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时间:2023-05-05 09:51: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第1篇

一、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网络安全人才是保障经济安全的基础

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 经济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生产、分配、消费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伴随着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储存。世界各地的企业利用网络来发现新市场,开拓新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了商品和服务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我国各行各业对信息网络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商业和经济活动基础设施与互联网相连,这种高度依赖性将使经济变得十分“脆弱”。一旦信息网络系统受到攻击, 不能正常运行或陷入瘫痪时, 就会使整个经济运行陷入危机。而且网络犯罪对各国经济安全造成的危害难以估量,规模庞大的全球黑客产业链和地下经济吞食着各国经济利益。保障经济安全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关键是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二)我国网络空间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根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的数据,中国遭受境外网络攻击的情况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站被境外入侵篡改,二是网站被境外入侵并安插后门。2012年网站被植入后门等隐蔽性攻击事件呈增长态势,网站用户信息成为黑客窃取重点。2012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共监测发现我国境内52324个网站被植入后门,较2011年月均分别增长213.7%和93.1%。2013年前两个月,境外6747台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控制了中国境内190万余台主机,境外5324台主机通过植入后门对中国境内11421个网站实施远程控制,我国网络银行和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受到的威胁显著上升。发起网络攻击的既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网络犯罪集团、商业机构、个体网民等“非国家行为体”,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增加,需要大量的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应对威胁。

(三)全球已经进入网络战争时代

网络空间正在成为军事战略的重要资源,伴随着世界军事网络的发展步伐,网络技术的军事运用呈现“井喷”之势,“网军”已经整装待命。2009年,网络安全公司麦克菲报告称,全球已经进入网络战争时代。在信息战的大背景下,数千年沿袭下来的“短兵相接”战争局面将不再重要,网络成为实现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利器,爆发网络空间冲突的可能性在加大。2010年底,名为“震网”的蠕虫病毒曾袭击了伊朗核设施的电脑网络,这被认为是美国开展网络战的重要实践。2012年伊朗遭受名为“火焰”的网络病毒袭击后,以色列国防部长巴拉克高调宣布将“网络战”作为攻击手段,以色列的证交所、银行也曾多次遭遇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网络袭击。各国政府迫切需要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对抗网络军事入侵,并维护国家网络安全。

二、我国互联网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问题

1、精通信息安全理论和核心技术的尖端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网民数量超过5亿,互联网应用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位,已成为互联网大国。但整体上看,我国难以称得上是互联网强国,在互联网产业的硬件、软件、网络模式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主流产品依赖国外进口,基础信息骨干网络70%—80%设备来自于思科,几乎所有超级核心节点、国际交换节点、国际汇聚节点和互联互通节点都由思科掌握。主流核心产品提供商中,外资企业或外资控制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第一代互联网(IPv4)的13台根服务器主要由美、日、英等国家管理,中国没有自己的根服务器,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我国主导信息安全问题较为困难,互联网信息安全防范能力,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主流产品对国外公司的依赖源于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弱,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互联网产业人才。

2、互联网信息安全人才供需不平衡

国际数据公司的报告显示,到2013年,全球新增的IT工作职位将达到580万个,仅在亚太地区就将新增280万个岗位,其中安全方面的投入和人才需求占有较大的比例。2012年11月底,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共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约4万多人,与各行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实际需求量之间存在50万人的差距。与全球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相比,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缺口,网络安全人才需求更为紧迫。高等院校中优秀的信息安全师资力量缺乏,高校对于信息安全教学人才非常渴求,这些现状都反映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间还存在着巨大差距,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3、信息安全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任何一种安全产品所能提供的服务都是有限的,也是不全面的,要有效发挥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信息安全产品的安全功能,需要专业信息安全人员的参与,并发挥主要作用。但目前信息安全人员多数为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且非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通常是在进入岗位后根据职能要求,逐步熟悉、掌握信息安全技术知识,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能力,但普遍存在安全知识零散、管理不成体系等先天性不足。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安全领域,非专职信息安全人员在忙于众多事务管理的同时,难以持续关注、跟踪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家、行业的政策、规范、标准等最新要求及实施情况,缺乏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造成缺乏懂技术、会管理和熟悉业务的信息安全人才。

(二)原因

1、信息安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

我国已把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作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部分,尤其把培养高等级人才、扩大硕士博士教学放在重要方面。教育部共批准全国70所高校设置了80个信息安全类本科专业。但是信息安全专业起步较晚,培养体系跟别的学科和行业还有差距,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实验条件落后,专业课程内容稍显滞后,专业教师队伍知识结构需不断更新,信息安全人才缺少能力培养。急迫需要国家政策支持信息安全师资队伍、专业院系、学科体系、重点实验室建设。

2、网络信息安全人才认证培训不规范

我国对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历教育和认证培训两种方法,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的培训和认证主要有IT行业的CISP认证、NCSE认证等,培养网络安全员和网络安全工程师。这对弥补基础网络安全人才不足,培养应用型人才较为实用,但IT行业培训和认证常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和系统性知识,小批量、短期的培训往往形不成规模,仍无法填补网络安全人才的巨大缺口。

3、信息安全组织架构不健全

信息安全是在信息化进程中快速发展起来的,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信息安全知识快速更新的情况下,由于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信息安全组织架构不健全,未能完成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造成当前信息安全人才与实际信息安全工作技能要求的脱节,以及部分领域信息安全人才的缺失,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难以落地。

4、信息安全人才缺乏激励机制

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后台性使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得不到完整的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甚至遇到其他业务管理人员的不理解或不配合,造成真正的人才反而评价不高。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与人才评价机制,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

三、网络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建议

(一)制定网络空间安全人才规划

国家制定《互联网空间安全人才战略规划》,明确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增强公众网络行为风险意识,扩大支持国家网络安全人才储备,开发和培养一支国际顶尖的网络安全工作队伍,建立一个安全的数字化中国;启动《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教育计划》,期望通过国家的整体布局和行动,在信息安全常识普及、正规学历教育、职业化培训和认证三方面开展系统化、规范化的强化工作,来全面提高我国信息安全能力;制定《网络空间安全人才队伍框架》,统一规范网络空间安全人才专业范畴、职业路径,及其岗位能力和资格认证等。

(二)健全网络信息安全组织架构

网络信息安全涉及网络、主机、应用、数据等多方面,管理要素多、专业性强,组织开展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安全组织架构体系。在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架构中应成立专职的信息安全主管部门,负责编制信息安全规划,指导信息安全建设,制定信息安全总体策略,监督检查信息安全管理与技术防护情况。各业务部门应配备兼职或专职信息安全员,负责本部门业务应用中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同时还应根据不同岗位要求着力培养信息安全人才,特别是懂业务、经验丰富的高端技术与管理人才。

(三)构建网络安全治理体系

构建网络安全治理体系是确保各项规范、标准和制度落地的重要保障。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包括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技术体系。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在网络安全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和改进完善等阶段的工作任务、要求和责任。安全技术体系根据网络安全涉及的不同环节从网络、主机、数据、应用等方面实施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针对不同岗位要求选择合适的人才,在确保合规性的基础上,根据需求,引入外部力量提供专业化的安全技术支撑,弥补现有人才数量与结构的不足。

(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培养网络安全人才模式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借助企业中的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研项目等科研平台,使得优秀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直接参与各类科研项目;让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动手能力很强的一流信息安全人才提供良好条件;将教学任务融入到科研工作之中,以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建设信息安全本科教育专业实验室。在信息安全实践过程中培养技术人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创新与实践能力、法律意识、奉献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能够满足各方面需求的信息安全人才就业体系。

(五)形成完整网络安全人才培育体系

要建立并完善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主,以中等职业教育、业余培训、职业培训和各种认证培训为辅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信息安全学科的重要性是保障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应该把信息安全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政府在认证培训方面加强立法,立法内容应该涉及到认证培训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培训时间和考试管理办法,还应该规定哪些岗位的人员必须持什么样的证书,以及接受培训人员的管理等。

(六)加大网络安全人才培养项目投入

1、推动各种网络安全人才计划

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就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应继续加大在这方面人才计划的投入力度和支持范围。

2、扩大奖学金资助范围

推动“信息安全保障奖学金计划”,选拔优秀网络安全人才纳入资助培养计划,资助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并在其毕业后安排至关键岗位工作。建立网络安全“生态系统”概念,人才从娃娃抓起,网络安全要进入中小学教学课程,积极向中小学拓展信息网络安全教育,提升中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的认知,为选拔网络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营造网络竞争与对抗氛围

政府联合地方部门或企业,举办网络攻防竞赛与对抗演习,通过实战化竞争来甄选、培养、锻炼未来的网络安全精英。主要有4种方式:直接组织的网络公开赛,企业出资赞助的高校网络联赛,军方直接组织网络演习,推出网络快速追踪计划,甄选民间优秀网络人才,以签订商业合同的方式,让网络攻防技能出色的小企业和个人参与其短期项目,从而将民间网络黑客力量也纳入其网络人才队伍。

4、加大互联网安全基础研究投入

目前信息产业正处于技术变革的前沿,大数据时代即将到来,并可能带来新的经济繁荣周期。我国应该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入,特别是增加相关基础研究的投入,大力培养互联网信息安全人才,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与计算机硬件研发,创新机制支持新技术应用,为确保我国未来网络信息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七)完善激励和培训制度,激发工作积极性

第2篇

关键词:聚点;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运行过程中困难重重。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对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笔者认为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须指向职业教育文化的构建。

二、现状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06年设立,尽管已开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新局面,为学校培养人才提供了好渠道,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局限,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校企合作呈现为学校积极投入为主、企业帮扶为辅的“一头热”现象,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合作;第二,校企合作缺乏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大多校企合作没有形成紧密联系关系,学生的技术技能不强、对就业岗位满意度不高,难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第三,学校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企业技术技能导师的教学能力欠佳,仅是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工简单合作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高层次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第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存在缺陷,难以获取高质量的订单培养。

三、对策

1.出发点:加强师资建设,使专业建设大发展。本着专业建设大发展的出发点,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双师型”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为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提供师资保障;实行校企相互聘用教师,实现学生理论和技能“双导师制”培养的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拓展学生的理论素质;校企合作合建实训项目,逐步实现校内实训、校外观摩、顶岗实习到上岗的过程。

2.立足点:校企合作,资源整合。旅游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前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的目标只能是“仰望星空”。因此,学校要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资源整合,建立长期有效的订单培养,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共同培养,形成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企业以实践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使专业和岗位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校企教师教学能力,实现校企资源高度整合。

3.着力点:提升培养层次,争取突破。高职旅游管理班是结合学生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培养一流的服务人员,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要充分利用高层次人才培养资源的优势,为学生开展相应的专家讲座,包括学校专家讲座和企业高管讲座两个部分。借助企业实力,结合学生实际,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4.突破点:项目教学开发,深化教学模式创新。学校要从专业建设、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究,实行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二元化”结合,建立项目教学、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多元途径的培养模式。项目教学的开发在每个学程中占主导地位,学校应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鼓励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在实践中真正地利用专业理论基础指导专业技能的训练,为企业的特定岗位培养专门人才。

5.闪光点:特色课程编制,完善课程体系。在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图中,课程体系以“入门”“入行”和“入职”的程序进行编排,编制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并按旅游服务基础课程、旅游通用能力课程、旅游职业素质课程的分类进行讲授。通过建立健全有层次、有步骤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

6.中心点:抓好培养质量体系建设,获得社会支持。专业建设严把培养质量体系建设之关,实行校企双评、专家综合评审的考核方式,进行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有推广意义的成果,充分发掘专业发展各个层次的潜能。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重视由许多学者提出且很多学校正在践行的第三方评价(主要指社会评价)的影响,先取得社会赞同,然后再争取获得社会支持。

四、结语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个职业院校教育水平的主要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是一种构建职业教育文化的方式。因此,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的保证,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静.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以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1(16).

[2]林宙,肖文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现状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第3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对外跨境贸易不断发展,其中电子商务跨境贸易如异军突起,在我国的跨境贸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截至到2015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达到了5.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0%,占跨境贸易总额比例的21%。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同时,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中人才培养和技术革新方面发挥着先导作用。然而,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电子商务课程涉及范围广泛,其中包括贸易经济、计算机技术以及经济管理等,跨境电子商务的涉及范围则更加广泛,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国家贸易规则、国际跨境物流以及国际专线等知识。而现行的电子商务课程中对跨境电子商务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课程中有关跨境部分的内容设置较少,其内容设置也往往是对电子和商务的简单堆砌,内容的体系性和层次性不是很强。另外,电子商务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课程设置却过多的偏重于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研究,对于具体的实务操作案例内容设置过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跨境电子商务教师层次不高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较之普通本科院校而言较为薄弱,无论是在学历层次,还是科研实力上,高职院校的教师整体上较普通院校教师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跨境电子商务师资力量同样较为薄弱。一些高职院校的跨境电子商务教师在学历层次上多为本科生毕业,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毕业的人数较为稀少。而在专业知识上,一些跨境电子商务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的知识训练,甚至其中很多教师或是从计算机专业,或是国际贸易专业,或是市场营销专业等相关专业选调而来,这造成了跨境电子商务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另外,即便是有些专业教师科班出身且有较高的学历,但跨境电子商务毕竟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教师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这对于高职院校以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是相违背的。跨境电子商务教师层次不高,成为了限制我国高职院校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

3.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对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高校,其中技术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则主要由高职院校承担。但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未建立起健全系统的人才培养系统。尤其是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来说,其培养模式过于保守,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绝大多数来源于课本,或老师的经验。以至于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旦走出校门便不知所措,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过于保守的人才培养体系割裂了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无法将社会资源引入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另外,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等主体资源并未被系统地纳入到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体系当中,单纯依靠高校资源开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不足支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

二、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建立健全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体系,是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结合当前社会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类型和水平的需求,综合建立系统的囊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内容要紧跟时展要求,增强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内容,根据跨境电子商务的实际操作流程,设立跨界电子商务平台操作课程,其中主要介绍跨界电商售前准备、跨境贸易C2C、B2B操作平台的训练和维护;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其中主要介绍国际EMS、跨界物流、商业快递以及国际专线等;跨境电子商务美工课程,其中主要介绍外贸网店的装潢设计、LOGO造型、商品的拍摄美工等。通过对课程的优化设置,使的跨界电子商务课程更加贴近实际需求,进而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提高跨界电子商务教师的层次水平

提高跨界电子商务教师的层次水平,首先要严把人才选拔关,适当的提高相关教师招录的门槛,积极引进一些具有高学历和实务操作经验的人才加入到跨界电子商务教学队伍当中。其次,加强对现有师资力量的培养,选拔一些年轻骨干教师深入知名企业增强实务操作能力,或选派至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学习,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最后,加强同企业和其他院校之间的人才交流,积极聘用一些知名企业的运营主管或业务能手作为高职院校的客座教授,以弥补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性不强的缺陷。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知名专家讲座、培训活动,促进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3.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要以高职院校为主阵地充分调动一切资源。高职院校应建立专家库,聘用一些企业、政府或其他院校该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组织、政府部门在内的系统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我国信息服务行业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相对优势,依照商业化运作模式开展公共服务,以互联网作为主要渠道,凭借普通高校、高职院校、跨境电商平台等各类资源,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在线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开设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实践操作系列课程。

参考文献:

[1]刘娟.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0.

第4篇

摘要:本文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创新提出了“六维引导法”,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 :企业 人才队伍建设 六维引导法

人才是企业成长与竞争之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并日益成为左右企业战略实现的关键因素。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一、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选拔模式单一。对干部、班组长及管理人员的选拔仍以组织选调为主,公开竞聘选拔力度不够,选拔面窄,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人才素质有待提高。人才开发、配置、培训、激励的整体联动不够,未能充分盘活人力资源存量,对各级各类人才的专项培养针对性不强,效果亟待提升。

3.人才评价不够科学。人才评价制度、标准、工作流程不健全,未能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且过于注重业绩,缺乏对行为、态度、能力的综合考量。

4.人才激励效果不佳。分配模式单一,结构相对固定,员工知识、能力的提升未能在薪酬分配中有所体现,仍然存在一定的“大锅饭”现象,激励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要实现企业的平稳有序发展,必须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秉承“人人都是人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理念,以“六维引导法(3-PC Inspiring Methods)”为统领,建立健全涵盖“选、用、育、留”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人才培育机制,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以事业造就人才,实行任职(Position)引导。健全人才成长路径,拓宽人才发展通道,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形成凭实绩论英雄的用才导向;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陈旧观念,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坚持用人所长、扬长避短;大胆启用青年人才,在人才成长的最佳期及时提拔使用,为其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灵活运用人力资源市场调配手段,通过组织选调、公开竞聘、挂职锻炼、人才帮扶等多种方式,把人才放在最适合的职位上,有力促进人才效能的充分发挥。

2.以培养锤炼人才,实行培训(Cultivation)引导。坚持“优秀人才优秀培养、重要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方针,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以能力为核心、素质与业绩为导向的“一体两翼”式培训;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的培养开发策略:经营人才注重经营技巧,管理人才注重管理技能,技术人才依托“项目制”,技能人才依托“导师制”,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为各类人才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富挑战性的工作创造条件;实施将才提升、专才培育、人才接力“三大工程”,构建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

3.以评价鞭策人才,实行绩效(Performance)引导。在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人才评价标准,量化人才评价指标,健全人才评价制度,优化人才评价流程,同时引入人机对话、情景模拟、心理素质测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不断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从德才兼备、实绩贡献和前瞻发展的角度,科学评价人才,通过业绩看能力、透过能力看业绩,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活力、释放人才能量。

4.以氛围聚集人才,实行(Condition)环境引导。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给予员工平等的待遇和机会,提高其忠诚度与认同感,激发员工进取精神,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争做知识型员工;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氛围,在公司形成人人渴望成才、努力成才的风尚,关心人才、包容个性、创造条件,使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断涌现。

5.以待遇留住人才,实行分配(Payment)引导。不断完善薪酬分配体系,坚持按岗定薪、按量定薪、按绩定薪,将收入与职责、业绩、贡献相挂钩;积极探索差异化激励分配模式,坚持收入分配向生产一线、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骨干人才倾斜,通过实施专项津贴、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方法,形成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的激励政策。

第5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课程体系;汽车服务工程;应用型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发展历史短,特别是在地方院校,办学经验有限。面对世界规模第一的我国汽车服务行业,要体现办学特色、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进一步完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课程体系及其改革

1.课程体系的内涵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目标)实现的系统。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课程体系是为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探讨课程体系必先考察其人才培养目标。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哪些理论知识结构、掌握哪些实践技能,是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并将这些要求贯穿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中去,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其次,课程体系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组合具有科学性和规律性。各要素是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课程安排、内容设置及讲授课时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专业课程课时与人文素养课时的比例,以及必修课时与选修课时的比例,都能影响到学生知识构建、实践技能水平的高低。可见,不同专业不同高校,因其课程体系不同,使其所培养人才各具特色。

2.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

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明确指出,2000年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向职业教育转型,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这对正在进行的地方高校改革,无疑是强大的促进,地方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对地方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而言,课程体系改革,就是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对课程的类别、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整、组合,以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适应汽车服务行业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人文素养类课程与学科专业类课程的关系调整上,以促进学生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与时俱进,结合汽车服务行业发展的具体特点,处理好上述关系,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也是相关讨论研究的重点。

二、地方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分类成为必然,研究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开发创新型人才为主,而地方本科院校则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所培养的人才必须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生产和管理的正常运行。地方高校办学历史不长、办学实力相对薄弱,无论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还是生源质量,都无法与重点高校、研究型高校相比,如果一味地模仿老牌大学,不仅会加剧“千校一面”的状况,而且地方院校的生存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因此,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特点,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形成自身办学特色为原则,找准办学定位、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地方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2.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指汽车从新车出厂后进入流通、销售、使用直至报废、回收的各个环节的服务,与其他专业相比,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具有显著的应用性,吸引了许多地方院校开设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安阳工学院作为河南省首所开设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扎实的汽车售中、售后服务基础知识,能胜任汽车保险理赔、汽车营销策划、汽车检测维修、汽车交通管理等工作岗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南阳理工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汽车技术、营销和贸易理论基础,能从事汽车检测、维修、保险理赔、交通事故查勘、市场营销、汽车运输等汽车服务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黄淮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综合运用汽车原理与构造、营销、检测维修和保险理赔等相关知识,能够在汽车技术服务、汽车营销服务、汽车金融保险服务、汽车相关产品规划等领域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可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行业特点和发展需要,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细化。地方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顺应时展,以就业为导向,与社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面向生产一线,将造就汽车服务行业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形成自身办学特色。

三、地方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1.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地方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以培养胜任一定汽车服务工作岗位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其课程体系应围绕汽车服务行业一线生产实际需要进行构建,在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加大具有专业能力、岗位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针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涉及的学科多、领域广等特点,理论课程重点强化基础知识学习和素质教育,实践课程重点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结合,构建满足汽车服务工程岗位能力要求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2.提高实践、实训课程比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无论是汽车生产服务、汽车检测服务、汽车维修服务,还是汽车营销、汽车保险理赔均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专业课程要着重讲授与职业和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强调知识应用、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适当增大实践、实训课程的所占比例,在提高实验课时的基础上,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就不间断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如金工实习、汽车构造课程实习、汽车驾驶实习、汽车营销实习、汽车维修实习等,以就业为导向,瞄准企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顶岗建业的专业技能。

3.增设人文素养课程,培养健全人格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根据汽车服务行业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汽车已走进千家万户,汽车服务业服务对象构成复杂,涉及各行各业,素质高低各不相同。因此,要求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改变传统的工科课程设置,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理念,适当开设人文素养课程,包括文学、美学、礼仪、心理学等,提高人文素养,造就团队协作精神,开展以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与人文知识有机结合、具有健全人格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4.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构建柔性课程体系

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平台。通过构建公共基础一级平台和专业技术基础二级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行业发展,设置不同发展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三年级下学期由学生的根据个人志向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以利于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实现培养人才的多样化。

随着汽车的普及,我国已逐步进入汽车社会,汽车服务行业急需大批“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地方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实践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优化课程体系,造就大批胜任汽车服务业工作岗位、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嫣晓.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2).

[2]蔡敬民,余国江.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吴海荣.应用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2).

第6篇

学习“构建新时代无边界幸福大学”心得体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幸福是现代教育的终极价值,有灵魂的教育不仅要将学生们培养成有用之人,还应教会他们追求幸福,将他们培育成幸福之人”。

坚持以生为本,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念,建立健全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制度与规范,构建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教学环境与平台,形成有益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舆论导向与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实施个性化教育,就是要打破以单一靠成绩评价学生的模式,从“知识至上”到“能力至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要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人才的发展需求,鼓励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与学生工作模式,营造多维学习环境,拓展自由选择空间,强化学生学习量意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全面复盘和梳理课程内容,科学合理构建贴合市场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如果说师资是教育的核心,那么课改就是教育的基础。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部分具有内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

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课程设计精,教师教的巧,学生自然学的好。财务会计系在接下来新人才培养方案中拟对课程进行全面复盘式的重新梳理与升级。关注新兴领域、热点领域及重大交叉领域的梳理,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和重点方向,实现课程体系应生所需、因学而建、为生而立,打破学院壁垒、学科壁垒,以更加贴合市场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依托,让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实用,让课程设置与专业更匹配,更人性化。以完善教学服务保障与质量管控体系为保障,切实做好服务,助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高等教育最终达到的目标应该是:能够真正地为社会做出贡献,不仅仅在于科技,更在于文化;能够培养真正有思想、有胆识、有能力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而不仅仅在于培养有技术而没有文化的技术工人;能够达到真正的灵魂自由、思想自由、身心自由。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份令人激动的事业去做,生活就会显得特别幸福美好。”好的教育必定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乐观生活者、体魄强健者、爱国孝亲者。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以此目标激励自己。

在教育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德育为先,培养有道德的社会公民;坚持能力为重,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坚持全人教育,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坚持个性发展,培养多元化发展人才;坚持以生为本,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实现建设一所开放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幸福大学。

第7篇

一、全人教育理念的内涵

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的概念是由其主要倡导者隆・米勒(Ron Miller)在70年代末正式提出的。隆・米勒认为,全人教育包含了进步主义、人本教育、开放教育、全脑开发教育、体制外教育、协同学习、地球教育等教育思维,强调全人教育运动还在理论创立的阶段。因此,现在还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全人教育的定义。

隆・米勒还提出了全人范式的概念,认为从全人的本质来看,精神性更胜于物质性。教育应更着重于人的内在,如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等,尤其要注重自我的实现。这一全人范式理论不贬低物质的重要性,不否认社会存在的价值,但它认为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训练,更应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达到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Ron Miller,1990)。隆・米勒还与其他学者一起提出了全人教育的十大原则:为人类的发展而教;将学习者视为独立的“个体”;经验的关键作用;整全的教育;教育者的新角色;选择的自由;为参与式民主社会而教;为培养地球公民而教;为地球的人文关怀而教;精神和教育(刘宝存,2004)。

二、全人教育理念对本科会计专业教育的要求

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它在对以往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的培养目标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倡导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躯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有价值的人。与培养目标的转变相对应,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制度与措施都要围绕实现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目标设计。全人教育对本科会计专业教育的要求表现在目标和手段两个主要方面。

(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会计人”为目标 一方面,会计工作本身的专业技术性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表现为过分追求专业技能训练,从而陷入人才培养的工具化泥沼。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割裂、国家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使会计人才的培养不仅缺乏全球化的视角,甚至难以满足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会计本科教育仅仅只有专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狭隘的会计专业技能的训练也不符合时展的潮流。全面发展的“会计人”是人的内在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是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现代“会计人”,他们不仅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而且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世界公民意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改革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贯彻落实全人教育理念 在“全人教育”的基础上落实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做好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师资培养、资源配置、人员配备等方面的保证工作。超越僵化学科的限制,结合社会需求和会计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充分考虑到学科间的整合和联系,注重“会计人”完美人格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合理安排与会计专业相关的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选课自由,以适应其不同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上,教师必须还学生以主体地位,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必须是学习的促进者,应根据需要设计和运用学习情境,以适应学生的特殊需要;在授课方式上,应注重体验式教学,充分发挥会计专业实习和会计实验的作用,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接触建立起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考核评价方面,既要注重培养学生规范会计处理的观念,也要结合课程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全人教育理念在本科会计教育中的实践

全人教育思想在北美兴起后,也传播到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形成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全人教育在香港、台湾地区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内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会计专业都是在一个“全人教育”的框架下推行专业教育,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作为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国际化全人教育是其突出的办学特色。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全人教育的实践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以全人教育为导向的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作为中美合作办学机构,最初的定位就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学院现已将“全人教育” 确立为办学的基本理念,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等都紧紧围绕该理念运行。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导向,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世界公民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最后要努力提升学生会计学专业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在突出全人教育的基础上,致力于培养具有“英语精”、“知识新”、“技能强”、“交际广”的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重基础、多元化、体验式的国际化全人教育手段

(1)“广通识、厚基础、多选择”的课程设置。为贯彻落实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将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形成以通为主、先通后专、通专结合的培养模式。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由通识教育平台课、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构成。通识教育平台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公民意识,熟悉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历史,了解国际时事和国内最新形势与政策;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掌握必要的国际交流语言和获取信息的现代化手段;提高大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保持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在学院本科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通识课程学分占比达到32.4%。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按学科大类(一级学科)进行规划组合,包括相近相关专业互通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它与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一起为学生构筑学习专业知识而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该平台课程在帮助学生建设完整、规范、科学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拓宽专业口径和专业学习奠定宽厚的基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给学生以选择的自由是全人教育目标的要求,在学院本科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选修课程学分占比为19.7%,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多元化、体验式的能力培养模式。学院有100多位外籍教师全英授课,为学生提供优越的英语学习环境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每周开设4学时的大学英语课程和2学时的英语口语课程,口语课程全部由外籍教师授课。从第五到第七学期,每学期开设一门会计专业英语选修课程,保证英语学习不断线。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院注重采取包括实践教学在内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学院专门建设了富有国际特色的商业街,为学生提供创业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专业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服务,在参与实际工作中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会计系组建了“学生助理团”,学生助理通过协助会计系领导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接待来访,及时反映会计系工作存在的问题,搭建起会计系领导与学生沟通的“绿色通道”,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民主管理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到总学分的25%。实践教学由理论课程中的实践和集中实践组成,理论课程中的实践主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实施,如《税法》课程中的纳税申报实践、《成本管理会计》课程中的成本核算流程实践等。集中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实务、计算机模拟手工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3)多样化、国际化、重人格培养的校园文化。按全人教育的理论,人是精神性的动物。每一个人不但可以在生理上、情感上和智能上发展自己,而且也可以在精神上发展自己,净化自己的灵魂。教育必须不断培育个体的精神,使其健康成长。这里所指的精神上的发展实质上是指全面发展的人格。如果说合作精神、服务精神、自信心、使命感、乐观精神是普适于所有专业大学生的优良品质,那么正直、诚实、责任感、谨慎等品格,对会计专业大学生则有更高的要求。

会计专业以女生居多,学院创办的“女性成长国际论坛”成为女生与全球成功女流的平台,全方位帮助她们成为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女性;“国际文化周”中的中国日、拉丁美洲日、非洲日、欧洲日、亚洲日、北美日和国际联欢日使学生领略了中西文化的魅力,为学生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奠定了文化基础;学院重视游泳、太极、高尔夫球、篮球、乒乓球、田径、啦啦操等体育运动的教学,将其作为体验式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活动中,注重锻炼和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尊重他人、团队协作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这些品质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学院重视艺术教育,成立了学生军乐团、交响乐团、排演了众多高水平的文艺节目,通过校内外交流演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艺术欣赏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环境育人也是我院独特的校园文化。学院的建筑在中西合璧的基础上,突出了西方建筑风格,别具欧洲风情的法国街、意大利广场、德国街、西班牙街,使学生不出国门就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西方建筑文化气息;造型独特、设施一流的游泳馆、体育馆、行政楼、教学楼等建筑和雕塑、绿化相得益彰,完美地诠释了环境育人的理念。

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院本科会计专业教学效果逐步显现。虽然学生入学时是按三本招入,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就业能力比较强,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也逐步被社会认可。

[本文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0年度科研经费资助项目(编号:2010JGZD36)和2011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谭敏:《台湾地区全人教育理念评析》,《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第4期。

[2]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3]谭敏、范怡红:《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4]吴立保、谢安邦:《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教学改革》,《现代大学教育》2008年第1期。

[5]张云:《“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6]Ron Miller.Free Schools,Free PeoPle[EB/OL].省略/fsfp.htm,2005-10-30.

第8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加深,为了满足新时期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高校需要重点培养贸易和经济等商务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使其能够熟练掌握英语来进行各种涉外工作。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其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和高层次教育,培养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应结合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保证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有效培养,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概述

对于复合型人才而言,其主要是指在各方面都具备较强的能力,并且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丰富的经验,而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则应对相关的英语技能和知识加以熟练掌握,并能够全面了解对外贸易、金融学、经济学等商务应用技能及知识。商务和英语的复合并不仅仅知识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这两门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及融合,是人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商务贸易活动日趋频繁,对外贸易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单一的语言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需要人才能熟悉国际贸易运作规则以及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此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不再将知识能力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对具备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的人才更为青睐,如要求受聘者能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社交礼仪和较强的交际能力。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B定位模糊

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其面对的重要竞争对手是经济方向+外语双学位、国贸专业的学生,其中经济方向+外语双学位的学生在英语知识和经济背景知识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而国贸学生则具有较强的实际贸易操作能力和国贸知识背景,这些都给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就业压力。高校在培养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时,难以结合社会需求、学生素质和培养目标,仅仅只是将“商务+英语”进行简单复合与叠加,无法从商务和英语等层面来满足社会需求,不能体现出人才培养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加,并且社会对复合型与应用性的商务英语人才需求量增加,但是高校培养的商务英语人才多只具备一般经济常识,无法深入了解商务经济知识,导致其在就业时难以体现自身的优势,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

目前部分高校在设置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时,多是采用“商务+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商务”的嫁接形式,难以保证学科的兼容性与交叉性。“商务+英语专业” 主要就是以贸易类或商务类专业课程为基础,适当增设英语的听说读写课程,以此加强英语教学,这种形式只是加大了英语教学的力度,虽然能够强化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但是无法在商务交际活动中熟练运用所学语言和专业知识。]而英语专业+商务则是以普通英语专业课程为基础,增设涉外文秘、国贸和商务等课程,这种形式除了商务课程的增加外,基本与普通英语专业教学无本质区别,学生多缺乏相关的商务知识和实际商务交际能力。总而言之,这种嫁接形式缺乏较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无法满足复合型与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需求,不利于商务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对于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而言,其主要是以学生素质为基础,对学生商务操作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加以培养。但是目前高校在进行商务英语教学时,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学生只能在课程教学中获取理论知识,而无法强化自身的实践应用能,难以保证理论知识和实际商务活动的有效结合,导致学生精力多放在专业证书的考取方面。学生不了解商务活动的相关事项与环节,只能对理论知识进行盲目吸收,无法有效培养职业素质、商务操作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不利于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

(四)师资力量缺乏

师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才质量的优劣,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师资力量方面相对紧缺,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队伍中缺乏复合型与高素质教师,其无法全面掌握计算机、信息、法律、外贸、金融、经济和英语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部分商务英语教学教师多属于文学专业或语言专业毕业,商务外语的实践能力和商务背景缺乏,在案例教学或商务术语教学方面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影响教学有效性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商务英语教学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突路径

(一)健全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本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商务类课程与语言类课程的有效综合,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一般而言,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分析教学科目间的结构关系、各科目的学时与学分比重;而教育部将商务英语课程划分为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知识与技能、语言知识与技能等模块。高校要想有效培养复合型人才,应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管理等方面来设置专业课程,重视“商务+英语”培养模式的结合,科学分配商务类课程和英语文化类课程的学分,重视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类课程。如在设置英语文化类课程时,可开设与当地经济文化具有密切联系的课程,以经济合作理论、政治经济和贸易等方面知识为基础,保证课程的实用性与综合性。此外,高校可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生产实践第一线,构建社会专业技能训练体系,使学生形成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人才。对于该体系而言,其需要以建成的技能体系为依据,改进技能训练的场所与课程体系,对新技术和新方法加以充分吸收,结合技能培养与商务知识,从而形成全新的开放式实践课程体系。

(二)构建新型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体系作为教学整体效果和总体目标实现的重要体现,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和知识结构具有直接影响,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构建新型的课程设置体系十分之必要。首先应设置多样化和多层次的课程。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渗透和交叉,而商务英语学科的开设能够有效满足这一趋势。在培养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时,需要优化整合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使单科逐渐向多科转变,保证课程的多样化和多层次,从而扩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当然课程设置应打破传统的限制,改变单纯讲述商务专业知识或强化英语运用能力的局面,从人文素质、商务知识和语言技能等不同层面进行课程设置,从而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此外,高校应对主干课程和相关课程加以明确,主干课程的学分与学时可通过必修课加以保障,利用选修课来扩宽学生知识面,同时借助讲座或选修课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法律、金融、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知识。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我国金融改革和外贸政策等内容加以全面了解,培养出创新性与复合型的商务人才。

其次应设置自主化和弹性化的课程。为了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保证学生选课空间的充足性,而学分制能够利用选课自由来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可积极推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具有可行性的选课制度,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来选择教师、时间和课程,保证其能够自主设计学习进度与知识结构。学分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对学生个性发展加以重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专业性的提高。此外,学分制能够对因材施教进行更好地展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加强校企联合,组建实训基地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高校要想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必须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高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基础实验与校外实训基地加以建立和完善,校企双方可共同制定教学文件、教学大纲、企业课程模块和教学计划等,由企业培训师、专家或专业教师来负责顶岗实习与企I课程。同时从企业和涉外商务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对课程进行合理调整与设置,科学构建职业素质拓展、商务知识技能和语言文化基础等课程群,并有效组织专题讲座与研讨会等活动,让学生能够融入社会。其次高校可加强实训,利用假期组织师生进行校外基地实习与实训,使其能够近距离接触管理、服务、建设和生产的第一线。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强化其综合素质,还能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运行模式、市场社会环境、岗位要求与和技能等,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总体来说,校外基地实训实习能够将社会与学校之间的界限加以打破,创新教学体系,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而校企联合则能够有效克服教学环节和课程专业建设相脱离问题,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落实,有效培养出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时,应遵循“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保证商务英语教师具备丰富的商务实践经验、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首先在请进来方面,高校可积极引进复合型教师,保证其熟悉国际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外聘具有丰富商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担任实训教师,从而有效弥补专业人才缺乏的不足[10]。其次在走出去方面,高校可选派中青年教师进行进修培训,使其能够掌握最新的科研与教学信息,也可积极与企业联系,调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使教师能够感知商务知识的应用环境,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只有建立高素质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教学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师资力量不足等,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佳,影响商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基于这种情况,高校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时,必须要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健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型课程设置体系,加强校企联合,组建实训基地,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对社会资源加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样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秀辉,林琳. 新建本科院校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5:316-317.

[2]宋娜娜. 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校商务英语课程建设[J]. 当代外语研究,2012,06:45-48+77-78.

[3]李红秋. 关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思考[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5:151-153.

[4]李希,胡璐,任雪花,唐靓. 浅谈电子商务英语与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 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01:4-7.

[5]陶琼,陈永亮. 就业导向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探究――以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为例[J].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5,01:57-59.

[6]钟玲俐. 博弈:商务英语教学与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01:148-151.

[7]尹雪艳. CBI教学理念与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研究[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61-63.

[8]张D,李楠. 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及就业研究[J]. 科技信息,2014,08:33+36.

[9]张楠楠,陆姣. 以培养满足岗位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创设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模式[J]. 海外英语,2011,13:141-142.

[10]刘倩倩. 浅议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途径[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26-27.

第9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则是培育创新精神和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就是要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一个人对知识的摄取和运用、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发明,而且也是一种发现问题和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它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面对时代的新要求,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必须变革教育观念,以技能型创新为核心目标进行教育系统改革。这就要求我们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体系,首要和关键的一步就是教学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教育观念是教师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的统称。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素质教育。教育观念不同,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就不同。教育观念先进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人才培养能否成功。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体系,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想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首创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体现创新精神的主体。教师对学生除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其思想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思想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其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有的往往对我国的历史和国情不甚了解,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优越性认识不足,看问题难免存在片面之处。同时,有的学生个性较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容易走极端。为此,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体系,首要任务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可从实际出发,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组织学生帮助身边家境较困难的学生、发动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帮助残疾人和特困老人等,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的思想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通过开展磨难教育,如以班、系为单位组织学生到部队、训练营地接受军训,到农村参加艰苦劳动等,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艰苦奋斗、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品格与意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行为习惯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创新成为学生自觉自主的行为。

构建文化育人的教育观念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与特长,教育不能只重视少数学生,而应当因材施教,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和创新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教育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不应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重点就是要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创新理念,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要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个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只有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才能把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落到实处,实现变继承教育为创造教育、变客体教育为主体教育、变补短教育为扬长教育、变君子教育为动手教育。

树立新型师生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体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其中教师是关键。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决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交流意见,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得到良好发展,健全的人格甚至也难以养成。而现代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能够得到互相尊重,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满足学生交往和归属的需求,使学生能在集体中获得友谊、信任和支持,在困难时得到安慰、理解与帮助,获得心理上的宽慰感,能满足学生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中,教师通过给予学生公正的评价和鼓励,能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提高其适应能力。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愉悦感与憧憬感,激发每一位学生对科学、道德、艺术等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兴趣和热爱,培育学生内心的学习需求,形成学生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第10篇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研究热点。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标准既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已步入内涵式和规范化发展轨道。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教育核心问题,近年来从国务院到各级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职业院校都分别提出了相关目标与要求,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与实践。

200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务院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颁布《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同年,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这些都是指导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以不方式提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构建教学标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目标和要求。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各类职业院校也积极响应,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就广东省而言,自2010年开始实行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工作,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是其中试点专业之一。随后,连续启动两批共20多个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制工作。

前几年,教育部职成司组织高职高专教指委会研究制订了一批专业教学标准,为我国教学标准的研制开创了先河。然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我国职教领域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相对薄弱。如果这些工作长期滞后,不利于职业教育理论成果的丰富及理论体系的完善,也不利于我国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深入,制约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可见,从规模化扩展到内涵式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规律,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和一系列保障措施,其中,建立和健全以专业教学标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进行深入全面地、系统地探索。

(二)研究意义

拓展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丰富职业教育理论体系。通过对已有相关成果的综述,以终身教育理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为指导,以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对“中高职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能力分析―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等概念、理论及其内在关系的解读,探讨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方法技术,构建出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及相关制度。从而,拓展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一定程度上丰富现代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完善相关理论体系,为政府决策及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提升旅游专业建设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与实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完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一方面,通过中高职课程结构的整体化设计和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标准的开发,实现旅游专业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是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的必备文件,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把能力核心、系统培养、中高职衔接、第三方评价等职业教育理念落实到专业建设中,能有效促进本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推动更多、更高水平的课程建设,使之成为更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示范专业。而且,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开发技术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专业,带动相应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社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大多数省市已普遍开展,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指导等因素,本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状况并不尽人意,培养质量良莠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中高职衔接教育改革和人才供给。研究并有效实施本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等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有助于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高,促进本专业人才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而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供给又将有效促进本区域社会和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综合运用实地调研、文献分析、会议研讨、案例研究等方法,以人才需求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为逻辑起点,学习借鉴英国的先进理念与经验,依据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内在要求,由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协同合作,按照理论分析―实地调研―交流讨论―试点应用―反馈完善等流程开展研究。技术线路见图1。

三、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

通过对中高职旅游专业人才供求的全面分析,学习和借鉴英国职业教育标准开发经验与技术,开发具有中国(广东)特色的旅游职业能力标准、中高职衔接旅游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初步建立体现广东特色、满足国家需求、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一)中高职衔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

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类型,它以就业为导向。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本项目首先通过广东省内的中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如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在校生学习状况、毕业生就业等情况的分析,掌握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给状况;通过对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及旅游行业(主要是旅行社行业)人才需求特征的深入调研,全面分析技术技能型旅游专业人才需求状况。通过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分析,发掘供需矛盾,找出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缺失标准开发是关键问题之一)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对策。

(二)英国旅游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及其借鉴

英国是世界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素以科学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公平合理的课程评价模式而闻名。深入剖析英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学习借鉴其职业教育标准开发机制和开发技术以及英国的旅游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为我国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借鉴。

(三)旅游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分析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一项关键性工作,也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主要成果和特色所在。根据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及其工作任务和职责,分析其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建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模块库,构建本专业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标准库,为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和课程开发确立科学依据。

(四)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

一方面,从理论上探讨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的内涵、要求及开发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旅游管理职业能力标准构建的基础上,按照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解构和重构,建立本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本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内容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条件、教学组织与实施件等),制定三二分段培养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转段考核方案,并经项目试点单位实施、反馈和完善。

(五)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制

根据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编制本专业课程标准,明确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的内涵、表述格式、具体内容及课程开发思路方法等要素,尤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课程标准的规范性及可操作性。并具体制定本专业中职学段和高职学段所有核心课程标准,并对其他非核心课程标准也给出编制思路。

(六)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考核评价标准的的探索

考核评价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中最为薄弱的部分,本项目根据中高职衔接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引入第三方评价等先进理念,制定旅游类专业三二分段转段考核标准及实施方案,建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形成性课程评价标准及实施方案,建立基于第三方评价机制的专业建设评估方案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四、结论与讨论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 创新 必要性 创新思路

1前言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它将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要求,尤其是教学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进行创新,它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应该尽快采取相应的创新思路,从而使得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向着整体化、系统化、综合性和实践性方向发展,进而切实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质量。

2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当前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宏观背景和微观环境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教学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具体创新的必要性如下。

2.1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根据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人马丁・特罗的分类,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50%,就进入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自从真正实施扩招以来,也进入到了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那么,这就需要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与这一重大的变化相匹配;

2.2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改革。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化,相应的也要求社会各方面进行全面性的变革。其中,高等教育体制也要发生相应的改革,尤其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那么,这也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改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推向深化。

2.3高校当前的教学管理工作正变得日益复杂化。由于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和布局不断扩大和变化,使得高校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变得日益复杂和多变。比如说,当前形势下,高校的学生数、教师数急剧增加,跨学科管理越来越普遍,跨校区管理更是让教学管理工作变得日益复杂和分散。

3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思路分析

既然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着创新的迫切性,已经让高校面临的高等教育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一切都使得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必须进行创新。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还有一些问题存在,比如说,学校定位模糊导致高校教学管理理念模糊甚至步入误区,教学管理体制僵化,灵活性、人性化不足等。那么,我们就必须尽快实施创新思路,具体阐述如下。

3.1高校教学管理应该创新管理理念。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来说,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创新自己的教学管理理念,这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升质量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切实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让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价值观层面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同时,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定位自身,办出教学特色,引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走出创新的误区,体现出高等教育的平等和民主特性。

3.2高校教学管理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实现真正创新的中心环节和关键点所在。作为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较低的状态,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为了应对这一现状,高校教学管理应该实行较为灵活的、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方法、内容和培养方式上,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其完全社会化角色的转变,从而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3.3高校教学管理应该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对于高校来说,其教学管理工作除了创新以上几个方面的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外,还应该从教学管理体制、评价机制、教学管理方法以及手段方面实现创新,这是教学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创新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全面落实教学任务的同时,根据教学改革的具体发展需求来努力健全自身的教学管理体系,健全人才培养目标的管理体系,构建新型教学内容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教学法规管理体系,把握管理特点规律,努力创新教学管理方法,从而使得对学生实施弹性管理,自主式管理和精确化管理,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适应学生培养目标的多样化特点。

4结语

总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必须实现创新,这就需要高校广泛调查、认真论证,编制科学合理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并严格执行,全校协同、上下协调,严格执行教学规范,确保教学工作稳定运行,树立质量意识,重视教学信息的采集与分析,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以学校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为依据,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管理,从而切实发挥出理念创新的先导作用,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让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通过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来真正步入到创新的层面,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马翔.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2]龚发云.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7

第12篇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对上饶师院体育系(以下简称我系)大学生人格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体育系大学生在需要、动机、气质、性格等人格方面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体育系应根据自己专业特点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和规划,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措施,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适应性体育专业人才。 

论文关键词:体育专业 大学生 健全人格 养成教育

前言

“和谐社会”是在时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和谐人才”是当今乃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谐人才”是健全人格与娴熟专业技能之间的完美结合。大学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寻找不同途径培养体育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体育和谐人才”,是教育相关部门及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一、人格与健全人格涵义 

人格一词,诸多学家都对其进行过阐释。结合笔者理解,可定义为:人格是与先天因素相关联的相对稳定的动态心理行为发展模式。它可分为“本我人格”和“塑我人格”两大类。“本我人格”是先天具有的,本性的人格,它始终如一,一成不变。“塑我人格”也叫“弹性人格”,它随着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变迁以及教育实践等而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后天环境教育的改善在保证健全人格的发展方面会起到很大作用。

健全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是培养社会人才的追求标准。所谓健全人格,是指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和谐统一。人格健全的人才能较好地适应环境,适当地满足自己的需要,积极乐观地去改善环境,意志坚定,独立自尊,勤奋进取,敢于拼搏,敢于创新,不逃避、不惧怕困难,有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可以适当调节自己的情绪,胜不骄,败不馁,人际关系和谐,能自我悦纳,也能悦纳他人。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格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高校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大学生承受的压力更加强烈和复杂,致使其当前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却始终处于滞后状态,致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大学生人格培养及其身心健康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价值。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他们的成才、发展以及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就无从谈起。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说:“无论一个国家引入 了多少现代的经济制度的管理方法,……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实施的那些个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知识徒有虚名。”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格指标特征及规律,为实施其健全人格养成教育大有裨益。

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需要分析。需要,简单说就是对某种东西的渴求,体现了一种缺失感,任何一种心理行为的发生都与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执著的追求需要的满足,需要被剥夺将造成人的病态、衰弱或影响发育。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体康复,可以治疗由需要被剥夺而造成的疾患。稳定地满足需要可以防止疾患,而环境则必须使人的需要得到很好的满足,否则,就会出现身心疾患。马斯洛认为,“自私”常常与情感上感到不安全有关,“无私”则可能意味着在感情上感到安全,意味着自我实现和心理健康。马斯洛的另一种解释认为,无私是因为心理富足,自私是因为心理贫乏。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我系学生的需要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自我价值实现需要排在第一位,其次依次为尊重需要,交往需要,认知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调查的情况反映了体育转业大学生把自我价值实现作为最高需要追求,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普遍追求。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正确恰当地实现自我价值,是教育管理者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尊重的需要,既包含了自我尊重,也包含他人对“我”的尊重。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自己,即在行为上要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包括道德和能力的提高;交往是一个人可能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在生存过程中,必须学会交往,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同时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全面把握。 古人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体育系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不会变得盲目,生活才会有规律,追求才会更合理。研究发现,体育专业学生大二阶段是自我认知最模糊的时期,应予正确引导。

2.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气质分析。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典型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了解和掌握学生气质类型特征,对于实施教育,培养其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气质方面的探讨有史已久,孔子曾经把人的气质分为“狂”、“中行”、“狷”三类。他认为,狂者一类人对客观事物持积极进取态度,志大言大,言行激烈,表露于外;狷者行为拘谨,不敢作为;中行之人行中庸之道。体育是一种“外显文化”,要使其得以完美表现,起到良好的影响和效果,需要从事者思想及行为的高度和谐。孔子的气质思想对于体育院系培养社会适应型人才有着借鉴意义。 

为了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气质类型特点,对他们的血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0型血人数最多,约占总人数的47%;b型血人数比例次之,约占总人数的35%;其次为a型血,约占14%;ab型约占4%。调查表明,体育转业大学生的血型以o型和b型居多。据日本学者古川竹二的气质类型学说得知,血型与气质有一定关系,他认为属a型血的人气质特点为温和、老实、稳妥、多疑、怕羞、顺从、依赖他人,感情易冲动;属b型血的人气质特点为感觉敏锐、镇静、不怕羞、喜社交、好管闲事;属ab型血的人,其气质具有a型和b型特点;而属o型血的人的气质则以志向坚强、好胜、霸道、不听指挥、喜欢指挥别人、有胆识,不愿吃亏为特点。有的国家甚至依据不同血型的气质特点,作为选拔不同项目运动员的依据。当然,气质与血型的关系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但掌握此规律,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使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学生的长处得以发挥,更有效地培养不同类型的社会体育人才。 

3.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动机分析。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活动的动力,是个性倾向性的的表现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动机,对于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人格有较大的作用。通过对体育专业学生动机的调查研究表明:他们的学习动机以间接动机为主。在几项动机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努力是为了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其次是为了成绩达标,而因热爱体育事业投入学习仅排动机调查项目的第五位。马卡连柯说:“一个人的行为如果是由最近的前途决定的,那么这种人是软弱无力的,如果他只满足个人的前途,只要这种前途是远大的,那么他可以算是强有力的人,但他却不能使我们感到人格的美以及人格的真正的价值。”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必要的。只有把学生的私我目标和公我目标有机结合,提高热爱体育事业的动机,真正转化为对体育事业本身的兴趣,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正如达尔文在自传中写到的那样:只有有了强烈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才能在这种兴趣的推动下,数十年如一日,坚韧不拔地去钻研此类科学问题,并取得伟大成就。

4.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性格分析。性格可以用恩格斯的一句话来诠释: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也就是说,人对现实的态度如何,就会在他的行为方式中明显地表现出来。如一个对事业热爱的人,在行为举止上就表现得积极,勤劳;反之,就表现得消极,懒惰。一个对人热情的人,在行为举止上就表现得慷慨;反之,就表现为吝啬,等等。

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对于因材施教、培养健全人格很有必要。调查研究得知,他们中偏外向型性格的人最多,约占总人数的33%;其余依次为中间型26%、外向型23%、偏内向型12%,内向型最少,约占总人数的6%。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教师上课的方式,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新颖性、实用性,学校学风的管理,等等,对学生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对开展教育具有参考意义。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措施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原有动机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布鲁纳曾把“原理与态度的迁移”看成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这一论述在今天对于培养体育转业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亦有重要意义。

2.课程设置不能太死板,应在教学大纲框架范围内灵活设置。从“哥伦布立蛋”可得到启示:打破常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某些问题的解决更有益。 

3.教师应努力转变角色,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努力探讨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途径,研究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点”而不是从“面”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尽量改革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单一、呆板的方式,把课堂教学、fi常教育引导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知社会、服务社会。教育实践环节应打破传统的大四实习的模式,可建立大一、大二在校学理论知识——大三上半年参与社会实践——大三下半年及大四在校探讨学习模式,形成学用结合的路子,最终为“用”服务,从而培养体育转业大学生成为追求崇高精神和远大生活目标的人。

5.引导学生正确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切勿“投机取巧”、“守株待兔”、“异想天开”。要意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天上不可能掉馅饼”,“人生在世,生一日应尽一日之勤”。

6.体育系课程设置应突出专业基础上的多样性,满足不同人格特征学生的心理需要,满足他们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其对人生的激情,提高其人格健全的水准。 

7.可开展兄弟院校之间的学科及专业交流,可互派学生交叉学习。这样,既能扩大学生的学习面,又能增进他们的交际和适应能力。 

    8.建立体育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学习“导师制”,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熟练性,从而提高他们就业时的自信心。

9.体育院系应结合“阳光体育工程”,开设“大学生休闲体育广场”,把“快乐体育”、“体验体育”引入到体育专业中来,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真正培养出具备健全人格的一专多能型体育人才。

10.在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时,应在着重讲解各民族文化特点的同时,融合整个中华民族的特点,探讨民族传统体育的心理效应,在此基础上领悟技术特点。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又能增强他们的爱国情节与民族自豪感。

四、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格健康教育,实现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而幸福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人类自身的人格健康状况。当今大学校园中,大学生的人格健康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调整和改善教育目标,以使青年一代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如全美教育协会早在1977年就提出,学校不限于培养学生成为生存于社会中的人,而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获得了自我实现的、具备能够缔造美好社会的能动作用的人,培养出一个个真正的、具有自我革新的、自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