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益广告论文

公益广告论文

时间:2022-10-26 03:15:39

公益广告论文

第1篇

(一)测试广告的选择

首先,为确保测试广告的公信力,所有的测试广告均来源于中国公益广告网。该网站是国内首个以公益广告为主体,融合影视、广播、平面、户外立体、动画漫画等多元广告形态的专业性公益门户网站,是国内公益广告存储量最大的网站。其次,由于儿童形象本身就存在着生理弱势,与成年人相比更容易引发同情心,为确保测试广告的公平性,笔者自双方都存在生理弱势的“扶弱救残”类影视广告中选取测试广告。再次,为确保测试广告的科学性,笔者在564条公益广告中,选取广告主体明确、时长相近、评分相似的4个广告作为测试广告,并在专业问卷调查网站上问卷。(广告A:扶弱救残类,成年人为主体、无配音;广告B:扶弱救残类,儿童为主体、无配音;广告C:普通家庭留守儿童、儿童配音;广告D: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儿童配音)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黄合水的特征评价法为基础,对4个影视类公益广告进行问卷的制作、编码和统计。黄合水认为,影视类广告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六方面内容进行评价,分别是:广告语言由模特儿表达(X1)、产品名称读音响亮(X2)、画面与产品联系紧密(X3)、解说词的播读速度适当(X4)、广告新颖独特(X5)、广告具有人情味(X6)。以上广告特征与观众对该广告印象评价的关系函数式如下:Y=0.56X1+0.36X2+0.30X3+0.57X4+0.23X5+0.28X6-3.10考虑到前两个测试广告并无配音,笔者为保证广告效果评分为正,没有减去最后的3.10分,其余特征皆以1~5分为评分范围,将全部被试对每一广告每一特征的评分平均值代入函数式计算,得出被试对该广告的评价,分值高为优,分值低为劣。

(三)问卷发放与收集

本文采用的是网上发放问卷的方法,总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90份。考虑到四个测试广告播放时间有260秒,和在线调查一定要将研究限制在15分钟内的原则,笔者去掉了回答问卷所用时间低于300秒,高于900秒的问卷,最后剩下81份有效问卷,所以有效回收率为90%。为了减少影响,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笔者发放问卷的对象集中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发放地点在交大的图书馆,尽可能地减小被试之间的差异度,为了让被试能够有耐心做完整份试卷,有偿发放问卷。

二、数据分析

(一)广告A和广告B特征评价

由于广告A和广告B都没有配音,所以“广告语言由模特儿表达”、“主题名称读音响亮”、“解说词的播读速度适当”三项特征无法计入得分。为了使得分为正,两个广告都不减去3.10分,将广告A和广告B的各项特征得分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得到以下结果。广告A:Ya=3.84*0.3+2.80*0.23+3.75*0.28=2.846广告B:Yb=4.21*0.3+3.23*0.23+4.03*0.28=3.1343由此可得Yb>Ya,即广告B特征评分更高。但是如果把各特征平均得分四舍五入后再代入公式进行计算,二者最终得分是一样的。所以,在同类公益广告中,虽然以儿童为主体的公益广告比以成年人为主体的公益广告效果要好,但是优势并不明显。或者可以认为儿童效应在公益广告中并不突出,与儿童形象相比,广告的制作和文案更加重要。

(二)广告C和广告D的特征评价

广告C与广告D的广告语言都是由模特表达,但是都没有明确说出广告的主题,所以“主题名称读音响亮”这一项特征无法计入得分,为了方便四个广告得分的对比,广告C和广告D同样不减去3.10分,把广告C和广告D的各项特征平均得分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得到以下结果:广告C:Yc=1*0.56+3.69*0.3+3.53*0.57+2.74*0.23+3.28*0.28=5.2177广告D:Yd=1*0.56+4.31*0.3+4.14*0.57+3.79*0.23+4.31*0.28=6.2913由此可得Yc>Yd,广告D效果更好,即在同类儿童公益广告中,经济弱势明显的公益广告比经济弱势不明显的公益广告效果更好。

(三)被试愿意为公益广告付出的程度

由表3可知,大多数被试观看广告A后选择只是看一看,只有15%的人会付出实际行动(参加相关公益活动或者捐款)来支持该公益广告;被试观看广告B后,大部分人会选择点“赞”或转载该广告,仅有21%的人会付出实际行动来支持该公益广告,但没有人会捐款;被试观看广告C后,大多被试选择只是看一看,只有约14%的人会付出实际行动来支持该公益广告,各项百分比皆与广告A相似;被试观看广告D后,约有45%的人表示会付出实际行动来支持该公益广告,是所有测试广告中人数最多的。由此可知,与观看成年人为主体的公益广告相比,被试在观看以儿童为主体的公益广告后,愿意付出实际行动来支持该广告的人数小幅上升,但是二者的号召力都比较一般,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公益广告的人数未超过四分之一。与观看普通儿童公益广告相比,被试观看贫困儿童公益广告后,大多数人更倾向于付出实际行动来支持该广告,且人数是普通留守儿童广告的近3倍,表明经济弱势明显的儿童形象比经济弱势不明显的儿童形象更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和同情心,号召力也更强。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观看以成年人为主体的公益广告和以普通儿童形象为主体的公益广告后,人们愿意付出的程度各项百分比基本相似,这说明了儿童形象并不是影响人们对该广告进行评价的唯一影响因素,单靠儿童形象是不能打动广告受众的。

(四)被试捐款

在四个测试广告中,以贫困儿童形象为主体的公益广告得到的捐款最多,其次是扶弱救残类的儿童公益广告和成年人公益广告,以普通儿童为主体的公益广告获得的捐款最少。由此可以认为,以经济弱势明显的儿童形象公益广告是最能打动人的公益广告,同时也是最能调动人们情绪,引发同情心的公益广告。

三、研究结论

第2篇

一、隐喻运行机制—概念整合理论

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促使语言学及其边缘学科的学者开始着手研究隐喻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尤其是隐喻的在线意义构建机制,于是Fauconnie(r1997)[2]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进一步深化了概念隐喻理论。心理空间理论是Fauconnier&Turner在1994年《心理空间理论》中提出的,他们把心理空间看作是人民进行感知、想象、记忆或思维的表征,在人们思维与会话时,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等压力的综合作用下建构起有关信息的心理空间,这些心理空间相互映射,从而创造出一个动态的概念网络,对各种信息进行在线整合加工,进而形成意义。整合理论认为,认知的基本单位是心理空间。心理空间可建立起一系列的概念,如时间、地点、愿望、可能性、现实虚拟等等。Fauconnie(r2002)[3]的概念整合理论包括四个抽象的空间: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它们构成一个动态的网络模型(如图1所示):圆圈代表心理空间,一个为源域,一个为目标域,每个心理空间均具备自己的元素,在图中用点表示。这四个空间的联系用线来表示。在输入空间中,部分元素存在映射关系,用实线来表示。投射反映的是输入空间与其他空间的关系。在两个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映射,在合成空间中生成层创结构。其中类属空间是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组织结构,决定了输入空间相互映射的核心内容。人类的认知运作正是在合成空间的层创结构中进行,层创结构式概念整合的核心。层创结构并不直接来自输入空间,而是认知主体对投射的对象经过复杂的认知加工后而在大脑中形成的层创内容。Fauconnie(r1997)[2]指出,层创结构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产生。

二、公益广告实例分析

1.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

这是一则由美国奥美公司推出的公益广告,旨在用美洲豹身上的衣服标签S和XL来告诉人们:追求时髦对大自然的伤害比你想象中的要多。它由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组成。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只美洲豹在草地上低垂着脑袋无力、艰难地向前走着,表情凝重。其中一只美洲豹较大,在它的背上有一个衣服商标,上边写着XL;相应地,在另外一只较小的美洲豹的背上,同样有一个衣服商标,上边写着S。配有文字说明:Fashionclaimsmorevictimsthanyouthink.光从图片就可以给读者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自然而然想到全世界有多少动物因为人类过分追求时尚而走向灭绝。再加上一句简单的文字说明,就使得整个广告的作用更加强烈。文字使用的是victims,而不是简单的animal等,更加凸显了动物的无助和所处境况的危险。从概念整合网络的角度分析,这幅图片涉及到三个输入空间。在输入空间Ⅰ中是大自然中的美洲豹,它的皮是豹纹,可以做衣服这些元素。在输入空间Ⅱ中则是华丽的豹纹的时尚衣服,大小号S、XL等一应俱全。读者通过跨空间映射让美洲豹和带有商标大小号的时尚外衣联系起来,并部分地投射到一个新的合成空间。在合成空间,由于整合进一步的完善,形成令人悲哀的一幕:威猛的美洲豹不再威猛,不再让人害怕,看到它们,人类的第一反应不再认为它们是动物,而是非常自然地想起可以用它们的皮草做时尚的衣服。通过一系列整合,生成的合成空间连同其层创结构可以解释为:如果人类现在还不懂得保护动物,还不采取任何措施,一味追求时尚,那么伤者便无法停止。这则公益广告非常具有说服力,因为大多读者也是追求时尚的一份子,也被作为“刽子手”投射到合成空间,它将一个遥远的画面立刻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让读者禁不住内心一颤,因为导致这么多victims始作俑者就是人类自己。所以在合成空间中所形成的层创结构包含了读者的自责与反省,更加会引起读者的思考。下表1对这幅图的认知理解进行了归纳。

2.反战公益广告

这幅图中,大背景是在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画面中是几个穿着迷彩服的士兵,其中在画面中最显眼的是一个拿着枪的成年士兵,即将走出整个画面。背后有一个孩子,他穿着士兵的衣服,手里也拿着枪,但是他却定格在了一个透明的玻璃罩后边,成为一个雕塑,雕塑前还配有纪念牌,上边写着CHILDSOLDIER.整幅图片除了这些,还有一句文字:WEMUSTMAKETHISATHINGOFTHEPAST.同样借助概念整合网络来解读它的内涵。在输入空间Ⅰ中,拿着枪冲锋陷阵的小男孩,满脸杀气与忧伤,稚气全无。在输入空间Ⅱ中,是一个可以用玻璃罩罩保护起来的拿着枪的雕塑,一切成为过去,让大众了解缅怀历史。类属空间是拿着枪的小男孩士兵。因此,输入空间Ⅰ、Ⅱ的元素相互映射:小男孩士兵———雕塑;冲锋陷阵———成为雕像。这些元素被部分选择性地投射到了合成空间。因而读者结合广告中的文字WEMUSTMAKETHISATHINGOFTHEPAST,通过整合中的完善和扩展在合成空间形成了层创结构:有一天要让全世界的士兵都成为过去时,让战争成为过去时,保护孩子,不再因为战争而失去童年,在如此小的年纪就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除了令人震撼的画面外,广告使用的大写文字,更加凸显了主题,推动了读者对广告的正确认知。

三、结束语

Fauconnier和Tunrner所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实际上是对Fauconnier所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通过将来自不同概念域的框架结合起来,依靠跨空间映射,构建一个具有新结构的复合空间,来解读人脑的语义构建过程。本文通过分析公益广告的个案,从一个心的视角和高度帮助人民解读隐藏在广告语言下的认知过程,揭示人类思维能力背后所隐藏的认知能力。

作者:芦亚波 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3篇

1.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是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专业教学体系,其作为针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影响,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富有个性的方式提高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使大学生能够广纳新知、活跃思维、不断创新,塑造美好的心灵,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2.大学生公益广告

公益代表着社会公众的福祉与利益,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做出奉献。公益广告作为一种传媒艺术的形态,相对于商品广告为商业利益的信息传达,其社会功能表现在传播功能、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方面,把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象征意义。大学生公益广告作为公益广告的一种形态,属于大学美育的一种方法,具有信息传播功能、道德教育功能、情感关怀功能。其以宣传社会公众利益为主题,通过大学生的创意思维与实践,形成生动感人的视觉传达艺术。

3.大学生公益广告创意

(1)大学生公益广告设计的主题性

大学生公益广告的设计用公益广告的形式表现主题,围绕大学美育的主题,明确“美育校园行”的特点与意义。

(2)大学生公益广告主题的象征性

大学生公益广告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形象性。美育作为抽象的名词,要让学生理解,应具体结合大学生活并将其作为创意题材,用直接且具有创意的画面形式予以生动而形象的表现。这比简单枯燥的教条式的口号更能深入人心,也有利于大学美育寓教于乐地展开。

(3)符合大学生生活的生动性

大学生公益广告以事实说明和支持观点,有利于学生正确开展审美活动。选题应围绕“大学美育”这一关键词,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选题,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学生从耳熟能详的观点或身边小事入手提炼案例,如“正能量”的提出、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保护校园环境等,都要以实际行动和事实展开说明。

(4)引导大学生审美理念的行动性

大学美育作为引导大学生实践的理论基础,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审美方向并推动学生的审美活动。大学生公益广告运用具体分类以及配合图说明的方式,每张图片配合相关说明文字,用简单明了的图形语言表现主题。

二、校园美育主题的确定

大学美育的主题体现在校园文化中,小到大学生自身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大到他们与社会的关联、与环境的共存,都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其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1.从大学生素质的角度出发

大学生是美育行为的活动主体,只有主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健全的体魄、完善的心理和智力,才有能力和魄力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形成优秀的品质。从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可从身心健康、重视责任、努力学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自强自立、文明礼貌、营养健康、安全用电、爱护公共财产、倡导文明新风等角度出发,构思大学公益广告设计。

2.从社会关爱的角度出发

从社会关爱角度出发,大学生公益广告重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将思想道德建设融入日常的礼仪和行为规范。如从尊师重教、雷锋精神、慈善捐助、扶贫救困、关心弱势群体等角度出发,唤起大学生乃至全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不是让学生局限在“象牙塔”里只知道读书和考试。学生要积极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融入社会,可选取的主题有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尊师重教),孝敬老人、关心老人(父亲节、母亲节),无私奉献(雷锋精神、支教、献血、抗灾),以及慈善救助如关爱弱势人群(病人和弱者)、失学救助(希望工程志愿者)等。这些主题的公益广告将小我与大我融合在一起,反映了大学生从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互助到对陌生群体、弱势群体的关爱,对社会热点的关注。

3.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环境问题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保护环境这个全社会共同关心的主题,同样应该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学生应从自身做起,小到身边的环境,如注意维护宿舍、校园、公共场合的卫生,大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可选取的主题有节约资源、绿色消费、保护森林或濒危动植物、水土保持、城市环保等。

4.从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

民族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包括艺术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科学文化、节日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任重而道远,在年轻群体中进行宣传和发扬,对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性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校园广告创意的艺术表现性

1.创意角度切入的多样性

学生要围绕所选的主题,从多角度思考创意,寻找切入点。同样一个选题可以从不同方向和角度进行表现。如,表现大学生德、智、体综合素质的发展,设计者可选取超人、书本、心电图、“正能量”词语等作为设计元素,用直截了当的广告语反映主题,启发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对待自我。如图1,在创意手法上,设计者采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围绕创意中心进行设计。如利用超人的形象和流行语“正能量”,鼓励大学生塑造全面发展的自我。超人的形象比喻大学生应具备的内在能力和精神,即远离沮丧、消沉,用知识武装自己,以乐观坚韧的态度面对生活。在表现手法上,设计者利用超人衣服中央的z字母(“知”字拼音的首字母)代表“知识”,背景为流行语“正能量”的重复排列,两者相结合表达学生要用知识武装自我,充满正能量,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一作品宣传了重视文化、重视知识的主题,以知识为自己提供前进的力量。

2.诉求方式的人性化

设计充分体现人性化,可以和观者进行良好的互动。利用公益广告的形式表达美育的观点,以美的方式和手段感化大学生,能够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完善大学教育。图2是以“关爱老人”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设计者用伞和拐杖同构,采用比喻的手法,用破损的拐杖代表老人,伞代表对老年人的爱护,伞周围的雨丝代表伤痛、劳累、疾病等侵害。整个画面用灰旧的纸张作为背景,配合巧妙的创意,能够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3.表现形式的艺术化

在设计的效果上,大学生公益广告应在含义表达清晰的基础上重视艺术的表现形式。好的设计画面是烘托主题不可缺的因素,采用适合的艺术表现方法烘托主题,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图4是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系列公益广告——“城市·绿色·生命”视觉形象系列设计。整个画面采用城市建筑、桥梁、绿色植物为元素,采取大角度透视、特写、解构的多重艺术表现手法,配合象征生命的抽象符号——绿色块以及相关广告语,突出主题“城市·绿色·生命”,强调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结语

第4篇

电视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多媒体文本,构建引人入胜的视听元素表现真善美,召唤受众倡导传承真善美。

一视听元素的魅力空间

电视公益广告是利用电视媒介进行信息传播,通过一定数量的“形象”画帧表情达意。其线条、形状、色彩、影调、声音和文字等元素组成的电视画帧,形成冲击受众视野的想象结构,电视公益广告创意者捕捉的主要形状,选择的“蛊惑”色彩,构建的音响场景,以及点睛的文字表述,营造出美轮美奂的影视构想空间。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以及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所有这些组成文学作品的否定性结构,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1]112。电视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多媒体文本,各组成元素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带给受众视听感官以不同的审美享受。但是,融合于同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文本中的各元素,在场合中表达创作者情感诉求时,其在衔接表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连接上的“空缺”。央视公益广告《婴儿篇》中“婴儿”形象鲜明,色彩明朗,“婴儿”的笑,“婴儿”的动,“婴儿”的呐喊,无不带给受众以极丰富的视觉想象空间。“婴儿”的手轻轻一动,紧承而来的是举重运动员的抓举;“婴儿”的脚轻轻一动,接下来的画面是百米跑运动员的蹬踏;“婴儿”的背轻轻一动,承接的是跳高运动员的跨越。这些画面的转化带给受众一种跃动的陌生感,但随着文字和声音“源自生命最初的梦想”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阐释,受众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填补各元素之间衔接上所形成的“空缺”,逐渐理解这则公益广告的内蕴:以“婴儿”为创意载体,小小的生命在举手投足间、在稚嫩的心田里早已迸发着卓越的梦想和力量,也代表纯洁的人类有着相同的梦想与追求。视听元素融合生成的结构空间,吸引受众主动填充想象,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

二意象召唤的共鸣想象

创作者把心理体验通过形象思维转化为语词符码,受众则把这些语词符码经过逆向的形象思维再转化为意象意境。意象层属于心理活动产物,是不确定性和空白处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受众的逆向解码构形心理活动虽然有理性的指导或者意识的参与,但主要是在感觉经验和潜意识层产生的。由于受众在构形过程中是以自身的既有感觉经验为前提,所以意象的生成绝不会千人一面,而是“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电视公益广告通过线条、形状、色彩、影调、声音和文字等多种元素合力形成表意结构,“电视广告人对电视画面视觉形象进行选择、提炼、组合、创造,使它有极大的可能性去概括提炼形象,来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传达思想感情。这种提炼创造出来的形象(视象),即是‘意象’。”[2]经电视广告创意者提炼创造出来的意象,已饱蕴创作者的情趣于客观物象之上,是创作者心物交融、情景浑然一体的独特表意结构。电影纪录片大师伊文思曾说:“没有一部纪录片、甚至没有一部新闻片,是不经过某种程度的艺术处理就可摄制成功的,当你为摄影选择位置的时候,影片的艺术就开始了。”[3]电视公益广告作品的摄制也是如此,从寻找摄影的视角开始,图像就已融进了摄影师对真善美的选择、理解和审美评价。摄进画面的人物和事物不可能是对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再现,更何况短小精辟的广告艺术,所以,凡是被摄进表现画框之内的元素,就具有了某种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也就是说,电视公益广告画面所呈现给受众的“世界”,是已经图式化、概括化了的,这些画面中所反映的“世界”总存在一些“不确定点”或“空白”,特别是一个形象与另一个形象衔接组合时,互相之间或吸引或排斥,也会产生许多的“空白”,这就需要受众结合自己的“先在结构”,给予创造性的想象和引申,在受众的“补白”中与创作者的“世界”形成共鸣,进而接受广告创作所倡导的真善美。央视公益广告《相信篇》,画面中的人物是拥有良好公益形象的演员濮存昕,由他来阐述什么是文明,其效果会得到加强。但受众对演员濮存昕的了解是有差异的,因而这则公益广告的亲和效果也是不同的。“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是,灯光亮一些,那么我们身边的黑暗就少一些。”其中的意象“一盏灯”、“高楼”以及“高楼中渐次增多的灯光”,这些意象群组合在一起,已不是简单的物象“灯”、“高楼”、“高楼中渐次增多的灯光”,而是经广告创作者精心选择的意象,但能否一看就感受到“灯象征文明”,而“渐次增多的灯光却象征文明的传播、扩散”,这其中的“空白”需要受众对视像符码进行整合、再创造,然后形成自己的理解。央视公益广告《感谢不平凡的自己》,选取不同职业、各种角色的中国普通大众生活,展现普通百姓在平凡生活中心怀感恩、坚守梦想、不懈奋斗的中国精神,用一帧帧画面构成的形象(意象)诠释“平凡的生活,总有顺流,逆境,但我们依然努力前行”的酸甜苦辣,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受众都会心生暖意。形象的视觉冲击比生硬的说教要生动得多,受众在认同视觉形象的同时就接受其所宣扬的审美理念。

三意蕴升华形成的审美情愫

电视广告的“明白如画”,给人一种错觉就是没有什么深层“意蕴”。其实不然,一则成功的电视公益广告,不是以“明白如画”取胜,而是以委婉含蓄的深层蕴意感染受众。从广告内容的表达、情节的展开、演员的表演,到拍摄视角的选择、画面的构成、色彩的运用、形象的组合、声画的匹配、字幕的使用,这都饱蕴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思想情感往往蕴藏在电视画面意象的“深层”,需要受众在欣赏中仔细体悟。“诗无达诂”,作品的思想感情(意蕴层)是隐藏得最深的,是读者时时可以感受到而永远看不见摸不着的,读者可以依照作品所提供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补充、发挥、想象,甚至于重建新的意境,指向不同于创作者情感的其它思想。电视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微型广告传播艺术,它同样追求委婉含蓄的表达,形成“空白”,希冀受众充分调动审美感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品味广告的“味外之旨”“弦外之韵”。央视公益广告《守着是一份诚信》,一位看守自行车的大妈清早就开始了她每天看守自行车的工作。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刚停好车的时候,就来了一个电话,于是丢下一句“回来给你钱”就走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很久过去了……深夜了,寒风肆虐,大妈走走坐坐,并没有打算离去。背后也只剩下一台自行车孤零零地停放在那里,与大妈一样屹立于寒风中……很晚,时尚小伙才返回来,见老太太还在,露出一副不屑的表情,“嗬,还在啊,不就为了几毛钱?”当他掏钥匙的一霎那,老太太没有说什么话,只是微笑着从自己的衣袋里拿出小伙子的钥匙递给他。小伙子羞愧地低下了头,……此时受众看到的画面是字幕“守着的是一份诚信”,并配有同期声。受众从这则电视公益广告中感受到的最初的印象就是“做人应守诚信”。可是,只要我们仔细思考,就会从大妈的坚守、微笑和年轻小伙子的不屑与羞愧中有所感悟:中华民族素以诚信为美德,一直传承至今,可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崇尚潮流,不再推崇诚信,甚至为蝇头小利而不惜尔虞我诈。“大妈的诚信坚守”的“味外之旨”在于用自己用行动诠释“诚信精神的传承”。央视公益广告《筷子篇》,以一双筷子为载体,通过不同的故事场景演绎传承“启迪—传承—明礼—关爱—思念—守望—睦邻—感恩”等中国数千年的特有的传统与美德,“一双筷子,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情感。有滋,有味,幸福中国味。”其间的味外之旨只有生活于斯的华夏子孙方能体味。意蕴是文本的深层含义被受众捕捉到的兴致,电视公益广告文本的弦外之音,源自文本结构本身的内在张力,吸引受众思想同构文本意蕴。

电视公益广告通过多媒体媒介构建形成的视听元素层、意象层和意蕴层,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3个结构层次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点”和“空白处”,激发受众想象潜力,结合受众的“先在结构”“补白”形成自己的理想“世界”,促使受众接受电视公益广告所传达的真善美,并内化于心而形成真善美的倡导传承者。电视公益广告文本召唤的想象空间以其视听艺术方式改变受众的所思所行,艺术化地引导受众的社会实践,其艺术美学范式成为了一种媒介经典。

作者:毛凌云 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第5篇

众所周知,通过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图形普遍都富有一定的灵魂色彩,使之在视觉效果方面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2]。在平面广告中的图形更具有刺激性。甚至有的时候受众在接受平面广告中的图形时近乎为心里的直接反映。如,圆形具有滚动的感觉,给人以柔和和优美的视觉效果,三角形具有崇高、稳定、坚实的感觉。

二、情感信息的准确传达

与其他的表现形式相比较,图形语言相对而言表现的更准确。设计师通过视觉形式与新鲜的首发,将图形语言传达出来,促使图形语言传达出更易接受的与识别的信息内容。在视觉效果方面,图形语言为人类图像的所应提供了可能,将意象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通过图形语言,人们更能够触摸一些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神以及无意的事物。可以说,在图形语言表达方面,其感情能够转化为对应的物象,并将其寄予图形中。促使受众更好地理解平面公益广告中的公益信息。

三、平面广告中的情感

设计师在设计平面公益广告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表达情感。情感是设计的生面。如果设计的图形没有感情,平面设计将会显得苍白无力。平面广告中的图形设计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设计师将人们的喜怒哀乐融入到设计的作品中,进而感染大众。公益广告中情感更具有感染力。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更有益于公益信息的传播。

(一)关怀与友善

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就包括了关怀与友善。在平面公益广告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可以从这点出发,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融入到图形的设计中,利用图形将情感表达出来,进而引起大众的共鸣。尤其是希望工程之类的活动,关怀与友善表现出更浓厚的氛围。例如,奉献爱心的公益广告,可以将大家的爱心集结起来,使爱心像大海一样宽广透明。在这类平面公益广告中,图形设计传递着真情。

(二)温情与愉悦

在社会脚步不断进程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充满着各种无形的压力,在此过程中人们需要放松与调解。平面公益广告在以情动人的同时,还要注意情感的调节,其不能总以悲情示人,给人一种压抑与沉闷的感觉[3]。因此,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活泼的手法,让图形充满愉悦,使人们感受到快乐与放松。这类公益广告多应用于节日的宣传中,提醒人们勿忘中国的传统节日。例如,母亲节、龙舟赛、劳动节等,将喜悦的情绪融入到其中,促使人们加强情感沟通的同时,放松自己的心情。

(三)怀念与悲伤

在人类丰富的感彩中,怀念与悲伤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情感的种类中,悲情与怀念在其中占据重要的部分。人们在生活中同样经历着悲情、伤感与怀念。在平面公益广告中应当使用合适的图形来抒发人们的这种情感。在一些关怀童年健康成长与爱心捐助的公益广告中,悲情与关怀是作品不可取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设计师的真情流露。例如,抗震救灾的公益广告中运用“爱”、“心形”、“手握手”、“蜡烛”等图形表现关爱、团结与力量、祈福。

(四)真、善、美

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真善美的原则。美与真、善并不能划为等号,但是真与善是美的基础。在研究审美学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善指的是思想性、美指的是艺术性、真指的是真实。设计师在设计平面公益广告的过程中,真善美都是其感情的真实流露。平面公益广告图形情感空间里的这一点较为重要。唯有真、善、美才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

四、平面公益广告图形语言情感表现的形式

图形语言在情感表现方面具有多种多样性,每一位设计人员在情感的表达方面并不相同。表现手法的不同,其效果也就不会相同。但是从总体而言,平面公益广告的图形语言情感表达主要有这么几类。

(一)具体的表现形式在社会大众欣赏一幅平面公益广告的过程中,所获得直观感受与视觉效果就是平面公益广告所具有的具体表现形式。设计师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受将真实世界展示给大众,进而让受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设计师设计该部作品是的心态产生共鸣,形成清楚的思维刺激。社会大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常都会在其中产生一种强烈的美与丑的对比,进而产生一种只管刺激与喜好的感性反应。由此可见,具体的图像表现形式具有情感宣泄与情感传染的作用。无论是在环保海报中还是在反战类的海报中,设计师都是通过社会大众较为常见的灰暗、明朗的图像将其中的思想具体的表现出来。民众在观看这样一幅平面公益广告的过程中内心就会被震撼。例如,众所周知的陈放海报。这幅海报是平面公益广告图形最好的说明。受众不仅能够感受到战争应受到谴责,还在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准确的情感传递。设计师通过这种方式将一些较为复杂的情感通过图形具体的表现出来,进而在大众中之间相互传递,并与之产生一定的共鸣。例如,在奉献爱心的公益广告中,将爱心手势集结起来,形成一定的图形符号,在民众之间快速传递。

(二)抽象的表现形式通常而言,从视觉设计的角度上而言,形与意属于一种“同构关系”,有形就会传递出意,有意必然就会产生形[4]。因此,在平面广告图形设计的过程中,形与意是通体异位的表现。设计师通过图形语言表现出一种视觉意象,受众通过这种意象就能够产生想象与联想。由此可见,在平面公益广告中,设计师已经习惯的将大量的图形语言运用于其中。在设计平面工艺广告的过程中,对点线面进行组合、变换,促使平面广告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层次感。通过平面广告具有的层次感,给予人们一种视觉冲击,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设计师在设计平面广告的过程中,运用鲜明的图形语言特色将需要传达给民众的信息传达给不同的受众,使之产生一定的共鸣。例如,在设计环境保护的海报中,设计师利用各层次之间的矛盾,将点线面合理的组合在一起,将其各种形象的表现出来,让受众所获得的视觉刺激转化为心理与情感的刺激,进而引发民众的想象。

五、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公益广告;关联理论;情感诉求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6)02-0030-03

[收稿日期]2015-10-12

广告的诉求手段分为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情感诉求手段意在激发广告受众的亲切感、幽默感、恐惧感、美感、罪恶感等一系列情感体验,使广告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于当今公益广告众多,加之其公益性的特点,受众对公益广告的态度常常是被动的,甚至是逆反的。如果公益广告仍坚持选择以传递信息为基础的理性诉求,已经很难吸引受众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用“情感”来浸润公益广告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从而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以情感诉求为手段的公益广告。学界对于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然而,他们大多单一的从情感诉求的手段、方式以及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很少有将公益广告自身的语言特点和广告的情感诉求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本文基于关联理论,研究公益广告语言的特色对公益广告中情感诉求的影响作用,使广告效果最大化。

一、国内外对于广告和关联理论的研究

关联理论在学术界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领域语言的研究中,包括幽默、礼貌、广告以及教材中的语言等。在广告领域中,关联理论大多被应用于广告语言的翻译研究中,目前基于关联理论对于广告语言本身的研究较少[1]。在国外,日本学者KeikoTanaka著有《AdvertisingLanguage-apragmaticapproachtoadvertisementsinBritainandJapan》(1994)一书,该书可能是到目前为止较少利用关联理论解读广告语言的专著之一。基于关联理论的思想,KeikoTanaka揭示了广告语言如何说服他人、如何在广告中发挥双关与隐喻的使用,并且通过描绘日本广告中女性的形象揭示了文化渗透的见解。[2]然而,这本书仅限于探索日本语广告和英语广告。另一位学者JohnCrook以这本专著为基础,重新分析了广告商利用隐含信息的策略来摆脱观众对于产品的不信任。他认为认知一致性和人类固有的元表征能力相较于隐含信息对于广告的认知语用学来说更为核心。[3]在国内,基于关联理论的广告语言专著也较少,研究大多集中在杂志或期刊文章中。谢琬熠基于关联理论对于广告效果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双方的认知语境越趋同,交际就越成功,广告效果就越容易实现。[4]徐姗姗阐述了关联理论在户外公益广告语创作中的启发作用。她认为,广告语中必须包含符合广大受众认知环境的明示刺激,并且广告语提供的新信息必须能够改变广大受众的认知环境[5]。

二、关联理论的基本思想

1986年,Sperber和Wilson在二人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关联理论。关联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阐述并修正了Grice的会话理论,认为交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编码解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即说话者明示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者结合相关的语境信息进行推理,寻找关联。从明示———推理的角度来说,话语的方式、信息的充足性以及交际双方认知语境的互通性都影响交际效果。然而,对于交际双方来说,想要交际成功必须寻求最佳关联。交际要达到最佳关联应该满足两个条件:a话语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听话者推理话语时只需为此付出较小的努力;b话语没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听话者推理话语时值得为此付出努力。因此,说话人在日常表达信息意图时需要为听话人提供尽量充分的语境信息来满足听话人推理时的需求,从而使听话人付出较小的努力就能推理出信息意图。当然,有时说话人为了话语达到某些艺术效果而没能提供足够的语境信息,但经过听话人的推理分析,最终得到了值得听话者努力的信息量,仍然实现了最佳关联。[6]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情感诉求的实例分析

(一)公益广告情感诉求与明示———推理交际观

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广告语言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广告制作者通过明示刺激的手段推销某种商品或宣传某种理念,而广告受众根据相关的语境信息进行推理,形成语境假设,从而获得广告意图[7]。有些公益广告语言别具特色,较容易吸引广告受众的注意,同时结合情感诉求手段来激发受众的情感体验,从而更有效地传达广告意图,如:1.酒后开车=车祸!该广告中的亮点在于使用“=”,用等式表达了原本单一的广告语形式,使人眼前一亮。广告语中使用的数学符号,结合广告受众的已知知识(酒后驾车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实则是在向受众传达“酒后驾车就会导致车祸”的思想,使受众在潜意识里形成“酒后驾车会大大加大车祸的几率”的意识,“=”的加入强化了酒后开车与车祸之间的关系,使受众内心对于酒后驾车产生恐惧感,进而达到禁止酒驾的广而告之的目的。2.《爱的表达式》这是一则在央视播出的感动了无数人的公益广告,广告的情感诉求手段与广告自身别具特色的表现方式相结合,充分地诠释了广告的内涵:家庭的温暖。图片为该广告的片段。MotherILoveYou”的首字母缩写,采用独特的表现方式明示了该广告中爱的主题和“FAMILY”的含义(“家”是由爸爸、妈妈、我以及我们之间的爱组成的)。图2通过演变单词“FAMILY”中的字母向观众展现了一幅“M,即妈妈照顾孩子;F,即爸爸撑起整个家庭”的简单且温馨画面。图3展现了“I”———即长大后的“我”为父母遮风挡雨,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的画面。图2和图3通过“爸爸、妈妈”以及“我”的举动展现了家庭中的责任与爱,广告中演变字母形态的明示刺激手段既别出心裁又通俗易懂,能成功地吸引观众的兴趣。同时,其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使观众在结合自己的已知语境(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后,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广告意图,体会自身在家庭中的责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在情感上与广告产生共鸣,从而成功传递了创造和谐家庭的广告意图。图4阐明了家庭中的责任源于爱,是该广告的点睛之处,突出了爱的宗旨。此外,广告结合英语单词的创作,在无形中扩大了广告的受众范围。3.荣誉存在于勤奋而诚实的工作之中这是一则关于诚信的公益广告,意在向受众传达勤奋和诚实工作的重要性。但是,此广告并没有实现其设计初衷。首先,广告只采用简单的陈述句的明示刺激方式,没有采用新颖的表现手法,相较于其他公益广告缺乏吸引受众的亮点,容易被忽视。其次,广告语言平淡,很难引起受众的兴趣,在情感上不能与受众相呼应,使受众对于广告产生心理上的距离,从而不能有效地传达广告意图、实现广告目的。

(二)公益广告情感诉求与最佳关联

大多数公益广告的意思简单明了,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广告受众很容易推理出广告意图。然而,有些公益广告为了加深受众对于广告的印象,采用相应的艺术表现形式。导致广告语表面上并不会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但受众经过努力推理出广告意图后,会大大加深广告的影响力。如:

1.也许你的指尖也夹着他人的生命

这是一则医院的禁烟广告。单纯地看广告词,其信息比较模糊,广告没能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受众不能准确地推理出广告意图。然而受众结合情景语境信息(医院)和自己的已知知识(医院里有许多患者、吸烟时的动作)就会推理出“在医院里吸烟危及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的广告内涵。首先,这则广告采用悬念的情感诉求方式向受众传达了有限的信息量,充分地激起了受众进一步探索广告的好奇心,成功地实现了广告需要被关注的诉求。其次,虽然受众在推理这则广告意图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将广告词的含义与医院的情景语境相结合,才能理解广告的含义。然而,这则广告却产生了足够的语境效果:受众能深刻地意识到在医院里吸烟可能会危及他人的生命。广告成功地以另外一种巧妙的表现方式实现了最佳关联,同时也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最后,这则广告对于医院中的吸烟者来说,起到了严重的警示作用,也能使吸烟的受众产生罪恶感。

2.你永远无法一个人吸完一整支烟

这则广告语虽然也采用了情感诉求的方式,但语义模糊,容易产生歧义,为受众和广告的成功“交际”造成了障碍,因而不具备最佳关联性,从而也达不到预想中的广告效果。广告采用悬念的情感诉求方式,意在强调二手烟的危害。但是由于每个人的认知环境不同,会产生以下三种情况:(1)当这则广告词的新信息(一个人永远无法吸完一整支烟)与人们的认知环境中关于“吸烟会产生烟雾”相结合,就会推理出“吸烟时吐出的烟雾流在空气中会被他人吸入,危害他人健康”的广告意图。(2)当这则广告词的新信息(一个人永远无法吸完一整支烟)与人们的认知环境中关于“吸烟会产生烟灰和烟蒂”相结合,就会推理出“吸完烟会留下烟灰和烟蒂,污染环境”的广告语意图。(3)这则广告的新信息同时与(1)(2)中的认知环境相结合时,受众会对两个广告意图难以取舍,进而产生歧义。三种情况中,仅当受众推理出广告意图(1)时,才能充分实现广告目的。然而,受众也能极其容易地推理出意图(2),从而忽略意图(1)或削减意图(1)在受众心中的影响,对广告目的产生不确定感。同理,当(3)情况出现时受众也不能确定广告目的,进而对广告效果产生影响。由于缺少足够的信息量,容易产生歧义,这则广告语和受众间的“交际”没能实现最佳关联。因此,以悬念为诉求手段的公益广告首先应该在提供充分的语境信息的基础上再用情感浸润广告。

四、结语

关联理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言语交际,用关联理论解读公益广告更能分析广告受众在观看广告时的心理规律。本文基于关联理论,从明示———推理、最佳关联两个方面分析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手段。关联理论的语言交际模式对公益广告的创作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首先,广告制作者应采用具有鲜明特色的明示———刺激词语或形式来吸引广告受众的注意,进而采用情感诉求,加深受众对于广告的印象,从而加大广告效果;其次,采用情感诉求手段的公益广告应该实现最佳关联,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受众的情感体验,进而实现广告目的:获得宣传社会道德、弘扬人文精神的语境效果。

[参考文献]

[1]MarkAronoff,JanieRees.TheHandbookof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

[2]KeikoTanaka,AdvertisingLanguage:APragmaticApproachtoadvertisementsinBritainandJapan[M].London:Routledge,1994.

[3]谢琬熠.浅谈广告中的语境效果[J].文学教育,2008,(11).

[4]JohnCrook.OnCovertCommunicationinAdvertising[J].JournalofPragmatics,2004,(36).

[5]徐姗姗.关联理论视阈下的户外公益广告用语分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7).

[6]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

第7篇

关键词:公益广告;差距;发展;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69-01

一、调查背景

在商业广告大量充斥的今天,公益广告犹如一阵清风,摒弃功利色彩,唤醒道德良知,带给人们启迪与思考,同时也给广告传播赋予了新的涵义。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条件下,进一步回顾我国公益广告十几年来的发展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展望今后发展前景,对更好地促进公益广告及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公益广告还处在起始阶段,但我国公益广告的数量和质量近年来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公益广告也一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它已对社会产生的不可忽略的影响。但不得不说,目前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还是很多,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还很薄弱。不用说普通市民,就连大学生的文明状况也不尽如人意。校园内不缺少随地吐痰,便后不冲水,在公共场所吸烟酗酒,言语粗俗,践踏草坪,乱扔垃圾,插队,不文明占座等现象。在国外,中国人的不讲文明更是“闻名遐迩”。国外许多公共场所都贴了用中文写的“请便后冲水”、“请不要大声喧哗”等标识语。

一方面,社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发展公益广告;而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我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并没有相应的得到提升。这些现象确实需要值得我们关注并深思。是公益广告设计主题不合理,表达不明确?还是工艺广告的投放平台不够先进?抑或是我国公众对公益广告的理解不充分?还是公益广告仅仅是启示性的,而指示性内容过少?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产生此调查结果的原因分析

(一)公益广告起作用,宣传手段需创新。笔者认为:对宣传手段上的创新,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一现状。例如:通过微博、人人网、腾讯QQ发评论、转载、分享等等形式,不仅有了更为宽阔的宣传道路,与此同时,这种新型的手段创新了宣传手段,通过互动使其不再是单一的视觉、听觉的上的感知,与此相比还多了亲身参与。(二)公益方向多样化,如何把握是成重点。现如今“爱国”、“社会和谐”的主题广告比较普遍。通过“调查对象对于公益广告的发展方向的相关态度”的问题调研,笔者发现:对于公益广告多方向的发展格局,我们要较好地把握住社会文化、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取得较为不错的效应。(三)公益广告制作欠新意,发展需要新元素。对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旧的传播媒介如不进行创新,势必淹没在这一片潮流中。笔者发现:创新点是公益广告吸引群众的一大亮点,那如何发扬公益广告的这一优势呢?笔者认为:公益广告可以模仿“微电影”这种手法。

三、就现阶段中国公益广告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分析及建议

本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及人物访谈等方式具体深入地了解了公益广告在金华市公众中的相关情况。经过小组讨论及分析,总结了目前公益广告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对公益广告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建议:(一)改进公益现状,政府首当其冲。公益广告自出现以来,就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很多公益活动都是由政府下发文件、由下级机关执行。尽管政府对公益广告的行政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益广告的发展,但是,这种由政府倡导和管理的公益广告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计划经济时代‘运动式’的痕迹,从长远看,这一做法弊多利少,难以为继”。[3]因此,在改进公益广告发展状况的过程中,政府应首当其冲。1.明确公益广告的主体。在弱化政府对公益广告的行政功能的同时,要充分获取各方力量的积极支持,明确公益广告的主体为社会各界人士,而不是政府的“独角戏”。2.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调动教育、经济、司法等机构对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出台一系列公益教育、公益投资、公益法律等规章制度,将公益事业贯彻到社会各层、各行业,真正实现公益活动全民化,淡化政府对公益的行政色彩和功利性。(二)回归公益本质,兼顾企业利益。随着世界公益事业迅速发展的大潮,许多企业也越来越热忠于公益广告,但是作为企业,盈利是其最终目的,或多或少改变了公益广告宣传的本质目的。而企业作为公益广告制作融资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公益事业发展进程中,又是必不可少的角色。1. 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面对广告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让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成为公益广告的主体,不仅解决了公益广告发展中最重要的资金问题,而且公益广告的设计、制作水平充分体现了企业的实力和社会贡献精神,这也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可谓双赢。2. 保证商业性公益广告中,公益大于商业。可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规定企业资助公益事业需以“不在公益广告中掺入商业元素,可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得到商业回报”为前提,保证公益广告只有纯粹的公益宣传效益。

四、总结

我小组本次调研通过人物访谈、问卷发放等手段,对广告学专业人士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关于公益广告的设计创意、宣传效应、重视程度及其发展措施,结合公益广告现状以及数据分析结论,得出以下总结:(一)公益广告不能单靠政府扶持,要注重商业与公益相结合。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与文化基础、企业的协作和基经济础上,积极促进合作发展,互惠互利,以求更好发展。(二)挑战单一、呆板、机械的广告,吸收技术、手法、视角新创新。了解时代的发展,把握潮流前沿,进行传统文化的发扬与进行时代精神的创新。(三)挖掘公民意识和公民媒介监督作用,主动淘汰不良公益广告。公益广告不仅是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同时其相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企业、政府的方方面面。所以公民意识和公民媒介的监督作用不可小视。(四)着眼现状发展难题,放眼四海发展经验。在各类商业广告铺天盖地地出现与对外交流后,公益广告也应积极吸收借鉴,走向海外。吸收借鉴,鼓励原创将积极促进公益广告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吴众 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

杨楚航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顾奇芬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天.论当前我国公益广告的理念更新[J].学术论坛,2007,10.

第8篇

一 引言

所谓公益广告是指区别于商业广告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由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组织等通过媒体手段发布的用于传播有益社会观念的广告。相对于商业味十足缺乏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涵的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往往短小精悍,劝人向善,能够激发公众的良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发挥着重要的宣传作用。中国的公益广告起步较晚,无论是宣传形式还是广告内涵都有待提高,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无疑为中国公益广告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所谓新媒体技术是指在媒体传播领域新兴起的应用技术,具体来说是指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而构建的新型媒体结构,例如,我们现在经常听说的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技术除了被应用到人们的日常住宅外还被广泛应用于写字楼、商场等公共场所以及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等交通工具上。由此可见,新媒体无论在传播速度上和覆盖广度上都有着巨大的进步,可以为我们的公益广告提供最广阔的平台。这就为公益广告自身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公益广告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但却是以收获公共效益为目的的,一个好的公益广告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为了使公益广告能够在新媒体体系下发挥最大的公益作用和社会效益,本文从公益广告的文化内涵建设、人性内涵挖掘和审美情感诉求三个方面研究了新媒体下公益广告艺术的发展,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新媒体下公益广告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公益广告的文化内涵建设

很多人对《妈妈,洗脚》这则广告记忆犹新,并且百看不厌,就是因为这则广告背后有着深刻的内涵。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为生活碌奔波的同时却忽略了这样一种珍贵的美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孝”的愿望,和对“孝”的崇敬。要将这一美德更好地发扬下去并不是单纯的对孩子或者对大人等某一代人或者某一群体的教育,而是需要一种传承,每个人都需要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妈妈,洗脚》让我们感动的并不仅仅是最后孩子端一盆水给妈妈洗脚带给我们的震撼,还有孩子的母亲为老人洗脚所带给我们的提示。对于孝,我们成年人做到了吗?可以说这则广告无论从宣扬的精神、选择的切入点、画面的组织、对问题的思考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新媒体下公益广告的内涵建设带来了提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建设。

首先,公益广告主题文化的内涵建设。新媒体下公益广告的宣传范围可以覆盖全社会,有着巨大的宣传任务,而我们在宣传时为了保证宣传效果有不可能一天换一个广告,应该对一个宣传有一定的时间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宣传主题的时候一定要深入挖掘其主题的文化内涵,把最能触动人们灵魂深处的主题文化宣传出来。如上文所述的《妈妈,洗脚》正是扣住了“百善孝为首”这一文化内涵,所以才能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够以孝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那这个民族的人们将会是一个多么高尚的民族。

其次,公益广告对问题思考的文化内涵建设。一个好的公益广告不应该是单纯、肤浅指出问题,而应该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并给出具有文化内涵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公益广告才能让人信服。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我们看到濮存昕做的《文明的中国盼奥运》,广告中濮存昕说:“公益广告对于社会上的那些不文明现象不能药到病除,但公益广告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周围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整个社会就会向前迈出一大步……”短短的几句话却道出了每个人为之努力的目的和意义,这便是基于对问题深刻思考的公益广告。一个好的、有文化内涵主题的公益广告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个对问题有深刻思考,有解决问题方法的广告能让人过目不忘并支撑人们将公益做下去。我们应该增强公益广告的内涵建设,是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 公益广告的人性内涵挖掘

一则公益广告要想打动人,并引导人们的行动光靠深刻的文化内涵还不够,还需要挖掘公益广告所要表达思想情感的人性内涵,这样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引发人性的共鸣。否则只是单纯、表面的说教是无法对人的思想造成影响的。例如,早年为了宣传希望工程,曾经用各种媒体宣传各种口号,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并没有在人们的心理留下过多的印记。这种宣传也许可以在短时期内唤起人们对某一群体或某一时间的关注,但随着广告宣传的结束很容易被人们所遗忘,无法形成长期的效应。同样是宣传希望工程,有一个《大眼睛女孩》的广告在过了十几年后仍然让人们记忆犹新。广告只是一张简单的照片,没有任何特效处理,一个大眼睛的女孩,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穿着破旧的衣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的黑板,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中充满着孩子的童稚和对知识的渴望。这样一则广告、这样一张照片、这样一个女孩打动了所有的中国人,以至于这张照片不仅仅成为了我国希望工程的一个代表,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特殊的印记符号深深地烙在每个人的脑海中。这则广告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摒弃了传统类似公益广告中对某一群体或某一事件泛泛、笼统的宣传而是抓住群体和事件中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人物进行宣传,这样便可以借助一个具体的人来展现和挖掘人性最闪光的一面,从而唤醒观众心中人性的一面。

每个人在心中都有最柔弱的一面,这也是人性最闪光的地方。只不过在忙碌的奔波中使人们不得不收起自己的柔弱而拿出强硬的一面来面对生活的各种坎坷,时间久了甚至对一些事情变得麻木。所以,在新媒体下公益广告的发展也应该如同追求艺术本身的人性内涵一样,深入挖掘某一群体或某一事件的人性内涵,避免只粗浅地宣传表面而给观众造成的空洞、虚假的感觉。为了挖掘人性内涵,我们在制作公益广告时首先应该尽量将故事的叙述锁定在具体的一个人身上,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叙述来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人性共鸣,从而由对一个人的感动来转化成对一个群体或者对一个事件的关注、帮助和支持。由于这种帮扶是发自内心的动力,所以能够更加长期地持续下去。人们不会被一个口号或者一个空洞的宣传感动很久,却可以为一双童稚大眼睛中留露出的对知识的渴望而感动一生。我们在制作工艺广告时应该采用以人为本的宣传形式,这样会更容易触动人们心中人性的本质。如在宣传一则《爱护公共设施》的广告中我们看到一个包着绷带的公共电话对一个破碎的路灯喃喃地说“昨天,我被人打了……”,路灯更加凄惨地说“昨晚,我被人灭了……”。拟人的手法让人们在看后后不得不审视自己的公共行为,并在公共场合自然地想起这则广告并约束自己的行为。人是社会的主体和主题,为了在制作公益广告时能挖掘出人性的内涵,我们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路来确定宣传视角和编辑广告内容。

转贴于

 四 公益广告的审美情感诉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日益增加,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改善,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在温饱之余更加注重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享受。人们这种审美的变化同样影响着公益广告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制作公益广告的时候同样应该从审美的角度,运用美学理论来设计和制作公益广告从而使广告,更加吸引人们,传播更广、更快,更能创造社会效益。所谓公益广告的审美情感诉求,便是以美学理论通过诉求观众的情感来达到对某一群体、事件、工程、思想等的宣传目的。审美情感诉求是摒弃传统广告中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诉求模式,而是以包含环境的营造、语言的锤炼、画面的剪辑等多媒体手段配合使用而实现对宣传内容的多维表达。根据相应的美学理论,公益广告的审美情感诉求分为幽默式和恐惧式两种方式,这也是我们在制作公益广告时进行审美情感诉求的主要方式。

幽默式的公益广告在国外屡见不鲜,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我们只能从近年来的一些公益广告中看到幽默式的审美情感诉求。这也反映了我国公益广告和国外的差距,也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式。在我国的传统思想里仿佛幽默和严肃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任何正规的事情都怕被扣上“不严肃”的帽子,自然也就谈不上对幽默形式的运用了。实际上,幽默是对事物的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是突破人们心里定势,从而引起人们思考和提高记忆的最好方式。例如,我们在《绿色奥运》的公益广告中看到了一个魔术师运用夸张的魔术手法将一次性餐盒变成了永久性餐盒,将丢弃的垃圾袋变成了购物袋。相对于审美情感诉求是摒弃传统广告中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诉求模式,而是以包含环境的营造、语言的锤炼让人百看不厌,这才是艺术应该带给人们的享受,同时也是公益广告需要研究审美诉求的原因。一件普通的事情发展智慧给人们带来普通的感受,无法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和兴趣,只有突破定势才能在人们的心里掀起更多的情感思潮,从而更加吸引人并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

恐惧式的公益广告也是一种审美情感诉求的主要方式,虽然在我国的公益广告中并不多见。但从实际效果上来看,恐惧和幽默一样都能引起人们长时间的甚至永久的记忆。如我国的一则《保护藏羚羊》的广告中,用直观的场面向观众们展示了可可西里屠杀藏羚羊的残忍场景:堆积如山的藏羚羊尸骨、被盗猎者追赶得四处奔走哀嚎的藏羚羊、临死还含着乳头的小藏羚羊以及含着眼泪的母亲……恐怖的场景配上触目惊心的数字说明对人们视觉和心灵的冲击是巨大的,相信每一个看过广告的人都无法释怀藏羚羊母亲的眼泪,永远不能,其震撼就要比人们看一步恐怖的战争纪录片一样。观众们在对藏羚羊盗猎者深恶痛绝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日常的行为,是否购买了由藏羚羊血泪织成的皮草等制品。在这里,让观众恐惧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情感的诉求手段,通过使观众恐惧让人们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规正自己的行为,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生活在和平中的人们,有时候稍微的恐惧刺激更能有效地激发人们麻木的神经和思想,在心灵深处引发更大的震撼,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面对诱惑时应当如何做出选择。

第9篇

【关键词】廉政公益广告;媒体传播;模式;效果;发展

在数字互联网日趋普及的新媒体时代,包括廉政公益广告在内的公益广告在这个大平台上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其媒体传播方式多样性也同样受到了业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建立在新媒体平台之上的廉政公益广告传播,打破了传播主体单一化的固有模式,体现出文化传播大众化与草根化的传播特征。然而从媒体传播视角下的细化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廉政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还能够更加深入地分析受众对于廉政公益广告的认知。

一、新媒体时代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过程及模式分析

(一)新媒体时代廉政公益广告传播过程的构成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是信息发送者到信息接收者都能够准确无误地分销到传播信息,本质就是一种互动的信息传播活动。与广告传播过程中的构成元素相类似,廉政公益广告的构成元素也大致分为:广告主、广告信息、传播渠道、受众与反馈这几大类。而在这个传播构成当中,传播渠道是整个过程的载体。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的选取对于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可以说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渠道对于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模式

所谓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模式,就是能够为受众完整地展示社会生活与廉政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过程与部分的主要联系,从另一个层面能够反映出整个宣传传播环节与传播效果的一种方式。笔者在已有广告传播模式的理论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新媒体时代廉政公益广告现有的主要传播模式,包括有丹斯螺旋模式(非一次性传播模式)、网络传播模式、系统传播模式等。

(三)新媒体时代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符号

媒体传播是信息进行交流与传播的行为方式,新媒体作为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载体,承担着传递廉政公益信息的义务。根据传播符号在媒体传播中的研究,笔者透过符号这个信息的传递结合体,得出廉政公益广告的主旨是通过各类文本视听符号相互契合关联而传播的这一结论。

二、廉政公益广告的媒体传播效果分析

在大众传播学中,媒体传播效果是指带有一定说服动机和传播动机的行为在接受者身上产生了相应的心理或者行为的变化,其中包括认知、行为、态度三个层面。

(一)媒体传播多元化为廉政公益广告带来的“双重效果”

近几年,廉政公益广告如破竹般在新媒体时代盛行开来,其传播范围的广泛也引起了受众的极大关注。但是由于廉政公益广告的内容特征,在其传播信息上也包含着双重涵义,即表面意义和内涵意义,受众对于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可能会引出双重的行为、态度、认知。因此,对于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要从两方面去分析。其中,表面意义是指受众对于廉政公益广告的故事情节的认知、态度与行为;而内涵意义是对于廉政内涵文化的认知、态度与行为。

(二)廉政公益广告媒体传播效果的实证分析

本文对廉政公益广告媒体传播效果的分析,主要是在认知、态度、行为三个方面。近期,笔者针对主要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廉政公益广告《背影》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其中有90%的被调查人通过故事情节领悟了“廉”的重要,10%是因为故事情节的吸引而认同作品表达的内容。可见受众对于新媒体应用,加之对文化的既有认知,也能够提升对于廉政公益广告的理解。

三、新媒体视角下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展望

(一)廉政公益广告发展的整体背景

从最初20世纪40年代廉政公益广告在美国的出现,到现阶段我国的廉政公益广告成为新时代正能量传播的主要传播推广方式,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已经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当下,中国的廉政公益广告已经走过了近四年的快速发展期,但是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廉政公益广告作品,业界也不乏对于当代廉政公益广告传播作秀的质疑。在数字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廉政公益广告如何推进创新式传播发展,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媒体传播视角下的求新求变

当前,廉政公益广告在多媒体环境下,特别是互联网的传播平台上出现了日益高涨的传播态势。廉政公益广告的数量日益增多,一些内容平庸、格调不高的作品也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廉政公益广告的整体水平。因此,从媒体监督传播的层面应严格把关,进行播放筛选,使廉政公益广告媒体传播发展更加规范化,同时也保证廉政文化宣传事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适合受众口味的媒体传播策略

虽然廉政公益广告作为一类以体现人文关怀、宣传廉政文化为目的的公益类广告,但为了使廉政公益广告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和良好的影响力,廉政公益广告也应分析研究出适合受众口味的媒体传播策略,力求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因此,未来的廉政公益广告的媒体传播也应与其他营销方式相整合,达到廉政文化宣传目的。

结语

现阶段,廉政公益广告的媒体传播发展是在一定的制度与创作方式下完成的,尤其是在新媒体背景下,给廉政公益广告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廉政公益广告媒体传播发展过程中,其传播应以适合受众需求为基本,综合运用传播学、符号学、广告学等相关理论对于公益广告的媒体传播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指导当代廉政公益广告在新媒体时代传播过程中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张明新.公益广告的奥秘[M].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04.

[2]高萍.公益广告初探[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3]刘以宾.谁是“廉政公益广告”的诉求对象[N].工人日报,2001-7-12.

第10篇

中国公益广告发展雏形

中国公益广告究竟发迹于何年,学者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自夏朝大禹治水开始,就出现了早期的公益广告。据《左传・宣公三年》记载,大禹铸九鼎以告天下,教民识猛兽毒虫。这种社会广告实际上是公益广告的前身。①自此以后,古代中国社会里出现了很多社会性广告,如“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振木铎巡于路”等公益广告活动。还有学者认为,古代官方的文书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都包含有可视为公益广告的内容。其共同点就是:为公为民,广而告之。比如明朝的皇帝每年年初都要颁布劝农勤耕的谕旨,着令广为宣传。孔子的《论语》包含大量教人道德风尚的内容并大量流传,可视为公益广告。②③以上种种,都可以视为中国公益广告的雏形。早期的公益广告比较粗糙和原始,广告形态并不十分明显。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和当今社会相比,古代的公益广告活动还带有比较强烈的封建色彩,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比较明显。

近代直至现代,我国都有类如今天公益广告活动的社会广告。比如在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革命人士为了宣传马列主义思想,批判帝国主义、军阀政府所作的政论性文章,可视为社会政治广告;抗战胜利后,国民为了抵抗洋货而发起的宣传运动,借助报纸广告进行的拯救国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行军各地留下的宣传标语等,都被视为公益性质的社会广告。学者高萍认为,中国早期的公益广告侧重于政治、军事,较少关注社会服务性。这是判断公益广告是否成熟的一个根本标志,也是早期公益广告和现代公益广告的根本区别。④

中国现代公益广告的萌芽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如果按照传媒技术的现代性、传媒产业的稳定性、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我国的现代公益广告初级形态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稳定的报刊发行机制,真正的大众传媒时代来临了。最早的现代公益广告主要涉及军事、社会建设、卫生保健等内容。广告的具体形式是标语,可以说是古代社会“标语广告”的复制。比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人参军,全家光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除四害,讲卫生等。这种形式的广告究其基本要素而言满足了理论界对公益广告的定义,如:现实针对性、公益性、大众性、义务性、教育性等。⑤⑥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种公益广告的宣传色彩太浓,应该界定为公益性质的宣传。⑦实际上,在广告的“宣传性”上至今理论界仍然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始终难以给广告和“宣传”作一个清楚的界定。“宣传”一词通常带有传播某类特定信息(尤指党派信息)的含义。在某些人的眼里是一个略带贬义、主观色彩强烈的词汇。但是,广告何尝不是目的明确、主观色彩强烈的活动呢?美国著名广告人约翰肯尼迪称广告为“印在纸上的推销术”;广告大师大为奥格威说“我们的目的就是销售,否则就不是广告”。⑧虽然公益广告传播的是社会道德,但是它仍然要完成广告的基本使命,那就是说服受众,传播观念。从这个层面来说,公益广告带有“宣传性”并不矛盾。

中国现代公益广告的崛起期(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

“”期间,公益广告的公众服务性弱化,取而代之的是阶级色彩强烈的意识形态。那个阶段是公益广告发展的曲折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百废待兴,欣欣向荣。随着商业广告的繁荣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公益广告开始被媒体运用作为调节社会关系、传播健康道德观念的工具。据考证,我国最早的电视公益广告萌芽当属1978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的类似今天公益广告的教育性节目。由于缺乏创意,这种常识性的教育节目多以“标语口号的形式”出现,缺乏专业化和艺术化的设计,传播效果并不佳。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有关部门开始在大众媒体、路牌广告上有关环境保护、计划生育、交通事故等题材的宣传广告,这些都属于公益广告活动。从此,中国公益广告才真正借助大众媒体发挥其影响力。

广告业发展水平的落后使得早期的公益广告普遍缺乏创意。“创意”这个词汇对于刚刚恢复广告业的中国而言仍然是陌生的。习惯了用“简单的信息告白+艺术装饰”方式进行广告的中国广告人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正式运用“创意策略”来进行广告制作,中国的公益广告从此告别了“说教式”风格,出现了加强传播技巧、运用创意策略提高传播力的创作转向。⑩广告语呆板、说教、没有针对性是这个时期公益广告语言的最大特点。比如:“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等。由于广告观念的落后,当时的公益广告制作并没有专门的设计,以至于全国的公益广告几乎都是千人一面。

中国现代公益广告的壮大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1986年,贵阳市节水办和贵州电视合了我国第一个电视公益广告“节约用水”。这是我国首个经过专业艺术创作的电视公益广告,它一改过去口号加标语的风格,运用艺术手段将节水的广告主题生动地融入到电视画面中,广告播出后引起了贵阳市民的强烈反响。据统计,在当年的第四季度,贵阳市自来水消耗量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7万吨,自觉节水的意识走入千家万户,公益广告首次发挥了强大的作用。这个广告可谓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现代公益广告。1112

公益广告产生全国性的影响当推中央电视台的《广而告之》栏目。1987年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开播《广而告之》公益广告栏目,每天一到两次,每次广告30秒到1分钟。《广而告之》栏目开播后,迅速引起了美苏两大国家新闻媒体的关注。苏联国家电台和“美国之音”评论说,这象征着中国政府已开始注重公益事业宣传。13

《广而告之》创办时就表白了其公益宣传的立场:通过提醒、批评、规劝,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各种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思想、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以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达到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目的。该栏目开播后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其收视率曾经位居中央电视台所有电视节目的第三位。据统计,从1987年到1995年,《广而告之》栏目了844条公益广告。

由于中央电视台的强势辐射效应,全社会兴起了一股公益新风。各地电视台纷纷仿效开办公益广告专栏。《广而告之》栏目在中国公益广告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但敢为天下先地开创了在国家级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非盈利性广告栏目的先河,还率先在大众媒体中培养了中国观众的公益意识。与此同时,它还给大众媒体起到了示范性的榜样作用。通过各级媒体的跟进,公益广告的辐射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了进一步加强公益广告的影响力,政府加大了对公益广告的柔性扶持。1989年,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中国广告协会电视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电视广告“印象奖”评选中,首次将公益广告列入评选范围,增设“公共广告奖”,与商业广告并列一、二、三等奖,开创了公益广告评奖的先例。这在相当程度上鼓励了广告公司和新闻媒体制作精良的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的长效机制是政府和新闻媒体关心的重点,为了保证公益广告制作和的良性循环,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些企业赞助公益广告的现象。公益广告制作费由企业负担,费用由媒体负责,广告刊出时标注企业的名称。这种做法虽然和国外的公益广告理念背道而驰,但是在公益广告发展的初期阶段,这种做法能解决公益广告投资制作、的资金问题,因此也得到了企业和媒体的欢迎。三株药业集团和海尔集团等知名企业都曾赞助过公益广告。

中国现代公益广告的快速成长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1996年,中国公益广告事业在政府的强势主导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当年6月18日,国家工商局发出《关于开展“中华好风尚”主题公益广告月活动的通知》,这是我国第一次以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开展公益广告活动。《通知》动员广告量较大的广告主积极出资制作和公益广告;并要求专业广告公司应至少制作一件公益广告,有影视广告制作范围的广告公司,应制作一部电视公益广告;广告者应积极为公益广告提供时间段和版面;广告月期间,省级以上媒体每天黄金时间播出公益广告应不少于一条,其他时间应不少于两条;省级以上报纸媒体明显版面每周刊出公益广告应不少于一条,其他版面应不少于两条;广播、期刊、省级以下电视、报纸以及户外媒体公益广告的数量,由省级工商局提出要求。国家工商局此文一发出,全国上下兴起了第一次公益广告创作的高潮。据统计,在1996年9月1日至9月30日的“中华好风尚”公益广告月期间,全国公益广告平均每天电视达到2000条次、广播2000条次、报刊350条次。在这次活动中,全国共制作各类公益广告16860件。仅一个月的公益广告数量和总数就超过了《广而告之》栏目开播至1996年活动月当月全国公益广告作品的数量和总数之和。14中国的公益广告第一次接受了洗礼,创意水平和制作技术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以更稳健的步伐迈向了新时代。

1997年,国家工商局吹响了中国公益广告第二波高潮的号角。4月11日,国家工商局发出《关于开展“自强创辉煌”主题公益广告月活动的通知》,8月11日,、国家工商局、广电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出了《关于做好公益广告宣传的通知》。《通知》规定电视媒体在19:00~20:00黄金时段,每套节目公益广告的时间应不少于商业广告的3%。政府的强势主导,直接推动了公益广告事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1997年9月1日至9月30日,“自强创辉煌”公益广告平均每天电视5000余次、广播近4000余次、报刊200条次。全国共制作各类公益广告24155件,比上年增长43%。15

两届公益广告月主办后,国家工商局还接连三年举办了不同主题的公益广告月,比如:1998年,下岗职工再就业、抗洪救灾等;1999年,建国50周年、澳门回归等;2000年,树立新风尚、环境保护、新世纪风貌等。这几年的公益广告发展呈现策划性、主题性、系列化的特点。在这一系列广告活动的锻炼下,国内广告界的创意、制作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进入新世纪,我国公益广告事业继续得到发展,热浪不断。政府出台了多个文件加强公益广告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公益广告的管理工作。2002年,中央文明办、国家工商局、、中央电视台还共同主办了我国首个电视公益广告大赛。由原来的配角成为今日的主角,这充分说明,我国政府对公益广告的重视程度仍然有增无减,同时也昭示着,我国公益广告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006年,由国家工商局、贵州省工商局主办的“国酒茅台杯”中华好风尚电视公益广告大赛举行,全国各省市近30家媒体踊跃参加;2008年,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广告节“国酒茅台杯”中国公益广告黄河奖也吸引了全国媒体、广告公司的广泛参与,社会影响巨大。

近年来,我国公益广告开始呈现出自觉性,针对社会问题及时进行公益广告创作,摆脱了被动指令、固定主题的局面,使得公益广告的活力得到进一步发挥。比如2003年的SARS事件、2008年奥运会、2008年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等社会事件中,我们都能看到公益广告积极的身影。公益广告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平易近人。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公益广告已经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祝福中国公益广告明天更好!

注释:

①陈培爱:《中外广告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

②⑦张明新:《公益广告的奥秘》,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③潘泽宏:《广告的革命:社会文化广告论》,湖南大学出版社。

④⑥12高萍:《公益广告初探》,中国商业出版社。

⑤潘泽宏:《公益广告导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⑧舒咏平:《广告传播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⑨郑文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论电视公益广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声屏世界》,2004(1)。

⑩1415黄艳秋、杨栋杰:《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陈辉兴:《孕育发轫成长繁荣:中国公益广告三十年》,《媒介》,2008(7)。

13王云、冯亦驰:《公益广告十五年》,《新闻大学》,2003(夏)。

第11篇

关键词: 公益广告创作 语言 关联理论 认知语用学

一、引言

公益广告是以传播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对国家有利、对提高全民族素质有利、对国家机构和公众有利的非经济利益的广告。公益广告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通过某一特例提出一个社会问题,并把这一社会问题同人民大众的普遍利益联系起来,使广告的诉求普遍化,使人们采取广告创作者所希望的行动。公益广告是广告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别于商业广告的特点就在于它不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不带功利性。公益广告的主要作用在于它的启发教育作用,它在不知不觉中传递信息,使信息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它涉及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问题,向人们宣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们起到濡染教化的作用,使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并因此而采取积极的行动,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由于它的启发教育意义,再加上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公益广告已成为广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和认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然而,我国的公益广告起步较晚,理论指导相对滞后,学术界对于公益广告的理论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因此,加强对公益广告自身规律的认识,加强对公益广告有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目前,我国对公益广告的研究多是从广告语言现象入手,通过大量的个案分析总结广告创作的语言特点。这种总结式的研究对学科建设而言当然是有益的、必不可少的,但对于广告创意这样一个诉诸灵感和智慧,以求新求异为生存要义的行业来说,其指导意义则未免失之薄弱。事实上,如何使公益广告在传达丰富信息的同时,又使这些信息被充分解读,从而实现公众利益和启发教育的目的,是公益广告创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恰恰可以在认知语用学那里找到答案。笔者认为,结合中国语言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宏观地分析公益广告语言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制约,从而摸索出一些具有指导性的公益广告创作原则,也许更具有现实意义。换句话说,以往的研究是告诉人们公益广告语言具有哪些特点,而笔者想要探讨的是公益广告语言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二、关联理论及其交际观概述

Sperber和Wilson(1986a,1995)的关联理论把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交际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关联理论将交际定义为“明示―推理交际”:从交际者的角度看,交际是一种明示,即“明确地表示出使某事明确的意图”。明示一般有两个意图: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反过来,从交际对象的角度来讲,交际则是一种推理,即从交际者的行为中推导出其意图。因此,明示和推理是人类交际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交际的成功必须依靠关联:交际者通过明示行为呈现意图,为交际对象提供必要的推理依据;交际对象按照交际者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

Sperber和Wilson认为,对信息理解起重要作用的是由交际对象的一系列假设所构成的认知语境,因为交际对象需要用一系列语境假设来处理由交际者的信息建立的新假设,并从新旧假设的关系中得出新假设的语境效果,从而推导出信息的含意。关联理论把交际活动(言语的和非言语的)归属为认知活动,对这种认知活动的解释实质上是对交际者与交际对象所处的认知语境的认知,换句话说,交际能否成功就是看交际者与交际对象对认知语境是否能够明白和相互明白。

此外,关联理论是建立在经济原则的基础之上的,即人类在交际中总是希望以最小的处理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何自然和冉永平在《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1998)中基于Sperber和Wilson(1986a)提出的关联原则指出:“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人们对话语和语境的假设、思辨、推理越成功,话语内在的关联就越清楚,就可以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较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地理解话语,获得交际的成功。”因此,交际的目的是从认知语境中选择最佳相关的假设,以最小的处理努力对新假设加以处理,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找出最佳相关性的解释。

三、结合关联理论分析成功的中国公益广告案例

美国广告大师李奥・贝纳说过:“广告是人与人沟通的行业。”沟通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广告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交际,其间伴随着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公益广告旨在通过提醒、批评、规劝,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各种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以改善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达到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目的。因此,公益广告的信息交际成功与否,与全民族利益的能否实现息息相关。下面用关联理论的相关原则分析我国现有公益广告的成功案例,以说明关联理论对公益广告创作所具有的指导作用。

(一)戒烟广告

描述:一枝烟的图形,上标“短寿牌”三个字,烟身分为八段,分别代表三十岁到一百岁的年龄,图形下方有四个醒目的大字“越抽越短”和一个省略号。

分析:图形和文字是广告创作者借以明示其意图的媒介,吸烟缩短寿命的信息意图由此得以表达,受众也获得对明示行为进行推理的依据。同时,交际者即广告创作者利用“越抽越短”的一语双关和省略号的意味深长有效地引导了交际对象即受众的思维,使得受众能够在互知的认知语境下进行假设推理,因此,劝说戒烟的交际意图也容易被受众理解,从而达到交际目的。此外,该广告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图形简洁,语言简短,将烟的长短与寿命的长短紧密联系,受众无须付出太多努力即可取得较好的语境效果,符合最佳关联原则。

(二)尊老广告

公共汽车标语:“你老了,也会有年轻人给您让座。”

分析:广告创作者利用“你”和“您”的对照和“也”的连接,向乘客明示“你现在年轻,将来会老”的信息意图,乘客根据互知的语境推理出“现在给年老体弱的人让座”的交际意图。广告创作者通过三个关键词,言简意赅地实现了交际的成功。

(三)环保广告

描述:一则声像兼具的电视公益广告,结合相关视频,作下列说明:“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20世纪以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已有30%的土地因人类的活动遭致退化。全世界每年有数千万吨的石油、重金属和生活垃圾流入大海。水中的病菌和污染物每年造成约2500万人死亡。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有230亿吨。全世界森林面积以每年约17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平均每天有140种生物消亡。所有这一切都在向人类发出警示: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善待地球。”

分析:此则电视广告与前两则不同的是广告创作者将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都清楚地告诉了电视观众。明示的信息为图像与声音共同表达的有关地球的变化情况,交际意图为最后发人深省的警示,即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善待地球。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认为其违背最佳关联原则和经济原则。在电视观众完全能够根据互知语境推理出交际意图的的情况下,仍然发出警示,更加说明环境问题的恶化与解决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很好地起到了突出强调广告所提倡的善待地球的作用。同时,骇人听闻的数据和图像都与广告的交际意图紧密相关。

四、结语

通过分析以上三个成功的公益广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成功的公益广告必须成功地实现广告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交际,交际的成功取决于受众能否在语境互知的前提下,根据广告创作者所明示的信息意图,以最小的处理努力推理出或隐或现、或暗或明的交际意图。换句话说,成功的公益广告创作应该符合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将广告信息的传递看作是信息源即广告创作者明示与信息目标即受众推理的认知过程。在公益广告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应该充分利用与受众互知的语境,通过足够相关的明示行为呈现其信息意图,让受众以最小的处理努力推理出交际意图,从而达到最佳关联的语境效果,实现成功的交际。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

[2]刘绍忠.关联理论的交际观[J].现代外语,1997.

[3]严世清.关联理论与交际[J].山东外语教学,1997.

[4]苗兴伟.关联语境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7.

[5]赵艳芳.语境效果的特性与最佳相关[J].外语学院学报,1998.

[6]赵民,李东.公益广告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几点建议[J].新闻大学学报,1997.

第12篇

关键词:公益广告;传播媒体;传统方式;新媒体资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067-02

公益广告,是指经媒介的非盈利性为目的的为大众服务的广告。公益广告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根据适当地呼吁人类的情感,来引起观众心灵的共鸣,并提高其耐读,以达到合理的混合容易被说服。由于广告是现代流行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怎么能让人们在随处可到的地方,都可以接触到或看到公益广告,这就需要传播媒体的创新,改变过去传统意义上的以报纸、杂志、电视和电台传播为导向的公益广告的传播媒体。随着互联网和高科技的日益发展,公益广告的传播媒体也在发生变化,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技术,来显示公益广告的美的语言,让广告受众在感受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同时,接受我国“复杂的”推理“体验语言的含义,意义和目的的味道以外的感情。近几年,公益广告在我国逐渐兴起,它不仅仅可以造福社会、传播良知,并且影响面大、传播范围广,公益广告对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甚至城市的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情感是人类不变的话题,也是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

一、公益广告相关理论及媒体的概述

(一)公益广告相关理论的概述

1.公益广告的定义

公益广告,是指经媒介的非盈利性为目的的为大众服务的广告。它着重于宣传或警示一些传播公益事业的观念,形成人们的公共行为的监督概念的传播,甚至进而推动某些公益事业的发展。

2.公益广告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社会性广泛、指向性明确、立场性鲜明。

作用:公益广告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公益广告已经非常流行,在欧洲和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他们通过公益广告这种形式的宣传,以促进了解广大观众对突出的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并在这些问题上,缓解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改变他们的做法和行为,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

公益广告是社会和谐的标志。公益广告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的问题,具体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发展[1]。公益广告常常以短小轻便,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社会现实进行规劝和引导,调节关系,影响公众舆论,维护社会的道德和正常的秩序,促进社会健康有序的运行,同时,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市民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2]。公益广告和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这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又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二)公益广告传统媒体概述

公益广告的媒体是用来向公众广告的载体,是商品或服务信息传播的物质与技术手段的使用。传统意义上有四种公益广告的传播媒体,分别是报纸、杂志、电视和电台。在广告的领域里电波媒体通常是指电台媒体和电视媒体;平面媒体通常为报纸和杂志媒体[3]。

二、我国公益广告的媒体创新策略

相对于报纸、杂志、电台(广播)和电视4个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形式,新媒体是在一个新的技术支持系统下的媒体形式,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网络,移动媒体,移动电视,触动传媒,数字电视。新媒体已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引进公益广告新媒体,重在创新策略:

(一)利用手机媒体,开创公益广告媒体新时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对人们来说已经不陌生,手机广播也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一些学者主要从“经营模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对手机广播进行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分析了典型的运作模式,在手机媒体的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和终端设备领域加强设备制造商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人员集中对移动媒体和传统媒体上的互动公益广告进行相关的讨论,一致认为从技术角度的观点或政策,移动媒体,新的广告媒体是可行的,分析了形式缺陷的传统媒体、移动媒体广告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未来手机移动电视的发展趋势,新技术的狂热崇拜者和追随者们,坚定地相信,手机移动电视是一种高科技出生的金蛋。许多人认为手机报的用户会赶上网上报纸或报纸的印刷版的读者数量有很大的困难。但是,据个人所知,手机报纸用户的数量并不少,例如,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2011年3月30日,手机报的用户就有105247056人,自然衍生的手机报公益广告这种独特的广告形式,很受欢迎。所以,媒体的新闻利用手机阅读,能充分享受随时随地的阅读,并创建一个21世纪新公共服务广告媒体时代平台。

(二)交互网络电视新媒体

交互网络电视,一般是通过互联网,主要是宽带互联网视频服务的传播形式。互动性是交互网络电视的重要特征之一。人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看的节目。网络电视的快速发展,也暴露了该系统的缺点。虽然网络电视对电信运营商和节目制作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的盛宴。然而,在新媒体产业领域,广播和电视不再享有原来的保护性政策,以保护市场的主导地位和市场企业制度一体化的安排是必不可少的。数字互动电视、互动节目的电视和网络电视传输,是新媒体传播的传统强项的优势集合,它的发展带来了电视传输模式前所未有的创新。数字交互式网络电视颠覆大众媒体电视的定位和受众定位的电视观众的分配格局,数字互动电视,互动沟通之间的沟通和接收器的位置已经不再是一个预定的或固定的,而是不断在对方上共同分享。数字互动电视使公益广告的传播形式发展转移到信息使用者的身上。

(三)利用数字电视,传播公益广告

在2004年,同为数字电视是吸引人们关注的新媒体之一,本年被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指定为“数字电视年,并计划实现2005年的30万用户的目标。可以预期,数字电视将促进我国媒体产业价值链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公共服务广告,采取充分利用这一新兴媒介,势必会进入人们的生活。为了广泛传播公益广告仍需要一些时间来完善,但作为一项公共服务,教育广告,媒体自由化的产业政策,改善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新的通信平台,为公益广告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通过市场调查数据说明:数字电视的频道和节目多,深受儿童和老年人的喜爱,另外加上付费频道,收视率比较高,利用这种新媒体传播公益广告,对儿童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例如,电视上经常播放的一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一位母亲端了一盆水给母亲的母亲洗脚,孩子看到了,也端了一盆水出来给妈妈洗脚,一句“妈妈洗脚”感动了亿万观众,这则公益广告充分体现了公益广告的教育作用。

(四)利用互联网博客,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传播形式

互联网博客是一种新型的媒体表现形式,如果说移动电视的迅速发展是一个意外,博客具有覆盖面广、流动性强、反映迅速的特点,除了传统的媒体宣传和欣赏功能效应以外,博客的快速反应和参与的广泛性则是其特有的与众不同之处。那么互联网博客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一夜兴起,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大等特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是有互联网络就可以传播,对公益广告的传播来说效果应该会更好。例如,博客的个人主页上有这样的公共服务广告,在醒目的位置上把“吸烟”两个字作出电脑合成的特效,背景使用的是吸烟危害健康的图片,“烟”字半边的“火”将一支香烟点燃后继续燃烧,并波及到背景整体燃烧,接着随之出现一串数字:全世界每年因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已达到300万,每10秒,就有一人死于吸烟。伤害数字直接反映给人们一个直观的感受,所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吸烟的本质及危害。

(五)户外广告,传播公益广告的新形式

随着人们生活标准的提高,旅游和休闲活动的增加以及利用高新技术,户外媒体已成为公益广告服务的广告新宠,其增长速度是远远高于传统的电视,电台,报纸和杂志媒体。分众传媒展开了一系列大胆的并购后,成功地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创历史新高后,户外媒体已成为风险投资关注的新热点。21世纪,商店移动广告牌类型的户外单一形式已被打破,新型的户外媒体已经出现,如电梯广告,候车亭广告,楼体广告,充分利用这些媒体的例子也出现了。例如,说有一北京公交车站标志,以提醒司机固定的座位安全带的公共服务广告,是一个孩子的裤带没有系好,而一边走裤子一边向下掉,下降到脚脖时,人们开始担心他将摔倒,并出现字幕,旨在提醒司机,要系好安全带,安全出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户外广告正在由粗放型向优化型发展,建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打破了公益广告的传统媒体。

三、结 论

公益广告是不以盈利为目的、非商业性的一项纯粹的社会,为我国的公益事业承担起社会责任,关注对社会带来的好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信念,促进良好的社会风尚。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正不断地从起步阶段向更高层面提升。为提高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在其传播上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以充分发挥公益广告的教育作用,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东东.对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和前景的思考[J].中国报业,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