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8 04:50: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高职教育衔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
引 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不但涵盖到中职教育的发展动向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还影响到中高职教育教学品质的提升以及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不但属于尤为关键的理论问题,还成为具备引导性的实践问题。因此,通过对中高职教育的探讨,对中高职的有效衔接给予分析。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性
1、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受到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良好的方式加快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从而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2、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处在经济转型以及社会变革阶段,在经济构造以及经济增长转变下,就业压力逐渐增大,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为险峻。缓和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成为政府的解决方法。
3、普及高等教育的所需
在社会发展下,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愈发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为普通高中毕业生,从而令中职生无法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一缺陷则阻碍了有志者的发展,令经济发展欠缺高素质的劳动者而备受影响。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问题
1、目标的定位不够清晰
所有方面的目标定位准确才可以完成中高职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定等重要方面的有效衔接。高职教育建立了良好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建立初级技能型人才。这一理念较为笼统,欠缺可操作性。从而令中高职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中各行其是,不具备相互间的递进与依存。中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大多具有注重基础、重视专业、忽视理论等状况,从而令学生较难符合高职教育的理论教育。
2、高职招生制度有限
高职院校在招生方面,学生大多为高中毕业生,中职对口升学的比例则在5%上下,从而令中职学校里大多数学生不能透过对口升学在高职院校进一步学习。并且中高职院校在专业目录中的分类准则、专业名称乃至专业设定均有所差异,令升学受阻。改革招生制度令中职学生可以走进高职继续深造,成为了中高职完成有效衔接的目的。
3、课程设定衔接不充分
当前我国不具备中高职融汇的课程标准系统,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均不具备高职课程内容的分类,未打造出统一的分类课程准则。所以,中高职院校均自行设定自身的教学内容,设定相应的课程范畴以及准则,欠缺交流的平台,令课程设定具有反复性、断层性以及脱轨性的状况,令中高职衔接不具备应有的内涵支撑。对于课程设定而言,中职学校将专业课以及实践课作为主要方面,而文化课与基础理论课则以专业课为核心给予执行,并未关注学生总体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的建立[1]。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方法
1、创新管理体制,确保职业教育有效进行
当前,我国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中的管理制度中并未实现有效衔接,令中高职教育在对接融汇中展现出诸多不适宜之处。所以,创新管理体制,确保职业教育的有效进行则十分关键。应当转变目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为营的状况,创建职业教育管理的全新体系,需对职业教育管理的原本方式给予显著的转变。并且,需要对管理职能给予相应的改变,还需完善企业的参与制度,将产教相融合,激励行业与企业多进行一些职业教育,展现出企业办学的主体效果,以此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率及激情。
2、改革招生入学考试制度,完善职教人才成长途径
依照经济社会人才的发展所需以及高品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在成长方面的规律,从而完善相应的招生考核方法。实施校企结合的招生、共同培养的学徒制试点,将政策给予完善,加快校企结合,为学生提供可以接受不同层次的高职教育创造机遇。通过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展现出中职教育在发展中的基础效果,展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在良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效果。强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交流,为学生创造不同的途径。并且还需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对中职院校毕业生的招收比例、加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对高职毕业生的招收比例。创建学分累计和转换制度,加快学习成果的相互衔接。
3、创建完善的课程有效衔接,加速创建职业教育体系
创建完善的中高职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对于促进创建当前职教体系而言尤为关键。中高职教育侧衔接则为课程衔接。这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融合、产教结合的方式给予执行,加快校企的共同进步。由此可见,课程的衔接需要符合经济的发展、产业的提升以及技术的改革,需创建专业教学体系以及职业体系相结合的开发机制,需不断加快专业设定、专业课程内容乃至职业标准的融合,从而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与专业的设定乃至教学过程相融合,构成紧凑、鲜明、良好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从整体执行素质教育,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整体发展相融合,通过科学的方式设定课程,把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融汇于人才培养当中[2]。
结束语:总而言之,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经变成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处于创建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处在中高职教育对于各方面的实践与分析而言,只有将中高职给予有效衔接,将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融合,才能够令职业教育变成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的动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资格证书现代学徒制学分框架衔接模式
[作者简介]汤书波(1982- ),男,湖北郧西人,云南开放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远程教育。(云南昆明650223)
[课题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基于学分银行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课题编号:Q12011,课题负责人:汤书波)和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课题“云南省中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课题编号:ZJQ1307,课题负责人:汤书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21-04
一、英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通过基于院校和工作场所的继续教育及基于社区的成人教育的方式实施,但主要在“继续教育体系”内开展。截至2011年,英国有346所继续教育学院承担了全国11%的高等教育课程任务,为全英国43%的16~19岁青年提供高职教育与培训①。
(一)英国中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英国职业教育不作为单独的教育类型出现,也不存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英国职业教育被看作是普通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即中职教育包含在中等教育之中,而高职教育多包含在继续教育之中,中高职教育实现了与普通教育同等的衔接机会。
1.英国中职教育发展现状。英国学生义务教育结束后可选择进入综合中学、现代中学、技术中学和城市技术学院接受中职教育。②综合中学面向年龄组内的所有对象分类提供学术性、职业性和技术性特征明显的课程组,现代中学主要为智力较低和能力较差的初等毕业生提供具有实用价值和职业技术含量较高的课程,技术中学侧重培养工程、电力、航海、建筑、农业和商业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并为高等工程技术学院输送技术生源,城市技术学院则主要为11~18岁学生提供技术、科学和数学类技术学科而独显特色。全英国4209所公立中学中综合中学3304所,城市技术学院5所,技术学校83所(英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综合中学占有绝对数量优势,而城市技术学院受到各方好评并得以快速发展。
2.英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英国学生中等教育毕业后可选择第六学级、第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第三级学院接受职业性质的高等继续教育。第六学级和第六级学院是为完成义务教育后有继续学业愿望的青少年提供为期2年的以升学为目的学术教育的学级和学校,兼施职业技术教育和生计教育,全英国约有95所第六级学院提供各种职业课程。继续教育学院拥有经验、设备资金和师资优势,以工学交替的方式广泛开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继续教育证书课程”和“高级水平的普通教育证书课程”,课程涵盖面广、教学质量高,2010年英国270所继续教育学院为17万名学生提供高职教育课程。③第三级学院综合上述学院的职能而成为更高一级的“综合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日制、时间制和夜间制职业学习课程。
(二)英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1.以教学单元为基础的资格证书衔接模式。英国9级职业资格制度规定了各级证书对应的能力标准以及相应的文凭和学位等级,确立了以证书为基础的教育层级衔接模式。英国所有职业资格都被纳入国家教育/资格证书框架中,确立了教育证书和资格证书等级的对应关系,实现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普通教育“文凭”价值均等④,两种证书都是毕业生能力的表征和继续学业的凭证,促使中职毕业生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均衡流动,并有机会进入普通高校深造⑤。中职毕业生及在职人员只要持有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和二级证书,注册学习三级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时前期课程、学分及学业证书等均予以认可。
英国在实施国家教育/资格证书框架基础上,较为成功地创立了以教学单元为基础的中高职教育资格证书衔接模式。中高职教育课程以具体行业工种(岗位)和实际工作为基础实施融合,并统一划分为有序衔接的教学单元。各教学单元依据课程难易程度划分为五个基本阶段,中职教育占Ⅰ、Ⅱ、Ⅲ阶段,高职教育占Ⅲ、Ⅳ、Ⅴ阶段⑥。阶段Ⅰ与初中课程相连,阶段Ⅲ有效衔接中高职教育课程,实现相邻教学单元的有机衔接和教育层级的自然过渡。学生按照教学单元顺序开始课程学习,各单元课程学习结束时可按所学教学单元总数的最低值申请相应的等级证书。学生学完前三个教学单元并获得证书后就可直接申请学习后续教学单元,从而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在教学单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高职资格证书衔接模式不仅实现了分解课程内容以降低学习难度的目标,也加强了各教学单元的联系,确保教学内容不会出现断档或重复现象,提高了职业教育办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2.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的职业资格衔接模式。英国2009年颁布实施《学徒制、技能、儿童与学习法》,并成立“国家学徒制服务培训中心”,为开展现代学徒制培训项目提供了组织、协调和资助等方面的服务。现代学徒制培训项目主要针对已经受雇并且接受正式、结构化培训的人员(其中为就业积极做准备的16~18周岁青年人占40%,提升自身职业技能的19~25周岁从业者占60%),承办学徒制培训项目的院校和机构达1100余所,参与此类项目的雇主近13万人,接受学徒制培训的学生超过40万人,学徒制完成率达74%以上。英国现代学徒制包含青年学徒制、学前学徒制、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高等学徒制五个阶段⑦,如图1所示。
青年学徒制为14~16岁能力强、学习兴趣高且每周有两天在工作场所学习行业知识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学前学徒制以未能开始学徒制的青年为对象开展“就业入口”项目,定位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1级水平;学徒制定位于NVQ2级水平,内容包括NVQ、关键能力和技能证书;高级学徒制定位于NVQ3级水平,内容包括NVQ、关键能力和技能证书,申请者需要获得5个C等以上成绩或GCSE证书或已完成学徒制;高等学徒制是将学徒制与高等教育联系起来的试点项目,定位于NVQ3级水平,学习者可同时获得NVQ3和基础学位证书,申请者需要完成高级学徒制或相关高级水平证书(A-level)。学徒培训项目主要提供学徒制和高级学徒制课程,某些行业如会计、信息通信技术、工程技术和采购供应管理等也提供高等学徒制。由于学徒资格申请实行全面开放,申请者在“国家学徒制服务培训中心”网站上“学徒岗位招聘匹配服务”系统中查阅到学徒岗位并提交申请(需要低一级证书作为证明材料),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高一级学徒(直至学位)学习机会,实现中高职教育在学徒基础上的职业资格衔接模式,为大批在职人员提供了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
3.以学分为基础的“立交桥”式衔接模式。英国是世界上资格证书种类较多的国家之一,证书多、层次叠和源头杂是英国政府在新时期开发国家资格证书框架体系时面临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名目繁多的资格类别导致资格体系间学习量重复,同时存在以资格为学习单元的学习量大而影响学习者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矛盾。英国政府除整合源头颁证机构外,还尝试建立一套学分换算体系,为不同证书赋予分值,使之有了比较的标准和转换的依据,力图解决证书杂和学习量大等难题,提高了学习者学习认证效率。学分换算体系于2011年开始运作,如图2所示。
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将课程划分为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对应一定的学分和级别,1学分相当于10小时国家标准学习时间。级别表示学习难度,依据难度高低划分为入门级和1~8级9个级别,每个级别累积获取1~12学分、13~36学分及37学分以上者可分别申请对应的资格认证、证书及文凭。学习者无论以何种方式获取的学习成果,都可以凭借学习证明材料,通过明确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收集佐证材料、对佐证材料的文件整理或评估、使用针对个人设定的系统对学习成果确认和针对接续下去的学习和证书的建议等环节后申请学分认证和累积⑧,只要累积完成一个学习单元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学分存入国家学分数据库后终身有效,并可不断累积和转化。学习成果转化为学分后,学习者可按某种资格的“组合规则”取出相应学分,即可兑换为相应的资格、证书或文凭,中职毕业生只要累积具有相应的资格或证书就可以申请接受高职教育。
英国学分换算体系给予各种证书公平待遇,以量化形式将原本很难比较的各种资格证书梳理为有序的、参照性很强的证书比照体系,以普职教育证书等值方式将职业教育摆在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扩展了中高职教育衔接范围,并促使职业教育立交桥式发展。该体系将各种证书融汇成整体,以叠加的方式促使学习者积累式发展,不仅学生个人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对学生不同方式的学习经历予以认可和肯定,从而激发人们更大的学习热情,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制度基础。⑨
二、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一)“一贯制”衔接模式
“一贯制”衔接模式是我国最早倡导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五年一贯制”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⑩“五年一贯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全日制职业教育,通过实施三二分段教学,学生分段侧重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即前三年以公共课为主培养学生一般能力,后两年为以专业课为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学生中职教育毕业参加考核合格即可直接升入高职院校,前后两阶段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升学考核是协议院校内部以学生实际能力为基础的考核,针对性强,衔接成功率高。学生高职毕业同时拥有中职和高职教育毕业证书,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若中职毕业生没有升入高职院校,则可参加就业或是学习一段时间获得相应职业资格后再就业。由于该模式主要招收参加统一升学考试的初中毕业生,生源基础比较统一,便于统筹安排中高职阶段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了职业人才培养的效率。然而,该模式难以兼顾中高职学校各自的办学特点,即在中职学校办学则不能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在高职院校办学则不能调动中职学校的积极性,未能实现中高职学校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分段式”衔接模式
“分段式”衔接模式是中高职教育分别在协议内中高职学校内分段完成的衔接模式,中职毕业生按照协议规定获得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对口招生”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中职毕业生通过中高职“对口”的“3+X”(“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文化基础课考试,“X”指专业综合考试,文化基础课一般由高职学校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命题,专业综合考试由招生高职学校参加命题11)招生考试后,可录取到协议内高职院校对口专业学习。“对口招生”主要有“3+2”或“2+3”衔接模式,无论那种模式高职院校招收的都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充分发挥了中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有效利用了中职的教育资源,有利于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由于实施分段式衔接模式时高职班级中招收了中职毕业生和普高毕业生两种生源,学生文化基础和专业实践技能差异较大,混合生源组班授课很难兼顾学生学习背景,导致教学内容重复,造成中职毕业生在高职阶段技能提高不明显,难于开展实质性的内在衔接。
(三)“直通车”式衔接模式
“直通车”式衔接模式是在中职学校实施学分制基础上,以中职二年级学生中年满17周岁,且修满文化课程学分和愿意参加开放教育专科学习的学生为对象,实施中职学生注册申请开放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学生注册时需要验证毕业证书,开放大学依据各省《中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暂行办法》相关规定,为符合条件且愿意搭载“直通车”的中职二年级学生提前一年办理毕业证书。中职学生参加该项目后,在三年级顶岗实习期间同时参加开放高职教育,学习年限一般为2.5~8年。12“直通车”式衔接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课程薄弱而不擅长升学考试的问题,也有助于开展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但如何在开放教育阶段开展学生技能教育还需要探索。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内涵与运行机制虽有不同,但其着眼点均在教育政策和教改措施允许的基础上创造中职学生继续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衔接模式较多地局限在以学制为主的外延和粗放式衔接上,非学历教育与培训还未真正纳入衔接轨道,与衔接相配套的制度不健全,还有待在大范围内开发中高职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衔接,探索适合我国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认定高职教育入学的评估体系,构建中高职教育间无障碍的内在衔接模式。
三、中英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随中英国情和教育价值追求的不同而各显特色,英国建立在教学单元和现代学徒制基础上的职业资格衔接模式及学分认证基础上的立交桥式衔接模式,实现了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内在衔接,与我国以学制为主的外在衔接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突显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成功率低和质量不高,同时,为提升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品质提供了参考。
(一)增强普职教育融合发展
普职教育融合发展不仅能逐步提高职业教育地位,也能有效利用普通教育资源发展职业教育,从而促进普职教育的共同发展。中英两国都建立了职业教育体系,从颁发的职业教育证书看,英国可授予与研究生文凭等值的职业文凭,并可颁发相应学位,而我国职业教育最高只能颁发专科文凭,不能颁发学位。虽然职业教育不以颁发文凭和学位为主要目标,但普职教育地位悬殊阻碍了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我国没有设置副学士学位,使同是接受高等教育的职教学生没有机会获得学位,即使部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普通高校获得普通学位也非职业教育学位,文凭和学位的缺失导致职业教育学生很难获取接受较高层次教育的机会。
普职教育并行发展而形成的普职独立教育系统,彰显了普职教育体系的个性,但不利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和综合型人才培养。尤其是受我国“学而优则仕”传统影响较深的地区,普职教育分离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伤害更深。英国一度视传统普识性绅士教育为正统而饱受欢迎,职业教育是不入流的细枝末节,是社会下层人士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而已,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普职教育在资格认证基础上实现了沟通对话和平等发展。职业教育毕业生在整个教育系统内流动不仅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提高了普通教育的实用性,实现了普职教育资源互补后的共同发展。我国普职教育分离烙下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硬伤,重文轻技的思想至今还很盛行,普通教育一直是人们追捧的香饽饽,虽然普通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警醒,但职业教育仍然是很多学生的无奈选择。普职教育分离发展带来社会普遍重视普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中职在校生数量与普高持平后只能培养综合素质低于普高的毕业生。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分离发展也带来了普职教育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利用,导致职业教育资源匮乏和普通教育实用性差的不利发展局面。只有加强普职教育间的沟通对话和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才能借助普通教育资源获得快速发展,逐步改变职业教育终结性教育的历史,促使中高职教育分别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阶段,各阶段职业学生毕业后可获得与普通教育学生同等的升学机会。
(二)淡化中高职教育学制界线
中高职教育以学制作为层次区分有其合理性,两种高低相连的教育层次不仅反映了职业人才培养层次的阶梯状分布,也反映了社会职业人才需求的层次。然而,现实办学过程中学制分段已成为我国中高职教育难以逾越的三八线,割断了二者的必然联系。高职教育把中职毕业生挡在围墙之外,学制成为桎梏职业教育连续性发展的障碍。中高职教育学制界线不能满足职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偏离了职业人才成长的规律,需要逐步淡化以促进中高职教育的自然过渡和内在衔接。
中高职教育应逐步淡化学制界线,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入学制度,回归持续培养职业人才的轨道。英国淡化了职业教育层级概念,以反映学生实际能力的职业资格和文凭作为区分职业人才的依据,实现了由外在教育形式向内在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规律的转变,各级职业资格申请以低级职业资格为基础,顺利实现以职业资格为基础的内在职业能力衔接,弱化了学生在教育层级间流动的障碍。我国职业人才采取严格的学制分层培养模式,历史上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职业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选拔性升学考试后的学制分层培养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中高职教育生源各异的现实导致职业教育未能真正实现融合发展,极大地浪费了职业教育资源。只有淡化职业教育层级间的学制界线,尝试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的注册入学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衔接模式。英国以资格和证书为基础的注册入学制度,为我国职业教育入学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促使我国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实现由外在区分向符合职业教育和职业人才成长规律的转变。
(三)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符合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选拔制度的基础。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客观反映。我国引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后,结合国情建立了自己的职业资格制度,但还不健全。由于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和教育证书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致使二者缺少内在联系。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之间缺乏互认,学生毕业仍以课程考试为主,职业资格证书与文凭联系不大。职业资格证书与其他社会认证之间也缺乏有效沟通,无法使不同认证体系相互沟通和协调发展。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职业性的写照,职业教育需要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促使职业资格证书内部及其他各类证书的互认和衔接。我国可参照英国国家教育资格证书框架体系建立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整合全国资格认证考试,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社会职业要求的契合度,使职业资格与其他资格认证有可以参考转化的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间建立起对应关系,使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在学生升学考核时具有同等参考价值。职业资格证书(尤其是较高级别的资格证书)可作为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校的依据,体现高职教育入学选拔的职业性取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在国家层面建立由低级到高级的完整职业资格证书框架体系,在制度上保证该框架与普通中高等教育毕业证书以及学位等学术性资格证书具有内在关联性。其次,开发与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相联系的课程培训包,规定从事某一行业或职业的能力标准,提出资格评价指南和学习策略,使培训包在内容上具有较大的连贯性与较高的社会可信度,在行业内得到普遍认可。再次,职业院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设置专业,通过管理机构的资质认证后获得职业资格培训包,并按照培训包的要求开发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最后,职业院校实行模块化课程教学及学分制管理,通过自主选修模块课程和累积学分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长提供条件。
(四)加强学习成果的量化和认证
职业教育学生学习成果主要包括课程学习成果和非课程学习成果。课程学习成果由于有标准考核过程和量化分数很容易转化为通用学分而得以量化,并在系统内流通。非课程学习成果是学生通过自学学习形式取得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认证等,由于涉及因素较多而难以量化和认证。职业教育以增强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传统以理论经验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能全部实现的,实践课程和工作经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然而这些课程往往因为很难量化考核而成为“隐性”课程,难以成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考核要素。职业教育学生的工作经历、职业大赛获奖及资格认证等实操性很强的学习成果,往往比理论课程的学习更能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某种程度上是更重要的职业学习,应成为职业学生毕业和升学的考核依据,然而这些课程在我国多属于非学历教育范畴,与权威的学历证书和升学考试无缘。我国应积极开展非学历课程学习成果的量化和认证,参考英国对以往学习经历认证审核流程,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认证模式,使非学课程学习成果成为中职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将中高职教育衔接建立在坚实的职业因素基础之上。
[注释]
①刘育峰,许竞.英国学徒制政策与实践考察报告[A]//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279.
②晓晓.英国教育体制:现状,学制,体制,特点[J].内蒙古教育,2012(3):38-39.
③英国学院联合会.Aoc Manifesto[EB/OL].aoc.co.uk/en/publications/index.cfm,2011-02-05.
④樊大跃.英国国家教育/资格证书等级特征描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56.
⑤张建.英国中高职衔接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11):106-107.
⑥杨显彪.对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问题的思考[J].职业通讯,2006(5):38-39.
⑦石伟平.比较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8.
⑧樊大跃.英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分析[A]//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251.
⑨樊大跃.融会贯通普职教育的“工具”――英国学业分换算体系简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52.
⑩刘爱英.中高职衔接主要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6.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人才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相关的人才结构与内涵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逐渐凸显了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我国而言,中、高职院校一直作为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为社会以及企业输送大量职业技能型人才。历经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 中职学生毕业后, 通过中、 高职衔接,进入高职进行更高一层次的学习已成为职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但综观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中、 高职衔接在课程体系、人才标准的系统性和递进等方面显现出诸多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中显现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衔接不畅
1.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复
在对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资料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中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上都存在着较大比例的重复现象。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为例,通常,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学过相关内容,然而在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时,高职院校的开设课程中往往还包括了类似课程,其中教授的内容甚至是教材都存在着雷同。重复的学习任务影响了学生在高职阶段的学习热情,同时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并降低了教学效率。
2.基础文化课脱节
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生源以普高生和对口单招生共同组成,高中时期的不同学习背景和能力目标导致这些学生在高职阶段的学习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就中职学生而言,在高中阶段已长期忽视基础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在重视数学、英语等基础文化课程学习的高职阶段,许多中职学生在学习上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甚至排斥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
3.专业技能倒挂
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一直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中职教育历经了长期的发展和实践,在学生技能培养方面有着相对较为科学成熟的体系。以会计专业为例,点钞、珠算、手工账等基本技能在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有着较为完整的且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相反,高职院校在技能的培养方面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劣势。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思维导致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仅浮于表面的深度,却忽视了学生最基本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在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反而在高职院校学生之上。
(二)人才定位缺乏标准
1.人才培养目标错位
在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指引下,中高职教育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隶属于同一类型的不同层次教育。而就现状而言,我国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标准上存在的较高的相似性。近年来,在单招政策的驱动下,部分中职院校为了一味追求学生的升学率,逐渐偏离了培养导向,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同样的,在高职学校的教育理念中,偏重学术理论学习的思维也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和方案设置。
2.职业标准模糊
由于中高职院校间缺乏体系的衔接和目标的递进,因此在职业标准的设置中无法清晰区分中高职院校间的职业差别,从而导致中高职院校在职业标准的定位中模糊不清。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会计专业的职业定位均为培养财会专业技术人才,因而在职业岗位的定位中均以会计从业资格以及初级职称作为职业标准的设置,这势必直接导致了中高职院校在标准设置中互相独立,缺乏连续性。
二、中高职衔接的改善对策
中高职衔接中各项问题的存在由来已久,然而如何切实有效的解决衔中的各类问题,并非是简单易行的。课程体系的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职业标准的递进,都需要全面系统的协调和改革。
(一)统筹教材建设改革
在解决专业课程重复的问题上,教材的合理构建可以大大缓解这一问题。由于中高职隶属于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建材建设,仅靠某一个单一的部门无法完成整体衔接的教材统筹。这需要教育部门自上而下的统筹设计以及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材开发。在顶层设计上,教育部门依据中高职教育的不同阶段特征,进行教学项目的统一设计和规划,将知识点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使中高职在专业教学中各有侧重点及衔接性。同时,各不同区域的中高职院校可依据本地区的经济特色及产业发展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让学生在广泛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更具备地域实用性。
(二)全面贯通人才方案
部分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思路不够清晰,职业标准的选择相对较为模糊。就会计专业来说,中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职业培养方面缺乏清晰的界限。对于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其相适应的职业标准理应不相同,因此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时需进行完备的调研。
首先对于人才需求方面,高校需要对相关区域的用人单位及相关行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了解企业对于相关人才的专业及技能需求,并及时跟踪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就业质量。其次,中高职院校间应该对于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教学情况进行详细调研和探讨,通力合作,互通有无,真正做到人才方案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中高职衔接中的显现出的一系列问题亟需解决。中高职教育理应上下贯通,融为统一体系。职业教育更应切合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阶段性划分,真正做到衔接和递进。
参考文献:
[1]舒岳.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基于中职衔接角度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3(7).
[2]周经纬. 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财会教育,2012(12).
[3]周大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设计与思考[J].职业教育,2013(3).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教育体系;分层递进;技能型
引言
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而如何进行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也成为各校和社会研究的主要问题。
1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模式
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主要有一贯制和对口单招模式,前者主要有“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又称“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实施三、二分段形式组织教学。第一阶段是前三年,即一般能力培养阶段,以公共课为主,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一般能力培养。第二阶段是后两年,即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以专业课为主,学习专技术理论和培养职业能力。对口单招,又称对口高考,对口升学,是相对于普通高中生参加的普通高考的另一概念,是为了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推出的一种招生形式。对口单招探索了一种新型的中、高职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也有力地推动了中职教育的发展[1-2]。
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中高职衔接课程重复率高
中职和高职在课程的衔接上缺乏统一的标准,中高职在制定各自课程体系的时候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因此中职的课程体系中有相当部分的课程会在学生进入到高职学习后重复出现。以公共课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为例,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基础并取得了计算机一级的等级证书,但是进入高职学校后,第一学期作为公共课仍然会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按照考级的要求和标准教学并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这就造成了课程的重复教学。再如计算机专业课中的网页设计与制作、PS等课程,学生在中职阶段都已开设并学习过,但是到了高职阶段仍然会重复学习,这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公共基础课程衔接薄弱
中职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普通高中的课程学习,在文化基础课程方面相比较于高中生要薄弱一些,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的时候,仍然会以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和标准作为参考依据,尤其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学起来会感觉吃力,再加上有诸如英语等级考试之类的要求和限制,必然分散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精力和注意力。
2.3专业技能操作重复
中职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要模式,而高职是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模式,所以,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接受过多项的专业技能训练,动手能力是比较强的,甚至有些学生在中职阶段还获得过各种技能大赛的奖项,升入高职以后,如果在实验实训课程中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技能操作而没有新内容的突破,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失去提升和拓展的机会,已有的专业技能也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问题存在的原因
3.1中职和高职缺乏沟通
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是不同层次的学校,学生的起点不同,培养学生的标准和模式也不一样,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中高职院校在各自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时候缺乏沟通和交流,相互之间对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标准、达到的要求等方面不甚了解,这就必然导致课程重复率高、公共基础课程衔接薄弱、专业技能操作重复等问题的出现[3]。
3.2生源差异性的忽视
中职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普通高中文化课程的系统学习,和高职学生相比,文化素质要薄弱一些,这也导致部分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要薄弱一些,加上中职阶段比较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训练,这就导致进入高职以后,部分学生很难跟上较高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标准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生源文化素质不同,以高职学生的要求和标准来衡量中职的学生,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常常抱怨学生质量差,对于学生来讲也难以跟上老师的步伐。
4解决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对策
4.1加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中高职衔接的前提,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了对学生培养的基本方向定位,以及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中高职由于生源的差异性,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也不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把所学的科学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能够解决实践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清晰准确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正确理解中高职不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加强沟通,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4]。
4.2制定分层递进的中高职课程标准
高职课程是中职课程的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因此高职的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在中职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深入,既要强化基础理论的学习,又要继续提升专业技能的训练,对中职所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这就要求在制定课程标准的时候高职学校要以中职学校的课程标准作为制定的参考依据,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中职阶段已学的课程内容和难易程度,已经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证书等相关因素,从而制定出能够体现从中职课程到高职课程分层递进的课程标准[5]。例如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学生在中职阶段主要是以Dreamweaver等相关软件进行简单地应用,以菜单的学习为主,学习内容简单也不够具体深入,所以学生仅凭借这些简单的应用是不够的,所以到了高职学校之后还需要继续学习网页设计与制作,但是又不能对中职内容简单地重复,所以可以让学生在对Dreamweaver有了一定学习和认识的基础上,深入学习通过HTML编写网页的技巧,学习HTML仍以Dreamweaver为制作平台,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有了一定的知识保障,但是又对前期所学进行了延伸,保证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也体现了分层递进的教学理念。
5结语
【关键词】职业教育 衔接 建议
兵团实行的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管理体制,发挥着“建设大军、铜墙铁壁、中流砥柱”的作用,职业教育对兵团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在国家实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2007年,经兵团教育局批准并协调,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新疆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等三所高校开始实践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几年来,兵团在公安大类、制造大类、土建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轻纺食品大类、教育大类、资源开发大类、水利大类等8个大类的12个专业实践了中高职教育衔接,受益学生1621人。其中,其他两所高校分别在教育大类和公安大类的两个专业实施了衔接实践,而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在6个大类的10个专业中实施了衔接实践;三所院校衔接受益学生毕业率平均为80.85%,而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受益学生毕业率达到96.92%,较全兵团平均值高出16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三所院校中,由于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体制属于四块牌子一套班子,即高职学院、中职学校、技工学校、技师培训学院等四块牌子统一由学院党委和校务委员会管理,所以,在实践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时,不存在任何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管理顺畅,也便于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方案设计,所以,衔接实践的效果较好。尽管几年来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亟待协调和改进的问题,如兵团至今还没有出台关于职业院校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的指导文件,中职学校也因经济利益、管理权属等因素对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等。国家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首先推进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这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三步走的第一步。正如鲁昕副部长指出的,“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任务千头万绪。我们必须要突出重点,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推进中高职衔接,就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突破口。”
为了发挥兵团的体制机制优势,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构架职业教育立交桥,建设兵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1.提高衔接认识,做到统筹规划
兵团职业院校的发展并不均衡,专业办学也各有所长,对兵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因此,兵团相关部门应利用好兵团特殊的体制机制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潜在优势,出台中高职教育衔接指导文件,提高兵团企业和职教界对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统一思想,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根据各职业院校办学特点,对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统筹规划,明确牵头院校、合作院校、各校试点衔接的专业以及利益归属等,稳步推进衔接工作,以此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兵团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调整管理归口,实现体制衔接
从全国的情况看,随着教育部职能部门职责的调整,部分省市教育部门的职能也相应做了调整,把高职教育、中职教育和成人教育统一归口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处管理,如新疆、湖北、兵团等。也有一些省市高职教育的管理归口在高教处,中职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管理归口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处,如北京市、上海市、江西、广西、江苏、湖南、青海、吉林等。中高职教育的管理归口并不统一,也就是说中职学校(含中专、技校、职高)主管部门分别为教育系统(职成处)和劳动系统,而高职院校又归口在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这样势必导致职业教育管理的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现象。这样的管理制度下中高职教育人为的互相分离,沟通不畅,很难适应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发展需求,更难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尽管兵团在2013年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归口到职成处,但一方面,归口时间较晚,管理人员不足,另一方面,部分中职教育还是由劳动和教育系统分管,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管理不畅的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制约着衔接工作的开展。为了发挥兵团体制机制的优势,兵团应加强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将所有类别的中、高职教育归口于同一部门,以利于职业教育的管理,形成有序发展局面,并加大管理力度,实现中高职教育的“一条龙”统筹管理体制, 以“ 一脉相通”的思维方式、管理思想及教育观念为衔接基础, 确保中高职院校的来往与沟通, 进而推进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招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衔接。
3.统筹规划专业,优化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从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上讲,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兵团职业教育应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衔接专业。由兵团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中高职学校依靠企业和行业,依据兵团经济结构调整和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专业设置,研究制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专业,只有中高职专业很好地衔接了, 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和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4.改革招生制度,扩大衔接受众
4.1招生考试的改革
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既要实现学制的衔接,又要在入学考试制度上衔接。首先,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也不能沿用普通高中的考试办法,而要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增加和突出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比例。其次,政策上应给高职更大的自,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证书、技能竞赛等成绩结合起来,完善高职院校对接中职的自主招生制度、保送制度。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再次,应实行宽口径衔接,整建制编班制。为了解决衔接过程中高中生和中职生混合编班给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困难,也为了满足相近专业学生的升学诉求,可采取宽口径衔接,整建制编班衔接制度。即完成了中职段的学习后, 与高职专业相近的中职毕业生可参加高职入学考试(笔试和面试),经考试合格整建制编班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毕业后发给大专毕业文凭。
4.2招生计划的改革
目前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对五年一贯制、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三种教育衔接招生,划定了一定的招生限制比例,兵团学校在执行中也有不成文的规定。尽管各地的限定比例不同,运行中也有所突破,但这一比例数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期望值仍然有一定差距。因此,兵团教育主管部门应依据市场调节,放宽中高职衔接的招生计划比例,扩大衔接受众群体。
4.3衔接生源的扩大
要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这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途径。其一,据统计,兵团每年的中职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均为2万余人,基本上是一比一的比例。要满足中职毕业生的学历提升诉求,构建中高职学历立交桥,中职毕业生理应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来源;其二,在高职和中职的专业目录未能完全对应的情况下,高职教育专业应面向中职对口或相近专业招生,即允许按专业大类招生,以此扩大衔接受益面;其三,满足终身教育需求,使得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衔接,这不仅意味着高职对口招生的可能性增大,也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应拓宽衔接学校和专业,即衔接的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可以是办学条件优秀的院校,衔接的专业可以是大类相近的专业,通过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单考单招或自主招生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也可采取成人高考和主考院校助学常日制自考班的衔接形式。由此,可以使更多的中高职院校参与衔接工作,使更多的中职学生、社会人士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4.4政策机制保障
目前,在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时的限制太多,不利于兵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由于兵团省级以上的重点(国家示范校)中专学校并不多,如果中职衔接主体限制在这些学校,势必限制了大部分专业和大部分学生的衔接要求,影响了职业教育学历提升对兵团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的作用。因此,应取消对中职衔接主体的限制,政策上做到按兵团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统一规划急需衔接的专业,并在政策上加大对一产、三产类专业衔接,尤其是涉农专业的扶持力度,对相关专业的学生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提升兵团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对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要从政府层面上做好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社会监督的渠道,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并出台相应的处罚措施,对那些阻碍和不执行政策的违纪人员,要严厉执法,加重处罚。
同时,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经验和做法,在国家层面进行立法,或在兵团层面出台相关保障政策,将中高职教育衔接以立法或规定形式予以保障,解决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问题,现代职教教育体系的建设也就有了中轴,兵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5.发挥兵团优势,扩大衔接模式
兵团特殊的体制机制,使得兵团具有组织化程度高、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兵团职业教育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发挥主管部门的政府主导作用,在兵团职业院校中形成以比较成熟的五年一贯制衔接制度为主体,多种衔接并存的格局。
5.1双主体五年一贯制
由于兵团高职院校的资源相对匮乏,符合现行政策,参与衔接的高职院校必须是国家示范院校或省级以上重点高校条件的高职院校也仅有一所,而且服务于兵团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又相对繁杂,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也相对有限。因此,仅靠一所高职院校完成兵团职业教育的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就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可以根据兵团的实际,在积极推行高职院校一个办学主体的五年一贯制衔接的同时,可以实行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双主体五年一贯制衔接。即在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中职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完成三年的中职段学习后,然后通过一定的录取方式整建制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实行中高职学段一体化设计,由中高职院校共同制定。这种学制衔接实行中,由于人才培养方案是采用一体化设计,所以,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有利于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扩大中、高职生源,充分调动各办学主体的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兵团相形见拙的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同时也奠定了向更高层次衔接的基础。
5.2三五套办制
为了克服“3+3”、“3+2”或“2+3”分段制衔接制度存在的弊端,兵团职业院校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非常利于实行“三五套办制”。办学主体是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体化设计,并在兵团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执行。只是中高职院校要在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处理好从中职分流到高职的这部分学生给各办学主体带来的利益关系。
5.3全日制自考助学制
“全日制自考助学制”主要针对兵团农机企业人员。即针对农牧团场农机职工和农机企业工人中,具有机械类专业中专学力的人员,按照国家自考要求,依据团场和企业的季节性工作特点完成专业自学计划,冬季农闲时,由高职学院全天实施专业自考助学。由此解决了社会专业人员和大龄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问题,就此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改善民生、体现公平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6.实行学分互认,实现全面衔接
随着兵团职教集团的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急需在兵团区域内推行学分制教育模式。由主管部门牵头,中高职学校及其企业、教育管理与研究部门共同参与, 按照教育部新颁专业目录、教学标准要求,开发符合兵团区域产业发展的教学弹性模块, 确定相应的考试标准和学分标准, 制定衔接性教育计划, 由教育主管部门认定后颁布实施。由此形成不同学校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 以便不同背景的学生按培养目标的学分要求选择适宜的课程学分, 降低学习负担,实现学习内容和学历层次的顺利过渡和衔接。这样不仅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坐上真正意义上的“直通车”,多快好省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发展, 还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为兵团经济服务的整体水平。
7.教育科研立项,引领职教发展
教育科研对兵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对职业教育管理具有指导作用,对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教育科研可促使教育决策科学化,可给职业教育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被实践证明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国家实施经济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化发展体系,兵团实施产业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大转变,建设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实现兵团党委提出的“两个率先、两个力争” 建设目标,兵团职业教育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因此,兵团教育主管部门应启动兵团级的职业教育科研立项工作,成立相关的研究机构,开展职业教育与兵团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和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发展对兵团和谐社会构建、课程改革、教师素质提高等一些重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指导作用、先行作用和促进作用,提高兵团职业教育服务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能力,为兵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课题项目:本文是兵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兵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12YB03)”及兵团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资助项目“基于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建设的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http:///,2011-09-20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M].2008-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鲁昕.提高行业指导能力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EB/OL].http://.cn/,2013-01-31
作者简介:
武建设(1957-),男,汉族。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姜黎(1978-),女,汉族。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功建立的关键在于“课程改革”,同时也是协调中高等职业教育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教育体系,课程永远都属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尤其是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其实最终还是归结于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关于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设计的思考与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需求为导向,对课程衔接改革理念多元整合
关于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设计的思考与研究,绝对不能与当前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现实脱离。无论什么样的课程改革观念都必须有时代与理论的依据,由于不同的人群对课程价值的取向与看法不同,自然会形成不同的课程改革观念。“十五”以来“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强化社会中心价值取向的缩影,主要是为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客观角度来看,工业化初期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这类价值取向必然对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基于实践角度来看,需要对之前的行为取向进行反思与总结,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大格局之下,对修正职业院校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探索有着理论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富裕,特别是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不管是企业自身的升级换代的需要、技术创新的需要,还是毕业生对职业技能追求,高职应用型教育的需求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职业教育应该坚持“基本满足、适度超前”的教育理念,绝对不能有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需求的职业教育存在。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课程取向,必然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相互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效统一。以需求为导向,对课程衔接改革理念进行多元整合,直观来讲,中高职课程衔接必须要满足社会、满足企业、满足学生甚至还得满足广大家长的实际需求。另外,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衔接理念符合人类终生学习的国际教育潮流,同时也是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例如:可以在课程内容上重视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软能力”培养,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培养学生跨专业的实践能力。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开发路径
仅仅围绕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面向第一岗位的职业特定能力,并对不同的能力标准进行制定,要全面考虑行业通用能力与跨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将这些培养理念与内容贯穿到整个中职与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可持续发展、有丰富精神世界的社会人士与职业人士。
基于学校的角度来看,课程标准必然涉及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门类的设置、单门课程标准或者科目的标准,这是组成整体课程的重要文件,也是学校层面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编制的规范性教学指导文件。
第一,课程设置中要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时要坚持从职业分析出发,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首先,将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确定出来;其次,中职以岗位或者岗位群的相关中级职业资格标准、高职以岗位或者岗位群的相关高级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对不同的课程级别进行设计与开设,还需要制定相关课程标准;再次,要充分体现出由低到高、由单个特定岗位技能课程到面向岗位群课程的排序,也就是要将特定岗位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以及跨行业能力的培养细节体现出来。
第二,若要开发适合不同级别课程内容的依据,就必须要有科目课程标准的编制。而内容标准与考核标准又是科目课程标准的核心。所谓内容标准就是对本门课程的定位、任务与目标、组织与执行提出具体标准的要求,其中包括了教学的基本任务要求、教学内容体系以及职业行动领域的能力等级、主要教学参考资料以及使用的教材等等;关于科目课程考核的标准,主要是针对行业通用能力、综合素质以及跨行业能力等等方面提出的制定标准,主要体现在“质”与“量”方面上,其中涉及到考核方法、考核标准、应该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等。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由于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与不同级别的要求,将分层化职业能力课程,根据不同的级别,由企业、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并形成对应的模块,也成称之为模块化。课程可以由不同层级的能力进行转化而设置,并基于职业特定能力逐渐想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方向扩展,而且将培养核心能力的理念融入到中高职教育各个环节。
为了更好的让课程可以实施,可以以学分制的方式构建管理平台,并注重其灵活性。学分制管理模式,能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终生学习服务,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直观来说,需要根据当前职业资格标准开设初、中、高、准技术不同级别的课程,并将对应的最低学分制定出来,学生无论在中职教育阶段,还是在高职教育阶段,只要继续学习就能自主选择不同能力的课程模块。
三、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实施方式
倒金字塔形——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实施方式。课程实施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一是,要重新认识普通文化课的地位与作用。职业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个性发展的基础作用。普通文化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在这点上职业课程其实是无法比拟的。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分析,学生要有文化基础知识之后,才更加有利于专业学习,由于核心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迁移性比较强。中高职衔接课程中,普遍文化课占据整个教学计划的40%,并且其中有部分内容的教学互动可以通过专业课与活动课相互结合开展。
二是,关于专业课程的实施,可以根据模块化课程,根据特点技能课程开设建立初步的职业概念,并进一步扩展到行业通用能力课程与跨行业能力课程,需要注意的是内容需要纵向加深、横向拓展,类似倒金字塔形。
总之,中高职课程衔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高职专业的设置问题,高职专业设置应该是以中职专业为基础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针对中职专业的设置,高职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其宽泛性,有利于中高职专业上的有效衔接,只有成功理顺专业衔接,才能进一步考虑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发展性、适用性。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就是体育教学,它对于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规避浪费教学资源,应实现中高职的有机衔接。通过对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1中高职体育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高职的生源主要来源于技校、普通高中等,学生具体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接受体育教育的差异较大。目前高职院校主要是根据高中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基本上流于形式,在这个阶段主要是田径部分的达标。尽管学生比较欢迎足球和篮球,但却没有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体育课程内容的制定和“对口和自主招生”的群体教育具有比较突出的矛盾。造成了中高职体育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严重浪费了教学资源。
在我国一些城市,尽管中高职的教育类型相同。但因为具有不同的层次,而归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而各个部门之间又各自为政、有效统筹和协调匮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而忽视公共基础课的投入,仅仅是在专业技能上,具有很大的投入。即便是同一层次的学校体育课程,其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也不统一。学校对体育教学的开展,仅仅是依据现有的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导致体育教学内容的重复和交叉,未能真正做好中高职体育教育的有效衔接。
2 实现中高职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的策略
2.1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实现体育课程标准衔接
中高职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的基础,就是加强统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分工,对不同行业中高职生体育教育教学课程标准进行制定。教学内容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培养技能型人才,是中职教育的目标。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发育和全面发展,需要强调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在运动项目的安排上,应围绕耐力、速度、柔韧度等等,对基本的技能和技术进行传授。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掌握一定的保健知识。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使自身的体能和素质进一步增强,以更好的满足生产一线的需求。规避发生职业病,提升工作效率,在教学目标上实现技能、知识的有效衔接。
2.2对中、高职有效衔接机制进行构建
通过中职生招生比例的扩大,而解决生源短缺的矛盾,为中职生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因为中职生平时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可对一定的专业技能训练进行实施。而到了高职后,即可对原有的技术水平进行巩固,同时,还可对其应用能力和体育知识进行培养。立足于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一些素质拓展训练有针对性的开展,进而使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
另外,高职院校在录取学生时,还可测试一些基本的体育项目。这样既可以对学生的运动基础深入了解,同时还能有效衔接中高职体育课程内容。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对高中本科进行开设,对具有更高层次的、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进行培养,为国家更好的调整产业结构做出贡献。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体系
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更好的满足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就必须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此,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使自身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从专业型转变为智能型,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中高职体育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是中高职体育课程衔接的关键。为此,需要将“国培”和“省培”的指导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体育课程体系和标准不断调整,为实现中高职衔接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通过交流研讨和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促进中高职体育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确定不同阶段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职生的知识和技能必需。高职院校既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运动技能,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综合能力和体育知识的含量进一步提升。凸显高职提特色,为更好的改革体育教育教学,提供保障。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朝向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是职业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已成为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培养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开阔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目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职教改革方向之一是铺设中高职教育“立交桥”,使中职毕业生除了就业之外还可以升学。为了使“立交桥”更通畅,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不同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模式,大致可分三大类:
(一)一贯制模式
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该模式有四年、五年和六年三种。“四年制”是指在中职课程学习一年,高职学习三年。 “五年制”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六年制”是指中职3年,高职3年。
(二)“3+2”套办模式
这种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二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这两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三年,完成高职大专学业。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大专毕业文凭;未升入专科的学生,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或二年,毕业时发给中专文凭。
(三)普通模式
中、高职学校既无合作关系,也无业务往来。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中职毕业生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同时面向中职和普通高招生。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衔接问题
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考试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文化课+专业技能”的综合考评。例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和《旅游时事热点》等课程中有选择地进行考核,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试导游模拟现场口试的内容,全方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最后,将文化课识考试、专业理论考试、专业技能测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并进行录取时。而目前的高职招生考试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旅游行业培养服务型初中级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注重对学生导游、餐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的传授,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不同程度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倾向,有时候只是培养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就业技能或单项服务能力;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等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更多的是针对岗位群,人才培养的面相对较宽,因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了课程等支撑体系的不衔接。而且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多院校仍是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这两者的不匹配对职业人才的培养影响很大。
(三)教学过程和课程的衔接问题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载体,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也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专业课内容重复。国家和地方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第二,公共基础课脱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这显然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倾向有关,这实际上反映出中高职在课程结构设计指导思想上的差异。
(四)实训室建设和实训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上和内涵上的差异,然而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拥有具备一定水准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场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少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较少,缺乏积淀,无论教学设备上还是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造成中高职实训教学的“倒挂”现象。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对策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首先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在基本技能、基本专业知识及素质方面相近,但高职比中职在管理知识与能力、综合知识、创新能力、整体素质等方面要求更高。高职实质上是中职知识结构上的扩展、职业能力上的提高及专业技术上的提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应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而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包括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面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既要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高职院校必须研究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应有的课程支撑体系,以使中高职课程更好地衔接。具体来讲,主要体系在2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应将中高职的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都应服从课程设置所要实现的总体培养目标。要认真界定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合理安排教学实施方案,删除重复陈旧的课程内容。
2.课程设置的市场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加强旅游策划、旅游营销和旅游电子商务等等相关课程以及会展旅游、高尔夫旅游、热带雨林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改革方面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阶段,建议所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都应该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归口分类。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模块课程”。以供不同背景的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组合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以便使学习内容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明确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都能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套一环地向上拓展和升华、过渡和接轨。
(四)教学管理方面
高职教育需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建议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文化课、技能课的学分要求要体现一定的差异。普高生源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而文化基础较扎实,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因此,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的学分要高于中职生源,文化课的学分要低于中职生源。这样,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这样便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最终目标。
(五)学生管理方面
从中职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来看, 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出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要求不严、疏于管理造成的。究其原因, 中职从领导到教师大多认为:中职生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就业门路。学校没有必要严格管理, 狠抓教学质量,有些中职学校还认为自己只是“3+2”的中转站, 最终学生质量与自己关系不大。要解决此问题, 关键是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在中职形成的不良习惯, 会直接影响高职阶段的学习,影响学生就业, 反过来影响中职的招生。中职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坚持职业定向、能力本位的同时, 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文化基础教学, 提升人文精神。
四、结语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中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初、中级专业劳动人才,一部分中职毕业生要通过就业,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另一部分要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为此,中职要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要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在不干扰和影响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办学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做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颜敏,孙斐.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策略[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27)3。
[2]付传思.中、高职衔接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4期。
[3]方艳.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内客与途径分析,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3)。
[4]苏志刚,陈蓉,任君庆.中高职衔接的理论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3)。
本文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支持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对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Hnjm201119)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学分银行;终身学习;中高职教育;非学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49-02
学分银行(school credit bank),是学分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主要功能是学分累积和转换。学分银行引发了教育教学革新,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分银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经验借鉴
所谓学分银行,是模仿了银行所具有的储蓄功能,无论是在固定的课业时间内所得到的学分,或是课外所学习的技能,都可以累积到自己的学分银行。学分银行制允许学生将自己通过完成课业或技能所得到的学分存储在学校或机构的系统中,不受时间限定,可在累计学分期间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加或缩短学习的时间长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开放性,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制度。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单一的“学分制”相比,首先,学分银行突破了时间限制,积累学分的时间可以相对自由地延长或缩短;其次,学分银行突破了传统学分制中的专业限制,学生可以在学分累计的过程中学习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技能来储存到自己的学分银行中。
早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会议上,“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这一理念就被提出来,逐渐受到人们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经济、文化等发展与终身教育息息相关,教育并不应该仅仅存在于特定年龄层。随着终身教育的推广,各个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建立相应的全新的、相对灵活性较高的教育体系。
西方国家多年前开始实行“学分制”,随后这一制度在世界高等教育范围内不断得以发扬光大。我国在2004年才提出“学分银行”这一概念。2005 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强调全面实行学分制度和建立“学分银行”,2006 年又作出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进行“学分银行”试点的安排。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 年)》写入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条目。在教育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6 个试点项目中,包括“学分银行”制度,拟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我国虽然在一些地区已实现了学分银行制度,但与欧洲、韩国等相比较,我国“学分银行制”还不够成熟,一直处在完善的过程之中。主要以借鉴国外优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为主,比如韩国的学分银行系统、欧洲的学分转换系统等。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的差异,决定我国在实施学分银行时可能难以做到全国各地统一一个制度。因此,可以考虑根据地区的差异,分别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实行相对适合的制度,以便学分银行能够更好地执行,为人才培养和所在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二、“学分银行”的研究意义
首先,推动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随着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学历并非衡量一个人知识与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而学分银行制恰恰迎合了这一需求。这一制度并非仅仅为在校学生所定制,而同样为普通社会大众所参与。非在校生可以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通过相关机构的专业认证后加入到自己的学分银行中。这些新知识和新技能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同样包含着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学习活动。学分银行制充分促进“终身学习”这一理念的贯彻和落实,充分调动民众加入到“活到老学到老”行列的积极性,从而构建学习型社会,使得非学历教育在国民中普及开来,不再因为学历的限制而失去学习的机会。
其次,加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链接。学生忙于自己的学历课程而忽略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一些非学历课程的学习,主要原因是学历课程可以得到国家机构的正规认证。学分银行制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一些曾经不被“认证”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学习,通过学分银行所累积的学分加以认定。学分银行具有相当的广泛性,让正规高等教育与相对非正规的高等教育可以有效地结合。
三、学分银行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应用
学分银行的优势除了促进终身学习外,就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这在中高职教育中十分重要。同时,对于教师来说,会因学生学习面的不断加宽而更加重视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努力拓展新的科研方向。中高职的衔接教育,是一种特殊又新型的教育模式,随着中高职教育的普及,两者间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高职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中高职教育主要倾向于培养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型且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而学分银行制恰恰是为更好地促进非学历教育而服务的,所以,学分银行是发展中高职衔接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制度或方式方法。
在中高职中实践学分银行,必须从中高职学校的教学实际出发,制定适合且有效的具体办法。首先,“选课”是中高职学校中实行学分银行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学校通过开设尽可能丰富并且质量较高的课程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目前,大多数中专、高职院校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来说,选修课的种类并不多,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延后了学分银行的建设。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够,大部分的老师忙于主修专业课程而无法准备选修课程,或者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匀,主修课老师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课程老师的比例。其次,中高职院校的经费欠缺也导致了学分银行无法很好地实施。由于经费欠缺,学校无法引进专业的实习设备、实验器材,学生没有机会积极参与非学历的实践类课程,只能通过书本知识学习,然而,这对于偏向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中高职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若要使得中高职可以更好链接,学分银行制是必不可少的办法。针对现阶段我国中高职院校执行学分银行制所遇到的问题,学校应该平衡师资力量,转变传统观念,理解非学历课程和学历课程对于中高职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应该给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机会;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向中高职院校拨出一定数量的经费,定向用于学校的实验室建设,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终身学习是大势所趋,学分银行制是终身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我国在学分银行上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应该借鉴在这方面较为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比如韩国学分银行制和欧洲的学分转换系统,同时根据国情制定符合自己的制度。为了学分银行制的有效落实,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规保障,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并且建立线上以及线下的信息服务操作系统。由于中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学分银行制在中高职教育的链接中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方向,而且有助于非学历技能和课程的学习,培养符合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技术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中高职学校的资源有限,相关部门应该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用于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学分银行系统的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选修课程的开展。同样,中高职学院也应该从传统的思路中走出来,将学历课程与非学历课程相结合,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若学分银行制可以在中高职院校中很好地实践,必定对中高职教育的链接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社玲.韩国、欧洲学分银行实践及其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衔接;问题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所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技能型教育,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让职业教育成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是中高职教育的目标。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包括宏观方面,如教育制度和体制的衔接,还有微观方面,如专业课程的衔接。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一、在会计专业教学中,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
当前,在职业教育下存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种教育模式,这两种模式是职业教育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衔接的。以会计专业为例,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五年一贯制模式。指的是学生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后直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以后获得中、高职两个文凭,它主要分为“2+3”模式和“3+2”模式两种教育模式。(2)对口升学模式。中职院校的学生完成学业以后,通过对口升学考试的形式考入到对应的高职院校进行再深造学习。(3)直通制模式。指的是高职院校之间从初中毕业生中招录学生,学生完成三年的学业以后,高职院校按照成绩的好坏再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学习,毕业后办法专科毕业证书,未被选拔的颁发中专毕业证书。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重复现象。通过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研究发现,中高职会计教育在基础课程学习、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存在重叠的现象,甚至有的中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都是同一版本的,这极大地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也使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折扣,降低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效率,这主要是因为中高职教育缺乏沟通的原因所造成的,
2.基础知识的衔接落后。经过对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统计发现,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重点关注:从业资格证、电算化合格证、收银员证等知识的学习,而对于文化基础知识却比较忽视。通过对高职院校的统计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一部分是从普通高中招录的,而普通高中的学生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是相当扎实的。中职学生进入高职以后,与普通高中考入的高职学生在文化课程的衔接上就很难达成一致,造成基础知识的衔接落后。
3.专业实践课程不能充分衔接。由于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体制上的差异,在会计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呈现阶梯式发展,高职教育应该在中职教育的专业知识结构上逐渐完善,逐渐提升,特别是在专业技能、职业能力方面有所进步。然而,通过中高职教育的调查却发现,有些高职院校对于会计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却不尽人意,没能体现高职教育的技能特点,甚至有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还比不上中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形成了中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上的不衔接。另外,经过了解发现,有的中职院校在办学经验、办学历史上都比较突出,其专业实践课程等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甚至比一些高职院校都比较有名,这就造成了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不利衔接。
三、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相关对策
1.构建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强中高职教育的进一步沟通。首先,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上,要根据当前职业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有目的性地对职业管理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实施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模式,实现管理机制的一贯性和统一性。尤其是中高职行政管理部门要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在管理形式上做到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其次,中高职院校要保持及时的沟通和联系,实现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资源共享,在教学上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中职教育的深刻了解,尤其是熟悉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精确掌握中职会计专业在教学中的改革方向,不断寻找和完善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之间的平衡点和衔接点,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对接。最后,要结合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实现会计专业课程的合理分工,做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密切配合,并时刻掌握中高职教育在改革中教学动态,避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的重复,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良好互补。
2.实现中职课程标准上的统一。根据对于国外职业教育的资料研究发现,国外中高职教育往往都会制定统一的课程教学标准,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分工,使中高职专业课程能够做到科学有序衔接。并且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也做到了体系上的平衡。而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即使是同样的高职教育也存在不相同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计划,造成相同的高职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内容也存在差异,比方说,对于《基础会计》的课程学习,不同的职业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这也体现了企业对于职业学生在校成绩的不重视。因此,要想解决中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衔接问题,必须要建立中高职专业课程上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内容统一。而制定中高职统一的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升学等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地区的区域特点,制定相关的课程标准,要将学生升学和就业的双重标准统一起来。为此,可以建立课程开发委员会,通过会计企业、中高职教师、会计师的共同研究来制定会计专业的统一课程标准,这样才能满足中高职院校、社会企业等方面的各种需求,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功能。
总之,中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会计专业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为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荣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政策评析――以广东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16期.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校2013级对口招生护理专业的110名高职学生,他们均在高职教学阶段学习近一年半时间,已经完成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的学习。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完成,调查开始前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设置问题,针对问卷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并对问卷进行了预调查,调查开始前对调查对象进行了统一培训等,从而保证了调查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真实性。本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共4个封闭式问题;第二部分为调查对象的中职课程内容掌握、中高职课程对比、课程增减和课程需求情况,共12个封闭性问题、3个半封闭性问题和1个开放性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有效问卷10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4%。
2结果
2.1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生3名,女生103名;年龄为18~20岁;农村生源68人,城市生源38人;3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88人一般,15人较差。
2.2中职课程内容掌握情况
调查对象在中职学习期间各门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调查结果如下:26名学生认为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基础课内容掌握较好;25名学生认为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专业课内容掌握较好;48名学生认为护理学基础的技能操作掌握较好。
2.3中高职课程对比
针对高职和中职课程的比较,21名学生认为有较大差别;77名学生认为差别不大;8名学生认为无差别。中高职课程内容有重复现象,学生针对重复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态度的调查显示:40名学生表示因为中职阶段学过一遍,现在听讲没那么认真了;38名学生表示中职阶段没有学好,很愿意现在再学习一遍;21名学生表示虽然中职阶段学得不错,但是现在仍愿意再认真听一遍;7人表示无所谓。
2.4课程增减
91名学生认为中职生源的学生高职学习年限应缩短在1~2年较合适;27名学生认为应减少基础课部分,3名学生认为应减少专业课部分,16名学生认为应减少实践课部分,77名学生认为应减少临床实习部分;82名学生认为中职临床实习内容应与高职临床实习内容不同;59名学生认为中职阶段安排了临床实习,进入高职后无需再安排。
2.5课程需求
调查显示,进入高职学习后,44名学生希望加强基础课知识的学习;90名学生希望加强专业课知识的学习;69名学生希望加强操作技能的学习。60名学生认为在高职护理教学中,中职生源和普通生源应有所区别。虽然高职和中职课程设置存在重复现象,但仍有57名学生认为再学习一遍还是有必要的,收获也很大;23名学生认为基本都是学过的内容,重复性太大;14名学生表示如果不是为了文凭,3年时间挺浪费的;12名学生表示无所谓。
3讨论
3.1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亟须引起重视和改革
此次调查发现,学生在中职教育期间学习基础较好,通过一年半的高职学习后,多数学生虽认同高职教育,但满意度并不高。高职教育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方面与学生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高职阶段和中职阶段的临床实习内容重复,多数学生认为应缩短高职学习的时间。目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5]。护理专业对口中职生的高职教育存在的课程衔接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3.2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专门编写护理中职升高职教材
在调查中,80%的学生认为高职和中职课程设置差别不大或无差别,38%的学生觉得中职阶段已经学过的内容在高职阶段重复学习,听课没那么认真了。中高职课程设置的关键是在教学内容上加强有效衔接。中职和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同,中职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上,高职教育应注重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等的综合学习,突出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应遵循“以中职为基础、以高职为主导”的原则,即高职教育以中职教育目标为基础,设计高职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以点到面,由浅入深,突出中高职教育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应组织相关专家制订中高职教育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中高职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体现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和层次性[6-9]。通过岗位能力与课程内容对接的课程教学设计,合理安排学生的见习、实习。学校要重视教材的选择或调动中高职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应依据中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教材重点,避免过多重复,并对中高职教材进行有效衔接[2-8]。
3.3做好中高职教师队伍的衔接工作
随着高职教育中对口招生比例的逐渐增大,做好中高职教师队伍的衔接应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学校应着力培养一支以中高职教育衔接为目的,教学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师资队伍。这支教师队伍应能正确区分中高职教育的不同教学目标,熟悉中高职课程体系,重视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把握中高职教学的特点,帮助学生完成中高职教育的跨越[4-8]。
3.4高职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调查中,55%的学生对护理高职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不认可,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理论讲解过多,枯燥乏味,与学生互动和范例解读较少。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高职教育的教学在内容上要注重连贯性和职业性,可采用视频和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并通过典型案例的公开讨论等方法,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其兴趣[4]。
3.5应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引导和心理疏导
关键词: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衔接
1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衔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专业技能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国家有关政策大力提倡发展中高职教育体系,推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高职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招收改革,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可以直接从中职院校招收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但是,我国现阶段中高职教育的课程安排各自为政,从中职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出现课程衔接不顺畅的问题,反映出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存在课程内容重复和交叉,实践能力培养也缺乏层次性。
1.1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教育衔接缺乏整体规划
中等职业教育承担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重点培养初级和中级专业技能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承担的是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重任,培养出的是高级专业技能人才。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应按照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整体规划,优化中高职教育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实践递进程度,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中高职教育对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缺少整体规划,连续性和层次性不鲜明,导致教育水平受到影响。
1.2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中高职教育体系是分开且独立存在的,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或交叉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以高中毕业生为主,课程设置也主要以普通高中教育课程为基础进行延展,教学计划缺乏对中职生源的教育考量,从而导致中高职教育衔接出现问题。很多从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反映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适应、学习内容跟不上等问题。随机调研几所高职院校的课程开设和教学情况,针对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技术》等,明显出现的教学内容重复现象,导致中职生源对相同教学内容重复学习,不利于专业素质的提升。
1.3中高级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缺乏阶梯性
中职院校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重点培养在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以满足社会对专业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技能培养相关的实践课程,但明显更偏重传统教学模式,缺少完善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与高等职业院校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在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投入的实践培训力度更大,课程设置大多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教育为辅,着重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升理论素养,提高学生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动手能力,高等职业院校正好相反,它的教育教学模式以理论教育为主,实际操作能力为辅,造成中高职教育衔接出现技能倒挂,高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如中职毕业生,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的阶梯性,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长远发展。
2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优化策略
2.1统筹规划,系统规划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体系
首先,由教育管理部门牵头建立中高职教育联合机制。针对目前存在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衔接存在重复教育和遗漏教育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联合教育体系,引进计算机行业企业参与,构建中、高职院校与行业三位一体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联合培养体系。该体系为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完善职业培养体系,结合中高院校各阶段教学目标,努力培养一大批满足社会计算机领域所需人才,明确中职和高职阶段的在教学重点,切实做好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衔接的有效过渡,形成一个完整且完善的职业教育联合体系。其次,统筹规划选编中高职教育教学材料。教学材料是顺利开展教学任务的基础,统筹规划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教材是有效解决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策略之一。从宏观方面来讲,联合教育管理部门统一制定以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教育为基础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计划;从中观方面来说,教育部门应建立健全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体系,按照职业教育性质组织相关教育专家和学者设计必修和选修等知识模块,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从微观方面来讲,教育管理部门针对性地设立知识模块后,各种高职院校针对实际情况将模块再划分为若干独立知识单元,重视知识的前后衔接,便于知识传授的层层递进,延伸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根据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衔接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可根据地区特点在全国范围选编计算机专业教材,教材的设计要依据地区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保持教学与社会发展同步,使教学课程模式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强。
2.2查漏补缺,避免教学内容重复
随着招生改革的进行,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也发生变化。目前,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包括中职和普高毕业生,对于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教育来说,应实际考虑中职和普高生源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差异,有效规避教学内容重复,尝试分层教学或学分银行教育模式。分层教学就是将不同生源进行分班教学,与普高更注重基础文化和理论知识相比,中职生源一般存在总体基础文化知识薄弱的问题,但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中职生源相比普高生源则往往更胜一筹,通过分班制教学,兼顾不同生源的培养差异,针对中职生源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弥补基础知识薄弱的不足,针对普高生源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弥补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差的缺点,这种差异化教学有利于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利用,也便于查漏补缺、弥补不足。学分银行模式主要是在同一学科体系内对中职阶段教育和高职阶段教育的学分互认,该模式可通过教育管理部门统一核定课程学分标准,或指定知识模块、学习单元等学分标准,建立中高职院校对学分的认可制度,推广学分银行管理办法,让中职和普高生源的差异性教学得到弥补,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有效提高中高职教育衔接效率。
2.3重视实践,体现技能培养的阶梯性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技能为根本的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能力高低可以用职业资格证书、从业资格证书等相关证书作为衡量标准。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中高职毕业生通过教育获得专业领域的从业资格证,肯定教育成果。中职教育主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蓝领”,服务于一线操作岗位;高职教育阶段是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一批“高级蓝领”“银领”。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教学应重视人才培养的层次,充分体现技能培养的阶梯性。其次,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中职教育着重教授一些基础性、操作性强的专业技能,而高职院校则侧重于培养高层次高端技术人才,教育侧重的不同既是二者的区别,也是中高职教育衔接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高职院校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突出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强化综合素质,拓宽发展空间。