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5 17:0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改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误区一:强调感性分析,忽视理论深化
仔细分析一下新教材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传统教材中的理论性强、抽象、难以理解的文字被删减,代之以图文并茂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或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是根据学生以往的直接经验能感知的。新教材内容的变化是为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即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不断提高。
这里要提出的是,新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即只对知识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是让学生通过感性材料的认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进而对抽象理论的深刻理解。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的歪曲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感性分析的层次,而忽视理论的深化。
笔者曾听过一节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的内容,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通过一些数据来论证这个结论。这些数据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多,如果让学生从这些感性数据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非公有制经济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否非公有制就冲淡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呢?教师没有解开这个疑团。很显然,教师只停留在感性分析层面,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因此本节课结束以后,学生对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越来越少,却仍然起着主体作用,没有办法理解。如果教师再作深入分析: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是体现在控制力上,那么学生的感性认识就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
误区二: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成自由放任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针对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在探索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执行科学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自主性学习不是无师自通,因为学生很难把握自己该如何学习以及学到何种程度才符合要求。所以,自主性学习没有教师的指导是无法完成的。
笔者也曾听过一节活动课“上网的利与弊”,教师采用辩论的形式,首先把辩题交给学生,学生自由组成两组,辩论过程中教师站在—边。时不时地说“好,不错,继续”,不做任何总结、引导,任由学生发挥。教师这样做似乎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勤于思考,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看法,但结果往往导致“放羊式”课堂。
也有一些教师做得更是离谱,一上课就说“今天请同学们自学,可以自由讨论”。诸如此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无计划、无目的、片面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还美其名曰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搞自由放任。
误区三:“穿新鞋走老路”
有的教师也主动参与新课改,但总是对学生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不敢真正迈开课改的步伐,不敢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思考、议论、练习,仍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他们搞课改,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实质上仍是传统教学的模式。我们把他们的做法叫做“穿新鞋走老路”。
笔者听过一节课改课,不能说这位老师在课前没有准备,他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功能,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分解,提出一个个不同类型的问题,再设计一定数量不同形式的巩固练习,在课堂上,他紧紧围绕着这个方案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在名义上是“新”,但本质上仍然是模式化教学,弊端不少。—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可能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把教材内容以问答题或填空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问题,那么学生只能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毫无主动性可言,学生得到的也仅仅是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结果,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二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学生自觉能动地,有针对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更新旧的观念,获取新信息,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教学中,如果学生不是通过先阅读课本内容去分析、归纳、推理、总结,就毫不费力得到现成答案,就会失去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失去用已用知识和技能去感知新知识和技能的绝好时机。
真正的课改是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从而走进新课改的大课堂中。
总之,我们在政治新课改中,只有做到既不矫枉过正,又不徘徊不前,才能走出一个又一个误区。
1、从“分项测试”看孩子发展
(1)重视家长培训不让1个孩子掉队
本次课改要求调动社会、家庭力量参与课改。我校周边环境较差,打工子女较多,家长学历较低,文盲较多,尤其是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与方法,弱势群体的孩子教育问题1直是我校关注的重点,如何使家长愉悦地参与课改,重视孩子的发展性成长,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众所周知,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只有家长转变观念,乐于积极参与课改,孩子才有可能有更大的发展。为使家长尽快进入角色,我们力争对每1位课改家长进行通识培训,让家长了解课改的背景,课改的目标,课改的意义,发展性评价的意义等。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无从下手,不知怎样走进孩子的学习生活,更有甚者个别家长连孩子上几年级、在哪个班都不知道。于是,我们在每学期开学初均对家长进行教材培训,告诉家长每册书的编排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辅导孩子,教他们如何走进孩子的学习生活,教他们如何赏识孩子,如何评价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成长档案袋等。自2001年我校开始课改实验至今,我们对家长培训多达30多场,小学参培率100%,中学参培率达99﹒5﹪(个别孩子自己管自己,父母在内地未归),这要归功于补会制的建立。由于我校学生多是打工子女,1些家长工作性质的特殊不能及时参会。为了不让1个孩子掉队,无论何种原因,凡未参加家长会的家长,教研室另安排时间为其补开家长会。每1学期,我们都得补会4.5次,直到100﹪参会。“补会制”的出现,是课改“为了1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1切”理念的最具体的诠释,自治区教育台还对我校家长培训进行过现场报道和播出。说真的,每学期我们的“补会”很艰难。有时,我们看家长实在不能到会,就主动与其联系,到家补会。每每这时,孩子父母不好意思了,主动到校来沟通了。
1份耕耘,1份收获。我们的真诚赢得了家长的敬意与理解。有的说冒号“学校领导和老师把咱孩子当块宝,我们没有理由不关心孩子的事,没有理由不参与课改。”有的说冒号“每次家长会,都能收益。尤其是老师不讲大道理,教我们方法很实用。”有的说冒号“我和孩子都是课改的收益者。”正是有了这样的理解与支持,我校在课改评价方面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给孩子建立了成长记录袋,积极参加我校的分项测试,还有些家长积极撰写育子体会。
(2)变“纸笔测试”为“分项测试”,邀请家长参与评价,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因此,新课程评价是我校课改实验中1项重要的实验任务。课改6大目标之1告诉我们,评价学生的目的是反馈而不是甄别、选拔。评价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完善,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与个体差异。对学生评价的发展的重视,意味着对学生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结果不是给学生下1个精确的结论也不是给学生1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是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爱。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来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考试方式的改革,将对课程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每学期末,我校积极响应国家课改中心的号召,针对家长多为打工者,关注孩子少的不足,积极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测试路子。在考试命题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如何调动广大家长对孩子的发展的关注及强烈的教子责任感上狠下了功夫。教研室与广大课改教师1起,改革了试题呈现方式,以“游艺会”、“镭台赛”的形式,呈现了分项测试内容,每项测试内容有评价标准学生、家长、老师等根据标准,进行多元化评价。
事实证明,此大胆举措是顺应广大家长、孩子的需求的。测试前孩子兴趣很高,有家长反映,当孩子得知爸爸、妈妈要和自己1起参与测试时激动地睡不着觉,练习得更起劲了。我们的家长多次走进了语、数、外分项测试现场。每次分项测试,家长参与人数超过任何1次培训,例冒号1、2、3年级283位家长,缺到3人,(有两人准备转学),参与率99%。在测试会上,从孩子自信的小脸上,从获得爸爸、妈妈肯定的欢跃中,从家长洋溢着感谢的“真情回放”反馈表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新的评价观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家长们真情写到“每1次参加这样别开生面的测试,都感到新鲜、感到激动,看着孩子认真答题劲儿,心里充满了欣慰。”、“我们孩子太棒了”等。教研室对几百份家长反馈意见进行了分类整理,大致有以下几种内容。(1)学校给家长提供了“亲子”测评机会,对学校表示感谢。1年级(2)班华瑞家长“这样的评价游艺会,搞得特别好,这样可以让家长知道孩子的能力有多少,让家长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学习。”郁聪家长“这次考试内容生动有趣,别出心裁,末曾想到。”高原家长“经过这几年课改,孩子变化天天都有。这次测试的内容新,孩子真棒。”1年级(3)班家长写到“这样测试能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多了1些自由,少了1些紧张;多了1份了解,少了1份疏远。”李佳玲家长“这样测试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把测试当作1次游艺活动,感觉轻松有趣。”汤振华家长冒号“通过上午的开放测试,让我们感受到了兵团3中是1个学风正,教师责任心强的校园。”侯杰家长“开放评价游艺会,孩子觉得很轻松,我们看自己孩子表现特别棒,发挥很好。”魏彤家长冒号“我孩子才转学过来,大概是第1次参加这样考试原因吧,前几天,孩子表现得很激动,认真做着考试准备,复习也自觉。这种测试对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很有帮助。”通过在测试中发现了孩子的学习不足,有深深的自责。1位位家长在“真情回放表中”写到“我发现孩子能力欠缺,今后加强帮助孩子。”;“我工作很忙,管孩子少,真的对孩子欠缺很多。今后在识字方面、学习方面等要多管教孩子。”;“通过今天的活动,我看到了孩子缺点及存在问题,我要尽1切力量帮助孩子。”;“我发现小孩做题不专心,数学想象能力较弱。”;“做家长应尽1切力量培养孩子成为社会有用”;“今后我们要加强家庭教育。”
另外,我们也惊喜地发现,每1次测试,学生们拿到测验成绩就奔走相告冒号“我得了两个‘5星’感叹号!”、“我得了3个‘5星’感叹号!”……就连那些平日1考试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的学困生也兴奋不已冒号“我也得了1个‘5星’呢!”。看着每个学生那1张张无比兴奋的笑脸,我们也感受到了莫大的满足与欣慰。当然,也有些学生不无遗憾冒号“哎,我只差1点就能得5个‘5星’了,下次我1定争取感叹号!”、“这次我只得1个‘5星’,下次我1定要争取3个‘5星’、4个‘5星’”……这里不再有以往的垂头丧气,有的是奋进的决心。优等生对待学习不敢再有丝毫的松懈,学困生也看到了自己成功的曙光。分项等级评价的客观性,使师生们产生了良好的情感体验,点燃了他们心中不断进取的火花。
语文学科冒号
1年级优秀率冒号课内识字冒号84%,写字冒号59%,看拼音写词语冒号88%,朗读冒号72%,口语表达冒号50%;2年级优秀率冒号课内认字冒号70%,写字冒号81%,看拼音写词87%,阅读理解83%,口语交际79%;3年级优秀率冒号词句基础冒号85%语言积累冒号76%阅读理解冒号56%,习作冒号45%。
教研室还汇总每1位学生的分项成绩,在开学家长会上向家长展示,让家长找差距,树信心。
事实证明,在期末考试中把家长请进考场,让家长亲眼目睹孩子参加笔试、口试、动手实践操作等考核,使期末评价与考试改革变成家长了解、支持、参与课改的过程。尤其看到学校还给孩子们创造了第2次考试的机会,不以1次考试成败评价学生,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孩子的进步,看到发展性评价对孩子的激励非常欣喜。
2、从成长记录袋看学生的发展
我国传统的课程评价受目标取向的影响过深,评价只注重结果,以结果为导向,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但是,“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需要1个合适的载体将理念变为现实。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用而生的。那么什么是学生成长记录袋,1般认为,学生成长记录袋(档案袋)是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的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1.学生成长记录袋内装的材料主体是学生的作业、作品,但同时也包括完成作品的过程描述或记录。如书画作品。还包括学生本人或其他人对作品的评价。如老师的语言评价,用“”的等级评定,家长的激励评价。
2.成长记录袋的操作冒号以学生为主,教师和家长指导为辅助。
我校孩子成长记录袋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冒号“我的个人档案”、“家长信息”、“作业园地”、“闪光的足迹”、“试卷汇编”等。
3.成长记录袋的收效。
学生成长记录袋中的材料是有意收集学生迈向课程目标与成长和发展相关的材料,是与1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如,学生学习了《方向和位置》,自己创作1幅画,并用词语标明上、下、左、右物体所处的位置。学习《秋天》1课,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笔画出、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秋天的景色。1个学期下来,学生成长记录袋里面的资料都有厚厚1叠,这里记录了学生的成长故事,留下了他们成长的足迹。这种评价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
分项测试和成长记录袋是1种全新的评价方法,符合新课程理念。分项考试把过去单1的考试变成了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并且注重过程,注重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考试成为沟通、合作和人文关怀的过程,共建着民主的评价文化,开始实现了评价重心的转移,体现了新课程的全面发展功能。考试内容打破了“知识本位”,注重考试与评价内容的开放性,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项考试、分项评定,不再是1张试卷、1个分数,尊重学生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淡化横向比较,可以比较全面地反馈学生学习的进步与不足,有利于改进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学生参与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自我反思和改进的习惯,增加亲子情感。成长记录袋是发展性评价采取的1种方式,它里面收集了反映学生发展变化的1手资料和学生自己、同学、老师、家长对他做出评价的材料,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学生可以纵向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也可以和同学横向比较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激发他们努力奋进。作为1种新颖的评价方式,我校学生大都建立了成长记录袋。
3、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1个环节。为此,新生课程要求我们应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科学地主人学生素质发展状况,并据此引导教师去改进教学,完善教学述稿,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找到发展的方向和立足点,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通过近3年的实验,我深深地感到本次课改其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的全人发展。因此,主人的目的就显而易见了,那就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丰富了,表扬与激励的语言多了,当孩子因为紧张而回答不出问题时,老师会和蔼地冒号“别紧张,慢慢说,你1定能说好。”当孩子的答案不正确时,老师会循循善诱冒号“你回答的虽然不正确,但你动脑子了,老师还是很高兴,咱们仔细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好吗?”当孩子回答别具1格时,老师们会说冒号“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是1个孝顺的孩子”、“你是1个爱心的孩子”、“你是1个宽容、善良的孩子”。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帮助孩子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发现孩子们身上好的东西,发现他们身上最行、最值得骄傲的,与众不同的地方。
语言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式。有时候,课堂上却是“无声胜有声”。哪个孩子写字姿势正确规范,老师就上前轻轻摸摸他的小脑袋;哪个孩子读书姿势好,老师说冲他翘大拇指;哪个孩子上课听课仔细,老师就对他笑1笑;哪个孩子问题提得好,老师会对他点点头。在这1个个肢体语言中,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注;老师对他的喜爱;老师对他的鼓励;老师对他的肯定。孩子们在老师的1句句鼓励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只有老师的评价是片面的。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我们应该重视调动其他主体的作用,使大家都来参与评价。
孩子们很注重同伴对自己的评价。1个平时1声不吭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总是显得闷闷不乐。在1节语文课上,老师请他朗读课文,孩子小心翼翼地站起来,开始朗读。他清脆响亮富有感情地朗读,吸引了全班同学,刚刚读完,教室里就响起了掌声。这掌声中包含了同学们对他的赞美,包含了同学们的鼓励,被评价的孩子从掌声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勇气和自信。从参与评价的孩子们身上更体现出了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并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用赞赏的语气夸奖同学,采用同学互评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式,也是不可缺的。但是,学生之间的互评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并不是每次每个孩子都能用欣赏的眼光善待他人。在1节语文课上,当老师提出问题后,1个学习成绩1般的孩子马上举起了小手,可他的回答刚说了1半,马上就遭到部分同学的否定。这时,教师就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让孩子们懂得尊重他人,客观地评价他人,多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样,才能使同伴互评发挥优势。
4、利用作业本与学生进行交流
作业是学生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老师们充分利用这1资源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单单1个“阅”字,如今在孩子们的作业本中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有趣的话语或符号,作业写的干干净净,整齐,美观的孩子,就会得到老师画在本子上的1个笑脸,或是1句鼓励的话,“你真棒”,“字写的得真帅”。作业中不慎出现1处小错时,老师会很惋惜地写上“多可惜呀感叹号!”“下次可要仔细呀”等批语,当孩子出现学习下降、纪律散漫时,老师会写下“孩子你最近有些退步,可要加快步子赶上大家。”老师们还自发的买来色彩鲜艳的小花朵、小红旗、小5星,奖励给认真踏实仔细的孩子。孩子们的作业本上不仅只有“优”“好”这样的等级评价,还多了许多亮闪闪的小贴花,使得枯燥的学习多了几分卡通气。
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我们的老师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成,可是突然之间,我们发现如今的孩子不再那么乖了,他们敢于对老师说“不”了。课改最大的变化不是我们的老师而是我们的学生。
我们在听所谓的示范课时常常会看到上课老师有让同学们自主合作的环节,教师自然在行间里巡视。同学们讨论的也不激烈,只是窃窃私语,老师在行间来回走走。虽然说教师是在巡视,可让人一看总觉得那就是做做样子而已。突然,教室里响起了一个很幼稚、很响亮的声音:“老师,你走到我的身边,怎么不看看我啊?”听课的老师都笑了,上课的老师脸红了。其实老师在脸红之后是否反思一下自己错在哪里呢?
有位老师上《春雨的色彩》,在学习了春雨是绿色的、是红色的、是黄色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们看到了什么?去想象,可结果却令老师十分下不了台。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在我们山区没有很好的教学设备,老师的教学情境又没有创设到位,老师又想使自己的课在别人眼里更加完整一些。所以常常有这种下不了台阶的时候。新课程强调对话,强调生成,可是学生真正和你对话了,课堂真正生成了,我们老师为什么无话可说了呢?
从一开始“问答式分析讲解”,到“语言文字训练”大行其道,再到自主、合作、探究搞的如火如荼。一节课下来我们的语文课看似什么也不缺,就缺真实。语文课应该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个性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素平常的。
二、语言训练是语文课的精髓
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融合,强调阅读的拓展,这是和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我们要走出小学语文的圈子,树立大学科、大语文的观念。能否把握好语文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语文课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特征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如果脱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么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新课程很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很多老师掌握不好融合的尺寸,所以就出现了许多四不像的课。
最近我们进行了一次尝试教学比赛,选用的课文是二年级的《画风》。教材的内容很简单,说的是三个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画出来的。结果6位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叫学生带来了水彩笔,让学生画画。有小组画的,有添画的,有个别画的,有到黑板上画的……一节课的大半时间都用在让学生画风上了。到后来,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听美术课了。这个案例比较特殊,因为课文的题目是画风,教师自然也就容易想到让学生画画了。可是这样的课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课到底姓什么?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加强课外阅读的拓展是必要的。同样是画风,有一们老师处理得相当好: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她让小朋友自己到黑板上去画,然后让画的小朋友说说,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两点很要,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画,我们让学生画画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状况;二是画了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把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人文关怀是语文课的灵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里面提到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虽然是针对经济体制改革说的,但对我们的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很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这是我们语文课的灵魂。
可是,什么是真正的人文关怀呢?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这是一堂识字课,要学生认识老虎。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安排了一个让学生表演的环节。一个胖乎乎的女孩子上来说,我是老虎,如果你不带礼物,不尊重我,说我馋,说我胖……我就吃了你!
课改以来,我们的学生变活跃进了,他们说话的机会多了,表演的机会多了,得到肯定和表扬的机会也多了。可是我看到这样的表演,听到这样的话语,却怎么也笑不起来。这就是所谓的创新?这就是课改带给我们学生的变化?教师呆了一下,什么也没说,就叫那学生下去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只记得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当学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需要老师的人文关怀的时候,我们老师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
第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叫“煮金鱼”。原来好像是常识课的内容,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引进到语文课堂里来了,而且好像很多名师都上过这课,被认为是观察作文的经典案例。最近,我又听到了一位年轻教师上这个内容。为了制造悬念,教师卖了很多关子,说自己饿了,要把金鱼煮了吃。然后问学生可以怎么吃。有一些学生听老师说要煮金鱼都非常吃惊,请求老师不要把金鱼煮了吃,因为那样太残忍了。可老师为了把课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上下去,还是坚持非煮不可。老师说:“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我饿了。”最后当然是金鱼被老师抓进了试管理。看到那些善良、可爱的孩子吃惊、迷惑的样子,我真替他们难过。金鱼当然没有死,可是我很担心孩子们那种单纯、天真的火花,会在我们这样的教学下熄灭。
我听过一位老师上口语交际,题目是《我的妈妈》,孩子们都有很多话要说。可是,突然,有个小女孩在座位上哭了。老师很奇怪,走过去问她。她就是不说,一个劲地哭。过了一会儿,那学生终于止住了哭。老师摸摸她的头,轻轻地问她:“是不是想妈妈了?”那孩子点点头。老师就说,那你来说说你的妈妈吧。哪知道,那孩子又哭了。老师就说,对不起,等下课后,你再和老师一个人说好吗?后来,我了解到,那个孩子的父母离异了。我真为我们的老师捏了一把汗。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批评她,或者一定要她说,那对这颗幼小的心灵来说,该是一种多大的伤害啊。
人文性是隐含着的,体现在我们教学的细节中。向学生传授真知是一个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尊重爱护学生的表现。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应该用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辉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师要在课堂上不仅向学生传授真知,更重要的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啊!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学改革必然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与教学策略的革新。本文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谈对教学改革的理解。
一、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制度化了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即在教学形态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标准揭示出了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教学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现实的教学分析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怎样改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第一要注重同学生的交往。教学中应有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都具有独立人格价值,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表达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是交往。如果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将严重剥夺学生的自,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摧残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将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将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改变师生关系因此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第二在教学中要改进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自信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教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不再以知识形态来呈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课程改革地需要。
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又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倡导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与交流;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生活中的图形》一章的学习评价可分几个方面进行: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在家折叠与展开图形的情况(可由学生评比);小组讨论时的发言;书面测试;作业情况;以及同老师的谈话等等。
第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改变教学形式,重视数学活动。
论文摘要:随看祈课程标准的实施,各地的语文课程改革也如火扣茶地展开。在为新课程取得许多成效而欢欣盆开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貌似新课程,实则上是把旧的东西改头换面重祈包装后又粉姿登场的现象。本人就课改中出现的几种形式之风谈.改愚见:(1)以随意性替代工具性的形式之风。(2)讨论提问来代替自主学习的形式之风。(3)以应试教学来替代人文关怀的形式之风。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划》的公布,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声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地的语文程改革也如火如茶地展开。教育行政部大力推进,专家学者著书评说,教学一线白老师们更是把新课标当成新世纪的语文妻学的航标。新课程,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人专家所描述的情形看,前景是美好的。毋置疑,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已经看到刀许多可喜的变化,这正是人们所期冀的在为新课程取得许多成效而欢欣鼓舞的瞬时,我们也发现一些貌似新课程,实则上把旧的东西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后又粉墨蛋场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又新课程理念的不解、浅解、误解。下面本声就课改中出现的儿种形式之风谈点愚见。
1.以随意性替代工具性的形式之风
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阶段目标中分别从识字与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提出要求。虽然表述的重点在语文能力方面,但对语文知识也提出了明砍的要求。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两年多来的语文教学实际状况中,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弱化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不重视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不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不重视落实相应的语文知识。解读文本时粗枝大叶,而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对文章内容的随意发挥,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艺术欣赏课,乃至主题班会课。其实,即使课文的内容是谈作者欣赏音乐的感受,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如何准确用文字来表达自己欣赏音乐的感觉,以及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觉,而不应该重点讨论音乐欣赏问题,那是音乐欣赏课而不是语文课。另一种倾向是在阅读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播放大量的图片资料。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语言文字等,播放少量图片以加强直观感觉是可以的,过多的图片势必削弱了学生对文章本身、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感受,而且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
2以讨论提问来代替自主学习的形式之风
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切实改变这一现状是这次语文新课改的重要着力点。语文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不但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要研究和关注学生在什么样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阅读时要能主动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方式”并不玄奥和神秘,只要领会其精神实质,运用起来并不困难。在实际操作上,只要能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3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即“多重对话”,让学生自行获得结论,并尊重学生的感受和见解,那么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
可有些教师却变相地理解自主学习,他们常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去设计教学目标、流程、问题等,然后再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获取结论,教师俨然成了看客。课堂成了会场、茶馆,达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是毫无实效,问题无价值,讨论无结果,内容无目标。教师也没有发挥其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学生的认知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且会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观。
3以应试教学来替代人文关怀的形式之风
应试能力的提高与素质教育的矛盾。这是当前教师面临的诸多矛盾中的核心矛盾,这也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因为它的背后是当前中国紧缺的就业机会以及同样紧缺的教育资源同新世纪素质教育思潮的矛盾。素质教育的观念是越来越深入人心了,越来越多的人士一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深受其害的师生,一-越发痛切地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痛疾与危害,于心理上是百分之百的欢迎素质的到来。可以说大家都在期待得到一种扎扎实实的真真切切的素质教育操作模式,但现实中更多的却是“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情况,是素质教育无法落实到实处,而仅仅成为一句流行口号和装饰品掩饰骨子里的应试教育的情况。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无休止的机械训练、反复演练的作业和考试中,导致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丧失。
人的学习最初都来自实践,来自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交流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问题,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同样少不了交流,缺不了理论结合实践。我们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平时可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及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用电脑设计黑板报、统计成绩、进行美术创作、制作网页,等等。学校应定期组织以电子报刊、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作品评选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学生的网络信
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2.就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我们大力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指导思想,能使学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体现自己的中心地位。下面以《搜索》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明白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地搜索到需要的信息。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抓知识脉络,将教学目标任务化,以任务为驱动,教学设计过程设计了国庆节去南昌旅游,请学生分别用分类查找的方法、关键字查找的方法查找去南昌往返车次、南昌景点、住宿酒店。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希望获得成功体验的心理设计的任务,使得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发挥,也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愿望得到满足。在积极、互动、协作的课堂气氛中,课程目标很好地得到了实现。
3.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
以往上课时会往往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也是教师需解决的难题。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教师必须增强对教学指导的开放性,要敢于“放手”,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常常随机应变,注意课堂中的热闹而不混乱,即学生可以处在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而不像闹市般地闹哄哄。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亟待提高。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可谓浩瀚无边,我们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信息技术教师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导获得。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例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文字的下载为示范,学生很容易学会。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网页上有漂亮的图片,这些图片如何下载呢?很多学生以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复制下来的。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
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5.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
一些教师在用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教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学生进行交流,缺少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这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获取、处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第1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宋融冰译.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所以,新课程呼唤教师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有两串钥匙:一串钥匙挂着“尊重”、“保护”、“关爱”,一串钥匙挂着“唤醒”、“激励”、“发展”。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只有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对话、完整人格的交流,学生才会体验到做人的全部尊严,才会享受到被人尊重的生命快乐,才会使师生关系具有“教育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许多教师缺的不是知识,而是对学生的情感和爱。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
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人都是渴望与别人亲近、被他人赏识的。左思写成《三都赋》,被皇甫谧发现,为之作序,才获得“洛阳纸贵”的盛誉;普希金得到茹可夫斯基的赏识,后来成为“俄罗斯文学之父”;凡尔勒的科幻小说得到第十六家出版社的赏识,才得以蜚声世界……
教师应蹲下来了解学生的世界,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参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参与他们的游戏,甚至闲话家常。
教师应多方位地向学生展现自己,不只展现优点,还要勇于暴露不足,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金光四射的“神”,而是普普通通的人,有血有肉;最理解他们,同他们最接近。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教学不是强迫,不是命令,而是钻进学生心灵世界,去寻找、激活好学上进的积极因素,创造种种环境条件,刺激学生产生求知的兴趣
和探索的愿望,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活动中学习,在互动中学习。
第一,改变了以往的课程目标,反对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新教材强调知识和技能,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加入了一些佐证这些结论的史料,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再是干巴巴的只记住历史结论。过去的课本只是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产生了什么影响;现在则不强调对史实的记忆,而是让学生结合史实,自己得出结论,或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方案以获取历史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第二,从具体课程内容上看,强调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考试的选拔功能,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方式既有基础知识的检验,也有基本能力的考查,还有社会实践的测评。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领导。面对新课改的情况,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教材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也必须有跟上改革的潮流。
首先,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教学需要一碗水,老师就必须有一桶水的知识储备。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选修分为六个学习模块,这么众多知识的教授,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老师要多涉猎历史知识和一些原始史料,并且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不只是在“量”上掌握还必须在“质”上进行把握。从而在教学的时候站在高处,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把历史课教好。
其次,注意现代网络技术的运用。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斥着网络文化的社会。历史从广义上讲,凡是过去发生过的一切的事情都是历史,上包天文,下括地理。无所不包。历史教师必须精通本专业知识,并且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光有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把握是不够的,所以,作为教师也必须广泛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不断的丰富自己。尤其是现在信息时代,资源共享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可以达到知识在不同地域的充分交流,从而使各地的同学科教师能有一个很好的知识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使知识共享。
再次,多多关注学术界的发展。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的学术观点的渗透,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多多关注学术界的动态。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多多与学术界接触。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就是一线教师多到高等院校进行学习。这样就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丰富自身知识。而且通过这种知识的交换可以使学术界的一些观点达到普及的目的,不再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作为一名传到授业解惑的师者,光有知识的储备是不行的。还要把自己的知识真正的传播出去,这样老师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把现代的教育手段融合的传统的教育中去,使传统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即: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教材中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加上历史课中重点、难点较多,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很费力。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原始资料、历史图片、历史影片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但是,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要想真正的把学生教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新课改不仅对教师,对学生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学生要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要知道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有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学生必须要动起来。这就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应该让学生多多的阅读课外书籍,了解一些名人如、拿破仑等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历史,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可以借鉴名人成功的经验,另外,在课堂学习的时候要把历史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多关注社火热点事件。如朝核问题、能源问题、伊朗问题等,这样通过学生自行讨论,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感觉到历史是实实在在的,就发生在身边,能够有把握历史的真实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教材方面
近几年我校使用的数学教材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材,该教材主要存在以下缺陷:(1)缺少对初中内容的简要复习;(2)数学课程目标的定位与现有中职学生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3)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实用性差。
2.教学方面
(1)教学观念: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还没有跟上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导致教学效果欠佳。(2)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使数学课程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的升学与就业服务。(3)教学手段: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方法、手段至今仍以粉笔加黑板为主。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方法手段在数学教学中较少应用。
3.学生方面
首先,近年来由于招生困难,一些初中毕业的学生都可进入职业高中学习,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数学学科不及格率高,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其次,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复杂,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二、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新的数学观
数学学科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渗透于一切科学技术领域,而且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必要基础和工具。因此在职业高中要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要为专业课的学习、升学与就业服务。
2.新的数学教育观
数学教育应顺应时代要求,充分利用数学教育对人的文化素质的作用。数学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新的数学学习观
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应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计算机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4.新的教学方法
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课程内容,更要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普遍使用计数器,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数学实验等。
三、职业高中数学的课程改革
1.教材的改革
(1)实行低起点教学。由于现阶段的职业高中数学教材的要求已超出当前相当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致使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欠佳。职业高中数学教材的首要目标应是“浅显易懂”,让“差生”容易学习数学。实行低起点教学,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复习初中基础数学内容,充分注意初中与中职教学内容的衔接。
(2)分专业学习。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职业性,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侧重于与专业课进行有效衔接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以应用为主、必需够用为度,将数学课程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实行模块化教学,使各专业能灵活选择数学教学内容。
(3)在教材中增加趣味性、实用性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以巩固数学教材内容为目的,紧扣对应的知识点,贴近当前生活实际,多编排一些趣味性、实用性的例子。
2.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的基础文化程度和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要求,坚持走“实用型”的路子,培养学生开放性、自觉性、主动性的思维,从专业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对基础数学素质的教育,学生将终生受用。
(1)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学应该依据教材而进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是在“教教材”,这种方式只是让学生获得了一些感性知识,未能形成“数学思维”方法,当然,学生不具备所谓的数学时空观和发展观。
(2)进行补偿教育,有效地衔接初中与职业高中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刚入校时,给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态度、兴趣和能力等做一次全面的补课,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和基本能力,顺利达到职业高中教学目标的要求。
(3)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趣味性。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首先要改变学生“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观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美,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实施实验教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
一、挖掘教材内容,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科学和献身科学事业教育
物理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科学和献身科学教育内容。如:牛顿的忘我工作,勤奋和悉心钻研精神。安培的刻苦学习、专心致志。欧姆的坚持不懈精神。法拉第的高尚品质和致力于科学研究精神。从我国古代指南针、地动仪、火箭的发明,到现代的"两弹一星"和"祌舟号"成功收回。教师应善于挖掘利用这些辉煌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科学而学习的责任感。用知识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物理课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切中他们的脉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物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
1、学生的亲身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物理的
教学过程中,把学到的物理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物理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出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授蒸发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生动的贴近生活的故事:中国的茅台酒在参加国际评酒会时,国外参展的酒,由于其包装精美,受到与会厂商、官员青睐,而中国的茅台因包装粗糙无人问津。这时中国外交官急中生智,立即将一瓶茅台摔在地上,此时展厅内酒香飘逸,从此茅台酒驰名中外打入国际市场,给国家带来了丰存的经济利益,接着问:"飘逸的酒香怎么来的?"引入所讲的内容。接着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蒸发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蒸发的概念。最后利用学生举出的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晒衣服的例子,启发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但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可多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解释,如冬天热水泡脚,能的转移。双手相互摩擦做功,双手觉得暖和,能的转化。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煤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1、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感目标,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得到和谐充分发展,把传授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又艰苦又愉快。
注重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课本的封面、插图和漫画、想想议议、阅读材料、科学家的故事、教学挂图和模型带趣味性的物理问题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
3、注重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鼓励性提问,注重对学生作业、测试作业适时肯定,成立物理兴趣小组,使学生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建议,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感情要真挚,教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真实的教学信息告诉教师。
1、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前主席焦塞姆说:"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着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要精心设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形成"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科学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下面以欧姆定律教学为例。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
以调光台灯切入,问:调光台灯是调节了电路里的什么物理量使灯的亮暗发生变化的?再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电流的变化与灯亮暗变化的关系,问:"电流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电流与电阻、电压有关系。这样就确定研究方向。
3、引导讨论,设计方案
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先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控制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如何研究?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电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评价他人的设计,以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
4、学生操作,实施方案
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数据。教师地学生的操作技能、仪器使用上给予帮助。
5、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引导学生用计算和图像分别分析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再进行综合,得到结论。
6、反思应用迁移
(一)不知道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要教什么
许多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不知道课堂上要教给学生什么内容,该如何进行教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由于教学条件的差异,造成教学内容的不同。因为各个地方没有统一的要求,学校选择的教材也各不相同,另外因为每所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同,对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也不同,选取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差别巨大。就是在同一所初中学校,不同的教师教授的内容、侧重面也不相同,有的注重理论教学,注重计算机结构知识和计算机语言的教学。有的教师注重如何让学生学会应用计算机这一工具,侧重于电脑的操作和应用教学,将电脑当成一个生活和学习的辅助工具,能够熟练应用掌握要领。那么怎样能够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考虑到学校的硬件条件实际情况,决定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的教学内容,值得我们大家共同研究。
第二,学校分给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大幅度缩水,致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难以取舍。因为学校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不重视,并且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是一减再减,远远不能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课时,这就造成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抓襟见肘,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不知道上课该讲哪些教学内容,哪些教学内容应该舍去,哪些教学内容是重点需要重点讲解,教师感到很迷茫。
(三)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古板,课堂教学索然乏味
由于我国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发展还不成熟,造成现行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古板,很多时候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大部分时间仍是教师在前面讲解,学生坐在座位上听,教师在教师机上演示,学生在终端机上看的教学套路,造成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学,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知识兴趣缺失。
二、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从以上这些问题来看,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发展任重道远,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对策。
(一)要提高认识,转变初中信息技术课教育教学观念
我们要提高认识,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步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学校要把信息技术课当作一个重要的桥梁,训练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水平,并且要把计算机的应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学校要尽可能地把初中信息技术课作为考试科目,并算入学生期末总成绩,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考查项目,可有可无。相应地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与有据可参的考核标准,并要有奖励措施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尽量挑选合理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第一,要有科学的教学方向。根据调查,学生更喜欢贴近生活,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计算机知识。所以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授课内容与讲课素材的选取上,尽量地从日常生活出发,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当今信息领域的新成果和它们的使用方法,讲述一些高科技以及未来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毕竟初中对计算机学习的知识还比较浅,所以应该重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讲解电脑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电脑基本操作,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打好基础。同时对学生加强电脑操作和应用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应用电脑这一特殊工具,能够基本掌握使用要领与方法。第二,要做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统一管理,解决教学课时不足。学校要改变固有观念,不要只考虑学校的升学率,要多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长远发展,所以学校不要挤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要保证教学内容在规定的课时内能够讲完,能够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长时期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时间一长,学生就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开始下降,注意力也不能很好地集中,造成学习效率下降。所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上台操作演示,讲解操作过程,教师在旁边可以做适当的补充。也可以分小组开展教学,围绕典型例题先进行小组讨论,之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演示和讲解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过程。
三、结论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学校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并没有一个准确和明确的定位,就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并没有对我国音乐教育自身的功能有效发掘出来,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艺术性以及特殊性,反而将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和小学教育其他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简单结合,进而将小学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淡化,甚至抹杀,这并不能够符合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自身的根本宗旨,更加偏离了小学教师实施音乐教育教学的目标。还有些小学校将音乐自身所具有的艺术性忽略,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将音乐教育教学作为一种手段,将音乐所具有的益智以及辅德的功能看成了实施音乐教学的目的。有些小学音乐教师对于音乐教材里面的技能和知识所具有的系统性以及音乐兴趣和音乐能力具有的内在联系不能准确理解,通常情况下,音乐教师都将音乐课堂开展成了小学生的娱乐课程,这样就忽视了对小学生自身全面音乐素养培养的目的,更加忽略了音乐性是音乐教育自身发挥其他作用以及其他功能的根源。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小学音乐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艺术教育价值以及艺术教育功能十分重要的体现就是创造,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同样不例外,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保证演唱激情洋溢,保证音乐雅俗共赏,舞蹈生动活泼,这些活动能够有效激活小学生自身的创作兴趣以及表现欲望。所以,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不断鼓励小学生不断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激励小学生积极开展自身的创作才能以及艺术个性。与此同时,还要对小学生创新思想来进行及时表扬,最终保证小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在音乐教师教授新歌曲之前,必须要细致和耐心地分析和钻研音乐教材,找出重点以及难点,将那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找出来,在基础训练过程中将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并且在这一个教授过程中,采取比赛以及游戏等等形式来将音乐趣味性增加。
(二)小学音乐教学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想要鼓励小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小学生参与音乐教育教学情境和活动,要求音乐教师必须要对活动形式进行精心的设计,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小学生自身参与到历史教育教学的能力。在音乐欣赏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还要根据学生可接受性、心理特征、生理特征以及音乐教学条件,设计出一个有趣以及生动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通过使小学生进行创作、实施表演、组织伴奏、思考意境、谈感受和体会,以及实施课外研究性学习等等活动,来有效增加小学生参与到小学音乐活动中的积极性,开阔小学生四维空间以及学习思维,最终使得小学生能够发展以及彰显自身的个性。
(三)小学音乐教学要改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一直都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载体,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对于提升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小学学习环境进行改善,加强小学校软件建设以及硬件建设,具有十分现实以及重要的意义。比如说,对于教师自身的环境实施完善,保持小学音乐教室整洁以及清洁,进而为音乐教师以及学生带来一个好心情和好氛围。再比如,通过音乐作品中醒目标语口号以及生动形象的标语口号,来为小学生实施潜在审美教育以及思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并不知环境的时候加入艺术家的名人名言以及作品展示,这样对于培养小学生自身艺术价值观念起到促进的作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又从小学音乐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小学音乐教学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以及小学音乐教学要改善学习环境这三个方面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进行了探讨。
作者:陈慧丽工作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中心城新区新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