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6 08:14: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能源技术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能源开发利用;风力发电技术;水力发电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2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4-010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4.052
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过度开发利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导致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不断的增长,政府开始重视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始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轻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能源技术作为低碳经济中的关键支点,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不断发展新能源技术,不断提高新能源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1 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由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5个要素构成。其中低碳能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低碳能源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其中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力能、水力能、海洋能、地热能及生物质能等。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求我们改变现在的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而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是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2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在能源日益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重的当下,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缓解温室效应的恶化。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道路的本质要求,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以往低技术、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业,使其逐步成为高科技、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低碳经济也有助于促进我国区域结构调整,改变对中西部地区的煤炭、矿藏等不可再生资源掠夺式的开采现状。同时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融入世界最新的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的浪潮中,提高对于全球性经济风险的抵御能力,也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3 新能源技术的概念
新能源技术是高技术的支柱,包括核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地热能技术,海洋能技术等。其中核能技术与太阳能技术是新能源技术的主要标志,通过对核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打破了以石油、煤炭为主体的传统能源观念,开创了能源的新
时代。
4 新能源技术的特征
4.1 新能源技术具有低碳的特征
由于现阶段使用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排放物较高,所以称之为高碳技术。新能源低碳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一些低碳或者无碳的自然能源进行生产生活,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低碳技术与高碳技术相比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排放物较低甚至没有。新能源低碳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现有的生存环境。
4.2 新能源技术具有战略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强,但是这些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终有一天会枯竭。与传统化石能源不同的是,太阳能、水能、风能和生物能这些都属于是可再生的能源,而且储量是非常多的,不会出现枯竭,可以保证能源使用的安全。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产业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对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项主要的措施。同时,新能源技术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特点,符合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4.3 新能源技术具有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由于新能源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人们对于新能源技术市场又不够了解,因此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具有高风险。但是正是因为新能源市场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新能源技术又具有高回报的特征。
5 新能源技术的应用现状
5.1 风力发电技术
风力发电技术是运用风能进行发电的一种新能源技术。风能是由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而产生的一种动能。全世界的风能储量非常巨大,我国的风能储量也非常丰富。风能资源一般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开阔大陆的收缩地带,我国的风能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一带。风能资源的利用主要是以发电为主,这种形式也是比较普遍的。在我国一些沿海岛屿、交通不便的山区,北方的草原牧区和边疆以及风能储备丰富的地区,有的家庭安装微型风能发电设备,为生产生活提供电力,不仅能够节约家庭开支,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但是,在风能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依然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由于风速、风向不够稳定,变化比较频繁,容易产生电能幅值和相位不稳定的现象,如果接入到电网中会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影响电网的正常运转。同时因为风力发电的新能源技术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在风力发电设备研发上还缺少一些技术支持,现有的一些风力发电设备风能转化效率过低,容易造成风能资源的浪费。因此要想使风能发电发展更加的稳定,就需要通过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将不稳定的风能高效率地转化为电网中所需要的电能,加快对风能新能源发电技术设备的研发,以便更好地提高风能的使用效率。
5.2 水力发电技术
水力发电技术是运用水的势能和动能转化成电能来发电的一种新能源技术。常说的水能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海流能等能源,现阶段利用最多的就是河流水能发电技术。由于水能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更重要的是开发水能资源对于河流的治理和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而且水能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5.3 地热发电技术
地热发电技术是从地壳中抽取天然的热能,主要用来进行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由于我国的地形地貌丰富,地热能的储备量也十分丰富且分布广泛。地热发电不需要消耗任何的燃料,主要是利用地热能进行发电。根据不同温度的地热流体可以分为直接发电、综合利用、制冷、工业干燥和供暖等多种用途。
6 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新能源技术应用整体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缓解了能源使用压力,降低了环境污染。但是在新能源应用过程中,由于新能源技术的不成熟,导致新能源利用率较低。因此,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国家要给新能源技术发展提供政策,鼓励新能源企业和科研人员,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力度,提升新能源设备的研发技术,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建立有效的新能源市场竞争机制,完善我国的能源安全体系,为实现低碳经济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加强与国外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合作,提高新能源技术的自出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的新能源技术发展。
总之,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将会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清洁能源。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技术未来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和新产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不能只单单停留在某个产品开发和环节应用中,要把新能源技术发展成为一个有效的产业链,使其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在新能源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新能源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强地区和机构间的合作只有通过不断的提升新能源技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及相关排放物的排放量,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光华,邹骥.能源技术创新是解决我国长期能源问题的关键[J].理论月刊,2006,(8).
[2] 李世江.新能源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全方位创[J].河南化工,2012,(11).
[3] 丛少兰.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及促进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6).
[4] 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1).
中美两国在能源产业发展模式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火电均是两国目前最大的单一碳排放来源,再比如两国都在大力支持发展太阳能、风电等与传统化石能源不同的新能源。有观察者称,中美两国正在联手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
从能源产业规模、成本价格,甚至能源体制上来说,美国对于中国或许没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但其强大的技术创新基因给美国增加了无可比拟的优势。这应该就是我们从美国新能源产业中最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
《能源》记者在美国加州的采访行程中,听到了多位美国新能源产业人士介绍其创新的技术,也有不少中国的企业家向记者吐露已经或即将引进美国相关技术的计划。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从美国新能源领域引入先进技术的潜力将是巨大的,两国间或将有越来越多的合作项目落地。
技术创新基因
加州不仅是美国信息技术的创新基地,也可以说是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孵化基地,该地的许多新能源项目具有独特的创新基因。
对互联网巨头来说,将信息科技的创新基因复制到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开发上似乎是越来越热门的事情。有数据显示,谷歌公司已在风能和太阳能领域完成了数十宗投资,该公司在一年多以前就大约有34%的运营使用新能源。
在光热发电领域,美国是全球拥有顶尖技术的地区之一。目前已投运的、全美最大的光热发电站――伊万帕太阳能电站采用了塔式光热技术,是全球最新的技术之一。这一项目也吸引了谷歌公司的投资。
而全球装机规模最大的塔式熔盐电站新月沙丘项目也即将在美国投运,该项目将证明塔式熔盐技术在100MW级大型电站上应用的可靠性,并将影响到整个光热发电产业的发展。
Technology Partners公司是美国对新能源技术和相关初创公司投资最大的风投企业。对于投资新的清洁能源技术,该公司合伙人Ira Ehrenpreis身经百战,说起来滔滔不绝。他投资的项目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标有明显的技术创新的标签。
普通光伏发电站的转换率为16―17%左右,“我投资了一家光伏公司,他们的技术可使光伏发电转化率达到21―24%,而且成本更低。”Ehrenpreis对《能源》记者说,现有技术下,光伏电池板会受到飘落的树叶、阴影等影响,使其整个电池板效率大大降低,而这家公司的技术可以使光伏板只有阴影部分的发电量受到影响,不会影响整个电池板的效率。
新的风机技术也受到Ehrenpreis的关注和投资。据Ehrenpreis介绍,一般情况下风力发电机有三片风叶,由于在物理上有一定的发电极限,为了更多的发电量,风叶的面积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他说:“我近期投资了一家风电公司,它们拥有的创新技术,不再使用传统三片风叶的发电机,可使风叶面积更小,效率更高。”
“对美国的新能源产业来说,技术创新就是其最大的存活之道,也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位到加州调研的中国新能源企业家感叹到。
或许正是在拥有强大的创新技术基础上,美国奥巴马政府才如此有底气地宣布了有史以来最重大的能源政策――美国清洁能源计划。该计划提出,要提高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电比重,以替代火电。
中美合作潜力
过去,中美能源合作多集中在清洁煤、油气、核电等领域;如今,新的清洁能源技术为中美两国提供了新的合作机遇。奥巴马政府把清洁能源的合作作为两国外交关系的支柱之一,希望通过该领域的合作,扩大美国能源科技、服务和产品的输出。
《能源》记者在加州采访的多家新能源企业都有向中国出口其技术和服务的计划。美国可再生能源集团私募股权基金大中华区合作人傅可夫说:“目前我们正在和中国的合作伙伴进行探讨,计划在中国建设熔盐储能塔式光热电站。我们预计会对电站进行技术支持、项目管理,负责提供核心的设备。”
同时,美国可再生能源集团私募股权基金也正在成立人民币的基金,依托美国成熟技术和广泛的中国市场,投资到中国的清洁能源/清洁科技相关产业。
运营全美最大光热发电站的亮源公司也正在扩大与中国公司的合作。该公司营销和政府事务高级副总裁Joseph Desmond对《能源》记者说:“我们目前已经和中电投的子公司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及上海电气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中国青海开发德令哈项目。”
德令哈项目将利用亮源公司经过验证的塔式光热技术发电技术。该项目总体规划建设6*135MW机组,一期包括两站机组,净发电量628448MWhe/年,平均每年供电的家庭数量45.2万多户。
此外,亮源公司还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工程研究院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在光热电站的选址、施工、降低成本和培训方面向其提供指导。2014年11月,该公司还与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签署了一份成立合资公司的协议,旨在中国建造公用事业的CSP发电厂。
中美两国光伏产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在逐渐增多。加州太阳能产业协会前主席、太阳能产业协会光伏事业部轮值董事Barry Cinnamon7月底在旧金山见到《能源》记者时兴奋地说道:“三个星期后,我会到上海去跟中国的一些太阳能厂商谈合作,还会从上海坐高铁到苏州。很有意思的是,中国的光伏制造企业都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关键词:环境;新能源产业;标准
从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模式来看,新能源产业是一个非常具有潜能,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也应该顺应形势将新能源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探究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道路和途径。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国内外目前都在潜心致力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开拓新能源产业,打造一个绿色的低碳生态环境,为全世界人民提供一个生态文明、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推动经济建设的持续进行,促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为全人类营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
1.目前新能源发展的国际形势和在我国的现状的简述
国际能源署对2000一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国际能源署的研究结果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比其他任何燃料的发电都要增长得快,年增长速度近6%。在2000一2030年间,其总发电量将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将提供世界总电力的4.4%,生物质能将占其中的80%。国际能源署预测,在未来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将大幅度下降,从而提高它的竞争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成本与多种因素有关,因而成本预测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这些预测结果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成本将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国家经贸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十五”规划,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风力发电、生物质能高效利用和地热能的利用。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在风力发电、海洋能潮汐发电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2.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2.1.缺少健全的制度环境.新能源作为一项新的低碳经济发展计划,已经作为一项全新的发展战略被部署给各个行业,然而却没有与之配套的有效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做支持,这就使得新能源产业建设缺少有效的法律法规做保证,也就会导致各项政策措施在具体落实执行中举步维艰。
2.2.缺乏自主研究与创新能力。新能源产业化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然而这其中需要具备良好的自主研发能力,研究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技术,能够支持新能源的产业化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发展战略,凸显自身的优势地位。然而,从我国目前的新能源技术发展情况来看仍然令人担忧,虽然在新能源产业化建设中一些技术的应用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这其中的核心技术却多数来自于国际社会,我国的新能源自主研发能力仍然值得提高和发展。例如:生物能发电与发热技术仍然相对落后,能量转化能力有限,能源利用效率仍然需要提高。
3.在低碳环境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标准
任何一个国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都必须参照本国的国情进行,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环境特征以及国家制度等方面来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结合国际形势,积极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能源技术等,来发现自身在新能源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缩小我国同世界在能源产业发展方面的差距。
3.1制度先行、政策引导。新能源产业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也是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乃至整个人类生存空间利益的必要举措。因此,要想促进新能源产业化优良发展就必须首先获得国家政策制度的大力支持。我国行政部门一方面要积极支持新能源自主朝着产业化步伐前进,另一方面也要有重点、有侧重地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与新能源相关的法律法规系统。⑴ 建立清晰的新能源产业规章制度,为能源市场的正常规范运转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在确保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基础上要尽量控制和削减复杂的市场监管项目,完善资源配置工作,促进新能源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技术的创新发展等等。⑵ 规范市场准入指标。完善低碳产品的标准设计,加强对绿色产品与环保系统的科学认证,用这种方法来控制低等水平能源生产企业的介入。细化新能源市场目标,供应一些能够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科学信息以及更加宽广的舞台。
3.2.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从目前来看,技术限制仍然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想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国家化接轨,达到我国环保建设的要求,就要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力度,争取实现能源技术成果的转化,发挥低碳技术的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⑴ 提倡自主创新、自行研发。国家政府以及能源企业要加大技术自主创新与研发支持力度,扩大资金投入,给予更多的政策与制度支持,通过创建科学的激励机制来鼓励行业人士自主创新,自行研发具有创造性、切实可行的新技术。⑵ 行业合作,优势互助,共同研发。新能源技术的自我创新不是完全依靠企业的力量就能够实现的,同时需要大学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的协助配合,在三方齐心协力的配合下形成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道路,不断完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的市场化运作,并逐渐朝着产业化方向迈进,要不断创造商业机会来加快技术市场的进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3.3.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的联系不断加强,无论在经济发展、资源交易还是在文化交流方面都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趋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现阶段,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世界问题,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加剧了世界各国在新能源研究方面的联系,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世界各国只有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出一套科学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形成自身的优势,实现本国利益。因此,在全球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必须要在发挥自身新能源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试着引进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创造的新能源技术,同时更要加快自身能源技术研究的步伐,积极开展同世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灵活利用世界先进技术推动本国新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同时也要善于将自身的专利技术推向世界,为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
4.结束语
伴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快,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于新能源建设,创建一个环保新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低碳经济开始发展起来,整个社会都在试图打造低碳发展模式,形成一个低损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态环保社会,促进整个社会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形成新能源产业优势,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陈兴中,孙丽丽,李富忠.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10).
[2] 黄永山.中国薪能源战略研究[EB/OL].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网站.
[3]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黑龙江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黑龙江省科技厅网站.
关键词:我国;新能源经济;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127;F2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S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能源的使用也在不断升级,从原始的薪柴,到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再到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始终是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助推力。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近年来显现出来的传统化石能源随着人类过度使用急剧减少、化石能源的开采、燃烧及冶炼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负面问题已经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亟待破解的课题。
一、我国新时期新能源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达到15%、2030年达到20%。
一是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量。其中:水电技术开发量为6.6亿千瓦,到“十二五”末只开发了30%;风电技术开发量102亿千瓦,目前已开发量为1.5亿千瓦;截至2016年太阳能发电量662亿千瓦时,占储量的万分之0.16。从数据显示,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但目前开发程度低,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是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逐步扩大。水电方面,我国对于水电的整体布局,主要是西部地区对于水电新能源的利用较高,水电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带来较大影响,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到2016年,全国水电装机3.3亿千瓦,位居世界首位;风电方面,风力发电是新能源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我国西北、西南、东北及沿海地区风资源都非常丰富,国家九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大多分布在这些地区,2016年我国风电并网装机1.19亿千瓦,我国风电已经连续7年领跑全球;在光伏发电方面,中国已经拥有较为完全的光伏设备制造及光伏发电产业链,整个产业链中主要包括光伏发电开发系统与光伏组件等设备系统,该条产业链已经占领世界光伏市场。
三是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日趋成熟。水电方面,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300米及以上混凝土双曲拱坝。风电领域,1.2-5兆瓦风机已实现批量生产。在光伏领域,正在依托国家光伏领跑者基地,推动光伏产品先进性指标提升。由此看,我国水电、风电、光伏产业制造能力已经位居世界首位,成为制造强国。
二、对于新时期下我国新能源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能源经济产业发展的不够规范
基于产业发展不规范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企业较容易一哄而起,新能源的进入门槛较低,加之我国政府的鼓励政策多,这使得大批量的企业开始积极涌入新能源领域中,这其中掺杂着许多滥竽充数的企业,在市场中难免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或是低价竞争的现象,这使产品的质量被降低,影响到我国企业的自身形象。
(二)对于新能源经济产业的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新能源经济发展方面管理制度上的缺失,严重阻碍着经济产业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电网建设与新能源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现象,不能够对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增加的成本进行及时的传导工作,以及对于电网企业没有较为强制性的要求与监管,正是因为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在新能源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发电设备被闲置的现象。加之风电具有的不稳定性,电源结构不佳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新能源的浪费。
(三)新能源技术基础过于薄弱
对于新能源的发展而言,国内还未能全面掌握核心技术,部分装备的重点的构件还需要进口国外的构件,对于新能源的技术还不能够进行创新,导致这种情况的实际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首先,对于中国而言,把新能源科研力量主要分布在大学或是科研院所,缺乏专业的创新平台做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其次,中国企业的发展规模较小,没有相适应的研发能力,加之没有大型设备供应商,对于有经济规模的企业而言,他们的研究开发能力不足,与发达国家的研究开发不能够相提并论。
三、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促进新能源经济建设
(一)对于新能源经济发展进行制度创新,并完善保障机制
为促进新能源经济建设需要为新能源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制定与之协调的制度体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财政补贴制度进行完善,主要包括用户补贴,投资补贴等,缓解新能源经济产业中投资成本较高的情况,对于新能源经济发展的投资融资制度进行完善,积极争取风险投资资金对于新能源经济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新能源的保障机制,促进其发展。
(二)对于新能源经济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统筹工作
我国需要大力对新能源资源进行评估调研,在做好统筹规划的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地方特色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目标,合理分配好中国的能源,积极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能源需要明确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思路。
(三)重视新能源的研发工作,创新新技术
首先中国需要加大对于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工作,使新能源技术能够为大规模生产提供支持;其次,积极引进先进的国外设备技术,基于引进的基础上经济做好创新工作,使其成为属于中国新能源技术;最后,在社会上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以积极促进新能源科技成果的发展。
四、结语
发展新能源经济能够促进中国产业的发展,在资源与经济发展的方面而言,中国已进入推动新能源发展的成熟阶段,尽管在目前中国与国外之间新能源技术差距较大,但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新能源经济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陈航.新常态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浅析[J].中国统计,2015(9):55-56.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第三次工业革命一般是指以数字化制造及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为代表的一次崭新的科技革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新能源+互联网模式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引擎和灵魂;另一方面,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和主角。智能软件、新材料、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新型制造技术融合为一体形成合力,带来一场波及全球的产业革命。这种革命性的新型制造技术,将使生产制造不需要大规模的生产线、大量的库存零部件和大量的工人,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将因此而发生重大变革。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已开始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着手制定一系列推动新工业革命发展的战略。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将人工智能、3D打印、机器人作为重振美国制造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强化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试图引领全球智能制造革命。日本制定了“创造新产业”“新阳光和太阳能作战计划”“生物质能源综合战略”等战略举措。欧盟实施了“绿色经济计划”、“智能能源项目”。目前,我国国家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我国3D技术实施路径。苏州秉创科技公司成功研制出了桌面式3D打印机。北航研发了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广义3D打印技术的一种),使得我国在金属粉末原材料领域的增材制造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技术已能够为飞机制造大型零部件。华中科技大学成功开发出世界最大的激光烧结快速制造装备,使我国在增材制造领域(俗称“3D打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也是我国在先进制造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二、内蒙古率先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机遇的必要性
(一)能源重化型工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我区是比较典型的能源重化型工业,能源、冶金建材、化工占全部工业总量的70%以上。初步判断,在未来10-20年能源重化型工业仍然是我区工业的重要支撑。截至2012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6%,但如果不计入没有享受到城市居民待遇的2.7亿农民工,实际城镇化率不足30%。如果说沿海发达地区抓住了国家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机遇,以外需为引擎,以前沿阵地的独特优势赢得了我国第一轮发展的主动权,那么,我国第二轮大发展将以靠加快推进城镇化而形成的巨大内需为主要推动力,其主要阵地应在中西部地区。我区是距中心市场较近的省区之一,能源资源相对富集,环境容量大,土地供应充沛,在国家新一轮大发展中赢得主动权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传统能源重化型工业的发展方式面临着严峻挑战。以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重大机遇为契机,大力推动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二)内蒙古工业实现再次跨越的战略选择。新世纪以来,我区工业总量陆续超越了10个省区,从2000年全国的第23位跃居为2009年的第13位,目前仍保持这个位次,比GDP总量排名靠前2位,工业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回顾我区工业发力超越的过程不难看出,新世纪以来我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是抓住了国家实施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出口拉动等发展战略的机遇,以及全国能源、原材料需求旺盛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依靠能源重化型工业的强有力拉动,得以实现工业增速8年保持全国第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全国经济增长放缓、出口下降,我区工业发展受到了一定冲击,工业增速一直排在全国第10位以后。2012年,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在全国排第11位,总量排在我区前面的安徽省、福建省的增速高于我区,我区曾经超越的陕西、重庆、天津、云南的增速也高于我区,其中陕西(总量排第15位)增速全国最快,总量和我区相差不足千亿元。真可谓是“标兵”发展势头不减,“追兵”又紧逼其后。倘若我区工业发展没有超前的战略思想指引,总量第13的位次恐怕难保。因此,我区工业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挑战多、任务重。
发展经济学表明:增长不一定发展,但发展必须靠一定的速度来支撑。我区工业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区能源重化型工业不再像新世纪头十年那样翻番成倍地增长,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只能起到总量支撑的作用。那么,新的增长引擎和发展动力只有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重大机遇,赶上能源技术变革和3D打印这次科技大潮,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才能找到出路,才能站在长远发展、战略发展的高度实现内蒙古工业的再次跨越。新技术的产业化和一个产业的培育至少需要10-20年时间,甚至会更长。因此,加强技术积累和前瞻部署是把握历史机遇的重要前提,提早行动是完全必要的。
三、内蒙古率先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重大机遇的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坚持把“创新为发展开辟道路”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密切跟踪和关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加快建设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重要支撑;以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增长引擎;以创新的思维、战略的眼光,强化运用前沿科学技术促发展的意识;以能源技术革新引领能源工业变革;以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引领制造业升级;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两化融合深度化,推动内蒙古工业化实现再次跨越。
(一)强化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实施计划和路线图。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在新能源、增材制造等领域的重大部署,紧密跟踪其发展动向和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步伐,组织科研力量深入研究新工业革命的内涵特征、重点领域、支撑新工业革命的产业基础、技术体系、创新管理等基础条件,积极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市场培育等难关,并结合新兴产业发展,在全国率先前瞻部署新能源、增材制造、信息网络等新一轮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制定我区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行动计划和路线图,避免在新一轮竞争中陷入被动。
(二)强化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际上,迎接新的工业革命、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也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机遇、发展新兴产业的保证,应制定实施促进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力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技术突破及产业链改造升级,产学研紧密结合,组织实施一批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机遇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工程,鼓励有条件的盟市率先开展示范应用。如:大力推广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支持有条件的盟市积极推进云计算示范应用,助力信息技术资源应用模式变革。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的融合,围绕新能源技术变革,率先组织力量对高效聚光太阳能电池、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并网等新能源技术进行攻克,启动智能电网建设。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新材料技术融合,在制造业领域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作为增材制造示范基地,逐步将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贯穿制造业全过程,积极引导制造企业围绕3D打印技术的运用进行产品创新和升级,尤其是生产有色金属、PVC、烯烃的企业,紧跟技术前沿,率先研发和生产3D打印新材料,加快利用在这些领域比较成熟的3D打印技术,“打印”制造出终端产品。
[关键词] 低碳技术创新 启示 英国
当前,全球变暖的观点已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传播,而人类活动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在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构成的巨大威胁面前,低碳经济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而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国内外学者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改进目前正在使用的减排技术并开发和部署先进的减排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2]。
1 英国支持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于2003年在其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公开提出,英国在推行低碳经济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英国支持低碳技术创新的实践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1.1 政策方面
2005年制定了《减碳技术战略》、《用于化石燃料的碳减排技术发展战略》;
2006年制定了新的“二氧化碳减排计划”用以代替原来的“清洁化石燃料计划”,进一步支持低碳技术创新与研发成果的商业化;
2007年,英国在预算中宣布,将支持成立第一个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大规模示范项目,同年出台了题为“迎接能源挑战”的能源白皮书,支持节能和低碳能源发展。
2008年,《英国政府未来的能源――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明确了到2050年时的能源发展目标。
2009年6月,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清洁煤炭”的计划草案,要求严把境内新设煤电厂的审批关、新设煤电厂及时进行设备更新,同时规定了对设备更新不力的煤电厂的惩处措施。该计划旨在促进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确保境内煤电厂的碳捕获与储存能力维持在最高水平。同年7月,出台了《英国低碳转型战略》,与之配套出台的还有《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等方案,其中《低碳工业战略》指出要重点扶持碳捕获与储存、海上风力发电等关键产业和关键技术。
2011年7月之前,英国还将实施绿色供热补贴计划,拟拨款8.6亿英镑用于太阳能热水器、生物质锅炉和地热泵的安装,该补贴政策将从需求方面对新能源技术创新形成刺激。
1.2 措施方面
英国兴建了能源技术领域的研究中心、研究所,促进以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以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为研究重点,循序渐进地发展竞争力强、适于出口的能源技术,并提出将低碳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的优先考虑范围,从市场、政府两方面对低碳技术创新形成需求拉动;加大财政投入,运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手段引导企业投资低碳技术项目。同时,成立碳基金,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融资支持等。
2001年,英国投资设立碳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支持低碳技术研发。2005年,建立3500万英镑小型示范基金。2009年专门从财政预算中拨出4.05亿美元支持绿色产业、绿色技术。2010年英国政府表示将投资约30亿英镑发展低碳技术,主要内容为:(1)投资10亿英镑用于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开创商业性CCS之先河;(2)拨款10亿英镑,筹建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融资支持的绿色投资银行;(3)拨款8.6亿英镑用于实施可再生供热刺激措施;(4)把2亿英镑中的大部分资金投向海上风电项目。2011年4月,英国以“种子投资”的方式投资30亿英镑建设绿色投资银行,并以此吸引民间投资的跟进,拓宽低碳技术项目的融资渠道。
2 英国低碳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英国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英国实施低碳计划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009 年6月英国政府的《通往哥本哈根之路》这一战略性文件指出,英国一直得益于新型低碳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巨大创新潜力,到目前为止,英国低碳产业的从业人数已达88万人。
英国政府在发展各类低碳技术方面并非平均用力,而是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发展三大低碳技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提高能效技术和生物质共燃技术[3]。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低碳技术的发展虽然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突破的难题,比如生物质共燃技术还存在能效问题、废弃物处理问题以及对交通造成的压力等等,但从总体上看,这三大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应用。
得益于低碳技术创新,英国2008年碳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22%,即使扣除碳交易的贡献值,英国减排幅度仍达19.4%[4]。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英国2012年碳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12.5%,显然英国已提前超额完成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
3 英国低碳技术创新的基本经验
3.1 重视政策的引导作用
自2003年英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在实践中不断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与保障。政策作为政府的重要产出,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正是在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引导下,英国低碳技术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
3.2 战略与计划配合运用
英国政府非常重视战略的制定,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减碳技术战略》、《用于化石燃料的碳减排技术发展战略》、《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和《英国低碳工业战略》等。而英国政府除了在把握低碳技术发展方向并制定战略之外,还特别重视通过计划的制定将其具体化、操作化,比如制定了“二氧化碳减排计划”、“清洁煤炭计划”等。
3.3 加大投入,加强融资
英国政府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高度重视并给予大额的财政投入,这部分投入除了用于直接投资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用于财政补贴,引导企业投资低碳技术领域。同时,英国政府注重通过建立碳基金、设立专门银行,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低息甚至免息贷款等方式解决低碳技术创新的融资瓶颈。
3.4 稳妥推进低碳转型
英国政府意识到,实现由传统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出于能源多样化与安全性等方面的考虑,注重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模式稳妥过渡的基于传统化石能源的低碳技术。“清洁煤炭”计划涉及到的洁净煤技术便是一例;大力发展的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也是同理,英国并不打算立即淘汰占全国发电总量1/3以上的煤电厂,而是鼓励煤电厂提高碳捕获能力[5]。
4 英国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作为一个尚处于低碳经济起步阶段的国家,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在此情况下,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技术,发挥后发优势,才有可能实现赶超战略。英国作为低碳技术创新在全球领先的国家之一,其低碳技术创新实践对我国有着重要启示。
4.1 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英国政府在低碳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实践需要,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法规,对低碳技术创新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借鉴英国实践经验,我国应当健全支持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包括制定低碳技术创新专项规划及实施细则、加快制定和出台《低碳经济法》等,通过政策支持来规范和引导低碳技术创新。
4.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英国政府在发展低碳技术过程中高度重视并积极加大财政投入。我国可考虑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投资低碳技术公共服务设施和平台建设,降低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总成本;投资低碳技术项目,直接促进低碳技术发展;通过财政补贴及税费优惠,引导企业投资低碳技术领域。
4.3 加强融资平台建设
由于低碳技术投资风险大,由此使得低碳技术项目在申请贷款、筹措资金方面存在着较大困难。而低碳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因而需要政府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比如可考虑成立低碳技术创新专项基金;为低碳技术项目贷款提供担保;采取注入资本金参股的方式向低碳技术企业提供支持,等等。
4.4 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
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2010》,2009年我国原煤生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77.3%,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4%。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能源需求旺盛,以煤为主要能源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短时间内难以扭转过来,因而在目前无法摆脱对煤的依赖的情况下,通过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实现降耗减排就显得非常重要,因而更需要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
参考文献:
[] 陈柳钦.低碳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J].实事求是,2010,(2):31-34.
[2] IPCC,2007:Climate Change 2007:Mitigation.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3] 李宏军,刘,孙欣,吴金焱.英国碳减排技术的发展[J].中国煤炭,2008,(10):106-109.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电力行业;经济激励机制
1.引言
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和美国,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制定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及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体系[1],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得到了显著提高,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
2.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在中国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能源,其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具有巨大的开发和利用潜力。中国的小水电、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但总体上发展还是比较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2]:
2.1 缺乏一个综合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体系
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许多可再生能源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其市场竞争力弱。为了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必要建立一个具体、明确、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和法规。但就整体而言,系统仍是不完善的,支持显然是不够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还比较低。此外,政策协调和稳定性也较差,没有完全成形的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激励机制。
2.2 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
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这些都会增加在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时的成本,最终导致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中国为了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需要在金融方面提供大力支持。为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已设立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专项基金。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在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仍然不足,一个稳定政府的筹资机制尚未形成。
2.3 价格共享和电网接入的限制
目前,风电的价格建立和摊销缺乏统一的原则。由于风力发电规模小,成本高,地理位置偏僻,功率传输非常困难。因此,电网企业缺乏热情,摊销是非常困难的,投资风力发电企业收入微薄,输入和输出不成比例。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补偿给电网公司,电网的接入问题将非常困难。虽然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可再生能源必须纳入电网,价格摊销和激励措施不到位,具体实施就非常困难。中国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化石能源短缺资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滞后,所以我们需要加强政策支持,促进技术创新,促进工业发展。
3.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激励机制
目前,新能源的经济激励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政府补贴,融资支持,税收手段和价格改革[3]。
3.1 政府补贴
政府补贴在能源技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成熟的能源技术都需要巨大的长期的投资金额,它可以支持国家要发展的行业。但补贴将覆盖产品的真实成本,扭曲价格,扰乱市场,导致效率低下。能源补贴补贴生产者的投资和补贴消费者两种方式,它们都将使生产价格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成本。低居民消费价格将导致能源的过度使用,高价格将鼓励过量生产和运行成本高,所以一般补贴只适应国家迫切需要支持的行业。
3.2 税收手段
税收激励是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商业化,并加强市场渗透和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政策工具。这不仅能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也可以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开展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税收可以有效地解决有关物质赔偿和生态资源价值补偿的双重关系,消除外部不合理的现象,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后,它可以通过鼓励降低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税,以促进新能源开发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也可以通过税收来源积累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鉴于此,建议充分利用能源使用税和排污税。能源使用税包括能源产品的价格,由消费者承担,很简单,具有广阔的税基。排污税,它需要建立相应的国家无公害标准,超过该标准将被征税。排污税是从生产者的角度调节能源使用,能源使用税是从能源消费的角度调整并引导能源消费。
3.3 价格改革
新能源属于新兴产业,我们需要避免可再生能源和常规能源之间的直接竞争,但缺乏竞争会伤害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冲突,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国情采取适当的市场发展机制。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实施了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优惠政策,例如美国“能源政策法”规定,电力公用事业公司以成本价购买可再生能源电量,这实际上是一个价格优惠政策。理论分析和实践证明,价格优惠政策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激励措施。如果应用得当,可以促进科技进步和降低成本。为满足市场规律的需求,我们应实施价格保护,使可再生能源不参加与常规能源竞争,并引入可再生能源发电制造商的价格竞争机制,逐步降低可再生能源的价格。
4.结论
中国现在面临的是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我们需要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条件下,利用经济激励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是必要且可行的。
参考文献:
[1]Di Dio, V., Favuzza, S., La Cascia, D.,Miceli, R., “Economical Incentivesand Systems of Certific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from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ean Electrical Power, 2007. ICCEP ‘07. pp.277-282.
[2]Liming Ying;Chelai Yin,Rongxiang Yuan, Huang Yong, “Economic Incentive Mechanism of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 2008. ICEMS 2008:2689-2694.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创新机制,前景
一、引言
随着对低碳生活的追求,新能源汽车也逐渐走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新能源汽车是使用除传统燃料以为其他燃料的车辆。文中剖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近况并对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分析,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合理的预测。世界各国都受到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挑战,针对当前的严峻形势各国纷纷出台有关政策限制汽车尾气排放,并积极研究发展新能源汽车。现阶段使用最多的新能源汽车即是燃气汽车,大概占总数的 80% ~90%,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体系。其他形式的新能源汽车也逐渐发展,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尽管我国传统汽车较发达国家发展较为缓慢,但是在新能源汽车研究和使用过程中我国政府和技术人员都做出了极大程度的努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做出的努力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拓了良好的前景。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意义
(一)提高经济效益。新能源汽车减少对传统燃料的使用并提高燃料的使用率,在发动机动力系统等方面的制造也有一定的突破,从多方面提高经济效益。拿电动汽车为例,电动汽车的主要能量来源是电,其效率是小型汽油发动机或者混合动力发动机的百倍。其次,根据电动汽车市场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电动汽车的用电成本是较传统燃料的成本的八分之一。
(二)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各大城市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大气污染负荷。于此同时合理利用新能源汽车对于节约传统能源有很强的意义,综合这两方面来看,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利于节能减排,并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三)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新能源汽车节省燃油,可以大大较少对于传统能源的依赖,起到节省资源的主要目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三、新能源汽车面临的问题
(一)新能源技术尚不成熟,成本较之于传统能源没有优势,尤其是我国新能源技术相对落后,核心关键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距离大规模扩张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新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没有扫除。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市场化都缺乏制度创新。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我国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华中和南方六大区域电网相对独立,不能相互支撑及消纳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导致风电、光电上网难。因此,电网的传统发展体制已成为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最大障碍。此外,缺乏研发激励机制及合理的定价机制,也是新能源发展面临的制约之一。
(三)受煤炭等传统产能过剩、国际能源价格走低等影响,国内传统能源价格低迷将进一步凸显新能源成本劣势。未来中国将面临新能源发展不足和传统能源产能过剩并存的尴尬局面,新能源发展阻力较大。在能源需求增速较低的背景下,新能源发展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替代和挤占有可能出现无序竞争,使新能源发展空间受限。
四、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创新机制建设。
1、完善决策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中国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决策和管理创新体系,加强新能源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快新能源产业各级技术中心平台建设,建成联合新能源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科研体系。
2、加强创新机制建设。优化新能源产业内外部科技资源配置,加强产学研用的多方合作机制,支持重点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大力推进新能源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广泛开展新能源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在重点领域的深化合作,加快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模式与机制。
3、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培育新能源产业创新人才,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有机结合,创造良好的人才激励氛围,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进入新能源产业中,从事技术开发等工作。注重在新能源的创新实践中,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以产业、企业研发机构为载体,结合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项目,培养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带头人。
(二)建设新能源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结构。要实现新能源产业创新驱动,必须建立完整的创新能源产业链:
1、着力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相关产业的技术革新,主要是以设备制造、零部件加工等为基础的新型制造工艺技术,提高制造精度,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撑;
2、在生产制造设备零部件过程中,引导制造企业注重零件、设备的优化和改造,参与相关技术研发,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创新链;
3、通过新能源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重组,推动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与联合,发展一批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大型新能源企业集团。
(三)、加强国际交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规范、系统的新能源产业合作交流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地与发达国家进行技术交流,学习与借鉴成熟的经验、技术及产业模式,必要时可以通过技术购买、海外并购、联合开发等手段,获得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持。
五、总结。目前,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机制还不够完善,如何提高自主创新效率、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同时,针对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创新要素、创新能力和创新规模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探究出一套具有推广意义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创新建设机制,实现规模化的新能源产业创新,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从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国际能源发展趋势以及能源政策制定,尝试探讨中国实施新能源产业创新驱动的内在机制和外在举措,并提出从三大主体即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角度,进行相关的机制体制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均明,葛瑞原.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光明[J].安徽科技,2010(3):25-29.
一、基于投资偏好的驱动因素探讨
从国际经验看,国外创业风险投资市场化程度较高,政府一般不直接介入创业风险投资运作。因此,国外学者倾向于从市场环境与制度建设角度,分析风险投资的发展动力与阻碍[19-20]。Burer和Wüstenhagen[21]认为,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产品或企业的竞争优势、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空气污染。但也有学者认为,诸如对气候变化关注度提高这样的普遍因素对短期清洁技术产业投资的迅速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主要市场(例如德国、西班牙、加利福尼亚)发展具有广泛意义的关键因素仍然是有利的监管环境[22]。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制度和经济风险始终是影响风险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因此,尽管清洁技术项目本身的热门程度较高,但对于短期政策框架下的项目协议或者在缺乏可预见的政策导向支持情况下,尤其是在高投入、长周期的投资项目上,投资者的积极性将会被抑制。较为稳定的监管框架(stableregulatoryframework)、最小化的经济/价格风险(minimizeeconomic/pricerisk)、长期的政策周期/保障(long-termpolicy-cycles/commitment)、灵活的政策体制(policyregimes)(清洁)技术本身受认可的程度(例如是否被纳入CDM/JI框架)等,都能够有效促进、刺激和吸引风险投资的加盟[23]。就政策层面而言,根据政策的目标设计的不同,可将相关政策分为三类:为清洁技术产品和服务直接或间接创造需求、为清洁技术企业提供额外直接或间接的金融支持、为清洁技术企业提供发展援助或者其他直接支持。政策的灵活性(policyflexibility)和信誉度(policycredibility)的良性组合,能够在保证清洁技术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下,提高决策者对新技术变革和市场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并迅速做出积极反应,这些对于培育投资环境、促进技术开发应用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政策环境的动态性及政策系统的开放性导致了区域能源环境政策对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性的经济环境影响,也同样引起了可再生能源政策变动。许多政府为了减少危机对经济的影响,纷纷削减了由能源消费者负担的新能源补贴[24]。可见,除了政策的效率和效力,需要保证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才能够对产业发展及风险投资激励产生放大效应[25]。换句话说,清洁技术产业政策需要保证“强烈、长期、法律保证(3L:loud,long,andlegal)”[26]。此外,市场宏观环境对资本走向也有一定的影响。相对与发达国家较为稳定的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来看,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项目建设,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日益增强。在清洁发展机制(CDM)框架下,随着清洁生产项目的不断推进与实施,将会有效的刺激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促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与私人部门的合作,并通过投资杠杆效应的存在,进一步促进当地就业和技术转移[27]。但也有研究表明,不同制度下的社会环境、公众认知、文化因素、管理模式、治理结构与产权制度等宏观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境外)风险投资者的预期,并最终硬想投资的规模和方式[28-29]。
二、成本演化与投资决策的研究动态
(一)基于学习曲线的投资成本演化技术成本的动态变化对清洁技术的应用、推广及全球供需格局具有重要影响30。全球技术推广遵循两个定律(law),以能源领域为例,定律之一是从一项新技术可行(available)(产量达到1000TJ)阶段到该项技术成熟(materiality)(占到市场供应总量比重达到1%)阶段,大约满足年均26%的指数增长,且需要经历30年的时间;定律之二是技术达到成熟之后,便开始以缓慢的线性方式增长[31]。因此,政府的调节和辅助作用在技术成熟并实现产业化之前是非常关键的,需要通过研究与开发以及实施示范项目(RD&D)等方式对创新活动加以保护和支持;而在技术创新进入成熟阶段,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大规模推广与应用,技术成本的下降则变得更加重要。在这一阶段,通过引入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市场机制对技术进行金融支持,不断促进技术成本的下降、提高技术本身的市场竞争力就变得更加重要,从而实现清洁技术产业从兴起、发展到繁荣的演化路径。随着学习曲线模型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大量使用,新能源的投资成本演化趋势得到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大量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由“干中学(learningbydoing)”[32]、“研中学(learningbysearc-hing)”[33]、R&D投资[34]以及生产规模迅速扩张[35]等引起的能源技术进步,导致能源技术成本随创新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增加而下降[36-39];此外,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投资成本随其所占市场份额的提高而快速下降[40]。因此,运用学习曲线的方法对清洁技术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产业技术成本演化进行分析成为学术界通用的方法。例如,Neij[41]基于学习曲线模型,对风电产业及太阳能光伏产业内典型的新能源技术创新的学习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与测度,其研究结果显示,以风电、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成本下降空间比传统能源技术成本下降空间更大。但在此过程中,充足的投资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与指导是实现可再生能源技术成本下降和提高成本下降幅度的必要条件;此外,他[42]进一步利用学习曲线与GM(1,1)方法对风力发电与常规发电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以及趋势预测,在明确可再生能源电力产业发展经济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定价方案。(二)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投资决策清洁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决定了其项目投资高风险性。为此,项目投资中风险的量化与投资决策的相关理论与工具的研究变得日益重要。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实物期权与投资组合理论对清洁技术的投资决策进行分析探讨。实物期权(Realoptions)的概念最初由StewartMyers(1977)提出,弥补了传统的净现值(Netpresentvalue,NPV)的缺陷与不足,将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投资者的主观能动性,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不确定背景下的投资决策分析。实物期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清洁技术产业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与工具。例如,Blyth等[43]基于实物期权理论,分析了政策不确定背景下发电领域投资的变动;Kjaerland[44]在实物期权理论框架下,对挪威水电投资机会进行评估,其研究也显示了实物期权与总体投资行为的内在联系;电力市场管制中的重要问题就是电力系统私人投资倾向,Moreira[45]基于实物期权方法对巴西热能发电在现有管制情况下投资环境进行评价;刘敏和吴复立[46]综合考虑上网电价不确定性、风电场投资及运行成本、投资政策、投资时机等因素,构建了中国情境下的风电项目投资模型,为投资时机、投资组合的选择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量化分析工具。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创新联盟
同其他高新技术一样,清洁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因此,清洁技术价值链中存在的五大要素———资金来源、创业投资机构(企业)、创新型企业、专业服务性机构、政府,缺一不可。(一)企业视角下的相关研究随着外界政治压力、法律制约、社会伦理、企业责任等外在压力以及保障和提高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挑战,“内忧外患”的压力激发了企业对清洁技术以及由此形成的绿色战略联盟的极大需求。许多著名企业(如GE、IBM、Wal-Mart、GE、Google、HP、Dell)和汽车厂商纷纷将清洁技术作为全面战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47-48],以便保证持续的竞争力、遵守管制、法律、公众期望并承担社会责任[49]。通常情况下企业通过管理模式变化和技术创新等路径促进清洁生产,但污染防治技术本身与环境法律、规制之间具有开放、互动、响应的作用机理。即,企业对清洁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的积极性与实践受到外界法律、规制环境的约束,包括约束目标的取向和执行的严格程度;反过来,环境政策、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是以污染物排放情况和现有技术水平为取向和前提的[50]。企业的环境战略依次划分为污染预防、产品监控和清洁技术三个阶段[51]。在资源观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念框架下,企业要保证持续的竞争优势需要通过发展清洁的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小化企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负担。尽管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能够提高企业对未来业绩的期望值,但它意味着企业要在缺乏短期经济收益的情况下坚持进行巨大的长期市场开发投资。在此背景下,在长期利益观与社会责任观的框架下,企业综合战略中环境战略的制定、整合、执行变得十分必要,包括利益相关者清洁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通过资源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现企业的绿色创新[52]。(二)风险投资视角下联盟研究相对于整个联盟网络而言,风险投资机构因联合投资而形成机构间的网络联结也日益增多。相对于单独投资,风险投资机构更趋向于联合投资[53],投资机构之间的网络连结模式对整个创新绩效的表现具有积极的影响[54-55],并且具有阻碍外来者进入风险资本市场的附加作用[56]。以联合投资为代表的网络连结模式不单在美国和欧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同样也是中国风险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不仅如此,有研究显示[57],在整个网络结构中,风险投资机构的网络位置对成功退出有积极的影响,投资机构的网络联结数量越多、投资机构的网络联结质量越高、成功退出的可能性越大。此外,加强风险投资机构间的网络联结可以实现项目流、信息流和资源流在联合投资网络内传播与扩散,还有助于风险投资机构获取更多的外部知识,并通过外部知识的内化来增加内部知识的积累。(三)“政产学研金”融合研究国内对清洁技术的开发、应用、管理仍较多的依赖政府对企业与市场的培育和扶持上。即由早起的“产—学—研”一体化逐渐演化为“官—产—学—研”联盟,近期又在此基础上提出“管—产—学—研”概念。即在早期的“产—学—研”联盟的基础上和框架内,增加“管”而非“官”的内容,更多的是为了体现出技术创新、研发、示范、推广整个过程所需要的环境是种网络联动形式,即是一种在政府管理部门协调、组织、支持下的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机构、社会企业等多方主体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形成的联合开发网络,形成多中心的、民主性高的、参与性强的、多方合作背景下的联合治理模式[58];在此模式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衍生出“管—产—学—研—金”的分析框架,以促进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政府、企业、市场、金融的多方融合、互动。为了加快实现“管—产—学—研—金”的实现,相关学者[59]提出从政府的角度看,积极发挥宏观调控导向作用,包括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准则,控制市场的走向,对资金流向的总量、结构、速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并进一步避免恶性投资事件的出现;从金融机构的视角出发,不断明确金融机构在清洁技术产业创新及推广中的作用和角色,在对国家(区域)的宏观环境、产业发展趋势有客观、准确、全面的认识基础上,明确相应产业(行业)的投资特点与风险,引入专家化评审,并相应的扩大投资领域,包括向上下游产业的拓展(如以新能源为燃料的汽车、发电厂项目等等)。此外,风险投资按比例进入产学研体系、尽快形成多种类型的风险投资基金体系、促进资本市场中融资比例的提升、企业溢出的可投入资金管理等对策建议都被用于促进产学研行为的内在融合、产学研集成与产业基金融合、政府服务与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四)“政产学研金”实践研究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影响下形成的传统的政府政策基本信条是,将科学看作是“公共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的各种属性,因而需要政府、相关机构、公众的广泛支持;相对而言,技术和技术的研发则更倾向于是一种商业化的形式,属于私人部门而非公共机构的范畴。但随着气候变化以及能源环境问题复杂性的提高和市场失灵的不断出现,以美国代表的发达国家,正在改变态度,不断通过气候环境的财税政策与法律法规,对支持清洁技术发展的投入。清洁技术产业具有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在缺乏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是无法顺利实现产业化进程的。以美国、中国、德国、印度、英国、加拿大和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开始对清洁技术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世界很多国家在相关产业政策清晰,让金融市场看到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良好前景基础上,都以贷款贴息、担保、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进入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项目,推动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进程。随之而来的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主体间的业务往来、从属关系以及整个产业组织间的投资、收购、联盟日渐密切[60]。
四、未来研究方向与中国策略
相交国外清洁科技产业投资的理论及实践研究而言,目前国内对与清洁科技产业风险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风险投资的时空分布、发展现状、特色比较、成本预期等方面,尚未形成独立、完善、深入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制度安排。为了进一步丰富我国清洁技术产业的研究成果,促进风险资本与清洁技术的正向互动效应,放大风险投资对技术产出及产业化的杠杆效应,加快实现褐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型发展,建议未来的研究方向:一是基于政府干预理论,明确政策驱动与环境制度建设对风险资本激励效果、效度、效率,形成适用性政策工具选择与创新;二是根据产业发展理论,在投资偏好和组合理论框架下,从宏观区域、纵观产业、微观企业层面,针对不同细分产业与业态演进阶段,形成风险投资效益的评价及提升路径的选择;三是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形成清洁技术产业联盟的组织模式、路径演化、制度安排,最终实现清洁技术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共生与互动发展。
作者:武春友 王晓岭 赵奥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25-01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取得全球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一、低碳经济概念及意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指导,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浪费,在低碳思想引导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作,实现双赢的经济形态。通过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能源开发等多方面、多环节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要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心,以降低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为目标,严格遵照国家降耗指标。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利用能源,发展生态工业。有效地调整经济结构,改善传统工业发展首先牺牲环境的落后理念,以集约型的经济模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1.培养新观念,增强减排意识
节约资源与减少环境污染要靠每个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低碳经济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觉悟、对减排的认识、科学的态度。如果人们对于减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它,那么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只能是停留在口号上。目前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相比还很弱,环保观念属于新观念,要培养我国公民的绿色觉悟,增强环保意识还任重道远。
要提高人们认识,转变观念,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要看到温室气体效应对全球济、社会、生态环境、人们生存条件的严重威胁,也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为此,我们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使全社会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碳经济研究是我国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一件重大的民生问题,关注低碳经济就是关注民生问题。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对于发展低碳经济,能源再生是一个新领域,有相当大的研究意义。而且我国有特别丰富的再生资源,资源再生的商业化,也极大弥补了资源再生成本大的问题。很多新型能源技术也很好的运用到了再生产业中,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发展较好的风电(如新疆塔里木的风电)等,都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国每年所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折合标煤约三亿吨,如果每年的商品能源消费总量是30亿吨,生物质能占了10%。已经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进一步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两种技术现在都在运行。欧洲有一项远大的工程规划,准备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上建大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站,然后建远距离输变电系统,把电力输送到欧洲。中国有广袤的戈壁滩,如果太阳能发电技术成熟,戈壁滩的开发前景将非常广阔。现在我们就可以进行研发投入,做好前期准备。
3.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针对我国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应当从调整能源结构和优化能源利用模式上来加强能源的利用效率。在短期内,我国应加快发展低碳和固碳技术,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节能减排和清洁煤技术作为重点,促进能源供应多元化;从长远上,我们应该建立可再生能源,先择核能、清洁煤等作为可持续能源体系的主体,大力推广氢燃料和其他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打破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针对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政府应当通过相关政策鼓励,如税收鼓励,减免或退还部分税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向低能耗方向有效调整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是对能源和环境问题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解决办法之一,同样也是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4.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要素。首先,政府应组织力量开展低碳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提高研发投入,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优先开发新型的、高效的低碳技术;同时,积极鼓励企业积极投入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从当前国内外低碳技术现状来看,短期内,应该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从中长期看,主要技术研究领域应当包括:主要行业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
其次,进一步加强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国家低碳技术方面的差距。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的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5.推动碳金融业务
在国际碳交易市场,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包含一系列金融工具的碳金融体系,而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仍然停留在初级的阶段。因此,加强研究和促进碳金融产品的创新是构建中国的碳金融体系的关键。首先,设立专门低碳经济发展基金,对全国性的和跨区域的低碳经济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由政府信誉担保,每年发行长期碳债券,建立一个合理分担减排成本的融资机制。其次,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碳金融部门,以提升碳交易和碳金融投资过程中的信息获取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最后,建立和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碳金融扶持政策,以鼓励企业在股市融资,从而引导私人资本进入低碳经济领域。
三、结束语
低碳是一种主流意识,更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要切实倡导低碳环保的思想,而不是只把低碳经济当做一个时髦的概念。以行动落实带动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方式、能源结构的快速转型。总之,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而经济是人类发展的主体,只有把环境能源意识有机的融合到经济发展中,才能保持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性,才能真正做到经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
关键词:日本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及作用机制
众所周知,全世界的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资源迟早会枯竭,人类对这些化石燃料的使用十分依赖,石油甚至被誉为工业的血液,没有了这些能源资源,人类社会将无法正常的运转。但是燃烧化石燃料会带来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比如近些年愈发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为此,世界各国为解决化石燃料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开始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其中发达国家对环境污染问题尤为重视,率先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就是日本、德国和美国等。随着这些政策的推进,涌现出了一批新能源技术产业,如风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对于发达国家在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方面上的政策和作用机制,值得广大学者进行研究,本文就日本在该领域实施的政策以及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探讨。
一、日本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促进政策
日本的领土面积较小,其本国的各种化石然后资源储量很少,几乎所有消耗的资源都是依赖进口,一旦出现能源的匮乏,就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日本对于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一直很重视,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日本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所做的措施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支撑的科学研究项目,二是各经济省份制定促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法规,三是政府资金的支持,以下就这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政府支撑的科学研究项目
日本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究计划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其相关领域的促进计划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1974年提出的“阳光计划”,该计划主要就是集中于太阳能的利用开发上面,主要是发展太阳热能,围绕其进行热能的储备和利用开发。随着太阳能技术的升级,这个计划到了1980以后,就逐渐转换成太阳能光伏技术的研究,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
随后,日本在1978年提出了“月光计划”,这个计划的研究重点是燃料电池技术,旨在研究利用氢气、甲烷等可燃原料,制造化学燃料电池,以取代石油的消耗。为此,日本还在1980年,成立了专门管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办事机构“新能源开发机构”。
到了1992年,为了整合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究单位,日本政府将“阳光计划”和“月光计划”进行了整合,统一为“新阳光计划”,为了支持该计划的研究,日本政府每年提供了570多亿日元的研究资金,主要就是研究太阳能发电技术。
(二)制定促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法规
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促进计划当中,除了由政府主导的科学研究计划,日本政府还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以帮助相关研究机构进行贷款以及提供保障。其中最开始出台的法律法规就是1997年制定的《关于新能源利用等的促进的特别措施法》,该法律就是专门给新能源技术研究机构提供低利息的贷款保证。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在可再生能源建筑、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新能源汽车等相关领域,都提出了有关政府补贴政策,以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日本政府开始研究进一步推广这项技术,于是在2003年颁布了《新能源特别措施法》,该项法律提出电力公司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推行和采用新能源发电技术,如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技术,这就从法律上进一步推进了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三)政府资金的支持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
日本政府除了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提出一系列的科学研究计划以及出台相关促进法律法规外,还不断进行资金的投入,或者采用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如表1所示,日本在1996到2001年这6年期间,对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预算资金逐年增加,依次560亿日元、748亿日元、875亿日元、925亿日元、1105亿日元以及1449亿日元,甚至在2001年度,其预算资金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31.1%。
在日本政府的不断推动下,其太阳能产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商业化进展不断提升。据统计,从2000年起,日本的太阳能发电量遥遥领先,一直高居世界第一的宝座。日本在2000年太阳能装机发电量占世界总发电量的45%,到了2002年,其占比一度上升到了49%,而且其每年的增长率都维持在40%以上,这都是十分令人吃惊的。此外,日本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相关的太阳电池、风机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水平曾经领先于世界,至今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比如松下公司在2014年开发的太阳电池的变换效率达25.6%,作为民用太阳电池(除人造卫星使用的太阳电池)堪称世界最高水平。在资源开发方面,日本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的潜在开发量,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很大,特别是太阳能、风力与地热,这种潜力将会随着电力市场的自由化而迅速释放出来。2013年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太阳能市场之一;2014年4月日本政府的“新能源基本计划”设定的目标是在2030年使太阳能发电能力提高到53吉瓦。与太阳能相比,日本的海上风力发电的潜在开发量达1600吉瓦,是太阳光发电的10倍,是地热与中小水电的100倍。由此可见,日本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一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
(四)日本政府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据日本政府2012年1月的公告,日本政府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使海上风力、地热、生物质、海洋(波浪、潮汐)四个领域的发电能力扩大到2010年度的6倍以上。从各领域的发电能力来看,海上风力发电能力要由2010年度的3万千瓦提高到2030年的803万千瓦,地热发电要从53万千瓦提高到388万千瓦,生物质发电由240万千瓦提高到600万千瓦,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的海洋能源发电也要提高到150万千瓦。
二、日本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作用机制
世界各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时,其目的都是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只有形成了一定的商业机制和产业规模,可再生能源技术才能得到较好的推广。虽然各国在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上的方法大不一样,但是其根本思路是一致的。如图1所示为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分析。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推出都是从市场建立、技术创新以及外部环境改良等几个方面进行的。日本在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作用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和扩大可再生能源市场,二是为可再生能源企业以及研究机构提供支持。
首先是发展和扩大可再生能源市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一个最主要途径就是进行发电。因此,日本政府从电网运营商、用电消费者两方面出发,对电网运营商进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入网提供政策优惠,例如进行发电补贴等。对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厂,采用强制入网措施,确保产生的电能得到可靠的利用。此外,对于用电消费者同样采取电费优惠政策,使用可再生能源电能的消费者可以享受更加优惠的电价,或者得到政府的优惠补助。这对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都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环境。
其次是对可再生能源企业以及研究机构提供支持,分为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无法得到广泛利用的根本原因就是技术水平不够成熟,这就需要科学院所、高校、企业投入更多的研发精力,将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提高,降低其成本。政府在这方面也就需要提供很大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才能保证研发上的投入。
三、结语
日本在可再生能源上的发展起步较早,期间出台了许多可再生能源研究计划,旨在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为了⒖稍偕能源技术进一步的推广,日本政府还提出了相关的补贴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以完善可再生能源消费市场环境和促进其利用。总的来说,日本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经验值得广大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邱一平. 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开发现状简述[J].节能,2015,5(8):34-35.
[2] 赵媛,郝丽莎. 世界新能源框架政策及形成机制[J].资源科学,2011,8(9):78-79.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指除汽油、柴油、天然气(NG)、液化石油气(LPG)、乙醇汽油(EG)、甲醇、二甲醚之外的燃料。
1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
⑴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人民对石油的依赖,有利于抑制石油价格上涨,对于其他非燃料油的价格也有较好的干预,使其价格下降。从而使国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降低,有利于国家发展;⑵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投放市场,可以使中国汽车工业以另一种方式向世界一流发展;⑶大力扶持新能源的开发,新能源技术的开发,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特性
要充分认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特性,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战略性,节能环保和安全是100多年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在不同发展时期汽车工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国家既然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就表明绝对不是权宜之计。也就是说,我们发展新能源汽车,不是因为缺乏石油,或者现在买不到石油,或者世界上没有石油;也不是因为电力供应过剩,没有地方用了。无论是石油资源,还是电力资源,对我们仍然是短缺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汽车业必须考虑战略性发展,产业界一定要认真准备,要寻求最广阔的能源持续提供的可能性。汽车技术100年发展到今天,现在的技术对所有已知的一次或二次能源,都可以采用,至于什么时候采用,使用哪种形式的能源,取决于汽车技术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市场需求。
二是先进性,也就是它的创新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新能源汽车是传统汽车的升级换代,绝对不能降低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需求,它在很多方面都有待原始创新,不只是现有汽车的简单升级。新能源汽车发展不是简单的替代过去,而是技术创新和跨越,所以必须保证先进性。
三是系统性。这意味着产业界不能单枪匹马,按照过去传统汽车行业的思路,一枝独秀地完成新能源汽车整体产业的发展,还要带动相关产品和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链。比如,过去汽车上的电池就是蓄电池,只需完成简单的功能比如启动、照明等,现在搭载的电池属于动力电池,还有电子控制系统。这绝不是单一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系统考虑、协同发展,在这方面行业协会、技术创新联盟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大家齐头并进,协同创新才能推动产业发展。
四是市场性。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初始阶段,需要政策推动,但是最终还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和用户选择。所以我们制定的产学研创新模式的原则包括: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和产学研相结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能源汽车也必须遵循国家的技术创新基本方针或者基本框架,要坚持这种市场性。政策会推动、引导、指导新能源汽车,但是最终产业必须实现市场化和国际化。
五是多元性。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仍将呈现多元化格局发展。最近科技部部长万钢就公开表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于替代燃料汽车,无论是混合动力汽车、纯电池驱动汽车,还是燃料电池汽车,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根据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结合自己的能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推出不同产品,因为这是一个多样性的市场、多元技术并存的市场。
产品多元化之外,还有能源来源的多元化。对现代社会而言,电能都是一种必须的能源,现代社会已经完全离不开电,每一个家庭离不开电,每一个企业离不开电,正如现代人已经离不开手机,离不开计算机,甚至可以说,没有电,世界将会毁灭。因为电这种能源是地球上最终的能源形式,不管是风能也好,太阳能也好,还是其他的能源形式,都会转化成为电能。从电池技术来看,既有锂离子电池,也有其他技术路线的电池。因此,不同的企业根据具体服务对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适宜的技术路线,将会成为一种常态。
3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展望
根据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至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目前看来,三大因素致新能源汽车产业引领主题性投资:
⑴新一轮政策进入发酵期:2014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标准下降5%,下降程度降低;四部委公布第二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