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效益论文

生态效益论文

时间:2023-05-05 16:59: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效益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效益论文

第1篇

摘要:在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划分出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政策措施剥夺了受限制地区的原有的或可能的经济利益,需要相应地给予合理的补偿,以保证各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的总体均衡。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在补偿问题上必须科学测评生态效益影响的方式及范围,合理衡量双方利益得失,综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均衡配置资源,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生态补偿;公共物品理论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其中禁止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要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加强人口转移的力度,将这些区域内的人口逐步转移到更适宜生活和生产的地区,减少禁止开发区域的人为破坏。这样就涉及到对原有利益的侵犯,这也成为限制开发区及禁止开发区政策制定有效性的最大难题,对划定区域人口的补偿量化研究问题突出,补多少才能使当地居民愿意配合政策实施,对已有权利利益有何影响,对潜在利益如何影响,对受益者怎样合理收费等问题十分严峻。本文构想了一个以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础,以生态价值为纽带的联系补偿者与被补偿者的费用分担补偿模式。

一、相关理论

(一)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最早是由布坎南与斯塔布尔宾于1962年提出的。外部性是指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1]一般而言,外部性具有附带性的特点。其中正外部性是某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附带的好处,具有“不得不赠予”的特征;负外部性是指某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外加的负担,具有“不得不转嫁”的特征。经济主体从事经济行为时所产生的利益,有“可计量利益”与“非计量利益”之分。“可计量利益”是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目标,是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非计量利益”是某经济行为主体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所产生的无法界定和计量的对其他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经济主体根据“可计量利益”来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非计量利益”则为外部性。对于理性的经营者来说,在没有建立有效使得“非计量利益”转变为“可计量利益”的生态服务交易市场或提供有效补偿的前提下,将根据“可计量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组织生产,不会自动地将提供最优的像生态服务这种“非计量利益”作为经营目标。[2]生态补偿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如何将“非计量利益”转化为“可计量利益”来补充外部性现象产生的市场失灵问题。

(二)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是指那种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其消费加以排他的产品,或者说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产品。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根据公共产品的特性,排他性的使用或者消费的竞争性是区别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两个定义性标准。公共物品可分为纯粹公共物品和非纯公共物品,纯粹公共物品完全满足这两个特性,生态服务的有些功能是属于纯粹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由于不存在价格信号,因而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需要中央政府进行配置;然而非纯公共物品并不严格满足这两个特性,如有些非纯公共物品具有部分非排他性或排他的成本很高,而且在达到某一消费数量后就具有竞争性。生态服务的部分功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但其消费具有地域性或集团性,所以这类公共物品准确的说应该属于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可以在某些范围内按受益者负担的原则制定价格。市场机制、自愿协商机制、合约机制、以及民间自愿机制等在公共物品供给中普遍存在失灵问题,只能由相应的政府机制来替代弥补,而且也只有政府参与才能增进公共福利潜力。

(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就是做出某一决策而不做出另一种决策所放弃的利益。社会经济生活中充满了选择,当某种资源具有多种用途时,使用该资源于另一种用途,就意味着放弃了其他用途。这样,使用该种资源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其他用途可能得到最大收益与已选择用途收益之间的差值。因此,要想使行为主体放弃现在用途必须使在另一用途上得到的收益要不小于现在用途的收益。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要求一切商品的生产和经营要在市场实现等价交换,生产和经营才能维持和发展,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均以赢利为目的。拿生态公益林为例,生态公益林的生态产品是以活立木群落的整体形式发挥作用的,活立木本身是其生态产品的载体。一旦其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将林木采伐,其生态效益也就不存在了,森林生态产品也就随之消失。因此要想保证生态产品的供应必须补偿其机会成本即林木采伐的收益。

(四)公平理论及福利经济学

福利的“希克斯-卡尔多”补偿原则:如果资源配置的结果使福利受益者补偿福利受损者后,受益者的福利水平仍可以提高,那么这一配置就是最优配置。在希克斯(Hibbs)和卡尔多(Kaldor)设想的基础上,后来发展为补偿原则论,又称新帕累托标准。新帕累托学派探讨了由于经济变化而处境改善的人(即受益者)能否补偿那些处境恶化的人(即受损者)。如果一个特定的改变使受益者的福利增进很大,以至于在完全地补偿了受损者的福利损失后还有剩余,那么基于新帕累托标准,这一改变就是一个潜在的社会福利改进。[3]利特尔又提出福利的变化应提高收入的分配效率,这样需要建立一个社会福利函数,根据不同个人的地位,给不同个人福利变化以相应的权重。[4]

公平理论起源于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等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成绩并取得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公平,比较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所用的比较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一个人投入和收益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的投入和收益的比值相等时,才是公平的;纵向比较是指把自己目前投入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与过去所获得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才是公平的。[3]在进行生态补偿时,不仅需要促进社会福利的改进,而且需要适当考虑社会的公平性问题,促进地区间的均衡与协调。

二、生态补偿客体分析

外部性具有外延的可扩散性,内涵的可计量性。外延的可扩散性是指经生态产品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具有分解和放大作用。分解是指自然的吸收与化解作用;放大是指负外部性剂量超出自然净化能力后所产生的加速现象或正外部性在对其他经济主体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传递与累积作用。内涵的可计量性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可以准确计量其限制负外部性所付出的成本和费用或提供正外部性所产生的机会成本的增加。生态服务供给的机会成本及其产生的外部利益作用方式来看,生态服务外部性同样具有外延的可扩散性与内涵的可计量性。生态服务外部利益本身具有多样性,且相互交叉重叠,并通过传递和累积作用,使其所产生的外部利益难以进行准确计量。相反,提供生态服务所产生的机会成本的增加则可进行较为准确可靠的计算。以此为基础结合劳动价值理论对生态补偿客体的应有利益进行分析,得出补偿量的构成。

生态补偿的客体就是以提供生态效益为服务内容的提供者。补偿则是相对于损失而言的,受限制地区的生态建设对生态服务的提供者有多方面的影响。

中国-第一,提供生态服务有投入成本,由于部分生态服务的使用是非排他性的或非竞争性的,这部分成本不能在市场上交换,在市场上体现不出其自身价值,因为收不回投入成本,而造成生态服务的无偿使用和经营者经济利益的损失。

从生态服务经营者资金流转图1可以看出,生态服务经营者的投入成本,一部分是通过生态产品在市场上交换而收回,另一部分则是以生态服务的区域性消费者和作为全民代表的中央政府支付补偿费的形式回收的。由政治经济学理论可知,企业要维持简单再生产需要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返回到经营者手中的资金数额要包括生态服务经营者的个别劳动中的c、v和m三大部分,也就是说既要包括用于生态建设的生产资料价值c和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v,又要包括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m。[5]这些部分的补偿必须给予完全补偿,否则就只能使这些有益于全社会的生态建设事业趋向萎缩,进而导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效益的日益恶化。

第二,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造成的机会成本损失,如退耕还林还草等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重建措施的实施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如粮食减产,收入减少等,受益地区应当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偿。因此,生态建设地区的生态服务经营者至少应得到这两部分补偿,即生态建设费用补偿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导致的机会成本损失补偿。

三、补偿主体分析

生态效益补偿的主体就是生态服务的受益者,对于得到生态服务的受益方来讲由于生态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的影响,并不热衷于从市场中购买生态服务,而是多采取搭便车的方式无偿使用生态服务。这样就要求建立相应补偿机制来向享受这部分生态服务的受益者征收生态补偿费用,然而怎样合理的征收补偿费用呢?由于生态补偿涉及面广,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政府在生态补偿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如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提供补偿资金、加强对生态补偿政策的监督管理等。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施生态补偿还需要发挥市场的力量,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进生态补偿制度。[6]以物品是否为公共物品作为划分标准,判别和划分不同的受益对象,再结合受益程度对受益者征收相应的补偿费用。

公共产品是指那种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其消费加以排他的产品,或者说,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产品。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根据公共产品的特性,排他性的使用或者消费的共同性是区别私益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两个定义性标准。[7]公共物品可分为纯粹公共物品和非纯公共物品,纯粹公共物品完全满足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两个特性,生态服务的有些功能是属于纯粹公共物品,如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等。纯公共物品由于不存在价格信号,因而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因而需要国家进行配置;然而非纯公共物品并不严格满足这两个特性,如有些非纯公共物品具有部分非排他性或排他的成本很高,而且在达到某一消费数量后就具有竞争性,如水资源的利用等。生态服务的部分功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但其消费具有地域性或集团性,所以这类公共物品准确的说应该属于准公共物品或俱乐部物品。准公共物品可以在某些范围内按受益者负担的原则制定价格。

四、生态服务功能划分

人类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的研究。1977年Westman提出了“自然的服务”(nature’sservices)概念及其价值评估问题[8],只是由于地球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绝大部分价值难以准确计量以及缺乏相应的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而进展缓慢。1997年Daily及Constanzaetal.的工作,将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研究推向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并取得了显著进展。

Constanzaetal.综合了国际上已经出版的用各种不同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研究结果,将全球生物圈分为16个生态系统类型,并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17种类型,在世界上最先开展了对全球生物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这是目前最有影响的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结果。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外有关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生态效益的价值理论及评估方法等开始引入国内。然而这种价值衡量结果显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近似于国民生产总值,甚至大于国民生产总值,因此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补偿标准很不合理。本文用生态价值测算结果作为生态服务受益大小的衡量,这样可以减少对生态价值衡量方法不同产生的争论和疑义,使生态价值作为生态建设费用补偿的工具。

由生态服务功能分类表(表1)中可以看出各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是不同的,按公共物品属性划分的各类别的生态服务价值比例也有很大差距,由小到大依次为涵养水源(占总价值1.66%)营养固定(占总价值1.98%)固定CO2(占总价值4.73%)有机物利用(占总价值9.60%)释放氧(占总价值17.36%)净化大气(占总价值30.44%)土壤侵蚀(占总价值34.78%)。其中私人物品总价值1.894×1012元/a,占总价值11.58%;准公共物品10.851×1012元/a,占总价值66.32%;纯公共物品总价值3.613×1012元/a,占总价值22.09%。因此,由准公共物品属性而受益的局部地区负担的生态服务功能占主要部分,其次是纯公共物品属性的生态功能,这部分由中央政府作为受益群体的代表来支付补偿。

私人物品价值的实现是要依靠市场的,如果产品不能够进入市场则产品价值是不能够实现,因此如果生态建设者负担相应比例的建设成本,却不能够使产品在市场中得以实现,那么必然造成建设成本弥补不足问题。所以这里将建设成本全部由准公共物品与纯公共物品受益者分担,私人物品作为发展权利让渡给生态建设者(尤其是市场开发水平底的地区)。因此由表1可知,有公共物品属性的服务价值为14.464×1012元/a,其中准公共物品价值占75.02%,即由受益地方分担的比例。纯公共物品价值占24.98%,即由国家分担的比例。

五、补偿模式设想

目前,世界各国生态效益补偿所采用模式主要有公共支付体系,企业或区域之间的自主协议,市场交易体系三种。国内学者张涛(2003)认为,生态价值的研究多数以衡量出生态服务价值的具体数值为目标,试图以此作为生态补偿的标准,补偿生态服务供给者。然而生态服务价值的衡量结果往往与GDP相当,以此来补偿显然不够合理。本文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不同生态服务功能的公共物品属性为划分标准,以各个类型的服务价值为基础,按照单项生态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比例,分担生态建设所产生的各种费用。

1.对于补偿量的核算需要深入细致研究。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不仅需要考虑生产成本、机会成本,还应当考虑经济发展差异、社会发展差异,合理分配所增加的社会福利,共享发展成果。但至少不应低于所能取得的机会成本,如果核算结果偏小,则影响政策实施效果,受补偿者满意度低,甚至抵触政策实施。[9]

2.需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对补偿主体的征收方式及对补偿客体的补偿方式进行设计,如何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是关键。

3.对于生态功能的公共物品属性需要合理划分。需要根据不同生态功能的具体影响范围进行具体量化研究,从而合理确定受益对象及受益数量,真正实现受益者支付的原则。

4.对公平性标准需要进行符合社会发展的标准。这里的补偿模式中生态建设目标选择的是保障基本生产生活的需要,对于追求更高生态享受的目标可以适当加大生态面积,降低生态产量系数。

5.模式中系数的确定需要更为专业,更为详实的研究,总的来讲这里仅讨论一种大致的思想,深入系统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时间。

参考文献:

[1]鲁传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9.

[2]吴伟光,徐秀英,王传昌.生态公益林“外部性”特征及解决途径[J].林业经济,2003(12):40-42.

[3]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张蔚文,黄祖辉,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8.

[4]A•迈里克•弗里曼.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M].曾贤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8.

[5]宗臻铃,欧名豪,董元华.长江上游地区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机制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22-27.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林改;直接收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生态地位

今年玉树县巴塘乡完成了林改试点,虽然林改已完成,但有些问题值得思考,注意。

一:巴塘乡概况:

巴塘乡位于玉树县东部,距县城28公里,东倚通天河。森林主要分布在海拔3360---4800米间,垂直分布明显,依次是高山峡谷灌丛,针叶林,混交林,高山草甸灌丛。灌木主要在阴坡,半阴坡,半阳坡,分布范围广,盖度相对大,阳坡稀少;针叶有林地主要分布在阴坡,半阴半阳坡。全乡总面积306.79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75.41万亩,其他面积231.38万亩。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11.85万亩,疏林地3.17万亩,灌木林地51.75万亩,未成林地0.24万亩,宜林地8.40万亩。全乡共有7个行政村,28个社9097人,牲畜79600头(只,匹),其中绵羊6500只,山羊33000只,牛38000头,马2100匹。2009年全乡收入为2003.96万元,人均收入2962元,林地总面积 75.38 亩,其中,有林地11.85 亩,疏林地3.16 亩,灌木林地51.98亩,宜林地8.39亩。这些林地都界定为生态公益林。

二:集体林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1:集体林地大部分分布在草场内,受人为活动影响严重。

2:集体林中以天然林居多,且以灌木林为主。

3:集体林中以灌木林地为主,主要树种是山生柳;金,银露梅;小檗;锦鸡儿;沙棘,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直接经济效益甚微。

4:集体林中几乎全部是公益林,商品林很少。

三:林改模式:

林改工作组在林改时,充分宣传,在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主要有“均山”和先“均股”后“均利”两种形式。具体到每个村根据实际情况,有以社为单位确定林权的,有以组为单位确定林权的,还有以户为单位确定林权的。

四:情况分析:

1:巴塘乡属高寒气候,当地的自然条件严酷,有经济价值且生长较快的树种少,树木成活成林比较困难,在经营过程中需要长期投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周期太长,而且,直接收益与投入比过小。

2:巴塘乡属半农半牧乡,以牧业为主。经林改介入,加大了林地保护面积,也就是缩减了草场面积,对发展牲畜不利。而比较直接经济收入还是发展畜牧业比较实惠,且周期短。

3:要求林权以户为单位承包的,多是虫草比较集中的地段。以往挖虫草上本身争议多,纠纷多,经承包到户,虫草收入不均匀,有可能引发新的争议,对社会安定不利。

4:集体林权制度的核心是把集体林的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等四权承包到户,农牧户有权处理林地中的林木,林副产品。农牧户为了眼前利益就可能毫无计划的大肆砍伐林木,有的盖房,有的用来换钱。短短几年时间,可以把林分变成残次林,采伐迹地。以后,农牧户因得不到收入就干脆对这些林地放弃经营,任其自生自灭。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出现的。而且巴塘属于高寒气候,立地条件差,破坏容易,恢复难。巴塘乡属三江源保护区,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地位相当重要,如果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损失是无法估算的。

第3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1动态园林景观设计特点

动态园林景观不同于静止的园林景观,静止的园林景观是以公园景观为代表的静态物体。但动态园林景观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其具有相对性,道路两旁的景观静止不动,但道路上行使的车辆和人员却运动着,参考系的不同给与了运动者对于静态园林景观不一样的享受美感。

2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

2.1动态美学

通过陀螺在静置和旋转不同状态下观看效果的对比试验,很好地诠释了有关动态美学的原理。影响动态美学呈现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运动者的运动速率,既包括速度也包括方向2方面,这是由于速率直接关系到对于静态景观的视觉变化速度。因此,在进行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本路段的平均车速和实际行驶方向等问题。

2.2安全导向

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要遵循不妨碍正常行驶的重要原则,要时刻考虑正确的安全导向,以人为本。道路两旁的园林景观可以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正确导向,有效减弱汽车眩光,降低司机的驾驶疲劳度等,创建舒适宜人的行车与人行的道路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2.3因地制宜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多利用本地的树种进行栽植。

3动态园林景观设计趋势

3.1植物选择多样化,推动可持续发展

动态园林景观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更为主要。因此,正确的植物树种选择很关键,要遵循多样化和时效化特点。众所周知,乔木的日常维护和种植都很简单,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对于中小型乔木来说,要少修剪、少移植、扬长避短地发挥其生理优势。植物选择多样化可发扬其茂盛的生长效果,又可降低远期的养护成本打造节约型社会。

3.2设计与环境相适应,最大程度促进生态效益

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但要以美的显示为目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适应与融合当地自然环境。生态景观的设置,要选择多种植被来进行构建,要以此形成混合的植物空间结构。不同形状、不同花色、不同造型的树种都是进行全面美化的参与者,通过此起彼伏、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等方式来突出城市的生态与景观效益。

4需要注意的设计误区

4.1重视生态效益忽略经济效益

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但不意味着要不惜消耗巨大的经济效益。城市生态效益的发展要依靠植被等自然资源的完善,要充分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不要为了生态而毁坏生态。

4.2美感不等同于生态

在设计领域普遍存在着美感胜于一切的观念,在于平面、产品的设计环节正确,但在实际的动态园林景观设计上却存在缺陷。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是为了给城市增添美感,但要建立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5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5.1景观分段

景观分段是为了更好地从宏观上对长距离的景观进行分界,按照实际的地理环境对景观进行段落式的划分。各个路段上的景观配置要遵循整体的设计主基调,虽然每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整体上要具有一定的景观连续性。

5.2景观定位

5.2.1城市景观大道:城市景观大道的车速大致为<60km/h,是城市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重点。一般来说,城市景观大道在设计过程中,要选择观赏性较高、大小相对适宜的植物,园林乔灌草立体结合及垂直绿化的有机配置设,体现一个城市的园林风貌与景观特色。

5.2.2城市快速道:城市快速道的车速大致为80km/h。在设计环节与上文提到的城市景观大道存在很大的差异,城市快速道的设计前提应该是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不是观赏性,植物配置强调大尺度的变化,使其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绿化效果,形成一种整体的景观基调。5.2.3一般道路:道路在城市中处于次干道的地位,设计时速不高,除非特殊要求,观景要求一般不高,因此园林设计应满足安全与生态的要求。

6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简要叙述了动态园林景观设计特点、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当前盛行的动态园林景观设计趋势以及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希望通过本论文能进一步的推动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发展。

作者:闫雪峰 单位: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第4篇

关键词:森林城市;如何创建;思考;浙江景宁

1 引言

“神奇畲乡、秀美山水、休闲胜地”是畲乡景宁城市地位的描述,畲乡景宁县按照:“林水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的思路,创建森林城市,让森林走进城市,用绿色装点城市,让林上山,让林进城、上路、入村、入社区,让广大市民走出家门进花园、进树林,让人们亲近自然、享受绿色。为此,在创建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创新理念,以适应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进步中不断涌现的新诉求、新需要。

2 创建森林城市工作的3大效益

2.1 巨大的生态效益

2.1.1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多种功能

山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有青山才能有秀水。而景宁之所以“青山不老,绿水长存”,正是因为有赤木山,有瓯江、飞云江2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有3个较为集中的高山湿地群,望东洋高山湿地、大仰湖湿地、仰天湖湿地,总共湿地面积约80多hm2,有8.7万hm2生态公益林。

2.1.2 固碳制氧,净化空气

据科学测算,森林每生长1m3的林木,可吸收1.83t CO2,释放1.62t O2,这是森林对固碳制氧、净化空气作出的巨大贡献。

2.1.3 平衡生态,滋养万物

没有森林,许多动物将无法生存。森林同样也是人类的摇篮,人类在森林里实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保护森林,建设森林,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滋养生灵万物的重要基础。

2.2 经济效益

2.2.1 森林是重要的经济环境

要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森林、绿色生态就是良好优秀的环境,同时森林是有生命的基础设施。而穷山恶水、藏污纳垢之地,是不可能发展生态经济的。

2.2.2 森林是重要的生产原料

森林是世界公认的3大生产原材料之一,具有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的独特优势。

2.2.3 森林是重要的生活来源

木材、竹子、干鲜果、花卉苗木等林产品及其加工制品,通过交换,既实现了人们增加收入的愿望,又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2.3 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2.3.1 有助社会和谐

生态良好才能心态良好,生态平衡才能够心态平衡。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助于保持健康的身体素质,有助于营造轻松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

2.3.2 有助于持续发展

青山是资源,也是资产,还可以转变成资金;青山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话是可持续发展最生动、最形象、最朴素的表述。

2.3.3 有助于事业育人

有句成语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表面看,它表达了“种树易、育人难”的道理,从深层次理解,这句成语还反映了“因果关系”的哲学思想,即十年树木是前提和基础,百年树人是自然归宿和结果。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前提和基础,有利于培养人才。可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才辈出,有利于事业延续状大。

3 创新森林城市工作的3大理念

3.1 乔木化

要改变以往片面追求视觉效果,以敞开式的灌草绿地为主的状况,在绿化造林中突出以乔木为主。森林的3大基本功能中,很重要的一大功能是固碳制氧。据科学测定,以乔木为主的森林,固碳制氧功能是草坪的30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森林的基本功能。同时,乔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远高于草坪、灌木。因此,在绿化造林工作中,不能简单化地满足视觉效果,而是要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树立“多种高大乔木,少种草坪、灌木”的理念。

3.2 珍贵化

总体而言,目前景宁的森林绿化树种大多比较普通。森林的3大效益中,体现得更多的还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所占的比重最轻。因此要以建设森林城市工作为契机,树立“发展珍贵树种”的理念,大力推广红豆杉、香榧、银杏等品质优良、生态功能好、经济价格高的珍贵树种的种植,加快让珍贵树种进公园、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进路网、进水网,进一切能够进的地方。通过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让森林的3大效益都得到充分体现。

3.3自然化

3.3.1 多层

在坚持以乔木为主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搭种灌木、地被植物,以丰富层次,措落有致,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绿地的生物量,使有限的森林绿地发挥最大的效益。

3.3.2 多样

改变树种单一、同质化趋势严重的状况,提高异质多样程度,丰富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3.3.3 多彩

在多种绿叶树种的同时,推广红叶石楠、红枫等彩色树种,既种常青树,有种落叶树,以此来丰富森林的色彩和季相变化,提升景观效果,以森林的多彩来感悟人生的多彩。

4 创建森林城市工作的3个重点

4.1 建设林业生态

4.1.1 护绿

保护好现有的绿色生态,不去人为破坏它,不让病虫、火灾伤害它。

4.1.2 复绿

把历史上被破坏的恢复起来,把诸如开矿、采塘渣、病虫、火灾造成的破坏修复起来,改变“山河破碎”的状况。

4.1.3 添绿

增添绿色空间,通过沿路植绿、沿水护绿、拆旧建绿、见缝插绿,以及单位绿化、家庭绿化、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等各种途径、方法,增加绿色总量。

4.1.4 优绿

按照乔木化、珍贵化、自然化的要求,进行林相改造和现有绿化的提升,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2发展林业产业

4.2.1 发展休闲业

要充分发挥树林的独特优势,以现代林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古树古木、人文历史、竹笋林果等为特色的森林休闲业。发展森林休闲业,农民可以增加收入,公众可以满足需求。旅游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休闲化,森林无疑是最好的休闲场所。

4.2.2 提高产出,扩大加工

依靠科技,加强管理,提高香榧、水果等林业经济作物的产出率。因地制宜发展林产品加工制造业,提高林产品附加值。目前林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初级加工,挖林产品附加值的潜力很大。

4.3 深化林权改革

4.3.1 巩固林权的主体改革成果

巩固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长期不变,长期有效。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加强引导,加快进度,加大规模,推进林地流转,提高规模效益。

4.3.2 放活经营

推广林权证抵押,使森林资源变资产,使资产变资金,使农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森林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效益。鼓励多元投入。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开展冠名造林活动,深化全民义务植树、行业种纪念林活动,鼓励社会捐助绿化事业。

参考文献:

李亮光.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森林营建//广西生态学会.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

黄光宇,阎水玉.规划建设城市森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2001.

第5篇

    提高生态投资效益,可以在实现原定生态目标的前提下, 节约生态投资, 腾出更多的资金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可以用同样多的生态投资, 取得较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各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期望能为生态投资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帮助。

    生态投资是生态研究领域内的新课题,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它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但是与生态投资有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生态投资相关课题发表了一些论着,如张福庆,董唤霞发表了《科学发展观催生生态投资建设理念》,针对传统的经济发展建设模式, 提出经济发展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 走生态投资建设之路,以实现“五个转变”和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协调统一的本质内涵。该论文侧重于号召有关部门发展常规投资的同时注重生态环保的投资。汤尚颖和徐翔发表了《准确理解生态投资的内涵》,文章指出随着环保投资的界和内涵不断延伸,环保投资的概念也将演变为“生态投资”环保投资及生态投资的内涵。在区分了环保投资和生态投资的内涵之后,指出生态投资从范畴上看应包含: (1) 生态环境保护投入;(2) 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投入;(3) 生态产业投入。马国强发表了《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构建》一文,明确了我国现阶段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生态投资模式, 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文中首先分析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承载力,论述了我国目前的生态投资状况和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投资模式选择的必然性,之后在对比国外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实践经验和我国目前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构建的一些建议。牛荣在《论西部生态投资补偿方式》一文中,在分析生态投资补偿的含义和探讨进行西部生态投资补偿必要性的基础上, 提出应以政府补偿为主, 采用多样化的补偿方式, 来解决西部生态建设投资不足的问题。此外,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公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中也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的诸多现状,提出了增强生态投资的一些途径和具体实施方法。

    通过上述有关学者的相关论文和有关部门的官方报告可以得知,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投资的研究主要是依附于对环保投资的基础之上,虽然针对有关的生态投资内涵,以及生态投资的补偿机制等有了专门性的论述,但是并没有形成有关生态投资研究的学术体系。大多数研究都只是针对生态投资课题的某一方面,而没有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所以理论研究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并不能满足我国生态投资日益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生态投资课题进行一个系统的综合研究。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生态修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渭县

论文摘要: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破坏,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身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修补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l,at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通渭县鹿鹿山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项目于2004年被列入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试点项目,经过3a实施,项目区内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林草覆盖率从52.30%提高到60.29%,农户人均纯收入由1613.80元提高到1967.20元;生态、经济系统开始良性循环,该项目的实施为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基本情况

通渭县鹿鹿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是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实施期为2004—2006年,项目区年均降水量500ram,年均气温3~5oC,适宜各类生物生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该地区为石质山地,项目区辖陇阳、北城、寺子3乡,12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839人,人口密度84人/km,全部为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4706人。人均土地1.19hm,人均耕地0.26hm,总面积93.30kmz。完成封禁面积56.25km2.人工补植9Ohmz,人工种草277.5Ohm2,设立封禁工程围栏5km、标志碑5座、标语牌9O个、封育区“四至”边界标志界碑600个;新建管理房3间、示范养殖圈舍150座。布设植被监测点5个、气象观测点1个、径流泥沙监测点1个,选择监测典型农户60户。

2生态修复成效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破坏,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身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修补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该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水清、山绿、水土流失减轻,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实现了生物、产业趋于多样化,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测算,到项目实施年限末期,林草覆盖率从52.30%提高到60.29%;监测区年土壤侵蚀模数由1430t/km。·a降为964.40t/km项目区内农户人均纯收入自1613.80元提高到1967.20元;农、林、牧、副各业产值结构由基期的76.70:0.94:17.30:.5.06变为50.30:.1.07:29.50.:19.1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农地:林地:草地:荒地:其他=21.12:20.97:34.30:4.30:18.56。舍饲养殖数量6000多(只),实现牛、马、猪、兔、鸡、鸽等多元化养殖。各产值机构有了较大变化,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使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开始良性循环。该项目的实施为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几点启示

3.1科学规划,对位配套措施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前提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科学规划。在生态修复技术措施运用上,以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为核心,依据“源于自然,还于自然”的思想,为大自然恢复其自我修复能力创造条件,对位配置各类措施,以封为主,封禁、补造、抚育、管护并重,工程、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生态修复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原则。使项目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隔离区,减少或禁止人、畜活动对生物群落的干扰和破坏,促使土壤质量正向发育,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向健康状况演化。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2加强组织、建章立制、加大宣传是生态修复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

生态修复是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调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生态修复的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专门成立项目执行领导小组,健全管理机构、配备工作人员,明确和落实各部门的责任权属。制定和颁布有关项目建设的法规及管理制度,对生态修复区林草及其设施的管护管理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做到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利用集市、庙会等多场合、多形式、多渠道对农民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印发传单、公告、宣传画及日历和手册。为生态修复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证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3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整合项目,为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涉及农、林、水、环保、畜牧、财政、扶贫、科技等诸多方面,综合性很强,我们利用中央资金的主导作用和退耕还林草的机遇,深化投资管理机制改革,整合项目资金,统筹兼顾,合理规划,相互配套,镶嵌实施,达到资金技术、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有限的投入资金发挥最佳使用效益。在项目建设中,与相关部门在工程实施、科研和监测等方面密切配合,加强合作,全面提升生态修复的科技水平和效益,加快生态修复进度。在管理上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部门之间“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投其资,各计其功”的工作机制。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3.4立足实际,政策引导,狠抓落实是实施生态修复的关键

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必须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使其得到休养生息。必须按照“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科学,遵循市场规律”的原则,坚持川台河谷区发展全膜覆盖玉米、浅山区种植马铃薯、深山区发展畜草产业的种植结构调整思路,大胆探索,积极挖掘本地资源潜力,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大力发展玉米、洋芋、畜草、中药材等富民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解决了许多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使支柱产业开发和扶贫攻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生态修复,既满足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条件,又确保了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3.5依法监督,狠抓管护是生态修复效益正常发挥的保证

生态修复能力的体现根本在于彻底控制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一切干扰因素和防止水土资源的污染,关键是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和封禁成果管护。为此,要采取以下强有力的措施:

①建立健全水保监督执法网络。县、乡、村、社四级执法网络组织机构健全,并逐级签订监督管护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到责、权、利绝对明晰。

②依法具体落实“三区”划分与“三权一案三同时”制度,严格管理,奖惩兑现。加强修复成果管护。

同时,对水保预防监督执法的检查情况纳入乡镇年终综合考核评比的内容,推行奖励机制,以管促封。使生态修复效益能够正常发挥。

3.6合理布设监测网络,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工作所获取的基础数据,对于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研究及评价意义重大,根据基础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价体系要求,合理布设监测网络,采用实地定点、定时,多方位、多层次、多目标、多样点统计调查的方法进行。着重做好以下监测内容:

①蓄水效益监测。定点观测和统计径流、土壤侵蚀、泥沙变化、流域降水量等数据,分析评价项目实施后的蓄水保土效益。

②生态效益监测。林地监测:采用多样点抽样调查法。草地监测:选用不同草地类型,采用刈割测定生长量等,分析评价了项目实施后的生态效益。

③社会效益监测。通过布设网点社经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以定点观测和典型农户调查结合,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评价项目实施后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根据监测结果与效益分析评价,为同类地区生态修复的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第7篇

关键词:柞蚕场;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S8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107-1

柞蚕场是发展柞蚕生产的物质基础。目前有的柞蚕场由于管理建设不够,蚕场退化,柞蚕场生态自身调节能力下降,有的利用效率低,一年放一次蚕,只用两个多月,其余时间空闲,单位面积效益不高。

合理利用可再生的柞蚕场,发展多层次生产,在同一柞蚕场上,增加投入,开展综合利用就能提高柞蚕场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根据柞蚕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综合利用柞蚕场,即发挥了养蚕的经济效益,同时又增加柞蚕场植被,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提高柞蚕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蚕农集约化经营蚕业生产创出一条道路。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柞蚕场的综合利用大有前途。

1 利用柞蚕场更新的副产品

柞蚕场每年都要轮伐更新一部分,更新下来的枝柴,直径在3厘米以上的,可以搞黑木耳生产,可生产3年,100根(1米左右)耳木,3年可收干木耳20~35公斤,收入2800~4900元。利用柞蚕场更新下来的枝柴种黑木耳,技术简单,管理方便,投资少、见效快,是综合利用蚕场资源、提高柞蚕场经济效益的一条途径。或者可以给矿业加工沙杆子,长1.5米,小头直径2厘米以上,每根可收入2元。蚕场更新下来的枝柴,如能用来种黑木耳,或加工其他副产品,把收入来的钱,用来增加对蚕业生产的投入,将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2 利用蚕场间的沟塘建池塘养鸭

利用蚕场脚下的沟塘建小池塘,有利于保水、排水。可在小池塘上养鸭,鸭子食性杂,易饲养,有“吃百样草”之称,适合池塘饲养。2012年牛心镇细林村树庆屯蚕业承包户梁秀娟养鸭100只,每只鸭当年产蛋60个,每个1.5元,全年共产蛋9,000个,收入9,000元,去掉成本获纯收入4500元。同时投放种卵3.5公斤,产茧1600公斤,收入40000元,总收入达44500元。

3 柞蚕场空地的利用

我市有柞蚕场811公顷,经实地调查在蚕场内共有空地24.3公顷,占蚕场面积的3%,每个养蚕承包户平均有蚕场空地2.5亩。如能合理利用这些空地,可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柞蚕场柞树稀的可间种大豆。柞蚕场间种大豆,由于施肥和大豆根菌的作用,增加了蚕场的土壤肥力。据调查,水解氮含量增加43.1%,水解磷含量增加18.7%,同时大豆根系疏松了土壤,加强了土壤的矿化过程,增加对柞树养分的供应。改善了柞蚕场生态条件,有利于蚕场生态平衡及良性循环。

另外,也可以利用柞蚕场阳坡空地种地膜西瓜或香瓜(也可二者间种,不易发病)。明城镇碾子沟村蚕业承包户丛玉福2012年利用柞蚕场空地种了2.4亩西瓜,共卖商品瓜7,200公斤,去掉费用,收入5,400元。柞蚕场空地还可用来建小果园或种药材。

第8篇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

就我理解,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以下的这个表格可以看出这一结论:

1999年3月,广东省林业厅依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重植林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如下:

经济价值万元

重植林內部林产品价值417.72

外部吸收CO2放出O2价值8162.00

涵养水资源价值3.27

水土保持价值10.89

保肥价值10.79

旅游价值13320.00

生物多样性价值4.36

空气负离子效应无法评估

滤菌功能无法评估

吸尘功能无法评估

合计21929.01

由以上可见,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时一致的。(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

其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五,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3)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③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四、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以上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集中从政策制度层面进行了理解和阐释。我们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以下将简单地从现存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以及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行评述。

(一)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种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偏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

在第二章“森林的经营管理”中的第14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度、16条政府制定林业的发展计划、18条占用林地时的处理;第三章“森林保护”和第四章“植树造林”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二)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和完善:

(1)首先,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立法原则的创新。

a、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

b、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

c、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我们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

(3)在执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另外,要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5)在诉讼方面,我国资源状况的严重问题和资源诉讼的特殊性联系起来,建立专门的资源诉讼法院。“在我国,土地法院、水事法院、矿业法院等专业法院已经存在,这表明资源诉讼的专门化已经优先例和经验可循。”所以基于森林资源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我国也应设立森林法院。

(6)在法律责任方面,应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的不健全是我国法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徒法不足以自行”,“无惩罚即无救济”都说明了法律责任体系在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森林立法中,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的明显,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使得其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从而达到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营的管理。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①蔡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②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③金瑞林、汪劲:《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④原田尚彦著、于敏译《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⑤陈泉生:《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⑥张美华、叶谦吉:《可持续生态林业补偿问题分析》载于《林业经济问题》,2000年10月第5期。

⑦黄河亮、陈钦:《林业可持续利用管理问题初探》,载于《林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4期。

第9篇

论文摘要: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提高,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对林业的主导需求,林业正在由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转向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在由产业、事业混合经营向分类经营变化。公益林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公益效能为主体功能。结合林木资源特点,探讨了目前我国营林工作的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林木资源;营林工作;可持续发展;建设

当前林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正在由主要是一项产业转向主要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由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转向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造林方式和结构正在由基本以人工造林、造乔木为主转向按经营目的而采取不同的作业方式和植被组合。可以说,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传统林业的影子正在日趋淡化,现代林业的轮廓正在逐步显现。

1 营林工作建设要素及内容

建设要素包括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林业安全体系建设;林业基础建设。严把质量关,加强造林检查验收工作,加大基地更新工作的力度,在以“质为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组织造林质量“回头看”。克服重造轻管思想,加强抚育管理当前造林工作存在重造轻管,抚育管理中存在重项目造林轻一般造林的现象,幼林抚育的投入不足,检查督促的力度不够。搞好调查,建立基地更新长效机制。各地要集中力量,对因采伐、火烧和病虫害形成的连片1 公顷以上的迹地,进行全面调查,彻底摸清底数,建立迹地档案。

早动手,认真做好造林的规划和准备工作,造林的重点项目、迹地更新造林工作的规划要早作安排、早落实,同时,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切实采取措施,全面完成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任务。使林政管理进一步规范有序。切实增强保护森林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继续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制度一要抓好采伐限额管理。不断改进木材流通和经营加工管理木材流通管理,重点是加强对木材检查站的执法管理。切实把握林地征占用管理的要求。高度重视山林纠纷调处。

第10篇

关键词:资源会计,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跨入21世纪的“十五”期间,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仍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中国将从大规模生态赤字时代转向大规模生态建设时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资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经济资源和其他资源两大类,经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的资源主要是指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而传统会计的资源范围以资本资源为主,对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探讨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前,在中国以至全球正在全面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环境下,会计工作应当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方面有所作为,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全貌从会计的角度加以反映和审视,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用的决策工具。现代会计的新分支―资源会计,随时代的召唤应运而生。本文将就建立资源会计核算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促进其发展。科技论文。

一资源会计及其现实意义

所谓“资源会计”,就是从会计的角度全面研究资源经济循环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循环各阶段的投入产出关系,全面核算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加工整理出能够满足决策需要的资源会计信息。它从会计的角度系统地专门研究作为“可持续发展”问题核心之一的资源的形成、开发、配置、运用、储存、保护和再生各个阶段的经济效益核算问题,同时又以整个生态循环的视角来考察研究资源经济循环,并运用会计的一些专门方法对信息进行系统的加工、整理,从而有利于提高我国生态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资源会计的研究对发展中的中国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他将成为21世纪会计科学领域里发展和研究的一个新的视点。

二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

资源会计主要研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环境中的消耗与补偿问题,并以资源的良性循环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因此,它的理论基础除了一般会计学理论之外,还与发展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具有一定的联系,各学科的某些观点也对资源会计学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着重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需求与生态环境资源的供给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揭示可持续发展经济现象中所体现的普遍的、必然的和具有内在联系的客观规律性,探索使现代经济成为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最低的经济和它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规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以及对资源生态循环规律的揭示,可以对我们研究资源会计的内部要素结构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资源经济学着重研究如何经济、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各种资源。在资源经济学研究内容中所涉及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自然资源在时间上的配置,资源保护的逻辑,自然资源和国家,资源评价,土地利用政策,自然环境的保护,污染排放控制等问题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及其有关资源的开采、定价和租赁等问题的理论构成了资源会计基础理论研究中各个具体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学侧重从人、资源和环境的整体作用上,探讨人类物质生产所依赖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多元关系。在生态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中所涉及到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调控、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等问题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对资源会计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环境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即研究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政策,经济学中有关环境治理,保护资源及其经济效益测定的方法体系,可以作为资源会计有关资源耗费和资源成本等问题研究时的重要参考。科技论文。

发展经济学专门探讨一个国家的经济如何从落后形态发展到现代化形态的过程和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应该采取的战略和政策,它注重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性,尤为注重研究不同国家的资源条件、发展阶段和国民收入的高低等问题,在探讨欠发达国家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投资标准才有资源的最优分配时,着重强调应当根据不同的目标函数和发展阶段来选优。在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上,它所涉及的资源分配、用于发展的国内资源、资源的部门分配、外国资源与经济发展、资本资源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等问题及其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资源会计的对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资源会计的研究范围及方位

资源会计作为会计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一般会计的共性,同时,因其反映和监督对象的特殊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资源会计属于一种区域性会计,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已经把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方法纳入国民核算体系的研究优先项目计划,明确提出要“建立综合的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并要求该体系“至少应当包括一个自然资源的卫星账户系统”。按照我国有关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要求,资源会计主要是“研究完善不同层次(国家、省、县)自然资源核算指标的体系及定价核算方法”。长期以来,资源会计被划作为区域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在核算方式上也是以实物量核算为主,因而,他还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目前在研究范围的界定上暂时可限定在与自然资源有关的会计问题,研究的立足点既可就某一类别资源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也可就某一实体资源会计问题进行研究。

四资源会计的方法基础

由于资源会计对象的复杂性和资源会计目标要求上的特殊性,资源会计的基本方法就应当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可由资源会计核算方法、资源会计管理方法、资源价值计量方法与资源循环效益考核方法四个部分所构成。资源会计核算方法是资源会计的基础方法,它主要涉及到通过采用一定的方式来对各种资源的存量和变量进行核算,在形式上有价值核算和实物核算,主要采用价值核算。由于资源会计从本质上讲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因此,其具体方式就不可避免地要沿用财务会计在核算上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会计科目的设计、会计账户的设置、成本费用的核算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资源会计管理方法主要涉及到采用一定的方式对资源经济循环过程和结果进行必要的控制等,在形式上表现为对资源经济循环各个阶段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计划、记录、计算、分析、控制、检查、考核和反馈等各项具体工作。资源价值计量方法是资源会计核算和管理方法的基础,主要有资源价值评估法、交换价格分析法和统计信息分析法等。资源循环效益考核方法是专门用来对资源循环过程和结果所预定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它应当包括资源生态循环效益考核的方法和资源经济循环效益考核的方法两个部分,其主要方式是设计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界定考核指标的基本构成因素,确定各因素数据资料的有效来源和确定组织考核的时间间隔等。基于以上认识,资源会计方法的形成基础主要有:

1.基础会计学。基础会计学的基础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已经成形的会计方法的全面运用,如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等,二是部分会计方法的选用,如成本计算方法、折旧的计算方法、费用的摊提方法和税收会计方法等,三是对部分会计方法的改造,譬如会计报表的方法就应当在财务会计报表基本种类和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资源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造,根据资源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增设必要项目。

2.相关会计学。相关会计学对资源会计产生的影响主要范围是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和经济效益会计等,影响的主要方式有:一是相关会计方法的引入与借鉴,譬如社会责任会计中的计量方法等,二是相关会计方法内容的改造与创新,如环境会计中的环境负债的理论与方法等。

3.统计学。从会计与统计的发展历史上看,统计方法与会计方法存在着天然的交叉使用的问题。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曾经指出:会计从数学属性方面而言,它与统计学是相同的。资源会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满足其需要的信息,以有助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这种与通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目的基本一致的特点,就必然会使其方法体系与统计方法存在多方面的联系。科技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屋顶绿化;生态效益;保温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1.1发展背景

伴随城市的迅猛发展,建设开发量逐渐增大,原本优美的城市环境被破坏,引起了城市通风不良、热岛效应等问题。同时,由于地面的硬质铺装越来越多,地面的绿化越来越少,导致城市地面的蓄水能力降低,雨水大量流失。大量的雨水冲击给市政管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绿地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城市建筑屋顶成为城市亟待利用的宝贵空间。

1.2发展意义

屋顶绿化的出现是对地面绿化缺失的补充,其不仅能够解决部分环境问题,还能起到美化城市立体景观、提高建筑防水层使用寿命、降低能耗等作用。近些年,

由屋顶绿化所延伸出的研究方向逐渐增多,例如屋顶绿化的种植物选择、与房屋屋顶荷载相关的轻型屋顶绿化技术、屋顶绿化的管理等。

1.3屋顶绿化定义

屋顶绿化又称 “空中花园”或“空中绿洲”,是指铺设、栽种于建筑物屋顶、阳台、露台部分的花草树木、园林小品、构筑物等景观相关要素的集合。其目的是改善空间环境、增加城市绿化率、优化城市生态,为人们提供优美的环境景观和休闲活动空间。

1.4屋顶绿化的类型

①地毯型

又称为草地式屋顶绿化。地毯型绿化是屋顶绿化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属于地被型绿化,类似一个“植物地毯”。其特点为造价较低,便于维护管理,免灌溉,可应用于斜坡屋顶。以景天类植物等抗性较强的植物为主为,绿化效果粗放。其主要用于扩展城市大面积屋顶绿化所用。

②半密集型

半密集型屋顶绿化适用于可以看得见的屋顶,植物选择趋于复杂,自然景物更加美观,需要定期养护、灌溉。草坪与灌木结合。内部设置一些小路与庭院(见图1)。

③密集型

又称为群落式屋顶绿化。密集型屋顶绿化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顶花园,通常可以加入树、草、亭子、水池、假山和木椅等各种园林设计元素,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和运动的空间。植物多种类丰富,搭配层次丰富,多形成植物群落。这种类型的屋顶绿化景观效果佳,但建造施工复杂、后期需要经常的维护和保养。

三种类型的屋顶绿化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所屋顶绿化的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所设计场所的不同特点进行选择。(见表1)

类型 地毯型 半密集型 密集型

优点 投资少,养护费用低,免灌溉 绿化形式灵活,可留出适当的空间为其他功能服务 绿化形式多样,景观效果好

缺点 不能满足人们在屋顶的休闲娱乐活动需要 维护费用高 建造投资、维护费用及对屋顶荷载的要求最高

2.屋顶绿化生态效益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需要通过景观绿化保证延续和发展的。在土地稀缺、价值不断飙升的背景下,在现状情况下进行景观绿化显得格外重要。屋顶绿化对于生态环境调节、优化是是众所周知的,这也是屋顶绿化得到很大关注的主要原因。下面笔者针对屋顶绿化的几个重要生态作用进行定量分析。以下数据采集均来自北京地区。

2.1北京环境特色

北京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际变化大。随着城市发展,气候变化明显,导致城市气象灾害加剧。全年内春季短促,气温回升快且多变,昼夜温差大,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短促,冬季漫长,寒冷干燥。

北方个季节气候特征明显,且昼夜温差较大,屋顶绿化对于建筑保护、美化环境的意义显得格外明显。

2.1降温作用

屋顶绿化对建筑,尤其是靠近屋顶的楼层,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植物的热吸收和栽培基质的隔离来发挥其作用。

・实验对象:设施两组模拟实验箱,尺寸为1.2m×1.2m×1.0m,各实验仓顶上一次铺设耐根穿刺防水层、排水层、过滤层以及基质层;空白对照只铺设耐根穿刺防水层。

・实验1:对比水泥屋顶与绿化屋顶室内温度的变化比较

实验目的:通过对水泥屋顶和绿化屋顶室内温度的测定,分析比较夏季和冬季典型日的温度变化趋势,并且针对所得出的数值计算节电量。

①选取夏季高温典型日:

a. 水泥屋顶室内最高温度达到27.3℃;绿化屋顶室内最高温度为25.4℃。

b. 水泥屋顶室内最低温度达到26.3℃;绿化屋顶室内最高温度为25℃。

c. 水泥屋顶昼夜室内平均温度为26.8℃;绿化屋顶昼夜室内平均温度为25.2℃,相差1.6℃。

结论:通过实验测定,绿化屋顶的夏季室内温度明显低于水泥屋顶的室内温度。并且根据平均温度值及最高温和最低温的比较,得知,有屋顶绿化的温度变化平缓,说明屋顶绿化的隔热效果明显(见表2)。

②选取冬季低温典型日:

a. 水泥屋顶室内最高温度达到0.1℃;绿化屋顶室内最高温度为1.1℃。

b. 水泥屋顶室内最低温度达到-0.9℃;绿化屋顶室内最高温度为0.2℃。

结论: 冬季寒冷季节,有屋顶绿化的室内温度明显高于水泥屋顶的,说明屋顶绿化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见表3)。

下面按照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粗略计算:

节电量:将空调温度调高一度,就可以节约用电6-8%。

选取北京某小区为例: 小区一层有8户

制冷功率:5000W

平均一天使用5个小时

一天一台空调的耗电量:5000×5=25000W

一户节电量:25000×6%=1500W=1.5度

顶层节电量:1.5×8=12度

若按粗略计算,空调提高2℃的节电量大概可以节电M=12×2=24度,以一层有8户,共10层的居住建筑来计算节电量即:24×8×10=1920度

根据节电量可以估计出一天内一栋建筑所节省的费用即960元,一年约节电175200元。

③ 铺设屋顶绿化的成本

若采用佛甲草进行屋顶绿化,绿化成本是每平方米155元。选取绿化建筑的屋顶面积为1400m2

即:绿化成本(G)为:G=155×1386=214830元≈21.5万

维护费用(g)为:g=2×1386=2772元

以计算结果看,屋顶绿化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3年内即可达到平衡。

・实验2:对比水泥屋顶与绿化屋顶顶板的温度

实验目的:通过对水泥屋顶和绿化屋顶顶板的温度测定,分析比较夏季和冬季典型日的温度变化趋势

① 选取夏季某一日:

a. 白天水泥屋顶表面温度达到47.1℃;绿化屋顶的表面温度为26.6℃。

b. 夜间水泥屋顶表面温度达到18.9℃;绿化屋顶的表面温度为23.4℃。

c. 水泥屋顶的昼夜温差为28.2℃;绿化屋顶的昼夜温差为3.2℃。

结论:通过实验测定,绿化屋顶的昼夜温差小,说明它能够更好储蓄热量,散热较慢,对于屋面结构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见表4)。

② 选取冬季某一日:

a. 白天水泥屋顶表面温度达到4.5℃;绿化屋顶的表面温度为-0.3℃。

b. 夜间水泥屋顶表面温度达到-11.1℃;绿化屋顶的表面温度为-2.6℃。

c. 水泥屋顶的昼夜温差为15.6℃;绿化屋顶的昼夜温差为2.3℃。

结论:通过实验测定,绿化屋顶保温作用明显(见表5)。

・实验3:对种植基质温度的测定

实验对象:分别选取垂直土深5cm、10cm、20cm和30cm处进行温度测定

① 夏季:

a.垂直土深5cm的年平均最高温13℃

b.垂直土深10cm的年平均最高温14.4℃

c.垂直土深20cm的年平均最高温15.3℃

d.垂直土深30cm的年平均最高温15.5℃

结论:实验表明,绿化屋顶在夏季具有明显的隔热作用,主要表现为其吸收太阳辐射热量,随着屋顶覆土厚度增加而累积。

②冬季:

a. 垂直土深5cm的年平均最低温-5.1℃

b. 垂直土深10cm的年平均最低温-2.6℃

c. 垂直土深20cm的年平均最低温-0.7℃。

d. 垂直土深30cm的年平均最低温-0.4℃

结论:实验数据表明,绿化屋顶30cm覆土厚度在冬季可以大大减缓室内热量向大气散失,具有显著保温作用。也可以暂时确定保温与隔热的临界土深,以及绿化屋顶相对适宜的覆土厚度(见表6)。

・实验4:热通量测定

热通量定义: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热输送量

①水泥屋顶与绿化屋顶上下顶板热通量比较:

a. 水泥屋顶:顶板上表面热通量月累积平均为1317.8w/m2,下表面热通量月累积平均为45.4w/m2

b. 绿化屋顶:上、下顶板的热通量月累积近乎为0。

结论:绿化屋顶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及基质水分蒸发作用,几乎不向室内进行热量传递,隔热效果显著。

比较水泥屋顶顶板上、下表面月平均热通量,依据能量守恒,在建筑顶板所吸收的太阳辐射总热量中,有3.5%传递至室内,其余的96.5%的热量散失在大气内。大量热量释放与大气之中,会加剧热岛效应。

2.2滞尘作用

屋顶绿化具有滞尘的作用,通过实验,确定绿化屋顶确实具有滞尘作用并且比较粗放型与花园型屋顶绿化的滞尘效果。

实验对象:分别在水泥屋顶、粗粗放型绿化屋顶、花园型绿化屋顶设置集尘缸

计算公式:M1(缸体降尘浓度)=降尘量/缸体积=W/V=(W1-W0-We)/πR2h

M1―缸体降尘浓度V―缸体体积R―缸底半径h―缸体高度W1―缸体和内部溶液质量

W0―缸体质量 We―内部溶液质量

屋顶绿化的降尘量(M)=屋外平均尘体浓度―缸体降尘浓度

①对比水泥屋顶与绿化屋顶的滞尘效果

水泥屋顶:

M1=0.80/0.005=160g/m2

绿化屋顶:

M1=0.60/0.005=120 g/m2

由此可见,水泥屋顶的缸体内的滞尘量更大,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屋顶位置,外界相同的尘土,水泥屋顶本身的滞尘作用要比绿化屋顶差。

②对比粗放型屋顶与花园型绿化屋顶的滞尘效果

粗放型绿化屋顶:

M1=0.60/0.005=120 g/m2

花园型绿化屋顶:

M1=0.50/0.005=100 g/m2

由此可见,花园型绿化屋顶的滞尘量要比粗放型绿化屋顶大。

结论: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知,绿化屋顶的滞尘效果要比水泥屋顶好,同时,花园型绿化屋顶的滞尘效果比粗放型绿化屋顶好。

2.3宏观作用

在前文通过实验阐述了屋顶绿化给城市直接带来的经济效应,通过这些效应也会延展影响到城市的宏观层面。比如,城市热岛效应成为诸多大城市所困扰的环境问题,其主要是由于建筑对于太阳辐射的二次辐射所引发的。不断的反射使得空气中的温度不断升高。通过屋顶绿化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与此同时,能够直接减少其向外界的二次辐射,由此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结论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新途径来解决曾是景观问题。屋顶绿化从空间和环境效益方面都是具有很强优势的。并且通过上述的各个实验,我们证实了之前对于屋顶绿化的各种生态效益的评价,并且给与了定量的数据加以支持。屋顶绿化对于整个微气候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其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建造、改造的过程中。随着近一步研究,屋顶绿化将在城市景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仙游县,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合理利用,发展对策

为探索建立仙游县生态公益林“主体明晰、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分工明确的监管机制、严格保护、科学经营利用和多渠道多形式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破解当前生态公益林存在的“管护难保证、补偿难到位、利用难开展”等突出问题,文中对仙游县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现状、管护机制以及科学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剖析,并提出发展生态公益林若干建议与对策,缓解保护和利用相持阶段的矛盾,真正实现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提升人居和谐环境。

1仙游县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

全县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55.6086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203.7348亩的27.3%。其中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87970亩,占15.82;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468116亩,占84.18%。根据调查统计,分布基本情况见表1。从表1看,现有生态公益林分布全县18个乡镇和2个国营林场,涉及151个行政村,其中面积3000亩以上的有48个行政村、面积2000至3000亩的有18个行政村、面积1000至2000亩的有33个行政村、面积500亩至1000亩的有20个行政村、面积100至500亩的有20个行政村、面积100亩以下的有12个行政村。其中,集中连片的有西苑、游洋、石苍、菜溪等4个乡镇32.6237万亩占全县的58.67%,其它乡镇都较零星分散,榜头、鲤城、鲤南、龙华、度尾、大济、郊尾、盖尾、赖店、枫亭、、钟山、书峰、社硎、溪口林场、柳溪林场等15个乡镇(场)仅19.5674万亩,有的乡镇只有两千多亩,管护资金少、管护难到位,面积少又零星分散、生态功能难以发挥。

从生态林的地类结构划分来看,全县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中有林地53.9276万亩占96.98%、无林地16810亩占3.02%。有林地中林分49.4136万亩、经济林地9942亩、竹林地22194亩、疏林地1400亩、灌木林地8512亩、未成林造林地3092亩;无林地中宜林荒山3414亩、采伐迹地2385亩、火烧迹地8096亩、林缘空地129亩、暂未利用地2786亩。总体上,重点生态公益林地类结构比较合理,但关键是还存在16810亩无林地急需人工造林。

表1仙游县生态公益林分布基本情况一览表单位:亩

乡镇

有林地

无林地

林分

经济

林地

竹林地

疏林地

灌木

林地

未成林

造林地

宜林

荒山

采伐

迹地

火烧

迹地

林缘

空地

未利

用地

鲤城街道

8405

7784

61

8

29

265

258

西苑乡

150952

142162

1279

4075

183

844

844

679

597

176

67

46

度尾镇

14574

10795

181

3177

342

8

71

大济镇

5224

4453

206

54

189

181

80

61

龙华镇

2152

1405

747

象溪乡

31008

29414

153

1156

147

126

12

社硎乡

10620

10347

100

173

书峰乡

4000

3811

121

42

26

石苍乡

75952

67971

1112

4717

1274

300

387

50

4

3

134

游洋镇

68325

56228

121

8929

661

1922

54

410

钟山镇

18758

17204

465

40

153

103

28

765

榜头镇

28376

24139

88

60

755

3275

5

54

鲤南镇

7063

4956

949

206

446

506

赖店镇

28579

25566

603

134

647

721

129

779

盖尾镇

9683

8758

925

郊尾镇

14563

12823

549

77

1083

31

枫亭镇

24212

20204

828

360

100

1600

1120

园庄镇

34175

31692

1554

269

193

182

285

柳溪联

营林场

2975

2975

溪口国

营林场

1649

11449

7

3025

105

122

26

1756

合计

556086

494136

9942

22194

1400

8512

3092

3414

2385

8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