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1 08:15: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金融技术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颠覆金融实现形式
随着传统金融不断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金融早已突破了资金融通的传统内涵,将金融信息与金融科技高度融合的各种技术,开始成为驱动金融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中一支重要力量便是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目前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成果。
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项以分布式、多节点的方式,采用加密技术加时间认证,通过智能合约来解决社会信任问题的信息技术。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霍学文用五个词来总结区块链的特征,即Distributed(分布式)、Trustless(去中介信任)、Asymmetric Cryptography(非对称加密技术)、Smart financial contract(智能金融合约)、Time stamp (时间戳)。
“相对于中心化来说,区块链就是分布式总账技术。”霍学文对记者表示,人类社会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前,信任解决方式是中心化。比如设立政府部门或者征信中心等发证机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信任问题,但尽管如此,这一问题仍是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公平交易、信息流动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等问题的症结,导致在证明时各种尴尬情况频出。
而区块链是由一串按照密码学方法产生的数据块或数据包组成,对每一个区块数据信息都自动加盖时间戳,从而计算出一个数据加密数值,即哈希值。每一个区块都包含上一个区块的哈希值,从创始区块开始链接到当前区域,形成区块链。这项技术的实质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需相互担保信任或所谓“中心”的第三方核发信用证书,采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加密算法创设的节点普遍通过即为成立的节点信任机制。
从理论上看,当区块链的节点达到足够数量时,这种大众广泛参与的信任创设机制,不用“中心”授权便能形成信任、达成合约、确立交易、自动公示、共同监督。因此,在一些机构或金融界人士看来,区块链自身具有的去中心化在未来将彻底颠覆金融领域。
但在霍学文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去中心化’是错误的,中心依然存在,过去是物理中心,未来是以互联网为中心,谁提供区块链的分布方式,谁就是中心。”他解释说,互联网时代不能改变社会组织关系、层级结构和企业组织体系,只能改变信息的存在方式、传输方式以及对社会的作用方式。因而作为一项技术的区块链同样颠覆不了金融,而只能颠覆金融的实现形式,改变金融与外界的沟通形式。
攻克金融疑难问题
除了借助多节点、时间戳等技术,解决社会信任问题,霍学文表示,区块链在金融领域乃至经济社会还将发挥诸多重要作用。
首先,区块链可以解决支付问题。“社会交易成本中很大一块来自支付,包括渠道、机构、工具、支付认证、安全机密等一系列环节,尤其是在跨境交易进行国际支付时,需要时间和各种费用。”他提到,如果通过区块链,能够降低交易成本,降低汇兑风险,加快传输速度,大大提高支付效率。
其次,在当代社会中,商品经济、社会信任和契约关系缺一不可,但目前无论是法院审结的案件或者一般经济合约都会遇到执行难、存在纠纷等情况。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能够在合约设定好后,自动确定执行,降低违约率。
“在解决金融和社会领域的欺诈方面,拥有信用认证、智能合约、全网公开等特征的区块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霍学文表示,如果将合约放在区块链上,随着节点不断增多,只有超过51%的节点都通过,才能确定一个新区块成立,即获得认可,要想篡改或造甲,也需要掌控超过51%的节点,这就能大大减少欺诈行为,而这一反欺诈过程则能增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每个人、每家企业都更加珍视自己的信誉。
此外,从比特币这一区块链技术应用典型来看,虽然它不能当做法定货币,但却预示着数字货币时代即将到来,目前各国央行都在加紧研究法定数字货币。霍学文表示,数字货币是未来货币的新形态,法定数字货币则是基础、底线和价值标准。对于我国来说,有了中央银行推动的数字货币,将会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加强基于贸易的支付清算和金融投资。
基于以上这些改变,区块链技术将近一步改变现有金融体系与结构,通过这种底层技术改变金融的组织体系、市场体系、机构体系和工具体系。而各种迹象表明,区块链给金融领域带来的变化已经开始,正在加速,并将形成趋势。
北京抢占区块链高地
目前国内外金融界都在探索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目前,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正在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发行证券;瑞士银行开发了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德勤已将这种技术应用于企业审计;欧洲的几大金融机构则创设了R3区块链联盟,正在研究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智能合约、支付清算等方面的应用。
我国金融界也在密切关注这一趋势,北京已经组建了多个区块链技术联盟,成立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的金融科技公司,专门设立互联网金融安全产业园,建立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集中推进金融科技产业发展。
根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按照“三步走”方针,将不断加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使北京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
在重点任务中,提到“夯实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其中便包括“推动科技与产业、科技与金融、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聚集世界知名企业技术创新总部,构建跨界创新合作网络。”重点任务还明确提出“加快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包括“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建设”。
对此,霍学文表示,在推动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区块链是重要内容。针对目前外界对这一技术的热捧,他表示现在大多数企业和机构还都处于区块链研究阶段,真正做底层技术的并不多,而在M入区块链时代后,政府将加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安全体系建设、标准、系统检验和监测,尤其是区块链产品的安全性核查。
“鼓励合法、打击非法、普及教育。”霍学文将政府对于区块链的工作概括为这三方面,既肯定了区块链作为未来科技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又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新技术不被不法分子利用,但由于互联网时代,很多监管措施相对滞后,因此光靠依法打击还不够,需要社会力量参与金融消费者的教育与保护。
“未来ICT世界是开放的,永不停滞。”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全球ICT产业链的共识。“在当前以软件为驱动的世界中,无论是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云计算还是物联网,所有这一切都依靠软件来实现。”Linnux基金会执行董事Jim Zemlin表示,“但任何一个公司都无法独自开发这么多软件。要想更快地进入市场,要想参与竞争,像华为以及亚马逊、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都在借助开源的力量。”
在刚刚举办的2017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徐直军再次强调了公有云战略。从2017年开始,华为将以公有云服务为基础,强力投资打造开放的公有云平台,并希望打造公有云的Family,即“Huawei Cloud Family”。
目前,华为在全球已经编织了一张公有云服务云网,让企业在全球可以按需选择华为云服务。能编织成如此一张大网,正是得益于基于开源的开放云平台。
“华为一直坚持‘源于开源,强于开源,回馈开源’的策略,推动整个开源产业良性地向前发展。一方面,华为云通过与行业、与开源社区联合创新,源于开源,强于开源,构建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另一方面,积极回馈开源,以商业应用引领开源的发展。”华为OpenStack&Container开源生态总经理蒋晓黎在“2017全球云计算开源大会”上表示。
开源成数字化转型新引擎
面对俨然到来的万物互联时代,全球运营商和各行各业正在加速数字化转型。
云计算、大数据、SDN/NFV,各种前沿技术互相碰撞和交汇,为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创新平台。但蒋晓黎指出,创新包括方方面面,既需要技术创新、组织和流程创新,同时也要寻求商业模式创新。
云便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代表。“云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商业模式的变革。通过云服务,各行各业不用花费精力部署繁杂的基础设施架构,而只需在云服务平台进行业务的创新,从而大大加快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蒋晓黎表示。
除了商业模式创新之外,云还带来了组织和流程创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IT系统的云化迁移,还需要进行文化流程、组织流程等更深层次的变革。“然而,在传统的协作模式下,是无法支撑企业的深层次转型的。”蒋晓黎表示。而云使之成为可能。他讲道,华为大量的创新便是基于云协作诞生的。
云之上是开源力量。开源已经成为云未来发展的引擎。当前,很多大型软件的开发越来越复杂,单靠一家企业很难把握,这就需要联合产业链各方的力量一起投入,采用众包模式共同创新。“可以说,在云+开源联合创新驱动下,企业加快了数字化转型进程。”蒋晓黎表示。
FusionCloud便是华为“云+开源”的代表作。据介绍,华为FusionCloud基于可信、开放的混合云架构,提供全栈ICT服务。通过整合OpenStack开源云平台技术,FusionCloud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云平台的开放性,帮助企业和服务供应商建立和管理私有云、公共云和混合云中的各项服务。
坚持开源 回馈开源
从CT进入IT,华为就提出走一条“开放”的路线。无论是“被集成”战略,还是BDII行动纲领,都是华为对开放最直白的表达。
开放,以及开源。对于开源,华为提出“源于开源,强于开源,回馈开源”的策略,推动整个开源产业良性地向前发展。
近年来,华为在开源领域持续加大投入,是国内唯一的OpenStack白金会员、贡献了中国企业第一个Apache顶级项目、是国内唯一的CNCF白金会员。同时,华为在OpenStack基金会、Apache基金会、OCI、CNCF等开源社区均已建立了全球广泛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华为积极回馈开源社区,在云计算主要开源社区代码贡献突出。截至目前,在OpenStack社区Completed Blueprint全球排名第一,在CNCF社区的Kubernetes中全球排名第四,在OCI社区全球排名第三,在OPNFV社区全球排名第一,在Hadoop社区全球排名第三。
同时,基于这些开源技术的优势,华为已经形成了从存储、计算、网络、云平台到大数据平台的全系列企业级产品。
获业界认可
华为在云计算行业开源领域的努力也获得了业界的认可。在“全球云计算开源大会2017”上,凭借在国际开源社区的积极贡献,华为一举荣获了“OSCAR开源杰出影响力企业”、“OSCAR尖峰开源项目”、“OSCAR开源技术创新”、“OSCAR尖峰开源人物”等六个奖项。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在本次评选的“OSCAR开源杰出影响力企业”奖项中是唯一获奖的企业。
华为基于OpenStack的企业级云平台FusionSphere荣获了“OSCAR开源技术创新”奖。据了解,FusionSphere是华为面向多行业客户推出的云操作系统,基于OpenStack架构开发,为企业级用户设计和优化,能够支持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等部署方式,尤其在公有云上已吸引众多汽车制造、科研及零售等行业的重量级客户。
同时,华为还有四个开源项目荣获了“OSCAR尖峰开源项目奖”,分别为OpenStack级联项目、分布式SDN项目、Carbondata、OpenSDS。其中,Carbondata的目负责人陈亮也同时荣获了“OSCAR尖峰开源人物”奖。
目前,华为云计算已经服务于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政府及公共事业、运营商、能源、金融等行业,在全球部署超过420个云数据中心,初步实现了从开源技术生态到商业生态的成功转化。
数说华为云计算开源战果
OpenStack社区Completed Blueprint全球排名第1
CNCF社区的Kubernetes中全球排名第4
OCI社区全球排名第3
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系统的开发建设及实施阶段;现代农业信息化阶段。其中,现代农业信息化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成为比土地、生产资料等更重要的要素,信息对于农业生产附加值的影响更大[4]。目前,我国多数省份农业信息化总体处于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系统开发建设及实施阶段,农业信息技术的重点是进行资源整合、硬件集成应用及多元化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同样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科学计算;第二阶段是70~80年代的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第三阶段是进入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当前,农业信息技术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5,6]。发达国家积极推广的农业信息技术有:农业信息处理和获取、农业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信息实时处理等[6]。如美国的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德国强大的涉农数据库系统;法国集成信息、通信卫星及专家系统服务于现代农业;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全程信息化及农产品安全追溯;韩国建立的农场信息技术系统、土壤环境信息系统、农产品出口产品管理系统等。
2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2.1发展特征及趋势
现代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主要特征有:①以高科技为依托,具有高投入性;②相互渗透,具有开放性;③促进规模经营,具有高效性;④需求与要求矛盾多,极具差异性;⑤引进竞争机制,具有挑战性[7]。同时,智能化、移动互联特征鲜明,农业信息化呈现出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综合化、全程化。当前,全国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趋势:①从注重基础建设向注重资源整合转变;②终端开发应用开始由传统终端向高效便捷的智能化终端转变;③产业信息化开始由单一环节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向全产业链信息化科技创新转变;④由单一信息化技术创新向集成技术创新转变;⑤农业信息服务科技手段开始由传统单一方式向协同化、精准化、个性化、可视化、智能化方向转变;⑥创新机制开始由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国家无偿投入为主,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国家有偿投入转变。
2.2发展策略
依据前述发展阶段,在发展策略上,第一阶段为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研究、开发,实验的人力、物力主要由政府投入;第二阶段是双轨协调型。即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由政府、科研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第三阶段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要承担发展战略制订和政策环境构建,引导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受技术创新利益驱动,企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8]。“十三五”期间,我国大部分省份应该采取第二阶段战略,即双轨协调型,政府做好规划,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地位的作用。
3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
从信息利用过程来看,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的重点任务可归纳为:①信息自动获取技术,主要包括传感、遥测、遥感及摄像扫描技术;②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激光等;③信息利用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模拟与仿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9];④信息控制技术,包括生产自动化技术,如农业生产领域的自动灌溉、自动施肥、温度自动调节等技术。同时,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虚拟农业和精确农业等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其中,农业数据库产业是信息部门重点开发的领域,农业应用软件开发将成为农业信息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在农业信息智能分析方面,需要突破智能化数据采集与挖掘、海量数据管理、生产风险因子早期识别、农产品市场价格短期预测等关键技术[11]。其中,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技术集成、低成本便捷性农业软件和终端技术等将成为“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研究的重点。
4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4.1精准农业: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
针对农业生产环节精细化程度不高、农业污染、资源浪费大等突出问题,面向良种繁育、作物栽培、畜禽饲养等农业生产,以精准农业“3S”等关键技术集成开发与应用为代表,研究农田水、土、肥、气、温度等生长信息的智能感知与快速获取技术;研究土壤养分与墒情变化、耕地质量动态、气候变化等监测与处理技术;研发农田精准作业导航与变量作业控制、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决策等管理系统;建设动植物防病治病、病虫草鼠害发生、重大疫情快速反应与预警体系。整合建设北斗导航、全球定位系统GP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网络化管理系统等,构建省级主要作物精准作业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系统产品,提升省级以精准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精细化生产水平。
4.2数字农业:农产品加工储运领域信息化
针对农产品加工储运领域自动化控制水平不高、管理薄弱等问题,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信息科技创新,重点开展农产品加工智能化装备、生产自动化控制、农产品储藏环境远程监控、鲜活农产品冷链运输控制、农产品物流管控等信息技术研发。攻克农业信息智能处理与知识发现技术,探索农业信息大数据应用建设。构建农产品加工数字模型和虚拟加工储运技术平台。研究农产品加工过程模拟模型,开发便捷性生产加工管理系统。利用工业化数字控制技术已有研究和应用成果,改造、改良传统农业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农产品加工储运优先向数字化迈进。
4.3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交易信息化
针对农产品信息流通、交易不畅等问题,顺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通过引进与开发,依靠信息科技创新,形成易用、好用的生态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系统,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提高科技信息服务含量,提升农产品交易的快捷性和便捷性。建设新型农产品交易平台、大型农产品数据库;加强支付、认证、配送等环节创新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生产、流通、交易、竞价、网上超市等体验式服务。引导电信运营商、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开发电视、手机、电脑、公共服务等多种接入终端,建设并创新完善移动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研发信用积分管理系统,加强交易双方的信用管理。积极研发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配送物流配套体系,完善农业电子商务创新体系。
4.4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
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重点研究及应用农产品电子标识以及物流网络构建技术。研发质量监控、追溯技术及设备,推广便携式快速检验终端。通过农产品信息采集、质量检测监控、质量安全追溯信息读取等新型信息技术研发,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保证质量。重点综合应用推广农产品电子标签及条码标识、信息采集与传输、无线移动数据采集与可靠传输技术,降低RFID设备和标签的成本,提高RFID技术普及率。针对猪肉、牛肉、鸡肉、蔬菜、水产品以及茶叶等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监管与质量追溯信息化示范,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其安全水平。
4.5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
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经济组织急需的共性关键技术,主要进行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开发个性化信息服务软件和设备,探索农业信息资源挖掘与便捷传送技术,通过大型智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硬件云平台化、软件超市化,形成农业信息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体系。面向大田作物、设施蔬菜、集约化畜禽与水产等生产经营全产业链,集成数字农业、精准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关键技术,推进农业物联网信息融合与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开发性能可靠、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现代农业软硬件技术产品和系统,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12]。面向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中小经济组织,进行移动互联网设备及软件的研发与创新,开发特色软件,提高软件稳定性,满足特定用户的使用体验,解决农业人口普遍存在的文化程度总体相对偏低问题,提升信息化水平。
5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保障
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行业,需要依靠政府大力推动,这是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13]。为实现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政府需通过重大专项的形式支持农业企业等相关经济组织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引导农业信息化创新,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见图1)。
5.1关键技术创新思路
根据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结合农村信息化“十二五”发展情况,针对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业信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的具体问题,保障现代农业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信息传播、信息接收利用等环节的畅通,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协调发展。
5.2关键技术创新布局
(1)农业信息体系创新布局。重点完善以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为主体的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服务资源整合、信息传输以建设及信息服务终端研发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形成以试验、示范为主要手段的推广应用体系。
(2)应用示范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园区激发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建设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技术集成、低成本便捷性农业软件和终端技术等信息服务创新试验区、示范区。通过示范应用,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
【互联网+普惠金融】
“互联网+普惠金融”论坛以“健康发展 温暖世界”为主题,聚焦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普惠金融服务的典型案例,共同研讨如何通过机制建设及技术创新推动全球普惠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让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潘功胜
要发挥好“互联网+普惠金融”的潜力和优势,关键是要把握好金融的普惠性、商业可持续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要关注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蚂蚁金融服务集团首席执行官 井贤栋
数字普惠金融有三个支柱――科技、用户和监管,共同推动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促进了消费和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民生的服务,有利于消除地区以及发展的差距不平衡。
【互联网+智慧医疗】
“互联网+智慧医疗”论坛以“助力全民健康”为主题,惠及全球智慧医疗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和政府官员,共同探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等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推进产学研用联合协同创新,探索全球卫生与健康治理新模式,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国家卫计委主任 李斌
“互联网+智慧医疗”凝聚了信息化技术与医药科学的新成果,正在成为创新驱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先导力量。“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新型健康服务模式已现端倪,并将为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发展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彦宏
从互联网角度看“互联网+医疗”,基本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O2O的服务,怎样通过线上把用户引流到线下,分发给适合处理他疾病的地方去;第二个层次是智能问诊,计算机很多时候能够超越医生;第三个层次是精准基因分析和精准医疗;第四个层次是新药研发。
【互联网+出行】
“互联网+出行”论坛以“智慧交通,让出行更便捷”为主题,重点围绕互联网背景下的交通出行领域,就“互联网+出行”相关政策、技术、标准、应用服务等进行探讨交流,并同期举办“综合交通出行大数据开放云平台”上线仪式。
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 杨传堂
互联网以其广泛覆盖、高效连接等特性,改变了传统交通运输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优化了运输服务要素的资源配置。交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方便旅客出行、提高综合效率、改善出行体验,也是培育交通发展新动能、催生交通新业态、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
沃尔沃全球高级副总裁、CIO克拉斯・本德里克
汽车工业正在进入智能和互联网时代,未来的汽车将拥有高度智能和智慧,主动探索和满足人的需求。车联网、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是实现这一切的三大技术和方向,将引发一系列变革。
【互联网+物流】
“互联网+物流”论坛围绕“创新与实践――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为主题,分享和交流“互联网+物流”的政策、创新模式、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深入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现代物流发展的新模式和增长点,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有效结合,加强国际国内企业和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 何黎明
物流业要把握时代机遇,以转换思维方式为起点,以加强互联共享为条件,以推进深度融合为着眼点,以优化政策环境为保障,积极创建开放、共享、协作、共赢的现代物流生态体系,推动新时期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
美团大众点评首席执行官 王兴
最近的四年时间我认为是“互联网+”的上半场,也就是以用户红利为代表,以用户规模快速增长为代表,以广度为代表,现在我们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拐点时期,接下来的下半场,很重要的一点不光是用户的广度增加,我们还要加大用户的深度。
链接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的意义,指出了知识管理在数字图书馆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对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的影响,讨论了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及对策的四个方面,包括组织结构优化机制、技术创新与保障机制、知识交流共享机制和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1 知识管理与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
数字图书馆管理和管理创新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成长能力、自身效率和服务水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其目标是建设一个既符合网络传输的技术特性,又符合人们接受数字知识和信息社会文化习惯的知识与信息服务系统,合理配置与协调该服务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资源,协调与所处环境的关系,降低各种运行成本和交易成本,使数字图书馆发挥最大的系统功效,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为科研机构、企业、政府及社区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作业提供重要的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要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功能,高效的管理必不可少,知识管理在其管理中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知识管理的概念原本是最近几年由企业管理界,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和知识型企业首先提出并进行研究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形式,是一门将机构知识资源视为可管理的资产的管理科学,是由机构资产/资源的无形化和知识化所直接引致,并由机构经营及管理方法的复杂化和知识化所推动,进而对机构信息和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的科学。知识管理的任务是对企业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及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示出来,提供给企业员工分享、吸收、利用。其目标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员工的应变与创新能力,从而是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两个直接目标是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只有在知识充分共享的基础上,才能促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以及二者内部的转化与创新,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知识链,并最终将企业再造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知识型组织。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和有效运行,从创新和信息资源的开发意义上来讲,其关键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在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和运营中处于关键地位,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中心和指向。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开发、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等全过程的管理。这个全过程主要体现在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加工、上网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知识生成、知识创新和知识积累的特征。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管理的方向,是促进信息状态走向知识状态的转化;数字图书馆的运行过程本身就是信息向知识转化的一种路径和模式。
2 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与对策
我们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保存大量结构化信息的数字化资源库,是由软件和计算机群,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的高级信息系统。一个立足于知识管理、面向知识创新、面向科研机构和企业用户的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的设计和创新中,应从系统论的观念和思想方法出发,建立包括数据采集加工和管理子系统,外部知识与信息搜索子系统、基于文献信息内容管理的本地知识与信息导航子系统、知识交互与融合子系统,面向特殊用户的个性化服务,以组织创新、人力资源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纽带和关键,通过这些子系统的整合。构成一个完善、高效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系统。
从管理意义上看,数字图书馆要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并为知识创新服务,关键是要以知识管理为导向,面向并服务于知识创新,建立适合知识管理与创新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技术创新与保障机制、有利于知识交流与共享的互动机制、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
2.1 组织和组织结构设计与创新
传统的图书馆采用的是直线型的古典企业管理模式,有利于图书馆流水线式地开展文献工作。这种组织形式对重复性的文献检索和服务工作是有效的,但是对于知识创新而言,面对节奏变化和富于挑战的基于专门内容的知识服务来说,等级制的古典的直线式组织结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数字图书馆知识和信息服务具有个性化、专业化、集成化及动态化的特征,知识创新要求数字图书馆必须变革传统和古典的直线型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积极引进现代企业为实施知识和技术创新管理而进行的“业务流程重组”的管理思想,重新调整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设计和内部关系。数字图书馆组织结构优化设计的理念应是以满足知识创新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开展知识和专业信息服务为重点,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把可获取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可开发的人才优势和可持续的技术能力优势转化为基于知识管理服务的知识创新的优势,从而建立起以知识流和专业信息流为主线和流动方向的扁平化的业务运行和工作流程体系,建立起专门的科技型知识创新与项目相结合的灵活开放式的柔性化的组织结构。
目前,为了适应结构化职能化的优化设计,实现知识创新与服务团队相结合的组织结构,数字图书馆可采用灵活的、可调整的双模式组织形态。其中,第一种组织形态主要以组织结构及其职能为中心,类似于一般标准的、稳定的、正式型的组织形态,主要服务于日常的文献检索和信息服务。第二种为灵活的、非标准化的、非正式形态的组织形态和组织结构,主要以任务为中心,是一种可及时变动、多任务、多功能的动态的知识服务团队,其成员来自于第一种组织形态中或数字图书馆的外部,其组织结构类似于企业管理中的矩阵型的管理模式和结构分布。后一种组织结构主要运用于关键性或集团性知识管理任务的服务与运作,是一种项目和任务的管理模式。
2.2 技术创新与保障机制
技术创新与保障机制是数字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技术基础。它充分支持知识的表示与管理、知识的积累与传递、知识的挖掘与再生以及知识的利用与文献的评价,支持基于电子信息技术和文献资源体系的服务集成,支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专题化和智能化信息与知识服务。技术保障和创新的实质是以技术手段为基础,将知识信息源与用户使用过程紧密结合,灵活调用各种资源和功能,促成新型知识管理的安全、高效的运行。技术创新与保障必须与新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和知识交流共享机制相适应。技术创新的路线和运行模式、技术创新水平及保障和供给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效率和馆内资源的优化利用及开发水平。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消除知识共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通过有效利用基于Internet的知识讨论软件、电子会议软件和头脑风暴软件等,从而使跨空间的知识共享交流得以实现。信息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方便对知识的获取,电子文档管理、文档信息系统和智能等技术能够帮助提供非结构化的知识,使用户做出有针对性的知识创新服务选择。目前常用的支持数字图书馆的电子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有:
(1)元数据的开发应用
DC元数据是Dublin Core数据的简称。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 据,或是关于数据的信息。元数据概念最早起源于计算机科学,在数据仓库的数据及环境,即描述数据及其环境的数据。
元数据是为解决提高网络信息资源有序组织和整理的效率与程度之间的困境而产生的。元数据主要功能侧重于信息资源的著录或描述,而不是对信息资源的评价。DC元数据在国外已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和实验,并取在知识管理中得了可喜的进展,它解决了网络信息资源无序化问题。元数据的研究与应用,是网上信息存取和检索的十分有效的工具之一,在数字图书馆的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XML(Extensib[e Markup Language)技术
XML技术是W3C天地公司1998年的可扩展的用于网络环境下网页设计和数据交换,管理的结构化语言。XML关注的不是数据在浏览器中如何布局和显示,而是关注于怎样描述数据内容的组织和结构,以便数据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和处理。
XML语言适用于数字图书馆网络环境下各种电子资源(全文、多媒体、书目数据等)的处理。利用XML可以生成各种用于不同目的的元数据,如导航图、内容评价、流路径等。基于XML的元数据能为电子出版和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出贡献。
(3)智能技术
智能Agent技术一般被理解为一种自适性的软件程序,它是通过通信协议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问题的自动解决。它在用户没有明确具体要求的情况下,根据用户需要,代替用户进行信息查询、筛选和管理等。”智能Agent技术的一个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具有解决问题所需的丰富知识、策略和相关数据,能够进行相关的推理或智能计算,智能Agem还具有性与主动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的特点”。实际上,目前,在搜索引擎中,如Yahoo、Sohoo等,均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智能Agent技术。目前数字图书馆在广泛地应用这项技术。
(4)知识编码工具
知识编码工具可以将知识有效地存储并且以简明标准的方式表示知识,使知识能够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共事和交流。知识仓库、专家系统、知识地图、文档管理软件等都属于知识编码工具。它在知识创新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它的价值和重要性日益明显。
(5)数据采掘技术
数据采掘技术是一种正在兴起的开发信息资源的数据处理新技术,它的应用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和随机分布的原始数据中,识别和提取隐含在其中的、先前未知的、有效的、新颖的、潜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采掘又被称为数据挖掘、数据开采、知识发现、知识采掘、知识考察、数据融合等。近年来,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网上数据越来越繁杂,数据挖掘和知识发掘的研制与开发将成为21世纪挖掘知识的关键所在。数字图书馆具有明显的知识创新和知识管理倾向,对数据采掘技术有强烈的需求。
(6)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工具
这是一种专为个人设计的软件工具,可以用它来进行个人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对每一个人一生中积累的大量信息具有问题求解和决策制定作用。如个人知识系统,可用来进行个人相关知识的收集和组织。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后,对其进行分析和组织,便形成一个知识库,充实和丰富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以供将来使用或供别人共享等。这对一科研作者的自我评价认识有着重要作用,目前需求求量也在一直增加。
2.3 知识交流与共享机制
一个数字图书馆的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很好地开展个性化服务的知识管理的同时,也应设计有利于知识在组织内外部流动和共享,有利于知识共享与交流的机制。部门化结构和动态知识服务团队相结合的、灵活开放的组织结构,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知识型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人员之间的知识交流,知识共享和知识发生。
结构化部门与知识服务项目团队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组织结构。当二者处于同一组织机构和相同的知识环境下时,具有知识上集成互补和交叉影响的良好关系,在现实中将正式组织与服务团队的管理方法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整体优化和知识共享的功效,形成良好的知识学习、知识共享与知识交流机制。
常用的知识共享,学习和交流机制有:以制度的形式保障馆员的个人发展和学习。尊重、引导,激励馆员学习、交流与共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数字图书馆内部外部的知识交流引进;定期举行知识讨论会;开展BBS论坛。在数字图书馆组织内可以建立起—个会促进知识型馆员知识共享行为、知识创新行为的有效激励机制。这一套激励机制可以从职务晋升、经济收入和精神满足等方面肯定知识型馆员为组织的知识创新共享、知识积累和知识交流等做出的贡献。
2.4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创新机制
人力资源是组织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条件,人才是包括数字图书馆等任何组织管理机制创新的根本,数字图书馆及其知识管理的有效运行依赖于人才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机制,人才机制十分关键。数字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的关键是按照专业任务转移和更替,进行知识服务团队成员的实时重组和培训调配。为确保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依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创建适合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环境和激励机制、人力成长机制、薪酬机制、培训机制、考评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得组织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有序流动和有效应用。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重要任务和知识创新功能作用,决定了它必须由数字图书馆管理决策部门既熟悉业务和技术、又有着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结合型人才担任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与管理。
人在整个信息和知识管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要建设现代数字图书馆,必须有一流的人才。图书馆员是数字图书馆的不可替代的人才,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知识素养,成为一个独立的终身学习的人,成为知识的创造者、知识的中介者和信息的提供者。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本身就具有高技术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并且具有“效率、协同、便捷、快速”等优势,其在高技术服务业领域的深化应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天津高技术服务业规模增长、模式创新步伐加快和增强发展潜力。
1促进高技术服务业规模增长
随着天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将为服务业尤其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技术服务业带来巨大需求,促进高技术服务业规模不断增长。同时,随着电子商务在服务业领域的深化应用,将有利于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服务业改造提升,形成更多高技术服务新兴业态,此外,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能够进一步催生更多专门从事高技术服务的交易主体,增强有效竞争,为进一步扩大高技术服务业整体规模、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供支撑。
2加快高技术服务业模式创新步伐
电子商务以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使高技术服务虚拟化、网络化成为可能,可以更加高效地整合各类资源,通过网络和远程系统完成服务交易,打破产业结构和空间限制,缩短服务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促进高技术服务业模式和业态创新。
3增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活力
一方面,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将有利于打破高技术服务领域行业壁垒,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进入高技术服务业领域,有利于提高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技术服务业开放水平,有利于借鉴吸收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人才,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同时,加快促进天津技术领先、竞争力强的高技术服务业“走出去”和开拓国际市场,抢占新兴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发展制高点。
二、利用电子商务促进天津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1完善发展载体一是加快建设产业园区
依托滨海高新区、华苑产业园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高技术服务业专业化园区为核心,建设一批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制定和完善建设标准、管理办法,出台相关扶持措施,集聚要素资源,促进高技术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二是培育壮大企业主体。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制定天津高技术服务业重点企业认定标准,在项目安排、资金融通、人才引入和企业上市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加快培育高技术服务业重点龙头企业,进一步优化中小型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发展环境。鼓励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或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加强与服务主体之间的需求对接,利用电子商务推进服务模式创新,培育和形成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三是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结合天津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特点、优势以及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趋势,在研发设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等领域精选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对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和完善产业链条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好项目,重点推动、分步实施。
2强化支撑体系一是健全支付体系
大力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天津设立运营中心和分支机构,开展各种类型支付服务。积极鼓励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开发新型电子金融及其衍生服务,增强在线支付和移动支付服务功能,形成一批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安全易用的支付平台。深化高技术服务交易在线支付和移动支付应用,加快制定跨境电子商务在通关、结算、退税等方面政策标准,培育相关服务企业,提高对高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完善融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天津金融创新优势,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债权融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投融资方式,探索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高技术服务领域。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探索建立面向高技术服务业的在线融资平台,形成多元化的高技术服务业融资服务体系。三是加快建设交易保障体系。建立高技术服务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制度,加强信用管理。鼓励专业机构开展网上安全认证技术开发和应用,增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数字认证、数据恢复等安全服务功能。加强高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相关电子凭证等方面技术创新。建立交易保障机制,为经营主体和消费主体提供在线交易纠纷处理服务,逐步形成安全、可信的高技术服务电子商务交易保障体系。四是探索建立行业标准体系。密切关注高技术服务领域前沿动向,加强与国家相关行业标准化协会、标准化研究所的交流合作,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自主知识产权参与行业、国家、国际标准的制订,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
3深化重点领域应用研发设计服务
依托天津新能源汽车、大飞机、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工业设计领域,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程勘察设计等建筑设计领域和物联网、高性能计算及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讯等高新技术研发设计服务领域优势资源,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鼓励制造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研发设计服务采购及外包,通过电子商务优化供应链和价值链,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信息技术服务。建设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为电子信息领域的生产企业与服务企业提供线上免费对接服务以及金融配套、技术服务招投标、集成解决方案定制等线下增值服务。鼓励有实力的高技术服务企业,建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电子商务促进转型发展,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提高服务价值增值能力。依托东疆保税港区、武清区等区域,建设具有信息展示、电子交易、电子结算、贸易融资和通关、退税等功能的高技术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为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对外贸易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交易平台,进一步扩大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出口规模,推动服务贸易便利化。数字内容服务。依托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天津滨海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等发展载体,整合数字内容服务领域上下游企业资源,建立数字内容服务集中交易电子商务平台,深化数字内容服务领域电子商务应用。鼓励相关企业建立数字店铺、数字作品交易平台,大力发展数字音乐、在线电影、电子图书、动漫游戏等数字内容网上交易服务,利用电子商务扩大信息消费规模。
三、总结
美国是全球数字经济的领导者。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府首先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GII)”,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作为其施政纲领,投资4000亿美元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完成网络硬件和服务系统化。本世纪初,美国政府又提出“21世纪的信息技术:对美国未来的一项大胆投资(简称IT2)”计划,将研究与开发的重点放在先进技术和计算方法、大规模网络(下一代因特网)、高可靠性系统、人类中心系统和教育与人才培养五个领域。另外,美国政府制定《关于信息系统保护的国家计划》、《域名权保护法案》、《全球电子商务框架》等政策措施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在美国数字经济辐射下,加拿大政府也高度重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计算机的普及率。加拿大在1995-2005年内耗资7.5亿加元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遍布全国。在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推广方面,加拿大政府专门成立电子商务委员会,负责协调电子商务试点、法律框架筹备等事务,以便尽快健全全国的网络经济秩序。另外,加拿大还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区之便,开展与美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广泛合作,使得其在网络经济的各个方面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二、欧洲经济板块:追赶数字经济
在北美经济板块的带动下,欧洲各国普遍意识到,把握住数字网络带来的种种机遇,发展数字经济,是提高欧洲经济竞争力的必由之路。1999年,欧盟提出并实施“E-Europe”计划,为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奠定了基础。2003年,为了保障数字经济的安全交易,欧委会通过建立欧洲网络与信息安全机构,集中负责收集有关计算机犯罪、黑客袭击和其他网上事故的数据,并协调欧盟成员国致力于网络更加安全,进一步保护“欧洲数字经济安全”和信息社会发展。欧洲数字经济出现蓬勃发展的趋势。
欧洲国家根据本国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了各有特色的扶植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英国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2000年初英国政府先后提出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关文件和议案,并且公开招聘“数字经济特使”,以期望“英国能形成世界上最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法国成立了新的法国电子商务与数据交换联合会,成员主要是电信部门、生产厂家、技术提供者和网络提供商,旨在通过影响信息技术的使用者、网络提供者、技术提供者、政府实体和科研机构,促进电子商务的应用和网上专有技术、网上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德国政府提出了“全体上网”的10点赶超计划,这个计划强调“利用互联网如同学会读书写字一样重要”,要求所有的学校都要与互联网实现联网;全部公共图书馆都要实现联网;各地劳动局都要举办“互联网驾驶证”培训班,给失业者开办使用互联网的知识普及课。
三、东亚经济板块:赶乘数字经济列车
东亚金融危机以前,东亚经济板块是世界上最具有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为重振亚洲金融风暴后一度衰退的东亚经济,东亚国家普遍将注意力集中到以宽带和游戏为代表的数字产业新领域,促进了东亚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
东亚各国依据国情,制定相关数字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日本成立电子商务促进委员会积极推动网上授权认证和电子货币支付的开展,把信息技术和产业作为21世纪新的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干线网络的基础设施,飞跃性地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韩国实施“网络化韩国21世纪”计划,推动“全民信息化”,把扶持数字内容产业特别是游戏行业当成了振兴经济的国策之一,专门成立了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委员会,宣布确立“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基本计划”。目前,韩国的数字内容产业已经超过传统的汽车产业,成为韩国的第一大产业。新加坡政府成立国家电子商务行动委员会,专事鼓励、推动和协调新加坡各行业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参与国际互联网相关标准的制定,领导创建新的万维网服务国际标准。
四、全球数字经济浪潮对我国的启示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不可阻挡的全球经济潮流,并对世界以及各国宏观经济及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发达国家数字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经济的整体影响已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构成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这种挑战变得更加现实。目前,我国面临双重的转型任务:由一个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同时还要转向知识社会。如何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迎接数字经济的挑战,已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1、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步伐
全球数字经济浪潮显示,企业信息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程度还处在相当低水平。从企业信息化管理方面看,在15000家左右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有10%左右的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有70%左右的企业拥有一定的信息手段或着手向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努力,有20%的企业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并且还继续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与人事管理等基本信息处理方面。尽管不少企业也拥有局域网或使用因特网,但企业间业务联系仍主要依靠传统的电话、传真和邮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性;从企业信息化制造方面看,我国制造业虽名列世界第4位,但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人均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日本的1/26。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低,产业主体技术依靠国外,新产品开发周期是国外的几十倍。因此,我国大量传统产业急需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自动化、信息化。
2.提高电子商务安全性和自主创新能力
各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表明,电子商务对推动世界经济转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数字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几年才得到迅速发展。截止到2004年,全国零售网站为2219家,占电子商务网站数量的比例高达49.5%。200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800亿元人民币。然而,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市场数字化刚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多方面问题。一是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现代物流、信用、标准规范等电子商务支撑环境薄弱;二是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电子商务技术装备和软件不能完全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三是缺乏配套的技术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影响电子商务的普及应用。因此,今后的重点应当是提高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安全认证、在线支付以及建设配套的自主技术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3.培育数字内容产业的市场环境
东亚各国通过发展数字内容产业赶乘数字经济的成功经验表明,数字内容产业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能够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化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1年的报告中,欧盟2000年12月实施e-Content(电子内容)计划以来,欧洲的数字内容产业规模已经达到4330亿欧元,相当于3万多亿人民币,超过了通信业的2540亿欧元和IT制造业的2120亿欧元,占GDP的5%,并且连续三年增长率超过25%,远远高于其他领域。2002年,美国信息内容产业的规模已达到8850亿美元,日本内容产业的销售规模达1000亿美元,更是汽车业的一半。目前,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达到33.8%,未来5年,数字内容将是全球瞩目的新兴产业。当前,我国具备了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基本条件,高增长需求、基础设施和技术的初步支撑、具备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信息化开始重视信息内容开发利用等因素都有利于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但同数字经济发达国家比较还相当落后。比如在游戏产业,全球游戏市场已被欧、美、日瓜分,美国以游戏销售额112亿美元居榜首(NDPFunworld公司),欧洲以60亿美元居第二(欧盟GerhardFlorin公司),日本以4462亿日元居第三(日本CESA协会),三者占据全球游戏90%的市场,而我国同期游戏市场规模为仅13.2亿元人民币。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认为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缓慢主要受到市场化基础较差、产业链生态环境尚未形成、互连网环境下的商业模式不成熟和政策面支持不力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从政策措施上明确鼓励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并培育合适的市场环境。
4.完善电子商务法制体系
"数字电视支付"牌照发放 具支付功能电视将面世
日前央行发放了第四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中,最引人关注的是首次出现的“数字电视支付”业务。昆明卡互卡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亿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银视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数码视讯软件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四家公司获得了“数字电视支付业务”的许可。有业内人士表示,电视支付将成为新的金融自助支付渠道。据了解,获得“数字电视支付”业务牌照的企业正在和不少电视机生产厂商合作,全面铺开具有支付功能的智能电视。其功能主要为电视用户提供双向电视购物的服务。比如现在的电购物节目,主要还是以展示产品为主,支付环节还比较滞后,可能要货到付款或银行转账。而有了电视支付之后,用户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可以直接在电视上进行支付了,只要带银联标识的卡就能支付,这从一定程度上也留住了电视购物的用户数,形成及时交易,这对电视购物行业的发展将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华数数字电视创立“杭州数字电视模式”
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是杭州市数字电视发展的运营主体,浙江省数字电视发展的省级主体。华数在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创新了数字电视的发展模式,在全国首创了交互数字电视,以及交互数字电视的信息化应用,将数字电视拓展到“新网络、新通信、新传媒、新信息应用”的数字化产业发展领域,形成了在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在业内创立了数字电视发展的“杭州模式”,并快速推进杭州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华数交互数字电视除提供国内频道直播服务、数字广播节目以及付费频道服务外,紧密结合百姓需求,对视频服务实施产品化包装和专业化消费引导,构建了涵盖影视、新闻、娱乐、体育、人文等个性化节目内容的大型视频自主点播服务平台,推出全国首家高清影视点播,从而彻底改变了传统有线电视被动收看的收视方式,为广大百姓提供了海量内容、自主点播的全新数字电视平台。
时尚欧洲 精彩呈现
《世界地理》频道《欧洲大观》栏目正式开播
6月16日,《世界地理》频道与德国之声共同合作开办的《欧洲大观》栏目在《世界地理》频道正式开播。这是一档介绍当代欧洲人文地理的节目,以明快的节奏和流畅的镜头,聚焦当今欧洲各个国家及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节目时尚,内容丰富,包括“美食”“设计”“时尚”“运动”“建筑”“旅游”“音乐”等不同主题系列。力图向观众传达欧洲开放的思想和它多样化的价值观,用他们的新概念、新观点启发中国观众。栏目每周六晚7:30首播,周日早
9:30重播。原文配音,呈现纯正欧洲。
关键词:突破性创新;市场环境;技术环境;视频监控行业
引言:突破性创新是市场经济进入到21世纪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改革方式,突破性创新的技术及方式旨在技术发展道路上开辟新的发展方向,对原有的技术进行创新,这种突破性创新的技术带来的市场运作利益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在市场突破性轨道运行的过程中,这种突破性的创新技术开始由高端市场向低端市场推进。
1.突破性创新的市场环境分析
市场需求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因素,市场的规模和容量也是进行突破性创新的首要条件。按照市场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将市场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市场的影响程度来分的话可以将市场分为集中市场和分散市场;按照市场的规模来分的话可以将市场分为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分散市场中存在很多潜在的购买客户,这些购买客户较为容易对市场以及产品信息进行了解,每一位潜在购买客户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标准。客户的支持是进行突破性创新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分散市场的客户价值选择有所不同,因此很难达到集体性的市场环境突破创新,个体要求让市场的转换成本要求过高,所以针对这种分散市场的潜在客户一般都实行试探性的市场突破性创新。
低端市场的发展规模较小,高端市场的发展规模较大,因此集中客户更容易发展成为高端市场,这样的客户群体和市场规模对突破性创新的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缩短了突破性创新的进行时间。高端市场由很多行业的用户构成,实现对高端市场的突破性创新后,再利用客户的行业关系对低端市场进行渗透,进而实现整个市场的突破性创新[1]。
2.突破性创新的技术环境分析
突破性创新技术是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新一步的创新,因此在技术领域的发展上突破性技术创新往往是走在新技术的前端的,这时候进行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没有之前的实验数据以及应用数据作为基础,无法对新技术的发展情形进行良好的推理,也很难确定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市场主流技术之所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形势,是因为其中的一项或者是多项技术点符合市场的需求,技术在进入市场的初期只要依靠着一点因素就能取得不错的发展形势,但是随着该项市场需求被满足后,消费者开始对该项产品的其他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市场技术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技术不能确保每一项指标都是最符合市场需求的,市场也在期待更完善的技术来代替现有的技术,这时候突破性创新技术的发展就显得极其重要,且拥有广阔的市场。
每一种类型的技术在进行创新时都要积累一定的能力,比如说技术数据、资金、人力资源、市场等,尽管突破性创新与循序渐进的创新有所不同,但这并不代表突破性创新就不需要创新能力的支持,一定量的创新能力积累是进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2]。
3.我国视频监控行业的发展证明
3.1我国视频监控行业的市场环境
视频监控行业的技术创新是以将该项技术创新应用在产品上是否能够扩大市场为基础的,将创新技术应用在产品上是否会扩大市又源于该项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运用视频监控产品的行业有很多,其中最为广泛的就是银行,据统计全国一共有20万个各类银行的营业网点,这为视频监控产品的销售以及视频监控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机会。在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各类行业的发展速度都得到了提升,需要视频监控产品的行业也在逐渐增多,这为视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容量,越来越多的视频监控产品制造企业开始出现,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也开始投入到视频监控行业中。这些投资企业在视频监控行业中投入了较大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促进了视频监控行业的发展,加快了大规模经济的形成。除此之外,一些视频编码技术和视频处理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视频监控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在加快,为国内视频监控产品生产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这也是视频监控行业突破性创新市场环境的体现。
视频监控行业的产品应用十分广泛,从行业细分的角度来看可以应用在金融、电子、教育、写字楼自控、小区等行业,但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还是金融、交通和教育三个行业。从近些年的总体发展情况来说,银行的监控系统是视频监控行业较为主要的一个市场,自上世纪末起,各大银行机构开始建立视频监控体系,运用视频监控产品来保证银行的安全运行,随后各个地方的银行都开始建立了较为全面的银行监控系统。教育行业是视频监控行业的第二大市场,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体质的改革,当今的教育模式开始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化教育模式转变,远程教育、视频教学、监控管理、校园网络建设开始建立了起来,视频监控产品在校园中的使用变得越来越广泛。交通行业也是视频监控行业发展的主要市场,无论是行车记录仪还是交通管理中的视频监控系统都会应用到视频监控产品,并且交通管理中的视频监控体系的视频监控设备大多是由国家政府进行购买的,这种集中客户的类型更利于视频监控行业突破性创新市场环境的发展[3]。
3.2我国视频监控行业的技术环境
从视频监控行业的技术发展情况来看,视频监控技术经历了三代大型的技术变革,即模拟视频、数字视频、网络技术视频,这些都可以看作是视频监控行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尽管视频监控行业发展到现在视频与监控已经变成了两种路线,但是在技术目标上具有统一性,以此在进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时候也较为容易。数字视频监控技术主要包括信道和信源的编码技术,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信道和信源的编码技术已经在国际上具有了统一的标准,音视频编码技术也在逐渐的完善。这些技术在进行创新之前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技术支持,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其相关的技术标准也在不断的修改,这为突破性技术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4]。
总结: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对市场运作情况的良好掌握,突破性创新模式的市龌肪秤爰际趸肪骋丫得到了高效的发展,我国的视频监控行业的运行已经逐渐转向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主。有关技术人员在进行突破性创新模式的市场环境与技术环境研究时,要结合实际的市场运作情况,运用先进合理的技术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陈辉国.突破性创新环境下企业技术能力构建和企业成长战略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
[2]冯军政.企业突破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的驱动因素研究――环境动态性和敌对性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3,09:1421-1432.
数字电视产业主要分为卫星、有线、地面三个主要领域,卫星数字电视的最大优势在于一颗卫星,就可让一个国家及地区的所有用户收看到丰富的数字电视广播节目。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众多边远地区,如海岛、山区、草原及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卫星数字电视无疑是解决广播电视覆盖盲区和丰富广大人们群众文化生活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
2008年6月,“中星九号” 直播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跨进了期待已久的直播卫星时代。中星九号采用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ABS-S 传输标准。杭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NationalChip)是目前取得广电总局授权、唯一能够同时提供“GX1121+GX3001”全国产解调与解码套片解决方案的芯片设计企业。
下面介绍基于GX1121+GX3001的ABS-S直播卫星机顶盒设计。
1系统硬件设计
以下主要从系统的信道及信源两方面介绍该方案的设计。图1是采用GX1121 解调和GX3001 解码的直播卫星机顶盒套片解决方案示意图及开发板;
1.1 GX1121芯片特点
GX1121是一款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直播卫星传输标准(ABS-S)的信道接收芯片,采用0.13μm工艺,集成了从基带模拟信号采样到MPEG码流输出的完整功能,实现对ABS-S传输的数字电视信号的解调与信道解码。能够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展现出色的接收性能。GX1121芯片及内部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GX1121主要技术特性:
1)支持ABS-S广播模式(QPSK/8PSK)和LDPC信道纠错码
2)内部集成高精度双10位ADC,IQ不平衡补偿
3)支持ABS-S定义的所有滚降因子:0.20/0.25/0.35
4)支持标准中的各项LDPC码率
5)支持导频模式,导频长度自动识别
6)高性能的均衡器,有效消除回波干扰
7)先进的电源管理,典型功耗
8)灵活可配的TS输出端口
1.2 GX3001解码芯片特点
GX3001是一款数字电视机顶盒MPEG2解码芯片。内部集成高性能32位RISC CPU、MPEG2解复用器和视音频解码
器、去隔行及后处理单元、真彩色的OSD及2D图形加速、电视编码及视频DAC等功能模块。
内嵌32位CPU的工作主频为216MHz,具有强大的软件处理能力,并支持JTAG调试,支持数据广播和条件接收。
真彩色的OSD及2D图形加速,提供绚丽的界面。专有的视频处理算法可以完成视频去隔行和缩放效果,提供视频逐行输出。
电视编码支持所有的PAL和NTSC制式,内部集成四路视频DAC,满足各种视频输出需求。
2系统软件设计
直播卫星机顶盒软件主要包含下载器(Loader)和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AS)两个部分。下载器实现系统启动和空中升级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实现机顶盒所有基本应用功能。
2.1 系统的应用软件架构
在直播卫星的硬件平台上实现了图4所示的应用软件架构。
各模块功能描述如下:
1)PSI/SI engine:有效组织起对节目搜索和EPG信息中需要的PSI/SI表数据的监控、过滤和解析,增强了软件功能实时性和代码的可读性。
2)UI系统:搭建具有丰富控件种类和强大功能的机顶盒界面开发平台,提高了开发效率。
3)NODE:管理机顶盒数据存储,减少flash碎片,保证数据的有效存储和快速提取。
4)Search:完成机顶盒的节目搜索,排序和保存。
5)EPG:灵活控制EPG模块工作状态,优化系统资源,达到实时更新数据和删除过期数据的目的。
6)Book:预约节目功能,能自动切换到用户预约的节目上。
7)Time:为机顶盒提供系统时间,也为应用层和同层的其他模块提供定时器功能。
8)AV:控制对音视频的一些操作。
9)Dbase:调用NODE实现对于机顶盒数据的存储、读取、删除、修改、增加。
10)Information service:实现信息服务数据的过滤、整理。
2.2 系统的软件方案界面
采用“GX3001+GX1121”套片解决方案开发的直播卫星机顶盒已经通过广电总局的入网测试和中电54所的生产许可测试认证。直播卫星机顶盒的用户软件界面如图5所示。
杭州国芯在推出GX1121+GX3001套片组的同时,为直播卫星机顶盒生产企业提供了完整便捷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一站式的服务,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整机生产企业在切入直播卫星机顶盒产品开发方面的人员和资金投入压力,帮助客户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直播卫星市场。公司拥有一支由芯片设计人员组成的技术支持团队,将陪伴客户从方案导入到批量生产等所有环节的技术支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实现量产,努力为发展我国的直播卫星产业,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支持。
3企业简介
杭州国芯(NationalChip)是一家以浙江大学为依托成立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专注于数字电视技术研究、芯片产品设计与应用方案开发。公司成立之初,集中全部精力参与国家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和国家有线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技术研发,2004年开始转入产品化和产业化开发,2005年和2007年二度被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评为中国最具成长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数字电视领域解调解码芯片出货量最大、芯片产品种类最齐全的本土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在2008年整体半导体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杭州国芯开发的数字电视芯片产品,成功地实现了在技术和市场上的双丰收。
关键词:经济范式;制度创新;制度优势;美国;国际经济地位
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2-0237-02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1987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的著作《大国的兴衰》出版以来,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大辩论一直没有间断过。美刊《每月评论》2003年12月号发表了理查德・B.杜波夫题为《美国的霸权――持续的衰落、持久的危险》的文章,认为美国实质上在制造业、金融和国际贸易体系中正相继失去优势地位。已经有许多经济学家和学者指出,美国经济地位会不断下滑甚至会走向衰落。本文从经济范式与制度演进的角度提出美国国际经济地位不会再出现下滑,而是正进行着一次调整,并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仍然占据着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
二、分析模型的建立
本文从制度的视角分析研究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长期趋势,但考虑到信息时代或知识时代正在到来,经济范式正在发生转型,所以本文是以经济范式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这样会更深刻地从制度的角度对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长期趋势进行剖析。
(一)经济范式的转型
这次经济范式转型所实现的是由工业经济时代向信息或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c.佩雷兹等人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型或者说变革是“指对整个经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体系变革,其中包含有多组渐进性创新和重大创新,并且最终可能包括若干新技术体系。”20世纪后期以来,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在相关领域内带动了一系列的重大技术突破。信息技术产业不仅自身成为最大的和增长最快的产业,还迅速向其他产业渗透,使一批高新产业群涌现出来,成为新范式下的主导产业。新的经济范式的到来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必然会带来经济环境的改变,对原有制度也形成一定的冲击,促进制度的演进。
(二)基于经济范式转型下的制度分析模型
在向信息或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型过程中,经济范式的转型能力代表着谁先达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生产力的制高点。经济范式的转型能力用“A”来表示,衡量经济范式转型能力的标准可以由科技水平、研发能力、信息化的程度和经济结构来表示。科技水平越高,研发能力越强,对生产力的推动越大;信息化的程度越高,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更直接,速度更快;经济结构优化的程度越高,知识经济发挥的空间和作用就越大。总之,经济范式的转型能力对未来国际经济地位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制度因素也是制约着在新的经济范式下的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制度创新和制度优势,表现在金融制度、企业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国际货币制度、国际机制等方面的制度优势,可用L1、L2、L3……来表示。
一国在经济范式转型下的长期国际经济地位“P”的决定模型:P=A[F(I)]可以假设P与制度因素I为线性关系,即:P=-A(a1I1,a2I2,a3I3+a4I4+LL),a1、a2、a3、a4为各方面制度I1的权重系数,A可以理解为0~1间的数值来衡量经济范式的转型能力。
在此模型框架下,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较高的经济范式的转型能力,实际上就是美国在领导着全球进行着经济范式的转型;在制度方面,美国的经济制度不断进行着创新,在国际机制中,特别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国占有绝对的优势,所以美国将会长期保持其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下面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美国引领全球进行新的经济范式的转型
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美国扮演的角色正像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一样。工业经济时代是在英国形成和全面确立的,而美国必将是第一个完成由工业经济时代向信息或知识经济时代转化的国家。这是因为美国在科技基础、研发实力、信息网络化和产业结构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并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一)科技的创新和实力――经济范式转型的动力。
美国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一直是技术创新的领跑者,其将技术创新转化为经济实力的能力更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从研究与开发(R&D)的总投入指标看,美国每年R&D支出占经合组织的44%,比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四国的总和还多,从事R&D研究的科研人员也超过上述四国,美国人均R&D经费为645美元,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倍多。如今美国科技综合实力居全球霸主地位,美国的高技术拥有明显优势的领域体现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宇航技术。在最关键的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美国至少领先欧洲5年,领先日本10年。美国科技的高速创新和实力维系了美国在当今国际经济中的实力和地位。
(二)信息化和网络化――经济范式转型的基础
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不仅可以大力改造和革新传统产业,而且可以极大地促进知识型产业的迅猛发展,形成以知识型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经济。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在全球中占据绝对优势,率先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制定“数字地球”发展战略。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美国经济发展。据美国《商业周刊》的评估,在全球100家最具优势的信息技术企业中,美国占75家;在前10强中,美国占7家。美国企业在信息技术领域实际上已经形成垄断地位。
(三)经济结构服务化――知识经济范式的标志
美国率先进行并引领全球性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服务化是由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进程和主要标志。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以及休闲、娱乐业是美国产业结构服务化的具体表现。以当今世界技术创新的主体美日在研发投入的结构分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美国服务业的发展潜力。美国R&D经费支出最多的产业是服务业,其次是高技术产业、航天航空;而日本R&D经费支出最多的产业是通讯与电子设备,其次为中高技术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如汽车、电子机械、工业化工。可以看出,美国的研发力度更大程度上放在服务业等软产业上,国民经济的重心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还在不断加强。工业经济时代的三大支柱,建筑业、汽车业和钢铁业已经让位于通信、计算机、
金融业等。美国经济结构的高服务化程度将是美国告别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化的重要标志。
四、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制度优势的存在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的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创新基本上是对行为主体突破原有旧制度的一系列行为的肯定,是这些行为的结果。当然这些突破旧制度约束的行为所带来的收益必然大于成本,从而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增加,促进经济实力的提高。
(一)金融制度的创新
成为国际经济地位中的霸权国家所体现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具备金融上的霸权。美国金融制度的创新为美国金融霸权的巩固奠定基础。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了现代金融制度变迁和演进的历程。长期以来,市场经济行为主体为避开规制使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交易方式创新、金融衍生品种的增加,导致金融机构的创新,最终促成金融制度的创新,并使美国在发展和健全国内金融制度方面走在其他发达国家的前面,引领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所以,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开放、最发达的金融市场,美国的股票、债券市场的规模大大的超过日本和欧洲,是最强大的。开放发达的金融市场使美国拥有当今国际金融、资本市场运行规则的制定权,成为美国国际经济主导地位重要的支撑基础。
(二)融资制度的创新
创业资本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美国金融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创业投资的机构化和制度化,是美国融资制度的创新,是美国创业资本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促使美国的创业资本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化的融资、投资制度,并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进入、评价、投资、监控、退出等市场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技术创新和创业企业由于高度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带来的问题和激励问题,从而在投资者和技术创新之间建立了一个互相沟通的中介,弥补了创业企业融资困难的缺口。创业资本在美国的成熟发展势必成为美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国际货币制度中的美元霸权
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早已崩溃,但事实上美元由过去世界货币的替代品变成实际上的世界关键货币。美国可以在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不关注其贸易收支的赤字和汇率水平。因为许多“贸易国家”尽管因此拥有越来越多的美元贸易黑字,但却将其中的相当大一部分以投资美国国债形式还流到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支撑美国经济的运行。美国就可以自主决定货币政策,可以放纵地集中关注国内经济目标。这样,其他国家不得不自己承担美国经济政策的各种后果。而且美国拥有日本和西欧都不具有的开放程度最高、市场规模最大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和短期证券市场,更加确定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在短期内的不可替代性。这种国际货币制度中的“美元体制”为确保美国长期国际经济的领导地位提供重要的条件和保障。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以及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突飞猛进,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化带来了技术创新、商务模式转变和新的资本市场,形成了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1991年4月以来,在信息产业的带动下,美国出现了在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的情况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2004年初,信息产业部提出要走信息强国战略,强调以需求为主导,以应用促发展,全面提高社会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水平,构建国家公共信息服务网。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20年前,顺德充分发挥政策、地缘和人文优势,改革创新,励精图治,围绕信息化发展制造业,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著名的顺德模式,营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区域经济环境。目前,顺德经济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竞争压力,竞争优势已不明显;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相对发达国家来说处于弱势,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脆弱性。最近,源于美国的金融海啸而引发的全球经济不景气,给顺德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引进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产业的促进作用,快速提升顺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摆在了顺德人的面前。
2顺德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近二十年来,顺德信息产业获得较快的发展。顺德信息产业主要由计算机、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软件(含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与服务、信息服务业等组成。出现了一批如美的集团、广东格兰仕集团及广东东菱凯琴集团等拥有较强信息技术的企业。2005年,国家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顺德区设立“国家(顺德)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目前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及顺德科技园已形成产品制造、元器件配套及物流一条龙。
2.1产业发展环境日趋完善为了强化顺德信息产业的建设,区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主持制定并下发了一系列文件,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建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3年成立电子信息商会。2005年,由区政府牵头,企业为主体建立了华南家电研究院、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顺德软件园等一系列产业公共技术研发机构。到目前为止,拥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3家,省级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11家,区级企业信息化工程试点示范企业50家,从事应用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业的企业400多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软件产品生产企业4家,有11家通过了广东省软件企业认定。2006年3月成立“顺德软件行业协会”,2006年11月成功举办“2006中国顺德嵌入式系统应用展示交易会暨中国嵌入式系统年会”。制度建设与政府支持极大地提升了顺德信息产业的区域品牌,促进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2.2产业链向高端延伸近年来,随着嵌入式软件业的异军突起,形成了由基础信息产业(或核心信息产业)、制造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组成的信息产业链。根据顺德信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顺德地区的系统集成及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35亿元,同比增长12.9%;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5%;应用电子产业销售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66.67%;以电信、移动为代表的电信服务业营业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3.85%;基础元器件业销售收入99亿元,同比增长1%;计算机及外设硬件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155亿元,同比减少14.84%;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11亿元;其他家用电子产品制造业产值6亿元。数据表明,不断走向高端技术研发为顺德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3顺德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顺德信息产业具备了持续发展能力,为进一步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其他地区,顺德信息产业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作为顺德人,我们应该居安思危,正视问题。
3.1信息产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从整体上看,顺德电子信息企业虽然重视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但由于起点较低,除个别企业和少数领域已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外,大多数企业仍然没有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的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上,主要还是依靠中低档产品竞争,产品的利润率较低,无法形成有效积累,由此导致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不足,而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的不足又导致企业向高端产品升级的进程缓慢,赢利能力和积累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低水平循环的不利局面。就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而言,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的发展远远无法满足下游整机行业的需求,一些关键件和核心技术环节上只能依赖进口,产业规模在短期内很难赶上中国台湾和韩国,更不用说赶上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西方国家了。
3.2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从国际上看,美国、日本等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知识密集型为主,掌握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标准和核心技术,产业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知识积累、信息处理和智力投资;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技术密集型为主,掌握了某些应用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产业增长凭借主要产品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目前,产业链研发环节薄弱造成的产业基础不稳固是顺德电子信息产业的突出问题,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知识产权拥有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大多数产品附加值低,使得企业无法保证对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也没有能力深度开拓自己的品牌。
3.3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是信息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截止到2007年,顺德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员约50万人(含外来人员),科研人员所占比重偏低,仅为5%。根据我们的调查,顺德区的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有许多是中小企业在人才方面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加薪减薪,升职降职都凭老板一句话和当时的心情,这就会造成员工不服,只能炒老板鱿鱼,另谋高就,难以留住高层次人才。二是人才凝聚力不够,高素质人才尤其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熟悉国际规则、善于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的缺乏严重地影响了顺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影响到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3.4集群效应发挥不足目前,顺德的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制造等信息制造业所需的关键零部件、重要材料和专用设备基本依赖进口,缺乏类似东莞制造那样的本地配套能力。从信息制造业(计算机及外设,通信设备)到信息服务业(软、硬件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IT产品商)之间各自成体系,缺乏有机衔接和密切合作,没有形成上下游紧密联系的产业链,企业之间与技术之间的协同能力很差。大型企业信息化应用较为普遍,但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在顺德有“九·五”863/CIMS试点企业,有“十一五”广东省制造业科技工程龙头示范企业,这些企业本身拥有实力雄厚的信息中心和众多人才,具备深入到综合CAX/PLM/ERP并协同电子商务一体的数字化集成应用的能力,但企业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资源整合。另外,信息化公共平台的应用不平衡,钢铁、花卉、家电有较完善的电子交易平台,发展健康有序,而规模较大的家具市场至今未形成与之配套的商务平台。
4顺德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
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今天,顺德要走出困境就必须针对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与公共服务平台之间的协同作用,力求以最低的成本获得快速的发展。
4.1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信息产业的资金投入以及技术研发离不开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协作。一是围绕智能家电、数字家庭、应用电子、数控技术等关键领域,以企业为主体,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公共平台。二是增强大企业为主体的集成创新能力,攻克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三是充分发挥以大企业集团为基地的嵌入式公共软件技术平台的作用,结合家电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进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四是充分发挥该平台的技术交流、技术外溢作用,使区内相关企业能够共享技术成果;五是加大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的支持力度,及时研究国家、省有关政策,鼓励企业积极申报、承担国家、省信息产业重大工程项目,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企业自主创新,发现并培育新的有发展前途的研发中心。最后,政府应该勇于开拓,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进,规范创新环境,在财税政策,激励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方面为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4.2激发中小企业的原始创新活力顺德中小企业蕴藏着极大的原始创新冲劲,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第一,企业应该把握国际产业调整、转移机遇,形成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政府应该密切关注“嵌入式系统应用展示交易会”上已签订协议的项目,协调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的合作,争取一批嵌入式系统技术和项目落户顺德;第二,应该抓住广东省“十一五”引入芯片制造业产业的良机,加快TFT-LCD配置产业发展,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第三,加快数字家庭标准制定、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速度,按照《广东省数字家庭行动计划要求》,支持顺德企业积极参与数字家庭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通过标准战略占领产业高端,推动技术产业化。第四,加强与广东RFID专委、粤港RFID产业联盟的沟通,争取成为全省试点,促进RFID技术在顺德的应用和推广。
4.3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构成企业的根本,能否用好人才,能否留住需要的人才是企业人才管理的根本,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留住人、用好人离不开良好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待遇问题是人才留与失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才价值的体现。企业要留人,就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让员工的奖与罚有章可循,在员工心中产生公平感。在激励方面,不能将工资作为激励的唯一手段,必须建立完善的,能够实现他们价值观的激励机制。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生理需求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而自我实现是人们最高的精神需求。所以工资等物质激励是员工进行生产的动力,精神激励是工作激情的来源。因此,企业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包括福利计划,股票期权,晋升机会,高水准的培训,出国深造等。
4.4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在顺德发展相对落后,大力推进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特别是电子商务应用等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结合顺德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首先,为促进家具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应该抓住乐从成为全省“专业市场电子商务试点”的机遇,建设顺德家具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家具产品信息的交流和商贸流通。其次,由区政府牵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行业电子商务为主题,每年举办1-2场论坛,进一步营造深化电子商务应用的环境和氛围,推动电子商务应用,与阿里巴巴,环球资源等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设“顺德制造”或“顺德创造”,营造区域品牌,整合区内企业抱团发展。第三,加快发展制造业,跟进广东省“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重点抓好龙头企业(美的、科达)数字化综合应用,推动企业继续深入应用CAX、PDM,MRPII、ERP、SCM、MES等技术,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第四,建设面向行业或面向应用的ASP公共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随时、随地、省力、省心、省钱”的信息化服务。第五,制订相关政策,扶持本地软件企业及系统集成商,支持大企业的信息中心企业化运作,发挥人才集中、经验较丰富的优势,为地区信息化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相关支持。
4.5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风险投资是一种集金融、创新、科技、管理与市场于一体的资金运作模式。信息产业的风险投资在成本和收益上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使得风险投资评价非常困难,投资者对收益率也就抱有更高的期望。如果没有较高投资收益率作支撑,那么信息产业将面临着投资者的经济动力不足问题,信息产业的风险资金就很难到位。所以,针对顺德雄厚的民间的现实,加快培育风险投资体系,建议政府适度介入,采取适当的措施消除潜在的市场失灵问题:一是在起步阶段为风险投资联盟提供部分启动资金用以支持投资基金的组建。二是采取较为优惠的税收政策来降低风险资本的成本。三是规范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加大风险企业的信息透明度,由政府组织对企业或项目进行评价,降低中小投资者的评价成本。四是调险资本筹集制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联盟。
摘要: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行业的效率,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前列的顺德更应该发挥信息产业的作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顺德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在对现状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信息产业问题对策
0引言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信息产业对促进工业化有着强大的动力。信息产业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及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等多重优点,是带动性极强的经济增长源,己成为世界各国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信息产业通过产业间的渗透来实现对其他产业生产率的推动作用,信息产业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加快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顺德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信息产业的机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开发核心信息技术,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提升传统产业,为顺德的发展开辟新天地。本文结合顺德信息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理论,系统地研究顺德发展信息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