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最新合同管理办法

最新合同管理办法

时间:2023-05-04 08:42: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最新合同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最新合同管理办法

第1篇

【关键词】合同管理规范化制度;合同管理体系;合同管理人员;合同示范文本;合同编码规则

最新修订版《国家电网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合同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建设的历史新阶段。电力企业合同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是电力企业依法治企的核心环节。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由来已久,但长期以来,国家统一的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规范化问题没有列入日常议程,导致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非规范状态运行。针对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在新版《国家电网公司合同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之际,就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建设的相关事项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

1.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

电力企业系统内部众所周知,电力企业从各自为战走向区域并网,直至现在的国家电网运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为时还不长,电力企业内部合同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刚刚起步。就笔者在电力企业法律顾问岗位上的工作实践情况看,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目前普遍存在的规范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电力企业内部合同管理工作机构需进一步健全

按照现行体制,电力企业内部没有专门设置合同管理工作机构,配置的合同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日常合同管理与审核工作人员是由电力企业法律顾问兼任。从严格意义上而言,电力企业系统内部应有一个完善的合同管理工作机构和一支较高业务水平的合同管理队伍。

1.2 电力企业内部合同管理工作中的内部会签制度与工作流程效率低下

在电力企业系统内部现行的合同会签制度与工作流程中,在每一份合同的最终签定之前,都要经过电力企业内部的承办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其他相关部门、法律事务部门专职、办公室、分管副局长、局长的签章,按照这样的会签工作流程,一份合同会签完毕至少一整天,快则三、五天,慢则不可预计。如果遇到某个部门负责人或局领导外出开会、出差、病事假等特殊情况,甚至几个月还无法会签完毕。在此产生一个规范与效率的极大矛盾。

1.3 电力企业合同规范性文本类型不全,适用文本严重欠缺

目前可供基层电力企业选用的电力企业系统合同文本有国家和地方电力行政部门制订并强制适用的示范文本,还有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合同文本。现有的电力企业合同文本,仅局限在电力企业主产品为核心的产前、产中、产后相关的产、供、销等环节。而电力企业资产社会化服务经营(如房地产租赁)、电力企业职工福利后勤保障供给(如劳保服务用品采购)等方面的示范性文本严重欠缺。此外,现有可供选用的强制适用示范文本中,存在很多不需要或不适用的条款,显得过于繁琐,不符合经济合同简洁明确的表述要求。

1.4 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中的合同编号缺乏科学设计

就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中的合同编号实际做法而言,普遍存在各自为战、自以为是的严重问题。既没有对各类合同分类设定编码,也没有对合同设定系统编码规则,这给电力企业的日常合同管理工作和档案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难度和混乱。

2.电力企业合同管理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分析

前述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中客观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从总体上而言是电力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但就其合同管理工作本身而言,形成这些问题有着主客观方面的很多原因。笔者认为前述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中问题的形成基本原因为:

2.1 电力企业系统对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系统对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仅作为电力企业内部一般的日常事务来设计安排,没有将合同管理工作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枢纽来科学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使得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长期处于非规范状态,就最新修订颁布实施的《国家电网公司合同管理办法》而言,也尚未将合同管理组织机构与合同管理专业队伍建设提出专门要求,这将使我国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建设很难快速完成。

2.2 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规范性制度不健全

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制度,长期来都处于探索与不断修正与完善过程中,至今尚未形成专门的成熟的科学的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建设纲要,这将使我国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建设还得再继续探索中前行。

2.3 电力企业内部合同管理专业力量严重不足

在电力企业内部绝大部份职能科室都有一定量的合同承办或会签业务,但承办合同起草、审核、会签、登记管理的人员几乎没有合同管理专业人员配置,这是长期以来电力系统忽视合同管理专业队伍建设的结果。没有合同管理专业队伍,合同管理规范化建设将成为纸上谈兵。

2.4 电力企业系统“政企合一”的现行模式制约

在电力企业系统,名义上已经列入国家电网公司的现代企业模式运作,但实际上还处于行政管理电力企业。因而,电力企业内部的合同管理仅仅作为行政管理的一项工具,而并非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必须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合同管理机构,将合同管理作为核心枢纽来建设。

3.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从我国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现状出发,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建设任务非常艰巨,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对合同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和依法治企的发展必然,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尽早尽快地推进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建设。笔者认为,推进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对策措施主要有:

3.1 加快制订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各项制度

针对电力企业内部合同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对合同管理规范化的内在要求和依法治企的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加快制订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从组织机构、专业人员配置、标准合同文本、会签工作流程、合同分类编码规则、合同档案管理、合同信息传递与保密原则,至规范化工作机制与效率的关系协调方法各环节的具体制度,科学的制度是推进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的基础。

3.2 建立健全电力企业合同管理专门工作体系

从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电力企业内部的合同种类繁多,合同数量巨大,客观要求建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配足配好合同管理的专业专职人员,建立一支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依法治企要求相适应的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专业队伍。健全的工作体系是合同管理规范化建设的组织保证。

3.3 科学建立电力企业合同编码规则

合同编码规则是合同签订后有效管理和信息传递利用不可或缺的前提。合同编码规则设计时,应充分体现电力企业的区域、网级及合同的年份、类别、属性、序位等因素,便于对电力企业合同的信息化处理。

3.4 进一步修订完善电力企业合同示范性的标准文本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施工管理;合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2

建筑行业具有规模大、投资大的特点,利润与风险也就相对较大。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建筑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也存在了很多弊端。许多建筑企业为了能够顺利签订合同,对合同的内容和条款放任自流,有的甚至工程建设竣工时还没有签订建设工程合同,这种做法风险度很高,随时都有可能引发一场诉讼和输掉百万千万数额的官司,建设工程合同进行全程合同管理,可以使建筑企业随时得到全程合同管理和劳资关系处理等法律服务,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与合法化。

一、建筑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工程建设和建筑业在飞速的发展。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1.建筑工程施工在整体上缺乏安全意识

安全是建筑生产的前提,亦是施工管理工作中的关键所在,安全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正常开展,影响到企业的施工形象和利润。环顾当前的工程施工现场,很多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还很薄弱。在施工管理工作的实施中,缺乏健全的安全组织机构,对建筑施工安全重要性的意识还不够。缺少专职安全员定期参加安全培训的组织活动,导致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的落后,国家最新的相关法律、法规未能很好的传达下来,引起施工现场管理中安全意识的淡薄,安全管理措施的滞后。上级相关部门对工程的施工现场缺乏业务指导,安全管理指导流于形式,仅是走过场,对违反安全操作的行为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处理不及时,落实不到位,这样往往导致下面的施工人员对安全的认识更为淡薄,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形成恶性循环,增加施工成本投入。

2.建筑工程施工质检制度不够完善

一个工程要求优质的施工质量,离不开完善的质检制度。放眼目前的建筑施工实际,由于质检制度的不够完善导致了一些不良现象:在对施工质量的管理过程之中,对建筑材料和建筑阶段性成品的检测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缺乏真实性,这一问题导致了对物料的控制出现了片面性,加大了施工管理的难度。在具体的施工管理过程中“三检”制度贯彻执行的力度不够,有部分施工项目负责人未能严格地对每一道施工物料的检测,施工工艺和工序的监督和正确指导,马虎作业,粗狂施工,留下了质量隐患,影响了后期的正常施工和产品的质量。

二、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全过程管理办法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是建筑单位和施工人员为完成既定的施工工程,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依照施工合同,施工单位完成建筑单位交给的施工任务,建筑单位按照规定提供必要条件并支付工程价款。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筑施工,建筑单位支付价款的合同,是建筑工程承发包双方的主要合同和合作依据,同时也是工程建筑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主要依据。建筑工程合同是施工阶段整个过程控制的依据,加强施工合同的管理实际上就能有效的控制整个工程的经济,施工合同管理是实现控制施工工期、施工质量、工程成本目标的重要手段。合同管理是整个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合同管理工作贯穿着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分配着工作任务,是目标和计划实施的重要体现。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规模大、工期长、材料设备消耗大、施工生产流动性强、受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大等特点,致使施工合同具有特殊性、长期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加上目前建筑市场“僧多粥少”建筑市场过于向买方倾斜,竞争激烈,条件更加苛刻,各施工单位为了得到施工工程,不顾客观实际竞相降价,不公平的竞争使施工企业承担过多的风险。为了能在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合同管理,组成一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法律、经营、管理、造价、财务等精干专业的合同管理队伍,在施工合同签订前后对施工合同进行全面分析和管理,才能有效的降低工程风险,增加企业利润。

1.推行项目成本预算管理

施工项目成本预算管理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与核心。在项目管理中,努力实现以收抵支并有所盈利,是施工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壮大的根本。深入了解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市场、交通环境、项目概要、位置、地理、气候等因素,实行全员管理,从制度上确保成本管理落到实处首先要明确责任,保证项目计划成本的严肃性。通过认真分析、预算后制定项目计划成本,一经项目经理批准后,任何人都不得随意变更,一定要克服计划成本实施过程中的人为影响。同时,还要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使全体员工对实行计划成本管理的目的和要求有明确、统一的认识和理解。对各管理人员和各工作岗位的职权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和界定,做到各岗位工作目标明确,责任范围和利益关系清楚,避免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最后要完善考核体系,确保计划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同时核算出相应工程项目的月度实际成本,保证核算资料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主动控制和适时纠偏。

2.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管理

施工组织设计是建筑施工组织的核心和灵魂,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构思设想和具体安排,用来指导施工项目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通过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安排调整达到优化施工:施工前期准备部署、施工总进度计划和工期保证措施、劳动力及周转材料安排、主要机械设备需求计划、工程质量保证措施、主要施工技术要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书、施工平面布置图等。为确保工期、质量及安全、文明工地,节约成本等条件,编制出针对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每个分部分项工程的特点、结构特征、施工难易程度工期和质量要求,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以指导施工顺利地完成本工程项目的建设,控制工程成本,创建优质工程。

3.转移合同中的风险

由于目前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不规范的管理以及大量施工队伍与建设规模严重失衡,致使业主行为不规范在建设工程承包中占据上风,提出一些苛刻条约,将自身的风险转移到承包商那里,而承包商迫于生计,急于承揽工程,或很久没有承包到工程怕丧失承包机会,只能委曲求全,无条件的接受苛刻条件,签订一份风险合同。风险管理是人们对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辨识、评估、预防和控制的过程。建筑工程由于其规模大、周期长、生产的单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施工不确定的因素,比一般产品生产具有更大的风险,进行风险管理尤为重要。首先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然后将这些风险定量化,对风险进行控制。建筑工程建设由于施工的复杂性、单件性、不确定性,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一般较高,一般承包商难以承受,购买工程施工的一切险,人员意外伤害险,财产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以及利用合同恶化法律的手段,将风险合理地进行转移和分担,使承包商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施工企业能够面对巨额风险发生时,依然能够正常的运转和生存。

三、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全过程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全员的动态管理工作,只有通过自身战略调整,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做到安全质量规范化、进度控制刚性化、文明施工常态化、成本管理精细化,通过严格的管控,才能提高管理效率,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麻昌颜.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城镇建设,2005(11).

[2]史萍.试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全过程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4).

[3]易帆.浅谈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管理[J].中华民居,2012(9).

第3篇

科研管理工作是指科研院所通过管理科学的运用,对科研项目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管理行为。对于具体科研项目而言,科技管理工作包含项目申报立项管理、实施过程中的计划、经费,以及科技攻关团队管理、项目后评估管理等。科技管理工作是科研院所日常工作中重要工作之一,是科研院所工作的基础性工作。科技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直接影响科研院所在所属专业领域的科研项目承接、科技成果获取,以及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整体水平。“十二•五”以来,在国家对科研院所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对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内现行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主要以项目任务制为主,是典型的任务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强调立项效果、关注自身技术突破,以及成果推广应用难度大。

2过程管理的优势

过程管理注重对研究成果应用进行考核评价,是用系统的方法,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目标和应用目标融合的一种管理模式。主要特点有:一是以成果评价为核心,能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二是结合市场环境,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开放的研发环境;三是强调过程监控,将参与项目研究的科技人员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群体积极性;四是强调全员参与性,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注重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并将其作为项目执行效果的可靠依据。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将过程管理和任务管理相结合,运用于科研项目管理,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3在船舶电站成套系统集成项目中的管理方式应用

作为国家级专项科研项目,船舶电站成套系统集成项目由于投入大、参研单位多、研究难度高等原因,如何有效地进行管理,既满足对突破关键技术的成果要求,又要在规定的研制周期内,实现成果产业化推广应用,是有相当难度的。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作为项目执行牵头单位,通过对科研管理内容和研究计划的梳理,在完备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了以过程管理为主导,同时强调和重视任务管理的方法,在项目执行中取得了很好成效。

1)管理思路

一是计划实施、经费规划、成果申报等所有的科研进程和工作都以服务于市场为原则;二是通过管理实现船舶电站成套系统的技术突破,推动核心技术进步;三是不断完善、调整,发挥动态管理效能。

2)制度支撑

针对项目实施,制定专项科研管理办法和配套制度,结合电站成套技术研究的特点和实际,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在已有科研管理的基础上,按照国家部委制定的专项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制定了船舶电站成套系统管理规定,并正式实施。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工作职能,理清工作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规范化管理。

3)体系覆盖

由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牵头的船舶电站成套系统集成科研项目,参研单位包括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东风仪表厂、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等总装企业、配套企业和科研院所。参研单位种类的多样化,使项目管理呈现出科研重点分工不同,研究内容侧重各异,完成时间节点要求不一致,技术实现相互交叉、渗透等特点。通过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对每项专题研究内容的进度目标,进行有序管理和监督考核,并及时向主管部委反馈出现的问题,寻求改进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科研管理的效果。

4)严控经费

以任务批复为依据,结合实际市场情况,细致制定经费使用预算,确保所有经费使用与预算策划基本一致,所签合同均纳入信息系统管理范围,便于群众监督和审计审查。基本做到既保证节省经费又保证研究质量。对已经评审确认的采购类目,根据具体实施时间要求的顺序,提出采购比价邀约,要求乙方单位提供所能承担质量大纲和经费报价,确保合同报价择优过程公开透明。

5)合同管理

日常工作中,按照签订合同,严格履行相应条款,定期确认合同执行进度,切实履行合同管理职责。对于合同管理中发现乙方存在的技术和进度问题,及时、积极的组织开展中间评审或专项评审工作,提出后续工作要求和建议。

6)协调组织

从提高科研管理的质量出发,坚持现场管理、现场交流的工作方式,对项目参研单位、合同乙方单位,以及管理先进的科研院所进行走访调研。通过组织协调,交流日常工作经验、学习先进科研管理办法、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为项目顺利验收打好基础。

4工作成效

通过有效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课题组不仅成功突破了众多关键技术,有效完成各项研究、试验工作,顺利通过专家组的项目验收,还在科研成果市场化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承接了某渔业有限公司大型远洋拖网渔船电站项目、某疏浚公司海洋工程船电站项目等技术难度大、技术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高集成项目,为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在电站成套领域的产业化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去年,由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提供电力推进系统供货的某上市公司两艘五星级豪华游轮正式起航。这是承担该项目以来,该专业在船舶综合电力系统集成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市场化合同的承接和顺利实施,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在该领域的系统集成、设备配套的市场地位,标志着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的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在产、学、研、用之路上又结出了新的硕果。

5结束语

将过程管理方法融入重大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不仅提升了项目管理效率,而且实现了科研项目研制目标和产品市场化应用目标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了科研项目研制的市场培育作用,为科技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根据船舶电站成套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经验,提出后续项目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如下:

1)提高认识

由于对项目科研管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部分科研院所或高校认为科研管理人员是单一行政事务工作,技术含量不高。从而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进行科研管理创新的意识和动力。通过改进对科研管理的认识,可以有效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2)加大力度

在增强科研管理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除了制定专项科研管理工作办法等制度、条例外,工作中要按照管理内容的层次和范围,实时修正科研管理的工作计划,定期组织召开阶段性科研工作会议,检查执行进度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保证科研计划有序实施。

3)善于总结

第4篇

一、技术进出口的分类管理

新条例第一次确定了技术进出口分类管理的原则。新条例将技术进出口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可自由进出口的技术,实行合同登记管理;第二类是限制进出口的技术,实行许可证管理;第三类是禁止进出口的技术。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会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或国家科学技术部分别负责制定、调整并公布禁止或限制进口或出口的技术目录,通常那些可能危及国家安全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危害人的身命或健康的或破坏生态环境的技术会被列为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的技术。因此,在实践中大部分的技术还应该是属于可自由进出口的技术。

二、取消合同审批和注册制

根据新条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001年12月30日的《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除了属于禁止或限制类的技术外,其他所有技术均可自由进出口,无需经有关外经贸部门或其他部门的审批,只需将有关技术进出口合同包括专利权转让合同、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技术秘密许可合同、技术服务合同和含有技术进出口的其他合同,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上(网址为:info.ec.com.cn)进行登记,并持技术进口合同登记申请书、技术进口合同副本和签约双方法律地位的证明文件到有关的外经贸部门履行登记手续。有关的外经贸部门通常会在3个工作日内对合同登记的内容进行核对,颁发《技术进口合同登记证》或《技术出口合同登记证》。

上述新的作法已完全改变了旧条例所规定的所有有关技术进出口的合同均须经有关外经贸部门审批和注册后生效的规定。这无疑为技术贸易的自由化前进了一大步。作为技术出口方或许可方的外国公司一般无需再经历令人头疼的审批程序了。

三、中方无须为享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法人或组织

根据旧条例的规定,除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凡作为技术进出口合同的中方,必须是具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法人或组织,若是没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法人或组织需引进或出口技术,则必须委托具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法人或组织其对外签订技术进出口合同。

新条例对这一问题未再涉及,应可理解为已取消上述规定。因此外国许可方向中方转让技术又减少了一道障碍。众所周知,中国已承诺在加入WTO后的3年内完全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拥有对外贸易经营权。

四、取消技术引进合同期限不得超过10年的限制

按照旧条例,未经有关外经贸部门的特殊批准,技术引进合同的期限不得超过10年;并且还规定,未经有关外经贸部门的审批,合同中不得规定禁止引进方在合同期满后继续使用技术的条款。因此在实际中几乎所有的技术引进合同的期限均为10年,外国许可方一般都很担心合同期满后对其技术失去控制,因此对这一不符合国际惯例的规定一直耿耿于怀。

现在,新条例已取消上述规定,这也就意味着外国许可方与中国引进方订立的技术引进合同可超过10年的期限,并且也可在合同中规定禁止引进方在合同提前终止或期满后继续使用技术的条款。这将会鼓励外国许可方更放心地向中国转移更多的最新技术。

五、取消保密期限的限制

旧条例规定,对外国许可方提供或传授的专有技术或技术资料的保密期限,一般不得超过合同有效期限(通常为10年),因特殊情况需要超过合同有效期的,应当在合同中订明,并须在向有关外经贸部门办理审批手续时申明理由。

现新条例已取消上述规定,合同双方可自由约定保密期限,也就是说约定的保密期限可超过合同期限,除非承担保密义务的一方在保密技术非因自己的原因被公开后,其承担的保密义务即予终止。

六、缩小外国许可方对技术性能保证的范围

旧条例要求外国许可方对其所转让或许可的技术应当达到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包括对使用该项技术生产产品的质量作出保证。在实践中,尽管外国许可方无法控制生产流程,因而也不能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但外经贸部门还是经常要求他们提品责任担保。这种做法不合理,也不符合国际惯例。

新条例已不再有这样的要求,仅一般性规定外国许可方应当保证自己是所提供技术的合法拥有者或有权转让、许可者,并保证其所提供的技术完整、无误、有效,能够达到约定的技术目标。

第5篇

【关键词】现场管理;成本控制;经济效益

1、前言

随着我国建筑业和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施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逐渐形成,施工项目管理已在各类施工建设工程中全面推行,施工项目现场管理更是基建施工企业经济经济效益的手段、提高社会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其他各项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重心应以工程项目为对象,以安全质量为重点,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手段,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

2、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

2.1现场调查。现场调查是指对工程现场的自然条件地区条件做全面详细准确的了解,考查好交通运输、施工期气候条件、地上地下各种管线规格、走向、埋深等影响项目施工的障碍物,供水、供电情况,施工人员生活条件等等问题,要保证施工期内人流、物流和财流、信息流的畅通。进而调查现场施工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施工安全技术标准规范,施工现场新材料的使用、新技术的安全防护设施和施工机械设备使用情况;必须按规定使用密闭式安全网,落地式外脚手架、外悬挑脚手架、提升式脚手架、物料提升机等等安全防护用品,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应整洁、卫生、结构安全。

2.2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尤其是施工总平面设计,目的就是对施工场地进行科学规划,以合理利用空间。在施工总平面图上,临时设施、大型机械、材料堆场、物资仓库、构件堆场、消防设施、道路及进出口、加工场地、水电管线、周转使用场地等,都应各得其所,关系合理合法,从而呈现出现场文明,有利于安全和环境保护,有利于节约,便于工程施工。

2.3四通一平

2.3.1电通:尽量争取在施工现场附近接电,所获电力容量规格供应能满足施工要求。

2.3.2水通:尽量从就近管道接通水源。要保证施工用水、生活用水方便畅通且满足施工要求。

2.3.3路通:工地与公路的连接道路要修整平坦硬化,区间道路也要尽早修好,在施工期满足要求。

2.3.4信息通:保证施工现场的信息畅通非常重要,否则,其对外联系将会遇到很多困难。

2.3.5场地平:施工场地应平整且满足施工要求。

2.4人力资源的管理和调派。每个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对各自所负责的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具有处理各类突发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

2.5加强现场的动态管理。随着施工进度的进行,施工内容会发生变化,分包单位也将随之变化,他们也会对施工现场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不应当把施工现场当成一个固定不变的空间组合,而应当对它进行动态的管理和控制。在不同的施工阶段,根据施工需要的不同,现场的平面布置亦应及时进行调整。

2.6质量控制

(1)质量检查,包括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质量及安装质量的检查,是否按工艺标准、操作规程和规范施工,是否按设计图纸要求或洽商变更要求施工,工序衔接是否合理,是否会有隐患,进场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机电设备等的质量检查等。

(2)进行工程质量的评定,按建设工种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要求进行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最终单位工程的质量评定,评出质量等级,发现主要存在的质量问题。

(3)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如原材料、成品、半成品、预制品的检查制度,隐蔽工程验收制度,班组自检和交接检制度,按质量管理层次实行分级验收制度,第三方认证制度以及质量事故处理办法等。

2.7重视并加强资料档案工作。要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办法,所有文件必须集中管理,不得借出使用,创造条件实现计算机管理。应特别注重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现场记载性文档管理、各种现场资料的管理,以便备查。

2.8文明施工。工程施工现场是施工单位的精神面貌、管理面貌、施工面貌的集中体现和真实反映。一个文明的施工现场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会赢得很好的社会信誉。施工中应成立文明施工领导小组,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文明施工管理框架网络,与全体施工人员签订了岗位责任制,确保员工思想观念到位、组织管理到位、管理措施到位、安全责任到位。

2.9清场。施工结束后,应及时组织清场,将临时设施拆除,剩余物资退场,场内占地整理归原,组织向新工程转移。清场不仅是场地清理,也是施工的新起点,善始善终是一个施工单位的良好作风,体现着管理的严谨性和控制的准确性。

2.10保修。已完工程的保修工作,是工程施工项目最后的工作,也是工程项目管理班子必须履行的义务。保修维修工作组织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经济效益,是工程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2.11信息化建设。加强项目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和项目的管理科学化水平。网络和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范围广,层次深,包括承揽信息管理系统、财务成本控制管理系统、材料信息化管理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数据自动化管理系统等。

3、现场管理成本目标的实现

3.1工程支出必须有规划。倡导和强调实际工程支出,必须有预算规划对应性费用,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强化项目成本意识、约束资源过渡投入,是传统“量入为出”理念的应用和延续;二是统筹专项成本,协调处理成本矛盾。

3.2向杰出方案与技术进步要效益。重视施工组织和技术方案的比选、优化工作,要优选最佳方案,追求最大效益。

3.3资源配置在空间、时间上的相对平衡。按照成本—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进行资源配置,维持资源配置在空间、时间上的相对平衡。要保证资源的相对充盈度和供应的稳定性。

3.4向合同与结算管理要效益。合同管理的内容繁杂,但在项目实践中,期望的合同目标却是明确、甚至是简单的,即:完整的标的与权责描述、优选的分包方式决策、简便的合同计量与合同跟踪、以我为主的利益与维权导向目的。现实的施工项目现场管理应充分考虑体现项目管理领域的最新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依据项目的寿命周期包含项目启动、规划、实施、执行、控制等,针对不同阶段的管理特点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软件功能的有效集成;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意识,减小损失。

第6篇

关键词:钻井工程;项目管理;必要性;承包方式;合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TE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经济节奏不断加快,人类越来越多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进行钻井开采工作。钻井工程是一门工程科学,有自己的基础理论和各种各样丰富的实践,然而,如何高效、快速应对人类对自然能源依赖与需求,以适应经济和科学研究高速发展要求,采取一种行之有效方法,在钻井工程实践和资金固定条件下,科学、快速、高效达到特定科学目标,是我们针对钻井工程管理的迫切需求。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一种成熟而又有效的管理模式——钻井工程项目管理已在实际生产中得到证实,它是当今钻井工程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1 概述

钻井工程是一门工程科学,它是一种复杂、系统、科学专业生产活动。钻井工程是日以继夜的生产活动,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崛起,其功能也在不断创新,由早期传统陆地石油钻井、地质勘探向更加复杂海洋石油钻井、天然气能源钻井、地球气候变化勘探钻井发展,而这些复杂钻井工艺除了对科学技术有更高要求,同时也对钻井工程管理模式提出了更系统、全面要求。钻井工程项目管理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必然产物,它是研究在时间和资金一定条件下,如何通过科学计划、控制和组织达到特定目标性科学。钻井工程项目管理化,可以有效解决在钻井工程中所出现效率低、质量差、施工成本高、工期长一些通病。通过对国内外已成熟钻井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了解,针对国内钻井企业现状,解读建立钻井工程项目管理重要性,从而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提高钻井工程相关企业协调协作能力,相互配合能力,来为钻井工程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管理保障。

2 钻井工程实行项目管理必要性

2.1 由于目前人类生产、生活依靠大量石油、天然气、复合型等自然资源,因此要求一些从事石油开采、天然气开采企业加速对地下资源开采速度和提高开采量。但目前一些开采企业钻井施工项目,在全年人员与设备不停运转情况下,不仅达不到预定发展目标要求,还与专家根据现有技术和设备情况所预测钻井能力要求相差很大,这不但降低了开采速度和开采量,企业还要承担相关人员工资、奖金,负担这些设备维护和管理费用,从而大量增加油气田开支。

2.2 钻井工程是一项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工程,随着国际钻井工程技术发展,一些先进钻井技术也传入我国,被我们所利用,但钻井工程分工越来越细,自然导致相紧密联系一些附属企业和技术如测井、固井等企业与钻井开采技术成为一个庞大系统工程。目前大部分石油钻井公司依然采用原始,简单石油钻探技术来发掘油田,这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而且也是企业背上沉重经济负担。

2.3 由于一些油气田勘探开发属国有性质,其中国有企业将一些钻井工程项目分包给一些承包商,即有石油公司确定勘探任务,由钻井承包商进行钻井作业并承担风险。但这种关系是在非法人实体和企业间进行,在实践中出现了石油公司无法监督,承包商机构庞大局面,使钻井工程出现混乱局面,影响工程进度及生产质量。

2.4 目前一些油气田公司还存在全井包干制,就是油气田公司提供勘查和设计资料,而将所有决策权、材料采购权、技术准备和指导工作均有承包商自行负责,但一些承包商却不具备承担这些风险能力,自然在一些气候及其他不可抗拒原因造成风险便转嫁给油气田公司来承担,加大了油气田公司损失。

3 钻井工程项目管理具体措施

3.1 油气田企业设置专门部门承担某一工程管理职责,首先明确自身职责,严格制定油气田钻井工程项目管理办法、严格区分油气田公司、承包商职责和要承担责任,做到责任经济效益相挂钩。对于已经完成企业生产指标的承包商给与奖励,对于完不成生产指标的承包商进行处罚,这样极大调动广大施工人员积极性。

3.2 在承包方式上,钻井工程项目承包可以采用模糊分析方法对钻井项目钻井队实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从中选出具有一定生产实力和有良好信誉承保对象。这种方法为项目承包提供了一种科学评价手段,同时也为油气田企业评价各作业队伍提供了一种有效科学方法参考。

3.3 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通过现场勘查,认真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提供相关地质调查数据、设计井深等书面文件和设计文件,制定详细、科学、可行施工组织设计和重点、难点施工方案,会同各承包商进行商讨,并一致通过后报相关部门审批合格后,分发给各相关单位或个人,并依照此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施工中对违反该施工组织设计并造成质量事故,有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

3.4 合同管理。在选择好承包方式后,实行项目管理合同制,要用合同来明确各方技术经济责任,把合同签订、检查、执行等贯彻落实到项目管理始终。

3.5 项目控制和实施。在实际钻井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施工现场质量和安全检查方案,严格控制施工作业队伍钻井质量、工期、成本,及时纠差,以保证钻井项目合同和钻井目标得意实现。施工质量差,生产成本高于预算成本,工期控制不当导致工期延长,致使开采日期延后等带来损失都是由于钻井工程中管理不善造成,而通过钻井工程项目管理化,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出现,从而提高钻井工程各项指标在规范、合理控制下进行,推动其后期经济效益。

结语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今天,如何大幅度提高钻井技术发展,保证能源供应,是我们面临一个重要课题。除了依靠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工艺外,建立健全钻井工程项目管理,依靠项目管理科学性、全面性、有效性至关重要。可以说,钻井工程项目管理必将为钻井工程发展带来更加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戴金星.石油勘探与开发[Z].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009.

[2]杨茁.石油学报[J].中国石油学会,2008.

[3]李田宁.现代石油钻井工程关键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4]陆青云.钻井工程施工新技术及标准规范手册[M].北京: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

第7篇

[关键词]云计算;出版社;版权管理;图书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077-02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出版社图书管理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譬如:人们对于版权这个概念的认识还不够清楚,部分出版单位缺乏相对应的职业操守,还有就是人们在遇到版权纠纷时不知道应该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解决,在版权的操作上也与世界水平相去甚远等。而目前的云计算技术则很好地为图书版权的管理工作提供了较好的解决办法,利用我国“三网融合”工作的不断开展带来的优势,将云计算融入到图书管理当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一、云计算技术与出版社图书版权

(一)云计算网络技术的特点。云计算网络技术从特点上说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纯粹的网络虚拟化运行,云计算技术可以利用系统内部的接入以及核心层交换所得的数据,这种虚拟化的优势使得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立即获得需要的内容。二是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服务,云计算技术是与服务的提供商一起构建了资源系统,从而做好服务以及数据的处理工作,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购买。三是该技术具备动态的拓展性,这个主要指的是,云计算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优化系统,从而提供无穷的存储空间。四是低成本优势,云计算技术量入为出的计费策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网络硬件费用、主机的服务费用等。

(二)图书版权的概念。图书版权也就是一般情况下的著作权,具体的可以划分为财产权以及人格权。这其中,人格权主要涉及到了姓名的表示权、公开发表权、严禁其他人利用不正当的方法,用相应的作品去损害权利人的切身利益的权利。而财产权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立足于人类的智慧之上才产生的无形的财产权利,也是隶属于知识产权,具体的包括了公开的口述权、重制权、播送权、演出权、公开的上映权、传输权、改作权、展示权、散布权以及出租权等。图书版权需要维护的是一种思维的表达,不是为了维护思想,在对权利人的财产权的利益进行维护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文明以及知识的传播进行保护,数学方法、算法、设备或者技术的设计工作等都不属于图书版权进行维护的范围之内。

(三)出版社图书版权管理的特点。出版社的图书版权管理从大的方面来说,指的是对作品、合同、资源以及信息进行管理。合同的管理指的是权利人与出版社之间就各自的义务以及权力进行相应的约定,从而确保各自己的利益;作品的管理是在合同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对作品的安全负责,防止出现损坏、遗失、失窃等现场发生;资源的管理也就是出版社对自己拥有的市场、资金、专业人才、营销渠道等进行管理,从而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信息管理涉及到了权利人及其作品的信息,也包括了市场和图书营销信息等。出版社的图书版权管理就是立足于这些基本的管理点之上进行的,做好这些环节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好图书版权的管理工作。

(四)云计算网络技术下的出版社图书版权管理。云计算网络技术指的是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优化、汇聚等来对存在的所有的网络资源进行综合性的管理,这样就能方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按照一种容易扩展的方法来获得自己实际需要的服务。我们通常说到的云计算网络技术是通过在建立了相应的网络服务器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根据用户需要的类型区别,从而可以提供各个不同的服务。在这种技术背景下的图书版权管理因为云计算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整个的数据信息中心的所有资源在进行使用的时候可以不受到地域、环境的限制,所有的用户利用数据终端,在网络链接之后就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在对应的资源库中找到相对应的图书版权信息相关资源。也就是说,云计算网络技术所具备的分散性以及广泛性,再加上应用方式因人而异,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图书版权管理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保护措施以及版权管理效果。

二、当前出版社图书版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基本的图书版权意识。这个主要指的是对于图书版权的基本认识不足,还有很多人不清楚版权的归属,对于图书版权属于权力者这一基本知识都不是很清楚,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基本法律认识的匮乏。其次就是人们缺乏一定的维权意识,对于自己面临的侵权盗版问题往往权力者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法律知识相当缺乏。

(二)管理制度和对应人才的缺失。图书版权的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相当强的任务,没有高素质的人才作保障,很难做出成绩。这就要求管理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外,还要懂得如何进行管理、如何对外沟通,在市场的运营上也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人才才可以胜任这项工作。此外,制度的不完善也制约着图书版权管理的前进步伐,大多数的出版社在这方面还处于空白阶段,急需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三)图书侵权现象不断发生,维权力度不足。近几年来,因为侵权而被告上法庭的出版社络绎不绝,这其中既包括了未经权利人的允许就擅自使用他们的作品,很多时候出版社都不知道自己和权利人签订的是无效的合同,这就使得自己吃了哑巴亏。也包括了出版社违约侵权,这种现象主要指的是出版社未能履行自己的责任,单方面的修改合同内容。再就是过失侵权,这类现象主要指的是抄袭、剽窃等,并非出自出版社的本意,但也在无意中间接地损害了权利人的切身利益。

三、云计算网络技术下的出版社图书版权管理研究

(一)出版社不断完善、深入了相关的法律标准。单纯的从法律这个角度出发,云计算网络技术下的出版社图书版权管理在整体上归为数字版权。虽然说我国在图书版权方面还缺乏足够完善的法律规范,但是现有的法律制度对于网络技术的规范还是相当的完整和合理的。早在2010年的时候,我国相关部门出台的《著作权法》就再一次的为图书版权中侵权现象修改了相应的条款,在这之前一段时间就已经生效的有关于信息网络传播的保护条例就是为了能够与在计算机网络条件下做好出版社的图书版权管理工作相适应,这其中也对数字版权的法定的许可、合理的使用以及相对应的管理技术等做出了更深一步的规定,随着新的网络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涌现,云计算网络技术依照相对应的法律条款就可以解决一些常规的图书版权法则所不能解决的纠纷问题。所以说,云计算背景下的图书版权管理办法一是吸收到了传统的图书版权管理中的经验以及优势,利用到了数字版权以及网络规范的独特优势,二是还对传统办法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修订和完善,对于责任的划分有了更加清晰的评价标准标准和条件,细化了侵权等行为的责任,明确了使用的具体范围,这就使得图书版权中的纠纷问题能够依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切实的解决。

(二)加强了出版行业内部的监管。云计算网络技术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可以很准确的发现法律规定之外的存在于监管层次中的具体问题,为什么云计算网络技术可以做到这些,又是如何加强内部监管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云服务网络技术是提供商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云计算网络技术的主要工作责任就是对所有的数据信息进行对应的计算以及托管。也就是说,用户的信息、数据以及隐私等都是需要经过云计算的提供商进行严格的技术审查,从而可以确保用户的信息安全,云计算的提供商也是由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监管的。所以,云计算网络技术中存在的准入标准就是针对提供商的资格进行相应的审查,从而能够保证用户的数据信息等相应的资源可以得到可靠地保护以及享受优质的服务质量。二是图书版权管理中的存储问题。云计算网络技术不用受到地域、环境的限制。也就是说,图书版权管理中的存储量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大大超过传统的存储办法,进一步的降低了管理过程中的存储成本。这一切都是立足于良好的内部监管制度,这些都对云计算网络技术数据的合理运用起到了催化、促进的积极效果。相关部门更容易在监管过程中与出版社进行沟通,更好地维护了所有参与者自身的权益。

(三)强化了图书用户的法律意识。云计算网络技术所具备的独特优势不但解决了传统管理办法中存在的诸多局限性,还可以将任务以及用户作为工作的中心,利用虚拟化的特点将已经分散的资源重新集中起来,依照用户的具体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根据使用量进行费用的结算。这就很好的增强了用户对于费用的管理意识。此外,每个用户(也就是出版社)能够将自己的数据信息全部上传到“云端”的资源中心内部进行保存。也就是说,每个参与者既是在接收数据信息,同时也在不断地以及传播信息。相对应的法律条款也很好的规范了云计算网络技术条件下进行合理使用的范围,还包括了云服务的提供商和用户之间发生了侵权问题的纠纷解决办法,这些都从网络的参与者这个角度出发进行了规定。在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媒体的不断引导以及支持的作用之下,云计算网络技术为所有的用户培养了积极向上的传播素养,促使大家能自觉的尊重出版社的图书版权,进一步促使云计算网络技术背景下的用户不断地增进自己的图书版权的维权意识。

第8篇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颁布实施,招标投标已经成为建设项目承发包的主要和法定交易方式,近几年中央各部委、地方各省市及中石化集团公司均出台了招投标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各部门也摸索总结出多种评标办法,如:最低报价中标法、百分制评标法、综合评审法、合理低标法等。本文拟对最常见的最低报价中标法、百分制评标法、综合评审法、合理低标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技巧,进行分析.

关键词:最低报价中标法,百分制评标法,综合评审法,合理低标法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招标投标现状

近些年我国建筑市场交易行为不断规范,建设工程实行招标投标已成为工程承发包的主要形式。但各地采用评定标办法不同,主要有百分法、综合评审法、合理低价法、标底接近法、二次报价法、报价后再议标法、议标法、直接发包法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招标设有标底、报价受到国家定额标准的控制,在综合评价上确定中标者,没有采取价格竞争最低者中标的方式。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建筑市场的开放,在全面推行招标投标制的同时,招投标的方法也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放开投标价格的竞争限制,又出现了低价中标法。要想在竞争激烈、强手如林的建筑市场上中标承揽到工程,熟悉当前的评标办法和掌握相应的报价技巧,提高投标中标率还是十分重要的。

2.工程招标评标常用的几种评标方法

2.1最低报价中标法

所谓最低报价中标法是投标企业通过招标人的资格预审参加投标,在满足招标文件实质性要求的投标企业中报价最低者中标的一种评标办法。

最低报价中标法是国际招投标通常采用的评标办法,其招投标程序一般有:业主公开招标公告和资格预审文件 投标人递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业主向通过资格预审的投标人发出投标邀请 投标人投标 开标 评标 报价最低者中标。在国内凡利用世行贷款的国际招标项目一般都采用这种招标定标办法,利用世行贷款的国内招标项目,财政投资的政府采购项目也多采用这种办法。

2.2百分制评标法

百分制评标法分别对投标商的工程报价、质量目标、工期目标、文明施工目标、安全生产目标、施工组织设计、优惠条件、企业资质、企业业绩、企业财务状况、人员设备组织等指标赋分,总分为100分。评标时根据评分标准对各种投标商进行评价,得分最高者中标。在以上诸多的评分中“工程报价”一般占40~60分,是中标与否的关键,对工程报价的评价又分为:A标法、B标法、A+B值评标法等。

2.2.1 A 标法

A标法是由业主或招标人根据经批准的初步设计及概算,综合考虑投资、工期、质量三者间的关系,自主确定招标项目的标底价格并以此作为评标标底。在标底+n%和标底m%间为有效报价,并对有效区间+n%~-m%的不同区段分别赋分,获得最高分者中标。优点是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基本可满足业主的预期要求;缺点是由于人为原因保密性不高,或由于编标人员对市场供求状况及平均生产水平估计不足,所编标底未能掌握在批准的概算范围内,往往造成标底过高或过低。这种评标办法的报价技巧就是要求投标商报价人员具备广博的技术、经营、预算知识和丰富的预算经验,掌握有大量的技术经济资料和相关的预算编制方法,尽可能地让投标预算和业主标底相吻合,从而使报价决策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使最终报价在最佳赋分范围,争取中标。

2.2.2 B标法

B标法是招标人根据批准的概算情况,舍去个别投标人根据自身竞争需要确定的不合适的投标价,取合格投标者的报价的平均值为评标标底,规定在标底+n%~-m%的报价为有效报价,评审时对有效区间+n%~-m%的不同区段分别赋分,获得最高分者中标。这种办法容易让投标人钻空子,容易形成多个投标人串通围标,导致标底失真,不利于竞争,通常适用于施工工艺较简单的工程。针对这种评标办法的报价技巧主要是:

(1)掌握当期市场行情和平均生产力水平,让自己的报价尽可能接近当期平均生产力水平。

(2)由于施工工艺相对简单或专业性较强,竞争对手往往局限在一定范围或彼此已较为熟悉,研究竞争对手以往的报价和恰当地预测竞争对手在本项目可能采用的报价是报价前我们应做的基本工作,也是报价取胜的关键所在。

2.2.3 A+B标法

这种方法兼顾了招标人(业主)的期望和市场实际生产力水平(即投标商的期望),便于理解和操作;假如业主标底泄露出去,也不会带来太大的不良后果,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暗箱操作,有利于投标商公平竞争。缺点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了当前平均先进的生产水平,若在投标中确实有个别投标商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大幅度提高了生产率或采用了更为廉价的新材料从而降低了成本、报价,反而有可能使报价低于评标范围而被淘汰,不利于技术进步。

2.3综合评审法

综合评审法就是由评标小组首先对投标书进行评价,推荐2~3名拟中标单位后,再由领导小组或专家小组审查,最终确定一个中标单位的评标办法。

此法可以由企业结合招标单位的历史业绩,资质及工程实际要求来选择性价比较好的单位,这样一来,即可保证工程质量,又可保持较低价投入,其中评标小组评标阶段所采用的评标办法不外乎最低报价法或百分制评标法,其报价技巧不再叙述。

2.4.合理低标法概述

国内招投标经历最低报价中标法、A标法、B标法、A+B标法、综合评审法等一系列办法后,近年来又出现了“合理低标法”,其实这种办法就是“最低报价中标法”的回归或改良,其实质和操作技巧与“最低报价中标法”基本相同。一般首先对投标单位进行资格预审;其次评标小组对所有投标单位的资信标、技术标文件进行评审打分,设定一个合格分数线,分数合格的进入商务评审阶段,第三拆封所有进入商务评审阶段的投标人的商务标,投标报价最低者中标。

3评标方法展望

通过工作实践,我们认识到: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采用不同的评标方法,才能最大的发挥出招投标的作用。虽然现阶段在我国百分法应用的还是最多,也适合一些大型、复杂的项目,但随着《招标投标法》全面贯彻执行和中国建筑市场改革深入,低价中标法还是一个大趋势,尽管现在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有很多漏洞和不足之处,为了给最低价中标法的成功应用创造必备的条件,根据目前中国建筑业的现状,建议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府只负责宏观调控、政策制度和监督,彻底解决长期困扰政府的两难困境,即政府既要管好政府的事情,还要操心国企投标者的生存和发展大事,让所有投标者完全按市场规律参与建筑工程招投标活动。

(2)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完全市场化。具体做法可在国家工程造价定额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企业内部定额体系。前者作为各级政府编制投资计划宏观控制预算使用,后者用作实际编制投标报价使用,使投标者拥有独立的估价信息,满足假定的条件。

(3)鼓励投标群体产权多元化,建筑产品制造标准化。只有投标者产权分散化,非国有产权投标者才能平等参与投标,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产生出真实的最低价格。建筑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是提高工程质量重要手段,也是最低价中标法的重要保证之一。

结束语

这些措施是最低价中标在我国能够正常应用的必要保证,只有在这些措施都完善的情况下最低价中标的市场条件才比较完善,最低价中标的作用才能最大发挥出来,当然这些措施的建立与完善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低价中标的完善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但可以说低价中标法会自然淘汰一批发展无望、难以生存的施工单位,招标单位的筛选结果会使建筑市场的施工单位强者恒强,弱者愈弱,这是市场本身的规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成熟,政策和市场条件完全具备之后,最低价中标法的实行才能水到渠成,并能真正发挥其全部作用,低价中标将在建筑工程招投标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国家计委政策法规司等译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释义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日期:1999-09-01178页

[2]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1-06-01 64页

[3] 王俊安著新世纪工程管理专业系列教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03-01 271页

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二元制;课程体系

引言

随着房地产服务性行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房地产行业逐渐向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服务内涵逐渐趋向丰富,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目前国内房地产经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管理尚不规范,服务质量不到位,部分房地产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职业道德不强、服务不规范,从而导致了工作开展困难、企业效益差。为贯彻落实住房城市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强房地产中介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建房[2016]168号)精神,鼓励中介从业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服务水平。房地产行业迫切需要现代职业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二元制”人才培养新模式,来进一步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这些政策法规,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职业环境。因此,根据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特点,设计相适应的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企业与学校配合,实践与理论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制度,目的是培训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企业承担了其中大部分的经费和主要责任。接受“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要双倍甚至更多于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学生们在企业里的身份是学徒。

二、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目标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以国家高职教育的要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新机制,以“招工招生一体化、企校主导联合育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目标是:

(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模式主要是培养房地产企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利用所学的房地产经纪、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或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能否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关键在于能否构建起反映这一本质特征的课程体系。因此,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

(二)以工作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标准要结合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学生通过在校企的三年学习和学徒,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又能顺利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课程方向

现代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的素质培养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包含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开发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要对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业务的具体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应依据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岗位划分专业方向,设计课程体系。

(四)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确定课程设置

根据企业对岗位和能力的要求,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把专业基本知识渗透到专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从而构建“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教育方式全程化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三、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

(一)招生考试办法

招生对象主要为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在职员工。企业和学校共同作为培养主体,由企业和学校提出招生对象、专业、规模等需求;由省教育主管部T授权有关高等院校,采取“文化综合知识考试+专业基础考试与岗位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办法,单独组织考试和录取,开展专科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职工进入企业后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选拔出学徒班,并在学校和企业完成学业,形成职业院校教师、师傅、学生(学徒)共同参与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模式

以企业与学校二元主体、学徒与学生二元身份、师傅与教师二元教学、企业与学校二元管理、企业与学校二元评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二元证书、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二元学制为主要特征,以全面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教学方式

采取“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校企对接技能岗位要求,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与学校采取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集中与分时授课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主干专业课合作企业参与率达到100%。学校应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和学徒工作实际,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管理。允许学徒合理安排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

(四)课程体系

适应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计划,共同研究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以及技能实践课,共同开发融合专业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生产规范、职业素养于一体的教材、课件等,形成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五)实训环节

企业要为学徒提供符合产业发展最新技术和技能岗位最新要求的实习实训环境。学校、企业共同研究制订实习实训计划和教学大纲。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考核要求,制定岗位实习实训考核标准,探索建立实习实训标准动态更新机制。积极推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提高学徒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团队式、项目式实习实训模式。专业课程实习实训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达90%以上。

(六)考核机制

建立以学徒自我u价、教师评价、导师评价、企业评价为核心的学徒学业成绩考核机制,校企共同制订学徒管理、教学管理、质量监控、教学实习安全责任、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等制度,从制度上保障项目实施;积极构建学徒班第三方评价考核办法,将现场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相挂钩,由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学徒岗位技能进行达标考核,课程合格即获取房地产策划师、助理市场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四、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由职教专家、企业与学校、教师与师傅共同参与,按照“岗位资格标准”,结合本专业就业需求和岗位能力培养,形成了基础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和和综合实训等模块为主要特征的适合房地产专业“二元制”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基础素质模块

基础素质课程是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服务的,开设基础素质课程使学生了解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以便于以后各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素质课程包括房地产基础知识、行业透视、经纪人职业素养、门店接待、经济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等。

(二)职业岗位能力模块

职业岗位能力主要是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

1.专业核心能力对应课程。包括房地产营销与策划、房地产金融实务、房地产合同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法规、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经纪实务 房地产估价技术等课程。

2.专业拓展能力对应课程。包括企业沙盘模拟经营、广告营销、商务谈判技巧、客户纠纷处理、商务礼仪、团队建设等课程。

针对以上职业岗位能力对应的课程,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理论课程教学;制定独立的考核标准单独考核课内实训课程;根据能力、技能培养规律,合理安排实训进程,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三)综合实训模块

在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中,坚持以专业课为主体,以技能培养、实训操作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达到岗位合格为目标。贴近工作实际,强化能力培养。结合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以及本地区对人才的需要情况而设立综合实训课程,有针对性地完成就业上岗的培训,为就业上岗做好充分准备。综合实训课程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校内实训(包括房产交易实训、房友软件操作实训、交易过户实操等)、企业轮岗实训(包括门店接待实训、面对面销售实训、客户纠纷处理实训等)和毕业论文等。

五、结束语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改进了高职校企合作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知识理论逻辑为导向的不足,结合“二元制”职业培训教育理论,对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延展课以及集中实训课进行整合,形成适应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要有一定的“弹性”, 使教学内容能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推动建立以学校、企业二元主导的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闽教职成〔2016〕10号)文.

[2]王平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职业教育论坛,2014(7).

[3]陈妹彦.高职涉外酒店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设计.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第10篇

关键词 采油厂;入场产品;执行标准

中图分类号TE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1)36―0084―01

对进入油田的产品执行标准进行标准化审核,对不合格的产品标准及时进行纠正,是为油田物资采购招标、物资入库检验等提供科学规范的产品标准,从源头上保证进入油田的产品在性能上、质量上满足油田使用要求的重要手段。

由于工作需要笔者于2003年-2004年期间被抽调对某油田某采油厂入厂的产品所执行的标准进行审核,共对381个产品标准累计审核了847次,审核合格率不到90%,也就是说判断产品合格与否的标准的不合格率超过了10%。这些不合格的产品执行标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产品执行标准(水平)确认或备案过期。根据《油田准人产品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产品执行标准确认、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和企业产品标准水平确认有效期均为3年,到期复审,过期作废。产品执行标准确认证书每年审核一次,若标准修订、修改,则执行最新标准版本,并重新办理有关手续;若标准废止,则产品执行标准确认证书同时废止。企业产品标准修订、修改应重新进行备案或水平确认。但在实际中,产品执行标准(水平)确认或备案过期现象比较普遍。例如,油田某改制企业现场试验的某两种井下产品的执行标准试用期满,但未及时组织制定正式标准;

2)部分油田改制企业仍然执行原来企业的标准。根据某油标发[2004)第7号《关于油田改制企业标准化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油田改制企业挂牌后,按挂牌后的企业名称企业标准,不得使用改制前的企业名称;对2004年已改制挂牌的企业所执行的原标准允许使用到2004年12月31日;对2004年后改制挂牌的企业,自改制挂牌之日起,允许使用原标准六个月。这个规定对保护油田改制企业避免违反标准化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仍有部分改制企业未能体会到这一点。例如,油田某改制企业生产的一种防腐油管所执行的产品标准不但未及时将原企业标准转化为现企业标准,而且原企业标准也未进行产品执行标准水平确认和地方政府备案。这种情况严重违反了标准化法的规定,一旦被当地政府查处,将处以严重的罚款。如果该产品销售到油田外部市场,用户根据这一点不仅可以拒绝付款,而且可以仅凭这一点判定产品不合格而要求索赔,这在油田是有先例的;

3)所提供的标准不是产品标准或者仅仅是应执行标准的一部分。例如某企业生产的油管,执行的仅仅是GB/T9253.2-1999《石油天然气工业套管油管和管线管螺纹的加工测量和检测》,也许该企业主要对购进的钢管进行螺纹加工处理,但是它供应给油田的产品是油管,所以它仍然必须执行关于油管的有关标准,GB/T9253.2-1999仅仅是其执行标准系列中的一个标准。某企业生产的缓蚀剂仅仅执行SY/T5273-2000《油田采出水用缓蚀剂性能评价方法》,而该标准仅仅是其应执行标准中的一个规范性引用文件。某企业生产的阀门执行的是GBl2234-89《通用阀门压力试验》,也是其应执行标准中的一部分;

4)执行已经作废的标准。例如某企业生产的水处理设备执行JB2932-81《处理设备制造技术条件》,该标准已经被JB2923-1999代替。某企业生产的电线执行GBll79-83《铝绞线及钢芯铝绞线》,该标准已经被GB/T1179-1999代替;

5)执行的企业标准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例如某企业制定的井下电子压力计标准,随经地方政府备案,但是不符合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技术要求缺项,冲击、振动试验方法不完善,标志不全。某企业制定的抽油机减载器企业标准,不但未经地方政府备案,而且标准中没有对漏矢量、密封性、强度作出要求,缺少材料、螺纹、尺寸、粗糙度、外观等的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中没有规定抽样和判断方法;

6)单纯标准有效,但与供应的产品毫无关系。例如,某企业生产一种地面井口密封器,在地方政府执行标准登记证书中,标明其执行的是一个井下封隔器的行业标准,并且在其产品供货合同的质量标准条款上签署的也是该标准,但是地面井口密封器怎么能够执行井下封隔器的标准呢;

7)没有自己的企业标准,执行其它厂家的企业标准。这类问题可能是该企业原来与其它厂家有产品供应关系,合同规定执行其它厂家的企业标准,所以一直没有制定自己的企业标准。例如某地方企业生产的两种产品,提供审核的是油田某科研单位的企业标准,并且这两项标准的备案也已过期。

产品标准是判断产品合格与否以及指导生产的重要依据,是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通过产品执行标准审核,能够为油田物资市场准人、物资采购招标、签订产品购销合同和物资入库检验等提供科学规范的合法有效的产品标准,能够从源头上保证进入油田市场的产品在性能上、质量上满足油田使用要求。

鉴于在人厂产品执行标准审核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3个环节的工作:

1)应调整油田入网供应厂家的受理程序,从源头抓起。把审查产品标准这一环节放在办理入网证前。如果产品标准未经油田标准化部门审查合格,则不予办理入网证;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成本;竞争;生存

为进一步加快转型创新,提升企业效益,响应广东通服公司创新提效,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工作主题,根据公司的年度工作计划及有关会议、精神和指示,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拟定施工班组提高工效降低成本工作方案。以期通过科学决策,加强管控,以实现提高施工班组工效,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人员收入,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1 提高工效降低成本目的与需要杜绝的问题

班组月度可分配绩效应当与项目部的产能、自施工的质量挂钩,体现多劳多得,工效激励的目标。

杜绝计提过程不与工作量、完成质量挂钩;杜绝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杜绝班组与项目部职责不清,互相推诿。

目标:班组自施工计提流程与完成工作量挂钩,计提流程清晰反映班组自施工产能变化与可分配绩效挂钩,达到多劳多得的目标。项目部职责与班组职责界面清晰。

方案与措施:

(1)强化现有项目管理体系项目人员按照预算及进度计算班组可发绩效总额。现有系统计算公式如下:

1)项目劳务费用=子项目预计收入-自购材料费(不含分包方材料部分)-自购设备费-分包方采购材料费-分包方采购设备费-工程建设其他费(表五我司承接费用)

注:项目劳务费用包括合同制人员绩效,B类分包费(含绩效及固定工资、税费全部用工成本)

2)自施工部分可支配费用=项目劳务费用*自施工比例*自施工定额

注:项目部自施工定额由各分公司按照公司下达的定额上限进行调整

3)分包部分可支配费用=(项目劳务费用*(1-自施工比例)-合作劳务费)*分包定额

4)项目可支配总费用=自施工部分可支配费用+分包部分可支配费用

5)当月项目人员可发绩效=项目可支配总费用*对应专业项目人员绩效比例*对应月度完成累计进度

纳入项目绩效计提的人员包括项目经理、项目主管、项目主办、项目办事员(包括信息管理员、质控员、安全员、材料员、预算员、培训专员、绩效专员、纪检员、客户满意度专员、客户关系管理专员、合同管理专员、结算管理专员、文化专员等),施工班长、施工员及其他办事员(包括现场管理员、进度管控员,综合管理员等)。事业部总经理、项目部经理不纳入项目绩效计提。人员角色核定按照公司最新办法确定。

(2)根据公司《工效挂钩管理办法》,事业部正副负责人、项目部经理月度绩效发放与分公司月度经营指标完成情况挂钩。各单位应当根据事业部、项目部完成情况进行相应的考核和激励。

(3)提高EMOSS系统项目预算的准确性,结合近三年的数据资料,各单位整理出提高预算准确性的工作流程和测算方案,避免因预算偏离度大而造成成本预算过大或不足的情况。

(4)加强项目绩效系统的使用管理,严格按照EMOSS项目预算及进度情况进行计提,各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审核制度,严禁出现不按项目预算计提或超预算、超进度浸提的情况。

(5)对于各类业务的定额有异议的,应当按照《关于下发公司项目成本定额调整(建立)相关工作要求的通知》(中国通信服务粤通建预算〔2012〕9号)提出调整的要求,在公司未确定调整前,应当按照现行定额实施。

计划与步骤:

(1)2013年7月15日前,各单位实施自查自检,完善现有计提考核流程,制定对标方案,对项目计提流程进行对标分析纠偏。对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计提过程是否跟完成工作量挂钩;项目部与班组之间的考核体系是否健全(例如班组如何考核项目部的设计准确性、复勘准确性,材料到货及时性,项目部如何考核班组一次性验收通过率,竣工资料制作的配合情况等);项目计提是否在项目绩效管理系统上实现,绩效发放不得大于系统计提总额等。

(2)公司组织职能部门、分公司进行对标检查。

(3)分公司对检查问题进行落实整改。

效果评估:

(1)按照完成工作量计提绩效与月度工资总额调控可能存在不匹配性,各单位需要结合年度工资总额使用进行调控,管理的难度和要求都会有所提升。

(2)对预算的准确性和系统填报的及时性要求加大,系统的稳定性和优化需求可能会激增。

(3)各单位要认真梳理项目部和自施工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和流程,杜绝推诿和真空地带,减少重复进场或资料不准确等情况。

纠偏思路及下一步改进设想:

(1)分公司市场部、事业部各项目部需要加强联动,提升系统填报及时率,通过设立相应的考核指标,保证数据填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对于利润率低的专业和项目,分公司要提早进行内部规划和调整,通过内部均衡调整减少员工收入的不平衡。

(3)建立项目管理与自施工班组切分比例的动态测算,搭建项目部与自施工班组共赢的管理模式。

2 降低成本的具体措施

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构成施工项目的主要成本。所以降低工程施工成本理应从这三方面入手。主要措施如下:

(1)施工单位必须按图施工,但由于种种原因设计院的设计可能存在一些不利于施工的问题。图纸本身可能就存在问题或错误,所以技术人员在施工前就应认真审阅图纸,以发现错误和问题,并可提出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的意见和建议。

(2)加强合同预算管理,增创工程预算收入。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并分解责任,各负其责,关键是要落实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计划合同部门负责编制施工图预算,将“开口”项目取费作为创收的重要来源。对因业主或设计原因造成的变更项目,注意资料收集,充实索赔证据以便进行索赔,同时办理增帐手续,并通过工程款结算从业主方取得补偿。

(3)加强对分包方及班组结算的管理。

对包工队要实行成本控制,对其提交的结算凭证要认真核对,防止多算和重复计算。注意积累用工资料,对估点工应通过领导、技术员、生产骨干和施工队现场考察,讨论确定估工额,并控制估点工的数量,能套用定额的尽量套用定额确定用工。利用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对施工班组进行管理,并作好记录,作为控制材料用量及审核包工队或班组结算的参考依据。

(4)材料成本的控制。

材料的采购定货、运输、存储及现场管理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采取对供应商评定、招标、市场调查等方法是降低材料成本的有效手段。

运输方式、路线必须通过考察和论证来确定。现场材料管理则需对各种材料根据其性能采用入库保存或露天堆放,堆放场地应便于领用,减少二次搬运。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有如下几个环节,即:节约采购成本(质优价廉运费低) ;认真计量验收(数量和质量) ;执行材料消耗定额(限额领料) ;核算材料消耗(余料回收) ;改进施工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利用工业废料(材料代用) ;减少资金占用(合理库存) ;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方便施工、减少搬运) 。

(5)选择先进、合理、经济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措施。

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机械选择、施工顺序安排及流水施工的组织均属施工方案控制的内容。方案不同,工期、费用就很可能不同。方案的制定可以通过召集有关专家集体讨论决定,特别是大的施工方案更要集思广益,通过相关专家组深入细致的研讨论证,以便选择一个先进、合理、经济的施工方案。为保证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的落实,并取得预期效果,应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明确分工责任。由工程技术人员制定措施并进行交底。材料管理人员对材料进行管理,现场管理人员和生产班组或包工队负责执行,财务人员负责结算方案的节约效果。

(6)提高机械利用率。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公司;农户

中图分类号:F306.3 文献标识码:A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产品生产基本以自给自足为主,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农产品参与到流通领域。直到改革开放后,这种农业推广体系才开始逐渐的转变。市场经济时期,农业生产更多的需要生产自、技术自,不同层次的农户需要多元化的农业技术。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一部分农户因为缺乏组织,盲目生产,导致农户自主生产和经营受到市场冲击较大,农业产业化势在必行。“公司+农户”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正是随着农业技术推广发展创新而成的。在这种模式下,公司直接与农户签订合同,减少了较大一部分的交易成本,将农户直接带入市场,极大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及抵抗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从而实现公司与农户的双赢。但是就当前“公司+农户”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还不是很成熟,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 “公司+农户”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公司与农户目标不一致影响农业技术推广

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动力有些“先天不足”,适用性、经济效益性是公司向农户推广最新先进农业技术的关键因素;农户学习和使用公司推广的农业技术,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增加自身收入,农户只是简单地学习农业技术的使用方法,对于技术的原理,完全没有基础或者动力去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公司+农户”模式中,公司与农户二者之间目标的不一致,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大打折扣。

1.2 农户自身的基本素质影响农业技术推广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经济水平发展不同步,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使得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难以在农户中推广。“公司+农户”模式中,跨省、跨地区农户之间自身素质的不同,导致农户接受和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的情况也不同,很多时候基本需要依赖于公司技术人员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农户想要完全熟练掌握先进技术,所需要的时间相当长,这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的推广进度。

1.3 技术、资金壁垒影响农业技术推广

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不平衡,使得农业技术必须要多样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要求的农业技术水平更高,农业技术推广过程更为复杂。向农户推广科技含量更高、操作更加复杂的农业生产技术遇见了较大的壁垒。同样,技术含量越高越复杂,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设备资金投入就越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司+农户”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需要公司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也是制约该模式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1.4 农产品投机交易行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

“公司+农户”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顺畅运行与市场经济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该模式的双方均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对于公司特别是小公司而言,假设遇见粮食大丰收,市场上农产品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降低,公司在回购农户农产品时,往往采取压价的方式变相不履行合同,通过投机交易行为来弥补公司损失;同样如遇见自然灾害,农产品减产,供小于求,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户也会通过投机交易行为来提高自身收益。这种投机交易行为的出现,不仅有损公司与农户之间的信任度,而且对“公司+农户”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运行有着很大的不良影响。

2 “公司+农户”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改善措施

2.1 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及时风险预警信息

早在1993年,我国就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下简称“推广法”),以此来规范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提高服务水平,在《推广法》的指导下,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提供政策咨询及相关服务,以方便科研机构向公司转移农业技术、公司向农户推广农业技术。严格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减免“公司+农户”模式企业所得税的政策,给予公司和农户更多的资金支持,以进一步的降低“公司+农户”模式运行成本。依法规范市场秩序,提高风险预警机制,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司与农户的利益。

2.2 密切三方联系,强化农业技术转化链

在科研机构、公司、农户三者之间用合同的方式,构建可靠利益联接关系,充分调动模式三方参与农业技术转化工作的积极性。“公司+农户”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核心是公司,选择什么样的农业技术,如何推广均是由公司主导的,同时也与公司的经济利益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公司作为中间人,一定要熟悉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了解农户对于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根据企业发展战略,选择最为合适的农业技术,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科研机构要加强与公司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及时推广研究出来的农业技术成果,深入农产品生产一线,了解实际生产情况,解决棘手的农业生产技术难题。

2.3 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户科技素质

农业科技的发展迫使农户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素质,这直接关系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公司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科研院校要通力合作,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工作,从思想上提高对农户科技素质的认识,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分层次解决不同地区农户科技素质提高问题。充分利用当前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让尽可能多的农户可以拥有被培训的机会。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实际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在田间地头开设培训课堂,现场解决农户生产过程遇到的技术难题,从实践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2.4 强化合同法律约束机制,降低投机交易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公司+农户”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要注重对公司、农户双方的法制教育,特别是针对于资金不是很充足的中小型公司,政府一定要加强公司与农户的签约指导,避免公司利用自身优势,与农户签订不平等的合同,以获得额外的利益。强化合同管理办法,全程监督合同履行过程,加大对违约方的处罚力度,维护合同的法律权威。当农产品价格降低时,政府要建立农产品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给农户提供更为权威的鉴定服务,避免公司通过压价的方式变相违约。公司要全面分析市场的供求情况,对未来趋势进行预判,以免与预期相差过大时可能出现的违约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诗军,余睿,陈晓军.论“公司+农户”模式的改进[J].贵州农业科学,2007(4):169-171.

[2] 高启杰.农业推广组织创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3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