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设计研究

设计研究

时间:2022-06-02 04:53: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设计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设计研究

第1篇

设计研究指标应当注意遵循下述原则: 

    1、 以理论假设为指导 

    设计研究指标,收集有关数据与资料,目的在于检验研究提出的理论假设,因此,研究指标必须支持理论假设的内容。在研究中,应当重视理论对设计研究指标的指导作用,克服主观、随意罗列指标的作法。指标设计工作常采用演绎方法,由理论假设到研究目标,从研究目标到研究变量,再由研究变量到研究指标。

可知,研究指标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研究假设研究目标研究变量研究指标”的分解过程。设计时,应首先明确理论构思与假设,然后确定研究目标,弄清所涉及的各种研究变量,最后根据这些变量的客观要求,来制定收集实际数据与资料的指标。并由此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完整的研究指标体系。 

    2、完整性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设计研究指标时,要注意使指标能全面、完整地反映理论假设与研究变量的主要维度。比如,用自陈问卷法了解被试自尊心的强弱,所选的几个指标(即项目)应当能较全面地代表研究对象在实际生活中自尊心的一般、典型、有代表性的表现情况。了解学习环境或状况,所设计项目应当能反映实际学习环境的各种状况。贯彻整性原则的方法是,注意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分析研究变量的各个测量维度,检查所设计指标是否具有完备性、互斥性,保证既完备无残缺、没有遗漏,又不互相交叉、不互相重复。 

    3、简明、可行性 

    研究指标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越复杂越好。复杂、繁多的研究指标,不但增加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工作量,而且还可能影响研究完成的质量。在设计研究指标时,应尽可能删去一切不必要的多余指标,注意使研究指标简化。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所设计指标的可行性,是特别需要考虑的问题。有的研究指标虽然简单、明了,但被试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不知道如何准确回答,或不愿意如实回答。在这种情况下如强求被试回答,所得结果可能是不真实的。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研究者可通过理论分析、自己或他人以前的有关研究、日常生活经验、预试等方法来制定所设计的研究指标的可行性。 

    4、使用操作定义 

    使用操作定义明确的表述研究指标,保证它能够被观察、测量和重复操作。

第2篇

【关键词】设计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回归

一、设计文化的概念

设计与文化之间的交融构成了当代文化发展的新景观―― 在当代信息社会中,我们对设计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在物质的、技术的、理性的层而上,还应该在精神、情感、心理层面下,进一步灌注“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以人所生活和包围的文化为基础,真正使设计艺术成为“文化的肌肤”。

二、设计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回归趋势

(一)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环境艺术的概念引入,到现在的整个中国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以及大量的农村居民迁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为环境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然而,各种由过快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破坏,甚至灾难又使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面临严峻的考验。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多理念加以否定,由此导致了我国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理论呈现空白状态,使得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引入成为必然。但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差异巨大,天人观理念相悖,西方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大量的与自然对抗的理念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背道而驰。我国当前在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引导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文化没有受到本土设计师的足够重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多富有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遭到破坏,就如很多各有特色的古城镇、文化遗迹,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中逐渐褪色,丧失了原有的特点,而且逐渐被无情之手把它们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

我国是有着5000多年历史文明古国,长期发展和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法、墨为开端,这四大文明代表着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阶级和不同地狱的文化发展成果。较为有代表性的理念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圆地方”等都是中华文化精髓所在。天人合一是坚定的信念、方向和一切行为的准则。在思想上,“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天圆地方是认识事物的方式,看待事物的依据,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的基本理念。现代环境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回归提倡的是“改造自然”向“回归自然”转变。在此基础上,环境艺术从观念上、手法上、材料上运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创造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

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尚中的文化,它不是简单地以人为宇宙万物的中心,简单地以人为宇宙万物的尺度,而是在人与宇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与理性直观,提出一个以天地人为整体,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判断和尺度。这就是儒家所说的“道不远人”“仁者爱人”和“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急于天……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三)设计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回归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化的大力推进,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为环境艺术设计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现代环境设计需要以传统文化作为支撑。现代环境设计结合传统文化过程中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即是如何根据中国地域的文化历史脉络创造符合时代精神风貌的现代作品,这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要扎根国情,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让时代感与传统文化意识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道路。这是历史赋予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师时代重任。传统文化与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结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和转化。结合当前社会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发扬转化。就如“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思想。经过衔接现代设计思维让现代人接受,产生共鸣。能使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追求高效、简洁、快速生活节奏生存方式的同时,也追溯记忆,回归久违的自然。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建筑设计的一次升华:位于北京西北部的香山饭店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与现代建筑巧妙的结合,设计师贝聿铭结合了香山的地形将香山饭店设计为院落式的建筑并在水平方向上得以延伸,将总面积约15万立方米的香山饭店切割成诸多小块,既达到了现代饭店所需要的规模,又令人感觉到“不与香山争高低”的院落式精致,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室内室外都和谐高雅。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建筑产生了韵律。贝聿铭老把这些司空见惯的中国园林中的传统元素作为建筑语汇,寥寥数笔将北京香山饭店勾勒在蓝天红叶之间。

2. 立足传统,推陈出新,设计应具有强烈时代感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创新的前提应当是:我们设计的东西,首先是现代的,同时是中国的,如果是在某一个地区,还应体现那里的地区特点,这才是扎根于时代和充满乡土气息的有血有肉的好作品。苏州博物馆,运用现代设计手法,传统元素,恰如其分地与这块土地有机地融合一起,既反映时代特征,又有强烈的地域感。

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有着悠久的传统,这一传统是由丰富的设计时间和深刻的设计理论。“宜设而设”与精在体宜在明清有关设计的论述和笔记中,“宜”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又体现着一种价值的标准。如计成在《园冶》中提到造园设计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李渔在《闲情偶寄》论述有关建筑、造物、陈设时亦以“宜”为准则,如“制体宜坚”、“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祈”、“因地制宜”等。

(一)因地因人制宜

计成提出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借是方法是程序而体宜是目的是结构,是最终设计价值的体现。“随方制象,各有所宜”是文震亨在设计上提出的一个总原则。从为人的设计而考虑,有共性之宜,亦有个性之宜。共性之宜是人普遍能接受的东西,不受贫富贵贱的制约,正如李渔所言:“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所必需”。在实用功能的需求上无论贵贱是同一的,在用物上有精粗之分,但无贵贱之别。“宜”所包含的内容应是多方面的,作为设计所遵循的基本目标和尺度之一,其本质应该说是创造性的。

(二)宜简不宜繁

作为设计的准则之一,它既是经济的,又是审美的。李渔在谈及窗权制作时认为:“窗权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在这种实用、坚实耐用的基础上再求其他。由此出发,总结其设计与施工的经验,他提出宜简不宜繁的原则:“凡事物之理,简斯可继,繁则难久,顺其性者必坚,栽其体者易坏。”这是从实用经济层面所作的考虑,而追求“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至于萧疏雅洁”。趋达本性之真的境界,则可以说是审美的,生活的。从根本上说,设计之简、造物之简、陈设之简,主要还是表现为一种审美和文化精神上的追求。

(三)宜自然不宜雕祈

“宜”的深一层内涵是以自然之美为化境。自然含有素朴、本性、本质之意,而相对于雕琢刻镂的繁饰。雕琢刻镂是装饰的一种手段或工艺方式,几乎从原始陶器等工艺起,雕镂工艺就开始发展起来,并逐渐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装饰的场合。“宜自然不宜雕祈”,明确表现出了设计者的一种审美选择与理想信念,即使有奢华为饰的条件亦不为之。李渔云:“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浪漫。”综上所述,“宜”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是实用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实现的平衡,是设计师艺术与审美的自觉,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之根源。

四、结语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的现代环境设计艺术要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必然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基础之上的。然而,继承并不意味着沿袭、拘泥。一味沉洒于“拿来主义”,没有创新思想的融入,将会导致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停滞。因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时,不能简单机械的复制、拼贴,而应该更加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对设计神韵要正确把握传统特征,以延续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文化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吴家骅著.环境设计史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 郑曙.中国当代室内设计地域文化特征[J].2002亚洲室内设计联合会议论文集,2002.

第3篇

研究几何形态标志设计需要以几何形态为切入点,对当前的标志设计的图形语言进行分析,了解和分析平面设计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几何形态,结合经典及新兴的几何形态标志设计案例,思考如何通过极简的设计思想和几何形态在标志设计中的优势,以注重“形态”,化简为繁的设计方式把标志的形与意结合起来,突出几何形态是标志设计中永恒的元素这个不可磨灭的事实。1.研究几何形态相关的论文、著作。前期阶段进行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其中包括网络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2.收集、归纳、整理具有几何形态特征的标志案例,比较经典案例及新兴案例的异同,分析标志设计的基本准则及其、特征,强调注重“形态”,化繁为简,由形达意的设计手法。3.将理论结合实际,以理论内容的归纳总结为依据,确定设计方向,结合设计方法对创作进行阐述。设计几何形态的标志的观念形成现代标志设计的发展在视觉语言手段变得越来越多姿多彩、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的精神层次也随之提高,人们的个人审美眼光和审美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极简的几何形态所表现的纯净、明晰的标志设计作品,在标志设计中达到加强形式感与现代感的作用。平面设计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几何形态,在表现一些极简的标志设计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几何形态的标志在设计中的优势

陈之佛先生的《几何形图案构成法》一书中写到“几何形图案是抽象的,又是最具有规律的。‘抽象’意味着思维的综合,‘规律’表明了形式美底蕴。对于设计艺术来说,这是最难的一把开门钥匙,也是活跃构思的一种发动力。而一个训练有素的设计家,控制构图的法宝也只有靠几何形图案。”这番话说明了几何形态在今天是从事设计艺术的人要善于运用的元素。标志的设计的内容可以涵盖各个领域,而一切事物的形状,都是可以简化的,再复杂的物体都可以用最单纯的几何形态概括出来。在视觉中,人们把握物体的形状并不一定与该物体的实际边界线等同。标志的设计特点是:能够适合放大缩小,要易于人们识别与记忆,这些特点和几何形态的特点极为相似,他们之间的共通点决定了几何形态在标志设计中运用的优势。

创作几何形态标志需注意的问题

“适合”为基本准则

“适合”的本意为适宜,符合。在标志创作过程中,对于几何形态的选择,要以“适合”为基础。“适合”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设计的最基本准则。设计的整个过程是为了寻找一个适合商品特质的思路,标志创作时要找准几何形态元素,要做适合产品,适合对应人群,适合对应市场的设计,就要清楚产品上标志的应用特性。没有最完美的设计,只有最适合的设计。

设计为何而服务

根据对一些表的标志进行研究后发现,由于产品的大小有着局限性,对标志也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形态要以简单为主,适合放大和缩小;形态要与其他市场上的标志区分开来,易于识别;标志根据工艺的要求必须是可易于转变为单色的设计为好,这些因素更加确定了这个标志的“极简”性以及几何形态性。这几点确定以后,对几何形态的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发现,选择何种形态代表着要用何种意义传达产品诉求。正如,梅花、皇冠这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形态,情感、文化、历史在它们身上有着深厚的积淀,随着从古到今物质文化的发展,它们的意义也一同经历着变迁。设计艺术是根植于人民、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正因为在这些形态里积累了长久以来人类的精神情感及物质文明,蕴含着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道德、思想、作风、风俗、艺术等社会因素,所以在设计作品中他们才能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觉感受及心理共鸣。

“形态”比“形式”重要

点、线、面、体这些可帮助人们有效地刻画错综复杂的世界,它们都称为几何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在平面设计领域里我们谈的几何图形,就是平面几何图形。以三个最基本的几何形态为例:方形,圆形,三角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同的象征意义,方形是稳固的象征,方形如同大地,方中套圆的图案分别代表了天和地。圆形如同天空,它在东西方均是宇宙。无始无终的圆形可以象征永恒。三角形是三种特性的象征。形的出现为作品添加不同的心理感受,设计中几何形态的变化会带来不同的视觉心理差异。不同几何形态给人带来的视觉传达语言不能忽视,相同的几何形态在不同的结合与运用下也会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如,下面的四个以圆为元素来设计的LOGO(图4),分别是传立媒体(媒介策划公司)、RAYMONDTABER(工业公司)、芬兰农业生产者和林主联合会和speaker(微型喇叭)。四个毫不相干的领域运用的四个LOGO使用的几何形态都是圆形,但互不相同,各有精彩之处。几何形态在标志设计中作为一种词汇,一种语言显得尤其重要。方形,圆形,三角形是塑造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形状,又是组成各种几何形态的原始元素,世间万物的形态都可以归于最基本的几何形态。在看准了几何形态的最终简化方向后,便可选择正确的几何形态表现出来,这些几何形态本身具有不同的特定意义,脱离了几何学意义成为一种视觉符号元素,在标志设计作品中可以表现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情感语言。

形意相合

各种几何形态根据自身的形状,都具备着自己的各种独特的扩展意义。中国的一些吉祥图案,很多都有着方形这一元素,方形就是令人有安全感,能够寄托心情的象征。方形给人坚实、明确、庄严、权威、强力、机械、有力、秩序、稳重的感觉。而圆形的团聚收拢、完整集中,给人饱满、完整、紧密、团结、充实、严谨的感觉。太阳与远古先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太阳是生命的象征,圆是太阳的代码,圆有吉祥如意、丰满无缺的意思,在中国经过代代相沿的传承和变迁,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人的轮回,以人为主体,是以圆形代表的循环反复为思维。中国民俗文化把圆作为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象征着圆满、和谐。几何形态的多种扩展意义是令他们能够在设计中生动,准确表现设计作品视觉信息与心理感受的原因。历史、文化的沉淀令人自然而然的想到的理念与个性,它蕴涵着约定俗成的内涵并带给人的与之相应的心理感受。也就是这里笔者所说到的“意”。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标志设计必定会出现一个又一个新的趋势与潮流,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几何形态在标志设计中表达语言的重要性,也不能忽略他在平面设计中对心理产生影响的必然性。过去,我们赋予几何形态丰富的内涵及历史意义;现在,我们在标志设计中加以联系并利用他;未来,熟练掌握了他们,我们就会融会贯通的将其运用在在平面设计工作上。

参考文献

[1]詹姆斯·霍尔.东西方图形艺术象征词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第4篇

【关键词】残疾;老年人;轮椅;辅助;上下床

0 引言

目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残疾人生活消费水平普遍偏低。高昂的电动轮椅、智能轮椅短时间内很难普及。而一般的手动轮椅,功能单一,仅仅满足有限制的代步需求,一些常人看似简单的动作都可能成为残疾人无法逾越的障碍。因此我们研发了一款功能丰富、价格适中的轮椅产品,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的需求,从而改善该人群的生活质量。

1 现状分析

当前国外的轮椅设计主要趋向于电动轮椅方向。自1986年英国开始研制第一辆智能轮椅以来,许多国家如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日本及加拿大都投入较多资金进行研究,由于各个实验室研究的目标和方法不同,解决的问题、研制出的样机达到的能力也不同。初期的研究,赋予轮椅的功能一般都是简单的运动、速度控制及避障等低级控制。随着机器人控制技术的发展,移动机器人技术应用于轮椅,智能轮椅在更现实基础上,有更好的交互性、适应性和自主性。

国内的研究方向也随之附和而去,起步虽晚些,但也根据自身特色研制出技术指标接近国外先进水平的智能轮椅。然而忽略了目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数大,残疾人生活消费水平普遍偏低的事实。高昂的电动轮椅、智能轮椅短时间内很难普及。而一般的手动轮椅,造型单一,大致上就是个椅子的形状,4个轮子,加个手推轮,刹车加在后轮,前轮较小,用来转向,轮椅后面再加个防倾轮,比较轻便,但是功能单一,仅仅满足有限制的代步需求,一些常人看似简单的动作都可能成椴屑踩宋薹ㄓ庠降恼习。

现在身有残疾的部分群体或是老年人无法在床和轮椅间独立上下,均需要有家人或护理人员协助,而市售轮椅大多是从轮椅的舒适性和轻便性出发,轮椅的椅面高度和位置与床无法相配合,不能直接与床对接,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给身有残疾的部分群体或老年人带来诸多不便,同时还增加了上下轮椅的危险性。

而一些可以实现和床对接的轮椅设计也不够完善,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这款S型轮椅助起设备,在移动病人时,首先让他趴伏在台面上,然后系好绑带,一切就绪后,边踩着S骨架的下方支脚边转换方向,就能将病人安然无恙地“放”在了床边。

但是在整个过程中,依旧需要护士很多的帮助,病人才能从轮椅移动到床上,在转换方向时,护士不一定有能力做到;病人趴在台面上时,舒适度不好,绑带的承重能力和所系的位置需要合理,如图1。

这是一款能让用户自己完成床和轮椅切换过程的设计,用户坐在床边后,拉住轮椅两边的把手,借助手臂的力量将自己送进轮椅,这款轮椅使用方式简单,外形也很简洁,但是安全系数不高,平时用户在使用时无法做到背靠休息,会持续处于前倾的状态,加大用户的疲劳不适,如图2。

2 辅助上床轮椅的说明

辅助上床轮椅(如图4),外观简洁大方,符合人机工程原理,使用简单方便。本产品的设计核心就是将一般的普通轮椅改装成可辅助上床的轮椅,辅助老年人和残疾人站起来。将轮椅与曲柄臂(图3)结合,使用机械角度的手段,满足轮椅平衡稳定,又不复杂轮椅的使用。使用者可以通过曲柄臂调节座面角度和高度,方便起身。改进后的轮椅效仿汽车用的千斤顶原理,采用连杆机构与螺旋机构,轻便省力最大程度的提高性价比。

用户在使用时,可以先通过扶手将轮椅调节至与床高度一致,座面角度调节为前倾状态,然后将轮椅靠背折叠起来,拉住轮椅两边的扶手,借助手臂的力量将自己从轮椅移动到床上,整个过程轮椅前后四刹车设计,安全系数高。从床移动到轮椅上的原理相似,然后再将靠背调整成平时使用的样子,用户在其他情况下,轮椅又可以满足日常基本需求。

具体细节如下:

1)铝合金车身更轻便,高强度环保尼龙面料避免褥疮,舒适透气,吸汗防潮;

2)轮椅两侧的扶手是一个曲柄臂的结构,用户可通过扶手调节座面角度和高度;

3)扶手角度也可以调节,方便起身时用力;

4)轮椅靠背可以通过旋钮调整角度,给用户最舒适的体验;

5)前后四刹车设计,更加方便安全;

6)可折叠设计,方便携带,占用空间小,功能齐全。

3 结论

为了设计出能够很好辅助残疾人上床的轮椅,我们小组对周边养老院、医院等轮椅使用率高的地方进行调查研究,将人机工程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增加曲柄臂辅助装置,结合现有的科学技术简化了轮椅的操作程序。该产品的创新目前在市场上还没有出现,且使用起来安全方便省力,价格实惠亲民,符合中国的国情。

【参考文献】

[1]任怡,张峻霞,张建国,胡军.立卧两用电动轮椅车的设计[M].天津大学学报 ,2009,2.

[2]戴钧祥.电动轮椅―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的新一代交通工具[J].医疗保健器具,2005,5.

[3]王宏臣,盛定高.黄银花新型多功能电动轮椅的研制[J].机械,2008,9(35).

[4]陈志刚.基于残疾人心理需求的手动轮椅设计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5]潘景敖.基于不同人群的普通轮椅设计[D].大连交通大学,2008.

[6]王璇.个性化轮椅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

第5篇

一、现代展示设计进步推动档案展览形式设计发展

林福厚在《展示设计精要》一书中将展示陈列艺术设计的范畴概括为:展(博)览会设计、橱窗设计、博物馆陈列设计、商业环境设计、演示空间环境设计、各类广告设计、旅游及名胜古迹观赏环境设计、庆典环境设计和标志设计。

档案展览是展示设计这一学科的一个门类,它以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为主,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控制、色彩配置、互动交流等手段,营造一个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展示环境,通过设计将展示内容传达给观众。所以,档案展览的形式设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展示设计发展水平、理念、流派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的展示设计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的风格和流派,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1.后现代主义展示风格,即反对统一的设计模式,主张各种文化的兼收并蓄;反对过分强调理性因素,主张情感因素的渗入;反对单一的历史进化观,主张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具体设计中,追求无序多元、通俗意趣、参与模拟、富于人性,将信息传达与互动娱乐相结合。2.科技派,追求现代设计意识,充分运用现代展示手段,如新材料、新信息传达手段等,从而体现现代设计美感。3.功能派,主张一切展示表现形式均应服从展示主题需要,将展示的物性、物感与机能提到首位,以突出展品本身的价值。

在档案展览形式设计中,设计者需要充分吸收上述设计理念的养分,进而融会贯通,大胆创新。同时,需要清楚认识到档案展览自身的特点,准确把握档案所具有的原始性、直观性和回溯性的特性,设计出适用性、经济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档案展览。

二、主题的选择和材料的组织是形式设计的基础

(一)选好主题

“十一五”至今,以北京市档案局(馆)为例,共推出展览18个,主题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当前,北京市正处于建设世界城市和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时期,围绕这个大形势,结合馆藏选好展览主题。以2012年7月北京市档案局(馆)主办的《青少年与奥运》(以下简称《奥运》)展览为例,在伦敦奥运圣火即将点燃的时候,在万里之外的北京举办《奥运》展,既是向伦敦奥运会献上的遥远祝福,也是对四年前北京奥运会的深情回顾。

当今,档案馆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大众、媒体和政府的关注,这不仅因为档案――这一丰富资源拥有社会文化传承重要载体,还因为充分发掘档案资源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研、文化中都具有重要服务作用。档案馆通过对馆藏资源的研究,精选主题举办展览,是档案馆服务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材料组织

档案展览的选材要紧紧围绕主题进行。在材料的选择中一是要注意以馆藏档案为主,向社会征集为辅。二是选材的范围要广泛,注意收集除档案文件以外的图片、表格、声像和实物等相关资料。三是要结合展厅客观条件综合考虑选材数量。比如文中提到的《奥运》展,就是从馆藏的第29届奥运会档案资料中,精选了照片、原稿、声像、实物档案220余件。所有选材既恰当地反映了主题,又适应狭小的展厅空间,因而收到了较好的展出效果。

展览材料的组织过程也就是撰写大纲和脚本的拟定过程。因主题性展览的特点是总体脉络结构复杂,材料内容丰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展览的展出目的、观众群、规模、展出时间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地对材料整理和选编工作。组织材料的过程对后期的形式设计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比如,有些材料虽然重要,但却缺少档案资料来支撑,这就要求在展览脚本编写过程中予以特别关注,准备大量文字资料、照片、纪录片等来辅助那些关键档案的展出,即以群组式的展示方式加以展现。2012年5月举办的《故事爷爷孙敬修》展览,其中一个环节是要突出孙敬修老人一生中讲过成千上万个故事,但没有照片能够很好地体现。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张海报,上面罗列了孙敬修老人生前讲过的故事名字,在现场很多爸爸妈妈给小朋友读着海报上一个一个的故事名字,讲着里面的故事……这样的设计在展出中增强的互动远比我们将故事书放在一起拍张照片来展示更加贴切生动。由此可见,形式设计建立在材料组织的基础上,设计为材料的组织将提供更有效的可选择方向。

三、形式设计环节中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

(一)克服平面纸质档案资料平淡化

档案资料如果只是简单地以平面纸质图板的形式展出,观众肯定会易于疲劳。在展览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调动观众的兴致,力求在各部分内容单元中都有观展的聚焦点与趣味点。

传统的陈列式的展览通常是采用展板、展柜及光电手段来展示档案和图文资料,观者接受信息的方式比较被动。现在展览的趋势是要求融合研究和互动为一体的展示方式。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将内容、空间与切实可行的展示技术三者有效地结合。比如北京市档案局(馆)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以下简称《胡同》)展览,除了在展览中设计了音频、视频区、触摸屏答题等互动环节,还制作了很多按比例缩放的模型供观者近距离观察研究。此外,同步推出了一系列相关主题讲座,切实满足了观众的不同需求。

(二)“诠释”的涵义并不仅仅是“真实”的复制,更是要良好的沟通

档案馆举办展览的任务是将具有典型意义的档案资料组织起来,诠释其内涵和意义,从而达到向观众传播信息的目的。传统的做法通常是将档案原件的复制件或仿真品进行展示,但现在这个层面的展示已经不足以满足观者的要求了。“诠释”的涵义并不仅仅是“真实”的复制,而是要更好地沟通。这就需要在展示形式上提供一种更适合的情境营造。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参考博物馆举办展览的某些做法,现代的博物馆在展示上已不完全依赖收藏品的品质,而是以更多能引起观众兴致的装置设计来代替物品的品质。档案展览也需要运用行之有效的展示手段来进行补充设计手法,使我们可以选取档案资料中一部分内容转换为适当的展示装置,达到丰富视觉效果的目的。比如《胡同》展中,不同类型的四合院大门复制品将二维的图纸以三维的形态展现在观者面前,在展现上形成了一个强烈的视觉焦点。

(三)空间设计要为观者提供合理的观赏和交流的环境

将系统化、脉络化的文本内容转换成富有秩序感和韵律感的空间,设计师必须将展示流线问题与展示内容结合考虑,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常见的流线规划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单一的贯通流线形式。这种流线形式由一条预先设置的展览路线构成,其导向性和展览的有效性都比较好。观众只要根据展览路线进行参观,就可以获得全面的展览信息。这种形式多适用于展示空间比较狭小或展品种类比较单一的情况。如图1

2.以一条主线贯穿,多条辅助流线结合的流线形式。相对于单一的贯通流线形式,这种流线形式既保证

了导向性和展览的有效性,同时可以针对特定的(如重点器物、不同参观人群等)展示要求进行流线上的特殊安排。这种流线形式比较适合空间比较大的单一展馆,如博物馆中的各主题展厅。如图2

这是比较典型的一条主线贯穿,多条辅助流线结合的流线形式。

3.走道式的流线形式。此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各展示空间之间没有直接的连通关系,需要借走道来贯穿。这种流线形式适合展示主题性质统一,展示单元较多的情形,如展会、招聘会等。如图3

4.发散性的流线形式。这种形式多以大厅为出发点,将不同的展示空间分散在大厅周围,从而使大厅成为人流集散的中心,通过这个中心既可以把人流分散到各个展示空间,又可以把各个展示空间的人流汇集于此。如图4中反映的就是由中厅和若干个扇形组成的发散性流线形式。如图4

展示功能特点不同、人流活动状况不同,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流线形式。事实上,绝大多数展示空间都必须综合地运用两种或多种类型的流线安排形式,但总的来说合理的流线布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第一,要围绕展示主题,符合展览信息;第二,要使观众的参观变得自然顺畅;第三,要符合人的心理特征。

再以刚刚提到的《胡同》展为例,此展览采用的即为以一条主线贯穿,多条辅助流线结合的流线形式。从入场序厅的灯片展示来营造了老北京市井生活胡同人家曲径通幽的感觉,通过线路的转折处理、软隔断的巧妙运用,引导观众在不经意之中沿着一定的路线依有序而行,若干条辅助流线方便观众在自己感兴趣的展品面前长时间驻足观看。顺畅的流线设计给观众营造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感知和接受过程。另外,快速通道的巧妙设计为管理人员对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理提供给了方便。

(四)结合观者参与的交互式展示需要被更广泛地使用

高科技信息化的发展对展示设计提供了越来越优良的技术保障。展示设计从一个边缘的设计学科发展到一个综合的设计学科,当代展示空间的核心原则是创造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可以调动多重感官,能够让人获得心灵的慰藉,让人们的情感得到交流。如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建党九十周年大型展览《一切为了人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间的动态展示、多媒体展示、交互展示、声、光、电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为整个展览营造了一个清晰、简洁、高效的空间环境。在这个展览中,“北京笑脸”环节让观者在大屏幕上找到自己的笑脸这个互动环节使人们有很强的参与感。

第6篇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有关艺术的学科,设计艺术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具体层面。设计艺术其本身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其处于造物的层面之上广泛的被应用于人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它同样也是人造物系统整体中的重要组成因素。人造物系统所指的是我们人类在整个大自然中建立的第二自然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论发展还是劳作都必不可少的主要系统。设计学科里对于人造产物的探究,是设计研究的一个分科。探究人造产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造物,比如研究设计,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设计。字体的设计工作不能局限于字形表面的格体变化,它还应当承载着人类对于社会认知形式的转变与革新,不仅需要体现当今的时代面貌还要适应当前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

设计;文字;艺术

一、设计艺术学的内涵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有关艺术的学科,设计艺术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具体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设计艺术是人类造物的艺术方法,它创造了艺术质的人造物系列。在非物质层面上,它同样使用了艺术设计方法,对事物展开筹划、安排,例如社会发展规划、城市的发展和规划等,设计艺术学仍是对于人类艺术设计与时间以及对于成果所进行的再认识,这一理论是一门设计相关艺术构成规律的成熟科学体系。

1、造物系统

设计艺术其本身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其处于造物的层面之上广泛的被应用于人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它同样也是人造物系统整体中的重要组成因素。人造物系统所指的是我们人类在整个大自然中建立的第二自然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论发展还是劳作都必不可少的主要系统。将人造物系统视为一个整体结构可划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纯艺术类的产物;第二级便是设计艺术,主要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实用艺术;第三级便是材料、半成品、生产加工零部件等普通的造物品类。由此可见,从艺术出发的造物便是纯艺术的造物,其根基是材料、普通器物工具等都不是艺术质类的产物。不仅如此,设计艺术还是普通造物的升华状态,其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统一的,构成了造物类型的基础形态,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构成了紧密的联系。

2、设计学:探究造物系统的科学

设计学科里对于人造产物的探究,是设计研究的一个分科。探究人造产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造物,比如研究设计,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设计。曾有学者提出:设计科学界所指的便是人造产物的科学,他们认为人造物具有着特别的性质,并表现在其内部的自然法则和外部的大自然法则界面之上;人工界又恰好是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集合,利用内部环境来适应外部环境达成目的便是其根本目标。

二、字体设计

我们的汉字是当今世界所使用的文字中最为古老的,我们的汉字起源于原始的绘画,有着会意、象形、指事等多个特点。伴随着我们人类审美的不断发展,文字也逐渐向人们创造画面的形式发展着,人类文明也因此开始了质的飞升。字体设计是我们人类在生活中生产与日常实践的重要产物,也是伴着我们文明发展共同进步的。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将抽象的几何、象形符号相结合,经过简化和演化逐件的发展出流通使用的文字,自此人类的文明便有了质的飞跃。在每一个时代里,都将新时代社会的各方各面来引出事物的新生,这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多元化、新型、个性强烈且内涵深刻的新型社会,而文字需要通过各方面的视觉化形象充分的表现,当前的各事物、行业、结构都脱离不了字体形式的表达,这种表达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原本单一具有识别功能的作用,朝着个性化表现风格、标准规范一致化的方向发展着。

三、电脑技术对于字体的影响

电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逐渐的省去了练习书法的标准字体,因为借助计算机来制作的字体对比人们亲手书写出的字体更为标准和美观,其效率也更高。因此,计算机慢慢的将设计师从简单的复制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将重点转移到逐字逐句的创造编排设计工作中,大幅度的推动了字体设计革新的脚步。在当下,信息化、数字化齐头并进的当代,文字艺术其表现毫无疑问具有着重要意义,它凭借着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获取更为强烈的视觉感染效力。各国的设计师在文字的艺术创作上都别具匠心,精心的进行设计。在我国,我们的民族精髓——汉字艺术作为当前主题的各类竞赛精彩纷呈,因此这一文字设计方式也被许许多多的设计师们自发的进行着,并不断的取得突破与创新。

四、运用电脑技术设计汉字字体有着许多新型的表达方式和处理技法

1、表观装饰设计

表观装饰设计是通过文字的表观形象,直接的表达出的视觉感受,体现出视觉直观的“情态美”、“体势美”,表象设计是将单独一个字或者任意笔画、部首等因素来进行设计,除此之外还能够在文字的基础上加以图形、机理等多重装饰变化。

2、意象构成设计

意象构成别称为意象变化字体图形,他的特点便是能够支配特定文字以个性化的品格来展示出来,把文字的特殊内涵以视觉化的表情传神这种方式构成自身的趣味,并利用内在结合外在直接的表达他的感染力。人们丰富的联想富有创新的价值,能够让文字超脱其形似、将具象的形提升到抽象的意,并获取媒体功能的高层次表达功能。五、总结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也在不断进步。字体设计作品在表达事物的同时更能够体现人类社会崭新的发展前景。字体的设计工作不能局限于字形表面的格体变化,它还应当承载着人类对于社会认知形式的转变与革新,不仅需要体现当今的时代面貌还要适应当前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园红.当代中国招贴艺术中字体设计的运用[D].山西大学,2014.

[2]赵欣悦.民国时期(1912-1949)美术字造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3]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

[4]郑莹.民国时期书刊文字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3.

[5]刘舒宁.试论书写性在当代汉字印刷字体设计中的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6]袁小征.论中国“画字”意匠之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4.

[7]张琳.“中国式审美”[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第7篇

一、设计评奖与设计政策的关系

(一)设计评奖的概念诠释

尽管目前学界对设计评奖的概念范畴没有确切定义,但设计评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激励机制,它与科技奖励机制在许多方面极其相似。因此,运用科技奖励的有关理论,有助于我们对设计评奖的理解。美国科学社会学家 Jerry Gaston认为“科学技术奖励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家在增进科学知识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承认。 ”即科学技术奖励既是对在某一领域做出独创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给予承认和肯定 ,也是在全社会形成模范示范效应 ,从而激励科技工作者勇于科研 ,为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突出了科技奖励的社会导向功能[1]。

设计评奖特别是个人成就奖,实际上就是一种现代悬赏制度,即设奖主体将获奖标准高度凝练在设计评奖的授奖条件中,并在全社会广泛告知,以吸引设计工作者乃至其他专业领域的人员做出符合条件的设计成果以获得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在内的奖励主体的奖励[2]。其目的就是通过对设计工作者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赞许和鼓励,激发设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设计评奖的功能

设计评奖作为一种激励措施,一方面通过评奖强化获奖人的荣誉感,从而增强设计评奖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设计评奖设计评奖的功能并非单纯对优秀设计人才及作品的鼓励和肯定,对于设计师而言,它不仅是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理想的需要,更是实现其社会预期的需要。因此作为政策工具的设计评奖通过设计评选所发挥出的政策导向作用对设计发展的走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概言之,设计评奖在设计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激励功能、承认功能、竞争功能和导向功能,如表 1所示。

(三)作为政策工具的设计评奖

根据欧洲 INNO GRIPS项目研究报告《设计作为创新的工具》指出,欧盟主要国家对设计产业的政策支持可分为设计促进阶段、设计支持阶段和全面支持阶段[3]。而在设计促进阶段支持的重点是对设计活动的广泛推广,设计评奖作为设计促进阶段的重要设计政策工具 ,是除展览以外的非常重要的设计宣传与推广平台,在设计政策系统中起着很强的公共导向作用。

如果说设计展览主要面向的是对设计还不甚了解的普罗大众 ,那么 ,设计奖项的主要目标群体则是在设计政策的核心群体――设计界之内。一个高品质、好口碑的设计奖项不但能吸引国内外设计界的眼光 ,它还肩负着一种将包括政府在内的设奖主体所要倡导的设计价值通过实际的作品明确下来的使命。通过评奖,可以将己经确立的有关“好设计”的标准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形式 ,影响到设计师、生产商与消费者群体[4]。

二、战后北欧设计评奖活动的演变

北欧设计评奖活动发展伴随北欧设计发展跌宕起伏。它作为北欧诸国促进设计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兴起于战后北欧诸国重建战后经济的历史关头,见证了北欧诸国齐心协力共铸北欧设计黄金年代的荣光。北欧设计评奖活动式微于 70年代北欧设计发展的低谷期,又在 90年代作为芬兰发展经济、扭转经济危机不利局面的重要政策举措在推动经济复苏、促进产品出口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新千年后,随着设计政策在推动产业发展和设计进步作用日益凸显,国家层面的设计政策在芬兰的示范作用下,在北欧各国陆续得以实施,这一时期北欧各国开始高度重视设计评选的政策工具作用,北欧各国都设立了本国的国家设计最高评奖活动。

(一) 1950―1960年代北欧重要的设计评选活动

1950―1960年代是二战后北欧各国设计合力打造北欧设计国际地位的关键期,是北欧设计发展的黄金 20年。在这段时期里,北欧五国间的“设计界的精英们开展了大量的有促进作用和积极价值的设计互访”,运用设计评奖、展览等政策工具极大推动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发展。这段时期在北欧主要的设计评奖活动主要有丹麦设立的北欧设计最高奖――卢宁奖、芬兰设立的北欧最高学术称号――艺术家教授。

1、卢宁奖(Lunning Prize)

卢宁奖是由美籍丹麦裔商人弗雷德里克 ・卢宁于 1951年12月设立,该奖对二战后北欧设计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卢宁奖长期被视为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诺贝尔奖[5],这也彰显出了卢宁奖深远的当代意义和历史意义。该奖评审主要由来自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国家设计专业组织的专家组成。它的设立成为 20世纪 50年代以来“促成和维持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师有效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极大激起了北欧年轻设计师的创作热情,通过评奖发现和培养了一批设计明星,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其后的职业生涯里以其卓越的个人设计成就塑造和推动了北欧设计风格的形成和形象提升。如第一届卢宁奖颁给了丹麦设计师汉斯 ・瓦格纳和芬兰设计师塔皮奥 ・维尔卡拉,两人在家具设计、陶瓷设计方面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而至今仍活跃在设计一线的芬兰设计大师库卡波罗则是 1966年卢宁奖的得主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卢宁奖在 1971年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其原因值得深思。从表面上看,卢宁奖的停办是由于失去经费支持( 1970年卢宁奖创立人之子去世,其家族后人对举办卢宁奖失去了兴趣),但更深层的原因是: 20世纪 60年代作为西方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激进变革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对设计风格进行尝试和实验,国际上这股以“反对现代主义风格,提倡坏品味”[6]的设计风格多元化、个性化风格浪潮对提倡以“简洁、朴素、严谨的形式符合功能的”优良设计、“优良品味”诸称的北欧设计造成严峻挑战。鲜明而统一的北欧设计风格开始分化,作为北欧设计一体化标志的卢宁奖自然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理由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北欧设计也从此进入了痛苦而迷茫的十年彷徨。

2、芬兰艺术家教授称号( Artist Professors)由芬兰国家艺术委员会提名,并有芬兰总统颁发的芬兰艺术家教授称号是目前北欧在设计艺术领域所授予的最高学术称号。该称号是由芬兰议会在 1967年通过国家艺术促进法案建立国家艺术委员会制度,并由该委员会在 1969年设立艺术家教授称号,对获得该项称号的设计师、艺术家进行资助。在工业设计领域,著名工业设计大师库卡波罗和汉诺 ・凯霍宁都先后获此殊荣。从 2010年起,教授艺术家的任职期限已有原来的 5年延长至 10年,每位艺术家教授每月可获得大约 3200欧元的资助[7]。

(二) 1980年代北欧主要的设计评选活动

20世纪 80年代北欧经济全面复兴,北欧设计界面对来自海外的挑战以及本国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他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并调整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为之注入新的活力,以满足时代的要求”。北欧设计开始着重表现当代人文主义的因素,“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奋力走出 70年代的低谷,重新具有了雄居世界设计顶峰地位的信心 ”。瑞典设计在上世纪 80年代表现突出,瑞典设计协会是瑞典设计的积极推动者。瑞典设计协会认为:“以协会的观点来看,时至今日,瑞典大部分的产业,还是不懂得怎么样去使用专业的设计师来协助公司的营运,他们忽略了设计这个工具,可以让企业产生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8]。在这样的背景下,瑞典设计协会设立了瑞典杰出设计奖来推动瑞典设计的发展。这一时期以丹麦著名设计师布鲁诺 ・马松的名字设立的布鲁诺 ・马松奖也是北欧非常重要的一个奖项,该奖项旨在支持和鼓励斯堪的纳维亚年轻设计师,促进在工业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领域的设计研发、教育和培训。

(三) 1990年代北欧主要的设计评选活动

90年代初,芬兰经济遭遇低谷。经济危机的出现,使得政府把工业设计作为重振芬兰经济的重要手段,凯伊 ・弗兰克奖的设立正当其时,有其设计战略层面的考虑。凯伊 ・弗兰克奖设立于 1992年,是为了纪念在芬兰设计产业和设计教育上都做出历史性贡献的芬兰设计大师凯伊 ・弗兰克(1911-1989)。该奖项主要奖励芬兰在设计领域内做出突出贡献的设计师,是目前芬兰众多设计评奖中最为重要的奖项。该奖项坚持 “少而精”的原则,每年只奖励一名做出突出贡献的设计师,由于其获奖难度极高和历届获奖人突出在设计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使凯伊 ・弗兰克奖在芬兰乃至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真正使该奖发挥出了奖励一个人,激励一批人的显著效果。例如 2006年度凯伊 ・弗兰克奖得主芬兰设计师汉诺 ・凯霍宁,其设计作品几乎涵盖了工业设计的全部领域──从建筑设计到交通工具设计、电子产品设计、机器装备设计、家具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及家居灯具设计,并因其卓越成就而在国际设计界享有极高声誉。

(四) 2000年以来北欧主要的设计评选活动

进入新世纪以来,设计政策已逐渐成为创新经济时代的世界各国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芬兰是全球第一个制定设计国家政策的国家,在芬兰的带动下,北欧各国也相继推出本国的设计政策。而设计评选作为政策工具也在被北欧诸国纷纷采用。在这一时期北欧芬兰、瑞典、挪威等国也纷纷设立了自己本国的国家设计大奖,而这已距离 1965年丹麦最早设立丹麦设计奖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

三、结论

通过对北欧半个多世纪来的设计评奖活动的回顾,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国家的设计评奖的发展往往是其设计发展的总体水平呈正比,加强对国外尤其是北欧设计先进国家的设计评选活动的研究对于我国设计评选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反观国内,尽管近些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为营造促进设计发展的政策氛围,在设计评奖设置和奖励力度上也亮点频现,但总体而言与北欧国家在设计评奖方面仍有一定的差异和不足。如北欧各国都设立了国家层面的设计大奖并有政府首脑亲自颁发,而我国至今还没有以国家或政府名义设立的设计评奖;另外,北欧重视设计专业组织的承认和奖励,而我国则过于强调政府部门奖励的权威性,社会组织评奖的实际效力明显偏弱;再有,我国设计评奖多侧重于项目和比赛评奖,而对设计师综合成就评价的评奖活动还少之甚少等,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注释:

[1]杰里.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8-19.

[2]汪涵镔.中外科技奖励制度的比较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0.

[3] HugoThenint,Design as a tool forinnovation[R],A PRO INNO Europe project: Global Review of Innovation Intelligence and Policy studies, Oct,2008.

[4]刘爽.英国设计委员会政策影响力初探[D]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 2008.

[5]The Lunning Pr ize[M] . Stockholm:Nationalmuseum,1986: 16.

[6]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深圳:新世纪出版社,2000:272.

第8篇

关键词:商业展示;视知觉;设计语言;研究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57-01

一、信息时代下商业展示活动的背景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商业展示设计所产生的变化特点:

1、店面设计理念的变化。不同于传统店面的简单布置,当前的店面设计已囊获了周边景观设施、店外空间、橱窗、招牌、主入口立面,甚至商场建筑物整体形象等多种设计元素,通过基于统一性或风格化的形式特点来营造出独特且个性化的视觉空间,其标示性更为突出,品牌概念更为统一。

2、空间环境设计理念的变化。展店内的主要空间已由个体向群体改变,即由“买方”与“卖方”共同构成展示环境。

3、营销方式设计理念的变化。商品的售卖方式和交易过程由普通的购买行为上升为商品体验或品牌忠诚度的形式升华。

4、重视品牌形象与文化理念的策划。展示的重心从独立商品的功能价格逐渐向整体品牌和文化延伸倾斜。

5、重视商品陈列的视觉传达效果与艺术审美特点。外部环境的设计不再只是为了承载或突出商品本身,而是用于反映整体的品牌形象或概念形态。

二、商业展示设计中设计语言所构成的形象信息

设计语言主要是指通过视觉形象的建立来补充或替代语言描述的作用,不论是立体影像或平面图形,观者与设计者都可借助视觉化的形象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形成一种视觉语言。其注重瞬间的画面感与下意识感官的思维沟通,是在经验与理智的过滤下,对事物的本质内容直观的把握。这种语言的沟通是建立在观者与设计者互相认可的前提下,用两者都可接受的视觉语言进行陈述,这样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抓住人们的眼球,并促使其对视觉形象进行联想。

三、分析与探讨商业展示设计中设计语言的发展方向

1、由单一的设计方式转换成多感官的感知设计。在商业展示设计中,随着人们审美阀值的不断攀升,仅仅在视知觉层面上进行的设计努力已显得力不从心,人们在思想意识上甚至于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思辨,使越来越多的人已不仅仅满足于视觉上的审美,他们更加注重综合感官所带来的愉悦与兴奋,将审美提高到另一个高度。商业展示中把信息展示与人的感官需求紧密联系,是否能有效地取悦或说服感官,成为决定商业展示活动成败的关键。

2、“数字化”的设计观念。计算机、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古至今,每一种新设计工具的出现都会使设计、生产方式产生相应的变化甚至巨大的变革,虽然传统的图纸化设计方式还有所保留,但基于计算机辅助技术的三维空间化设计已是当前展示设计的一种趋势,其在直观性、易用性和多维度交叉工作模式方面有着传统设计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3、“偶发性”和“互动性”的设计观念。得益于空间设计软件的逻辑命令操作方式,展示设计过程中,各个层级是可逆和易于调整的。设计者可在设计初始就明确设计意向,规划好整个设计构建流程;也可以在设计过程中的任意节点插入新的调整变动,空间设计软件会自动对最终结果进行实时回馈,虚拟空间中的很多有机曲面或不规则结构和效果往往就是这样偶然产生的,这极大地丰富了设计手段和创意元素,甚至还成为很多设计者刻意追求的设计结果。

创造性的思维都来源于视觉思维或其形成的意识流。在虚拟空间中的展示设计模拟,可方便灵活地调整视图观察角度,避免视觉盲区,编辑工作始终是全角度进行的,这为设计者建立连续的视觉思维创造了条件。无论是进行移动、旋转等简单操作,还是对设计对象加入命令变动或材质灯光设置,系统都能即时更新显示,由此提供了非常全面的视觉信息传递。设计过程不存在时间差,从而保证了流畅度,形成设计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

结语:信息传播是商业展示活动中最基本的要务,寻求某一商业信息被目标消费群体认知进而产生积极地反馈,从而达到商业促销或品牌宣传的目标是商业展示活动的主要目的。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每时每刻都会有无数信息通过视知觉方式进入我们的大脑,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无疑增加了我们的视觉负担。当前商业展示设计语言伴随着新的设计理念的更新和设计技术手段的变革而不断发展,不论在特展展示中体现个性的视觉元素的构建,还是标准展件构成的功能空间的衍生,亦或是传统商业空间中的界面构建和照明材质的更新,都体现出设计的时代性和数字化、虚拟化趋势。

第9篇

在市场经济日渐发展的当今社会,传统的平面设计形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因此能有效丰富平面设计形式提高平面设计质量的计算机软件开始被广泛应用到平面设计中。所谓平面设计指的是一种依托于二维空间所进行的一种设计活动,通常包括对文字和图像进行设计往往被应用在广告、服装等方面的设计中。传统的平面设计通常由平面设计师通过手绘的方式完成,这往往对平面设计师的美术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且在设计中往往要耗费平面设计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将设计软件运用到平面设计中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发展背景下所出现的一种平面设计的新形式,其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不仅能有效提高平面设计师设计的效率,同时还能使平面设计表现出传统手绘设计所无法表现的设计效果。而设计软件的出现则给平面设计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其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之外,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2计算机平面设计中设计软件结合与应用的优势

平面设计是现阶段所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宣传形式,通常被运用在广告、服装、包装等多方面的设计中,并逐渐成为了众多企业所欢迎的宣传形式之一。平面设计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多种设计元素的运用来对设计的主体以及设计者的思想与意图进行表现,往往对设计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且要求设计师能利用丰富的设计语言来对来对设计的主题进行表现。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但由于不同的软件在设计中有着其所独有的优劣是导致平面设计的效果一直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且通过相关的调查也可发现,一幅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并不是单靠一个平面设计软件就能制作而成的,因此在平面设计过程中要想切实有效的提高平面设计的质量,就要求平面设计师能重视对平面设计软件的结合应用。通过对平面设计软件的家和应用不仅能优化平面设计的艺术表现力,同时还能提高平面设计的质量。具体表现为:首先,平面设计软件的结合应用能有效提高平面设计作品中文字的表现力。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对文字的处理通常为对文字的形态、大小以及表现效果进行调整,而将平面设计软件结合应用到平面设计中能有效对其表现效果进行综合的处理,使平面设计中的文字表现出更加丰富且鲜明的层次,能有效突出平面设计的主题以充分有效的对平面设计的深层内涵进行表达。要注意的是在对平面设计中的文字进行处理时,平面设计是应充分重视文字组合之间的有序性和艺术性,确保平面设计的文字既能有效突出设计的主体,还能体现设计应具备的美感与创造性。其次,平面设计软件的结合应用能有效对设计元素与空间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平面设计往往需要在既定的空间内容通过设计来对其深层的内涵进行表现,这往往就要求平面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能有效对平面设计元素及设计空间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而通过对平面设计软件的结合应用则能有效对平面设计元素与设计空间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通过对平面设计软件的结合应用能充分发挥不同软件的优势来对平面设计元素的大小、形态等进行调整,并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来对各平面设计元素之间的排列和间隙等进行控制,进而充分有效的对平面设计的层次感进行优化来提高平面设计的整体质量与效果。

3平面设计软件之间的比较

平面设计软件的数量众多,但就软件的类型来看其往往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矢量图形设计软件。在平面设计中被人们所广泛熟知的矢量图形设计软件有Illustrator、Flash、CorelDraw,其中Flash为交互式矢量图的设计软件,这类型软件在平面设计中主要是通过“线”与“面”来进行设计;第二种,点阵图像设计软件。在平面设计中被人们所广为熟知的点阵图形设计软件为Photoshop,其主要是通过扫描或者是拍摄得到相应的图像,这类图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有着固定的分辨率。就目前来看,平面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设计软件是Photo⁃shop,也是为绝大多数平面设计师所喜爱的一种设计软件。在这些软件中Photoshop往往更适用于对图像的色彩及饱和度等进行处理,而CorelDraw更适用于进行图形的绘制以排版,因此在平面设计中为保证内容的有序性和图像的清晰度以及作品色调的饱和度,通常会将Photoshop和CorelDraw结合使用,利用Photoshop进行图像及设计元素的选取操作,CorelDraw则用于进行图片的绘制。而与Photoshop和CorelDraw相比而言,Illus⁃trator和flash通常结合应用进行平面设计特效的处理。

4计算机评价设计中设计软件结合应用的方式

最早的平面设计是由平面设计师通过手绘的方式设计制作完成,但这种设计方式往往会花费平面设计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并且一旦设计过程中出现需要改动的地方往往很难进行修改有时甚至需要设计师进行重新的绘制。在计算机技术日渐发达的当今社会,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在平面设计中并出现了许多用于平面设计软件,这在很大后程度上提高了设计师的设计效率,并使平面设计的设计修改变得更加便利,而为了提高平面设计的整体质量,还要求设计师能重视对平面设计软件的结合应用。4.1平面设计中Photoshop和CorelDraw的结合应用。在通常情况下,一幅质量不高的平面设计作品主要存在背景内容杂乱无章、图像内容模糊不清、作品色调之间不协调等几点问题。因此,要切实有效的提高平面设计作品的质量就必出从这几点出发采用有效的设计方式来接这几点问题,这就要求平面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转变传统采用单一设计软件的设计方式而采用设计软件结合应用的方式来进行平面设计。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平面设计师通常喜欢利用CorelDraw来进行图像的处理,但这一软件往往仅适用于单线条的式图像处理而不是适用于对图像色彩的处理,如果利用其来进行图像色彩的处理则很难使平面设计作品表现出预想的效果。与Corel⁃Draw相比而言,Photoshop往往更适用于图像色彩的处理,因为Photoshop能更充分的对图像色彩的色调、饱和度等进行调整。因此在平面设计中为提高平面设计作品的效果,设计师可采用Photoshop与CorelDraw结合运用的设计形式。一方面,在平面设计的文理处理中采用Photoshop与Corel⁃Draw结合应用的设计方式。在平面设计中,文字的主要功能是进行信息内容的传递并通过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平面设计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以及平面设计师自身的设计理念。针对平面设计的文字处理采用Photoshop与CorelDraw相结合的设计方式主要运用按时如下:首先,针对平面设计中文字形态的处理主要利用CorelDraw软件来对文字的线条及大小等进行调整,这可以有效防止文字出现字迹不清或者是模糊的问题;其次,针对平面设计中文字色彩及效果的处理主要利用Photoshop软件来对文字的色彩、色调及渐变阴影等效果进行处理。进而以此来保证平面设计文字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平面设计的图像处理中采用Photoshop与CorelDraw结合应用的设计方式。图像也如同文字一般在平面设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与文字之间有着一定的互补作用,在图像的设计中CorelDraw软件同样用作是对线条大小等形态的调整,而Photoshop软件则用来进行色彩及图层等方面的处理。4.2平面设计中Illustrator和flash的结合应用。在平面设计中对Illustrator和flash的结合应用可用来进行特效效果的处理。在传统的平面设计特效处理中,绝大多数的平面设计师都会选择利用Photoshop所具备的图层等功能来实现,尽管Photoshop在平面设计的图像处理中确实有着较大的作用,但要想提高平面设计特效的效果质量,平面设计师还可以运用Illustrator和flash相结合的设计方式。与Photoshop相比较而言Illustrator作为一种专业的矢量图设计软件往往能更加有效的对线稿的经济进行控制,且更加适用于复杂项目及图像文理的设计,尤其是软件中对贝赛尔曲线的使用往往能使平面设计效的处理表现出耳目一新的效果。Flash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设计师用来进行动画的设计,通常也被设计师用作进行交互式矢量图的设计制作,在平面设计中将Illustrator与Flash结合运用能充分对平面设计进行间编辑透明效果的是并通过对位置的转换等来赋予平面设计作品更加丰富的特效效果。也正因如此,Illustrator和flash结合应用的平面设计作品通常被运用在印刷出版或者是多媒体图像中。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平面设计软件结合运用到平面设计在提高平面设计的整体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平面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对软件结合应用的方式给予充足的重视。要求平面设计师在设计之前能充分对不用设计软件所具备的功能特点及优劣势进行对比,确保在设计过程中对不同环节的设计选择合理的设计软件,以充分实现各设计软件在平面设计过程中作用的互补并结合发挥各设计软件的优势,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平面设计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崔芳.平面设计中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6).

[2]温晓红.计算机平面设计应用及创意研究[J].电子测试,2017(4).

[3]王君.计算机在平面设计的应用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7).

[4]蒋文怡,王玲.计算机平面设计中设计软件相互结合与应用探究[J].电子世界,2016(16).

第10篇

在社会环境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都称之为一个“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都有各自审美的眼光和不同的观念方式。这种“个体”都是存在于群体之中的,当然,如果它离开了群体,独自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这也是相对于群体来定义的,表明了它和群体有着必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群体又是由单独的个体而组成的,个体中的共同的审美情感和价值取向的相同点,便成为了群体的共同的特征,当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又有着自己的丰富内容的特质。生活方式最终体现的是人和物质的两个层面上的含义,生活方式是在物质为基础的前提下,表现出的是人的精神和思想上的需求,这种表现形式和设计的本质特征有着相同的特质,设计出的产品是物品的表达,设计过程是以人的审美意识和感性概念为直接出发点,但最终设计的目的并不是物质,而是人,设计的本质是要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而创造出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的生活状态。我们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小到家庭厨房用具,大到工业设计,无一不体现着设计和创造,设计不仅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审美观点,更是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文化思想和观念思想。设计带来的新鲜和愉悦的同时,更多的是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生活的质量和生存的另一种方式。

产品创意设计本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物质文化浸润下的产品创意设计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产品创意设计提供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它在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处于美和艺术的层面上,使生活具备了艺术文化的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件人工制造的产品都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设计的,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在产品创意设计过程中,设计观念的形成均须以人的需求为基本的出发点。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热门对现代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涵盖了产品所能表现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全部内容。今天现代产品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产品的创意设计直接影响和决定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等,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物质产品的安全、方便、舒适、可靠、效率等,即产品创意设计良好的“适用性”,而满足这种“适用性”的需求即是现代产品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问题。工业设计师的使命在于以人为中心,努力通过创意设计活动来协调“人——机——环境”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现代产品的创意设计形态更加丰富,操作更加简洁,功能更加强大,将更多的高新技术与新材料相结合,提高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质量,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保障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所要强调的正是这种思想,从工业设计的崇高目标和使命上来理解产品创意设计的意义,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现代工业产品的创意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规划活动,是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同时受环境和社会形态、文化观念以及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要求工业产品不仅要实现一定的使用功能,而且要在外观、肌理、视觉、触觉、使用方式等方面使人感觉到亲切、自然、具有“人情味”。

现代工业产品形态的提示性、趣味性、娱乐性及文化内涵等,即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它是现代工业设计的重要内涵。“以人为本”的设计观是工业设计经过导入期、发展期、成长期发展到成熟期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设计哲学。20 世纪 50 年代,在西方各国出现了大量的水泥和高层玻璃建筑,并以此作为城市“现代化”的象征标志。为了节省成本,高层建筑内部空间狭小拥挤,空间流动不畅,有时多达数万人在一座高楼里工作和生活,人们的活动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随着人们对现代建筑、心理和象征方面认识的进步,人们逐渐认为把追求纯功能的理性作为大批量生产唯一目的的设计缺乏情感色彩。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由于心理学的行动理念和认识心理学的深入发展,“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理论基础。在现代工业产品的创意设计过程中,创新既是设计的目的又是设计的手段,并在整个创意设计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创新为产品的创意设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市场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时代,产品创意设计的创造力成为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之一。创新心理是设计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设计师创新、拓宽设计思路的重要突破领域。把握产品创新心理、突破设计思维的限制,提高现代工业产品创新设计的水平对于工业设计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创新活动是指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认识、发现和改造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感觉、视觉、记忆、想象等心理机制,都将发生一定的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既能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思维是人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现有的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判断、推理、决策的动态活动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性的认识,二是认识的过程。思维具有再现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按照发展方向的划分,思维可分为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等;按思维的活动规律划分,可分为逻辑抽象思维和感性形象思维;按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的进行划分,可分为正向常规思维和跳跃创造性思维。

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包含以下九种思维:抽象、形象、直觉、灵感、发散、收敛、分合、联想和逆向。形象思维也称为具象思维,是意象运动的过程,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外在整体形象进行观察来体会和了解物体的各种信息。它依靠自然真实的场景、丰富协调的画面、明确肯定的视觉符号、绚丽多彩的色彩,一切可直接感知的物体表面现象的理解,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形象的思维的整体过程就是由感性、想象和联想等一系列抽象的行为方式作为主要的思维。所以灵感和直觉便是由以上几种抽象行为方式所产生。发散思维又称为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或多路思维,著名的心理学家、创造家吉尔福特把发散思维定义为能够从所设定的限制性信息中产生不同的多种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是指思考者以所思考的问题作为发散的基点,不受任何思想和观念的限制,发挥人最大的想象力,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去思维,以至产生发散性的的思维方式。故而设计者能够根据此,设计出更加新颖,更加独特,更加有突破的作品。发散思维是多方向的开放思维,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流畅性,是指发散思维用于某一方向时,能够举一反三,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沿着这一方向表达出较多的概念、想法,形成统一方向的丰富内容,表现为发散的“个数”指标。第二,变更性,是指发散思维能从某一方面调到多个方向,不局限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能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案,表现为发散的“类别”指标。变更过程实质就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克服人们头脑中已有的传统的、固定的、僵化的思维模式,能够灵活地变更出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第三,独特性。指的是发散思维能够有独到的见解,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可以堪称是创新性思维的最高级的阶段。收敛思维又称为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或定向思维,它的表现形式为“以多趋一”,指在思考过程中,为了解决某一中心问题,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各种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将思维的方向指向该问题,把众多的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程序中去,以探索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收敛性思维包括收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等逻辑思维过程。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完全相逆的思维过程,其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快速有效、创新型的解决涉及问题,但是两者也有根本性的区别。第一,从思维发展的方向上看,发散思维是从中心问题开始向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从一到多”的过程,而收敛思维是从外部的各种信息出发,逐渐向中心问题靠拢,是“从多到一”的过程。第二,从思维活动的作用上看,发散思维有利于人们思维的开放,有利于拓展思维的空间,有利于探索出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收敛思维有利于从各个不同信息中综合选取最确切信息,有利于快速解决问题,也容易取得突破性进展。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既有区别又有互补,在问题明确,但是信息比较少的情况下,一般采用发散思维,而对于信息量大,相对模糊的问题,则往往采用收敛思维的方式,在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取得创新性成果。

在现代市场营销学中,产品是指能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一切东西,包括实物、服务、组织、场所、思想、创意等。产品的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它必须具备满足顾客需要欲望的能力。产品的概念具有两方面的特点:首先,并不是具有物质实体的都是产品,而是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和服务都是产品;其次,产品不仅是具有物质实体的实物本身,而且也包括随同实物出售时所提供的服务。即产品是有形实体和无形服务的统一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产品功能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现代人们的各种需求,现代工业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在现代工业产品中,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的功能也越来越复杂。有些产品因为针对性强,可能只有几种特殊功能,这类产品在创意设计时,容易把握其功能,也能比较容易地对其进行分析和创意设计。而大多数产品是为了适应更多消费者的需求或者消费者更多、更高的需求,可能具有多种功能,将这些功能互相补充、互相组合可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在实际的产品创意设计中,设计师往往面对的是功能系统相对复杂的产品的创意设计。因此,在进行现代工业产品功能创意设计时,为了更好地分析工业产品的功能,确定产品功能的性质及其重要程度,以便为产品的功能选择提供依据,同时,也为选择实现该功能的技术途径进行排序,就必须对产品的功能进行分类。产品功能的分类有利于将产品中包含的不同功能进行有序排列,充分分析,有利于后续的功能整理和功能组合。

作者:左花苹 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第11篇

创新设计是创新理念和设计实践的结合。为了对创新设计内在规律、外在表现形式更加深入的加以了解,从而为系统指导设计尤其是创新设计奠定基础,从创新设计理论方法、思维与建模及冲突问题消解等几个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为促进设计创新的产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创新设计;理论方法;冲突消解;设计思维与建模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07502

0引言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技成果进行创新构思,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创造性、新颖性及实用成果性的一种实践活动。创新设计是产品进化的直接原动力,涉及了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设计要素的综合集成,体现了需求定性要求的量化转换,决定了产品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创新设计的范围涵盖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创新设计理论方法、思维与建模及冲突问题消解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和应用价值。

1创新设计理论方法研究现状

自1912年创新理论提出以来,创新理论在不断的完善及应用研究在不断的深化过程中,逐步形成技术创新的专业化、综合化、智能化及简捷化发展思想。且在创新设计方面,原来所使用的创新方法如仿生法(Bionic Design)、形象思维法、阵列法和智爆法等基于认知的方法(Cognitive Approach),随着计算机在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有逐渐向基于系统的方法(system Approach)方向发展的趋势。

1.1基于认知方法研究

对于产品创新思考的过程,通常包含发现并确定创新问题,生成解决问题的创新想法,选择、发展并确定创新方案等思考阶段。对创新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开始较早,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多,如英国学者T.J.Howard,美国的Janet.L等。

1.2基于系统方法研究

德国的Pahl和Beitz提出的普适设计方法学(Comprehensive Design Methodology,CDM)为设计员在每一个设计阶段建立了工作步骤计划。公理性设计(Axiomatic Design,AD)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Suh提出的一种设计决策方法。质量功能配置(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则是将用户需求转化为设计需求、工艺要求等多层次演绎的分析方法。另外,最有名气的还是前苏联G.S. Altshuler领导的研究小组提出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TRIZ)。

此外,美国学者Carayannis和Coleman提出的新的复杂产品设计创新工程设计方法;Goldenberg提出的创造性模板方法;John提出的组合创造方法;新加坡学者Jiao和美国的Helande和Khalid等研究了情感设计;英国学者Ammon Salter和David Gann,美国学者Galanakis等对创新设计过程中不同学习机制、动机、问题解决及各方面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2创新设计思维与建模研究现状

近年来很多学者着重在创造性思维、创新技法、创新设计建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1在产品创造性思维方面

由浙江大学潘云鹤教授提出的基于空间探索的创造性设计方法通过类比的设计,将新的结构、行为等从设计需求引入目标设计中。通过采用设计目录法对复杂技术产品进行了智能优化,浙江大学冯培恩教授提出了机械广义优化设计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山东大学陈洪武则依据分解重构理论和生物基因工程,提出了机械产品基因工程设计理论。浙江工业大学赵燕伟教授依据可拓学理论,根据菱形思维的一些特点,提出了基于多级菱形思维模型的方案设计新方法。

2.2在产品创新设计建模和开发方面

上海交通大学蔡鸿明和何援军利用树结构,结合设计实例,构建出产品结构树模型。面向机械创新设计的概念结构模型,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冯力和叶尚辉提出,解决目前基于特征的机械结构模型还难以适应结构演化的需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邓家提教授为了建立支持产品创新设计的新一代设计自动化技术系统,则带来了一个名为“三叶草(Clover)”的设计自动化系统概念模型。

在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问题的可视化、形式化建模对于设计团队的协同性和效率起着重要作用。且创新思维的可贯彻性与创新设计问题求解的可追溯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研发周期和产品创新设计方向控制的可修正性。

3创新设计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较早就已经开展了创新设计方面的研究,许多大公司已经开发出了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设计软件。

美国的Invention Machine公司研究开发出了基于TRIZ的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软件TechOptimizer,它是基于知识的创新工具,将TRIZ的原理与其知识库紧密结合,为设计者提供高质量的设计思路。

美国Ideation International公司也研究开发出了基于TRIZ的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软件 Innovation Workbench。它被称为可携式专家智慧系统的专业创新软件,其最大的特点是内含一个分析知识转换的问题形成器(Problem Formulator),并广泛应用于管理流程或工程中。

3.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创新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晚,技术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高等院校的研究更多些。

北京亿维讯公司开发了Pro/Innovation创新设计平台及创新能力拓展平台。河北工业大学檀润华通过对TRIZ的深入研究,开发出了Invention tool,天津大学徐燕申教授和林岳等人也开发出了自己的创新设计系统。

产品创新设计系统的应用研究是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转化的直接体现,因此,创新设计系统的开放性高、去专业限制好、形式化描述强、可视化操作简捷、稳定性好是该系统的发展方向及广泛被应用的前提条件。

4创新设计冲突问题协调方法研究现状

创新设计冲突消解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设计矛盾、反复协调多设计目标与约束、变对立设计为共存设计的复杂演化过程。目前产品设计中的冲突问题消解大多集中在协同设计、并行设计、公理设计和多目标优化设计等领域中,采用的冲突消解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4.1基于规则推理的冲突协调方法研究

设计中的冲突问题一般较为复杂,涉及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和多个相关领域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规则和实例推理的冲突协调支持库较难构建,但它能快捷而高效地解决一些常规的、耦合度较低的冲突问题。赵阳运用一种快速的规则匹配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推理的冲突消解体系架构。Wong和Klein,指出领域知识通常可以通过规则形式表达以形成知识库,在推理机制下进行冲突协调,从而提出了基于知识的冲突协调方法。

4.2基于协商、回溯的冲突协调方法研究

Pena-Mora综合应用协商理论和博弈论设计开发协商系统。Shan-Lin Yang等提出了一种信念函数间的一致度方法,其目的是为减少信念函数间冲突测度的内在差异性。浙江大学魏宝刚对DAI系统中主体间的结构冲突进行分析,提出了协商冲突消解策略。徐文胜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标准满意度空间的并行工程冲突协商的方法。

4.3基于TRIZ理论的冲突协调方法研究

台湾的张祥唐等针对技术创新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冲突问题,糅合TRIZ与生态创新的观点,构建出冲突问题协调的CAD软件,同时用一些成功的产品实例验证了生态设计工具的实用性。日本的Yamashina等全面结合质量功能配置QFD和TRIZ方法,形成了一种叫创新产品发展过程(Innov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的冲突协调方法,此法可系统性的对产品进行创新。

4.4基于可拓学的冲突协调方法研究

可拓学是用形式化的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科学。国内外可拓学研究工作目前已形成由可拓论、可拓方法和可拓工程构成的学科体系,并已在诸如机械等领域进行了应用的尝试。广东工业大学的杨春燕提出了可拓策划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化对立为共存”的策划创意。刘飞、曹华军等提出基于可拓理论的绿色制造实施方案设计方法。谭建荣、马辉等通过设计事元、物元对产品设计知识单元进行描述,给出了面向产品设计过程的设计知识重用模型。对于产品配置效率低难以变型等矛盾问题,楼健人提出了产品层次可拓配置设计方法。然而,针对复杂多变的低碳设计过程的冲突问题,各设计域、设计因素之间如何进行知识关联、拓展、转换和推理,如何实现低碳设计定性表达与定量求解算法的智能化,尚缺乏严格、可行的研究支持,可拓设计逻辑发展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它的研究应该就是下一个热点了。

因此,结合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矛盾问题消解方法去求解现代产品快速响应设计中的复杂问题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在充分发挥每种冲突消解方法的优势情况下,实现不同方法的优势互补是研究的创新点也是难点。

参考文献

[1]檀润华.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第12篇

图形是视觉空间中强势的侵占者,它能够快速的占领人们的视觉感官,且可以突破地域、文化、语言等一切障碍。图形已成为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为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构建了桥梁。图形设计是我们每位设计者都值得去深入研究的。图形设计的重要性更是体现在它的创意研究方面,因为在当今社会里偌大的地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各种传播媒介飞速发展,视觉传播已成为了主流。我们的视线被各式各样的图形吸引着。图形设计的创意研究有助于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视觉,更能够完整的传递我们的信息,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

关键词:

图形设计;创意;研究

1引言

创新的图形能够刺激我们的感官,丰富我们的视觉感受。现在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都在追求与众不同,具有创意的图形已成为推动其发展的中流砥柱。想要站在时尚设计的前言,图形必然要进行创新,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使其达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但是一切的创意都是需要文化素养的高度滋养,创意不是毫无根据的想法,我们不能只凭借一时的灵光闪现,去铸造空中楼阁,它来源于我们对所要研究物体的深刻了解,还有自身的文化素养。对于图形设计的创意研究,我首先对其设计起源与发展做了一定的研究,发现图形的创作和设计与我们的社会文化密不可分。最原始的图形就来源于人类对物体的直观描绘。随着时代的变化,设计师们通过多样的设计手法使图形进行不断变化,逐渐将图形设计推向了更高的层次。由直观的表现物体拓展为表现思想和感受,使得视觉表现空间更加广阔。随着设计师们的探索与研究,图形设计拥有了更过阔的发展空间,能够在在视觉传达中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

2图形设计的创意研究

2.1图形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人是表达与传递生活美的载体,图形的创作与发展与人类的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开始以绘画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相互进行交流和沟通。最初的绘画并不是以欣赏美为目的的,只是为了最基础的表达而产生的,当时的图形多数以物体原型为主,人们以最直观的描绘来表现物体,这就是最原始的图形。据科学研究,然类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个图形期,它位于言语期和文字期之间。例如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洞穴艺术,最典型的就是拉斯科洞穴和阿尔塔米拉洞穴,其中的物体形象活灵活现,据说,这些洞穴里面的图形比中国的象形文字早3万多年。那时的人们追随着兽群移动,从而设计了许多图画标记,就像洞穴中的野牛,在生活过程中人们逐渐对图形进行了简化,使它日趋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图形的逐渐统一,文字便产生了。文字的出现可以使信息更加准确地传播,使人类的社会文化得以不断地发展。起初,这些文字与其代表的物象是非常相似的。例如,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所创造的楔形文字。众所周知,我们所使用的中文汉字也是来源于象形文字,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有简化了的很像文字的图形。古代埃及也曾创造了以象形文字,这是原始物象图形发展为文字的一次质的提升。随后,基础的象形文字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交流需求,为了能够表现更加深刻的含义,人们开始采用更多的表现手法来创作内容更较丰富的文字,并且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体系。当文字在飞速发展时,图形也拥有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各种各样的标志、标记、纹样、图腾的产生,丰富了图形的内容。四神图形是我国的典型图形,每个朝代都会有区别与上一代的独特造型,是虚拟造型中的典范。在我国的民间艺术中也出现了还出现了许多设计感很强的吉祥图形,其中包括文字吉祥图形和寓意吉祥图形,如:招财进宝、黄金万两、唯吾知足、举家欢乐、纳福迎祥、春光长寿、竹报平安、连年有余••••••其实信息的大范围传播主要是依靠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它们的发明使得现代图形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图形的传播是无国界的,它不会受到地区的阻隔,独特的图形创造,会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对图形发展影响较为深刻的三个主义分别是: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野兽主义的表现手法是:突破传统绘画的桎梏,用简单的线条和平涂的色彩来表现画面,在自然中提取最纯正的色彩。继野兽主义之后,马蒂斯和毕加索等人开始将物体拆解、重组、拼贴,画面组合节奏感强烈,图形的表现更加多元化。像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和《和平的面容》这两幅作品,发掘出了图形多样化的表现方法。抽象主义将各种抽象的图形有意识的组合成有艺术韵味的新图形,将图形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图形不再拘泥于单调的创作模式,对于创新的探索,版画大师埃舍尔做了极为深刻的研究。他在自己的画面中营造了矛盾的空间,更多的在表现一种无法描述的思想,例如:上升与下降等,他将实与虚、平面与立体、写实与变形这些矛盾且交错的表现手法对形象进行了再创造。使得视觉表现空间更加广阔。随着大师们的探索与研究,图形的创作已经超越了现实,在视觉传达中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它的发展带动了设计师的产生与成长,在国外已经将这种工作职业化。在二十世纪,设计界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图形设计大师,如德国的冈特•兰堡、日本的福田繁雄等人,他们的作品不是肤浅的在表现画面,而是充满了在向人们传递思想。

2.2图形设计的重点

图形是能够跨越国界,突破语言障碍的特殊交流形式。它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就要求图形不是随便的,毫无意义的设计。它要求设计者能够很直观且准确的传达信息。因此我总结了一下在图形设计时所需要注意的几点:图画式、可视性、可读性、象征性。首先是“画”,图形都是基于绘画的方式得来的,所有的图形都离不开最基本的绘画,无论是手绘还是电脑绘制,我们都需要将图形“画”出来。其次是“视”,图形设计被视觉传达包含其中,所谓“视”是指能够被人们视觉所观看和欣赏的。能够通过视觉向人们传达设计师的思想和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是“读”,在这里的“读”可不是指用嘴来读图,而是用大脑来思考。思考设计师为什么要这样来设计一个图形。我个人认为,没有无缘无故的设计,每一幅设计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只是或大或小而已。有的设计也许只是设计师在某一时刻突发的思维感触,而有的却是设计师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他们想要通过图形来传达一种思想。所以大众需要“读”,设计师更加需要“读”,在设计作品时,要做到能让大众读出图形所要表达的意思。最后就是“象”,图形设计要有象征性。在设计图形时,我们首先要想的是我们要表达什么,其次才开始设计。而不是在设计完成后才死搬硬套将寓意赋予上去。所以要有象征意义是很重要的,这样设计出的图形才有内涵、有深度。图形设计不是简单的图形绘画,而是真正的设计。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要紧紧抓住以上几点。

2.3图形设计的创意思维

图形的创作是特殊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大脑的想法,结合对所研究物体的实质性认识,采用多种设计手法,依据美学整合相关元素,从而展现出新的图形。在图形设计过程中,创意往往更能够让图形表达出更深层次的寓意。创意图形能够满足人们对艺术的强烈追求,更能够将所传递的信息尽可能的表达出来。现在各种丰富多变的创意图形都洋溢着设计师独具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总体来说,图形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分为联想与想象这两个步骤。联想作为创作图形的起点,它能够广泛的将各种与主题有关的元素整合出来,为了进一步的改变创造提供可能。在进行设计创作时,我们一般都会进行头脑风暴,努力的扩散自己的思维,尽可能多的罗列与主题有关的多种元素。在通过联想得到足够多的表现素材后,我们则需要通过想象来对这些素材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处理,从而创作出独具创意的新图形。在这里,想象不是漫无目的的胡思乱想,而是有意识的对相关元素进行解构与整合。解构意在找寻创意点,主要是通过对已有元素的深入理解与剖析,找到创作的突破点,为进一步设计提供支点。而整合则是基于解构之上,将所需元素打散后进行重新组合,从而通过特定的表达方式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新图形。

3结语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每天通过视觉传达的信息量与日俱增,要想在大量的信息中引人注目,在受众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且领悟其中的设计内涵,这就需要我们去创新,去改变,做视觉时代的领路者。通过本文对于图形设计的创意研究,希望可以为相应的图形设计提供帮助,创新的图形更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图形设计需要的是来自于实践所得到的创造,而不光是纸上谈兵。我们要付诸实践,进行全方面的研究,赋予图形更为深刻的内涵,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能够更快、更好的传递信息。

作者:申丽芳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