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研究生经济管理

研究生经济管理

时间:2023-04-26 08:14: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生经济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研究生经济管理

第1篇

1.1必要性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校传统优势专业,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和硕士学位点以及及博士后流动站。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验室建设及模拟实验平台是基础,实证研究方法是手段。现如今国内具有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基本都购置必备的实验软件及数据库,强调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中的运用。实证研究平台建设有利于我校研究生培养紧跟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此外,实证研究创新平台建设可由多个学位点共享,通过购置实验软件,可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多个学位点使用,充分提高实证研究创新平台的利用效率。

1.2可行性

随着实证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广泛运用,国内已有许多销售教学实验软件的公司,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单位专门提供实证研究所需的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生态经济学、土地管理学等数据库,而且以上软件及数据库受到学术界的认可而得到广泛运用。经济与管理学院已着手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实证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证研究方法也成为日常研究中运用的主要方法,为实证研究平台的规范建设提供了前期准备。经济与管理学院与北京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实证研究水平高的相关院校建立了相互交流关系,为实证研究创新平台的顺利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实证研究平台建设思路与内容

2.1项目建设思路

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的领导下,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依托兵团屯垦经济研究中心、公司治理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和棉花经济研究中心等平台,积极改善教学研究条件,丰富教学研究资源;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及其相关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对项目任务进行明确分工,院内组织定期对项目进度进行检查,边建设,边完善,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经济实用、功能齐全的集专业实验室和专业数据库及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等于一体的农林经济管理研究生实证研究平台。

2.2项目建设内容与预期目标

2.2.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实证研究的基础是对调研方法和数据分析的掌握。一是在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原有实验平台上,补充购置相关统计与计量分析实验软件包,便于更好地实现数据统计分析、统计作图、建模分析、预测与模拟等功能,使研究生在熟悉实地调研方法和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最新研究方法分析问题,提高研究生的实证研究技能。二是结合新疆(兵团)农业发展实际,引入土地整理规划、农村调查与计量分析、农业政策分析、农产品期货等方面的实验课程,购置相关软件包,根据本学科各类研究生的需要适时开设,满足分类培养的要求。通过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经过对各类实验软件及程序学习与应用,提高研究生实地调查、数据处理、定量分析及政策评价等方面的技能,尤其是进一步提高农业推广硕士的实践能力。

2.2.2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数据库建设。一是在现有相关文献数据的基础上,建议大学图书馆或与其合作购置与本学科紧密联系的外文文献数据库,方便研究生随时下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掌握国外最新研究动态,为其论文选题、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支撑,推进研究的创新性。二是购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统计与案例数据库,为研究生的论文撰写提供充分的论据,推进实证研究的开展。如购置国家农业经济与政策数据库、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以及反映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和特色瓜果、蔬菜、畜禽等特色农产品信息的网站账号等。通过专业数据库建设,逐步丰富农林经济管理各类专业文献、数据资源,为教师和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从创新性、规范性、论据充分性等方面提高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增强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在区内外影响力。

2.2.3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建设。一是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文献数据库。通过与校、院图书馆合作,组织人员全面收集新疆(兵团)“三农”问题相关文献资料,在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数据库建设方法与软件,打造特色文献数据库。二是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统计数据库购置。加强与新疆(兵团)统计局的沟通、协调和合作,设法购置统计局农村(场)固定观察点数据,或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借助其调研力量或合作调研,获取本学科研究所需微观层面数据,支撑研究生实证研究。三是新疆(兵团)农村(场)固定观察点建设。整合学院兵团屯垦经济研究中心、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及棉花经济研究中心的力量,依托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多方筹集经费,通过在全疆(兵团)范围内合理选择样本村(连),着力建设本学科的农村(场)固定观察点。通过组织本专业教师、研究生和绿洲三农学社成员定期赴各点调研,收集和整理统计数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统计数据库。在满足本学科师生实证研究需要的同时,适时进行商业化运营,以此使特色专业数据库建设迈入良性循环,最终实现自我良性发展。通过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建设,推进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建设,尤其是微观组织层面数据资源调查、收集与整理,在培养研究生实地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等技能的同时,促进研究生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开展研究,进一步凸显学科培养特色,提升本学科在国内的地位。

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实证研究平台建设预期效益

通过3~5年努力,可以初步搭建起集专业实验室、专业数据库及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等于一体的农林经济管理研究生实地研究平台,进一步改善教学研究条件,丰富教学研究资源,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本学科培养特色和优势,提升本学科在区内外的影响力。

3.1将成为本专业研究生实证研究训练的重要平台

有利于研究生掌握和运用主流的实证研究方法开展学术研究,增加实证研究尤其是实地调研方法在研究生毕业论文中的比重,提升博士研究和学术性硕士研究的学术功底和科研水平,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毕业论文和公开质量,最终提高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将为本专业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及实践能力提高创造条件

有利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以适应本学科多层次、多类型研究生培养对师资的要求。

3.3将成为学院对外交流、社会服务与产学研互动的平台

第2篇

调查报告:大学生眼中的电子商务

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

在校大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对社会的影响的认识还较为冷静,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和在校教育与社会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实践报告

这不能不让我们担心,电子商务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高速度发展,而目前的教育及受教育者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在对电子商务的了解程度进行深入调查时发现,问题确实很多。

表示对电子商务流程有明确认识的同学中,本科生仅占32%,mba占80%,大部分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电子商务具体贸易流程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

在对edi的认识上,仅有不到9%的人(研究生32%)表示曾有过了解;4%的人(研究生18%)能就edi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且这部分人全部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可见,在深入系统的学习中,电子商务逐渐体现了它的学科性——以经济管理为主。在这方面,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有其专业的优势。但是所占社会实践报告

比例之少,尤其是其他专业无人了解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的关键问题——金融电子化与贸易安全上,电子专业、法律专业的学生有独特的优势,但尚未引起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视。就目前而言,真正认识到电子货币与自己已经很近的学生并不多,对此投入很大精力的学生更少。

第3篇

关键词:创新;专利;教育;经济学;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121-02

一、引言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离不开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人才。高校则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尽管教育部在2010年就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但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各类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各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在各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直接培养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创新型人才,而且,还可以通过全校通选课、跨院选修课、双学位教育和各种类型的第二课堂,将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向全校辐射,提升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可以说,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效结合对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尤为重要。

然而,在当前的经济学教育中,关于创新的教育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几乎被忽视了。而且,并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学教育才有这一问题,全球经济学教育也都多多少少存在这一问题。瑞典学者Johansson(2004)对欧洲大学里的经济学教材进行过词汇统计分析,发现与创新、创业等现实因素密切相关的词汇非常稀少。同时,研究生们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解释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创新以及影响创新的制度性因素。这导致被培养出来的年轻经济学者们在分析现实问题时往往抓不到要害,进而导致很少有兴趣参与政策辩论。Calmfors (1996)指出,经济学教育集中于数理和统计方面,导致被评为优秀的学生不擅长分析现实问题,同时对现实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又很难在学习中脱颖而出。进而,Lindbeck (2001)呼吁,社会需要的是既能驾驭数学工具又能研究重要现实问题的“会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学家。在工商管理学科,虽然不少学校都开设了创业学和研发管理等课程,但绝大多数课程仍然将创新创业相关的内容排除在外。

笔者认为,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是还没有找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科有机结合的途径。笔者在经济管理学院多年分管教学事务,同时从事与专利相关的科研工作,对如何将专利相关研究引入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有多年思考和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深深感悟到,在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中引入专利相关研究,是增强学生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对经济动态发展趋势的洞察能力以及发掘并驾驭商机的能力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教育的高效融合。笔者所探索的在经济管理学院开展专利相关教育的模式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其中,本科生层次包括集中的课程教学和分散的课程教学两个方面,研究生层次又分为针对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两种情形。下文将阐述各部分的具体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最后,对政府主管部门如何推动这一领域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二、本科层次开展专利相关教育的方式

本科生层次的专利相关教育包括集中课程教学、分散课程教学两大部分。现分述如下。

(一)集中的课程教学

集中的课程教学主要体现在《专利的经济学与管理》这门课程中。其授课对象既包括经济学专业学生,也包括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涉及对专利制度运行过程的介绍、专利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企业对专利制度的利用、专利法调整对企业策略的影响、企业对专利资产的经营管理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法律背景和市场背景下理解创新行为,增强学生对现实中动态经济发展过程的感知能力。

在当前经济学专业普遍采用的教学体系中,对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的介绍多局限于在假设技术、市场需求和市场结构既定的条件下,企业如何确定使利润达到最大的产出。这是一种静态的思维方式。而《专利的经济学与管理》则集中展现了企业在动态竞争的环境中的决策,有助于克服现有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思维从静态向动态转变。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程也是有必要的。虽然目前已经开设的《研发管理》课程涉及到一些创新方面的知识,但主要关注研发环节的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创业学》则主要关注创业环节的管理流程。其思维导向仍然是静态的。《专利的经济学与管理》这门课程的开设,则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复杂的法律和竞争环境下发掘机遇、采用新方式组合生产要素以捕捉机遇的意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

《专利的经济学与管理》的开设,让经济学、工商管理的学生既能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专利制度与企业行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又能从管理学角度理解企业如何在具体法律环境下配置资源和开发市场。对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而言,有助于他们接触纯理论分析和数理思维象牙塔之外更真实的世界,在学习这门课程中更加娴熟地驾驭曾经学习过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在具体应用中感受经济学理论方法和数理工具的魅力。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这一学习也有助于开拓视野和训练思维。

(二)分散的课程教学

除了集中开设《专利的经济学与管理》这门课外,还可在现有各门课程中引入专利相关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方面,在现有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可在《发展经济学》中引入创新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容,弥补发展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创新的不足;在《制度经济学》中引入对专利制度的阐述,这部分内容可很好地展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国际经济学》中引入对国际技术贸易市场的分析及国际知识产权协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产业经济学》里引入对专利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经济史》中引入对专利交易市场演变的过程和原因的介绍;《经济思想史》中引入学术界对专利制度认识的演变;《博弈论基础》中,可以将政府专利法调整行为与企业研发行为之间的博弈作为例子,展示博弈论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信息经济学》里可以企业与发明型员工之间的契约为例,揭示企业和员工之间签订雇佣合同的内在机制。

另一方面,在现有管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在《市场营销》里引入以专利技术进行营销的介绍;《公司治理》引入以专利技术为核心资产的新创企业的治理;《风险投资学》引入对以专利技术为核心资产的新创企业的投资与管理;《会计学》里引入对专利等知识产权资产的价值核算;《证券投资学》中引入对创业板企业投资时的知识产权评估技能;《战略管理》中引入如何将专利信息和其它经济信息结合起来制定企业战略的案例;《创业学》中开展以专利技术为核心资产的新创企业经营管理的案例教学;《人力资源管理》或《绩效管理》中开展针对发明型员工的管理和激励专题;《技术创新与研发管理》中介绍专利法律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商务谈判》中引入专利技术买卖双方的谈判模拟,等等。

除了集中和分散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存在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即在正式的课程教学时间之外进行的各类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容是对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挑战杯创业大赛、有投资者和科技人员共同参与的沙龙、专题讲座、学术论坛、调查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等。在这些活动中,也可融入专利相关教育。例如,笔者曾指导本科生开展一项创新杯项目,内容是调查某省专利技术交易市场的运行现状。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将课堂所学基本方法用于认知现实经济世界的能力,使视野从书本拓展到社会,提高了对专业的热爱。

三、研究生层次开展专利相关教育的方式

研究生层次的专利相关教育又分为针对以培养学术理论研究能力为主的学术型硕(博)士和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专业型硕士两种情形,现分述如下。

(一)针对学术型硕(博)士的教学

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理论研究能力为主。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推进,我国既需要一些擅长为专利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咨询的经济学者,也需要一些擅长发现产业界专利相关经济行为的内在规律性的经济或管理专家。我国目前培养这一领域专业人才的方式带有很强的零散性和自发性。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是在导师个人兴趣支配下,指导学生写作专利相关毕业论文。为了增强培养学术性人才的系统性,可以开设与专利相关的经济学或管理学专题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引导学生跟踪国际学术界研究相关议题的前沿动态,掌握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的工具和方法。在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中,可以结合中国现状开展相关议题的研究。

(二)针对专业型硕士的教学

专业型硕士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案例教学。工商管理硕士(MBA)是许多经济管理学院培养专业型硕士的主要形式。同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一样,当前工商管理硕士的教学主要仍以对企业管理的流程介绍为主。因此,同样需要在各门课程中引入专利相关议题,来加深学生对创新活动的认识。有条件的学院可建设和开设《知识产权经营管理》课程,既讲授基础原理,也开展案例教学。此外,在专业型硕士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可指导MBA学生结合具体企业情况,撰写如何利用专利规则和制定专利相关策略的论文。可供撰写论文的选题是广泛的,例如,如何利用专利信息开展某企业的产品多元化经营策略、如何利用专利信息制定某企业的营销策略、如何为某企业制定合理的专利技术许可策略或干脆围绕某专利技术撰写创业计划书,等等。

四、政策建议

第4篇

——××*同志管理育人先进个人申报材料

200*年度是我校不断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的一年。××*同志作为××学院的一名教务工作者,发挥自己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一方面认真完成日常繁重的教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还有意识地对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了探索。

在具体工作中,她协助领导进行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及校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工作。在探索院教学检查、毕业设计及考试管理工作规范化、教务管理微机化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另外还在协助组织校院各项竞赛、mba班教学及其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不计报酬、任劳任怨的工作,取得了成绩。为经济管理学院教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出了贡献。

主要事迹如下:

1.教学检查

为规范教学管理,还专门到兄弟高校进行调研,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起草了经济管理学院教学检查制度,制定了《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授课质量评分表》等相关表格并在实际中采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校的年底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中,××同志主要参与的“教学建设与改革”部分获得了全校排名第三的好成绩。

2.考试、监考的规范化

为了尽可能的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组织好考试和监考工作,严格考场纪律显得十分重要。起草了《关于经管院教师参加监考的决定》、《经济管理学院监考人员手则》等规章制度,对监考人员进行培训,严格考场巡视制度。大大减少了我院考试作弊的现象。

3.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工作

在主管教学的院领导的领导下,每年负责布置教师的毕业设计出题,安排组织学生选题及组织毕业设计期间的检查和论文的答辩工作。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起草了《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条例》等规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校毕业设计检查组的表扬。

4.认真组织其他各类考试

在每年两度的国家四六级英语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报名工作,做到语种、年级、报名费、人数等无差错。并积极配合教务处、研究生院等部门的专业考试的组织工作。

5.mba教学管理工作

负责mab班教务、学籍管理等工作,如:课表的编排、教材的定购、考试及答辩的组织等。工作量大、任务重,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工作。

6.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

为提高服务水平,她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在取得mba(工商管理)硕士学历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并钻研教务管理工作的相关知识,先后在国内公开发行的杂志上9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第二作者3篇);

是教务管理类科研项目“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与手段研究”(经济管理学院立项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另正在申报二项研究生科研项目(正在审批中)。

第5篇

一、研究生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

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扩散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计算机教育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每个专业必备的知识体系内容,而且这种计算机教育在高等教育里从来没有停止过,并且不断加深和扩展。研究生是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相对本科生,研究生要求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科研技能。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支撑研究生从事学术和科研活动的重要手段和技能,比如借助数据挖掘工具和数据分析工具,市场营销专业的研究生可以获取行业市场的相关信息数据,并可以分析处理数据,甚至进行预测。笔者为了论证研究生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特意调研了二十多所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发现绝大多数学校研究生的公共选修课中都包含和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相关的课程。例如,清华大学对非理工科专业开设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复旦大学对非计算机专业开始了“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北京大学的很多专业开设了“信息管理”等。通过调研发现,虽然大多数高校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课程,但非理工专业都设有相关的计算机课程,授课内容都是结合各高校学科、专业分布情况有所不同。通过调研发现,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能够对绝大多数专业起到很重要的支撑作用,非常有必要开设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课程,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共识。有分歧的地方就在于授课的内容各有不同,每个学校都根据学科的侧重性开设了不同内容的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

二、财经类高校研究生计算机教育内容的探讨

鉴于国内高校研究生计算机教育的现状,我们亟需考虑的是如何结合财经类高校研究生的学科分布现状,改革计算机应用教学内容,使其能够对各类学科课程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能够有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财经类高校的学科分布以经济和管理学科为主,此外还包括文科和法学等。大多数研究生的毕业课题都和经济和管理学科相关,因此,了解并掌握解决经管类问题的计算机软件和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巧,对学生的学习和科研都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笔者通过指导经济和管理类研究生从事学术和科研活动的实践,发现学生掌握以某种(类)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其完成毕业论文和科研课题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比如,Excel、SPSS、SAS、STAT、Eviews或Matlab等,学生在从事经济管理类的科研中经常要使用到这些软件工具。但是由于学生本科学校来源不同、专业不同,甚至有很多学生跨专业,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这些知识的经历,很多学生都希望尽早掌握和熟悉这些计算机工具,以便后续的科研工作能顺利展开。但是由于课时限制,不可能介绍所有的知识,只能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主流的软件工具和技术进行介绍,在笔者所在的高校中选择了EXCEL,SPSS和Matlab。笔者在任课期间问卷调查了300多位财经管理类研究生,其中91%的学生认为Excel对其学习和科研非常有用,85%的学生认为SPSS对其非常有用,55%的学生认为Matlab对其非常有用,还有49%的学生希望能了解SAS、Eviews等计量分析工具。Excel是非常常用的电子表格处理办公软件,它在财务管理、统计等各行业中都非常实用。SPSS是科学统计软件,专业用于解决计量统计问题。Matlab是数据建模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专业科学软件。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上述计算机应用软件在市场需求、行业应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是主流的应用软件之一,掌握如何应用上述计算机应用软件解决经济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既非常符合社会的需要,也能满足高校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需要。综上可见,财经类高校亟需开设一门介绍如何灵活应用Excel、SPSS和Matlab应用软件来辅助解决经济管理和日常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典型案例的课程。该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运用上述软件来解决学习和科研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有助于学生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研实践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探讨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列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学时分配如下表1中所示。其中Excel数据分析的教学,采用了基于实际案例使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介绍Excel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使学生掌握灵活应用Excel解决数据分析问题的技能[1]。SPSS统计分析的教学也是基于案例,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介绍如何应用SPSS解决各种主流的数据统计分析问题。Matlab工程计算是选择开设内容,是针对部分专业选择开设,如对保险精算、金融工程等专业掌握Matlab就比较有用,此部分也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如何应用Matlab工具解决科学和工程计算问题[2]。

四、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

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开展授课内容。课程基于具体案例,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主动式学习的过程。例如,在Excel数据分析的销售情况分析和预测的案例教学中,我们提出了任务要求,比如要求用透视图分析某公司的年度销售情况,学生根据任务要求,按步骤逐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获取最终的结果。课程中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外,还结合了视频教学、实验指导教学、网络答疑等方式,使得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课程已经开通了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通过该平台进行课件、视频等资料的共享,以及学生作业的上传,并通过该平台进行作业的评阅和打分,也通过该平台进行在线交流。此外还开通了公共邮箱,以方便为同学提供多种答疑交流途径。课程的三部分教学内容中都设置了练习和作业,大约有共有10多项作业内容。学生的测评成绩考核综合考虑了作业完成质量和平时成绩,其中作业完成质量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作业是否按时完成,在线交流参与程度。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高校研究生计算机教育现状的调研,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并提出了财经类高校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模式,相信本文的研究会对相关高校的相关专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6篇

那么,在校大学生们是怎样看待电子商务这个问题的呢?*年底,由*与北方交通大学电子商务协会共同对北方交大的在校学生做了有关电子商务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书面问卷形式,受访大学生575人,研究生38人(其中MBA20人),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各个年级,涵盖了电信、经济、管理、法律、运输等多个专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你知道什么是电子商务吗?2、你能就电子商务对社会的影响谈谈自己的认识吗?3、你能说出电子商务的一般流程吗?4、你知道什么是EDI吗?5、你对电子货币了解吗?第二部分是获得电子商务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除了上课外,平时你从哪些方面了解电子商务的知识(依次举出三种途径)。2、请列出你阅读电子商务论文的具体报刊名称。3、你参观过电子商务的展览会吗?

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

在被调查者中,60.5%的本科生和100%的研究生表示对电子商务的概念有一定了解。数据显示,大学生们对电子商务表现了较大的关注,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对此的认识也越深。在对电子商务的概念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中,认为电子商务对社会有很大影响的占23%;认为有一定影响,但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的学生占46%;认为中国目前发展电子商务尚有难度,对老百姓影响力有限的占31%。这一方面说明在校大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对社会的影响的认识还较为冷静,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和在校教育与社会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不能不让我们担心,电子商务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高速度发展,而目前的教育及受教育者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在对电子商务的了解程度进行深入调查时发现,问题确实很多。

表示对电子商务流程有明确认识的同学中,本科生仅占32%,MBA占80%,大部分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电子商务具体贸易流程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

在对EDI的认识上,仅有不到9%的人(研究生32%)表示曾有过了解;4%的人(研究生18%)能就EDI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且这部分人全部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可见,在深入系统的学习中,电子商务逐渐体现了它的学科性——以经济管理为主。在这方面,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有其专业的优势。但是所占

比例之少,尤其是其他专业无人了解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在对电子货币的调查中,仅有1人在网上使用过电子货币。本科生中仅有9人表示对此作过专门的研习,而且都集中在计算机专业和信息通信专业。研究生中也仅有4人表示自己曾钻研过此类问题。另有10人表示对此很有兴趣,这个数字是相当低的,仅占总人数的2%。电子商务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在涉及到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金融电子化与贸易安全上,电子专业、法律专业的学生有独特的优势,但尚未引起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视。就目前而言,真正认识到电子货币与自己已经很近的学生并不多,对此投入很大精力的学生更少。

对电子商务的学习途径

第二部分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知识的途径,了解哪些报刊上刊载的文章学生引用次数最多。经分析,除去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的专业,大部分本科生是通过计算机类的杂志(43%)和报纸(30%)来了解电子商务知识的,从专业书籍与广播电视上学习相关知识的并不多。

调查数据显示,被学生引用的电子商务方面的论文来自91种中英文报刊,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阅读面很大,另一方面反映了媒体对电子商务的报道数量也在加大,同时也反映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的专业报刊尚未面世,面向大众的宣传方式仍是以面为主的普及,较少涉及具体的实施细节,系统介绍电子商务知识的报刊并不多。

在普及电子商务方面受到学生们认可的媒介主要有《计算机世界》、《互联网世界》、《信息与电脑》、《中国计算机用户》、《市场与电脑》等几家刊物。经

过进一步调查了解到,这些排名靠前的报刊,在*年都专门设立了电子商务普及类的专栏或专题讲座。在人们迫切想了解电子商务知识的时候,选择系列刊载的报刊无疑是读者的首选。但是没有一家刊物所占的比例超过15%。

第7篇

关键词 海外访学 本科生 国际化 密歇根州立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海外访学是高校实践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依托发达国家名校的国际化教育平台和全球化视野,先进的教学管理水平和良好的实训设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与独特的多元文化氛围,推动国内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高校国际化教学模式与途径。

为探索推进农林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国际合作机制与新型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启动了国际化战略“本科生国际视野拓展计划”,于2012年7月16日至2012年8月21日从经济管理学院选派15名本科生到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进行为期35天的专业实习。本文回顾与总结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暑期实习的概况,以及教学特点、方法、借鉴经验与启示,提出推进与完善本科生海外访学项目的相关建议。

1 海外访学概况

本次海外访学主要围绕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育与人才培育、农业科技推广与示范、农业产业经营与管理实践等主题开展专题活动,主要包括三大类:

1.1 专题报告

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农学院、商学院、国际教育中心、科研基地、农业科技推广站的众多专家共举办各类专题报告,涉及国际交流与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动植物育种、能源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管理与规划、林业资源保护与规划、气候变化与碳汇交易制度设计、工商业企业经营与管理、农业科技推广及其应用、社会公共教育与新生代农场主培养等专题。系列专题报告旨在让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各领域的国际前沿和研究热点,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1.2 参观体验

实地参观美国高校及地方政府下属的农业科研基地、科技推广服务站,农场、林场、畜牧养殖场,动植物保护区、森林生物量观测中心,以及能源、食品、木材加工企业。通过参观体验,充分了解美国农业推广站的机构分布与组成、工作项目与工作流程,美国农业产业的经营与管理状况,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机制与实践,以及美国林业产业链的构成与运营管理等实践活动。参加体验活动突出了二大主旨,一是通过亲身观察不同农业科技与生产方式对农业产出、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深入体会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感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生产实践应用中的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综合素质。

1.3 讨论沟通

教学互动是美国高校教学的特色之一,通过各类seminar、演讲、汇报等活动,让学生与高校教授、企业家、农场主充分交流,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对科学问题的发现与分析能力,以及综合性的思考、沟通和表达能力。访学团通过学习、体验、交流三种形式,将课堂学习、专题研讨、实地考察与文化交流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实习学生得到了充分有益的锻炼。

2 经验与启示

总的体会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办学理念非常先进、国际化程度很高,而且具有基础科学研究长期坚持、科学研究深入细致、科研积累十分厚重、学科交叉优势明显等突出特征。

2.1 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有机结合,重视战略问题研究

密歇根州立大学高度重视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有机结合,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通过高度重视促进学科交叉,围绕解决全球性、基础性的重大科学和实际问题,开展问题驱动型的科学研究,始终立足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突出重大创新,形成重大科技成果。密歇根州立大学通过整合学科资源的体现交叉,突出创新,促进优势学科与交叉新兴学科协调发展;通过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组建跨国研究团队,开展气候变化、生物能源、遗传育种、资源环境评估等国际前沿研究;通过营造全方位、常态化的国际交流环境,保持大学办学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研究的超前性、前沿性,进而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创新竞争中保障其持续发展和优势地位。

2.2 产-学-研有机结合,科研服务社会

作为美国征地法案(Land-Grant Colleges Acts)建校的典范,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非常重视为当地生产和社会文化、生活服务。成立专职负责推广(Extension)工作的管理部门,并与当地政府构建享誉全世界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Agi&Bio-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推广机构的负责人(Extension Director)作为学校和密歇根州农业部门的联合代表,负责管理本州境内的全部推广工作,并参与农业推广和社会服务工作的管理决策。密歇根州立大学农业推广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农场管理、转基因作物、能源作物、精准农业和气候变化等。在推广服务过程中,学校与地方政府、协会、社区紧密协作,教育农场主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等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技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同时,还注重社会服务,如启动4H新生代农场主教育培训项目(Head, Hand, health, heart; 即脑健、手健、身健、心健,强调与倡导健康、快乐地应用科技从事农业产业),教育与引导青年知农、爱农,通过向青年传授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新生代农场主。

2.3 体验式、引导式教学,寓教于乐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习兴趣,体检式教学是密歇根州立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常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就在于,能够让学生亲身近距离观察动物、植物、大自然,培养学习的热情。如下属于密歇根州立大学的W. K. Kellogg(KBS)科研基地和教育推广站,学生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分类参观农场、养殖场、林场、动植物保护区以及相关科研基地,并需要亲自动手参与农艺生产过程。美国将这种教学方式形象的称之为“Field walking Tour”。这种学习方式,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热情,起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3 建议

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派经管专业本科生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暑期实习经验与启示,从持续推进与大力提升本科生海外访学计划项目角度,拟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强国际合作,项目常规化,品牌化

参与本次海外访学的师生,无不深刻地感受到,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明显。对外交流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采用的教育模式,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践行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选派优秀的本科生代表到海外感受国际一流名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社会文化、生活,是推动我国本科生国际交流较为可行的路径。因此,建议国内高校大力推进与国外名校之间的校际合作,对本科生海外访学计划项目给予持续资助,创造机会让优秀的本科生参与海外访学项目,将海外访学项目做成国内高校本科国际化教育的精品项目和品牌项目。

3.2 运作规范,总结提高

选派本科生海外访学是项探索性的创新型教育工作,需要根据学科和专业特性,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借鉴国外高校高等教育的特点,探索有效且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本次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暑期专业实习,整体方案设计、日程安排、具体内容、教学方式都非常合理,得到访学团师生的一致认可,也为后续访学项目计划提供有益的借鉴。因此,可以在每次访学安排的基础上,计划后续访学项目的详细方案,编制项目操作流程、培训计划和手册、注意事项。

3.3 研究生与本科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

由于多数本科生刚刚接触专业领域,专业知识有限,学识结构较窄,往往难以完全吸收与消化国外高校专业领域的科研设计。研究生参与海外访学项目可以起到如下作用:第一,短期海外访学有助于研究生进行留学决策。通过参加海外访学,研究生本人有机会在相对充裕的时间了解国外高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研究生更好地进行留学决策。这种体验,使得研究生的决策更具可行性和价值。第二,研究生可以为本科生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相对于本科生来讲,研究生已经开始接触或已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既可以从更深层面与国外教授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访学团的内部讨论、沟通,帮助本科生更好地学习;同时,研究生的学业规划可以为本科生的学业发展起到有益的借鉴和激励作用。

本文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化战略《本科生国际视野拓展计划》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慧娥,王清,王常明.以学生为中心的地质实习教学方法改革——美国密西西比大学野外地质实习启示[J].高等浇筑教育,2012.21(4):104-106.

[2] 张艳虎.大学生海外实习项目的开拓与管理[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7):35-36.

[3] 张西茜.美国高校课堂互动式教学方式评述[J].中国成人教育,2011(5):111-112.

[4] 安蕊梅,刘维华,石现峰.美国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个案研究——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5):108-111.

第8篇

数据交换(EDI)》的选修课,1996年该课被列为物资管理和国际企业管理专业的

必修课程;在新制订的九八级教学大纲中,《电子商务》被列为管理工程专业的

必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北方交大已经形成由教师的电子教案、学生的电子作

业、交互式的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网络案例教学模拟试验等构成的全

方位多媒体教学体系。作为教育部远程网络教育试点,已经在因特网上实现了“

电子商务”课程的远程网络教学。“电子商务”是北方交大学生们的热门话题之

一。

那么,在校大学生们是怎样看待电子商务这个问题的呢?1999年底,由与北方交通大学电子商务协会共同对北方交大的在校学生做了有关电子商务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书面问卷形式,受访大学生575人,研究生38人(其中MBA20人),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各个年级,涵盖了电信、经济、管理、法律、运输等多个专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你知道什么是电子商务吗?2、你能就电子商务对社会的影响谈谈自己的认识吗?3、你能说出电子商务的一般流程吗?4、你知道什么是EDI吗?5、你对电子货币了解吗?第二部分是获得电子商务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除了上课外,平时你从哪些方面了解电子商务的知识(依次举出三种途径)。2、请列出你阅读电子商务论文的具体报刊名称。3、你参观过电子商务的展览会吗?

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

在被调查者中,60.5%的本科生和100%的研究生表示对电子商务的概念有一定了解。数据显示,大学生们对电子商务表现了较大的关注,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对此的认识也越深。在对电子商务的概念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中,认为电子商务对社会

有很大影响的占23%;认为有一定影响,但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的学生占46%;认

为中国目前发展电子商务尚有难度,对老百姓影响力有限的占31%。这一方面说明

在校大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对社会的影响的认识还较为冷静,另一方面也说

明,我国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和在校教育与社会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不能不让我们担心,电子商务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高速度发展,而目前的教育及受教育者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在对电子商务的了解程度进行深入调查时发现,问题确实很多。

表示对电子商务流程有明确认识的同学中,本科生仅占32%,MBA占80%,大部分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电子商务具体贸易流程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

在对EDI的认识上,仅有不到9%的人(研究生32%)表示曾有过了解;4%的人(研

究生18%)能就EDI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且这部分人全部是

经济管理类学生。可见,在深入系统的学习中,电子商务逐渐体现了它的学科性

——以经济管理为主。在这方面,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有其专业的优势。但是所占

比例之少,尤其是其他专业无人了解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在对电子货币的调查中,仅有1人在网上使用过电子货币。本科生中仅有9人表示对此作过专门的研习,而且都集中在计算机专业和信息通信专业。研究生中也仅

有4人表示自己曾钻研过此类问题。另有10人表示对此很有兴趣,这个数字是相当

低的,仅占总人数的2%。电子商务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在涉及到电子商务发展

的关键问题——金融电子化与贸易安全上,电子专业、法律专业的学生有独特的

优势,但尚未引起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视。就目前而言,真正认识到电子货币与自

己已经很近的学生并不多,对此投入很大精力的学生更少。

对电子商务的学习途径

第二部分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知识的途径,了解哪些报刊上刊载的文章学生引用次数最多。经分析,除去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的专业,大部分本

科生是通过计算机类的杂志(43%)和报纸(30%)来了解电子商务知识的,从专

业书籍与广播电视上学习相关知识的并不多。

调查数据显示,被学生引用的电子商务方面的论文来自91种中英文报刊,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阅读面很大,另一方面反映了媒体对电子商务的报道数量也在加大,同时也反映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的专业报刊尚未面世,面向大众的宣传方式仍

是以面为主的普及,较少涉及具体的实施细节,系统介绍电子商务知识的报刊并

不多。

在普及电子商务方面受到学生们认可的媒介主要有《计算机世界》、《互联网世界》、《信息与电脑》、《中国计算机用户》、《市场与电脑》等几家刊物。经

过进一步调查了解到,这些排名靠前的报刊,在1999年都专门设立了电子商务普

及类的专栏或专题讲座。在人们迫切想了解电子商务知识的时候,选择系列刊载

的报刊无疑是读者的首选。但是没有一家刊物所占的比例超过15%。

最后,在没有任何组织的前提下,大多数学生(本科生的65%和研究生的89%)都主动去过电子商务的展览会,从中了解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应用。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们对电子商务都十分感兴趣,不少人通过阅读课外资料或参加展览了解电子商务,有目的地学习电子商务知识。但是,他们缺少系统

第9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后新兴的一个专业,它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其中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型、实践应用型和混合型三大类型。虽然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就要求作为培养人才主要载体的高校,加强对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下,我国高等学校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为我国的农业产业提供了许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但是其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培养目标过于单一

部分高校把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学习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的理论知识,掌握相关专业技能,成为具备高素质和高能力的专业人才上。这样的培养目标虽然已经比较完善,但是仍旧无法适应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农业市场要求,应该尝试多元化培养目标,拓宽培养渠道,在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成为具备综合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一个较为严重问题,就是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主要是为课程的安排不够合理,再加上实践培训基地和设施的不足,导致教师无法真正地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切实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而且,我国高校学生的实习期安排时间一直都比较短,根本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其主要特点就是单调,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是少之甚少,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不注重结合实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致使学生不再主动思考问题,严重缺乏参与课堂的自主性,进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就无法得到很好地培养。

二、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途径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发展,必须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将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运用到实践中去。

(一)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为了改善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我国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反复地探究,进而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目标教学,在对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之后,再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在现代化的今天,高科技已经普及到了各个领域,所以可以尝试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采用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元化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想象对空间,让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设计一些关于现代化农业经济的视频短片,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我国农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增强实践课程教学

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专业教学课程安排并不合理,大多数都是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课程的安排则相对较少,所以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将近持衡,专业教师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农业经济管理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在农忙时期带领学生到基层去,参加种植,与农民们交流,通过交谈了解农民,还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在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学生只有切实了解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才能进一步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加强人才培养交流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所以高校在进行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要善于使用现代化网络信息,为人才培养交流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是研究生等高材生,所以,建立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来源渠道,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学校还可以定期举行学术交流会,以此提高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出更多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农业产业市场的提供高素质人才,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翠霞,朱婧,卢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邓家琼.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高校人才培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第10篇

关键词:林业 经济管理 对策

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问题

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理论体系建设、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与实践的结合、学科领域人员队伍等方面尚存在较多不足。

1.1 理论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植根于计划经济时代,决定了它的先天不足。在传统上,学科可大体分为关注林业经济学、林业管理学和林业政策学三大主要领域,以森林资源最佳利用、林产品市场与贸易、经济因素对林业经济影响等作为核心内容。当前,学科边界更加模糊,涵盖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与林业相关的大多数命题,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更为鲜明。不仅如此,针对宏观和政策层面问题的关注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的要求也更高。具体而言,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导下,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上的林业经济模型存在严

重缺陷,而需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经济理论对理论体系进行重构(谢屹等,2007)。相对于学科领域中的林业经济实践,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构建工作存在滞后,导致相关研究工作开展和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撑。

1.2 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相关领域重大发展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不显著,学科影响力未得到显著提升,凸现学科发展能力较弱。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在于为国家制定林业政策、法规和进行林业宏观决策,提供必要的客观依据;为林业管理部门规划林业建设发展,评价林业技术措施的经济效益,论证组织和管理林业生产经营的形式和方式等,提供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当前,受到理论界关注的林业经济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碳汇等方面,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而言,多数研究忽视了改革的目的与本质,从而忽略了改革对集体林经营方式和效率的影响等关键命题,使得研究成果难以成为政策优化和决策选择的科学依据。在中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常常只扮演了解释和附和国家政策的角色(张大红,2008)。

1.3 人才培养工作与实践脱节

人才培养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另一项主要任务,关系到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以及能否为林业经济和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以及能否促进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谢屹等,2007)。事实表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同学对专业认同度低,不愿意在学科领域中进行就业。如果学不致用,导致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配置低效,也使得学科长期发展缺乏持续动力。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现行的教学等人才培养工作与实践存在脱节。在林业实践中,学科毕业生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与以往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要求教学活动应与时俱进。诸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当前林业实践中较为活跃的一项经济活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 不仅应需要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 更需要通过参与林业实践来固化理论学习的成果。但在培养工作中,两者并没有得到有机结合。不仅如此,随着社会对新兴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学科的主管课程也应作相应调整。

1.4 学科领域人才缺乏

促进林业经济研究由主观的定性分析向客观的定量分析转变, 实现规范性分析逐步向实证分析过渡,既是林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方向,也是林业经济研究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中教学和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 以及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较低。在学科领域中,以227 篇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对象的研究成果表明,能在学位论文中具体阐述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操作、能对研究方法的运用过程与结果进行思考的作者不多(黄山青、沈杰,2010)。近年来,部分高等院校加大了人才引进工作的力度, 从其他相关学科招募了一批青年学者,以消除学科领域人才不足的问题。尽管如此,人才缺乏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原因在于其他学科的青年学者缺乏最为基本的林学知识, 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人才的缺乏表明学科发展和建设缺乏统筹,在人才培养模式不先进,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2、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现代林业的发展和变化势必导致林业经济活动内涵、形式及过程发生变化,促使坚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具有紧迫性。作为项系统工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工作应具有侧重点,并通过体系建设,为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为促使更好的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对以下五方面予以重点建设。第一,加强教学和人才培养。根据实践需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本科人才培养主要为研究生培养奠定基础, 对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模式重新进行确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更加注重经济学及方法性知识的传授,并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第二,加强理论研究方面。注重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与政策等学科的理论与林业进行关联和结合, 构建起以林业经济学为基础,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森林资源经济学、林区社会学、林业区域经济学、森林生态经济学等为分支的学科理论体系, 并积极引入和导入经济学方法在林业经济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性研究案例,为今后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谢屹等,2007)。第三,加强实证研究方面。结合国家现代林业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 并注意研究的持续性和系统性。与此同时,可根据不同院校的优势和地域特点,形成各有特色和整体协调的格局。第四,加强队伍建设。增加经济学类人才引入,并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 尤其是注重现有学科人才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以产生一些在国家和国际层面有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第五,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层面,应加强与农业经济及生态环境领域等相关学科的交流,寻求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在国际层面,应加强导入国际林业经济前沿理论知识,并与国外同领域学者开展学术交流, 提高国内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在重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有待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就现代教学体系的建设而言,应注重培养方法的创新, 将教学内容与现代林业建设实现有机结合,培养符合现代林业建设需求、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就科研体系的建设而言,应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结合,提高研究人员服务林业实践的能力, 以及通过参与实践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的能力(张智光,2005)

参考文献

[1]黄山青,沈杰.林业经济管理博士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的自陈情况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0,30(3):274~277

[2]谢屹,贺超,温亚利.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问题初探[J].林业经济问题,2007,27(4):362~365

[3]张大红.中国林业经济发展问题:基点?视角?途径[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5 (1):24~28

第11篇

一对经济数学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

本文所研究的地方性本科院校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多是近年由地方性师范专科学校升级而成的综合性院校,笔者本次抽样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文理学院、湖南科技学院、邵阳学院等四校(以下简称“四校”)进行了调研。文中时段数据为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12月1日,时点数据截取2010年12月1日。

(一)年龄结构

经汇总基本数据,四校均设有经济管理类专业,担任经济数学教学的教师总计31人,但年龄结构不尽合理。31人中以青年教师为主,40岁以下青年教师26人,占83.8%,其中30岁以下教师14人,占45.1%,30~40岁教师12人,占38.7%,40~55岁4人,占12.9%,40~55岁成熟教师不足,55岁以上1人,占3.2%。

(二)学历情况

四校担任经济数学教学的教师学历结构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具有本科学历教师仍占一定比例。硕士研究生共19人,占61.2%;具有博士学历教师2人,占6.4%;本科学历教师9人,占29.0%;另外还有在职就读研究生4人。

(三)职称情况

四校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明显不足。31人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人,占16.1%,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1人,仅占3.2%,数量明显不足。近年,担任经济数学教学的教师主要来源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教师职称结构以中级和初级为主,43.4%的任课教师具有中级职称,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占34.7%。

(四)双师素质情况

本文所指的双师素质指具备高校教师资格,且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四校担任经济数学教学的教师双师素质有待加强,具有双师素质教师8人,占25.8%。目前,主要来源有二:一是来自数学系理论数学专任教师,22人,其中具备双师资格的仅3人,占13.6%;二是来自经济管理系专业课任课教师,9人,其中具备双师资格的为5人,占55.5%(表1)。

(五)参加培训情况

教师实践能力培训不足。从四校担任经济数学教学的教师参加培训情况看,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理论、学历培训、其他各类短期培训及业务培训,分别占全部培训人次的31.1%、23.3%、20.5%、25.1%。

二经济数学师资队伍形成的原因分析

经济数学师资队伍形成既有历史原因又有其现实原因。

(一)历史原因

经管类专业办学历史不长,地方性本科院校由师范专科学校升级而成,经济管理类专业均为近年新设,四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在同类型学校中较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具体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担任经济数学教学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成熟业务骨干教师不足。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未形成合理梯队(40岁以下任课教师占83.8%);职称结构不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16.1%,其中正高级职称仅3.2%,中级职称教师占43.4%,初级职称占34.7%);双师素质不强,且培训不足(具有双师素质的占25.8%);教师实践能力培训不足。二是骨干教师队伍薄弱。职称结构偏低,正高级职称人员太少;教研、科研成果不足,对经济数学的教学教改问题研究少,用数学工具研究经济与管理问题的科研甚少;社会行业实践、教学实践经历不足,很多教师将经济与数学完全脱离,将经济数学课上成了数学理论课,学生兴趣不大,效果不佳;教学工作量偏高。三是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双师素质不强,初级职称教师过多。担任经济数学教学的教师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仅为25.8%;学术氛围较闭塞,经济数学的学术交流活动尤其少,近乎为零。

(二)现实原因

现实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师生对于经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尚未到位,没有形成共识。笔者口头采访了12位经济管理系的教师,有7位认为经济数学就是数学课,在校学习时就觉得枯燥乏味令人头痛,甚至有人不愿谈起;笔者随机采访了21位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有16位学生认为,老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没有思考过,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有3位学生认为学好经济数学是为了考研,因为经济数学是国家统考课程,有2位学生认为,学好经济数学是自身兴趣。二是师资队伍分类管理不够。院系领导文山会海式的行政事务性工作较多,对经济数学的教学思考缺乏深入,大多认为学生没意见、能够维持就行,反正经济数学跟专业办学的关系不大,思想上将经济数学等同于数学,管理上表现为粗放管理,谁愿意上此类课就上。三是骨干教师队伍培养、管理不足。

三经济数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与措施

地方性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加强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改善师资队伍职称结构,重视“双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注重动态管理。

(一)提高认识,尽快达成对经济数学教学重要性的共识经济数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对经济数学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其后续的进一步学习、掌握更深层次的经济数学计算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并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等学科领域内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在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数学的应用范围,与此同时,人才需求市场也相当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富有数学素质的专门人才的渴望,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企业越来越关注从业人员的数学素质,以便能有效地、定量化地解决开放性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1]。经济应用数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意义深远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众多有志有识之士共同努力[2]。对于经济数学重要性的认识,关键在院系领导和任课教师,而学生站的角度没有教师高,多数是被动学习,当然,能否变被动为主动、变漠视为重视,有赖于师生的共同努力。

(二)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培训工作

近年来,学校专任教师的主要来源集中于高校应届毕业生,他们只经过基本的岗前培训,缺乏相应专业实践、及对行业领域的了解,这就形成了在一段时间内,教学内容结合相关行业具体实际较少,尤其针对技术更新较快的行业领域,这些问题尤其突出。在经济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要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应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3]。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和应用数学的一部分,应用尤其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应是“经济数学”课教学目标的核心。如果它不能体现时代特征和要求,不能更多更好地反映数学在经济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不能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无疑偏离了教学目标[4]。因此,应注意结合专业建设与发展实际,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多渠道培养年轻教师,各校应增加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并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可以考虑聘请综合性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和企业高管进行学术交流,使学术空气处于开放状态,开阔师生视野,使经济数学真正具有经济“味道”,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三)建立一支动态管理、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第12篇

鲁桂华,会计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注册会计师。199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自动化专业,1999年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金融保险系获经济学(金融学)硕士,1999年至2005年任教于天津商学院(现天津商业大学)会计系,先后任讲师、副教授,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今任教于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07年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获优秀博士后称号,同年7月起任教授。现兼任《经济学季刊》、《中国会计评论》、《南开管理评论》和《南方经济》等国内多家知名学术期刊审稿人,国家商务部与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合作研究项目“出口管制与出口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

鲁桂华教授学术研究功底扎实砥砺,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三个领域: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侧重于运用博弈论这一分析框架,研究特定制度安排的经济效率;基于资本市场的财务、会计与审计问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资产定价、盈余管理、公司重组的动机与绩效、股市操纵行为及其经济后果、审计意见决策、审计收费等;战略管理与战略控制体系,鲁桂华教授侧重于战略分析、战略规划、基于战略的业绩评价与控制体系等研究。鲁桂华教授已出版《企业财务分析:原理与应用》、《经验会计与财务研究方法:原理、应用及SAS实现》等多部著作,在《管理世界》、《中国会计评论》等专业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股票价格操纵行为的度量、手段与经济后果:基于中国市场的经验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股票价格操纵行为的定价含义和财富分配效应”、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第十七批资助项目“红筹股回归问题研究”等科研项目,先后为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某飞机发动机企业、某传媒企业和多家高科技企业提供过投资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全面预算管理、薪酬与激励计划、管理层收购与管理层激励计划等专家建议。

鲁桂华教授在实证会计研究领域颇有造诣。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基于大样本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引入我国会计研究领域,并逐渐成为了主流的研究方法。实证会计研究是以经验一实证法为基础,主要以数学模型为工具,目的是通过对会计现象层面规律的揭示,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大批国内会计学者采用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相继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了基于中国背景的原创性研究成果,鲁桂华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实证会计研究所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所使用的方法也越来越复杂,鲁桂华教授潜心扎根于治学之中,耐得住寂寞的毅力使得鲁桂华教授的专业研究能建立在广博与专业精深的知识基础上,以实证精神、分析精神、开放精神的现代科学精神,在资本市场等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不俗成果,如《审计覆盖率与审计处罚强度间的替代关系及政策含义》、《商业银行行为与资产市场泡沫:一个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均衡模型》、《“庄”与会计盈余的定价含义》、《庄的度量及其定价含义:来自沪深两市的经验证据》、《博弈规则与税的决定,兼释黄宗羲定律》、《非诉讼成本、客户相对规模与审计意见的决定》等文的学术成果深受学界的肯定与认同。

在学术研究的同时,鲁桂华教授仍然醉心于三尺讲台。他善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讲课理论联系实际,讲解透彻,举例生动,循循善诱。鲁桂华教授在中央财经大学先后为本科生开设“财务管理”、“跨国理财”、“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会计百年”、“个人理财”,为博士生开设“经验财务与会计研究:原理、应用及SAS实现”等课程,鲁桂华教授还曾经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授“会计与资本市场(Accounting andCapital Market,)”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MBA课程。鲁桂华教授无论在天津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还是在清华大学,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业绩,2000年获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06年获中央财经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