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能力

时间:2022-06-13 14:40: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创新能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创新能力

第1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糊综合评价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政府提出要在15年之内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我国石油企业经过改制上市后,已经由一个国家公司转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因此它必须追求经济利益以求得自身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竞争和发展环境,具体表现在:国际石油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动荡不定严重影响我国石油企业效益,而我国石油企业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还不高;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已结束,国外大公司的进入和国内保护措施的逐步取消,将使我国石油企业与外资石油巨头直接碰撞;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非国有制企业和地方企业在炼油、化工领域正在以极低的成本优势,蚕食三大集团的市场。

自身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我国石油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根据国内外经验,创新是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当前石油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国石油企业必须通过创新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和组成部分,正确地评价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发现自身的缺陷,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企业创新氛围,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石油企业

的发展步入新的境界。

一、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即突破墨守成规,开辟新路径。著名管理学家熊彼特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此后,施姆克勒及随后的冯・希伯尔研究了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英国学者弗里曼对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将创新理论发展为一个体系。

艾米顿于1998年在著作《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中首先提出企业创新能力并定义为:创造新思想的能力、使用好思想的能力、好思想最终成为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能力。Burgelma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它包括可利用资源及分配、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和文化条件。D.L.Barton认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能力、管理系统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我国的学者魏江、顾声乐和汪应洛等也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简而言之,企业创新能力即企业实施创新行为的系统能力,它包括企业的内外环境、硬软件设施、管理体制、营销理念等,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从而支持、实现企业的创新。

纵观现有研究,虽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已较为深入,但评价企业创新能力这个关键问题却始终没有一致的观点或统一的方法体系,不能为企业提供一个系统化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模型,因而对于企业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值得商榷。因此,建立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为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提供支持,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即以石油企业为例,尝试着构建一套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二、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水平,使企业找出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明确将来努力的方向,有重点地加以改善。对创新能力强的方面,继续促进创新能力,保持相对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获得持续发展。构建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设计必须科学、合理、真实地反映石油企业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自身的特点和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2、实用性原则。指标设计必须便于企业管理者进行指标分析比较,使评价真实有效。

3、导向性原则。指标设计应以促进石油企业的创新能力增长为目的,使评价指标有着明确的导向性。

4、可操作性原则。设计指标进行评价需要以数据支撑,因此指标体系必需通俗易懂,方便采集数据,能够较为准确地完成评估的任务,以真正做到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银行和投资者在评价企业发展前景时提供量化的依据。

5、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石油企业创新能力内容复杂,需要以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才能全面反映。

(二)指标体系分析

在以往关于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石油公司的特点,笔者构建了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整套指标体系由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以及企业内外环境四个要素构成,具体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构建及实施

(一)方法遴选

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必须多层次多维度进行,为了系统地评价石油企业创新能力,就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从而全面准确地对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学者周萍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同时也指出了这些分析方法存在的缺陷,如其中的企业技术存货分析法中存货的概念是静态的,它只能反映企业在某一时间的技术状况。为了定量分析石油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结合数学中的评价方法另辟蹊径。

在关于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中,模糊数学、德尔菲法、神经网络法、数据包络法以及灰色评估方法等十分常见,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石油企业一般规模很大,指标体系复杂,各项数据也十分繁多,且许多指标难以做出精确的定量分析,往往需要人们的逻辑判断和推理,即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而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有着较大的优势,因此笔者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石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

(二)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构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思想如下:

1、确定因素的权重。首先,对于主因素集A={a1,a2,a3,a4},结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因素的权重向量W={w1,w2,w3,w4},且 wi=1。然后根据指标体系将各主因素分解成若干个子因素集:a1={a11,a12,a13,a14},a2={a21,a22,a23},a3={a31,a32,a33},a4={a41,a42},对各子因素集采用同样方法确定各子因素的权重向量。

2、确定评语的等级。根据调查和统计整理,并借鉴国际相关资料或经验,规定按很强、较强、一般、弱、较弱五个等级为评价结论,评语集为X={X1,X2,X3,X4,X5},赋值界点为85、75、65、55。

3、确定隶属度矩阵。采用线性插值等方法,确定从W到X的模糊判断矩阵Ri=(rkj)s×m,其中k∈(1,s),j∈(1,m),rkj表示各子因素指标aik对于第j级评语X的隶属度,这里m=5。

4、计算评判向量。对各子因素指标aik的判断矩阵做模糊矩阵运算,得到ai对于X的评判向量Bi=wi。Ri=(bi1,bi2,…,bim),其中“。”可采用Zadeh算子(∨,∧)或者广义算子(,?茚)等方法,然后记R=(Bi)n×m=(bij)n×m,这里n=4,再进行运算得到A对于X的评判向量B=W。R=(b1,b2,…,bm)。

5、求解综合量分进行评价。可采用加权平均法对每个评语等级赋值,赋值变量A'j可选择与评语等级相关的指标,根据公式A= A'jbj bj计算出综合评价结果,判断石油企业的创新能力归属很强、较强、一般、弱、较弱五个等级中某个等级。

(三)评价模型的实施

1、为了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减少随意性、主观性,有必要建立规范的评价标准。首先,针对每项评价指标,请有关专家参照相关国际标准并将其作为基本标准,把各项指标量化,有利于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成立专门的评价小组或机构,多方位地收集信息,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小组应包括与石油企业联系密切的有关政府工作人员、金融工作人员、石油企业家或管理人员以及有关专家。评价者应当了解石油企业的性质、特点以及国内外的评价标准,对被评企业曾亲自考察过熟悉企业的经营状况,应当公正客观。

3、应把定量结果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以便更全面地观察评价对象,要科学地建立石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档案,在档案中不仅包括评价结论,还要包括有关原始数据资料。

4、应加强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与调整。创新能力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石油企业改善经营提高竞争力,所以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者,让他们适时进行调整。

5、对评价结果加以有效地利用和处理,并与贷款、投资、政府的扶持相挂钩,将其制度化,达到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目的。通过评价激励石油企业不断改善经营、加强管理,努力增强自身竞争力,促进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由于油价并轨、石油企业重组上市,石油企业已进入了以创新求生存发展的新时期,我国企业实力的增长的动力以“技术引进”转向与技术创新并重。然而我国石油企业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无论从管理还是技术两个方面都制约着石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石油企业的创新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石油企业应制定明确的战略方向目标,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企业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创新能力的综合测评来切实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为石油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霞.石油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增强[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1(1).

2、郭向阳,和元丽,姚润亚,孙庆生.石油多种经营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南石油,2002(6).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戴・艾米顿.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M].新华出版社,1998.

5、董岗,傅铅生.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04(9).

6、王立新,高长春,任荣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6(3).

7、周萍.企业创新能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5(8).

8、谭跃进.定量分析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

一、上海民营企业百强创新能力的相关数据

上海百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相关数据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研发费用民营制造业50强中的35家企业2013年的研发费用平均值为0.9446亿元(15家企业没有数据)。而民营服务业50强中仅14家企业填报了该项指标,其平均值为0.1373亿元。总体来看,制造业企业平均研发费用是服务业的6.88倍,服务业整体研发投入远低于制造业。

(二)专利发明民民营制造业50强2013年的专利总量为3975项(37家企业数据),平均每家企业拥有专利107.4项;发明专利共1298项(35家企业数据),平均每家企业38.17项。制造业50强中的上市公司拥有的专利,平均每家企业为114.67项,技术人员人均占有专利0.36项,硕博士员工人均占有专利1.75项,本硕博员工人均占有专利0.28项;制造业50强中上市公司的发明专利,平均每家企业47.38项,技术人员人均占有发明专利5.35项,硕博士员工人均占有发明专利0.31项,本硕博员工人均占有发明专利0.06项.民营服务业50强拥有专利总量仅76项(28家企业数据),发明专利仅13项,2项指标都比2012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反映由于行业特点、企业经营模式、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的拥有专利及发明专利数量远大于服务业。

(三)人才质量及规模企业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说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柱。2014上海民企百强有不少上市公司,我们通过查阅民企百强中的上市公司年报,计算整理得出以下相关数据:民营制造业50强中的20家上市公司拥有技术人员平均为523人,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107人,本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604人。民营服务业50强中的11家上市公司的技术人员平均为321人,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47人,本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350人。同样可以看出民营制造业企业的人才质量及数量规模都要大大优于民营服务业企业。

(四)民营制造业与民营服务业创新能力比较分析总体来看,民营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优于服务业企业,2013年制造业企业平均研发费用是服务业的14.73倍,制造业50强企业拥有专利数是服务业企业52.3倍,同时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的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专业人才的规模也要大于服务业企业。服务业企业的整体研发费用投入较少且高度集中,服务业也较少拥有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而且服务业企业自身拥有人才数量、质量及规模的限制也会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广大服务业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利于其转型升级与良性发展。

二、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比较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上海国有企业更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发展壮大,目前在资产规模、技术基础与人才拥有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实力雄厚,与民营企业相比仍具有较大优势。同样根据上海企业百强榜单数据,我们将国企50强与民企50强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一)研发费用与专利根据上海企业百强榜单数据,国有企业50强2013年投入的研发费用总额为1020亿元,与上年相比的增幅为270.91%,增幅巨大;而民企50强投入研发费用26亿元,同比下降3.70%。国有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要远远大于民营企业,且有较大增幅;国有企业50强2013年拥有专利26526项,同比增长20.35%,其中发明专利3153项,同比下跌19.38%;民企50强2013年拥有专利2258项,同比增长38.78%,其中发明专利1084项,同比增长613.16%。国有企业拥有专利与发明专利的数量也都远远高于民营企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发明专利的年增长率达到613.16%,而国有企业的这一指标却下降了19.38%,说明民营企业在发明专利方面,已经显露了更好的发展势头。

(二)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人才的占比情况人才是企业创新的基础,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民营企业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情况,我们通过对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和服务业50强以及国企50强中的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进行分析,计算整理得出以下数据:根据上述数据,民营制造业企业(20家上市公司)平均拥有技术人员523人,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平均为22.26%,民营服务业企业(11家上市公司)平均拥有技术人员321人,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18.42%;而国有企业(10家上市公司)平均拥有技术人员8883人,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23.52%。由此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拥有技术人员的规模远高于民营企业,技术人员比例优势略高于民营企业。技术人员的实力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的科技实力,直接关系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企业自身专利发明的创造,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企业发展的动力和企业效益实现的途径。另外从反映企业职工素质的学历状况来看,20家制造业民企本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604人,本硕博学历人才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29.35%,其中硕博学历人才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5.02%;11家服务业民企本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350人,本硕博学历人才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27.54%,其中硕博学历人才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5.09%;而10家国企本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18447人,本硕博学历人才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45.16%,其中硕博学历人才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9.61%。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高学历人才的规模和比例优势都远高于民营企业。这种局面的形成可能与民营企业家自身素质、经营理念以及经济实力的局限有关,民营企业对于人才吸引和人才激励制度的关注度不够,而人才实力的不足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三、提升上海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但相较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自身经济实力还相对薄弱,导致其用于研究开发的资金较少,研发投入较低,拥有专利和发明专利都远低于国有企业;其创新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民营企业相比更有不小差距。同时民营企业在经营中较为依赖廉价劳动力竞争优势,使得民营企业内部的人才质量和规模也显不足,导致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于现代科技知识吸收缓慢,从而影响到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竞争力下降又会造成人才流失。因此总体上来说,上海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完善,具体建议如下:

(一)维护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产学研结合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无论是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企业都是创新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成果占有者。因此要积极维护企业的主体地位,保证企业始终能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而高等院校是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也具有丰富的科技发明资源和创新基础设施,要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利用高校的教学科技资源,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衔接,可以更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实现多方共赢。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途径一般并不是自己办企业,而是将技术发明转让给企业来实现商业化。如斯坦福大学的“技术和商标许可办公室”模式,就是高校通过专利保护和许可方式,把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推广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从而使得高校、发明者、创业企业、国家各方面都能从科技创新中实现“共赢”。随着当前技术创新的难度和复杂度的逐步提高,民营企业单独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都十分巨大,因此要有效利用外生资源,积极寻求技术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产学研结合创新,共同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可以为企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科研应用水平,加快高校研究成果的转化。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二)完善企业激励机制,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要真正实现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就要做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要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产权结构的合理化和多元化,还要有效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从而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提高对人才的重视度,完善民营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和人才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企业的智力和人力资本。而深化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才吸收机制,从而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优秀人才投身到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去。健全的企业激励机制也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加快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进程。

(三)加强民营企业家创新理念的培育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素质往往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进行创新活动首先依赖于企业家,企业家本身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具备创新能力。因此要加强企业家创新理念的培养,使其树立积极学习的目标,不断学习并掌握当代新知识和新技术,与时俱进,顺应企业产品的发展趋势,把握前沿技术和研究方向,并充分认识到人才吸收和培养机制的重要性,积极引进适应企业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大创新要素的投入创新要素投入是指企业拥有能够投入到创新过程中的各类生产技术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工艺、设备和人员等。创新要素的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必要保障,充足的资金人才资源和设备供应可以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进步提供强大的物质和智力支持。资金技术资源不足的民营企业,可以争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展开合作,充分利用其先进的教学资源,先进仪器等进行创新研究与发展。

(五)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随着知识经济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民营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要求是迫切的。针对当前上海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创新需求,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可以通过设立和实施相应的科技创新计划,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进行创新活动;同时要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公平的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加强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科技市场行为,在维护民营企业利益的同时有效保护其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

第3篇

关键词 创新 创新能力 企业竞争力 培养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则指出:“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事实上,创新创造出新资源,凡是能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新潜力的行为,就是创新。”因此,企业创新力就是企业在市场中将企业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驱动企业获得更多的与其他竞争企业的差异性的能力,这种差异性最终表现为企业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竞争优势。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标志。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其竞争力也强,反之亦然。

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企业创新的培养,这里包括了技术创新(新产品、新工艺、新的能源投入等)和制度创新(如新的组织形式、新的管理方法等)。“创新之父”熊彼得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实质过程为:

如果只凭经验去做事情,只是一成不变的成果,可以进步,很难优秀。而基于目标去行动,以往可用的经验是不足够的,必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部分创造力就是创新。怎样才能培养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积极培养质量意识

美国总统工业竞争力委员会主席约翰?扬说过:“在今日的竞争环境中,忽视质量问题的企业无异于自杀。”质量无疑是企业的生命。员工质量意识问题是我们一切质量问题的根本,也是我们质量提高的瓶颈。把质量的观念提高到安全的程度上——无安全则死,有质量才活。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应该贯穿企业生命的始终,最终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才能保证创新有一定的基础和平台。如果质量意识薄弱,不要说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就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都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质量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过程,即:质量意识的认知;质量意识的态度,质量行为。

1.质量意识的认知

质量意识对于基层来说是比较模糊的概念,他们并不接触客户,并不能直接的感受到质量对于一个企业的意义,往往把精力致力于数量的提高。这种认知必须依靠往复不断的培训进行强化灌输,像父亲培养孩子的人生观一样,质量意识的培养必须在认知的基础上。

2.质量意识的态度

通过对职工质量意识的灌输,让职工心中产生对质量的态度,这是很关键的,意识只有靠自发才可以形成,而并不是靠事故的多少来界定的。让员工有一个正向思维的质量意识态度主要靠领导的引导方向。08年以前,钢铁市场出奇的好,丰厚的利润令钢铁企业近乎疯狂,许多国内钢铁企业以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产量扩充当中。然而,放眼世界的钢铁行业,日本是最重视质量的,他们利用钢铁的鼎盛时期,完成了由他们自主开发的转炉双联工艺的全行业改造。08年底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没齿难忘的,很多中国企业的战略在这个“冰河期”显得那么的沧桑,不得不承认对质量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命力”。应该让基层的员工接触一些质量制胜或失败的案例录像,摆客观事实和讲主观思想结合,使企业职工形成深刻的概念,从而植入职工的头脑。

3.质量行为

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正向的态度,就可以自然转化为质量行为,成为职工每个动作的规范和目的。满足员工精神需求,实现人力资源自主管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资本论》中提到的传统经济学三大生产核心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已变成了人力资本,也就是说能够带来更多剩余价值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我们应该使员工具有主人感,亦满足了员工归宿、尊重、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

当质量意识的以上三个过程建立后,职工创新就有了肥沃的土壤和坚实的基础,创新的目的也越发明确。

二、积极培养管理层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

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级层面来看,技术创新适用于管理层和执行层;制度创新适用于决策层和管理层。可以看出,在这里中间管理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一个链上来看,管理层的作用不只要实现自身的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同样要承接决策层的制度创新执行以及启发执行层技术创新意识并拓展技术创新成果,因此,必须积极培养管理层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使之为创新开辟道路。

三、积极培养新创新和循环创新思路

《经济学基础》中对经济做出了如下概念阐述,“经济就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定义中无形的反映了循环的概念,这引发了从另一个角度对创新的思考:创新分为新的创新和循环创新,新的创新是对资源的潜能开发,那么循环创新就是在原有创新的基础上再次升级创新,回顾工作时单纯的考虑新创新,总觉得这么多年的行业,没有什么可以再拓展思路了。但是站在循环的角度观察,发现很多以往的创新做法还有很多延伸的方向,从此处着手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

四、积极培养创新灵感

纵观从古到今对创新的总结和经验,不难发现创新往往就是一瞬间的灵感,它来自于日常的点点滴滴,要有善于观察的习惯,也就是对于眼前看到的要勤于思考,要把思维尽量的发散。一个企业的最大团体是执行层,要想发挥最大的创新潜力,需要把这种经验和思维教会职工。现在的问题是普通员工认为创新是技术人员的事,与他们无关,使创新缺乏了最基本的源泉,人都有懒惰习性,改变的成本是忍受改变带来的痛苦,然后形成习惯,痛苦自然降低。培养全员愿意主动思考的能力,开始要进行引导并强制创新任务,配合考核的手段。比如你想到的事,尽量不能直接告诉职工,而是启发他的思维,领导的风格是最具感染力的因素,积极培养创新灵感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创新评价机制尤为重要。

第4篇

在现代社会,医药对人类生活质量的巨大影响,使得该行业高增长、高收益特性非常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工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近30年整个制药行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同时也高于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近30年来的发展速度,中国由此成为发展最快的制药国之一。

尽管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但在高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了单方面追求数量规模,而忽视了发展质量的问题。很多医药企业的发展还是靠规模优势,广泛存在管理水平低、药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开拓能力差、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药品、产权制度单一等制约发展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医药企业尤其需要通过加强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其它行业相比,创新对医药行业的重要性和医药企业增长对创新的依赖更显著。在医药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对目前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医药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创业板上市给医药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医药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即新产品的上市能力又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中。本文对已在创业板上市的15家医药企业从申报药品情况、品种储备和立项能力、专利申请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数据来源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库和企业招股说明书、年报、季报等文件,使用数据截止到2011年6月底)。

创业板上市的15家医药企业及其在本文中所用的简称为:

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莱美)、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安科)、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陆)、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凯宝)、海南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康芝)、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仁)、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智飞)、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晨光)、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沃森)、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香雪)、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振东)、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佐力)、重庆福安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福安)、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瀚宇)、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舒泰神)。

为了便于分析和评价,现根据如下原则对上述三种情况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赋予分值,并最终根据分值高低判断企业创新能力:

1.已申报品种最能反映一个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所以认为此模块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现将化学1类(或中药天然药物1类)评分为10分,其他注册分类的品种根据注册分类高低(即申报品种本身技术含量高低)评分,评分结果见表1。

2.除了企业的申报品种外,在研(未申报)的品种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企业产品储备和立项能力,即今后申报和新品上市的能力。对产品储备情况根据第1项所述原则进行评分。

3.企业申请专利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而一个企业产生知识产权的能力是技术创新的表现,现将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两类,将已经授权的发明专利赋予1分,已经受理的发明专利赋予0.5分;已经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赋予0.6分,已经受理的实用新型专利赋予0.3分(一般发明专利比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更大,故赋予不同分值)。

一、 2009年-2011年品种申报情况

一个企业的申报新品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其创新能力,如表4所示,对各企业2009年、2010年、2011年(截止到2011年6月1日)申报品种情况进行统计,并根据产品注册分类进行评分(分值赋予表见表1)。

由表2可以看出,福安药业的申报品种最为突出,大部分为仿制药,莱美药业申报品种也较多。

二、 在研新品储备情况

除了申报品种外,在研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该企业产品储备能力,现对各企业招股说明书和年报中提取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由结果可知,福安药业在研新品占优势,多为化药3类和6类产品。莱美药业储备品种结构较为合理,除了化学3、6类药还有化药1类、化药4类等,储备产品具有较大潜力。

三、 专利申请情况

专利是一个企业拥有无形知识产权的反映,其中药品的专利又是药品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药品商业价值的衡量标准之一。对各个企业已授权的和已受理的专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了便于比较,特将专利赋予相应分值:

已授权发明专利:1分

已受理发明专利:0.5分

已授权实用新型(外观)专利:0.6分

已受理实用新型(外观)专利:0.3分

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莱美药业分值比较高,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立项品种较多,需要保护的技术多;1类新药、4类、5类新药一般都为专利药物,设计的专利也较多。

四、综合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对三个方面的评分进行汇总,得出下表,并按照如下分值区间进行定级:

≥ 90分 A级

40分―89分 B级

20分―39分 C级

≤ 20分 D级

由表5可见,莱美药业和福安药业占有绝对优势,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差距较大,这是创业板医药企业的一个特点。

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民营企业创新是民营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民营企业的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经济竞争的核心。

一、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类型

1.管理创新能力

Intel总裁葛洛夫(Andrew Grove)的管理创新就是因环境情况和被管理者的改变而改变:实行产出导向管理——产出不限于工程师和工人,也适用于行政人员及管理人员。在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70%以上。家族企业不能否定,但是家族式的管理就不行了。

2.产品创新能力

这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是产品创新;对于服务行业而言,主要是服务创新。例如手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已从模拟机发展到数字机、可视数字机、可以上网和可以拍照的手机等。手机的更新换代,生动地告诉我们产品的创新是多么迅速。

3.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竞争的根本。就一个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不仅指商业性地应用自主创新的技术,还可以是创新地应用合法取得的、他方开发的新技术或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从而创造市场优势。所以民营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要在解决制度和管理问题的过程中,吸引一大批人跟你一起创新。另外,民营企业也不要把创新看得很神秘,对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你只要在哪一点上有自己的特长,把这个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创新。

4.文化创新能力

文化创新是指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的与时俱进和适时创新,能使企业文化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样不仅仅可以维系企业的发展,更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意义。最能促进创新的企业文化往往强调团队协作、以客户为中心、公平对待员工、采取主动等理念。

二、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领导的创新观念

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在推动创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领导者的风格又直接决定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莫瑞博士认为:“一线经理很容易通过改变自己来实现结果的改变,但企业的高级经理则需要通过改变领导风格来改变团队的氛围,从而影响团队里的成员。”

2.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不断学习和充电的员工构成了企业中创新能力的根基。企业必须要有一个持续进行的培训项目来鼓励员工,告诉他们拥有创新思维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前途至关重要。典型例子是飞利浦公司。他们有两条产品线,分别是心脏复苏机和家庭医疗保健产品。以前,这两条产品线针对的客户一个是医院,一个是家庭,并没有什么重合之处。后来这两个产品线的负责人经常在一起开会研究,对产品进行创新,从而使得心脏复苏机也开始走进许多家庭,并实现了两条产品线的整合效应。

3.企业的创新环境

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必须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要营造好创新氛围,努力提高企业和个人形成、运用、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都可以进行创新,创新不单指的是技术创新,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销售部门等都可以参与到企业的创新中,并在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使大家都具有越来越强的创新意识。

4.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

在企业现有的绩效考核过程中,应该将创新纳入评价体系。如果将创新纳入个人和企业的绩效评估体系,就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励体系。而创新是否成功,往往要经过数年的考验才能被衡量。因此,短期和长期的评估体系应同时具备,同时到位。

三、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的对策

1.培养企业全员的创新意识

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动,需要企业上层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企业内部的员工应当认识到创新活动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创新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企业应当下大力度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应当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注意对员工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人员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体,要把握住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使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2.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要想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企业内部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塑造创新的文化,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创新的源泉,同时对于创新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应采取大度和宽容的态度,诺基亚总裁曾说:“如果我的员工是生活在恐惧之中,那他就不会有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有创新的想法和行为,不断提出科学的新设想、生产的新方案,创造出新知识、新产品,孕育出新观念、新思想的动力。

3.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企业创新的“催化剂”,在企业整个创新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创新速度快慢、创新规模大小、创新质量高低的关键,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创新激励机制可以分为企业内部激励和企业外部激励两部分。企业内部激励作为一种微观激励系统通过企业产权制度激励来推动企业创新活动。企业外部激励作为一种宏观激励系统通过市场激励、政府激励和民间激励来推动企业创新活动。企业创新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使企业的创新活动形成良性循环,能更好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艳巧.从社会资本视角的企业创新研究[J].商业研究,2008(11).

[2]邵云飞,欧阳青燕,孙雷.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在创新研究中的运用[J].管理学报,2009(09).

第6篇

【?P键词】风险投资;创新能力;IPO抑价;认证监督效应;市场力量效应

【Keywords】 venture capital; innovation ability; IPO underpricing; certification and monitoring effect; market power effect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0127-07

1 引言

对创业企业而言,很难在传统的金融市场获得融资,风险投资(VC)填补了传统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的市场空缺,投资并参与企业管理,发挥增值职能,促进企业成长,目前风投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创新的最重要推动力量之一。被投资企业成功首次公开发行(IPO,即发行新股上市)是风投退出并获取投资回报的最理想、最成功的退出方式。因此,李曜和王秀军(2015)[12]指出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是风险投资的投、管、退三部曲。近年来随着中国IPO市场容量的扩大,以及中国风险投资市场的迅速发展,为创业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极大缓解了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特别专注于研究风险投资的引入与被投资企业IPO抑价之间的关系,目前就风险投资到底是有助于降低还是会显著提高被投资企业IPO抑价,尚存在一定的争议。

关于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及其机理,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研究,主要形成了这样三种主流假说理论:认证监督效应(Certification and Monitoring Effect, Barry[1], 1990; Megginson and Weiss[7],1991)、逐名效应(Grandstanding Effect, Gompers[4], 1996)和市场力量效应(Market Power Effect, Chemmanur和Loutskina(2006)[2])。以往文献在探究风投对IPO抑价的影响时,大多分析两者的直接关系,从而验证或是否定以上三种效应假说。

近几年,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视角研究风投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李曜、宋贺(2016)[13]等学者从风投与券商的联盟关系展开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对IPO抑价兼具认证监督效应和市场机制,且这种关系来源于风投与券商的联盟关系。贺炎林(2015)[10]从研发投入的角度对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不显著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存在风险投资通过研发投入影响IPO抑价的路径。据调查统计,风险投资者较多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其对被投资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资金及技术支持。那么企业创新能力对IPO抑价有何影响呢?是否存在风险投资――创新能力――IPO抑价的作用路径呢?张学勇(2016)[20]基于2003―2012年中国A股市场数据,实证分析得出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IPO较好的市场表现是受内在创新能力的驱动,但对风险投资、创新能力、IPO抑价之间的逻辑关系未做深入探索。

本文创新点在于:

①探究风险投资对IPO抑价影响的深层机理,并引入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视角,从而发现存在风险投资通过创新能力影响IPO抑价的作用路径;

②实证发现,一方面风险投资对IPO抑价有正向显著影响,另一方面风险投资通过提高公司的创新能力而显著降低IPO抑价,从而弱化了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正向影响。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2.1 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

国外学者关于风险投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Barry(1990)[1]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积极参与公司内部管理,增强了公司的内部监督,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从而能够有效降低企业IPO抑价率,验证了监督效应。Megginson and Weiss(1991)[7]提出了风投对企业具有认证效应,其含义是风投以自身的专业服务职能和业界声誉等软条件,凸显被投企业的发展潜力与成长性,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本市场上其他投资者对企业的认识,有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从而能够降低企业IPO抑价率。逐名效应由Gompers(1996)[4]提出,认为风险投资机构为了追求良好声誉可能促使未成熟企业在最佳时机之前提早发行上市,从而提高风险投资机构的知名度和声誉,却造成了风险投资企业的较高IPO抑价率,这在年轻的、知名度较低的风险投资机构中较为常见。市场力量效应则认为,被投资企业会由于风投与各个IPO市场参与者(证券承销商、机构投资者)等的长期合作关系而得到更多关注,从而被投资企业的股票会获得更高的股价。Francis和Hasan(1999)[3]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比无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有更高的IPO抑价率,也进一步证实了逐名效应。Chemmanur和Loutskina (2006)[2]发现,风投企业参与的公司会吸引高质的IPO市场参与者参与新股的发行,二级市场价格也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风投的参与会使被投资企业股票价格更高,而体现出风投的市场力量效应。

国内学者对风险投资与IPO抑价之间关系的研究也较为活跃,研究结果不一。有的文献支持认证监督效应,如张学勇(2014)[19]的研究证实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IPO抑价率更低,而且有券商背景的风投对企业的认证监督效应更加显著。有的文献支持逐名效应,如雷星晖和李金良(2011)[11]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投资都具有低价发行保证上市成功的动机,创业投资存在“只求上市,不求成长”的现象,从而验证了逐名效应。有的文献认为两种效应在中国创业板市场上均成立,如刘祥东和范彬(2015)[15]等学者通过对2010至2012年在创业板上市的258家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风险投资对创业板IPO抑价率的影响发生了由正到负的转变,影响机制由逐名效应转变为认证监督效应。李曜和宋贺(2016)[13]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可以与券商保荐机构保持长期伙伴关系,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力量和认证监督作用。而谈毅和陆海天(2009)[18]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在IPO抑价方面并没有显著积极影响。由此可知,在中国证券市场上,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可能是单一效应,也可能是两种或三种效应并存。

由于中国风险投资发展较晚,很多风投机构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对自身知名度与声誉的建立较为重视,从而导致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逐名效应更为显著。基于我国风险投资的特点以及一、二级市场发展现状,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风险投资机构的参与能够显著提高上市公司上市首日IPO抑价率。

2.2 风险投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风险投资不仅对企业的IPO抑价率有影响,其为创业板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各项增值服务,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有影响。技术创新体现着一个企业的自身价值和成长能力,对成长型企业来说尤为重要。中小企业由于多种原因无法从传统的融资渠道得到资金和技术支持,风险投资的参与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为企业的科技研发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技术管理。付雷鸣和万迪?P(2012)[9]等学者以2011年以前上市的286家创业板公司为研究对象,证实与非VC的普通机构投资者相比,VC在促进企业提高创新投入方面的效率更高。Guo和Jiang(2013)[5]以中国1998至2007年的制造业企业?檠芯慷韵螅?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并通过影响企业研发决策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张学勇和张叶青(2016)[20]以2003年至2012年中国A股市场直接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验证了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李云鹤和李文等(2016)[14]以2010至2012年创业板战略性新兴指数样本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VC参股的IPO公司上市前成长性显著优于非VC参股公司,创新性更强,市场价值更高。本文延续这一观点,也注意到风险投资的参与能够为被投资公司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对上市公司的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由此提出以下待检验的假设:

H2: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的创新能力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2.3 风投与企业创新能力对IPO抑价的影响

既然风险投资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那么创新能力又对IPO抑价有什么影响呢?Heeley(2007)[6]等的研究证实创新能力能够有效降低IPO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对降低IPO抑价率具有显著影响。张学勇和张叶青(2016)[20]的研究发现在风险投资支持的IPO公司中,具有专利的公司更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可,而没有专利的公司IPO时被一级市场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折扣。

创新能力高的公司能够有效降低IPO中的信息不对称,其价值更容易被投资者认可,从而降低IPO抑价率。而风险投资的参与能够有效提高被投资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风险投资通过创新能力能够降低IPO抑价。由此得到以下假设:

H3:风投会强化创新能力对IPO抑价的降低作用。

综合以上三点假设,认为风险投资通过创新能力影响IPO抑价的路径如下图所示:

3 样本选择与模型设计

3.1 样本和数据

本文从创新能力的角度,合理解释了风险投资对企业IPO抑价影响的内在机理,实证检验存在风险投资通过创新能力影响IPO抑价的路径。本文的研究,一方面解释了风险投资对IPO抑价具有负向显著影响(假设1);另一方面证实了风险投资对创新能力产生了正向显著影响(假设2),创新能力对IPO抑价具有负向显著影响,即创新能力的提高显著降低IPO抑价,风险投资强化了创新能力对IPO抑价的降低作用(假设3)。因此,如果直接考察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时,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正向影响(假设1)和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负向影响(假设2,3)相互抵消,从而使得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显著性降低。风险投资对企业IPO抑价同时存在着正向和负向两种相反的影响机制,这可能也是现有文献对这一问题尚存争议的重要原因。

5 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

①借鉴龙勇和杨晓燕(2009)[16]用专利申请量来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做法,本文采用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公司正在申请、已受理、已授权的专利申请数之和来衡量创新能力这一变量,记为pat2。

②使用新股上市后5日的收盘价相对于发行价的回报率来衡量IPO抑价率,记为upr2。表5中展示的是采用新变量后的回归结果,与上文的研究结论保持一致。

此外,我们还分别使用新股上市后10日、15日的收盘价相对于发行价的回报率来衡量IPO抑价率,经过回归分析发现,结果依然保持不变,由于篇幅限制未展示在文中。

6 结语

第7篇

关键词:企业创新;持续创新能力;创新行为;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2)02-0096-03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源泉,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动力。然而,企业建立持久创新能力要比开展几项乃至一个阶段的创新活动更加困难,保持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不是简单的管理过程,需要更多的智慧和管理能力以保持和维护持续的创新能力。

一、企业难以维持持续创新能力的原因

(一)企业决策者的创新行为不连续

从实践看,企业的创新活动往往与决策者关联较大。决策者重视创新,则创新活动会得以持续;决策者离职或放松对创新的关注,创新活动就会减少甚至停止。我国绝大部分的国有企业都呈现出这一特点,很多工作都搞“运动化”,来去一阵风,创新活动要么随着决策者的关注而蓬勃开展,要么随着决策者的放松而无人问津。即使是在同一企业内部,各部门领导对创新的不同态度也导致部门之间创新活动的巨大差异。

(二)易受企业发展中各种波动的影响

首先,产品所处不同阶段会对创新产生影响。企业在某一产品进入成长期或成熟期时,通常会对该产品的销售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市场开发,以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而对创新活动的投入明显减少,导致企业创新活动的负波动。正因为企业在产品研发、销售中存在这种偏好,所以很多成功的企业都非常关注产品结构的调整,试图通过新产品的开发与老产品的营销同步进行,来保持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尽管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以及创新活动之间仍然存在难以协调和平衡的问题。其次,设备的折旧周期会对创新产生影响。一般来讲,在新设备投入使用初期,技改投入很少,因此创新活动较少;随着设备使用时间的延长,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会逐渐增多,创新活动随之增加。最后,对行业竞争和发展趋势的预测也会影响企业创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对行业竞争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但并不是所有的预测都准确无误。若企业没能深入分析竞争威胁,或者对行业发展趋势判断不够明确,甚至判断失误,就会对创新活动产生误导,致使企业出现创新活动中断的情况。

(三)没有或缺少创新专项资金的保障

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创新专项保障资金。通常情况下,企业现有的创新资金大多是为了某一创新计划而专门提取。但是这些创新计划一般具有很强的临时性,导致其创新资金的专用性过强,计划完成后资金自然撤销。甚至有些企业对创新计划根本不设置创新资金,只是随需而用,致使企业创新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四)没有形成企业全员创新行为

一方面是企业员工不想进行创新。成熟的企业员工对风险和回报有着稳定和安全的要求,他们希望企业处于稳定发展中,这样可以保障个人利益的稳定,担心创新会给自己带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员工对保持和维护已有平稳工作的关注远远超过对突破性创新活动的追求。这种思想会严重阻碍创新活动的持续性。如,盖瑞・文德为了激发“新创公司的精神”,曾用一百万美元作为创新基金,奖励能够将好点子转化为新产业的经理。但是,在十多个经理人团队中,能获此奖项的只有一两个,大多数的经理认为继续现有的业务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即使有员工想创新,也可能找不到创新的载体和途径。很多企业的创新活动通常属于“专家”任务,绝大多数员工难以参与,导致企业的创新活动缺乏广泛性。

二、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管理模式的基本功能

一是整合功能。创新组织的整合功能是对企业创新活动所涉及的各部门、人员和所有可支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发挥整合的作用。二是支持功能。创新资源对企业持续创新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新资金的持续投入、创新人才队伍的组建、创新信息及组织资源的提供等内容。此外,支持功能还在无形资源方面发挥着推动作用,如,构建鼓励创新行为的企业文化,通过知识管理对创新成果进行展示、传播等。三是保障功能。保障功能体现了创新制度对创新活动的保驾护航的作用,目的是使创新活动能够持续进行,而不会变异成阶段性的突击工作。四是促变功能。在促变功能作用下,企业能够形成活跃的创新环境,并对创新活动参与者在创新内容上提供一个大致方向或活动领域,从而持续推动创新活动的进行。而在创新活动中,如果企业不能保持促变功能的持续作用,就无法保证会有持续的创新影响因素来激活创新的能动性。五是激励功能。激励功能主要是通过制定奖励政策,以精神和物质奖励的方式引导和激励创新行为,从而形成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二)构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管理模式

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中,企业保持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要素并不完全一致。一是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萌芽期的管理模式。处于萌芽期的企业持续创新活动主要依靠正式组织,即创新管理部门和创新实施部门来组织实施。这一时期的创新主要来自于企业的要求、个人兴趣以及客户的需求,正激励对促进创新活动的发展作用显著,会加速推进持续创新能力的形成。二是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发展期的管理模式。这一时期需要注入非正式组织的力量。企业内部的非正式创新组织能够给创新活动充实新的活力,属于制度体系外的激活因素。这一时期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会逐步引入负激励,实行正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三是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形成期的管理模式。在这一时期,创新要向着全员、全时间、全过程的趋势发展,创新不再是企业自身的事情,而是将用户、供应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利益体联合在一起的协同创新。相比短期的经营目标,企业更加倾向于追求可持续发展,通过树立“无功便是过”的精神引导,形成以负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

三、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管理模式的实施对策

(一)围绕企业战略来推动模式构建

企业战略是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安排,其中的新产品开发、重大技术改造、管理变革等都为企业的创新立项提供了条件。由于战略是连续的,这必然使企业的创新活动也具有连续的特征,由此推动企业的持续创新。因此,企业完全可以围绕其战略,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创新活动。要重视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性、深层次难题,着力解决影响企业当前发展的各种实际问题,关注创新活动的实效,在保障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并使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管理趋于常态化。

(二)保持领导层与管理层的持续创新意识

保持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是一项永恒的管理

活动。将企业习惯的阶段性、突击性的创新活动转变为常态化的、富有挑战性的管理活动,需要坚定的管理意志和持续创新意识。因此,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措施,保证在相当长时间内,企业能够以合适的管理模式来推进创新工作,管理者能够保有持续的创新意识,最终构建起成熟的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管理模式。

(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除了制度规定的物质激励外,还应从精神荣誉等非物质方面激励全员参与创新。例如,定期评选先进、组织竞赛,邀请创新业绩突出的员工以多种形式展示其创新成果,让员工充分感受到企业对创新活动和创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动力,有序引导员工实现人人创新、时时创新、事事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同时,创新的考核始终不能放松,要以制度推动创新,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创新活动的间断或停顿。要建立创新绩效考核制度体系,以此发现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四)提供持续的创新资源

实施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和重要的管理工作,需要全体员工逐渐形成统一认识和一致的管理行为。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投入必要的资源以保障创新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如,充足的创新基金、有潜力的人才队伍、创新方法培训、创新工作人员定岗定编、创新设施配置、信息化建设等。由于创新管理模式的建设过程,也是创新习惯思维和习惯行为的培育和调整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这一模式的固化过程必须保证资源投入的持续性。

(五)赋予创新管理部门足够的协调职能和管理权力

在实施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管理模式的初期阶段,会面临原有职能和权力与新机构的碰撞与冲突,这种局面是新模式实施过程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应给予新设立的创新管理部门足够的权力,根据其五大功能明确管理的范围、目的、职权、责任、程序等内容,以此明确新旧创新管理模式的定位,强化新模式的协调和管理功能,深化员工对新模式的认知和执行,减少新模式贯彻的障碍和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六)增加持续创新的知识来源

新知识的吸收是创新的基本条件,企业需要建立获取新知识的制度,通过信息搜集、学术会议、技术交流、人才引进等途径,拓展外部知识的引进途径,鼓励员工学习新知识并加以利用转化。增加持续创新的知识来源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

第8篇

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是企业获取发展优势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识别与评价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根据企业实现创新的过程构建了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创新能力各项指标的权重,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

关键词: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00402

1构建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则的前提下,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如下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见表1)。

2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构建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是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层次化、系统化的分析方法,它能够实用有效地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目前广泛应用于指标权重的确定。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企业创新能力各项指标权重的步骤如下:

(1)根据表1确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企业创新能力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B11至B43分别为B11R&D资金投入强度;B12R&D人员投入强度;B13R&D团队强度;B14新产品开发投入额;B15技术购买额;B21创新战略;B22创新机制的效率;B23管理人员的素质;B24企业文化建设;B31专利拥有数;B32自主创新产品率;B33研发项目数;B34对引进的技术的改造;B41专利数量;B42新产品市场占有率;B43新产品销售收入比例。

(2)根据层次分析结构,利用专家打分法建立一级B对A判断矩阵,并用方根法计算权值(见表2)。

其中,Bij为Bi对Bj对于A而言相对重要程度的数字化体现。

(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在构造判断矩阵时,所构造的矩阵通常难于满足一致性,应将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条件的程度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在计算出最大特征根(λmax=∑ni=1(BW)inWi=4.24)后,需要按以下步骤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①计算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4.24-44-1=0.08;②根据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查找相应的R.I.(见表3);③计算一致性比例C.R.=C.I.R.I.=0.080.94=0089。因为C.R.

(4)计算各级指标相对于上一级指标的权重。

由以上计算,得出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布:W=(w1,w2,w3,w4)=(0.20,0.13,0.49,0.18);同理,可以得出各二级指标相对于其对应的一级指标的权重,即:

B11、B12、B13、B14、B15的权重分布:

W1=(w11,w12,w13,w14,w15)=(0.321,0.256,0049,0.222,0.107)

B21、B22、B23、B24的权重分布:W2=(w21,w22,w23,w24)=(0.403,0.258,0.169,0.178)

B31、B32、B33、B34的权重分布:W3=(w31,w32,w33,w34)=(0.272,0.264,0.204,0.260)

B41、B42、B43的权重分布:

第9篇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高.本文就目前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其方法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分析结果,进一步促进企业科技的创新管理工作。

【关键词】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0 引言

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其评价方法也越来越多,企业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然后对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目前,伴随着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评价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成为如今企业在不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1 关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比较

在1951年索罗首次提出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也进一步有了更多的关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然后经历了一系列的评价方法与定量评估之间的结合过程.其主要的评价方法有:定量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

1.1 关于定量评价的方法

一是,关于密切值法的方法.对于密切值法而言,其主要是指它是一种针对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它认为在评价过程中基本思想是要从所有的评价对象中找出最优值和最差值,进而形成对比,然后在根据排优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排序.此方法可以用于任何企业的创新能力的评价,也因此被广泛应用.该方法的评价模型为:

其中: 密切值 指评价对象与最优值之间的距离 指评价对象与最差值之间的距离 是指最优值 是指最差值

二是,关于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此方法是在1982年首次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提出来的.它是人们在不能使用传统方法识别系统时,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理论方法,它是一种比较新的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其主要是分析企业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发展的变化程度,基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主要是依照有关数据的几何关系来进行判断的,目前在我国的工业和农业中利用比较广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另外,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不需要太确实的数据,其计算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步骤为一是确定参考的数据;二是计算出关联的系数,其公式为:

三是,求出关联度:在此要特别注意的是,关于关联度的范围一定要位于0-1之间,在此时,关联度的越大,其程度也就越大.此种方法是一种比较好的,而是非参数的评价方法.其计算公式为:其中指权重, 指企业的关联度

三是,关于数据包络的分析方法.数据包络的分析方法是在1978年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单位之间相对有效性,以此来比较绩效,在评价过程中,如果产出的权重和投入的权重比率比其他单元的样本比率大,这时,就确定为这个单元是有效的.

1.2 关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一是,关于层次分析法.它是70年代的产物,由SAATY提出,它的建立主要是由同层间的相互独立以及不同层次.若干层次的基础上.然后评价者在各层次之间进行比较.判断以及计算,以此为企业方案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有利于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发展.

二是,模糊评判法.它是1965年由美国专家查德提出的,其主要是通过模糊的数学原理,以此来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对其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的评价,然后求得隶属数.其隶属数越大相对的评价指标也就越高,相反其隶属数越小,评价指标也就越低,这就方法一般适用于石油企业,它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

1.3 各种评价方法的分析比较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有很多,其各种方法的出发点都不相同,适用的范围也不同,每一款评价方法都有独自的特点,也有各自的优缺点,都在不同的企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也要坟人们在选用评价方法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的,当然也可考虑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此来促使企业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 关于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发展

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于企业的的创新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国内外的企业发展中,对于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都作了进一步的改过,也因此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组合评价方法的改进.在此方法中,将熵值法和模糊评价法进行有效的结合,然后建立了综合的评价模型,通过权重来进行评判. 另外,还有就是AHP与模糊技术的相结合.这次方法专家通过互相补充的系统分析方法来构造了综合的评估模型.再加上灰色关联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结合,利用模型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也进行了有效的评价研究.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目前现有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已有很多种,但是有些方法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对于评价中的度量和因素不能够实际测度,也无法去完成专家的一致性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研究和提出有效的评价方法,以此来准确的完成企业科技创新的评价,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李印海.基于 BP 神经网 络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7 (11): 78-80

第10篇

关键词:石家庄;DEA;熵;制药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14日

一、引言

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结合调整产业结构,提出要把制药业列为本市优先发展的第一大产业做大做强,在5~10年间把石家庄建成一座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药都”的战略决策。实现此目标关键在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能力的建立离不开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石家庄市制药企业存在着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和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对制药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不仅有利于企业科学地认识自身的技术创新状态,而且有利于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方法介绍

基于信息熵和DEA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根据评价对象的绩效指标及其权重,对评价对象的绩效综合得分进行确定,再确定若干个关于评价对象的投入指标的分值;然后采用DEA模型进行分析求解,得到企业技术创新机构的效率分值,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机构的投入产出效率,最后利用DEA模型计算结果对所得到评价单元的绩效值进行合理校正,得到最终评价结果。

(一)DEA方法的CCR模型简介。DEA方法将 “可以通过一系列决策,投入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并有一定数量的产出”的系统称为决策单元。对已知的n个决策单元,用DEA方法来判断各个单元投入、产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某个选定的DMU0(下标设为0),判断其有效性的CCR模型对偶规划可表示为:

(D)min?兹,s.t.■?姿jXj+S-≤?兹X0,■?姿jYj-S+≥Y0,?姿j≥0,j=1,2,…,nS+≥0,S-≥0。 (1)

1、CCR模型基本变量的含义。在CCR模型中,每个DMUj都有m种输入及s种输出,用Xj表示输入,用Yj表示输出。Xj= (x1j,x2j,…,xmj)T,Yj= (y1j,y2j,…,ysj)T。其中,xij>0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DMUj的第i种类型输入的输入量;yrj>0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DMUj的第r种类型输出的输出量;i=1,2,…,m;r=1,2,…,s;j=1,2,…,n;X0=Xj0,Y0=Yj0分别代表选定决策单元DMU0的输入和输出。θ表示该决策单元DMU0的有效值(指投入相对于产出的有效利用程度);λj表示相对于DMU0重新构造一个有效DMU组合中j个决策单元DMUj的组合比例;S+、S-是松弛变量。其经济含义分别是:①当θ=1且S+=S-=0时,则称决策单元DMU0为DEA有效,即在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系统中,在投入X0的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Y0已达到最优;②当θ=1且S+≠0,S-≠0时,则称决策单元DMU0为DEA弱有效,即在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系统中,对于投入X0可减少S-的量而保持原产出Y0不变,或在投入X0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将产出提高S+;③当θ

2、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的含义。将决策单元中各分量的S-ij和对应指标分量xij的比值定义为投入冗余率,记为aij,它表示该分量指标可节省的比例。同样,令βrj=S+rj/yrj则βrj称为产出不足率。比较一个系统中不同年份的投入冗余率或产出不足率可动态地反映该系统在哪些方面有所改善和哪些方面还要加强管理。还可以分析同一时期内相关系统间的投入冗余率、产出不足率,进行横向比较。

(二)基于信息熵与DEA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假设待评价的企业为n个,记为Q={Q1,Q2,…,Qn};评价指标为m个,记为I={I1,I2,…,Im}。方案Qi对第j个指标Ij的评价值用xij表示(i=1,2,…,m;j=1,2,…,n),则n个方案的n×m个评价值构成矩阵X=[xij]m×n,表示方案集对指标集的评价矩阵,经规范化后的矩阵R=[rij]m×n。基于信息熵和DEA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根据评价对象的绩效指标及其权重,确定评价对象的绩效综合得分,确定若干个关于评价对象的投入指标分值;然后采用DEA模型进行分析求解,得到企业技术创新机构的效率分值,该分值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机构的投入产出效率,最后利用DEA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所得到评价单元的绩效值进行合理校正,得到最终评价结果。

熵值法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熵原本是热力学中的一个名词,在信息论中又称为平均信息量。根据信息论的定义,在一个信息通道中传输的第i个信号的信息量Ii是: Ii=-lnpi (2)。式中pi是这个信号出现的概率。因此,如果有n个信号,其出现的概率分别是p1,p2,…,pn,则这n个信号的平均信息量,即熵为:e=-■pilnpi(3)。rij(i=1,2,…,n;j=1,2,…,m)为第i个系统中的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对于给定的j,rij的差异越大,该项指标对系统的比较作用就越大,即该项指标包含和传输的信息越多。信息的增加意味着熵的减少,熵可以用来度量这种信息量的大小。基于信息熵和DEA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步骤如下:

1、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系统的特征比重:pij=rij/■rij (4)

这里分母大于0。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ej=-k■pijlnpij (5)

其中,k>0,ej>0。如果rij对于给定的j全都相等,那么pij=1/n,此时ej=klnn。

3、计算指标xj的差异性系数。对于给定的j,rij的差异越小,则ej越大,当rij全都相等时,ej=emax=1(k=1/lnn),此时对于系统间的比较,指标rij毫无作用;当rij差异越大,ej越小,指标对于系统的比较作用越大。因此,定义差异系数gj=1-ej,gj越大,越应重视该项指标的作用。

4、确定权重系数,即取wj=gj/■gj,j=1,2,3,…,m (6)

wj即为归一化了的权重系数。

5、求综合评价值。

yi=■wjrij,i=1,2,3,…,m (7)

将式(6)求出的权重系数代入式(7),便可求得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机构的综合评价值yi。

6、当确定好绩效评估分值后,再将相关数据代入DEA的CCR模型(1)中即可求得各待评方案的投入产出率,记第j个方案,即评价单元DMUj的投入产出率为θj(j=1,2,…,n)。在DEA分析中,当所评价的单元不处在前沿面上时,对其绩效值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假如DMU1和DMU2两个决策单元的绩效值相同,但投入规模不同,比如U1的投入规模大于U2的投入规模,这表明U1的绩效产出效率比U2要低。若以U2的绩效值为基准,则U1的绩效值应适当调低。假如U1和U2两个决策单元的绩效值不相同,但两个决策单元的投入规模相同,比如U1的绩效值小于U2的绩效值,这表明U1的绩效产出效率比U2要低,为了使评价的绩效值能够反映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效率,U1的绩效值仍应做适当的调低。其调整式为:y*=yθ(8)。y*即为本文方法得到的企业创新能力最终评价值,依据y*的大小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重新排名。

三、指标及样本选择

(一)指标确定。本文根据体现制造企业内涵原则、科学性原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以及数据可获得性的原则,确定了评价石家庄制药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具体设置了七个指标,包括三个输出指标与四个输入指标。

1、输入指标及其含义

(1)研究开发人员占全体职工的比重。此指标反映企业中从事研究与开发人力投入的比重。I1=研究开发人员数/全体职工数。

(2)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这一指标反映企业科技活动中人力投入的质量和管理水平。I2=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科技活动人数。

(3)技术引进投资占总支出比率。这一指标反映企业引进高新技术的程度。I3=三年累计技术引进投资/三年累计费用总支出。

(4)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与产品销售收入比率。这一指标反映企业对科技进步的重视程度。I4=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产品销售收入。

2、输出指标及其含义

(1)每百名科技活动人员的专利授权数。这一指标在专利授权方面反映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Q1=近三年专利授权数/近三年科技活动人员平均数。

(2)每百名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获奖数。此指标反映科技成果的水平。Q2=近三年科技成果获奖数/近三年科技活动人员平均数。

(3)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率。这一指标反映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经济效益。Q3=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二)样本选择。在进行样本选择的时候,我们选择能代表石家庄制药行业创新能力水平的五家企业,即华北制药、石药、神威药业、石家庄以岭药业、石家庄四药集团。

四、数据运算与分析

(一)数据的运算。由于篇幅有限,具体计算过程就不在此处展开。经过DEA运算,发现五家企业的创新效率均有效,即θ=1。然后进行熵值运算,结果如表1所示。(表1)

(二)结果分析。经过DEA运算,发现θ=1,这代表五家企业的创新效率均有效,即表示没有投入不足,也没有产出冗余。DEA方法是一个相对效率计算方法,经过上述运算,我们可以看出五家企业的创新效率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经过信息熵值的运算,我们可以看出五家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根据五家企业值的不同,我们可以得到五家综合企业创新能力的最终排名:华药、石药、以岭、神威、四药。

五、结论

本文原来希望通过评价石家庄的制药企业,比较企业之间的创新能力差距,然后根据结果来扶持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创新效率较低的企业,达到石家庄制药企业创新能力整体提升的目的。经过实际调研与结果运算后发现,五家主要代表石家庄制药企业创新能力的企业在创新效率方面没有什么区别,只有在进行综合创新能力评价的时候产生很小的区分度。这虽然不符合我们原来的目的,但是实际反映了石家庄制药企业的现状。

主要参考文献:

[1]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贺明,夏恩君,刘伊雯.基于DEA方法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5.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科学技术;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全国今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导致超过2000万工人解聘。有人称中小企业遭遇“寒冬”。

在广东省召开的“第二届广东中小企业经济论坛暨2008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经济论坛”会上,经济学家把中小企业倒闭的原因归结为“融资难、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是的,这三个原因目前对中小企业影响确实很大,但这仅仅是外部因素,中小企业不可能改变经济环境,如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只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市场冲击能力相对较弱,在新的复杂环境下,既要应对国内大企业、跨国公司和同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又要应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它们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面对严峻的经济环境,中小企业不但要生存,而且还要发展壮大,这就必须要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并非某项单一的能力,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既可以表现在科学技术上,也可以表现在生产经营、营销和财务上。对于占大多数的生产型中小企业来说,新产品的研发,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无疑是核心内容,起着骨干的作用。

同志在党的十七提出:我国目前“生产能力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的高低,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里,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牢牢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产品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而我国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一些产业领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国内中小企业大都处于产业链低端,赚取的只是劳务加工费,以知识产权为标志的高附加值,高利润则被外商获取,同时还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承担巨大的生态代价。比如我国DVD生产企业出口一台DVD,由于解码芯片、机芯等核心元器件靠国外进口,交给外国企业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是13美元,企业只能赚取一美元的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32.5美元,我们辛辛苦苦干活的企业获得的纯利润只有1.5元。创新能力弱,导致我国企业生产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低,导致我们只能处于经济链条中的未端,“双低”使得我们只能靠数量和价格与别人竞争,从而使得我们中小企业在“融资难,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的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纷纷倒闭。如果企业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又结合不好,使本土的创新成果不能很好转换,企业就不得不依赖国外引进,而且越是高新技术设备就越依靠进口。有关专家统计,韩国和日本对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费用比例是1:10,而我国则是10:1。就是说,人家拿1块钱引进,10块钱用于自主创新,而我们刚好相反。10:1导致的不仅仅是多花钱买技术,关键是要重复多花钱。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大多数中小企业对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创新的技术严重不足,以致出现了无休止的“引进、引进、再引进”,有的甚至陷入“引进一落伍一再引进一再陷入”的恶性循环。历史与现实已反复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大批的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把握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动权。

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生力军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支持其做大做强并参与国际竞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中小企业自动承担起自主创新的主体这一角色,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机遇,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广大中小企业,要千方百计突破资金和人才这两大软肋的限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资金是企业创新的一大瓶颈,特别是对于实力比较弱小的中小企业。很多企业有这样的观点:国外企业研发投入动辄数亿美元,我们企业的销售收入还没人家的研发经费多,怎么和人家拼研发?言外之意,拼不过干脆放弃。这是一种悲观和保守的论调,国内也有不少经济实力并不很强的企业,在自主创新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的观点是:不做,永远也不可能突破,最终形成的是恶性循环。自主创新要先从点滴做起。我们虽然资金的绝对最小,但是只要“不撒胡椒面”,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于某一点,寻求点上突破,并非一点优势都没有。海信公司在电机机芯片上的突破就是成功的例子。论集成电路,海信与别人比没有优势,但是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在电视机芯片上发力,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说,资金对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同时,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都进行原始创新是做不到的。创新应当是分层次、有分工的,有的企业有能力进行原始创新,更多的企业只能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因此,大多数企业需要借势登高,实现产学研合作,通过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获取具有先进实用技术的项目成果,及时有效解决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面临的难题,从而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促进项目、人才和资本的结合。

人才匮乏是困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头疼事,根治好象很难,但解决起来并非没有药方。江苏的一家化工厂,产品质量长期达不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直接引进技术,价格太高无法接受,靠自己的科技人员机关,时间又不赶趟。后来,他们在“宁交会”上与一位“海归”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3个月后,“海归”解决了技术难题,公司为此仅支付了12万元。这说明,要解决人才企业不能仅仅着眼于内部,要走出公司的围墙,利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多渠道、多方面地利用人才,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个不拘一格不仅仅指人才的不同类别、国家,还指不同的使用方法。有的是招人麾下,有的是合作,有的是委托开发。但是目的只有一个: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金融企业 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 风险监管

一、中国金融企业创新现状

我国的金融创新是从实行改革开放后逐步开始的,历经20多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在组织制度方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银行体制,完成了中央银行大区行的机构建设框架,形成了以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十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城市信用社改组为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了近百家证券经营机构、多家保险机构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初步形成了多元所有制结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企业体系。同时,放宽了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和保险业市场进入条件,初步建立了外汇市场,加快了开放步伐。在管理制度方面,中央银行从纯粹的计划金融管制变为金融宏观调控,调控方式由计划性、行政性手段为主向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转变;放松了对金融机构业务管制,各专业银行可开办城乡人民币、外汇等多种业务,公平竞争;对信贷资金的管理从“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到“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不断改革,商业银行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率管理;外汇管理体制实现了汇率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等等。在金融业务方面,负债业务上出现了保值储蓄存款、住房储蓄存款、委托存款、信托存款等新品种;资产业务上出现了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按揭贷款等品种;中间业务上推出多样化服务,开办个人汇款、个人支票业务,扩大各种业务,开发多功能的信用卡等等。在金融工具方面,主要有国库券、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存单和长期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股票、受益债券、股权证、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等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在金融技术方面,金融机构电子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金融中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已全面实现了金融机构资金汇划电子化,证券交易电子化,信息管理电子化和办公自动化,出现了电子货币“一卡通”、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网上股票交易等新型电子与网络金融业务,在金融技术上实现了与国际金融业的对接。但是纵观我国的金融创新过程,可以发现我国金融创新主要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金融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金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导致创新层次较低,原有的规章制度已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银行业在加入WTO后,对新的业务品种缺乏深入透彻的研究,制度创新相对滞后,出现了所谓的真空地带。二是金融工具品种少。目前表现为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以往我国金融机构推出的业务创新大部分集中于负债类领域,在贷款领域由于是卖方市场,竞争相对较弱,各金融机构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创新相对较少。金融工具单一、融资渠道狭窄造成企业负债率过高和银行的压力过大。三是信息技术落后,与金融创新的融合度不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应用于银行业务领域,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商业银行还不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电子信息服务,而且银行金融创新与信息技术融合度不够,缺乏深层次数据分析功能的营销系统。四是人员素质较差,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根据对金融创新的不同作用,银行从业人员可分为决策人员、一般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决策人员的作用是对提出的一项创新建议进行立项与否的决定。这就要求决策人员具有战略眼光和科学分析能力,以判断该项创新建议有无市场前景和盈利可能。一般业务人员的作用是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现有的产品和服务的缺陷,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他们也承担着金融创新的任务。开发人员的作用是对创新建议进行技术开发,形成方便可用的市场产品。这就要求开发人员既要有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金融知识,才能较好的将这二者结合,开发出方便可用的创新产品。无论其中哪一类人员力量薄弱,都会影响到金融创新的顺利开展。而从目前我国银行业从业人员的状况看,各级经营者大多过分偏重传统业务和传统市场,在金融创新上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眼光,缺乏对市场的洞察力;一般员工知识结构老化,业务单一,工作中墨守成规、缺乏创造力,缺乏将银行发展与自身利益相结合的主人翁精神;开发人员基本为计算机专业人员,不熟悉银行业务,不具有开发创新产品的复合型知识。高素质人员的缺乏,阻碍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步伐。

二、中国金融企业创新能力评价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我国金融创新已经全方位展开。通过金融的改革创新,增强了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了金融企业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信贷资产质量有所好转,盈利状况逐步改善,从而极大地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的金融创新仍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主要表现在:第一,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以金融工具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创新的金融工具达100多种,但是85%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第二,数量扩张创新多,质量提高创新少。以银行卡业务为例,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在银行卡业务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行的银行卡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但使用效益不高,形成了大量的睡眠卡和无效益卡,而且银行间各自为政,造成银行卡业务重叠、功能类似,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影响了银行卡的快速、高效发展。第三,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长期以来,存款等负债业务是各家金融机构竞争相对激烈的业务领域,金融机构推出的业务创新和工具创新也在这个领域最为丰富。而贷款长期以来一直都是金融机构垄断的资源,因而创新明显少于负债业务。第四,沿海城市创新多,内陆城市创新少。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发起,特区和沿海城市率先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金融管制相对较松,金融市场比较活跃,这些都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我国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创新通常首先在特区和沿海城市产生,然后再逐步向内地推广,内陆城市的金融创新明显落后于沿海城市。第五,外力推动创新多,内部驱动力创新少。我国的金融创新主要是由体制转换和政策改革等外部因素推动的,中央银行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微观创新的主要外部推动力,而金融创新主体即金融机构的内在创新冲动明显不足。第六,追求赢利的创新多,防范风险的创新少。现在推出的许多创新产品更多的是为了赢利,除了外汇业务有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和部分商品期货外,一些具有重要风险管理特征的金融工具,比如互换交易、期权交易等等在人民币业务上基本没有,其他防范金融风险的创新活动也基本上没有成为金融机构所关注的基本创新活动。我国的金融创新能力还不高,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益规范、金融法规的日臻完善和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金融创新能力水平将由持续下降转向稳步上升。

三、提高我国金融创新能力的建议

1、强化金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完善企业智力保障体系

金融企业人力资源分为企业领导者和企业普通员工。领导者对金融企业的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他直接决定着一个创新项目是否能够实施,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具备战略眼光和科学分析能力。领导者促进创新的主要途径有:提倡一种自信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积极自动并勇于创新;扩大实现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途径,为员工提供方便提出想法的地方;改善企业内的横向沟通,鼓励跨部门员工之间的交流;减少不必要的组织层级,降低创新过程中的时滞;集思广益,尽可能让更多的员工参与问题研究和方案制定。为了更好地促进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金融企业领导必须加强自身素质培养。为此,可以借鉴日本的关于优秀企业家素质研究的“十项品德”和“十种能力”:使命感、信赖感、诚实、忍耐、热情、责任感、积极性、进取性、公平和勇气,以及思维决策能力、规划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洞察能力、劝说能力、对人的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下级的能力和调动积极性的能力。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要充分调动普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金融企业要改革传统的压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命令-控制型的领导模式,建立一种新型的自由-集中式的领导模式,使员工即能自由思考,又能明确努力的方向,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交流合作。

2、提高信息技术利用率,为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现代金融企业的知识特性体现得越来越充分,绝大部分知识都由数据、文字等组成,以信息的方式呈现出来,为了提高知识的处理效率,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金融企业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增强了金融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了增强我国金融企业较低的创新能力,就非常需要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率。

信息技术发展为金融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持,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都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我国的信息技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而且我国还存在一个痼疾:资源利用率不高。信息技术固然在发展,但是如果利用率得不到提高,想要很好的进行金融创新将会是件很困难的事。因此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创新机会,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创新能力,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改革人才制度、管理和营销等体制,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环境和平台;一方面加快企业的自动化和系统化,为企业的持续创新创造条件。

3、加强风险监管能力,积极应对创新风险

金融创新是存在风险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必须考虑到风险监管的问题,但是监管和创新之间存在着系列矛盾:监管法规滞后与银行业创新需求之间的矛盾;市场环境缺陷与创新发展之间的矛盾;行政许可规定限制与创新市场灵敏度之间的矛盾;分业监管体制与创新业务跨市场运作之间的矛盾。

监管部门要及时修订不合时宜的陈旧规定,完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尤其在创新产品市场准入的行政许可方面,对现有监管法规限制下暂不能突破的金融业创新诉求和举措,要从金融业发展的大局出发,研究完善有利于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

健全监管协调和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监管协商,进一步细化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边界,特别要针对金融业综合经营后出现的新情况,关注跨行业产品风险,统一风险监测和监管标准,并明确主从监管关系。

加强公众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风险教育。增强客户自主选择创新产品的能力,提高其风险认知程度和抗风险能力。提倡“买者自负,卖者有责”的理念,通过专门区域、公共媒体、网点等多种渠道对公众开展持续的专业知识普及教育,多角度剖析和提示创新金融产品的潜在风险,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和风险防范意识,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付乐、曾宪宁: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与发展路径探析[J].企业经济,2007(10).

[2] 熊玲:论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商业文化,2007(5).

[3] 金成晓、纪明辉: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创新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