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技术创新与管理

技术创新与管理

时间:2023-04-25 08:21: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技术创新与管理

第1篇

针对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技术创新风险和对风险的防范不足的问题,探讨技术创新风险的管理和对创新风险的防范,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总结,从理论角度归纳了一些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和防范的策略。

【关键词】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创新风险管理;防范策略

1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具体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技术创新风险监控体制,加强创新信息获取的能力、改善组织自身的机制,使用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手段,技术创新风险的回避手段,以及技术创新风险的分摊手段和技术创新风险的转移手段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从而达到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概率,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技术创新带来的的风险损失。

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可以清晰的归纳出中小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有以下主要特点:(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可能源于外部环境,如项目本身的难度、外部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客观风险,也可能源于内部条件,如决策者的风险观念、决策失误等原因导致的主管风险。(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风险回避、分摊、转移、控制等手段。(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企业技术风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2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2.1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思路

2.1.1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原则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信息原则,即有效的风险管理需建立在有效的创新信息的基础上。企业对于相关创新信息知悉的充分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将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动态原则。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着创新项目的实施,一些隐形的风险因素会逐步显现,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也会变为确定.中小企业只有动态识别和利用,才能真正的有效应对技术创新风险。三是持续原则。正如上述,技术创新风险有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所以要识别、控制和管理技术创新风险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中小企业能够全过程加以统筹管理和把握。四是综合原则。技术创新风险产生的基础可能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诸多因素,单一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小企业应当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过程综合采用技术研发管理、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2.1.2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程序

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一般通过以下程序来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及其防范效果评价。风险识别是指对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主客观风险进行系统的鉴别,明确创新风险的真正来源。风险评估是指运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企业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风险控制是指中小企业根据技术创新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控制型技术和财务型控制技术等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实现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管理及其效果评价是指采用综合运用各种风险管理措施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具体分析和检查,此来验证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1.3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目标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目的通过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树立技术创新风险意识,明确技术创新风险的来源,完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以较低的成本使技术创新风险较低到最低,从而实现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以保证技术创新项目的成功。

2.2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

使用恰当的技术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而且能够降低技术创新中不必要的损失。常用的技术创新方法有以下几种:

2.2.1风险回避.技术创新风险回避是指在进行技术创新决策时,中小企业容易选择风险较低的项目和方案,尽量回避那些不可控、不可转移或者不可分散性的高风险的技术创新领域。

2.2.2风险转移.技术创新风险转移是指中小企业通常采取与其他组织或机构签订合同来转移自身的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从而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2.2.3风险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分散是指中小企业在同一个技术创新项目中,通过将整体项目分散组合的方法形成各个不同且有相互联系的项目组合,进而使不同的技术创新项目之间尽量处于相互独立或者负相关,从而能够最大限量的降低项目组合的整体风险。

2.2.险隔离.技术创新的风险隔离是指企业通过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一定的分离,主要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而可以使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受更大的损失和不比要风险.这样可以减少我们在技术创新中的资源损失

2.2.5风险结合.技术创新的风险结合是指中小企业通过与其它单位和组织的合作,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风险承受力更强.从而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承受力.进而可以达到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的目的.

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是存在着不同的风险,企业不能因为存在着风险而不进行技术创新,在对创新风险的研究中发现,风险也不是没有规律和无方法可循的.我认为主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进行管理.

3.1 对技术创新战略进行管理

技术创新战略就是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总原则,总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对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是从源头控制技术创新的风险.综合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来看中小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战略:1技术领先战略,是指中小企业靠自有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比竞争对手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垄断利润的战略.当然技术领先战略的风险第一在于技术研发风险和市场风险,其二的风险是创新投入较大,研发成本较高,最后是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2技术跟随战略,是指中小企业跟随行业的领先企业开展相应的技术创新活动.跟随者的风险在于情报和市场信息分析能力的不同,对反应的时间就会不同,伴随的风险就会相应增加3技术模仿战略是指中小企业不专门从事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而是依靠购买他人的技术进行仿制,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创新的风险在于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上面.4合作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以合作各方的共同的利益作为合作的基础,以优势互相补充和合作各方资源能够共享作为前提,合作方有共同和明确的目标,方向以及规则,最终达到共享技术创新成果,共同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战略.创新合作的风险在于不能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5低成本领先战略,是指能够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价格运作价值链的过程.风险在于价格过低抑制了企业利润的增长,从而限制企业的未来发展.

从上面的地几种策略分析可以看出,都有各自的风险存在,要根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自特点,选择好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

3.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的,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就相当于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了管理.具体的风险管理有如下几个方面:

3.2.1完善项目风险审计制度和健全风险审核制度.因为中小企业都存在自身对风险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制度对于项目风险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项目风险的审计制度

3.2.2完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和健全项目风险管理机构,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制度,首选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和健全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有专业的团队去负责项目风险的评估和管理.

3.2.3重视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是中小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3.2.4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的不足,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加大对于研发的投入才会降低技术创新项目的未来风险,也保证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

3.2.5营造和培育技术创新制度的环境,有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机构还是不够完善的,还要有为技术创新制度提供好的激励环境,来保障制度的顺利和最佳的执行.从而最终降低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

3.3 中小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中的风险管理

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是最主要的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之一,做好合作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对合作技术创新的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3.3.1增强合作双方的信任度.合作双方的信任度对合作技术创新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保证合作技术创新能够顺利进行

3.3.2理性选择合作技术创新伙伴.为保障合作双方和多方的合作效果,合作对象应选择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优势互补的,创新目标一致的,风险可以降低的.

3.3.3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为保证合作伙伴间的各自职责,设立相应的机制加以约束

4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防范策略

针对技术创新风险因素的辨别,以及技术创新风险可能出现的概率和损失的预测和精确的评判,采取针对性强的控制方法和策略来消除风险.或是在风险产生后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带来的损失..从国内的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在以下的四个方面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4.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研发中的风险防范 1积极关注创新信息情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重视技术发展方向与市场主流导向3为新技术研发团队储备替代技术研发团队

4.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市场方面的风险防范1重点关注市场动向的预测与市场的相关论证2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3增强企业的研发部门与市场部门的紧密合作

4.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人力资源方面风险防范1加大企业内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2健全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制度3使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流失降到最低

4.4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面对外部环境的风险防范1使中小企业新技术的生命周期能有效延长2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对宏观风险的驾驭能力3增大对高发和多发风险的防范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张春勋.《合作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识别及模糊评价研究》,载《科学与科学技术研究》

[3]徐若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的现状》载《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第2篇

作为中央企业,中国南车时刻铭记“振兴民族工业”的重任,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双轮驱动”,快速培育核心竞争力,引领中国南车走向可持续快速发展之路,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蜕变,推动公司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中国南车成立伊始,就明确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从2007年开始,推进了集团公司的整体改制重组,通过A+H上市,建立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与此同时,为与南车发展战略相适应,为推动集团公司管理上水平、上台阶,我们积极谋求建立具有南车特色的管理模式,为中国南车的快速发展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和管理软实力。

精益管理的甜头

自2008年以来,中国南车持之以恒地推进管理变革和创新,致力实现管理由粗放向精细化的转变,走速度、质量、效益并重的内涵式发展之路。遵循精益思想和理念,为系统推进管理的变革,我们制定了精益生产五年实施规划,明确了“建设精益现场、实施精益管理、打造精益企业”“三步走”的实施策略。构建了适合大型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特点的精益制造模式,实现了业内效率最高、品质最优、成本最低、交期最快的精益制造体系。中国南车在机、客、货、城轨及新产业板块的制造水平迅速提升,极大地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如在没有较大投入的情况下,南车四方股份公司高速动车组产量由1.6辆/天提高到6辆/天,浦镇公司客车总组装由4辆/天提高到14辆/天。

目前,这种精益制造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追求,越干越爱干。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精益制造真正使企业的生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场地,减少了人员。2001年中国南车销售收入仅仅100亿出头,而且增长缓慢,但从2008年开始,每年增长100多亿,增长是非常明显的,形成这种明显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现场5S和模块化的组织与生产,零库存等管理创新。大大节省了成本,并且改善了劳动环境。浦镇公司的员工原来加班干,一天做4辆车,现在一天14辆车,现场保持洁净。这是我的切身体验,所以成为了一种追求。

现在制造业谈论的全价值链精益管理,应该将首要关注点放到精益设计,把精益设计作为一个工作突破口。兵器工业集团尹家绪董事长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非常有体会和同感。精益必须从源头抓起,由于产品设计缺陷而造成的浪费是巨大的,企业的三包和返废损失如果能够减少,成为利润或者作为工资发放,那是多好的一件事儿!

双轮驱动不断刷新纪录

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设计、制造、产品”三大平台创新工程,一举引领南车跨入国际轨道交通装备领先企业行列。攻克了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磁悬浮列车等一批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公司长期垄断的局面,提升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整体水平,形成了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城轨地铁车辆和城际列车等系列高端产品。以CRH380A为代表的高速动车组,创造了486.1 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最高时速,更高速度级试验列车创造了 605 公里的国内实验室最高试验时速,关键技术性能和质量指标领先国内外同类产品。如果有实际线路提供我们试验,我们一定能跑出600公里。当然这个试验,主要是想取得极限速度下的临界值,用于高速车安全性、可靠性的前瞻性、基础性研究。

2012年,借国资委开展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之机,中国南车以“转方式、调结构、强管理、增效益”为主题,突出法人治理、全面预算、采购管理等十五个管理提升的专项领域,坚持深化精益管理主线,以优化管理流程为切入,构建和优化管控模式;以全价值链的系统创新,优化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体系;致力构建全过程、全流程的精益管理体系,打造同一个价值链上的“一体化”供应链,全力推动和打造精益企业取得新的突破。

现在商业模式很重要,商业模式的成功才是企业的成功。不能光是提品,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要使企业转化成为一个综合的服务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所以我们在输出产品的同时,还要输出技术和服务,目前我们在很多中心城市建有地铁车辆维保基地提供服务,在所有的地铁车辆段也都设了服务站,把点建到用户的家门口。在国外,我们拿到持续性大单的区域,会在当地建厂合作,同时也推行全价值链的精益管理体系。

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实践,使中国南车的综合实力跨入了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前列。以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产品,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抓住难得契机 实现历史跨越

在当前欧美国家强势回归制造业,全世界都重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背景下,中国制造的未来牵动着很多人的心。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制造业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产业的基础,是国家实力的基本支撑。过去很多人都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强不强,看看路上跑的汽车就知道了,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中国每年能制造2000万辆汽车确实不容易,那是一个飞跃的发展,有这么强大的制造能力,中国经济的产业基础能力是不可否认的,这是国家实力的一个基本支撑。

近期,总理在泰国、澳洲、欧洲等地高调推介中国高铁,他指出中国高铁“技术领先、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竞争优势”,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积极信号,也意味着中国高铁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尤其是走出去的契机。高铁将成为我国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中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轨道交通产业尤其是高铁,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也必将成为推动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比如说我们的高速列车,一列高速列车上有四万多个零件,这些零件可以拉动材料工业、基础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等,即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新的城市经济圈的打造,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正在积聚中国轨道交通业发展正能量。作为中国高铁的龙头企业,中国南车倍感责任重大。加快推进转型创新、管理升级,更是刻不容缓。

第3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在国家产业政策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动态调整,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的加强,置身于外、躲避竞争的企业是难以获得长久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明显是一个有关博弈的问题――参与竞争的结果可能是获得更好的生存状态或者被市场直接淘汰,躲避竞争的结果可能是获得基本的生存状态或者“主动”退出市场。对煤炭企业而言,来自行业内部和行业外部的竞争要素越来越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应该注重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借鉴和吸收,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体制和方法,在创新的视角下完成向现代企业的转变。因此,在现代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范畴内,通过既定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其追求的重要目标,而为了实现生产运营效率的极大提升,除了通过先进机械、设备的参与外,还需要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集中的应用于煤炭企业的生产。本文针对煤炭企业的生产特点,对其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互动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借此为我国煤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煤炭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于还处于经济危机的边沿、未能完全“脱险”的企业组织而言,只有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活动,才能获得新的突破,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创新与煤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联

1.1创新活动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

对煤矿企业而言,如果要实现科技兴煤,走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路径,就一定实时以运用新技术于新工艺,提升机械化程度等为内容的经济技术手段,通过改变企业形象,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使得众多生产要素均处于相互联系与相互协作当中,互相可以获得系统的放大作用[1]。

1.2创新活动有利于构建积极的文化氛围

企业通过经济技术创新等活动,不但要在资本营运、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有重大突破,而且要让员工不断增强竞争优势,通过建立具有煤炭行业特性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在具体活动中主动注入市场经济所提倡的改革创新观念、积极进取意识、质量观念,形成务实创新的企业文化,大力推进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本质转变,增强煤矿企业的技术水准与装备水准,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与行为规范,进而始终确保企业具备旺盛的活力。

1.3创新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势所趋 通过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与转变观念,发挥企业员工的主力军功能。煤炭企业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根据煤矿企业改革发展的难度与突出经济建设目标这一重点,从市场出发,逐步转变观念,大胆改革与革新,重点开展技术创新,增强管理、丰富品种、重视质量、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力完全发挥出来,才能确保煤矿现代企业制度的设立与各项任务目标的完成[2]。

2技术创新对煤炭企业的管理活动意义重大

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任何时代均是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物,任何科技革命均是一个时代的序幕,这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演进和发展的必然规律。从我们煤炭企业发展进程来看,从最初手工采煤,到半机械化采煤,到机械化采煤,这些都极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可以这样说产生了质的巨大飞跃,然而我国煤矿企业的科技水平与组织管理水平均和先进国家或者企业依然有很大差距,该种不足正好同时也为激发我们煤炭企业的创新潜力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来说,自然资料的巨大优势已经不能作为企业经济增长的重点,已经不能作为企业在市场上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我们还得靠技术上的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基础人才与智力的优势。这正如,煤炭企业将来不能仅仅依靠单一产品,因为这是不合理甚至是非常危险的,企业必须在煤炭主业与非煤产业上均衡发展[3]。因此,伴随该种转变,企业的服务客体与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一定会增进企业在更广泛的进行技术创新,随着服务客体的扩大,业务范围的壮大,将会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出更多的新的对手,而技术创新就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法宝,这是领先竞争对手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的必胜武器。其次,该种产品结构的变化与调整议定会增强煤炭企业生产趋于综合化。那种“全民唯煤”的局面一定会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崭新的组合模式,不同产业之间不但有联系,而且保持互相独立;不但有区别,而且相互联系。除此之外,该种转变必将促使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乃至管理人员素质得到综合发展与提升。所以,技术创新对于煤炭企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

3管理创新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与促进

改革是为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改革的成功要反映在市场竞争上,这就必然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然而企业创新只有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二者相结合,才能在根本上起到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因此,管理与科技之间就是一种互相推动的关系。科技创新对管理创新有巨大推动作用,反过来,管理创新又能够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管理理论与思想的不断发展,也恰好证实了这一点。从泰罗科学管理制、福特生产方式到系统工程管理,均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组织管理当中的一些实践管理模式,同样地企业管理理论从经验主义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现代管理也给企业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从长期发展来看,世界很多国家的也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当然,这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也同样重要,其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也极其重要[4]。就目前而讲,煤炭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与时俱进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进行有机结合的主要方式。它的关键在于企业法人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为重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了前提与基础。煤炭企业从资本收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层面来讲,努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化,最终形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力量。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致使煤炭企业内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以及执行机构相互影响,相互制衡,确立了先进的领导体制及科学的决策程序,与此同时,企业也就相应建立了技术创新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以及执行机制,这些还为技术创新投入进一步扩大提供了体制保证,能够改变国有企业仅仅能依赖财政注入资本的体制的现状。通过这样就可以使得煤炭企业有机会进入资本市场,使其筹资方式更加广泛 [5]。当前,大部分煤炭企业将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的建设作为主要内容。

4结束语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一些企业在竞争中不断退缩,一些企业在危急中不断成长。而我国煤炭企业正朝着大型化与集团化方向迈进。而我国煤炭企业的煤炭产量超过了全球煤炭总量的五分之一。为处理煤炭产业集中度低、管理分割、整体竞争能力较弱的现状,在我国国家政策中提出大力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决策推动下,目前,各个煤炭集团公司正在加快扩张重组,有的几乎完成了跨省区的联合重组。在重组后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其经济规模超常规发展,然而它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模式,这就会无形中给这些企业加大了危险性与风险成都,大多数企业在运营中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伴随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入WTO,我国的煤炭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往的煤炭企业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激烈的竞争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因此,必然要进行改革优化。而对煤炭企业高层管理者来讲,这是一个复杂地系统综合工程。本文着重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互动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人达. 浅谈煤炭企业管理体制与经济技术创新[J]. 山西科技,2011(1):38-39.

[2] 张有喜. 浅谈国有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发展[J]. 山西煤炭,2000(12):1-4.

[3] 张凤武. 煤炭企业科技进步特点和技术创新内容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0(19):90-92.

第4篇

联合攻关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过程具有多主体参与特性,不同主体在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业主参与技术创新全过程并发挥着主导作用(Lampel,Millertetal.1996)。因受工程项目建设周期的制约,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具有明确的时间约束性,其阶段划分与项目阶段的划分紧密相连。铁路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参与技术创新,负责攻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创新难题,为项目正式立项、开工实施做好充足的技术准备;工程项目设计阶段主要由设计院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根据工程实际的需求选择合理的设计理念和方案;项目建设期是参与主体最多的阶段,各类承包商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共同完成项目,需要在各司其责的同时相互协作创新。

试验先行试验先行是指在铁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科研项目立项,研究铁路工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并通过现场试验等方式,检验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武广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内容涵盖主要专业领域,共完成17大项、400多个子项、4000多个参数项的测试工作。特别是进行了4种无砟轨道型式测试与验证、重联条件下的动车组持续高速运行、隧道内气动效应与隧道内列车空气动力学性能、弹性链接悬挂方式下的高速双弓受流、持续高速运行条件下列车关键受力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和我国研发的新型CTCS-3级列控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成果共享由于当前铁路建设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的特点(孙永福,2004),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与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没有办法完全区分,工程项目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可能应用到其他的工程项目上;而其他工程项目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也有可能为本项目所采用。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模式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模型进行描述,如技术推动模型、需求拉动模型、交互模型等(吴贵生、,2009)。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是国家宏观需求与工程需求拉动的结果,是典型的需求拉动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创新构想产生、创新选题提炼、关键技术攻关、系列技术集成和科研成果应用等主要环节。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阶段划分与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并不完全一致,而是存在一定的交叉。同时,不同于工程项目的一次性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动态循环的过程。

(一)创新构想产生对于铁路工程项目来说,创新构想的产生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项目的前期决策阶段。创新需求的产生,最初是从建设单位和设计院开始的,作为建设单位的铁道部和铁路局,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考虑,考虑整体项目的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设计院将建设单位的建设愿景转变为蓝图,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如何实现的问题。当然,在项目决策和设计过程中,施工单位也可能作为参与单位提前介入。招投标阶段以后,施工单位会进一步细化施工组织设计,对设计图纸中提到的设计标准,考虑通过创新的施工工艺、材料、设备加以完成;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可能发生一些计划外的情况,要求项目目标进行调整,这些都是技术创新构想产生的前提。

(二)创新选题提炼创新选题的提炼,首先应为铁路行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具有行业领先水平,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为重、难点铁路工程提供技术保障,能够显著提升工艺水平和施工能力,保证安全生产,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新技术推广项目技术先进、成熟、适用,具有普遍推广意义,且推广应用后,能够形成示范效应。

(三)关键技术攻关关键技术攻关是指各个创新主体在明确各自技术创新任务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子网络,对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选题进行进一步细化,确定关键技术攻关的方向、技术路线,并依托项目,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使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整个过程。关键技术攻关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工程项目设计方案中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包括对施工工艺的试验与研究、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与试制等。关键技术攻关主要在勘察设计后期和施工的前期进行。

(四)系列技术集成系列技术集成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项技术通过重组而获得具有统一整体功能的新技术的创造方法(Tidd,Bessantetal.2005)。它往往可以实现单个技术实现不了的技术需求目的。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技术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具有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特点。铁路工程技术通常不能被完全分解为彼此独立的功能模块进行分别生产和组合,而必须依靠系列技术的有机集成才能够实现。

(五)科研成果应用科研成果应用是指以新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为依托,将各方创新所形成的各项科研成果,在进行技术评审、试验研究、联调联试等多种手段,促进科研成果在工程中的应用,解决铁路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的工程实际问题,提升技术集成能力,使得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效应能够在工程项目中得到体现,同时对新技术的创新性、稳定性和经济性进行科学的评价,利于进行进一步优化的过程。科研成果应用主要是在施工阶段进行。

技术创新运行管理机制

为保障面向铁路工程项目的技术创新的顺利运行,需要建立决策科学、激励驱动、协同合作、动态反馈的良性运行管理机制。

(一)决策机制建立决策机制,首先在于明确铁路工程项目业主的法人实体地位,使之在技术创新决策中起主导和组织者、需求者的作用,铁道部代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完善决策程序,建立制度化的决策体系,组建决策咨询机构,负责技术方案内部论证;第三,建立和完善外部评估制度,对于重大铁路工程项目,应在内部论证基础上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

(二)激励机制首先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体现在选择技术创新合作伙伴时,通过竞标等方式择优选择合作单位。第二,建立过程奖励机制,在合作过程中业主不断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对于完成阶段性目标的给予奖励,没有完成阶段性目标,查明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第三,建立团队技术创新绩效与个人奖励挂钩机制,团队产生的创新成果不但奖励团队,还要奖励个人,激励个人充分融入团队进行协同创新。第四,重视精神奖励,注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倡相互协作、团队努力以及和谐共赢的文化风气。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养与支持,关注他们的需求。

(三)协调机制首先,构建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均担”的原则,根据参与主体投入的资源和承担的风险来进行利益分配。第二,建立有效的磋商机制,通过有效磋商,合作各方可以取得效益贡献的平衡。第三,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表达重点关注参与者和独立要素的利益诉求,确保他们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Maurer2010)。第四,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在合作中获益较多的伙伴给获益较少的伙伴以一定量的利益补偿,该利益补偿量可以预先确定。

(四)评价机制首先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要素。第二,建立业主评审机制,科研任务下达后,业主应根据合同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动态评价,以便调整针对性的激励和协调措施,科研任务完成后,应组织专家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审查论证和评估,确保科技试验的立论科学合理、方向正确、先进实用。第三,建立技术创新成果的第三方评审机制,构建若干个独立的第三方评审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确保认证机构的公正性。

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建设单位 电网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159-01

建设单位作为开展电网建设项目的主体,在当前电网建设工程项目多、分布广、任务重的情况下,必须转变观念,除了做好基本施工建设工作之外,还应加强管理控制,及时发现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管理的积极作用,确保电网建设项目顺利落实,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1、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电网建设项目能否顺利实行,与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落实与否密切相关。建设单位除了根据设计清单提供建设材料之外,还应加强落实项目建设的外部条件,为施工扫除障碍。如果能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一旦确定项目,就可快速开展工作,确保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针对电网建设特点,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征用变电站土地。土地征用必须符合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总体土地规划,并获得当地政府的批准意见。尽量选择建设预留地作为变电站的建设地址,减少农用地、基本农田的占用;如果能直接使用政府建设预留地,就可极大缩短征地时间,降低征地成本;而大量占用农田,既会提高征地成本,也可能延地周期,延误项目开工时间。

(2)选择送电线路经。送电线路经的选择也应与当地政府规定相适应,如果能降低林木砍伐数量、青苗赔偿数量以及搬迁建筑物等,就可减少相关成本费用,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确定合理的赔偿标准。有关变电站建设的征地、送电线路径占地的相关赔偿工作,如果与政府部门标准不相符,就可能增大赔偿阻力,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正式开工之前,必须确定合理的赔偿标准,获得相关部门与老百姓的支持。

2、严格控制工期成本

在不同时期内,社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限。因此,国家提出的工期定额是基于建设管理与技术管理的平均水平,主要针对正常建设条件,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科学制定,同时也考虑到劳动效率、项目组织建设水平、技术装备水平等,建设经济合理的工期定额。因此,在制定电网建设的整体计划时,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工期,充分考虑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形象工程、政治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作为建设单位,必须注重提高工效,加大投入先进设施,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另外,不合理的工期也可能给工程带来安全事故及工程质量隐患,需加强重视。

3、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

在电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组织、规划之外,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制也非常重要。首先,发挥建设单位在整个电网建设工程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协调与管理;其次,授权监理方,按照监理的细则要求开展工作,履行监理代表职责。在合同执行以及工程项目、施工设备的招投标过程中,也要加强财务、审计、纪检、法规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减少暗箱操作行为,从源头遏制腐败现象。作为建设单位,充分发挥质量监督站与安全监察作用,严格按照电网建设项目的合同、规划、规章制度、规程、质量标准、监督标准等开展工作,提高项目质量水平。

4、提高项目质量水平

建设单位在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应帮助设计单位尽量搜集详尽的资料,提高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确保设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在设计施工图纸时,应结合电网的负荷大小、分布状况以及预测水平等,合理选择变电站站址、路径、设备主材等,严格审查施工图纸,减少施工图的错误与漏洞,为良好施工奠定基础。在工程正式开工之前,应审核监理单位的设备是否适合,包括施工单位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施工工艺等是否符合施工要求;严格控制材料采购关,尽量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质量。

5、确保施工安全

对于建设单位来说,鉴于电网项目工程的特殊性,应该严格控制每个作业点的安全施工措施,尤其对于送电线路工程来说,涉及的作业点多、难度大、高空野外作业、技术复杂,因此必须加强安全施工手段。在现代化施工管理中,加强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手段,对确保工程顺利竣工具有重要意义。

(1)检查施工前的施工单位准备工作。在开工之前,建设单位应严格考察施工单位资质,查看施工单位是否具备营业执照、资质等级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等,做到依法开工;查看施工单位的“三级安全网”是否完善,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采取各项文明施工措施。对于电网建设工程来说,隐含诸多重大危险源,需采取相对应措施,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加强对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控制与检查,确保施工单位落实各项安全施工措施,以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全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落实项目第一负责人、“三级安全网”是否发挥作用、专职或兼职安全员是否履行职责、文明施工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各班组加强对危险源的学习以及技术改进;施工机械设备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使用得当;操作人员是否按照规程开展工作;特种作业人员是否具备上岗资格等;是否定期开展安全交底会议,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是否每月召开安全分析会、组织安全管理活动等。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各种问题,应勒令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如果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则立即停工,直到施工单位整改完毕后,方可恢复施工。

6、加强施工信息的综合管理

在现代化工程建设中,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基建管控系统与现场实际相符,加强项目的综合信息管理工作,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实现项目参建各方的相互沟通、相互协调,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建设单位的项目投资、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在电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对重要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确保参建各方及时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调整工作方式,提高施工质量,避免由于信息不畅而造成项目延期或者项目质量不佳等问题;通过实现信息共享,确保各部门的参建人员相互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办法与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电网建设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另外,通过信息共享还可及时获得施工进展状况,协调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施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邹仲生.电网建设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策划[J].中国认证认可,2011(2).

第6篇

技术创新管理是指通过利用企业资源和一定的社会创新体系,使某一项企业或者社会技术创新活动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实力与竞争力。技术创新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创新战略、创新效果、创新资源以及创新机制的监测和控制。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技术创新管理可分为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两种;按照技术变化性质进行划分,可以将技术创新管理分为突破性创新、累进性创新以及根本性创新三种;按照创新的方式,可将技术创新管理分为模仿技术创新、自助技术创新以及合作技术创新。

二、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资源整合不充分

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过程中,资源整合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企业内部一般拥有较为丰富的技术创新管理资源,但是企业却没有对这些技术创新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资源的闲置率比较高,这就会使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资源的安排和使用工作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技术创新管理设施的共同使用问题与技术创新管理的信息沟通传递问题尤为突出。

(二)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在部分国有企业内,存在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们认为即使在企业内部不进行技术创新,企业也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再加上国家在传统经济时代对其的大力扶持政策,企业管理者对技术创新管理就更加不重视。

(三)企业缺乏鲜明的创新文化

企业创新文化是进行技术创新管理的助推器,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员工潜能、营造开放向上的创新环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存在缺乏鲜明创新文化的问题,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国营企业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员工存在较为严重的能力断层、思想僵化现象,工作依赖于经验积累,自身的理论知识素养较差。近年来虽然引进了不少专业技术人才,但目前企业的整体人才储备还不够,长期体制内的经营模式使得企业规避了很多市场竞争下的冲击,导致很多员工有怠惰心理,难以主动去创新,企业整体创新氛围不强。

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培育鲜明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文化

要想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就需要培育鲜明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文化。首先,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遵从市场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技术管理文化进行不断的创新,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与经营管理情况,制定创新文化内容,为员工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员工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充分的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了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内部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管理氛围,比如制定创新激励机制,对具备创新能力且有创新作品的员工进行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充分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要做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优化,首先,应明确企业战略,确立企业创新指导思路,采取科学的创新管理措施,逐步转变经营模式,从单一的依据内部资源的技术创新方式升级换代为市场导向型的技术创新方式,推动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其次,应做好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并遵循相关的指导思想,具有措施如下:第一,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第二,企业技术创新应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开发市场销量较好的新产品,提升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优化技术创新决策机制

为了有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除了优化企业创新战略外,还应对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机制进行创新。具体实施措施如下:首先,建立专门的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组织机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决策委员会应该与企业经营管理层相互独立,不受经营管理层的意见影响,具备独立进行决策的权力;其次,对企业科学决策的制度和流程进行优化。根据市场的变化与社会形势的变化,对企业科学决策的制度和流程进行相应的改进与优化,使之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四)加强技术创新成果保护

加强技术创新成果保护主要是申请专利保护,因此,企业应该在取得技术突破后,积极申请专利保护,确保自身技术不受到侵害。企业在加强技术研发的同时,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一整套适应市场情况、国际化的技术创新成果保护体系。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加强企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定期举办与知识产权申报有关的培训;其次,积极跟进国内外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保护方面的动态,通过专利检索、文献调研等多种方式,了解发达国家的最新动态,为企业开展专利申请提供信息;最后,对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申报流程进行不断的完善,并做好体系修订工作。

第7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知识管理模式;创新;发展

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知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同时技术创新也可以促进知识资源的丰富,进而对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实施知识管理可以对企业本身的技术创新潜力进行挖掘,加快企业整体的创新速度与创新效果,降低不确定因素的产生,进而增强企业产品的使用功能与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实力,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技术创新导向下的知识管理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技术创新对知识管理的作用

1.丰富知识存量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技术创新就知识产生与实际运用的整个过程,在知识流程的基础上,以知识为发展核心,不断增加其知识存量,实现知识管理中知识资源的丰富与拓展。一方面,技术创新成果主要是借助技术与知识的形式呈现出来,作为阶段性创新结果或者是持续性创新结果,技术创新会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增加知识数量,优化知识整体质量,使得知识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在研发创新的过程中,创新主体一般要依托于外在知识提高创新技术的系统性与全面形,创新组织利用创新制度与技术平台,和其他创新组织进行融合,以实现共享创新知识的目的,进而利用这种外生性增长,实现知识存量的提升。

2.优化知识资源

技术创新在实际发展中是资源运用与不断优化的过程,从创新思维到创新成果,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对企业知识资源进行一系列淘汰。首先,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就是让知识在各个创新主体方面进行运用和碰撞,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互相转化与促进。其次,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知识会发生规律性转移,在此过程中创新主体和转移媒介会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作用,以人为知识转移载体,利用编码和解码的方式实现知识的传输和接收,以达到知识转移的效果。

3.实现知识共享

技术创新主要以知识共享为基础,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动性与协同性,实现共享机制的优化与完善。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是利用隐性知识进行开发与融合,形成知识创新与丰富,以原始创新为基础,引入的企业外部知识,将其转化为企业新的知识过程,进而实现企业知识共享,提高知识管理水平。第二,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企业搜索其他相关技术,借助企业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将外部技术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为企业知识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技术创新导向下的知识管理模式应用

1.应用技术创新,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对于现代化企业而言,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市场创新在实际发展中要借助有形资产的力量,这种有形资产只有在知识作用的情况下才会发挥其作用。从这一层面上看,有形资产作为连接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的桥梁,使其二者之间产生很大的关联性。对此,企业可以利用技术创新建立内外部知识网络,通过知识进行企业内外部的交流,实现知识资源共享,并运用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实现企业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企业知识网络体系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在企业发展创新力量过程中,从“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中,要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知识充分发挥出来,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变,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网络的构建。对于企业外部知识网络而言,企业要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借助政府政策的支持,将供应商、中间商以及客户之间实现信息交流与分享,进而实现一体化企业外部知识网络体系。

2.利用技术创新,整合知识管理系统

科学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使得技术创新从传统单一线模式转化为复合模式,进而形成技术创新系统的多层次持续反馈。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系统化行为,在实际发展中呈持续动态过程,其创新思维具有多样性,可以扩散到产品的各个阶段,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企业产品的不断创新与优化,不断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此,企业要对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实行知识管理,及时反馈出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以降低创新风险与创新安全隐患。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要定期对知识资源进行梳理和核查,特别是技术创新设计和研究阶段的相关资料要重视其保存和管理,进而形成知识动态反馈管理,实现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进一步优化与提升。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技术创新导向下的知识管理模式研究,让我们知道了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将其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实力。本文在分析技术创新对知识管理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应用技术创新,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利用技术创新,整合知识管理系统、重视知识工程,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钱明 孟旭 丁艳霞 单位:天津航天火箭制造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漆贤军.我国自主创新需求导向下的公共信息服务重组研究[D].武汉大学,2014.

第8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知识管理模式;创新;发展

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知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同时技术创新也可以促进知识资源的丰富,进而对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实施知识管理可以对企业本身的技术创新潜力进行挖掘,加快企业整体的创新速度与创新效果,降低不确定因素的产生,进而增强企业产品的使用功能与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实力,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技术创新导向下的知识管理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技术创新对知识管理的作用

1.丰富知识存量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技术创新就知识产生与实际运用的整个过程,在知识流程的基础上,以知识为发展核心,不断增加其知识存量,实现知识管理中知识资源的丰富与拓展。一方面,技术创新成果主要是借助技术与知识的形式呈现出来,作为阶段性创新结果或者是持续性创新结果,技术创新会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增加知识数量,优化知识整体质量,使得知识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在研发创新的过程中,创新主体一般要依托于外在知识提高创新技术的系统性与全面形,创新组织利用创新制度与技术平台,和其他创新组织进行融合,以实现共享创新知识的目的,进而利用这种外生性增长,实现知识存量的提升。

2.优化知识资源

技术创新在实际发展中是资源运用与不断优化的过程,从创新思维到创新成果,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对企业知识资源进行一系列淘汰。首先,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就是让知识在各个创新主体方面进行运用和碰撞,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互相转化与促进。其次,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知识会发生规律性转移,在此过程中创新主体和转移媒介会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作用,以人为知识转移载体,利用编码和解码的方式实现知识的传输和接收,以达到知识转移的效果。

3.实现知识共享

技术创新主要以知识共享为基础,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动性与协同性,实现共享机制的优化与完善。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是利用隐性知识进行开发与融合,形成知识创新与丰富,以原始创新为基础,引入的企业外部知识,将其转化为企业新的知识过程,进而实现企业知识共享,提高知识管理水平。第二,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企业搜索其他相关技术,借助企业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将外部技术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为企业知识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技术创新导向下的知识管理模式应用

1.应用技术创新,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对于现代化企业而言,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市场创新在实际发展中要借助有形资产的力量,这种有形资产只有在知识作用的情况下才会发挥其作用。从这一层面上看,有形资产作为连接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的桥梁,使其二者之间产生很大的关联性。对此,企业可以利用技术创新建立内外部知识网络,通过知识进行企业内外部的交流,实现知识资源共享,并运用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实现企业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企业知识网络体系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在企业发展创新力量过程中,从“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中,要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知识充分发挥出来,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变,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网络的构建。对于企业外部知识网络而言,企业要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借助政府政策的支持,将供应商、中间商以及客户之间实现信息交流与分享,进而实现一体化企业外部知识网络体系。

2.利用技术创新,整合知识管理系统

科学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使得技术创新从传统单一线模式转化为复合模式,进而形成技术创新系统的多层次持续反馈。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系统化行为,在实际发展中呈持续动态过程,其创新思维具有多样性,可以扩散到产品的各个阶段,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企业产品的不断创新与优化,不断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此,企业要对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实行知识管理,及时反馈出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以降低创新风险与创新安全隐患。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要定期对知识资源进行梳理和核查,特别是技术创新设计和研究阶段的相关资料要重视其保存和管理,进而形成知识动态反馈管理,实现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进一步优化与提升。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技术创新导向下的知识管理模式研究,让我们知道了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将其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实力。本文在分析技术创新对知识管理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应用技术创新,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利用技术创新,整合知识管理系统、重视知识工程,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钱明 孟旭 丁艳霞 单位:天津航天火箭制造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漆贤军.我国自主创新需求导向下的公共信息服务重组研究[D].武汉大学,2014.

第9篇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客户知识管理;技术创新;模型

一、引言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先进技术知识和客户知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在知识以非线性扩张的速度增长的今天,企业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取需要的所有的知识和能力,不仅花费昂贵,而且困难重重。企业技术创新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学习、引进、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并以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内外部知识的共享和整合,这样才能实现创新的成功,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地与外界相关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进行技术创新知识的学习与交流。

二、先进技术知识的获取及其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一)先进技术知识的获取

企业在学习、引进、开发和应用新技术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企业必须能准确把握及判断当前先进技术发展的方向,因此,先进技术知识是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证明,先进技术知识的获取及开发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还远远不够,企业只有同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因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了企业不可比拟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一般企业从高校和科研机构获取先进技术知识的方式有:(1)专家培训:企业聘请技术专家对企业相关员工进行先进技术知识的培训,为企业后续研发做准备;(2)合作研发:建立在利益相关的合作基础上的互相学习与沟通,企业可以在实践中获得自身所需的技术和信息;(3)公派学习:企业挑选合适员工公派到高校或科研院所学习,这类员工一般为企业重点培养的、级别较高的研发人员,作为企业自主创新的人员储备。

因为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技术上的难题,其中很多困难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的能力无法解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具有丰富的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二)产学研合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当前的技术环境从过去的相对稳定变得动荡多变、难以预测,技术不确定性增加,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缩短,研究开发的成本和风险增大,技术边界变得模糊,这些趋势已经成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直接动力之一。

1 大学和科研院所是知识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对企业技术创新而言,它们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源泉。技术开发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耗费时间和精力,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一般不会进行基础研究,而是着重开展应用研究。大学和科研院所具有丰富的创新人才、技术和信息储备,更有实力进行基础研究,给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基本的技术保障。

2 科研院所和大学要在科学创新中扮主角,而企业要在技术创新中扮主角。在技术创新中科研院所和大学甘当配角,为企业服务,“受制”于企业。这方面,身处美国硅谷中心、支撑硅谷创新发展的斯坦福大学堪称楷模。斯坦福对硅谷的贡献举世闻名,它从不直接经商办企业,而是以先进的创新理念传播和优秀人才培育去促进硅谷的繁荣。

3 对于没有条件建立自己的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企业,如果要想开展技术创新,必须依靠科研院所和大学技术创新的战略储备和近期的技术和知识支持,采用多种形式密切产学研结合。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成功的组织了微电子技术产学研联合攻关,使其在生产技术上超过了美国。这种创新模式被誉为产学研结合的经典范例,为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作了重大贡献。

三、客户知识的获取及其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一)客户知识的获取

客户知识的获取是指企业通过与客户的接触,开发、收集和整合企业内、外部各种客户信息,并利用数据挖掘、知识推理等人工智能技术从中提取客户知识。客户知识获取的方式为:首先,企业收集现有客户和目标市场中潜在客户的人文统计信息,并分析现有客户的历史消费情况以及潜在客户的可能消费需求,掌握市场上关于客户的详细信息,从而得到关于客户的知识;企业通过关于客户的知识,能够更准确地定位市场上的客户资源,从而为每类客户提供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而有关企业为客户提供的定制化产品的信息就是客户所需要的知识,这类知识使客户更好地了解企业的产品,提高产品推广的响应率;产品推出后,企业需要知道客户对这些产品使用后的评价以改善产品的功能,这就是来自客户的知识。企业利用呼叫中心、客户抱怨管理系统以及客户服务人员与客户直接的交流和沟通来获得相关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并以电子文档、书面资料等形式进行存储利用这类知识,企业能更准确地了解客户需求,从而更新关于客户的知识,并能改进产品的功能,推出新的更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同时更新客户需要的知识。当新产品推出后,企业又能获得新的来自客户的知识。客户知识的获取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中实现。

对客户知识的获取并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关键在于对这些知识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客户知识管理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始终,企业的技术创新只有不断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客户知识是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创新永远是持续的流程,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更新客户知识,加强自身的客户知识管理能力。

(二)客户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1 客户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的有序化

客户知识管理作为企业客户管理的新理念,通过对客户知识的整理和分类,通过数字化和知识化将大量无序信息有序化,将客户需求具体化,使技术创新的过程流畅,各个阶段紧密有序,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改善服务质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主要还是取决于技术创新的参与者。客户知识管理的实施可以使技术创新过程流程化,便于每个参与者掌握和熟悉。在创新过程中,流程化的管理也便于参与者根据创新环境的变化而有效地对技术创新过程做出调整。创新人员既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基础知识,又要了解企业的客户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客户需求的变化及时传达给创新人员,从而及时地调整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企业的客户知识管理者将各种客户知识综合整理,将客户隐性知识变为企业的显性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2 客户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规避

企业技术创新是具有风险的,创新成果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可能根本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技术创新能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其过程也是一种创新,它包含了许多企业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从而使技术创新充满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由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新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所决定的。客户知识管理可有效降低这种风险。客户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现在许多企业已认识到,企业应该到客户那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对知识的传播和收集,通过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沟通,企业可从市场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为技术创新作依据和参考,减少技术创新方案中不完整之处以及可根据市场信息的反馈而及时调整创新方案。

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创新人员必须对企业客户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开发、分析、使用和存储。客户知识管理可以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通过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吸收、保持、共享和转移的知识活动的微观机构,使创新人员能方便、迅速而广泛地获取信息,快速而准确地做出判断,有效地缩减创新时间,减少技术创新成本,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避免项目失败的风险。

3 客户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反馈的监控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企业整个创新系统之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技术创新的每个阶段的产出都应该反馈到技术创新系统当中来。通过对每个阶段成果的评价来不断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而目前大多数企业做的只是一个将技术创新知识整理与存储的工作,客户知识管理应该与企业的业务流程结合起来”。,将客户知识作为流程来管理,使企业的资源和客户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让每一阶段的技术创新过程都可以得到检验与评价。而且,企业可以通过对每个阶段反馈信息的分析,相应调整创新战略,领导市场潮流。

4 客户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优势的保持

技术创新是能够扩散的,尽管企业可以对自身创造的技术采取足够的保密手段,但一旦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取得竞争优势,其他企业将会扩大资源的投入进行模仿技术创新,从而消减了技术领先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样一来已创新的企业必须进行再创新,也就是进行持续性的技术创新。在这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实施客户知识管理的企业就能保持技术创新的优势,及时适应改变了的创新环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跟踪与发现新的客户需求信息,转变成新的客户知识,应用新知识不断指导技术创新,以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要像对待技术成果那样对待客户知识,加强企业客户知识管理,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企业的技术水平优势和强大核心竞争力。

四、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

(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

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演进,许多管理的实践者发现学习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知识的产生、获取、应用和共享等成为了创新研究的重点。第六代创新模型,认为是知识和知识的运用才使得企业之间存在差别,才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维持。因此,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先进技术知识和客户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是关键。而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它所需的创新知识可以来源于企业的内部,也可以来源于企业的外部(其他组织),产学研结合可以有效实现创新知识在各主体间的应用、开发和扩散。

单独考虑合作系统内的单一企业,其技术创新的过程包括创新决策的产生、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四个部分,通过上文客户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可以看到,客户需求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客户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家做出正确的创新决策、研发人员及时掌握客户需求、生产人员准确了解客户对产品的期望、销售人员成功留住客户。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客户知识管理的内容贯穿始终,指导每一个部门的工作,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通过以上分析,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如下: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

1 企业内部技术创新

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图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为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过程,从创新决策开始,经过研发、生产,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后,由销售部门将产品或服务转化为企业的效益。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考察市场客户的需求,并且结合现有的技术成果,企业又产生新的创新决策,指导下一轮的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客户知识管理的内容贯穿始终,指导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

这一循环过程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客户知识互联”网络。明确要求各部门应该相互合作与协调,跨部门交换客户知识和分享经验。客户知识管理系统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将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客户知识分发给需要的职能部门和人员,达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协同工作的目的。比如针对某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生产部门会接收到CKM系统分发的客户知识,以此为依据开展制造加工,并将制造流程信息反馈给客户服务部门,客户服务人员会结合相关客户知识,通知该客户详细的供货细节。

2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

第10篇

作者:孙祎凡 贾保文

行政垂直管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对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管理主要采取以政府为主体和行政手段为主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一方面,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一种典型科层组织的性质,要求对各种经济活动的管理方式与其相适应,并从而使政府对农业技术创新管理采取垂直型管理方式成为其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改革与体制转型的不均衡,我国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体制的转变也严重滞后于其它经济领域。进入21世纪之后,当其它领域的经济主体性质及其活动方式已经基本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时,我国的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机构及其活动仍然具有典型的国家政府行政机构属性和计划经济运行的特征。在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作为技术创新基本环节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至今或者仍然是政府机构,或者是依附于政府机构的社会事业单位。农业技术创新机构的这种政府行政组织或准政府行政组织属性,实际上构成了政府直接管理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制度和组织基础,使采取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管理方式,成为政府对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管理最为方便的选择。以农户组织为基础在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分散的农户经济组织构成了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性组织形式。在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的广大分散经营的农户和少数的农业企业,在农业技术创新链条中处于终端位置。他们既是我国农业新技术的接受者和实际使用者,也是整个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最基础的经济组织形式。而从农业技术创新的实践看,这种建立在家庭联产责任制基础上的农户生产组织,受其生产规模和自身组织特点的制约,实际上既不能形成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也不能成为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组织者。

现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应该承认,我国现行的缘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不仅与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和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有着必然联系,而且也确实曾经对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起到过重要的制度支撑作用。但是,同样应该承认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转变,其已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现代化对农业技术发展的要求。归纳起来,其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与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方式不适应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既是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制度性安排,也是在组织关系构架上对农业技术创新规律的反应。审视我国现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与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式不适应。技术创新方式或模式,是指技术创新的具体实现形式。随着科学技术及其发展方式的演变,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已经演变成为一种以生物技术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技术研发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技术经济综合性活动。因此,现代农业的技术创新,不仅以对现代生物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运用为条件,借助于更多人才、信息、资金、实验条件和社会组织的支持,而且也必须以现代农业企业组织运行为基础,通过农业企业的行为实现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市场化运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现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最重要问题是其不能反应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方式的特点和要求,从而难于形成有效的农业技术创新运动过程。2.技术供需难于实现有效衔接有效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不仅应该能够为农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足够的需求动力与技术供给,而且必须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使二者能够有效衔接起来,形成围绕市场运动而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实践链条。由此来考察我国现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其弊端之一在于难以使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与供给实现有效衔接。一方面,政府目标函数与农业发展技术要求不完全一致,使政府的农业技术创新决策不可能真实反映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典型的层级型管理组织的特点,不仅必然导致农业技术创新供给与需求信息反馈渠道不畅、效率低下,而且可能造成信息在反馈和流通过程中的严重失真,使政府决策难于建立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寻求有效的农业组织形式,疏通农业技术创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有效衔接,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重构的客观要求。3.技术创新激励不足、效率低下在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政府作为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动者和组织者,虽然确实具有集中有限资源办大事以及利用公共权力以较低的价格向农户提供公益性强的农业技术产品等优势,但是由于缺乏市场激励与调节,这种技术创新模式所存在的缺点也同样明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农业技术创新激励不足。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不仅低于国外农业大国,而且也低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农业科研投入密集度只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20世纪80年代平均水平的60%左右,并且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农业技术创新效率较低。造成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效率不高的原因,一是现行农业推广体系不合理而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低下;二是在现行技术创新体系架构下,政府主导和主要利用行政手段管理的技术研发过程导致整个技术创新运行系统效率低下。

重构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从我国农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要求看,所谓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构,就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对现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进行系统性改造,逐步构建起一个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方式相适应的,能够有效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效率,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足够技术创新支持的市场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其要义主要包括:1.推进农业组织形式变革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基础上形成的农户经济,既是我国现行农业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制约我国有效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的基础性制约因素。一方面,在我国农地资源匮乏和土地经营权难于有效流转的约束条件下,不仅必然导致对有限农地的分散占有和农户生产、经营规模的过分狭小,而且受生产规模过小的限制,大多数农户既不可能完全依靠农业生产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也不可能成为能够主要通过市场进行有效积累和发展的、独立的、能动性的市场主体。农户作为自主、能动性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不完全性,不仅造成其经济活动与市场运动的联系不紧密,而且也必然导致其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受现行我国农业经济体制的影响,农户生产的规模狭小,经济基础薄弱,使单个农户不仅不可能直接面对市场和具有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而且由于其在客观上也不具备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的成本支付条件。加快农业组织的变革进程,以更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农业企业组织形式替代现有的农户组织,并使其成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基本行为主体,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重构的基础性工程。2.重组农业技术创新运行系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不仅是体系结构的改变,而且也是整个农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模式的重组。因此,对农业技术创新运行系统进行重组,在客观上构成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重构的重要内容。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农业技术创新的实践经验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国情条件,笔者认为在新的体系架构下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运行系统重组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现行农业技术创新运行系统的调整和完善,逐步建立起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创新宏观指导系统;以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技术研发、推广系统;以政府财政支持、资助,农业和科技企业进行具体组织,多方协调配合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系统;政府、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共同参与,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加强农业技术交流为目标的农业技术教育和服务系统等;最终形成政府指导下,以农业企业为主要运行主体、结构健全、功能有效的新型农业技术创新运行系统。3.形成以市场联系为主的技术创新组织方式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重构的核心心内容是改变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技术创新组织和管理方式,形成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农业技术创新市场运行模式。在我国由于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性,关键是要依据农业新技术所具有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不同属性,分步构架以政府为技术创新基本管理主体和主要由政府财政进行技术创新成本支付的农业公共产品技术创新运行模式;由政府和科研机构、农业企业进行分工、合作,联合创新,共同配置资源和利益分担的准公共产品农业技术创新运行模式;完全以农业企业为主体和通完全过市场运行来进行的私人产品农业技术创新运行模式。从而,在形成新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参与主体的职能进行创新定位和配置,逐步形成三维一体、优势互补的我国新型农业技术创新运行模式。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012-03

一、引言

技术创新促使着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同时带来各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途径。正是如此,“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我国一直以来所强调的重要工作,把其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部位,积极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项目。近年来,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建筑施工企业所生产的经济价值比例越来越大,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所以,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进行技术创新项目。但是,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其进行技术创新项目具有高风险性,面对着施工现场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复杂的自然环境,同时还有地上地下施工作业,因此,其进行技术创新项目活动具有高风险性。由于建筑行业技术创新项目活动跟一般制造业技术创新项目活动在风险因素上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最终确保技术创新项目顺利完成。

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可得出目前尚未有学者对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进行过相关研究,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开展技术创新项目,且已迫在眉睫,更加需要对该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进行把控。由此,本文针对特定的企业――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其技术创新风险的预警预控研究。

二、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有风险的识别、估计、预测、预警预控等过程[1]。在对技术创新风险的识别、估计、预测基础上,借助预警预控方法能够有效地保障技术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获得经济利益。预警预控手段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处理方法。处理技术创新风险的根据是综合风险的大小,因为技术创新风险对该项目的影响,是所有风险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及企业对此综合风险结果的承受和应对情况。总之,企业预警预控方式处理风险是根据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情况,向企业相关部门发出该风险情况信息,相关风险处理者根据此信息,分析该风险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而研究相关的风险处理方法,具体人员据此方法具体执行,控制风险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体影响,确保技术创新活动按照计划顺利进行。本文将从事前、事中、事后的三个角度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方法。

(一)事前预警预控

该工作是在技术创新项目活动开展之前。风险处理者结合技术创新风险状况,有以下工作:第一,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第二,在第一步工作基础上,对该项目活动进行事前的风险预警预控。首先,建筑施工企业根据技术创新风险的评价结果,在多个技术创新方案中做出企业能控制、能承受的方案。选择何种技术创新项目,企业要根据控制该技术创新项目风险所需要的成本和该技术创新项目带来的经济利益综合考虑。选择最优的技术创新方案,作为企业下一个阶段要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若是本施工企业的经济实力及综合技术能力有限,无法承担该技术创新活动,但是该工程又必须借助于新技术,现有技术已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则可通过分包方式来解决,将该项目分包给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企业来施工,实现技术创新风险的转移。另外,对已决定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则要对该技术创新风险进行事前的预警预控。需要建立相应的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计划工作机制,建立相应的人员组织系统来应对风险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工地的实际情况,该人员组织系统宜设立在施工现场上,进而能够了解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相对应的风险管理。预警预控计划工作机制首先要借助于风险警报系统,该警报系统不仅要在公司上设立,施工现场上更需要设立,如此才能更加直接地指导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执行人。在该警报系统中,企业预警信息的输出方式,可通过“亮灯”的形式来表示。如:亮“绿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低;亮“蓝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较低;亮“黄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一般;亮“红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较高;亮“紫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高[2]。需要跟踪技术创新活动运行过程中风险可能的走向,分析导致风险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而后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的应对措施;同时需要研究一旦应对措施失效,如何进行风险应对,最大程度地保障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事中预警预控

该阶段是在技术创新项目开始到技术创新价值实现的过程――商业化建筑产品到业主手上或公共建筑产品投入到供公众使用之前。此过程最重要的工作是跟踪和监控技术创新项目,实时关注技术创新项目中出现的新情况,及分析技术创新活动中各风险情况,进一步分析技术创新活动综合风险的变化,及向相关部门发出风险警报,即利用事前准备的风险警报系统开展工作,以便风险管理者做出风险决策,确保技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这个过程是一个不间断、连续的监控过程,是一个类似“PDCA戴明环”的过程,需要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循环过程。这个处理阶段就是不断地解决存在的风险问题,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阶段。同时在监控过程中,企业能够找出各风险因素发生作用,产生影响的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企业可以调整在事前做的相关风险防范工作。同时,这些规律有助于企业进行下个阶段工作,做出恰当的分析,进而做出恰当的风险预警及防范控制措施。

具体风险预警预控工作的流程(见下图)[3]。该工作流程借助于事前准备的预警预控管理系统,首先在企业相关部门下达开始技术创新项目的运行指令后,该系统就需要开始运行。相关的监控部门进入连续不间断的监控,直到技术创新项目的结束,通过监控,监控部门需要定期地向相关预警部门报告及提交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运行情况。接着预警部门根据之前设立好的运作模式:把技术创新风险预测结果的五个等级,结合企业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接受与控制程度,把该五个等级风险划分为企业运行的危机状态、警戒状态及正常状态。通过监控部门的相关报告信息,预警部门分析此时技术创新项目所处的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运行状态结果,采取不同的应对手段。当技术创新项目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时,则预警部门不发出警报,监控部门继续实时地进行监控工作;当技术创新项目处于警戒的运行状态时,则预警部门需要根据监控报告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这些技术创新项目风险指标的变化原因、影响技术创新活动新情况的来源、分析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因子、下一阶段如何防范这些风险情况的出现等等。预警部门把这些分析及应对措施方案及时地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管理部门需要进行分析及决策,各相关预警预控部门执行该决策方案,保障技术创新活动的运行处在正常状态;当技术创新项目处于危机的运行状态时,这时的技术创新风险工作处于非常状态,整个风险预警预控部门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需要为此专门成立技术创新项目危机处理小组,展开更专业化、更系统化的危机处理工作。危机处理小组由项目管理部、研发部、市场部、财务部等部门中抽取相应的专家组成。危机处理小组的工作过程是:由危机小组结合自身企业的内部情况、外部市场情况、政策情况等,重新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析,分析风险因素的来源、风险因素运行的规律、产生的影响结果、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工作等。然后危机处理小组做出危机处理决策,委派危机处理小组人员专门到各执行部门中去,负责各部门危机处理情况,并对危机处理行动进行监督和指导。直到技术创新项目的危机状态解除。若是危机处理小组的工作并未能改变技术创新的危机运行状态,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发包给有一定施工能力的施工企业;或者不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直接采取常规施工方法;或者中止该技术创新项目活动,等到风险因素情况适合技目活动开展,再继续开展该技术创新项目;或者直接放弃该项工程,进行违约赔偿。

(三)事后警示

此阶段是在实现技术创新价值之后,该过程主要工作有:分析总结此次技术创新项目风险发生的原因、各风险因素对该项目的综合影响、风险防范及控制处理的经验总结、本次技术创新活动取得的经济效益情况、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等等,为下一次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防范及控制提供很好的经验,避免了由于工程项目的特殊性而导致的高风险,确保技术创新项目的顺利展开,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

三、小结

本文对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可以较好地指导施工企业管理者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控制。为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提供了一种思路,确保企业实现投资、工期、质量三大管理目标,获得技术创新利润。

参考文献:

[1] 陈起俊.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

[2] 李晓峰,等.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88-95.

第12篇

[关键字]热处理技术、热处理市场、问题与现象、对策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TG15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热处理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热处理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热处理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同时国家给企业的优惠政策也让热处理企业感应到了机遇,因此热处理企业的技术创新得到了新的动力,并且在其创新中的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由于企业管理者对技术的重视程度大大加深,热处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发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热处理企业管理中会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并且会在发展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带动热处理行业的整体发展。

1.2 热处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作用与重要性。现如今的企业独立性大大增强,企业增强自身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才是最根本的目的,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来看,热处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必要的程序与步骤,企业管理中加强财务管理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企业进行优化再发展的必经之路,使企业的成本与损耗降低,实现企业的收益价值最大化,能对企业的技术与日常工作进行优化,推动我国热处理企业再发展,带动热处理行业市场的再发展。

2.我国热处理企业技术管理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2.1热处理技术的创新能力较为低下。我国热处理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对技术的管理是热处理技术创新的总任务,对技术发展现状做到强有力的把握有利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增强公平性与有效性。但是现如今的我国企业对内部技术情况不能做到有力的掌控,导致我国企业热处理技术创新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偏低,致使我国企业技术革新工作的准确率过低。主要是因为企业对热处理技术创新工作的要求与制度不全面,使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没能起到有效作用,对企业的生产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威胁我国热处理企业技术发展的风险扩大化。

2.2没有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企业效益有效的结合起来。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获取效益的手段之一,是完善企业生产工作的必经之路,能够从全方面进行对企业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进行考核,技术创新是每个技术人员应努力的方向,来保证企业所获得的效益的最大化。技术创新工作能够为我国企业的生产工作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将技术创新与企业效益结合起来,有利于我国企业进行热处理技术的创新。可以将热处理企业的技术员工的福利以及奖励政策与热处理技术的创新相结合,对于业绩优秀的员工,可以进行大力度的奖金鼓励,这样有利于企业内部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进行,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间的竞争力,能够大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但是我国现如今的热处理企业的技术创新没有做到这一点,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没有诱惑力,使员工积极性低下,阻碍企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2.3在企业内部技术创新中不能对企业的技术管理进行正确的管理与监督。热处理技术的创新是企业技术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加强在技术管理中的技术创新是十分重要的,企业中的技术管理需要极高的准确性,技术创新能够保证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推动企业下一步生产工作的进行。但是现如今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中,明显存在着忽略技术管理的现象,导致技术创新中出现致命的问题,导致企业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创新与提高,影响了企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因此要注意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加强技术创新的工作,推动我国企业宏观技术发展的进程,保证我国企业生产能力的良性发展。

3.加强热处理企业技术与市场销售的手段与措施。

3.1逐步扩大企业技术创新的范围,将技术创新全面渗透到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企业工作中有很多方面能够用到技术创新,除了企业的生产工作方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营销策略管理也能利用技术创新手段。首先在企业的生产工作中,要对生产技术进行创新管理,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效性,在保证企业生产工作与技术的创新稳定基础后,进行技术创新的全企业推进,将企业管理,经营,营销全面结合,将创新管理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这样能够将企业内部的结构与技术全面发动出来,保证企业发展的全面性,为我国企业的生产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2要正确认识到市场营销中所存在的财政风险,加强企业的应变能力,进行行业市场风险的规避与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不能够将市场营销的工作全部寄托在财务管理中,也要着重考虑风险规避的有效性,要结合企业情况与市场信息进行风险管理,要着重培养风险认识能力强的管理人员,保证我国企业市场风险系统的有效性,要结合企业生产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从客观的角度来监督与判断企业对行业市场认知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因此企业需要熟练掌握认知市场的技能与手段,加强风险管理人员对企业及市场实际情况的需求与发展,应对一切可能会出现的企业工作风险。全面加强企业的市场工作,推动我国企业结构的全面发展。

3.3加强对热处理企业目标客户的意见管理收集与管理。建立热处理企业中客户对企业生产的意见反映与处理体系,有利于我国热处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热处理企业中,应该组织专业的人员构建客户意见反应系统,将社会中对企业的意见与建议收集起来,并进行整理与压缩,并定期向企业的管理高层进行反映,对我国热处理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企业目标客户的意见管理系统,有利于我国热处理企业的正常发展,能够为企业的再发展提供中肯的建议,并且客户意见的管理系统属于企业的市场考察部门,客户对企业的意见也可以体现出我国热处理企业应发展的方向与目标,能够为热处理企业的下一步生产工作提供建议。

4.结束语:我国企业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在技术创新的应用中要注意技术创新属于企业生产管理的范畴,要为企业的利益及工作管理所服务。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地优化技术创新的实施方案,降低企业内部损失与危害,最大程度提高企业能够获得的最大利益。但是在这过程中要注意企业工作人员对于专业技术知识的熟练掌握,对热处理企业日常生产工作的问题能够正常处理,充分利用国家对企业热处理企业的规范与辅助政策,实现企业运行利益的最大化,使企业工作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热处理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更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樊东黎;热处理行业“十五”规划执行情况和前景预测[J];金属热处理;2005年01期

[2] 段忠清;王泽华;林萍华;陈雪菊;;等离子喷涂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应用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潘健生;;重视热处理自主创新突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A];第十五届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暨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论文摘要集[C];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