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

时间:2023-04-24 08:54: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

第1篇

关键词:税收风险管理 纳税遵从度 征管质效 应对措施

一、税收风险管理概述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

所谓税收风险是指国家在组织税收收入的过程中,限于征税手段及税收制度本身的不足,再加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的税收损失。这种状况下,税收风险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税收风险管理实际上是指税务机关合理运用各种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对税收风险进行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过程监督以及绩效评估等,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必要方法。构成税收风险的主要方面包括三个:一是政策风险,即由于复杂经济活动和规范的税收政策之间存在矛盾,从而导致税收政策存在某些漏洞;二是执法风险,即由于税收执法人员执法能力不足、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或执法人员内外勾结等,造成执法混乱,带来执法层面的风险;三是纳税遵从风险,即纳税人由于工作失误或对税收认识不足,或通过不正当手段恶意不遵从税收政策带来的风险。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

税收风险管理秉承实现税收遵从最大化的原则,以有效方式进行风险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过程监督及绩效评估等过程,根据风险等级合理配置征管资源,从而达到减少风险损失的目的。风险识别作为整个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起点,它也是有效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因素,风险识别是以税收信息化建设为前提,以税收风险管理目标为导向,运用科学方法、模型,在合理分析各项涉税数据的基础上,发现规律并寻找存在税收风险的关键点,从而进行科学决策,高效完成指导税收征管的分析工作。目前,我国很多省市都建立了本地区的风险特征库,这些风险特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识别一般企业在生产经营及纳税申报等过程中存在的税收风险,对这些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并在风险应对方面卓有成效。

二、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现阶段我国税收工作遵循的依旧是传统治税理念,无论税收风险是否实际发生一律视为有风险,并忽视风险等级差别而采取统一管理,这种征管方式偏重于对税收风险的无差异防范,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传统的优化对无风险纳税人的纳税服务及加强对高风险纳税人管理的理念并不合理,这不仅不能有效规避税收风险,相反却造成了征税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导致征管资源浪费严重,纳税人满意度普遍偏低,征管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征管资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受征管模式、征管机构及人力资源结构的限制,税收征管人员未能科学合理地设置征管结构,各部门职责不明确,部门设置不合理,不能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许多优秀的管理人员没有被分配到合适的岗位,风险监控和风险评估等技术性要求比较强的岗位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税收征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税收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偏低。另外,税收征管机构将资源配置的重点放在业务审批部门和行政部门,从而造成行政管理人员过多而一线征税人员过少的不合理局面,特别是一些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不能担任一些实质性的有利于推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职责,这样就造成了资源浪费,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大大降低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质量。

(三)税收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近年来,虽然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尚存在各种不完善因素难以实现税收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方面,地方各级税务机关税务信息采集渠道有限,难以收集到广泛全面的涉税信息,比如难以获取资金流、物流方面的数据,未将交易第三方报送真实数据明确为法定义务,而且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不高,各系统间之间信息共享度和信息集中度不高,难以实现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流动,这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偏低。另一方面,信息管理应对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对缓解与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环节契合度不高;二是应对手段单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三、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税收风险管理理念

要全面转变落后的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把税收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将全新的管理理念融入到整个征管过程,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来提高征税质效。改善传统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中对不同等级风险的纳税人实行的纳税服务方式。应该对无风险纳税人实行优化税务服务;对低风险纳税人实行纳税辅导和风险提示等服务方法,并促进低风险纳税人自觉遵从;对较高风险纳税人实行集中评估;对高风险纳税人实施税务稽查,并对这类群体实行差别化管理和服务,努力提高纳税遵从度,进一步防范和控制税收流失风险。

(二)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传统的职能结构和岗位设置不能适应现代税收风险管理体系,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管理机构的各项布局做出调整。第一要依据税收风险管理的合理流程对各管理层进行明确分工,并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将税收风险管理进一步专业化、实体化;第二要对不同层级设立税收风险分析监控机构,极大地发挥税收风险管理指挥中心的战略作用;第三,整合相应部门职责,集中成立纳税服务部门及税收风险应对控制机构,组建不同层级的纳税服务、税源风险管理、风险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部门等,其主要职责是承接有风险分析监控部门推送的风险信息,并及时对税务服务进行合理优化,采取一定的税收风险应对措施对较高风险纳税人实行有效控制。

(三)明确把握税收风险管理的实施细则

第一,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原则。我们可以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将税收风险管理的具体过程分为四个环节:(1)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风险管理的规划方案和管理制度;(2)拓宽信息获取途径以获得与风险识别、风险等级划分、风险监控和风险评估有关的有效数据;(3)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差别化应对;(4)进行税收风险管理的监督及后续完善工作,形成系统运行的良性循环。实际工作中应按照科学的流程进行,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合理有序的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的管理细则。

第二,差别化、递进式的管理原则。在正确划分不同风险等级纳税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差别化应对和控制,也就是说随着税收流失风险的加大,税收遵从度的逐渐降低,风险应对控制应从优化服务阶段转变到辅导阶段,从柔性管理过渡到监控管理最后到刚性执法,贯彻落实差别化、递进式管理原则,将管理和服务进行真正的有机结合。

第三,坚持防范原则。税收风险管理必须坚持防范胜于控制,及加强税收风险的前置管理,做好事前和事中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税收风险防范控制体系,加强对税收风险的防范,在风险发生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风险给税收征管带来损失。

第四,实行人工管理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信息技术是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展开的必要技术支持,但对于基础性的要素管理,包括税收风险管理方案的确定、风险特征的调查分析、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等,都是以科学的人工管理为基础实现的。因此,考虑到税收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既要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和风险监控方面的优势,又要发挥税务人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税收风险管理进行更有效监管,从而实现业务和技术的高效结合,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的整体效能。

四、总结

要切实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新型税收征管体系,贯彻落实税收征管工作,必须要对目前我国税收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各地征税部门要积极探索出适应当前税务征管发展趋势的全新模式,在创新征收手段的同时,针对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应对措施,进行不断完善和改善。本文就税收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的探讨,在寻找问题的同时笔者提出了加强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希望对我国税收部门解决税收风险管理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叶建芳,侯晓春,杨育.浅议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涉外税务. 2012(01)

[2] 夏日红,于子胜.树立和运用税收风险管理理念 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J]. 中国税务. 2009(11)

[3] 王迎春.实施税收风险管理 推进征管体制机制完善――访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局长周苏明[J]. 中国税务. 2009(11)

第2篇

当前,我国税收体系不断完善,但税务风险依然是企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若要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加强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有效控制与防范税务风险。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不当对税收造成的不利影响,即纳税人缺乏风险意识、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税收法律法规不健全。又在此基础上从重视税收风险评估、加强信息沟通、提高对税收风险管理的认识、强化税务风险监督等方面,探究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策略。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税收

税收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纳税负担,有时也会导致企业存在非主观意愿的少缴纳税款,这就会使企业面临税收处罚。可见,企业的税收风险会对严重制约企业的顺利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企业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更加复杂,税收管理的难度也日益增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若要降低企业的税收风险,就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近年来,我国从制度层面加强了企业内部控制,但许多企业仍旧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管理机构,导致企业税收风险体系不健全,这无疑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

一、企业内部控制不当对税收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纳税人缺乏风险意识

调查显示,许多人将纳税视为一种负担,未能完全理解国家的税收政策,没有意识到纳税是公民应承担的责任。此外,一些人对企业的税收风险也未形成正确理解,甚至将纳税风险看作税收处罚,认为企业如果没有受到税务处理,就没有税收风险。这些错误意识导致许多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缺乏税收风险意识,不重视企业的税收风险防范。此外,一些企业的税收管理也不够规范,将税收管理依托于社会关系、企业资源。许多企业在出现税收风险时,倾向于通过“找关系”解决问题,忽视了自身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这就导致企业的税收问题日益增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税收风险,导致企业发展困难重重。

(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对企业税收风险控制水平具有直接应香港。就人员层面来看,目前许多企业的税务管理都由内部财务部门复杂,但财务部门甚少设置专门的税务会计。这无疑不利于提升企业的纳税管理水平。因此,企业要着力提升纳税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或聘请税务专家统筹规划企业的纳税问题。就制度层面来看,许多企业没有形成健全的内部控制建设,众所周知,企业的财务工作与纳税工作联系密切,不健全的内部控制会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增加企业的纳税风险。

(三)税收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的经营成果需要通过税收法律进行调节,因此,国家出台的税收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税收风险有直接影响。税收法律法规的改变也会影响企业的税收,引起企业税收风险的变化。所以,如果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模糊不清,就会导致纳税概念难以界定,税法的执行力度也会大打折扣,导致企业出现多纳税或少纳税的问题,增加企业的税收风险。此外,若税收法律对相关程序规定的过于复杂,也会导致企业在非主观意愿下产生违法行为,这同样会提升企业的纳税风险。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税收法律法规逐渐得以完善,但总体而言,税法制度依然较为复杂,导致企业难以把握税法动态。同时,目前,我国的税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许多企业的税收控制都依靠企业的规章制度,国家则很少正式出台法律法规。这就导致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除此之外,税收法律解释权的规定和税法机构的自由裁量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执行力度。一旦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就会对企业造成极大危害,增加企业的税收风险。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降低税收风险

(一)重视税收风险评估

首先,要识别税务风险。企业要切实考虑自身的经营情况,有效识别税务风险因素,掌握和实施税务风险控制措施、控制框架,及时了解税务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以及税收业务的操作流程。合理运用税务风险流程图法、清单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等识别税务风险。其次,应当分析税务风险。在识别税务风险的前提下,企业应当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措施,分析企业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企业内部控制可能产生的影响。明确重点控制、优先控制的税务风险。再次,企业应当应对税务风险。企业要根据分析结果,充分考虑自身的税务风险承受能力,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承担、规避、转移和控制等应对措施。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税收风险时常比较复杂,若用单一的应对措施,很难降低税收风险,所以,企业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系统性应对方案,综合运用多种应对措施。

(二)加强信息沟通

加强企业的信息沟通可以有效防范、规避企业税收风险的发生,总体而言,企业的信息沟通包括外部沟通和内部沟通两种方式,其中,企业内部沟通是指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评估与识别企业的税务风险。企业应当依据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明确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程度、控制范围。比如,要加强和人力资源部的联系,积极组织税收管理人员定期参加培训,促使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岗位人员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的风险管理,且形成整体认知。同时,企业还要注意沟通交流的方式,积极构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平台,增强企业内部沟通的及时性和便捷性。鼓励各个部门积极联系,在相互沟通中获取更加全面的企业税收信息,进而有效控制企业的税收风险。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因此,企业的外部沟通对企业的税收风险控制也具有重要影响。外部沟通主要是指和相关税务部门的交流,这也是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外部沟通可以增强税收机关对企业的肯定。当企业出现纳税困难的请款时,税收机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推迟纳税时间,进而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此外,与税收部门沟通交流还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而正确规划企业税收管理,降低企业税收风险。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和相关税收人员沟通交流时,应当如实汇报企业税收情况,以便税收人员可以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企业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合理建议,进而加强税收风险控制。

(三)提高对税收风险管理的认识

企业若违反税收风险管理制度,就会面临法律风险,因此,必须提升企业对税收风险管理的认识,税收风险管理制度体现在企业的各个层面中,不管是企业的普通员工,还是企业的管理层都要遵守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现控制过程,进而降低税收风险。企业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应当合理设置业务流程,以促使各个岗位与环节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此外,在设置岗位时,应当依据节约人力资源的原则,优化处理内部控制各监督岗位,提升各个岗位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应当增强岗位之间的独立性,在岗位制度建设中落实内部控制条例,并增强内部控制监督的公平性,避免有违反内部控制的特权现象出现,促使各个岗位的企业人员在制度约束下各司其职。除此之外,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还应当增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促使各个环节与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避免因各个部门沟通不畅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只有增强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与部门岗位的协调,才能够增强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性、连续性,为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协调配合则需要各个部门设计清晰的控制活动,岗位设置模糊,就会导致各部门之间出现职责不清、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内部控制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四)强化税务风险监督

企业要健全审计制度和机构,制定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目标,且据此监督税务风险管理,并客观评价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了解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策略,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此外,企业也应当联合外部审计机构,合理评价企业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情况,明确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状况,进而提出完善税务风险管理的举措。

(五)组建税务风险管理部门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规模大小,合理组建内部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税收风险进行统筹管理。合理设置税务风险管理部门,有助于归集管理企业的纳税事宜及税收制度,有效协调企业和外部税务机关的关系,及时处理企业税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税务管理部门可以针对企业的具体税收风险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方案,并有效评估企业运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加强对企业纳税管理的监督。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日益复杂,我国企业面临的税收风险也越来越多,企业若要提升自身的税收管理水平,就必须及时调整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内外部沟通,并适时了解相关的税收信息,增强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企业的税收压力,有效防范税收风险,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进而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顾爱红.浅谈企业税收筹划风险及其管理与控制[J].中国城市经济,2012(2):186-187.

[2]唐洋,王秋林,陈慧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会计监督的影响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6):107-111.

[3]蒋震.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思路和基本框架[J].税收经济研究,2011(6):25-30.

[4]张凤霞.中国大企业税务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4):11-14.

[5]程慧丽.浅论内部控制、税收筹划和现金流量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2012(4):62-63.

第3篇

一、企业内部控制不当对税收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纳税人缺乏风险意识

调查显示,许多人将纳税视为一种负担,未能完全理解国家的税收政策,没有意识到纳税是公民应承担的责任。此外,一些人对企业的税收风险也未形成正确理解,甚至将纳税风险看作税收处罚,认为企业如果没有受到税务处理,就没有税收风险。这些错误意识导致许多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缺乏税收风险意识,不重视企业的税收风险防范。此外,一些企业的税收管理也不够规范,将税收管理依托于社会关系、企业资源。许多企业在出现税收风险时,倾向于通过“找关系”解决问题,忽视了自身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这就导致企业的税收问题日益增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税收风险,导致企业发展困难重重。

(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对企业税收风险控制水平具有直接应香港。就人员层面来看,目前许多企业的税务管理都由内部财务部门复杂,但财务部门甚少设置专门的税务会计。这无疑不利于提升企业的纳税管理水平。因此,企业要着力提升纳税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或聘请税务专家统筹规划企业的纳税问题。就制度层面来看,许多企业没有形成健全的内部控制建设,众所周知,企业的财务工作与纳税工作联系密切,不健全的内部控制会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增加企业的纳税风险。

(三)税收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的经营成果需要通过税收法律进行调节,因此,国家出台的税收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税收风险有直接影响。税收法律法规的改变也会影响企业的税收,引起企业税收风险的变化。所以,如果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模糊不清,就会导致纳税概念难以界定,税法的执行力度也会大打折扣,导致企业出现多纳税或少纳税的问题,增加企业的税收风险。此外,若税收法律对相关程序规定的过于复杂,也会导致企业在非主观意愿下产生违法行为,这同样会提升企业的纳税风险。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税收法律法规逐渐得以完善,但总体而言,税法制度依然较为复杂,导致企业难以把握税法动态。同时,目前,我国的税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许多企业的税收控制都依靠企业的规章制度,国家则很少正式出台法律法规。这就导致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除此之外,税收法律解释权的规定和税法机构的自由裁量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执行力度。一旦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就会对企业造成极大危害,增加企业的税收风险。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降低税收风险

(一)重视税收风险评估

首先,要识别税务风险。企业要切实考虑自身的经营情况,有效识别税务风险因素,掌握和实施税务风险控制措施、控制框架,及时了解税务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以及税收业务的操作流程。合理运用税务风险流程图法、清单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等识别税务风险。其次,应当分析税务风险。在识别税务风险的前提下,企业应当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措施,分析企业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企业内部控制可能产生的影响。明确重点控制、优先控制的税务风险。再次,企业应当应对税务风险。企业要根据分析结果,充分考虑自身的税务风险承受能力,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承担、规避、转移和控制等应对措施。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税收风险时常比较复杂,若用单一的应对措施,很难降低税收风险,所以,企业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系统性应对方案,综合运用多种应对措施。

(二)加强信息沟通

加强企业的信息沟通可以有效防范、规避企业税收风险的发生,总体而言,企业的信息沟通包括外部沟通和内部沟通两种方式,其中,企业内部沟通是指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评估与识别企业的税务风险。企业应当依据税?辗缦展芾碇贫龋?明确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程度、控制范围。比如,要加强和人力资源部的联系,积极组织税收管理人员定期参加培训,促使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岗位人员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的风险管理,且形成整体认知。同时,企业还要注意沟通交流的方式,积极构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平台,增强企业内部沟通的及时性和便捷性。鼓励各个部门积极联系,在相互沟通中获取更加全面的企业税收信息,进而有效控制企业的税收风险。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因此,企业的外部沟通对企业的税收风险控制也具有重要影响。外部沟通主要是指和相关税务部门的交流,这也是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外部沟通可以增强税收机关对企业的肯定。当企业出现纳税困难的请款时,税收机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推迟纳税时间,进而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此外,与税收部门沟通交流还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而正确规划企业税收管理,降低企业税收风险。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和相关税收人员沟通交流时,应当如实汇报企业税收情况,以便税收人员可以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企业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合理建议,进而加强税收风险控制。

(三)提高对税收风险管理的认识

企业若违反税收风险管理制度,就会面临法律风险,因此,必须提升企业对税收风险管理的认识,税收风险管理制度体现在企业的各个层面中,不管是企业的普通员工,还是企业的管理层都要遵守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现控制过程,进而降低税收风险。企业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应当合理设置业务流程,以促使各个岗位与环节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此外,在设置岗位时,应当依据节约人力资源的原则,优化处理内部控制各监督岗位,提升各个岗位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应当增强岗位之间的独立性,在岗位制度建设中落实内部控制条例,并增强内部控制监督的公平性,避免有违反内部控制的特权现象出现,促使各个岗位的企业人员在制度约束下各司其职。除此之外,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还应当增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促使各个环节与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避免因各个部门沟通不畅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只有增强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与部门岗位的协调,才能够增强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性、连续性,为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协调配合则需要各个部门设计清晰的控制活动,岗位设置模糊,就会导致各部门之间出现职责不清、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内部控制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四)强化税务风险监督

企业要健全审计制度和机构,制定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目标,且据此监督税务风险管理,并客观评价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了解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策略,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此外,企业也应当联合外部审计机构,合理评价企业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情况,明确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状况,进而提出完善?务风险管理的举措。

(五)组建税务风险管理部门

第4篇

1当前税收风险管理存的主要问题

1.1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没有真正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税收风险管理是通过制定战略目标、税收风险识别、税收风险评价分析、税收风险管理应对,绩效考核等过程实施对税收征管的过程,目标是有效合理配置征管资源,最大限度促进纳税人遵从税法,减少税收流失,从而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税收风险管理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一种机制。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和内容的规定。部分税务机关在开展税收风险管理活动中,虽然建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在形式上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分析,风险应对等工作过程。但很多税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内涵、作用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基层税务机关职能科室只认为税收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与自身岗位业务工作关系不深,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只从部门职责出发,沿用老思路老办法,使风险管理部门未能有效指导和统筹各部门工作。一些税收管理员对部分税收业务还是按照传统户管制方式进行操作,认为只有全部检查和管控,才能有效管理税源,没有有效利用“数据管税”“信息管税”。风险管理工作“穿新鞋,走老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发挥风险管理的有效利用资源,防止税收流失的功能。

1.2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第三方信息、外部信息获取应用难

当前,伴随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基于位置的服务、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方式的不断涌现,以及云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互联网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地增长和累积。但税务机关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和使用数据管理技术获取外部有用的数据和信息,造成税务部门获取涉税信息的渠道比较窄。与工商、公安、银行之间的协作配合只局限于信息的传递,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共享,导致流失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三方信息,信息量还远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对于外部各种大数据信息,几乎无法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手段进行收集、分析和采集。一般只采用人工由税务人员通过阅读与分析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及政府网站公开信息,再根据工作经验与知识储备,进行判断和查找可能与纳税人征收管理有关的信息。并行手工下载、复制、整理数据。这获取方式获取外部数据的工作模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数据不完整,数据缺乏依然是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短板。

1.3税收风险管理运用方法和手段没有与时俱进

税务机关在税收风险识别分析所的运用方法和分析技术单一,风险识别程度不高。在风险识别方法上,多使用单一指标分析,指标没有整体统一性,造成评价指标重复,指向分散,说明的风险不明确,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纳税情况没有整体的评价。对指标分析的方法简单,通常只使指标比较的方法进行数据对比。指标预警值设置也缺乏合理科学的依据,主观因素比较大,对纳税人的风险评价的技术运用遇到瓶颈。并没有在拥有大量数据基础上,运用税收来源于经济的关系,以多种方法建立相应的经济税收指标模型,对纳税人纳税行为进行归类和预测。从而建立税收风险评价模型。因没有新的方法和手段,随着税务机关存储的数据越来越多,数据拥有者与利用者不能匹配,利用率不高。大量数据信息没有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各种业务数据质量仍待提高。

1.4忽视税收风险管理活动的事中的监管

只重视对税收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只关注发现了多少纳税人存在的风险,不注重对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事中的监管,造成税收风险管理结果不理想。现阶段对事中监控的运行制度和机制不完善,特别是事中监控制度的滞后和监管手段的落后。首先对事中监控的作用认识不足,部分税务部门认为绩效考核是结果,更重要,而对于事中过程,只要结果好,就可以忽略。其次,对于事中监控,没有相应的职责部门进行监控,缺乏实施主体。再次,对于事中监控,因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且频繁性高,各部门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业务的差异性,工作量大,如果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很难实施事中监控。最后,实现事中监控存在数据信息来源的复杂性。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大量非结构性数据的存在使得对其的处理异常困难,在实现事中监控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2税收风险管理完善改进的基础

2.1税收风险管理完善改进需要丰富的信息数据

税收风险管理需要有足够量的数据,无法获取足够量所需数据造成的税收风险管理效果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务机关对税收风险管理作用的认识。随着信息化水平提提,税务机关获取数据的能力越来越高。2015年,国税综合征管数据集中与处理涉及到综合征管软件(国税CTAIS1.1、CTAIS2.0)、综合征管软件(上海、版本)、全国集中版核心征管三个系统的数据。税综合征管数据处理平均每个月加载约6000多个过程,处理约1000多张基础表与事实表,共计集中约9800多张表。平均每个月集中数据量约占1.5T,平均每月集中大约60亿条数据,处理范围已基本包含以上各系统的税务登记类、发票管理类、税收会计类、稽查管理类、申报征收类、文书审批类、信息采集类、代码类、税收保全类、行政复议类、核定应纳税额类、强制执行类、认定管理类、违法违章类、行政应诉类、证件管理类、一般执行类等信息。只有数据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才能为税收风险管理提供了较好的分析识别评价的数据支持,缓解税收风险管理无米可炊的局面。

2.2需要多种风险识别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单一的分析方法使税收风险识别效果有限。随着税务机关获取数据范围越广泛,管理数据的能力越强,税务风险识别分析需要更多的方法和技术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数据的广泛,如果能覆盖全部纳税范围注重,就可以开展整体数据分析,对全部纳税人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扫描,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对纳税人风险状况进行趋势分析时,需要确认风险因素的相关关系,这样,税务机关需要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整体数据运用多种算法建立多维税收数据挖掘算法模型,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税收风险信息和知识。通过相关分析,趋势分析,从多角度,运用多方法在税收征收管理活动中快速识别纳税人存在的税收风险点,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效率。

2.3需要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思路的转变

税收风险管理必须拓展风险管理领域,参与到治理决策和战略管理等全过程之中,即对本身活动的监控。税收风险管理实施部门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应对活动的专业性,对数据进行调查分析,获取全方位的信息,通过参与到战略制定和决策过程中,提出最客观、有力的建议,以增强决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数据进行实时有效分析,使管理者掌握整个风险管理活动状况,对每一起风险任务所处在的情况可以实时了解,通过分析税收风险管理运行环境,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调整、改正税收风险管理中的错误和风险,减少时间、资源的浪费,促进税收风险管理的合理化,效率化。

3税收风险管理的完善改进

3.1对税收风险管理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

税收风险管理包括了风险计划的制定,税收风险的识别、税收风险的分析和评价,风险任务的推送、风险应对等环节,构成了一个管理流程。各环节各阶段有自身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耗费,同时也影响着下一环节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耗费。要保证税收风险管理活动顺利运转,充分发挥其综合效能,需要合理、规范的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充分利用风险管理活动产生的各种数据信息,对风险管理活动本身实施全过程管理,在事中,及时可以识别、评价、控制、监督岗位风险,采取提醒,催办等措施,可以避免相关人员在在资料传递、工作交接过程中而可能出现的中断和失误。

3.2提高税收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

建立互联网数据采集、第三方信息交换平台和机制,收集与纳税有关的数据信息,规范数据标准,促进税收数据的整合,使核心征管业务信息系统外部信息数据的综合管理,形成支撑税收风险识别分析的数据仓库。基础数据质量的高低决定了税收风险管理中识别、分析评价的准确性,全程监控的及时性、有效性。要提高税收基础数据质量,通过应用系统数据入口的校验逻辑和业务规则检测,对数据进入系统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建立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数据质量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明确岗位职责,构建数据管理的保障体系。税收风险管理的价值开发高度依赖于深度数据分析能力。从运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帮助识别纳税人税收风险,也可以监控税收风险管理活动本身进展情况。

3.3完善过程运行机制,健全岗责管理制度

分析税收风险管理相关环节和内容,找出税收风险管理的特点和重点环节,有依据、有目的地完善组织体系,明确各岗位职责分工,强化数据、基础管理,建立起跨层级、跨部门、跨岗位的税收风险管理全过程管理的运行机制,形成清晰规范的管理途径和制度,以满足风险全程管控的要求。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在明确内容及路径,并针对常规性的风险管理工作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引导操作模板。促进业务处理规范化,做到监控工作有序进行。

3.4加强岗位专业培训,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培养和建立具有税收风险管理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是推进税收风险管理的前提。税收风险管理需要掌握税收政策、财务知识、数据信息管理、风险识别分析、风险应对、全程监控等内容的知识。建立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树立其风险管理念,培养其进行风险识别分析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其风险识别技能,从而提高人机结合的水平。

作者:吴强 刘卉月 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湖北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税收风险管理;和谐税收;税收监管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3-0371-01

1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1.1税制改革风险

任何改革都是有成本的,税制改革也一样。从理论上讲,当一项改革的成本远远大于其收益时,无论多么必要的改革都将变得不可能。作为上层建筑的税制,其改革的成本包括:新制度设计所付出的大量人力及相关的研究费用;税制变动需要征纳双方重新认识、理解税制所耗费的精力或相关的培训费用以及税制改革带来征纳双方调整征管技术、程序和更改财务核算等变迁成本。这其中既有经济成本,也有政治成本和社会成本,也有财政成本。另外,税制改革还总是伴随着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各种风险,这种风险一旦变成现实,不仅将造成经济、社会损害,还会引起政治损害,降低政府威信。

1.2税源监管风险

税源监管风险表现为:由欠税、管户和非正常户、长期零申报和小额申报以及发票管理等因素引发的税源不清;由管理措施、执法程序以及监督检查等因素引发的重大漏征漏管事项、重特大偷骗税、退税案件和;由税额核定、涉税事项认定、税收优惠减免审核审批以及税务稽查中的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和移送、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等因素引起的税收流失风险。税源不等于税收,税源要变成税收需要通过税源监管(也称之为税源监控)。税源监管是指税务机关利用各种方法,尽可能了解税源的规模与分布并开展各项征管工作。

1.3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务机关违反法律法规的执法行为所引起的不利的法律后果。税收执法风险具体指侵权和渎职带来的风险;包括对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理解偏差产生执法过错所带来的执法风险;不严格执行税收政策,对地方涉税违规文件不抵制、不报告所带来的执法风险;执法程序不严谨和执法随意性带来的执法风险和、、造成的执法风险。

2防范税收风险管理的举措

(1)明确税收风险管理基本流程。从分析、归集各类涉税信息着手,将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定、风险应对三个阶段。风险识别阶段,通过分年度、季度对各类信息收集和特征归纳,运用推理统计、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照税收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和特征库,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寻找税收风险点,对识别出的风险点进行定性分析。风险评定阶段,对识别出的风险点,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对纳税人的风险级别进行统一的、基础性的评定。税收风险大小以税收风险积分表示,以税收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发生造成税款流失的严重程度即强度为主要评价因素,通过设立风险评定项目分值和风险强度系数,计算风险积分,按季对纳税人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分为一至五个等级,一级最低,五级最高。风险应对阶段,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纳税人,采取差别化的管理和服务。市局各业务科室、基层局各职能部门直接参与到具体的风险应对工作中,形成纵向各层级、横向各部门的联动互动、协调协同的风险应对工作机制,确保税收风险管理取得实效。

(2)优化纳税服务构建和谐税收。一是必须牢固树立纳税服务工作的基本理念。纳税人不仅仅是依法纳税的义务主体,也是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对象。税务机关要切实尊重纳税人的平等主体地位,注意保障纳税人的各项合法权益。要坚持公平、公正、文明、规范执法,坚决纠正执法不公和以税谋私等问题,为纳税人提供良好的税收环境。对纳税人的各种合理需求要高度重视,不仅要努力满足其多层次的共性需求,也要创造条件满足不同类型纳税人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必须全面遵循纳税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确定纳税服务目标、服务内容和服务措施,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依照法定内容及程序;充分考虑纳税人需求变化,适时完善税收征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动纳税人合理需求的合法化。要以纳税人合理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倾听纳税人的呼声,尊重纳税人的合理意愿,提供有价值的针对。要以信息化为依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纳税服务和制度创新的支持作用,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降低征纳成本,为纳税人提供操作简便、内容丰富的纳税服务。要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的。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通过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促进税收征纳关系和谐融洽,最终实现纳税人自愿遵从税法,进而提高税收征收率。

(3)深化教育,加强监督。针对税收风险管理的认识模糊和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措施不多的情况,要从防止税收流失、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高度,开展全面税收风险管理教育,牢固树立全面管理风险的意识;在形式上,可以把风险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作为业务知识的一部分内容,也可以聘请专家进行知识讲座,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风险管理学相关知识,掌握查找、分析、控管风险的程序和技巧,准确领会实施风险管理的意义和要求。监控是全面风险管理的要素之一,内控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决定到具体风险管理的效果。为此,对税源监管和税收执法风险要统一定期检查,重要风险情况及时报告。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财会规范和税收防范;税收风险

一、了解信息技术风险

日常财务工作方面,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以及与财务报表相关的信息系统,对信息技术使用情况进行摸底排查,进而获得信息技术使用与财务报表相关性有关的信息。同时也要了解信息技术在财税风险方面的运用是否处于一个可控的状态,相关的应对体系是否已经建立健全,以帮助企业应对相关信息技术风险。有意识地进行风险点的识别,了解哪些风险类别是相关风险,哪些是不相关的风险。然后才能针对识别的相关风险评估应对体系。

二、了解信息系统相关风险

(一)信息系统一般控制

信息系统根据其设定的程序进行的日常活动即我们所见的业务层面控制,这些活动直接或间接对实现预定的操作目标产生影响。在信息系统的制造、更新、维护、访问控制这4个环节得到有效的保证。

(二)信息系统应用控制

信息系统应用控制为业务的持续有效运行和财务报表的编制提供直接或间接基础和支持。每个企业在各个业务流程的应用控制各不一样,需要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从每个财务报表科目余额或交易的重大财务错报风险出发,在业务流程中识别是否有相关的系统支持存在。

(三)企业对使用信息系统所带来的风险的应对体系

一个是信息技术使用和管理的大环境及基调;一个是业务层面,即应用控制体系;一个是基础层面,即信息系统一般控制体系。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实现全面风险应对的全面控制体系。前者是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伴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而在内控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从财务管理角度看税收风险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在信息经济学中,风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随着财务理论的不断完善,风险则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随机性、变动性、复杂性的影响,使实际结果和预期结论的差异所产生的不确定性的损失和机会。税务风险是指国家在组织税款收入过程中,缘于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税收减少的可能性。财政部颁布的《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十五条,将“税、费管理”列为内部控制的重点管理领域之一。伴随税收征管的“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企业经营信息、办税人员信息、开票信息、第三方涉税信息等与企业的申报内容息息相关,极大压缩了税务机关对数据分析运用的时间。企业信息化信用体系的日趋完善,特别是国家税务总局对税收“黑名单”惩戒智能信息系统,在当前“大数据治税”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治税”的大环境下,企业面临涉税风险的挑战是空前的,应对上需要极尽思考,谨慎从事,稍有差池,便有税收风险。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内部控制为手段,企业应当设置税收风险管理部门,以纳税遵从最优化为导向,平时开展预备性税收评估,财务核算体系建立健全,防止涉税风险。各业务职能部门加强分工协作,全面落实风险管理导向,科学制定税收风险管理规划。

四、涉税风险分析与内控措施探索

目前,税务机关对企业开展纳税评估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企业一般会针对风险点开展自查,如估计自己确实有税务风险,就要提前思考如何保证账务和税务合规作出制度安排,进行系统性防控,挖掘出潜在的税务风险,及时应对。结合实务操作的经验教训、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员对存在的风险点,分税种进行分类、分析,探索企业内控措施,促进涉税风险早预知、早预防、早控制,以达到提高税收遵从度,减少负面风险的目标,分析、测评、应对工作包括:

(一)信息收集与风险评估

根据税务局对纳税评估的模型特征,注重税收风险情况的采集、分析、量化、归类和共享,交换等工作。包括:提高情报共享来源渠道,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通的工作机制。构建和完善信息采集平台,规范方法和程序、制定信息收采制度,筛选、量化、归集税收风险信息,形成标准化的风险管理体系,保证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明确分工,及时反馈,加强内部协调,结合政府网络平台,定向专家咨询,归集数据,内容包括年度纳税申报表、若干年税务检查和纳税评估情况、财务会计报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明细、鉴证报告等重大事项等信息,开展风险识别,及时将风险评估发现的涉税问题推送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自查自纠,汇总整理,形成风险评估报告。

(二)应对措施

对存在涉税金额大、风险高的情况,税收风险管理部门逐一进行核查、验证,稽核。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及时汇总情况,并要求相关人员在风险确认后的资料上签字,确认已晓和确保改进。各职能部门对税收风险管理部门的建议,对存在的税收风险进行核实处理,及时将企业整改落实情况上报税收风险管理部门。归口职能部门分析税务风险的性质和成因,提出税务风险有针对性的控制建议。对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梳理、概况和总结,对管理中发现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并报告上级领导部门。由于税法本身的复杂和深奥,企业要在较短时间内从容面对税务机关难度较大。在财务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可以采用税务中介的力量,因为他们在专业领域和税收理论知识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纳税自查,中介机构的公正性和独立性能起到帮助企业规范核算、独立证明等作用。

第7篇

关键词: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完善;体系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企业整体规模、行业跨度、经营区域不断扩大,跨国公司、企业集团层出不穷。企业组织架构日趋复杂,管理体系日趋严密,重大涉税事项日趋增多,税收筹划能力逐步增强,对税务机关的管理能力提出巨大挑战。传统的低层级、分散化属地管理已明显落后于大企业发展步伐,实施税收专业化管理势在必行。

一、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探索与实践

几十年来,税收管理员管户的模式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其管理方法、管理手段没有本质改变。进入21世纪,伴随大企业税收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税务总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推进大企业专业化管理,取得一定成效。

1.设立专职机构,初步构建组织框架

2008年,税务总局成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司。从2009年开始,多数省级税务局相继成立大企业管理处(或与其他职能部门合署办公),部分市级税务局成立大企业科或大企业局。

2.明确管理对象,工作针对性提高

2009年,45家企业集团被税务总局确定为定点联系企业,其2013年实现税收占全国税收收入的21%左右。各地大企业管理部门自行设定标准,选择大企业作为管理对象。

3.尝试新管理模式,专业化分工初步形成

目前,大企业税收管理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有限职能模式,即在不改变日常属地管理、不改变税款归属和入库级次的前提下,大企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风险管理和个性化服务;另一种是全职能模式,即大企业管理部门负责除税务稽查以外的全部税务管理事项。

4.开展个性化服务和税收风险管理,大企业税法遵从不断改善

大企业管理部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积极处理大企业涉税诉求;创新税收遵从协议、事先裁定等服务产品。从2009年开始,大企业管理部门对45家总局定点联系企业税收风险进行评估。2012年―2013年,分别对石油石化、烟草、银行、电力行业的4户定点联系企业开展全流程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成效明显,税务机关发现并及时消除了涉税风险,增加了税收收入,同时帮助企业完善税务风险内控体系。

5.致力制度建设,初步搭建业务框架

近年来,《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等制度陆续出台,使大企业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二、当前大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6年来,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逐步深入,但在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制度建设、征管资源配备、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1.大企业税法遵从意识仍需强化,税法遵从水平参差不齐

从风险管理实践发现,有些大企业税法遵从认识存在偏差,税务风险内控体系存在漏洞,需进一步提高税法遵从能力。

2.组织建设亟待加强,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管理体系

我国大企业税收管理目前主要采取属地日常管理结合跨层级风险管理的模式,大量工作沉淀在基层。大企业管理机构未实现扁平化,仍然采取直线职能管理。税务总局对省级及以下大企业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没有明确规定,少数省(市)未成立大企业管理部门。大企业标准不统一,各省管理对象范围不一致。管理力量薄弱,缺乏税务审计、计算机等专业人才,工作开展难度大。部门职责不清晰,与其他职能部门业务重叠。

3.业务建设亟待完善,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业务体系

一是个性化服务理念先进但制度欠缺,操作性不强,服务产品较少。二是缺乏系统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制度,以固化风险管理流程和工作机制;税务审计等风险应对手段,缺少法律赋权,没有工作规程。三是没有建立全面的分行业大企业税收管理模型和管理指南。

4.税法确定性和统一性未能满足大企业需求,个性化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税务机关对税法确定性重视不够,各地对税收政策理解和执行不统一,政策适用缺乏透明度和确定性。相同业务,不同区域的税务机关政策执行存在差异,使跨区经营的大企业陷于两难境地。

5.信息化建设亟待改进,尚未形成坚实的涉税信息支撑体系

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依然是制约税务管理的瓶颈。税务机关掌握信息类别单一,主要是企业申报数据和税务管理数据,第三方信息严重缺失。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受纳税人遵从意愿、遵从能力限制,数据质量受税务人员操作和维护水平影响有待提升。税务机关单一功能软件较多,重开发轻整合,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分析、应用不深入,缺乏智能化的技术工具。

三、完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路径

实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是系统工程,当前应从优化顶层设计入手,围绕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核心业务构建、信息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推进。

1.健全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组织体系

税务机关按照纳税人规模重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1)统一大企业标准。综合考虑纳税规模、集团化管理、特殊行业、跨境投资经营等指标确定税收管理上的大企业。大企业管理部门每年公布大企业名单,对列明企业实施管理。

(2)缩短管理链条,实现机构扁平化。税务总局大企业管理司在目前6个处室的基础上,增设大企业数据管理中心,负责管理全国大企业的数据。各省级税务局成立大企业管理局,内设若干行业管理科。市级及以下税务局可以不设专职大企业管理机构。

(3)确定管理模式,明确工作职责。笔者认为采取有限职能模式,更符合我国国情和财政管理体制。各省大企业管理局实现税源管理实体化,承担列明企业的税源监控、风险管理和个性化服务。

2.完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业务体系

当前,我国大企业管理部门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快业务建设。

一是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夯实制度基础。我国应修订税收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税务审计、纳税评估等风险管理手段。尽快制定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办法、税务审计工作规程和反避税工作规程,明确工作流程和方法。

二是分行业精细化管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全面整理各行业税收管理经验,建立行业税收管理模型,制定分行业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指南;归集行业税收风险点,建立行业税收风险特征库;深入分析税收风险特征和成因,设定行业税收风险识别指标。

3.构建大企业个性化服务体系

找准个性化服务定位,完善相关制度,明确服务内涵,做到服务措施具体化,服务流程标准化。创新服务产品,开展申报前协议、事先裁定等服务产品的试点工作,成熟后迅速在全国推行。科学设定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测试指标,开展内控调查测试,帮助企业完善税务风险内控体系。

4.优化大企业税收管理信息体系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我国应建立包括企业数据管理平台、风险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化税务审计软件等在内的信息管理体系。

(1)加强第三方信息采集与应用,构建有力信息支撑。全面获取大企业涉税信息,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有必要从法律上规定单位和个人负有提供纳税人涉税信息的义务。国务院组织建设企业数据管理平台,形成企业信息共享机制,各相关单位定期上传企业信息,政府各部门依职责获取信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2)开发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系统和智能化税务审计软件。在系统中灌装行业税收风险评估模型,定期开展大企业税收风险评估。增强税务审计软件智能识别疑点的功能,提高审计效率。

(3)强化数据管理,提高数据质量。加强数据库和网络安全管理,防止数据泄露和丢失。强化软件操作培训和绩效考核,减少错误数据。完善综合税收征管软件和报税软件的审核、校验功能,提高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推进大企业税收管理专业化队伍建设

首先,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各省大企业管理局编制可以定为30-50人,从全省遴选具有大企业税收管理、稽查工作经验的人才,充实管理队伍。其次,在全系统建立分行业专业化管理团队,以专业团队应对企业集团。第三,加强税务审计、反避税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实践锻炼,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第四,探索能级管理,人员薪酬与能级挂钩,形成有效激励机制。第五,开展税务审计、反避税调查时,适度借助中介机构资源,联合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奋力推进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税务,2013(9).

[2]高宏丽.深入推进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中国税务,2013(1).

[3]李林军.税源专业化管理与深入征管改革的思考.中国税务,2012(7).

[4]大连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税收征管模式的创新与完善.税务研究,2013(2).

第8篇

税收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保障人民高质量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通过财政税收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为目标;推行税收风险管理战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

近年来,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健全和完善,在此过程中,我国财政税收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1]结合目前我国财政税收管理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改革财政税收管理必须根据我国的政策法规进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注意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以科学的税收收取范围收税,切实保障人们的合法纳税权益,确保我国税收管理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财政税收管理的现状

作为我国财政管理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税收管理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财政事业的发展受阻。从现实的状况来看,我国税收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2]第一,管理体制的混乱。第二,管理机制的监管缺失。第三,财政资金的运用效益不高。第四,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这些因素直接造成财政管理混乱,纳税人意见较大,上访频率高,但实际问题解决率低,极大的造成国家财政管理的困扰。

二、完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

(一)改革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

从目前的实际情形来看,我国财政方面是比较缺乏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集权和分权等制度的不统一也导致了税收建设的混乱。很久以来,我国对财政税收管理的重视不够,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出现问题,只重视收入,但是对于收入的管理较为松散,甚至是不在乎。[3]因此,在今后的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必须重视建立现代财政税收管理机制。相关的财政税收管理应该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淡化人的作用,并且严格建立正常的财政税收管理格局,健全适当的管理制度,重视对债务的强化管理,避免债务的混乱不清,时刻保持财政税收的正常、健康、稳定的状态,推动科学的税收管理机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也是影响制约我国财政税收管理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作为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执行者,管理人员的行为直接关系着整个税收管理工作的健康运行,如果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低,就会导致管理机制落实不到实处,也就是说财政税收管理的最终效果就是由人员的执行情况来反映的,所以,提高财政管理人员的素养至关重要。第一,应该着重关注财政管理内部的环境与秩序,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和锻炼。第二,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建立对应的知识体系,同时强化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培养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提高其服务水平和管理税收的能力,优化服务,为我国财政税收事业贡献一己之力。[4]第三,在新的形势要求之下,创新的公共管理体制也势在必行。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精神,构建新型的公共管理体制,确保农村公共财政的健康运行。因此,我国财政税收部门应该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调整管理措施,减少冗官冗员,降低不必要的财政支出,营造健康良好的财政运行环境。另外,还要建立正常的“评估机制”,监督财政工作的透明运行。

(三)合理界定财政税收收支范围

收支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建立合理的财政税收收支制度。首先对我国目前的财政收支进行认真的分析,然后立足于我国整体的经济现状,严格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调整财政税收的收支范围。[5]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收支范围确定的重要依据,有效地进行税收服务领域的分配,确保整个区域内的公共服务良性发展。这也就要求财政管理把各自涉及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通过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预算,进行税源的分配和规划,降低整个市场经济浮动情况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同时,为了保证税收的稳定,应该通过相关的政策去建立长期有效的税源,比如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培养优质税源,扩大收支区间。

(四)提高财政税收资金的使用效益

税收资金的使用一直是比较关注的问题,资金使用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财政税收的结果。我国财政税收主要是使用在公共事业的建设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财政税收资金的使用效益急需改革,因此,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应该加强资源的整合,进行改革,建立合理的财政税收使用机制。[6]比如,将税收收支公开、透明,确保纳税人的知情权。另外,还应该投入更多的财政去扶持社会的公共事业,加强相关环节之间的信息交流,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更重要的是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适当的关注整个基层的发展面貌,及时给予财政支持。同时,有了合理的使用机制,配套的监督机制也不可缺少,应该建立相关的资金整合制度,监督财政收支的正常使用。

(五)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管理机制

税收风险管理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因此,有了良好的税收为基础,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管控。首先是在省、市、县三层联合管理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落实管控每一个环节,更加注重横向与纵向的交错与覆盖,确保风险管控的细节完善,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防范。同时要强化风险管理工作,必须整合管控机构的设置,梳理信息数据的传递与保管,并且建立健全风险联动管控,对税收风险来源进行监管,落实一户一站式的针对性监管,有效地减少管控环节中的浪费现象。

三、未来发展趋势

(一)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为目标

税源是保证税收良性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走税源专业化管理道路,以风险管理为方向,优化税收的服务性,严格按照法律执行税收政策。税收风险管理的流程必须与征管业务进行协调,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应该逐渐形成模式化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通过税源监管的方式优化管理资源的配置,不断地提高税收专业化管理水平。[7]随着经济的发展,税收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分类管理是税收管理创新的案例。事物的特殊性,要求税收管理应该针对不同纳税人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税收风险的评估等管理工作,并且必须根据不同的纳税要求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配置相关的人员与设施,通过专业化的团队进行适当的管理和调整。因此,应该可以取消“试点管理员制度”,打破所有非专业的管理机制,以“精、专、细”的要求去改变传统的税收管理习惯,建立专业的税源征收制度,并且通过培养的专门人才和专业化的手段与思维去监管和分析税收信息,另外,还要以专业化的管理理念建立正确的纠错体系,及时修补管理漏洞,提高税收管理的精确性。[8]大企业是税收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税务机关应该在已有的相关管理办法基础上,努力探寻新的合作关系,比如在经济发展较为完善的地区引入一些先进的税收管理经验,并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变革,推进管理机制的规范与稳定。或者加强对大企业的定向管理,通过对专家团队的培养去尝试新的对话关系,切实帮助企业提高税务风险评估的能力。[9]

(二)推行税收风险管理战略

风险管控是税收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严格建立税收风险管理的战略体系。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税务机关还是较为重视对风险管理的使用,但是相关的战略机制依旧需要进行提升和完善。[10]首先,应该尽快整合省市各级机关的资源,统一进行布局和管理,推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布局。风险管理应该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因此,新的改革应该重点关注税收风险分析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操作手段开展科学的评估工作。但是在推行专门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在相关的环节中尝试建立一套统一管理的专业平台,对内建立专业的风险指标数据库,对所有的资源进行跨界整合与运用,将风险管理贯穿到事情发生的所有环节。同时,专业团队的作用必不可少,应该结合风险管理的瓶颈,构建专业的团队对税收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与评估,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的正确性和专业性。除此之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对所有的基础工作进行调研、管理,分清楚各个税务机关的详细职责,并且在党和政府相关的管理政策的支持下重新部署相关事项的各个流程,建立有效的考评激励体系,量化所有的标准,适当的倾斜政策,激发基层人员的积极性。[11]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相关的体制也在逐渐完善,这个过程对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有利也有弊,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有关的财政管理人员应该审时度势,紧抓机遇,建立健全相关的税收管理制度,最大化地调动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最佳的状态做好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坚持税收风险专业化管理的思路,严格遵守税收风险管理的秩序,对内有效建立税收管理的目标与机制,对外优化各种资源,明确职能划分,以最高效的专业管理构建财政税收管理体系。[12]除此之外,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必须严格按照法律制度进行,注重党风廉政建设,切实为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专业化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久慧.借鉴《行政强制法》立法经验修订《税收征管法》[J].涉外税务,2013(4):41.

[2][美]理查德?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学分析(第七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706-709.

[3]张显丰,肖利伟,陈晓红.克服薄弱环节加强非居民税收管理[J].国际税收,2014(3):96.

[4]姜力琳.非居民企业股权间接转让所得税管理的难点[J].财会月刊,2013(20):89-91.

[5]白涛林.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国际税收,2013(12):45-47.

[6]王革.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黑龙江对外贸,2011(5):144-145.

[7]刘奇超,高丛珊.我国在出口退税中海关与税务部门深化合作的法律探讨———以欧盟促进税收征管安全现代化改革实践为借鉴[A].海关法评论(第四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351-352.

[8]刘剑文.税收征管制度的一般经验与中国问题———兼论《税收征管管理法》的修改[J].行政法学研究,2014(1):32.

[9]左春荣,唐成成.数据挖掘技术在税收征管信息化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14(1).

[10]张菁,秦建华.准确把握纳税人的需求努力做好纳税服务工作———盐城市射阳地方税务局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4(19).

[11]田建利,范晓辉.税收信息化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的功能定位及完善思路[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14(4).

第9篇

关键词:税源 税收风险 专业化管理 探讨

当前,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是税务机关的实践任务,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今后一个时期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趋势和方向,是一项全新的税源管理方式。

一、我区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实践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指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征管规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为主对税源进行分类,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达到管住管好税源的目的,以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目前全区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取得以下几方面初步成效:

以创新管理理念为先导,大胆探索专业化、信息化税源管理方式,有力推动了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比如百色市国税局在系统内广泛开展风险管理、信息管税等先进理念的宣传教育活动,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并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实施税收风险分级应对。南宁市国税局推行大企业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由大企业管理科负责税源风险分析、风险等级排序、组织实施风险应对。

规范征管流程,强化纳税评估,突出纳税评估在税源管理中的重点地位。比如南宁市国税局制定了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规程,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理顺了大企业科与各业务科、县(区)管理局之间的工作衔接,有针对性地开展纳税评估。

依照“规模+行业+特定业务”的标准,科学分类税源,合理配置征管资源。在税务登记实行属地管理、不改变税款入库级次的原则下,调整税源管理部门和税收管理员职责,提升风险管理层级,把有限的征管资源配置到重点税源和高风险领域。

认真落实信息管税的工作思路,发挥信息化对专业化的支撑作用。比如南宁市国税局开发了第三方涉税信息应用平台,与地税、工商、财政、供电、供水、烟草专卖、医保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关系;构建了风险管理平台,建立主要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风险特征库。

二、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需解决的问题

(一)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理念的认识存在误区

以促进税法遵从作为税收征管根本目标的理念尚未形成共识,税收风险管理、信息管税、税源管理专业化分工等理念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等待观望的思想。比如“以收入论英雄”,把完成收入任务指标作为征管主要目标的观念依然较为突出,并深刻地主导着各级领导的决策行为。

(二)分类分级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影响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推进

从横向来看,税源分类管理具体职责不够明确,征管、货劳、大企业管理等部门的职能存在交叉重复现象,未能充分发挥专业化管理团队的成效。从纵向来说,区、市、县三级税务机关的管理职责、范围仍需明晰,基层普遍要求,要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和日常管理的准确定位,以明确职责,分清责任,加强协作。

(三)信息管税的力度不足,各级税务机关自主获取真实涉税信息的能力不足,内、外部信息共享有待改进

我们知道,基于涉税信息的真实性是税源专业化管理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事实上各级税务机关自主获取真实涉税信息的能力一直严重不足,目前各地建立的系统模型数据多以税务机关数据和企业报送的财务数据为主,缺少第三方信息,致使税收风险分析简单粗放,不能适应风险分析管理需要,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的准确性不高。

(四)专业化人才和人才队伍缺乏

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发挥最重要作用的不是流程、制度和技术,而是管理岗位上的人。在基层工作实践中最缺乏的是专业化的人才和人才队伍,这是目前影响税收管理效率和税源专业化管理进程的主要因素。而人才评价机制、激励和专业培训机制的缺失和不完善是导致专业化人才缺乏,专业化人才队伍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五)深化税收征管改革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目前,从顺应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层次要求来看,这些探索和实践还远远不够,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制约,严重影响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化迫在眉睫。

三、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项配套措施要跟进到位。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推进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思想保障

首先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这是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必要前提。因此各级税务机关贯彻传达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使全体干部深刻理解和认识当前税源管理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削除消极抵触心理,并自觉适应、支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形成上下同心协力,齐头并进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切实转变管理理念,一是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二是促进遵从的理念。将促进遵从作为税务机关的最终目标。三是风险管理理念。将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风险较高的纳税人;对税收风险等级不同的纳税人采取差异化的应对措施。

(二)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提升税源管理层级,为推进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优化征管资源,在现有人员条件下,各级税务机关应考虑经济税源分布状况,合理调整省、市、县(区)之间管理人员配比,充分体现做实省局、做精市局、做专县局的工作格局;在省、市局分别组建专业化管理团队,负责大企业的管理及税收风险的分析识别及管理任务的推送等工作;简并机构设置,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级,充实基层征管力量,根据业务事项进行科学分工,推动征管质效的全面提升。

(三)完善健全运行机制,保障税源管理工作健康高效

1、建立健全“纵向联动、横向互动、内外协作”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

要在各级税务机关之间、税务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税务机关与外部门之间建立纵横结合、内外协作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纵向互动机制,在合理调整划分各级税务机关税源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强化纵向配合。完善横向联动机制,加强数据分析、税种管理、综合征管、税务稽查等部门以及国税局、地税局之间的合作。建立外部协作机制,加强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沟通,推进信息共享和综合治税。

2、建立涉税风险管理和个性化纳税服务相统一的促进机制

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在税务系统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建立起闭环的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将税务机关的风险控制和对纳税人的涉税风险控制结合起来,促使发现的涉税风险问题得到改正并不再发生,提高纳税遵从度。

3、建立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廉政风险机制

一是建立风险应对反馈制度。二是完善问题通报处理制度。三是加强对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考核通报。四建立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保障,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要通过建立一套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岗责体系及绩效激励机制,增强干部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动力。

4、建立以适应专岗职责为目的的人才发展机制

人才是基础,建立高素质的税源管理人才队伍是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目前,干部队伍中行业分析专家、反避税专家、所得税管理专家、转让定价调查专家、纳税评估专家、计算机审计专家、个体税收管理专家还很稀缺,制约了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应该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事关改革成败的战略性高度,制定人才队伍建设长期规划和阶段计划,既要重视人才引进,更要注重盘活现有人力资源。培养适应专业化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既需要对人才进行高层次知识的储备,也需要进行多岗位历练。

(四)强化信息支撑手段,解决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长远问题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依托大量的信息进行管税。提高税收信息化应用水平是税收工作发展的国际趋势,据了解,国际上税收征管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普遍建立了高效的税收征管信息化系统,配套有比较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 OECD国家普遍制定了针对涉税信息的法律制度,为税务机关获取第三方信息提供法律支撑。

一要以涉税信息采集、分析、应用为主线,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推进信息管税。特别是要在法律上明确涉税信息报送制度,规定地税、工商、统计、技术监督、金融、海关、公安、房产等相关部门要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人的有关涉税信息;规定电子化签名报送的各类电子申报资料具有与纸质资料同等的法律效力。

二要完善现代化的征管信息系统,在税务机关内部建立起功能完备的信息系统以接收和处理涉税信息等关键点,解决内部征管信息口径不统一,多头、重复采集,信息分散问题,推进征管信息化建设。

三要建立部门配合机制,保障第三方信息采集。要拓宽第三方数据源,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建立信息获取渠道,全面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总之,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在全面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实践经验,要不断探索适应我国税源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奋力开创税收征管改革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勇于探索 开拓创新 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2011.8国家税务总局宋兰副局长在全国税收征管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10篇

对税源实行以行业为主的税收风险差别管理和以户为主的基础信息标准化管理是改变不适应经济形势发展要求、提高税收服务科学发展效能的具体表现。今年以来,市国税局针对存在问题,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积极探索实践“双层架构、团队管理”的税源管理方式,促进了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当前税收管理员制度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税收管理员制度自推行以来发挥了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操作实践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事多人少任务重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国税局为例,在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下,共有税收管理员46人,担负着全市9941户企业和个体户的征管工作,人均管理216户左右,同时,这46人还要忙于纳税评估、查找税收风险点、税源预测以及事务性工作。这种模式使得大多数税收管理员疲于应付日常工作,无暇集中力量开展税源风险管理,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税源精细化管理的实现。

(二)衔接机制不够完善。一方面税源管理内部各职能部门间税收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统筹协调、资源整合不够,从而造成各部门在布置工作上较多内容重复,影响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窗口前台与管理后台缺乏有机衔接,纳税人“重复跑、多头跑、多次跑”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执法监督面不够广泛。现行税收管理员管户制度下,企业的所有涉税事项通常由某指定税收管理员担负,容易造成税收管理员根据其思维定势“各自为政”,弹性执法、人情执法。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监管,税收管理员权力过于集中,加大了管理员的税收执法风险。

二、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采取的措施

市国税局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主要方式是根据工作特点和职能分工,在各基层分局组建了结构合理、能力互补、团结高效的纳税服务管理团队和税收风险管理团队,实施“双层架构,团队管理”。具体有以下三项做法:

(一)完善闭环运行。市局充分发挥资源的聚合效能,将“一般纳税人认定、供票资格”等六项业务提前到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进行办税辅导,公开办税程序,压缩办结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将现有税收征管161项业务的受理全部前移至办税服务厅,凡是纳税人依申请提起的各种涉税事项,在受理时必须提供相关涉税事项办结时限承诺,且以办税服务厅为终端,实行集中受理,并进行系统分类梳理,按照受理即办、受理转审批、受理转调查转审批三种类型建立工作流。从而实现了外部业务流程征纳双方单点交互,其他业务流程全部内化,岗位、部门之间以信息流为载体,环环相扣的“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闭环运行方式,为纳税服务管理团队与税收风险管理团队间的无缝隙衔接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实施分类管理。撤消原来以人划块确定的16个责任区,实施行业分类管理,以分局税源管理股为基本单位,重新设置7个税收风险管理团队;以分局办税服务股为基本单位,设置5个纳税服务管理团队,搭建纳税服务和税源管理的双层架构体系。纳税服务管理团队内设基础信息管理岗,主要承担基础信息的维护与管理、ctais2.0工作流程节点的处理、基础性巡查和调查、催报催缴等日常管理事务及资料的整理与归档等工作,通常由基础管理知识扎实,工作比较细致的同志担任,大多依ctais2.0工作流程、上级交办而启动本岗位工作流;税收风险管理团队内设税源管理岗,以不特定纳税人为管理对象,主要承担税源分析、税源监控、风险管理等工作,通常由具有一定税源管理经验,综合分析能力较好的同志担任,大多以团队风险分析监控结果、上级税源管理联动布置而启动本岗位工作流。这种管理方式促使各团队的工作任务和事务更加明晰化,并初步形成了管事与管户的适度分离,同时使征管力量更具效率地在不同领域进行分工协作,为推进“双层架构、团队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三)明晰岗位职责。市国税局先后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突出加强了各项业务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层级管理制度。明确各职能机构、管理层次、工作岗位的职责、权限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岗职体系,确保各负其责、高效运行。二是建立集体审议制度。对一般纳税人认定和注销、纳税评估、财产损失报批等实行集体审议,确保严格把关、执行政策。三是建立审批审核制度。保留必要的审批审核,如大额临时经营门市代开发票、免税农产品代开普通发票等,确保防范风险、堵塞漏洞。四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围绕税源管理参加单位,按期进行风险目标规划,着力加强职能整合,努力提高团队管理效能。计统、税政、征管各部门在做好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风险建议,经联动会议税源管理指导意见。五是健全考评制度。根据税源管理的新要求,对现行“星级责任区”、“十佳责任区”的评比办法、标准和指标等内容进行调整优化,研究制定了税源管理“十佳管理团队”考评办法。同时,调整绩效考核办法,对差别管理按季评价,无差别管理按 月评价,使绩效工具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确保奖惩激励制度与税源管理机制相匹配。制度健全、岗职明晰、考评到位,为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保障。

三、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取得的成效分析

从实施情况看,“双层架构、团队管理”的管理模式把“管事与管户”、“管理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变集权管理为分权管理,变保姆式服务为依法服务,变全程管理为环节管理,有力地促进了税源管理与税源监控、税收管理与廉政建设的有效结合,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效。

1、实现人性化管理,加强了队伍建设。团队管理和专业化管理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科学的岗责体系,根据每个干部的特长分工,优化组合人力资源配置,明确各自的权利与责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队伍年龄老化、业务参差不齐带来的种种矛盾,发挥了每个干部的特长,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良好格局。在此基础上,将业务骨干从繁杂的日常事务管理中解放出来,集中到税源风险管理上,突出工作重点,形成优势兵力,解决重大税源风险管理难题。同时还促使窗口人员不断增加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紧迫感,从而不断提高政策水平、沟通能力,更进一步地树立国税良好的行政形象。

2、实现专业化管理,强化了廉政建设。过去管理员大量的精力要从事基础管理,税源风险管理的绩效难以得到稳定的保证。推进“双层架构、团队管理”的新机制后,新的税源管理模式在充分挖掘每一个干部潜能的同时,有效地防范了廉政风险。以前纳税人事无巨细找管理员,现在一切找窗口,基本上切割了企业与管理员一层不变的单项联系,改变了管理员过去“一人统管”的状况,变成现在按涉税事项的项目化管理,促进管理员公正执法、依法行政,有效避免和防范不廉行为的发生。

第11篇

一、我国税收征收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一)非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

非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主要是指外部风险因素。外部风险因素其主要是指产生于税务部门外部的风险也可称之为税收征管外部风险。外部因素使得税收征管偏离预期目标,导致税收损失发生。主要包括税收征管法律依据的实操性与规范性风险因素、社会大众法律维权意识的高低的风险因素及征收过程中不同区域的风俗习惯等。

(二)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

与非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不同,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是税收部门内部风险因素。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可结合具体征管工作的实际情况,对风险因素进行把控。主要包括:

1.现行税收征管制度科学性。现行税收征管制度科学性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原因是制度设计与实际运行情况是否相符。如果制度与现实脱节,将会影响征税工作的效率。

税收管理员制度。国家虽然出台了《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等相关制度文件,但该制度是税源管理的权宜之计。整个制度中对管理员职责的设计过于理想化,很多实际运营过程中的职责根本没有抓手,无法操作执行,导致理想与现实的脱节,潜在税收管理成本有所加大。

现行纳税评估体系科学性有待提高。现行纳税评估体系以实际征税管理中企业申报的纳税信息数据为依据,评估指标是理想化企业运行中缴税行为,往往与实际脱节。因为在现实经济中,从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到大型股份或合资企业,普遍存在会计信息虚假虚报的情况,这就使得纳税评估体系实际运行效果不理想,有违必要的纳税评估体系科学性。

2.税收部门专业分工体系有待提高。我国税收部门先行的内部管理体制是强调分工,按照税收分工条线的职责开展部门工作。专业化分工可以实现专业高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过分强调分工,对于税收职责交叉部分会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现象,不同分工部门间信息对称性较差,综合协调运营成本高。管理部门、征收部门、稽查部门往往权限混淆、职责不明晰、以部门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使得税收征管工作效率较低。

3.监督管理机制有待改进。税源监管不到位。税源监管的作用是使税收实现“应收尽收”,防止税源流失的问题。因此,对税源的监管是十分重要的税收管理工作。同时,人员风险因素也是风险产生的重点因素。对实际税收征管人员执法行为的监管制度与机制不健全,形成实际操作风险。

4.技术风险因素。征收软件不统一。我国现行的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不同的环节按照实际需求使用不同的运行软件。从每一环节来看,效率可能会有所提高,但是从整体环节来看,软件并不兼容,自成体系,为整体汇总、分析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数据采集质量较低。主要表现为数据采集质量较低,数据并不精准。有的数据甚至是伪造的,缺乏真实性。这有技术人员原因,也有企业虚报会计数据信息的原因。

二、我国税收征收管理风险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制度的约束力及监管力度

根据税收征管的实际情况,实施修改修订现行的税收规章制度,及时的将新情况、新问题及解决对策编入制度,只有积极做到与时俱进,制度能够反映现实情况并涵盖现实可能发生的情况,才能实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强税收征管风险工作的监督管理,通过内部监管,外部检查的多种有效手段,切实查找问题并积极解决。

(二)统一软件运转系统

要实现整个税收系统数据完整、横纵向间可传递,就必须统一运行软件的标准。统一软件运行系统,在大的运行系统中通过不同模块的设计,来实现不同部门不同运转功能的实现,当然,各子模块之间、子模块与大系统之间不能存在冲突,要彼此兼容有序。对数据的录入及采集标准进行相应规定,提高实际分析的能力。只有数据科学、软件分析系统可共享,才能为税收征管风险工作作出分析及信息共享的贡献。

(三)强化整体税收征管管理的工作原则

积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这是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起点。要实现对整个税收征管风险防范的一致高度共识,明确风险防范的意义、目标,从思想上加强未来行动的执行力。风险管理要常抓不懈,实现风险全流程管理,将风险控制作为税收征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部分,要时刻关注风险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同时,也要积极化解潜在的风险事件和风险因素。

(四)建立完善相应的组织架构

建立完善相应的组织架构,这是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保证。根据实际税收工作中面临的风险因素,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专门应对。同时,要设置风险管理岗位人员,通过不同条线、不同部门风险岗位人员的设置,开展风险信息对接、风险应对经验对策交流借鉴工作,实现风险管理的有效防范。

(五)实施税收征管风险评估

实施税收征管风险评估,这是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这是符合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原则的。风险管理一定要做好事前的预估评估工作,通过事前调查给出预判,并形成相应的解决预案。一旦风险发生,可通过前期的评估的准备开展相应工作,实现风险管理工作的可控。

(六)设计科学有效的税收征管风险控制体系

借鉴国外先进的税收征管风险控制体系设置情况,积极进行合理改进。目前主流的税收征管风险管理控制的主要步骤为:确定税收征管风险控制目标、利用软件录入实际信息、测算并识别税收征管风险、根据不同的风险制定不同的解决控制预案、对风险管理实际效果的后评估。我国的税收征管风险工作要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不断完善上述环节。

第12篇

关键词:专业型市场 税收风险管理 实证分析 风险建议 风险应对

一、征管现状

长期以来,小型微利企业、个体零散税收就是税务机关征管的短板。尤其近年来,为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利企业发展,,发挥小型微利企业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国务院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持续加力,包括《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5】34号)、《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1号)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一方面彰显了国家对自主创业、小微企业的鼓励与扶持,另一方面也对税务机关征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把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到位,方便纳税人享受优惠,简化程序,便于操作,还要防范小部分纳税人借机稀释隐匿销售收入,逃避纳税义务,进而破坏尚待完善的纳税诚信机制。

二、实证分析

各地的建材家居商场通常也是小微企业、个体户相对集中的专业市场,因此我们选取了青岛大有家居有限公司黄岛店(化名)作为税收风险管理对象进行了分析实证,以便加强租赁业户的日常税收征管,降低税收管理风险,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

青岛大有家居有限公司于1999年4月份办理税务登记,2016年5月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国税核定税种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经营范围包括:市场开办;市场内经营管理服务; 场地、房屋、摊位租赁;市场内物业管理。大有家居目前在市区共五家店,另外四家分别为敦化路店、华阳路店、振华路店及胶州店,是青岛知名品牌组合度最高的家具名品店之一。

三、风险建议

专业市场内业户众多,纳税遵从度普遍较低,对建材家居商场的专项检查要缜密部署,打快仗,防止租户通过注销登记逃避纳税义务。继而负面影响到其他建材家居市场或其他专业型市场的征管,效率兼顾公平,不断提高业户的纳税意识,降低税收执法责任风险。

商场出租方作为租户的日常管理方,通过统一结算货款能较准确地掌握展位的销售情况,要积极争取市场或商场管理方的配合与支持,尽快地建立第三方信息交换机制,有助于税务机关及时获取涉税信息(包括租户名称、税务登记证号、负责人姓名及联系方式、租赁期限及租金缴纳情况、代收款明细及返还开户行和账号等有关资料),建立健全专业市场的税收征管新模式。

建立专业市场户籍管理员专人负责制,对销售额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的企业或个体户要按规定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并做好税法宣传、纳税辅导工作,逐步消除租户的抵触心理,让租户依法自觉纳税成为税收新常态。

主动与市场管理方或工商管理部门沟通,争取由现在的购销合同(客户联)作为消费者维权的凭证为发票管理,同时加强对租户单独收款的管理,并取得广大消费者的理解与支持。

由于家居建材类的商户基本上都是各大品牌的地区商,可以对上游企业的销售或发货情况通过其主管税务机关的协助实现对下游企业的税收管控,进而逐级上报总局,尽快建立起全国范围内品牌企业销售网络的税收情报共享。

四、风险应对

此类专项纳税评估检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租户的登记情况进行全面核实、梳理,务必全部纳入日常税收管理;依法对租户重新核定销售额;对长期租户以往年度的应纳税款依法进行追证;在此期间对其注销业务加以管控,并与商场管理方及时取得联系,落实注销动机,防止借尸还魂、偷梁换柱扰乱税收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