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业经济管理

产业经济管理

时间:2023-04-25 08:21: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经济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产业经济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乒乓球产业;经营管理;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6;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035-01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之一。尤其是在体育产业发达的城市,产业产生的价值是十分巨大的。作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乒乓球运动必须不断在产业经营上研究方法,找到提升产业经济的策略,围绕良好效益增长的中心,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占有率不断攀升。

一、乒乓球产业中的经营类型分析

首先,从当前我国的乒乓球产业类型上进行分类,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体委与企业联办的乒乓球俱乐部;二是体委与企业合作经营的模式;三是独办该产业的企业,即企业一次性从体委买断乒乓球运动场所和运动团队,组成乒乓球俱乐部,搞独资经营模式的运营。还有就是事业单位举办或者体育委员会举办的乒乓球俱乐部。

其次,对于乒乓球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部署,主要是以政府政策为传达和指导的主体,对乒乓球运动以及相关视野进行管理。乒乓球俱乐部或者协会是执行者,在乒乓球竞赛、管理、发展上具有执行功能。俱乐部和运动队作为载体和中心,承担着举办乒乓球赛事、开发乒乓球运动项目、开创乒乓球产业道路的责任。政府可以对乒乓球产业中的产品和服务给予干预和治理,帮助乒乓球运动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

再次,乒乓球运动的产业链,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乒乓球产业相关的产品、技术、资本,由具有产业竞争力的企业,串联起来的链核,该链核中具有增值功能,为产业竞争提供了战略的关系链。

具体说来,乒乓球运动的产业链,包含了乒乓球运动员、业余爱好者、体校、乒乓球学员、业余俱乐部等,还包括了竞赛活动的组织管理者、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企业、体育管理部门等,还包括了政府、企业长期或者短期的资金、设备、器材等的赞助等等。从目前的乒乓球的运动产业链的构成来看,组成是相对全面和完整的,俱乐部的影响力、赞助商的资金实力、乒乓球器材市场的供应力、乒乓球的国内外品牌的增值都是构成乒乓球运动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二、目前的乒乓球产业运营情况的分析

由于乒乓球的经营需要在固定的场所内进行,因此,对于乒乓球的专业经营是要在乒乓球的训练和运营场所内进行的。从目前乒乓球产业运营的市场前景来看,市场运营情况相当乐观,而且在经营模式和内容上丰富多彩,预示着乒乓球产业的积极和蓬勃的发展态势。

在乒乓球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教练配置上,由于缺乏专业的经营人才,使得一些业余乒乓球俱乐部缺少雄厚的资金支持,在设施上稍显落后,规模不够宏大,因此,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的配置方面还需要完善,不能影响消费者的积极性。

三、乒乓球产业的群众基础

从乒乓球的消费人群进行分析,目前成人在乒乓球的参与度和接受度上占有人数最多,95%以上的成人对于乒乓球的体育消费能力表示是可以接受的。

从群众参与度的角度进行分析,群众参与乒乓球运动的热情,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90%的群众认为乒乓球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乒乓球的兴趣十分高涨。因此,乒乓球产业是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

从学习乒乓球的人群进行分析,青少年学习乒乓球的接受度是相当高的。首先,乒乓球的学习费用不高,因此,一般经济基础的家庭都能承担起学习这项体育项目的费用。其次,在场地租用的费用上来看,大多数乒乓球学习和培训场地的收费标准不高,因此家长普遍能够接受乒乓球学习的费用。而且,青少年学习乒乓球的热情也是比较高的。在对家长和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家长认可乒乓球运动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够在锻炼好身体的同时,对考取大学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四、乒乓球产业运营思索

首先,乒乓球产业运营离不开其组织架构的设置,在组织架构中,乒乓球的产业运营是有着稳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的,人才在其中可以正常流动,由经理、理事会、董事会等组建出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

其次,在资金支持上,乒乓球的产业运营资金主要来自于会员的会费、企事业单位的赞助以及政府的资助,会员制度是一个较为稳固的资金来源,不仅保证了乒乓球产业的长期运行,也能够保证乒乓球爱好者的长期参与。

再次,目前,乒乓球运动的产业链条呈现的模式一般可以用金字塔型来做比喻。在金字塔底层的是广大的乒乓球爱好者和参与者,中部一般为乒乓球专业学习机构和产业运营机构,上层一般为乒乓球俱乐部,最上层为专业的乒乓球团队。

五、关于乒乓球产业运行的建议

首先,乒乓球运动产业化在目前双轨制的前提下,需要在产业道路的探索和创新上不断进行改进,这是由于现行体制下,产业化的道路尚未达到成熟。在金字塔模式的乒乓球产业链中,最上层的乒乓球队的竞技水平存在差距,使得乓乒球运动的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其次,以企业为依托的多元化投资的方式,对于乒乓球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巨大,在此基础上,乒乓球俱乐部的自身实力也十分重要,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向着职业化、市场化发展。

再次,乒乓球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整体环境的支持,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赞助企业,都要给予长期的、不间断的、循环的支持,才能帮助产业链完善并且循环和协调。所以,在对乒乓球产业整体环境的准确分析基础上,产业发展必须要有新的理念作为支持,通过定位和阶段性战略目标的调整,实现产业化的发展目标。

结语

乒乓球产业的大发展需要a业运营主体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竞技水平,创造社会影响力,通过联赛的形式创造出好的成绩。这不仅需要政府给予相关的产业化建设的政策,也要为产业化运营提供更加完善的外部环境的支持;同时,吸引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加盟到乒乓球产业中来,通过整体素质的提高,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第2篇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胜利闭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被确定下来。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村地区人口整体脱贫是新时期贯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大法宝,即新时期下农业经济管理被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农业相关从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半壁江山,三农问题也是我党和政府历来最为重视的问题,解决好农业产业相关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是我国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都需要切实做好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工作。只有做好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工作,才能实现农业生产力发展、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决胜任务。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存在以下实际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较为保守,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现在的农业经济管理没有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观念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不仅与农业社会结构不相适应,也与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管理不相适应。这种保守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降低甚至阻碍了农业经济活动的进行和发展,为农业产业推进带来不利影响。

 

(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我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业经济人才队伍建设,但进入新时期特别是最几年来,日益老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已经跟不上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的步伐,降低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和创新力,另外,老龄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也存在执行力越来越差的窘境,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缺乏人才资源支持。

 

(三)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化和产业化发展程度不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处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新的信息化时期,新时期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必然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互联网化、大数据化;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化必然导致农业相关的产业化。只有农业经济走产业化道路,农业生产力才能进一步提升。现阶段,我国基层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化和产业化发展程度远远达不到要求。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历史机遇期,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必须要坚持走人才化、信息化、创新化、产业化路线,结合基层实际制定出一系列措施,力争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推动农业生产力提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一)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首要任务就是对从业人员进行综合能力和业务知识培训教育工作,为农业经济发展打造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较强、政治素质过硬并勇于创新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加大涉农人才招聘力度,拓宽涉农人才招聘渠道,加强涉农人才队伍保障,要为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招得来人,更要留得住人,特别要重视对懂得农业高科技、企业管理、市场开发和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坚持不懈地抓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稳步推进农业经济的产业化过程

 

要稳步推进农业经济的产业化过程,积极探索农民合作社等形式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以农业规模产业带动农业规模经济,提升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水平。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农业合作政策的出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以及相关的中介服务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通过利用利益政策连接起来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市场化的组织形式得到提高。

 

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大型农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农业产品开始标准化生产,农业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带动了农业经济标准化生产水平,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农业经济效益也显著增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三)积极营造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环境

 

一是要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只有坚持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才能扫清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加强对农业经济的财政支持制度改革,提高对农业经济投入,在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实施农业高新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农业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并相应地推进农村经济制度与农业技术政策创新,这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关键,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二是重视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可选择农业科技、教育人才较为密集的区域创造适合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使知识和资本对接,加快孵化、培育或引进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从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四)加速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发展

 

要紧紧把握“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历史机遇,抓住信息化的后发优势实现产业升级。在“互联网+”时代,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以互联网为载体和生产导向,面对服务对象“定制”农业产品服务,完善云端农业产业链;在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到大数据化,将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后的统计学结论充分应用到农业管理上,服务于农业经济的生产、管理和科研,还可以作为农业经济决策的辅助系统,最终实现农业科技的高效开发。

 

三、结束语

 

“三农问题”是我党和政府历来最为重视的问题,解决好农业产业相关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是我国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都需要切实做好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工作。笔者针对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提出人才队伍建设和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产业化规模化和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创新环境、信息化及数据化和农业发展紧密结合,最终做好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工作,实现农业生产力发展、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决胜任务。

第3篇

1、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销售、分配等各个环节、各项活动的管理。新形势下,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农业经济开发,均具有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高质量的农业经济管理直接影响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

2、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2.1信息化趋势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科技发展都取得累累硕果,使得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达到一定规模,为农业产业生产力的提高提供新的推力,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2.2生产化趋势

当前在我国农村地区,乡村与龙头企业开展合作的范例越来越多,催生了大量的经济开发区、经济合作组织等,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向产业化方向迈进[2]。

3、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现状不难发现,当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农业经济管理整体水平。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管理机制不完善

上文提到,当前我国农业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在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结构与经济管理体制之间的不匹配、不适应性的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由此导致农业经济发展遭受极大制约,造成各类经济活动开展缺乏执行力,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

3.2管理观念不先进

近些年,我国十分重视农业经济开发和管理工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多项涉及农业经济开发与管理领域的规范性举措,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但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自身缺乏先进的管理观念和强大的实践能力,导致其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上出现认识不准、执行不力的问题。

3.3管理人才素质不高

此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人的因素占据主要地位。管理人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管理整体水平和成效。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整体情况来看,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健全,市场意识不强,对基层农民想法不够了解等是主要问题,这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推进无疑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4、提高农业经济管理质量的对策建议

4.1进一步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

当前形势下,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农业经济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并且做好科学规划,发挥管理机制的作用,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为此,要建立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同时加强制度创新,深化推进农业经济领域制度改革。

4.2改进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主要在于提高农产品产量,这一思维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为此要加快改进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和模式,转变过去只重增产扩销的做法,更加注重环境建设与农产品安全问题。

第4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主要特点

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农业经济进入转型期的一个典型标志是工业与农业这一产业结构内部开始变化,由原来的利用剪刀差牺牲农业发展换取工业发展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出于产业结构均衡发展的考虑,会加强相应的宏观调控,力求通过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发展,从而完成以工促农这一反哺过程。我国的工业已经获得了很大发展,已经具备了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目前我国正处在以工促农的新阶段。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我国经过30年快速的城市化,造就繁荣的城市的同时,也造成城乡的差距拉大,农村在城乡收入、文明水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经济增速等各个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目前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已经具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国家以城带乡的战略开始付诸实践,城乡由二元割裂开始走向一体化。这一质性变化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模式,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在城乡一体化中自由高效地流通,极大地提高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水平。

二、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

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农业产业链的拉长将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特别是由于工业对农业全面反哺的铺开,传统学科研究的农业结构将随之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经济进行全局性探究,对农产品的精细化加工、农业大物流的构建、农村绿色生态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健全等等都将是今后学科研究的重点。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解除,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变化予以足够重视,才能跟上实践的变化并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在城乡各个发展领域的陆续展开,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大流通将是今后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方面,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要实现发展生态化,这种可持续发展略的革新式的提出,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对农业发展方式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在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增加研究力量,并直接倒逼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的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比较缓慢,我国农业经济在国际先进农业经济面前缺乏竞争性,如何应对国际化带来的挑战也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

三、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差异化学科战略。针对上述分析的处在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三大特点以及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可以实施差异化学科战略,即把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产业结构质性变化、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农业现代化战略驱动这三个方面,着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经济进行全局性探究,着重加大城乡生产要素大循环大流通方面的科研力度,着重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应对农业国际化方面的研究。

科研人才战略。要根据差异化学科战略,有选择性地按照上述研究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程设计和实施。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材、教辅资料以及理论的更新引进,也应根据研究重点的调整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契合研究重点的新知识、技术和理念融入到具体的人才培养和农业经济管理中去。同时,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加大教育规划力度,出台扶持性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政策,加大培养投入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长期在农业经济管理一线从事研究工作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支持和培养。

学科互补性战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两门学科,与之有直接联系的学科就有数学、法学、金融学、环境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这些学科间不能割裂开来进行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应对由农业经济转型期催生的新特点并由此对科研带来的新变化时,“关起门”来搞研究,只有死路一条,只做简单的“1+1=2”的叠加研究也是没效果的。正确科学的路径应该是以农业经济管理这一学科确定的研究重点为核心来确定所涉及的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并由此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不断付诸实践,在大量的鲜活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和事件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四、结语

应对农业经济转型期产生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新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了粗略的分析,要真正有效地解决农业经济转型期条件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还是要集合广大科研专家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者的智慧,并在付诸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从而适应转型期新特点新变化,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忠伟,王艳霞.夏龙.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S2).

[2]任保平.工业反哺农业: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发展战略转型及其政策取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第5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林业资源;制度改革

林业产业始终是国家农业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交通、建筑等多个行业都具有一定的基础意义。现代林业属于科学发展的林业,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林业多种功能,必然需要在其管理工作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且注重产业链条的形成与培养。随着市场需求状况的不断发展,林业资源的开发越发不合理,导致林产品供给缺口的不断扩大,林业经济发展本身迎来了更大的市场机遇和挑战。为解决发展过程当中所遭遇的各方面问题,需对其进行进一步明确随即采用相应的科学方法来推进林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完善,使得林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引导林业经济朝向更为适应时代需求的方向发展。

一、林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林业经济管理旨在对于林业生产的过程当中涉及到的各项工作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管理、保护,并通过培育、保护以及利用等环节来进行工作的一种管理措施和方法。结合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林业经济管理能够对森林资源的各种效益得到持续科学利用提供保证,同时也是实现林业生产基础和公益事业的关键所在。林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林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流程以林业的生产周期为基准,从而保证林业生产的自然生成和管理的长期稳定性;第二,林业经济管理需要结合现实经营的各种风险,实现林业生产工作的健康需求;第三,从林业的经营成果和效益方面入手,以此作为基础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工作,使得生产工作顺利进行并不断得以完善。

二、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林业资源实质上就是森林资源,指的是一个地区的林地、林木、森林以及依附于这些环境当中的各种野生动物和植物以及微生物的总和。自我国进入建设时期以来,森林资源遭受到大规模的开采和浪费,现如今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并不乐观。即便总量多,物种丰富,宜林地区广阔,但由于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导致人均资源少,而且在空间的分布上也不尽合理,生产力低下、不合理的森林结构等问题都为林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而在开发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环境质量的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我国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要想使得这一系统正常顺利运行,必然需要其各个发展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同时也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一)森林资源不足,开发过度

由于我国本身的市场经济特点,长久以来林业发展道路上始终存在着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质量下滑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森林资源的人均储蓄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对森林的过量采伐使得木材比例不断减少,在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上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同时,对于森林的开采用度方面,法律上具有明确规定,必须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和量的限度范围内,如果一味地进行过度开采,一方面无法为森林的自然效力提供保障,一方面会破坏森林的自我恢复能力。而我国当前正处于新时代社会建设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程度不断深化和扩展,对于林业资源的开发正在不断的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城市化的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森林面积,缩小林地范围而导致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其管理保护工作也逐渐发展至十分严峻的趋势。

(二)林业改革配套措施较为落后

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作为林业经济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不断的深化使得我国现有的许多林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得到了明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众积极性的激发。但是在林权制度改革之后,现有的管理体制已然不能够完全适应当下林地和林木的合理经营和合理流转的需求。在对森林资源的评估、林业科技法律信息的咨询以及森林资源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方面都出现了一定欠缺,无法保证相应配套措施的合理落实,在林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上需要作出进一步的改善。

(三)林业产业化较低

目前,我国的林农普遍采取的是分散经营的模式,其产业化程度较低,相应的行业协会缺乏建设。这种现象一方面阻碍了林业产业与市场的接轨,不利于销售,另一方面在林业产业化的深化发展上也发挥不了推动作用。此外,林业的产业化发展还面临其他问题,就是发展失衡,在区域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地区林业管理工作较为科学化,其产业链与规模的发展都已经较为成熟,而一些地区即便拥有较为丰富的森林资源,但缺乏正确的管理和引导,也无法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林业产业化不完善,因而无法实现与市场的准确接轨。

(四)林业经济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林业经济管理工作实施的目的,在于实现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并不断提高林农的经济收入,林业相关激励政策没有切实明确这一目标,在林业致富的问题上明显认识不足。集体林权改革应以激励广大林农积极从事林业经济管理工作作为主要任务,通过对林业产业发展的促进以及对林业生态环境的需要来推进林权改革顺利进行。而当前的林业经济管理上经常出现投入偏差的现状,没有充分考虑经营林业的条件和其他产业的内外部环境差距。而林业市场上的领头企业也没有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众多企业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随着相关制度改革的不断收入,林农对政策的稳定性也秉持一种怀疑态度,不分林业区域的划分界限不明晰,林农的收益也无法得到保障。

三、林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对策

(一)更新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时俱进是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演变过程,现代林业产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是林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性选择。首先,需要建立科技发展观念以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当前的林业发展处于市场竞争力较差的状态,科学技术含量低,很多时候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所以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够保证林业资源的正常健康构成,也能够保持其正常开况下的供给,为林业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证。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随即增收加大林业技术普及推广的力度,从而确保资源存活率,在新造和抚育管理方面都能够有所提高,进一步逐渐增大市场占有率。

(二)加强管理制度改革

确定林业的产权制度是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的基础条件,建立产权明晰的林业管理制度,激发林业建设的主动积极性,能够使得林农工作者更加关心社会的集体物资利益,将自身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进行紧密的结合。林业经济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必须加强其可操作性,使其分类经营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并在林业效益的补偿制度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完善。与此同时,建立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相互结合的管理体制亦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种较为完善的制度下,林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将会更为顺畅有效,应有意识的将管理机制应用于管理体制的核心部分,包括利益机制和权力机制,这些相关机制的明确建立能够帮助林业经济管理工作更加有所依据,使得保障管理机构也能够正常运行。所谓的利益机制指的是针对林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方面利益进行均衡划分与管理,尽可能的实现利益的公正化,利益机制可谓是管理机制的主体内容,应当建立更为合理高效的利益机制来促进林业建设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应对各种发展过程中的临时问题。对林业管理机构的改革应当着重关注政府相关方面的职能,有针对性的组建高效林业管理系统,协调好农业管理系统与各个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且政府职能的转变目的在于建立起更为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应当积极响应其职能的目标,建立林业市场的配套体系,通过相互协调来构建完整的管理体系。在各配置方面也予以相应的加强,从而更加方便其他体系与林业管理体系的关联性树立,从而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贡献。

(三)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产权的合理安排和明确,由于林业经营周期比较长,所以其承包契约必须是长期稳固的,林区产权的安排在长期中必须是清晰的,如果无法保证其未来产权的清晰必然无法保证其未来收益的稳定。林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激励机制的存在意义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如果林区产权不清楚,激励机制亦无法产生效果。在这种前提之下,制定的策略应当满足激励的条件。一是要确保林农的经济收益,让林农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环境中,建立合法有序的产权交易,让林农可以选择适当的承包对象进行林权流转,使得林业生产发挥在林农经济收入过程中的作用。对林农的积极参与林业产业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并对其开发林业区域予以适当保护,增强林业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此外还可以通过病虫害防控机制的建立,加大对林业承包生产的支持,让林农切实获得应有效益并对林业资源进行有力保护,有效维持生态平衡。而在林业产业链结构的建设方面,目前工作还不够深入,为此林业管理的重点应当从过去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宏观调控的模式,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来主导林业产业化的具体方向,从而使得市场能够在此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产业链得以进一步深入。

(四)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济化道路

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追求长远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和观念,这一观念的建立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无损于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当代最值得倡导且最为科学的发展基本要求。而作为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资源对于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可谓是我国宝贵的财富。虽然林业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但面对今天的社会发展现状,对该项资源的开发和用度还在不断增大,且森林资源本身的生长周期较长,如果出现过度开采的状况,则会超过森林再生的速度,使其供不应求,造成不可逆转的毁灭性的后果。现如今沙尘天气的不断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森林以及各种其他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黄土高原也曾是林地,可由于上千年的过度开垦最终沦为了荒凉之地。所以,即便我国的森林资源较为丰富,但面对人口压力和粗放经营等市场特点,森林资源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威胁。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的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化道路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建立新的资源利用模式,才能够有效保护林业资源,使其充分发挥各种有利作用,使得林业经济产业化道路顺利展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与各项制度的改革是加强其管理效力并解决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面对我国当前的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如果不正确认识森林资源的开发意义,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仍然有所忽视,只会导致森林资源的无端浪费和林农经济收入的较低水平。为适应新时代的林业发展需求,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不利于森林资源管理的方式方法,并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正确落实制度管理并着重认真对待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促进林业产业的深化发展,不断提高科技水平。逐步形成监管有力、办事高效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

作者:尹连英 单位:淄博市淄川区林果技术服务站

参考文献

[1]韩再超,李友安,李奇,丁哲.浅析吉林省林业资源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4,04:107-108.

[2]葛大为.关于医疗器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分析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08:72.

[3]刘淑荣.关于林业发展在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1,15:273.

[4]温亚利,谢屹,刘俊昌.关于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思考[J].林业经济,2011,05:50-53.

第6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社会主义建设;三农产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农业是工业、服务业的基础,正确处理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意义重大。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所以要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与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加快农业、农村的发展速度。在新农村建设这一大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得到社会极大关注,各地区、各部门纷纷出台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在三农产业中增加资金投入,促使农业技术改革的深入落实,优化农村经营管理效果。由于地方资金及农业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等原因,当前强农制度、惠农政策并没有很好地深入实施,现行农田基础设施制度不够完善,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技术、设备的应用效果,甚至阻碍了农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进程。鉴于此,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非常必要。

一、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内容与要求

农业生产期间涉及到的各项活动和农业经济关系被统称为农业经济,其覆盖多个环节,例如生产环节、消费环节与交换环节等。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农村经济管理要重点关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组织结构的变化。加强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契合度,是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即农业生产期间针对其进行计划、组织与管理产生的经济活动,引进激励制度,促使工作人员能够完成一系列工作、活动,满足预期目标要求。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在当前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明确今后农业经济发展方向,深入推进农业经济活动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

二、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一)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方面

当前农业生产模式是以小农承包作业模式为主,整体呈现的农业生产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开展现代化农业建设期间,尤其要注重规模化生产与机械化生产。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跟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程度、农村土地的地形位置、农田基耕道的建设、小农承包模式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具有深远的意义。鉴于此,需要立足于基本,分析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脱节现象。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由于就业机会的增加,有一部分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更热衷于进城务工,因此由于劳动力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致使劳动力资源不足、土地资源浪费。除此之外,相关制度不够完善,专业化种田农户所拥有的土地资源较少,这也是限制土地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生产对于生产力的要求比较高,但当前农业生产带动力不足,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加之农业生产企业经营规模有限,企业与所在地区农户之间的业务关联度不强,创建的农业机制依然面临风险。针对农业生产而言,现有的农户经济利益面临一定的信任危机,创建合作式生产关系也直接受到了影响。

(二)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方面

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能够加强农业生产活动协调性,合理分配现有农业资源,带动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农业经济管理。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还需要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农业经济管理能力。一方面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缺乏重视,对当前农业经济情况掌握不够,在落实农业经济管理活动期间缺乏执行力。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还需提升,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有限,对于现行农业政策也不够了解,直接影响了经济管理效益的提升。

(三)农业技术创新方面

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当前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层面整体效率不高,农业技术比较滞后,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在新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同时,所在地区的政府部门能够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的财政支持有限,现有资金无法满足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要求,从而影响到投资效能。虽然目前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培训机构数量较多,但农业技术创新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入实施。除此之外,农业技术创新氛围不足,负责技术创新的人才数量少等都会限制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加速农业生产力的健康发展。当前很多农村地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比较落后,大部分农民了解、掌握信息技术有限,严重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除此之外,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也严重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一)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新农村建设中要深入落实农业经济管理这一项工作,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后期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首先要对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各项流程进行优化,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农业发展现状,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与方案。针对现有农业用地加强征用与流转合理性,避免因农业劳动力缺失而导致的农业经济管理问题,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除此之外,根据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特征,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加强农民群众与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确保双方可以平等交流,为农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发挥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优势,提高各项管理工作规范性。

(二)培养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务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在组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时,必须加强相关业务培训,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与农业经济管理有关的基础知识,确保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高水平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培训期间,培训内容可以从农业技能、现行政策、信息技术与设备使用等方面进行强化教育,一方面可以加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够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提升农业管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对所有管理人员进行考核,根据最终考核结果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业绩的评判标准,业绩考核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端正思想观念,对农业经济管理形成正确的认知。

(三)加强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生产除了要有充足的工作人员作为实施主体外,还要采用大量的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步伐需要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比如,加大农村水利基础建设,科学使用喷滴灌技术,大力推广新型农业种植技术等。重视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工作,把农业科技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不断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深入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用到大量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数据。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需要重视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同时加强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数据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做好农业生产活动规划,杜绝信息闭塞与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议组建互联网经济模式,在原有农业生产销售途径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采用全新的农业经济模式带动当地农业发展。

(五)加强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各个地区的农业逐渐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农业体制转型期间对于金融资金的需求量也相继提升。但是受到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要对农业金融产品进行合理利用,充分体现出农村金融机构在惠农、支农政策方面的优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期间,还需要创建完善的产销联结机制,站在农业经营者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前市场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相关产品升级,实现产销连接机构收益率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产品流通机构,要与生产商组建合作关系,为农户提供最新的农产品消费需求数据,展开地区消费市场分析,为生产结构合理规划提供依据,使农业生产结构更加完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对农业经济管理也提出了一些要求。为了能够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需要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与方法,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率,转变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加快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目标,这也是今后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袁新红.浅析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9):6-7.

[2]李卓娅.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模式发展研究———评《农业经济管理》[J].植物检疫,2020,34(05):92.

[3]谢秋燕.新农村发展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8):14-15.

[4]石磊,陈新.电子商务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20(20):37-38.

[5]常瑞淇.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评《农业经济管理》[J].植物检疫,2020,34(04):91.

[6]陈爱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措施分析[J].财经界,2020(10):27-28.

[7]张俊娜.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市场,2020(19):70-71.

第7篇

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论文范文一:新农村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带动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农业是我国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根基,为此,我国将农业经济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畅想,以求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在不断得到更新与优化,经济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本文就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经济管理模式

1农业经济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提高,将对经济管理的重心放在工业发展上,往往忽视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由于农村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对经济管理制

度的认知不清,在农产品生产、分配、消费等过程中缺乏健全的制度予以支撑,导致经济管理水平低下。例如,采用合作制的形式来开展农业经济,在分配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出现经济纠纷,是制度不健全的重要体现。

1.2缺乏专业性的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性管理队伍来予以支持。但就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来看,缺乏专业性的经济管理队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农村大都相对偏远,经济水平、文化素养与城市相比存在差距,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稀缺,是影响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致命伤。

1.3管理模式存在滞后性

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大都是采用人为纸笔的形式来进行管理,涉及的数据众多,记录、整理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经济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效果不尽人意,是管理模式滞后性的重要体现。

2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

2.1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多元化态势,具有创新性特色农产品的出现,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应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制度中补充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容和规章制度,将发展新型农业经济结构作为重要目标,构建创新性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农产品发展方面,应加强对农产品种类的培育,实现产品的多元化,能满足市场的不断需求,为农业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农村应优化农业发展设施,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并构建问责制度,实现权责明细化,设施管理人员应发挥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灌溉设施、水利设施、农耕机械等设备进行严格的管理,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应追究管理人员的责任,以增强制度的约束性和规范性。

2.2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对经济管理人员的要求很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为此,应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明确了解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聘请高素质、专业性的年轻经济管理人才,将最新型的管理观点融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中,能让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紧跟时展的步伐,建立一支现代化、专业化的经济管理队伍。另外,农村应组织经济管理人员进行进修学习,学习城市的先进经济管理方法,并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资格考核,并对管理人员进行是进行考核。例如,以计算机操作为主,让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操作,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例如,在销售一批苹果时,传统的销售形式大都是采用将苹果运输到市场中进行销售,若始终以此种方式进行销售,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而专业性人员会创新农业经济运作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呈现多元化、信息化。

2.3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

新农村背景下,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针对发展农业经济我国也出台了诸多相关的政策,并将具有现代特色的元素融入到农业经济运行中,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应借助信息时代的大势,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农产品网站,将各类农产品的详情上传至网站,可供采购商进行筛选,销售方式更为多样化,既节省成本,也能扩大影响范围,开拓新型的农业增收平台,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另外,应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树立品牌形象,不断的拓宽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为提高农产品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动力。

3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具有必要性,应紧跟时代经济的发展步伐,不断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探索,将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与管理模式作为参考对象,根据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上的创新,以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优化与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应建立健全农业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王丽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2013(02):5.

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要:农业经济在信息时代下迎来了许多机遇与挑战,慢慢走向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但是,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些不足,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快速发展。所以,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基于此,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经济管理信息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实施对策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满足农经信息化。在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重点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和创新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制。以信息化为手段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管理服务机制,使土地流转可以规范进行,并且有利于配置合理的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智能化、服务规范化、交易电子化,加快信息化经济管理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

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国近年来在农业信息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此期间,一批从事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参与到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中进行演讲,建立了专业期刊,而且决策层开始越发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对于形势研究后所提出的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深深感到我国的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确才刚刚起步,迫切需要一个大的飞跃。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水平发展仍处于落后阶段,由于农业网站的建设情况和农村网络的普及率远远落后于那些农业发达国家。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信息化所受到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发挥主导作用不够明显,基础设施匮乏,缺少全国整体规划;农业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均衡,尤其在实际应用与成果转化上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农业信息的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大部分农村仍然是传统的经营模式;信息人才不足,尤其是既明白现代信息技术还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级人才最为缺乏;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仍处于部门分割、分散无顺序等状态,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事业、科研、行政及其他社会力量缺少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导致这个行业情况较为混乱及资源过度浪费等现象;此外,我国还有很多部门从开始的合作研究逐步演变为协助他人研究,这严重影响到我国自身农业发展的进程;最后还存在一个本质问题农民,由于农民的专业素质不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较差,并且无法承受昂贵的网络成本。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农业经济信息化是一个跨行业、跨年部门、跨地区与多种工作聚集成的大工程,在各个阶层都有涉及,在政府的组织下,在各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规划统一,分工明确,才能顺利发挥作用。所以,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缺少对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必须进行一定的基础性投入。政府应给予适当的农业发展资金和支农资金,并且合理分配使用资金。同时,政府有必要制定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如对农业信息化产业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减少税收等来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

(二)整合资金,加强合作,增强信息服务水平

建立涉农部门和涉农信息的共享交流机制,将信息规范标准化,制定统一的制度,并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农业信息网站的建立,使共享涉农公共数据成为现实。并且应加强对农业信息的加工与收集。针对农民、农业对信息的需要,强化农业信息源与信息渠道的发掘及采集整理信息的工作,保证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使农民、企业、政府能够获取充分、有效的信息。而且能为与社会各界力量合作提出可行的策略,特别要重视与通信运营企业和广播电视传媒等企业的合作,将会为降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息服务起到促进作用。

(三)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农民培训

首先,应加强对农民的培养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促进农村信息教育的普及。通过培训农业生产经营者,能够提高其科技素质,提高信息化意识。其次,壮大农业信息服务团队,并且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可以通过逐级培训和在线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各级信息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农业信息化专家团队,培养一些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尝试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来参与研制开发农业信息技术,为建设农业信息化提供智力支持与帮助。

第8篇

市场化与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渗透于现代农业的各个领域。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是目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关键内容。基于此,从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入手,探讨提出若干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希望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突破性成就,但由于起步较晚,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是主要原因。因此,分析和探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1促进农村经济的产业化经营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和应用

信息技术的普及把农业经济管理推到了社会最前沿,农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村经济不得不探索生存之路。信息化建设对加强农村的相互联系、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强强联合有着重要作用,能促进农村经济尽快走上新的产业化经营道路。

1.2帮助转变传统农业经营形式

传统农业经济管理形式单一,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较弱。将信息化建设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则能通过现代高新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措施改变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弊端,实现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管理和发展,将农业发展转变成资源密集型农业,实现知识化经营,改变传统农业和经济管理形式。

1.3缓解农产品供需两难的问题

随着各类惠民政策持续出台,农民生产主动性有所提升,农产品也获得巨大的扩展空间,但这也使中国农业经济进入了局部过剩阶段,国内大量农产品原料销往海外给他国造成倾销压力,而农产品跌价、难卖等问题又很难得到及时处理,势必会对农民生产主动性造成消极影响[1]。借助信息化建设与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购买商家与农民可进行自由沟通、商讨价格、售卖等,国内外商家与农户不仅能快速收集农产品信息,还能实时掌握价格变动情况,从而突破地域限制、及时推销农产品,缓解供需两难的问题,在增加农业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优化农业经济管理。

2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2.1加强农民培训,建设信息服务队伍

一是要重视培训农民,在农村普及信息教育,提高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科技素质和认识、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培养现代化的农村劳动者。二是壮大农业农村信息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站的作用,联合涉农部门,依托村组干部、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农业合作社等形成进村入户的农业经济管理市场信息服务网络,采取远程教育、在线培训、逐级培训等方式加强对信息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工作,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三是组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专家队伍,培养出一批既懂农业经营生产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积极参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及决策,为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2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务必要有与之配套的保障体系,避免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一句空话。

2.2.1组织保障

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专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形成合力,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组织、管理和协调。

2.2.2政策保障

主要通过资金倾斜、政策扶持等体现,即银行要实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优先贷款、低息贷款等政策,有关企业和项目享有支持科技进步的政策扶持,并要扩大国际合作,给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所用进口物资征税一定的政策优惠,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咨询业务进行财政扶持。

2.2.3投入保障

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视作公共设施,等同于公共交通网络、自来水网络、煤气网络和电信网络等,方便农民使用网上服务;鼓励民营资本、外资、非电信企业参与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资主体。

2.2.4技术保障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确保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各类型项目开发工作都能得到国际先进技术的支撑,保证项目的有效应用,预防出现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

2.3建立多层次农业信息市场服务体系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政府为统筹背景,极易弱化组织和基层的行政管理功能,只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能力与优势,因此建立多层次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市场服务体系至关重要[2]。一是建立健全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在信息服务时有限定的标准。二是各级农业社会力量要坚持合作、资源、利益一致的基本原则,通过公益属性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因缺乏市场盈利性而出现的缺口进行弥补。三是充分考虑农业经济管理社会信息服务业巨大的和力及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将国家信息市场作为建立多层次信息市场服务体系的龙头,依据信息多级市场属性在农业产品生产与消费者之间建立全方位服务体系,开发农业经济管理信息产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3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将传统农业转化成知识农业、使农业逐步从信息化走向现代化是目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改革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势在必行,相关部门要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郭红涛 单位:河南省南召县乔瑞镇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改革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充分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各地政府出台了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惠农政策,并且加大了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监督力度。但是,在农业经济实际发展中,仍存在部分限制条件,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农业技术装备和科研水平较为落后,没有实现合理的资源分配,导致与新农村建设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是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应抓住根本,立足实际,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而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2以上。2020年,我国农业经济增加值已超过8万亿元,占全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25%。由此可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大计,对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如今,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逐渐深入,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管理模式老化、管理人才缺失、管理政策过时等问题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1]。为了精准施策,必须分析并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现存的问题。

1.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

农业经济管理将农业与经济、自然和科技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规范农业生产活动,提高种植规模和种植技术,增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专业性,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经济收益。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有效解决农业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专业的农业管理人员进行合理规划和配置,帮助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农业经济管理停留在政策、制度层面,管理体制不健全,经济增长与现实需求存在差异,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用体制、机制保障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因为如果体制、机制对农业经济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将直接影响到执行者的执行力和推动力,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

1.2农业经济管理者对政策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较低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强、易操作的指导性管理措施,提出了许多惠农经济政策[3]。在基层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基层农业经济管理负责人重业务、轻理论,对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理解不到位,在现实工作推进中没有将相关措施落到实处,甚至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1.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管理机制不健全

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人来具体操作实施。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要求,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水平,直接反映在农业经济收入指标中。地方政府和乡村直接管理者的业务素质不太理想,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储备比较薄弱[4],没有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缺乏对专业人才的重视甚至忽视对人才的培养,导致人才无法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限制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潜力,限制了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6个方面精准施策,解决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短板,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2.1转变管理思维,由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转变

为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首先,建立现代农业管理思想,深入理解新农村建设中推出的有关农业政策。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的,融合“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经验优势,建立现代化的、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农业发展理念,改变农业经济机构,提升地方农业经济水平。其次,转化农产品生产方式,由简单加工走向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发展,拓宽农业经济产业链条,拓宽销售渠道[5]。借助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2.2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和市场化

了解农业经济发展信息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和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前提。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部署更先进的设备,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为农业机制和管理系统提供适当的支持。各级主管部门要提前做好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强区域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6]。地方政府还应大力实施人才战略,通过人才工程加快区域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优化农业产业化经济结构,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农业管理的科技含量和知识水平,促进区域农业向更大的产业规模发展。

2.3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业务技能是提升农业经济的前提。各乡镇要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队伍。重视对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团队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合理的制度,切实调解矛盾,鼓励农民表达诉求,保障农民权益。要兼顾各方利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强化政府的服务和经济职能[7]。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公共资金的管理,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定期对村集体经济进行清查,对村干部开展离任审计,通过加强区域农业经济治理成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4采取规模化农业管理模式

集体化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整合资源集聚农民的力量,实现了集体联合生产,是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中扩大规模和提高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相比,农民集体集中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的效率。同时,集体化生产方便在乡村中实现规模化生产,有利于实现集体富裕。规模化的生产模式更能迎合市场需要,方便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大型企业将当地农产品作为基础原料,既解决了销路,又提高了农民靠农业生产致富的积极性。

2.5完善人才队伍晋升机制,拓宽人才队伍建设平台

各乡镇要建立干部和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为在农业经济建设中表现优异和作出特殊贡献的人才搭建晋升平台,拓宽他们的发展空间和晋升通道。通过民意测评和层层推荐,将他们吸纳进村“两委”队伍中,继续为乡村建设作出贡献。对于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作出巨大贡献且工作成效显著的农业工作者,上级组织部门要派专人定期进行考察调研,将这些农业工作者专门建档,以“一人一档”的方式跟进了解。在年终考核后,将表现突出的干部纳入各镇党委后备干部队伍中。通过畅通激励和提拔机制,最大程度鼓励农业管理人员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2.6积极创新管理方法

建立农业专业机构,设立热线咨询电话,结合当前资源,采取现代化管理方法,开发相关门户网站,要求专家学者定期在网上解答疑难问题,为农户提供解决问题的平台。在互联网平台上不定期农产品信息,拓宽销售渠道。对农户提供点对点的技术培训、现场教学和科技示范等服务,提高农户对农业相关知识的储备,帮助农户应对突发的农业种植问题,在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的同时,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第10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发展建议

1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制度体系落后于现有社会环境,不能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

从古代到上世纪,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我国农村的生产力较为低下,因此主要采用小农经济为主的经营管理模式。目前,这种小农经济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大规模作业的要求。另外,我国大量的农民进城打工,剩余的劳动力大多是留守老人或者妇女。从本质上来看,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过去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定居,导致大部分农田闲置,由于我国独有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周转比较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以及农业产业规模化的发展[1]。

1.2金融及产销效能低下,制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依据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来看,比较缺少系统的金融体系支持,严重限制了农业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以后的几年中,在我国农业产业会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影响后期发展。另外,产销脱节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每个地区对于农业发展的规划不一样,存在不系统的规划,形成农业产出和市场需求严重不符合,影响群众的经济收入,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要加强关注度。

1.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影响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发展

目前,我们国家的农产品生产率比较低,跟每个地区政府对农业产业基本设施投入的力度大小,设施不全面,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不平衡,有重要的关系。另外,农业科技的创新没有达到一定程度,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限制农业产业往更高的层次发展[2]。

2新农村建设环境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2.1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为优化农业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的保证是农业经济管理提升最基本的条件。建设全面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通过制度改革让土地流动性更好,依据各个地区农业状况,设立全面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新制度,要符合现在农村经济管理的根本需求。二、把制度改革好,把土地流转的各种项目规范到标准要求,把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进一步推进,把目前的征地制度彻底改革,让城市乡镇规划用地流转管理更加标准。三、通过制度改革,让农业经济发展势力变得更强更大,指引群众自愿把比较空闲的土地承包出去,走向市场,帮助农业产业中发展比较好的企业进行经营发展。在这同时,指引群众向合作社方向发展,让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有更好的发展平台。

2.2完善农业金融扶持体系,优化农业产销机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此来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建立合理科学的农业金融扶持体系,并对农业产销现行机制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优化,以此来刺激农业发展。要做到以上要求,必须要根据当地农业特色发展地域特色农业产业,当地政府应减轻农民压力,优化部分政策,并提供便民条件,把特色农业做成规模化、集成化的高效农业;注重绿色农业的发展,新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安全环保,提倡绿色生产,减少农药、杀虫剂等危害物品的使用,让绿色生产成为特色农业的一个生产常态;以发展农业生态价值链,从产出、包装到销售形成一整条产业链,保证产品的质量,与各大企业合作,推进生态产业链的建设[3]。

2.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融合水平,为优化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为提高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需要做好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与优化,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最为基础的保障。这需要做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包括农村电网、防护网等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为下一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大对水田设施的建设力度,居安思危,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建设旱涝保护措施,促使农田标准化建设水平提升,进而提升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农业整体作业的机械化水平,基本的农业操作中,要尽可能的减少人力消耗,采用机械工作提升效率。这一方面除了需要政府的提倡之外,还需要政府大力强化农机市场,对于农民对农机的采购、使用、维护,进行严格把关。切实提高农机的使用水平,从而提高整个农业机械化水平。

3结语

第11篇

(一)转型期农业经济新特点

1、城乡关系的进一步强化。过去我们常提及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们更加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换言之,过去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过渡透支农业的生产潜力,虽然工业和城市得到发展,但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其一,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资源不断恶化、农业资金技术投入比重过低;其二,城市在经济水平、福利水平、教育水平上远远高于农村地区。当然,随着我国逐渐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上的各种投入不断加大,加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出现的一大特点就是城乡关系的进一步强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城市优势资源逐渐开始向周边农村地区扩散,农村地区的农业资源整合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依托城市市场大力发展城郊农业,也极大地支持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2、产业链延展性加强,农业经济更加细分化。产业链延展性主要是通过农业上下游的整合实现的。一方面,农业领域开始与工业甚至金融业融合,逐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链的衔接;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内部出想了很多新的发展模式,如上为笔者提到的近郊模式等。农业经济的细分化,也就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对于农业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在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逐步细分,细分市场的容量不断扩大,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现实情况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既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方面的支持,也提供指导思想方面的理论支持。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学科研究重点过分强调前者对于农业发展的贡献,对于后者的研究还停留在空洞性论述上,对于现实作用有限。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面临的是技术管理形式粗放和发展理论粗放的双重问题。农业的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技术可以解决的课题,换言之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管理、指导理论缺一不可。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来自国际上的竞争,加之笔者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城市化契机中弯道超车,这些也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建议。第一,改变原有粗放式的发展思路,认识到农业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性;第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农业生产工具的补贴力度,加大农业技术的研究投入;第三,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促进相关的理论研究;第四,把握时代机遇,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弯道超车;第五,加快农业与工业和金融业的融合,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和互助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1、实施农业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国家和有关方面要认识到科研人才的培养重要性,为了推动原有纯靠体力和资源投放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向依靠科技和管理的集约型农业转变,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换言之人才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国家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其次,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具体而言,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现实要求设置科研项目和教学内容,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状况,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设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

2、学科发展差异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同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是有区别的,如果理论研究没有认清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本质,很容易变成一个四不像学科。那么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换言之,它是以农业技术为基础,以经济管理为背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健康发展,它是一个以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综合学科。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

3、强调学科间的互补性。一方面,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尤其本身特点,但是也要注重通过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寻找发展思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工业、服务业三者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理论研究中也自然要反映这一现实情况,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加强同数学、金融学、环境学、工业工程学等学科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综合属性,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经济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从经济的高速增长期转为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期,我国在农业方面的经济管理工作开始逐步深入到农村地区。在农村地区做好农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是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新农村的大背景,制定有利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加大对农村农业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农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在农村农业领域已经建立了基本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但是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深入进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尚不健全首先,传统农村的生产模式以单一的家庭为主,家庭成员之间共同劳动,创造农业价值。在新农村背景之下,这种小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了城市,农村地区已经从人口富余的地区转变为劳动力不足的地区,已经不能满足原本家庭模式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要求。在目前的农村地区,平日留守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一般缺乏农业领域的新知识,只具有传统农业形态的经验累积,通常也不具有超过壮年男性劳动力的充足的体力,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大量农村人口已经转变为城镇人口,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也会因为教育、养老、医疗等原因尽量在城市落户,不再回到农村。因此,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而农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不能解决,因为农业人口减少而导致的农田大量空置的问题。我国当前的主要农村农业的规范制度为,不允许本经济组织之外的人员通过交易的方式取得农村农业用地的承包经营权,阻碍了农村农业用地的自由流转,影响了农业资源的自由配置,不利于农村农业的发展。其次,我国的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没有足够的经济和技术能力,帮助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国的土地资源辽阔,部分地区适宜于大型农业企业的发展。但是就现实而言,我国的农业企业的发展规模有限,实力不足,大部分的农业企业都没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对农村地区的资本投入,无法利用技术和资本的优势,帮助农村居民实现村民与企业的商业性结合,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金融体系与农业产业的结合度不够首先,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工作者普遍对金融系统缺乏了解,没有利用金融手段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储备,也不清楚关于金融支持农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在新农村背景下,国家虽然建立了以农村合作信用社为主体的金融组织体系来帮助农村地区的农业建设,但是村民普遍缺乏利用好政策工具的能力,不能借助农业的金融系统实现自身的农业产业的进步。在现存的农村地区的金融系统中,金融系统也缺乏相关措施支持农业发展。本来这些金融机构被设立的目的就是支持农业的发展,并不强调盈利的金融经营目的。但是在现实经营中,金融机构更倾向于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而不是支持某一行业的发展。相较于农村和农业而言,城市地区和金融领域本身,明显能使得金融机构获得更好的利润。因此,我国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与农业产业的结合度普遍不足。其次,在农村地区的农业经营者缺少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经验和农业产业技能,没有建立统一的农业全产业链,农产品的生产和农产品的销售相脱离,降低了农业产业的利润,不利于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的继续发展与扩张。很多农业经营者没有对农产品的生产进行长远规划,其生产缺乏统一协调性,没有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节生产的能力。很多农业经营者没有全产业链的能力,也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市场风险,没有办法抵御农业领域的多元化的经营风险,导致其自身的发展一直处于简单再生产的状态之下,没办法创造性扩张,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产品研发。

(三)农业发展的硬件环境需要改善首先,在农业领域,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一直在推进之中,并且推进的速度和规模一直在增加。但是,相对于我国广阔的地理空间而言,很多农村地区仍然处于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缺乏之中,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够完全满足农村农业生产的需要。除了国家的投入之外,地方政府也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而当前情况下,很多的地方政府对农村农业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需要加大。当然,相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需要资金来说,很多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资源,将基础设施完善并形成体系,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加强自己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的能力。其次,我国在农业领域的创新不足,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也需要加强。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农业科技研究队伍,国家对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也一直在加强。但是相较国家层面而言,我国的各地方政府没有对农业研究和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减少了农业科技进步的程度和速度。地方政府的财政资源有限,其资金来源较为固定和单一,而农业领域不能带来足够的政府税收,也不能快速促进地区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往往会比较犹豫将有限的政府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发展之中。政府资金的不足将在客观上导致地方针对农业人才的待遇不足,影响农业领域的发展进步。

二、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首先,在国家统一的农业领域,法律和政策的框架之下,各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拓展政策空间,变革地方的土地流转制度,解放农业资源的自由配置,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现实情况,过去的以为主的农村农业制度,已经无法起到保护农村和农业的任务,因为很多农村已经不存在由土地兼并而带来的失地农民问题,更多的现实情况是农村居民自动放弃自己的农民身份,变为城镇居民,抛弃了农业土地。现有的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大量的农业吃租群体,不利于农村农业的发展。各地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变革政策,推动农业用地的自由流转。各地政府应该完善土地的登记和确权工作,保证农业用地权利人的利益。各地政府应该切实采取措施防止土地用途的不当变更,建立土地档案和土地网络系统,监控农业土地的利用情况,保障农业用地的安全。其次,农业的规模化生产能够降低农业经营的成本,提高农业经营的利润。各地政府应该建立农业企业和农户合作的公共平台,支持农户与农业企业的合作经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升农业企业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提升经济管理效果,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地政府应该关注农业领域的领先企业,提升对本地区领先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在企业领导下的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服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

(二)更新农村农业产业结构首先,农村农业生产者应该变革农业产业的结构。在传统的市场结构之下,农业的生产者会根据自己的调查,决定种植的种类,努力扩大单一品种的种植面积,希望依靠单一品种的相对高价格和高数量提升农业经济利润。这种经营方式曾是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模式。在新农村背景下,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不太适应复杂多变的农业市场环境。农村的农业生产者应该变革产业结构,进行多元化生产,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各地方政府应该帮助农户建立农业风险评估体系,使农户能根据市场风险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业生产内容,降低农业经营的风险,稳定农业利润。其次,农村的农业生产者应该不仅关注农产品的生产,也应该关注农产品的运输、加工、销售等,尽量多方面投资,占据农业经营的上游和下游价值端,提升农业经营的利润。

(三)改善农业发展的硬件环境首先,国家应该继续推进农村农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便于农业生产,提升农业领域的抗自然风险的能力。农户应该根据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变更自身的农业生产环境,充分利用公共的基础设施,更新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环境,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政府应该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并安排专业人员定期维护,建立农业基础设施的长期维护机制,保证农业发展的硬件环境的长期稳定性。其次,农户应该提升对于农业现代化机械的利用率。机械化作业能够方便扩大农户的农业经营面积,提高经营效率,提升农业利润。农户应该提高自身对农业机械的利用水平,积极学习农业现代化经营的相关知识,切实利用好农业机械。政府应该做好农机市场的监督工作,保障农机的销售质量和日常维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