相继诞生,但除八女投江雕塑群及少数民族风情街外,其他人文景观大多位于市区以外,这对于游客第一时间阅读牡丹江的历史文化将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随着牡丹江市对于城市绿化环境的进一步重视,在市区拟兴建多处公共绿地,笔者有幸参与牡丹江市绿地系统规划及火山文化广场的景观设计任务,现以火山文化广场为例,就休闲空间如何体现城市文化特色一题做以下探讨和尝试。

景观主题的确立

火山文化广场占地面积约66000㎡,紧邻301国道,为哈尔滨市进入牡丹江市区的门户地带,周边高校林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通过规划层面的分析定位以及对当地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提炼,本次景观设计提出了“弘扬火山文化,展现丹江风采”的设计理念。火山文化理念的融入,不仅奠定了广场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成为牡丹江市区展示火山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市区公园绿地的主题内容。

功能空间的划分

基地中央现状一条弧形小路将广场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半部分为现状明珠广场,临路一侧建成了约2500㎡的硬铺广场,上面设立明珠灯塔,硬铺广场北侧为林荫休闲区,植物长势良好,但铺装小路缺乏维护管理,破损严重;西半现状主要为荒地和农田。

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和场地特征,设计中将广场划分为四大功能空间,分别为“门户形象空间、火山游园空间、改造明珠广场空间和林荫漫步空间。

(1)门户形象空间:由于场地内明珠广场现已建成,为保持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在设计中首先对场地内各景观要素进行梳理和整合。沿301国道一侧设置自由式临街人行步道,将硬质铺装与绿化进行结合,同时将广场最东端现有绿化进行改造,形成漩涡状的模纹种植池,成为整个广场的起笔之作。

火山文化中心广场整体的设计构思及平面布局以火山喷发后在地球表面形成的特殊地质地貌作为设计的灵感源泉。由于301国道在此段地势西高东低,在设计中,结合现有高差将广场设计成内旋式的处理方式,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同时也巧妙的解决了广场的东西高差问题。

广场设计的八块整形坡起的模纹绿化种植池呈环形、阶梯状排开,形似火山喷发后遗留在大地上的系列火山口,开敞大气,弧形模纹的东端设置广场LOGO标识墙,同时也成为弧形种植池的收尾。

中间环形区域为观览休闲带,同时也为大型集会活动提供场地,从西至东逐渐下沉的景观台阶配合景石、种植池、景观矮墙等,丰富空间的同时,也可兼座椅功能,集功能性和景观性于一体,休闲带与北侧休闲游园相交处设置卵石池,上面自然放置火山石块,成为本休闲带的点缀性景观。

广场的中心区也是全园视觉焦点的位置,设置叠水石景,水景石呈盘旋而下之势,水沿石阶流淌,体现火山文化;中心景观

弧形景墙虚实相间,实墙部分以浮雕形式展现火山喷发、岩浆流淌的场景,气势恢弘大气,虚处则成为景门,连接内外交通,外部借助绿地划分空间,同时也巧妙的解决了广场内外的高差问题。

(2)改造明珠广场空间:由于明珠广场新建成不久,因此在设计中保留这一广场空间,在此基础上,通过局部景观元素的融入,使得广场与周边环境能取得协调统一。原有广场硬质铺装过多,显得空旷单调,在其入口、中心灯塔及四周增加模纹种植池,丰富广场空间层次,打破大面积铺装及雕塑带来的僵硬感,使其能与新建广场遥相呼应,同时树荫的形成及林荫座椅的增设,也为游人提供了可停留的空间。

(3)休闲游园空间:根据空间特征,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特色火山游园区——利用大地景观的处理手法,在设计中采用大面积的草坪或地被作为基底背景,运用螺旋形盘山休闲小径将视线引至游园的中心景观,既雾喷景石区,用艺术、生态的设计手法展现火山文化特征,形成本广场游园设计中的亮点区域。

漫步读书游园区——本区是连接各个空间的纽带,以自由的流线形式艺术的再现了火山喷发时岩浆流淌的状态。由于本区对外连接牡丹江医学院,因此构思在火山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校园文化,一个个自由布置的景观绿丘配合座椅、展现校园文化的系列小雕塑等,反映场地文化的同时,也为学生晨读、思考、交流提供理想的室外空间。

林荫休闲游园区——原明珠广场背景绿化植物长势良好,树冠茂盛,是天然的森林氧吧,本区利用场地这一绿化优势,更换原有铺装小路面层,梳理局部不合理的道路线形,为居民散步、晨练、私密聊天提供幽静的场所。

景观元素的生态体现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火山文化广场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城市的生态保护和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只在景观重点区域打造集中水景,且考虑到牡丹江冬季寒冷,水景的维护费用较高,因此在水景营造时将其设计为浅池,上置卵石及自然块石,有水时体现灵动之美,无水时则是旱溪的表达方式,块石又可供游人做短暂休憩之用。

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铺装面积,在保护和利用现有植物资源的同时,注重表现本土特色,保留现状生长良好的树木,考虑到后期人工养护费用,在植物选种方面,多采用观赏性好、抗性耐性均较强的品种。云杉为牡丹江的市树,旱柳、新疆杨、樟子松、山杏等在牡丹江长势良好,又能代表地域特色,因此把以上树种作为广场设计的基调树种,配合花灌木、地被等形成较好的绿化景观效果。

总之,火山文化广场对以当地文化特色为主题,营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做了一些尝试,为当地市民提供一处理想休闲空间的同时,也为牡丹江市树立了新的门户形象。同时,这种多层次的复合空间和植物群落,也营造出了一处体现现代城市广场新景观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杨鹏飞.从城市文化视角探讨广场设计中的文化问题.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2009

第8篇

【关键词】广场舞 群众艺术 社会效应 文化建设

绪论

近年来,广场舞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大众艺术活动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广场舞进行深入地研究,进一步发掘广场舞的艺术价值、社会功能,提高广场舞的艺术水平和社会效益,以促进群众艺术活动的开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论文对广场舞活动的发展的情况进行解析,指出现阶段群众广场舞活动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广场舞活动未来的发展策略。

一、大型群众艺术活动,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推动地方文化建设

1.1深受大众欢迎的大型艺术活动

广场舞发源于民间,它具有大众自娱自乐的性质,它是大众自发的娱乐型舞蹈,同时也是最为广泛的大众艺术活动。广场舞不受场地、舞台、灯光、音乐、表演者年龄、性别诸方面的限制,舞蹈者无须经过特别的训练,只要跟随着领舞者就可以轻松地随着音乐的拍节起舞。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个大型广场有上千人的舞蹈队伍,人们载歌载舞讴歌美好的生活。广场舞的娱乐性强,影响大,深受大众的欢迎。“随着国家越来越关注文化建设,广场舞渐渐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广场舞开展的如火如荼,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是对他繁荣的诠释。”

东莞市是广场舞活动开展比较早的地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广场舞活动。虎门镇共有妇女健身舞蹈队伍103支,队员年龄最小的只有5岁,年龄大的已经达到80岁高龄,这些由农村妇女组成的舞蹈队,在辅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常年坚持开展广场舞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广场舞活动满足了当地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推进了本土的文化建设。

1.2集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群众艺术活动

广场舞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欢迎,就是因为广场舞不仅有娱乐性,同时还有健身的功能。广场舞与其他小众类的艺术品种截然不同,它不需要经过特殊的训练,也不需要特别地记忆和学习,只要随着领舞者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翩翩起舞。广场舞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将舞蹈的欢乐带个每个舞蹈者,让大众在娱乐中锻炼身体,这也是广场舞能够吸引大批爱好者的重要原因。“广场舞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青睐,从小学生、青少年到中老年,都积极加入这一健身热潮,其对社会文化发展、公民道德建设及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1.3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简洁明快的舞蹈语言

广场舞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舞蹈语言,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民族的舞蹈和音乐给予广场舞以丰富的艺术营养。一些广场舞就直接取材于民族舞蹈,带有民族舞蹈的特点。为了方便大众学习,广场舞大都采用简洁明快舞蹈语言,没有任何难度,简单易学,无论跳舞者的年纪多大都可以很快就掌握舞蹈要领。

二、广场舞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1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

广场舞之所以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是因为它带给人们以愉悦,舞蹈者在广场上载歌载舞心情十分愉悦,在舞蹈中得到一种前所未有艺术体验,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舞蹈提高了人们的身体素质,让人们更加健康,为社会增加了正能量,消除了社会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让人们的精神更加蓬勃向上。在东莞虎门由于群众艺术活动开展的好,居民广泛参加广场舞活动,当地风气正,人心齐,经济发达,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发展。

2.2广场舞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广场舞是一种大型娱乐活动,舞蹈者需要统一的服装,全国有上亿的人参加广场舞活动,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广场舞不仅是一种文娱活动,它同时还具有对外宣传的功能。虎门的一些企业看到广场舞的广告效应,就通过广场舞者的服装宣传企业的产品,扩大产品的销售。

三、广场舞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广场舞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的瓶颈,如缺乏规范化管理,缺乏资金投入。有的广场设在居民区内,广场舞的音响音量过大容易引起周边居民的不满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广场舞的发展。有学者提出“要让广场舞真正反映人民的精神面貌,体现人民的精气神,就要围绕当地特色,创作和编排能够弘扬本土化特点的舞蹈节目,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地方性文化特色,传播本土文化。”但是要编排具有本土化的舞蹈节目,在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都很难做到。特别是为了提高广场舞的演出水平需要举办一些大型的舞蹈比赛,常常会受到资金方面的制约。

四、广场舞未来发展的思考和策略

4.1在地方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广场舞要得到进一步地发展,就需要做全面的规划,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要将广场舞活动纳入到文化建设的纲要中,有条不紊进行指导和管理,应该在地方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

4.2强化基层组织 建章建制

广场舞要提高就必须强化舞蹈协会的基层组织,建章建制,加强对舞蹈队的组织工作,让舞蹈队的骨干加入舞蹈协会,并对其进行培训,形成层层网络结构,以便于领导。

4.3增加投入

广场舞是属于本地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要根据广场舞群众活动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增加资金投入,促进广场舞活动良性发展。

4.4组织大型竞赛活动,推出优秀作品

每年由地方文化部门和舞蹈协会共同组织大型广场舞大赛活动,推出优秀的舞蹈作品,奖励优秀舞蹈工作者,形成争先创优的大好局面,形成本地区比学赶帮超的大好局面,优化广场舞活动。

终上所述,广场舞处于一个发展的上升期,群众对跳广场舞的热情高涨,文艺工作者对辅导群众跳广场舞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是广场舞还应该有所突破,应该纳入到政府主导的文化建设工程中,进一步地完善,使其更加规范化。

【参考文献】

[1]窦彦丽,窦彦雪,广场舞文化溯源与发展瓶颈,四川体育科学,2013-04-15

[2]刘成骥,活跃的群众文化――解析广场舞对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影响,神州,2012年14期

第9篇

关键词:唐山市;公共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urvey tangsha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dvances the tangsha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path and strategy.

Keywords: tangshan; The public culture;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中图分类号:D631.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唐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

唐山市不断加大文化事业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一些文化场馆已经成为文化工程的样板、人文景观的亮点、吸引游人的“磁场”。

改扩建后的唐山博物馆占地面积73.5亩,建筑面积24451平方米,展陈面积约12000平方米,对唐山市历史进行了系统展示,同时还设立了“冀东三枝花”、“馆藏书画、雕塑艺术品”专题馆,兼有动态临时展厅、儿童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成为唐山市集收藏、研究、宣传、教育、展览及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唐山文化广场(包括唐山市图书馆新馆、唐山市群艺馆新馆、唐山大剧院、唐山书画院等)、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等大型文化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开滦矿山博物馆建成并已正式对外开放。各县(市)区相继投资大笔资金维修建设了剧团、图书馆、艺术馆、文管所、电影院等各种公益性文化设施。目前,全市共有县乡两级文化广场44个,其中迁安人民广场、乐亭青春广场被评为国家级特色文化广场。丰南、迁安、古冶新建成的文化馆、图书馆2011年上半年已投入使用。投资6亿元人民币的唐山陶瓷文化创意公园开工兴建,能提升滨水空间的景观品质,填补城市东部地区无休闲场所的空白。

(2)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现状

全市现有10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近年来,每个县剧团每年平均演出都在300场以上。丰润、玉田评剧团每年演出都在500场以上。唐山已有国家级文化先进县4个(丰南、滦县、滦南、乐亭)。唐山的评剧艺术节已成为唐山文化名城建设的靓丽品牌。截至目前,唐山市已有戏剧、歌曲、理论文章、广播剧等4个门类6部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40余部作品入选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连续9届被省委宣传部授予组织工作奖,每年有100余件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积极挖掘唐山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资源,推出了一系列独具唐山特色及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牌。电影《唐山大地震》公映后在国内外取得了良好反响。同时,借助央视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围绕人文唐山的主题,成功举办了《欢乐中国行·魅力唐山大型文艺演出》、《中华情·黄金宝地曹妃甸大型文艺晚会》、《激情广场——“健康唐山,幸福人民”文艺演出》、《新唐山抒怀——纪念唐山抗震34周年文艺演出》等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唐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度和美誉度。

(3)公共文化活动调查

唐山博物馆每年都组织十余项展览活动,平均每年接待观众十多万人次。此外,还进行馆际交流,将好的展览引进来;同时组织专题展览到县、乡、镇以及中小学校巡回展出,扩大宣传教育面,使博物馆更多地对社会性文化经济活动进行参与。唐山图书馆年均接待读者40余万人次。每年寒暑假、五一、十一、服务周、读书节等节日,举办文化、健康讲座,放映各类电影,读者可以在这里免费欣赏到优秀的电影作品和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在全市开展了“优秀书香家庭”评选活动,以此来营造“人人爱读书、家家飘书香”的良好社会风尚。“唐山文化周——走进清华”系列活动在清华大学启动,有更多的清华师生了解唐山、喜爱唐山、支持唐山,在丰富的展示活动中受到一次精彩的文化教育。去年10月,首届唐山市群众文化艺术节暨2011年“健康唐山,幸福人民”系列文化活动、唐山市2011年全民阅读活动在会展广场落下帷幕,唐山市的近3000名社区群众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累计进行了6大系列、19项文化活动,惠及广大群众30多万人(次),演出100多场。活动过程中,注重挖掘冀东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剪纸等民间艺术,推出了一批精品佳作。

2.问题与不足分析

(1)政策法规不完善

唐山与国内大多城市一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没有制定并形成一系列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政策法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特别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还很欠缺。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决策缺少稳定的依据,在项目具体运作时在缺少依据。

(2)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足

唐山的公共文化设施存在数量少、层次低、规模小的问题。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低,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布局明显不合理。以图书馆为例,公共图书馆主要集中在县级城镇或更高一级的城市,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很少有像样的公共图书馆。唐山市只一个大的公共图书馆,许多社区没有图书馆,少数社区有图书馆或者称为读书室,但不成规模,难以发挥作用。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需要高标准、多功能、综合性、标志性的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3)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缓慢

虽然政府在不断丰富农村的文化活动和设施,但大多数都是命令式或任务式的,甚至大多数都是在城乡接合处这样的地方举办的,这些地区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一般农村的生活水平。唐山的农村除少数富裕县外,大部分地方公共文化事业资金短缺,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公共文化需求。相关调研显示,农村群众对当前精神文化生活“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15%,不满意的原因方面,有32%的被访者认为“适合农民生活的娱乐活动太少”,有12%的被访者认为“没有影院、书店或太少”,农民最希望得到的文化服务是看戏和看电影,分别占52%和38%,而农村电影放映的扶持政策难以落实、电影片源有限,存在已久的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4)文化事业单位活力需要加强,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总体还处于试点阶段,聘用制、岗位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还没有普及,大多数公益文化单位还没有建立起较完善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人才结构不合理成为影响公共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文化体制改革难以深入推进,在唐山,目前唐剧、评剧、皮影、京剧均聘用一批艺校毕业生,剧团需支付演职人员的部分待遇和临时人员的工资,给剧团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此外,城乡文化人才分布不均衡,缺乏具有专业水平的文化服务工作人员,这些也严重影响到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3.唐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策略: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法规

目前,我国文化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立法依然不完善,经常会遇到的投资、税收、招标缺乏法律的保障,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时常常无法可依,只能靠政府临时进行行政干预。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建立上起宪法、基本法中所包含的法律法规,下到部门规章等一系列科学合理、层次分明,以保障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法规体系。唐山要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为核心,在国家法规的框架内,加紧制定、修订相关地方法规,形成较为完备的地方公共文化法律体系,依法保障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我国现阶段“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点任务,唐山市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把完善、均衡的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建设中,应重视建设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文化设施,以大中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服务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各类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电台电视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社区和乡村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各级各类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相互配合,发挥最大效用。

(3)公共文化产品既保量,又求精

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多创作符合人民群众需求、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在此基础上,实施“精品工程”建设,多出产品、多出精品,促进创作繁荣,争取不断有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不断有剧目在全国重大比赛中获奖。此外,精品文化也有其不同的服务对象。例如我市的评剧,在城乡均有其观众群体,其爱好者大多为中老年人;具有唐山特色的皮影在广大农村,以及城市的少年儿童中有其市场。精品文化建设必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考虑不同的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挖掘与重点扶持,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象舞蹈《俏夕阳》,电影《唐山大地震》就是唐山优秀文化产品的代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充实唐山文艺骨干队伍,鼓励民间成立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团队。要加强文化系统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培训, 提高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业余人员培训,发挥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 对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进行培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能力。在人才管理上要明确奖励措施, 激发文化人才从业的积极性,对在精品生产上有重大建树的个人,实行重奖并积极争取政府的奖励,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唐山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中。

(5)建立公共文化评价监督机制

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监管责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监督、评估、绩效考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开展绩效管理,规范考核的规则和考核行为。定期不定期地通过抽样的形式进行民意调查,考察公民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意度和公民文化需求的变化等内容。科学界定公共文化服务的考核标准。组织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士进行科学论证,规范指标范围、收集方式、审核评估等工作。鼓励多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鼓励个人、社会团体、社会舆论机构、中介评估机构等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采取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正式或非正式的对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唐山强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hebei.省略/article/20110728/1801546.htm,2011.7.

[2]张洁云.试论文化民生与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关系.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1月.

第10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

第11篇

关键词:广场健身舞;面临问题;出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太原市广场舞参与者为研究对象,从各区中随机抽取5个健身点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查阅有关期刊、学术报告、学位论文等与本研究相关资料,仔细阅读后进行分析和利用。

1.2.2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实际需求,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太原市各社区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6份,有效问卷162份,有效回收率871%。

1.2.3 访谈法。在调查过程中,对参加广场舞的部分参与者进行访谈和了解。

1.2.4 数理统计法。对回收问卷有效数据进行整理、分类,运用 Excel 软件对调查所取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广场健身舞参与者的特点

2.1.1 性别特点。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参与广场健身舞的大部分人员以女性为主,占总比例的95%,男性占5%。分析原因:第一、广场健身舞的多数动作及音乐类型都以女性的柔美风格为主;第二、受传统思想影响,大众普遍认为舞蹈是女性的专长,男性在跳舞方面能力低于女性;第三、一般社区广场健身舞的组织者都是中老年女性,练习广场健身舞的人群主流就应该是女性。

2.1.2年龄分布特点。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广场健身舞的主要练习人群是中老年人群,比例最大的年龄段是45-59岁,占364%;30 岁以下的青少年比例最小,占111%;其次是 75岁以上的,占8%。

2.1.3文化程度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在广场健身舞参与者中,学历是中专或高中及高中以下的人群所占的比例较大,为852%,本科大专的总体比例是 143%,研究生总体比例只有1%。

2.2 广场健身舞参与者动机调查

据调查发现,参与广场健身舞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增强体质;减轻压力;保持身材;促进交往。

(1)增强体质:调查结果表明,423%的广场健身舞参与者希望通过参加广场健身舞来增强体质,从而达到修饰外形、美化身材及强身健体的功效。重要的是现代化社会,身体亚健康,过度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进而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而经常参加广场健身舞锻炼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它不仅可以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对人体心肺功能的锻炼有着很大作用。

(2)减轻压力:据调查发现,有346%的人群认为参加广场健身舞可以减轻压力。在当今社会,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使人们的精神状态经常高度紧张,非常有必要找一种锻炼方式来减压。而广场健身舞舞姿简单、轻快,极富美感,吸取了民族舞、拉丁舞、健美操等多种元素,观赏性颇高,且运动量不高,对场地要求也不严格,非常适合社区内的中老年人。在跟随着音乐节奏跳舞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放松身心,减轻疲劳和压力。

(3)保持身材:经常参加广场健身舞的锻炼,对保持身材有很大作用。据此次调查分析得知,有147%的人群想通过跳广场健身舞来保持身材。

(4)促进交往:在参加广场健身舞的人群中,92%的人把它用来打发消遣时间和增进人际关系。在音乐伴奏跳舞的过程中,大家互相交流,相互学习,增进感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2.3 参与活动频率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活动频率较高的是每周 3―5次,人数占 583%,有315%的人几乎每天都去。这表明广场健身舞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人们的健康意识在逐步增强,对舞蹈和美的追求也欲加强烈。

2.4 参加活动形式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753%的人喜欢独自参加广场健身舞,到场地后与其他广场舞爱好者一起进行舞蹈练习,从而扩大交际圈,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2.5 活动场地调查

调查发现,对社区内广场和小区空地的需求所占比例最高,达到71%。选择交通方便、离自己居住地距离近、经济划算的场地进行锻炼是参与者最好的选择。参加者往往会选择不收取任何费用社区广场进行锻炼。而专业的体育场馆设施,交通不方便,费用要求较高,而且数量有限,所以只有少数人选择在专业体育场馆跳广场健身舞。

3.广场健身舞面临的问题

3.1扰民问题

早上 6:00――8:00和晚上7:00――10:00一般是居民跳广场健身舞的时间,不锻炼的居民大多在家休息,闹市区广场或者居民小区的休闲场地内通常挤满了跳广场舞的人群,周围居民较多,人口较为稠密。另外,跳广场健身舞的音乐节奏感很强,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周围居民强烈反对在居民小区跳广场舞。

3.2安全问题

广场健身舞的活动场所大多人流量、车流量都比较大,因此,每个参与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要解决交通拥堵和人员疏导等问题,还要解决每个锻炼者的财产安全。

3.3场地设施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广场健身舞的发展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制约:(1)没有正规广场的社区占30%以上;(2)有5%的社区没有开展广场健身舞是因为没有场地和指导人员(3)音响设备不完善,有60%以上的社区只拥有单一的扩音音响,音质和质量都处于低端水平。所以广场舞能够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场地设施、器材。

4.广场健身舞未来发展与出路

4.1未来发展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老年人会越来越多,广场健身舞未来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分析原因有:第一、在社区、团体及协会的共同努力下,广场健身舞的组织化程度会越来越高;第二、随着矛盾的暴露,用集体智慧解决场地、噪音的方案会越来越多,这些困扰广场健身舞发展的瓶颈很快会解决;第三、家庭劳务减轻,闲暇时间充足,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参与人群数量还会持续增长。

4.2出路

4.2.1场地、器械需多样化。太原市居民跳广场舞使用的器械种类较少,需要多增加一些,比如柔力球,健身球,弹力带等。希望开发商能够给居民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以及政府部门多多支持,社区居委会也积极的给与帮助。

4.2.2团队之间相互学习。通过调查太原市居民跳广场舞只是在自己家附近跳,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希望组织者多多组织团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多组织一些比赛、交流赛等。

4.2.3扰民情况需要改善。通过调查发现有56%的人认为广场舞有噪音扰民的影响,28%居民认为广场舞妨碍交通,怎样才能文明广场舞,健身不扰民,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改善扰民问题,如通过向健身居民呼吁调低音量、放置文明标语等方式,倡导文明健身同时不扰民。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①广场健身舞红火发展。②参加广场健身性比例远远高于男性,主要练习人群是中老年人。③跳广场健身舞的场所多为社区内的广场、小区空地以及附近公园。④广场舞扰民导致纠纷不断,广场舞和小区如何和谐相处,这是一个决定广场舞生死存亡的问题。⑤和谐各方利益是广场舞首要解决的问题。

第12篇

1城墙遗址公园现状及存在问题

西安城墙遗址公园主要指的是环绕城墙,主要包括:明代城墙、护城河、环城林带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公园(如图1),总面积1224ha。主要分为四个区域:东段结合团结水库改造,主要以水景、花卉区为主;南段以大兴路改造为契机,将建仿古民居群,中间是连片绿地;西段以直城门遗址展示为中心,在环城区域建设一些汉代景观;北段主要是绿地广场。环城公园以古城墙为主线,辅以环城绿化,护城河,风格古朴、粗犷,有野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本文主要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及现状调研三种方式对城墙遗址公园的东南段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公园主要存在的问题。1.1访谈对象:甲;年龄:71;性别:男;时间:2013,10,23,9:48am我:老爷爷,在锻炼呀?甲:额我:你家离着远不远?甲:不远,跑到这里就十来分钟我:你们天都来呀?甲:恩,差不多每天来2次我:你一天都来这呆多长时间呀?甲:呵呵,这个不确定,差不多2,3个钟头吧我:你认为这个公园咋样?甲:可以呀,已经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了,就是这些器材有些地方多,有的地方少,像靠近我们那边就少我:你认为公园还应该增加点什么呢?甲:增加点器材我:那老爷爷谢谢啊,我走了,你锻炼吧甲:额1.2城墙遗址公园现状研究通过对城墙遗址公园的现状调研,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问卷调研。对城墙公园调研共发放300份问卷,有效问卷289份,通过对问卷整理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游客社会人口特征遗址公园的旅游人群以21~40岁的群体为主,约占41%(如图2),主要来着周边,其中居住在500以外的游客最多,约占43%(如图3),游客数量周末明显增长。日常周边居民居多,以锻炼为主;周末较远的居民较多,以观景游玩为主。人们在园内主要进行健身、交谈、休息、跑步、打牌等活动,中老年人自发组织进行秦腔、豫剧等传统戏曲的演奏及弹唱。(2)游客对公园的建议在对公园的满意程度调研中,认为公园现有设施已经足够的游客约占13%(如表1)。同时大部分游客也反映出:公园设施欠缺,需增加且应形成体系。吸引游客来公园的主要原因是公园的环境宜人、景观优美,南段健身设施较多,适合人们锻炼身体。1.3主要存在的问题1.3.1规划遗址公园规划存在一系列问题:城墙遗址公园基于西安明城墙文化设计的,然而整个公园中城墙文化主题不够鲜明,缺乏对城墙文化的深层挖掘,没有文化氛围;特色不明显,与一般性的公园差别较小;遗址公园不同分区的识别度差,公园东南段可分为广场区、健身区、休闲区以及园林绿化区,但每个分区缺乏差异性;遗址公园的重要节点设置在城市主要道路旁边,造成交通不便和人们使用的不安全,有些区域的交通缺乏标志指示,路面崎岖不平;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如商店,安全设施不到位造成老人和小孩的使用不便。1.3.2环境遗址公园的环境较差:附近的污水随便向护城河排放,造成护城河脏物乱漂,气味难闻而且无人治理;河道全部被渠化(如图4),而且离河岸太高,没有任何亲水空间;公园内的锻炼设施分布过于集中,造成部分居民的使用不便,缺少居民的林下锻炼场所。1.3.3管理遗址公园管理不合理,遗址公园不同的区段分属不同的行政单位管理,造成各行政单位各自为政,缺少统一协调。

2西安城墙遗址公园设计原则

2.1原则之一: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对于遗产,主要有三种改造方式:保护,重建,改建。保护方式主要包括:完全保护,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目前主要采用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方式,最主要的途径是建立遗址公园,使遗产能够传承,避免静态的保护。西安城墙遗址同样是通过建立城墙遗址公园,一方面保护古代的城墙,另一方面为周围的人们提供一个休闲,锻炼的场所。然而当今遗址的保护方法很多仍然只停留在物质实体的层面,缺乏对城墙脚下的居民生活氛围的保护欲营造,使城墙文化没有自身的归属感。因此城墙文化不仅包括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实体空间,还包括当地的自然面貌,民风民俗,社会生活等。从而真正实现西安城墙遗址的保护与传承。2.2原则之二:规划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规划不仅是一项技术手段,也是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其必然体现出管理的属性,对于遗址的保护,规划与管理同样重要。建立西安城墙遗址公园是城墙遗址传承的手段,而管理则是传承的保障。如果只重视规划,而无管理,则规划必然是空中楼阁。因此如果希望实现规划的目标,必须将规划与管理结合,对于西安城墙遗址公园应该是将管理与规划相结合,分区规划,统一管理,形成统一的有序的整体。2.3原则之三:生态性原则在当今生态性规划设计越来越被人们接受,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西安城墙遗址公园生态性,不仅表现为景观的生态性,更应该包括文化的生态性,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古代遗址与当代利用融合,构建出生态性的遗址公园。论文参考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的构建手段,主要从构建廊道、斑块、基质三个方面入手。廊道一般呈现为线性通道,主要结合西安城墙遗址公园的文化、生态、休闲生活等方面构建复合型廊道;斑块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调控点和关键点,主要结合公园的不同场所空间进行设置,形成以城墙遗址为基础,城墙文化为主题,具有复合功能的生态性公园的基质。

3西安城墙遗址公园设计策略

3.1构建复合型廊道西安城墙遗址公园作为遗址性质的公园,其应体现出多样的功能属性。通过构建复合型生态性廊道,将公园的不同功能属性整合于公园廊道之中,主要包括休闲廊道、文化廊道、生态廊道。4.1.1建立休闲廊道西安城墙,长达13912m,呈线性空间,将公园的游玩、娱乐、健身等空间均质的融合于廊道之中,形成休闲廊道空间。这样便于城墙脚下的居民就近选择休闲空间,有效的减少交通空间,缓解交通问题。休闲廊道上设置不同休闲空间,同时结合其他廊道空间设计,其宽度不应小于7m。4.1.2建立文化廊道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古代军事构筑物,构成严密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这些体现城墙军事文化。利用这些遗址要素,确定文化主题,结合文化设施,融合城墙文化展示,教育等功能,形成具有特色的西安古城墙文化廊道。文化廊道有机结合其他廊道空间,其宽度不应小于7m。4.1.3建立生态廊道古代护城河作为城市的防御,如今其防御功能逐渐消失,其渠化的堤岸和护坡,不仅需要定期的维护加固,还阻隔生物群落间的交流。公园设计时将水岸做成生态驳岸,结合景观节点.拓宽部分水面,采用“编笼装石”的护岸技术,打破,生硬的混凝土驳岸,并沿河分层种植水生植物,使护城河沿线形成生态廊道。生态廊道有机结合其他廊道空间进行设计,其宽度不应小于7m。4.2构建生态型斑块斑块作为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构建生态型的斑块,主要是通过设计广场、公园节点、特色建筑以及绿化区实现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间的交流,人与自然能量的闭合循环。对于广场应该注重广场的主题文化,一方面反映出广场的周边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根据城墙脚下土著民的生活特点,行为特征营造出地域性的广场空间。公园节点的设计注重节点的主题与联系;每个节点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以雕塑为设计元素,还是以建筑为主要形象,以及以现存遗址的保护形式等。对于绿化斑块要特别注意植物的配置,应该尽可能的利用本地的乡土植物,避免大量使用外来植物,一方面可以减少造价,另一方面体现本地的特色。在遗址公园生态型斑块设计时,应该注意不同斑块的属性与形式,不同的斑块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根据不同斑块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设计手法和构建方法。4.3构建特色型基质构建特色型基质指的主要是通过廊道、斑块的建设,构建出区别于其他的特色区域,对于构建西安城墙遗址公园特色基质,除了构建复合型廊道和生态型斑块,还需要从城墙脚下居民生活、社区风貌等人文环境方面入手。居民生活是特色形成的基因,需要传承与延续,西安城墙遗址公园需要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以培育和传承特色人文基因,构建出特色基质。

5管理与教育

规划与管理其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规划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规划管理的好坏。因此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为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机制设置的同时需要对人们进行教育,加大保护遗产,爱护环境的宣传,提高人们的爱护遗产保护环境的认识。将规划,管理,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遗产保护保障系统。只有这样,规划的理念与目标才能得到实现。

6结语

西安城墙遗址公园的设立对城墙遗址的保护有很好的作用,同时为城市市民提供了一个便利的锻炼休闲的场所。论文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遗址公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从廊道、斑块、基质三个方面提出遗址公园设计策略的建议,以期望真正实现遗址公园建设的目标,将城墙文化真正的传承下去。

作者:于海波 刘超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