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4 08:42: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型工业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新乡 453002)
摘要: 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孕育科技创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进行科技创新。新乡市要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就要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本文对新乡市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指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科技创新战略选择。
关键词 : 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029-03
作者简介:张式恩(1979-),男,河南新乡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
1 理论基础及问题的提出
1.1 理论基础
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进程。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起动因素。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技术水平体现在新的设备、新的材料,同时技术要素是内生变量,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使边际生产率递增。他们认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力度。
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速度快,工业化程度就高。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落后地区要赶超发达地区,就像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一样,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孕育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追求的是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其基本目标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用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在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态后,人们重新审视已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需合理利用资源,建立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出现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模式,而这些新技术和新模式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1.2 问题的提出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结构转变的主要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注重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所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关键的就是科技创新。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推动经济发展、降低能耗、改善环境和缓解就业压力。
目前,持续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河南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仍是带动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新型工业化,是对“如何发展”和“为谁发展”问题在工业化模式选择方面的全面回答。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实施中原城市群规划、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必须实现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新乡市是中原城市群“十字”核心区重要城市之一,是一个矿产资源比较贫乏的、典型的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这就决定了在以资源开发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背景下,作为非资源型城市的新乡,必须破解来自资源等方面的制约,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必须进行科技创新。
2 新乡市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的现状分析
2.1 新乡市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新乡市紧紧围绕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通过大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全面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知识产权经济,有效地促进了自主创新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工作硕果累累。
新乡市设立了5000万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基金,成功创建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卫生材料生产基地,正在积极推进电池研究院建设,成立了新乡医学院干细胞与生物治疗技术研究中心。
2009年,世界首支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新乡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诞生。
2011年,金龙集团获省长质量奖,新乡市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同时,新乡市也被定名为“新乡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012年,新乡市R&D项目课题4502项,在河南省居于第二位,专利申请书1025年,已是连续8年突破千件。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全省共2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数量居全省首位。
新乡市大力建设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体系、科学决策咨询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并开设了科技计划重大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资金、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始终确保科技创新资金供给充足。
2.2 新乡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实现工业化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主要路径。新乡市要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是首要任务。自2011年,新乡市就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通过发展工业来优化产业结构,扎实推进工业跨越工程行动计划,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提供了强大支撑。
新乡市不断加快培育发展电池及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目前,新乡已经形成了一条从电池材料到电动汽车整车生产制造、电池回收的循环产业链。新乡投资2亿多元组建了电池研究院,2007年获批组建国家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1年被认定为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突破国外专利技术封锁的新结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已完成小试。
2013年5月,新乡市获得了中国第一个“中国电池工业之都”的称号。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实施项目28个,总投资51亿元。现代煤化工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相关产业链,正在加快发展氨纶及下游纺织产品、膜材料等相关产品产业链。
3 新乡市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实证分析
3.1 指标选取
①科技创新的指标。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研发经费的投入只有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2%的企业只能够勉强生存,而1%则很难生存。所以,本文选取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来代表科技创新变量指标。
②新型工业化的指标。
根据党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本文选取工业化进程、能源消耗、信息化程度、人力资源利用、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等六个方面,选取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人均邮电业务量、R&D活动人员占就业人数的比重、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来表示新型工业化道路变量的评价指标。其中,三个能源消耗指标,指标数值越小,说明能耗越低,其余指标均为正向指标,指标越大,评价值越高。(表1、2)
3.2 数据收集和分析
通过查阅2007~2014年《河南统计年鉴》收集到相关的原始数据,部分数据是原始数据计算得来,2009年R&D经费数据缺失,该表中使用的是2008年与2010年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从R&D经费支出的角度分析,2006年~2013年新乡市R&D经费支出逐年提升,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2009年超过了1%,2014年有望超过2%。于此同时,新乡市为提升综合竞争力,很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也连年成倍增长。
从人均 GDP 来看,人均收入是从产出的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率水平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产出水平,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新乡市的人均GDP连年提升,2010年基本上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2013年已突破3万元。
用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三个指标表示的能源消耗情况,指标数值都是越来越小,可见新乡市在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用人均邮电业务量表示的信息化水平,因为某些年份的重大建设,而是数据有些波动,但是整体不断提升的。R&D活动人员占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逐渐上升,可见人力资源质量在不断提升。三废综合利用产值没有统计数据,也未找到合适的替代变量,所以暂且不进行该方面的数量分析。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在2012年达到了近几年的最低水平,2012年的横向数据显示,在河南省,新乡市仅仅超过洛阳、鹤壁、商丘等市,处于较落后的地位,可见用该指标反映的新乡工业的经济效益并不好。总体来看,新乡市科技创新水平在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在持续推进。
4 新乡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科技创新战略选择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把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放在关键和突出的位置上,要把科学技术与工业经济紧密融合,依靠科学技术走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的工业化道路。为实现这个发展目标,新乡市的科技创新必须有自己的战略选择,具体有:
4.1 加强引导,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科技创新只有成为内生变量,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曾经说过,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革新都是在公司,而不是在国家层面产生的。新乡市要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必须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不断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4.2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高新技术以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投入取代劳动和资本的投入,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发展高新技术还可以开拓新的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效用,使高技术具有更强的市场潜力。我们应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全市产业规模和特色产业,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发展提升优势产业,引导培育新兴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分散、独立型向规模化、集群化转变,引导区内企业向产业功能区集聚,形成主业突出、优势明显、集聚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4.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党的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新型工业化,要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和谐共处,更应该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社会都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的传统工业时代已然过去,我们应该逐渐摆脱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将目光转向科学创新,依靠科学技术走出一条低污染、低消耗、高产能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因此,企业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城市要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5 结语
依据本文的实证研究,新乡市科技创新水平在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在持续推进。新乡市要破解资源等方面的制约,进行科技创新,就要加强引导,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刘二杰.基于技术创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7-19.
[2]汪慧玲,景文宏,戴石.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体系互动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态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7(4):30-31.
[3]王伟.河南新乡加快走新型工业化之路[N].经济日报,2008-10-16.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建设
新型工业化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有很大优势,在工厂制作预制构件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现场生产的浪费,大量节约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构件精度和构件生产效率,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绿色建筑的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相关技术标准体系还很不完善。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标准化的设计、工厂化的生产和装配化的安装,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使各个专业、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因此,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制定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是前提。目前,我国国家、地方和相关企业已经颁布了一些有关丁业化建筑的标准,指导着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但是,这些标准还存在着国家统一标准较少,标准不统一和相关标准缺失的问题。本文在对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我国新型丁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和规范现状。
一、国外典型国家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借鉴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工业化建筑方面还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差距。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已开始推广工业化建筑,在技术标准方面也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值得我国借鉴。
(一)瑞典
瑞典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工业化建筑政策,并大力发展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通用体系,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着手建筑模数协调的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将建筑部件的规格化逐步纳入瑞典工业标准。瑞典在1960年颁布了“浴室设备配管”标准,1962年颁布了“门扇框”标准,1967年颁布了“主体结构平面尺寸”和“楼梯”标准,1968年颁布了“公寓式住宅坚向尺寸”及“隔断墙”标准,1970年颁布了“模数协调基本原则”,1971年颁布了“厨房水槽”标准。这些标准囊括了公寓式住宅的模数协调,各部件的规格、尺寸。部件的尺寸、连接等的标准化、系列化使通用体系得到较快的发展。瑞典标准对于建筑产品的规定比较详细,大至主体结构尺寸小到厨房水槽都有规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建筑产品的通用性,逐渐形成通用体系。
(二)丹麦
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并制定了20多个必须采用的模数标准,包括“建筑规则设计模数”、“模数组件的尺寸”、“优先采用的建筑水平向尺寸”、“双跑楼梯的楼梯间”、“厨房构件”等。丹麦推行工业化建筑的途径是开发以采用“产品目录设计”为中心的通用体系,同时比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丹麦通过模数和模数协调实现构配件的通用化。主要的通用部件有混凝土预制楼板和墙板等主体结构构件。这些部件都适合于3M的设计网格,各部分尺寸是以1M为单位生产的,部件的连接形状(尺寸和连接方式)都符合于“模数协调”标准,因此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之间具有互换性(于萍、陈效逑,2011)。丹麦标准对于模数协调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建筑及建筑产品的尺寸和规格的规定比较多而且比较详细,对于建筑的水平与竖向尺寸、各类构件的尺寸和小型建筑产品的尺寸都有规定,通过这种方式来规范设计,发展通用体系。
(三)日本
早在1969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开展材料、设备、制品标准、结构材料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依靠各有关协会加强住宅产品标准化工作。1971年2月通产省和建设省联合提出“住宅生产和优先尺寸的建议”,对房间、建筑部品、设备等优先尺寸提出建议。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住宅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极大推动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纪颖波,2011)。
(四)法国
法国的工业化建筑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一代工业化建筑”,出现过许多“专用建筑体系”,不同体系出自不同厂商,各建筑体系的构件互相不通用。20世纪70年代后过渡为“第二代工业化建筑”,以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1977年成立了构件建筑协会,1978年该协会制订了尺寸协调规则。法国政府在1982年调整了技术政策,提出一套构件目录,只要与某些其它目录协调,并组成一个“构造逻辑系统”即可(孟刚,2005)。
(五)小结
可以看出,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工业化建筑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模数协调强调的是在建筑设计阶段尽量统一尺寸,做到标准化设计,而部件通用体系强调的是在部件生产阶段尽量统一部件的规格尺寸,做到部件通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设计是生产的基础,标准化设计有助于部件的通用,部件生产是设计的延续,部件通用可以促进标准化设计。各级政府部门在修订和制定标准时应充分借鉴国外标准,尤其是在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两方面。
二、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传统建筑的标准规范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有关工业化建筑的内容,但涉及专业不全,规定分散,不成体系,本文对此按照执行范围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
(一)国家标准
表-1中所列标准涉及建筑设计、建筑产品、结构设计和施工验收四方面,其中既有针对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标准,也有针对传统建筑制定而又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大部分颁布较早,已不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要求,应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进行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不够深入,应进行深化完善。
(二)行业标准
表-2中所列行业标准大部分为建筑产品标准,另外还有两部集设计和施工于一身的综合规程以及一部抗震标准。与国家标准情况相似,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颁发时间较早,应结合现状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工业化建筑的规定应深化完善。
(三)地方标准
从表-3可以看出,各地区已出台的针对新型工业化建筑的技术标准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大体可分为总则、术语解释、材料要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且各技术标准和规范都集中大部分篇幅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章节则只做了原则性规定,比较概括,不够具体、详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沈阳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在制定技术标准方面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在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等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沈阳市组织中建标准院、中建东北院、中建设计集团、沈阳建筑设计院等设计单位,以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丰富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在构件制作与验收、工程质量、安全、节能、检测等方面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编制工作(于海,2012)。
(四)在编标准
目前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已经,相关人员正在积极修改。该规程规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要求、材料、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装配板式结构设计、外墙挂板设计、构件制作与储运、构件安装与施工和工程验收。另外,据北京市建委消息称,将启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规程》编制工作,积极推动产业化住宅设计标准建设。该规程将对住宅设计中的模数协调、平面设计、外墙、内墙、楼面设计、内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要求,为规划管理和建筑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由标准院作为组编单位编制的《装配式住宅设计规范》也正处在编制中。
(五)小结
目前各级标准中,关于结构设计和施工安装及验收的标准还比较少,应尽快修改相关标准,增加相关内容。另外虽然有一些关于建筑产品的标准,但还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应加紧修改现行标准并编制相应新标准。在修改和编制标准时应结合现有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做到能够充分反映新技术和新工艺;并且应该与在编标准相协调,力争做到不重复,不矛盾。另外,在生产过程上,工业化建筑和传统现浇建筑相比,无论是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施工安装标准,还是验收检查标准,都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进行修订。在建筑设计上,应加强有关模数协调的规定;在结构设计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几乎没有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应增加相关内容;在构件部品生产上,应尽快完善关于尺寸规格、生产要求等方面的标准,尽快建立一套通用体系;在施工安装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比较分散,应进行整合,增加必要规定,尤其是关于节点连接这一重要环节的规定;在验收检查上,主要应修改两方面规定:一是部分工程的验收地点由工地现场转移到了构件部品工厂;二是应增加关于节点连接的验收规定。
三、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的修订和建议
结合我国现行建筑技术标准规定和国外工业化建筑发展过程中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本文对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建筑过程中部分主要技术标准提出两点建议。
(一)对现行主要技术标准的修订建议
1 建议。具体见表-4。另外,《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中间平台》和《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梯段》都是为了发展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但制定时间较早。近几年工业化建筑发展迅速,相继出现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上述标准应结合工业化建筑的现状进行修订,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建筑发展。
2 说明。《住宅建筑规范》中的条文大多针对现浇结构,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部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构件中的钢筋可作为防雷设施的引下线。此技术在现浇结构中易于实现,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不易实现,应作相应修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没有专门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节点设计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增加针对节点设计的相应内容;另外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要求较少,应继续完善,如节点连接构造要求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各类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做出了规定,但没有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应增加相应抗震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主要针对现浇结构进行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特点的相关规定,如构件部品、施工机械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第9章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中,对预制构件的验收、结构性能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做出了规定,但不够具体,应进行完善。另外,由于构件部品在工厂生产所以在现场验收的规定已不适用,应增加针对工厂生产验收部分。《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应与《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同步修改。《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没有针对节点加固的方法和构造要求,节点连接处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加固方法和构造要求。《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中有大量针对现浇结构的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相应规定。《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中没有关于构件部品连接节点的防水设计,构件部品连接节点是防水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防水设计内容。《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是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的重要参考,目前该图集只针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应增加针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部分。
(二)对新增技术标准的建议
1 建议。(1)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的模数标准,如学校模数标准、医院模数标准、办公楼模数标准等。(2)完善建筑产品通用体系,增加关于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如预制梁尺寸规格标准、预制柱尺寸规格标准、预制隔墙板尺寸规格标准等。
2 说明。(1)目前我国现行建筑模数标准只有《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和《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三部,应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模数标准。(2)目前我国建筑产品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通用体系尚未建立,许多建筑产品缺乏与之对应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应增加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标准。
四、结论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典型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得到相关结论。
(一)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总结和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都颁布较早,已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建造,地方标准大都只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方面则比较概括。
(二)对典型国家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
对瑞典、丹麦、日本和法国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虽然四国在做法上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上都体现出了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技术标准中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谐社会、深化改革等六大任务,其中首要的是农村经济发展。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突出工业,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这是唯一的选择。
中国农村工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工业进程中的重要特征,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一、农村工业化是推动国民经济和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动力。二、农村工业化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三、农村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四、农村工业化是农民富裕、农村集体经济繁荣的重要途径。五、农村工业化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六、农村工业化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促进了乡镇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这些年来,我们在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忽视了环境污染与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我国农村工业化大多数以数量型外延扩张为主,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为主的中小企业,农村资源与环境被严重透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形成了沉重的生态负债,进而直接影响到农村和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工业化必须调整战略思路,不能再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而必须要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走出一条减量化、集约化、生态化的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新路,即农村新型工业化之路。这条道路主要包括这样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强调农村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及永续利用;强调工业品制造要以有益健康、环境友好为标准;强调通过信息来促进工业化;强调用新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
从福建的情况看,福建农村工业污染和资源消耗形势呈逐年加深的态势。根据福建省环保局2003年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全省共调查了3140家工业企业,其中乡镇工业企业有1358家,占43?郾2%。目前多数乡镇工业企业规模依然较小,生产设施比较简陋,环保治理设施不健全,部分企业还是违规偷排企业“三废”。2003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9?郾84亿吨,2002年为7?郾85亿吨,增长了25?郾4%;工业废气排放量为4188?郾61亿标立方米,2002年为3564?郾60亿标立方米,增长了17?郾5%;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4?郾21万吨,2002年为5?郾70万吨,减少了26?郾1%;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7?郾86万吨,2002年为8?郾44万吨,减少了6?郾9%;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4?郾61万吨,2002年14?郾76万吨,减少了1?郾0%。而全省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福建农村工业污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水源污染。大部分农村工业企业废水的处理率和达标率都很低。就闽南地区的农村工业污染状况看,现在大多数内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工业污染。有的地方水源污染严重,不能作为人们的饮用水。②大气污染。农村工业废气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氟化氢、烟尘,主要污染行业为建材、化工、纺织、造纸、农药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晋江、龙岩、三明的一些县市区等地大气污染比较严重。③固体废物污染。炉渣、煤渣、矿渣及工业垃圾为农村工业产生的主要固体废物,其中有毒有害的废物主要是化工固体废物和冶炼固体废物。
针对上述情况,福建农村新型工业化应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环境友好产品,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和污染物产生的最减量化。在“十一五”期间,福州、厦门、泉州要分别开展生态工业园区试点,探索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共生产业群模式,其他市也要积极推进。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污染物排放达标的企业,应当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对污染物超标或超总量排放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定期公布其排污状况。出口加工型企业和重点工业企业,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围绕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在产业布局方面,沿海地区应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加快产业集聚,推进各类产业集群发展。围绕纺织服装、鞋业、轻工、建材、林产、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改造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大批能参与国内竞争、对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起带动作用的地方性产业集群。
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方面,纺织服装业要以面料研发为中心,建立跟踪世界领先水平的质量检测中心和研究开发机构,发展泉州、厦门、福州及辐射闽西北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鞋业要加快建立符合国际环保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国际性鞋业市场交易中心,强化技工培训,加大品牌创新,做大做强晋江及辐射莆田、福州等地的鞋业产业集群。轻工业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品牌经营,着重发展休闲食品、德化工艺陶瓷、福州及安溪藤铁工艺、泉州树脂工艺、漳州家具等产业集群,培育福清塑料管材产业集群。建材业要发展以龙岩、三明、南平一线的水泥产业集群;以南安、晋江、惠安为龙头的闽东石材产业集群;以泉州、闽清为主的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和南安水暖器材产业集群。林产工业要发展闽北林纸板一体化及竹木加工产业集群;通过着力在沿海引进大型造纸制浆企业,进一步提升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纸制品印刷包装产业集群。
根据福建农村的特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福建应借助闽台农业合作优势,建立标准化的专用优质原料种植基地,形成原料、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一体化。着重提高深加工水平,降低药物残留,更新品种,发展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加强合作,开拓市场,发展以闽南为主的果蔬加工、蘑菇罐头产业集群,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培育品牌,发展食用菌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集聚广大农户,发展以闽北、闽西为主的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福建茶叶生产量大,品牌逐步显现的优势,发展以乌龙茶、绿茶、花茶为代表的茶业产业集群。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为此,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那么,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呢?根据十六大和富蕴县新型工业化会议精神,结合我乡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第三,处理各种关系的新的思路。要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等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实现工业化;二是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三是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四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尽力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而不是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把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使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把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消费需求能力的提高协调统一起来,把工业增长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和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对怎样才能“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第一,要转变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支持的粗放增长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我们应当把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经济当作“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基本指导方针。我们在想问题、定政策时,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把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作为衡量取舍的最终标准。
第二,要建立能激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在生产中运用的制度和机制,加快技术进步。
第三,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在我们这样的市场制度还很不完善的国家,发展服务业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只能知难而进,要尽一切努力改善制度环境,使服务业得到充分发展,以便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四,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即通过信息产业的服务提升各行业的效率,使信息技术成为降低各行各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有力武器,带动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
第五,要加快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提供提高效率的制度性保障。同时,要矫正由于行政干预造成的价格扭曲,弱化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建设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
第六,要通过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人力资本积累。根据日本的经验,教育赶超要先于经济赶超两代人之久。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痛下决心,急起直追。
三、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乡重点是发展壮大焦炭、石灰、建材和农产品加工工业,逐步构建起以矿产、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特色工业体系;培育壮大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全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实现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到20__年,全乡工业产值达到3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000万元,成为全县焦炭工业基地和阿勒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基地,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体系。
(一)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一是结合优势资源抓招商。针对我乡具有丰富的煤、石灰石、膨润土等优势矿产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矿产的勘探、开发。二是结合优势产业抓招商。围绕大棚蔬菜、阿苇菇等特色产业,走出去、引进来,加快蔬菜上下游产品开发、黑加仑产品开发。三是建立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在落实引资工作责任的同时,对招商引资成绩突出的进行重点奖励。
(二)抓好主导产业发展。一是快以焦炭工业发展。焦炭生产规模达到30万吨/年,其中天德煤焦化厂达到20万吨/年生产规模,宏达煤焦化厂达到5万吨/年生产规模,强盛煤焦化厂达到5万吨/年生产规模。二是加快煤、石材矿产的勘探和开发,整合扩大石灰的生产规模,新建2座砖厂。三是加快蔬菜物流园建设。以蔬菜批发市场、保鲜库建设为载体,扩大大棚蔬菜种植,达到200座大棚规模,并逐步走出产销加一条龙之路。四是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拉长蔬菜产业链,发展蔬菜产业上下游产品。同时,依托草原兴发、鑫盛公司、阿鑫乳业、
春子公司,大力发展牛羊育肥、奶牛养殖、禽类养殖、阿苇菇种植等特色产业。
(三)抓好民营企业发展。把民营企业作为乡域经济发展主力,放开市场准入条件,放宽政策界限,支持和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土地开发、市场建设、工矿业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使民营经济占到全乡经济总量的90%。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重在“全面”,体现的就是发展的全面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树立并落实协调发展理念,促进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推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四化”同步发展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层次问题的重要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长期以来存在的城镇化滞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也滞后于工业化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必然造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协调,二是城乡结构不协调,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虽然,我省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区域平衡、城乡及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信息社会扑面而来的大趋势,要全面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统筹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江苏自然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偏重,保生态与稳增长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牢牢地抓住这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全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产品研发及应用推广的国际话语权;着力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技术创新发展能力。二是加快实施工业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重点支持工业企业和生产业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企业生产组织、资源配置效率;加速技术、产品、管理、服务和业态模式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工业整体质效提升。
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十二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新型工业化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等软硬件条件,为城镇化奠定基础和增添动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集聚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经济要素和文化建设,重构产业链,推动集约、集聚、绿色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和良好环境。江苏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都走在全国前列,有进一步探索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新路的条件和需要。一是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建立起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合作机制,促进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城镇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运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创新应用,推动城乡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坚持特色化、绿色化、智慧化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促进城乡工业的分工协作,用协调发展理念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把工业和农业、城镇与农村、市民与农民放到同一个平台上统筹考虑,加强城乡工业协作,优化农村工业布局,推动农村工业集约集聚发展,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生产业,全面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
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总理多次提出,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就在于城镇化,城镇化的起点在于农业现代化。李总理在江苏、上海视察时指出,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固本强基,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今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今后五年江苏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全局看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小康”的短板。江苏“十二五”经济快速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很好的经济基础,为补足短板,必须立足省情,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一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提高劳动效率;用协调发展新理念破解农业现代化新难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二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同时,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和农民保障制度建设,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实施特色城镇化战略。加强特色城镇化发展规划,深入研究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历史、自然、文化和民俗特点,充分挖掘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各种要素,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促进自然文化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把珍贵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四化”深入发展时期,“四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中,信息化是其他三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协调发展理念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基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更新更大贡献。
(作者系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是持续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而循环经济则是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循环经济要求将生产过程中单位资源消耗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利用创新技术将废物再加工处理成为再生资源,彻底改变传统型经济“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式运行模式,实现“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闭路循环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坚持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与“三化”协调发展要求的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科学协调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正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高级形式
新型工业化所要求的“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正是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可以而且能够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导航。新型工业化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全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经济的关键就在于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的发展必将改变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带来新的技术革命。因此,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为新型工业化开辟了新的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就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趋势。
(二)循环经济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一是节约高效使用各种资源,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新工艺,减少资源浪费,走集约发展的道路;二是友好地对待环境,维持发展的城镇系统与稳定的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建设环境友好型城镇,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三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避免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资源紧张、生活幸福感下降等“大城市病”;四是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过程要与工业化过程相适应,注重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节约再生高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工业和农业的一体化循环、城市和农村的一体化循环、社区、园区、区域的全面循环,可以促进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促进工业与农业互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因此循环经济是促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三)循环经济是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显著缓解农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对于农业现代化具有明显推动作用。一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多种循环模式的推广,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通过加大资金和技术要素的投入,提高土地资源的产出率,引导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二是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既可以推广“绿色植保”、科学施肥、农田节水等,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可以围绕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加快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形成若干个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带。三是通过开发利用新能源、倡导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可以治理和减少农业生产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造成的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循环增值,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是促进“三化”融合的纽带
“三化”协调发展,强调的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同步发展、互动发展,而循环经济正是“三化”融合、协调发展的纽带。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特别是三次产业的一体化循环、工业和农业一体化循环、资源再生的一体化、生态环境与保护的城乡一体化,把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资源开发利用、生产环节链接起来,正好促进了工业与农业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建设的一体化,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与协调。
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三化”协调的总体思路
把握三个结合: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产业集聚区发展相结合,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发展城乡一体化循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
推进三大转变:以循环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变,促进新型工业化;以城乡一体化循环推动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促进新型城镇化;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实现三大目标: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工农业一体化循环产业效益大幅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三化”协调的具体途径:通过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促进主要产业的绿色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建设生态工业园,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推进新型工业化;通过循环型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循环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通过农业循环经济,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完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三、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三化”协调的主要任务
(一)推动产业链条循环化、企业生产清洁化、工业园区生态化,促进新型工业化
1.完善循环产业链,构建工业循环产业体系。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间相互衔接、围绕废弃物开发新产品、创新生产工艺等措施,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进一步完善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2.强化企业清洁生产,打造循环型企业。抓好企业清洁生产,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引导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下游产品和深加工项目,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3.建设循环型园区,促进集聚区循环发展。合理构建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共生企业群为主体,促进生产工艺纵向与横向耦合,着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注重集聚区内物质、能量、技术、水资源的系统集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整体经济运行质量,促进集聚区产业升级。
(二)推进城乡循环一体化、垃圾无害化、废弃物资源化,促进新型城镇化
1.推进城乡一体化循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农畜产品加工领域已有的产业基础,将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农业基础好的县区设立现代工农复合产业园,建设一批生态工农业复合循环产业示范基地。
2.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制造业,配套发展环保服务业,指导环保企业技术研发和试验平台建设,提高环保产业的创新能力。
3.加快推进城市垃圾、污水资源化利用。强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建设,实现生活垃圾就地“减量化”。加快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乡镇重点排污企业和人口集中区域管网建设,形成新增减排能力。
4.完善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城市矿产”循环利用水平。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建成功能齐全的集散市场和信息畅通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平台,提高工业废物的拆解能力,建设一批废旧物资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
(三)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高效化、循环化,促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1.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根据“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原则,建设优质玉米生产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奶源生产基地等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使之成为效益农业的集聚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区、休闲农业的观光区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
2.发展节约、高效农业。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大力推广节约型施药技术,推广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加快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积极推广节能增效农机设备、技术,提高农机应用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二、云南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缓解云南省日趋突出的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云南省是我国自然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及折算经济价值都位居全国前列。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很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产业链短,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低等资源浪费等问题突出,乃至资源破坏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云南省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这种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助于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循环替代,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遏制并从根本上消除云南省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广度不断扩大。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侵入等原因,云南省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并已从单要素的破坏发展到多要素的综合性破坏。同时,生态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呈现由结构性破坏到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目前,云南省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提高云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资源利用效率低,成为云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云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支柱产业大多为资源型的产业;二是工业加工程度低,产品以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居多;三是整体工业技术水平落后。实践证明,单纯的消耗自然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威胁着云南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科技化的要求有助于促使经济建设从主要依靠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向追求科技进步、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体上看,未来云南省资源不足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也将日益严峻,这一切说明了云南省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基本状况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大的矛盾不会改变,人民群众对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不会改变。从长远来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人口资源和环境资源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工农及地区之间的差别,有利于使云南省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云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备的条件
1.政策措施方面云南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出台了多项措施,促进工业转方式、调结构,主要有:《云南省“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指导意见》、《加快锗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铟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建立云南省重要稀有金属产业发展省级协调机制的通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等,这些都为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
2.发展环境方面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部门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认识不断提高,全社会高度重视工业、突出抓好工业、大力支持工业、合理大办工业的工作格局正在形成,工业经济发展的氛围日趋浓厚。全省上下对工业经济发展规律和态势的把握更加系统深入,工业经济科学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管理创新、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商务环境、服务环境明显优化。
四、云南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建议
1.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当今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正在大步向前推进,信息技术产业已跃升为全国第一大支柱产业,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云南推进工业化必须与信息化有机结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样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云南省应抓住桥头堡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把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信枢纽、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和贯通南亚大陆与印度洋海缆相连的陆路国际通信通道。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信息化相关支撑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再次,要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先进装备制造、化工、有色等主导产业的普及应用。最后,要提高社会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强无线电管理和网络信息安全,全面提升我省经济和社会领域信息化水平。
2.加快有利于新型工业化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科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高新技术是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云南推进新型工业化就必须把科技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树立科技兴产业、科技兴企业的思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向工业转化,加快工业自主创新步伐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培育创新基地、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加大工业研发投入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全面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加快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传统工业化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使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云南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时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路子,应树立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安全环保的理念,促进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关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组织编制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等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纲要。实施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创新行动,突破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技术“瓶颈”,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从而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关键词:洛阳市新型工业化
洛阳是一个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早,在新形势下,洛阳市深刻理解,正确实践十六大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洛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洛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洛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势。
1.1.1工业基础雄厚。“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有7个安排在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铜加工厂、河南柴油机厂、洛阳水泥厂、洛阳热电厂的先后投产使洛阳国民经济迅速完成了从农业和手工业城市向新兴工业城市的飞跃,奠定了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和洛阳在全国工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实现了洛阳经济的第一次腾飞。
1.1.2科技实力雄厚。洛阳拥有黎明化工研究院、014中心、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等十几个部署骨干科研院所及一批省属和企业科研院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2个,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和生产装备基础,加之河南科技大学等驻洛的大专院校聚集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储备了一批科研技术成果,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为洛阳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可靠技术保障。
1.1.3具有比较明显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政策优势。国内外产业和资本的梯度转移为洛阳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许多沿海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内地,作为地处中原,承东启西的洛阳,在发挥区位优势,引进外部资金、项目与人才方面提供了便利。
1.1.4拥有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难得的历史机遇。2002年初,河南省政府做出建设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决策:依托洛阳现有工业基础、科研实力和资源优势,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重点提升机械装备、冶金、建材、石化等地方优势产业和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精心培育“洛阳制造”品牌,把洛阳建设成为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并在项目、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与倾斜,为洛阳市工业发展带来良好契机。
1.1.5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洛阳市积极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国有企业改制取得阶段性成果,从而使工业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企业效益逐年改善,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借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之风,依托省委、省政府建设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振兴洛阳工业的战略决策,依靠自身特有的实力,洛阳定能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1.2洛阳工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2.1重工业比重过大。洛阳工业经济发展中重工业化特征十分突出,在工业结构上严重偏向重工化工业。工业经济中现代新兴产业的比重较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力有限,使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激发效应发挥受限。
1.2.2产品结构老化,高新技术产品成长缓慢。主要反映在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传统产品所占比重过大,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品比重过小。据调查,全市的主要产品中,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约占7%,国内先进水平的产品占25%左右,约30%以上的产品为70年代以前的水平,其中目前畅销产品仅占31%。高新技术产品成长缓慢,与全市科研单位、科技人才集中,以及工业经济的总体规模极不相称。
1.2.3所有制结构不完善,表现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一股独大,经济发展缺乏生机。我市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国有传统工业,国有经济在第二产业中占绝对份额,这使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步履维艰,非国有经济成份在工业化建设领域占比重较小,影响了工业经济中“鲶鱼效应”的生产。
1.2.4新型产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支撑”和“增长点”不多,整体增长相对乏力,大量传统优势产品、主导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逐渐丧失了以往的优势地位;新兴产业发育缓慢,难以带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自我积累发展能力较弱,技术更新改造水平不高,设备构成老化严重,目前,我市大中型企业设备新度系数在0.55左右,其中部分大中型企业的设备新度系数在0.4左右,工业化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2.洛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对策
2.1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洛阳工业经济发展。
2.1.1增强机遇意识,加快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要充分利用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时机,不争论,不徘徊,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理清大思路,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享受国家对老工业基地的待遇,尽快组织有影响力的大项目,加快实施步伐。
兵团党委前不久召开的六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对于加快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出了更加高远、更加明晰的奋斗目标。农十三师党委紧密结合会议精神,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高起点、高标准的科学规划,以大手笔、大气魄、快发展强力推进“三化”进程。引入经营城镇的理念,把城镇作为有形或无形的资产来进行市场化运作;以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为引擎,拉动新型工业化迅猛发展;围绕“优棉、稳粮、增果、兴牧、发展设施农业、做强龙头企业”的结构调整总体要求,坚持农业现代化方向不动摇,描绘农十三师的崭新蓝图。
一、更新理念,以城镇化为突破口
通过考察和学习,我们充分认识到,加快小城镇建设重在理念的转变和更新。要积极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将“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观念更新为“有多少事力争筹多少钱”,实现以资源换资本,把城镇看作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形态,投入大量资本对它进行开发建设。农十三师将树立城镇化经营理念,高效管理,以城镇化经营出效益,同时把工业化作为城镇化的发动机和助推器,调整城镇职工单一消费模式,逐步完成由农业“一统天下”到以工业为主体、多元经济并存的变革,将农十三师个团场建设成为集现代农业区、商业区、物流园区、示范住宅小区、医疗服务区、文化体育活动区、特色果蔬采摘区的现代化城镇。
(一)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提高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农十三师位于大营房城区,结合地域特点,我师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经营城镇”的理念进行全方位探索和实践。所谓“经营城镇”,就是将经营理念贯穿于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注重把城镇的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特别是稀缺资源,运用市场机制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提高其使用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中的各种有形与无形资产会发出新的光芒。对这些资产进行聚集、重组与运营,以城建城,以城兴城,发展城镇,来实现城镇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自我发展。
搞好城镇环境,从长远看,有利于城镇品位的提升,增加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从近期看,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团场建设作为突破口,利用一条路、一块园林的建设带动周边地价的升值,获得的土地收益可成倍增加。在资金乏力的情况下,要敢于并善于广泛吸纳各方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盘活城镇建设现有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实现存量资产保值、增值和变现,以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经营城镇”的理念。目前,农十三师火箭农场即将开辟1的4条道路,都已进入城镇资源资本化运营,团场建设有人主动买单。该场在团部附近规划设计出了3幢高层住宅楼、20层的高层开工建设开创了农十三师团场小城镇建设的先河,明年7月团场还将完成4个小区和4个主题公园的建设,全力打造生态宜居、产业聚集、财富汇聚、活力创新的崭新军垦新城,逐渐实现产业、人口和社会资源向城镇的迅速集聚。
(二)坚持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实现双轮驱动。工业化是核心、龙头,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工业化可以促使区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促进城镇的合理布局,从而推动城镇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可以为新型工业化聚集资金、人才、市场交易的各项要素,可以进一步降低新型工业化的成本,实现和支持较高水平的新型工业化。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把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实行双轮驱动,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相互支撑,联动推进,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
项目建设是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突破口。项目是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最佳结合体,是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积极发挥项目带动作用,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推进城镇化,确定“引资建镇――建镇招商――招商聚财”的城镇化发展思路,将房地产、物流和商贸等非公共设施项目包装进入市场,运用市场资金进行城镇建设,并努力做好项目的各项配套服务工作。规范行政行为和提升服务功能,构建项目建设的绿色通道,做到城镇发展与投资收益双赢,依托重大项目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同发展。大力解决城镇公共设施滞后的“短板”问题,完善城镇配套功能,使城镇日渐成为投资成本的“洼地”、项目聚集的“高地”和企业发展的“福地”,实现以推进城镇化进程大上工业项目、以发展工业项目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目标。
工业园区是城镇发展的动力,是城镇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就业平台。因此,农十三师坚持“以城镇化为载体,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工业项目进园区,工业园区进城镇”的发展模式。
二、大干快上,切实搞好新型工业化
(一)发挥大项目带动作用。2010年,农十三师坚持以大企业大集团为支撑,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一批较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一是投资2.3亿元,完成了红星科健一期工程每年2万吨镁合金前期配套工程;二是投资2.23亿元,顺利完成了哈密南岗建材每年75万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三是投资2.8亿元,完成了哈密屹利煤化工每年60万吨焦化和90万吨洗煤土建、设备工程:四是投资1000万元,完成了新鲁硅业土建工程;五是投资1600万元,完成了红山化工废气废尘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六是投资850万元,完成了天湖矿业中心每年30万吨石英石采矿项目:七是投资3800万元,完成汇隆选厂建设,并实施充填法采矿等新技术,实现了扩大产能、节约资源、提高回采率,综合效益显著增加;八是完成红山煤业安全达标技改项目等。
(二)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一是对天山娇果业公司增资扩股。由红枣种植团场参股经营,投资1500万元,完成了天山娇冷链物流一期工程投资项目;二是投资9000万元,完成和盛棉短绒纺织项目的建设工作:三是鼓励东昌油脂上马精炼小包装生产线,提高产品档次,提升市场竞争力。四是在农十三师工业园区建成星鑫镍铁、晋美镁业、新皓矿业、亿乐焦化等企业,为团场快速调整产业结构闯出了一条新路。
三、强化措施,狠抓农业现代化
农十三师围绕“优棉、稳粮、增果、兴牧、发展设施农业、做强龙头企业”的结构调整总体要求,坚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不动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一)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快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根据农十三师党委的统一部署,主要是调整结构发展林果业,种养结合支持林果业,发展设施农业壮大林果业,建设龙头企业带动林果业,创立品牌提升林果业。一是推广酸枣直播建园和滴灌节水技术,整体推进大枣规模化种植。2010年完成大枣建园2.05万亩,完成计划103%,其中:酸枣直播1.28万亩,植苗0.78万亩。二是集成新品种、新架式、高密度等技术,新增葡萄园0.36万亩。三是继续加大品种更新改造力度。今年,农十三师推广核桃新品种0.2万亩,葡萄新品种推广0.57万亩。目前。全师果园面积16.5万亩,其中,大枣面积8.26万亩、葡萄面积7.55万亩。
(二)突出温室建设质量,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一是各团场认真总结经验,规范了温室建造程序和技术指标。二是明确种植方向,高效益、高回报的农作物是设施农业的种植方向。三是加强了技术服务,邀请了有关专家,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期,培训人员400余人次,提高了生产和管理水平。四是河南省对口援建1800座温室项目,明显助推设施农业发展步伐。
成都以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完善城乡一体规划。规划建设了天府新城、金融总部、现代商贸等8个市级现代服务业战略功能区和高新技术、新能源等5个市级工业战略功能区,确立了“十二五”期间建成高新区、经开区等4个产值上千亿元的工业园区和电子信息、新能源等8个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
以工业化为主导带动三次产业互动,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成都全面实施大集团大企业带动战略,深入推进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聚集了富士康、仁宝等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产业集群。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现代化。坚持“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结合战略功能区、工业园区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按照产城一体的理念实施规划建设,形成了一批经济实力强、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
资阳 幸福资阳 丘区典范
丘陵地区追赶跨越的发展战略,就是坚持“工业主导、三化联动”基本思路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资阳坚持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四规衔接”,特别注重工业布局和城镇发展统一规划。目前,我市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兴工业城市”定位和打造国家机车和汽车制造及出口、绿色食品加工配送、节能产品生产、国际会展及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四基地”定位,被纳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为高起点推动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开江 毓秀水乡 特色城市
开江以建设精品城市的理念,科学谋划城市未来。一是凸显毓秀水乡特色,编制“全域水乡文化版图”,展现城市山水灵气。二是明确生态宜居定位,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三是统筹“两化”互动布局,将工业园区作为城市新的组团,使城市发展与园区发展相融互动。四是编制中等城市目标,力争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达17平方公里、17万人口;促进工业园区建成5平方公里,解决就业15万人。
西昌 民族特色生态田园
西昌坚持工业主导、“两化”互动,推动“资源进市场、工业进园区、农民进新村”,探索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2010年,县域经济竞争力名列全省第3位,城镇化率达52.3%。放大资源优势,把产业园区建设放在推进“两化”互动的突出位置。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进工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建设西昌钒钛、成都、凉山、太和钒钛三大百亿产业园区。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着力招大引强,加快建设烟叶、花卉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园区。
代表感言:
我们将完善产城一体的规划,按照全域要求推进“两化”互动、“三化”联动;推进产业化的载体建设,整体考虑,系统谋划,分步实施;抓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着力消除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因素;抓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抓交通物流通道体系建设,努力推动巴中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巴中市委书记 李刚)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企业是社会细胞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者,在后危机时代、企业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持续健康发展道路, 本文围绕践行科学发展观,走创新型炭素工业化道路谈一点粗浅见解。
自2008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加大,中国炭素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逐步增多,一部分企业低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处在停产、半停产、甚至关停倒闭状态。在这后危机时代,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创新型炭素企业,对建设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中国炭素企业从而保证钢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 、创新型炭素工业化的内涵
现阶段炭素企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需要我们重新反思中国炭素工业化道路,从资源利用效率、世界资源的供给能力,到国内外宏观政治经济政策,中国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因此,中国炭素企业必须走一条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新型工业化道路。炭素企业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的创新,其着眼点是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及“国家重点新产品”的直流电弧炉用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新型炭素材料产品和技术的重新选择。
二、践行科学发展观,走创新型炭素工业化道路举措
(一)谋划发展思路,走创新型工业化道路
对一个企业而言,战略正确乃取胜之道,工业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关键是要转变发展观念,现阶段,炭素企业主要考虑如何让事业避免风险,保存实力生存下去,为国民经济的企稳回升做出贡献,同时,也要认真反思关于持续发展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创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发展《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及“国家重点新产品”的直流电弧炉用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新型炭素材料产品和技术,鼓励兼并或重组,打造一到两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品牌和社会信誉度名列国际前列的专业化集团。当前,中国炭素企业集中度和科技含量不高,较之国外先进技术,仍存在一定差距,要抑制企业低产能重复建设,打造合理产品结构,实现由劳务密集型向技术管理密集型转变,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的规范管理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二)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建设创新型炭素企业
科技创新是工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发展永恒的动力。较之传统工业,新型工业最内核的特点是以科技为引领,通过对产品设计、生产装备、生产流程和工艺等进行科技武装,使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得以全面提升。制造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充其量只是一个加工车间。要在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上下功夫,无论在创新体制建立、创新平台建设还是创新人才,坚持有效的自主创新,企业就能赢得永远的优势。有人才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产权,注重学习型领导、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立研发机构,并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同时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己的品牌。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拓,中国炭素有信心从“中国营企业炭素制造”走向“中国炭素创造”。
(三)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灵魂。炭素企业能源消耗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30%左右,做好节能降耗工作,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较为有效措施。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里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关要求,加强节能管理,深化减排措施,突出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完成技术的攻关,保持国内企业先进水平。进一步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开发与研究,提升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加强余热、余能和副产气体的回收利用,促进生产过程中余热、高温物体显热得到合理和综合的利用;加强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管理,不断完善废水处理设施,大力开展废水资源串级复用,进一步提高工业水的复用率,促进企业节能工作再上新水平。
(四)注重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人力资源优势是科学发展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以让职工群众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为最终目标。充分运用人才资源,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养,为工业发展积累人才资本,更要注重让广大职工群众充分分享新型工业化的成果。切实把提高职工整体素质摆上重要的工作日程,有条不紊地加强不同层次、不同工种的职工教育培训,重点突出高技能岗位知识的业务培训。通过继续开展劳动竞赛、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和岗位练兵、技能比赛等一系列技能提升活动,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职工爱岗敬业、争先创优的劳动热情。在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既要让职工看到企业经济增长的数字,又要让职工得到企业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和好处,更要让职工切身感受到企业发展带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职工热爱企业、发展企业、建设企业的工作热情,为企业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09年,尽管我县工业经济受到金融危机和硅冶炼行业整合升级的双重影响,但工业经济仍然运行平稳。2009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0.53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规模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2.3亿元,同比增长18%;人均规模工业增加值140.2元,同比增长14.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8.2%,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生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8%,同比提高8.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同比增长96.9%;规模以上企业保持在20家,1亿元以上骨干企业个数为1个。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2009年××县委、政府把推进全县新型工业化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明确了发展重点,分解了工作任务,落实了责任措施。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保证领导力量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主管部门具体抓,不断提高引导、支持和调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水平。2009年,为加速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县委、政府决定成立××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经济局,统一管理全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同时出台相关的考核办法和措施,加大了对乡(镇)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考核力度,推进全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开展。
(二)大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
我县始终强力推进以工兴县主导战略,突出把工业支柱产业的培植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向,立足于××的比较优势和生产要素特点,依托丰富的水能资源大力发展能源工业,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丰富的矿产品资源和电能大力发展化工和矿产品加工业。县委、政府把2009年列为“项目建设年”,重点推进全县项目建设进度。。2009年全县安排了153个主要建设项目,总投资6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4个,总投资3.629亿元。今年开工建设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6个。即五迎环保节能制砖厂、新型墙体环保砖厂、陶瓷工艺品加工、青洞矿钨钼综合回收、湘宇纺织厂节能生产线、竹胶板厂整体搬迁。金诚、金源、华盛、福华、昌桂硅业等五家1.25万kwa硅石热炉生产建设项目的主体建设顺利,五家硅厂中的金诚硅业已经顺利建成投产,哈哈牛肉类深加工新建项目建设迅速。竹胶板厂整体搬迁、青洞矿钨钼综合回收、湘宇纺织厂节能生产线等项目的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年初,××县打基础创环境办公室通报了2008年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情况,肯定了2008年重点项目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点,同时,对2009年第一批项目建设进行了安排,调整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领导班子,合理分工,形成合力。为加快全县项目建设的进度,又成立了“项目攻坚月”指挥部。同时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西城区、鸡三足、桂花酒、桂花大道两侧山体整理等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积极组织实施对项目中存在问题检查通报。今年的项目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1)草食动物养殖及加工项目。该项目在李早田草山已埋设水管2000米,修建了贮水池、潜池和完成了人畜饮水灌溉一期工程。在黄洞、大水、桥头等乡镇开展草食牲畜技术培训班12期。××高山哈哈牛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屠宰场已开工建设,生产车间的生产线已安装好并取得qs质量认证,顺利投产。(2)玲珑王茶叶开发项目。桥头茶叶加工厂已完成征地等前期工作。玲珑王茶叶开发有限公司己申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玲珑王茶叶申报湖南名牌产品。湖南农大与该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并派出专家对我县进行调研和指导,公司正在开展5年的项目规划。目前,该公司已生产成品茶19000多斤,销售4000斤,销售额达170万元。(3)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一是稀土应用材料开发项目。省规划院已完成野外调查并已形成勘察立项认证和勘查合作方案。项目范围已确定,县国土部门已到省国土资源厅和国土资源部衔接立项事宜。二是高岭土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已完成勘查、采矿权计划的申报和资源出储量报告、环评报告和开发方案报告的编制评审等工作,正在审批采矿权出让计划。三是萤石产品精选项目。已完成清泉镇牛丫岭萤石的勘查工作和采矿权计划申报、储量报告、环评报告和开发方案报告的编制评审工作,目前,正在批审采矿权出让计划。四是铅锌冶炼加工项目。对贝溪乡壕里村铅锌矿进行了普查,现已完成普查资料的初步评审,针对评审专家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正与国土资源厅衔接。(4)寒口风力发电项目(前期工作项目)。我县于2007年8月4日与华能湖南岳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风能发电项目的投资意向协议,预计项目总投资10亿元。经过一年时间的测试,测风情况良好,基本具备了风力发电的条件。(5)硅冶炼行业整合项目。目前,已有5家装炉容量均为1.25万kva的硅冶炼企业完成了可行性研究、环评、国土审批等手续,金诚硅业已于2008年9月正式投产,其他4家厂房和机械设备已基本安装到位,于2010年上半年全部可以投产。
(三)突出支柱,狠抓特色工业培育
1、延长小水电产业链。小水电是我县的一大特色产业,我县有可开发利用水能19.1万千瓦。小水电的开发和利用,不但使工农业用电得以保证,同时也降低了电价,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带动了县内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和致富,对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我县继续延长小水电产业链条,推进硅行业整合升级,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促进矿业资源开发。一是加快稀土开发及分离加工步伐。二是高岭土开发与加工。三是合理开发莹石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研究制定发展矿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风险探矿,加快探矿权流转速度,整顿规范采矿秩序,加大采矿力度,创造更优环境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提升传统产业,以金属硅冶炼为突破口,力争采取新技术引导硅行业整合提高,扩大规模,降低能耗,向提炼高纯度硅和多晶硅方向发展。
3、做好农副产品加工。一是我县应当充分根据高山农副产品的特点,重点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大力扶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做好农产品加工这篇文章。二是正确把握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三是在农副产品开发上加大科技投入,引进高技术人才,开发出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市场前景广的产品。
(四)注重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我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手抓产业,一手抓生态,使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曾拒绝多家来××投资的冶炼钢条、铝材、化工等对环境污染大的企业。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注重保护好本地生态环境,适时加以引导和规范。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扶大扶强,整合现有化工冶炼企业,取缔了一些规模小、效益差、污染环境的高耗能企业;扶持一批规模大、耗能少、资源利用率高、加工增值多、对环境污染小的企业。积极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确保生态秀美,环境优雅。
(五)强化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我县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又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牢固树立节能降耗就是提质增效,只有节能降耗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关键环节,把加强依法治理作为节能降耗的重要保证,努力实现节能降耗的约束性目标。要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有计划地对冶炼、化工、建材等高能耗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依靠科技进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要坚持节约和综合利用相结合,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建立和落实企业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督促企业把节能降耗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与污染防治并重,建立健全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重点污染源整治,加大重点行业“三废”污染防治力度,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防止重大污染事件发生。对新上项目要严格落实立项、环评、安全“三同时”审批制度,防止产生新的污染源。发改局、经济局、环保局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环境保护的督促、检查和落实工作。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一)工业经济总量较小
由于我县工业基础薄弱,提升工业化水平难度较大。到目前为止,销售产值超过500万元的规模企业只有20家,产值过亿、利税过千万的企业只有一家,与周边地区和发达县市相比,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偏小,规模不大。
(二)工业经济产业结构不优
规模企业主要集中在冶炼、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20家规模企业中,大都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科技含量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新型工业化程度很低
一是目前我县工业发展主要以粗放型为主,粗放、低效的开发利用难以使资源的高投入获得相应的高产出。二是科技、人才建设落后,发展经济缺乏支撑力。我县工业技术运用现状与现代工业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企业管理和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科技创新人才少。
四、2010年工作安排
(一)做强能源产业。
理顺发、供、用电之间的关系,完善供电网络,优化用电结构,提高用电水平,做强水电经济,深入推进“四无”水站清理。支持化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耗,开发新产品。鼓励企业积极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品的系列化和多样化。同时,利用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充足的原料优势,发展烟花鞭炮产业。构建化工、烟花鞭炮与小水电良性互动、共生共荣的的产业体系。
(二)积极推进工业项目建设。
抓好对市、县龙头企业项目的支持。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财税政策的协调和衔接,提高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保障水平,及时调解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围绕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筛选项目,优先把符合国家扶持发展的项目作为吸引资金投向。
(三)抓好产业的节能降耗。
一是根据省委、省政府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统一部署和《××××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办法(试行)〉》(湘办发〔2007〕2号)及参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有关规定,突出重点领域,对重点企业开展能源跟踪监管,重点调度,严格考核。二是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①逐步限制、淘汰粘土砖和散装水泥。②加强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专项基金征缴、管理、使用,强力促进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