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

时间:2023-05-05 09:50: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

第1篇

摘要: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实战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创业需要的现实课题。围绕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提出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推进创新创业训练课程,畅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渠道;探索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模式,提高创新创业有效性;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关键词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王秀红,女,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课程理论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1-0018-04

创新创业能力是现代职场从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实战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创业需要的现实课题。

一、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分析

创新创业能力融合了创新与创业两个方面,不仅体现为一个人能否创造性地使用知识,具有创新创业的思维和精神,而且也体现为能否将创新成果向创业行为转化。具体来说,创新创业能力包含以下三个层面:(1)知识层面,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了解创新基本原理及相关技能。它是创新创业的前提和基础;(2)方法层面,能够运用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分析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运用创新方法,开发创新潜能,提高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它主要表现为内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展示作为主体的人的思考能力;(3)态度层面,能够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发挥创造性思维,树立运用创造活动中所蕴含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在学习和工作中开拓创新的意识。它代表了主体应用创新创业知识的主观意愿和价值取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必须以知识掌握为基础,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敢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

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理念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养成为基础,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方法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方法,形成创新创业精神。

(一)以职业素质养成为基础,强化素质养成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综合化实践性的特点,是职业素质养成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形式。它不但需要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而且需要可迁移技能和个性品质的全面融入。在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中可以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职业品质和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乐观豁达、积极应对压力的心理素质;在企业文化熏陶中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团队合作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首先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创新创业实践中蕴涵着丰富的职业素质教育资源,有利于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养成。

(二)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能力本位

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为依托,通过将人文素质课、专业课、实践课、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纳入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中,模糊创新创业界限,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现场教学融为一体、创新与创业培养活动融为一体,使学生在三年学习期间持续感受校园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潜移默化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创新创业技法和实战能力,逐步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内化和提高,突出能力本位。

(三)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应坚持以能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能否使学生真正受益为质量标准。坚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引领,以内容选择为突破口,确立意识训练、思维训练、方法训练、实践训练四大模块,实现专项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竞赛、职业技能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创新创业比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企业顶岗,了解社会需求与企业用人标准,让学生在实践实训活动中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综合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开阔思路多角度解决问题的积极思维和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以学生实习实训活动为依托,体现实战性

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特色。在实习实训活动中,学生需要整合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具体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应对职场情境中具体问题的职业岗位能力,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在知识熟练掌握运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学生实习实训活动为依托,做到与实习实训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化、体现多维设计的实习实训内容、对创新性成果积极奖励等导向性策略,突出实习实践活动的创新性。

三、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推进创新创业训练课程,畅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渠道

创新创业训练课程是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和主渠道。通过建设内容完善、规范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开发配套的精品课程网站和校本教材,有助于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

1.建设和推进创新创业训练课程。课程内容设计上,在准确把握创新创业能力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创新活动训练与创业能力提升相融合的教学思路,以素质训练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重点,强化创新训练成果向创业应用成果转化的实践训练,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做到思维训练与专业训练、实践能力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课内训练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提出“四大模块、三个层次、两种形式和一项活动”的内容体系。(1)“四大模块”包含创新创业意识训练模块、创新创业思维训练模块、创新创业方法训练模块、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模块:模块一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让学生勇于创新,并发掘自身的创业素质;模块二旨在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模块三着重实践过程中应用到的先进技法,指导学生更好地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四通过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任务,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三个层次”,即基础训练、多元融合、深化拓展三层次,这三个层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体现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3)“两种形式”,即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以创新创业案例、创新创业活动为主要形式展开学习。设置能够对学生创新创业有启示的案例,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借鉴;设置与学生专业、兴趣相关的课堂活动,指导学生训练;(4)“一项活动”,指将课外科技制作、科技竞赛、发明创造等创新创业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整个课程体系体现活动导向,不管活动训练还是活动案例,不管课内活动还是课外活动,强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课程内容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2.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编写配套教材。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精品课程网站也成为学生学习的优质资源。在课程网站里,可以提供课程学习指南、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在线练习、职业测评、创新创业大赛、视频影院等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情境,方便学生查阅,可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料,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知识创新。

《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校本教材编写,应充分融合创新和创业两部分内容,做到与课程内容安排的匹配与契合。这种设计既能满足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程教的需要,又能满足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拓展与技能开发应用的学的需要。《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校本教材的特点是创新案例与创新活动贯穿始终。创新案例方面,知识点以创新案例形式进行阐释,一个案例对应一个知识点。案例分析的理论依据与讨论思路往往和具体知识点彼此呼应。通过案例准备、分析与辩论、案例总结三个环节,具体知识点不断铺开和呈现,做到了形式活泼阐释到位。创新活动方面,每一主题内容结束配合一个综合训练活动。综合训练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先案例、再分析、后活动的安排,符合学生认知发展顺序,也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延展性。

(二)探索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模式,提高创新创业有效性

1.基于创业项目的创新创业模式。基于创业项目的创新创业模式,即以专业为依托成立创业项目工作室,承接具体的业务,在项目运营中同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创新创业训练,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明确提出建立工作室创新教育模式,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室既是学生的实训基地,也是创新创业演习基地。创新创业工作室实行企业化管理、项目化运作,在教学中导入真实的工作任务,通过实战对学生进行系统而有效的创新创业训练,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公司淘宝网淘宝创业实训基地为例,它是山东省第一个校企共建大学生网络创业实训基地。基地运营以来,参加创新创业实战项目的学生已达420余人,在淘宝网平台上开设店铺116个,2010届电子商务专业118名毕业生中有23人选择自主创业,2011界电子商务专业85名毕业生中有19人选择自主创业。2013年10月,“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中心”揭牌成立。文化创意中心以艺术学院的9个创意设计工作室为基础,引进12家高端创意设计企业,以动漫游戏、广告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摄影摄像为主要内容,以产品研发、服务外包、数字媒体、网络技术为支撑,集文化创意项目孵化、科技推广、产学研合作、企业集群化发展于一体。文化创意中心是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更是创意人才培养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科技创新竞赛的创新创业模式。基于科技创新竞赛的创新创业模式,则是以科技竞赛、技能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为契机,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强化培养融入到科技创新竞赛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和探索,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培养目标方面,基于科技创新竞赛的创新创业模式强调科技创新竞赛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通过让学生手脑并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综合运用发散与聚合、求同与求异等创新性思维,产生并发展自己的想法,提出相应的体现创意和想法的构思和设计,锻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培养过程方面,基于科技创新竞赛的创新创业模式体现比赛的引导作用,在完成具体的设计、制作、产品的过程中,将把创新思维训练巧妙地隐含在比赛过程中,围绕比赛要求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使学生在进行比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创新创业文化是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信念、品质和价值导向,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创新创业的思想和行为。文化对于创新创业不可或缺。通过倡导和积极宣传创新创业文化,打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品牌,树立创新创业风气,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形成创新创业氛围,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积极倡导和宣传创新创业文化。应围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积极倡导宣传创新创业文化。(1)注重创新创业理念引导,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明确和突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企业家精神;(2)制定各种创业优惠政策,提供一定资金支持,为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金融环境。积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技创新与自主创业,加大对学生创业的物质支持力度,通过创业基金的落实激励学生就业创业,为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提供便捷的服务和帮助。开展二级学院创新创业示范评比,带动更多的创新创业案例,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立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撑;(3)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舆论导向,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编写并发放毕业生创业典型案例集,邀请创业成功典型校友回母校讲座,组织参观创业成果与成功企业,体验创业过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示范和创业榜样。

2.打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品牌。以打造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品牌为核心,通过“创业大讲堂”、“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俱乐部”、“创业事迹报告会”、“职业规划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第2篇

[关键词]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理论思考

[DOI]10.13939/ki.zgsc.2016.40.164

在21世纪这个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教育事业更为重视,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才的需求。创新成为大家亘古不变的话题。为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各大高校都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使其能够更快地融入社会。比起理论知识来,更重视对人才的能力培养。因此,必须选择科学的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探索正确的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路径,以保障高校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的高效性。

1 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在创业教育中创新是其最基础的部分,是逻辑起点,更是学生们参与创业的主要动力。创新不仅仅是某一个创业想法,更是一种理念,要求学校在实施创业教育时,能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以便于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增加创业者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近来,创新已经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内容之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成为各大高校需要贯彻落实的主要课题。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创新理论在很多书籍中都有提及。例如: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 de Cantillon首次提出了“创业”概念,美国学者Francis Walker于1844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阐述了创业者模型。因而“创新创业”这一概念具有强大的理论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存在于某一个教育时间段,而应当是一种终身学习,需要培养学生创业思维,增强其创业意识,以满足高校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此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让其能够朝着自己的梦想踏实地前进。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需要明确创新、创业目标,将基础教育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参加更多的经济活动,把学生的思维理念转化为社会效益,建立健全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路。

2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路径的背景环境

2.1 国家政策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

高校的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开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实施。教育部门也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相比过去的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全新教育模式,而创新创业教育这种理念更具有独特性和时代性。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的基础并不是专业,而是学生的创业需求,这种教育模式更凸显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符合社会对当下人才的要求。

2.2 大学生的创业需求

当下,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越来越大,据调查发现愿意接受创业教育系统化培训的学生占了三成,而具有强烈意愿的则也占10%。对于不同学生的创业需求,应当实施不同的创业教育,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3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的受众性

虽然现在人们对创新创业已经不再陌生,大家逐渐接受,但如何将创新创业观念深入每个学生的思想中,还是个问题。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是否被大家所接受,也是需要被关注的重点。因而在选择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路径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这因素。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以专业教育为重心,更要重视整个课程体系以及教育环境建设方面的内容。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还处于过渡期,需要一步一步地去适应。

2.4 创新创业的条件因素

推动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的发展是需要一定经济条件支持,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达到要求。开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校领导的支持,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教育管理体系,设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创建优秀的师资团队。除此之外,还应当创建孵化基地,建立信息化体系。现如今,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始推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以推动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实施科学的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不仅要从固有的教育观念中脱离出来,还需要克服消极思想,积极地展开各项创业教育活动,选择恰当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充分利用逆思维,从教育成果来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部分高校认为大学生的创业应该是在离开学校之后再进行的,学校不适合创业,此话虽有道理,但这对那些已经拥有创业想法和具备创业能力的学生来说是有误的。而且学校作为教育主体,更是应当为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环境,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3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路径

3.1 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创新,做好创新思维培养

在实施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的时候,可减少理论知识教育的比例,即使是对于没有任何创业理论的人也能够进行创新教育。以梦想为动力,培养第一创新思维。可充分利用反向思维,直接从实践结果推出创新理论,在恰当的时候转换传统的教育路径。在创新创业初期,更为重要的是专业知识的扩展,而不是一味地传达专业特点。而且创新本身就是一个思维变化的过程,因而需要允许适当的变化,而不是一直坚持固有思维。

除此之外,还应当重视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深入指导。高校的招生部门不仅要为学校招来学生,还应当引进优秀的人才,维持人脉,做好政策牵引和环境构建等工作。应当培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以给予学生更为专业的创业指导,做好孵化工作。

在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有所要求,更应当对教师的教学作出要求,将更具逻辑性地合理的指导贯彻到实际教学中。通过多角度的指导可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3.2 多路径发展,拓宽专业思维

在选择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时候,我们可以多路径发展,可拓宽专业思想,不需要固定单一路线,也无须限制专业界限,打破传统思维,可利用三维重组的方式来创新创业。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不仅可学习对口专业的学科内容,还可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将其作为第二内容的学习,尤其要重视对经济思维的培养。可将校本创新思路作为中心,向外发散,多路径发展,创建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合作。

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如果将专业细分得太详细,就不利于对专业之间合作的学习。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更应当重视互联网思维的培养,需将互联网思维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以提高知识的延伸性。

3.3 在管理上实施“高准入、先退出”原则

“高准入”原则的前提条件是“零基础”,其强调的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业的时候,应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把学校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相结合,以此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层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原则下,应尽可能地覆盖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对于专业的创业指导教师来说,其需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每一个创业理念,认真对待每一个创业想法。创新不但是学生应学习的内容,也是教师需要面对的课题。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才更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先退出”原则指的是退出机制,这一机制的产生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失败”,不是所有的创业都能成功,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当先引导学生接受“失败”。在设计的时候,可设计多个层面,比如:“创新创业方案退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退出”等。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业尝试平台,而不是他们的创业工作,因而必须清楚地区别价值型创新和功利型创新。

3.4 加强策略指导,培养逆向思维

在策略指导方面,要弄清楚重点,相比于项目过程来说更应重视对项目成果的逻辑引导。这并不是说之前所研究的方式不对,而是更关注于实施科学的策略,提高价值度。在大学生创业初期,其需要考虑的因素十分多,如果其能够实施有效的策略成本,则有利于培养其创业思维,运用科学的创新方式。

逆向思维则是要求学生能够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反推,引导其对项目进行反向评价。逆向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实践成果的多元开发,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种反推反思考能力在学生们未来的创新创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创业不会一帆风顺,在逆境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掌握好逆向思维,则更容易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逆向实践也是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的一种转变,需要高校、政府和相关单位之间的配合,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

3.5 建立孵化教育基地,开展创新合作

为促进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的发展,则必须建立科学的孵化教育基地,创建相关实验室,系统化地实施创新创业培养。对于拥有良好经济条件的高校来说,应适当引进高端设备,创建模拟实验室,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来促进大学生创业。

完善的孵化教育基地,不仅需要具备实际可操作性,还应当满足虚拟性条件。面对一些交互性强的创业课题时,可通过实验室来进行实战模拟,通过情景化、沙盘化来创建真实的阵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直接参与到相关社会活动中。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开展创新合作工作,无论是高校之间的合作,还是高校和政府的合作,亦或是高校和企业的合作,都应当重视。高校可以通过这些合作派部分教师或学生参与到相关单位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另外,还可针对于此制定科学的评价体制,以推动学生的创业发展。有效的创新合作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也能够向社会各单位各企业输送创业型人才。

4 结 论

优化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寻找创新创业大平台最佳教育路径,是21世纪高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今,社会最需要的便是创新型人才,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创业人才。各大高校为满足社会当下的人才需求,纷纷从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中创新创业又是重要课题。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实用型人才,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则必须加强对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的研究,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积极与社会企业、政府单位进行有效合作,以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有效性地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宋之帅.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4.

[2]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3]柴旭东.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

在2017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情报告(2016)》,肯定了2016年创新、创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但报告和讨论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在我国创新、创业井喷式发展的2016年之后,高校教育确实是应该总结回溯创新、创业方式,升级“创新、创业”教育,以科学指导、学科融合、多元参与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工程。

一、高校教育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科学引导

(一)对“创新创业”新名词的正确解读与引导

高频使用的“互联网+”概念最早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之后被广泛引用,其容易被误读为只要把任何一个行业与互联网结合就产生了创新,就能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赚得丰厚利润[1]。随后,网络铺天盖地的如“互联网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招商广告把“互联网+”创业宣传成了“低门槛”赚钱的通道,事实是低门槛背后不足10%的创业成功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想法不契合实际经济。“互联网+”最难的正是“+”号的后面,弄清怎么“+”才是关键,也是更难把握的。对“互联网+”真正的解读应该是强调各行各业的主体地位,首先是各行业生产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其关键点和根本是实体经济的竞争力。“打造企业生态圈”也是近来非常流行的词,但是否所有企业都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重构各产业之间的全部环节,打破产业价值链之间的边界,更有效率地建立起和消费者的关系,管理这种关系并持续从中获利呢?这要看具体的行业和规模,更要看要依托什么来打造生态圈,靠营销和补贴是打造不出的,只有构筑起本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才能打造生态圈。很多打车公司的“生态圈”维系陷入困境,给了补贴人才来,补贴一取消,或者临近春节变相涨价,人就没了。试图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理性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他的价格比出租车还高,而服务并没有更好时,消费者就离开了。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生态圈,归根结底都应该服务于帮助商家重新回到产品的本质,也就是关注消费者,靠产品的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来维系、拓宽自己的用户群,就像苹果公司依靠自身两项重要技术:手机质量及IOS系统构筑起自己强大的生态圈,其IOS系统的稳定性和操作程序设置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应用系统。

(二)“创新创业”与高科技关系的科学认识与指导

我们的教育应避免对“创新创业”外延的一种误解,即创新就是要有高科技,一直在传统行业里经营,不懂得高科技就无法进行创新。“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中通过多个案例证明,更多的创新是发生在传统行业,而高科技企业却经常是“昙花一现”的生长模式,打破了“只有高科技才能创新”的神话[2]。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摆脱这种认识误区,坚信低科技、传统行业也能创新,而且传统行业中的创新机会有很多,一样可以大有作为。在国内家喻户晓的“优衣库”品牌,日语中的名字就是“最好的衣服”,在日本这样一个科技先进的国家中,这个传统产业品牌的老板能够做到日本的首富,既没有高科技战略,也没打快速更新、转变经营方向的牌,优衣库的款式是多年不变的基本实用款,它的创新之处就在面料上。优衣库在面料研究上的投入远远超过其他服装行业公司,他们与大学长期合作,进行面料开发,产品非常舒适、温暖,而且不断追求更好,成为众多消费者的最爱,在最传统的行业中打造出其独有的“比较优势”,获得了创新的丰厚收益。由此,从技术的角度讲是不存在传统产业的,因为每个产业的技术都在进步,传统产业照样可以创新。创新需要对技术有新的理解,而不是都要进入新兴行业,也不是都去做高科技,它需要企业思考如何采用新技术来提高自己的效率,差异化地开发产品和技术,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3],即便是处于科技不断升级的工业领域,追求“更高、更新、更好”也需要建立在自身现有的实际基础之上,如我们宣传的“工业4.0”,是德国政府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以建立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为目标,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来实现,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这个过程在美国被叫作“工业互联网”,我们工信部称之为“两化融合”即“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是从“工业1.0”逐步升级发展起来的,“工业1.0”是机械化和动力化,“工业2.0”是自动化和流程化,在自动化和流程化的过程中,伴随着标准化,“工业3.0”是信息化,“工业4.0”是智能化。这些发展阶段代表工业技术的进步程度,是无法跨越的,我国目前的状况是急需全面实现“2.0”,争取进入“3.0”时代,“工业4.0”如果不能给本行业增加利润,盲目铺开上马就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它应该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有很漫长的路,应该立足现实,扎实推进技术进步。创新创业教育必需剥离混淆的认识误区,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事物本质。

二、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融合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通过对覆盖全国27个省份的130所公办高校的调研发现,有近八成的受访院校出台了多项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激励政策和文件,超过70%的高校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改革,有超过40%的高校建有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逾九成高校参与到多项创新创业大赛中,形成了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的格局[4]。2016年确实是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年,但调研显示作为参与主体的企事业单位在“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中的介入程度有限,政府与高校依然是主要倡导者与执行者,如何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度,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的植根土壤与实践空间,循序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环境,成为未来创新创业教育向深度发展的关键问题。调研同时也发现,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尚未形成体系,无法与专业课程的设置紧密结合,教材配套率不高。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化建设,改变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两张皮”的状况,需要高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就有一个科学的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汇成体系,将专业课程与创新类课程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另外努力在现有专业彼此间深度融合的同时实现政、产、学、研之间的充分开放,实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地合作,让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双轮驱动成为未来大学人才培养的新常态。当然,这种由以往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培养向不确定性的问题导向教育培养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实践中摸索出好的课程设计及科学的评价体系,将二者合理地进行衔接,有效地将学生引向创新创业之路。

三、注重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集创新创业相关意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系统性教育工程,因此,学校应强调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并重,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学科的综合优势,严谨培养学生的系统性专业知识,鼓励他们大胆打破传统学科的思维界限,尝试探索不同学科交融,产生推动社会创新的创业想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其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塑造青年创新创业人格,这种思维、意识训练和精神、能力塑造是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工程的探索领域,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在大的创新氛围中被自然而然激发出来的,高校就是这一氛围的最好土壤,应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尝试学生能力的塑造与学校大氛围的打造。首先,在教育体制上应增加对好奇心、想象力、与众不同和知难而上精神的培养。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把科学技术应用于造福人类的认知,应该容忍标新立异,鼓励不同的奇思妙想,保护和培养永不满足于现状,总想与众不同的创造性心态,培养学生敢于挑战,知难而上的精神品格。其次,应加强对抽象思维能力、创造力心智模式的引导与熏陶。创新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是在做没有看到过的东西。相当于进入到一个非经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想象新产品、新技术的样子,是需要一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就像乔布斯创造“苹果”,他对人类的需要、对人们自己也讲不清楚的潜在需求,有过人的感知。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中,抽象思维长期被忽视,这不仅阻碍了我们对于经济现象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也使得我们企业的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提高。“简洁思维”“不同思维”“反直觉思维”“逆向思维”,都是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它们不完全相同,不仅仅是思维技能或技巧,而是一种心态,一种习惯。心智模式虽然在学校很难讲授,但是学生自己可以在感悟中塑造。同好奇心和想象力类似,改变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需要我们的教育尽力创造条件,形成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的天性得到自由萌发,自己“悟”出这些思维习惯。另外,要营造崇敬科学的教育氛围。创新的出现要有一个全社会的氛围,要有一批乐于去发现科学本身乐趣和意义的人,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崇尚科学的引导很少,年轻人对明星的崇拜者要比科学家的多。这点我们与美国、以色列这些创新强国存在巨大差距,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劲吹”,追求科学的氛围覆盖校园内外、大学之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金融资本市场。虽说精神的塑造短期无法完成,但却要及时开始。总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各高校必须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对于高校而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创新教育为切入点,结合专业、技术,借由创新创业项目和活动为载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支撑,条件和政策为保障,细化实施方案,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许小年.互联网思维是恐慌式膜拜[J].企业观察家,2015(7):60-63.

[2]许小年.高科技才是创新只是一种迷信[J].企业观察家,2016(11):18-19.

[3]张维迎.如何打造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东方企业文化,2015(8):1-2.

第4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就业问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创新创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

从相关统计部门的调查数据来看,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前企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大学生自身却很难满足企业多层次、高水准的需求,在总的大学生失业人群中,结构性失业所占的比重非常的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创新创业实现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和路径。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创新创业也是大学生自我就业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是一种相对高级形式的就业路径。大学生要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正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把握好创业的时机,给自己规划一个良好的就业发展方向。在实现好自身创业就业的同时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社会更多人的就业。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滞后性

其实同一些西方国家相比较,纵观我国当前各个高校的实际状况,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步比较晚,并且培养水平相对来说比较滞后,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设的初衷。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导致的,学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教育模式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学生自身对针对性的能力的打造认识上也存在偏差,在整个校园里并没有能够很好的形成一种全民创新、大众创业的气氛。因此,整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准相对比较低下,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体系。

三、加快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就业率的具体举措

1.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起步相对较晚,专职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塑造的教师也比较少,对于学生来说缺少一个有效的指引。面对这种状况,学校应该不断的转变学生就业的思想观念,加大对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和打造,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有教师整体的创新创业素质得到了提升才能够有效的带动学生能力的提升。学校应该努力的创造出各种条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让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外出考察和锻炼,能够让教师深入到一线企业的就业环境当中,让教师切实的感受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积极的聘请一些校外的企业工作者来到高校担任相对应的就业指导教师,不断的向学生教导各种创业知识和技巧,指引学生走向正确的创新创业道路。多重措施并重,有效的指引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业精神,不断的合理化、完善化教师团队结构,切实的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

2.打造和完善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

当前创新创业的人群在整个高校的就业人群当中占比仍然比较小,很多学生毕业之后都倾向于直接去找工作,却忽视了创业的可能性。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更多的偏重于理论教学,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相对来说比较僵化死板,学校的创业氛围并不是十分的浓厚。面对这种状况,为了及时的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应该革新管理观念,制定出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具体制度和文件,多多举办一些大学生的创业讲座或者相关系列的比赛,塑造优秀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在学校当中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就业氛围。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高校要针对学生相关的项目提供好资金和物质保障,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理论支持,尽最大可能的保障好、完善好、实现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工作。

3.不断加大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学校要想实现更多的学生走向创业的道路,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对学生创新和创业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打造学生丰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努力的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大学生只有经过相对系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拥有着相对充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和进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不断的摒弃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有效的发挥好学生自身主人翁的地位,在不断的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切实的提升好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面对着越来越难的就业季,创新创业是当前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大举措,也是各个高校应该着力推广普及的理念之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面对种种的问题,这需要高校和学生集体的转变传统的思维和观念,在学生之间营造出良好的就业氛围,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的打造出一只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只有调动好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让不同的主体都能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来,才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够真正的有效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实现大学生和社会的完美接轨。

参考文献:

[1]高强:创新能力培养与大学生成功就业[J],高等教育,2012(11).

[2]段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第5篇

关键词: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223-02

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而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热潮。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看,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曾说:“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能保证我们的明天,而创业教育能保证我们的后天”[1]。伴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教育模式的转型,将传统的、单纯的专业教育逐渐转变为实践型、复合型的应用教育势在必行。如今,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越来越被社会各界认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各高校不约而同的时代诉求。相比其他专业,经管类专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具有更便利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条件。本文以吉林市某高校为例,结合经管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学生个体共存的特质,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特质

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融智商、情商和财商为一体的综合能力。[2]智商有利于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学习,情商有利于心态的不断调整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调,财商有利于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可以提供强大的创新创业动力。就目前的学生创业情况来看,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占有很大比重,受专业本身因素的影响,经管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往往表现出一些共性的能力特质。

(一)拥有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生源以文科为主,相比其他理工类专业,经管类大学生在思维意识形态方面更具活跃性和细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较为活跃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其相对拥有更强的交际沟通能力。人作为从事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较强的沟通能力和敏锐的思维是创新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特质之一。

(二)拥有契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知识基础

创新创业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头脑中好的想法付诸于实际的过程,一项成果或一个产品从诞生到普及应用,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商机的捕捉、商品的问世、市场的推广、前景的分析和企业的运营等诸多方面。可以说,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定位非常契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所囊括的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为该专业的大学生打下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虽然有着其他专业难以比拟的优势,但创新创业讲求的是来自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还要注重自身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3]

二、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思路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包含了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建设、适应经济社发展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学生自身的能力特质和行为特点、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等方面。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适应时展需求

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转变看待创新创业问题的思路。创新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也是当前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看待创新创业应理性而客观,不能不区分个体差异就极力鼓励大学生去创业,也不能对怀有创新想法和创业念头的学生进行否定。需要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当中的“成绩论”“就业论”,用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二) 转变师资力量构成,适应教育发展需求

着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型、创业型师资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并组织教师多参加校外实践和创业模拟活动[4],把校内的教师送出去积累创新创业的经验,把校外的创新创业典型请进来广作经验交流。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不断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和思维,坚决避免按照书本的理论宣讲式教学,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趣味性、经验性、实践性。

(三)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富有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质,针对不同接受教育的学生群体,创新创业教育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要结合学生个体各自不同的特质,制定灵活的人才培养策略,做到因材施教。在学习制度方面,为方便在校学生进行创业,可以为其提供更具弹性的学习培养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在规定范围内适当放宽在校大学生求学年限方面的要求。在授课形式方面,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5],允许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自由选择,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在课程设置方面,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引进互联网前沿的创新创业教育,让创新创业教育时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检验成果方面,将传统的试卷考试转变为撰写商业计划书、企业运营模拟报告、新产品投放可行性分析等形式。

第6篇

一、提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陕西省教育厅的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可看出:一是工学、理学、农学类毕业生普遍受用人单位青睐。交通运输、公共管理与服务、农林牧渔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1%以上;二是综合类本科院校和市属高职院校就业率较低,财经商贸、公安与司法就业较难,收入相对较低。一般层次的财会类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导致出现财会岗位一职难求的现象。针对这种现状,欧亚学院按照确立了以“创意培养、创新实践、创业孵化”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工作。基于此现状,西安欧亚学院提倡搭建通过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将教育技术与创业教学内容完美融合,依托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彻底转变传统理论教学,通过IT技术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由“经验教学”转为基于数据驱动的教学。并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建立财务管理专业财务决策分析技能培养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打造贴近实际企业真实财务工作场景的实验环境,实现专业实验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创业思维相结合。以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心为载体,探索学校与产业、行业、企业协同培养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二、基于财务决策导向,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体系

(一)构建“素质+机会”的双维度创新创业体系本体系是依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两个纬度进行设置的,即素质纬度与机会纬度。课程体系中横坐标采用精益创业方法,将创业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感知创业、创业者与创业团队认知、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机会开发、创业机会利用。课程体系中纵坐标是围绕阶段课程培养目标展开的分层次培养,包括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思维三个层次。对于创业知识层,涵盖感知创业意义、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财务指标分析等多个内容;对于创业技能,创业团队组建、创业项目分析、市场调研、策划书撰写等内容;创新思维包括创业方法、决策设计、融资路演等。培养创业思维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创业思维,正确看待风险、积极主动、从问题中看到机会、对环境的变化保持敏感等。

(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中心建设——引进财务决策平台财务决策平台依托国家提倡创新创业的这种变革方向,培养学生通过企业财务主管的视角去运营一家企业,并进行财务、税务、资金等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强调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与管理学、市场营销、金融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融合,互相依托。财务决策平台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寓教于乐,以模拟企业运营的模式、游戏式启发式、开放式、协作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师生平等参与交流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体现了教改的精髓。该平台涵盖了学生创业仿真实训内容,通过信息化技术与手段模拟创业项目筹备过程,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的效果。

(三)师资培养——培养创新创业中的“引导师”通过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建立双创引导师研修认证服务体系,建设双创教学方法和双创教学资源库。双创引导师培养将从创新创业引导师的核心能力模型入手,培养教师具备基于信息化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能力,面向成果的项目管理能力。

(四)仿真实训——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后,需要通过校内财务决策平台仿真实训的过程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这就是“训”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财务决策实训课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实训内容激发学习创业意识,了解创业过程,掌握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的效果。仿真实训将提供标准化教学资源,采用模块化的教学设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训,满足差异化需求。比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因已具备一定的财务分析决策能力,我们将使用“学校自主理论课(平台内含理论知识)+网中网企业经验+实验+测评”授课模块;对于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我们将采用“理论知识+实验+测评”授课模块。通过仿真实训课程,最终形成的实训成果完全符合“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申报。所需要的项目路演PPT、项目策划书、路演视频文档等,并可以完成资源的生成、上传、导出等。

(五)教学方法——引入PBL教学法在实施PBL教学法中,教师是倡导者、设计者和具体执行者,学生的主动性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培养和发展。因此,在基于财务决策分析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中,教师运用新教学方法中对问题的选择与设计、对教学资源的准备、调控课程教学的能力决定着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PBL教学法是以能力提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牵涉到理性探索、企业认知策略等。一般会采用如下工具。

(六)财务决策大赛+双创大赛——形成“以赛促教,赛教结合”教学模式财务决策大赛是财会专业学科综合性极强的一项重要竞赛,意在考察参赛选手从CFO的角度综合运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税法、市场营销等理论知识的能力。其特色在于每个环节都体现资金成本、时间成本、企业信誉、机会成本,充分体现财务决策的重要地位;该大赛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是目前国内院校参赛人数最多的创新创业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在参加大赛时,一是“保量”,增加比赛项目数量;二是“保质”,提高参赛项目质量。并将两类大赛比赛内容与日常授课紧密结合,最终实现“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路“

第7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时代;课程体系;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2-0098-04

引言

自2015年国务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以来,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培B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探索的研究热点。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我国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具体指导意见与措施。[1]同年6月,教育部召开“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会议,倡导推进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全面改革。[2]随后,各高等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掀起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热潮,但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时间较晚,所以相对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也有待检验,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及课程特点,对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供有效的可行路径。

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未形成较为完善成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针指引下,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该课程缺乏相关性与整体性,难以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同时,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以创业知识为主,以工作坊、创业经验交流、临时性创新创业课程等形式开展,很少从课程体系的角度考虑设计构建包含通识、专业和实践三方面的创新创业课程。即使部分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涉及了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及实践知识三方面,但通识课程通常为某些商业课程或者就业指导科目,专业课程则大多数为与信息产业相关的创业知识。并且在课程设置上,创新创业课程以选修为主,这就难以保障开课的次数、质量和效果。

2.突出创业知识,缺乏创新意识培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二是传授学生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相较于创业基本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的培养与评价则更加困难,这使得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以传授创业基础知识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正因为创新意识与思维的培养没有明确具体的且能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可采用,所以大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对学生创业知识的普及,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高职院校普遍采用“课堂授课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容通常是对书本创业知识的简单复述,授课教师也大多缺乏实战经验;虽然创业竞赛、创客工作坊等活动对创业素质的培养有一定益处,但这些实践活动形式过于单一,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业能力。

4.忽视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现有的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通常是借鉴其他已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的做法,但高职生毕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更喜欢接受技能型知识而不是理论型知识,而现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恰恰是以理论型知识为主,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由于没有根据高职生本身的特点来设计,而难以适应高职生的培养需求。

5.未有效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当今,互联网已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得十分密切,特别是年轻的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流无时无处不牵涉到互联网。可即便如此,对于如何借助互联网这一工具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个领域,目前高职院校仍然没有相关研究,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面向全体”“普及”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该目标的内在要求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3,4]因此,笔者结合高职生实际情况,尝试设计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希望能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接受到适合本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

1.依据原则

设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依据如下原则:①适合高职学生“重技能、轻理论”的特点;②考虑培养创新意识和普及创业基本知识;③采取灵活适合的教学模式;④考虑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

2.体系构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课程知识、教学模式、评价反馈三部分构成。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其中课程知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教学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评价反馈则用于修正课程知识的不足,保持课程内容的有效性。

(1)课程知识

第8篇

关键词 医学生 创新创业 能力 培养 影响因素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medicos have a strong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is very important. However, there are many disadvantag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In this paper, it is analyzing from two aspects of themselves and external factors, and summarizing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medic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To help find out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feasibly improve medico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careers.

Keywords medico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training; influence factors

0 引言

大学生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难以快速有效地解决,当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仅仅取决于学历的高低,更要靠自身创新创业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医学生更是如此。医学是一项人类与疾病作斗争,以战胜疾病、增进健康的科学,因为医学上各种疾病的变幻莫测,治疗对象的个体差异,使得医学成为了一项非常深奥的科学。身为医学生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科研创新能力对医学生的学术研究、科研探索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可使其在工作上突显优势。①近年来随着医学毕业生逐年大增,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专业对口薪酬合适的工作对部分医学毕业生来说是件难事,因此自主创业不失为一个好出路。只有了解影响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因素,并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提高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促进医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1 自身影响因素

1.1 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很多人都认为学医是一个好出路,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上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觉得在毕业后只有在医疗机构工作才不负众望,才对得起辛苦付出的几年学医生活,父母也希望孩子毕业后可以进入医疗机构上班,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安安稳稳过日子,因此医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不高。在校园课余时间比较少,学习氛围浓厚,很少有人把较多的时间用来做科研创新项目,而且做科研创新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因此他们也很少有做科研创新项目的想法,即使有这样的想法,也找不到足够的人组成团队,或者因为团队里各个人的看法不同,就放弃科研创新项目。在种种思想压力下,医学生只好放弃将时间和精力投入于创新创业,而去专攻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认为学习成绩好才是最重要的,他们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个人的重要性,少有创新创业的意向。创新创业意识支配着该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态度及行为,②若其意R不强,创新创业能力则难以得到发展。

1.2 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

医学生的课程繁多,学习任务艰巨,所以他们大多只关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课余时间更多的是用于预习和复习专业课程,课外活动参与度不高,与外界交流甚少。这种紧抓学习不松懈的精神固然值得学习,但会产生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一个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需要各方面的准备,比如需要有团队的支持、学校的支持、资源充足、资金到位等,在开展过程中也会遇上很多困难,在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不足的情况下,种种创新创业的想法往往只能纸上谈兵,难以得到实践,也无法解决在开展过程中的难题。

1.3 知识储备不足,缺乏自信

医学生课程专业性强,课时紧凑,平时课堂上的学习跟创新创业相关性甚少,课外也较少钻研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内容,相关的知识储备量不足。③创新创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创新创业实践达到的高度。④创新创业实践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合理思考和应用,还要有足够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知识面。一件事能够做成功首先要有满满的自信,而这自信来源于个人知识的储备程度。很多医学生因为自身知识面的局限性而胆怯,甚至是逃避,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创新创业能力难以得到发展。

1.4 缺乏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必然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发现不足,才能完善自己。而将创新创业想法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需要多元化的实践能力,如:扎实广泛的专业技能、科学的创新技能、团队合作技能、人际协调技能、人员管理技能、风险的防御技能等,⑤实践能力的匮乏必然影响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若创新创业项目无法开展,想法得不到实践,势必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

2 外界影响因素

2.1 家庭方面的影响

(1)父母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该做好孩子的榜样,用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引导其正常、健康的成长。⑥若父母从小就善于从各方面培养孩子自主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大胆设想、勇于实践的能力,那么孩子的创新创业思维必定得到发展。若父母总是对孩子的想法进行干预,过多地给孩子灌输自己的思想,或者总是策划好一切让他们照着走,那么孩子就会形成思维定势,产生思想上的依赖,遇到问题懒得思考甚至不会思考,这将会对孩子产生极坏的影响。

(2)父母的传统观念尚未完全改变,他们喜欢追求平稳、安逸,在他们眼里好好学习,找稳定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他们缺乏创新创业意识,有时甚至反对孩子创新创业,担心孩子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受苦受累,客观上促使部分医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动力,阻碍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⑦

(3)大部分医学生在校所需的费用都是由父母提供,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创新创业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而对于他们来说只有靠父母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当综合家庭经济状况等各方面条件来看时,他们宁愿选择舍弃创新创业的想法也不愿用父母的血汗钱来投资到一件未知结果是成是败的事情上。

2.2 学校教育的影响

(1)创新创业教育力度不够。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更应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适当展开创新创业的课程和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培养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⑧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非常注重专业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强调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的应用,却忽视了知识的相互联系、交叉和融合,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⑨学校开设的课程种类众多,虽然有部分课程与创新创业相关,但大多是以选修课的方式进行,教授课时较少,学分较低,难以得到学生的重视。而且医学院校大部分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基本没有创业的实践经验,不具备专业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信息量少。⑩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注重学生是否汲取到相关知识,是否有不同的看法。学生也只是报着修满学分的心理去上课,没有过多的兴趣和思考。学校对创新创业的教育力度不足,没有引起学生重视,这是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原因之一。

(2)教育体制不完善。首先,医学生专业课程多,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主讲为主,忽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疏导。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引用新的教学模式,如PBL、LBL等,但仍没能广泛地频繁地实施。新教育方式在实施前需做的准备工作较多,实施起来也相对复杂和困难,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大多停留在形式上,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其次,在期末综合测评中,学科成绩的比重高而学生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比重相对低很多,在奖助学金的评定中学科成绩是最主要的参考标准。这样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都是一种极大的打击,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Z

(3)导师队伍小,学生缺乏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纠正,使学生的想法逐步步入切实可行的轨道上,在实践的过程中更需要老师的指导,由此可知合适的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如今本科生导师制在许多高校得到大力推行,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已得到实践检验和认可,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明显比普通高校生强很多,可见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项目的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在选导师时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担任导师的教师需具有足够的责任心、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等,不仅要有能力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同时要有能力使学生的知识面横向拓宽,纵向加深。\在综合各方面来考虑之下,能够选为导师的教师占较少部分,导师队伍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和实践中缺乏导师的正确引导,其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提升幅度不大。

2.3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对医学生抱有很高的期望,导致医学生对在学习过程中看待自己能力高低与否会产生偏差,认为只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顺利毕业就能够到医疗机构上班。医学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大,这给医学生勾画了一个美好的蓝图,使医学生缺乏就业的紧张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它需要的是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人才。现在社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这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积极性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鼓励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实际的便利。我国在创新创业平台和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相对薄弱,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缺少实践的机会和资金的支持也是阻碍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一大因素。]若社会能够大量融资投入到这方面,这将是对学生创新创业的一种实际鼓励和巨大的帮助,有助于培养勇于创新创业的医疗人才。

3 结语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新形势下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是高校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认识到影响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协同培养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出符合新时展要求的优秀医学人才。

L鼙究翁馕阄鞲叩冉逃萄Ц母锕こ滔钅浚?014JGB198);右江民族医学院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专项课题立项项目(JGZZ2013-03);右江民族医学院2014年度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右医教字[2014]39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药化学学科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2]32号);广西重点学科药物化学学科(下转第160页)(上接第34页)建设项目(桂教科研[2013]16号);2016年广西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民族医药教学团队(桂教高教[2015]93号、桂教高教[2016]6号)

*通讯作者:黄锁义

注释

① 李江滨,余勇珠,黄国滨,等.科研创新能力对本科医学生就业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3(30):27-28.

② 范春,陈旭东,王莲.医学类本科生创业意识影响因素现状调查[J].高教探索,2014(4):173-176.

③ 冯修猛,周雪,李雪梅,等.现阶段医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医学信息,2010(8):1993-1994.

④ 赵燕.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建党与思想教育,2014(6):63-64.

⑤ 徐善玉.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以及对策探究[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3(1):172-173.

⑥ 曾庆森,冯勤辉,王文裕.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及作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6(11):236-238.

⑦ 许倩,方晓东,周峰,等.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分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35):82-83.

⑧ 张小勇,范璐,王英,等.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的调查研究[J].中医教育,2015.34(4):51-54.

⑨ 吴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0):15.

⑩ 杜晓莉.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5):865-867.

Z 卢艳军,季英鹏.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3):14-17.

[ 黄锁义,李容,潘乔丹,等.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2):22-24.

\ 张忠民.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25.

第9篇

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在整体培养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入了知识技能的要求,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具体、更实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创业的实践模式探索是可靠途径。

对高职院校来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非让所有的受教育者毕业后都去创业,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全体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开拓能力,使他们具备创业素质,为将来有可能创业做尽可能多的准备。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有十年之多,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据麦可思公司最近的调查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1.2%,与2008届(1.0%)相比略有上升,与2007届(1.2%)持平;从学校类型来看,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者所占比例为0.4%、非“211”本科院校为0.8%、高职高专院校为1.6%;从2007届到2009届,高职高专自主创业比例高于本科。这些数据表明,自主创业目前并未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选择,其中的原因很多,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宏观政策、经济形势等多个层面。其中属于学校自身的问题主要有如下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一些教师认为: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应当注重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以达到与企业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目的,因此很少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而高职学生自身则认为创新创业是本科生、研究生的事,自己没有那个天赋,只要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满足了。

2.开设的课程很少,开展的活动面窄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涉及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课程都非常少,主要就是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也仅有极少数学生参加,大部分学生为旁观者。

3.师资缺乏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讲课的难度大,对师资要求较高。而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由院(系)就业办、学生工作部门及团系统相关人员来担任,这些教师几乎都没有创新及创业的经历,只能纸上谈兵,因而很难引导学生开展发现式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显得力不从心。

4.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薄弱

一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硬件设施较差,学校更愿意做短期内能够收到成效的功利性探索,而不愿意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过多的投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尤其薄弱,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校园缺乏创业氛围

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一个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学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等都未能向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倾斜,校内环境中感受不到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气氛。

二、创新创业教育途径探索

1.培养高职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

(1)转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对大多数高职生来说,由于高考的失利,在他们心中或多或少充塞了各种难以名状的失落和自卑。他们往往认为创新创业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弱点,循循善诱,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克服害怕失败的胆怯心理,克服长期依赖家长、依赖老师的惰性,克服眼高手低、怕苦畏难的毛病。着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独立生存意识,锻炼他们的勇猛顽强的意志,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独立人格。

转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创新创业虽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仅属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除极少数智力障碍者外,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创新的禀赋,都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许多事业成功者的智商并非很高,爱迪生、达尔文在青少年时代均远非天才,比尔•盖茨也没有高学历,但他们的创新能力却举世公认。

帮助学生建立创新创业信心的同时也要告诫他们:创业就意味着不断尝试、摸索甚至失败,对于创业者而言,没有一套创业宝典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创业过程中,更是充满了曲折和坎坷,要有坚持不懈、顽强努力的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教师应通过启发、疏导训练,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束傅,摒弃和根除传统教育中接受现成事物的接受意识、习惯心理和迷信心理,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激励学生自由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生疑,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搜集来自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处理、科学分析,从中发现、识别并把握商机;学会捕捉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养成把瞬间创意、闪念记录下来的习惯。通过创造性思维习惯的逐步养成,从而使得学生拓宽视野、强化储备、优化能力,为将来更好地发挥自身才能做好准备。

2.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

高职生在校学习仅有不到两年半的时间,留给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因此要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只有将其渗透于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专业教育中,使二者相互融通。如在工程设计类课程中融入创新设计的内容,工艺类课程融入生产管理、经营的理念,实训类课程引入具体项目,毕业设计到企业去找课题等。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独立地进行,因为人的创造性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大量创业成功的实例表明,创业活动通常是做熟不做生,创业活动中的所创之业与所学专业通常是紧密相连的,创业教育是建立在融合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没有专业教育这个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只能是无本之木。

3.培养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它所需的教师应是: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的创业者兼学者。这样的教师在高职院校非常缺乏。

加强师资建设,途径之一是“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是定期让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人员合作研究、开发创新项目,再将项目成果运用于教学,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通过走出去,增进专业教师知识,拓宽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请进来”就是聘请企业、工商、税务等各界专家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和创业导师,他们不仅经常与学生做面对面交流,把最前沿的成果、最新的信息、最成功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而且还可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实地调研的机会,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样做既弥补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数量的不足,也实现了创业教师个性、能力、学识和经验的互补,优化了师资结构。

途径之二是制定长期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计划,分批遴选优秀的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和相关人员外出参加创新创业培训进修,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和探讨,编写适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

4.推进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创新创业的实际问题和实际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和检验。

(1)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利用专业进行创业创新。采用第二课堂形式,面向广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创意策划比赛、专业技能大赛、模拟实战、创新论坛、创业讲座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实战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对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孵化,切实扶持一些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在上述的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学校要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建立教师参与机制,支持师生组建有创新潜能的学术团队,以科研促进教学,为学生创业增加项目来源。

(2)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校内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学校一方面要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实训环节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实训设备和资源优势,辟出专门场地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专业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常年对学生开放服务,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让企业主动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岗位、实地研发场所、实践指导教师等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学生上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新品研发、生产运营、品质管理、产品的销售与服务等活动中去,从而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目的。

5.营造学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开展勤工助学、帮困助残、社会调查、社区援助、志愿者服务、文化艺术节、创新活动月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创意策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立自强能力。大力宣传往届生中成功的创业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

在校园里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条件申请开办校内公司,经校方审批获准后可开展经营活动,让校园成为体验创新创业的训练场。院系可组合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管理人员等成立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建议及各种相关服务。

三、结论

第10篇

本文系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项目”之“中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改革与研究”和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课题“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09BZ07)的部分研究成果。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是创业的原动力和本质,创新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创业的成效上,创业同时又推动并深化着创新。创新和创业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决定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主线,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结构;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所需的要素资源,实施内化能力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围绕产学研用教育模式,推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多元化;以优质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第一资源。

关键词:能力;创新;创业;大学生;内涵式发展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理念,也是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探索并实践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有力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推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一、创新和创业关系的认识自觉

思想认识的自觉是行为自觉的前提和动力。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今天,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创新和创业间内在关系的逻辑起点,是高校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具体体现,是以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甚适应问题的迫切需要。

1.创新是创业的原动力

创业的源泉和本质就是创新。以创新开启创业,以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创业才有成功可能。创新能力是创业者最重要的创业资本,创业者只有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标新立异的创新思维,新的思路、方法、模式以及富有价值的创新设想和方案才能产生,进而才能拓宽创业视野,获取创业机遇,整合创业资源,获得创业成功。

2.创业是创新的价值体现

创业是指能够增进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并且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活动。通过创业把创新的成果——理论、方法、技术或者制度等方面的发明、发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使其转化为具体的社会财富,从而造福人类。事实上,创业就是创业者利用技术、资金、创业团队等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产业,实现创新质的提升的活动。

3.创业推动并深化创新

创业可以推动新产品的产生、新服务的出现、新理念的提出等,创业者也是依靠创新产品而创业。创业者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不断优化更新经营组织战略、不断提出新的构想和新的战略等。正如德鲁克所说:创业精神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而是一种实践。创业精神的主要含义为创新。创新是体现创业的特定工具,赋予了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之成为创造财富的活动。实际上,创新本身就创造了一种资源。[1]由此可见,创业实际上是一种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过程,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推动并深化创新,同时也使得创业者或国家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总之,创新与创业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创业的本质是一种创新的行为、活动和过程,持续创新必然会推动和成就创业;同样,创业体现了创新的价值,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也必须依靠创业。在创新中创业,在创业中创新,两者相互融合、互为促进,共同作用于持续的创新和创业者的成长。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涵式发展诉求及路径

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其核心要求和建设内容是:高等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学校优势资源聚焦到教育教学,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始终作为根本任务;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驱动创新的动力之源;把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科学交叉融合和具有创新潜质的时代精神的塑造作为人才培养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特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手段作为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产学研用相结合作为服务社会的使命要求;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1.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主线,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情感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教育者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的形成。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求高等学校把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而不应该只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业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必须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全过程、多层次、可持续、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学校应依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构筑实现广博的通识教育与扎实的专业训练相协调的教学体系,将学科、科研基地建设与本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教学与科研融合、学习与实践结合、研究与创新整合、创新与创业契合,实施“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的教学模式改革,使其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将科研成果、教学研究成果向教学转化,使其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将产学研用结合,建立“教学与科研互促、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渗透、自主与引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促进将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将研究训练融入教学过程,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使其形成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强大支撑。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改革,安排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甚至提出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使其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力抓手。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训练平台和创新创业活动空间,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组织、鼓励、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使其成为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整合创新创业心智和灵感的必要手段。

2.以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为核心,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知识结构

创新和创业的内在相关性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知识体系。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设计,将创新课程、创业课程统筹考虑,实现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的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和同步实施。以创新创业素质为前提,以创新创业知识为指导,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媒介,突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及生产实践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立体化,相互交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建立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体系。这类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课程,应面向全体大学生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比如开设经济类课程、管理类课程、法学类课程、公共关系类课程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等,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正确理解创新创业与自身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守创新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其次,建立创新创业专门课程体系。比如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创新创业指导课、创新学、创意学、创造学等课程,使大学生掌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知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新创业活动的特殊性。为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面向创新创业意识强和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大学生,以专业为背景,开设税务制度、经济合同、知识产权、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创业风险管理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创新原理、创造的过程、规律和方法,辩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新创业机会、创新创业资源、创新创业计划和创新创业项目,帮助大学生掌握商业机会判断、风险评估、团队组织、项目管理等的方式方法。

再次,建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这类课程主要面向有创新创业项目和课题的大学生开设。比如开设创新、创业实训指导、融资理论与方法、KAB培训等课程,以项目、课题为引导,课程与项目、课题相结合,通过模拟教学,使大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获得创新创业的直接经验,体会创新创业的过程,掌握创新创业资源整合与创新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等。

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3.以实践教育特色举措为载体,建设创新创业实践要素资源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是关键。在创新中创业,在创业中创新,客观要求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实践这个根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应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实践活动来实施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活动。学科竞赛往往以工程实际为背景,竞赛题目难度大,涉及的内容涵盖了相关学科的大部分课程,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策划能力十分有益。创新创业学科竞赛还可以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坚定的自信心、顽强的意志、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等优良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创业品格。高水平的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建立校内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发挥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与企业的桥梁作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咨询和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谋略、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资金、场地、设备保障等。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在创新创业基地进行。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既可增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也可以使大学生对企业的运作过程有直观的了解。通过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建立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创新、边创业。

4.以产学研用教育模式为抓手,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多元化

创新和创业交叉融合。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可以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政府之间创新与创业的交叉融合渗透,能够组合优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政府等部门的优势教育教学资源,以产学研用教育模式为抓手,有效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空间。构建高校与企业、政府之间的互动系统,使学校和企业、教学和实践、知识和能力、专业和文化、创新和创业密不可分,形成良性循环,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适时、有效地延伸到企业、政府等部门,多措并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构建要以大学生发展为核心,由“认同性课程”转向“创造性课程”,由“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将教学内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尽量缩小“学”与“用”之间的距离。

产学研用相结合教育模式要把高校的优势学科、地方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的新锐视觉和市场的灵动资讯进行资源整合,通过结合高校的科技研发优势与企业生产制造优势,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资源优势。

产学研用相结合既具有创新创业信息交换的特征,又能将大学和产业对接,使资源得以耦合,创新创业思想得以融汇。通过实施产学研用教学模式,使学生和教师融入到企业的产品开发、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使学生在全景式真实环境中接受训练,做到教学与实践和科研相结合,科研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学习过程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进一步强化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产学研用相结合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要以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为先导,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政府等部门的深度合作,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资源集成、信息交流、评估和反馈体系。同时,要改变人才评价只重知识、成绩而忽视创新创业能力的倾向,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依据。[2]

5.以优质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第一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应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务实的创新创业作风;具备创新创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成功的原则和路径,有较为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与管理经验;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批判思维意识;具备把握高效团队的基本因素、善于发现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决断能力和识人用人能力等。

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第一资源。高校要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按照学生人数以及实际教学任务,合理核定教师编制,配备足够数量和高水平的专任教师;积极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任务;鼓励支持各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大力加强理论型师资和实践型师资的培养。在理论型师资的培养中,要更加注重对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精神示范;实践型师资的培养,要更加注重创业教师的企业经验,要积极聘请有创业经历并担任过或仍在担任企业管理职务,具备教学能力的人士担任高校创业教师。[3]

高校还需通过专题培训、挂职锻炼等途径加强对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学水平的再提高建设。比如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和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创新创业领域内的学术会议、教学研讨会,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彼得·F·德鲁克著.创新与创业精神[M].张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第11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在高校中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势必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那么究竟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呢?有很多人理解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复合体,鉴于此,笔者对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科学内涵及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相关探讨。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新型复合型人才。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国内学界大致有这样三种理解:

1.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自信,行动上独立,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成就动机水平高,善于自我激励,具有高度的挫折容忍力,不盲从,喜欢用自己的观点来判断问题,对事物有持久的探究欲,有幽默感等[1]。有的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唤醒和开发培育,形成创新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满足学生主体充分发展的教育[2]。还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随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以创造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3]。笔者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2.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以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具备开发创业基本素质,不断提升创业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它是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以及深化的终身教育,不止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创业教育核心是创新教育,它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掘人的创造潜能、推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从广义上理解,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个人。从狭义上理解,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意识、素质、技能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提高自身能力,以及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从而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并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长远大计。

3.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创业教育不但需要创新教育的方法和思想,同样还需要创新教育所获得的成果。然而,创业教育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获得新思维、新方法,而是要培养学生如何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将掌握的知识付诸于实践的能力。创新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尊重权威但是不迷信权威、尊重实际但并不拘泥于实际的精神,强调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方法的训练。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仅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

二、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1.创业创新教育符合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人才的培养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必然要符合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最根本保证。市场机制正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提高人才素质、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积极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越来越快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技能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努力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才能够提升竞争力,才能够有所作为和有所成就。

2.创业创新教育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创纪录的699万高校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加上往年尚未找到工作的求职者继续在就业路上一起“挤”行,2013年的就业形势因此显得更为严峻!2013年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突出,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经过十多年的人才集聚让计算机教育行业渐露疲态,进入人才饱和甚至过剩期,由此也造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招生困难的局面,IT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凸显了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种背景下,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迫切的时代意义,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是真正解决高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走上自谋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的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创业创新本身就是就业,是就业的高级阶段。创业创新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创业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开拓创新。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更加全面理解创新创业创新的作用与价值,拓宽就业视野,确立多元的创业创新就业观,逐步具备开创事业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创新。这也是有效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根本选择。

3.创业创新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我校竞争力

高职院校已初步开展了一些创新创业活动项目,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从高职计算机专业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主要以讲座形式教学、以学生赛事和活动为中心、以构建孵化创业基地为平台的三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大部分学校尚未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或开设的课程仅是孤立的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呈现零散破碎的特征,缺乏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高职大学生组织成立的创新创业兴趣小组、工作室、社团等,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项目零散,在教学内容上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实践教学缺乏,很少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不统一、不系统,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专职任课老师,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等问题成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展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研究,对高职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提升我校在高职院校中的竞争力。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倡导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对素质教育具体的、真实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实施的新指认,它要求高职从教育理念层面上,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普遍树立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从知识技能教育层面,帮助学生掌握进行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实施层面上,必须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建立从理论到实务的创新创业知识教育体系,开展生动活泼的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游永恒.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0(3).

[2]张立昌.创新.教育创新.创新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

[3]吴华.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 (4).

第12篇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近年来深化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拉开了支持创业教育的帷幕。经过几年的实践,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正式为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办(2015)36号),为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具体指导性意见,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教育的浪潮。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指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意识与思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挖掘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者相结合,使教育实现从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同时注重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实践教育。

在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各地方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断深化改革,很多高校已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举措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改善。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创业社团、创业孵化基地等,为大学生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搭建了很好的平台。然而,目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构建科学、合理、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机制。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认识不足。虽然创新创业教育已经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众多高校已经将其列入教育教学改革的范围,但部分高校仍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认识不足的问题。一些高校片面地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参加全国性或地方性的赛事,认为积极参赛、获奖即是响应国家号召;还有一些高校更把它曲解为对有意创业的少数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以此来促进就业。这些高校均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缺乏灵活且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构成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经验,还需要有包括财务管理、心理学、管理学等跨学科背景,这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各高校在引进人才时都强调高学历和科研能力,很少在创业实践经验方面有所要求。一些高校虽然已经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但由于具有跨学科背景和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少之又少,这些教师本身就承担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精力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一些高校以学生工作、团委和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员为主讲授这类课程,更加缺乏专业性和实践经验。

(三)缺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机制。由于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较为随意,大多局限于对相关比赛的指导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尚未与专业课程体系相融合,没有深入到日常教学环节中,与专业教育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够全面,重视程度不够,学习主动性缺乏,很难实现系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四)缺乏系统的创业实践教学机制。由于很多高校尚未形成系统的、完善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没有与专业教育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并且大多采取课堂教学的模式,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认识不够,导致教育过程中忽略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理论和实践不能相互支撑,薄弱的实践教学环节将不利于毕业生自主创业,不利于创业带动就业。

三、构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的建议

(一)成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机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认识关系到此项教育的成功与否。首先要把目标摆正,从顶层设计入手、从校级层面推动教育改革。成立以校领导为首,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诸如“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之类的专门机构,负责课程体系构建、日常教学安排、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实践教学机制构建及相关平台建设、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的组织和指导等工作;其次在这一机构的统筹管理和运作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全校资源,并使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到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全体大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能得以实现。

(二)创建强有力的实践型师资队伍。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而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创建一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传授实践知识与经验的强有力的实践型师资队伍。

1、整合校内师资,引进校外力量。首先,在创新创业授课教师紧缺的情况下,各高校可以先整合校内师资,创建校内师资库,将具有财务管理、心理学、管理学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以及具备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纳入师资库,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各专业教师相互配合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初步缓解师资力量短缺的局面;其次,学校可以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的合作,聘请专家、企业家、创业成功者担任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兼职教师,对创新创业团队进行指导,弥补校内师资的不足。

2、多举措加强对授课教师的培训。一是在聘请校外专家来校授课的同时,对校内师资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方面的培训,增加校内师资的实战经验;二是积极创造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组织本校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教材,积累教学经验;三是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利用好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平台,积极开拓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三)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

1、各高校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进程中,应该尽快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纳入通识课程的范围,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构建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尽量使之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认识到专业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另一方面开设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例如开设创业实训课程、创新方法课程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的机会和渠道,有利于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2、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创业孵化基地等资源,搭建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各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业活动和项目,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实践平台并使之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发现优秀人才和团队,推出成熟的创新创业项目并实现成果转化,从而带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最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