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5 08:21: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教育探索,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医学本科教育双导师制
围绕国家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各医学院校竞相开展医学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3]。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和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也在联合探索一种新型医学本科教育模式———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就是在本科医学生在校期间为其配备两种类型的指导教师。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以指导学生学习和科研基础训练的学校教师为第一导师,即基础导师;在临床课程学习、见习和实习阶段,以指导学生实践的临床带教教师为第二导师,即临床导师。这种双导师制对实现医学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探索。双导师制有利于新时期医学教育目标的实现。(1)在实现职业素质目标方面,双导师制有利于医学生深刻领会关爱病人的使命,始终坚持以预防疾病、减轻和驱除病人的病痛为己任,认识到提供临终关怀是医生的职责;有利于医学生意识到与病人及其家属交流的重要性,尽早掌握沟通技巧,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掌握与团队成员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医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起一种有益于医学发展的批判性思维;最终有利于医学生建立终身学习、追求卓越、愿为发展祖国的卫生事业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而奋斗终身的强大理想信念。(2)在实现知识目标方面,有利于医学生意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等知识以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有助于医学生理解诊断学以及各门临床课程的实际意义,建立临床思维。(3)在实现技能目标方面,能为医学生提供早接触临床的机会,使其逐步熟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疾病诊疗、抢救流程,让见习、实习更顺利。此外,要顺利开展双导师制,就要掌握“90后”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对带教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90后”医学生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比较复杂,他们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受到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某些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影响。与其他年代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表现出更为独特的心理特征[4],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行为特点。“90后”大学生在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但因缺乏磨炼而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叛逆且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特立独行、个性张扬,缺乏集体感和团队精神。(2)情感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历的增多,人们的自我调节能力本应不断增强,但越来越多的“90后”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情感表达。“90后”大学生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具有情绪化、隐蔽性差的特点。(3)认知特点。“90后”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更趋于功利化,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他们的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富有创造性。聪明的“90后”都希望有一技之长,但有些学生对学习没兴趣。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强、计算机技术熟练等优势,同时注意培养其情绪控制能力、抗挫折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关爱精神。不同年级医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5]。一年级新生普遍存在对环境、学习和人际交往不适应现象。大多数学生依旧保留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此时学校开设的课程多、课时长,加之大一仅仅开设公共基础课,未涉及专业与临床课程,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于是产生了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困惑、厌学等不良情绪,导致成绩不理想,进而产生焦虑、自卑心理。到了二、三年级,学生开始深入学习专业课程与临床课程,且课程种类多、课时紧、学习任务重、心理压力大。有些学生还未完全掌握医学学习方法,未能理解各专业课程与临床工作的关系,就要进行英语四、六级及各类证书考试,容易产生疲惫心理,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到了四、五年级,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学生开始进入临床见习与实习阶段,这就要求他们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在临床实习、见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带教教师要求严格、带教教师工作忙碌没时间向学生仔细讲解每个病例、学生未得到病人的信任与尊重等。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会对临床见习、实习产生恐惧、自卑、失望心理。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在此阶段陷入“就业还是考研”的困惑中,导致实习不认真。因此,针对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不同教学方案尤为关键。
3教师素质要求
如何让学生从大一入校到毕业都能接触临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对每一位临床带教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为了让学生在双导师制下实现医学教育目标,医学院校对带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对人文素质的高要求。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具备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知识以及人文精神。(2)对科学精神的高要求。科学精神的要义是尊重客观事实及规律,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崇尚并坚持真理,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医生只有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并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采取正确治疗措施。(3)对职业技能的高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做到言传身教。(4)对其他职业素养的高要求。带教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具备时刻把工作、病人放在首位的职业操守,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只有具备以上素质,带教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生。
4教学内容的改进
为了实现医学教育目标,医学院校可以在双导师制运行机制下,结合现有教学条件,在基础与临床教学工作中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在基础教学阶段,加入管理学、伦理学、法学、信息技术等选修课;在每学期的临床带教中,引导、带领、监督学生完成一定的医患沟通案例,案例数量随年级递增,并进行量化考核;在每学期临床带教结束时,让学生寻找并总结临床病人身上出现的与本学期基础课相关的知识点,并提交小论文;每年安排专家进行职业素养、科研思维培养的讲座[6]。通过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带教教师素质,改进教学内容,医学本科教育双导师制将会在实现医学教育目标上探索出一条新的、有益的道路。
作者:李伟 张春艳 梅妍 刘启勇 栗蕴 钟静玫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
转化检验医学的发展特点和创新型国家战略为我们鲜明地指明了检验医学人才“厚基础,宽口径,临床知识和专业技术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并举”的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育人目标。这就要求在知识结构上,不再满足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物理学(检验仪器学)、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几大类学科,还要兼纳材料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生物学和预测医学等新兴和实用学科;在能力要求上,除了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外,还要具备更高要求的外语能力(包括专业英语)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转化检验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转化检验医学的基本技能和特色技能培养。
结合学分制改革特点和要求,以精简理论课程、增加实验课程为主线,突出转化检验医学基本技能培养和技术特长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多次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学分/总学分比例逐步下降(公共基础课学分比从原来的20.0%下降到18.4%;专业基础课学分比从原来的38.2%下降到25.4%);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程学分/总学分比例大幅度增加(专业限选课学分比从原来的0学分增加到4.5%最后到12.6%;任意选修课学分比从原来的0学分增加到5.8%);各类型课程实验课学时数/该课程总学时比例逐步增加(专业基础课实验课比例从31.5%增加到32.7%;专业课程实验课比例分别从43.2%增加到47.3%),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总学分比例逐步增加(从原来20.9%增加到39.2%)。同时,为使学生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强化转化检验医学的技术训练,我们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文献检索等限定性选修课,面对医学检验技术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医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又陆续增设了生化实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全国率先开设)、输血与输血技术必修课程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临床基础检验仪器学等限制性选修课程。
(二)开设“名师课堂”,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和视野。
为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和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邀请国内外医学检验界著名教授、专家、企业家等名人名家,开设“名师课堂”系列公开课。通过名人名家们的丰富的学识阅历和创新创业实践,解析国内外最新进展,点评本专业发展趋势,言传身教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打造精品课程,集成优质课程群。
在转化检验医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中,我们始终将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核心内容,经过“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建设,我们已经把转化检验医学主干课程建成了各级精品课程,其中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全国高校医学检验专业课国家级精品课程共7门,我院占了2门);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为省级精品课程;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为市级精品课程。此外,我们在注重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加强了其他相关课程的建设,集成了转化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优质课程群。
三、实践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充分认可。
转化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受到国内外高校的广泛关注。在全国医学检验专业校际协作会议和检验医学国际论坛上围绕该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主题报告,得到兄弟院校的广泛认可。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北华大学、中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来我校交流取经,探讨医学检验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
(二)专业影响力得到广泛提升。
近年来,先后承办了检验医学国际论坛、国际遗传学和转化医学学术研讨会、国际线粒体生物医学高峰论坛等国际会议。学生与国际顶级专家的交流互动,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专业水平受到了与会专家的赞赏。通过不断地积累,2012年,医学检验专业被推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国信息情报专家邱均平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0-2011)》中根据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及学校声誉等对全国医学检验专业进行了排名,我校位居前5%,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
(三)学生科研、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近五年参与创新研究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和前五年相比平均增幅达80.75%;取得了“挑战杯”国家级比赛的三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1项及一、二、三等奖18项等优异成绩,生命科学竞赛成绩连续三届全省领先,本科生发表SCI论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数比前五年增加35.71%(近五年共发表57篇),获得省新苗计划立项数是前五年的10倍(近五年共立项163项)。
(四)学生考研考博率与年俱增,考取的院校层次提升。
我院学生近几年考研考博率显著增加,考取211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硕士、博士生人数显著增加。此外,也有不少学生进入国外知名大学进行深造,如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方风琴现已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五)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医患关系 医学教育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01-02
1.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医院是面向社会服务的重要窗口。因而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期盼。所谓医患关系[1]是指医护人员在诊断、治疗与护理等医疗过程中与患者及其家属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全部实践活动的展开与良性运转。疾病是医方和患方共同的敌人,因此医患双方本应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关系,需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良好健康的医患关系对促进患者康复、维护大众健康、提高医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自豪感,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是医患双方和社会共同期待的。同时医患关系又是所有临床工作的保障,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医患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交流,可使医生收集到确切的病史资料,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而医生在这种融洽的医疗活动中亦可得到更多的心理上的成就感。因此,和谐的医患关系,它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而且对医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必需的。临床实践经验不容否认的一个客观事实是: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相仿的医生在诊治同类疾病患者时其疗效会有较大的差异,这就说明了治疗效果不仅取决于医生的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同时也取决于医患之间的关系状态。
2.医患关系的现状
医患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医患关系。当前医患之间缺乏足够的尊重与信任,医患关系紧张,不仅有损医护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而且最终会损害患者的切身利益。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将会出现医者不敢行医、患者不敢就医的情形。医患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 95%以上的医院或多或少的都出现过医患纠纷。全国三甲医院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中要求赔偿的有 100例左右, 二级医院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要求赔偿的有 20例左右。呈逐年上升的局势。另据统计[2]医疗投诉和医疗纠纷发生后,有75%的病人及其家属曾有过扰乱医院工作秩序的过激行为, 其中18%发展成打砸医院。患者死亡后停尸在医院大厅、病房的约占2%, 围攻院领导的占10%, 攻击威胁医务人员的20%, 群体攻击医院的约9.3%,攻击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20.5%。
医患纠纷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已由行政处理为主体转变为以法院判决为主体模式。由于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权益意识的增强,患者家属稍有不满意,就把医院或医生告到法院。医院领导头疼的不是有病治不好,而是法院老给发传票。所以现在医院发生了医患纠纷,基本上都是法院直接判决,行政协调处理基本上没有效果。
医疗纠纷的赔偿额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近三年来作者对怀化市区内各大小医院医疗纠纷的调查结果表明:怀化市的医疗纠纷及处理情况与以上基本相同,市区几家大医院也多次发生冲突事件,医院大厅里被摆放花圈,医疗工作受到严重干扰,每年赔付金额数相当惊人。在这些赔付事件中,虽然不乏由医院过失造成的纠纷,但有不少事件医院并无过失,却被迫给付所谓的经济补偿。这不仅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也将对怀化市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维系造成巨大伤害。由于此类事件的增多, 使医生普遍感到巨大压力, 迫使他们在遇到危、急、重症患者时畏首畏尾,不敢采用高风险的治疗方案, 阻碍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同时医生执业环境的恶化,不仅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为患者服务的信念, 也严重影响了医疗部门正常的工作秩序。医患纠纷已经成为怀化市多发性社会矛盾纠纷之一,呈现出对抗性强、难以调处、人身危害性大、社会影响恶劣等特点。
3.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
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医生要从人的精神因素、生理因素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思考,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研究。这就对医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全面的要求。从我国医学教育过程来看,传统医学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教育理论上和实践中人文精神存在不足。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分离的结果, 我国医学教育明显存在着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人文教育的缺失。在医学教育三个阶段中:
>> 微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博客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论双语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因特网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虚拟实验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移动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微课程的在线教育应用模式研究 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实践与展望 分析化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教学在成人医学教育中的探索与应用 论科研与实践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 网络教学平台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的探索与体会 在线教育在农村成人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在线教育的模式分析 在线教育的困境与机遇 教育心理学在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教育信息化在社区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PBL教学法在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17):14.
[3]罗天兰,王忠华.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4(07):90-93.
[4]齐玲, 杨淑艳,金宏,等.医学微课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6,36(1):26-27.
[5]李玲.微课在外科手术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6,34(12):28, 29.
[6]宗美子,丛日照,李凤娇,等.微课与翻转课堂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03):198.
[7]杨满福,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3(23):1-5.
[8]汪滢.微课的内涵、特征与适用领域――基于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作品及其征文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14(07):17-22.
作者简介:
现代医学人才培养需要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支撑,为此,欧美国家大多将医学教育融为综合性大学有机组成部分:美国设在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占88.8%,德国30多所医学院校90%以上隶属于综合性大学,英国排行前65名的综合性大学中86.1%的学校设有医学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自上世纪50年代参照前苏联模式初独立建院后,经过近50年后,其封闭教育体系越来越明显地制约了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随着20年前开始的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医学院校大部分进入综合性大学。并校后借助综合性大学平台以及多学科优势,医学教育水平有了一定提高。然而,由于地方医学院校自身原因,合并后多数采用了大学集权管理模式,给医学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校管理机构重叠,横向管理壁垒,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失去法人地位的医学院,与校外联系合作受到了制约,医学教育各学院的自和办学积极性都有不同程度降低。大学职能部门管理中更多强调办学共性,医学教育规律中的特殊性得不到足够重视,“一刀切”现象时有发生。附属医院脱离医学院划归大学管理后,直接导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紧密联系被分解,医学院与各临床学院间关系松散,教学、学工部门的协调、统筹、管理职能明显削弱,协调起来难度增大,形成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因此,进一步深化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相应协作机制,对促进医学教育更好更快发展非常必要。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及实践
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我们并校后医学教育一直采用集权管理模式,办学中弊端日益显现,进一步深化改革应该如何走?我们逐渐形成了如下的思路并开展了实践探索。
1.遵循“四个有利于”的改革原则
深化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四个有利于:有利于遵循医学教育规律,促进医学教育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校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
2.更新观念,调整管理模式,保证医学教育系统性
充分认识到过去单科医学教育体系相对封闭,理念相对保守,学科结构单一,素质教育薄弱、办学条件有限,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而医学院校融入到综合大学以后,实力大大提升,处于湖北省属高校领先阵营:2010年开始研究生教育,2003年开始留学生教育,科研及学科建设处于省属医学院校领先地位。但是,并校后的集权管理模式也对医学教育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合并以来,医学教育逐渐形成了“医学院+7家临床医学院”的架构,集权管理模式下,没有权限和职能,医学院仅凭工作机制难以真正领导和统筹医学教育的各方面的工作,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学校赋予了医学院一些统筹职能,有了一点集权分权管理的端倪。发展到今天,学校逐渐达成共识,决定进一步调整管理模式,成立医学部,并使之成为医学教育管理实体,直接管理医学相关学院、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这种“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真正做到了管理权限重心下放,恢复了医学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尊重医学教育特殊规律,建立相应管理体制
医学教育具有不同于其它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主要表现为人本性、实践性、系统性、长学制、高投入、国际化。
(1)人本性:医疗活动服务对象是人,医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人文底蕴、关爱生命和团队合作精神。
(2)实践性:医学是经验与实验科学的结合,实验实习教学多,必须有良好的实验室条件,附属医院作为医学教育的最重要部门必须具有丰富的床位、病人和病种等资源,才能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我校整合社会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加入医学教育行列,有力地保障了临床实践教学需要。
(3)系统性:学科特殊性决定了医学教育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个主要环节,各阶段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可忽视其内在联系,人为切割。我校改革管理体制,成立医学部,保证医学教育的系统性。
(4)长学制:医学教育内容涉及面广、课程多、周期较长。三峡大学合并初期,采用一刀切,将医学教育学分大幅压缩,影响教育质量。后来才遵循特殊规律将医学教育学分定为260学分左右。
(5)高投入: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质量要求高、实践性强、师生比高,这些因素导致医学教育成本很高。国外医学教育成本显著高于其它专业,国内教育部部属院校医学生生均拨款也达到了27000元,相比而言地方院校医学教育的投入还要进一步增加。
4.处理好与附属医院及临床学院的关系,建立良好运行机制
关键词: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 成绩 问题 解决措施
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起步晚,且发展过程中起点较低,纵观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历程,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也走了许多弯路。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高等儿科医学教育也迎来了很多机遇,但是也面临很多挑战。儿科医学教育应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让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文将主要介绍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的现状,总结归纳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现综述如下。
一、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建立儿科系已经有40年的历史,也从建国初期的4所院校发展到75所,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师资团队和体系,为培养我国儿科医生,贯彻计划生育国策作出了很多贡献。尽管我国儿科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仍不适应。近年来,为了保证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临床上对儿科医生的要求更高。他们要求看好医生,解决住院难,看病难的呼声也在日益增高 。社会上对儿科医学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特殊规律认识不足;儿科医学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儿科医学教育规模发展与现有办学条件不符。再加上儿科医生任务重,风险大,却经济效益低,极大地影响儿科医生的积极性,造成儿科学专业生源减少。
此外,许多大学生刻苦钻研业务劲头下降,爱伤观点淡化,也对年青医学生产生负反应。近年发现儿科系学生缺乏较扎实的成人内、外、妇科基本知识。现行的课程设置对培养面向基层具有全科特点的医生来讲,知识面比较狭窄,与世界医学教育接轨,局限性较大。
当前儿科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将促使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儿科医学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程度,取决于学校本身办学的质量和效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卫生改革,也为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二、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认识不到位
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为专门的办学机构,从总体上来说,其教育理念、办学理念是先进的,它们能够认识到儿科医学教育在高校中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高等院校对儿科医学教育认识不足。它们依然仅把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普通高等教育作为办学职能的全部,而看不到儿科医学教育应有的作用和地位。学校很懂领导和教师对高等院校儿科教育发展存在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只要把本科、研究生教育抓好就行而以儿科教育为主的各种非学历教育搞不好则无碍大事,即使不搞也无所谓。
2.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管理不到位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以及地区条件的限制等,我国儿科医学教育发展还不平衡。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儿科医学教育,但儿科医学教育的组织机构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缺少相应的管理措施;或者没有“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管理过程中甚至出现混乱情况。此外,学校儿科教育体制不完善,发展过程中职责不明,从而导致儿科教育管理上没有统一的模式,更谈不上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并出现管理上的脱节,甚至出现部分院校滥设点、滥招生等现象 。
3.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投入不到位
目前,儿科医学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虽然有一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但客观方面的因素我们也必须正视。经费欠缺,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高校儿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各级卫生部门、各医疗卫生单位没有很好地建立费用分担机制,多渠道解决儿科医学教育的资金投入问题。政府没有切实承担起对人才培养的责任,增加对儿科医学教育的引导性投入;单位没有发挥儿科医学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没有把儿科医学教育作为增强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投
入上向儿科医学教育倾斜;社会各界筹集儿科医学教育资金、投资儿科医学教育的数量很少,没有建立健全儿科医学教育资金筹集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
4.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课程设置不到位
儿科医学教育相关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滞后于其他医学类专业。 教学组织的各环节都不同程度的还留有传统学科体系的印记,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框架较多的沿袭本科课程体系,学科体系较浓,以岗位需要为原则设置工作项目化的课程框架尚未构建,高职高专的自身特色不明显。课程体系的主干不够明确,这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够清晰有直接关系。缺乏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配套教材,许多课程借用医学类的本科教材或只是本科的压缩版,体现卫生高职高专的特色教材较少,尤其是缺乏系统、实用的实验实训教材,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岗位需要,缺乏职业特色。
三、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的策略
1.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更新观念,全面推进儿科医学教育。尤其是我国自身发展和对外开放脚步的加快,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儿科医学教育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需求。此外,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要与时俱进,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儿科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 。此外,我们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儿科医学教育的认识。一方面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儿科医学教育委员会、有关高等院校、有关学术团体等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对他们宣传一些儿科医学教育相关知识,使它们充分认识到儿科医学教育是一门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学科,让他们认识到儿科医学教育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措施。
2.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要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要完善的规章制度,要不断地推进儿科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因此,高校需要有一整套健全的儿科医学教育规章制度。(1)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校自己的儿科医学教育实施办法,对儿科医学教育的组织管理、内容形式、考核评估、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等都做出明确的规定。(2)强化对儿科教育的科学管理 。
3.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加大投入,保障经费
高等学校要想发展儿科医学教育,就要在政策导向上大力倾斜,在硬件建设上舍得投入,在教育经费上给予保障,保证儿科医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1)建立费用分担机制,学校应该多渠道解决儿科医学教育的资金投入问题。(2)积极争取各级卫生部门、各医疗卫生单位对儿科医学教育的引导性投入。(3)在当前条件下,学校是自身进行儿科医学教育的经费来源的主渠道,要把儿科医学教育作为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投入上向儿科医学教育倾斜,并将儿科医学教育经费列入预算,保证专款专用。
4.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优化专业设置,创新教材建设
优化专业设置,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动态适应市场需求,为专业建设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专业建设调整的目的就是要儿科医学教发展能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动态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同时创新教材建设,针对儿科医学教育技能要求的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编写出具有鲜明特点的实用性教材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重点,以岗位调研为基础,整合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序化教材内容,以行业专家为主体或吸纳行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工作。注意教材的整体设计,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积极引进新的儿科医学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注重教材体系的整体化,同时突出儿科医学教育特点,进而编写高质量的儿科医学教育教材。
四、结束语
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卫生服务模式的重大变革,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高等儿科医学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其教学目标、对象、内容等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必须合理、有序、有效地让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高等医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大众化、终身化,最终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胡爱萍.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及其推广的相关问题和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6-7.
[2]王宗海,向焱彬,冯爱娟.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分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存在不足[J].医学教育,2008,(12):1188-1189.
[3]周琦,张蔚,陈娇,等.妇产科教学中CPPT模式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45-46.
[4]刘忠,康玉唐,罗汝珍.重振人文精神 走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健康之路[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6(17):2700-2705.
河南省医学会隶属河南省卫计委,是河南省卫计委二级机构,承担着我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工作,是我省医务科技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基地,肩负着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河南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授予与登记管理,根据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颁发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全继委〔2006〕11号)和省卫计委、人事厅颁发的《河南省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豫卫发〔2002〕20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河南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及登记管理办法。目的是使卫生人员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不断更新知识,以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适应医学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推动人才进步,也是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河南省医学会作为河南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的管理单位,负责对全省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质量控制,组织管理机构健全。采取广泛的方式宣传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以我省医学会不同的专科分会学术年会为主要培训载体、以各医院为主体申报的继教项目为依托,着重培养卫生技术人员业务能力、专业技术,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能够让医务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参加到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中来。
结合我省医学会各个专科分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的开展,从工作实际出发,了解我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管理的现状,更好地规范管理各个专科分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针,为我省医务科技工作者服务,探索为我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我省医学科技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1 明确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归档内容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材料构成和形式不同于其他档案。在建立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工作中,我们规定存入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材料有以下几种:
1.1 国家、我省有关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规定、实施办法或细则和学分授予、项目管理、评估制度等制度文件。
1.2 我省每年制定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通知、计划、总结、方案,继教项目申请、备案,反映继续医学教育基本情况和发展状况的各类综合统计资料。
1.3 我省举办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通知、讲课资料、音像资料、照片、学分记录培训情况、日程等有关资料。
1.4 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动态管理资料花名册、每年度学分登记表和达标情况统计表等。
1.5 继续医学教育对象的继续教育证书和周期审验证明材料等有关材料。
2 规范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材料收集与整理
2.1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收集。一是日常收集和集中收集相结合。注重日常原始材料的积累,及时掌握继续教育动态,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收集。二是收集和鉴别相结合。对收集到的原始材料,去伪存真,切实反映继续教育项目真实性,原始材料归档。
2.2 管理类档案材料的分类整理。对管理类的材料,如:文件、花名册、登记表、学习资料、讲义等,在整理时按照文书档案的归档要求,进行分类、组卷,并纳入文书档案统一编目,著录卷内目录,拟写案卷题目,制作封皮,装订成册,存放于文书档案柜内,由专人保管。对录像、光盘及照片等材料分别按照声像档案和照片档案归档方法和要求保管。
3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管理
3.1 材料收集。对继续医学教育档案材料各个收集单位、个人严格要求,纳入考核,做好材料收集的及时性。
3.2 材料审核。认真规范上交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有关材料后,严格把握学分管理,进行登记审核。
3.3 材料的时效性。严格按照继续医学教育档案要求,在规定时效内进行项目申报、备案,完成项目后及时进行登记,以便做好医护人员考核依据凭证及时性。
3.4 材料归档。做好收集、审核、登记后,及时归档,必须完整、准确、真实,不得涂改,便于以后查阅。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管理工作做到位了,才能科学合理公正地出具统计数据,为医务科技工作者提供年度考核、晋升、聘任、注册四挂钩,极大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规范化管理的力度和效率,保证了年度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工作的完成。
4 发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作用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是医务科技工作者从事医务工作、科研、教学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其丰富而翔实的材料反映最基本的职能活动,是实施培训规范、规范培训程序、完成培训目标的指挥系统,可以反映出继续教育工作的整体情况,是衡量继续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继续医学教育档案材料为医务科技工作者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奖优罚劣提供了切实的依据,为了解人才成长和发展情况,制定中长期培养规划和实施计划提供了参考资料。同时,继续医学教育档案也是医疗工作者职业生涯的记载,可促进医务人员充分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从而整体上提升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5 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我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目前还没有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但是,该系统的使用对医技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档案进行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对继续医学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继续医学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与纸质化管理同时并存,提高了档案管理安全性,便捷了档案管理,拓宽了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管理渠道。继续医学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避免了过去传统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中的不规范、手段滞后、依靠人工查询信息的局限性、继教学分上传的延迟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审核的繁琐性,进一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和档案管理同步进行。采取信息化管理后,使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和医务工作者的继续医学教育现状、档案查询同步进行。
其次,能够随时提供全面完整详细的数据信息。“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能提供完整、全面、翔实的数据和信息,便于查阅继续医学教育现状,我省目前医务科技工作者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情况一目了然,节省人力,高效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审核,便于查阅。信息化管理使每一个医务科技工作者个人继续教育档案清晰明确,及时了解培训进修动态。
6 思考与建议
6.1 向先进国家学习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及时更新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做好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动态管理,对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6.2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是一项系统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
6.3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材料比较分散,涉及每个地市、每个单位,每个人员,要求各地市医学会及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必须加强工作主动性,加强密切联系,及时收集,督促收集,及时归档,必须专人管理,多部门参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
6.4 学分制形式化。学分制应切实根据医院学科发展需要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发展需要而制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应该具有实用性、多样性、灵活性、先进性等特点,避免单纯的“挣学分”。学分制未设定分类标准,根据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及不同年资分类进行制定达标标准。
6.5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优化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创新培育模式。
6.6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信息化管理和终身制继续教育相结合,形成一套健全的制度。
6.7 为扩大提高我省医学工作影响力,吸纳国际化、全国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我省召开。
6.8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倾斜基层,加大基层培训力度。
关键词 医疗信息化 远程医学 继续教育 开放交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医疗信息化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势所趋。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要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卫生部在“十二五”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医疗信息化工程正在快速发展,各地分别加强区域医疗信息化系统建设。医学继续教育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支撑之一,必需要适应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1 医疗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医疗信息化是在一定范围内,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卫生管理机构、患者、医疗支付方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机构提供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传递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以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工作过程。①医疗活动中,作为医疗活动主体的医生还需要采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并借助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整个过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决定了提供技术支撑的医疗信息系统的复杂性。我国医疗信息化发展相对较晚,随着新医改的推动,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从整体上还处于摸索和试验阶段。
医疗信息化的核心是医院信息化。医院信息化发展普遍经历三个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HIS)阶段、临床管理信息化(CIS)阶段和局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阶段。②目前,国内大医院大部分已经具备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信息体系,应用和开发正向深度发展,逐步向临床应用、管理决策应用延伸,并逐步开始推进内部信息系统与其他医疗机构的系统对接。
2 医学继续教育的信息化
医学继续教育是对已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卫生人员进行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终身性训练活动,目的是使卫生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更新知识,以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我国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医疗卫生人员在脱产培训上存在资金、人力不足等问题,远程医学继续教育既节约了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继续教育费用,又提高了继续教育中学院的现场参与感觉,对满足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人员的教育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卫生部在《继续医学教育“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要进一步加快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步伐,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要建立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数据管理中心。③因此,利用目前已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到其他领域的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医学继续教育就成为了一种值得探索的手段。目前,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处于辅助地位,存在重视不够、设备购置和维护成本高、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资源不充足、课件质量不高等限制性因素,普及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医学继续教育要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巩固教育信息化成果,推动继续教育与远程医学的集成,依托远程医学平台实现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型。
3 构建依托远程医学平台的远程医学继续教育模式
远程医学教育工作模式突破了医疗资源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诸多限制,同时对有效地培育积累新的医疗资源将产生积极的作用。④远程医学平台的功能通常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医院探视、远程医学教育和远程交流等几个主要部分。目前,国内众多地区都在积极建设远程医学平台,在远程医学平台框架内,构建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系统既是远程医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医学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1 当前远程医学教育技术平台
目前使用的远程医学教育技术平台主要有两种,呈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⑤
(1)是基于卫星网的交互式远程演播的“天网”系统。该系统在主办地点建立地面卫星双向站、视频会议系统、卫星演播系统和远程多媒体教室,并在所属各学习中心建立卫星接收设施和学习基础设施,其优势是通过卫星直播传递教育信息,实现快速、高效的音频和视频信息传送。在我国主要以双卫网为代表,在新疆、贵州和江西等地发展较为充分。
(2)是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平台的“地网”系统。该系统通过建立远程教学网站,开发设计符合互联网特点的教学网页、教学管理平台和课件下载服务器,其优势是教与学不受时间限制,教学资源获取方便。在我国以好医师网站为代表,主要推广地在云南、山东和北京等地。
3.2 嵌入远程医学平台的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系统
近年来,远程医学已经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创新。远程医学继续教育是远程医学平台的重要功能,可以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教育教学活动,并能在远地专家指导下学习远程手术操作等实践知识,还可以进行患者治疗和护理等实践活动。依托远程医学平台先进的“天地结合”的远程视频通讯技术和通讯技术设施,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系统可以实现远程实时动态、声频、视频同步的教学与交流,并可开展多人讨论、数据会议、会议记录及媒体广播等先进的教学模式,这将大大提升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的效果。
3.3 嵌入远程医学平台的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系统的开放交互式教学模式
依托远程医学平台的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系统则可以基于其先进的“天地结合”通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互动,迎合了医学教育对交互的迫切需要,是远程医学继续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嵌入远程医学平台的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系统的开放交互属性主要体现在:
(1)可以实现教学信息、资料的开放共享。任课教师可以方便地提供基于不同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料(包括讲义资料、参考资料、作业等)和相关的教学活动信息,并可以实现实时开放更新,学生可以获得所有课程的相关学习资源和课程链接,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开放融合。
(2)可以实现专题讨论式互动交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设计并提出一个具体讨论的议题或者是医疗案例,要求并引导学生通过视讯系统参与到开放互动讨论中来,共同对问题和病案进行研究分析。对典型实例,以分析、讨论的方法开展教与学,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远程医学平台为进行网络互动交流提供了基础,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对专题讨论需要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真正形成了开放、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
(3)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开放流与学习。针对不同病案和教学问题,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视讯系统参加问题解决的讨论之中,信息来源、分析方法等不再仅仅依托教师的传授,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而获得。利用软件平台提供的视频、语音、白板等功能,制作视频专题演讲,基本上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学生交流要求。
(4)推动教学管理的开放互动。相关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把学生的有关信息资料通过互动平台提供给任课教师,帮助任课教师进行公平的课程考评。更有意义的是,可以根据互动交流平台统计的信息分类、数量等,对每个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交流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评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建立真正的以学习效果为导向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4 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的发展策略
远程医学继续教育在技术上、教学模式上、教学效果上等都具有明显优势,在当前大力发展远程医学平台的背景下,推动远程医学继续教育发展前景广阔。
4.1 重视远程医学平台建设中的教育教学功能
在建设远程医学平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的集成性,在远程信息传输、PACS系统、远程呼叫等基础平台基础上,开发远程教育系统,并注重远程教育系统与远程会诊系统部分功能如远程手术录播等功能的共享,以提高远程教育效果。
4.2 开展多种远程教育工具的集成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综合应用网络、卫星、视频教学服务器等多种远程教学手段,在网络条件不佳的地区积极应用视频教学服务器,扩大远程教育覆盖面,或在教学流程中采取视频与面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预习自学-视频学习-小组讨论与开放演讲-课后练习-面授答疑”的方式提高学习效果。⑥
4.3 探索并建立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需求的远程继续教育模式
远程继续教育模式需要开展以病案为中心的实践式教学,注重操作能力的提升和临床技能的规范化训练。另外,教学部门还要积极探索适应远程医学平台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模式,推动教学管理、考试与评价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改革,加强学习过程管理与继续教育信息库的建设。
4.4 调动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于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的发展
远程医学平台建设为远程医学继续教育提供了契机,各部门需要加强对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国家层面需要建立相对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社会层面则要加强远程医学教育机构评审和评估,建立健全远程医学教育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等。只有充分调动和凝聚政府、区域中心医院、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基层医院及其他社会各方力量,才能形成远程医学继续教育大发展的局面。
注释
① 江捍平.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② 汪鹏,李刚荣,周来新,等.建广义数字化医院,走区域医疗信息化之路[J].重庆医学,2009(13):1566-1567.
③ 盛丽芳,岳健.推进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1(8):8-11.
④ 廖菁,杨建萍,朱文勇,等.远程医学教育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6):203-205.
1.1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特点
现实性。临床医学研究和今后服务的对象是现实的人,临床医学教育要培养直接与人打交道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人才。这就意味着临床医学教育不能仅是象牙塔内形而上的思考,或对理论模型和假设的操作,它必须关照社会,关照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必须将自身置于社会性的环境之中,处理好对于现实的人和社会的关系。
综合性。临床医学教育的综合性源于临床医学学科的综合性。第一,临床医学作为现代医学体系中的一环,必然要与基础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其他医学学科相互交融;第二,临床医学的发展需要相关学科(尤其是生命科学)研究、发展和进步的推动;第三,现代临床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要求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怀”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相容并蓄。
实践性。临床医学是一门医学理论导向的技能性学科,需在现实的社会中发挥它的作用。临床医学教育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实践得以完成。
持续性。复杂多元的环境和不断变化着的人类疾病使得临床医学教育必须采用终身教育模式,其教育体系包括: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教育。
1.2高等临床医学教育的规律
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着高等临床医学教育除遵循高等教育普遍性规律之外,仍有其特殊规律。
就普遍规律而言,高等临床医学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需关注社会、群体和个体这三个层次。因此,高等临床医学教育首先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提供优秀临床医学人才,促进医学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其次应符合人的一般认知规律,为医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和学习层次;最后应关注个体多样性,为医学生创造自由宽松,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学习、研究环境。
就特殊性来说,高等临床医学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医学人才,必须关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几个结合,即医学和人文学科的结合,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与医学科研的结合,临床医学与相关学科(尤其是生命科学)的结合,在校教育和后续教育的结合。
2多元环境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
医学教育理念从“关注病”到“关心人”的转向。现代医学已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临床医学关注点已不再停留于疾病层面,而是结合患者个体心理和群体社会环境进行医治和保健。因此,临床医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多维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从人的精神、生理因素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思考和把握病因,从自然、生物、心理和社会诸方面对疾病进行诊治和研究,进而提供更有效、更富同情心的医疗服务。在“关心人”的医学教育理念下,患者不仅是单纯的疾病载体,同时又是各具特性的沟通对象、可能的心理问题人群、情绪急躁者等;医生在诊断和医疗之外,还需对其进行语言沟通、心理辅导和情绪排解。
人才培养目标从“单一”角色到“多重”角色的转向。教育理念的转变对现代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全面要求,在使学生成为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临床技能的医学专家的同时,还赋予其更多角色身份一作为沟通者,他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强化沟通技巧和咨询能力;作为合作者,他必须通悉与基础医学专家、药师等的协作,具备组织团队、把控全局的能力;作为健康倡导者,他必须关注疾病预防、家庭保健等公共卫生领域的医学问题;作为学者,他需要掌握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前沿,积极展开探索研究,推动医学发展;作为专业人士,他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人才培养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向。传统医学教育强调教师根据教材设定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结构化的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以及学生群体本身的多样性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仅强化了学生记忆知识的技巧,但对其思维和实践却鲜有裨益。现代医学教育转向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病例问题和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考、实践和自学能力,从而能灵活运用知识,并能紧跟医学发展趋势,进行自身知识体系的及时更新。
3人才培养模式转向中的临床医学课程
3.1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
重视人文知识和沟通技能教育。临床医学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培养,医学生除了掌握专业医学知识和技能之外,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医生和患者、医师和药师等人际关系成为临床医学教育的又一基础。因此,欧美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社会知识和沟通技能的培养。学生在接受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整个过程中,贯穿对医学伦理、道德价值、医患关系、面谈技巧、咨询技巧等课程的学习,以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
开展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整合式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讲授、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学习和问题讨论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深入思考和分析,提高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如今,PBL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等整合式教学已被广大欧美医学院校所共识,国内部分院校也开始在课程改革中引入整合式教学。实践证明,整合式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有显着帮助。比如,通过“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医学生能够对整个系统器官有立体和直观的认识,并要求在短期内掌握涉及生理系统的各学科知识,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系统性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与此相应,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也是现代医学教育普遍采纳的有效方法。
加强临床实践和学术科研的结合与互动。除了医学基础教育、临床实践、实习等环节,一流医学院校非常强调科研对临床医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在学习过程中结合科学研究,有助于医学生巩固基础医学知识、拓展学科视野、锻炼逻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医学研究中,既是学习者又是发现者,由此获得的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堆积,而是基于问题探究的系统性认识和方法,切合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一流医学院校在不断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注重根据学生学习的直接效果对课程和教学方式进行适时调整,提供最佳课程教育。比如,一些医学院校根据经验和研究发现,传统教育模式在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方面有其优势,因而进一步对原有完全PBL模式进行改革,采用传统教学与PBL模式相结合的混合型或杂交型课程。
3.2若干课程实例
Patient,Physician,andSociety课程(PPS)。“患者-医生-社会”是一门将患者与医生、疾病治疗与群体健康相联系的课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西北大学医学院等医学院校,将这门课程贯穿四年临床医学教育之始终。该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医学生的实际临床诊断能力、医患沟通技巧和伦理价值观念,并综合介绍公共健康知识与社会保健政策。PPS课程使学生获得更多处理医患关系、诊断患者的经验性学习机会,并在医疗实践的同时,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社会伦理、公共政策,符合临床医学中医生与患者互动、医疗与预防并举的实践原则。
BodyandDisease综合课程。“人体与疾病”是一门按器官系统教学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围绕生理系统和临床常见病组织教学,打破临床与基础学科的硬性划分,对医学学科进行整合,弱化学科特点和基础概念,让临床教学回归临床。相比我国高等临床医学普遍采用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分科教学和实践方式,国际一流医学院校更青睐于在医学基础课程之后,按器官系统进行跨学科综合教学模式。例如,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自第一学年末开始,按肾脏、心血管、肺、胃肠(包括营养学)、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五部分展开“器官系统”课程教学。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在为期1年的医学基础课程教育中,先后设置“分子与细胞”、“普通人体”、“大脑与行为”、“人体与疾病”等系列综合性课程。其中,“人体与疾病”占近一半的课程时间,整合了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学科的课程,针对临床疾病开展系统教学。
Problem-BasedLearning(PBL)。准确地说,PBL是一种教学方式,区别于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方法,倡导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临床医学教育中的PBL教学以具体病例为基础,旨在提高医学生处理实际医疗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等,弥补传统医学教育缺憾。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也陆续开始实践这一教学方法,加强了医学生经验认知与理论学习的结合融通。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考察借鉴国外医学院校PBL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秋季正式开设PBL课程。经过1年来的实践,学生在收集分析资料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临床思维、探究思维等方面都获得了提高和增强气
为适应检验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检验医学教育模式转型已成当务之急。1998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将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且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从各医学院校的培养方案来看,三年制和四年制本科教育定位于培养具备基本的检验技能、主要从事临床实验室技术工作的检验技师,七年制本硕连读教育定位于培养负责签发报告、协助临床诊断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检验医师,五年制本科教育则定位于培养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基础,既能从事临床实验室检验工作,又能进一步深造的医学人才。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检验医学教育定位不明晰,学制复杂多样,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存在交叉现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和市场需求接轨不紧密,再加上高校的迅速扩招,办学模式和管理体系存在诸多弊端,检验医学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教育部将医学检验本科专业明确为技术类理学专业后,许多问题看似迎刃而解,但是如何纠正长年的制度缺陷,确保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成为新的挑战。
2专业认证对检验医学教育改革的指导作用
2.1专业认证的特色
所谓专业认证,广义讲即时某专业技术或领域,通过某种检验标准,由政府或者权威专业组织实行,用于表彰个人或执业资格的证明文件。专业认证的主要功能包括:一是用最低行业标准对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保障公众、学校和学生的的基本利益;二是通过持续的自评、专家评审、咨询和服务等,以鼓励和促进相关专业改进工作,提高质量。专业认证的特色在于其注重考查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每一项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保证等实际工作,即专业认证的工作重点是检查各校的教育计划、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育评价、科研、管理与行政、改革与发展等方面是否与本校的办学宗旨目标相一致。专业认证是高校专业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为了寻求进一步发展,自主申请权威认证的过程。以相对成熟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例,专业认证的基本过程包括:首先学校向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接下来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估,提交自评报告,认证工作委员会对自评报告进行审核并进行现场考察,做出综合判断,考察结果将形成书面报告反馈给学校,学校据此做出相关的整改,持续的改进是专业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可以视情况进行回访。认证的结论包括完全认证(有效期为8年)、有条件认证(有效期为4-6年)和不予认证。
2.2我国医学专业认证的现状
21世纪初,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等组织制定的《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医学教育认证指南》为全球高等医学教育领域提供了一个系统、明确、全面的参考方案,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批判性思维等7个领域反映教育结果的指标,核心在于培养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竞争力的医学人才。目前,绝大部分国家建立了医学教育标准及认证制度。我国也在借鉴国际标准和指南,力求国际标准本土化,不断探索和实践医学教育质量认证。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2004年,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开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同年,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组完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讨论稿),制定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认证办法》(讨论稿)。2007年,“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认证”正式列入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其中药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学四个医药类专业列为试点项目。2008年,教育部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供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文件明确规定“实施医学教育认证,开展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依据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认证结果作为审核医学教育招生规模的依据,并将认证结果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截止2013年底,已有12所高等院校通过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2.3专业认证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改革的推进作用
2.3.1重视专业认证,深化教学改革我国从1994年开始进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现已经形成5年一轮、对普通高校进行全面评估的制度。毋庸置疑,高校评估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上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教学评估与专业认证有着本质的不同,两者的区别见下表1。本科教学评估是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教学实施、教学仪器设备、师资队伍等办学硬件有规模和数量上的要求。而专业认证是评估学校在这些必备条件的基础上,不仅重视教给了学生什么,更重视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不仅对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全过程进行考察和评价,而且更注重学校的输出结果--毕业生实际掌握的技能进行考察认证。因此专业认证成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关注程度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国际接轨的需要,我国高校专业认证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高校专业认证将会蓬勃发展。2012年,教育部对医学检验本科专业进行大改革,将其划归为技术类理学专业。在此契机下实行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认证有助于引导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有望解决长期以来检验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培养目标差别较大、不同学校的师资水准参差不齐、课程设置缺乏严格标准、医学和理学理念分歧等问题。
2.3.2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按本科医学教育WFME全球标准的要求,我国医学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整合、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检验医学本科教育更是亟需更新教育理念。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的办学理念,一改以教师为中心和课堂灌输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的任务是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教师的责任是学业引导和帮助,学校的职责是提供优良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专业认证也关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注重团队学习、案例式教学、PBL教学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因此,专业认证有利于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落到实处。我国检验医师和技师的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各级医院往往医技不分,检验医师的处境十分尴尬。专业认证可以指导医学院校根据检验专业学科发展趋势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为掌握扎实的检验技术理论、具备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的医学技术类人才,进而规范对检验医学生的培养,逐步实现专业认证与检验技师资格考核制度的衔接与统一。
2.3.3保障教育质量,实现专业国际接轨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高校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渐加强。学校的生存发展依赖于学科专业教育质量。专业认证虽是自愿参加,但是申请专业认证,通过不断的自我评价和持续改进,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学科教育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实行专业认证,教育质量保障由外部力量转变为高校寻求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促进高等院校树立牢固的质量观念。专业认证不仅是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国际间专业教育质量相互认可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人力资源的全球化流动,检验医学专业人才参与国际学习、交流和执业的机会逐渐增多。通过专业认证,采用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准、规则和程序,实现学历互认和人才互认,有助于培养有竞争力的国际化检验医学人才。专业认证将会为未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现国际接轨指引方向。
3小结
关键词:美國;继续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美國的医学界和学术团体都十分重视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GME),认为是医生医疗服务质量的保证。作为医生,不仅需要不断学习最新知识,而且还要不断的回顾和评价基本医学概念,因此,继续医学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与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前两个阶段——本科医学教育(Undergraduat Medical Education,UME)和毕业后医学教育(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GME)相比较,继续医学教育是跨越医生职业生涯最长的阶段,最大的作用是改变知识、行为、思考,以及促使全体医生终身学习。
一、美國继续医学教育简史
20世纪初期,美國出现了一些散在的、白发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与毕业后医学教育(GME)很难区分。1906年美國医学会(the American MedicalAssociation,AMA)通过了一个计划,鼓励县医学学术团体每周提供基础医学和治疗的课程。大多数医学专业团体为了提高成员的继续教育而开展了此类课程。到1909年,已有29个州的350个县学术团体开展了此项计划。1938年,为了方便医生选择,美國医学会开始出版CME活动目录,截至1962年,目录涵盖了38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的208个组织机构(主要是医学院、医院和专业学会)提供的1146个活动。
到19世纪30年代,CME的重点从弥补医疗从业者受教育不足导致的缺陷转向了使医生更新日益进步的医学知识,这意味着CME具有了现在概念的基本内涵。同时,对CME进行了不断的探索。1935年,约翰·尤曼斯在获得联邦基金资助研究CME后,为了确定课程的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小镇医生得出结论,针对病人的实践课比理论课更有效。1932年,美國医学院学会宣布,CME等同于良好的实践。1940年毕业生医学教育委员会威拉德主席指出,医学院校没有充分激起医生进行CME的学习动机。
公认正规的CME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出现。对于二战前的医生来说,因为大多是全科医生,主要通过医学杂志,例如美國医学会杂志(JAMA)或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掌握新方法和新药物疗法,更新速度慢。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國医疗实践集中在战争中获得的技术进步,重点尤其放在致力于特定器官和器官系统的医学亚专科,从战争中返回的全科医生面临着令人畏缩的职业挑战;医生学习专科知识更为迫切,由医院、专业学术团体、医学院、商业公司提供的正式CME活动开始激增。1947年,美國家庭医学学会,也就是现在的美國家庭医生学会(AAFP)要求其成员每三年参加150小时的CME活动。这是创举,这是CME向制度化迈进的第一步。从1967年到1973年,政府发起了地方性医疗计划,目的是将实验室的新进展应用于心脏病、癌症、中风患者的床边,该计划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成功激起许多学校开展CME培训的热情,积极主动开展CME活动,成为CME的主力。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國医学会越来越重视毕业后医学教育,直到1955年,美國医学会发起的一项调查改变了这一情况。调查了5000名医生,其中有三分之一称在过去5年内没有参加过正式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委员会宣布毕业后医学教育缺乏方向性以及明确定义的目标。该报告最终使美國医学会在20世纪60年代采取了不少措施来支持CME,其一是,1967年,成立了继续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并且开展了全國性的CME主办单位的认证活动。1968年,美國医学会建立了医师继续学教育认可制度,并确定了相关的AMA PRA学分授予规定,对医师参加的CME活动进行学分认可。该系统对CME的内容、形式以及学分授予办法做出规定,并根据医师个人、医疗行业和医师认证委员会的需求不断进行调整。
关键词:医学教育 改革 思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53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28-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与细化以及民众意识的提高,医学模式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已开始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这一模式目前已得到了全世界包括医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认可,随之带来医疗环境的变化,患者权益保护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医学教育现状。医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的时期培养出合格的优秀毕业生,成为全球医学教育界关注的重点。
1 我国当前医学教育现状
我国的医学教育虽然为我国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及科研人员,促进了我国医药科技进步,为我国医疗及科研事业做出来重大贡献。但不能否认的是,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方面,我国医学教育较西方仍有很大差距,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1 医学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模式守旧。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缺一不可,培养这样的人才,对于教育要求实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但我国目前医学教育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不准确,课程设置无法适应社会和卫生保健服务的要求。医学教育模式多年来缺少变化和创新,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培养目标远远落后于目前对于医学人才的要求。
1.2 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教育重视现成知识的传授,提倡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对于学生新的想法缺乏重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弊端在医学教育方面尤为严重,学生大多对于教科书内容熟悉,但缺乏个人思考能力,综合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差。
1.3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不够。医生的工作是治疗疾病,本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最好的结合,但是在目前的医学教育中,老师与学生都过于追求理论知识的学习,追求考研率与就业率,教学内容枯燥,人文方面教学内容缺乏,导致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被逐渐淡忘,从而出现了相当部分学生缺乏人文精神,道德素质低,时有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事件发生。医院也常有医生对于患者缺乏人文关怀,医患矛盾严重等问题。
1.4 教育的终身化不够。目前许多医务人员毕业后继续教育意识仍然很淡薄,不清楚开展医学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加之学校教育与毕业后继续教育的衔接、联系尚无明确的制度和措施保证,因此严重阻碍了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进程。
2 医学教育改革的措施
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的新世纪医学人才,应该勇于迎接新时代提出的要求,勇于改革。我国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获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2]。搞好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全方位强化改革教育理念,循序渐进,逐步消除弊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2.1 推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革新。我们当前一直沿用的传统教学造成了学生单一化的学习模式,思维方法僵化,创新精神淡薄,这些都是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强调以传授知识为主所致。因此,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必须改变。首先在医学教学中要更新教育观念,按照现代素质培养的要求,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思想,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模式。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PBL教学法。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之中,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模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利用教学评估平台,教师要与学生主动交流与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意见与好的建议,在实践中逐步摸索适合我国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中推进学生主体地位转变。
2.2 改革医学课程体系。既往的教学体系,过度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教育。现代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要认清目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已向医学领域广泛渗透的现实,重视学生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积极吸纳医学科技的新成果、新知识和新理论。逐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并及时教授于学生。开设中国传统医德、西方价值观评价、自然辩证法、中国传统文化讲座、中外名著欣赏以及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注意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的结合。
2.3 医学教育必须面向实践。当前的医学教育,理论学习所占比重较大,而实验与临床实践时间短,且由于多年来扩招,造成目前带教老师少、学生多的现状,见习课多走马观花,效果差。故今后应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实验、临床实践比重,鼓励学生早期接触病人,训练医学生与患者交流的能力,解决目前学生多、实习医院少的难题,做到实习生导师带教制度。建立标准化病人教学体系,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与病人的交流方式,纠正不正确的查体方法,从而更有效地训练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4 提倡终身教育,重视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目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知识日新月异,目前各专业都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口号,即俗话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医学的学科划分越来越细,涌现不少新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横向学科。全国各个医学院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各类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可见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极为重要。它是对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的必需手段。强化广大医务人员及其领导的继续教育意识,形成单位领导重视、个人积极投入学习的良好风气。继续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应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反映医学发展的动态,适时并有远见地作调整或补充,使继续医学教育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成为推动临床医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3 结语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认证的实施,都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当前的发展趋势,不断的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深化改革,借鉴医学教育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培养更多现代医学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