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养殖论文

养殖论文

时间:2023-05-05 16:4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养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养殖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刺参工厂化养殖通过全控温方式消除刺参的夏眠与冬季低水温半休眠,避免高温期体重减轻与低温期生长缓慢造成的成本增加,养殖前景广阔。对该养殖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就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了阐述。

刺参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海参品种,盛产于北方辽宁、河北及山东沿海,具有极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是近年来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品种。刺参在自然海区中生长缓慢,成活率低,生长周期长,由幼参规格养成至商品参规格需3~4年,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消耗在夏眠和冬季低水温期。近几年,我们利用工厂化养鱼大棚进行了刺参工厂化养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刺参工厂化养殖通过全控温方式消除刺参的夏眠与冬季低水温半休眠,避免高温期体重减轻与低温期生长缓慢造成的成本增加,全年可控水温平均13℃,这样体长3~5cm的幼参1.5年就可达到商品规格。因此,开展工厂化刺参养殖具有广阔的前景。

1养殖池建造

养殖利用原有的工厂化养鱼大棚,养殖池为砖、水泥结构,规格为5m×5m×2m,水深1.5m。棚顶是钢筋支架,外盖白色无滴膜,为了保温可加盖草帘。刺参栖息基选用脊瓦,4~5片/m2,间距20cm。

2苗种放养

苗种放养前应用10~20mg/L的漂白粉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参苗选用规格5~6cm的健康苗种,养殖前期放养密度为50头/m2,在养殖生产中根据水温、饲料、流水量及刺参的规格和实际生长情况等灵活调整养殖密度。

3水温与盐度的控制

幼参摄食与生长的最佳水温为19~20℃,体长5~15cm的刺参则适温10~15℃,适宜盐度范围28‰~34‰。水温不超过20℃时,日摄食量及吸收量均最大,生长速度也快;当水温超过20℃时,日摄食量仍然较大,但吸收率却下降,导致生长速度降低;而当水温超过30℃时,幼参生长增重则出现负值。一般利用沿海海水深水井的井水与砂滤过的自然海水调节水温和盐度;或者利用加盖草帘的方法控温,即夏季高温期白天加盖草帘遮阳降温,晚上卷起草帘散热降温;冬季低温期白天卷起草帘升温,晚上加盖草帘保温。水温一般控制在10~15℃,全年日平均水温13℃;盐度控制在30‰左右。

4养殖管理

4.1水质管理

在黄海海域,海水透明度低,水中泥土颗粒和其他杂质较多,时间长了会在池底沉淀较厚的一层稀泥,又不能被刺参摄食,将变质污染池底,很容易引起刺参疾病,降低成活率,所以纳入自然海水前必须采用沙滤墙。沙滤墙一般都建造在进水口处,墙高与养殖池深持平,分为单面沙滤墙和双面沙滤墙2种,前者用煤渣空心砖垒一堵墙,墙的一侧堆放沙子,沙堆截面底长与高比为1∶1~1.5,后者用煤渣空心砖垒两堵墙,两墙相距1.0~1.5m,中间填满沙子,后者较前者节省用沙量。建墙用沙粒度不要太细,沙砾直径0.1~1.0cm为宜。养成期采用流水饲育法。流水量根据水温、养殖密度、个体大小等因素进行调节,流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剌参的生长速度。一般日流水量为饲育水体的5~8倍,水温高或养殖密度大时应加大流水量,且刺参个体愈大流水量也应越大。在流水的同时需要充气,气石的布置为每个养殖池放置4个散气石。水体盐度要特别注意,一般养殖用水盐度不应低于26‰。此外,要定期监测水质,pH值7.8~8.4,溶解氧饱和或接近饱和,有机物耗氧量小于2mg/L。

4.2饵喂

刺参一般白天不活动,晚上摄食,饵料以底栖硅藻与微生物为主(消化吸收率达87%以上)。养成期以混合投喂为主,混合投喂的比例为:配合饲料50%,海泥20%,鱼粉8%,海藻粉22%。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2%~10%,并根据刺参大小、水温、摄食情况及残饵量加以调整。配合饲料易败坏水质,要掌握勤投少投的原则,若摄食量不足但残饵较多,应考虑到水质不良或饲料不适,应及时查找原因,以免影响刺参的生长。

4.3日常管理

为保持养殖池内水质,应及时清底和倒池。一般每天清底1次,用虹吸法清除池内粪便和残饵,倒池也是改善水质的有效方法,一般每隔10~15d进行1次,以彻底改善水质。若水质发生意外,则应及时倒池处理,倒池时应避免伤害刺参。另外,要设专人每天巡塘,根据刺参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养殖密度,并经常检查刺参的活动情况,观察刺参摄食情况和健康状况,并认真作好记录。水体中缺氧、水质不良、活饵料不足时,刺参往往大量脱离水面吸附在池壁上,此时一方面要检测水质,另一方面要及时使其回到水中,以防干露时间过长造成死亡。

5病害防治

刺参工厂化养殖病害比较少,发病也比池塘养殖好控制。一般的敌害生物,如挠足类、剑水蚤等容易刺伤幼参,引起溃烂。此外,由于有机物或油污染、饵料不当、重金属离子超标、pH值变化较大或盐度过低,也容易引起刺参皮肤溃烂或排脏现象。对皮肤溃烂的刺参,可用青霉素、链霉素(每升海水中含青霉素、链霉素各50mg)药浴30min,重新投入池中即可。

6收获

工厂化养殖一般采取轮流放苗、轮流收获的方法,刺参的收获规格为体重150~300g,自然伸展体长15~20cm。因为工厂化养殖通过全控温方式消除刺参的夏眠与冬季低水温半休眠,全年可以选择性地收获,捕大留小,获取更高的利润。

7存在问题及对策

7.1存在问题

7.1.1发展无序、无规划。这是目前海参养殖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为事先没有做好规划,管理力度也不够,从而形成随意发展、盲目跟进的局面,既不利于整个养殖业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也不利于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7.1.2饲养方法不科学,导致疾病频发。由于海参规范养殖技术未普遍推广,大部分养殖户对刺参健康养殖技术不了解,只是套用别的种类的养殖技术或学别人怎么干;并且有些养殖户管理松懈,导致出现疾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7.2对策

有关部门适时合理调控,统一布局,控制养殖容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给刺参养殖产业提供一个良性发展的平台;制定并推广刺参健康育苗及养殖技术;加强检疫与病害防治。

第2篇

1.1生态养殖环境

鲍鱼养殖环境应选用较为合适的海域,这对后续的鲍鱼育苗和养殖成活率具有较大影响。养殖环境一般要求远离重工业污染区,海水盐度要求为30译依5译。海水应清澈透明,能见度跃4m,pH值为7.8~8.0,海水比重应较为稳定,全年保持在1.020以上。同时,海水应为活水流动,具有适宜的海藻,维持较好的涨落潮幅度。

1.2人工养殖环境

鲍鱼的人工养殖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养殖设施。以福建地区鲍鱼养殖为例,鲍鱼养殖的人工环境应具有多个不同规格、不同功能的水池,主要有育苗池、生长池、海水过滤池、沉淀池、沙滤池等,同时当鲍鱼逐渐增大时还应增加养鲍箱。除了固定功能的水池外,养殖场还应具有一套完善的控温系统、供氧系统、供水管道等。

2育苗

2.1幼体培育

在鲍鱼受精卵进入育苗池后,8~10h担轮幼体即可孵出。此时,育苗池中应保持适宜的光照条件和24益左右的水温。担轮幼体在经过2d左右的悬浮期后,在事先铺好的塑料薄膜上进行附着。此时应保证池中氧气充足,担轮幼体在该环境下约1个月时间即可进行上足分化,进入稚鲍阶段。

2.2稚鲍养殖

进入稚鲍阶段后应及时进行换池。所更换池水温与原池水温差应控制在0.5益以内,此时稚鲍的主要食物为硅藻,应在新池中加入足量的硅藻。新池中主要采用瓦片附底,当稚鲍生长到一定阶段时,用海绵将稚鲍从塑料薄膜上洗下,放入新池中。在洗下稚鲍之后的1~2d应注意清洗池底的死鲍及未附着鲍。其余稚鲍将迅速自主附着到瓦片朝阴处,此时应维持稳定的充气流水量。

2.3幼鲍养殖

当稚鲍长到1cm左右,应再次进行生长池的更换。生长池内的瓦片布置及水温充气量仍维持与原水池相同。此时可适当采用鲍鱼粉状饲料和海带粉混合投喂,投喂过程中要注意每日定期投食,并且每隔4d对池底食物碎屑进行清理,保证水体的洁净程度。

2.4鲍苗养殖

当幼鲍生长到2cm及以上时即可进行装箱养殖,装箱过程中应注意养殖密度。所选箱体最好为圆柱形,直径渊内径冤1.1~1.2m,高0.6~1.0m皆可。一般来说,壳长2cm的鲍苗,放养密度为800~1000个/箱曰壳长3~4cm的鲍苗,养殖密度为600~700个/箱曰壳长4~5cm的鲍苗,养殖密度为400~600个/箱。此时,可以将养殖箱运到周边海域进行放养。通常选择外海性海域受台风影响较少的地段,其放养的底质主要为岩礁盘或古珊瑚礁盘。定期渊5~7d冤进行投饵养殖,投饵重量约为其体重的30%即可。在鲍苗养殖过程中,要关注鲍苗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分疏。

3生长影响因素

3.1光照

在鲍鱼的生长环境中,光照有多方面的生态作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鲍鱼的生长发育。不同的光照强度,对幼虫及幼鲍的生长与存活影响不同,即便是相同的光照强度,由于水温和光照周期不同,其影响也不同。在高温长光照下,光照强度应控制在700~1200lx曰在低温短光照下,光照强度应控制在1300~2000lx。

3.2水温

由于鲍鱼属于无脊椎动物,在无脊椎动物体内血细胞是最主要的免疫防御机制。温度会影响血细胞内各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鲍鱼的生长。通常来说,鲍鱼的耐温范围为9~32益,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3~28益。当水温在25益以下时,鲍鱼的活性和生长均显著下降。

3.3盐度

第3篇

(一)养殖方式集约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禽养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化饲养转变,由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转变,由粗放饲养向集约饲养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据统计,生猪年出栏50头以下养殖户比重由2003年的71.60%下降到2012年的32.08%,而年出栏500头以上养殖户比重由2003年的10.60%增加到2012年的38.00%;肉牛年出栏10头以下养殖户比重由2003年的68.50%下降到2012年的56.24%;羊年出栏30头以下养殖户比重由2003年的56.60%下降到2012年的45.04%。养殖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迫切需要物联网技术进行实时监测,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生产的规模效益。

(二)饲养管理自动化

适应养殖方式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单纯地依靠传统的人力饲养,很难满足精准饲喂、自动喂养、科学管理的需要。在物联牧场中,通过畜禽个体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实时传输畜禽个体生理状态数据,监测畜禽个体数据异常情况,并将数据及时反馈生产者,同时,通过对不同个体生理状态的监测,结合专家系统,对畜禽饲料进行科学配比,精细饲喂,既保证畜禽生长所需能量,又能节约生产成本,是自动化饲养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肉鸡、蛋鸡、规模养猪的自动化程度相对比较高,而肉牛、肉羊、绵羊的自动化程度和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据统计,2010年我国奶牛养殖量为1258万头,产奶3600万吨,而美国奶牛养殖量仅为910万头,产奶量却高达8750万吨,是中国的2.43倍,按每头年产奶量计算,美国是中国的3.36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奶牛单产分别是中国奶牛单产的2.02和1.26倍。世界发达国家普遍使用了DHI(DairyHerdImprovement)技术,实施奶牛牛群改良,而我国只是在个别地方才应用。DHI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测定奶牛个体单产数据、牛群基础资料,综合评定奶牛生产性能和遗传性能,是世界公认的饲养管理的科学手段。

(三)质量控制追溯化

畜禽及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到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涉及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成为了社会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动物疫病、兽药残留、加工流通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是覆盖从“牧场到餐桌”的关键问题。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物联网的RFID、条形码、电子“药丸”等技术,对畜禽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实施全过程监管,对发现的问题产品进行追踪溯源,实现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的可追溯,是有效防止畜禽产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在物联牧场中,畜产品物联网溯源平台已经基本完善,每一种产品都可以通过标识在物联牧场的溯源平台中查到其产地、销地,并通过溯源系统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四)疫病防治即时化

重大动物疫病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新城疫、猪瘟,以及其他流行性动物疫病,不仅关系到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农民增收和人民群众健康。近年来,世界各地多次发生动物疫情失控事件,对于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何及时有效地开展监测预警工作、进行动物疫病防治,是一直以来困扰畜牧业发展的难题。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运用于畜禽生产实际,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物联网技术可以感知畜禽个体及群体的生理变化和行为特征,如温度、采食量、活动量等数据,结合历史数据,及时监测畜禽个体的差异性,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进而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的产生、发展和蔓延。

(五)养殖环境清洁化

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现代畜牧业,通过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再生化等环节,减少畜禽生产污染物排放、控制畜禽养殖环境,以达到改善畜禽产品质量的目标,是实现畜禽清洁化生产的重要途径。畜牧业生长环境是影响畜禽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传统畜禽养殖环境很难做到精确控制,畜禽产品产量和质量都难以保证,物联网技术为畜禽生长环境的自动控制提供了条件。通过传感器采集牧场环境信息(光照、温度、湿度、CO2、H2S等),并将信息通过无线传输技术(GPRS、ZigBee等)传输到服务器,应用程序通过将收集到的数据与标准数据库中的数据相比较,结合专家系统,科学准确地计算畜禽养殖环境信息,并通过自动控制技术(温度控制器、光照强度控制器、CO2发生器等)等对畜禽生长环境进行精确控制,为畜禽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生长环境。

(六)畜禽品种良种化

畜禽良种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和畜牧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生产要素,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在兴起的生物信息学是研究生物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播、分析和解释等各方面的学科,它通过综合利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揭示大量复杂的生物数据的生物学奥秘。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畜禽品种的选择、培育,是现代育种的重要方式。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监测期母畜生理变化情况和仔畜生长发育情况,对于畜禽良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以奶牛为例,期的奶牛,其活动量、步行数等都远远大于其他奶牛,通过对奶牛行为进行监测,可以实时了解奶牛的状况,科学预测奶牛时间,及时进行人工授精,保证奶牛产奶质量。

二、物联牧场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

以农业物联网的全要素、全过程和全系统“三全”理论为基础,物联牧场针对养殖环境、畜禽生产资料、劳动投入、饲养管理技术等的全要素,和畜禽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的全过程,以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全系统,形成了以感知、传输和应用为主线的技术体系,研究重点和方向也日益明晰。

(一)物联牧场的相关理论

牧场是经营畜牧业的生产单位,也是包含畜牧、自然、经济和人类活动的复杂系统。因此物联牧场必须遵循农业物联网中的全要素、全过程和全系统的“三全”化发展理念,才能确保其科学持续性发展。物联牧场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牧场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运用养殖环境监测传感器、生理体征监测传感器、视频信息采集传感器等设备感知饲料、水、生命体、生产器械、能源动力、运输、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互联网和智能化处理等现代技术,构建包含牧场正常运转所涉及的自然、社会、生产、人力资源等的复杂系统,实现牧场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控、科学决策和实时服务,达到牧场人、机、牧一体化,进而实现畜牧养殖的高产、优质、集约化和精细化的目标。

(二)物联牧场的技术体系

要使物联牧场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综合考虑人、机、牧的综合配置与协调,实现人机牧一体化发展,才能真正发挥物联牧场的作用。其技术体系是通过感知、传输、处理、控制等现代技术,将人机牧三者相互融合,提供更透明、更智能、更泛在、更安全的一体化服务。感知技术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降雨量、风速等气象环境类传感器技术;二氧化碳、氧气、氨气、甲烷、硫化氢等气体类传感器技术;饲料量、饮水量、运动量、产奶量、体表温度等生命本体传感器技术;视频、声音等多媒体传感器技术。传输技术包括:互联网技术、短信通信技术、Zigbee无线传输技术、GPRS无线传输技术、3G无线通信技术(TD-SCDMA、WSCDMA、SCDMA2000)、4G通信传输技术(TD-LTE、FDD-LTE)。处理技术包括:数据处理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多信息融合处理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包括:最优控制技术、自适应控制技术、专家控制技术(即以专家知识库为基础建立控制规则和程序)、模糊控制技术、容错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

(三)物联牧场的研究重点

第4篇

强化生长环境管理,提高舒适程度

科学保持通风状态在蛋鸡养殖中,通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鸡舍无论大小,也不管鸡场规模如何,必须要保证鸡舍内部的空气保持新鲜状态,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这一点对于饲养密度较高的鸡场、鸡舍,重要性更加明显。研究资料显示,规模化养鸡场,一旦通风条件不达标,直接会影响整个鸡舍内部控制质量,养殖中出现的各种有害气体会充斥着整个鸡舍,如氨气、二氧化碳以及硫化氢等,这样的有害气体超标,会对蛋鸡的生长以及产蛋造成影响,降低产蛋率,同时能够滋生和引发疾病,造成更大损失。所以,在鸡场里鸡舍的底部应当开设地窗,中部开设大窗,屋顶要设置排气筒,在夏天全部打开通风,冬季运用排气筒与地窗通风,要注意温度保持在恰当水平。科学调控光照水平光照条件对于蛋鸡生长与产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适当延长光照时间,能够提高蛋鸡的产蛋率,提高养殖经营效益。研究表明,科学的光照时间能够对蛋鸡排卵产生影响,提高产蛋率。在养殖中,建议从20周龄起每日光照时间按周增加半小时,到达每天16小时后保持同一水平,延续至蛋鸡淘汰之前的4周时候,将光照时间提升至17小时,此标准延续至蛋鸡淘汰为止。光照不足时间以人工照明补充,力求鸡舍内光照充足而均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针对蛋鸡的特点创造更好的产蛋条件,有助于延长蛋鸡的产蛋高峰期。科学控制舍内温度每一种动物都有着其最为适宜的生长温度区间,在蛋鸡养殖中也不例外,养殖户应当科学研究蛋鸡的最佳生长温度,尽可能地创造与此相接近的环境。依据研究资料显示,适宜蛋鸡的温度为13~23℃,偏离了这一区间值都会对蛋鸡产蛋率造成影响,要设法让鸡舍保持温度在这一区间之内,延长蛋鸡产蛋高峰期。在养殖过程中,按照这一要求,在不同的季节应当选取最为恰当的方式进行温度控制,例如夏天要强化鸡舍的通风,换用较大功率排风扇,最好以纵向巷道式通风,迅速降低鸡身体热度,还可以运用洒水降温、控制饲养密度降温等方式,让鸡舍保持在接近于蛋鸡最佳生长温度值,有助于提高产蛋率以及延长产蛋高峰期,对于养殖效益提高具有促进作用。科学保证舍内湿度环境湿度也是影响蛋鸡生长与产蛋的重要因素之一,养殖中应当尽可能地创造适宜蛋鸡生长的湿度环境。一般来讲,蛋鸡生长产蛋环境湿度为60~70%左右较为适宜,湿度如果过低,蛋鸡的羽毛会杂乱、皮肤会干燥,脱水发生率提高,呼吸道疾病概率也明显提高。湿度过高状态会导致病菌繁殖速度加快,引发疾病,降低产蛋率。所以,在养殖中要控制湿度,在需要控制的季节,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保持鸡舍内湿度的标准化。

强化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效益

注重鸡群选择在蛋鸡养殖中,产蛋率是影响养殖效益的最大因素,鸡群在产蛋过程中,部分蛋鸡会因为各种因素,脱离最佳产蛋状态,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在这样的状态下,养殖户就应当开展鸡群中部分蛋鸡的重新选择问题。一般来讲,蛋鸡产蛋率降至50%左右状态时,应当启动选鸡工作,要重点筛选、淘汰一些腹部脂肪较多的鸡、健康状况不佳的鸡,以及鸡冠干燥皱缩、头、喙、胫部深黄色的鸡,以达到节省饲料、防控疾病的目的。只有将产蛋率低、自身健康状况不佳,甚至已经生病的蛋鸡筛除出鸡群,另行处置,才能够保持鸡群的始终高产出效益。注重及时收蛋在蛋鸡养殖中,养殖户要及时对产出的蛋进行收集,一般情况下,蛋鸡产蛋的高峰期一般集中在日出之后的4小时之内,此时产出的鸡蛋较多,整个下午蛋鸡产蛋量只占到总数的25%左右,在养殖中要及时观察,确定产蛋的集中时段,结合产蛋量选择拾蛋时间以及频率,夏天每天以3次为宜,其余时间一般为每天2次。部分养殖户在鸡蛋收集过程中,频率与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影响了蛋鸡的正常生长环境,是不可取的。注重科学补水水分充足在蛋鸡养殖中的重要性很高,在蛋鸡养殖中,一定要对鸡群保持科学、足量的饮用水供应,通常情况下,一只蛋鸡每天的科学饮水量在250~400毫升较为适宜,一旦供水不足,会对蛋鸡产蛋率造成影响,降幅在2%~5%左右。补充水分的同时,还要注意水质优良,因为水质不佳也会造成蛋鸡产蛋率下降,以及蛋品质量降低。在进行科学补水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水质进行观察,有条件的还应当进行简单项目的检测,保证为蛋鸡提供无污染的水源。注重应激预防处于产蛋率高峰时期的蛋鸡,产蛋强度较大,机体负担相对加大,生活能力进一步降低,对于应激反应较为敏感,抵抗力下降,一旦遇到应激情况,蛋鸡的产蛋率会受到较大影响,增加了饲料的消耗,蛋鸡死亡率提高,在产蛋率受影响之后,难以达到原来状态。因此,要保持产蛋高峰期鸡舍环境的安静和整洁,杜绝所有闲杂人等进入鸡舍,要查找鸡舍是否存在老鼠洞,要以水泥堵塞,并在鸡舍四周投放鼠药灭鼠。鸡舍所有门窗以及通气孔注意防护,限制其他动物进入鸡舍对鸡造成应激。燃放鞭炮、加工饲料、车辆来往等,也应该远离鸡舍,防止噪音对鸡群造成应激影响。综上所述,在蛋鸡养殖中,养殖户一定要牢牢抓住产蛋高峰期这一关键时机,想方设法延长产蛋高峰期,提高养殖产出效益,其中,抓好管理是重中之重,一定要注重管理好环境,科学饲养,有效延长蛋鸡产蛋高峰。

本文作者:靳西安工作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车辐中等专业学校

第5篇

1.1清塘消毒

冬季将池水排干,清除过多淤泥,修补池埂,冻晒池底20~30d,以疏松土壤表层,改善通气条件,加速底质有机物质的转化。放苗前10d,用生石灰清塘,用量约为100㎏/667m2,方法是加水化浆后趁热全池泼洒,以杀灭病原菌。

1.2栽种水草

在池塘中栽植伊乐藻、苦草、眼子菜、浮萍、凤眼莲等水草,水草覆盖率为30%左右。在甲鱼池中种植水草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通过水草的光合作用增加池水溶氧;二是利用水草的自身代谢功能净化水质;三是为甲鱼提供栖息场所并为其清洁身体;四是高温季节水草可以起到降低水温的作用。

1.3施肥培水

施经发酵好的畜、禽粪肥,施肥量为300~500㎏/667m2,20~30d后追施复合肥,追肥量视水质肥瘦情况而定。施肥的目的是调肥水质,不仅可以促进水草生长,抑制青苔发生,而且还能加快小螺蛳,小虾的生长,为甲鱼提供适口的鲜活动物饵料。

1.4投放螺蛳

螺蛳采用两次投放法,第1次于清明前后投放,投放量为300~500㎏/667m2,让其在养殖池塘内自然繁殖,为甲鱼提供动喜食的籽螺蛳。第2次于8月份投放,投放量为100~200㎏/667m2。螺蛳是甲鱼喜食的动物性饵料,同样具有净化底质的作用。另外,也可于5~6月份投放规格为2~3㎝的抱卵青虾,投放量约为2000尾/667m2,让其在养殖池塘内自然繁殖,为甲鱼提供适饵料。

2苗种放养

2.1甲鱼种放养

最好选择当地培育的幼甲放养,以提高成活率。投放的幼甲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色泽光亮、反应灵敏、爬行有力、无病无伤。苗种放养的时间易早,放养的规格易大,放养的密度应合理。一般放养时间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放养规格为150~250g/只,放养密度为500~800只/667m2。

2.2搭配鱼种放养

为了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可搭配放养部分鲢、鳙、鲫鱼种,以增加养殖养殖产量和经济收益。一般放养鲢、鳙鱼种的规格为150~300g/尾,放养密度分别为80~100尾/667m2和30~50尾/667m2;放养鲫鱼种的规格为30~60g/尾,放养密度约为300尾/667m2,鱼种的放养时间在3月份。3.3苗种消毒鲢、鳙、鲫鱼种在下塘前用3%~5%的食盐水浸浴5~10min,甲鱼种用10~20mg/L的高锰酸钾药液浸泡10~15min,以杀灭病原体和寄生虫。

3投喂管理

饵料投喂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投喂措施妥否,决定着全年养殖成败。甲鱼投喂同样应遵循“四定”和“三看”的原则,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和看天、看水、看鱼。甲鱼除摄食池内自繁的螺蛳、青虾外,主要投喂小杂鱼、动物内脏、颗粒饲料等,一般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将配合饲料搅拌制成团(饼)后投放在固定食台上,让甲鱼“上台就餐”,确保其吃饱不浪费,提高饲料利用率。日投喂2次,上、下午、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饲量的60%,日投饲量为池内甲鱼总体重的4%~8%。若投喂不足,生长缓慢,造成甲鱼生长期延长;若投喂过量,生长过快,导致甲鱼生理负载增加,容易引发肠胃炎等内脏疾病。具体的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温度、水质和甲鱼的生长情况灵活掌控,一般以投喂后2h吃完为宜。鲢、鳙鱼以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资源为铒,可起到清洁和调节水质的作用,可不再考虑投喂其它饵料;鲫鱼可摄食池中散失的甲鱼饲料,起到疏松底泥,减少水质污染的作用,为了提高鲫鱼的规格和产量,可适当投喂部分鲫鱼配合饲料,按150㎏/667m2的年投喂量考虑。

4水质调控

4.1定期加换水

7~10d加注新鲜水1次,每次加水20㎝左右,高温季节将池水加至最高水位。在池水变坏时,应采取换水措施,每次换水30%,保持透明度在30~40㎝。

4.2使用生石灰

10~15d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约10㎏/667m2,方法是加水化浆全池泼洒,保持pH值在7.5~8.5之间。

4.3使用生物制剂

20~30d使用1次生物制剂,用量为1.5~2.0㎏/667m2。使用生物制剂可有效降解鱼类排泄物、残存饵料、化学药物等产生的有害物质浓度,改良水质和底质。

4.4增氧措施

在增氧设备上安装溶氧控制器,根据需要设定池水溶氧的上、下限,实现全自动增氧,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为甲鱼假造舒适、快乐的生长环境。

5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严格落实健康养殖的各项措施。每隔15~20d泼洒1次二氧化氯,对池水进行消毒,用量和方法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食台应天天清洗,每隔3~5d用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次,溶液浓度分别为5mg/L和20mg/L;定期投喂用中草药制成的药饵,可提高甲鱼的免疫力,减少发病;在养殖过程中,禁止使用有残留的药物防治鳖病,起捕上市前15d应停止使用任何药物。

6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如发现损坏,应及时修补漏洞;检测水质情况,若有异常变化,应及时并采取换水、调节和改底措施;观察甲鱼的活动、吃食和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搞好清洁卫生,及时清除食台残饵,确保水质不受污染;根据水位变化,相应调节食台高度;汛期提前做好防洪、防逃工作。

7捕捞销售

第6篇

1生猪养殖技术资源设计

在资源设计方面,项目组对生猪养殖过程中生猪常见疾病进行了整理与关系分析,初步得到生猪相关疾病100余条,并查找相应治疗和预防方案后归纳整理成为网站的初始数据库。在整理过程中,发病症状、发病原因、治疗措施、预防措施根据不同情况在数据库中进行了逻辑关系匹配。根据以上疾病表征关系提出了疾病表征树状关系架构,将相同症状进行归纳整理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库关联,为网站多样化检索功能的实现打下了基础。1.3平台设计生猪疾病预防与咨询中心网站采用B/S结构,使用上不受时空限制,客户端只需浏览器即可。系统开发在Windows7操作系统下进行,主要以VisualStudio2010为开发平台,C#为开发语言,SQLServer2008为后台数据库,用ADO.NET实现对数据库的存取。短信平台的实现主要依赖于GSM-SMModem。GSM-SMModem主要实现短信的收发功能,接口程序实现短信内容的读取、字段划分、关键字匹配、数据库的读取等功能。微信平台主要依托于微信公共主页建设,搭建相对容易,对使用者而言也是比较便捷的途径之一。

2系统模块实现

2.1网站检索平台

生猪疾病预防与咨询中心网站的突出特点是以自然语言检索和分类检索两种方式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查询。并且,项目组主要致力于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和实现,分类查询在该网站中是将生猪养殖相关的病症及解决方案依据一定的知识关系进行分类,用户可以直观查找和检索;在自然语言检索中的自然语言处理时采用去除停止词、词根提取、字符串匹配三大主要步骤[2],自然语言检索流程如图2所示。本文定义停止词为每句话中的“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网站中采用有穷列举法列举了一系列停止词,根据停止词,将用户的每句话进行停止词的剔除,并生成新的简化语句。网站采用有穷列举法列举了一系列词根,关于词根的产生,项目组以病症症状和治疗方案中的关键词为依据进行定义。模式匹配是字符串的基本运算之一,采用BM算法。有两个字符串T和S,字符串T称为正文,字符串S称为模式,要求找出模式S在正文T中首次出现的位置,一旦模式S在正文T中找到,就认为发生了一次匹配。对于每个经过去除停止词产生的新简化语句,再对其采取词根提取操作,根据提取出的词根以及词根的否定式与数据库中的词根,即是相应的病症名称,采用BM算法进行匹配。若成功匹配则将病症名称与相应的治疗方案相对应,并将病症名和治疗方案一同反馈给用户;若匹配不成功则出现相应提示,用户根据提示对查询使用的自然语句进行修改。

2.2GSM-SMModern的适配与应用

鉴于农村信息化建设具体情况,以及3G手机的大范围普及,生猪养殖技术培训系统设计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其中包括短信模式。短信模式的核心设备为短信猫(GSM-SMModern),短信猫是调制解调器,有GSMMODEM和CDMAMODEM两种模式。GSMMODEM支持GSM制式,实现GSM通话、通信、传输数据等功能[4]。短信猫硬件安装步骤很简单,将短信猫插入SIM卡,接上电源,通过USB接口连上电脑,打开天线即可。短信猫的程序适配方式有如下3种:①直接使用AT指令;②短信猫开发包;③短信猫通信中间件[5]。本系统采用短信猫开发包进行开发。这种开发方式上手快、灵活性与移动性强,在对开发包JDK中的API进行基本了解后即可基于C++或C#进行程序编写。短信猫函数接口基本介绍如表1所示。手机用户的短信实现通过SMC和ISMG(InternetShortMessageGateway)与系统后台短信收发平台进行双向通信[6]:用户通过GSM连到SMC,经SMC将短信发送到ISMG,又经过中国移动运营商提供的接口CMPP协议,连接到后台的短信收发平台;短信平台收到用户的短信请求信息后,以C/S方式通过ISMG将信息送至SMC,再将信息发送至用户手机,GSM-SMModern应用架构如图3所示。

3结语

生猪养殖技术培训系统提供了多种查询方式,如模糊自然语言查询及分类查询,为用户使用提供了极大方便。并且,该系统实现了后台留言功能,使得生猪养殖技术培训系统更加合理与人性化。系统的短信平台,为不便使用网络的用户提供了便捷,用户只要发送短信,系统就可以根据短信内容的关键字帮助用户查询解决方案,成本低且效率高。系统的不足之处在于针对系统内部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有待进一步优化,需要用户和系统开发者,以及生猪养殖专家共同完善和再开发。

作者:沈靖喃 黄雪丹 杜妮香 何建锋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第7篇

养殖池塘的水深以2.5~3m为宜,养殖池塘的面积以3335~10005m2为宜。黑壤土是最适宜养殖鲟龙鱼的池塘土质,其具有较为适中的通气性和黏度,有利于分解有机物、保水。为了便于调控池塘水质,塘底少淤泥,尽量保持平坦。池塘水质要无污染、清新感觉,且与水源充足的地方较近,这样才能够确保养殖过程中进水需要。进排水设施务必完善,配备饵料台、增氧机及水泵,还应该准备与养殖必需的其他工具、设备、设施等。

2强化日常管理

2.1池塘的消毒和修整

饲养前,务必要清整干净池塘,还要用漂白粉或者生石灰等药物来清塘。

2.2鱼池注水和施基肥

鱼池注水应该在清塘工作完成之后,注水时为了避免野杂鱼随水混进池中,应该将密网设置在进水口来进行过滤。鱼种下塘前3~4d后,可施入400~500kg/667m2畜禽粪,或者200~250kg/667m2粪尿,还可施入5~7.5kg/667m2的磷肥和氮肥,对水溶解后,全池遍洒。

2.3幼鱼放养

应该基于鲟龙鱼种的不同规格来对放养密度予以确定。混养时,应选择如鳙鱼、鲢鱼之类的滤食性鱼类,切忌不可混养会与鲟鱼争饵的种类。

2.4生产记录

要实现鲟龙鱼规范化养殖,还需要完善生产记录。包括购买单位、放种入库数、引进鱼苗来源、数量及日期,防洪、水温、水质记录、培育日期、放养规格及日期、饵料粪肥投入量、消毒剂用量及名称、鱼种培育苗数、起水规格等。每日要坚持观察鲟龙鱼的活动状况、摄食状况及水色,务必要坚持巡塘。为了确保饵料生物丰富、溶氧充足、水质清新,可以综合性采用一些措施,例如开启增氧机、泼洒施肥、注水等。要定期对池塘进行杀菌消毒和杀虫,为了避免出现鱼病,让鱼苗抗病能力得以提高,还可以定期将VC等添加到饲料中。

3饲养管理

3.1饲料投喂

应该采用定时、定量、定质的原则来进行饵料投喂。投喂时间不可随意改变,必须要定时投喂,投喂频率控制在2~4次/d;投饵量应该控制在2.5%~4%鲟龙鱼体质量,每次投饵量宜让鲟龙鱼在30min内吃完;合理配比、营养要全面、颗粒大小应适口,还可以添加一些提高抗病力、促进生长的营养剂。人工配合饲料的成分含量为:颗粒粒径控制在2.0~3.0mm,水分12.28%、粗纤维8.48%、粗蛋白37.82%、无氮浸出物20.55%、灰分14.91%、粗脂肪5.96%。

3.2水质管理

为了保证水质清新,应该做到2~3次/d的水交换。池塘清洗应该隔天进行1次,并对水质理化因子定期测定,持续对养殖池充氧,一旦发现问题,那么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处理。池塘的水质要定期进行监测,务必要符合鲟龙鱼的养殖标准。

3.3水温管理

鲟龙鱼生长速度的快慢会直接受到水温的关键。因此,要每日都对水温的变化予以检测,在夏天,为了防止出现阳光直射养殖池的情况,应该在养殖池架设遮阴设施,以确保养殖池水温控制在25℃以下。在冬天,特别是当水温降到12℃以下时,有条件的鲟龙鱼养殖者可将鲟龙鱼从室外池塘移入到室内水池越冬,若是北方地区,可选择667~3335m2的长形土池,将简易塑料大棚搭建在长形土池之上,让鲟龙鱼在大棚内越冬,可使水体温度保持在2~3℃以上。

3.4疾病防治

第8篇

论文摘要从池塘条件、虾种投放、饲喂、水质调节、病害防治和起捕等方面介绍了青虾池塘养殖的高产养殖技术,以供水产养殖者参考。

青虾,学名日本沼虾,是一种淡水经济虾类,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随着对青虾生长特性、营养需求及颗粒饲料研究的深入,青虾养殖已发展成为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养殖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推广效果。但由于有的地区养殖技术不够成熟,单产低,严重影响了养殖者的效益。现就青虾的池塘高产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一般为0.20~0.33hm2,形状以长方形为宜,池塘坡度1∶2.5~3,池水深1.2m左右。青虾放养前要清塘,彻底杀灭水体中各类有害生物。先排干塘水,清除淤泥(留10cm左右的底泥),然后用750~1125kg/hm2生石灰进行消毒;清塘后7~10d进水,进水时要严密过滤。

水草是青虾赖依生存的附着物和天然饵料,是净化池水,控制水质肥度的有效绿色种群。虾塘水草以栽培轮叶黑藻、眼子菜类等沉水植物为宜,种植密度要适中,水草进池前均要用药物浸泡,以杀灭草中敌害生物(野杂鱼卵等)及病原体。移栽水草后可向塘中施7.50~11.25t/hm2粪肥作为基肥。

2虾种投放

由于青虾繁殖容易,养殖户多数以放养抱卵虾为主,自繁、自育、自养。这种养殖方式属粗放养殖,虽然方便实用,但是难以控制养殖密度,易导致因青虾上市规格不齐而效益不高。因此,要提高养虾产量和效益,就必须改粗养为精养,改放养抱卵虾为放养虾苗,改养一茬虾为两茬虾。夏季放养一般在7月左右进行,可投放1cm左右的虾苗60~90万尾/hm2。放养时要求虾苗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放养时间应选择在晴天的清晨或阴天不闷热的时候,放养时还要注意避开苗种脱壳高峰期。8~9月会出现1次批量产卵孵化出的小虾苗,这批虾苗到年底规格一般可长到2~3cm,可作为春季放养苗种。

3科学饲喂

青虾为杂食性动物,一年中养殖两茬青虾就有两个摄食高峰期,即4~5月和8~10月,其中6~7月为青虾繁殖育苗期,摄食下降,应进行科学喂养。

3.1饲料选择

目前,多种商品饲料都可以用来饲养青虾,但青虾对各种商品饲料的喜食程度和利用率都有所不同,青虾喜食的动物饲料有螺蛳、鱼粉、鱼靡等,植物饲料有豆饼、米糠、麸皮等。大多数养殖户采用以菜饼、米糠等混合糊状饲料投喂,其利用率低,易恶化水质。因此,青虾精养,最好用颗粒饲料,且动物饲料在30%以上为宜。

3.2合理投食

青虾喜欢在夜间沿池边觅食,可以观察青虾吃食情况,一般日投喂2次,早晨投喂量占全天总投喂量的30%,傍晚占70%。

4水质调节

在青虾养殖前期,应当少加水,中期则应多加水,通过加注新水以增加水体溶解氧、营养和微量元素,增强青虾食欲,防止池水老化。在注水时,要注意防止青虾的敌害随水进入虾池。养殖中,一般每10d换1次水或加新水,在高温季节时,必须做到每5~7d加水或换水1次,应使池水始终保持在能见度30cm以上。换水时,应先排底层老水,再加15~20cm深的新水。要勤巡塘,当夜间或清晨发现青虾浮头时,必须开增氧机和加注新水,尤其是在闷热或雷阵雨之前的天气里,应采取全天24h加水和换水措施,保持池水呈微流水状态。适时施肥是保持水质肥活的关键,要在虾苗至幼虾阶段和晚秋的2个接点保证池水足够肥,在8~9月份高温阶段,则要求保证水质清新,以防止缺氧。施肥可用氮、磷等化肥,全池均匀泼洒,一般用量在75kg/hm2。此外,还可以每隔15~20d全池泼洒生石灰150kg/hm2(化水全池均匀泼洒),以改良水质,利于青虾蜕壳生长。

5清除敌害

经过一段时间养殖后,池塘内可能出现少量的野杂鱼,应通过捕杀和利用药物进行杀灭。若不及时清除,野杂鱼不但与青虾争食,还会消耗水体溶解氧。此外,还要想办法消灭水老鼠、驱赶水鸟等青虾天敌。

6病害防治

每隔15d用生石灰水或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病菌及病原体。同时观察青虾身上是否附着纤毛虫,可用硫酸铜水溶液全池泼洒,全池的施药浓度为0.7mg/kg,第1次用药后可隔7d再用1次。

7适时起捕

青虾长到4~5cm就可以起捕上市。一般春放苗种5~7月起捕上市,夏放苗种9~11月起捕上市。

参考文献

第9篇

论文关键词:保障奶牛养殖效益五措施

 

避免奶牛业的大起大落,使奶牛业健康发展,核心不是特大规模、特高产量,而是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亏损的企业、行业均得不到良好的生存。饲养奶牛不管大与小都是经营单位,要持续健康发展奶牛业,其核心是提高奶牛业的经济效益。如果没有良好的效益,奶牛业无论产值再多,单产再高农业论文,都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发展。下面笔者就提高奶牛业经济效益的途径谈谈的一些想法:

一、制定合理公平的鲜奶价格

鲜奶是联结奶牛业和乳品业的中间物,它既是奶牛的销售产品,又是乳品加工的原料,所以鲜奶的价格影响双方的效益。在奶牛饲养成本之上结合市场价格制定合理的鲜奶价格,在开展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原则下,乳品加工厂检测鲜奶的质量指标必须准确公平,杜绝压质压价,形成双赢的鲜奶价格核心期刊。

二、应用新技术降低饲料成本

饲料占奶牛饲养总成本的60%以上,因此利用现代科技找到价格低的替代原料,使饲料配方既符合营养标准又降低成本,科学采购性价最优的粗饲料和精饲料。

三、抓好育种工作,提高牛群质量育种工作能改进与经济效益有关的遗传性能,即产奶量、鲜奶的质量、繁殖力、抗病力、体型及生产年限等,生产环节多,所需时间较长,它潜藏着巨大的长期性效益,所以全国要建立统一的牛群档案,完善各种育种资料信息,科学地培养出优良奶牛群。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农业论文,忽视育种工作,低质量的奶牛势必造成产奶少、鲜奶质量差、增重慢,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实行科学饲养管理,提高奶牛产奶量。

我国制定了《奶牛饲养标准》,出版了许多奶牛科学饲养的书籍,但多数奶农没有科学地饲养奶牛,依然沿用落后粗放的管理方式。只有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等有效措施,使科学技术真正地应用到奶牛的饲养中,才能防止疫病和疾病。建立奶牛的会计核算,分析数据科学管理,从而提高奶牛的产奶量。

四、适度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规模化牧场有利于专业管理,可以体现规模效益。目前,我国小规模经营的奶农(散养户)生产的牛奶约占市场供应份额的60%。另一方面,在许多低收入地区,饲养奶牛带来的收入是许多低收入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虽然这些散养户目前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绝不能因此把他们排挤出牛奶生产者的行列。走以家庭农场为主、合作小区为辅的奶牛规模化之路,把一些具备条件的散养农户逐步升级为家庭农场农业论文,将一些没有能力饲养的农户的奶牛出让给具有专业管理水平的小区、合作社或奶牛公司,是一条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现代奶业的科学发展之路。适合中国的奶牛规模是小型50~100头、中型100~1000头、大型1000~3000头,规模太大不利于疫病防治,管理难度也大核心期刊。

五、推行奶牛保险,保护奶农利益

奶牛作为大牲畜价格昂贵,一旦发生疾病及意外事故死亡或检疫出传染病必须扑杀时,损失较大。为了保护奶牛饲养户的利益,采取奶牛保险形式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也是有效保证奶牛业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采取“宏观调控,微观放开”的政策,保护奶牛业持续稳定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奶牛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并不是任其发展,撒手不管。纵观奶业发达国家奶牛业稳定发展的经验,需要政府部门在微观放开的前提下仍然采取宏观控制方法,适时调整奶牛业与乳品加工业合理公平利润,在奶牛业处于困难低潮时,给予一定的补贴,保护奶牛业的稳定农业论文,损失局部利益、短期利益,获得社会利益和长期效益。

奶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联结农业和工业的中轴产业;奶牛业也是一个脆弱的产业,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它的大起大落势必影响广大农民的致富和“三农”问题,制约着乳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的健康发展。采取“宏观调控,微观放开”的保护政策,通过奶牛业自身的科学经营管理,使奶牛饲养保持在可观的经济效益上,奶牛业才能稳定地发展。亏损的奶牛业无论你投资多大,技术多先进,单产多高都等于零,只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才是奶牛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10篇

论文摘要从养殖前准备、放苗、投喂、饲养管理和敌、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淡水龙虾养殖技术,以期为水产养殖户提供参考。

淡水龙虾是一种经济型淡水虾种,它具有6大特点:一是体大肥美;二是生长快、产量高;三是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四是适应性强,能在恶劣天气、环境中生存;五是食性杂,既能吃动物性饲料,也能吃人工配合饲料和腐殖质;六是经济效益高。经矶滩乡高乐村水产养殖场小面积试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初步摸索了一些养殖经验。

1养殖前的准备工作

1.1养殖环境与水质要求

选择通风向阳、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无污染、饵料来源丰富、植被茂盛、溶氧量充足、排灌方便、交通和供电便利的地方建养殖场,可利用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的水,井水和泉水也可使用,要求溶氧4mg/L以上,pH值6~8。

1.2虾池环境

虾塘面积大小不限,但以0.20~0.67hm2为好,要求长方形,长宽比为1∶3,水深0.7~1.5m,最好东西走向、向阳,池内四周略有坡度,池底平坦,向排水口一侧略有倾斜,便于排干池水。池的四周必须是泥土护坡,主要让龙虾打洞栖息,使其安全过冬;池埂高出水面40~50cm,池埂宽度要达到60cm,主要是防止龙虾打洞滤水,如果池水面积超出0.2hm2,可在池中另建1~2条田埂,呈田、井、十字形均匀分布,主要让龙虾打洞栖息,产卵繁殖。淡水龙虾有怕光的习性,可在塘底多放一些纹瓦、旧轮胎、PVC管、竹排、砖头瓦片、旧筐等隐蔽物,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池上适当搭设遮阳棚。几种方法相结合,为龙虾创造一个半阴半阳、安静而舒适的栖息环境。

1.3防逃措施

龙虾喜欢夜间活动,沿地爬行。防逃方法是:在水池埂用石棉瓦、花绸布、塑料薄膜或钢纱网等,用木桩作支架,建一高50cm的防逃墙,底部埋入土中约30cm封严,保证无龙虾逃出即可。

1.4水池消毒

(1)生石灰。留5~10cm池水,将生石灰打碎均匀洒入池水内溶化,用量一般为600~750kg/hm2,第2天,用铁耙搅动池底,使石灰浆和淤泥充分混合。

(2)漂白粉。排干池水,漂白粉用量7.5~15.0kg/hm2,未排水的池塘漂白粉用量22.5~37.5kg/hm2。使用时先将漂白粉放入木盆或铁桶内,加水稀释向池塘中泼洒。消毒后的水不要放走,继续留在池里,第2天开始进水,达到饲养要求的水位即可。生石灰含钙量在50%以上(理论值71.4%),因龙虾生长过程中会蜕壳,须摄入足量钙。

1.5水池培肥

达到饲养要求的水位后施有机肥,如施经过发酵后的猪、牛粪等动物性粪便2250~3750kg/hm2,使水深80~120cm之间,3d后,如果池水不肥,可多次少量泼洒经过发酵的有机肥水,使池水逐渐转化为适当的肥度。要求水的透明度25~35cm,以清绿色为宜,池中逐渐有浮游生物生成,消毒5d后即可放入种虾。

2放苗

2.1放苗时间

一般是在4月至6月初,当春季水温上升至16℃以上时即可放苗。放苗时水位要求0.8~1.0m以上,由于放苗季节气温变化较大,较深的水位有利于水温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是低温采用充氧法运输来的虾苗,应先取出虾苗,注意缓慢调整温差,待袋内水温与池水温基本一致时,再放入池中。

2.2虾苗选择

选择体表光洁亮丽、肢体完整健全、体质健康的苗种进行放养。

2.3放养密度

依虾苗规格、养成要求、虾池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而定。一般体长1.5~2.0cm以上的龙虾苗,投放量7.5~9.0万尾/hm2,成活率通常在70%~80%以上。每口虾池投放苗要一次放足,且要在虾池四周浅水处分散投放。

2.4混养鱼类

池塘养殖淡水龙虾不宜混养肉食性、杂食性鱼类,但可适当放些鲢、鳙鱼,一方面使水不至于太肥;另一方面这类鱼对水中溶氧较为敏感,也能为池中缺氧起报警作用。

3投喂

3.1饲料的种类

(1)植物性饲料有黄豆、豆饼、小麦、玉米、山芋等。必须注意的是,如果选用豆类植物作饲料,一定要经过加温处理,以去除抗胰蛋白酶,有利于对植物蛋白的吸收。龙虾也会摄食一些鲜嫩的水草,可在池塘内浅水区或池边种植适量的当地能生长且对龙虾有利的水草。

(2)动物性饲料有鱼粉、鲜杂鱼、螺蛳、河蚌肉、蚯蚓及畜禽内脏等。

(3)配合饵料。目前市面上尚无淡水龙虾专用的配合饲料,可用对虾、毛蟹配合饲料代替,也可自己配制。

3.2投饵量

日投饵量干料大体是小虾体重8%~10%,中虾体重5%,大虾体重3%~4%;如果是投放鲜料投放量可适当高些。龙虾摄食情况应视天气、水温、水质等状况灵活掌握,及时合理进行调整。

3.3投饵方法

一般2次/d,分上午、傍晚投放,最好是日出前和日落后投饵,并以傍晚为主(占全天的80%),但也有人把下午投饵改在夜间10时左右,因为龙虾有明显的昼伏夜出的习性。投饵方法是“四定四看”,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龙虾摄食情况,确定饵料投量的增减。主要在岸边和浅水处多点均匀投喂,上午投饵应离滩远些,傍晚投饵应近些。也可在虾池四周增设饵料台,以便观察虾只摄食情况。各阶段投饵不同:体长1.5~5.0cm的幼虾,投碎细饵料;5~10cm的中虾,要把饵料加工成一定规格大小再喂;成虾阶段的饵料可稍粗些。虾苗刚放进池时,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中期应逐渐转向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后期多投喂动物性饵料,做到“两头精,中间青”。

4饲养管理

虾池水质要求保持清新、含氧量高,不受污染。前期以肥水为主,透明度25cm左右。中后期勤换水和加水,最好15d左右加换1次,透明度为30~40cm。做好增氧活水,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促进食欲和生长,有条件的可采用微流水养殖。中后期每15d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300~375g/hm2(水深1m),间或全池泼洒底质改良剂,以调节水质。如有条件可在饵料里掺入0.1%的蜕壳素或喂虾蟹用的颗粒饲料。

5日常管理

(1)经常巡塘。早上主要是检查有无残饵,以便调整当天的饵料;中午主要是测水温,观察池水变化;傍晚或夜间主要是观察了解龙虾活动及摄食情况。

(2)经常检查维修加固防逃设施,暴风雨时应特别做好防逃工作。

6敌、病害防治

(1)敌害种类主要有老鼠、青蛙、水鸟、水蜈蚣、摇蚊幼虫等。要及时做好灭鼠工作,同时清除池内蛙卵、蝌蚪,在虾池四周装上围网30~40cm,以防止青蛙、水蛇侵入。池内发现水蜈蚣可用捞海捕捞。

第11篇

1增强养殖者的法制观念,依法规范养殖行为

为了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减轻养殖者的负担,增加渔民的收入,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养殖者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指导,开展送法入户活动,让养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养殖,强化养殖者的渔业安全生产意识;让养殖者明白国家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方针、政策和对水产养殖水域滩涂实行养殖证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证养殖,合法权益才受法律保护。养殖权是养殖者依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水域滩涂从事水生动植物养殖的权利,为了保护水域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养殖者在取得租赁、承包、使用养殖水体的养殖权时,应当签定承包合同或养殖协议,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必要时可聘请律师代为办理并进行公证,依法完善养殖措施,以有效规避养殖纠纷,减少麻烦,放手大胆地从事养殖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法律意识,使其熟知国家发展养殖渔业的政策,养殖者的合法权益才不会受到侵害。

2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渔业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业的发展,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行使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坚持勤政清廉、亲民安民富民;做养殖者维权的使者,不辜负渔民的期望。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养殖水域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大力发展养殖渔业的重要性,提高人们自觉尊重他人养殖权的法律观念,对干扰养殖渔业生产秩序,偷捕、抢夺他人养殖水产品,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造成他人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对养殖水体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时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并按照《渔业污染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调查取证,核算损失,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为养殖者挽回损失。努力维护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渔业生产秩序,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积极为养殖渔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3增强养殖者的技术水平,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渔民的养殖效益提高了,才有推动养殖渔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对养殖大户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抓点促面,带动整体,发挥部门优势,把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送到渔民手中,强化高效渔业基地建设。抓住3个转变不放松:即从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无标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从分散单一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让养殖渔民从中受益,坚持以养为主,推广生态养殖,指导养殖者科学防治鱼病,禁止滥用药物,影响水产品质量,以渔养水,以水养渔,优化养殖结构,发展特色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改变渔民传统的养殖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庭院渔业和日光温室渔业,全方位、多渠道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4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养殖渔民市场化运作能力

养殖渔业是一项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弱势产业,投资效益回报较慢,国家要从政策和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要稳定和完善水域滩涂使用制度和功能,像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一样,保护渔民的水域滩涂使用权;完善渔业权制度建设,严禁非法侵占、拍卖用于养殖的水域;对“失水”渔民按照“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要求进行补偿,并免费对他们进行再就业培训,让养殖者体验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温暖;对重要的渔业养殖基地,要增强他们抗风险的能力,尝试渔民拿一点、政府补大头的财产保险机制,消除养殖者的后顾之忧。渔业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养殖渔民的专业合作社建设,帮助他们培养经纪人,使其成为连结产品与市场的桥梁,利用市场价格的杠杆作用,把渔业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实现效益最大化,让养殖者增产增收,并不断满足人们的市场消费需求。

论文关键词:渔业养殖者合法权益保护对策

论文摘要:为了大力发展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量,规范养殖行为,要不断增强养殖者的法律意识和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积极为养殖者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提供先进的的技术服务,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体现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强化养殖渔民市场化运作能力,做到增产增收及效益最大化,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依法兴渔、科技兴渔、以渔富民的目标。

第12篇

关键词:甲鱼;生态;养殖技术

目前,从事规模生态健康养殖甲鱼分为2个阶段,即温室育苗阶段和大塘养成阶段。第1阶段是整个甲鱼养殖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密度高、投饵集中、水质易污染和病害多的特点,因此,做好甲鱼的温室育苗工作对提高甲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2阶段为外塘养成阶段,它不仅能提高甲鱼产量,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甲鱼品质,是甲鱼生态健康养殖的重要途径。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将甲鱼生态健康养殖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和基层技术推广工作者参考。

1建好温室、养殖池和外塘

根据实际需要和规模大小,认真搞好温室、养殖池和外塘的建造,使之便于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并且利于防病治病。

(1)温室建造应符合建筑管理的规定,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并配备相应的加温、增氧、进排水等设备。一般5000m2养殖池配备0.5t的锅炉2台,1.1KW增氧机10台,颗粒饲料机1台,加温池80m3,管理用房100m2左右。

(2)养殖池建造应符合甲鱼生活习性的要求,大小统一,每口面积20m2,池高1m,池壁顶端向内伸延10cm左右,以防甲鱼外逃。饲料台用长3m、宽0.5m的木板或水泥预制板搭设,淹没在水下15cm。池中设置网袋用以甲鱼隐蔽之用。

(3)外养大塘的面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1hm2放养1.5万只左右,塘四周要有防逃设施,以高1m的围墙为好,塘中搭建隐蔽网袋和饲料台。

2苗种的选择和放养

稚甲鱼应选择健康、无伤无病、活力强、反应快、规格整齐、体重3g左右、种质优良的品种。放养前,必须先进行消毒。将稚甲鱼放进塑料盆里,用15~20g/L食盐水浸泡10min或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min,浸泡水以没过稚甲鱼背为宜。浸泡过甲鱼的水溶液,要倒到池塘外面,不能随甲鱼倒进养殖池。

温室内合理的放养密度十分重要,一般稚甲鱼的放养密度为20~30只/m2,放苗后应在养殖池中直接开食,这样既可减少苗体损伤,又可使其早适应、早生长。开食饲料可用稚鳖饮料等商品饲料,且从第1次开食就可把新鲜的猪肝按10%~20%的比例添加于开食饲料中。

3温室温度的控制

水温30~32℃为甲鱼的最适生长温度,水温高于20℃时就开始摄食,摄食量随水温升高而增加。若低于最佳温度,消化酶合成水平低,饲料转化率低;若高于最佳温度,甲鱼活动量增加,也会降低饲料转化率。因此,室温一般控制在33~35℃,且尽量保持恒定。

4充分利用微生物和增氧机调控水质

甲鱼生性喜净怕脏,良好的水体环境是甲鱼稳定生长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充分利用微生物的作用进行水质调控,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微生物制剂的合理使用可大大节约水质调控及其他方面的投入。一般光线较暗的温室可用光合细菌或活水宝(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来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分解有机质和其他有害物质。采光温室可采用EM复合微生物制剂培养水中有益藻类来创造水体平衡,同时可减少换水次数和数量,节约水电费用。生产实践证明,使用有益微生态制剂是改善水质、净化底质及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温室甲鱼养殖池人工增氧很重要,合理的增氧既能增加氧气,又可改善水体环境,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理化指标,促进甲鱼生长。放养密度为20~30只/m2的一般前2个月,1.1KW的增氧机每天开4h左右,第3~4个月每天开9h左右,第5~6个月每天开15h左右,6个月以后全天增氧,期间可以结合化学增氧制剂来调节水质。

5狠抓病害控制

温室养甲鱼由于集约化程度高,养殖密度大,很容易滋生病菌,引起疾病发生。因此,必须严格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在防治过程中,严格按照《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和《NY5070-2002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执行。要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可根据甲鱼生长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点,每15d消毒1次,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溴氯海因、光合细菌及EM菌等,可交替泼洒使用。同时,定期在饲料中交替添加免疫多糖、VC及病毒星等,以增强甲鱼的免疫力。药物防治时尽量使用生物制剂或中草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应用健康养殖技术,适当控制养殖密度,在饲料中添加酶益生菌、复合维生素等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若发现疾病立即查明原因,并根据症状,正确诊断,对症下药,及时治疗。

渔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农业部有关规定,禁止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产品执行标准的渔药,严禁使用违禁药品。药物作用后,要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6高度重视从温室养殖到外塘养殖方式的转变

甲鱼从温室转到外塘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搞好转塘工作必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