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

时间:2023-04-26 08:14: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学生心理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69-01

初中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方面有自己特殊的任务,但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也是其基本任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初中学生心理的自组织过程,加强初中语文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初中学生心理素质,调动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自我教育,就能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但不影响文化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还能有效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的,与同样注重初中生心灵世界的初中语文学科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最大限度发挥初中语文课程的作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开发初中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初中学生智力发展,而且可以矫正和预防初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3.对预防和解决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有积极影响

初中语文学科以其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教学目的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成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让语文教师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有效地帮助语文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比如教师对学生上课捣乱、厌学、逃学等情况,以往只是将这些问题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语文教师以一种更宽容、更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意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求,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大多蕴含着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主题,大多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讴歌,以及对假恶丑的鞭挞与摒弃。因此,深入挖掘教材的主题内涵及作者所表达的高尚的思想感情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很好的途径。

在语文课文中,不乏各种各样优秀的、感人的、引人向上、摧人泪下的人物形象。同时,作品中也还有令人厌恶、遗臭万年的人物形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

2.将作文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作文是探测思想情绪的雷达,具有敏锐、迅速、集中反映心理活动的特点。学生对老师、对家长、对社会、对学习的心理反映,一定会最先在作文中露出蛛丝马迹;学生的逆反!对抗情绪,懒惰、马虎的习惯也必然会在作文过程中凸现出来。

另外,指导学生写好日记,以建立学生心理保健的一条“绿色通道”。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心理具有闭锁性,学业上的沉重压力,社会适应的不良,使得他们内心充满困惑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学生坚持写“心理日记”是一种好办法"。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往往能透过日记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

3.不能忽视课前5分钟演讲和课堂辩论会

组织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可以是情感的倾诉、人生的宣言、才识的展示。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胆量,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对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另外,召开辩论会,对心理的较量、智慧的交锋,精、气、神的碰撞都有积极意义。通过辩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论辩能力,又由于所选的论辩的话题中,有许多又和心理教育相关,因此,学生在论辩中得到了心理教育。

4.要加强初中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或个人自身的原因而出现心理问题是自然的事。但作为教书育人的特殊的社会角色,教师更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心理。当然,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意教师作为拥有丰富知识的成年人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侧重点与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所不同,更应讲究技巧,否则,不但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影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

关键词:心理调查 心理教育 心理素质 自我约束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部门甚至是全社会的重视,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尤其是在升学压力并未缓解,同时独生子女较多的情况下,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一、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存在错误认识

目前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观念认识错误。心理教师或者班主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干预时,更多地是针对一些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矫正,而对全体同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不足的,许多教育者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存在缺失。一旦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教师才会主动干预。这就导致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预见性与防范性,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匮乏

根据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外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大概是每400人有一个专职的心理教育教师。但是在目前的中国许多学校,尤其是学习压力比较大的高中学校,心理教育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在一些学校虽然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是真正发挥作用的并不多,而且专职教师也相对较少。有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或者不具备专业知识或者专业资格,或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并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

3.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滞后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也较为落后,许多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还主要借鉴的外国的理论或者较为陈旧的理论,知识的更新换代严重不足。因此,在较为陈旧的理论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专业性人才与目前中学教育也存在一定的脱轨的情况。

而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并没有真正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让中学心理课程较好地发挥作用。

二、加强中学生心理教育的策略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鉴于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学心理教育的迫切性,师生之间应该共同努力,共同塑造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学生。

首先,应该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调控能力。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初中生活与高中生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学习方面,知识的难度与密度都发生的较大的变化。并且一些原来成绩优异的同学,可能到了一中这样一个环境,发现周围许多学生的成绩都比自己优异,这样就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因此,在初中与高中衔接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心理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学生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地自我调控,那么学生的就可能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

其次,许多初中学生没有住校的经历,到了高中以后,就要过集体生活。一些学生可能处理不好与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或者不习惯学校有规律的作息生活。这样无疑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或者学生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而学生自己又找不到一个妥善的处理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心理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的心理落差在较短地时间内获得较好地调整。同时心理教育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接受与适应全新的环境,要针对新环境及时作出适当地调整,用一个积极地心态去适应全新的环境,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2.从教师自身做起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每天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传播正能量的东西,在当下社会,有些教师面临各种压力,就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并在无意中把这些负面情绪带入了课堂,无疑对学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许多学生的观点或者情绪都受到了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不要把生活中的情绪或者自身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要从正面引导学生,突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另外,一个大的班级,几十名学生也是性格迥异的。教师要站在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不要因为个人好恶而对学生产生各种不良的认识,并在心理上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既要教书,传递知识,同时也要育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虽然不同的学生,成绩是不同的,每个班级也都有一些调皮生事的学生,但是从总体而言,学生的心理毕竟还处于一个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更高的高度,给学生满满地爱,对学生多关心,多从正面引导,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问题学生才会越来越少,最终学校的教育效果才会更加的明显。

3.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生理心理引导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与生理都处于成长期,在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一点不成熟。尤其是心理成熟的相对缓慢些,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成长并不是均衡的,容易让学生的心理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学习上困难以及男女生之间的交往都会让学生的心理产生变化,如果这种变化不能引起老师的注意,有的孩子可能就会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最终让自己的心理发生一定的扭曲,最终就走向了歧途。

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物理 渗透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初中物理教师要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

一、充分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初中物理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改变以往老师一人独立支撑教学课堂的局面,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前人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新则中国新,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命运,而广大教育者有责任有义务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以提高学生应对未来的能力。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来积极适应未来的教育。

中学生处在青春期,有些学生胆子小,不敢在课堂进行提问,作为初中物理教师,要有意识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学生敢于提问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敢于在课堂提问的心理素质。教师也可以提前设计好问题,在课堂上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敢于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进行励志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按照唯物辨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人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有一种要成功的信念,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要在课堂上有意的适当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教师可以在介绍物理学的知识和概念时,穿插讲解一些物理科学家的事迹,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或者学生们都熟悉的成功者的事迹,让学生在收获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能收获一种激情、一种奋进、一种热爱生命的态度。从而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励志教育分为三大块内容。一是讲述教师个人的奋斗经历,通过传递教师个人的精神来感染学生和激励学生;二是在课堂中穿插讲述有励志色彩的小故事来激励学生,如:雄鹰和蜗牛的故事:“能够登上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雄鹰拥有矫健的翅膀,一瞬间就能飞到金字塔的顶端,而蜗牛也许需要坚持一辈子才能爬到顶端,但只要蜗牛爬到顶端,他所到达的高度和看到的世界就和雄鹰是一样的。我们大部分人也许不是雄鹰,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蜗牛的精神,我们可以不断地攀登自己生命的高峰,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在无限风光的险峰俯视和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这样的语言可以像燃料一样输入学生生命的发动机,使学生产生奋发向前的冲动。三是用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动,比如教师克服困难为学生讲课,通过这些励故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重视情感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期这一独特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初中物理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叛逆性和敏感性的特点适当应用情感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为国家物理科研做出重大贡献的决心和毅力。

成绩差的学生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初中物理教师要对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更要进行特别关注,让他们在健康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结论,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提高物理成绩,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健康。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和观念。也可以对这些成绩稍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还可以在学生中间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让成绩好的帮着成绩差的学生进行补习,一方面增强了同学感情,让成绩差的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心和温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成绩差的学生通过帮助从而提高物理成绩,克服自卑情绪,形成健康的人格。

四、学生自我管理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教师要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设定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自我管理,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分析每个学生心理特征

学生的性格不同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不一样。有的学生生性活泼,教师批评几句,不会对他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但有的学生生性胆小、内向,教师的批评,就会在这部分学生心中留下重大的阴影,因此,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要进行委婉教育,多表扬其优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帮助学生设定阶段目标

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近期目标指学生半学期或一学期的努力目标,中期目标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远期目标是指学生的理想,包括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让大小目标互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激情,不断进取,在实现目标的征途中培养自己的意志。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生 德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 主题活动

曾几何时,“老太太跌倒了该不该救”的这么一个不该成为话题却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两岁小孩被车碾,十八位路人视而不见等问题在拷问人们的良知,引发了全社会的道德危机的讨论;在中学生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因为对社会道德状况存在着诸多困惑,从而导致中学生道德判断偏颇。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的判断如不加以教育和引导,将直接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和道德的形成。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如今中学生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行为选择更趋实际。社会上推崇并影响学生的观念是乐于表现自我,注重自身的独立性,敢于直言利益,注重职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对强调奉献而回报不高的职业类型兴趣不大。这中趋向本来是不能说是好或不好,但有些学生片面地接受这些观念后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直接表现在学校生活中就是自私、物质享受和互相攀比等不良的行为表现。认为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已经不时尚了,做好事是为了加操行分,没有人看见的不做。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在行为上互相影响着。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剧变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健康心灵、培育高尚品德的最佳阶段。

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初中学校心理教育与与德育工作的关系,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为了找到初中生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我们先从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内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心育是指施教者对受教育者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和社会适应等心理因素的培养与帮助。

《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并把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列为德育目标之一,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作为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作为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从而使中学生的品德结构更为完整。

二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开展的状况

(一)混淆了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

初中阶段,这是一个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期”。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萌发心理疾患。但并不是某种行为表现就是心理问题,或者就是心理问题。比如李英锋老师接待咨询一位有偷窃行为的初三女生,多人都认为是品德问题吧,但经过咨询发现,有她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品德问题,也有她个人的心理因素.因为她父亲是孤儿,她出生八个月父母去打工,就由太奶奶照顾抚养,太奶奶年老了,过哪里都可以随手拿别人的一些吃的用的,一般不是太值钱,人家都不说她,小重孙女跟在旁边也就“学”到了这种行为,小学五、六年级父母回来了,有父母的监管和教育,她慢慢的改掉了这种行为。但上初中二年级后,心爱的妹妹意外死亡,她的“拿别人东西”的欲望又出现了,而且愈演愈烈,但一旦被别人发现她却能很快地承认。我们认为,这种表现主要是心理问题。

目前由于人们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把握有异,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计取样不当、评判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或者心理施测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容易把心理问题严重化,比如,2010年9月底,我们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初一新生进行心理测试,有一项“强迫症状”的问题检出率竟然高达37%,居首位,而“学习压力”,“焦虑”两项紧随其后,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在行为上的同时,往往会对课业学习不良影响,二者又互为因果。因为他们才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一个月的时间,要适应新学校、新同学、新环境,还有与小学多得多的学科和不大相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处理不好都会导致情绪不稳定、内心焦虑。强迫症状是这些焦虑情绪的综合体现,是为缓解内心焦虑而出现的强迫行为。2011年12月中旬,我们对下一届新生做同样的测试,“强迫症状”的问题检出率从13.3%降到8.1%.这说明,来到新学校差不多一个学期时间,经过月考、段考的磨练,有部分学生已经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方法,因此,焦虑情绪逐步降低。

其实,没有一个学生不看重学习成绩的,当学习压力大,焦虑情绪难于有效排解,也会造成情绪不稳定而做出一些偏离道德的行为。

(二)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随意杂拼。

目前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认识,以健康教育名义所开展的工作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或点饰学校形象,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图有虚名,这不仅仅是心理专业教师缺乏的原因;二是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组织规划、实施途径和从教人员的素质等未做规范要求,三是缺乏必要的检评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失控甚至失效。

(三)德育教育取代心理教育。

德育教育取代心理教育二者是有区别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其目标在于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行,在操作上强调道德灌输、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和品德评价等方法的运用。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其目标在于增强中小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在操作上力避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强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策略运用。由此可知,虽然,德育教育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但二者不能相互取代。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育是德育的核心和基础,与德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德育是培养个体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培养个体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例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赖于各种教育途径。而德育在个性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统一的。如果放松了对初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可能使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疾病,也会使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把心理教育引入思想道德教育中去,把品德教育与初中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就可以调动初中学生心理机制的积极性,把外部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因素,形成一种动力调节机制,产生积极的效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是可以找到共同点,形成有效合力的。那么,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尚不能形成有效合力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育体制的局限。

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学校对心理教育已有一定的关注,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中考成绩成了学校的生命线,分数成了教学质量第一指标。每年考上重点高中人数多的学校,报读者趋之若鹜。心理辅导课成了摆设,是其它学科抢课、填课的目标,心理咨询室工作常常是领导遗忘的角落,没有领导直接分管,没有课时量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以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分数来衡量,德育处多半行纪律训诫、处罚之功能而已。

(二)教育工作者本身的局限。

首先,一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太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的重要作用,不能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其次,一部分班主任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对班级管理以及集体主义培养的重要性。与其他科任老师比,班主任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角,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但在传统的班主任工作中,大部分是学校管理任务的下达者、监督者,主要体现了管理功能,没有体现德育功能。其实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用心去探索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境界。

(三)学校德育工作方法单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脱节。

一是以管代导。结果发现有些学生在校服从管理,遵守制度,出了校门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二是主客体颠倒。不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倾听学生的心声,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割裂开来,工作上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没有联系和沟通,结果事倍功半。把学生当成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第三,目前的德育工作还基本上以学校包办为主,没有形成家庭、社会、学校有机的德育工作体系,而社会环境没有充分净化,学校周边各种网吧遍布。所以造成“在校三年教育,出校三天变坏”的现象屡屡发生。

如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找到共同点,形成有效合力的?

1.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找到契合点

学校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等,德育的方法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二是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调查访问法、示范法、陶冶法;三是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常规训练法,活动锻炼法;四是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操行评定法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专门课程、学科渗透、寓于活动之中、心理咨询等。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心理教育法、心理诊断法、心理干预法等。

由此可看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交叉关系 ,开展德育工作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因为(1)二者终极目标一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其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虽然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终极目标一致,都是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2)内容互有交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品质,特别是要培养道德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心理健康状况是道德心理品质的基础人的道德品质影响着心理健康。有些人心理问题往往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有些道德表现往往反映着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坚持统一性、整体性“以心育德”。突破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 (3)二者开展活动的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的方法上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德育的理论说服、环境陶冶、榜样示范等方法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化。为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方法来加强个体的道德内化。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可借助德育的行为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实效性。

2.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我们开展具有教育内容主题活动形式时,可以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和方法,规模可大可小。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或解决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通常包括一两名领导者和多名团体成员,由几次或十几次团体聚会或活动组成。在团体活动中,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增进成员对他人心理的认识,促使成员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和促进成员的人格成长。

团体活动操作过程一般分为:热身——活动——感悟——分享——总结。一个团体活动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大约持续一个半月左右。人员在15位左右、每次时间在60~90分钟为宜,开展活动的频率(时间间隔)为周1~2次,次数为6次左右。当这一模式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时,由于时间比较短,内容可以简化,操作过程也可以简化为:热身——中间过度————总结。

关于开展主题活动形式的内容参考:(1)班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如:人际交往方面、培养良好习惯方面、青春期教育、集体主义方面。(2)校级的主题活动,如安全教育方面的、卫生方面的、励志方面的、社会公德方面、爱国主义方面。活动的方式可以采用讲故事、小品表演、角色扮演、心理倾诉、行为训练等,还可以根据内容策划成心理小剧(如把内容编成小剧本,排练、拍成DV等)。

我们开展教育活动决不能是昙花一现,要形成学校常规的教育工作内容。那么,如何才能长期有效开展主题活动?

1.在全体教职员工中普及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不只是靠某门课程的开设或某专职心理教师就可以完成,需要有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和课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有效配合。因此,作为初级中学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甚至谙熟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行为表现,在育人工作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升教师个人的魅力和感召力,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言,行其道”。

2.培训班主任,让班主任掌握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方法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联系学生和家长的桥梁,是协调各科教学的中介。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应该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现有在校的中小学生有近2.5个亿,相当于美国人口的总数。如果按照美国每4000~5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标准,我国中小学就需要50000多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心理老师缺乏,这是目前的实际问题,因此,培训班主任,让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基本队伍。

在学校,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学生受班主任的影响也最大。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形成学校常规教学工作安排

学校德育工作要确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其中,开展各项活动都要考虑到是否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摒弃一切“以罚代教”的做法。

4.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育环境

家校配合,改进家庭的教育模式,形成良性的亲子互动。与社会有关单位联系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这就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教合一”。在各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共铸整体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健康成长环境。

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必定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学校教育如果能够真正将两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形成一股整体合力,更有利于共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学生;地理教学;创新意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代表着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新时期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创新谈以下观点。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1、创设宽松课堂教学氛围。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二是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2、创设巧妙课堂教学情境。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地理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发展初中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地理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所以作为初中地理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三、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效性学习,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教师论文,提高,有效性,改变,学习方式,物理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培养,习惯,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99-02

初中物理教学就是为了培养中学生不断追求真理和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初中物理老师应在物理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程序、教学顺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方面做的总体考虑。

1.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所谓独立的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时我们教学思想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题目时.题样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生处于兴趣发展的高峰期,遇到新鲜的事物时总想探索其中奥秘,明白其原因。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正确引导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自发主动的爱上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1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通过深入浅出的解释和生动形象的对比以及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学会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探讨,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保持物理学习兴趣。

2.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生一般都会对实验操作感兴趣,教师要充分遵循学生希望亲手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科学探究,做好物理实验,满足学生做实验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猜想实验结果,然后进行实验设计,通过实际的操作使学生的实验猜想得到证实,让学生得到自豪感和满足感,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实验能力。

3.重视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3.1 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重视。物理课堂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物理知识,对个别的不认真听讲且思想开小差的学生进行严格的教育,但是不能进行体罚。

3.2 物理课堂教学应在多样化教学手段作用之下集中学生注意力。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个别基础较差、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应该认真指导他们,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结论,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会正确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3.3 物理课堂教学应当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物理课外辅导。在辅导时,应该了解学生在学习和对学习方法的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根据他们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认真辅导,使这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也可使学生成立帮带小组,让学习较好的学习给基础较差的学生补课,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更深一步的理解物理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努力认真的学习及时的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4.营造民主氛围、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想与成年人有很大差别,与学生交谈时不能高高在上,使学生感到遥不可及。给学生以平等对话的机会,教学中,当学生与教师相处特别融洽时,学生学得就会很愉快,教师就会觉得教得很轻松;当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时,会影响整个班级,其成绩总比不上与教师融洽相处的那个班的学生好。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喜欢自己的课,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教师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有效的学习是不可分割的,初中物理教学应该通过探索钻研,找出最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物理教学办法,提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使学生乐于学习、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第7篇

1.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忧 有资料显示,我国初中学生中有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心理问题。有关专家曾对两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重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愈来愈多的专家学者、有识之士把重点课题日益引向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上。但在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仍显得被动,过去的心理教育研究,重视教师对学生心理辅导方法的比较多,偏重于教师的“导”,但是我们知道,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还更要注重学生这一头的“悟”,否则就是“一头热”。

2.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根源需深剖 医生看病注重对诊下药,心理教育亦是如此。针对引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根源,我们理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手段与方法,以便更好的做到有的放矢的引导与帮助。因此首先要认清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从调查和典型事例分析来看,引起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会原因: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受不良社会舆论的误导,一些中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偏差,中学生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柱和理想信念。另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电脑网络的普及,给相对纯洁的学生心灵造成了很大冲击。很多学生沉缅于此,若缺乏及时而有效的引导,就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2.2 自身原因: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青春期”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在发生急剧变化,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冲突;而且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就极易出现心理问题。

2.3 家庭原因:现代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都“成龙成凤”,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再加上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过分溺爱;而且家庭教育方法和策略上也有偏差,如果缺少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孩子的心理矛盾就不能及时排除,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问题。

4、学校原因: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重要性已达成一种共识。因此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教学的显象就表现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上。所以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断加重,而且有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使学生处于恐怖和焦虑当中,长此以往,带来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3. 中学生心理教育方法需探索 在日常心理教育过程中,我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以下是我在加强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中经常采用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3.1 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其实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起因是没有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自己,由于高估了自己,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片面看问题,把错误总是归于别人,容易嫉妒他人,从而出现了偏执、自负。由于低估了自己,总觉得自己不行,从而产生了自卑。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教育,首先就要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不仅要让学生如实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让学生正确看到自己的优点,切不可因为某一次的失败,就认为己不如人,要学会正确的归因。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对于自卑的同学,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分析每一次失败,指导学生从学习方法、努力程度等角度去分析每次的得与失。

3.2 要激发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马斯洛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有生理、社会等需要。而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行为基本遵循这样一个规律: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因此,需要是引发人们积极性的源泉,是解决人们行为的心理动力,它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自我教育。

3.3 指导学生学会开展适当的竞争。适当的学习竞赛可以激发人的斗志,调动人努力学习、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巩固学习成果。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有意识地配合教学开展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竞争竞赛活动,以产生自我激励教育作用。

第8篇

摘 要:地理;创新;能力

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成为教育界许多同仁密切关注和努力探究的问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初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思维的意义

创新思维指人类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思维形式与思维方法,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可以提升民族创新水平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通过创新教育,可培养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教师观念更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求教师营造自主课堂,实施民主教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造精神与压抑创造精神。只有让学生动脑筋思考、亲自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创新思维。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一)转变课程教学的师生角色。课程不仅是教师预设的内容,并将它们按一定学科逻辑组织起来后,有计划地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们在学习中生成的那些想法和将这些想法付诸于行动的过程。因此,实践地理的教学应更多地关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体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个体自主学习与受导学习的统一。因此,教师逐渐由控制者、评判者转向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逐渐成为自我未知的主体。在个性的积极思维中体验探索未知的乐趣,也因此体验着团体共同设计教学,共享思维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个性品德素质。个性品德素质主要指除了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审美素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调查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做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进一步探求新知,这样,学生的个性思维才能活跃起来。地理教学中以兴趣为出发点,只能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还必须引导学生思维创新,形成创新性人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在共同的讨论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养成了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及自主探知的学风。即养成了良好的做人心理素质和做学问的心理素质。地理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放眼世界的胸怀,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学生学习,不仅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责任感,也因此激励学生要刻苦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在自主学习,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能力。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是以地球和地图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世界地理的总论及分区,中国地理的总论及分区,期间包含大量的图文信息,在地理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训练学生学习地理要注重对地图要读透、读精,读文抓住精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地理知识,迅速地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提问,利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在地理教学中提问很重要,提问的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因为初中生对创新的新奇的事情才会感兴趣,这样才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想,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他们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形象思维的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给以展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

四、通过地图,重视笔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读各种各样的图,可以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的潜力,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的驰骋。如学生在读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时,首先叫学生分析气温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很快的归纳出冬季气温低夏季高,再看降水的特点,学生也会归纳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这样通过图学生就很快的掌握了这种气候的气候特点,也为阅读其他的气候类型积累经验和方法。有一句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充分的说明笔记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初中学生自觉性较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提醒学生做笔记。

五、重基础、方法

第9篇

〔关键词〕初中;青春期性教育;异往;性观念;性道德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0-0016-03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更好地落实《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了解初中青春期教育的现状,探讨初中青春期教育的有效方法,2009年5月,笔者采用自编“初中生青春期教育调查问卷”在我校(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附属中学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初一、初二年级作了一次关于初中生青春期教育的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68份。其中初一90人,初二78人,总共168人。初一和初二共有男生99人,女生69人。问卷调查过后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青春期教育现状

1.学生了解青春期性知识的途径

学生了解青春期性知识的途径,有44%到56%的学生选择由学校下发的资料,其次是来自父母、家庭的教育,第三个途径是学校开设的课程。第四个途径是来自影视和网络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家庭、父母是我校学生获得青春期教育的主要渠道。由影视、网络途径获得青春期性知识初一是37%,略高于初二的21%,两个年级的男生都要高于女生。男生更多从网络、影视上获得青春期性知识。初中阶段的男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而模仿能力较强,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这就更需要家长加强监控,避免低级、庸俗、黄色的网络信息对孩子的影响。

2.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程度

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程度:初一、初二年级“非常了解”的平均达到6%,“一般了解”的初一48%,初二 60%,“不了解”的初一10%,初二14%,两个年级男生对青春期知识“不了解”的人数都高于女生。由此可见,我校初中年级有一半学生对青春期性知识处于“一般了解”的程度。

3.学生想了解的青春期知识

学生最想了解的青春期知识:两个年级排在前三位的是青春期心理变化、青春期生理变化、异往。而对怀孕与避孕的知识、性传播疾病的知识学生的知晓率不高。首要原因与学生的年龄有关,这些学生处于13~15岁之间,年龄小,对这些知识还不太了解。另外,学校还没有在初中年级进行系统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生殖健康教育,大部分学生对生殖及性健康知识充满神秘感和好奇心。

从表中可以看出初中学生最想了解的知识是青春期心理变化及如何排解青春期的心理障碍,这就充分体现出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以性发育为标志的生理已经基本成熟,另一方面以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的内心冲突为标志的心理尚未成熟。即青春期生理发育越来越提前,心理成熟越来越滞后。这一矛盾、冲突给青春期的孩子带来更多的危机和困惑,所以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初中的心理老师,更需要将心理辅导课与青春期性教育进行有效整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安度青春期。

4.学生对学校开展青春期性知识方面教育的态度

希望学校开展青春期性知识方面教育的有29%到38%,持无所谓态度的有52%到61%,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9%)是不希望的。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开展青春期教育的态度是积极的。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往往由于“羞于启齿”和回避心理而持“无所谓”的态度,并非不想获取青春期知识。

5.学生应对青春期的态度

有49%到61%的学生选择“面对青春期基本上可以应对,还需要得到一些帮助”,只有9%到12%的学生选择“还没有做好准备,可能会不知所措”,而且男生要高于女生。看来初中女生从生理发育到心理发展都比男孩子更加成熟,能从更多渠道获得青春期知识,能更加从容、主动地应对青春期。

(二)初中生对异往的态度

1.与异性同学交往,学生的感觉

与异性同学交往,学生回答“没有感觉”的初一占60%,初二占73%,男女生差异不大。其次是“有些紧张”“不好意思”“异常兴奋”。在传统观念中“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同学交往应该有些紧张、局促、害羞、不好意思的感觉,而我校学生有一半多选择“没有感觉”。通过与个别学生和班主任的访谈发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1)现代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异性同学之间的神秘、羞涩、紧张、拘束越来越少。经常可以在初中的班级里看到男女生追追打打、推推搡搡的现象。

(2)初中的女孩子比男孩子早一两年进入青春期,相比而言女孩子更加成熟、自信、活泼、大方,阴盛阳衰现象明显,在一个班里成绩优秀、各方面都比较出色的往往都是女孩子。在女孩子心目中有品味、有魅力的阳光帅气男孩最有吸引力,而这样的男孩子在她们周围似乎找不到,于是这些女生对周围的男生往往不屑一顾,她们也更喜欢与同档次的女同学交往。另外,我校初一年级的一部分小男孩刚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还懵懵懂懂,不知道怎样与异性同学交往或者是害怕与异性同学交往。他们往往更热衷于玩网络游戏,更喜欢与同龄男孩子交往。还有些男生认为周围的女生“太强势”“太野蛮”,性格不太讨人喜欢,有些男孩“以貌取人”,感觉周围的女生“不漂亮”“不可爱”。于是乎就对女生退避三舍。这就造成了男女生彼此隔膜、彼此疏离的现象。

(3)在进一步的访谈中有些学生说:“同班同学在一起时间长了,男女同学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相处,很自然,很平静,也就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了。”另外还有一些学生说:“男女同学相处不可能完全像同性同学那样自然、平静。只是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心中有顾虑,担心别人看到自己选择“兴奋”“紧张”“不好意思”会说自己心理变态,所以只好选择“没有感觉。”

(4)目前家长和老师对中学生早恋比较敏感,一旦发现早恋的倾向便如临大敌。基于这种压力,初中生一般都会选择与异性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将对异性同学的“好感”“喜欢”“爱慕”压抑下去,避免陷入“早恋”的漩涡之中。

2.与异性同学交往更愿意采用的方式

与异性同学交往大部分学生选择班级集体活动和课外小团体交往的方式,课外同学朋友的聚会、生日聚餐等小团体交往方式最受欢迎。“不想与异往”的占10%到13%。

3.学生对来自父母或老师的对异往的指导的看法

在与异往的问题上,有32%到49%的学生选择“不需要”“不希望父母或老师干扰”,这大概与初中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增强有关。有些学生担心父母或老师知道后会带来更多的麻烦,所以一般不会让大人知道。有15%到26%的学生选择“主动寻求他们帮助”。其实异往问题是困扰初中学生的一个大问题,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宽容对待和耐心引导,帮助他们解决疑惑,可现实情况是父母和老师一发现早恋的苗头,就如临大敌,横加指责,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因此学生只好采取回避的态度。

4.学生对恋爱的看法

有49%到62%的学生选择“反对”中学生谈恋爱,我校学生整体上还比较单纯、幼稚,真正开始谈恋爱的很少,个别学生对某个异性同学会有“好感”“喜欢”“爱慕”等懵懵懂懂的情感,私下里会有发手机短信、QQ聊天、长时间打电话、写情书等行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年龄还小,还不懂爱情,学生时代要以学业为重,目前还不会考虑恋爱问题。

(三)初中生的性观念和性道德

1.假如非常要好的异性朋友提出身体接触等过分的要求,学生的态度

2.学生对性的看法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校有72%到79%的学生认为“性”“很正常”,只有少数、个别学生认为是“不健康”、“很丑恶”。说明初中生对“性”这个问题大部分都能正确看待,不认为性是羞耻、丑恶的。

三、建议与对策

1.青春期教育要遵循适宜、适时、适度的原则。适宜,即对不同年龄、不同状况的学生进行性教育的内容应该有所区别。适时,即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教育。适度,即性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品德教育,培养能力,渗透策略

德育教育是学校一切工作之首,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自觉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面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理学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这也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1.目前中学生环境道德的现状

中学生环境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对环保重要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到位,环境保护道德意识淡薄,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诸如乱扔垃圾、浪费水电、践踏草坪等现象,环境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1.1 当前,中学生并不是不懂环境保护知识,主要问题表现在知识与行为的脱节。

1.2 学校虽然重视环境科学知识教育,但是环境道德教育基础相当薄弱,用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替代环境道德教育。

2.地理教学渗透环境道德教育的策略

2.1 地理教师加强自身修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之相关的学科非常多,如历史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文学等学科都与地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博学,这也说明地理知识的涉及面很广,因此,地理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不仅应该是地理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旁征博引,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而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在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仍然需要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全新的教育理念,现代的教育方式,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研能力,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都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完善职业道德修养,钻研专业知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

2.2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平时的备课中。

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处于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处在人生中比较危险年龄,因此,在这个阶段十分需要老师、家长的关怀和指导。寓德于教显得更迫切、更必要。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必须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自己的备课中,备好自己每堂课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中学生好奇、好胜、好表现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是地理科德育工作的重点。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整理好地理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例如:利用演示实物影象提高学习兴趣;用地理学史中地理学家的故事,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提出问题。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用学生乐学、爱学,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育一个意志坚定的学生,他能顽强地战胜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对待一切,学生道德素质与心理品质的好坏,对其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把握好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地理学家的故事。如:俪道元――刻苦学习、专心致志;马可•波罗、迪亚士――坚持不懈、探求科学真理;麦哲伦――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学家典型事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3 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例如:在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的活动题中文字素材黄河断流、蚌埠城市水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乱占耕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湖泊退化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我国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并严重短缺等;另外还有以漫画形式出现的如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就地取“材”等以及配置的《家乡耕地减少的忧思》的调查报告和《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家庭用水调查》;还有世界地理的大气环境与大气质量等等。因此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

2.4 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2.4.1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活动。

结合地理教学设计环境道德主题教育活动,活动的主题要覆盖环境道德教育的所有对象,利用集体目标的激励、组织全体师生实践,在参与中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习惯。通过教育活动建立培养环境道德的规章制度,培训学生干部,让学生走上讲台,举办环境道德讲座;开展保护校园环境从我做起,人人弯弯腰废纸不飞舞的活动,在舆论宣传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抓节约用水用电、保持整洁的校园卫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4.2 积极组织环保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掌握观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中学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与发展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环境恶化与改善、人口问题、环境法规、环境价值与德育、乡土环境教育等。

总之,充分利用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就会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不但获得理论知识,而且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思维品质,使学生不但会读书,而且会做人。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档案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按照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地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由于中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年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学习的一个基石,

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自身的和谐全面发展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使命。因此,本文立足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本,结合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阐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健康教育的措施以及在整个教育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更新观念,建立合理与有效的心理课程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常常被一些学校或者老教师所忽视,他们认为心理健康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对其学习效果并不能产生显著的影响,学生无法从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的知识,更有甚者还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一门课程。所以,即使学校有意开设这门课程也常常被占用,用来让学生进行主要科目的学习。其实不然,中学生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不同于小学生的明显变化,如果教师一味地教授知识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的想法,就无法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无法求得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势在必行的,是一门学校和教师都应该重视的科目,它就是学生进步的一块基石,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启发,让学生正视自己、正视学习和人生。其次,对于这门课的教授,很多学校大多采取以班主任讲授为主,或者以班会的形式来展开。班主任固然是最了解本班的学生,但是由于其自身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专业,所以这样的心理教育往往流于表面化,学生往往无法真正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基于此,对于这门课程的教授,学校需要配备专门的心理学教师,通过其自身的专业性和合理化的安排和讲授,对学生的教育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于学生,对学生心理有全面性和差异性认识

初中学生大部分处于13岁至16岁这个年龄段,这是人生的一个桥梁,是学生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青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不论是学生的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生在这个时期极易走向极端,走向心理危机,因此教师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立足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关怀以及教育。所以,这一时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是大处的教育,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学生,为其排忧解难。例如,在“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特点”这一章节,教师首先要排除学生的紧张和害羞心理,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时期是每一个人所必须要经历的时期,因此不要恐慌和害怕,更不可焦虑,要以平常心对待。特别是对于班级里害羞的学生,教师更要走近他们,帮助每一个学生解开心结,让其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

三、深入学生,为其排忧解难

初中生在这个时期,自身的生理、心理甚至是心智都在发生极大的转变。因此,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才能达到为学生排忧解难这一目的。初中学生在这个时期生理上有极大的变化,心理又处于叛逆期,对很多事情很容易急躁、焦虑,再加上自身学习的压力又特别大,因此,教师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正确引导,当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把握与异往的分寸”这一章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异性之间的关系,既不可过分亲昵也不可过于疏离。有些男生女生之间过于接近,这样极易激发暧昧之情,教师要深入学生内部,及时分离,让其认识到早恋的不良后果。同时,这个时期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教师一定要合理引导,最好是私下解决。但是还有个别学生过于和异性疏离,不敢和异性说话和交流,教师也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其以平常心对待男女关系,最终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立足学生,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身体、心理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通过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协调发展、配合努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每个人的家庭背景都是不同的,这样也造就了每一个人的性格、特质等都有差异。可是,有些家庭对孩子教育方式不正确,或者家长过于忙碌,对学生不管不问等,这些学生常常处于边缘化,缺乏关爱,心理很容易出现危机。所以,针对这些情况,学校或者教师要定期举行专题性的心理讲座。这样的讲座不仅要求学生参加,也邀请家长同步学习,家长和学生一起进行心理学习,让家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度过心理危机期。例如,可以开展这样的讲座:“家长和孩子如何更好地沟通”“青春期生理卫生及心理特点”“怎样治疗青春期厌食症”“如何处理男女同学关系”等等。心理教师通过讲座给每一位学生和家长普及知识。同时也可以邀请做得比较好的家长讲解经验和教训,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成一致,共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五、关注发展,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档案

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的起伏变化之中,教师无法时刻都在学生的身边,也无法随时都能感受到学生的变化。所以,比较可行与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学生心理发展的档案袋或成长记录袋。这样可以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发展道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以这些方面为基点,可以进一步寻求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优方法。同时,教师可以设立“我心里的小秘密”环节,通过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写出来,寻求教师的帮助。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建立在学生中的信任度,对学生的秘密绝对保密,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得到健康的发展。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与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石。特别是这个时期,学生面对自身生理的变化、自身心理的叛逆和学习的压力,身心肯定要受到一定的波动和变化,这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最好的一剂良药,它能够打开学生的心结,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以这一方面为契机,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学校自身课程设置、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与家庭教学相结合等发面为出发点,谋求学生身心真正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献新.以育人为己任,开拓心田净土[J].班主任,2009(12).

[2]郭连梅.浅议中学生心理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

第12篇

【关键词】地图;初中地理教学;运用

1.引言

地图是地理学科丰富形象的第二语言,它承载了直观的地理知识和地理事物特征,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说明和吸引兴趣的作用,同时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观察帮助学生更好地辨别繁杂的图例,记住容易记混的地理名词和地理空间分布情况,缓解其厌倦情绪,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作为初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讲授基本知识的本领,还要从学生学习习惯出发,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地图语言,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2.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进行教学的意义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握初中学生对于地图的好奇心理并培养起他们读懂地图的能力,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直观的各具特色的地图可以表示出丰富的内容,如国家、地形、经纬度等,地图上鲜明的标识可以在学生头脑中打下烙印,在初中这个大脑快速发育的阶段里有助于辅助学生记忆枯燥的课本知识,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地理课程的心理,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记忆水平。如果地理教师能把地图与书本知识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将获得任何其他教学手段(考试、罚抄等)难以代替的教学效果,这种在授课过程中用地图描绘地理事物的做法,其实也是带动学生参与思考、活跃思维的重要手段,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符合地理教学初衷与目标。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还能相应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空间感虽然很抽象,却能辅助学生全面观察和思考问题,掌握举一反三的想象、总结本领,发现更多地理知识的联系与规律,面对考试中出现的任何陌生地理环境,都能找到类似的解决办法,化新为旧。地图除了具备教学功能,还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针对初中学生的教育目标要求加强对前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展示地图时,潜移默化中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辽阔疆域与秀丽山川,同时以国外地理知识开阔学生眼界。此举不仅能强化他们的爱国思想,还能培养他们拼搏努力、实现梦想的意识,可谓寓教于图。

3.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案例

初中地理教材中已经包含各种配合文字介绍的插图,这些主题鲜明、突出重点的插图是地理教师可以直接获得并使用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善加利用,就能把书中的重点总结至七八成,还可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尝试描摹教材中的插图,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记忆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脑海中直观的映像,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消化。插图有时因为版面设计原因过于复杂,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化繁为简,画出更易识别的简图。除教材给出的插图之外,教师的教具里还要精选额外的挂图。尽管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普及,但带领学生现场板画,或者让学生亲自上前触摸指认,其效果都是不可替代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一位能画出复杂地形并讲解分明的老师,相比生硬的PPT,更让他们钦佩和向往,也更乐于模仿老师,学习这种画图本领。教师在选择使用挂图时也有几点要注意:所有知识讲解决不能依靠死记硬背,必须要活用挂图,其种类大小都要依实际情况改变;时刻调整挂图的方位和顺序,防止学生视线受阻,关注度下降;选用挂图要先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层次由浅至深。

4.初中地理课程中运用地图教学的基本要求

地图是地理教学和运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要负责帮助学生养成读图和用图的学习习惯,以自身经验提前告知学生该注意哪些事项,为高中学习打好基础。通常在读图的时候,该图的名称、图例、地理界线和地域范围等都是需要注意的要点。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地理现象,主动深入思考,学会提炼总结图内外隐含的信息和规律。此外还要将学习的主动地位归还给学生,不能一味地单方面要求学生能做到哪些事情,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教会学生使用哪种地图,他们就始终首先想到运用此种地图解决所有问题,这是不对的。能够综合运用各类地图,或者能发现一组不同类型地图之间的联系,针对发现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思考如何运用所有地图提供的信息去解释疑难。上述锻炼方式才是正确的深化学生对地图使用能力的途径,同时也能兼顾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思维方式有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教师通过课堂课后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常使用地图查找所需信息,敦促学生养成画图解题的习惯,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运用地图辅助学习的思维方式。手脑并用、视听结合对记忆加深也有很大帮助,教师掌握了这一理念后可以在地理课堂上带领学生临摹绘制教材中的插图,后者再根据自己所画的地图配合文字及教师讲解识记,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语

地图不仅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日常生活里也有很广泛的运用,中学时期加强地理教育教学水平,能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观察和思维能力。地理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自动地解决问题,不仅带来收获知识的满足感,更为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终身事业添砖加瓦。地图出现在地理课堂上是一大创举,得到合理运用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必然。

【参考文献】

[1]胡信锋.地图与初中地理教学[J].科技信息,2011.No.38731:174+229

[2]王晓燕.探究如何提高初中地理地图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4.No.21713:44

[3]郭彦霞.浅谈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妙用[J].学周刊,2013.No.1932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