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5 16:4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军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的参考文献怎么写?正确的列出论文中的引用文献,是非常必要的,论文中叙述的内容只要是文献里详细介绍了的,只要在引用的地方标注参考文献的编码就可以了,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军事机器人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参考借鉴。
军事机器人论文参考文献:
[1] 李建祥.机器人教育的感受和认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
[2] 周俊波.机器人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1).
[3] 曹宇.独立学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特色平台——以大学生机器人竞赛[J].文教资料,2010(16).
[4]阮晓钢等著.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研究与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
[5]曹其新,张蕾编著.轮式自主移动机器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6]杨林权主编.机器人足球竞赛与设计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0).
军事机器人论文参考文献:
[1] 赵明仁.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1(10):25-26.
[2] 董海真.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9):40-45.
[3] 李莉.巧用语言艺术,活跃教学氛围——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口头用语艺术[J].考试周刊,2012(89):46-47.
[4] 骆巍.开源平台在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中的应用—基于Arduino的机器人学习平台建构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48-49.
[5] 赵中建.为了创新而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2-6-15.
[6] 李俊港.关于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思考与分析[J].求知导刊,2016(45):53.
军事机器人论文参考文献:
[1] 朱敏,高弘博,肖震,等.WSN中一种基于虚拟锚节点的VA-RSSI定位算法[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3(11):110-114.
[2] 石为人,熊志广,许磊.一种用于室内人员定位的RSSI定位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17):232-235.
[3] 周立君,刘宇.基于RSSI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技术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10(8):115-118.
信息化条件下军事学研究生人才,是指具备协调、组织、指挥信息作战能力,能够胜任信息作战指挥岗位的人才。随着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成为我军作战的基本形式,信息化条件下军事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军事教育的重大使命课题,具有重要的地位。作战模式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跟着转型,才能培养出更多胜任岗位的新型指挥人才。
1.培养模式应坚持独立培养与联合培养相结合
任职教育院校独立培养军事指挥专业研究生,由于学科领域、师资力量、装备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培养的人才往往存在思维不够开阔、知识限于单一兵种专业等问题。弥补这些不足,应改变独立、封闭的培养模式,充分借助兄弟院校、部队的资源,实施较大范围的联合培养。一是与学历教育院校联合培养。可将外语、计算机等等文化基础课程集中在学历院校完成,缓解任职教育院校文化课教员的不足。二是与其他军兵种院校联合培养。军事指挥专业研究生的军兵种知识教学,可选择在相应的军兵种院校完成,这样既可增加学员学习经历,又可拓展学员实践空间。三是与部队联合培养。在论文撰写阶段,军事指挥专业研究生应走出院校,到相关部队代职锻炼,结合部队训练、演习实践来完成学位论文撰写,使其真正实现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
2.课程体系应坚持课堂教学与综合教学相结合
对军事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必须突出综合性,正确处理好学科体系设置“宽”与“深”的关系,主要指研修的知识门类的数量,对要研修的知识门类,应根据岗位任职需要精选优选。既不能过泛,以防止学习中走马观花,因一知半解而影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也不能过窄,以防止知识面不够而影响创新思路。应建立集联合作战、军队指挥、军队管理和军事技术知识于一体,融相关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军事基础科学知识为一体的新型课程体系。由于每个学习个体的知识体系不同,在学习控制上可继续按目前的必修、选修方式加以控制和调节。对应用型研究生个人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应精选基础理论,加大应用理论和教学参考资料比例,部分学科可作为自学内容,确保其把精力放在专业理论的应用上。
3.导师制度应坚持院校导师与部队导师相结合
近年来,军事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双导师制度正在探索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军事学研究生培养应进一步坚持好院校导师和部队导师的结合,发挥长处,弥补不足。为发挥好部队导师的作用,应对部队导师的任教资格做出规定,按制度和一定的标准由部队和院校双方遴选确定。同时应明确部队导师在招生、教学、综合实践、学位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职责范围。细化任务区分,规定标准要求,研究生论文的对策部分,应重点赋予部队导师指导,论文答辩一般应放在部队进行,并由部队导师主持答辩,确保学员的论文能以部队实用、可操作的标准严格评定。
4.实践形式应坚持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军事学研究生培养,应多坚持实践环节,同时要注重院校实践与部队实践、科研单位实践相结合。除在校内增加实践性课程之外,还可采取出国考察、参加机关部队演习、深入部队一线“驻研”等多种方式,并对时间做出明确规定。应抓紧选择优秀的作战部队,建设全军性的军事学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同时论文选题后,除必要的校内写作时间外,均应在实践环节时间展开,最后到一线部队进行答辩。这样,不仅可加大部队对学位论文的认知度,扩大学位论文成果的影响,还可加快科研成果向部队战斗力转化的速度。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牵引了世界范围的军革,推动着各个国家的军队转型,对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指挥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对学员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的综合检验。通过本科毕业设计和论文撰写,学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论文的撰写技巧,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1]特别对军事院校而言,毕业设计是培养学员从科技素养到作战指挥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
一、毕业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校一直非常重视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建立了从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在内的一整套毕业设计规章制度,并开发了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从管理和技术上对毕业设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但与培养新形势下高素质军事指挥人才要求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1.本科毕业设计工作需要全面统筹。军事院校的本科毕业设计期间,学员往往有文化课学习,毕业联考,毕业见习等诸多任务,与毕业设计有一定冲突。如果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协调好学员的各项工作,就会出现学员疲于奔命,应付毕业设计的情况,导致毕业设计流于形式,失去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宗旨。2.毕业设计没有充分结合军事需求。毕业设计的选题多由教师拟定,根据教师各自的研究兴趣出发,偏重于学术研究前沿,没有体现军队特色和学员将来的部队任职需要,导致学员的兴趣不高。同时毕业设计题目与学习课程衔接不够紧密,部分学员完成毕业设计的难度较大。3.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有待改进目前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是传统的一对一指导模式,由毕业设计教师对学员进行单独指导,教师之间、学员之间由于研究内容差异及其它原因,缺乏合作协同研究的氛围,不利于提高学员在毕业设计中的主动性,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
二、改进毕业设计工作的主要措施
围绕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通过对毕业设计时间安排、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指导方法等方式进行了改进,在部分学员中进行了试点,取得了较好效果。1.毕业设计时间安排。目前毕业设计选题等工作一般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末进行,由于学员的专业课学习任务较重,同时准备复习考研,学员往往没有时间深入理解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盲目选题,导致对所选题目缺乏兴趣,与自身实际结合不紧密。通过将毕业设计选题前推至大三第二学期甚至更早,结合大学生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等,让学员早期接触毕业设计研究内容,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先期展开课题研究,拉长毕业设计周期,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前期技术基础。[2]2.毕业设计选题。为培养学员适应部队培养要求,提高军事研究兴趣,在毕业设计中更加强调与军事问题密切相关的原则,实现学习、研究、应用和创新相结合。改变以往自由探索方式的课题立项方式,强调从实际军事科研项目中进行抽取转化,让本科生参与研究。这样的优势在于:毕业设计选题具有明确的课题背景,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学员可以比较快地参与研究,而不需要从零开始,同时课题中的军事问题也促进学员对如何运用对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军事斗争实际问题的思考。[3-5]3.毕业设计指导方式。毕业设计的团队模式已在国外大学进行推广。[6]根据我校的特点,按照教学单位的编制(例如教研室),首先由指导老师组成团队,一般为4-5人,对各自设置的课题进行先期规划和设计,以保证课题具有共同的研究背景,确保课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其次老师指导的学员也组成相应的学员团队,教师与学员的单独交流转化为教师团队与学员团队的交流,实际中还采用微信群的交流手段。这样,毕业设计中很多共性问题,如资料查询、文献综合、论文格式等可以实现统一指导,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论文中的个性问题可以与团队中其它教师与学员进行交流,参考他们的意见,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合作科研精神。
三、对改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
在紧贴实战搞教学的军事院校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毕业设计是提高学员将科技素质转化为指挥作战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在以下方面需要着力加强:1.建立相应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以往的毕业设计选题过分强调学科前沿和技术创新,部分脱离部队军事斗争实际。因此,毕业设计选题应与当前军事准备、专业特点和学员任职需要等紧密结合,研究目标也不宜过大过空,应着眼于军事应用实际问题的解决。毕业设计还应该考虑与课程教学、毕业联考、体能训练等活动的协调,实行阶段式管理和全过程的质量跟踪。2.采用团队对抗式的毕业指导模式。国防科技大学正在推广团队对抗式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培养学员的战争对抗博弈能力。其主要特点是将学员分为红蓝两组,在统一军事背景下,针对指挥控制流程、武器装备运用、战法研究等关键问题在对抗的组织模式与实验环境进行研究,撰写毕业论文,从而激发学员的作战研究兴趣,培育学员由技术到战术的能力潜质。3.大力加强毕业设计资源的建设。为在毕业设计中进一步加强军事问题研究需要,做“实”毕业设计,应加强毕业设计资源的建设。这些资源包括想定库、案例库、模型库、知识库、支撑应用软件以及毕业设计支持平台等。这些资源的建设可以从实际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中进行抽取、转换和适应性改造,以形成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有效支持。
作者:张耀鸿 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芳萍,任志峰,赵春江.关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3,(1):118,135.
[2]罗怡.基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工科类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4:152-153.
[3]陈陶等.谈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3,12:238.
[4]吴盘龙,李星秀,薄煜明.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5):500-501.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主管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
主办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中国药理学会;中国毒理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双语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3002
国内刊号:11-1155/R
邮发代号:82-14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双月刊)创刊于1986年,是由中国药理学会、中国毒理学会和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高级学术性刊物。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关键词:非全日制;军事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16502
非全日制军事学研究生是军队培养高级人才的一种重要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被培养对象只需要定时到院校接受短期课程培训,修满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即可获得相应学位。这种培养模式可以解决部队人才培养的问题,也不耽误部队的训练,可谓一举两得。信息化建设呼吁信息化的人才,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一直是军事硕士研究生教育关注的重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但是课程教学模式是关键影响因素之一。明确信息时代对军队高级人才的要求,查找现有教学模式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提出改革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路,引发对非全日制军事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1 信息时代的高级人才
硕士教育是培养军队高级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非全日制培养的研究生应该更具备应用性,他们应该是带兵育人、科技练兵、攻关克难的主力军,属于“技术+研究+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技术型是指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日益广泛,纯粹依赖专业技术人员是不现实的,所以人人都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信息化装备和信息系统的使用操作等技能。研究性是指在部队的实践中具有世界眼光、历史眼光、前瞻眼光、战略眼光,善于在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开展作战理论创新研究,战法研究等。应用型指的是能够能带兵训练、能决策筹划,自觉确立全局观念、整体视角,在总体筹划和需求牵引中解读重点、难点、热点和焦点,能站在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前沿,善于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对策性见解。总之,信息时代的高级人才要“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2 传统教学模式与非全日制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
教学模式最初由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ee)、威尔(M.Weil)等人提出,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可以说任一种教学模式都包含了教学的所有要素以及要素相互作用方式。非全日制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员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贯穿于实际工作当中,解决部队训练、管理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不能帮助研究生实现这样的目的。讨论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变革或创新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现行的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存在如下几个突出矛盾:
2.1 教学观念落后
观念的落后,是真正的落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行动以及教育教学创新的可能。在教学中教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只注重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注重教学成效的检验,教为主体,学为被动,这种观念下的教学必然制约开放式全能型人才的培养。
2.2 教学内容陈旧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严重滞后于学科前沿知识发展的速度。以工程兵作战理论来说,所使用的教材虽然更新多次,但是由于作战理论创新不足,教材的内容仍主要沿用过去的,甚至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的教材完全一致。在数字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过去使用的仅仅由经典理论的教学内容已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研究生对于知识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要求。
2.3 教学方法简单
在非全日制硕士的集中授课中,许多课程还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表面上看知识传授内容丰富、信息海量,但这种模式以教材、课堂和教员为中心,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单方面的灌输。教员比较习惯于通过灌输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直接塞给学员,以教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过程代替学员的学习过程,学员只需被动听讲,参与较少。即使是有时采用研讨式教学也是流于走过场,教员没有按照科学合理的步骤安排,学员没有认真准备,随感而发,泛泛而谈,最终不了了之,这种模式不能满足研究生的对于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
2.4 理论与实践脱节
非全日制研究生来自于部队一线岗位,有着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对他们的培养应注重岗位应用。但教学过程当中往往不考虑学员的已有经验、知识背景、认知风格等,只是要求学员机械的记忆和模仿教员所提供的思维模式和知识,忽视知识在实际情景当中的应用,这样造成了理论传授脱节于实践应用,理论创新落后于战争形态的发展,一些过深过窄的理论分析占用了很多课时,而一些应用性知识却远远不够。比如军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员照本宣科,讲述技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明显是把讲知识点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作为研究生学员而言他们是来自部队一线,受到过良好的本科教育,即使不是原来专业的,在学习基本知识上完全有能力自学。他们更需要的是这些技术在军事上的具体应用情况、新技术新装备怎样使用、怎样训练,怎样提高战斗力等等,还需要了解这些技术可以在哪些方面应用,解决实际训练、管理中的哪些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军的应用水平、外军的应用水平等等。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会学习者学会思考,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会运用理性的力量,成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者。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造成了理论研究深入,实践环节空缺的状况,对于像军事学研究生这样的部队高层次人才来说,培养其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5 考核评价松散
在课程考核过程中,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考核一般采用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学员提交课程论文,教员给个最终评分。这种方式的评定随意性较大,有时教员根本不看论文,直接给个评分或等级。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很多学员敷衍了事,不能认真思考,谈不上以考促学。
3 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3.1 教学观念的改革
积极探索教学观念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员为中心,学员被动接受,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很难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过去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该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员的功能主要在于“引导”、在于把握方向,留给学员思维的空间,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培养学员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其次,根据非全日制军事学硕士培养模式的特点,正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规律为牵引,以打赢未来战争为根本,以创新思维为基本标志,以实践能力为最终检验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突出创新思维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才能培养出能打仗打胜仗高层次人才。
3.2 教学内容的改革
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内容更多的不是人类已有或已确定的知识,而是带有研究性、不确定性的课题和一些尚有争议的问题,需要经过研究性、探索性的教学,师生共同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所以,教材绝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只是提供给师生选择使用的材料之一。教学的基本内容依托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教学内容的外延是灵活的、多样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特点,多渠道获取知识,允许学员发现教材以外的知识与疑问,充实和完善教材的内容,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高非全日制军事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着眼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人才的发展潜力。该类研究生在部队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积累了大量的实践工作经验,有部队成功的做法,也有训练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又重返校园,他们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探索未知的坚定意志,有着对新事物、新知识敏锐的感知,因此,教学内容除了书本的内容,还应根据部队建设的现实需要、现实问题、实战需求,抓住部队信息化建设中的鲜活事例进行深刻剖析,既要有理论上的总结升华也要有实践上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对未来的展望。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可以保证理论深度,又结合实际有实践支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相印证互相支撑,这样必然激发学员的求知欲好奇心,引起对理论创新和部队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
3.3 教学方法的改革
观念和内容的改革必然导致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摈弃,但更应根据该类研究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实践研究式、文献导读式、问题式、研讨式等教学模式。对每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理论、方法、步骤都给出具体的实施准则。针对每个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对每种教学模式逐步形成成熟的模版,便于推广和传帮带。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特征是体系对抗、联合制胜,应聚焦联合作战指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重视主动性学习、互动式教学,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实现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全面更新,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
3.4 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过去单一考核方式,根据非全日制军事学硕士的特点,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部队与院校相结合、学习与岗位相结合的多重考核方式,既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又注重课程论文考核,同时参考部队岗位任职考核,主要关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核,关注的是学员是否认真对待课程内容的深度思考,对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否有帮助等。
Abstract: Presently, university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aching profession existence question, serious influence university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aching quality. Must improve the university military theory class quality of teaching, must strengthen the military teacher troop the construction; Must aim at university student's characteristic, the renewal, the enrichment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aching content, enhances student's study enthusiasm; The improvement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aching's ways and means that cause the military theory class become more spirited. Improvement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st content and form, through test promotion military theory class quality of teaching enhancement.
关键词:高校军事理论课 教学创新 教学质量
Key words:University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aching innovation Quality of teaching
作者简介:陈世利(1963.2-),男,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建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国防教育系)讲师,本科, 主要从事国防、军事理论研究。
一、加强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是普通高等学校应尽快落实军事教研室的编制。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学校应当在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内,按照军事课程教学任务配备相应数量的合格军事教师。”。[1]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把军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军事理论课应按什么样的比例配备教师,现在还没有规范性的文件规定。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笔者认为,高校军事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按学校年招生人数和学校军事教育具体情况配备,比较符合高校军事教育实际需要。年招收2500―3500名新生的学校配4―5名教师;3500名新生以上的学校配6―8名教师比较适宜。
二是切实搞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师培训和进修工作。军事教师的培养和进修,可采取教育行政部门或军事部门依托军事院校直接进行培训。也可利用现有相关专业招收国防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或举办在职攻读国防教育方向的硕士学位班,培养高层次军事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计划的对军事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短期轮训,特别要加强对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培养,把计算机知识、技能和辅助教学能力的培训作为教师全员培训的突破口,提高教师获取知识,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军事课教学水平和任教能力。
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把军事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纳入正常的管理渠道,实施规范化管理,切实解决军事老师职称评聘问题。
二、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共同中介,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供智力价值高的教学内容。[2]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2007年2月教育部、总参、总政联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规定了五个方面,有18项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为36学时。在一个时期内,《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相对稳定既符合课程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实施课程教学和评估的客观需要。但是,随着新世纪、新阶段社会加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新军事革命正朝着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宽度的迅猛推进。教学内容超越《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和教材,则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教学内容不变则不利于教学的深化和教学目的的最终实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远不足以详尽地讲授这五方面的全部内容。同时大纲也规定了“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课特点,适当调整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3]这就客观上存在着要科学设计军事理论课课题问题。
一是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军事理论课的教材内容。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世界政治军事密切相关,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因此它的内容、知识体系是动态的、发展的。应该对现行教材进行梳理,对军事思想、中国国防等基本知识部分予以保留的同时,删减与时展不适应的内容,把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外军事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补充进去,尤其是增加新军革和信息化战争等方面的新内容,使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更具时代特色,让学生在军事课上了解最新的军事动态。例如,大纲上规定的精确制导武器、电子对抗技术、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等课题,目前都与信息化战争这个课题相关联,可以合并到信息化战争课题中。
二是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涉及的内容、知识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科学设计。精选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各章节的具体特点,各有侧重,科学加以优化。军事思想部分,应以军事思想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发展史和主要人物军事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古代与近现代军事思想的精髓;国际战略环境部分应以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热点问题重点,增强学生的危机感,提高国防意识;军事高技术部分应以我军的高尖技术为主,鼓舞学生士气,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信息化战争部分应以学生了解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为主,树立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信心。中国国防这部分,以了解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为重点,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
三是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军事理论课的内容大多与各专业教学内容不直接挂钩,要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必须把学生最关注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及相关前沿问题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使军事理论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此,军事教师要及时跟踪了解时事形势,尤其是热点问题的发展变化,及时搜集、整理有关时事性资料,为及时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增强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改进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是对理论性强,抽象思维多的课程内容,宜采用教师讲授与提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有重点地、系统地阐述知识,学生可以用较少的精力,获取更多的知识,尽快地掌握课程的理论体系,把握学习重点。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讲一些本专业在军事上的应用的问题。如给计算机专业学生讲军事高技术,可重点介绍计算机网络信息战理论;"黑客"、计算机病毒在信息战中的运用等内容。由于有了专业基础,学生会觉得亲切,理论即使适当深一点也容易接受。在教师精讲的基础上,制作指导型多媒体教学课件,对教学内容进行图解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还可充分运用视频动画技术,插播影像资料,提高教学软件的动感和流畅性,使军事理论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二是对常识性的课程内容,可采用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施行辅导的模式进行。军事理论课并非所有的章节都需要教师进行讲解,比如,将一些理论性不太强、比较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避免教学浪费;对当代热点问题,则采取讨论与探究结合的方式,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探究中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里只起辅导作用。
三是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开设网上课堂,开展网络教学,采取“讨论式”、“解答式”、“辨论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在网上解答同学们提出的有关问题,激发学生们学习热情,学生通过网上课堂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了该课程的学术研究动态,便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实践证明,军事理论教学实现网络化教学,不仅节约财力、人力,而且提高了军事理论教学质量,必将成为军事理论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军事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同时将自学、讨论、观看影音材料、探究式、实地参观、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
四、改进军事理论课考试的内容及形式
一是考试内容遵循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原则。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理论知识是实践、创新的基础,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创新的载体。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茫然实践是“空中楼阁”;但没有广泛、深入的实践,而一味地学习理论是“无源之水”。因而,军事理论课考试的内容,应遵循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原则。
二是试题的形式遵循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侧重于主观题的原则。主观题测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主要以论述题的形式进行。学生可以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就国际军事形势、军事高科技的发展趋势等问题的阐述,谈自己的观点和设想。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的实质是考查学生对军事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同时也是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侧重于主观题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让其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分析,理性地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
三是考试成绩遵循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相结合,侧重于平时成绩的原则。考核成绩是指军事理论教学结束时以试卷形式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平时成绩指在军事理论教学期间及非教学期间参加涉及军事知识的校园文化活动情况。随着军事理论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军事教育的形式、手段、途径多元化后,撰写课程论文将成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方式,得到普遍运用,届时平时成绩以课程论文的水平为主,是最为理想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Z].第八条.2007.02
新的世纪,国家加大了改革强军的步伐。军队院校面临着尽快实现转型发展的现实问题。《大学物理学》是军校培养各类军事人才的必修基础课程,在军校的课程设置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一名军校物理课教员的角度探讨将物理学在军事中的应用引入军校大学物理课堂的可行性。
1军校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
最近几年,很多军事院校对大学物理课程的课时一减再减,而物理学的内容却在不断的丰富,内容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深。大多数物理教员着眼于向学员讲清知识点,学会计算、应付考试,抓紧时间赶进度,广大学员则疲于应付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如何顺利实现大学物理教学跟部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需要我们教员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规律,真正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从而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2古今军事装备中的物理学
2.1军队武器装备的技术,包含着丰富的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阿基米德曾经利用的远、近投石器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汉代大面积装备的弩机都是对杠杆原理的充分认识。阿基米德根据利用梳妆镜反射太阳光点燃罗马军队的战船是对光的认识。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在城墙根下埋设空水缸来探听敌人是否挖掘地道、利用空心的羊皮袋做枕头探听敌人进攻的脚步声都是对声学原理的灵活应用。秦朝时箭只的设计蕴含有丰富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研制成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质能方程功不可没。人造卫星发射升空,其理论来源是牛顿的万有引力。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都离不开对力学、电磁学等理论的综合应用。由此可见,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军队的武器装备技术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2.2历史上武器装备对战争的影响
优秀的军事指挥虽然重要,但武器装备的作用也举足轻重。吴越争霸中的青铜剑的锻造能力、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箭簇生产和武器生产的管理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汉击匈奴,威震西域,环首刀、弩机、铁质箭簇的贡献突出。唐朝军队大量装备唐陌刀,威服四夷,奠定了繁荣稳定的基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征服新的城市后,首先搜寻当地的能工巧匠,为其生产攻城武器。
中,英国人使用的火炮与100多年前英国使者进献给清乾隆帝的火炮是相同的款式。英国人将它作为开疆拓土的杀手锏,而乾隆皇帝叫人锁入仓库。军事羸弱的宋王朝虽然也重视军工科技,某些方面还领先于周边国家,但是没有对敌方的快速机动的骑兵优势提出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以至于在与游牧民族的军事较量中败多胜少。
3物理学的军事应用如何适应大学物理课堂
3.1日常教学中加入物理学在军事领域应用的知识
指挥类的军事院校几乎只招收男学员。从认知结构去分析,大多数男孩子对军事、历史都比较感兴趣,那么大学物理的课堂就可以增加一些军事应用方面的知识。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我们在这里所谈的军事应用,不是罗列军事装备,因为可能有的应用不是装备层面的,有可能只是在执行军事任务方面的应用。例如军队宿营应当考虑防火、防雷的因素。结合物理学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可以扩展学员的知识视野。
3.2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做中学”
大学物理教学不仅要充分展示物理学知识本身在其他自然学科中的基础性和生产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性,更要体现物理学家探索未知的方法和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指导性和通用性。授课过程不仅关心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更关注学生对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的领悟以及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感悟,注重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和创新心灵的启迪。为此,要实现这个目标,广大物理课教员应当转变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做中学”。笔者认为可将创新性的小论文作为大学物理课程平时成绩的一种考查方式。其论文形式可以没有具体的要求,只要求学员在一学期的物理课程的学习中,通过查阅资料获得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就可以。创新性的观点可以是物理学某个原理在军事技术中的某种应用、可以是物理学的思想对个人、对国家的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范围。期望通过这种形式来推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与学,推动教员在课堂教授过程中开展启发式、研究式的教学,推动学员参与研究式的学习,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开展学术探讨和军事应用的小课题研究
军校教员除了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军事应用知识的介绍,还可以结合物理学在军事应用中的学术探讨。这个学术探讨指的是在课堂上针对当时的物理学的内容与学员展开的关于军事应用的课堂讨论,扩展学员的知识视野,使学员发现研究课题。这些课题一般为物理学在军事中应用的综述性内容。例如,某军队院校的一些老教授就曾对低年级本科学员指导过的小课题“激光干扰技术及其发展现状”、“激光物理与激光隐身技术”分别发表在《红外与激光工程》、《激光与红外》杂志上。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教学;教学模式;军事运筹学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12-02
研究生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后更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阶段,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研究生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1]。在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课程教学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重要教学环节,在使研究生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专业知识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不同的研究生课程在专业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但研究生课程教学在如何帮助研究生掌握知识、转化能力的方向上是一致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树立教学与研究并重的理念,注重对于知识本质和科学方法的揭示,课堂教学要能够活跃学术交流气氛,培养学术思维的创新能力。我们在研究生“军事运筹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基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吸取国内外研究生教学的先进经验[2-4],从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本文就此作粗浅论述和介绍,以期抛砖引玉,进一步改进我们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
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认识
研究生“军事运筹学”课程是一门适用于系统工程专业、军事运筹学专业的研究生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适用于其他工学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和本科生专业课教学相比,它具有两个明显的区别。一是研究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都比较高,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吸收快。另一个是来自各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同时选学这门课程,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有比较大的差异。这种“高层次”与“多元化”的特点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带来了挑战[5]。以前的“军事运筹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一般是以下模式:根据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计划,选定教材;根据课程教学时数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然后根据课时计划逐次讲授教材内容,布置作业;研究生通过复习和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讲完教材内容后进行课程考试。课程考试的内容基本不超出教师上课讲授的内容。研究生通过准备考试系统巩固所学课程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也是起主导作用的,教什么、学什么都是由教师决定。它的主导作用仅仅是保证在课程教学中讲完课程规定的主要内容,以期研究生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为主体没有在课程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材知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精讲教材内容。这对研究生的课堂注意力要求较高且耗费课时多,教师讲课容易照本宣科。这种单向式灌输容易使研究生被动地依赖老师把什么问题都讲清楚。学习方法和本科学习阶段基本没有根本差别,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强。
2.由于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教材的使用一般也会有一定的持续时间,仅仅根据教材组织教学,教学内容难以反映比较前沿的知识,与军事运筹学领域的新应用研究也有一定距离。研究生不能根据自己需要研究问题的重点来学习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学习自觉性降低。
3.忽略了现在网络教学资源非常丰富的优势,没有通过研究生课后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研究来更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自习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根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必须深化对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认识。教为主导不能仅仅表现为表层或浅层次的教师主导。根据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计划选定教材、制定课程教学计划、逐次根据课时计划讲授教材内容这样的主导是不完善的。主导的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教师以各种方法和手段启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学为主体也不仅解释为研究生是学习这门课程知识的主体,而是从研究生的知识积累、学习能力和选修“军事运筹学”课程的目的等所体现的个性出发,教学过程能为研究生学习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提供支持、帮助、刺激和鼓励,从而在要求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基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我们对“军事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精心组织和拓展教学内容,做好教学准备。由于研究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而且研究生选修“军事运筹学”课程各人的目的也很明确,我们根据研究生的具体情况,精心组织和拓展教学内容,根据需要确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建立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在课程的第一次教学中,我们着重介绍军事运筹学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本课程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范围。我们给研究生介绍与教学内容和教材相关的参考书、文献资料和其他参考资料,明确指出教学内容已经不仅限定在选定的教材内,而是通过学习教材和通过课后大量有针对性的阅读我们介绍的参考书、文献资料来掌握本课程知识,强化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教学内容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文献研讨三大部分构成。理论教学是对课堂组织教学的内容提供知识背景和方法论,已经定论的知识主要给总结性的引导或思考,重点是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或者探索性的问题,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主要学习和掌握实用软件,培养建立模型和求解模型的能力,提高理论结合实践的应用研究水平。文献研讨是选用公开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进行研讨,了解和掌握前沿知识,凸显专业领域研究的课程教学前瞻性。
2.创新组织形式,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过程比较重视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能力。对拟定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能够从基本概念入手,深入浅出,层层展开知识点的联系、重点和难点,使得学生容易了解、熟悉和掌握教学内容。对于难度很大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师理应这样组织教学。但是,每课都这样组织教学,势必需要很多的教学课时,也不利于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教师应该精选重点的而且难度很大的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自己的讲解,使研究生体会攻克学习难点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引导研究生思考教材内容与本学科前沿性知识的联系,用适当的主线将这些知识统摄起来,变成整体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在组织形式上,要减少教师讲课的时间,增加研究生报告的时间。每次讲课或报告的内容应该着重在对于知识本质和科学方法的揭示,融入批判性思维,能够阐述背景性知识、问题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给研究生充分展示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研究生训练表达和应用专业知识的基本能力,同时也使得教师能够发现研究生在知识积累和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促进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术思维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转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倡导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重视任务设计,力求方法多样化。给研究生布置作业和学习任务是使研究生巩固和应用所掌握知识、启发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力求方法多样化。根据课程教学实施计划,应该适时布置消化和巩固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作业,作业面有一定的宽度和数量。鼓励研究生从自己专业研究领域寻找问题,然后运用所学课程知识进行研究和提出创新点,撰写学术论文。
4.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改革教学考核方式。教师要加强对研究生自习的检查力度,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方式提高研究生自习的意识,可采取预先布置任务,实施教学时随机抽取研究生课堂报告,然后集体讨论的方式。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课程考核改变传统的单一课程结束笔试为主的做法,采用多种形式考核。作业解答、实验报告、理论研究报告、课堂报告、课堂研讨发言和课程结束笔试等都纳入考核内容,赋予权重后合成作为课程考核成绩。
基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我们对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了尝试,能够较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部分学员运用军事运筹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本专业的前瞻性问题,在课程小论文的基础上撰写学术论文,发表在核心刊物、EI和SCI收录的源期刊上。这说明在研究生“军事运筹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但是对教师的责任心、知识能力和教学过程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把研究生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姚利民,王燕妮.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2):58-63.
[2]陈景文,刘洁.研究生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方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55-57.
[3]伍建榕,马焕成.管窥加拿大研究生教育[J].中园林业教育,2010,(2):77-78.
[4]刘国福,李慧.研究生课程研讨式教学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1):37-38.
[5]谢美华.探究式教学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2):61-63.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水文化研究至今,学术界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准确掌握我国水文化研究的新动态、新形态、新业态,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检索对象,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对检索出来的关于“水文化”的论文,从学科分类、发表年度、文献来源、关键词、研究机构及论文影响力诸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期为构建“水文化+”研究范式提供理论基础,推动水文化研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文化;研究态势;分析
1988年10月25日,在淮河流域四省治淮宣传工作会议上,李宗新先生首次提出应大力开展水文化研究。①历经近30年的发展,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建设、水文化教育、水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计量分析和统计学知识,对检索到的水文化论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一、水文化研究的学科分类与发展轨迹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设有13个学科门类,110个学科大类。水文化归属哪一个学科?经检索发现,文学、工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文献比较集中,教育学、理学、法学、历史学居中分布,管理学、艺术学、哲学分布的较少,农学、医学、军事学没有相关文献,文化及水电工程是关注最多学科。在上述学科门类中,排本学科门类首位的是:文学是中国文学33篇,工学是水利水电工程239篇,经济学是工业经济119篇,教育学是高等教育19篇,理学是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25篇,法学是民族学13篇,历史学是考古10篇,管理学是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10篇,艺术学是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8篇,哲学是中国哲学6篇。除上述研究领域文献较多外,还鲜见于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林学、中药学、医学技术、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等学科。由此可知,水文化研究内容广泛,不仅有文史哲人文学科内容,而且还有理工类自然学科,同时还有经管法等社会学科的内容,属于新兴的文理交叉学科。我国水文化研究历经开展宣传研究(1989—2003年)、服务水利实践(2004—2006年)、政府倡导推动(2007—2010年)和规划专项建设(2011—2014年)阶段,基本上与年度发表文章数量趋势相吻合(见表1)。特别是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来,《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研究》和《中国水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点)课题相继立项,国内学者的水文化研究主要聚集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遗产、水文化资源、水工程文化、地域水文化、水文化教育传播等方面。从表1可知,1989—2001年,水文化研究的论文较少,年均不足6篇,低于年均篇数的年度为1989年、1992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尤其是1993年和2001年分别为0篇,这说明水文化研究处于萌芽阶段。2002—2006年,论文数量呈平稳缓慢增长态势,平均每年约20篇,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进入2007年后,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到2008年、2010年达高峰期,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趋向稳定和成熟。从2011年开始,论文数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年均为86篇。2011—2016年篇数占所有论文的53.4%,说明此阶段是我国水文化研究领域的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1989—2003年,没有研究生以水文化选题作为学位论文。2004—2016年,学位论文共39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37篇),学位论文数占所有论文的4.06%,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位论文中,最早的博士学位论文是2004年艾菊红的《傣族水文化研究》②,最早的硕士学位论文是2005年刘虹弦的《水脉相连气韵横生———水文化在现代城市形象中浸润和延续》。在水文化文献中,主要来自《治淮》《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水利发展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中国水利》《江苏水利》《水利天地》《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涉水行业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主办的期刊。在水文化研究中,涉水行业高等院校期刊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昌工程学院学报》等成为主要学术交流阵地。尤其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自1985年创刊就设有“水文化研究”专栏,成为全国期刊界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特色栏目。此外,《北京水务》《中国三峡建设》《山西水利》和《城乡建设》这四种期刊数量也位居前列,说明水文化研究与水利建设也紧密相连。
二、水文化研究的热点、焦点与团队分布
文献分析表明,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还没有刊发与水文化相关的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历史类文章,中文核心期刊刊发水文化研究文章更少。在水文化研究论文中,被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论文较少,《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收录论文屈指可数。这说明,水文化研究期刊层次和期刊学术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对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体现一门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焦点。水文化研究出现频率极高且排在前列的关键词有“水文化”“水”“文化”“水文化遗产”“人水和谐”和“水文化建设”。这说明,以上述词语为关键词的文献相对比较集中,是水文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之一。同时,频率在4次以上的关键词主要有“建设”“水利风景区”“保护”“内涵”“水文化教育”“水景观/开发/保护利用”“教育/水资源/水利院校/城市发展/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传承/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播/和谐/水利工程/水环境”和“水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由此可见,水文化研究的范围和领域更加广泛,如水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承创新、水教育传播、人水和谐等成为水文化研究新态势。通过分析研究机构,可以了解我国水文化研究团队和研究基地分布格局。水文化研究发文排在前3位的全部来自高等院校,分别是河海大学、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其中,河海大学38篇,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3.94%;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发文章分别占总数的2.07%、1.87%,这与河海大学水文化研究所、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水文化研究中心都是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密不可分。上述研究基地已经成为水文化研究、水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高地。
三、水文化研究的成绩、不足与未来展望
与此同时,发文数量较多的高等院校还有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三峡大学、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等,水文化研究阵地主要为涉水行业的高校。另外,部分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如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博物馆、中国水利文协、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淮河水利委员会、河南省水利厅、江苏省水利厅、山东省水利厅等,也取得诸多研究成果。已发表的论文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引用文献和下载频次两个方面。在检索文献中,引用30次以上的文献有6篇,其中引用50次以上文献有2篇,分别是《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73次)③、《试论水文化与城市规划的关系》(67次),说明水景观规划建设是水文化研究的载体之一。引用15—30次文献有17篇,其中,引用25次以上的有3篇,分别是《傣族的水文化与可持续发展》(27次)、《傣族水文化研究》④(27次)和《简述水文化的界定》(26次),说明少数民族水文化、水文化理论是比较关注的研究领域。但是,在检索到964篇文献中,有168篇文献被引用1次,占总数的17.42%;有484篇文献被引用0次,占总数的50.21%,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还处于相对分散状态,学术交流不畅,研究梯队薄弱,研究者之间相互关注度不高,易出现重复性、堆砌性和低水平研究成果。下载频次也是论文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侧面反映了水文化研究的热点。水文化研究中少数民族水文化、水文化内涵与外延、工程水文化、城市水文化等文献下载均超过1000次以上,《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⑤(4720次),位于同类文献下载首位,其次是《傣族水文化研究》(2772次)。水文化研究前20名高频次被下载文献中,水文学、水文化教育、体育水文化等文献也是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近30年水文化研究表明:学术界对水文化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研究格局,初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研究机构和研究方向,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如在水文化理论方面,研究成果涉及水文化内涵、水文学、水工程文化、少民族水文化、生态水文化等。但毋庸置疑,当前我国水文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队伍单一且相对比较分散,水文化研究人员和机构主要是与水利密切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综合性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水文化研究的相对较少。尤其是全国性综合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期刊、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期刊更是关注不足。与此同时,水文化研究既往的成果还仅仅限于微观研究,对于原创性与基础性理论研究略显不足,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略显陈旧。⑥今后,我国水文化研究应当紧紧围绕新时期治水思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升研究理念,拓宽研究方法,抓准研究方向,创新研究成果,推进水文化研究的持续发展。
作者:贾兵强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院
一、准备阶段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学生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问题情境状态,在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最基本的研究目标,并拟定初步的研究计划或方案。
二、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步骤一般为确定课题、研究讨论、撰写论文。但在具体操作中,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科目设置不同的程序。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和学生的能力情况,制定了“确定课题、文献研究、小组讨论、撰写论文”等几个步骤。以现行高中一年级历史中对的研究性学习为例,谈谈我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
(1)确定课题。开展课题研究,选题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我给了学生指导,并专门讲了“课题的选择”,于是学生终于定了课题,有的同学集中研究两次工业革命对的影响;有的同学集中研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且题目也定得很细化,如写对、近代教育、近代军事、近代交通、近代思想文化、近代科技等各方面的影响的;也有的集中研究“‘剿发捻’是主要目标还是‘勤远略’是主要目标” 等等。学生定的这些研究课题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的兴起、内容、影响。选题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于的研究,使学生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了一次补充认识。
(2)文献研究。课题确定后,第二步就是文献研究。除了学校图书室提供的资料外,主要是发动学生利用休息日从家庭、社会中获取有关资料,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摘录下来。另外还安排了一些时间让学生上网浏览查询,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
(3)小组讨论。这一过程,老师主要指导学生按课题组进行研讨,其目的是使各小组的成员能深入了解课题,并对所研究的问题达成共识。老师对各课题小组进行指导,提出一些科学方法,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有原则的引导。组员们则对前期的文献研究做总结,对论文的框架及内容达成一致意见。这一阶段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这就为下一步圆满地完成研究论文奠定了基础。
(4)撰写论文。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从实施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进行了较为认真充分的准备,学生们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的共识,都写出了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对于所获得的资料进行了综述,更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观点鲜明、论述充分,其中不乏个性创新。例如,教科书上仅涉及了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筹划海防四方面的内容,而学生在研究基础上提出还开展了其它活动。
三、总结阶段
在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历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想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也就是“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教师是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扮演着类似“导演”的角色,是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慎重学习时的伙伴。教师指导学生探索、研究的各种方法,熟悉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时陷入泥潭,是学生顺利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证。
一、构建具有军队特色政治学专业课程的新体系
始终围绕合训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本专业所有课程分为两大系列。理论系列课程旨在使学员系统掌握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应用系列课程旨在使学员运用基本理论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员从事实践工作的能力,构建了文理交融、指技兼备、军地相容的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在课程类型上,构建了必修课(约占85%)、选修课(约占15%)、自修课(不计入总课时)三位一体的人文社科基础及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上,设置了公共基础课程(约1600学时)、技术基础课程(约850学时)、专业课程(约150学时)三大系列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按照学科背景设置4个系列:政治理论与人文社科系列、军事基础系列、自然科学系列、公共工具系列;技术基础课程包括支撑武器系统的相关技术体系和相关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性课程;专业课程围绕国际政治学与国防政治学两个模块设置相关课程,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技术的集成性和军事的应用性,使课程体系更符合“合训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专业骨干课程是政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每年选取若干门政治学科骨干课程进行专项建设。比照国内一流大学政治学专业课程建设标准,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建设方案,并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针对既有的教材不能适应“合训政治学专业”建设要求,我们成立专业教材建设指导小组,按照“文理交融、指技兼备、军地相容”的思路,先后派出3个调研组,深入地方著名高校、基层部队进行专题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及时将政治学理论、信息化战争、体系作战等前沿问题引入教学,建立了一批体现政治学学科要求、与军事斗争准备密切相关、部队建设急需、有较高军事技术含量的专业教材。同时,建立了教材内容更新机制,及时将新理论、新知识和部队基层建设新经验,纳入教学、进入教材,初步形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教材相配套、教材与讲义相结合、文字与多媒体课件等电子教材相衔接的教材体系。
二、构建“学科、教学、科研、团队”合力育人的新机制
坚持以“学科”为支撑,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动力,以“团队”为基础,建立了学科建设与条件建设良性互动、科学研究与团队建设互相支持的机制,促进教学科研向育人方向聚焦,推动学科团队为人才培养服务。
在“大政治学”学科视野下,“合训政治学专业”以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理论、应用经济学、军队政治工作学等三个一级学科为依托,以国际关系硕士点、国防经济硕士和博士学科点、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和博士学科点以及军队政治工作学硕士和博士学科点等相关学科点为支撑,大力加强了“合训政治学专业”建设的学科基础。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我校“合训政治学专业”确立了“大国外交与国际安全、地缘政治与周边安全、执政党建设与政治安全、军备控制与太空安全、国防制度与军事安全”等5个学科研究方向。依托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和研究平台,积极探索政治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突出的教学科研队伍,取得了一批军内外较大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8年来,政治学专业教学团队成员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课题1项;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一般课题、青年课题和后期资助课题等10项;出版了各类学术专著和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相关学术成果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反响。与此同时,政治学专业教学团队强调将研究成果以专题教学的方式进入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其中一项获全军教学观摩一等奖。
按照师资重组、力量整合、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派最强的教员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大力推进名师工程、青年骨干培养计划、学术带头人个性化培养方案等举措选派教员到国内知名院校深造,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访学,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学术水平和素质能力;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政治学专业优秀人才,打造出一支既擅长教学又精于科研的强势教学科研团队。2名教授获学校教学名师称号,2名教授获军队院校育才金奖。同时,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扩大了我校政治学专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例如,与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政治学专业或相近专业建立了各种学术交流联系。如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国际冲突与安全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外交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等建立了稳定的学术联系。先后派出5位教员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蒙特雷国际关系研究院等国际知名院校访问学习。先后有6位教员到中国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或做博士后研究,我校政治学专业的影响力辐射力明显提升,在军内外已有一定影响。
作者:李湘黔 徐能武 杨华文 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琉球群岛位于太平洋上、东海之中,自东北向西南蜿蜒横列在日本九州鹿儿岛与台湾岛之间。历史上,中国明清政府与疏球保持着宗藩关系,但到了19世纪70年代,奉行对外扩张政策的日本出兵琉球,于1879年将其变为冲绳县。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对于这块与中国渊源颇深的土地,中国国内发出收回琉球的强烈呼声,只可惜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
美国产生独占念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琉球群岛约有70万人口,弹丸岛屿,星罗棋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2年,美国舆论界有人提议,战后美国将军事占领琉球、台湾等西太平洋岛屿。1943年11月,赴埃及开罗参加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根据美国外交档案,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支持中国,并与提及琉球问题。答称,中国很愿意同美国共同占领琉球,并根据国际组织的托管制度,与美国共同管理该地。后来做出解释:“唯琉球可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此由余提议,一以安美国之心,二以琉球在甲午以前已属日本,三以此区由美国共管比归我专有为妥也。”
不过,由于美苏冷战逐步升级,对日和约问题未能提出讨论,琉球问题也就迟迟不能提上议事日程。1947年7月16日,美国政府突然致函远东委员会各国,建议8月19日在美国举行对日和会,由远东委员会11国参加。此事推动了中国政府关于对日和约的准备工作。
知识精英呼吁收回琉球
面对美国军事占领琉球和对日和会即将召开,中国军政界、知识界频繁发声。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聚集了一批著名的地理学家,如胡焕庸、张其均、沙学浚、李旭旦等,他们都倾向于将琉球归入中国版图。1947年9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张其均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发表的论文《对日和约中之琉球问题》,“琉球群岛之军事价值胜于经济价值”,战后美国将琉球作为军事基地,驻扎重兵,“主张该群岛永久属于美国”。关于琉球的处置,建议:“我们希望同盟国能支持中国对于收回失地的正当要求”,至于琉球的军事形势,“在顾全中国的原则下,供国际军队的使用”。
琉球革命同志会制造声势
其实,政权也在密切观察,并有收复琉球的想法。但随着中国国内形势风云突变,鉴于政权岌岌可危,美国对琉球归属的立场趋于强硬。1951年9月,对日和会在旧金山召开,美国主导和约的签署,开始长期军事占领琉球群岛、。值得一提的是,收回与琉球归属关联很大。于1895年被日本侵占后,编列在日本冲绳管辖下。
旧金山会议上,中国人民对琉球前途的关切未得到充分体现和尊重,而琉球群岛、的归属悬而未决,也为日后中日两国的东海争端埋下伏笔。由于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未参加旧金山和会,和约对两岸不具有约束力。之后,台湾政权坚持琉球属于中国,暂时处于美军的控制,一直反对美国将琉球交给日本。当1969年美国要将琉球群岛、列屿交给日本的消息曝光后,全球华人的保钓运动便拉开序幕。
(雁翎摘自《环球时报》2012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