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

时间:2023-05-05 09:50: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亲子沟通的必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

第1篇

【关键词】亲子旅游;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

1.亲子旅游产品的含义与特征

1.1 含义

亲子旅游产品是指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的维系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的互动性和活动性为核心内容,使婴幼儿的运动、语言、认知、情感、创造、社会交往等多种潜能得到早期的适度开发和个性的适切培养,并达到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使婴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为宗旨的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亲子旅游产品与一般家庭旅游产品的最大区别在于:亲子旅游产品更强调通过旅游促进父母与孩子在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

1.2 特征

1.2.1 参与主体的双重性

亲子旅游产品的主体是家长和婴幼儿。在其他家庭旅游产品如修学旅游中,家长更重要的是作为普通参与者被动地跟随主体—孩子一起游览参观,但在亲子旅游产品中,家长既是旅游产品的承载者同时也是旅游产品的传递者。因此,亲子旅游产品不仅要强调婴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同样也要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要尽量体现家长的参与,让家长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

1.2.2 亲子旅游产品突出互动性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0—6岁是婴幼儿的社会交往的发生发展期。现代交往理论认为:交往具有互动性,互动是人类个体生存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生存的基础,[1]也是亲子教育的核心因素,亲子旅游是亲子教育的一种活动方式,因此,互动也应成为亲子旅游产品的核心因素。参与亲子旅游活动的人员的互动是多向的,不仅有亲子间的积极交流与沟通,同时也应有幼儿之间的互动即同伴的互动。让儿童在互动作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正如安·兰思顿(Ann Langston)所说:“通过玩,儿童学会认知自我,探索周围的人或事物,学会交际,坚强而健康的成长。”[2]

1.2.3 亲子旅游一般是中、短途旅游

0—6岁婴幼儿的自理能力差,抵抗力弱,携带这个群体旅游的父母追求的是方便和轻松,因此,亲子旅游一般是中短途旅游。

2.开发亲子旅游产品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拓宽旅行社的竞争空间

2000年全国旅行社共8993家,比1999年增加1667家;2001年全国旅行社达到10716家,2002年底,我国旅行社的总数已达到11552家,而近两年来,外资旅行社、合资旅行社也开始陆续进入中国,旅行社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它们对市场空间的竞争与争夺。但是,旅行社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产品,共享性强,差异化不大,所以,恶性的价格竞争成为了我国旅行社竞争的“法宝”;同时,这个“法宝”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旅行社的利润空间,因此,进行市场细分,针对婴幼儿开发亲子旅游产品将有利于拓宽旅行社的竞争空间,为其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2.2 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临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人类四种基本学习技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重新设计与组织,而旅游正能使儿童的这四种技能得到培育和提高。通过旅游,引导婴幼儿观察大自然,不仅会使婴幼儿的观察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聆听导游姐姐的讲解可培养孩子的倾听与理解能力;在旅游中遇到新鲜的事物不仅可激发婴幼儿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借此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乡村旅游还可让应婴幼儿从小就体验 “粒粒皆辛苦”的艰辛,让他们从小就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总之,旅游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最好诠释。

2.3 有利于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健康

我国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婴幼儿没有兄弟姐妹的交流与陪伴,更何况,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年轻的父母们往往将照顾孩子的责任转交给了(外)祖父母,平时与孩子缺乏沟通与了解,使部分婴幼儿甚至出现“亲情饥渴”,患“自闭症”的婴幼儿数目也在增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孩子体验某种情感,这是教育工作中最困难的事情。”而通过亲子旅游,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进行亲密接触与沟通,消除婴幼儿的紧张与孤独感,而且还可以使婴幼儿的积极性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并为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奠定基础。

3.亲子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

3.1 产品策略

受婴幼儿生理特点的限制,婴幼儿不适宜进行长途跋涉的中、长途旅行,同时,对于携带婴幼儿外出旅游的父母来说,他们因为要随身携带较多的婴幼儿用品、衣服,所以他们最重要的也是将轻松、方便放在首位,因而亲子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控制在距客源地1-2小时的车程内;从旅游设施而言,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家庭化的设施和服务如在餐饮方面,针对婴幼儿的需要,推出家庭套餐;在住宿方面,可采取“大床加小床”的方式供全家居住;亲子旅游的动机主要是促进父母与婴幼儿的情感沟通并借此锻炼婴幼儿,因此,可根据婴幼儿成长中的典型问题来设计亲子旅游活动,如针对婴幼儿抗挫能力差可以组织亲子远足活动,在远足的过程中让父母尽可能鼓励幼儿自己走完路程;针对婴幼儿厌食状况,可组织亲子农庄游,让婴幼儿从小感受农民伯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艰辛。

3.2 渠道策略

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由于没有成熟的自我意识,自己选择商品的能力较差,所以产生消费愿望或购买商品的时候,主要参考别人的消费行为,模仿他人的消费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消费主要受到父母、同伴同学、教师和广告、商家等的影响。[3]同时,旅行社一般很难与婴幼儿接触,幼儿园是联系婴幼儿与旅游企业的纽带。旅游企业可以与幼儿园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一方面。旅游企业通过幼儿园的老师宣传容易赢得幼儿与家长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更好的了解婴幼儿的特点,有助于更好的开发与组织亲子旅游产品。同时,让幼儿园教师参与亲子旅游活动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教师一方面可指导家长开展活动,及时纠正家长的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不断总结经验,有助于家庭亲子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

与当地政府的“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建立联盟。政府的组织与支持是促进亲子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与“催生剂”。 “关工委”进一步认识到开发亲子旅游产品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事业,旅游企业要争取将组织亲子旅游纳入“关工委”的议事与工作日程,从而带动亲子旅游事业的发展。

3.3 情感促销策略

在亲子旅游产品的促销中,要抓住家长和社会关心、爱护婴幼儿的心理,做到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使营销活动更具人情味。旅游企业以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为主题进行营销活动,能很好的满足家长与和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关注心理,使年轻的父母亲感到旅游企业同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从而容易被市场所接受。此外,一年一度的儿童生日和“六·一”儿童节也是进行爱心促销活动的好时机。[4]

参考文献:

[1]胡育.试论亲子教育的内涵与功能[J].教育科学,2002,18(30:47-50.

[2]Moyles.J. The Excellence of Play[M].Maid- enn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5,27.

[3]杜鹏.中国儿童消费行为分析及营销策略[J].经济与管理,2005,7:38-40.

[4]周斌.儿童消费心理特点与营销策略[J].商业研究,2009,9:131-132.

第2篇

[关键词] 幼儿园 亲子园 亲子教育

现阶段,随着3~6岁的幼儿人数逐年下降,幼儿园招生的年龄也向3岁以下移动,开设亲子园既符合《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又是家庭教育的需要。[1]亲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早期教育和社会教育,亲子教育注重对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性格的形成、能力习惯的培养。在教育中,由专业的亲子教师有组织、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和家长利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益智玩具,在轻松快乐的游戏中达到三方互动,以激发儿童潜在的学习动力与探究能力,从而达到开发潜能,建立亲情纽带的目的。

一、幼儿园开设亲子园的优势

在幼儿园开办亲子园,有雄厚、稳定的师资力量,有宽大的空间设备和丰富的的玩教具,有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质和教育资源。依托幼儿园形成0―6岁托幼一体化教育,收费低、受众广、发展迅速,是普及亲子教育的主体力量。

优势一:生源有一定的保证。幼儿园每年有固定的入园幼儿,这些孩子就是幼儿园开办亲子园的固定生源。

优势二:办园形式多样化。可以结合幼儿园的活动场地和空间开办周一至周五和周六、周日的亲子活动,方便家长选择。还可以开办入园适应半日活动班,帮助幼儿和家长做好入园前的适应准备工作。

优势三:师资力量稳定。幼儿园的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组织活动的能力,经过0~3岁的婴幼儿发展规律等理论知识的培训,就可以上岗,流动性不大。

幼儿园开设亲子园要注意的问题

1.教育对象缺省――忽视了家长教育,忽略家长参与。许多亲子园在组织活动时,忽略了“亲子的含义”把教育对象仅理解为看护幼儿安全的监护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幼儿园教育的定势思维影响,更重要的是因为教师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

2.生源局限。由于家长来幼儿园进行亲子活动的目的明确,即要上幼儿园,所以亲子园孩子的年龄在2~3岁,很难将生源大面积扩展至0~2岁,因此制约了亲子园的发展和扩大。

3.规模小,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质量难以保证,没有好的课程。通常幼儿园都是选派一两名教师参加短期培训,然后就开始上岗,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课程体系不系统、不完善。

二、幼儿园开设亲子园问题的解决办法

开设亲子园需要解决的主要是选课程、选教师、配教具、宣传招生这四个问题。

1.了解亲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儿童为本、生活导向、感性学习。课程的设计就是创造条件,让儿童做适宜的事,聚焦现实的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3]要明确亲子游戏的目的,具有趣味性,能吸引孩子,简单操作,关注儿歌的应用、音乐的选择、材料的选择。

2.教育发展,师资先行。由于幼儿园现有教师主要掌握3~6岁儿童的教育目标和方法,缺乏对3岁以下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的了解,因此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亲子园的发展。亲子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扎实的知识技能和基本专业能力,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4]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可参加在职培训和各种短期培训及对内对外的各种交流会,提倡员工具有自我提高、终身学习的自我培训方式。

3.购置亲子园的基本设备,不和幼儿园的玩具混用,注意玩具质量和使用的安全性。亲子玩具可采用购置和自制相结合的方法,既节省了开支也传递给家长开发生活资源进行早期教育的方法。

三、幼儿园创设亲子园的发展趋势

1.活动次数和时间逐渐增加,有利于孩子的观察、吸收、成长,孩子有了提高和变化,教育形式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

2.建立婴幼儿成长档案。为儿童建立成长档案,在活动注意观察孩子,并对现象进行记录分析,收集有关资料

3.内容的多样性。可以结合季节、节日、主题、社会大事件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4.新教育理念,多渠道广泛宣传亲子教育。亲子园的发展较快,但是普及率比较低。由于社会的进步,家长对早期亲子教育的需求正在萌芽,特别是西部地区,家长缺乏接受亲子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所以也限制了亲子园的生源,因此需要广泛地利用多种渠道对家长进行亲子教育理念的宣传。

5.对亲子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亲子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始终和家长在一起,而且亲子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要起到引导家长的作用,因此亲子教师具备丰富的婴幼儿心理、生理保健知识,掌握与人沟通的技能技巧。6.随着时代的发展,亲子园的发展趋势可能存在以下两种可能。一种是依然存在于幼儿园内,将幼儿园的教育对象年龄扩大至0~3岁,但管理运作体系相对独立;另一种是脱离幼儿园,成为独立的亲子园。

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人的教育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部《国家“十五”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大面积提高0~6岁儿童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全国妇联在《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中,也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家长的科学教子水平和能力”,认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既是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唐豫翔.0~3岁婴幼儿教育资源手册.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2]阚吉莹.0~3岁亲子园的筹建与管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家庭资本投入 阶层差异 教育再生产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本研究将家庭资本投入置于中国社会分层这一大背景之下加以考察,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 简写为CEPS)(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有序logit分析,探讨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在子女教育中投入的家庭资本的差异情况。

一、基于职业的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的不均等分配, 即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有社会价值的事物,例如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的占有情况。社会分层研究的问题取向在于:这种社会资源的不均等分配对特定社会体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这种不均等分配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杜尔克姆提出根据职业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他从社会分工角度剖析了社会分层的必要性和职业地位高低的原因。美国社会学家彼得 ・ 布劳和奥蒂斯 ・ 邓肯在其专著《美国职业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以职业地位为基础的阶级分层模式。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先驱丹尼尔 ・ 贝尔认为,在工业社会的发达阶段,科学家、工程师等科学知识的垄断者将成为新的统治阶级。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提出的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 也是以职业分层为基础的。

二、教育中的家庭资本投入

家庭资本的概念脱胎于社会资本理论。首次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 ・ 布尔迪厄,它的含义为“根植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布尔迪厄尤其关注各类资本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他认为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都为社会结构的代际再生产提供了条件,但“高的社会地位,并不能自动地,也不能全部地有利于出身于它的人”(布尔迪厄、帕斯隆,2002)。

与布尔迪厄相比,科尔曼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影响更为广泛。科尔曼指出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和时间、精力投入是社会资本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一思路一度统治了社会资本与教育获得的研究,尤其是经验研究领域。

本文尝试使用CEPS(2013-2014学年)数据资料,对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在子女教育中投入的家庭资本进行实证研究,从阶层分化的角度尝试分析教育中的家庭资本投入对阶层再生产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假设、数据和模型

(一)研究假设

本文的研究假设是:

1.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自变量)在子女教育中投入的家庭资本(因变量)存在明显差异;优势社会阶层倾向于投入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家庭资本。

2.在同一社会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控制变量)越高,越倾向于在子女教育中投入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家庭资本。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的调查数据。CEPS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设计与实施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型追踪调查项目。旨在揭示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宏观社会结构对于个人教育产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教育产出在个人生命历程中发生作用的过程。

CEPS以 2013-2014 学年为基线,以初中一年级(7年级)和初中三年级(9 年级)两个同期群为调查起点,采用多阶段的概率与规模成比例(PPS)的抽样方法(表1),以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和流动人口比例为分层变量从全国随机抽取了 28 个县级单位(县、区、市)作为调查点。调查的执行以学校为基础,在入选的县级单位随机抽取了 112 所学校、438个班级进行调查,被抽中班级的学生全体入样,基线调查共调查了约两万名学生。CEPS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手段,对全体被调查学生及其家长或监护人、班主任老师、主课任课老师以及学校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使用STATA软件对家长(监护人)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

(三)变量设计

1.自变量―――家庭社会地位

本研究的自变量是家庭社会地位。使用两个测量指标:一是客观社会分层,沿用陆学艺教授的社会分层方法,将父母职业分为5大类(社会下层为1,社会中下层为2,社会中层为3,社会中上层为4,社会上层为5);二是主观社会分层,您家的收入水平跟您社区周围人比属于(1.低;2.比较低;3.不高不低;4.比较高;5.高)。

2.控制变量――父母受教育程度

其测量题目为“您的教育程度是?”按照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编码为:研究生及以上编码为5;没受过任何教育的编码为1。

3.因变量――家庭资本投入

因变量是家庭资本投入,操作化为亲子沟通、亲子活动的频率等指标;考量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及在子女教育方面投入的时间、精力等因素。测量题目为询问家长是否主动与子女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子女与朋友的关系、子女与老师的关系、子女的心情、子女的心事或烦恼”等;询问过去的一年中,家人与子女一起从事下列活动的频率,包括吃晚饭、读书、做运动、参观博物馆、动物园、科技馆、外出看演出、体育比赛、电影等;选项依据发生频率分别赋值1-6.

四、有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计算模型

(一)样本情况描述

研究样本总量19487份,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布基本平衡,女性略多于男性;年龄最小为33岁,最大为79岁,平均年龄为44.3岁;职业分布中,以个体户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比最高,分别占比16.1%和10.4%;收入水平与社区周围人相比以不高不低占比最高,达62.1%;父母亲最高教育程度以小学或初中教育占比最高,达43.9%,其次是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或普通高中教育,达27.9%。

(二)分析模型

本文分析的两个因变量亲子沟通和亲子活动频率均为多分类有序变量,经平行线检验,得到2χ=13.503,P=0.197,说明该样本数据适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s回归模型。亲子沟通包括从不、偶尔和经常三类,记为Z1、Z2和Z3;亲子活动频率包括低、比较低、不高不低、比较高和高五类,记为Y1、Y2、Y3、Y4和Y5;自变量父母职业记为X1、X2、X3、X4和X5;与周边人收入水平相比记为W1、W2、W3、W4和W5,其估计模型为:(转下页)。

(三)计算结果:家庭资本在教育投入中的阶层差异

1.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亲子沟通情况的差异分析

logit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父母职业和收入水平对亲子沟通的频率有显著影响:在中层及以下层级的职业范围内,职业层级越高,亲子沟通的频率则越高;相对收入越高,亲子沟通的频率则越高。

2.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亲子活动频率的差异分析

在中层及以下的职业范围内,父母职业层级越高,与孩子一同吃晚饭、读书、看电视、做运动、参观博物馆、外出看电影等亲子活动的频率则越高;收入水平越高,亲子活动的频率则越高。

3.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和亲子活动频率的影响

代入父母受教育程度这一变量发现,在中层及以下的职业范围内,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则亲子沟通的频率越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则亲子活动的频率越高。

五、讨论与结果

本研究使用CEPS(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有序logit分析,探讨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在子女教育中投入的家庭资本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在中层及以下的职业范围内,父母职业、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和亲子活动的频率有显著影响;职业层级、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倾向于在子女教育中投入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家庭资本;不断累积的家庭资本投入,为子女创造了更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使子女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成就和发展空间。经由教育中投入的家庭资本,社会阶层在代际之间得以传递,阶层结构得以固化。

参考文献:

[1]布尔迪厄,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商务印书馆,2002(8).

[2]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7).

[3]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边燕杰,李煜.中国城市家庭的社会资本[J],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2).

[5]安雪慧.教育期望、社会资本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J].教育与经济,2005(4).

第4篇

关键词:大教育观; 家长学校; 保教质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111-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教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能否与幼儿园配合,共同教育幼儿。几年来,我园始终把办好家长学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架起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有效地推动了幼儿园的发展。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良好的学校教育都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无可估量的作用。我园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精神,教职工克服狭隘的教育观,树立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思想认识到位后,工作积极性更高了,干劲更足了,动员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向家长宣传做好家长工作的一些方法、途径及计划安排,使家长认识到参加家长学校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主动参与,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家长学校是密切家园联系的一条途径,是宣传幼儿教育、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技能、争取家长理解和支持的主阵地。每年都把办好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园整体工作计划,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家长学校各种组织机构。

首先成立了由园长、副园长组成的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制定家长学校章程、规章制度,落实家长学校计划,统筹领导家长学校各项工作。其次,成立家长委员会。每班推选出1名素质较高、重视早期教育、关心幼儿园发展的家长,组成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并颁发聘书。其任务是听取家长学校办学情况报告,配合协调家长学校管理,讨论办学方案、教学计划、规章制度、各项活动的开展、征求家长意见等。再次,成立由园领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保健医生组成的家长学校授课教师队伍,负责家长学校教学计划的实施和对家教工作的研究。

三、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在家长学校的教学内容上,我们既有每学期的重点专题内容,又有连续性、全面性的活动内容,使家长全方位地接收信息、受到指导。

1.专题讲座经常性

每年制定讲座计划,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就幼儿生理、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等系列作为讲座的内容,切实提高家长的素质和家教水平。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举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讲座。如:针对小班家长的需求,家庭教育专家作“今天如何做父母”的专题讲座,家长出席率达到了98%以上。家长们对老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报告非常喜欢。针对大班家长,孩子即将进入小学,邀请专家作幼小衔接专题讲座:“过好人生第一关”“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还有“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如何开展家庭亲子阅读活动”等专题讲座,都使家长受益匪浅。

2.家长座谈制度化

家园互动座谈会,教师与家长面对面,共谈教子热点问题,共享教育成功感受,共商家园共育大事。座谈会上家长踊跃发言,或成功经验,或育儿困惑,取长补短,各有所获。保健医生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向家长宣传幼儿的健康教育,如卫生、作息、营养等方面专业知识。让家长们明白,我们要培养的是“活泼开朗身体好、勇敢自信善交往、好奇探索兴趣广、文明礼仪习惯好” 的新世纪儿童。

3.家长开放实效性

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教授主张:必须把幼儿园与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幼儿教育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园家长学校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系列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活动科学化。幼儿园定期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请家长来园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参与孩子们的各类游戏,观看孩子们享用喷香的午餐等。让家长能亲身了解幼儿在园的半日生活程序及学习、生活、游戏、运动等活动内容,了解老师们怎样教育孩子、怎样组织孩子们的各项活动,并进行意见反馈和交流。

4.亲子活动趣味性

组织亲子活动,拉近家园距离,增进亲子感情,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亲子绘画大赛“美丽的昆山――我的家”、 “庆六一亲子游园会”、亲子小制作“树叶粘贴画”、“我为奥运加油”等系列活动。家长们的积极参与,使得活动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家长们个个都尽兴投入,感到自己回到了幸福的童年时代,也加强了家园联系与家园的共育。

四、加强反馈、有效指导

工作落实了,效果的反馈很重要,它将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调整工作计划,以便使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首先借助学校网站,通过幼儿园网站“家园共育”主页,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园的各方面发展情况及相关育儿知识,家长也能反馈孩子在家的情况。各班开设“温馨小语”栏目,向孩子说出老师的悄悄话,提出对孩子的希望;增设了“我想对你说”栏目,方便孩子用图画的形式与老师讲话;“宝宝家信箱”则是家长与老师沟通和交流的空间。其次发放问卷调查,请家长填写,以便老师了解孩子和家长的情况。如开学一段时间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份调查表:“你喜欢上我们的幼儿园了吗?”“你喜欢上我们的班级了吗?”“你喜欢参加哪些活动?”既让家长了解孩子入园后的感受,又便于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再次凭借家教专栏,向家长介绍每月幼儿园活动开展情况及相关活动照片,宣传幼儿教育观念,指导保育、教育的经验与方法,公布幼儿园营养膳食,介绍家长成功的育儿经验等。

第5篇

一、 家校合作心理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实施家校合作心理教育模式的重要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最完美的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这种观点指出了家庭和学校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教育的成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学校和家庭是学生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父母要认识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对学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而学校则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使命,学校要通过系统的文化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其实,最难的教育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只有家庭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不断沟通合作,才能保证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实施家校合作心理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现在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单靠家庭或者是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很难对小学生形成有效的影响,因此,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自私、傲慢、胆怯、暴躁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任其发展下去,后果是很严重的。

比如,有个男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脾气特别暴躁,经常因为一件小事或者是同学不经意的一句话对人家恶语相向甚至拳打脚踢。有一次,班内开展小竞赛活动,他因自己的一个小失误与“百分”擦肩而过。当他看到别人得满分时,立刻将自己卷子揉成一团,咬着牙,气得浑身发抖。另外,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表扬哪个学生,他就会生气,就会想尽办法找该生的麻烦,他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根本接受不了别人好过自己的任何事情。他总是以抵触的情绪与同学交往,又经常顶撞教师,搞得大家对他敢怒不敢言,都疏远他。

这个学生身上就存在易怒、嫉妒、不合群、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与人相处等等心理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很多小学生身上都客观存在,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引导,长期发展下去便很难改变了。就像案例中的孩子,他的这种扭曲的性格已初步形成,想要改变是很难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积极地解决孩子出现的任何一点小问题,要关注孩子,家庭和学校要负起责任,为孩子创造出一片晴朗的天空。

二、 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的途径与策略

1.家校合作的途径

首先是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的心理讲座,或者利用工作简报、校报等宣传途径,宣传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指导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学会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学会给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是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教育活动。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学校组织相关的亲子教育活动,让家长现场观摩,以反思自己教育子女的言行。再次,给家长提供心理辅导。在学校开设家长心理热线和家长心理信箱,拓宽家长与学校的沟通途径。在学校参与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教师与家长沟通时,不可以对家长说教。说教等同于把家长置于无知、无能的尴尬境地,其结果是除了彰显教师的优越感之外,只能损伤家长的自尊,引起其焦虑和不满。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家长的想法,然后处理家长的情绪,最后再讨论相关的问题。

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参加家长学校活动,在家长学校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利用学校里的家长信箱或者热线与学校进行互动和交流;在家长会等活动中进行资源共享和分享。其次采取电话询问的方式,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家长可以利用电话的方便性来询问学校的有关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现状和各种表现,咨询亲子教育中的困惑,交流心得等。

2.家校合作的策略

(1)合作意识的强化。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认识到单靠一方的力量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因此,要对合作意识予以加强,积极消除不利于家校合作的一切障碍,促进家校合作的顺利完成。学校要注重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明确家校合作的意义及目的,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积极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比如,现在的班级里有很多学生成绩很好,在家庭中他们是父母的宝贝,这些学习好的学生大多很自私,看不起学习差的学生。作为教师,要能够积极地与其父母进行沟通,使其父母认识到孩子仅仅学习好是不够的,引导家长改变“学习好一切都好”的错误认识,与家长努力解决孩子的问题。另外,家长也需要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要积极与班主任教师保持联系,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引导教育观念。现在的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不科学造成的。很多父母由于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很大,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家长积极地参与进来,不断提高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家长教育方式的不断转变。我们来看这个案例:

女生邓某长得漂亮,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有些卷曲,很像一个洋娃娃,学习成绩处于上游,中等智商,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不苟言笑,上课从不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即使教师提问,她也是小声回答,整张脸还涨得通红。下课她从不与其他同学一起玩,只是静静地坐着。平时,在家中也是把自己关在房内,即使父母叫她出去一起玩,她也会拒绝。

案例中的孩子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她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好,什么都不如别人,因此缺乏竞争的勇气和信心。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该女孩的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女儿是很优秀的,即使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他们也总是不满意,总是期待自己的女儿能有更大的发展。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从不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每天回家很晚,第一句话也是唯一的一句话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对孩子长期保持过高的期待和过重的压力,使孩子形成了自卑心理,她很容易否定自己,怀疑自己,时常会感到不安、烦躁、孤独,甚至离群索居。正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了这样的问题孩子。学校要积极地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心理素养的科学引导,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策略,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3)构建协调机构。学校要积极地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条指导体系。行政领导主要负责具体协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工作,能够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主要负责人要负责具体的指导和管理工作,能够制定明确的目标,制定一些详细方案,促进家校合作的顺利发展。比如,对于一些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的孩子,主要负责人就要把这些学生的主要问题罗列出来,询问一些专家的意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孩子主要存在的问题,并能够针对孩子的状况提供一些解决的策略。比如,与孩子积极地交谈,探寻孩子心里矛盾所在;针对学生的情况,与之一起制定行为契约,比如不打人、不骂人、每天对着镜子笑、说自己很棒,等等,并要能够与家长积极地联合起来,针对学生的问题与家长一起努力制定策略,改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主要负责调查反馈家校合作的情况,指出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家校合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4)联动活动机制。家长学校要积极努力建立联动心理教育活动机制,通过活动的方式不断增强家长和学校的联系,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要定期把家长聚在一起,针对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的选择等内容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对学校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学习有关知识,提高学习的自信。其实,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学习情况不理想,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因此,他们逐渐放弃学习,转而把时间用在上网、逃课、捣蛋、打架等方面,以至于成为问题学生。如果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另外,学校需要定期组织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商量有效的对策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并把这种活动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这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妍,向燕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情感教育的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02).

第6篇

新的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所以利用家庭这一有利校外资源,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可行的。那么,我们如何利用家庭这一有利资源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呢?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浅谈一下对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经验和方法。

一、家园配合,共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

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和家庭阅读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文化层次的家长,分批进行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的理论知识指导,让他们都能认识到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步提高自己的育儿水平和能力,使自己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阅读氛围。如家长要养成经常购书的习惯,家长要养成经常看书、看报纸的习惯,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喜欢读书。

另外,我们要求家长每天必须抽出一段时间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因为孩子与家长是一对一的关系,在共同阅读的过程中,有利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如通过亲子阅读,孩子能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家长还可以教给孩子科学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幼儿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增强幼儿爱护图书的意识,让幼儿学会怎样翻书、怎样取放,在有条件的地方,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去公共图书馆阅读,体验大阅读氛围、体验阅读环境的温馨、阅读氛围的浓郁,从而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根基等等。更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指导孩子进行网络阅读,让孩子感受阅读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在带孩子外出时,多让孩子浏览一下建筑物上的标志牌、广告语、碑文等,这样对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好处的。

二、家园共育,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阅读材料

结合幼儿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等特点,为幼儿选择图书要能极大地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并放到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由地选择、自主地感知、体验、探索。

首先,幼儿喜欢鲜艳的颜色,那么为幼儿选择的图书就要图画色彩鲜明,这样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其次,图书内容简短明了、生动有趣、贴近社会,并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能让幼儿有兴趣看下去,并让幼儿有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再次,书面配字要正确优美、朗朗上口,句子短而重复,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

另外,幼儿园的图书资源有限,可以充分利用家校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建立图书角,让幼儿将在家看过的书带到幼儿园与大家一起分享。幼儿也可将在幼儿园特别感兴趣的书拿到家中阅读,并及时归还,形成良好的阅读交流体系。

三、幼儿园为幼儿及家长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我们知道“活动育人”的道理。在对幼儿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适时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不仅有利于增加幼儿的阅读兴趣,更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组织能力,综合提高幼儿的素质。如适时组织“小小故事会”“我的图书最好看”“图书漂流瓶”“亲子交流会”等活动,让幼儿之间、幼儿与家长、幼儿与教师、家长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分享自己的读书成果。家长通过长期的对幼儿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有许多好的经验,我们通过家长交流会的形式,实现家长与教师近距离的沟通与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请育儿有方的家长介绍自己的育儿经验,大家相互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同时,家长也会把自己有价值的育儿书籍介绍给大家。

第7篇

关键词:必要性;心理准备;生活准备;物品准备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56-01

幼儿面对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进入到幼儿园,在幼儿园中幼儿和其他小朋友之间的日常交往、和老师的沟通相处是一生中最初的一次转折,是从家庭生活迈入集体生活的第一步。幼儿家长和幼儿园两个方面对幼儿入园前准备工作,不仅仅是可以缩短幼儿入园的适应期,更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

1.幼儿入园前准备的必要性

幼儿入园前的准备可以说是未雨绸缪的行径,能够帮助幼儿尽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缩短不适期,也更能培养孩子未来面对社会的诸多准备和思考。

1.1不能独立。幼儿在入园之前的家庭生活中,几乎无时无刻都有大人的保护和帮助,甚至有很多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很多本该幼儿自己做到的事情,一般情况下都由家长一手包办,所以入园前自理能力差是所有幼儿的通病,但是入园可以帮助幼儿促进独立自主的能力。可以说不能独立不仅仅影响了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更是影响了未来独立自主的发展。幼儿在幼儿园中的集体生活,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自理能力,对于幼儿健康成长是具有长远意义的。

1.2任性、霸道。在幼儿园的大集体中,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友情,就必须做一个具有良好的交往能力的孩子,但是在大部分的家庭生活中,幼儿的个性都带有任性霸道的一面,所以家长必须培养幼儿愉快的交往经验,帮助孩子体会在集体中的快乐,这也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要帮助孩子理解分歧,在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意见不一致或者有争执的现象,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就要提醒孩子不能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中打架骂人,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可以听取老师的意见,或者服从大多数小朋友的意见。其次,一定要学会理解他人,遵守游戏规则,礼貌待人,学会说"对不起"和"谢谢",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大家的喜欢。第三是要懂的分享,好玩的玩具和好吃的零食要给大家分享。由于幼儿任性霸道的一面,所以做好相关的入园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2.了解幼儿园

很多家长和幼儿在入园前对于幼儿园有所抗拒,或者误解,这都是因为对于幼儿园不了解,但是这对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是至关重要的一想活动。

2.1参观幼儿园。家长和幼儿可以提前去幼儿即将生活的幼儿园参观,对于幼儿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在熟悉幼儿园的环境适合,家长要不断给幼儿灌输一种思想:很多快乐都来自幼儿园生活,幼儿园的玩耍是更有趣的。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去玩玩具,体验幼儿园的欢乐气氛,让幼儿在入园前产生憧憬向往的心理。

2.2参加亲子班。幼儿在入园前和父母一起参加亲子班,可以帮助幼儿循序渐进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很多宝贝在入园前都比较任性,在家庭生活中容易产生唯我独尊的心态,在入园时候会出现不合群现象。但是在亲子班中的活动,不仅仅可以帮助幼儿对于事物有一定的认知,同时能够在玩耍的过程中产生交往行为,帮助今后的正常的社会交往。再有因为父母的配合,会让幼儿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规范,让幼儿在入园前有一个缓冲阶段。

3.生活自理能力准备

幼儿在入园前的生活基本上都由家长来操办,但是入园前幼儿必须做好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以便家庭和幼儿教育能够顺利的同步进行,也更容易建立幼儿的自信心、独立性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3.1进餐。在幼儿园的大集体中,老师要面对十几二十几个幼儿,不可能在任何一个细节中做到像家长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所以幼儿在入园前要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家长首先要让孩子觉得吃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可以态度急躁和没有耐心,准备一些有趣的餐具吸引孩子关注吃饭,帮助孩子处理好碗筷的能力。其次不能够让孩子具有挑食、浪费的坏习惯,否则到了幼儿园会出现难适应营养配餐和吃太少的现象。此外,还要帮助孩子学会使用带把手的杯子,学会控制平衡,以便幼儿园中也能够学会自己接水喝。

3.2入厕。幼儿在入院后的如厕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首先在入园前,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在想上厕所的时候懂得表达,学会说"我想上厕所"这样的语术,不要让孩子憋尿。家长根据幼儿园实际的情况,教会孩子使用蹲便或者是马桶,最好能够培养孩子定时大便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懂得长大了就不需要家长陪护就可以上厕所,教会孩子怎么使用卫生纸。

3.3睡觉。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有午休的条例,以便幼儿能够在充足的健康成长,但是很多幼儿在家中的作息并没幼儿园里这么有规律。所以家长要在幼儿入园前首先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然后在家里先实行一段时间,培养定期独立午睡的习惯,矫正一些不良的睡前习惯,鼓励孩子自己学会盖被子,如果有什么做不好的可以请求老师的帮助。

3.4健康的体质。健康的体质对于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年龄段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幼儿的特殊性在于幼儿体质的健康,很大的责任在于父母。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家长要鼓励孩子加强运动,但是在饮食中要尽量减少高脂肪高热量的垃圾食品,随时关注孩子的身体免疫力,尽量减少过度保护的家庭教育,以鼓励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尽量维持三餐的平衡,避免营养过剩的现象。

4.物品准备

现在很多幼儿园在设备上也都比较先进,会给孩子统一准备餐具和义务,所以家长在幼儿入根据园前要对于园区内的条件有所了解,问询好幼儿园统一准备的物品后再根据实际准备物品。

4.1衣物准备。幼儿在入园后家长要给孩子格外准备一套衣服和一件外衣,这其中的衣服可以根据气候来准备,同时一定要包括一双袜子和内衣裤,以便气温骤降或者幼儿在活动时候意外弄脏。其中外套最好是开身的,裤子最好是易穿松紧带的,这样老师和幼儿都方便穿脱。幼儿的鞋子家长在准备的时候尽量以轻便的运动鞋为主,以便孩子在运动之后也能够保持鞋子的干燥盒舒适,也可以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帮助孩子准备一双拖鞋。

4.2文具准备。家长要在幼儿入学前帮助孩子准备一些基本的文具和玩具,选择一个孩子喜欢的书包,让孩子的幼儿园生活增添更多的新奇和快乐。在食品和玩具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可以跟小朋友一起分享的种类。

幼儿的入园生活,对于整个人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家庭之外的集体生活,对于幼儿的成长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如果幼儿能够快速的消除入园的焦虑情绪,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对于幼儿的整体健康全面成长都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所以家长和幼儿园都要帮助孩子做好入园工作,为幼儿的新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第8篇

案例分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这种心态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当这种心态转成行为态度时,往往带给孩子许多精神压力,甚至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

许多父母在斥责子女犯错时,像佳佳的爸爸一样,基于“爱之深,恨之切”的心理,一厢情愿地认为骂得越凶孩子的记忆越深。结果父母常常暴跳如雷,在情绪过于激动的情况下,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使孩子犹如惊弓之鸟般遇事畏缩不前,生怕动辄得咎。如此不但不能达到管教孩子的目的,反而易使孩子对父母的关爱产生怀疑,破坏了亲子间的和谐。

家长建议

若佳佳的爸爸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冷静、客观地深思,将会发现佳佳并非只是个被动的机器娃娃。人都有向上的冲动和欲望,例如孩子考试进步了,他会高兴得手舞足蹈,甚至做对了一题算术、背会了一个单词都能令孩子雀跃不已,可见孩子也渴望由进步中获得成就感。但这些进步在成人挑剔的眼中,却有如牛步龟行般迟缓而无力。因此,当父母觉得自己强烈的期望得不到相等的回馈时,大多无法克制地发出一连串尖刻的埋怨,如“你怎么那么笨”、“就只会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等,完全抹杀了孩子努力的成果。而孩子在辛苦耕耘却得不到丝毫鼓励之余,对自己丧失信心,对课业意兴阑珊,甚至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所以,父母应考虑孩子的想法,欣赏孩子的进步,并不吝予褒奖,即使一句口头的赞扬,亦足以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加快前进的脚步。

也许你会问,孩子进步当然应该给予褒奖,但孩子犯了错也要鼓励吗?

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小孩也一样。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应先夸赞孩子的优点,再指出缺点,例如孩子的字写得不好,你可以说:“你的画画得这么漂亮,字也应该写得好才对啊!”或如佳佳的爸爸可以说:“这次虽然退步了,只要你努力用功,一定能和以前一样名列前茅。”孩子在受到肯定、重视之余,更易于接纳父母的指正,进而主动自我反省,并积极修正自己行为的缺失。

当然控制情绪并非易事。若父母因一时气愤严厉地斥责了孩子,事后尤需重视亲子关系的联系,千万不可置之不理。像佳佳的爸爸,在斥责佳佳后,应尽快摒除内心的芥蒂,心平气和地与佳佳交谈,并鼓励佳佳改进课业上的缺失。当然如孩子虚心接受指正,并彻底改进自己的缺点,父母应立即给予褒奖。如此不但能提高孩子改过迁善的意愿,更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评 论

有心的父母常为管教孩子的方式大伤脑筋,尤其是面对孩子的言行、课业等问题时,常不知应采取具警惕作用的斥责?还是该采取具鼓励作用的褒奖?

事实上,斥责与褒奖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褒奖能激发人向上的意志,而斥责有警惕作用,提醒自己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许多心理学家强调,鼓励能激发孩子的信心,让孩子主动学习或改进自己的缺点。但一味地褒奖不但无法达到鼓励孩子的目的,反而失去了褒奖的真正意义和实质作用。过度的褒奖易使孩子为获得夸奖,在父母的面前表现得循规蹈矩,但父母一转身便立即原形毕露。因此,父母在管教子女时,应确认斥责的必要性,以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

斥责不是整日唠叨不休,斥责是理性的疏导、积极的警惕。一个心智尚未发展成熟的孩子,他的判断力自然无法与成人相比,行为也较容易发生误差。此时父母的斥责就像一个安全指标,告诉孩子正确的方向,并引导孩子通向光明的彼岸。许多父母常担心斥责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事实上,只要父母本着理性的基本态度,应不至于有副作用的困扰,当然这有赖于父母的斥责技巧。

第9篇

“最近儿子总向我发牢骚,说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这个家,再也不想见到爸爸了”,那边丈夫对儿子也很生气:“他不听管教、吊儿郎当、不求上进。”夹在中间的唐女士两头为难……

类似的“父子冲突”在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比较普遍。现实中“父子之争”,远远高于“父女之争”、“母子之争”,尤其是当儿子青春期时最为突出。

案例分析:

究其原因,父子之间出现矛盾一方面由于男性感情表达一般较为粗犷,另一方面,受传统角色、观念的影响,男性一般都有很强的控制欲和支配欲。在儿子很小的时候父亲被崇拜,做父亲的这种控制欲和支配欲从中得到了充分体验。但随着儿子渐渐长大,他强烈的独立欲和父亲的控制欲便形成了冲突,于是,父子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

其次是对孩子缺乏理解。心理断乳期最突出的变化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独立的地位,要求观念独立、行为自治。“无论什么都想自己试一试,并且不要他人干涉”。所以有人称之为“第二反抗期”。这一时期大致正是初中阶段,而初二时表现最为突出。很多母亲也在说“青春期的儿子我们已经管不了了……他根本就不听话”,这正是孩子心理断乳的表现。孩子总要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关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必须进行心理上的“断乳”。一位心理学家讲过这样的话:“儿子违背父亲、反对父亲,很多是作为发展过程的必要性而发生的。”

再者是价值观的冲突。父亲觉得“自己论知识,论经济,论对孩子所付出的心血,足以对得起孩子”,孩子却往往认为,父母为什么不从知识金钱以外的方面去考虑?实际上反映了两代人价值观的不同。换句话说,在孩子看来,多喝了点墨水,多挣了点票子父母并不因此就伟大。相形之下,难道我们做父母的不感到自己的价值观不如孩子吗?

措施方法:

那么,当出现这种父子之间的对抗该如何处理呢?首先,这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培养彼此的情感沟通能力。其次,父亲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的独立性要求,该放手的时候就得放手。要能接纳孩子这种要求,包括他的失败。不要说“你随便,我不管你了,吃亏了,后悔了别回来找我”,而是去包容,让他在受伤后有个避风港。不要把孩子的“自我独立”看成叛逆。具体的做法可以是:

角色扮演。在心理上扮演孩子的角色,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认识问题,体验孩子的感受。比如设身处地地想象:“我这次考试倒退了十几名,心里非常懊丧……”这样,就会更理解孩子。

想象对话。遇到对孩子不理解的时候,可以进行想象对话。比如,这边父亲心里说:“孩子真气人,怎么不听话了?”那边想象一下孩子的心里话:“我这么大了,为何总是不放心?”这样想象中的双向对话,会帮父亲对孩子有新的认识。

迁移感受。把自身生活经历中的某些感受迁移到孩子身上来。比如,想想自己工作中遇到失败的心情,有利于体验孩子在类似情境中的心态。

回忆往事。经常回忆自己的孩童时代,想想“假如我是孩子……”,就不会忘了孩子到底是孩子,就会对孩子有了真正的理解。

第10篇

关键词:家长;幼儿园教育;改进;

G616

在当前学前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实践中,更加注重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共同合作。家庭和幼儿园教育能够同心同力,更能进一步增强教育效果,促进幼儿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特别是最大程度的提高家长参与的实际效果,以便于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一、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在内涵方面主要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家长按照幼儿园的安排,亲身来到幼儿园参与现场的教学活动,幼儿园则通过更重方式,提供机会渠道让家长共同参与到家园共育中。另方面则是家长按照幼儿园的指导,完成幼儿在园内未完成的活动。当前,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在具体的实施开展阶段还有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长对于幼儿园教育的参与程度不高。虽然目前很多家长对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参与较为积极,与幼儿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可以很好地做到,但一些家长在协助幼儿园教学开展方面的参与往往较少,特别是深层次地参与到幼儿园教学开展以及行政决策方面的做得不够,导致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往往是表面形式,没有真正参与,参与的实效没有发挥到最大。

(2)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良好配合,不仅仅体现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之中,更要求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的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之中。但这正是我国部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方面的薄弱之处,很多家长多是消极被动的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之中,热情不高。

(3)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存在明显的单向性。目前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最多的方式主要是参与到幼儿园的讲座、家长会以及家长培训等,通过这些方式家长可以更好地学到有关的育儿知识以及成长引导知识,加深对幼儿园的理解,但是这样的活动往往具有单向性,家长与幼儿园两者之间的互动很少,特别是幼儿教师还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家长的教育进行引导改进。

综合分析目前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出现的这些问题,原因可以在幼儿园和家长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幼儿园方面,有的对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还没有全面准确的认识,有的甚至认为幼儿园在幼儿教育方面具有权威性,而家长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不能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因此在调动家长积极性参与幼儿教育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在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方式、内容等方面缺少整体规划、合理设计,影响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实效性。在家长方面,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幼儿的主要是幼儿园方面,家长主要负责在家抚养,按时接送,很多家长还不能正确的认识自身参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在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此外,家长和幼儿教师之间往往也缺少足够的沟通,一些家长不能正确的理解幼儿教师,并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也是家长不能充分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原因。

二、改进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具体措施

(1)加深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信任。保证家长充分的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之中,前提条件是应该进一步加深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相互信任理解。特别是作为幼儿园,应该从自身方面入手,增强对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信任感。一方面,幼儿园应该相信家长能够很好地参与到幼儿教育中,安排更多的机会,建立更多的渠道,以方便家长更直接的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应该对家长一视同仁,无论家长是何种社会地位、经济收入,都能做到平等的对待,避免区别对待造成家长的虚假性参与,同时也可以加强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信任感。

(2)不断促进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意识。幼儿园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不断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主动性。具体来说,幼儿园可以利用召开家长会或者是在家长平常接送孩子时,就合作教育加强与家长的探讨沟通,对幼儿家长进行充分的启发指导,积极转变家长的传统思想观念,促使家长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同时,幼儿园还可以主动举办相关的讲座,寻找机会把家长集中起来,就幼儿教育听取家长的意见,也借此机会动员家长多多的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之中。

(3)注意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效率,关键还是应该注重做好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良好沟通。首先,在平时幼儿教师应该就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具体方法与之进行详细沟通,并对家长给予具体指导,确保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其次,幼儿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应该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要注意将幼儿的成长发展作为沟通的落脚点,对各项参与活动,应该向家长说明家长参与的必要性以及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热情。

(4)注重提升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深度。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还应该注重参与的深度和具体性。在这方面,首先幼儿园除了积极支持家长到幼儿园参加学习教育活动以外,还应该主动地吸引教师参与到幼儿园教育的幼儿评价、幼儿园课程设置、学校事务管理等方方面面,真正实家长现深度参与。其次,作为幼儿园应该充分听取家长各种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要用好幼儿家长资源广泛、多元的特点,将家长的宝贵意见吸收体现到幼儿园内部的行政决策管理方面,最大程度的改进教育效果。

三、结语

促进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作为幼儿园应该注重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进一步的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并设多种多样的参与机会,不断丰富家长参与的良好氛围,以确保家长参与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商晓阳.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家长参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1-22.

第11篇

【摘要】目的探讨注射长效青霉素患儿心理特征,加强心理护理,提高患儿配合治疗的成功率及肌内注射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参照调查,心理询问,表情观察等方法,将128例患儿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均为64例,分别采取注射长效青霉素患儿特别护理和常规护理进行干预,针对不同情况,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结果护理组患儿合作率以及肌内注射配合率高于对照组(P

11一般资料抽取本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在门诊首次进行长效青霉素肌内注射的患儿128例,年龄4~12岁;男67例,女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均为64例。

12方法

121护理组注射前护理人员向患儿家属询问患儿病史、患儿的性格特征、心理活动行为、喜好,同时观察患儿面部表情、语言、行为。护理人员也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要自然,态度和蔼可亲,这些无声的信息可获得患儿的信任,从而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减轻患儿的紧张恐惧感。要巧妙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尊重患儿的自我意识,告知患儿注射时取合作与不合作态度的后果,对患儿多用表扬、欣赏、鼓励语言,使其保持放松的状态。给予家长心理支持,安抚家长情绪,帮助家长与患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2]。在护理操作过程中,通过交谈转移其注意力,帮患儿保持舒适安全的,避免姿势不当加重注射部位肌肉疼痛。

122对照组取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操作,嘱家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说明注意事项,做好护患沟通。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31长效青霉素是混悬剂,注射时对局部肌肉组织刺激性大,必须进行深部肌肉注射,且宜快速注射。因此,必须选择8~9号针头,针头过小容易发生药液堵塞针头而使注射失败[3]。使用长效青霉素治疗的患儿,病情长,需要每月注射1次,治疗时间约8~12个月,甚至长达2~3年。因此,首次注射长效青霉素成功与否对后续治疗起着重要作用。紧张的护理操作环境,注射穿刺及其疼痛是强烈的应激源,会导致患儿恐惧、紧张,产生反抗行为,比如哭闹、尖叫、逃跑等。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要善于观察患儿的心理状态,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取得患儿的配合。遵循整体化护理观念,强调注射前、注射中、注射后的整体护理过程[4]。完善的护理体制不仅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也是提升护理人员及医院整体形象的保证。

32心理护理干预给予患儿心理支持,促使其产生适应,尽快进入患者角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在任何时间,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总是由其全部需要中最需要、最强烈的需求所支配决定的[5]。此时患儿最重要、最迫切的需要是自己可以康复,可以与小朋友们无忧无虑的玩耍,不要再来医院。本研究对护理组患儿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心理护理干预形式。在注射前进行心理疏导,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用平等沟通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使患儿得到正面的心理激励,勇于面对事实,取得良性刺激;在注射过程中,沟通是延续的,不断的心理激励与注意力转移促使患儿情绪舒缓,全身肌肉放松,降低药物的刺激敏感性,让患儿获得感知性的认可,顺利完成肌肉注射;注射部位拔针时必须顺着进针方向轻柔快速拔出,避免针头斜面两侧对肌肉产生切割力,导致疼痛出血。

33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动之以情,对患儿真心相待,重视家长的实际要求,注意与患儿家长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鼓励家长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对于孩子的退行表现,父母最好的对待方法就是忽视它的存在,因为家长的关注只会加强孩子的退化行为。在该阶段要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加以赞赏,并帮助孩子找到行为退化的原因,帮助孩子面对困难。对于肌内注射,告知其治疗的目的与必要性,科学看待所需进行的护理操作活动,引导家长积极配合,以提高患儿注射成功率及安全性[6]。针对性、个体化的心理护理不仅提高了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完善了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总之,护理人员应该在做好疾病护理的同时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使患儿达到身心的全面健康。参 考 文 献

[1] 王艳,陶光冶.门诊注射病人的不良心理及护理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5):211-212.

[2] 王爱华,朱四凤.儿童预防接种50例心理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10):1040-1041.

[3] 拦继红.门诊注射病人的心理及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0,5(2):107-108.

[4] 赵红梅,莫小宇,张红英.沟通在患儿注射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7(2):153-154.

[5] 徐嘉凤.门诊注射患儿应激心理分析及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2):319-320.

第12篇

【关键词】家校合作; 培养; 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阅读是文化的源头活水,有益于育德、励志、启智、明史,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段学生(一二年级),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会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而且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要求低段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每学年背诵优秀诗文30篇以上,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再者对于阅读情感态度而言,首先是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一点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但教育孩子并非只是学校的任务,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使命。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出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时,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基于此,本文结合教育实践,探讨如何进行家校合作培养一年级阅读习惯,以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营造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1. 安静的阅读环境

在班级我们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翻阅。书籍一方面来自学生个人,经我亲自筛选后分享阅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阅览室借阅,并选出专人管理,每两个月更换一次。每天早读和每周一节校本课为阅读时间。其次我们向家长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家长们在家中建立一个图书架,杜绝一切干扰,在孩子读书时不开电视、不上网玩游戏、不玩麻将,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踏实的读书环境。

2. 快乐的阅读氛围

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我总是想象天堂将如同图书馆一般。”我们应为孩子创设舒适而又富有童趣的阅读环境,以吸引孩子走进阅读。我们可以在家里选一个光线充足的房间或角落,放一张书桌,准备一个小书架,里面放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报刊等,墙壁上可用孩子与父母共同制作的装饰物进行美化。这样,一间小小的书屋就充满了书香味。孩子在书的海洋中成长,便会对书产生深厚的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经常阅读的习惯。此外,扶持孩子去阅读课外书,家长的引领监督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父母只有自己以身作则,极力孕育“书香家庭”的氛围,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孩子自然而然会拿起书。除了与孩子一起阅读,有空时,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让他感受读书的良好氛围。[2]总之,家长要与孩子一起读出书中的乐趣,这是促使孩子独立阅读的关键。1

二、重视亲子阅读,享受阅读快乐

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它在学生课外阅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呢?

1. 合理引导、达成共识

为了使家长更好地了解阅读的重要性我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个别交流等形式,向家长推荐苏霍姆林斯基的《必须教会少年阅读》《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等重要文章,介绍中外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介绍智慧型家长重视小孩课外阅读的经验和成果。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比如创建班级QQ群。在这里,家长不但可以跟老师沟通,也可以跟同班的其他家长交流。此外,老师可以利用QQ共享栏向家长信息,上传有关资料,如“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亲子共读益处多”、“适合一年级学生读的书”等等。以使家长认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和家校共管的必要性,而能够积极参与到孩子阅读中来。

2. 教给方法、激发兴趣

通过宣传,有不少家长理解支持课外阅读,可如何进行亲子阅读还缺少一些方法和技巧。我通过“家长学校”“亲子阅读书会”等形式,向家长介绍怎样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怎样参与孩子的阅读,怎样为孩子大声朗读、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如何进行阅读评价……使家长懂得了课外阅读不仅要持久地保持读书的热情,而且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讲究科学的策略。[3]

如,一年级的孩子认识的字还不多,理解能力也有限,我们一开始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本书,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边读边讲,边读边想,使孩子总是能够处在“阅读――讨论――思考――再阅读――再讨论――再思考……”这样的状态中,学会阅读,爱上阅读。入学后,孩子认识的字渐渐多了,接触的事物也多了,我们可以开始亲子互读,即父母读一句(或一段),孩子读一句(或一段)。在读的过程中还可以比一比谁读得流利,谁读得生动等。这样既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孩子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当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父母可以采用引读的方法引导孩子阅读,即父母读或讲故事的开头,通过提问、猜想等方法激发孩子自己往下读故事的兴趣。在孩子读完后,父母还可以和孩子就故事内容、人物等进行讨论,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

三、开展各种活动,分享阅读成果

为使学生对课外阅读爱不释手,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组织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及竞赛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1. 举办家长教育讲座

一方面,由教师对家长进行阅读习惯养成教育方式的指导,育行动;另一方面,由家长现身说法分享成功教育经验。家长最需要的是最真实的教育案例、最有效的教育措施。为了向他们传播真实的、高效的教育经验,我专门组织了家长经验交流会,家长与家长进行经验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教育经验。

2. 开展家庭趣味活动

为了让家长和孩子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我把家长请进教室,一起开展班级读书会,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如“家庭诗文朗诵比赛”、“名人格言交流会”、“成语接龙”、“猜谜语游戏”。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而且能反馈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

四、通过多元评价,促进习惯养成

阅读习惯养成的多元评价是由学生、教师和家长三方对学生阅读水平做出判断的过程。希望通过由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的过程统一家庭和学校认识,根据多方评价的结果,辅之以相关的教育措施。针对我班实际,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1. 以活动为依托进行评价

一年级学生往往爱表现自己、好胜心强,所以在课外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所以我在班中坚持开展“背古诗”、“爬树山”、“讲故事”等活动,并评出“小诗人”、“小书迷”及“故事大王”等并且颁发自制奖状和愿望卡。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在活动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更主要的是可以对孩子的阅读效果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在正面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2. 建立家校互评卡进行评价

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在家的阅读情况,便于找准切入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我设计了较为个性化的家校互评卡。互评卡的内容包括:“我想说栏目”,这里面孩子可以写读书内容和时间、以及自己当天的阅读感受和心情;“爸爸妈妈想说栏目”主要由家长记录一些发生在孩子读书过程中的小故事,孩子的读书表现及家长的一些想法;“老师想说栏目”是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及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此外,老师还可以根据家长的评价及疑惑从网上寻找各种家庭阅读的资料,附在卡中供家长借鉴。为了不成为家长和孩子的负担,我要求此卡一周一交。

总之,培养一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必须靠日积月累的训练,家长与教师必须形成合力。实践中,我也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但我相信,只要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应阅读教学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陈卫东.良好习惯是健全人格的巩固基础――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论习惯[J].少年儿童研究,2002(2).

[2]徐明峡,吴建成. 影响现代家校合作制度建构的环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7).

[3]任h.促进家校合作推动教育改革[J].长春:外国教育研究,2009(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